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二戰影片觀後感
日本二戰電影《吾為君亡》觀後感
1,首先我是名中國人,我承諾一生忠誠於我的祖國,也願意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為國家獻出生命。
我不是軍人,也不是鼓吹歷史充滿仇恨的憤青,更不是崇尚戰爭敬拜戰爭的右翼傾向分子。
下面我將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後,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2,毫不誇張的說,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曾數次流淚。我強制著試圖不讓我的淚水滑落,但是這些抑制不住的淚水卻在頑強地為那些青春年少,剛毅勇猛的戰士,為那些溫柔善良,和美堅韌的女人毫不吝嗇的涌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日本民族的精神與民族靈魂通過這部電影完整的展現出來,看了之後讓我肅然起敬,同時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為什麼日本在戰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能夠從戰敗國的陰影中脫影而出,並由一片廢墟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一躍發展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也懂得為什麼大多數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素質及其他們的產品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尊重與好評。
這些輝煌的成績體現了一個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們這種堅韌,忘我,百折不饒,視死如歸,凝聚團結的民族精神與魂魄才托起了當今世界上一個繁榮強大的大和民族。
3,我們中國人在稱呼日本的時候總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著。日本的確小,國土面積小,個頭相對也小。但是他們的民族精神與國民信仰卻齊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寶貴!但影片中,近乎每個士兵卻無畏自己年輕的生命,無懼自己胸膛里的熱血,為了國家的榮譽與興亡毫不猶豫的去戰場赴死。
這種精神信仰比天還要大,這種民族氣節比天還要高。偉大的信仰與氣節是無邊無盡的。那些神風戰隊的成員,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生命,在他們每一顆鮮活跳動的心臟里誰又沒有親情,愛情,友情?
面對所有珍貴的情感,卻沒有人選擇逃避。每個人都在義無返顧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將失敗的結果,卻仍然赴死,這不是愚昧,更不是無知。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國家精神在激勵他們要這樣做,必須去做。
生命之大,親情之大,愛情之大,友情之大,這些看起來最大的意識形態卻在國家,民族面前顯現的如此渺小,甚至無法比擬。
4,影片逐一為我們展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的珍貴,但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珍貴的情感來揭示戰爭的殘酷與反思。
人類永不停息的競爭社會里,國家和平的前提與保障是民族的強大與繁榮。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興盛,靠安逸封閉與努力創造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和平的保證靠的是強大堅實的武力基礎,甚至靠的是強悍的侵略與擴張。
這種和平保障的侵略與擴張體現在一個國家民族的信仰上與這個國家的精神本質原動力基礎上。
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我們簡單回顧下美國的歷史就會不難發現,美國幾乎所有發達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與擴張的前提下繁榮起來的。
美國建國2百多年,卻有1百多年在戰爭。現在的美國人都在說要和平要和平,實質上卻在骨子裡考慮著戰爭,考慮著如何在戰爭中繁榮。
5,1776年的美國,從那一年開始註定要與戰爭結盟。從墨西哥灣到菲律賓海沿線,從一戰二戰的肆虐到越戰伊戰的屠殺,從歐洲到亞洲,從美洲到非洲,從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國式的侵略擴張幾乎橫跨了整個世界,就是這樣無數次的「正義自由」的戰爭,使美利堅人確立並堅信了他們的民族信仰與民族精神,繼而造就出一個在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有著豐厚碩果的戰略美國與霸主美國。
一位美麗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將開著殘舊飛機去捨身赴死的飛行兵腳下,嘶聲的求著:「請帶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
㈡ 二戰男孩逃生記觀後感300
寓言是一顆魔豆,雖然小,卻能長成參天大樹。寓言是一根魔杖,雖然短,但能變出許多有趣的東西。
在《伊索寓言》這本書中,全是一個個短小故事。但是,每個故事裡都講著不同的深刻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龜兔賽跑》。
㈢ 二戰題材電影《冒牌上尉》觀後感
《冒牌上尉》——一部關於二戰德國末期一個納粹小兵冒充上尉開展的故事。
影片中看出赫羅德上尉是冒充的有多少人?看穿的人為什麼不拆穿呢?
應該有很多人,民眾很難近距離接觸上尉,是很難看出的,看見有人穿上尉制服,一般都會相信他是軍官,而不是假軍官,即便是懷疑也是腦子里懷疑,不會說出來,說出來可能是要付出代價的。最先跟隨上尉的士兵有點狐疑,不斷在車子駕駛座位上打量著上尉,而上尉有點心虛,趁士兵不注意,把原先自己的列兵衣服扔下車,然後才稍微放心了一些。
赫羅德和司機去一家餐館,但是在戰爭形勢要失敗的陰影下,軍服在民眾中吃不開了,他提出,所有人都來登記一下被逃兵搶走的損失,戰後會進行補償的。老闆拿出好肉好麵包招待赫羅德和司機,可是司機有點狼吞虎咽,不注意形象,老闆有點懷疑上尉的真實身份。
然後在一個農舍中碰到了同樣是逃兵的幾個人,其中有個人看出了主人公赫羅德制服的褲子有點不合身,眼前一笑,並沒有拆穿他,並敬禮,請求加入他,組隊一起行動。
後來在和憲兵隊相遇時,上尉又表演了一番,「你我作為同級軍官,你要查看我的證書,我也要看你的證書,然後我會在元首面前說這件事的」,憲兵隊領頭人不敢賭這件事,就算了,然後還邀請一起去憲兵隊。
在憲兵隊,在監獄,曾經追捕赫羅德的真上尉看見了,有點眼熟,並說自己見過的人是不會忘記的,再後來,跟赫羅德訴苦說囚犯管理很困難,還要管吃管喝,暗示要要肅清秩序,然後赫羅德瞬間明白了是什麼樣的形勢,於是授權,並進行臨時軍事法庭,處置囚犯,殺了100多人。
其實,在憲兵隊、監獄的上上下下都是共犯了,但是有效的把皮球踢來踢去,都不想擔責,赫羅德能夠擔責,說自己是元首直接授權的特別行動隊,來調查戰後形勢的,好向元首匯報。
一些人是看出來了,看出來赫羅德是冒充的上尉的人中,估計也有一些是吃不準的,即便吃得准也還是選擇性相信他是真實的上尉身份,能夠從將計就計中獲取一些需求和利益,誰不喜歡呢?誰願意拆穿呢?在那紛亂時局之下,很多事情不會按照正常情況下那樣看待和行動。
後來在一次憲兵隊的突襲中,憲兵隊抓了赫羅德及其隨從,在法庭上,並沒有判處赫羅德死刑,認為他的行為並沒有給國防軍帶來什麼損失,反而贊揚他的勇敢行為和有組織領導的能力,於是有條件釋放了,派去前線。後來赫羅德被英軍抓了,經過審訊,然後押上斷頭台。
「桀驁哥」為什麼被赫羅德弄死了?
應該是死於不服赫羅德的原因,在赫羅德面前,在一個大廳,故意在赫羅德面前「搶」走了舞伴,赫羅德可能是吃醋了,也可能是這一行為讓上尉認為桀驁哥有「叛變」的風險,然後偷襲了桀驁哥,並判處他死刑,但是桀驁哥臨死之時也沒有拆穿赫羅德的真實身份,可能說穿也沒用,咒罵他,然後被槍擊而死。桀驁哥還算是有功勞的人,在赫羅德手下充當打手,是一把好手,其實大家都是選擇性相信。
在赫羅德和真實上尉對話時,赫羅德說自己曾在1940年當傘兵,真實上尉說成在1940年對波蘭戰役時,感嘆了一聲,1940年,那個年代正是納粹的旺盛時期啊,想不到5年之後納粹第三帝國卻成了這副模樣。當初希特勒不攻打蘇聯的話,估計再怎麼樣也不會讓帝國落得如此下場的,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大多數都消耗在了蘇聯戰場上,在蘇聯土地上被消耗掉的軍事力量足以征服歐羅巴大地,而且在攻打蘇聯之前,其實已經算是征服了歐羅巴大地了,什麼波蘭、法國、比利時、挪威、瑞典、芬蘭以及一大堆附屬國,都在納粹的領土范圍和勢力范圍之內,這些軍事力量不消耗在蘇聯戰場上,基本上可以和後來的美國的力量相媲美了,成為地球的主宰國家,什麼非洲、中東,那時候有個啥。英國也是與納粹德國打仗才輸了世界強國的地位,若丘吉爾識時務,也不會有千千萬萬的英國人民死在戰場上,死了千千萬萬的人民不過是成就了丘吉爾的英明而已,但實際上英國國家的利益失去了很多很多,肯定不如當初和德國議和的利益,議和之後的英國,絕對不是今天的英國的樣子,現在英國看起來僅僅是美國的小弟而已,失去了印度國,失去了很多殖民地。也正是納粹德國和蘇聯打,和英國打,和美國打,打起來之後的世界,世界上才有那麼多國家成功獨立,為什麼?因為曾經的英法等世界強國失去了太多力量,沒有辦法阻止那些殖民地國家獨立了,若是英國和德國議和,強國不因為二戰消耗過多力量的話,這些第三世界的國家到今天還是殖民地,還是那些帝國的殖民地。
那麼多的第三世界的國家能夠獨立的外在環境是,英法德等強國相互打仗,都消耗了大量力量,二戰最大的受益國是美國以及第三世界後來獨立的那些國家。當然了,打贏了就是受益國,要是打輸了,就會成為受害國了。
㈣ 二戰珍珠港觀後感範文5篇
珍珠港電影的 觀後感
昨天晚上中央六台放《珍珠港》,三個小時的大片23:00才開始,中間還插了30分鍾的 廣告 ,害我一看看到凌晨兩點。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珍珠港》。幾年前剛剛播映時,我就借過D版看,還一看就是好幾遍。
但是那時候還小,看這部電影就是沖著裡面的大場面去看的,可以說無論影片敘述的感情 故事 還是戰爭背景,都沒有引起我的注意,因為我的時間都花在期待和欣賞那些爆炸場面上了。
昨天晚上再看,我卻第一次發現了這部片子的一大特點美國與中國一樣,都曾經與日本為敵、與日本交戰,但是在這部片子中反映出來的日本軍人,並非如同中國的抗日戰爭影片中那般猙獰可怕、醜陋不堪,相反地,看片的人會不由地贊賞他們精妙的戰略部署,以及面對戰爭時忘我的犧牲精神。
反觀中國的抗日戰爭影片,我們都是從小看到大的了。片中的反角日本人的典型形象,就是留著兩撇八字小胡須,嘴裡叫著「八格牙魯」,動作粗魯、形象猥瑣,最後被我們神勇的八路軍戰士打得屁滾尿流,倉皇逃竄。
小時候的我愚昧無知,還真以為日本人都這副德行。現在想想,先不說抗戰八年有幾場像摸象樣的仗是八路軍新四軍打出來的(他們不就是在那兒游擊么?),就說日本軍人要真是那麼一副猥瑣像,真是那麼沒有紀律隨意散漫,這么大一片東亞、東南亞,憑他一小小日本島,能打得下來嗎?
