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二次世界大戰
背景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新華網北京4月27日電 記者 姜憬莉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反法西斯戰爭。二戰的爆發有其社會根源,那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
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國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一戰後,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戰敗國的嚴懲和限制,暗中加緊恢復國力;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制也充滿怨恨,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新的角逐,准備向中國侵略擴張。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徵就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范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
在亞洲,日本經過精心策劃,於1931年用嫁禍於人的手法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緊接著佔領了中國的東北。 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成為亞洲反法西斯的主戰場。由於侵華戰爭曠日持久而未達到預期的結果,日本決定利用歐洲列強無暇東顧奪取其在遠東的利益。
在歐洲,德國從1933年希特勒獲得獨裁權力後瘋狂進行擴軍備戰。1936年德國進兵萊茵河軍事區,並夥同義大利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1938年至1939年德國先後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義大利吞並了衣索比亞,1939年又佔領阿爾巴尼亞。
1937年,德、意、日三個法西斯政權國家結成政治軍事同盟,即三國軸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企圖通過局部的讓步和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來維護和鞏固本國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圖把戰火引向蘇聯。1939年9月1日,德軍用閃電戰的方式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被迫倉促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完)
二戰簡史
本文轉載自: 上帝的意願
回首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反動勢力所策劃的,由主要侵略國家法西斯德國,法西斯義大利和帝國主義日本所發動的旨在爭奪世界霸權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歷史上最大的戰爭。全世界共有六十一個國家、80%以上的人口捲入這場戰爭。軍事行動是在四十個國家的領土和在海戰區及大洋戰區進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各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日益激烈。三十年代,世界形成了兩個主要戰爭策源地,一個在德國,一個在日本。德國借口消除凡爾賽條約的不平等性,要求對世界進行有利於自己的重新瓜分。義大利和日本也力圖建立「新秩序」。
德、意、日相互勾結,到處煽風點火,國際局勢日趨緊張,戰爭一觸即發。
綏靖政策的產物——《慕尼黑協定》
一九三八年三月,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吞並奧地利。五月二十日,希特勒以保衛捷境內的日爾曼人「民族利益」為借口,調兵於捷德邊境,形成了「五月危機」。德捷的緊張關系使英法兩國首腦坐卧不安,張伯倫曾先後兩次到德國與希特勒會談。九月二十九日,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元首宮」簽訂了《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捷政府被完全、徹底地出賣了。《慕尼黑協定》令全世界震驚。九月三十日,張伯倫躊躇滿志地返回倫敦,他一下飛機就把《英德宣言》拿出來揮舞,並向歡迎的人群歡呼:「從今以後,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慕尼黑協定》帶給歐洲的不是什麽一代人的和平,而是加速滑向戰爭。
二戰序幕 入侵波蘭
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一日,德國向波蘭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割讓但澤,並且在「波蘭走廊」建築公路、鐵路。波蘭拒絕了這些要求。八月三十一日德國在其與波蘭接壤的格萊維茨城蓄意挑釁以製造進攻波蘭的借口。九月一日四時四十五分,德軍的航空兵對波蘭機場、交通樞紐、鐵路、經濟與行政中心實施突擊。九月八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先遣兵團逼近華沙。波海軍只有五艘潛艇和三艘驅逐艦成功駛向英國和瑞典,其餘艦艇均被德軍航空兵炸沉,或在格丁尼亞被俘。波蘭政府再三請求盟國立刻給予支援。根據軍事協定,英法本應以航空兵對德國實施突擊並以法軍主力對德國西部邊境進攻。九月四日英法形式上對德宣戰,但實際上並末給波蘭以任何援助。盟軍指揮部雖在兵力和兵器上擁有優勢,但沒有採取堅決行動。只是九月九日法軍才開始對薩爾實施有限目的進攻,但是這一進攻於九月十二日就停止了。九月十六日「南方」集團軍群在弗沃達瓦地域與「北方」集團軍群會師,對波蘭政府置軍隊和人民的命運於不顧而逃往羅馬尼亞。十月初波蘭的戰斗行動結束。波軍死66300人,傷133700人,被俘近四十二萬人。波蘭居民遭到巨大犧牲。德軍死1060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人。
法國失陷
一九四○年六月二十日德法在法國貢比涅森林中的雷通德簽定法國向德國投降書。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也是在這節車廂里,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德國曾向法國及其盟國簽署了投降書。
敦刻爾克的奇跡
敦刻爾克,是法國諾爾省的一座港市,瀕臨多佛爾海峽。該港有鐵路輪渡同英國多佛爾港連接,所跨越的海峽最窄處僅三十三公里,是歐洲大陸去英國的最短海路。由於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曾是西方列強爭奪的對象。然而,使敦刻爾克著稱於世的,卻是一九四○年盟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一九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德軍把三十六萬英法聯軍包圍在敦刻爾克至比利時邊境的海邊。從海上撤退是盟軍唯一明智的選擇。經過九天的努力奮戰共撤走英法士兵336427人。邱吉爾稱敦刻爾克的大規模救援行動為「救援奇跡」。
不列顛之戰
英國會戰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德空軍的主要目的是奪取制空權,其特點是高強度的空襲〔一晝夜出動飛機一千~一千八百架次〕和激烈的空戰。德軍航空兵的主要打擊目標是英國空軍的機場。第二階段,航空兵的基本力量主要用於轟炸倫敦,以達到恫嚇居民和動搖民心的目的。第三階段,預定以轟炸英國的主要工業城市〔伯明翰、南安普敦、利物浦、布里斯托爾、考文垂〕來破壞工業生產。第二和第三階段的活動還有另一目的 ,即在戰略上起蒙蔽作用,掩蓋德國侵蘇戰爭的准備。
德軍掉進紅色峽谷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國對蘇聯實行突然襲擊。從此蘇聯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主要戰場。戰爭初期,蘇聯嚴重失利,部隊節節敗退,西部國土大片淪陷。從一九四四年起,蘇軍開始不斷地對德軍實施十次戰略性突擊,解放了蘇聯全部國土,並進入東南歐配合各國抗德武裝進行解放戰爭。
納粹衰敗序曲——莫斯科保衛戰
莫斯科會戰是蘇軍為保衛莫斯科並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法西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貪圖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一九四一年九月三十日~十二月五日〕和進攻戰役〔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五日~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日〕。
