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

法國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

發布時間:2022-12-31 07:17:19

❶ 馬賽爾·卡爾內簡介及詳細資料

個人經歷

馬賽爾·卡爾內五歲喪母,父親又經常不在身邊,主要由外祖母和姨母帶大。父親希望他子承父業,當個木匠,但兒子堅決反對,父親只好安排他到保險公司工作。17歲時,卡爾內迷上了電影和音樂,用業余時間鑽研攝影,並獲得證書。

他在朋友的幫助下進入攝影棚,成為《新來的紳士們》 (1929)的攝影和導演助理。卡爾內曾一度做過記者和評論家,在《電影雜志》 、 《電影周刊》上發表文章,對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和美國警匪片表現出濃厚興趣。在他眼中攝影機就是戲中的一個人物。卡爾內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紀錄片:《諾讓市,星期天的樂園》(1929)。該片引起雷內·克萊爾的注意,他請卡爾內做助手,參加拍攝《巴黎屋檐下》(1930)。從1930年到1932年,卡爾內一邊繼續從事新聞工作,一邊拍攝廣告片。作為導演助理,他參與製作了《大賭局》1934、《賑濟游藝會》(1935)等影片。1936年,卡爾內開始獨自執導《珍妮》。他邀請著名編劇和對白作者加盟,從此開始了他們珠聯璧合的創作階段,對法國電影產生了持久影響。1941年,維希偽政權認為卡爾內的影片有傷風化,對他進行審查,卡爾內只得在歷史題材中尋求寄託。戰後,他拍攝了《天堂》 ,該片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

主要作品

《霧碼頭》

卡爾內曾擔任一些電影雜志的記者。1929年他拍攝了處女作、紀錄短片《諾讓--星期天的樂園》。後來他曾為雷內·克萊爾(《巴黎屋檐下》,1931年)和雅克·費戴爾擔任助手。 1936年他開始獨立導演影片。他結識了詩人雅克·普萊衛,後者在此後的十年裡是卡爾內絕大部分影片的編劇。繼《珍妮》和《怪事》之後,兩人合作的《霧碼頭》獲得了巨大成功。普萊衛寫的華美而富於詩意的對白、莫里斯·約倍特的配樂、特羅內設計的布景、肖弗坦的攝影、讓·迦本和米契爾·摩根這對銀幕情侶以及米歇爾·西蒙、皮埃爾·伯拉塞爾的優秀演技,使《霧碼頭》成為法國電影中登峰造極的作品之一。詩意現實主義流派雖不是由卡爾內締造的,但其美學特點在該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隨後,卡爾內又拍攝了《北方旅館》和《天色破曉》。

馬賽爾·卡爾內

二戰期間,卡爾內與普萊衛轉向中世紀的題材,拍攝了《夜間來客》和《天堂的孩子們》。後一部影片象一篇關於藝術與現實的偉大演說,將各種不同的戲劇,如鬧劇、悲劇、啞劇、電影,甚至生活本身,作了比較。它由於高雅的風格、均衡的結構、傑出的質量和精美的形式,在戰後國際間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是詩意現實主義的顛峰之作。

1946年由於《夜之門》的失敗,卡爾內與普萊衛分道揚鑣。此後他的導演才能越來越遭到質疑,評論界越來越多地把他昔日的傑作歸功於普萊衛的劇本以及讓·迦本、米契爾·摩根、阿爾萊蒂等人的演技。即使《苔麗絲·拉甘》這樣的優秀作品也無法挽回他的聲譽。1950年代中後期,卡爾內更是被日後成為"新浪潮"導演的一批年輕影評者視為"優質電影"的代表人物,對他大肆抨擊。盡管如此,卡爾內依然繼續拍片,直到1977年才退休,其導演生涯幾乎長達半個世紀。1979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這是有史以來作為電影導演獲此榮譽的第一人 。