二站期間的歐洲戰場,德國是最強,要不是盟軍諾曼底登陸成功外加令人難以置信的瞎指揮,最後鹿死誰手還指不定呢。
同樣的道理在亞洲,要不是最後美國丟的那兩顆原子彈,還有蘇聯出兵東北,這東亞、東南亞地區能夠靠自己的力量戰勝日本嗎?難道還真以為那小米加步槍能打得過大炮鐵騎了?這又不是魔幻故事!
可是直到今天啊,中國人還是不願正視這個問題。一拍電影就把日本軍隊塑造成一副窩囊像,把我軍塑造成不怕槍林彈雨的「仙人」!
一個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弱點與缺點的人,永遠也不可能進步,因為他沒有辦法認識真正的自己!
同理,一個不願意正視自己的過去事實的民族,也不可能進步,因為他們只會自我吹噓自以為是!
在《珍珠港》片尾,羅斯福總統說了這么一句話:「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不可戰勝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的自負和驕傲帶給我們多麼慘痛的代價。」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才能認識到真的不足;而勇於正視對手的強大,並且給予對方客觀正確的評價與表現,則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獲取世界尊重的基礎!
珍珠港電影的觀後感
這些天一個人的日子有些無聊,又拿出《珍珠港》來打發三個小時被 雨水 淹沒的時間。
誰都知道我愛《珍珠港》,誰都知道我對《珍珠港》百看不厭。
我不管在那些所謂的影評人對它是貶是褒,我不是專業人士,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看電影的人。只要是觸動觀眾心靈的、能引發觀眾深思的就是好片。《珍珠港》它確實是部商業片,但又有幾部商業片能讓人這么震撼,能讓那麼多人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復感受。
作為電影,三角戀確實是個惡俗的話題,但放在戰爭這個大背景下,又顯得是十足的無奈。為了有一個算的上圓滿的結局,看到一半處大概都會猜到結局Rafe與Danny必須有一個面對死亡。
頭幾次看電影對兩個男性人物,我是沒有偏愛的。Rafe作為主角中的主角,自然要盡可能的包含優點。他英俊帥氣,他的飛行技術一流,他是空軍軍官,他有飽滿的自信,他嚮往飛向真正的戰場,他對愛情忠貞不二,他對朋友處處保護與包容,他有時候會有小男孩兒的可愛與沖動,他在臨行的前夜為了責任自願放棄了幸福的一夜。他幾乎是完美的,所以吸引了美麗的Evelyn。
再看Danny,也許就覺得不是那麼完美。起初我也是不太喜歡他的,膽小,懦弱,不太敢去追求。他總是活在Rafe的光芒之下,飛行技術沒有Rafe高,處處要受Rafe的保護,甚至連愛情都掩蓋在Rafe之下。面對飛機Danny總是很自信,可以鎮定地指揮,但轉身遇到Evelyn,立刻就會語無倫次、面帶紅暈。漸漸就有些喜歡這個帶點悲情色彩的人物,這樣的有著缺點的人物才顯得真實,靦腆的Danny或許更招人憐愛。有一句話,男一號是女一號來愛的,而男二號是大家來愛的。Danny雖然處處需要Rafe的支持與保護,但最後他卻用生命保護了Rafe。
還有很多人在批判Danny和Evelyn不該在Rafe離開之後就展開新的愛情,但畢竟那時候都因為情報的不準確以為Rafe已經犧牲了,大家都需要新的生活、如果Rafe真的離開了人世,他也一定會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用一生去替代自己照顧愛人。難道Evelyn非要像梁祝那樣殉情、或者在思念中孤獨終老大家才滿意?凄美的愛情只是 傳說 ,而我們需要的是生活,誰能說他們倆在一起了就對Rafe沒感情了,就忘掉Rafe了。只能說錯誤、不及時的信息造成了後來的尷尬局面。為了電影的結局,也許只有Danny離開,小Danny來延續他的生命是最完美的。別在說什麼Danny搶了Rafe的女友,Rafe還得替他養兒子之類的無恥話題。Danny用生命拯救了Rafe,小Danny是Danny生命的延續,Rafe和Evelyn會傾盡所有感情去愛小Danny,小Danny可以說他們三個人共同的孩子,他代表了戰爭結束後美國的未來。他會為自己的父親感到驕傲,會繼承父輩們的影響繼續為祖國而戰。
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放在愛情熱情之後,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拋在國家利益之後。電影之初,Rafe為了自己飛上雲霄的夢想,離開了深愛的Evelyn遠去英國參戰。電影之後,Danny也同樣為了自己的夢想和國家的尊嚴,與Rafe一起參加危險的「奇襲東京」計劃,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保護了最好的兄弟,沒能活著回國見自己的愛人,沒能見到自己的兒子出世。
Rafe與Danny一起生長在戰爭的年代,有同樣的沖上雲霄作戰的夢想,甚至還會愛上同樣的女人。他們早就不單單只是朋友,更是兄弟,是親人。不管有什麼矛盾,什麼誤會,最後還是會解開,還是會共同飛向東京的上空為祖國為尊嚴而戰。
除了這三個主角,羅斯福總統不讓你震撼?杜立特將軍不讓你欽佩?那個黑人水手多利米勒不讓你感動?當杜立特將軍清清楚楚地告訴被挑選出的空軍士兵,「奇襲東京」計劃是冒著生命的危險,那一排士兵毫不猶豫地邁出的堅定地一步,那個特寫,那鏗鏘有力的腳步聲沒震到你的心上?那十六架轟炸機成功地從航母起飛,那電影中的氣氛沒讓你感同身受?就是這部電影,讓我第一次了解了羅斯福總統,並且從此成為我的偶像。
再說日軍方面。這部電影只是為了弘揚美國人民的愛國情感,沒有必要重新勾起日美兩國的矛盾,對日軍方面的描述也並不是單純的醜化。當然,作為商業片,為了打入日本市場也要求必須這么做。但是這樣的處理並沒有引起觀看者的不舒服,總比那些中國的很多作品裡把日軍當傻子寫強很多,那樣描述反而會被認為你當年被一個傻子國家打的爬不起來不覺得自己很丟臉么?片中那個日本士兵給寫家信的那個片段很真實。日軍也是人,也有感情,他們忠於自己的國家接受上級的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他們又有濃重的武士道精神,更是要求自身必須為國家奉獻生命。當然,想南京大屠殺、細菌戰那類慘無人道的行為不在之列。還有一個很感人的地方就是,一個日本士兵在轟炸珍珠港時看到小孩子在玩耍,打手勢告訴他們要蹲下,防止傷害到無辜的 兒童 。
我們必須要面對歷史,中國你現在為什麼不願意太多的宣傳8.15日本投降日,難道就因為日本向中國投降書上寫著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特級上將蔣中正。當時中國的正式政府就是中華民國,最高領袖就是蔣介石,簽字的代表就是何應欽。蔣介石確實做了很多不利人民的事情,但你不得不承認他曾經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帥。成者王敗者寇,難道六十多年前的中國跟兩千多年前劉無賴與楚霸王楚漢之爭的歷史是不同的?怪只怪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總是相同的,但當代人總是看不到當代真實的歷史。
這部電影還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細節與鏡頭。電影是沒有國界的,從電影中得到的震撼更是沒有國界的。Evelyn說American suffered,but American grew stronger。同樣的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作為經歷了這么多大災大難中國人,同樣可以從苦難與傷害中走出來,變得更堅強。
珍珠港電影的觀後感
如果所有的商業片都有這樣的水準,那商業片就不會老被罵得體無完膚了。商業沒有錯誤,特技也沒有錯誤,砸錢甚至也不算錯誤,只要故事好看,電影好看,創作者投入真誠在裡面,觀眾就會買賬,自然也會買單。
十年前就可以看出邁克爾貝對技術的熱衷,戰火紛飛的場面著實令人震撼,即便多年後的今天只是在電視屏幕前看,依然可以想見大熒幕前會有多麼令人嘆服的效果,特別是這種低空飛行的鏡頭,在影院里是最有感覺的。
把刻骨的愛情放到宏大的背景中,屢試不爽。一方面,愛情顯得尤其珍貴尤其美好,可以撫慰每一個在歷史中迷失的人的靈魂,成為人的精神支柱,支撐人們度過一切困難;另一方面,在戰爭面前,愛情又顯得尤其渺小尤其脆弱,在數萬人的生命面臨威脅時,情愛自然而然退居次席,在家國面前,個人情感只能放在一邊。
電影故事流暢,場面壯觀。在描寫愛情時,無論是前一段情還是後一段情都讓人非常動容,特別是danny帶著心愛的女孩飛上天在落日中旋轉的鏡頭極度唯美。這本就是個糾結的故事,兩個生死相照的朋友愛上了一個女人,因為一個人的死亡使另外兩個人走到一起,當rafe又出現時,三個人都陷入了痛苦。而戰爭,使這問題從主要矛盾變為次要矛盾,任何事情必須給戰爭讓路。戰斗過程驚心動魄,導演客觀地記錄著兩軍交戰的事實,在這一過程中並沒有偏頗的感情傾向,日軍和美軍同樣在為自己的國家而戰。但在美國的人物故事中,更深刻地弘揚了為了保衛祖國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有了戰無不勝的基礎,沉睡的巨人被喚醒。在大戰背景下,danny死去了,沒有畏懼地死去了,死在rafe的面前,知道了自己成為父親,並把這個職責託付給了rafe。這一結局也最好地解釋和化解了之前danny愛上Ivy的事實。
本阿弗萊克和喬什哈奈特風格完全不同。一個女人一生能被其中的一個愛上是很幸運和幸福的事,而被兩個同時上真不知是幸或不幸,不過貝金賽爾得到電影中的這個機會絕對是幸運盒幸福的。詹妮弗迦納竟然在裡面出演一個戲份很少的配角,而且打扮也絕不美艷,難道這是促成她和阿弗萊克結緣的片子?
音樂非常好聽,以至於看完電影還老老實實講片尾看完,而寫下這些文字,也是在原聲音樂的陪伴下完成的。
珍珠港電影觀後感
很久沒有這么感動和激動過了。一部壯麗的戰爭史詩大片<珍珠港>,激起了我埋藏心裡很久,幾乎被忘卻了的震撼和感動。美國人把他們曾經失敗的歷史展現的如此真實、震撼和感人,使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影片的開始,可能讓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嚴陣以待、摩拳擦掌的緊張。但輕松、幽默、甚至有些玩世不恭場景展示的卻是人性真實的獨白。影片隨著男女主人公感情的深化和變化,刻畫出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光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感動著我、一個個慘烈的戰爭場面震感著我。美國人敢於正視歷史、 反思 曾經的失誤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珍珠港>沒有迴避當時美國國防部自身的失誤和錯誤的判斷,在敵人真的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果斷出手、奮起抗擊。士兵們立刻拋棄了之前和平環境下結成的恩怨情仇,將國家、民族的利益至於首位;在生死關頭,爭相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彰顯了一個成熟的民族和大國的風范。
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人,都應該在生活中學會反思和成長。沒有失誤的政府是不可能的,自己不說、不反思,不代表事實的不存在。只有正視失誤、反思過錯、記住傷痛,才會使自己不再陷入屢錯屢犯的泥潭;才會在慘痛的教訓中得到鍛煉和成長;才會將失誤、過錯、傷痛化作完善自己,奮起直追的動力。如果這樣,失敗的成本就是我們勇於擔當的力量。
在XX年 春節 即將到來之際我祈禱,我的祖國,在發展中得到鍛煉;在失誤中勇於擔當;在擔當後能得到進步。我祝願,我的同胞,會在生活中得到歷練;在歷練中勇於奮進;在奮進中得到成長。
珍珠港電影觀後感
一直以來,美國好萊塢出產的電影稱得上汗牛充棟,他不管在電影的立意、創作上,還是在電影拍攝的恢弘場面和震撼氣勢,他全方位沖擊著人們的視覺感受。一個世紀以來他不僅影響著全球的電影業,還讓全球的電影觀眾至今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得以生存的,並不是因為他是人們不可缺少的娛樂項目,也不是美國要在國外樹立他所需要的形象,他主要是表現在不同時期滿足不同人的慾望,以此來征服全球電影觀眾的眼球。經常變著法子來迎合影迷,及時捕捉某一時期大眾關注的社會信息,來迎合觀眾的潛在慾望。
電影《珍珠港》以「二戰」期間法西斯日本為了侵佔太平洋而偷襲珍珠港為背景,講述了從小一起長大的一對死黨雷夫、丹尼和護士伊弗琳三人之間的一段浪漫的 愛情故事 。雷夫和丹尼既是好朋友又是情敵,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兩人只能將兒女私情暫時拋在一旁,一起並肩作戰,共同為自由、正義而戰......
