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電影兩生花為了表達什麼

法國電影兩生花為了表達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01 18:20:58

『壹』 如果有一天,我明白了愛情

兩個世界:生存與感受,殘酷與審美

人類所有的精神勞動,都是在回答兩個問題:世界是什麼,人是什麼。

世界是什麼,人以此構建外部世界的圖景。在浩瀚的外部世界汪洋里,人抓著一塊叫做外部命運的木板,和整個世界一起,浮浮沉沉,無有終時。在這股洪流的席捲下,人走向歷史,走向顛沛,走向喧囂,走向殘酷。一切都是為了生存。

我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人暫別外部世界和外部命運,毅然地,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在那裡,構建情感圖景。在這個洶涌的內心汪洋里,人和自己的情感一起,走向審美,走向愛欲,走向孤獨。一切都是為了感受。

外部世界,是生存敘事。內心世界,是審美敘事。美,與世界無關;殘酷,與我無關。人的生存,在外部世界裡,是那麼的被動,那麼的無奈,那麼的虛弱和渺小。而人的感受,在他自己第一人稱的內心世界裡,他的精神,又是那麼的光明,或者那麼的黑暗,或者那麼的遼闊,或者那麼的迷茫。

在內心世界裡,人不再渺小,不再卑微,他高高的矗立著,俯瞰並審視著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外部命運,以及整個人類的外部命運。人類的外部命運,就是文明和歷史,就是社會和生活本身。

人們為什麼不能好好的和睦相處,為什麼不能好好的相愛。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是不幸福的,為什麼大多數的婚姻,從愛欲與感受來看,都變成了一場互相關押的無期徒刑。

這一切,都是因為,兩個世界的分裂。人們天然的喜歡,抱著在內心世界裡形成的感受和藍圖,去在外部世界裡尋找答案和目的。以美的名義,在一個殘酷的外部世界裡,尋找另一個自己。大多數的尋覓,註定是脆弱而失落的,和令人憂傷的。

一切幸福或者不幸,愛欲與憎惡,首先它們都是一種感受。幸福,是審美感受碾碎了殘酷,是安寧碾碎了喧囂。不幸,是殘酷感受碾碎了審美,生存壓垮了精神。

世界上的一切審美感受,最極致的,最高的,便是對生命本身的感受。當關於對生命的審美,戰勝生存的那刻,愛情便誕生了。而當生存戰勝審美時,則產生了婚姻。

生存是那麼艱難,以至於很多人終生都在忙著與生活周旋,永遠也沒有多餘的心力去走向自己的內心世界。精神的荒蕪,使得他們害怕不夠忙碌,害怕停下來,害怕獨處,害怕安靜。他們總是用在外部世界的強大,來掩飾他們在內心世界裡的虛弱。所以,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他們怕黑,怕冷,一步也不敢向前走。

有怕黑的人,就有不怕黑的人。有怕冷的人,就有不怕冷的人。有害怕孤獨的人,就有熱愛孤獨的人。有在外部世界裡強大,而在內心世界裡虛弱的人;就有在內心世界裡強大,而在外部世界裡虛弱的人。

今天,我們要談論的是三個不怕黑的人,獨自走向精神世界的最深處的純粹的人。他們是黑塞,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嵇康。

黑塞,《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作家黑塞,這個裝著一顆東方人大腦的西方人,曾樂觀的認為,人類的生存與感受,審美與殘酷,是可以講和的,兩個世界,是可以水乳交融的。這種觀念,使得他前期的作品,充滿了田園牧歌式的浪漫氣息。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審美被殘酷擊碎,黑塞的價值觀,全部崩塌了。人說到底只是外部世界的奴隸,外部命運,說到底就是殘酷,這讓黑塞全然無法接受。與此同時,黑塞的婚姻也破裂了。這種雙重的幻滅,讓黑塞開始徹底質疑和審視外部世界,並走向了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深淵里。

反映黑塞精神幻滅後,告別外部世界,走向探索審美世界與自我生命感受的作品,在《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一書里。這本書里,處處都充滿了兩個世界的分裂和對話。