莫斯科的前哨戰——諾門坎戰役
一九三九年爆發的「諾門坎」〔哈拉哈河〕戰役,蘇日雙方投入兵力二十餘萬人、飛機九百餘架、火炮五百餘門,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日滿軍死傷54000餘人,蘇蒙軍傷亡18500餘人。這場歷時135天的戰爭,使得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忠實地履行了中立條約。這樣,蘇聯才得以將布置在東線的兵力派往西線莫斯科戰場,投入抗擊德軍的戰斗。
日本偷襲珍珠港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早晨,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遭到日本數百架飛機的突襲。這次戰斗中,美軍損失慘重,總計沉沒和受傷的大型戰艦十九艘。十二月八日,美、英等國對日宣戰。十二月十一日,德、意對美宣戰,戰爭擴大到太平洋。
二戰轉折點——斯大林格勒
衛國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方向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而實施了防禦戰役〔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七日~十一月十八日〕和進攻戰役〔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九四四年二月二日〕。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會戰之一。這次會戰歷時二百天之久,法西斯集團在會戰中被打死、打傷、被俘和失蹤的官兵約一百五十萬人,占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結局具有重大軍事政治意義。這次會戰對衛國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言,是一個根本轉折,是戰勝法西斯集團的一個最重要階段。
碧血黃沙——阿拉曼
阿拉曼地區,從一九四二年七月到十一月之間,德意聯軍和英軍總計進行了三次會戰。這三個會戰分別是:七月初開始的第一次阿拉曼會戰、八月底到九月初的阿拉海法之戰、以及十月底到十一月初的第二阿拉曼會戰。
盟軍登陸諾曼底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武裝力量在六月六日至七月二十五日進行的一次戰役。戰役的目的是橫渡拉芒什海峽,在法國西北沿岸〔諾曼底〕奪取戰略性登陸場,然後缶德國西部國界發動進攻。諾曼底登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登陸戰役,它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奠定了基礎。
阿登戰役
阿登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於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一九四五年一月在西線阿登地域〔比利時東南部〕實施的最後一次有組織的較小的進攻戰役。其目的是:挫敗美英軍隊,扭轉西歐形勢,使之有利於德國,以便抽出德軍兵力去同蘇聯作戰。德國在阿登地域進攻的失敗,意味著德國領導集團妄想在西歐取得決定性軍事勝利的冒險企圖遭到破產,意味著他們迫使美英政府拒絕同蘇聯就徹底打敗德國進行軍事政治合作的計謀完全落空。
攻克柏林
一九四五年,實施歐洲最後決戰時機已經成熟。蘇軍決定於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五月八日,德軍在柏林無條件投降,歐洲戰場至此結束。柏林戰役以輝煌的勝利而告結束。在戰役過程中共俘敵四十八萬人,繳獲坦克一千五百餘輛,飛機四千五百架以及大量技術兵器。
中國抗日戰場
德國侵波戰爭爆發後,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全局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遠東地區的主戰場。國民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是抗日戰爭的基本軍事格局,國共兩黨分別領導的兩個戰場,抗擊著共同的敵人,是我國統一的抗日戰場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日落太平洋
太平洋戰爭大致可分為三個戰局。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一九四二年十一月戰局;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一九四三年十二月戰局;一九四四年一月~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戰局。太平洋戰局的特點是:大量實施登戰役和抗登陸戰役,其進程和結局取決於是否奪取海權和制空權。航空母艦編隊是實施海上戰役的突擊力量,奪取並扼守島嶼直接取決於能否保持海洋交通線。美軍潛艇是破襲日本海上交通線的主要兵器。
血戰沖繩島
一九四四年底,太平洋戰場的美軍決定奪取沖繩島,作為最後進攻日本本土的跳板。四五年六月三十日,沖繩島戰役結束。這次戰役美軍雖然勝利了,但卻付出了血腥的代價。為了促使戰爭盡早結束,美國總統杜魯門作出了史無前例的決定。兩個月後,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枚原子彈。
投向日本的原子彈
美國空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對日本廣島〔八月六日〕和長崎〔八月九日〕兩城市各投了一顆原子彈。對廣島和長崎的原子突擊並非出於軍事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和蘇聯對日作戰,早已決定了日本必然覆滅。這是美國為戰後稱霸世界而進行的一種原子訛詐。
日本投降 戰爭結束
『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閃電進軍波蘭的借口。
1929年資本主義爆發大規模經濟危機,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德、日、意經濟遭到慘重打擊,發生社會動盪,在此情況下紛紛走上軍國主義道路,謀求對外擴張。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1933年,德國希特勒上台,推行法西斯統治,1933年策劃國會縱火案,取締政黨,實施納粹獨裁。1922年,義大利莫索里尼上台,隨後實行法西斯專制,並積極入侵東非,1935年侵佔衣索比亞。1936年,德日簽定「反共產國際協定」,第二年義大利加入協定,軸心國集團形成。1936年德意支持西班牙佛朗哥叛亂,並公然出兵參戰,1939年顛覆西班牙共和國政府。1938年3月德國出兵吞並奧地利,1938年9月,德國和英法意通過「慕尼黑協定」佔領捷克蘇台德,第二年3月佔領捷克。隨後又對波蘭提出領土要求。
1939年9月1日,德軍對波蘭發動閃電戰,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總結一戰經驗教訓,發展出集中使用空中力量和裝甲集群進行大縱深突擊的閃電戰戰法,在波蘭發揮了威力,波軍來不及集結兵力就被分割包圍,飛機來不及起飛,火炮來不及展開就被擊毀,德軍順利突入波蘭境內,英法宣戰後按兵不動,坐視波蘭滅亡,被稱為「靜坐戰」,9月28日,華沙陷落,波蘭淪亡。
1940年4月9日,德軍突突襲丹麥,丹麥不戰而降;同日德國海軍襲擊挪威主要港口,挪威海軍和海岸炮兵英勇抵抗,重創德艦隊,但德軍空降部隊佔領了挪威首都,4月14日英軍在挪威登陸,6月10日挪威被佔領。
5月10日,德軍對荷、比、盧和法國北部發動閃電進攻,同日英法聯軍進入比利時,德軍裝甲部隊從阿登山區突入聯軍縱深,聯軍潰退,14日荷蘭投降,28日比利時投降,盧森堡不戰而降。英法聯軍敗退到敦克爾克,僥幸逃脫。6月6日,德國對法國發動總攻,法軍迅速被打垮,德軍進至巴黎,6月11日義大利對法宣戰,22日法國投降。8月9日,德國實施入侵英國「海獅計劃」開始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空襲。英國也對德國城市進行了反擊,並組織海軍炮擊德國港口,德國始終未能獲得英國制空權,10月12日,希特勒取消入侵英國的計劃。
同年6月義大利對東非英屬肯亞、索馬里發動進攻,9月對埃及發動進攻,很快都被英軍擊潰,德國不得不派出非洲軍團支援義大利。
1940年10月德國出兵巴爾干佔領羅馬尼亞油田,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相繼加入軸心國軍事同盟。1941年3月,南斯拉夫發動反對德國的政變,德軍大舉入侵,政府很快投降,但共產黨領導南人民軍堅持了長期游擊抗戰。