從商業角度來看,無疑是成功的。從影片中俯瞰珍珠港,那蔚藍的海面上搖曳著各類的戰艦,一個長鏡頭捕捉到戰艦上休閑的人們,海風輕輕的吹起年輕護士的秀發,草地上游戲的的孩子們,一切是那麼的溫馨、自然、安逸。還有那動人的音樂,這顯然得益於《泰坦尼克號》的啟發,一首《THERE YOU'LL BE》將影片的浪漫與溫馨表現得淋漓盡致......
風雲突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那40分鍾的精彩爆炸場面,慢鏡頭和晃動的攝像機向電影觀眾展現出可怕、血腥的畫面,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無論是海戰、空戰的場面,都是驚心動魄。飛機、大炮、戰艦和爆炸交織組成的火焰,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中,戰艦被炸成直立起來,飛機瞬間的炸毀,成群的美國士兵被炮彈炸飛在天空中,尤其是炮彈在人堆里爆炸,以及天空中如捅了馬蜂窩氣勢洶洶的日軍轟炸機,視覺上絕對令人震撼,氣氛上令人壓抑、恐怖......
所有這一切,都符合好萊塢的一貫作風,他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進行消費的慾望,會使出渾身解術,善於將各種各樣的題材娛樂化。文的、武的、哭的、笑的、驚悚恐怖、驚險刺激......各種各樣一應俱全,這也是好萊塢影片經久不衰的緣故吧。
從製作內容上講,他只能停留在一般的層次上。不能作為經典,也不能作為史詩。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影製作出一部又一部,在經過「叫好」和「批評」後,一部分電影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遺忘了。因為沒有什麼記憶猶新的感覺,也沒有多少感染力和感人的線索。
電影《珍珠港》中把愛情和戰爭結合起來作為故事的線索,本來是個很好的立意,編導們也是絞盡了腦汁。但珍珠港只是「二戰」中的一個點,一個布景。顯然結合得有些牽強,愛情故事和戰爭事件也顯得格格不入,好象兩個孤立體,怎麼也聯系不到一塊,而且這個愛情故事的力量也比較薄弱,雖然很煽情。
一段三角戀愛,在女主角不明的情況下發生,是寂寞難當是日久生情還是對戰爭的發泄。女主角伊弗琳的愛情世界也是一片空白,缺少熱情,沒有生死離別的感覺;缺少真誠,左右搖擺不定;缺少耐心,沒有情感的堆積。讓電影觀眾覺得她有點水性揚花的味道,所以就成不了傳世之作。
從電影的硬傷上,影片存在著幾處明顯的漏洞。
影片開始長島有一處寫「Witchell Field」,而實際上正確的拼寫是「Witchel Field」。 丹尼帶伊芙琳乘飛機看日出時,你會發現太陽的位置變化了好幾次,一會兒太陽落下一半,一會兒太陽又剛剛升出地平線等等。
總之,《珍珠港》應該突出的是戰爭,描述的應該是美軍戰士英勇不屈的精神。而實際上《珍珠港》既不是戰爭片,也不是歷史片,既不是動作片,也不是愛情片,很讓人失望和遺憾。
相關文章:
1. 電影《讓子彈飛》觀後感1500字5篇
2. 百團大戰觀後感600字
3. 黑鷹墜落觀後感1500字作文
4. 七七事變觀後感500字
5. 變形金剛3觀後感錦集
㈤ 德國電影《我們的父輩》觀後感
疫情開始宅在家裡不出門,難得可以靜下心來看電影。講述二戰德國的電影《我們的父輩》一共三部,用了五六個小時看完了,感觸良多。
看過許多描述二戰的電影,有中國的、蘇俄的、美國的、英國的,基本上都是從戰勝國的角度來詮釋這場戰爭。戰敗國日本的二戰電影只看過《山本五十六》,感覺電影情節很蒼白,人物臉譜化,並未留下深刻的印象。德國人講述戰爭的電影基本沒有看過。
這部電影脈絡不復雜,故事從1941年到1945年,德國從一路凱歌到陷入困境講起,主角是五個生活在柏林的普通青年,他們本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卻因為戰爭不得不奔赴戰場,各奔東西。
故事開頭的背景是1941年,德國即將發動入侵蘇聯的戰爭,威廉和弗里德漢姆應征奔赴前線,夏莉也通過戰地護士的培訓,將要跟隨戰地醫院出征。五位好朋友在分手前,歡聚在一起,飲酒跳舞,為即將出征的好友送行。他們堅信德國必勝,德軍剛剛征服了大半個歐洲,戰勝了歐洲最強大的法國陸軍,消滅虛弱的蘇聯軍隊易如反掌。他們相約聖誕節時五個好友再次相聚在柏林,慶祝德國的勝利,並且共同拍了一張照片,立此存照。
影片場面壯觀、氣勢恢宏,直接的大背景圍繞德國蘇聯戰場中央集團軍群的作戰行動展開,影片第一部描述德軍實施閃電戰,從突破邊境地區,到奪取斯摩棱斯克,直接向莫斯科方向攻擊,中途抽調大量裝甲部隊增援南方戰線,配合圍殲基輔的重兵集團,爾後再向莫斯科進軍,這時遇到雨季,德軍的機械化裝備在缺少硬質鋪面公路的俄羅斯草原上舉步維艱,泥濘難行。雨季過後是極寒冷的冬天,沒有做好充足冬季作戰准備的德軍,面對擅長寒冷作戰的蘇軍,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電影第二部重點講述了1942年1943年雙方在廣袤的俄羅斯原野展開的廝殺,特別描述了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庫爾斯克戰役,通過這一役,損失慘重的中央集團軍群最終走向失敗。
影片第三部則描述了德軍從白俄羅斯、波蘭一路敗退到柏林,見證了第三帝國的覆滅,以及給德國軍隊、每一個德國家庭帶來的深重災難。
一
威廉和弗萊德海姆是親兄弟,他們生長在一個傳統的德國家庭,父親是一位狂熱的希特勒擁躉,在影片中出現不多,不顧媽媽的哭泣,他將僅有的兩個兒子都送上前線,並且要求他們要為德國的光榮而戰。
哥哥威廉是德國國防軍少尉,灰狼狗連隊的分隊長,經歷過戰爭考驗,參加過法國戰役。他訓練有素,勇敢、堅定、沉著、機敏,受到士兵們的愛戴。弟弟弗里德漢姆卻有點玩世不恭,對戰爭有不同的看法,他一出征就遇上極其慘烈的戰斗,在戰斗中需要報名參加突擊隊,絕大多數戰士都舉手報名,唯有他不舉手。當蘇軍夜間空襲時,上級命令熄滅一切燈光,唯有他卻抽著煙不卡滅,煙頭發出的光亮在黑暗中特別明顯,引起蘇聯飛機的一頓炸彈,造成戰友傷亡。
事後,憤怒的戰友們狠狠的將弗萊德海姆揍了一頓,身為分隊長威廉也沒有阻擋。他嚴厲的批評弟弟,要求他要成為一名勇敢的戰士。
威廉是一位具有優秀軍事素養的軍官,從影片中幾場戰斗的片段中可以看到,他指揮戰斗沉著冷靜,同時又身先士卒,勇敢無畏,深受長官器重。他也很冷酷,當上級要求他搶殺被俘的紅軍政委時,毫不猶豫的親自執行。但是他對黨衛軍濫殺無辜女孩的行為極其厭惡,受到上司的警告。隨著戰事的發展,他對希特勒的信任漸漸變為失望,對戰爭的勝利信心完全喪失了。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因為上級盲目的決定,派他的分隊攻擊一個無關緊要的電報房,使得他的大多數戰友喪生,讓他徹底厭惡戰爭,最後他從一位英雄變成逃兵。後來被憲兵逮捕,但最終他還是逃離了戰場。
身為德國國防軍士兵,弟弟弗萊德漢姆心存良知,對希特勒發動的戰爭並不擁護。當烏克蘭偽軍抓捕猶太人時,他用槍口對准偽軍救下小女孩,蓋世太保槍殺了小女孩後,他極其憤慨。在戰斗中,他的心腸逐漸變得冷酷,後來槍殺無辜的婦女也不覺得不對。戰斗中受重傷回到柏林,痊癒後又主動返回前線作戰,當柏林被攻克,戰爭即將結束,他竟選擇戰死為納粹殉葬,令人嗟嘆不已。
戰地護士夏莉是位美麗、單純的姑娘,她自願走上前線,以作為德國女性為自豪。一開始害怕醫院里血腥的場面,後來逐漸適應,成為一名有經驗的護士,參與搶救了許多傷員。隨著戰事的推移,她對戰爭的看法從狂熱到懷疑,漸漸的失望。
雖然是一個擁護希特勒的德國女孩,夏莉心裡也存留著人性的一面。她為舉報烏克蘭護士莉莉婭是猶太人而深深內疚,後來與另一位烏克蘭護士索尼婭成為好友。當蘇軍部隊進攻到離醫院只有500米時,醫院倉皇撤退,她卻四處尋找索尼婭,沒有趕上撤退的車隊,落入蘇軍士兵之手,慘遭污辱、強奸。後來是成為紅軍政委的莉莉婭以德報怨,救了她。
與前面三位德國軍人不同,格雷塔是一位非典型的德國女性,她儀容萬方,能歌善舞,但是愛慕虛榮,貪圖享受。她對希特勒的戰爭並不關心,為了成為歌星,甘當黨衛軍軍官馬汀的情婦。
格雷塔後來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歌星,在前線勞軍時,卻因為庫爾斯克戰役突然打響,被丟棄在了戰地醫院,她親眼目睹好友夏莉每天面對的血淋淋場面,見到戰爭與柏林的宣傳中不一樣,極其殘酷又沒有希望。回到柏林後,她將前線見到的情況告訴朋友。最終被她的情夫,黨衛軍軍官馬汀陷害,送進大牢,並在納粹滅亡的前夕被殺害。
維克特是一位猶太人,這就註定了他的命運與四位夥伴的不同。他的父親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裁縫,祖祖輩輩生活在德國,安分守己,熱愛這個國家。雖然納粹已經在大規模迫害猶太人,他還是相信自己為德國服務多年,應該會受到善待。這個角色其實在代表著猶太人在德國是安分守己的,並無二心,並沒有對國家造成危害。這樣的人受到迫害,完全是納粹的罪惡。維克特的母親對他言聽計從,只有維克特看清了猶太人的處境。
維克特通過戀人格雷塔從黨衛軍馬汀處獲得了一張到法國馬賽的通行證,企圖逃到法國,再偷渡到美國,但是被人舉報,一出門就被抓捕。幾經輾轉,在運送猶太人往奧茨維辛集中營的途中,他和一位波蘭女孩一起撬開悶罐車車廂板逃離了火車,加入了波蘭游擊隊。
維克特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但最終游擊隊還是無法接納一個德國人,盡管是德國猶太人,將他趕了出去。無論如何,他還是活著回到了柏林,但是他忠實於德國的父母已經失蹤,家園被外人佔住,雖然沒有交代他的父母去了哪裡,從當時德國猶太人的處境可以想像的到,肯定已經被罪惡的納粹政權最後解決了。
影片的最後,劫後餘生的三個人威廉、維克特、夏莉不約而同的回到廢墟中僅存的小酒店,四年的時間,經歷過血腥的戰爭磨難,生離死別,九死一生,被關押、拷打甚至強奸,曾經的朋友又在戰場上殊死相搏,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激情,甚至友情也已蒙塵,威廉從厚厚的灰塵中找出一瓶酒,三個昔日的好友面無表情、默默無語的幹了一杯,後事如何,已經不重要了。
二
影片深刻的刻畫了五個人的人物性格及變化,這也是戰爭中人性變化的縮影。弟弟弗萊德海姆無疑是影片角色中,刻畫最成功的一位,他的命運也是許許多多德國青年的縮影。他一開始是排斥這場戰爭的,看不到這場戰爭的意義。五個朋友在酒館里嬉鬧,告別時他說出了一句「戰爭會把我們最壞的一面呈現出來」,這句話是整部電影的主題。