納爾齊斯,代表著外部世界和外部命運,代表著生存和殘酷,他是一戰前的那個黑塞。歌爾德蒙,代表著內在世界和人的本真命運,代表著感受和審美,他是一戰後的那個黑塞。

納爾齊斯對歌爾德蒙說,一個世界向另一個世界說:

「你們的故鄉是大地,我們的故鄉是思維。你們的危險是沉溺在感官世界中,我們的危險是窒息在沒有空氣的太空里。你是藝術家,我是思想家。你酣眠在母親的懷抱中,我清醒在沙漠里。照耀著我的是太陽,照耀著你的是月亮和星斗;你的夢中人是少女,我的夢中人是少年男子。」

在臨終前,歌爾德蒙對納爾齊斯說,兩個世界再次對話:

「納爾齊斯,我生命的一半意義,就在於爭取你對我的愛。我知道你也是喜歡我的,但卻從未指望你這個驕傲的人什麼時候會對我講出來。現在你對我講了,而且是在這個我已一無所有的時刻,流浪和自由、世界和女人全已拋棄了我的時刻。我接受你的盛情,並且感激你。」

黑塞這么描述審美世界在殘酷世界面前的無力感:

「也許,他想,所有藝術的根源,或者甚至所有精神勞動的根源,都是對於死亡的恐懼吧。我們害怕死亡,我們對生命之易逝懷著憂懼,我們悲哀地看著花兒一次一次地凋謝,葉子一次一次地飄落,在內心深處便確鑿無疑地感到我們自己也會消失,我們自己也即將枯萎。」

同時,黑塞又認為,審美可以獲得救世。在這時候,納爾齊斯化身為尼采思想里的日神,歌爾德蒙化身為酒神。借納爾齊斯之口,黑塞再次奏響尼采審美救世的幻想:

「確是這樣,」納爾齊斯繼續說,「像你這一類的人,天生有強烈而敏銳的感官,天生該成為靈感充沛的人,成為幻想家、詩人和愛慕者,比起我們另外的人來,比起我們崇尚靈性的人來,幾乎總要優越一些。你們的出身是母系的。你們生活在充實之中,富於愛和感受的能力。我們這些崇尚靈性的人,看來盡管常常在指導和支配你們其他的人,但生活卻不充實,而是很貧乏的。充實的生活,甜蜜的果實,愛情的樂園,藝術的美麗國土,統統都屬於你們。」

在另一個世界裡,黑塞找到了什麼答案呢,他看到了孤獨。在黑塞看來,每個人都是那麼的孤獨。盡管生存世界把一切生命都連接在了一起,但是在感受世界,每一個生命的感受,每一個人的感受,都指向他自己。這種體會,黑塞把他寫在了一首詩里。

《在霧中》

在霧中散步真是奇妙

一木一石都很孤獨

沒有一棵樹看到別棵樹

棵棵都很孤獨

當我生活在開朗之時

我在世上有許多友人

如今由於大霧彌漫

再也看不到任何人

誠然,沒有見過黑暗的人

決不能稱做明智之士

無邊的黑暗悄悄的

把他和一切人隔離

在霧中散步真是奇妙

一木一石都很孤獨

沒有一個人了解別人

每個人都很孤獨

既然每一個人都只能看到他自己,黑塞認為,只有告別外部世界的殘酷,走向內心世界的黑暗。並再一次,走出這黑暗,抵達了純粹的審美。這種純粹的審美即戰勝了外部的殘酷,又戰勝了內心世界的黑暗,那樣才能抵達真正的美與愛情。

於是,黑塞對歌爾德蒙所象徵的那個審美世界說:如果有一天,我明白了什麼是愛情, 那一定是因為你。

審美真能救世嗎,黑塞心裡是不置可否的。因為,歌爾德蒙的那個感受世界和審美世界,需要獲得納爾齊斯的贊美,它才具有救贖價值。而在現實中,納爾齊斯所代表的生存世界和殘酷世界,不僅不會贊美歌爾德蒙所代表的世界,相反還會選擇碾碎它。可見,一切,都只能是希望。