1941年6月22日,德軍不宣而戰對蘇聯發動大規模突襲,德軍首先轟炸蘇聯機場擊毀蘇軍飛機上千架,繼而奪取制空權,在空軍的支援下,德軍迅速突入蘇聯境內500~600公里,蘇軍損失30多萬人。7月德軍發動夏季攻勢,7月16日佔領斯摩棱斯克,9月19日佔領基輔,接連續圍殲上百萬蘇軍,蘇軍在只列寧格勒頂住了德軍進攻。9月30日德軍發動莫斯科戰役,10月三麵包圍莫斯科,此時德軍戰線過長,蘇聯軍民的頑強抗擊和雨季的到來使德軍減慢了進攻速度,11月德軍進至莫斯科城下,此時新組建的蘇軍源源不斷的開到,頂住了德軍進攻,11月底嚴寒提前來臨,毫無准備的德軍遭受重大損失,被迫轉入防禦。12月蘇軍轉入反攻,將德軍擊潰了200公里,德軍迅速滅亡蘇聯的企圖被粉碎。
月,日、美海軍主力在中途島進行決戰,美軍以少勝多,擊沉日本主力4艘航母,日本海軍遭受重創。8月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佔領日軍新建的機場,此後雙方不斷向島上增兵,並在外海進行了爭奪制海權的海戰,1943年1月,美軍逐漸控制了制海權,並調集重兵奪取了瓜島。
1942年7月,德軍為奪取伏爾加河和高加索油田發動斯大林格勒會戰,17日起德軍對蘇軍發動進攻,8月19日,德軍突破頓河,9月合圍斯大林格勒,10月蘇軍退守市區,進行了堅決的防禦。在內線抗擊的同時,蘇軍外線轉入反攻,10月蘇軍南北兩翼實施反包圍,11月底蘇軍合圍斯大林格林德軍,1943年1月蘇軍里應外合發起總攻,2月2日德軍投降。
1942年軸心國逐漸喪失了在地中海的制海權,德軍雖然攻到埃及的阿拉曼,但戰線過長後援中斷,已成強弩之末,1942年10月23日,英軍發動阿拉曼戰役,德軍頑強防禦,並發動反擊,但英軍依賴兵力優勢和空中優勢於11月初將德軍打垮並進行追擊,1943年1月23日,盟軍佔領的黎波里。1942年11月8日,盟軍英美聯軍在法屬摩洛哥登陸,11月11日佔領卡薩布蘭卡,1943年4月19日盟軍向北非德意聯軍發動總攻,5月7日佔領突尼西亞,5月13日北非德意軍投降,戴高勒領導的自由法國獲得根據地加入對軸心國戰爭。1943年蘇軍攻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7月德軍為佔領庫爾茨克突出部發動庫爾茨克會戰,7月5日德軍發動進攻,雙方激烈交戰,12日雙方投入坦克和自行火炮上萬輛爆發最大規模的一次坦克戰,德軍被擊敗損失坦克自行火炮4000多輛。
同年7月南線盟軍在義大利西西里登陸,8月佔領墨西拿,9月3日,盟軍在義大利登陸,4日莫索里尼垮台,義大利向盟軍投降,隨後德軍進入義大利,10月13日,義大利新政府對德宣戰。至此軸心國已全面喪失了戰爭主動權,同盟國轉入全面反攻。
1943年美、蘇、中、英先後舉行卡薩布蘭卡、開羅、德黑蘭會議,通過了徹底打垮軸心國集團的一系列決議和宣言。1944年,蘇軍全面反攻,解放了全部國土,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里先後退出戰爭,同年6月6日,英美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月底盟軍先後奪占瑟堡等港口,鞏固了灘頭陣地,7月開始向法國縱深發展,8月佔領了法國南部的大片領土,8月19日,巴黎爆發起義,隨後解放。12月,德軍集結兵力發動阿登戰役,12月16日,德軍發起進攻,盟軍起初毫無准備,但很快實施反擊,1945年1月蘇軍在東線發動全面進攻,德軍被迫撤退。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10月美軍發動菲律賓戰役,日本投入海軍的全部家當企圖在萊特灣誘殲美國登陸艦隊,23日海戰爆發,一度誘敵成功,使美艦隊主力離開萊特灣,美軍登陸艦隊遭到猛烈打擊,但美軍很快會師,全殲了日本艦隊,日本海軍主力已損失殆盡。1945年1月,美軍在呂宋島登陸,5月佔領菲律賓。6月美軍佔領硫磺島,7月佔領沖繩。
1945年2月英美蘇簽定了旨在了結束戰爭和重新劃定戰後世界范圍的「雅爾塔協定」。4月,蘇軍發動柏林戰役,16日進攻開始,20日包圍柏林,29日蘇軍攻入市中心,4月30日,希特勒在地堡里自殺,5月2日,柏林守軍投降,5月9日德國投降。沖繩戰役後日本沿海已完全被美艦封鎖,日本准備作垂死頑抗,1945年8月6日、9日,美軍先後在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兩市被夷為平地。8月8日,蘇軍對日宣戰,9日對發動進攻,迅速粉碎了侵佔我東北十四年的關東軍。同時以中國為主的各佔領區軍民發動反攻,推翻日本軍事統治,解放國土。面對這樣的打擊,喪魂落魄的日本軍國主義者喪失了頑抗的意志,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
二戰給人類造成了空前災難,以德意日法西斯滅亡而告終,美、蘇作為超級大國崛起主宰世界,同時英法帝國主義遭到沉重打擊,世界各國人民經受了戰爭鍛煉,戰後殖民地半殖民地紛紛獲得獨立。戰爭中現代科技大量應用到軍事領域,先後出現了雷達、噴氣式飛機、導彈、原子彈等高技術武器,世界進入宇航時代和核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世界人民經過6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德、意、日法西斯……
【1939年】
1939年9月1日,德軍用閃電戰的方式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939年4月,德軍佔領丹麥和挪威
1939年5月向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發起進攻,很快佔領荷、比、盧三國
1939年德軍從法國境內攻向英吉利海峽,英法聯軍被迫實施著名的敦刻爾克撤退,撤至英倫三島
【1940年】
1940年9月起,英、意軍隊在北非進行拉鋸戰
【1941年】
1941年初,德國誘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加入三國軍事同盟後,德、意分別佔領南斯拉夫和希臘
1941年2月,為爭奪地中海並幫助義大利保住在非洲的根據地,德軍參加北非作戰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
1941年12月7日,日軍襲擊珍珠港,美、英對日宣戰,德、意也向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
1942年5月起,日軍的戰略進攻受阻,美日在珊瑚海海戰,日軍首次受挫
1942年5月,蘇、英、美曾談判,確定應由美、英兩國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以便從東、西、南三面打擊希特勒
1942年6月美日的中途島海戰,日軍損失慘重,損失4艘航空母艦,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優勢也很快喪失
1942年7月,德軍轉而大舉進攻斯大林格勒,蘇聯軍民艱苦奮戰160天,殲滅德軍33萬,這次勝利是轉折點
1942年8月,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標志著太平洋戰爭已完成轉折
1942年11月起,英軍在阿萊曼地區的會戰中大敗德意軍,扭轉了北非戰場的被動局面
1942年11月末,美英聯軍在北非登陸,佔領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奠定了非洲戰場勝利的基礎
【1943年】
1943年5月,美英聯軍從東路和西路發起進攻。迫使退至突尼西亞境內的德意軍投降,北非戰事至此結束
1943年7月,美英聯軍在西西里島登陸
1943年7月,蘇德在庫爾斯克展開空前的大會戰,這是迄今規模最大的裝甲戰。此戰德軍失敗後,開始了長達20個月的撤退
1943年9月,在義大利南部地區登陸,迫使義大利與美英簽訂停戰協定,宣布投降
1943年11月,盟軍在太平洋上對日軍發起全面反攻
【1944年】
1944年6月6日美英派兵在法國西北諾曼底地區登陸,並向德國進軍
1944年8月,美英軍又在法國南部登陸
1944年12月16日,為挽回敗局,德軍在比利時的阿登地區發起反撲,美英軍與德軍在阿登地區進行大會戰
1944年下半年起,蘇軍大規模追擊德軍,在東歐各國人民的英勇配合作戰下,攻入德國本土,與此同時盟軍控制了中太平洋諸島嶼
【1945年】
1945年3月,西線的美、英軍渡過萊茵河,向德國腹地進攻
1945年3月,亞洲地區盟軍攻佔硫黃島和沖繩島。在東南亞,奪回日軍佔領的印度、緬甸等國和地區
1945年4月,歐洲地區盟軍在易北河會師,東、西歐兩個戰場連成一片
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事至此結束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同時,中國戰場也轉入全國規模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日、意法西斯的徹底失敗而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戰爭最高峰時期,全球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有17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組成的法西斯國家軸心國集團。戰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斗。
盡管在1939年9月前,中國的抗日戰爭,衣索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一般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國投降而告結束。
『叄』 二戰中閃擊戰的戰略戰術分析
【閃擊理論】給點分吧!