在血腥的戰爭中,弟弟開始變了。用他後來的話來說:在戰場上試著別把自己當人。向前開進途中遇到雷場,威廉請求工兵的支援,他馬上提出讓蘇聯平民走在前面趟地雷的辦法,連他哥哥都吃了一驚,要知道,這是違背日內瓦公約的行為。
後來上司讓他補槍殺死蘇聯婦女時,他毫不猶豫舉槍便射,沒有一絲憐憫。他作戰勇敢得如同一部機器,尤其在戰場上哥哥失蹤,認為哥哥已死之後,他徹底變成冷血殺手。上司讓他把逃跑的猶太小男孩當兔子打,讓他拉倒絞刑架下的木凳時,他都毫不猶豫地幹了,眼神是那麼的冷漠。
只是最後上司讓殺他的朋友猶太人維克特時,他直接把這個萬惡的突擊隊上司給殺了,放走了兒時的玩伴。但對於維克特和上司,他都是投以冷漠的眼光和語氣,生命在他的眼中已經失去了意義。
冷血不是人的天性,但戰爭會扭曲人的天性。特別在身邊的戰友紛紛倒下,死亡已經無所畏懼,胸中的怒火不停地燃燒,最終將自己也焚毀。
弟弟的內心依然是善良的。所以即使看到他變得這樣冷酷,我卻對他沒有反感,反而卻有深深的同情。覺得這是整部電影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因為戰爭而變得邪惡,讓自己的良心產生難以承受之痛。希特勒發動的戰爭,將千百萬象弗萊德海姆這樣的年輕人捲入戰爭,成為戰爭的炮灰,這是德意志民族永遠的傷痛。
影片中講述了兩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威廉和夏莉,維克特和格雷塔。但是戰爭卻讓愛情難以開花結果。
維克特是猶太人,這場愛情必然沒有結果,格雷塔很快就投入了黨衛隊軍官馬汀的懷抱,成為情婦,但最終也被馬汀陷害而死。
威廉和夏莉一個是英俊瀟灑的軍官,一個是美麗單純的少女,青梅竹馬,郎才女貌、天作地合的一對。這一段只差一層窗戶紙的愛情,當馬上要奔赴前線時,格雷塔想要說破,威廉馬上打斷說:「等到聖誕節,我們勝利返回柏林再說。」
威廉是五個青年中唯一參加過戰爭的,了解戰爭的殘酷。之前的波蘭戰役、法國戰役雖然得益於閃電戰,很快取得勝利,但也付出許多犧牲。他對蘇聯的戰爭,有一種不祥的預兆,他不希望心愛的姑娘為情郎的犧牲而悲傷,想讓兒女情長暫時讓一下步。
他們上了戰場,威廉在中央集團軍群的前線部隊,夏莉在緊隨其後的戰地醫院,相距並不遠,電影中描述了他們的幾次邂逅,第一次是1941年,在莫斯科戰役時,威廉的部隊路過戰地醫院,兩人意外相見。
第二次是在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前夕,成為歌星的格雷塔前來勞軍,除了維克特,他們四個好友又相聚了,大戰在即,簡單的歡娛片刻又分開了。
庫爾斯克戰役,雖然蘇軍也付出極其慘烈的代價,但無論是兵力,還是飛機、坦克、大炮,德軍都無法與得到盟國大力支持的蘇聯相匹敵,戰爭不僅是兵力和謀略的對抗,更是鋼鐵的對抗,兵力和資源已經枯竭的德國已經無法戰勝擁有無窮無盡支援的蘇聯了。德軍終於失敗,威廉的部隊損失極其慘重。
弟弟弗萊德海姆胸部中彈被送到戰地醫院,揚軍醫看了認為傷重不治,夏莉認出了他,懇求楊軍醫搶救他。楊軍醫望著夏莉淚汪汪的神情,同意搶救。經過手術,終於從死神手中奪回了弟弟的生命。弟弟神志清醒後,告訴夏莉,威廉已經戰死。
夏莉得到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三年來的戰爭,不僅讓她經歷無盡的磨難,還奪走她的愛情,奪走她幸福的希望……,一時間她垮了。後來她主動向楊軍醫送上了吻,也送上了青春的肉體。也許心靈空虛的她,需要一個男人的慰藉?
當戰地醫院撤退到波蘭,她意外地遇到已是逃兵被押在500緩刑大隊的威廉,夏莉徹底崩潰了,她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已經戰死的威廉,竟然是逃兵?
三
希特勒發動的戰爭,給歐洲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是德國人民也承受了最深重的苦難。
戰爭讓德國人死亡八百多萬,據統計,德國1920到1925年出生的男孩,只有大約1/3活到戰後,還有近二百多萬婦女遭到姦淫或殺害。戰爭結束後,整個德國化為一片廢墟,東普魯士的百姓全部被迫離開繁衍生息了一千多年的家園,一路上不僅遭到蘇軍的驅趕,還遭到復仇的波蘭人屠殺、姦淫和搶掠,德波邊界被迫西移了數百公里,喪失了40%以上的國土。
戰後,德國人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希特勒的上台和法西斯主義的泛濫,固然有其客觀原因,但是德國人民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德國人民選擇了希特勒。
希特勒得以上台的外部因素是凡爾賽條約,這對德國是一個不平等條約,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但是當時並沒有外國一兵一卒踏上德國,數百萬德軍的鐵蹄還踏在協約國土地上,因此德國大眾並不能接受戰敗。
放下武器的德國被迫接受極其苛刻的條約,割地、賠款,限制軍備和工業發展。戰爭結束後,由於承擔巨額賠款,德國經濟一蹶不振,民眾生活十分困苦,希特勒上台後,改變了這一切。影片中弗萊德海姆的戰友閑聊中也談到,他父親一直處於失業狀態,希特勒上台後就有了工作。
納粹統治下,德國經濟強勁發展,民眾充分就業,凡爾賽條約的約束一次次被打破,重振軍隊,喪失的領土一塊塊奪回,合並奧地利、吞並蘇台德,境外的德意志民族用鮮花和掌聲歡迎德軍的開進。希特勒的威望如日中天。因此,當德國與日本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已經得到絕大多數德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了。
民主是個好東西,但是沒有制度約束的民主,與專制制度同樣,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納粹德國的悲慘遭遇就是明證。實際上,特朗普宣稱的「美國優先」,他煽動美國民眾的排外情緒,施行的一系列政策,在某種意義上,與希特勒的手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美國先賢制訂的一套制度,可以約束他的權力,不能胡作非為,不會讓美國和世界陷入黑暗之中。
納粹之惡,在於讓作惡的人能夠逞,善良的人卻無法抗拒。影片中兩個黨衛隊軍官的形象,是惡魔的代表。
黨衛隊軍官馬汀,瘋狂抓捕虐殺猶太人,勾引姦汙婦女,惡行累累。這樣一個萬惡的人沒有受到追究,戰後依然體面地生活著,被美國佔領軍錄用。阿登納說過:「沒有清潔的水時,是不會把污水倒掉的」,別相信「惡有惡報」這種報應論,「惡人活得長」也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
另一個黨衛軍突擊隊長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傢伙。他請猶太小女孩吃糖,當著國防軍的面,轉過身扭頭就拔槍把女孩殺了,鮮血沾滿了他的左臉。他後來指揮著弟弟殺百姓、殺游擊隊。最後當要求弟弟殺死猶太人維克多的時候,弟弟毫不猶豫地的殺了這個納粹。弟弟在他殺猶太女孩的時候就已經對他深惡痛絕了。
對德國國防軍留情,對於黨衛軍徹底的否定,是本片的鮮明立場,這也與戰後紐倫堡判決相一致,紐倫堡判決中通過大量的調查,沒有指控德國國防軍有罪,黨衛軍則被判定為犯罪組織。
希特勒建立黨衛軍,就是用於在國內和國外推行他的罪惡政策,而具有普魯士軍人傳統的德國國防軍常常反對和抵制這種政策。這在我們常看到蘇聯拍攝的二戰影片中是看不到的。影片中用一些篇幅描述了蘇軍的暴行,屠殺傷兵戰俘,強奸、污辱德國婦女。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歷史的真實。
二戰結束後,再也沒有發生過世界規模的大戰,人們逐漸認識到,人民的幸福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戰爭並不能帶來繁榮和富強。歐洲人民已經吸取了教訓,在歐洲這塊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上,除了前南地區,已經保持了超過四分之三世紀的和平,因此成為世界上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今天烏克蘭發生戰爭,但是世界大戰也打不起來,俄羅斯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國家共同參戰,普京企圖踹倒烏克蘭,卻踢到一塊鐵板。
祝福世界能夠和平,戰爭只會毀滅一切。這是我觀看了本片後最深的感觸。
㈥ 地雷戰觀後感
地雷戰觀後感(精選15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地雷戰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影片中有這樣一段「順口溜」:「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轉,躲在暗地打冷槍,埋好地雷遠遠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個人影看不見」。這就是民兵們對付鬼子的最好辦法。民兵們就是按照這種打法,和日本鬼子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戰斗。在戰斗中,村民們運用自己的智慧,製造了許多地雷,有踏雷、拌雷、飛雷、子母雷、蠍子雷等等。其中最厲害的地雷,要數「天女散花」了。這可是村民石大爺苦思冥想發明和製造出來的。
鬼子雖然一次次的挨炸,但他們並不甘心。他們先用「探雷器」去探雷,然後把雷起出來。但民兵們也有辦法對付他們。他們發明了「蠍子雷」。
看了電影《地雷戰》以後,讓我感受到了以前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多麼偉大!他們都過著不安寧的日子,因為日本鬼子經常來掃盪,還有一些貪生怕死的中國漢奸都向日本鬼子投降了,剩下的八路軍、民兵智慧超群,用許多地雷炸的鬼子屁滾尿流、滿地找牙,讓他們聞風喪膽,比如:用天雷封鎖樹林;用土水雷封鎖河道;用釘子雷、蠍子雷、真假雷、子母雷和頭發絲兒雷封鎖大、小路,讓鬼子有去無回!不管是工兵、探雷器,還是什麼先進武器,都被八路軍、民兵一一用地雷!