馬賽爾·卡爾內曾做過克萊爾和費戴爾的助手,他的發展比較晚,但在30年代的作品卻比較多。他曾於1936年獨立導演拍攝了"專門試試身手的風格練習"《珍妮》;此後又導演了詩意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霧碼頭》(1938年)、《北方旅店》(1938年)、《太陽升起》(1939年),以及稍後一些的《夜間來窖》(1942年)、《天國的子女們》(1945年)和《夜之門》(1964年等)。卡爾內的創作與超現實主義詩人、對自作家雅克·普萊衛密不可分,普萊衛幾乎成為卡爾內導演的全部影片的編劇。薩杜爾曾指出:除德呂克之外,法國以前一直忽視電影編劇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認為:印象派之所以未能對國際電影藝術發生什麼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許是在他們中間缺少一個有才乾的劇作家,缺少一個法國的卡爾,梅育所致"。30年代,法國電影編劇開始在法國取得了重要地位,而普萊衛如同是這一時期的一位法國的"卡爾·梅育"。巴贊也曾注意到這一點,並由此還發現:"彷彿為了更好地體現劇作上的這種相關性,同一位演員在不同的影片中體現著平民主人公的同樣悲慘的命運--他就是出現在《西班牙步兵連》、《逃犯貝貝》、《衣冠禽獸》和《太陽升起》中的讓·迦本"。

《太陽升起》

卡爾內的影片基本上是對罪犯"自罪心理"的描寫,那些劇中人物常常是因為貧困、飢餓的現實生活所逼迫而不由自主地走向"犯罪"的普通人。他們嚮往純潔的愛情生活,但他們卻失去了享受愛情生活的權力。他們的遭遇和悲哀,始終使他們的心理傾向於自我懲罰的狀態之中。人們在把卡爾內與詩意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進行比較時往往認為:克萊爾是夢幻的;維果是唯美的;雷諾瓦是寫實的;而卡爾內卻是悲觀主義的。然而,卡爾內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講卻是更准確地體現了世紀初鉤情緒,並代表了大都市人們對於生活的厭惡和恐怖。與其他人相比較,卡爾內的作品也更為成熟地能夠使人們看得出劇中人物的心理特徵。在卡爾內影片中的那些普通的罪犯,時時刻刻經受著心理的考驗,《霧碼頭》中,無意犯罪而造成的不安的心理折磨《太陽升起》中,罪犯經過一夜痛苦地思考之後,在太陽升起時以自殺尋求了最後的解脫,等等。這些無力的"反叛者'形象永遠是以最終的失敗,以至於死亡來結束自己,而那個愛著他的女性也便就此消失。在卡爾內的影片中,同時還具有偵探片、警匪片的特徵,然而,他的表現與美國"好萊塢"的類型片不同,他不是趨向於外部形成和行為的表現,而是更多地趨向於人物內部的悲觀心理的描寫。

馬賽爾·卡爾內

《怪事》

《怪事》(1937)同《珍妮》一樣成功地表現了倫敦人特有的詼諧。該片雖然一度受到冷遇,但終於在1951年獲得公眾好評。《北方旅店》(1938)與卡爾內的世界觀非常吻合,盡管影片的黑色現實主義更多地來自於文學而不是卡爾內在《霧碼頭》中發展的繪畫氣氛。在這里,愛情、藝術和自由之路都被阻斷,這種原則也同樣貫穿在《天色破曉》(1939)中。早在《公民凱恩》10年前,卡爾內就將回憶電影的戲劇結構臻於完善(在威爾斯的影片中,人物總是在敘述;而在這里,人物在回憶)。在《夜之門》(1946)之前,卡爾內拍攝了《天堂兒女》(19451)這次,詩意現實主義選擇了巴黎,井從中揭示出一種活力多於情慾的新浪漫主義,它與同年拍攝的《亨利四世》和《伊凡雷帝》一起被視為非純電影,既是戲劇,又是電影,被理論家們稱為"第三種途徑",從而使許多人放棄了第七藝術的特殊性的觀念。1947年,戰爭結束,新的時代開始,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模式被接受,詩意現實主義不再流行。卡爾內通過《海港的瑪麗》(1950)嘗試突破自己,採用許多與自己過去觀點相悖的做法。摩尼教、瘋狂愛情、命運從此結束。但無論如何,卡爾內再也達不到過去的高度。 30年代,最突出地活躍在法國影壇上的有:富有幽默喜劇精神的雷內·克萊爾;使普通人的題材復活的讓。維果;描寫罪犯心理的馬賽爾·卡爾內;以及擅長貴族題材的讓·雷諾瓦。他們的作品興趣各有不同,法國的老百姓與美國人相比更喜愛悠闊、輕松的生活,特別是法國人的感情豐富是出了名的。這一切都是形成詩意現實主義的市場。作為當時的法國主流電影的製作者們,一批傑出的知識分子,他們所共同創造、形成的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電影流派,至今仍被人們認為是最具有法國特色的電影流派。