黑塞又說:

「今天少有人懂得什麼是人。很多人感覺到了這一點,因此死得更從容,當我寫完這個故事之後,我也會同樣從容地死去。」

到底是什麼是世界,對黑塞來說,他愛過它,又因為幻滅而批判了它。到底什麼是人,什麼是純粹的美和愛情,黑塞感受過它,但是卻不知道它。這便是黑塞的答案。

基耶斯洛夫斯基,《兩生花》

和黑塞一樣,基耶斯洛夫斯基也經歷過價值觀的幻滅。讓黑塞幻滅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讓基耶斯洛夫斯基幻滅的,是柏林牆被推倒,蘇聯的解體。波蘭從社會主義國家,一夜之間,變成了資本主義國家。

電影《兩生花》,講的是兩個一模一樣的女孩,一個生活在波蘭,一個生活在法國。她們都叫薇若妮卡,可以在冥冥之中,互相感知到對方。波蘭的薇若妮卡,代表的是波蘭時期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法國的薇若妮卡,代表的是法國時期的基耶斯洛夫斯基。

外部世界的坍塌,驅使著黑塞走向自己的內心世界,走向審美的世界。對於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是一樣。外部世界的坍塌,讓他走向了另一個世界,審美的世界,純粹的內心世界。

《兩生花》這部電影,到底在講什麼呢,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話來說,它講的是一種純粹的感情。在黑塞的人生里,他在幻滅後,用兩個美少年之間的分裂與對話,去抵達那個純粹的世界。

黑塞用美少年,來象徵自己,說明他是想尋找審美的救贖和意義,一個少年去熱愛另一個少年,而另一個少年,卻去熱愛少女。基耶斯洛夫斯基用美少女來象徵自己,說明他已經厭倦了審美的救贖訴求,少女就是美的本身,不用再去尋找,只需要去感受它就行了。

在《十誡》中,基耶斯洛夫斯基,談到了他的道德焦慮。他質疑一切,卻又渴望一個絕對的價值體系。他說,他能接受《舊約》里的上娣,完全不能接受新約里的上娣。因為舊約里的上娣,總是絕對的,威嚴的。而新約里的上娣,卻總是寬恕和原諒。基耶斯洛夫斯基是這么認為的,一個參照點就必須是這個樣子,對我這類虛弱無力,在尋覓卻又不知尋覓什麼的人來說尤其如此。

他厭惡波蘭的老大哥,卻認為人類不能離不開一個老大哥,否則就會帶來混亂和低劣,而舊約的上娣就是這樣的一個老大哥。是不是聽起來很荒謬?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也認為,這樣想很荒謬,因為整個世界都荒謬。所以他也只能這樣想了。

他說,導演是個荒謬的職業。別人問,既然這個職業如此荒謬,為什麼還要去做導演呢,他回答說,因為自己不知道還能幹些什麼其他的事。

關於電影,基耶斯洛夫斯基認為,它只是一種手工藝品。他喜歡戲劇,認為電影可能並不是完全荒謬的事,起碼對人們有點意義。這個意義,無關那個外部世界,殘酷的生存敘事。而是指向了另一個世界,感受和審美敘事。

基耶斯洛夫斯基說:

「我總是想激起人類對一些事情的興趣,我是把他們融入故事中,還是啟發了他們去分析這個故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強迫他們走入某些事情,或者以某種方式感動了他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

「如果電影真有什麼成就的話,那就是人們能夠在電影中發現自己,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發現自己,便是通向審美世界的入口。一瞬間的感動,盡管只是一瞬,把人們從那個殘酷的外部世界裡拉出來,讓他們感受自己的生命本身,那一刻的純潔足以勝過終生的謊言。這便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試圖用電影告訴觀眾的。

《兩生花》,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發現自己走向自己的,美與愛的宣言。一個和外部世界無關的內心世界,只有從一個自己,走向另一個自己。以波蘭薇若妮卡之死作為儀式,告別殘酷,告別生存敘事。剩下的人生里,只有純粹的美,純粹的感情。