通過《地雷戰》,我不僅知道了課外知識,還明白了:干什麼事不能只用蠻力,還要用腦子、智慧!
一九四二年,是抗日最艱難的時期。民兵連長趙虎剛在總部學玩地雷使用的方法,在路上就與鬼子打起了地雷戰。
趙虎在路上放了一個拉雷,把鬼子炸得嚇了回去。眼看鐵地雷一個一個炸光了,民兵們自力更生,用石頭造地雷,先後發明了踏雷、母子雷、飛雷、連環雷、碎石雷等,一開始,鬼子們被地雷炸得魂飛魄散,可是,長景不好,鬼子們請來了工兵隊,工兵用探雷器查出地雷,然後把地雷挖出。民兵們不灰心,發明了頭發絲雷和夾子雷,炸得鬼子措手不及。
一九四四年秋天,麥子豐收的時候,鬼子又進村掃盪,這次,鬼子讓捕獲的村民走在前面,民兵們知道鬼子的陰謀後,發明了絆雷,救出村民後,民兵們埋了許多地雷:釘子雷、土水雷、箱子雷、門雷、椅子雷、摸雷、罐子雷、籃子雷、墓雷、天雷,最終消滅了鬼子。
民兵們很團結,大家知道,打敗敵人必須勇敢,民兵們不僅勇敢,而且運用智慧,戰勝了敵人。
地雷戰教會我許多有用的東西。
前天,我看了影片《地雷戰》。
這是一部描寫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爭故事。
故事描寫的是膠東根據地經常遭受日軍的突襲,為了減少損失,抗日軍民造出土製地雷,給予日軍沉重打擊。
看了《地雷戰》,使我認識到,在那些戰爭年代,中國人民飽受戰火迫害,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和平與安定的生活,廣大軍民團結抗戰,付出了巨大犧牲;但是,中國人民發揮了前所未有的聰明才智與勇敢精神,最終取得了勝利。我們作為和平時代的少年兒童,生長在衣食無憂、歡聲笑語的祖國大家庭中,更要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從小確立正確的人生觀,有一分光發一分熱,為社會作貢獻,以實際行動緬懷先烈們的豐功偉績,為中華之崛起而勤奮讀書!
今天上午在電腦上觀看了《地雷戰》電影。
電影中我們民兵製作的地雷,狠狠地打擊了日本鬼子。我們民兵自己製作的地雷有許多種,如連環雷————踩響一個就會連響一片;碎石雷————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天女散花雷;頭發絲雷————又叫神經過敏雷,稍一碰就會爆炸;子母雷————在地雷上面再放上一排手榴彈,爆炸威力更大;還有土化雷————可以定期爆炸,專門對付偷雷者等等。這真是鐵西瓜,威力大,炸得鬼子哇哇叫,炸得漢奸滿地爬。
通過看這部電影,感到日本鬼子真可惡、真可恨,中國人民真聰明、真勇敢。
地雷是一種價格低廉的防禦武器。埋入地表下或布設於地面的爆炸性火器,它於一九四二年的《地雷戰》中大顯神威,消滅了不少侵略中國的日本鬼子。
趙虎是一個先學會使用地雷的民兵,趙家莊是一個經常有敵人來掃盪的地方,於是他們發明了「絆雷」、「踏雷」,鬼子連連被炸,只好找來工兵打頭陣,於是村民們發明了「子母雷」、「連環雷」、「天女散花雷」,使敵人防不勝防,屢遭雷轟,敵人讓抓來的村民走在前面,幫他們踩雷。村民們又發明了「拉雷」,等村民走出雷區再把雷拉響,最後發動了大反擊,把死灰復燃的鬼子們徹底消滅了,人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對造地雷的村民深感佩服,他們以機智、對祖國的愛,把侵略者趕出了中國,我會記得他們,長大以後向他們一樣為國出力。
《地雷戰》這部電影,講了一群人,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明地雷與日本鬼子對抗的故事。
他們實驗了很多次終於做出了地雷。最好玩的地方是,好人躲在樹叢里,日本鬼子排雷的時候挖出一個,地雷卻不響。一個小孩說,「那是我的雷,響了響了,轟!」別人都說,你的雷不響啊,結果小孩說,「那是臭粑粑雷!」果然,那裡面裝的都是便便。
我姥爺告訴我說,拍這個電影的時候,用的外景就是他們當年部隊的營房。電影里那個日本鬼子挖了一顆地雷回去研究,地雷爆了震碎玻璃的鏡頭就是在他們部隊拍的。還有電影里那個給人理發的群眾演員還是他的戰友呢。
我要學習他們能夠研究發明的本領和保家衛國的精神。
今天,爸爸和我一起看了愛國電影《地雷戰》。看完以後,我覺得中國人實在是太聰明了,造出了這么多種地雷,打得鬼子屁滾尿流。
在《地雷戰》里,我知道的了地雷有石雷、鐵雷、土水雷、子母雷、碎石雷、頭發絲雷等。
每一戰,游擊隊員們埋了幾個地地雷,就把日本鬼子打退了。
第二戰,日本不甘失敗,用工兵沖破了鐵雷陣。但是游擊隊員們又用碎石雷把日本鬼子炸的滿天飛。翻譯官撿起個破鐵環兒說:」真掃興,探雷器都炸成這樣了。「
第三戰,游擊隊員們到處埋地雷,又一次把日本鬼子打敗了,地雷戰大獲全勝!我想:「中國人真偉大啊!」
星期六下午,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地雷戰》非常好看。
其中,我最喜歡;那些地雷的名字:有天女散花、臭雷、蠍子雷、連環雷、飛雷、真假雷、吐水雷、……在這些地雷當中,飛雷最實用了,只要往地上一插,就好了,等日本來了,飛雷一炸日本就死了。
還有一次,八路軍沒有地雷了,他們就自己做地雷使用,做好後,埋在土裡,日本來了,就三下兩下的被炸死了。
看完影片後,我覺得八路軍真偉大。如果不是先輩的流血犧牲,怎麼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呢,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富強,讓這條巨龍飛得更高。
在聖誕節這一天,媽媽給我買了一盤電影《地雷戰》的VCD光碟。回到家裡,我就迫不及待的在電視上放了起來。整整一個下午,我在反復的看著這部電影。電影里那緊張動人的情節,深深地印在我的腦子里。
夜已經很深了,可是我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我的思緒,仍沉浸在下午觀看影片的一幕幕場景中······在我的眼前,浮現出了村民們頂烈日,冒嚴寒,辛辛苦苦造地雷的場景。我彷彿聽見了村民們在高喊:「響了一個,又響了一個!」我彷彿又看見了一群鬼子被地雷炸得鬼哭狼嚎,血肉橫飛······
影片中有這樣一段「順口溜」: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轉,躲在暗地打冷槍,埋好地雷遠遠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個人影看不見。在戰斗中,村民用自己的智慧,製造了許多地雷,有踏雷,飛雷,子母雷,蠍子雷。那些人民英雄的聰明才智和高尚品質,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裡。
星期六下午,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地雷戰》非常好看。
其中,我最喜歡;那些地雷的名字:有天女散花[注: 原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薩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後多形容拋灑東西或大雪紛飛的樣子。臭雷、蠍子雷、連環雷、飛雷、真假雷、吐水雷、……在這些地雷當中,飛雷最實用了,只要往地上一插,就好了,等小日本來了,飛雷一炸小日本就死了。
還有一次,八路軍沒有地雷了,他們就自己做地雷使用,做好後,埋在土裡,小日本來了,就三下兩下的`被炸死了。
看完影片後,我覺得八路軍真偉大。如果不是先輩的流血犧牲,怎麼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呢,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富強,讓這條巨龍飛得更高。
地雷戰是一部樂觀的愛國主義電影。這部電影把我們中國人聰明智慧表現得淋漓盡致。
影片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我們的軍隊沒有足夠的武器,就發明了許許多多各種類型的地雷,但是日本鬼子用探鐵器發現了我們的地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於是,我們中國人又冥思苦想了幾天幾夜,發明出了頭發絲雷。這樣,日本鬼子就發現不了我們的新式地雷了,結果被各種地雷炸得暈頭轉向。電影中有一個小朋友,他也發明了一種「地雷」,他先挖了一個洞。在裡面放上牛糞,再放上一根鐵絲,日本鬼子用探鐵器發現了,以為真的是一棵地雷,就小心翼翼地用手去挖,結果弄得滿手都是牛糞,真正臭死了。
你們看,我們中國人多麼聰明能幹,我們小朋友一定要發揚光大這種精神。
今天我看了地雷戰,地雷戰講的是一個性雷的八路軍被調到距離鬼子駐扎的黃村很近的趙家村,在村上當幹部。但是到了村子裡,幾乎都沒有人。他終於找到了村長,他問村長:「為什麼村上沒有人?」村長說:「因為鬼子經常來掃盪村民都逃到山上了。」之後他到了山上說明了他的來歷,大家決定組成土八路一起打鬼子。他們發明了很多種地雷來打鬼子,第一場仗就勝利了。可是,地雷不夠用了,但村民們不氣餒,突發奇想用石頭做地雷,可是沒有炸葯,炸葯也可以自己做。雷做好了之後村民們把它叫做石頭雷,和日本鬼展開了地雷戰。他們克服了重重難題,終於把皇軍殲滅。
通過看了這個電影讓我知道了日本鬼子在我們國家犯下的滔天罪行。還知道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千千萬萬個革命先烈用性命換來的。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的學習,掌握更多的本領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強大,侵略者要敢來就把他們徹底消滅,讓他們有來無回。
今天中午,我觀看了一部電影《新地雷戰--神勇小子》,我覺得非常感人。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小男孩麥包和中國人一起反抗日本侵略軍的故事。村民用地雷炸鬼子,把鬼子炸的鬼哭狼嚎、血肉橫飛。最終,敵人被我們打敗了。
看了這部電影,我了解了抗日戰爭,那些勇敢的戰士們不怕流血、不怕犧牲來保衛我們的家園。他們不僅勇敢,而且很聰明,我也要多動腦筋,大膽發揮想像,才能在學習上取得成功。
作為小學生,一定要發奮圖強,勤奮學習,把國家建設的更加美好!