閃擊波蘭(1939年9月1日)
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蘇聯,西鄰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瀕波羅的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希特勒上台之後,在向納粹黨徒大談建立「大德意志」國家時就提出要佔領波蘭,以獲得大量資源,改善戰略地位。波蘭是英法在歐洲最強的軍事盟國,消滅了波蘭,既可解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又可將其作為跳板,建立入侵蘇聯的前進基地。因而希特勒在吞並奧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之後,立即把侵略矛頭指向已被其三麵包圍的波蘭。
慕尼黑會議後,德國多次向波蘭提出領土要求,要波蘭政府歸還波通往波羅的海的一條狹長地帶——但澤走廊和瀕海的但澤自由市,德國要修建享有治外法權的超級公路和復線鐵路,將德國和東普魯士連接起來。其實希特勒的目標並不僅僅是奪回根據《凡爾賽條約》被割去的但澤走廊,而是要佔領整個波蘭,奪取「東方的生存空間」。波蘭政府拒絕了德國的要求。希特勒即於1939年4月頒布一道准備戰爭的秘密指令,其中附有一個進攻波蘭的「白色方案」,規定德軍應於9月1日前做好一切准備。
德國人在發動攻擊的前夕把13名罪犯從德國東部的奧拉寧堡集中營提出,然後將他們安置在附近的一所校舍里,在時機成熟以前,他們將一直呆在那裡。這次行動的代號叫「罐頭食品」,那些罪犯也就成了隨時被吃掉的「罐頭」。整個行動分兩個階段。
8月31日是第一個階段。囚犯們被強制穿上波蘭軍服,體內注射了致命的葯物。他們被帶到德波邊界以西大約10英里的霍齊林德。在附近一片小樹林里,這些囚犯被槍殺。他們的屍體被精心擺放,看起來像是剛進入德國時被打死的。外國記者和其他目擊者則被帶到當地現場看作為證據的死屍。當天晚些時候,軍事行動的第二階段開始了。那些「罐頭食品」,即剩下來的囚犯,由納粹黨衛軍保安處的少校阿爾弗雷德·納朱克斯和其他軍官一起押
送到附近的格雷威茨鎮。黨衛軍都穿著平民服裝,沖進當地的廣播電台,並佔領了它。納朱克斯帶領的一部分人用波蘭語進行煽動性的廣播,宣布波蘭正在進攻德國,號召所有的波蘭人一起來給德國人點顏色。
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梁。幾分鍾後波蘭人便第一次嘗到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來自空中的突然死亡與毀滅的滋味。邊境上萬炮齊鳴,炮彈如雨般傾瀉到波軍陣地上。約1小時後,德軍地面部隊從北、西、西南三面發起了全線進攻。同時,停泊在但澤港外偽裝友好訪問的德國戰艦「霍爾斯坦」號也突然向波軍基地開炮。波軍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線飛機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機場,無數火炮、汽車及其它輜重來不及撤退即被摧毀,交通樞紐和指揮中心遭到破壞,部隊陷入一片混亂。德軍趁勢以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為前導,很快從幾個主要地段突破了波軍防線。
當天上午10時,希特勒興奮地向國會宣布,帝國軍隊已攻入波蘭,德國進入戰爭狀態。他宣稱,「從現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名軍人,我又穿上這身對我來說最為神聖、最為寶貴的軍服。在最後的勝利之前,我決不脫下這身軍服,要不就以身殉國。」希特勒的演說激起了議員們一陣陣狂熱的歡呼。
9月3日上午9時,英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11時之前,提供停戰的保證,否則英國即將向德國宣戰。據希特勒的譯員希米德回憶,當希特勒接到英國的最後通牒時,他沉默靜坐不動。而戈林則回過頭來對他說:「假使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那麼上帝應該饒恕我們。」正午時,法國也向德國發出類似的最後通牒,其期限為下午5時。德國對英法兩國的最後通牒,均置之不理。於是,英法兩國相繼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當晚,希特勒將他的辦公地點從柏林的總理府移到了「亞美尼亞」號火車專列上,乘車去前線視察,並在火車上處理東線和西線的戰事。
德軍突破波軍防線後,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蘭境腹地突進。倫斯德的南路集團軍群以賴歇瑙的第10集團軍為中路主力,以利斯特的第14集團軍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維茲的第8集團軍掩護下,從西面和西南面向維斯瓦河中游挺進;包克的北路集團軍群以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為主力,向東直插「波蘭走廊」,另以屈希勒爾的第3集團軍從東普魯士向南直撲華沙及華沙後方的布格河。
作者:火槍兵 2007-6-1 19:19 回復此發言
--------------------------------------------------------------------------------
2 閃擊波蘭(1939年9月1日)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機械化部隊大進軍。在這場大進軍中,德國裝甲兵創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實踐了他的裝甲兵理論,率領第19裝甲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被擊潰的波蘭軍團中包括波摩爾斯克騎兵旅,這支部隊曾嘗試沖破德軍在波蘭走廊布置的防線,與東南波軍主力會合。令德國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波蘭騎兵採用古老的戰法向他們發動進攻。波軍騎著北方的高頭大馬,軍官們帶著白手套,揮舞著指揮刀,號兵則吹著軍號,長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波軍騎兵旅像歷史教科書上描述的那樣,在田野中擺好陣型,一陣地動山搖的狂呼之後,揮舞著長矛,沖殺過來,徑直沖向古德里安的坦克陣營中。幾分鍾內,這些騎兵就在炮火的硝煙中灰飛煙滅了,慘烈的叫聲和戰馬的嘶鳴在空中回盪,剛才還耀武揚威的騎兵頃刻間屍橫遍野。倖存的波軍則被俘獲,送進了德軍戰俘營,在他們列隊離去的時候,還不由得用懷疑的目光盯著停在路邊的德軍坦克。在戰斗開始前,他們的長官還告訴他們,這些坦克都是用紙板糊的。盡管面臨波蘭騎兵旅大膽而荒唐的進攻,德國裝甲師團仍然勢如破竹地渡過波河,德軍在閃電戰的指導下迅速深入波蘭的農村。
德軍閃電式的進攻使波軍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這是波蘭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領教「閃擊戰」的滋味。
對於波蘭的防衛力量來說,另一個缺陷是波蘭的民族特性。波蘭是多民族國家,軍隊的凝聚力不高,無法在作戰區域同仇敵愾,當地民眾對於保家衛國的熱情度也不高。在波蘭共和國至少有302的人不是波蘭族。在波蘭境內至少有一半的人是少數民族,其中包括200萬日耳曼人,他們在平時飽受當局的迫害。在北方省份的立陶宛人則宣稱,他們應該建立獨立的立陶宛共和國,把維爾紐斯定為首都。在東部省份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農民則面臨貧困的威脅,他們在歐洲的生活條件是最惡劣的。在德軍發動進攻的最後幾天,撤退的波蘭軍隊夜間從這些地區經過時,可以看到當地的俄羅斯東正教農民放火焚燒當地的天主教堂,以發泄他們幾個世紀對波蘭舊地主的仇恨。而波蘭的猶太人盡管因為顯而易見的原因害怕希特勒,但他們對於像對待二等公民一樣對待自己的波蘭政府同樣沒有好感。在西方省份的日耳曼人則從這次事件中找回了1918年以前的記憶與榮耀,他們迫不及待地希望納粹軍隊能使他們與波蘭的鄰居分開,再次回歸故鄉。
