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俄羅斯電影練石

俄羅斯電影練石

發布時間:2022-12-29 06:07:22

1.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500字

自從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毅力也是成功之本,是一種韌勁,是一種積累。荀子有雲:「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毅力,它的表現往往是一個人在挫折中所展示的一股力量,有了毅力,人們就不會向挫折和困難低頭,而會更堅強地去面對。
這本書主要寫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小時候的生活十分艱苦,不是被母親責罵,就是受神父冤打。但他憑著毅力,仍然堅持生活,並立志要從軍。保爾?柯察金長大後,終於實現了他的志向——當一名軍人。從軍期間,受到了老一輩的栽培和教育。自身又長期實踐,他憑著毅力,在勞動、戰斗、工作各方面刻苦學習和嚴格要求自己,終於鍛煉成具有崇高理想、堅毅的意志和剛強性格的革命戰士。他把整個生命和所有精力毫無保留的地奉獻給世界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努力使世界和平!這種精神是多麼可貴啊!如果保爾?柯察金沒有憑著毅力,他怎麼可能煉成一個有崇高理想、堅毅的意志和剛強性格的革命戰士呢?
讀了這本書,我才領悟到:一個人的毅力是對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響的。就拿這本書的主人公來說吧,他一生的命運非常坎坷,然而他憑著什麼讓自己活下去呢?是毅力,是毅力給了他無窮的力量,像他這樣,十幾歲就立足沙場,奮勇殺敵,在沙場上,他被砍了好幾刀,仍然大難不死,為什麼呢?還是因為毅力,年輕的他後來疾病纏身,但他依然忘我的工作著,有休假的機會仍然工作著,毅力真是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啊!
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遇到困難,只要勇敢地去面對,我們就會發覺,我們也是有毅力的。人的一生很精彩,有著酸甜苦辣,也有離別時的傷心,不然,怎麼會有重逢時的喜悅呢?在我們的人生中,要想一步登天,那永遠是不可能的——從古自今,有哪一個名人志士是一步登天的呢?沒有,他們都是在挫折中鍛煉了自己,使自己成為千古佳話。我們不要以為當一名作家寫書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因為在寫書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挫折和困難,只有這堅強的毅力才能夠克服這困難和挫折。例如: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的時間,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30年,司馬遷編《史記》歷史用了20多年……古今中外,有誰能夠一步登天呢?
毅力也需要堅持,在堅持的同時也需要毅然斷然的決斷,正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害」。有毅力的人面對考驗能斷然初之,又有利於持之以恆。為什麼說毅力也是成功之本呢?因為,只有堅強的毅力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和挫折,才能獲得成功,所以堅強的毅力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的內心有了極大的震撼,作為一名中學生,我知道了我應該做什麼! 或 說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想必大家對它並不陌生吧!書里講了一位堅強,勇敢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
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後,我領悟到:一個人的毅力對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響的.就說這本書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憑什麼使自己繼續活下去呢 是毅力.毅力給了他無窮的力量,老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自從認識水兵朱赫來以來,他的心被共產黨吸引住了.經過幾番波折,他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他出生入死,英勇殺敵.在戰爭中他也受了不少傷.最嚴重的一次就是被彈片擊中頭部,死裡逃生.痊癒後,保爾沒有忘記黨,拿起新的武器,重返戰斗隊伍,開始了新的生活!
他十幾歲就立足殺場,英勇殺敵,熱愛祖國,在戰場上,他被砍了好幾刀都大難不死,為什麼 仍然是毅力.年輕的他後來疾病纏身,但他仍不停地忘我工作,有休假療傷的機會他也不願意放棄工作,毅力真是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啊!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我的心好象在水裡扔下了一塊大石頭,久久不能平靜.我佩服保爾·柯察金那種勇敢,百折不撓的精神.討厭故事裡維可外多那種小貴族.保爾·柯察金的影子時時在我的腦子里浮現,鼓勵我要像像他一樣做一個堅強,勇敢的人.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生活中一點小小的困難沒什麼大不了,只要勇敢地去面對,等事情一過,你會發覺,原來自己是有毅力的.保爾·柯察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學習.

保爾•柯察金——一個雙目失明,身體癱瘓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礙前,憑自己鋼鐵般的意志及親友的鼓舞,勇敢地與疾病搏鬥,終於創作了《暴風雨利索誕生的》這部著作。
我被保爾的堅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試想一下,一個人若雙目失明,他便看不到周圍的朋友,看不到這個多彩的世界。他,只能靠耳朵來生存,一個意志平凡的人怎麼可能做到?.更何況保爾雙腿癱瘓,且左手不能動彈?!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它教會我應該勇於去拼搏,去奮斗。敢於向命運、向自然、向挫折挑戰。人只有在這種英勇的拼搏中超越自我,才能證明自身的價值。讓我們做一個有頑強精神、頑強毅力的人,在生活的烈火中百煉成鋼吧!

1: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羅斯人,出生在烏克蘭西部邊陲的沃倫省的一個貧苦的工人家庭。尼古拉的一生備嘗了飢寒之苦和人格的屈辱。而尼古拉在1930年始,歷時三年,終於完成了這部不朽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寫的是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生活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里,當時正是一個黑暗的社會,西蒙`彼得留拉統治下的波蘭白軍姦淫拐虐,無惡不作,保爾早就恨死那些人了,他從小立志 ,要成為紅軍的一員。在保爾十六歲的那一年,他和他的朋友加入了紅軍,實現了他畢生的願望,他加入了紅軍後,為黨奉獻了他的一生,最後不幸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但他憑著堅強的鬥志開始文學創作,並且取得了成功。
當時的社會是黑暗的,全是貴族的天下,當保爾還在上小學的年紀時,就因為犯了一點錯,就被趕出了學校,於是保爾只好到外面去打工,每天都要燒水,劈柴,擦茶爐,擦刀叉,提臟水``````其實這對於這個未成年的孩子來說已經夠累的了,但是更過分的是「做得不好就得挨耳光」,強奸婦女,把虐殺猶太人當作是「消遣」``````
保爾有許多正義的朋友:冬妮亞,司涅古爾科,瓦莉亞 ,哥哥阿爾焦姆,軍人波利托夫斯 ,勃魯扎克,朱赫來``````
冬妮亞她雖然是有錢人的女兒但是她卻毫不在意保爾的身份,和他做朋友。
司涅古爾科在絞刑檯面前慷慨陳詞地說的那番話。瓦莉亞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懼,昂起頭唱的歌。都使人敬佩。
哥哥阿爾焦姆,軍人波利托夫斯 ,勃魯扎克,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家,但是他們為了黨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能體現出他們舍 「小家」救 「大家」的大無畏精神。特別是哥哥阿爾焦姆,他為了弟弟保爾可以犧牲一切,毫不躊躇。
我從「我已經這樣浪費了十個月的時間,這就夠了。」中體會到了軍人朱赫來對時間的重視,對革命事業的忠貞和執著。
而文中的主人公保爾是一個很特別的人,當保爾聽到游擊隊在發槍,呼籲全民族與 波蘭軍作斗爭時,非常興奮,這表達了保爾對這個不公的時代的憎恨,對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對黨的事業的支持。當保爾不幸被捕,波蘭白軍對他嚴刑逼供的時候,保爾仍沒忘記自己的志願,一直不肯招供。我從這里可以看出保爾是一個堅貞不屈,面對惡勢力毫不畏懼,敢於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黨作出貢獻的人。 當保爾病倒的時候,他的身上仍然戴著一個磨破了的烏克蘭共產黨主義青年團第九六七號團證`一個紅軍戰士證明書,一張紅軍團長給他的嘉獎令的摘錄,上面寫著:「對英勇進行偵察工作的紅軍戰士柯查金予以嘉賞」。一張給他的哥哥的親筆紙條。以上的行為看出保爾隨時都在准備著為革命獻身的准備。後來,保爾的左眼瞎了,但他仍然想著前線的工作。有一次,保爾因為工作勞累而病倒了,委員會讓保爾退職,給他領取安撫金的權利,但保爾卻憤憤地拒絕了。保爾本該有了那些錢可以衣食無憂的,但他那對革命事業的熱愛,追求,嚮往使他無法做到。在醫生為保爾做手術的時候,他.還能說笑話,我們從中看到保爾樂觀向上的大無畏精神。使我難忘的一句話是「在生活中,再沒有比掉隊更使我恐懼的了。」感受到了保爾獻身事業的精神。「我永遠要堅持到最後一卒,」保爾說。這句話顯示了保爾堅持不放棄的性格特點。
這本書使我很感動,也使我受益匪淺,使我明白了什麼叫執著,什麼叫無畏,什麼叫堅強,什麼叫堅持,什麼叫勇敢。
2:寒假的時候,我讀了幾本書,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的人物形象依舊清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給我留下了很深的感受。

這本書講述了蘇俄的歷史以及人們的不斷的斗爭生活,本書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從一個普通的工人成長為一名無產階級戰士的。保爾從小就在社會最低層,他當童工,受盡折磨,是受朱赫來的影響而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由於從匪徒手中救出朱赫來而被捕,在戰場上,他多次身受重傷直到最後雙目失明。他經歷了無數次的挑戰和考驗,但是這些,只是讓他更加堅強。他最後雖受盡了傷病的折磨,可是依舊堅持寫作。這些都反映出他那鋼鐵一般的堅強意志。書中的描寫也十分成功,對景物、人物心理、環境的描寫十分細膩,使人物形象非常生動。