我重新覺得自己是孤獨的,是一瞬間發生的。法國薇若妮卡對父親說道。父親回答說,那是因為有人從你的生命中消失了。

在電影的最後,法國薇若妮卡,終於見到了照片里,波蘭的那個薇若妮卡。她因為激動而哭泣,因為那個從他生命里消失的生命,又回來了,她發現了她自己。她一邊哭泣,一邊毫無表情的望著那個曾讓她欣喜的木偶藝人。她曾以為她遇到了真正的愛,但那個木偶藝人,操縱利用了她的生活,只是為了得到她的愛。來自外部世界的愛,總是那麼的荒謬。

對被操縱和被利用的審視和質疑,荒謬感再次降臨。這引發了對新世界,新價值體系的質疑。對自由,平等和博愛,這個新約上娣當代版本的質疑和否定。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紅白藍,象徵著自由平等和博愛。它是新約上娣當代版所象徵的價值觀。

這種質疑,驅動著基耶斯洛夫斯基,走向生命焦慮和道德焦慮的更深處。《兩生花》之後,基耶斯洛夫斯基,接著拍了《紅》,《白》,《藍》三部曲。關於紅白藍三部曲,他是這樣說的:

藍:自由。自由的誘惑往往是個陷阱。科技帶來選擇的自由,但為了配合對這些物質的利用,你又要配置更多對應的東西,最終他們又囚禁了你。感情上也是這樣,愛情是為了逃脫感情的不自由,卻最終又會依賴於所愛的人,被感情禁錮。

白:平等。我們每個人想要的不是平等,而是更平等。這就是男女主人公之間的關系,然而男主人公最終又掉進了妻子的陷阱:他還愛著她。

紅:博愛。電影一方面討論著真正誠實的博愛有否可能存在,另一方面這部電影真正關注的,是人們是否有時候碰巧生不逢時。兩個完全一樣的蘋果被切成兩半,其中不同蘋果的兩半永遠都拼不成一個蘋果。這個道理也適用於人。問題是:真的是在哪裡出了差錯嗎?如果是的話,有人能夠糾正它嗎?

黑塞說,每個人都是那麼的孤獨,以至於很難相愛。基耶斯洛夫斯基,關於對博愛的思考,也發現了這個事實。借電影之口,基耶斯洛夫斯基,表達了他所理解的人類之愛:

「你一直都不懂, 我若說我愛你,你不會懂; 我恨你,你也不明白; 你甚至不知道我需要你。」

更悲哀的是,你甚至不知道,我不需要你。如果博愛不復存在,那麼無論是舊約的上娣,還是新約的上娣,又有什麼意義呢,它們的存在本身,豈不是比生活的這個荒謬的世界,更加的荒謬嗎?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來,人類本身已經足夠荒謬了,但是上娣比人類還要荒謬。

他為這個荒謬的世界找到答案了嗎?沒有。黑塞說,沒有人懂得人,我寫完這些故事,就會從容的死去。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是如此,他說自己只是一個一直在尋覓,卻不知道在尋覓什麼的人。他沒有答案,他可能也不在乎能不能找到答案。

他象黑塞那樣,用電影說完他要說的故事,然後從容的死去。三部曲完成兩年後,便去世了。

嵇康,造物者的愛人

尼采和黑塞的審美救世想法,對於嵇康來說,他可能會嗤之以鼻。因為在嵇康看來,天下萬物,自然而然的,才是純粹的美。至於審美,只是人主觀所理解的美或者不美,而不是事物本身美不美。

同理,嵇康也不能接受戲劇,尤其是各種悲劇和喜劇。嵇康認為,音樂和其他文藝作品裡的悲喜,都是人自己的悲喜。音樂自身是沒有悲喜的,文藝自身也沒有悲喜。

既然沒有悲喜,那文藝工作者還要怎麼工作呢。嵇康認為,真正的文藝工作者應該做大自然忠實的搬運工,要去理解萬物之和,萬物之樂,萬物之美。而不應該傾倒一己的私人性喜悲,去玷污這個本來純潔的世界。