這個暑假,老師要求我們觀看一篇有關抗日戰爭的電影。名為:《新地雷戰神勇小子》。
新地雷戰神勇小子這部電影很好笑。主人公名叫麥包,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小孩。電影的主要內容是:日本鬼子想攻打麥包所住的小村——麥家村。可沒想到,麥家村居然有地雷!無奈之下,他們只好抓走了麥家村的村民。其中,還包括了麥包的爺爺麥爺爺,還有麥米和麥包。
到了日本人的基地,麥包成功地以漢奸的生命蒙騙了日本鬼子,並多次傳信號給麥家村破了日本人的詭計。最後,麥包還把人質救出來了,並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讓自己從日本人身邊脫身,重回麥家村。
日本人又卷土重來了!這一次他們開來許多的坦克。可是,這原本必敗無疑的場面被麥包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扳回來了。他帶領著大家,巧妙地使用地雷和石雷陣將日本人擊敗了。
看了這部電影後,我認為,要做一個充滿愛國之心的小孩。想一想,如果大敵當前,你會不會畏懼呢?以後,我要做像麥包一樣的人。
;㈦ 穿條紋衣服的男孩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穿條紋衣服的男孩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這個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他叫布魯諾。他住在德國最繁華的城市——柏林。那裡有來往的人群,林立的咖啡店、水果店、服裝店和他最喜歡的玩具店。他的家算上地下室和天台一共有五層樓。家裡有父親、母親、姐姐和很多僕人。
在一個特別的日子裡,有一個叫作元首的人來到他家作客。於是,他們要搬家了。這是一個多麼壞的消息啊!他要離開那個繁華的柏林,離開那喧鬧的街道和他最喜愛的朋友。他哭過,鬧過,可是毫無用處。所有人都告訴他,他的爸爸受到元首的重用,必將前途無量。他不知道什麼叫作前途無量,他只知道他喜歡這里,不想離開這里。可是,沒有用。他們還是搬家了。
新家在一個很荒涼的地方。沒有街道,沒有朋友,甚至沒有鄰居。從他的窗戶向外面看出去,是數公里的荒地。上面稀稀拉拉地種著幾棵樹。然後,是一個巨大的鋼絲網。鋼絲網裡面密密麻麻都是人。他們都穿著同樣的衣服——條紋衣服。後面有一排建築物。應該是房子。他從來沒有見過這么矮小的房子。他想,那應該是房子。
家裡沒有人可以陪他玩。只有一個「無葯可救」的姐姐。父親總是穿著筆直的軍裝,接待家裡來來往往的軍人。這些軍人都稱父親作「司令官」。他雖然不知道什麼是司令官,但是那些軍人都對父親畢恭畢敬,這讓他知道,父親是個很值得尊敬的人。母親整天躲在房間裡面,鬱郁寡歡。姐姐只會在房間里擺弄那些不會說話的洋娃娃。
偏偏,他是一個喜歡探險的孩子。雖然家人多次警告,不能靠近那個鋼絲網。但是有一天,他還是准備了一些麵包,趁著家裡人不注意的時候偷溜出去了。他認為,這是一個探險家的氣質。
他漸漸靠近鋼絲網了。鋼絲網的那邊是一大片沙地。在那裡,他看見了一個穿條紋衣服的男孩。男孩很瘦,沒有穿鞋。坐在鋼絲網的旁邊,獃獃地望著天空。他很高興看見了一個和能夠他一起玩的孩子。但是,鋼絲網把他們隔開了。他們只能夠聊天,和透過鋼絲網,用小小的手,把他帶來的食物送給男孩。他不敢和男孩握手,他會以為自己握到的不是一雙手,而是一根枯樹枝。
男孩的名字是希姆爾,來自波蘭,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裡面。可是,有一天,他們被迫穿上有星星標志的衣服,然後被趕往這里。這個地方的名字叫作「奧斯維辛」。男孩不知道為什麼要搬家。母親被一群士兵帶到另一個地方,他只能夠和父親在一起,和成百上千個孩子和大人在一起。男孩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做苦工。當他想問父親的時候。父親卻不見了。或許男孩是知道原因的,因為那些士兵生氣的時候,總會罵他們:「你們這些骯臟的猶太人!」
漸漸地,布魯諾開始習慣這里的生活。他甚至忘記了他在柏林的朋友叫什麼名字。他每天下午都會來到這里,帶上一些從家裡偷來的巧克力或者麵包。於是,一年過去了。
父親和母親的爭吵聲不斷從門外傳來。布魯諾捂上耳朵,想念著那個穿條紋衣服的朋友。有一天,父親告訴他,他們要回柏林了。可是,回去的人,只有母親,姐姐和他。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希姆爾。離別的悲傷籠罩在他們心中。雖然他們總是在一起聊天。可是,他們從來沒有一起玩過。在布魯諾看來,這始終是一個遺憾。
現在,他終於鼓起勇氣,要在回家之前,穿個那個鐵絲網,幫希姆爾找到他的父親,也要跟自己最好的朋友玩耍。第二天,他像往常一樣,來到了鋼絲網的這邊。他穿上希姆爾准備好的條紋衫,從鋼絲網下部的小洞那裡,艱難的穿了過去。鋼絲網甚至刮傷了他的皮膚。他給我希姆爾一個大大的擁抱。他穿著發臭的衣服,在奧斯維辛裡面進行著他驚心膽戰的冒險。他不怕,帶著探險家的氣質。他看到了幾十個人住在一個臭氣熏天的小房子裡面,臉色蒼白的人在士兵的鞭打下干著苦力,幾十個人搶著一塊麵包……沒有找到任何關於男孩父親的線索。但是,布魯諾迫不及待地想離開這里,因為已經很晚了,家裡人會等他吃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不想再呆在這里。雖然還沒有找到希姆爾的父親,他感到很抱歉。但是,他感覺這里的一切,完全超出了他的想像范圍。希姆爾點了點頭,准備跟自己唯一的朋友告別。
就在是個時候,士兵們抽打著一群人,要求他們列隊。當然,布魯諾和希姆爾也在這裡面。他們被趕進了一間十分小的房子裡面。就像他自己的房間擠了上百個人一樣。突然,房間的門被關上了。眼前一片黑暗。房間外面的人不知道大聲在說著什麼。房間裡面的人都默不作聲,彷彿在等待世界末日的來臨。希姆爾給布魯諾傳遞了一個絕望的眼神。布魯諾好像突然間明白了什麼,輕輕地說:「很高興能夠認識你,我的朋友。」他們手握著手,閉上眼睛。於是,屬於這些人的世界末日到了……
布魯諾不見了。處於盛怒狀態的父親,找遍了鋼絲網的這邊。最後,他在鋼絲網的這邊,找到了布魯諾的衣服和靴子。一年之後,他又來到這里,發現了破損的鋼絲網。
我只是復述了這本書的故事。不能盡善盡美,但是,我還是很想把這個故事告訴大家。全書以一個九歲孩子的視角,看透了生與死。用最純真的眼神,看盡這個骯臟的世界。全書沒有對奧斯維辛的任何評論,沒有發泄任何不滿的情緒。同樣搬家的兩個小孩,一個在鋼絲網這這邊,一個在鋼絲網的那邊。一個是擁有日爾曼民族的「高貴」血統,一個是猶太人。機緣巧合,他們走到了一起。布魯諾的純真,與希姆爾的悲痛。這一切的一切,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人看了心酸,看了心寒。
我不是想抨擊過去的德國。我是在為今天依舊存在的種族歧視感到嘆息。
我們同樣都是人,何必要自相殘殺呢?人是最殘酷的動物。我們聲稱要維護生態平衡。有時不惜殘害其他生物來保護自己。殊不知,人類之間的互相傷害才是最大的。人類同住一個地球,享用共同的資源。總有一天,我們共存亡。我始終弄不明白,種族歧視是為了什麼?是從哪裡產生的。我只知道,我們都是人,是平等的個體。即使你再怎麼不喜歡一個人,你都必須要具有作為人的品質,保持一個向善的心。你可以討厭一個人,你可以不跟他打交道,但是,請你善良地對待他,不要傷害他。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高貴的血統,沒有低賤的民族,我們同住一起,共同享受世界賜予我們生活的權利。種族歧視帶給全人類的傷害是巨大的。鏟除種族歧視和仇外心理,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
我花了整整一個下午讀完它,然後就是就一股沖動要馬上寫讀後感,非這樣不可。
小說的結構不同於一般的小說,它是由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合而成的,故事之間並沒有按照某種敘述順序排列,看似沒有邏輯關系,卻在內部緊密相連。這大概是作者約翰。伯恩的匠心獨運,試圖模仿一個九歲男孩思維模式,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回憶。但這樣的手法並不影響讀者的理解,相反我們比主人公自己更知道他處在怎樣的世界,怎樣的時代。
主人公布魯諾一個說不清自己父親職業的孩子,他只能說父親很有前途,元首派給他重要的任務,當然他父親總床這非常炫目的軍裝。父親總是要他和姐姐向他一樣敬禮高呼「嗨!希特勒」,沒錯,他出生在納粹家庭。由於「這是一項重要的任務」他們必須搬到一個叫「out·with」的地方,一個孩子不懂什麼是奧斯維辛集中營,只是按照近音理解他是「一起出去」。從此布魯諾開始不同往日的生活,他要告別柏林美麗的街道,商店,告別柏林家眾可以不斷發現的新角落和神秘的小洞。以及他的三個摯友。
布魯諾夢想當個探險家,過去他常常能載自己家裡探出點東西,可是「out·ith用武之地」在這里他也找不到朋友。他總是透過房間的窗子看見網牆那邊穿條紋一股的人們,他是個天生的探險家,甚至開始探尋很多秘密,比如那片空地是什麼地方,它不是農場,比如他的父親經常到那邊去,他為什麼不可以,為什麼來家裡的人都傳軍裝,而沒有穿條紋衣服的等等。於是他會不顧禁令玩「那個」地方跑去,會趴在父親的辦公室門上偷聽他們的談話。斷斷續續的談話,一個小男孩當然聽不懂。他越是覺得要探索清楚。就是這樣的「探險」讓他收獲了一份珍貴的友誼同時捲入無邊的黑暗。
布魯諾度過的數告訴他,探險家載大多數情況下,發現早已存在卻不為人知的事物像美洲大陸,其他時候發現的東西還不如不發現就像櫥櫃里的死老鼠。網牆那邊的朋友希姆爾屬於前者,至於「後者」好心的作者沒有讓他發現,當讀者心知肚明。
希姆爾是個穿條紋衣服的男孩於自己隔著一道網牆的朋友,除此之外他比自己更瘦弱。布魯諾眼中的朋友就是這樣。但在成人的眼中這一堵牆是劃分的是兩個世界,這兩個孩子一個是納粹小孩,一個是猶太小孩。但是它阻擋不了純真的友誼,依稀看到兩個孩子隔著網牆互相欣賞對方的徽章。可笑的大人們賦予這些標志少「含義」啊,孩子完全看不見。直到看完通篇才覺得又更大的諷刺——納粹拚命強調的優等民族沒有讓布魯諾擺脫和希姆爾一樣厄運。他們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在某個同年同月同日接受同樣的命運安排。眾生平等,世上本根本沒有優劣民族之分。
終於布魯諾要回柏林了,他要在離開前來個終極探險,他要爬過網牆下的空隙和希姆爾真正玩一次,以前他每提出一次都被希姆爾拒絕,而這次希姆爾也因需要布魯諾幫自己找父親而答應了,要到網牆的這邊就要打扮成這邊的人。是的,他要穿上條紋的衣服扮演「穿條紋衣服的男孩」。這不禁讓他想起每年聖誕和祖母排話劇時,祖母總能找到合適的演出服裝和道具。
看到這里,我突然停下,意識到這可不是聖誕演出,穿戴的不是道具服裝,那有可能是死神的枷鎖——條紋衣服。無努力祈禱希望故事不是按照我的猜想繼續,但是情節不可遏制的發生了,布魯諾爬過網牆,最後的最後布魯諾失去了消息。
故事戛然而止,是的不能繼續。讀者不想看見布魯諾捲入屠殺,我也不想看見布魯諾回到柏林,如果他的生命繼續,當他了解一些黑暗後,他和希姆爾的友誼嗨回純真繼續?事實上,他只要在大一點,長到比他大三歲的姐姐的年齡,他就會了解這些,12歲的格雷特爾告訴弟弟那邊的人叫猶太人,那網牆是防止他們過來的。盡管她未必了解什麼是猶太人。
讓最純潔的東西保留就是停止時間,讓他們一直定格在最美好的9歲。
除了主人公,小說涉及的很多人物如父親,科特勒中尉,姐姐他們曾經都是善良,充滿童趣的'人,被納粹弄得殘暴起來。這是心靈上的腐蝕。帕威爾,希姆爾曾經又良好的職業和家庭卻被弄得像囚犯。這寫都是些小細節體現。這是肉體上的折磨。
《穿條紋一衣服的男孩》是給成年看的童話。它不是個復雜的故事,光看了書名就可判斷它的悲劇性,就算老早就猜出結局,即使,心理准備了這么久,讀完後,心理還是堵得慌,像挨了一記悶棍!