我也了解了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他在十六歲時參加了部隊,其間他因故身受重傷,右眼失明,後來在搶修窄軌鐵路工程中患了重病,直到一九三零年,他左眼也失明了,但他依舊手寫這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後又口授,請親友筆錄,歷時三年,完成了這部不朽名著,引起了強烈反響。保爾這個人物形象其實就是作者自身的寫照,這篇文章是以他親身經歷為基礎提煉而成的。

這篇文章告訴人們,人要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不要虛度光陰,碌碌無為;人一定要堅強,不要放棄。正如文中的一段話所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3:前幾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 ,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不顧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夢想的精神使我非常感動。
小時候,他的老師瓦西里神父對保爾很壞,想方設法的把保爾給轟出了學校,媽媽只得替他找了份洗碗工的工作,結果因為替別人打抱不平也被轟了出來,還被毒打了一頓。哥哥又介紹他去發電廠工作,這時他遇到了紅軍朱赫來,他在朱赫來的說動下也成了紅軍。有一次,保爾在打仗的時候頭部受重傷,醫生又把他從死神手裡奪了過來。隨後保爾又和紅軍們一起打仗、挖鐵路受了不少傷,經歷了不少磨難,後來留下了後遺症,雙目失明,左手和雙腳麻木,不得不回去休養,後來去了母親好朋友的女兒為妻。他的好朋友們也成了紅軍,有些英勇犧牲了。她在家裡閑得不行,他就描寫科托夫斯基騎兵師,書名是《暴風雨所誕生的》,由於雙目失明,凡是寫了的就要一章章背下來,媽媽很擔心,就請了鄰居加麗婭替保爾寫字。小說寫完後,寄了一家出版社,等了非常久,就在一家人快要絕望的時候,報社來了信,說很好,保爾的付出終於關於得到了回報。

這本書說了保爾雖出生貧寒,但堅持不懈,即使雙目失明,四肢癱瘓,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與追求。而我們從小就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受過良好的教育;保爾卻從小受到貴族的蔑視,還要給別人做工,養活家人。四肢癱瘓後,還說服自己的妻子去當紅軍,自己則了卻自己的夢想——寫小說。在付出了汗水、心血、克服各種困難之後,小說終於受到人們的青睞!他們高興極了

而保爾這種四肢癱瘓、雙目失明後,還不放棄自己理想的精神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4: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文敘述一個名叫保爾·柯察金的普通男孩的短暫學習生活,還有勞作生涯。保爾·柯察金這個少年只有當時只有17歲而已,但是他的勇敢,是一般人做不來的。我佩服,我贊嘆,他能忍受巨大的痛苦而從不在任何人面前流露。

有一些書塑造了革命者的鮮明形象,他們英勇無畏,剛毅堅強,徹底獻身於革命事業,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保爾·柯察金也是這樣,於是,我產生了做這樣的人的願望。雖然我是個女孩,但是,我覺得他的這種精神,不論男女老少,都應該學習。

說到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們現在的小孩,大部分都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可有誰想過,保爾·柯察金他以前的生活卻是那眼個的艱辛。現在我們這些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比如說我吧,在路上踩到一塊石頭而跌倒,卻總讓別人扶,從來沒自己爬起來過。為此,我感到非常的愧疚。

所以,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學習保爾·柯察金的這種堅強不屈的精神!

毅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毅力乃成功之本,是一種韌勁,一種積累。荀子有雲:「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毅力的表現往往是一個人在挫折中所展示地驚人的一股力量,有了它,人們就不會向挫折和困難低頭,更會堅強地去面對。
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後,我才領悟到:一個人的毅力對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響的。就說這本書中的主人公帕唯爾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憑什麼使自己繼續活下去呢?是毅力。毅力給了他無窮的力量,老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像他這樣,十幾歲就立足殺場,英勇殺敵,熱愛祖國,在戰場上,他被砍了好幾刀都大難不死,為什麼?仍然是毅力。年輕的帕唯爾後來疾病纏身,但他仍不停地忘我工作,有休假療傷的機會他也不願意放棄工作,毅力真是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啊!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生活中一點小小的困難沒什麼大不了,只要勇敢地去面對,等事情一過,你會發覺,原來自己是有毅力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自卑,要有信心,因為挫折是培養毅力的必要前提。巴爾扎克曾經說過:「挫折是塊磨刀石。」再鋒利的刀一直不用,也會變得鈍。這時,就需要「挫折」這塊磨刀石使它重新鋒利起來。人的一生很精彩,有酸甜苦辣,沒有悲歡離別的傷心,又怎能有重逢的喜悅呢?
要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許多名人志士也是在挫折中鍛煉了自己,考驗了自己,使其成為千古佳話。不要以為當作家寫一本書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往往在這過程中會有挫折和困難等著你去迎接。例如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花了30年時間,司馬遷編《史記》歷史20多年等等。古今中外,有誰能夠一步登天呢?
毅力需要堅持,同時也需要毅然斷然的決斷,正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害」。有毅力的人面對嚴峻的考驗是能斷然處之的,而這種斷然之處,又非常有利於持之以恆。
在堅持的同時,還要有生活節律。提倡毅力並不是主張一味蠻干,是毅力和節律並行,兩者都不容忽視。節律過快,頻率過高,要一直堅持下去,是十分困難的。生活猶如長跑,一下沖在前面,並不一定就能奪標。相反,如果保持適中的節律,就能取得好成績。
為什麼說毅力是成功之本呢?你想想,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又怎樣克服前進道路中種種的困難呢?這樣就永遠沒有成功;反之,堅強的毅力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成功者前進的每一步也許是細小的,但他一直前進著,永不停滯,積之一年,十年,幾十年,那就十分驚人,十分可貴了。忽冷、忽熱、忽松、忽緊,說不上毅力。如果「一天打網,兩天曬網」,其毅力何在?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堅持,再堅持!
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內心有了很大的震撼,作為一名團員,我知道了我應該做什麼!