像酒神狄奧尼索斯那樣瘋瘋癲癲的人,嵇康會認為他是個精神病人。至於莎士比亞那種著名悲劇作家,嵇康大概會拿他經常打鐵的大鐵錘捶死他,因為在嵇康看來,莎士比亞太臟了,跟一頭野豬在嚎叫一樣。

嵇康也不會像黑塞和基耶斯洛夫斯基那樣,以描寫美少年和美少女的故事,以對美的幻想,來對抗那個殘酷的生存世界和外部命運,並向審美世界逃遁。因為現實中的嵇康,自己就美的比一切幻想中的美,還要美。他站在那裡,就已經是美的化身。

嵇康有多美呢。傳說有一次嵇康上街,整條街上的女人,都在咽口水。有一次嵇康進山采葯,被一個打柴的樵夫看見了,樵夫看的獃獃的,以為嵇康就是神仙本人。

嵇康有個兒子叫嵇紹,長的也非常美。有人見了嵇紹,被驚艷到了。另一個人見了說,瞧你這沒見過世面的樣子,你是沒見過他爹。

嵇康為什麼會生的這么美呢,唯一的解釋是,他是造物者的愛人。

莊子說,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嵇康就是身體力行去達成這個境地的人。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天壤之別。那些老鼠般的民族的老鼠文化,把人類理解成羊一樣腥臊不堪的畜生,並把造物主想像成,是具有人格的牧羊人,來強暴窺淫和猥褻這些畜生,這樣的觀念令人作嘔。

在中國文化里,人和造物者一樣大,一樣美。天地這么美,萬物這么美,一定是有一個更美的造物者,創造了這一切。既然有一個如此美的造物者,為什麼不和他搞對象呢。莊子,嵇康,就是和造物者搞對象的人。

在嵇康看來,我是造物者的愛人,世界原本就是美的,人原本就是美的。所以中國的文人,不會想西方的文人那樣,如果殘酷摧毀了美,像審美世界裡逃遁並提出審美救世。而是把污濁擋在外面,自己抱道藏身以自存,獨美於世。

曹魏篡漢,司馬家篡曹魏,連番的儒家禮教價值體系崩塌後,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表面上看,嵇康是在闡述一種返璞歸真的道家思想。實際上,他是在否定和唾棄當世的社會價值觀。

為什麼要越名教,因為天下無正,名教已崩。曹魏篡漢,是賊立而漢亡。這次價值觀崩塌的後果,是孔融荀彧們,以死守節。賊篡天下沒多久,更等而下之的司馬家又篡了賊。在嵇康這些士人看來,這司馬家,簡直就是一群死老鼠。文人怎麼可以為一窩老鼠賣命呢。

作為當時士人的精神領袖,嵇康認為,既然名教禮法都已經披在了老鼠們的身上,那麼還要這種名教干什麼呢,不如拋棄了它們吧。拋棄它們,自己找個干凈的地方躲起來,和這窩骯臟的臭烘烘的老鼠們,劃清界限。於是他就帶著一群文人,躲進了竹林里,這叫任自然。

既然老鼠當了天子,天下無正,那麼建立在正名分之上的一套君臣綱常貴賤秩序,就沒有意義了。以司馬昭那樣的老鼠為尊,那不是惡心自己嗎。故此,要以自然為依准,重新確立社會的貴賤秩序。他的友人山濤,為朝廷效力,嵇康惡心的馬上和他絕交。

司馬昭自然無法忍受,如此被人藐視和唾棄。遂通過一系列的套路,殺死了嵇康。嵇康的死,是那個殘酷的世界,再一次碾碎了審美的世界。它是無法避免的必然結果。嵇康,死於氣節,死於精神潔癖,死於以審美去對抗殘酷。