馬賽爾·卡爾內

《夜間來客》

1930年:《諾讓--星期天的樂園》《紀錄片》。

馬賽爾·卡爾內

1936年:《珍妮》 (對白:雅克·普列維,作曲:柯斯馬,主要演員:弗朗索瓦絲·羅珊,阿貝爾·普雷讓)。

1937年:《怪事》。

1938年:《霧碼頭》(根據馬克奧倫原作改編,編劇:雅克·普列維,作曲:若貝爾,布景:特勞內,攝影:肖弗坦,主要演員:讓·迦本,米歇爾·摩根,米歇爾·西蒙,皮埃爾·伯拉塞爾)。《北方旅館》。

1939年:《天色破曉》(編劇:雅克·維奧,對白:雅克·普列維,主要演員:讓·迦本,敘爾·貝里,阿爾萊蒂,雅克林·勞倫)。

1942年: 《夜間來客》 (編劇與對白:雅克·普列維與拉羅區,主要演員:阿蘭·居尼,阿爾萊蒂,敘爾·貝里,F·勒杜)。

1945年:《天堂兒女》(編劇與對白:雅克·普列維,主要演員:J-L.巴羅爾,阿爾萊蒂,皮埃爾·伯拉塞爾,瑪麗亞·卡沙雷,馬賽爾·埃朗)。

1946年:《夜之門》(編劇與對白:雅克·普列維,作曲:科斯馬,布景:特勞內,主要演員:伊夫·蒙當,娜泰麗·納蒂埃,S.雷吉阿尼,皮埃爾·伯拉塞爾)。

1949年:《海港的瑪麗》 。

1951年:《朱麗葉特或夢的解答》 ,傑拉·菲利普主演)。

1953年:《黛萊絲·拉甘》(根據左拉原作改編,主要演員:西蒙·西涅萊,拉夫·瓦洛納)。

1954年:《巴黎的空氣》(主要演員:讓·迦本,羅朗·勒薩弗爾)。

1956年:《我來的那個國家》(主演:吉爾培·貝科)。

1958年:《弄虛作假的人》(編劇:卡爾內和西古爾)。

1961年:《空地》。

1963年:《給小鳥吃的繁縷草》。

1965年:《曼哈頓的三間房》。

1967年:《幼狼》。

1971年:《被指使的殺人犯》 。

獲獎記錄

入圍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威尼斯 :霧港(1938)、天色破曉(1939)、紅杏出牆(1953)、巴黎風貌(1954)、曼哈頓的三間房(1965)

坎城 :朱麗葉或夢的鑰匙(1951)

人物評價

卡爾內的藝術功底奠定了他的風格基調。由於是從拍攝街頭紀錄片起家,所以,他於1933年提出一種走上街頭、走出影棚、直擊生活的電影模式。他摒棄前輩以技術為基礎的電影語言,卻保留下他們取景、描述人物和細節的現實主義手法。他追求一種氣氛並通過造型、影像構圖、光線明暗來營造這種氣氛。雷內·克萊爾說過要追求"一種比生活本身更加真實的生活的詮釋"。因此,真實通過兩種方法獲得:一是導演的執導,一是故事的詩境,這就是卡爾內界定的"詩意現實主義",這種現實主義在法國電影中不唯卡爾內所獨有,但卡爾內讓它在黑暗中煥發光彩,產生出一種悲慘和不幸的魅力--社會現實的魅力。卡爾內的拍攝班子群英薈萃,十分穩定。這有助於保持他具有的理性、嚴謹、明晰、冷靜的統一風格和世界觀。卡爾內通過正打和反打鏡頭、人物對白來保證影片的節奏。在拒絕電影效果這一點上,他更像是一個畫家,而不是一個建築師。他要求城市預示命運、布景體現心理、攝影機充當戲中人物。這種繪畫式的風格使他構建的舞台、夢幻、希望或焦慮產生某種陌生感,如:夜間來客》、《霧碼頭》、《夜之門》 。 卡爾內的世界觀是摩尼教的。人物/象徵、人物/詩獨立構成他的影片。善良、純真的人總是面對惡人;而命運總是眷顧壞人;好人和窮人總是遭遇不幸,就連愛情也不是戰無不勝。白頭偕老是不可能的。女人,不管願意與否,都要失去男人,這就是卡爾內闡釋的愛情自懲觀念。在1936年至1946年這十年間,卡爾內的詩意現實主義支撐著這種反映時代晴雨的觀念。