人應該怎樣地活著才有意義呢?保爾•柯察金用行動回答了這一問題.保爾他殘廢後,毫不灰心,還要頑強的學習,努力工作,並且開始了文學創造.後來雙目失明了,這對於已經癱瘓的人來說,要是一場多麼沉重的打擊呀!可是他卻毅然拿起筆來,摸索著,堅持寫作,每寫一個字,他都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勞動.經過頑強的努力,他終於成功的寫出了小說《在暴風雨里誕生》的前幾章.讀著,讀著,我也禁不住熱淚盈眶,心潮澎湃.保爾•柯察金那堅毅的臉龐,彷彿就在我的眼前.保爾這樣一個普通的戰士,竟有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這是什麼力量在鼓舞著他呢?我讀完這本書,在書中我終於明白了,這是那最偉大,最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在召呼著他創造奇跡,這就是他頑強地與疾病作斗爭的動力.
保爾•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產主義戰士,您為我們樹立身殘志不殘的偉大榜樣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讀完此書,書中的人物一個個鮮活地展現在我的眼前:勇往直前的保爾、聰明伶俐的麗達•烏斯季諾維奇、忠厚老實的謝廖沙•勃魯扎克、精明樂觀的費奧多爾•朱赫來、慈愛的列傑尼奧夫…….。面對著這些英雄人物,不禁使我們肅然起敬,由於鐵路運輸癱瘓,為了讓城裡的人們在冬季里有足夠取暖的木柴和糧食,布爾什維克們不得不在潮濕的天氣中搶修鐵路,鞋子穿爛了,衣服穿破了、生病了,他們也全然不顧,這種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在生活中,許多人遇到了困難,不敢去面對它,而是去逃避它,躲著它。
記得有一次,我的數學作業上有一道思考題,當我做到那道題時,冥思苦想了半天,怎麼也沒有做出來。於是我想:就是現在做了也沒有用,考試又不會考的,乾脆不做吧,反正我也不會做,說不定其他同學也沒做呢。當時我還在為自己的小聰明而感到得意,現在才知道,我這是在逃避困難呀!除此之外,我還在做製作時遇到困難逃避過呢!
看看喜歡逃避困難的我,再看看勇於面對困難的保爾,我們兩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相比之下,我是多麼渺小,保爾是多麼偉大!望著保爾的一生,不禁使我想起了一句座右銘: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顧已逝的年華時,不因虛度時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無成而羞愧,這樣,在他即將離開人世時,就可以坦然地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人世間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奮斗。」
人生的意義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帶著滿懷的熱情,帶著無限的期待,我看完了前蘇聯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在這平凡的一天,我感受到了一位英雄不平凡的品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被視為生活的教科書,人生的路標和精神補品,一直被一代代的讀者所傳承。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它生動地描述了一代工人階級青年在苦難中誕生,在苦難中成長的過程。在風雨如磐的沙皇暴政下,在地主資本家,在外國侵略者的重重壓迫下,懂得了愛和恨,增長了知識,煉就了堅毅頑強的性格,在十月革命的風暴中,百煉成鋼,從自發的反抗者,成為了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其中,主要塑造了保爾 柯察金這堅忍不拔的無產階級英雄形象。並以他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展現了當時蘇聯的歷史畫面和人們艱難的斗爭生活。
說起保爾,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他是一位英雄,是一個頑強的人。當他負傷不得不退出戰場之際,他仍然在後方不停地努力貢獻;當他被診斷神經中樞有問題時,他沒有退縮,一如既往地工作,為社會無私奉獻。他一直奮斗著,他兩腿癱瘓,雙目失明,可他依舊沒有放棄,堅決拿起手中的筆,與命運做斗爭。正如羅曼 羅蘭所說的:「最可怕的敵人,就是自己沒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這不就是人生的意義嗎?
保爾做到了,他沒有虛度年華,也沒有碌碌無為,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斗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主要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與人們的艱難生活。不僅通過一個個的困難來塑造保爾 柯察金的形象,還用激動人心的獨白,發人深思的格言警句直抒情懷。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每個人都要擁有頑強的毅力,樹立崇高的理想,造就優良的素質,在正確的目標中去理解人生的意義,實現人生的價值。而如今,我們首先要努力學習,在生活中不斷成長,在苦難中學會堅強,用頑強的毅力去迎接挫折,迎接美好!保爾的形象總是那麼高大,就像一座燈塔,照亮我的人生,幫我撥開迷霧,引導我不斷地前進。所以,我也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實現人生的價值,理解人生的意義,扼住命運的喉嚨。不由地,我的耳邊又響起了那熟悉的話語:「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說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想必大家對它並不陌生吧!書里講了一位堅強,勇敢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
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後,我領悟到:一個人的毅力對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響的.就說這本書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憑什麼使自己繼續活下去呢 是毅力.毅力給了他無窮的力量,老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自從認識水兵朱赫來以來,他的心被共產黨吸引住了.經過幾番波折,他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他出生入死,英勇殺敵.在戰爭中他也受了不少傷.最嚴重的一次就是被彈片擊中頭部,死裡逃生.痊癒後,保爾沒有忘記黨,拿起新的武器,重返戰斗隊伍,開始了新的生活!
他十幾歲就立足殺場,英勇殺敵,熱愛祖國,在戰場上,他被砍了好幾刀都大難不死,為什麼 仍然是毅力.年輕的他後來疾病纏身,但他仍不停地忘我工作,有休假療傷的機會他也不願意放棄工作,毅力真是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啊!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我的心好象在水裡扔下了一塊大石頭,久久不能平靜.我佩服保爾·柯察金那種勇敢,百折不撓的精神.討厭故事裡維可外多那種小貴族.保爾·柯察金的影子時時在我的腦子里浮現,鼓勵我要像像他一樣做一個堅強,勇敢的人.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生活中一點小小的困難沒什麼大不了,只要勇敢地去面對,等事情一過,你會發覺,原來自己是有毅力的.保爾·柯察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學習.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理想,是一個人一生的嚮往和追求。 一個沒有理想的人,就像大海中一條無馱的小船,隨波逐流;一個人有理想,然而目標不明確,就會導致失敗,甚至禍國殃民;一個人有理想,然而目標明確,就會對國家,民族,人類作出很大的貢獻。 這些道理我是通過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後,才有了一些理解和認識的。 這個寒假,我用了十幾天的時間把這本書讀了一遍。書中主人翁保爾柯查金那高尚的品德,鋼鐵般的意志深深的感動了我,特別是他有一個偉大的理想,這使他由一個貧窮的孩子成為一個共產主義戰士,這使我深深受益。 保爾的理想是什麼呢?那就是:「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光陰而悔恨,也不會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奮斗」 在這種理想的支配下,保爾拚命的戰斗,忘我的工作,堅強的一直比鋼鐵還堅硬。在白色的恐怖下,他給地下工作者打探消息,送情報,在虎口下拯救革命者。為此,他受過刑,作過牢。在革命戰爭年代,他跨戰馬,揮戰刀,同白匪進行了激烈的斗爭。在艱苦的環境里,他斗嚴寒,戰冰雪,忍飢挨餓,奮力搶修鐵路。在和平建設時期,他在工廠里忘我的工作。特別感人的是他雙目失明後還堅持寫作,終於完成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偉大的著作。 這不著作曾經用30多種不同的文字,再版50多次,在全世界發行3000萬多冊,影響幾代人。至今還深深刻在人們心中。 我們學生也有理想,有的想當科學家,教師,畫家,醫生。我認為這是一種職業的選擇。 要問我的理想是什麼,像保爾學習,揚起理想的風帆,努力學習,練好本領,為人民造福!

17 回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憶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 這是尼·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世界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中,令人久久不能平靜的書中的一段文字。是啊,就像書中塑造的英雄人物——保爾·柯察金同志,這個令我聽到就信心百倍,渾生充滿力量的響亮的名字,一個以超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從死神手裡奪回自己的生命,卻又置生死於度外,全身心投入到黨和解放事業中去。雖然雙目失明,不能在前線戰斗,但他仍然不望在後方繼續為解放事業而奮斗!

任你選擇

2. 形容深夜聽雨的詩句

1. 關於深夜聽雨的詩句
關於深夜聽雨的詩句 1.夜深聽雨的詩句有哪些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李煜《浪淘沙》)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虞美人·聽雨》)

泥濘非游日,陰沉好睡天。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白居易《雨中招張司業宿》)

撥火垂簾夕,將暄向冷天。悶斟壺酒暖,愁聽雨聲眠。(李群玉《春寒》)

一從攜手阻戈鋋,屈指如今已十年。長記二林同宿夜,竹齋聽雨共忘眠。(左偃《寄鑒上人》)

山館夜聽雨,秋猿獨叫群。無為久留滯,聖主待遺文。(韋應物《送顏司議使蜀訪圖書》)

花間酒氣春風暖,竹里棋聲夜雨寒。 (許渾《村舍》)

夢破江亭山驛外,詩成燈影雨聲中。 (陸游《懷舊》)

小樓一夜聽春雨,明朝深巷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三杯桃李春風酒,一榻菰蒲夜雨船。 (倪瓚《懷歸》)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韋庄《菩薩蠻》)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白居易《上陽白發人》)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2.夜深聽雨的詩句有哪些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李煜《浪淘沙》)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聽雨》)泥濘非游日,陰沉好睡天.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白居易《雨中招張司業宿》)撥火垂簾夕,將暄向冷天.悶斟壺酒暖,愁聽雨聲眠.(李群玉《春寒》)一從攜手阻戈鋋,屈指如今已十年.長記二林同宿夜,竹齋聽雨共忘眠.(左偃《寄鑒上人》)山館夜聽雨,秋猿獨叫群.無為久留滯,聖主待遺文.(韋應物《送顏司議使蜀訪圖書》)花間酒氣春風暖,竹里棋聲夜雨寒.(許渾《村舍》)夢破江亭山驛外,詩成燈影雨聲中.(陸游《懷舊》)小樓一夜聽春雨,明朝深巷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三杯桃李春風酒,一榻菰蒲夜雨船.(倪瓚《懷歸》)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韋庄《菩薩蠻》)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白居易《上陽白發人》)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3.關於夜晚聽雨的古詩詞有哪些
1、《聽雨(一作司空圖詩)》· 唐代 · 王建

半夜思家睡里愁,雨聲落落屋檐頭。

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爛庭花不肯休。

2、《西江月(春晚)》· 宋代 · 辛棄疾

勝欲讀書已懶,只因多病長閑。

聽風聽雨小窗眠。過了春光太半。

往事如尋去鳥,清愁難解連環。

流鶯不肯入西園。喚起畫梁飛燕。

3、《梅村》· 清代 · 吳偉業

枳籬茅舍掩蒼苔,乞竹分花手自栽。

不好詣人貪客過,慣遲作答愛書來。

閑窗聽雨攤詩卷,獨樹看雲上嘯台。

桑落酒香盧桔美,釣肥斜系草堂開。

4、《浣溪沙》· 宋代 · 晁補之

江上秋高風怒號,江聲不斷雁嗷嗷。

別魂迢遞為君銷,一夜不眠孤客耳。

耳邊愁聽雨蕭蕭,碧紗窗外有芭蕉。

5、《雨中招張司業宿》· 唐代 · 白居易

過夏衣香潤,迎秋簟色鮮。

斜支花石枕,卧詠蕊珠篇。

泥濘非游日,陰沉好睡天。

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
4.午夜聽雨秋雨詩句
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杜牧《江南春絕句》 2、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3、當時心事偷相許,宴罷蘭堂腸斷處。挑銀燈,扃珠戶,綉被微寒值秋雨。

枕前各淚語,驚覺玉籠鸚鵡。一夜萬般情緒,朦朧天欲曙。

——馮延巳《應天長》 4、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

——納蘭性德《減字木蘭花》 5、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6、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7、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中秋月》 8、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9、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10、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 11、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蘇軾 12、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 13、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 14、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15、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

白居易 16、宴罷蘭堂腸斷處。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 17、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 18、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 19、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 20、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叫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李賀 21、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 22、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白居易 23、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王維 24、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李白 25、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李白 26、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 27、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

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王維 28、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和尚 29、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 30、夜來秋雨後,秋氣颯然新。

團扇先辭手,生衣不著身。更添砧引思,難與簟相親。

此境誰偏覺,貧閑老瘦人。——白居易《雨後秋涼》 31、夜來秋雨後,秋氣颯然新。

——白居易《雨後秋涼》 32、塵起一月憂無禾,瓦鳴三日憂雨多。——陳與義《秋雨》 33、濕屈青條折,寒飄黃葉多。

不知秋雨意,更遣欲如何?——白居易《雨中題衰柳》 34、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杜甫《秋雨嘆》其一 35、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