王夫之評價這段歷史時說: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

感受通向審美,審美通向愛欲。生存通向殘酷,殘酷通向歷史。黑塞說,現在的人少有人懂得人。其實更少有人,懂得殘酷和歷史。人,便在這兩個他們不了解的世界裡,顛沛流離。

嵇康在詩里寫到:雖曰幽深,豈無顛沛。他深刻感受到了兩個世界的撕裂。嵇康又寫:生若浮寄,暫見忽終。他也許已經預見到了自己的人生結局。那個殘酷的世界已經在碾壓過來,但是他毫不在乎。

他依然沉浸在,自己在詩里所描繪的另一個世界裡:鴛鴦於飛,肅肅其羽;朝游高原,夕宿蘭渚。

如果生存不再殘酷,人本來就會相愛的吧。反過來說,如果人們能夠相愛,那麼生存,也不會那麼殘酷吧。

對於生活在殘酷世界裡的人來說,美算什麼呢,簡直一無是處。所以他們永遠不理解愛情。對於生活在審美世界的人來說,世俗的世界,又算什麼呢。殘酷的世界對審美的世界說,你唾棄我,我可以碾碎你。

審美世界說,死又算什麼呢,為了審美和愛欲,我可以從容的死去,只是可惜廣陵散要失傳了。那些沉湎在審美世界裡的人,黑塞寫完了他的故事,從容的死去。基耶斯洛夫斯基,用電影說完了他的故事,隨即從容的死去。嵇康,奏罷一曲廣陵散,欣然從容的死去。

「如果有一天,我明白了愛情,那一定是因為你。」造物者對嵇康說,「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有多麼的純粹,多麼的美,我是那麼的愛你。」

鴛鴦於飛,肅肅其羽;朝游高原,夕宿蘭渚。

『貳』 兩生花是什麼

傳說,每當陰歷七月,在黃泉路上,忘川之畔,就開滿了大片大片的兩生花。在梵語中它叫作曼珠沙華,意思是開放在天國的紅花,花的形狀像一隻只在向上天祈禱的手掌。它在祈禱什麼,是祈禱上天讓它看一眼黃泉路以外的世界嗎?還是祈禱到紅塵中經歷這煩煩瑣瑣

相傳此花只開於黃泉,是長長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當它開放的時候,大片大片,鮮紅如血,傾滿大地,看上去就像用血鋪成的地毯。
可有魔力又能怎樣,能喚起記憶又能怎樣,經過奈何橋,喝過孟婆湯,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只是歷史里的塵埃,隨風逝。

好像就這些了

『叄』 兩生花是什麼意思

是一部電影名。。。又名: 薇羅尼卡的雙重生命
內容:兩個少女,一個生在波蘭,一個生在法國,同樣的相貌,同樣的年齡,她們也有一樣的名字:薇羅尼卡。她們都那樣喜歡音樂,嗓音甜美。波蘭的薇羅尼卡非常喜歡唱歌,唱高音特別出眾。她覺得自己並不是獨自一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個樣子跟她一模一樣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卻在一次表演中心臟病發暴斃在舞台上。此時身在法國的薇羅尼卡正沉醉在與男友的歡愉中,突然她覺得特別的空虛難過。此後她的生活中便常常響起一段極其哀怨的曲子,她愛上了一個兒童讀物作家。一次與男友聊天的過程中,她發現了在波蘭拍的照片中,出現了一個與自己極為相似的女子,此時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自己存在。