馬賽爾·卡爾內

❷ 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代表作

通常認為,杜拉克的《貝殼與僧侶》是第一部超現實主義影片,但更受到重視的則是路易斯.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和《黃金時代》,前者是一個精神困頓的流浪漢的一連串夢境,後者則是對性慾和愛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義的分析。西方的電影研究家們一致認為,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在布努埃爾轉而拍攝故事片後仍不時在他的作品中隱現·在實驗電影和地下電影中,超現實主義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瑪耶-德連和肯尼斯-安格爾·在故事片領域里,西方電影研究家傾向於把對變態心理、潛在的性沖動、無理性行為等的描寫歸結為超現實主義在故事片中的表現。因此,象希區柯克的一系列影片:《愛德華大夫》(1945)、《眩暈》 f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變態者》(1962)和《群鳥》 f1963),馬克斯三兄弟的狂亂喜劇片,以及塞繆爾-富勒、約瑟夫-馮.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闡明超現實主義在故事片中的影響的典型例證。

網頁鏈接

一條安達魯狗

❸ 歐洲先鋒派電影是什麼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
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❹ 文藝馥心:從"理性"到"非理性"的過渡歐洲先鋒電影運動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是指20世紀初發生在歐洲的一次實驗電影運動,通常認為發端於1910年代,1920年代進入高峰時期,以法國和德國為中心,波及義大利、英國、匈牙利等國家,這個時期的蘇聯電影學派也被認為是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的一個重要學派。

先鋒派運動的主旨是企圖從電影的形像性和運動性出發,去擴大、挖掘電影的可能性,使電影最終成為一種獨立的新藝術。但是「先鋒派」運動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從形式出發,以自我為目的,因此也未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作為一次藝術運動,許多實驗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鏡頭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開始於1917年,其主要代表有:   

(1)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法國立體主義及印象主義、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  

(2)德國表現主義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的主要藝術主張:  

(1)反對敘事,主張「非情節化」、「非戲劇化」。  

(2)通過聯想的絕對自由達到「電影詩」的境界——追求「純粹的運動(節奏、情緒)」。  

(3)描寫夢幻的世界,即一個充滿了潛意識活動的非理性世界。  

(4)把物放在比人更重要或者至少平等的地位。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先鋒派(1920—1925)以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為代表,貫穿先鋒派電影運動始終;  

第二先鋒派(1921—1926)以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和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為代表;  

第三先鋒派(1927—1930)是阿貝爾托·卡瓦爾康蒂創立的紀錄電影流派,他於1926年製作完成的影片《只有幾小時》標志著這個流派的正式誕生,後被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稱為「第三先鋒派」,影響波及歐洲許多國家。  

雖然三個先鋒派的影片特點不盡相同,但是作為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都有一個明顯的相似點,即不以商業盈利為目的,不以講述故事為宗旨,並且由於當時有聲電影還沒有發明,因而主要探索無聲影片的純視覺表現力和美學特徵。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是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西方電影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出現,不僅推動了電影獨立化的進程,是先鋒藝術在電影世界裡的實驗和探索,更是對人類精神國度進行的一次從"理性"到"非理性"的過渡,是20世紀文化內涵的核心精神,也是20世紀藝術世界最有活力的部分。

❺ 電影上世界上重要的電影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德國表現主義 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天堂電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意象派電影 Imagist film
運用一系列相關的意象,以製造一種氣氛,或創造一種抽象概念的電影。意象派電影工作者企圖利用有關性質的視覺和聽覺細節,使鏡頭與聲音的累積,為一個場景或整部影片帶來更大的意義,而不需用直接陳述的方式。意象派電影不止是純粹抽象或韻律的電影試驗,而是企圖成為一種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溝通經驗(通常是詩意或抒情的)。