——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36、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陶澹人《秋暮遣懷》 37、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西照深秋雨。

——納蘭性德《蝶戀花》 38、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39、永夜不可度,蛩吟秋雨滴。

寂寞想章台,始嘆雲泥隔。雷聲匪君車,猶時過我廬。

電影非君燭,猶能明我目。如何瓊樹枝,夢里看不足。

望望佳期阻,愁生寒草綠。——錢起《離居夜雨,奉寄李京兆》 40、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5.關於夜聽雨聲唯美句子
1.在凄涼秋瑟的細雨中行走,寂寞是指尖的涼和心底的痛。

在這冷冷的夜裡,寂寞不請自來,穿過肌膚,直抵靈魂深處!抬頭望著一望無際的天空,不知是雨水,還是淚水朦朧了我的雙眼?2.一片黯然浮於眼眸 掩去了那曾今有過的夢 滴滴細雨映入眼簾 也許換回了那曾今有過的痛蒼蒼的天皺起了愁眉 一聲嗚咽也是壯烈 頂著一片心酸 躲在牆的角邊 忍住眼淚聽那雨水哭泣的音 任雨飄灑肩頭 任淚縱橫面容 只是不想把心 放在刀的尖口 以為這樣可以擺脫去日少年的憂傷 3.有雨的時候既沒有太陽也沒有月亮,人們卻多不以為許。或許有雨的季節氣候不冷,讓太陽一邊涼快會兒也好。

有雨的夜晚則另有一番月夜所沒有的韻味。有時不由讓人想起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名句4.秋雨如煙如霧,無聲地飄灑在那空地上的瓦礫堆里、枯枝敗葉上,淋濕了地,淋濕了房,淋濕了樹5.一年一度的梅雨季節又到了,天不分白天黑夜一個勁的滴著眼淚,時而傷心欲絕,時而痛哭流涕,就像一個人在受到打擊的時候一樣,眼淚滴答流個不停。

6.雨的隨想汪國真有時,外面下著心卻晴著;又有時,外面晴著心卻下著雨。世界上許多東西在對比中讓你品味。

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 7.我不知道死亡的時候,凝望蒼穹竟然回那麼凄涼,一聲一聲霰雪鳥的悲鳴,斜斜地掠天而去,我看到你的面容浮現在蒼藍色的天空之上,大雨淋濕了你的發,於是我笑了,因為我看到你,快樂得像個長不大的孩子8聽雨 雨,是最尋常的,它是天空的眼淚,是天空釋放心情的表現。

有人說:」聽著雨聲,享受自己那份獨特心情,那是一種幸福的感覺」 每次聽著雨聲,心情都是無比的平靜,那種平靜中帶有一絲絲的憂愁。聽著那上天賜予的聲音,豪情、瀟灑、乾脆、狂放。

孤獨地墜落,沒有蜻蜓的伴舞,沒有風兒的指引。清洗著骯臟的世界,清洗著塵封的心靈.冷冷的空氣,濕紅的眼眶裡裝滿憂郁 默默的聆聽,窗外這場大雨下個不停 傘下還有你的痕跡,勉強撐過這場雨 我卻沒有更多勇氣,堅強過這一個雨季,單薄的傘下那是多麼孤寂 聽雨的聲音像悲傷的歌曲,滂沱大雨竟如此的孤寂 我陪雨哭泣雨卻還不肯停,寂寞的人才懂雨的心情 雨反復唱著熟悉旋律,用悲傷的情緒 聽雨的聲音彷彿誰在哭泣,傾盆大雨淋濕我們愛情 雨模糊記憶我忘記了冷靜,是經歷艱辛才走能到如今 這漫長的路還有多少泥濘 還沒有晾乾的外衣,悶在寂寞的房裡 面對明天沉重的心,懸掛著傷感的水滴 你我的愛似乎等不到天晴 聽雨的聲音像難過的心情,我的淚飄進冷冷的雨里 雨何時才停傷何時能痊癒,而我何時才能夠不再想你 積雨的感情終究還是分離 下著雨的天氣 愛消失的氣息 想念你的心情我淋著雨 我在雷雨下的屋檐,午後一點你來電 我知道這一天它終於會出現,像一道閃電 站在藍球場邊的冰店,迎接愛情的期限 你小小聲對我說那麼就這樣了,但是滿天的烏雲要來了 分手前的雨天,我記得臉上的雨點 時間忽然停了天空也是黑的,我都看不見 分手前的雨天,像一張凝固的相片 沒有方向的我孤單站在馬路邊 那個分手的雨天,我忘了臉上的雨點 世界再說什麼還會給我什麼,我都聽不見 分手前的雨天,我聽見心中的雷電 午後那一場雨也許扭轉了一切.我在雷雨下的屋檐,午後一點你來電 我知道這一天它終於會出現,像一道閃電 站在藍球場邊的冰店,迎接愛情的期限 你小小聲對我說那麼就這樣了,但是滿天的烏雲要來了 分手前的雨天,我記得臉上的雨點 時間忽然停了天空也是黑的,我都看不見 分手前的雨天,像一張凝固的相片 沒有方向的我孤單站在馬路邊 那個分手的雨天,我忘了臉上的雨點 世界再說什麼還會給我什麼,我都聽不見 分手前的雨天,我聽見心中的雷電 午後那一場雨也許扭轉了一切 站在十字路的交點,該怎麼走,我卻只剩回頭 除了你給的傘我再也沒有,別的借口,去擁有你的什麼 你能體諒我有雨天,偶爾膽怯你都了解 過去那些大雨落下的瞬間,我突然發現 誰能體諒我的雨天,所以情願回你身邊 此刻腳步會慢一些,如此堅決,你卻越來越遠 牽手和分手來自同一雙手,做回朋友,我卻為何不懂挽留 你能體諒我有雨天,我卻越來越遠 是否太晚路已走遠,我的眼眶淚太滿,走不回你身邊 你能體諒我有雨天,偶爾膽怯你都了解 過去那些大雨落下的瞬間,我突然發現 誰能體諒我的雨天,此刻腳步會慢一些,如此堅決 你卻越來越遠。

3. 從20世紀50年代『解凍電影』到80年代『生活電影』前蘇聯電影有怎樣的發展變化其內在聯系表現哪些方面

俄羅斯民族處在一個獨特的地理位置上,在這里,東方與西方兩股世界之流發生著碰撞,因此,不管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民族精神而言,俄羅斯民族既不是純粹的歐洲民族,也不是純粹的亞洲民族。在這種境域當中,俄羅斯精神有著渾厚、博大、悲憫的極端氣質。在俄羅斯人身上,各種矛盾特點奇妙地結合在一起:專制主義、國家至上、自由放縱、善良平和、柔順內斂等等。那裡有對苦難的堅忍不拔,有對彼岸世界、對終極的不懈追求。俄羅斯的大地彷彿就是痛苦與思考的象徵,因思想而受難,因受難而思想,是俄羅斯社會三百年繼之不輟的文化主題。強烈的悲劇意識和悲劇命運使俄羅斯民族的藝術凝重大氣,感情濃烈,無數傑出的藝術大師背負著俄羅斯命運,反復吟唱著普希金所說的俄羅斯之調。蘇聯時期,新興的電影藝術建築在深厚的文化傳統基礎之上,以這一新興的藝術形式表現著俄羅斯民族的情感和命運。依託著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藝術傳統,蘇聯電影在國際電影中,寫下了自己輝煌的篇章。

在默片時代,愛森斯坦、普多夫金和杜甫仁科這些電影大師創造了神話般的電影奇跡。有聲電影的產生結束了這一段黃金時期,蘇聯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三四十年代,和別的藝術形式一樣,蘇聯電影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影響下,描述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成為了此時的關注熱點,這一時期拍攝出了一批成熟的優秀影片,例如尼古拉斯·艾克的《生路》、瓦西里耶夫兄弟的《夏伯陽》(1934)、吉甘的《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1936)、頓斯闊伊根據高爾基三部自傳式小說拍攝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1938年至1940年攝制)、米契爾·羅姆的《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等。盡管此後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開始出現多樣化的風貌,歷史事件、歷史活動家、社會主義建設、工農群眾的現實生活題材等都在電影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在創作思潮上,意識形態的僵化卻越來越禁錮了電影藝術的自由發展。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過分強調了意識形態對文學藝術的控制,使藝術失去了獨立的品格,以至於在電影中以理想來矯飾現實,俄羅斯傳統的厚重與深刻被平庸逐漸代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蘇聯電影的創作陷入了低迷。