至9月7日,倫斯德的南路集團軍群重創波軍「羅茲」和「克拉科夫」兩集團軍,佔領了波蘭工業中心羅茲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團軍的前鋒霍普勒的第16裝甲軍於9月8進抵華沙南郊,從南面切斷了波軍「波茲南」集團軍退路。包克的北路集團軍群全殲了波軍「波莫瑞」集團軍並重創波「莫德林」集團軍,佔領了「波蘭走廊」,隨後強渡維斯瓦河,奪佔了從北面掩護通往華沙道路上的陣地。
9月8日,北路集團軍群所屬屈希勒爾的第3集團軍和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從北和西北向華沙總方向實施突擊,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渡過納雷夫河,開始向華沙後方的布格河迅速推進。9月14日,南路集團軍群所屬賴歇瑙的第10集團軍和布拉斯科維茲的第8集團軍在維斯瓦河以西一舉合圍從波茲南和羅茲地區撤退的波軍,佔領了波蘭中部地區,使華沙處於半被合圍的狀態。至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包圍了布列斯特,其第3裝甲師和第2摩托化師繼續向南推進,以便與南路集團軍群的右翼利斯特的第14集團軍完成最後的縱深合圍。與此同時,第14集團軍的前鋒克萊斯特的第22裝甲軍,包圍了科沃夫之後繼續北進,16日在符活達瓦地區與北路集團軍群會師,合圍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與維斯瓦河三角地帶的波軍。9月17日,德軍在完成華沙的合圍後,限令華沙當局於12小時內投降。而波蘭政府和波軍統帥部已於16日越過邊界逃往羅馬尼亞。
正當波蘭在德軍的進攻下開始瓦解的時候,蘇聯政府於9月17日向波蘭駐莫斯科大使遞交了一份照會,指出鑒於既成局面,蘇聯政府已向部隊下達了越過邊境保護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命令。同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發表廣播演說,聲明蘇聯政府不能對波蘭出現的局勢袖手旁觀。就在這一天凌晨,蘇軍分六路開入波蘭,未遇重大抵抗即佔領了波東部地區。俘獲波軍20餘萬人,繳獲飛機300餘架和大量武器。被俘波軍中有數萬名軍官,其中約1.5萬人不久被殺於斯摩棱斯克附返的卡廷森林,這就是著名的卡廷事件。
9月25日,德軍開始向華沙外圍的要塞、據點及重要補給中心進行炮擊。隨後,德第8集團軍開始向華沙發起攻擊。9月26日,德國空軍開始轟炸華沙。9月27日,華沙守軍停止抵抗。9月28日,華沙守軍司令向德第8集團軍司令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正式簽署了投降書。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10月2日,進行抵抗的最後一個城市格丁尼亞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一個戰役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在波德戰爭中,波軍傷亡20萬人,被俘40餘萬人。德軍亡1.06萬人,傷3.3萬人,失蹤3400人。
德國入侵波蘭後,英法等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閃擊戰 由古德里安創建的戰爭模式——閃擊戰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閃擊戰確實曾輝煌一時,堪稱戰爭史的一大經典。閃擊戰挾最新高技術兵器以最小的損失,突然、迅速地達成戰爭目的,其理論魅力至今依然不減。研究「信息+閃擊戰」可能演變的「信息化閃擊戰」,利於我們在未來戰爭中防範新的閃擊戰,並在作戰中尋找更多的制勝之機。
閃擊戰三個重要要素
1奇襲
2集中
3速度
閃電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它往往是先利用飛機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的通訊中心,把敵人的飛機炸毀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
閃電戰就是奇襲、快襲集中加在一起,將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可以使敵人在突如其來的威脅之下喪失士氣,從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擊之下就會立即崩潰!
閃電戰理論是古德里安創造的,最初用於波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陳舊龐大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萬人陣亡,20萬人受傷,69.4萬人被俘,而德軍僅傷亡3萬餘人。從而以一種成功的全新的戰術被銘刻到了世界軍事史上。
剝開閃擊戰侵略的外衣,剖析一下閃擊戰,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理論,閃爍著跨越歷史時空的啟迪。
以盡可能短的時間「折疊」空間
「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爭取時間和奪取空間是軍事對抗的重要內容。在時間上先敵一步,可以得先機之利。在「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僅3個星期即在蘇聯境內推進縱深達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適時」;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點;
(3)欺騙活動;
(4)新的坦克「戰術」。
(5)陸軍擁有優勢空中支援
德軍閃擊戰應用軍事科技的新的優勢,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以及飛機的空中火力和縱深機降、傘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現代「撞城錘」。由於時空關系的改變創造的新的作戰理論,產生了時人難以想像的作戰效能。
以盡可能快的機動獲得最大限度的沖擊力
《孫子兵法》進攻戰的一個重要思路是——以極快的速度突襲敵軍。書中寫道:「進而不可御者,速也。」並對快速產生的沖擊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
根據戰爭力學理論,軍隊戰鬥力取決於兵力、機動力和沖擊力,而機動力和沖擊力的大小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快,沖擊力也就越大。二戰初的閃擊戰依靠裝甲集團高速度、大縱深的突襲,產生的沖擊力在軍事史上堪稱空前的。
將精神之力轉化為戰鬥力
在閃擊戰理論中,精神對作戰的勝利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從西方的克勞塞維茨到東方的毛澤東,許多傑出的軍事家都十分關注作戰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彌補兵力的不足。其二為震懾。美軍在伊拉克戰爭的作戰計劃之一名為「震懾」行動,其實在閃擊戰的設計中,「震懾」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戰時德國發起閃擊戰時其坦克數遠不如英法聯軍,甚至被稱為「窮人的戰爭」,然而「窮人」打敗了富人。在西線閃擊戰中,法軍大批部隊被震懾住,喪失了作戰意志,被俘人員竟多達150萬。
對付閃擊戰的鑰匙
為什麼閃擊戰在二戰初期產生了巨大威力?為什麼二戰中的閃擊戰又均以失敗而告終?