❻ 印象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先驅是,

印象主義先驅應該是莫奈,表現主義先驅是梵高。

印象主義是19世紀後半期~20 世紀初期流行於法國、歐美乃至世界的一種藝術流派和文藝思潮。
主要的印象主義畫家還有馬奈、畢沙羅、雷諾瓦、西斯萊(Alfred Sisley)、竇加(Edgar Degas)、摩里索(Berthe Morisot)、吉約曼(Armand Guillaumin)和巴齊耶(Frederic Bazille)
印象主義音樂的先驅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
印象主義文學的代表是法國小說家龔古爾兄弟和法國詩人、小說家皮埃爾·洛蒂
印象主義電影的先驅是法國導演路易·狄呂克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盛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文學藝術流派。
表現主義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統一協調的運動,其成員的政治信仰和哲學觀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他們大都受康德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反傳統,不滿於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表現主義先驅: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代表作《鬼魂奏鳴曲》(1907)把夢魘,鬼魂搬上舞台,讓死屍、幻影、亡魂、活人同時登場。被稱為表現主義文學源頭。
表現主義小說代表: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他是個生前無聞身後成名的人,善用象徵、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來揭示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困境和「現代人的困惑」。作品情節荒誕不經卻蘊涵深意。代表作:《變形記》(Die Verwandlung)
表現主義戲劇代表:尤金·奧尼爾(1888——1953)[美國],主要代表作:《毛猿》(1917)、《瓊斯室》(1920)
曾經先後四次獲得美國普利策獎1936年,以「體現了傳統悲劇概念的劇作所具有的魅力,真摯和深沉的激情」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美國當代戲劇的奠基者。
表現主義繪畫代表:挪威的蒙克代表作《吶喊》,俄國康定斯基代表作組畫《秋》、《冬》、《樂曲》、《即興曲》、《構圖2號》等。 格羅斯代表作:《夜》,《壕溝戰》,《啟程》。
表現主義音樂代表:阿諾爾德·勛伯格(Amold Schoenberg,1874—1951年),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是二十世紀著名的現代音樂作曲家之一,「表現主義」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交響詩《光明之夜》、《佩列阿斯與梅麗桑德》、《室內交響曲》、歌劇《期望》以及為朗誦、男聲合唱和樂隊而寫的《一個華沙的倖存者》。此外還有幾首弦樂四重奏和許多鋼琴、聲樂作品等。

❼ 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是

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有:

1、阿諾爾德·勛伯格:

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瑞典作家,瑞典表現主義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瑞典的國寶,世界現代戲劇之父。生於斯德哥爾摩一個破產商人家庭。1867年考入烏普薩拉大學。

他在大學時期開始寫作劇本,其中反映冰島神話時期父女二人在宗教信仰上發生沖突的劇本《被放逐者》得到國王卡爾十五世的贊賞,受到召見,並獲得賞賜。當過小學教師、報社記者,後在皇家圖書館當管理員。

❽ 全球的電影有多少流派 各流派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
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Formalism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法國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它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開始的,一種以直接記錄手法為特徵的電影創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尚.胡許與美國的大衛.梅索。這些倡導者自言他們的靈感來自蘇聯的吉加.維多夫的「電影真理報」,較大的差別在於真實電影的事件更完整與單一,因此更具有劇情片的情節。製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攝真實生活,不事先寫劇本與用非職業演員,影片由固定的導演、攝影師與錄音師三人完成為其特點。法國與美國的真實電影最大不同在於法國可讓導演介入,如尚.胡許的《夏日記事》(1961),而美國的真實電影則強調導演置身事外,不幹涉事件進行。這樣電影拍攝手法要求導演能准確的發現事件與預見戲劇性過程,攝制動作要敏捷與當機立斷,而這種方法必然限制了題材的選擇方向,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真實電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實電影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給一般劇情片的創作提供一個保證最大限度上的寫實性。高達在他很多電影裡面進行主觀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實電影的方法。