蘇聯電影的再度輝煌出現於50年代中期以後,從那時起一直到80年代,隨著創作環境的寬松以及與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強,蘇聯的電影事業出現了人才濟濟、群星燦爛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的蘇聯電影,在世界電影藝術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無論是場面恢宏、英雄史詩般的戰爭大片,還是跌宕起伏、柔腸寸斷的倫理片,都給整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一、 解凍與深入——五六十年代的蘇聯電影新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整個世界,對於蘇聯來說,這場戰爭不僅打亂了正常的社會生活,而且,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第二次世界大戰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這場戰爭中,蘇聯犧牲了2000萬人,用血的代價換來了戰爭的勝利,這給戰後蘇聯人的生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創傷,整個社會一時無法從戰爭的陰影中擺脫出來,社會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沿著戰爭年代的慣性在滑行。40年代初遭受了戰爭破壞的蘇聯電影在戰後延續了低迷的狀態,「無沖突論」統治著整個文藝領域的創作活動。因而在創作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也產生了不少條條和框框。藝術家不是反映生活的原貌,而是把生活表現得非常理想化,盡力掩蓋生活中的陰暗面和不幸。這造成了故事片的產量逐年下降(1947年7部,1948年17部,1949年16部,1950年15部,1951年6部),並且影片題材狹窄,影片的主題靠說教來喻示,缺乏藝術感染力;藝術表現手法呆板僵化,電影的敘事語言沒有新的建樹;人物只有共性沒有個性。此時期有一類「紀念碑式的史詩片」,如《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大血戰》等突出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而另一類現代題材的影片迴避矛盾沖突,粉飾現實生活。如:《金星英雄》、《幸福的生活》等。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影片內容單調,風格雷同。好的藝術影片寥寥無幾,只有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鄉村女教師》、《青年近衛軍》等幾部質量比較高。

1956年,蘇共召開了二十次代表大會,徹底批判了「個人迷信」和「無沖突論」。理論上的解放給了蘇聯電影較大的創作自由,劇作家和導演們從「無沖突論」的桎梏中脫身而出,可以相對自由地表現真實的矛盾沖突,在這一時期,隨著禁忌的逐漸被打破,電影從內容到形式的創新有了實現的可能,蘇聯電影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在一批呈現出新面貌的影片中重新放出了光彩。一批新的電影人涌現出來,開始了他們創造性的工作,例如邦達爾丘克、丘赫萊依和塔爾柯夫斯基等等,他們和老一輩電影藝術家羅姆、格拉西莫夫等人一起,對蘇聯電影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以人性的眼光譴責戰爭與個人幸福的對立,並以揭露戰爭的殘酷來呼籲全人類的和平。這個時期的影片題材廣泛,風格樣式多樣化,在揭露生活陰暗面、深化人道主義主題、塑造正面人物形象、探索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等方面有了不俗的突破。

50年代,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了,但是戰爭留下的巨大傷痛遠遠沒有平息,每個家庭幾乎都有親人犧牲在戰場,生活下來的人長久地沉浸在眼淚和對親人的悼念中,這是戰後蘇聯集體的心靈創傷和悲劇命運。在以前的《青年近衛軍》、《普通一兵》等影片中,著力表現的是具有英雄主義氣質的戰爭英雄,與此相反,新一代導演將目光投向了遭受戰爭創傷的普通人,並對人在戰爭中的境遇、人與人之間真實復雜的關系做出了深刻的思考。1956年,新一代導演格里高里·丘赫拉依於1956年根據鮑·拉甫列涅夫的同名小說拍攝的成名之作《第四十一》,揭開了蘇聯電影創新的序幕。與此後大部分影片關注二戰題材不同,《第四十一》講述了一段革命歷史:國內戰爭的年代,政委葉夫秀柯夫率領一支紅軍突圍,倖存部隊中女戰士瑪留特卡是個神槍手,她已打死了40個白匪軍。政委令她與另兩個戰士把撤退途中俘獲的一名白匪中尉從海路押送到司令部去受審。途中,起了風暴,兩名戰士被捲入海中,瑪留特卡和白匪中尉漂到了孤島上。本來就迷戀中尉的「藍眼睛」的瑪留特卡與中尉相愛了,但他們的觀點立場迥然不同,經常發生爭吵。一天,當中尉奔向朝孤島靠近的一艘白匪小船時,瑪留特卡一再勸其站住,他卻繼續在水中奔跑。瑪留特卡猶疑再三,終於放了一槍,中尉停止了奔跑,慢慢倒了下去,他終於成了她槍下的「第四十一」個。中尉躺在海水裡,瑪留特卡奔過去,把他的頭緊緊地抱在懷里,哭喊著:「藍眼睛……我的藍眼睛!」

《第四十一》獲195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這是當時的青年導演格里高里·丘赫拉依(Grigori Chukhraj 1921—2001)的第一部影片,他是「蘇聯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而《第四十一》被國際影評界公認為這股浪潮的首部力作。《第四十一》雖然是一部戰爭影片,但是戰爭在影片中卻只是作為敘事的背景而存在,格里高里·丘赫拉依關注的其實是在最排斥人性的戰爭中去展現豐富復雜的人性美。在遠離革命與反革命紛爭的小島上,男女主人公動人的愛情故事得以優雅而又甜美地展開,但戰爭締造的這段愛情在歸屬意識蘇醒之後,又走向了宿命般殘酷的毀滅,男女主人公墜入了悲劇深淵。格里高里·丘赫拉依細膩地處理了電影的敘事和詩性抒情,把處於悲劇境域中青年男女的豐滿人性表現得格外動人心弦。瑪留特卡既有紅軍女戰士堅定的立場,又有少女豐富的人性,在她身上反映了時代的特徵、時代的復雜性和時代的矛盾。影片展現了瑪留特卡復雜的內心世界,令人信服地表現了人性與階級意識在她身上的尖銳沖突。《第四十一》的藝術性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影片中,丘赫拉依注入了大量抒情片段,蔚藍色的大海、熊熊的火堆、強烈的抒情音樂,這一切都給《第四十一》帶來了濃烈的人性意味。《第四十一》是50年代後期蘇聯電影全面創新的一個發端,從這部影片開始,一個嶄新的,在蘇聯電影史中被稱為「蘇聯電影新浪潮」的時代來臨了。

在這以後不到10年的時間里,蘇聯涌現出了一批傑出的導演。在他們的努力下,蘇聯電影在內容的深度、題材的廣泛、形式的革新以及風格樣式的多樣化上,都有了極大的突破,電影藝術表現力的不斷深化和對電影語言的積極探索,使這一時期的電影和三四十年代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形成了明顯的區別。變化最先發生在戰爭題材的影片當中,這時期的優秀電影有:卡拉托佐夫(Mikheil Kalatozishvili,1903—1973)拍攝的《雁南飛》(1957)、邦達爾丘克(Bondarchuk,Sergei Fiodorovich,1920~1994)拍攝的《一個人的遭遇》(1959)、丘赫萊依拍攝的《士兵之歌》(1959)和《晴朗的天空》(1961)、阿·阿洛夫和弗·納烏莫夫拍攝的《給初生者以和平》(1961)、安德烈·塔爾柯夫斯基拍攝的《伊凡的童年》(1962)等代表作。

對於蘇聯來說,50年代後期,衛國戰爭的勝利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這使得當時的整個社會思潮可以拉開一段距離去冷靜地審視戰爭,表現在電影方面,便是革命激情所帶來的英雄主義豪情逐漸演變為厚重的悲劇感和對人性的思索。這一時期的電影紛紛採取了普通人的視角去反思戰爭,貫穿著人道主義的悲憫,影片著重描寫戰爭中人的遭遇、命運和不幸,凸現了戰爭給社會和人民幸福生活造成的破壞,隨著影片對戰爭事件的關注轉向了對戰爭中人的關注,它所展現的人們心靈的巨大創痛深深震撼了一個時代。《雁南飛》中薇羅尼卡和鮑里斯一對年輕戀人被戰爭毀滅的愛情;《一個人的遭遇》中木工索闊洛夫在衛國戰爭中所經歷的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士兵之歌》中一去不回的阿遼沙;《伊凡的童年》中備受摧殘、心中懷滿仇恨而夭折的伊凡。這些形象的出現在蘇聯電影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每個具體的人的命運被放置在了中心位置,「非英雄化」的同時,也就是對人的珍視、熱愛和對人在歷史中脆弱處境的無限惋惜。

值得注意的是塔爾柯夫斯基拍攝於1962年的《伊凡的童年》,在電影中,伊凡是一個面孔黝黑、背上布滿傷痕、不停地戰栗的小男孩。戰爭毀滅了伊凡的童年,他不再擁有兒童的純真無邪,反而是心靈受到了嚴重的扭曲,只有在夢境中他才能夠返回到被掩蓋起來,似乎已經消失的童年情境中去。在夢中,伊凡是一個自由的、心靈充滿了喜悅的人,他能夢見大自然的美,能和人類美好的情感相遇。但是在現實中,伊凡永遠無法平靜下來,他是一個復仇者,一個被戰爭徹底摧殘了的兒童。影片改編於弗·鮑哥莫洛夫的小說《伊凡》。在影片中,塔爾柯夫斯基作出的重大改變是引入了伊凡的夢,他讓伊凡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當中,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伊凡做夢的世界。兩個異質世界的強烈沖突讓伊凡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人們敏感而又悲痛的心中。《伊凡的童年》始終滲透這一股悲切的激情,塔爾柯夫斯基本人的人道主義觀點清晰而又深刻地在影片中表現了出來。在一定意義上說,《伊凡的童年》和當時在西方剛剛興起的「作者電影」有著共同的審美趨向,因此,影片在國際影壇上引起了重視,《伊凡的童年》獲得了1962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獎、舊金山電影節大獎,並在數十個國家上映。