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頂點理論認為:「勝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有一個頂點」。這個「頂點」,主要指的是作戰強度和作戰限度。由於頂點的存在,發起進攻的強者,到達頂點後,便會逐漸由強變弱,防禦的弱者,若注意積聚力量的話,將可能逐漸由弱變強。閃擊戰盡管有突然性和高速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力,但畢竟這個沖擊力有個極限,終究有個頂點。戰爭的最終勝負並不是單單取決於沖擊力,還包括許多其他方面的要素。當德軍深入蘇聯腹地,兵臨斯大林格勒時,由於戰爭的非正義性(主要是暴行導致的抵抗)、自然條件的惡劣、後勤補給線的困難,特別是蘇聯軍民高漲的愛國熱情、強大的工業能力、正確的戰略部署、經過調整並適應德軍戰術的新型軍事理論和逐步裝備先進武器的軍隊,以及美英和中國的支持等,使得閃擊蘇聯的侵略戰爭在斯大林格勒由「頂點」跌落,從而開始走向失敗。
二戰後,雖然再沒有像二戰那樣大規模的閃擊戰發生,閃擊戰其實在現代局部戰爭中處處可見其影子。特別是當現代戰爭插上信息技術翅膀後,突如其來的閃擊戰變得更加可怕。在計算機技術的武裝下,空中力量的機動力、火力、防護力,已經遠遠超出二戰時地面的裝甲集團,體現出諸多的新優勢:速度之快、機動能力之強,使地面防禦力量幾無還手之力;遠程精確打擊與火、力、快速機動能力的完美結合,達到了「動如雷震」、「斬首」、「震懾」的效能;空中力量在c4isr指揮、控制、偵察等系統作用下,能量發生空前躍升,形成超視距攻、防一體的作戰系統,對戰爭命運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現代戰爭中「戰爭頂點」已在高技術下變得難以利用,戰爭的「非接觸式」、「非線式」、「非對稱」,讓弱小的一方「以劣勝優」的餘地越來越小。那麼防範閃擊戰的出路在哪裡?唯有加速新軍事現代化,未來化,在軍事思想上斷不可輸給對手,在編制體制、武器裝備、教育訓練等上,也勵精圖治,形成對手不敢輕舉妄動的優勢,使敵無機可乘。
當閃擊戰插上信息的翅膀後,需要我們給軍事思維插上信息的翅膀,不僅僅是貼著「信息」標簽的名詞的變化,必須有全新、敏銳而不保守的哲學頭腦,需要居安思危而不是歌舞昇平的危機意識。★
但是閃擊戰靠的是速度,如果不能個一鼓作氣勝利解決,那麼,後果嚴重! 古德里安(1888年~1954年) 德國坦克兵的創建者,陸軍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犯。出生於東普魯士的庫爾姆城。1908年開始服役。1914年畢業於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騎兵部隊中任職。戰後服役於國防軍。
他於 1922年起,在汽車兵和坦克部隊中任職。30年代初開始研究坦克作戰理論,認為坦克是在戰略上具有決定作用的武器,提出了集中使用坦克作戰的思想。1934年倡議組建3個坦克師,他任第 2坦克師師長。1938年任坦克軍軍長,在德國兼並奧地利的行動中,指揮所部長驅直入近 1000千米,在 48小時內全部抵達維也納。這次行動檢驗了坦克兵的實際作戰能力,他由此奠定了在德國坦克兵中的首創地位。
1939年 9 月德軍進攻波蘭時,以他所指揮的坦克部隊為主力的德軍,採用猛打猛沖的閃擊戰術,只用了十幾天時間,就擊敗了波蘭。他因此而成為遠近聞名的「閃擊英雄」,獲得了由希特勒授予的二級鐵十字勛章。
1940年 5月,德軍開始閃擊西歐,他又指揮所屬坦克部隊以破竹之勢向前突進,使德軍在不到兩個月內就征服了荷、比、盧、法等西歐國家,再次顯示了坦克閃擊戰術的威力。
1941年 6月,蘇德戰爭爆發。他的坦克閃擊戰術在戰爭初期盡管獲得了某些成功,但很快遇到了剋星,並迅速走向沒落。當年12月,他作為德軍坦克第 2集團軍司令,在指揮所部參加莫斯科會戰時,遇到蘇軍最沉重的打擊,被迫下令所部撤退,他因此被希特勒解職,調回編入預備軍。1943年2月,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失敗後,他又被召回,擔任坦克兵總監。他組織研製出了德國著名的虎型和豹型坦克,並進行大量生產和裝備部隊,但是在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中,德軍又以慘敗告終。他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德國坦克閃擊戰術,終於徹底破產。
他在1944年7月希特勒遇刺後,一度代理陸軍總參謀長,但到 1945年 3月,又因戰場失利而被再次解除職務,從此轉入預備役。德國投降後,古德里安被美軍俘虜,不久即獲釋。1954年病死。著有回憶錄《坦克指揮官》和《注意!坦克!》等。
他在軍事上的另一成就是閃擊戰術思想的確立和運用。閃電戰,閃電閃電,迅猛而突然,閃電戰因此而得名。
閃電戰的核心是在對手展開其主要兵力和戰略資源之前,即以迅猛的攻勢將其擊敗。其基本手段就是集中大量高機動兵力(主要是裝甲兵和空軍)實施強大的首次突擊,然後迅猛突入敵縱深,合圍敵主力集團而殲之。為了實現大量集中使用裝甲兵的目的,古德里安創建了裝甲師。他認為在裝甲師內,「除非其他一切支援兵都具有同坦克一樣的速度和越野機動力,否則坦克是絕不能充分發揮其效能的。」這一點在當時尤為可貴。古德里安裝甲兵作戰理論(也可說就是德國裝甲兵作戰理論)的特點還有:坦克只能用於進攻,不能用於防守;坦克只能集中使用,不能分散;裝甲師可用於第一梯隊實施突破,而後高速向縱深發展,決不遷就步兵的進攻速度等等(以上只是理論,與實際多少有點距離)。
戰爭爆發後,德軍基本是按戰前的的觀點運用裝甲兵的,其在進攻作戰時基本特點是:在適合裝甲兵機動的地形上,在決定性的時間和地點,大量集中使用裝甲兵,在空軍的有力配合下突然發起進攻。突破對方戰術防禦地域後,高速向戰役縱深進攻,以最短的時間達到戰役目的。突破後向縱深發展勝利時,遇敵堅固設防地域多予以繞過;遇對方反沖擊時,則多由摩托化步兵和炮兵頂著,裝甲兵則從側後發起突擊。
閃電戰理論的原創並非古德里安,而源自英法。但德國人在英法相關理論上補充完善,最後在戰爭中率先實踐,直到1943年前,德國人仍然是該種理論的最大受益者。
古德里安的閃電戰思想更加註重戰略癱瘓理論,即以突不及防的打擊,突破敵軍正面防線,敵指揮系統就會面臨癱瘓。快速機動的部隊的凌厲攻勢,在敵軍前線和後方造成的極大恐慌,從而指揮失序,軍心混亂,從心理上給對手造成的沉重打擊。因此,古德里安的閃電戰的目的是癱瘓敵人,裝甲、速度和立體協調只是其手段。
結合實戰的運用也不難理解。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發動對法國的進攻,至17日的七天之間,英法聯軍的整個南部戰線已接近崩潰,法國人不相信德軍在法國的復雜地形能夠重演閃擊波蘭的奇跡,還在幻想用馬恩河會戰式的打法去玩陣地相持戰。法軍參謀總部對這種全新的戰法束手無策,前線士兵草木皆兵。古德里安的思想在這里得到徹底的驗證。
確實,當面對淺縱深,長戰線,後方戰略預備隊組織鬆散的防禦體系時,閃電戰的效能實在不容低估.德軍所強調的首次突擊及其後效應可以發揮最大效果.突破後前出的各裝甲師的確不用太在意側後的威脅(魔鬼7師戰線最長時近400km,卻一直沒感到側後有多大實際壓力便是明證).在擁有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空軍的戰術支援也著實靠得住(戴高樂的第4裝甲師(旅?)反擊古德里安部,終被古協同空軍擊退,亦又成煥?.總之,法國之役,閃電戰發揮得的確完美.