『肆』 真的有 「 兩生花」。。

我知道,對於這樣一種在網上知名度頗高的花,單純說「有」或「無」是不能讓人滿意的。在解釋「 兩生花」之前,我先引用這樣幾段文字:
【資料一】「……兩生花原本是一種樹木,然而每年卻會在兩個不同的時節開出兩朵神奇的花朵,一朵是在深秋十月晚上月光最明亮的時候盛開,也叫十月花;而另一朵則在初夏太陽最柔和的時候綻放,俗稱六月花。……很多年以後,我會很清楚地記得那朵十月花,我把她喚作「小逸」,而那朵六月花我叫她作「萱草」。」
(出自http://www.cdd.cn/homepage/article_show.asp?id=116432)
【結論】由此我們得知,兩生花是樹木,每年兩次開花,而且一次在深秋的夜晚,一次在盛夏的正午,這是很不尋常的。我們知道植物開花的時間要有利於它的繁衍,夜晚開的花要吸引蛾子那樣的夜行性昆蟲,白天開花則要有利於白天動物的傳粉,如果它可以在白天開放,那麼晚上的那次開花則沒有生物學方面的意義。後面還提到「小逸」和「萱草」,我不知道前者是什麼,但萱草肯定是一種草本植物,這跟前面關於它是一種樹木的描述相矛盾,而且,既然已經有「 兩生花」之名,就沒有必要再起「萱草」之類的別名了。
【資料二】「他不是人,是生長於中國東部的『兩生花』,最神奇的植物之一。」(出自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0795&messageid=4292&titlepage=0)
【結論】如果說它是非洲或者南美東部的植物,或許我們只能望洋興嘆了,但是資料稱這居然是產自我國東部,很湊巧,我正好是中國東部的人,而且對植物感興趣,如果這種樹木如此與眾不同,我沒有理由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有特色的植物。
【資料三】「是的,兩生花!作為一個美麗的女人,她應該是一株脫俗的兩生花,前身如茉莉,後生像清蓮。做茉莉時,不張揚,不嬌貴,安心於小小的院落,為喜歡自己呵護自己的人開出一片清新怡人的風景。做清蓮時,不為紅塵所困,不因煩惱而迷,時時想到用一顆雅緻恬靜的心來回報自己的所愛……」
(出自http://www.gog.com.cn/gzrb/g0405/ca730551.htm)
【結論】同樣令人困惑,兩生花變成了茉莉和清蓮,而且這兩種花都是白天開放的,並且都沒有「兩生花」這樣的別名。
【資料四】兩生花,法國導演Krzysztof Kieslowski (好復雜的名字...)有一部電影叫做<兩生花>,講的是毫無血緣關系的二個女子,竟然有同樣的面容,嗓音,名字......
又或者兩生花是幾見桑田成滄海,又逢枯木兩生花的重生之花.
更或者兩生花又是彼岸花,曼珠沙華.原意為天上之花,大紅花,天降吉兆四華之一.一般認為是生長在三途河邊的接引之花。花香傳說有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花開開彼岸,花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
(出自http://prettycolleen.spaces.live.com/blog/cns!906f83b7006a4158!176.entry)
【結論】這段描述算是有點眉目了,隱諱地提到了這種花帶有女同性戀的意味,而且提到了兩生花又是彼岸花。彼岸花的學名是紅花石蒜,是一種有花無葉,有葉無花的植物,這樣看來,到可以解釋「兩生不相見」的特點,但是它不是樹木,更沒有夜間開花的特性。

所以我從上述彼此矛盾的描述中可以基本斷定,沒有人真的見過「 兩生花」,否則按照網路的傳播效率,一張真正的「 兩生花」照片很快會被大家看到,也就不會有那麼多含糊和相互矛盾的文字描寫了。它也可能是不懂植物的人對於植物的不科學描述而產生的概念混淆,最有可能的原種植物就是「彼岸花」或稱「曼珠沙華」,圖片如下: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1%CB%B0%B6%BB%A8&in=29&cl=2&cm=1&sc=0&lm=-1&pn=28&rn=1

『伍』 電影《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開啟了現代主義電影經典的敘事模型,即()。

自我分裂。

自我分裂主要呈現為兩種形態 :當人與周圍的環境和人物發生矛盾沖突時 ,便陷入苦悶與焦慮之中 ,產生一種存在性不安 ,表現為精神分裂性 ;精神分裂性狀態發展到一定程度 ,便進入精神分裂症狀態。

前者是一種正常的精神現象 ,後者則是一種非正常的病態現象。作家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來描述人物的自我分裂 ,由此而創造出性格復雜多面的人物形象。

(5)法國電影兩生花為了表達什麼擴展閱讀: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一般指兩生花(法國1991年伊蓮娜·雅各布主演電影)