這一時期,蘇聯電影在國際上頻頻獲獎,《雁南飛》在國際影壇上引起了轟動,獲1958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士兵之歌》榮獲舊金山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全蘇電影節大獎、戛納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獎;《晴朗的天空》在1961年的第2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與日本影片《裸島》共同獲得大獎,並在舊金山電影節獲最佳導演獎。在以其對戰爭深刻的反思以及對人在戰爭中普遍處境的強烈關懷打動世界的同時,這一時期蘇聯電影新鮮的、獨創性的電影表現手法和藝術形式引起了世界的矚目。蘇聯電影從一開始就對電影這一門獨特的藝術在形式以及技巧上給予了充分的關注。無聲電影後期,對電影藝術的自覺終於導致了藝術觀念上的一次大的爭論,爭論發生在愛森斯坦和C·尤特凱維奇之間,實質是詩電影和散文電影兩種電影理想的沖突。在時隔30年之後,「詩電影」重新在蘇聯電影界發出了回響。老一代電影藝術家米·羅姆(Mikhail Romm1901—1971)不僅對其給予了熱情的支持,他還發表了不少文章,從理論上闡釋電影的內容與形式必須突破舊框框,必須創新。年輕一代導演中致力於創新的幾個主力,如格·丘赫拉依、安·塔爾柯夫斯基都是他的學生。詩電影的特點已經不是單純地表現在隱喻、象徵、比擬上,而且貫穿於整部影片的構思之中。在影片中,詩電影減弱了戲劇性的沖突,代之而起的是大量抒情場景和詩性格調。《雁南飛》並不正面描寫戰爭場面,甚至連敵人的形象也不出現,而是著力表現薇羅尼卡的內心矛盾;《士兵之歌》突破了敘事電影的框框和戲劇結構,採用了散文結構,影片雖然沒有多少曲折的故事,但它給予人們的感受卻遠比一些故事和事件豐富得多,它能使觀眾從哲理的高度去思考戰爭與人的關系。《一個人的遭遇》是一部獨白式的影片,影片的導演技巧和造型處理都具有較高的水平,在運用電影表現手段方面出色而大膽。片中有十分獨特的蒙太奇轉換,又有前所未有的仰俯拍鏡頭。

在詩電影理論的影響下,這一時期在蘇聯電影界興起了一種「情緒攝影」的理論,主張電影攝影不是客觀主義的記錄,而應帶有強烈的主觀化情緒色彩。這個階段電影中典範化的鏡頭處理給予了以後的電影無盡的啟示,為人稱道的處理層出不窮。比如《雁南飛》,鮑里斯臨死前靠在一棵白樺樹上,他的身子慢慢向下滑,眼睛望著急速地旋轉著的白樺樹梢,在旋轉著的白樺樹梢的背景上出現了鮑里斯想像他和薇羅尼卡結婚的畫面,隨後想像的畫面漸漸淡去,白樺樹梢旋轉得越來越快,又戛然而止,銀幕上出現了鮑里斯兩手伸開倒向水窪的畫面。《一個人的遭遇》中,索闊洛夫和其他俘虜在採石場做苦役這場戲中。畫面上展現的是寸草不生的大採石場,疲憊不堪的、被折磨的虛弱已極的人們在鑿石頭。單調的、不斷重復的鑿石聲塑造了一種音響的氣氛,畫面造型的處理更加突出了苦役的難熬:俘虜們捧著大石頭一步步慢慢走上山去,另一隊人在採石場的溝底走著,還有一隊人在山脊上艱難地行進,身體極度虛弱的人還被德寇碰撞而滾下山坡。均勻的鑿石聲,均勻而沉重的腳步聲,使人覺得這種法西斯苦役式的勞動永無盡頭。《伊凡的童年》中的最後一場戲,也就是在伊凡最後的夢中,孩子們在沙灘上嬉戲,一切都是那樣純凈,那樣光輝,只是在水邊,在沙灘上豎著一棵燒焦的樹。伊凡與一個小姑娘追逐著向水裡跑去,這時,畫面中忽然閃現了那棵燒焦的樹,一片陰沉、晦暗的陽光籠罩著它。這個隱喻性的畫面非常富有表現力地讓人看到,在伊凡的道路上豎起了一棵死亡的黑樹。

詩電影的傳統在蘇聯以後的電影中得到了繼承和深入的發展。塔爾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1986)一生的電影實踐對詩電影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後來他又拍攝了《安德烈依·魯勃廖夫》、《鏡子》等影片,1983年他在義大利導演了《懷鄉》之後,在國外定居。1985年他在瑞典導演了獲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的影片《犧牲》,1986年在巴黎病逝。西方影壇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是與費里尼、英格曼·伯格曼等齊名的大師級的電影藝術家。在塔爾柯夫斯基的後期電影中,詩電影的獨特性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尤其是他對長鏡頭的運用和探索達到了一個詩化的高度。蘇聯人的長鏡頭觀念建立在愛森斯坦蒙太奇理論的基礎之上,不是為了紀實而是為了表現,所以體現出來的是鏡頭內部的蒙太奇觀念,也就是用一個鏡頭來完成原來蒙太奇剪接的效果。所以在那個鏡頭中每當機器運動到一個局部,就會有一組戲出現。塔爾柯夫斯基的長鏡頭當中影像本身的節奏感純粹天成,不需藉助於台詞,也不需藉助於音樂或戲劇張力,在取消了一切指向性和明確的意義後,顯得純凈、優美。他開拓了電影的形式美,使電影成為一種本質優美的藝術。

這時期的蘇聯電影除了戰爭題材的影片之外,重要影片還有歌舞諷刺喜劇片《狂歡之夜》、抒情喜劇片《忠實的朋友》、抒情正劇片《生活的一課》等,此外還有一些文學名著改編的影片在藝術性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格拉西莫夫拍攝的《人與獸》(1962)、《記者》(1967)和《湖畔》,作為他這一時期現實生活題材的三部曲,以普通人的命運,生活中的矛盾沖突作為影片的中心,並將人物刻畫和對環境、社會的描寫交織在一起,使作品令人深思、耳目一新。

1967年,阿·阿斯柯爾道夫(Aleksandr Askoldov1932—)根據瓦·格洛斯曼的短篇小說《在別爾季切夫城》改編並導演了影片《女政委》。 阿斯柯爾道夫說他拍攝的是一部關於人的尊嚴和愛的影片,一部關於女人對家庭、對孩子的愛的影片。女政委瓦維洛娃在生孩子之前,身上只有軍人的勇敢和原則性,缺乏女性的柔順,生了孩子之後,她成了一個閃爍出母愛的真正的女人了。1967年,本片尚未完成就遭到了厄運:攝制組在烏克蘭拍片,莫斯科多次來電報命令停拍,但攝制組還是把影片拍完了。審看樣片時,影片遭到了禁映,拷貝被剪得支離破碎,一些素材也被焚毀。這個事件標志著從50年代後期開始的一個電影時代結束了。

二、 70年代以來——四大電影題材創作熱潮

和其他藝術的命運一樣,在蘇聯這一時期,電影一直在文藝政策的指向性引導下,經歷著或是繁盛或是衰弱的起伏過程,但只要政治的嚴密控制出現稍微松動,蘇聯電影就會盡量伸張藝術的個性與獨立,恢復藝術的自覺與尊嚴。1972年,蘇聯國內的社會生活在經歷了短暫的壓抑之後,出現了寬松的景象。這一年,蘇共中央重新思考了發展電影事業的政策,頒布了「關於進一步發展蘇聯電影事業的措施」的決議。由此,電影再次出現了繁榮。從70年代開始,蘇聯電影進入了以戰爭、政治、生產和道德四大題材為代表的一個新階段。但是,時代畢竟改變了,整體的社會思潮和中心問題也在發生變化。如果說50年代後期開始的蘇聯電影在強力反撥前一時期對個人的忽視這種傾向的基礎上,將人的悲劇命運重新放置在時代的中心課題當中,那麼從70年代開始,電影在繼續關注人的同時,卻悄悄地改變了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方式。在戰爭題材的影片中,英雄主義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而在其他題材的影片中,蘇聯當時的社會現實引起了電影藝術家的普遍關注,他們開始從各種可能的角度探索有關道德主題的表現,對精神和道德因素對於社會所產生的影響給予了深刻的反思。

戰爭永遠是蘇聯電影中一個無法饒過的主題,70年代開始,被稱之為第三代戰爭片的一大批優秀影片出現了,這些影片體現了「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有機結合」。這些影片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在戰爭中的英雄行為,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平凡的日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以揭示主題,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和《熱雪》等。在這同時,出現了另一類的場面宏大的戰爭片,其中以奧澤羅夫(Ю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Озеров 1921~)導演的五集文獻性故事片《解放》為代表。影片刻畫了從兩軍統帥部到普通戰士的角色形象,忠實記載了蘇軍開始反攻到德軍全軍覆沒的全過程,從一個全景角度來表現戰爭,堪稱史詩式的巨作。拍攝於1972年的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第三代戰爭片的發端與代表作品,這一類影片還有《只有老兵去戰斗》(1973)、《活到黎明》(1975)、《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受傷的小鳥》(1977)、《沒有戰爭的二十天》(1977)等代表作。

第三代戰爭片既贊美為革命英勇獻身的精神,又揭示了戰爭對人類幸福生活的摧殘。在50年代強烈的感情控訴之後,電影藝術家對衛國戰爭的思考,不再傾注於對戰爭的控訴和對人性毀滅的嘆息,而是重新展示蘇聯歷史上一段偉大的勝利。這時期大多數戰爭片表現的戰斗是局部的,規模較小。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影片將鏡頭對准了事件中的人物,著力刻畫蘇聯戰士的英雄主義精神和這些戰士豐富多彩的內心生活。人道主義和愛國精神體現在主人公的英雄行為當中,而人道主義是英雄行為的一個充實。這兩方面內容的結合使影片的內涵深刻,富有人性意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蘇聯