其實沒有消息,大概是他們沒死,逃到了沒人找到他們的地方,像希姆爾的父親。
《穿條紋衣服的男孩》講述在二戰期間,德國柏林一個名叫布魯諾的9歲男孩,他的父親是一名司令官,因他父親的工作調動,全家搬到了波蘭,住進一幢靠近鐵絲網的房子。布魯諾從自己房間的窗戶里看到了一群穿條紋衣服的人。後來因為父母隱瞞自己對他們的了解,姐姐又不理解他,他自己在「探險」時認識了波蘭男孩希姆爾,希姆爾是猶太人,是在鐵絲網背後的男孩。他們成為了好朋友,後來布魯諾為了幫希姆爾找失蹤的父親,在鐵絲網背後消失了。
布魯諾和希姆爾後來去了哪兒?他們走進了鐵絲網背後的世界,和其他穿條紋衣服的人一同被處決了。這本書讓我看見了鐵絲網背後的血腥世界:德國士兵看管著猶太人,他們嘻嘻哈哈,還拿著槍嚇唬人;猶太人有的坐在地上,有的跪在地上,還有的沖著士兵大喊大叫。大多數人都神情木然,兩眼發直,就像睜著眼睛睡著了一樣。因為他們失去了家園、家人和他們最美好的東西。到了傍晚,士兵們會驅趕著部分猶太人列隊前進,把他們趕進一間大房子里等待處決。
鐵絲網的彼端有著男孩兒的嚮往,可他用自己善良、純真的雙眼,看盡那殘酷的世界;用最美好的想法與友誼對待最殘酷的戰爭。戰爭毀掉了無數人,讓他們失去所有的東西。如果沒有這場戰爭,猶太人就能擁有更多同胞,德國人也能擁有更多的同胞;如果沒有這場戰爭,歐洲大陸就能保持和平;如果沒有這場戰爭,世界也能和平!
鐵絲網的彼端有著男孩兒的嚮往,也有著他無法了解的血腥黑暗。透過孩子天真的雙眼,我們可以重新審視那段歷史,審視人性本身。當兩個孩子手拉手走向那個未知的空間,他們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敘述符號,而是停留在那個歷史瞬間的兩個鮮活生命……
如果不是看了眼結局從而又激起了我的好奇,我想我會開始懷疑我會不會將這本書看完。畢竟童年似乎離我太遙遠了,我無法理解布魯諾為什麼那麼天真,那麼無知,盡管我知道他只是個孩子。
他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富足家庭,從來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和他的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在他眼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離開了柏林的美麗世界而來到這個鳥不拉屎的「一起出去」。
但他只是一個孩子,還無法理解這個怪異扭曲的世界。他只是一個孩子,一個有些任性,有些固執的善良的孩子。他和她的姐姐不同,他對每個人都充滿了真誠。就像盡管他不能理解瑪麗婭的除了侍從身份外還會有其他的身份,但卻堅定不移的認為她是家庭的一員,不是奴隸,她只是為他們工作而已。
看到他和希姆爾的對話,我心痛了。因為布魯諾的天真無意間傷害了希姆爾。那不是他的錯,因為他對一切都一無所知。但是當看著眼前的這位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卻命運卻完全不同的孩子,小小的希姆爾心裡會是怎樣的一番感受呢?
比起生活在蜜罐中的布魯諾,希姆爾的生活充滿了曲折。原本家庭的生活雖不富裕,但很平靜,一家人很幸福的生活。戰爭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苦難降臨到他們的身上,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軌跡。
看著他,不由覺得心疼。小小的年紀已經變得像是歷經滄桑的老人。枯瘦,虛弱,呆滯。不知道他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苦難,他的心靈有著如何無法彌補的創傷。天呀,一想到這世上有著無數個「希姆爾」就覺得難過,這個世界上是什麼時候變得如此的瘋狂。
如果我是希姆爾,很可能我會對布魯諾咆哮。我會告訴他他親愛的父親對鐵絲網那邊的人究竟做了些什麼,我會告訴他他的國家對他們做了些什麼,我會告訴他他們是魔鬼,是惡魔。盡管我知道那不是布魯諾的錯,盡管我知道布魯諾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我希望能夠找出誰來為我所遭遇的一切負責,不管是誰,我只想發泄。
但看著希姆爾,我為自己有這樣的想法而羞恥。他從不向布魯諾提起他所經歷的苦難,也會盡力掩飾身上時常出現的青腫傷痕。即使在布魯諾背叛他後他也可以一笑了之寬容諒解。
也許苦難使這個孩子變得平靜,淡定,有著不屬於他這個年齡的滄桑。也或許是在殘酷的環境下變得麻木呆滯,不想去說也不願去想。
這個結局實在是太出乎意料,我一直都在想,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一個意外,一個巧合,布魯諾的父親間接的殺死了自己的孩子。真是諷刺,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報應吧。
但布魯諾不曾做錯什麼,他只是一個孩子,一個善良的孩子。
這是二戰期間發生在德國人與猶太人之間與奧斯維辛集中營有關的故事,在那個特定的時期,世界陷入黑暗與邪惡。年僅9歲的孩子,純真善良,不諳時世,最終被無情和黑暗所吞沒,多麼殘酷的現實。
成年人的世界充滿爭斗擄掠,充滿野心貪欲。孩子是無辜的,卻受到那個時期,那段歷史,那個環境的迫害與浸漬。
我們這個世界究竟該將人引向一個什麼樣的方向?我們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叢林法則,生存第一呢?還是教會孩子嚮往美好事物,以便從容構築自己的人生?這是一個很大難題。
我想後者更為重要。一個人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決定他的人生!有意義的高尚的人生是我們的追求,它才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幸福!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叫《穿條紋衣服的男孩》的書。這本書講的是:1943年夏天,9歲的男孩布魯諾從生活舒適的柏林來到波蘭。他的父親接受了一項重要的新工作,從此成為了一位納粹軍官,環境的巨大改變使布魯諾感到異常煩躁,他的家人還警告他不要訪問一些被稱作「籬笆」另一邊的地方,那裡其實是德國人的集中營。然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經歷了一次「探險」,並結識了「籬笆」那邊的猶太男孩希姆爾。兩個孩子的友情日益漸深。一次,希姆爾帶給布魯諾一件帶條紋的衣服,而天真的布魯諾竟然以為這是睡衣,就這樣,愛好冒險的布魯諾終於混進了「籬笆」那邊想一探究竟,然而就在那天晚上他和希姆爾被關進一間密封的屋子,在噴灑的毒氣中結束了他的生命。
看了它,我的感觸很深,我深深體會到了納粹的殘暴與這兩個小孩純真的心靈。善良的布魯諾進入「籬笆」,只是為了幫助希姆爾找到他的爸爸,去為此失去了生命。不論戰爭是激烈,現實是多麼的殘酷,孩子們的心都是善良純潔的。因為戰爭讓布魯諾的姐姐變得孤僻,讓母親變得失去理智,讓父親過於繁忙而遺忘了孩子,最重要的是讓那些無辜的猶太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記得有篇文章,講的是德國士兵在和美國士兵打仗時,又一個德國士兵受傷了。美國的一個士兵上前救治,雙方馬上停止了轟打,等美國士兵回到自己的戰壕後,激烈的炮聲,槍聲才響起。這說明什麼?這些人們內心並不想去殺害其他人,這都是戰爭所逼的!
相信任何人都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沒有戰爭,家家幸福平安。
㈧ 人生很難,還好有電影相伴-義大利影片《天堂電影院》觀後感
這是一部怎樣的電影,使得它在1988年上映之初就已經引起轟動,不僅橫掃世界各大電影節,還在1990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為什麼很多影迷,都用「大師級導演」、「殿堂級配樂」、「傳世經典」、「電影頌歌」、「影迷必看」,這些華麗的詞語來形容這部跨越時空、為觀眾帶來「永不散場」的觀影體驗的電影?
又是什麼原因,時隔33年後當這部影片再次上映時,依舊以豆瓣9.2分佔據Top250第48名,並成功到吸引大批的「後浪」們,成為他們的「心頭好」?
......