第三電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反殖民與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其具體主張由古巴導演費南多.索拉納斯與奧大維.傑提諾在1970年代初期合寫的《邁向第三世界電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們稱資產社會依其封閉與被動的藝術觀所拍攝的電影商品為「第一電影」,作者電影、巴西新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等強調個人經驗的作品為 「第二電影」,「第二電影」是第一電影的一條出路,但是已是體制的極限,而在革命中產生,與體制對抗的電影則是「第三電影」,亦可稱為解放電影與游擊電影。這兩位導演強調「第三電影」必須是製作體系無法吸收,且異於體制的須要。在《邁上第三世界電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攝影機是影像/武器的無窮徵收者,放映機則是一秒發射24格的步槍。」

巴西新電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運動,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創造有地方色彩的電影文化,以掙脫外來,尤其是北美電影文化的主導形式。他們對於國家、社會現實的觀點較為犀利,美學原創力亦非常豐富。最早以葛勞伯.羅恰領導的電影合作社方式經營,重要導演還有魯伊.蓋拉、尼爾森.皮瑞拉等。他們的電影既反映了社會現實,也極力尋求大膽甚至古怪的美學風格,如羅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錯的成績。巴西新電影曾被激進左派批判為太重美學意義,並在發展上與電影工業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觀眾仍然較喜歡重娛樂的商業電影,對於新電影較不接受。1964年巴西軍事叛變,檢查制度變嚴,而重要創作者如羅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電影運動沒落。但巴西新電影對於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以電影運動有不少的影響。

德國新電影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1950年代西德隨著經濟的復甦電影亦蓬勃發展,但內容逃避現實,貧乏單調,1950年代末到 1960黏代初電影業陷入低潮,連國際影展的參加資格也沒有,受到當時法國與英國等國家新電影的影響,便產生了德國新電影。1962年的「奧伯豪森」西德短片電影節中,有26位導演一起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發起人大都是只拍過短片的年輕導演,宣稱要與傳統電影決裂,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並且從陳規陋習、商業夥伴與某些利益團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不過宣言運動開始的前三年由於資金缺乏,只拍出一部電影。1965年取得政府協助,成立「青年德國電影管理委員會」資助青年導演拍片,到1967年總共拍了20多部電影,並在國際影展中獲得肯定,因此德國新電影聲名大噪。但這初期的德國新電影並沒有法國新浪潮那種輕松放任的感覺,反映的世界不是豪無希望,但也沒有明確出路,因此在國內不受歡迎,很快又限入危機。1975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出現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資助法作了更改,變得有利於青年導演;電視台開始資助年輕導演拍片;1971年之後,德國創辦了自助性的電影攝制與發行機構「作家電影出版社」與「新德國劇情片製片人工作協會」;美國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國新電影並開始投資。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期出現許多人材:法斯賓達、荷索與溫德斯等。他們的作品在藝術上富有特色,在國際上也獲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國內仍不受歡迎,於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狀態。1979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復興,這得力於法斯賓達的《瑪麗布朗的婚姻》與雪朗多夫的《錫鼓》在國內票房上成功,使德國新電影擺脫國際上得獎而國內不賣座的局面,1979年之後運動聲勢更為浩大,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

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
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制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幹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意象派電影 Imagist film
運用一系列相關的意象,以製造一種氣氛,或創造一種抽象概念的電影。意象派電影工作者企圖利用有關性質的視覺和聽覺細節,使鏡頭與聲音的累積,為一個場景或整部影片帶來更大的意義,而不需用直接陳述的方式。意象派電影不止是純粹抽象或韻律的電影試驗,而是企圖成為一種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溝通經驗(通常是詩意或抒情的)。

實驗電影 Experimental film
從193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非商業電影,這種電影主要是用16厘米膠片拍攝的短片,沒有傳統的故事情節,主要表現風格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就其藝術實質而言,是有聲電影時代的前衛電影。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中期是實驗電影的萌芽時期;二次大戰後,實驗電影有了新的發展,雖然中心仍在美國,但是在英、法、義大利和一些歐洲國家也相繼展開拍攝實驗電影的活動。1960年代中期地下電影運動蔓延到西歐之後,人們絕少使用實驗電影一詞,而代之以「地下電影」。

❾ 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有:

1、阿諾爾德·勛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年9月13日-1951年7月13日),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1874年9月13日生於維也納,1951年7月13日卒於美國洛杉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表現主義

閱讀全文

與法國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