蘇聯第三代戰爭片中的主人公往往身陷悲劇處境,身心遭受極大的創傷,但是,在陷於絕境之後,他們身上的英雄主義品質卻愈發地光彩奪目。比如羅斯托茨基拍攝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一方面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另一方面又表現了戰士的英雄氣概。影片講述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帶領兩個班的女高射機槍手駐扎在一個小車站旁的村子裡。車站周圍是戰略要地,敵機經常來轟炸或騷擾。一天,班長麗達在鄰近的樹林里發現了空降的德寇。於是,瓦斯柯夫帶領一支由麗達、冉妮婭、麗薩、迦爾卡、索妮婭等五個姑娘組成的小分隊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與敵人交戰中,姑娘們一個個犧牲了。班長麗達受重傷後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託付瓦斯柯夫去找她兒子,隨即開槍自殺。瓦斯柯夫瘋狂地沖進德寇在林中的營地,活捉了四個俘虜。影片的結尾是20年後,瓦斯柯夫帶著已成長為青年軍官的麗達的兒子來到當年戰斗過的樹林里,找到了當年這五個女兵的墳墓,給她們立了一塊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沒有經歷過戰爭、到當地來旅遊的歡樂的年輕人,不由自主地對著墓碑肅立誌哀。影片選擇了五個姑娘作為影片的主人公,以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去表現戰爭的殘酷。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姑娘本是與戰爭不相容的,她們應該與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應該有幸福的愛情,但她們卻遇到了戰爭。影片以一種鮮明的悲劇意識,讓活躍的生命、金色的年華和美麗的身軀毀滅給人看,從而控訴了侵略者侵略戰爭的罪惡。《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一方面表現了戰爭的嚴酷,戰爭對個人幸福的破壞,對女兵青春的毀滅,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現了女兵們為保衛祖國而自覺獻身的精神,表現了她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4. 俄羅斯電影主要特點是什麼 急需哦 要長點點的 作業啊

簡述俄羅斯類型電影的探索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政策進行了全面的調整。然而,在沒有做好預測的情況下,蓋達爾和丘拜斯等人的「休克療法」及私有化,不僅沒有創造出市場經濟,恰恰相反,私有化打消了提高效率的任何希望。人們期待的潘朵拉盒蓋打開了,然而釋放出來的卻是惡性的通貨膨脹。從1991年到1998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累計下降了49.4%,可以說是喪失了半壁江山。而1998年8月再度爆發的金融危機則使俄經濟幾乎跌到崩潰的邊緣。
在全國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中,俄羅斯生產滑坡,物價飛漲,國民生活水平下降,整個社會混亂無序,這給經濟市場化的實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到目前為止,真正自然的、正常的市場經濟在俄羅斯依然只是一個誘人的「期待」。而在這種期待中,俄羅斯的電影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從創作生產到發行放映幾乎全線崩潰。不過,熱愛藝術的俄羅斯人並沒有放棄他們的電影,在基礎設施落後、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在好萊塢高科技和純娛樂性緊緊吸引著人們眼球的壓力中,俄羅斯電影的探索之路一直在緩慢地鋪延著

1、「類好萊塢」電影:舶來品,找不到落腳點
俄羅斯取消對進口影片的限額規定後,大量質量參差不齊的外國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蜂擁而至。憑借著低廉的價格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快餐」,美國電影及時有效地佔領了俄羅斯的電影市場。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俄本土電影的創作者們帶著不同的目的,紛紛對好萊塢電影進行借鑒或仿造。這其中,許多影片粗製濫造,少有藝術價值。但也有一部分影片凝聚著創作者的思想和個性,既能吸引觀眾,也不失藝術水準。
愛情是電影永恆的表現主題。俄羅斯電影創作者在「移植」好萊塢愛情片的模式時,雖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能吸引觀眾眼球點擊率的純娛樂性場面描述,但有些影片仍不失藝術品位,印帶著俄羅斯人特有的高雅。《雨痕》(維·納哈勃采夫-姆拉德希依導演1991)是一個現代版的希臘神話。影片讓年輕的女音樂工作者和歸國的中年音樂家在未解的謎團中相識、相愛,直到謎團解開。影片繼承了希臘神話的傳統,流露出一種人受不可知命運擺布的痛苦。1998年,老導演彼·托多羅夫斯基的《愛情三重唱》放棄了對時代的思考,把表現的觸角伸向了當時時髦的三角戀愛上。作者雖然調用了俄羅斯式的懸念、諷刺、幽默、抒情等各種手法,但思想內容和藝術水平卻遠遠不及作者以前的《戰地浪漫曲》,以致「不知為什麼,觀眾對影片沒有反應」。[1]影片《12月的音樂》(德霍維奇內依導演1996)同樣出於商業考慮,描寫了一個出國僑居的男子回國後同一對母女陷入三角感情的糾纏之中的故事。影片最後的悲劇結局似乎從一個側面透露出了俄羅斯人當前的陰郁情緒,但陳俗的愛情模式卻把本來就心情不好的觀眾給趕走了。
黑社會勢力是好萊塢電影常用的表現素材。在俄羅斯,影片審查制度解構後,一大批表現俄社會動盪的黑社會片開始興起。1992年,導演甫·普洛特金拍攝的影片《為了活下來》,講述了一個退伍軍人在擔任登山營主任期間同黑社會勢力斗爭的故事。影片既借鑒了好萊塢影片驚險緊張的打鬥場面,也繼承了俄羅斯電影細致地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優良傳統。雖然情節簡單,但影片表達手法多樣化,既有紀實主義創作原則的運用,也有兒童電影的特徵,發行情況比較好。1997年,阿列克賽·巴利班諾夫的《兄弟》同樣以復員軍人同黑社會的斗爭為背景。影片主人公達尼拉為了救哥哥同黑社會勢力展開生死之戰,最後達尼拉幹掉了黑社會分子,拿了他們的錢,分給他認為需要的人,然後便坐車離開了彼得堡。影片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達尼拉由一個朴實無華的小夥子變為冷酷的殺手卻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
幫匪題材同表現黑社會勢力的影片緊緊結合在一起,但在俄羅斯,這一類效仿好萊塢模式的電影更多地把批判的觸角伸向了現實社會。1991年,瓦·契柯夫的《俄羅斯輪盤賭》把美國電影《邦尼和克萊德》的情節模式借鑒過來,真實准確地表現了俄現實社會動盪、混亂的情狀。影片中許多格鬥、槍戰的場面驚心動魄,極近好萊塢商業電影的風格。難怪有些俄羅斯影評人稱它為「當代俄羅斯的邦尼和克萊德」。1998年,瓦·托多羅夫斯基的《聾人之國》通過兩個女孩的前途命運再次觸及到了俄羅斯當時的社會現實。影片故事情節簡單,但情節設置上運用了現代電影的諸多元素:愛情、友誼、金錢等等。敘事方式上,黑社會、毒品、脫衣舞等調料的加入,則進一步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盡管影片存在一定程度逃避現實的嫌疑,但卻典型地代表了俄羅斯「第二浪潮」電影創作者的風格和趨向。2000年,新成立不久的「煉金術電影公司」推出豪華電影《黑幕》。該片在普通的偵探、幫匪情節中加入了隕石墜落、日蝕等宇宙的天災的自然現象,以適應美國大片培養起來的新的消費群體,不過影片在藝術上沒有突破。
1998年,阿斯特拉罕導演了影片《死亡合同》,該片可以劃歸到恐怖片的范疇中去。創作者想以一個移植人體器官的秘密場所的殺人行徑來製造恐怖氣氛,但影片因為過於暴露的商業目的和迎合傾向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可。1999年,瓦西里·皮楚拉導演的最新影片《綴滿鑽石的天空》比較受歡迎,但整體上處理的略顯粗陋平庸。2000年,亞歷山大·澤利多維奇對昆延·塔倫蒂諾的效仿之作《莫斯科》做得比較好,但同真正的美國商業片相比,差距還是比較明顯。
總體看來,俄羅斯的「類好萊塢」電影在樣式上「面面俱到」,而且有一部分在揭示社會問題方面也有一定的深度,但在吸引觀眾方面,卻不盡人意。除了還沒有掌握樣式電影的特點和規律之外,或許根本問題在於,好萊塢模式化的電影在俄羅斯的傳統中根本找不到落腳點。所以,好萊塢模式要確立自己在俄羅斯的牢固地位,還需要真正的時間。