中考結束後的6月30日下午1點45分,被該片成功種草的影迷女兒,力邀我與她一起觀影。
我想觀看一部33年前上映的影片,應該是對往日情懷最好的一種回憶吧。
《天堂電影院》講述了二戰時期,在西西里島的吉加利小鎮,有一個叫做「天堂」的電影院,電影熒幕上流動的一場場盛宴,深深吸引著古靈精怪的小男孩托托,托托非常喜歡看電影。常常拿出媽媽讓他買牛奶的錢去影院,為此挨了媽媽不少揍。
除了喜歡看電影,托托更喜歡看放映師阿爾弗雷多如何放映電影,他總是想盡各種辦法和阿爾弗雷多套近乎交朋友只為學習放映技術。起初,阿爾弗雷多並不同意教托托如何放電影,因為在20世紀初,電影膠片屬於易燃品。
漸漸地阿爾弗雷多發現托托每次都從廢棄的膠片中拿走一小張,竟然積攢了滿滿的一個鐵桶時,他知道托托並不是一時沖動想當放映員,他是發自內心的熱愛電影。
一次放映時引發的意外火災,讓托托和阿爾弗雷多成為忘年之交,並決心將放映技術傾囊相授。
長大後,原本只想留在小鎮當一名放映師的托托,在阿爾弗雷多的鼓勵下,離開家鄉的小鎮,去羅馬追尋心中的夢想,最終成為一名頗有成就的大導演。
和大部分電影不同的是,《天堂電影院》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有影迷說它不僅是一首給電影和影迷的頌歌,更是-部寫給電影的情書。
生於1956年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國寶級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拍攝的影片數量不多,但都是經得起錘煉的精品。他的電影大多以家鄉西西里島為背景,題材也偏好孩童的憧憬希望和老人的回憶而構築起浪漫的氛圍。
他拍攝的《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被稱之為「時空三部曲」,也被稱之為「回家三部曲」。這三部電影都運用相同的敘事結構「回到」,讓觀眾不斷穿梭於「現在」與「過去」之間,獲得異樣的體驗。
影片採用倒敘,從成名後名導演托托接到阿爾弗雷多去世的消息開始,到托托少年和膏年時期的小鎮回憶,再到老年托托回鄉參加阿爾弗雷多的葬禮,影片以小鎮為背景,人物自然互動,線索相互交織,成長段落交替呈現,讓整部影片的時間線顯得更加靈活和簡潔。
雖然影片的時間跨度很長,但導演在時空塑造上卻充滿巧思,通過鏡頭語言設計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時間流轉和社會變遷。比如,放映師阿爾弗雷多一個捂臉的手勢,托托便從孩置變成了青年,在影院工作的幾年便不用贅述;再比如,青年托托離開小鎮時,看了一眼路邊的標識牌,而下一個鏡頭標識再次出現,歸來的卻已是滿頭白發的著名導演托托。
電影中涉及的人物眾多,但沒有一個人物是多餘的,影片用托托和母親、妹妹之間的感情、
托托和艾琳達的戀情、托托和阿爾弗雷多的忘年友誼這3組人物關系,把一個跨越多年時
空的故事講述的邏輯清晰,層次分明。
這些足以顯示出這部影片的導演及所有製片人專業匠心的品味、精心編排的細節和縝密扎實的藝術功力。
1 可遇不可求的忘年之年
心地善良的放映師阿爾弗雷多,是改變托託人生命運的重要人物。為了讓排隊3小時的觀眾能看上電影,阿爾弗雷多將電影屏幕反射到城市廣場上,誰曾想卻因此導致了一場火災的發生。大火發生時,所有的觀眾為了逃生都拚命的往外跑,只有托托想到要去放映間救阿爾弗雷多,少年托托憑一已之力將在火災中窒息的阿爾弗雷多救出了火場。
逃出火災的阿爾弗雷多,雙目失明了,天堂電影院也燒毀了。
作為小鎮居民情感寄託的電影院在燒毀不久之後,「新天堂電影院」落成了,托托成了接替阿爾弗雷多的小鎮電影放映員。一個小小的放映間從此成為托託大大的精神樂園,作為小鎮上唯一會操作放映機的人,在小男孩托托心裡,放電影是世界上最神奇和最棒的職業。而不識字,工作是只能反反復復觀看同一部電影的放映師阿爾弗雷多,認為放電影只是自己對小鎮居民的一種責任,但如果托托的一生都被這小小的放映室困住顯然是沒有前途的。他堅定地認為,隨著托托逐漸長大,放映室這一方空間會成為禁錮青年托托的夢想囚籠,托托必須要走出放映室,離開小鎮,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去成就更美好的未來。
於是在海邊,戴著厚厚眼鏡的阿爾弗雷多,面對退伍回家又失戀的托托,他如父親般對托托進行教誨說了一番話,成為整部電影中最令影迷唏噓的段落。
阿爾弗雷多說:「你還年輕,世界是你的。而我老了,我不想再聽你說了,我想聽別人說關於你的事,「不管你最後要干什麼,熱愛它,就像小時候你熱愛放映機一樣。」
這不是阿爾弗雷多放映過的任何一部影片中的台詞,而是阿爾弗雷多自己一生的感悟和對世
界的觀察與體悟,這些出自忘年之交的話語成了托托終生受用的鼓勵。
可以說正是阿爾弗雷多成就了托托和電影的不解之緣,看到這一幕,我滿眼淚花,心情久久
不能平靜,真應了那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
2 人生與電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
影片中阿爾弗雷多在溝邊對托托說過一句金句:「人生與電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人生別底有多辛苦?
影片中還有一條很有分量的線索是講述托托與他的初戀女友艾琳達的故事,也許會引發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他們的初戀始於托托對艾琳達的一次拍攝,青年托托對身材材高挑栗色頭發,綠色眼睛的艾琳達一見鍾情,為了追求到心上人,托托每天在放映完電影後,都去艾琳達的窗戶下等待,他的痴情與堅持終於打開了艾琳達的心房,兩個年經人深陷情網,不可自拔。
無奈甜蜜純潔的初戀,遭到了艾琳達父親的阻撓,在銀行家父親的棒打下,艾琳達去外地讀
大學,查無音訊,這段無疾而終的感情留給托托無盡的傷感和刻骨的思念。
面對服完兵役,受失戀打擊日漸消沉的托托,阿爾弗雷多說:「一直呆在這里,你會覺得這
就是世界的中心,你會相信世界一成不變。你必須要離開這個被詛咒的地方......"
時光荏苒歲月流轉,憑借著對電影的熱愛,托托成為一名頗有名氣的導演。他的雖然身邊一直有美女圍繞,但真愛難覓。
時隔30年,托托再次踏上返鄉的故土,回來參加阿爾弗雷多的葬禮,托托的媽媽對兒子說:「每次給你打電話,都是不同的女人來接聽,可是從這些女人的聲音中,就知道這些人並是真正的愛你。」
影片結尾處,在阿爾弗雷多的葬禮上,托托收到了阿爾弗雷多留給他的一份特殊的禮物-幾盤老膠卷,放映機放映出托托青春年少時記錄的一段艾琳達的影像。再次看到美麗的艾琳達時,托托彷彿又回到了那個無比純真的時代,只是,那個曾經讓托托傷心流淚心痛的姑娘,早已不知身在何處。
我們都能從這部電影里的橋段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年少的影子,細細想來,看似漫長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部被審查員一段段剪掉的電影呢?年少時踏上南下的列車,遠離故土,尋找屬於自己的未來。當兩鬢花白再次回到故鄉,走過再熟悉不過的街道,看著再熟悉不過的街景,聞著再熟悉不過的氣味,當年那個讓你心碎過,失眠過,逃過課的TA早已不知去向。
難怪有人說:」電影是具有生命力的,不止存在於電影上映的那段時間,一部好的電影是可以隨時隨地陪伴我們。」
3 為什麼人們喜歡看電影
有人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3倍。「
更有人說:「電影是被認為繼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之後的「第七藝術」,自從1895年發明後,電影給人們帶來無數美好的回憶。
二戰結束後,人們的精神生活極其貧瘠,看電影成為人們釋放內心苦悶、焦慮與不安最好方式。猶如童年的托托,他得不到戰死在沙場上父親的愛,母親對他也缺少關愛,他把所有的情感都寄託在看電影和放映室里,電影是托托療愈孤獨的一劑良葯。
30年後,聽說天堂電影院要被拆除改建成一座停車場時,返鄉的托托和小鎮的居民們都自發聚集在天堂電影院門口。他們說:「天堂電影院被拆除了,小鎮的居民們從此沒有了娛樂。
恰在此時,響起了由配樂大師莫里康內創作的片尾曲《Love Theme》,低沉悠揚的旋律為影片鍍上了一層懷舊的余暉。
縱使電影落幕,斯人已逝,影院也無跡可尋,但那份哀而不傷的力量卻可以帶領人們繼續前行。這種對電影的情感和眷戀,是現在整天手機不離身的年輕人很難理解和感同身受的。
坦率地說,電影開頭緩慢的劇情節奏,略帶抑鬱的畫風會讓人有一點點沉悶的感覺,但不知從哪一段起,就覺得影片越來越有趣了。特別是看到在一個物質匱乏,信息閉塞的小鎮,觀看電影成為當地人們當時唯一的娛樂消遣時,自己的思緒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童年時期。
記得兒時,看露天電影屬於一種享受,一聽說有露天電影放,早早的就跑回家把這個消息告訴全家每個人,重點不是傳遞信息,而是要提醒媽媽晚飯最好早點吃,吃完飯去廣場佔位置。佔好位置後,孩子們沉浸在電影放映前的歡樂之中,呼朋喚友地在廣場上跑著、鬧著、叫著。電影開始後,孩子們都坐著大人旁邊聚精會神地看著,眨巴著的小眼睛像極了天上明亮的星星。
喜歡看電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每次媽媽都會從旁邊賣零食的老太太那裡給全家買一份炒瓜子,那時的炒瓜子是用舊的報紙或是廢棄的作業本子,把瓜子包成粽子式的三角模型,全家就坐在露天廣場,一邊看電影一邊嗑瓜子。瓜子嗑完了,看到我和姐姐的嘴巴有一點干,寵愛我們的爸爸媽媽會額外再給我們姐妹倆買一根5分錢的冰棍,那份揮之不去的甜蜜味道和永遠刻在心底的童年印象,是電影帶給我的。
人生很難,還好有電影陪伴,這句話道出了托托以及每一位電影愛好者的心聲,生活中諸多的雞零狗碎都可以在電影院的短短兩小時內被暫時拋在腦後,感謝電影帶給我們熾熱的快樂,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電影恰如其分地扮演了天堂的角色。
人生幾多苦難,唯願你我都充滿勇氣,努力熬過艱難的等待,迎接來之不易的小圓滿。
人生和電影不一樣,人生辛苦多了。
離開這里,去羅馬,你還年輕,世界是你的。
我老了,我不想再聽你說了,我想聽別人說關於你的事。
不管你最後要干什麼,熱愛它,就像小時候你熱愛放映機一樣。
日復一日地待在這里,你會以為這是世界的中心,但如果你離開一兩年後再回來,每件事情都會有所改變,你會發現屬於你的都會消失。越是煎熬,越刻骨銘心,愛了就要受苦沒有結果。
不準想我們,不準回頭,不準寫信,想家時要熬住,忘了我們。
㈨ 如何評價美國電影小男孩
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一個美國沿海小鎮,八歲小男孩Pepper天生矮小瘦弱,為此沒少受同齡人欺負,還被取綽號為小男孩」。最好的朋友兼搭檔,就是自己高大魁梧的父親詹姆斯。在父親的教導陪伴下,Pepper渡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直到父親應召入伍,投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中去。
就在Pepper期待父親回家時,噩耗傳來,他的父親在菲律賓被日軍虜為戰俘,生死未卜。而此同時,Pepper和他哥哥London將戰爭仇恨發泄在鎮上的一個日本人橋本身上,為此兄弟倆都接受了相應的懲罰。神父為了教育Pepper,將一個古老的清單」交給他,只要他把清單上的任務都完成,從而就能把他的父親從二戰戰場中帶回來。
㈩ 二戰六歲士兵,8.3評分戰爭電影,《小戰士》究竟講了些什麼
根據數據地記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近1300萬兒童因此而失去生命,被戰爭而破的家庭更是不計其數,今天推薦的是部高評分的戰爭電影,6歲的小小人早熟的知道生命的可貴,成為了最小年紀的士兵,這部電影便是《小戰士》,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熱土一杯魂,每一位軍人,都值得被敬重,我們所謂的歲月靜好,不過是因為有這些勇士在替我們負重前行著。
一頂鋼盔,一支鋼Q,一床軍被,一個行囊,一腔熱血,一身戎裝,一片忠誠,一路輝煌,一聲再見,一生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