與閃電戰相同的大縱深作戰理論源自30年代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大縱深也十分注重各兵種協調,但它對裝甲部隊的使用與閃電戰有些不同。大縱深仍把步兵作為主體,進攻先期步兵在火炮、裝甲部隊等各兵種支援下在敵軍陣地打開突破口,隨後才開始投入機械化部隊用以穩固突破口,擴大戰果,並深入敵防禦縱深,加以分割包圍;戰略航空兵同時對敵後方戰略要地實施打擊,從而摧毀其戰爭潛力。最終達到徹底擊垮敵人的目的。
蘇聯的大縱深理論誕生不久,但當時坦克發展水平有限,其三大性能還無法滿足戰略需要,大縱深似乎有點超前,即使如此蘇聯紅軍仍在1932年按照這種理論建立了最早的機械化部隊。但頑固守舊者仍對此不屑一顧,不久後到來的大清洗終於徹底將其束之高閣。直到1941年德國對蘇聯發動的閃電進攻,才驚醒了那支混沌的蘇聯紅軍,大縱深理論才又被重新撿起來。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之後德軍的戰略主動易手蘇聯人,蘇聯國內坦克產量多的也足夠為「大縱深理論」提供所需的裝甲部隊,也就是到了這時大縱深理論才終於有了實踐的機會。
大縱深和閃電戰都是機械化協同機動作戰理論,但在戰斗開始時,裝甲部隊的應用上還是有區別的。閃電戰主張將其獨立、集中使用,從而能實現戰略突然性,令敵方措手不及,如同閃電般迅速,主要強調的是利用高機動的快不及防從心理上威懾敵人,從實際上打擊敵方,已達到癱瘓敵方的目的;大縱深則不同,它仍舊把步兵作為首次進攻的主體,其它兵種以及裝甲部隊的作用是支援,待突破口打開後在使用裝甲部隊進行縱深的分割包圍,其使用裝甲部隊相對保守,仍有坦克支援步兵的殘存意識。如此一來,開戰之初將很難對敵形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除非己方具有明顯兵力優勢(至少也是戰場局部優勢),不過這種思想的確符合1943年後的蘇軍以多打少的實際情況,倒也稱的上是量身定做。
補充:說到大縱深機動作戰理論,不能不提倡導此思想的蘇軍學究派代表人物——圖哈切夫斯基。他在被斯大林謀殺的前一年,曾集中論述了新作戰思想的基本觀點。他指出,由於有了裝甲兵和航空兵這樣的作戰手段,就不僅能夠直接攻擊前沿防禦之敵,而且能夠越過敵防禦陣地,同時攻擊整個防禦縱深內之敵。他認為,進行單個的戰役已不足以全殲敵軍,必須通過多次連續性的戰役方能奏效。因此他建議在單個戰略方向上,選擇一定范圍的縱深,幾乎不停頓地組織多次戰役。這將使敵方無法補充休整、調整部署和前調預備隊,從而最終達成在該方向上殲滅敵主力的目的。基於此思想,蘇軍在早於任何別國的1932年創立了作為縱深作戰突擊力量的機械化軍(1938年改稱坦克軍),裝備了一大批機動性良好的裝甲車輛。但這一切都差點被大清洗的狂濤沖走。1938年,大縱深作戰思想受到廣泛的懷疑,坦克軍被撤消。30年代末,40年初蘇聯所進行的兩場戰爭的結果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在具體運用上,蘇軍既不同於法軍的坦克零散配步兵,也不同於德軍的決不遷就步兵。蘇軍採取的是中庸之道,即承認裝甲兵的獨立作戰能力,又不否定坦克支援步兵的作用。在攻擊作戰時,蘇軍將裝甲兵分為「近戰」和「遠戰」兩種。近戰者,即直接支援步兵進行突破的坦克,多為直接配屬給步兵師軍的坦克團(旅)。遠戰者,即由坦克軍(集團軍)組成的快速集群。用於突破後發展勝利。這里又涉及兩個重要概念「突破口理論」和「快速集群」。
個人認為大縱深的初期突破強調以步兵為中心,其它兵種包括裝甲部隊也僅是為了支援,坦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進攻的節奏也要大大減慢。
大縱深理論的潛在保守,無形的將其定位為強兵戰略,只有數量上的優勢才會保證勝利。倘若敵我雙方勢均力敵,而且敵方指揮官素養較高,進攻成敗與否將很難預料。
德軍在1940年進攻法國的成功戰例,如果將進攻一方換為蘇軍,而且假定當時的蘇軍還在貫徹大縱深理論,蘇軍即便會獲得最後的勝利,它也會付出更高的代價,以及更長的時間。
『肆』 華語影史有哪些經典的戰爭片值得觀看
雖然中國電影問題重重,戰爭片在電視劇領域,抗日神劇已經成為笑話的存在。但並不代表,中國並沒有好的戰爭電影。
第1:首推的《大決戰三部曲》
其實中國戰爭電影,如果要把時間再往前推,還能推到更早的《地道戰》《地雷戰》等等電影。
時間再往前推,便是十年時期的樣板戲戰爭片。時間總不能再推前推,因為再往前就是戰爭時期的抗戰的宣傳片。
這些電影對於當下的中國觀眾,可能《地道戰》和《地雷戰》有些印象之外。更早年代的戰爭片,已經非常的模糊,感慨不深。
而那個年代的國產戰爭片,從里到外都是又紅又專,不太符合現在很多文青什麼「反應戰爭真實人性」的要求。
但90年代初期的《大決戰三部曲》絕對是個例外。
這三部電影雖同樣屬於由中國官方主持,各個特型演員表演,再到內核反應都又紅又專的模式,但這三部電影非常客觀。
因為 歷史 上面,中國在三大戰役的正面表現,它確實就是這樣的。
《大決戰三部曲》《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充分展現了在解放戰爭的時候。國共雙方對於戰爭的表現,兩黨領導的能力和水準。
這個《大決戰三部曲》,成為了中國官方主導二戰戰爭電影的高峰,後來再也沒有達到過。其中調度真正的解放軍士兵的大場面,也成為中國電影迄今為止再難還原的場面。
第2:馮小寧的戰爭三部曲
這是馮小寧,不是馮小剛,有些觀眾千萬不要看錯了。雖然馮小剛後來也拍過口碑不錯的《集結號》和帶戰爭的災難片《一九四二》。
但馮小寧早期的戰爭三部曲相比,伯光覺得馮小寧的戰爭片雖然戰爭場面表現不太好,但內涵更加深刻。
馮小寧導演先說一下,中國著名第五代導演,後來還拍攝了《舉起手來》這種 搞笑 抗日片,近幾年的電影是越來越不行了
要論中國戰爭影片,最經典的莫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解放戰爭系列片《大轉折》《大決戰》《大進軍》了。三部電影系統的表現和詮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波瀾壯闊的、全景式的、史詩般的真實 歷史 。
大轉折講的是1947年7月為扭轉戰局,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的故事;
大決戰講的是1948年10月到1949年2月國共的三大決戰;
大進軍講的是在三大戰役之後,1949年4月第二次國共和談破裂,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 歷史 。