2、喜劇片:本土品,讓人笑不起來
據調查,目前在俄羅斯影院放映的影片中,最受歡迎的是喜劇片,這或許契合了俄羅斯人生性善良和狂放的特點,也或許是因為沉重的現實生活使人們對喜劇樣式有所鍾愛。但是,現今的俄羅斯喜劇電影中卻少有純粹的喜劇片,導演們每當涉足喜劇時,總會流露出一種陰暗的底色或是含淚的笑。
1991年,艾利達爾·梁贊諾夫自編自導的《天堂》以隱喻的手法表現了一群被時代遺忘的藝術家和不幸的老人們的艱難生活。影片最後,在外星人的幫助下,這群人乘坐一輛奇特的火車飛上了天。影片獲得1992年最佳故事片「尼卡」獎。但導演失去了他一貫的幽默感,影片中醜陋荒誕的環境和精神似不正常的人讓觀眾產生厭惡感。1996年,梁贊諾夫的《你好,傻瓜》登上了當年排行榜的首位,但是影片中加入的大量笑料卻給人一種沒有生活根基的感覺。看來,有才華的梁贊諾夫面對凋敝的生活,也全然沒有了笑的慾望。
1995年,亞歷山大·羅果日金的《民族狩獵的特別之處》很是吸引觀眾,電影票房以及錄相帶發行的收入都達到了與西方大片不相上下的水平。影片把俄羅斯的傳統愛好:喝酒與狩獵融為一體,通過狩獵過程中的各種奇遇製造出大量笑料。然而,洋溢著輕松歡笑聲的《特別之處》同樣不是純粹的喜劇,影片透著尖銳的諷刺意味對民族生活中的「酒文化」進行戲謔。1998年,羅果日金的《民族垂釣的特別之處》則把意猶未盡的伊沃爾金將軍一幹人帶上了更加熱鬧的垂釣之旅。影片大膽杜撰了一些離奇的情節,讓伏特加酒的味道蔓延到了軍事演習中的軍艦上和非法侵入鄰國水域的潛艇中,搞笑目的十分明顯,影片向純喜劇的方向進了一大步。
1994年,俄羅斯第二浪潮的中堅人物謝爾蓋·里夫涅夫推出影片《鐮刀與錘子》。該片講述了通過改變性別將一個普通人變成時代需要的典型人的荒誕故事。影片是對斯大林時期文化與政治的滑稽調侃,充滿了尖刻與機智,但卻極端陰郁。1993年,富有幽默感和喜劇才華的尤里·馬明用《通向巴黎的窗口》表現了俄羅斯人在出國大潮中的心態。作者以謹慎的態度探索了一種能夠表現俄羅斯人對國外生活復雜心態的藝術結構:通過在牆上開個窗戶,讓夢想去巴黎的人開開眼界,再回到現實中的俄羅斯來。該片獲得當年「震盪」電影節導演獎。不過,牽強附會的情境和並不可笑的打鬧卻使影片質量大大受損。1995年至1996年奧塔爾·約謝利阿尼推出系列片《匪徒列傳》。其中《匪徒列傳,第七章》是一部結構很好、充滿憤怒和嘲諷的電影。影片敘述自中世紀以來到蘇維埃政權時代直到今日這個槍械泛濫、黑幫橫行的污濁社會中人類的愚蠢和暴力。影片中有不少令人發笑的東西,但這種笑是板著面孔咬牙切齒的笑。
此外,一些本來很好的喜劇或情節劇由於過分沉溺於鬧劇手法而遭到損害。比如巴德爾·隆金敘述一個礦工小鎮里好人與壞人「斗爭」的《婚禮》(2000),弗拉基米爾·緬紹夫描寫1983年莫斯科的《眾神的妒忌》(2000)以及弗拉基米爾·福金講述一座房子里住過幾代人的《富人之家》等等。
在當前的俄羅斯,喜劇電影的創作還沒有真正步入到純喜劇樣式的軌道上來,許多影片無論是揭露過去蘇聯時期的風習或是譏諷當前的社會現實,創作者不是要我們發笑,而是使我們感到一種刺痛。而且當前俄國人對荒誕美學的熱衷太過痴迷,以致使本土的喜劇越來越趨向概念化。可能是現實太沉重了,電影工作者高興不起來,廣大的人民也同樣不能純粹地「喜劇」一回。目前,俄羅斯喜劇樣式的電影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遠遠沒有形成規模。

3、「新俄羅斯人」電影:新生兒,長大還需時間
「新俄羅斯人」電影是在俄羅斯新貴現象產生之後應運而生的。所謂「新貴」,就是那些在蘇聯解體後利用種種渠道迅速發家、過上優裕奢華生活的商人,他們多居住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大城市。「新俄羅斯人」影片以他們為主要表現對象,通過他們生活的場景及其經歷折射出當今俄羅斯社會的現實狀況。
1995年,阿勃德拉什托夫和明達澤導演的《一個乘客的劇本》,比較類似於「新貴電影」。該片虛構了兩個社會形象:法官和被審判者。年輕人在蘇解體前被牽連入獄,蘇解體後,他出獄並躋身於新貴之列,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火車上看到了曾經審判過他的法官(現在成為列車員)。於是他便開始了有計劃的報復行動 然而最後,死去的卻是年輕人。影片主要表現了一種報復心理。雖然該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銀熊獎,但在國內卻反映平平,可能是作者的虛構太過於一廂情願,人們根本不願意相信。
1996年,阿斯特拉罕的《一切都會好的》給人們編織了一個似乎更不大可能的童話:一個發了財的俄羅斯新貴回到故鄉要建設一座娛樂中心;他的兒子獲諾貝爾獎並回國,還愛上了一個將要結婚的姑娘;而其他的幾對年老、年輕的戀人也最終走到了一起。影片是應時之作,因為過分地迎合「新貴」老闆的心思,過分地美化他們的形象,而使影片的藝術質量大打折扣。雖然影片比較好看,但卻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
1998年,影片《莫斯科》沒有迎合「新貴」心理,而是毫不留情地把批判的鋒芒對准了他們。在影片中,「可愛的」新貴們無聊空虛的形象被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2002年,影片《有一次在俄羅斯》可以劃歸到「新貴」影片中去。該片意在描寫俄羅斯經濟寡頭別列佐夫斯基。
美國神話找到了西部片這一類型來表現自己200年的歷史,銀幕上出現了誠實的行政長官與狂暴的匪徒鬥法。而俄羅斯的電影創作者們在探索中也試圖打造自己的類型品牌——俄羅斯新貴電影。美國的西部神話通過善與惡的沖突,迸發出了民族文明和社會規范的火花,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成為美國電影的標識。而俄羅斯新貴影片卻全然沒有找到適合自己走的路。他們在打造本土品牌的時候,不自覺地走了兩個極端:要麼把「新貴」們美化得一塌糊塗;要麼把他們醜化得面目全非。這些影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當今俄羅斯社會的現實情狀,但卻由於缺乏客觀的描寫、冷靜的思索以及足夠的耐心,整體質量不高,「生長」還需呵護。

4、等待「後蘇聯」類型電影神話
在俄羅斯,除了30年代的喜劇電影以及60年代蓋達爾的影片之外,基本上沒有類型電影的傳統。因此,「以那種魅力四射的壞蛋為主人公的類型電影及恐怖電影在我們的電影中沒有根基。近年來有人企圖嘗試這些類型,但多以失敗告終。」[2]俄羅斯老導演彼·托多羅夫斯基似乎不太贊成民族電影走類型化的路子。然而年輕一代的導演們卻有不同的看法。Н·列別捷夫(1991年推出處女作《蛇泉》)說,「在今天的情勢下,類型電影的製作應該從零開始」。[3]對此,教師А·米塔似乎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說,「最近幾年俄羅斯觀眾變化很大。十年前只有專家才能看到的影片現在每天都在電視上放映。 從接受信息的水平看,我們的觀眾已接近歐洲觀眾。 年輕人喜歡美國電影,他們偏愛不具俄羅斯特色的槍戰片、恐怖片。興趣愛好的改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進程。」因此,「俄羅斯電影必須先達到世界電影的質量和水平,掌握嚴格區分電影的類型原則,然後才能考慮其特殊道路。」[4]
目前,俄羅斯電影「國家定貨」的時代已經消亡,「蘇聯電影」以及它的「貢獻」也已成為歷史的陳跡,新的局面是一份四分五裂的遺產和復雜無序的生存環境。在這種「痛並快樂著」的態狀中,俄羅斯電影能否走上類型電影的發展道路,能否重新演繹前蘇聯電影的神話,我們不做預測,只有等待。

5. 幫我想一想有一部災難片的名字,好像是美國俄國的核彈都打完了來借中國的!

譯 名 隕石浩劫/末日流星
片 名 Meteor Path To Destruction
年 代 2009
國 家 美國
片 長 186 Min
導 演 厄尼·巴巴拉什 Ernie Barbarash
兩個比太陽系還要古老的巨大星體在太空中相撞後軌跡發生改變,目標——地球!!!
明天過後,地球將成為歷史.隕石群突然墜擊世界各地,紐約、洛杉磯、西雅圖、東京、倫敦、埃及等主要城市瞬間變成人間煉獄,數百萬人罹難、無家可歸,美國的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美元,各國政府束手無策,然而這竟只是末日來臨的開端:一顆比聖母峰大上三倍的巨型隕石(卡珊卓),正以飛快速度朝向地球墜擊!唯一觀測到此現象的李曼博士,試著警告美國政府,卻被國家科學顧問組織斥為無稽之談。他的學生伊美琴在李曼博士出車禍後通過唯一有用的筆記本電腦計算出卡珊卓新的運行軌道並上報美國隕石信息中心,這過程中他經歷了重重困難,同時人民因恐慌而逐漸失控,軍隊不得不鎮壓他們應該保護的國民、恐慌論者在媒體上大放厥詞,末日即將到來,人性面臨極端考驗!最後美俄中三國聯手應對,人類究竟能否存活?請拭目以待!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電影練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