《大轉折》共兩部分別是《鏖戰魯西南》、《挺進大別山》。主要內容是1946年6月,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1947年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為了扭轉戰局,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在艱難的作戰環境中,實現了黨中央的戰略意圖,使解放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折,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略進攻階段。
《大決戰》三部,分別是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主要內容是
1948年3月,開始了決定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略大決戰,同時也完成了震驚世界的遼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戰役。三大戰役結束,國民黨軍隊主力盡失,長江以北基本解放。
《大進軍》共四部,分別是《解放大西北》《席捲大西南》《南線大追殲》《大戰寧滬杭》。主要內容是三大戰役結束後,1949年4月1日,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遂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全部、干凈地消滅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軍四個野戰軍全面出擊,分別打過長江天塹,進軍大西北、大西南,風卷殘雲,勢如破竹,排山倒海,勢不可擋,解放中國大陸全境。
1.《太行山上》這部電影個人已經看過無數遍了,但每看一次都覺得挺好看的。
個人覺得《太行山上》是一部史詩般的宏篇巨作,在觀看電影的整個過程中,感動著的同時,也在深深的思考著。我想,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和人民戰爭思想,正是因為有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浴血奮戰,中華民族才第一次取得近代以來反對列強入侵的全面勝利。影片中,日本人稱:「斬斷太行,就斬斷了中國的脊樑。」然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卻讓日本人的夢想化為了泡影,是中國共產黨撐起了中國的脊樑,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2.《金陵十三釵》這部影片開始看的時候覺得有點稍微枯燥,但看到後面看到從李教官救一群女學生為了守衛最後的南京時,從他本可以逃走卻守護教堂時。看到當神父從一個避難人一個旁觀者看到女學生們收到欺辱挺身而出成為守護者時,我的確被感動了。
南京淪陷的時候 一群看似一生都不會有接觸的人被一座破廢的教堂緊緊的綁在了一起 在這座看似安全的「孤島」中 他們猶如一條船上的螞蚱 進亦難退亦難 在日本人多種形式的暴虐中 他們共同經歷著生死相離的痛苦和慘絕人寰的折磨 那群秦淮河畔搔首弄姿行為放盪 衣冠不整的妓女 卻在如此浩大的背景下完成了人性的回歸和自我救贖,影片還是很有教育意義的,看著看著的同時人也會被慢慢震撼著。
3.《紅海行動》很多人都說這部影片堪比《戰狼2》,但就我個人看來,我覺得比《戰狼2》還好。
記得影片中的一句話:「一個中國人都不許傷害,一個中國華民都不能少」,那一刻,我為我的祖國而驕傲。
在影片中,仍歷歷在目的是石頭死去的那一刻,彷彿時間在她身上凝固了一般,前一刻的英勇,卻在下一刻走得那麼安然,糖應該是甜的,那是最心愛的女人給的,但它卻也是苦澀的,應為,沒有了以後。想想如今的我們,活在他們的庇護之下,自由安然,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用像他們一樣,不知自己將要去到何方,我們應該學會感恩,感謝他們的無私奉獻,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如今的安穩生活。
《捍衛者》可以說將國產戰爭片的戰爭場景,表現出了前所未見的視聽效果。陣地戰、白刃戰、夜戰、巷戰,每一場的戰爭場面,都是經過精心設計,以迥異的風格,呈現出了全然不同的震撼。
《紫日》,老人含糊不清地訴說著被血與火覆蓋的半個世紀前,和平時喊著國仇國恥的人們。體會不到戰爭時忍著家恨的眼淚,紫日是太陽黃昏時的樣子。秋葉子被戰爭捲入,在戰爭結束後隕落,她本該留在那個大雨淋漓的地方。
《賽德克·巴萊》上下兩部,女人孩子成就了部落男人的靈魂。部落的所有人都是好樣的。他們都將走過彩虹橋。緊張的攻防戰,煎熬的戰斗,卻煎熬得如此神聖。有些東西必須堅持,它們不能失去,比如那戰斗的靈魂與驕傲。
《宋景詩》同樣是國產戰爭片中的一個佳作,本片描寫了清朝後期山東魯西地區一位農民宋景詩為了反抗清朝統治者橫征暴斂欺壓百姓,憤而率領鄉親們起義組成黑旗軍與清廷作斗爭的故事。影片由上影廠1955年攝制。
《集結號》一反傳統國產戰爭片的程式化模式,打破了以往的以戰爭場面的宏大、戰斗的激烈來表現戰爭的傳統手法,而從人性化的角度來表現戰爭,通過挖掘人在戰爭面前的真實心態來詮釋戰爭的慘烈與殘酷,更多地關注生命的價值。
《紅海行動》這部之前,華語電影在講現代軍事題材方面,真的好像.....還有挺多的
《賽德克巴萊》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動員兩萬人參與拍攝。文明和野蠻的沖突戰爭,這不就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階段嗎。
《戰狼1/2》表現出的大國自尊心、國家自豪感令人熱血沸騰。
《湄公河行動》真實事件改編,金三角、毒梟、人民解放軍、殺戮、錢權、追凶甚至是在標准審查制度內都無法看到的「娃娃兵」,每一個元素都將這部商業大IP推向腎上腺素的制高點!
《集結號》慘烈的戰爭在炮彈的轟鳴中開始,最後吹起生命的號角。
1,《活著》
2,《霸王別姬》
3,《火鍋英雄》
3,《戰狼》第一部,第二部
4,《殺破狼》第一部,第二部
5,《導火線》
6,《武俠》
7,《十月圍城》
8,《港囧》
9,《痞子英雄》系列
10,《無人區》
《百團大戰》、《太行山上》、《紅海行動》
不同年代,致敬相同的中國心!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三部曲。《風雨下鍾山》。《南征北戰》。
《血戰台兒庄》《百團大戰》《紅海行動》《金陵十三釵》《集結號》《東京審判》《鬼子來了》
南斯拉夫電影周:蘇捷斯卡戰役,67天,夜襲機場,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突襲達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