劇情簡介:

火車緩慢的前行,陽光透過玻璃窗溫和的彌漫進來,金黃色優雅的色調,她靠在窗邊,孤獨而又柔美的微笑。指尖輕輕轉動光滑圓潤的玻璃球,那一片窗外景物同樣緩慢的掠過,樹木,天空,有種眩暈的錯感,似巫婆的水晶球,讓一切規則的事情變幻、變幻,擠壓在狹小的空間里。

繼而突然感覺到內心深處隱隱的一點感應,時空像已轉換了數年。 一個波蘭少女,一個法國少女,一般年紀,一樣的名字:薇羅尼卡。她們有著一樣天籟般的嗓音,音樂天賦,和心臟病。波蘭的薇羅尼卡喜歡唱歌,她的聲音很美,在清澈的雨水中飛揚,唱到淚流滿面。

法國的薇羅尼卡也喜歡唱歌。木偶藝人在那裡演出。小小的舞台上,美麗的舞娘跳著腳尖上的舞蹈。漂亮的白顏色紗裙,細膩而纖弱的舞步,像在輕柔的雲朵里飛翔。她高高的躍起,輕盈的落地。突然舞娘弄傷了自己的腳,被關在了黑漆漆的盒子里。

『陸』 《兩生花》的主要內容

波蘭的維洛尼卡是名高音歌手,她會在雨里唱歌,唱到淚流滿面。有一天,她唱歌,為了發一個高音,死在了舞台上。她是那麼地美,那場唱歌的情節,看著就有種死亡感。她死去的瞬間,法國的維洛尼

卡正在和男友做愛,她頓時心痛如割。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然而,她感覺到孤獨了。從此,她無論走到哪裡,那場音樂都會響起,她思念著那死去的女孩,愛情也撫慰不了這種思念。就象是一個蘋果的兩半,波蘭的,是夢境中的維洛尼卡,而法國的,她屬於現實,所以一個死了,另一個活著。她們只相遇過一次,在車站,波蘭的維洛尼卡無意中看見了法國的另一半在公共汽車上,車子正在開走,她有些沒看清楚;而法國的維羅尼卡無意中將她拍入照片。鏡頭一晃而過,她們再沒能相遇……

『柒』 關於「 兩生花」.......

◎片 名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La
◎中文 名 雙面薇若妮卡/兩生花
◎年 代 1991
◎國 家 法國 / 波蘭 / 挪威
◎類 別 劇情 / 幻想 / 愛情
◎語 言 英語
◎字 幕 中文
◎IMDB評分 7.5/10 (4,199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1765/
◎片 長 93min
◎導 演 克日什托夫·基希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主 演 艾琳·雅各布 Irène Jacob .... Weronika/Véronique
Aleksander Bardini .... Le chef d'orchestre/Conctor
Philippe Campos ....
Thierry de Carbonnières .... Le prof/Professor
Guillaume De Tonquedec .... Serge
Louis Ducreux .... Le professeur/Professor
Sandrine Dumas .... Catherine
Claude Duneton .... Le père de Véronique/Father of Véronique
Lorraine Evanoff .... Claude
Alain Frérot .... Le facteur/Postman
Gilles Gaston-Dreyfus .... Jean-Pierre
Anna Gornostaj .... Weronika (Polish voice) (voice)
Halina Gryglaszewska .... La Tante
Jerzy Gudejko .... Antek
Youssef Hamid .... Le cheminot/Railwayman

◎簡 介

「你說冥冥之中會不會有另一個人和你一模一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孤單的?」
火車緩慢的前行,陽光透過玻璃窗溫和的彌漫進來,金黃色優雅的色調,她靠在窗邊,孤獨而又柔美的微笑。指尖輕輕轉動光滑圓潤的玻璃球,那一片窗外景物同樣緩慢的掠過,樹木,天空,有種眩暈的錯感,是巫婆的水晶球嗎?讓一切規則的事情變幻、變幻,擠壓在狹小的空間里。繼而突然感覺到內心深處隱隱的一點感應,時空像已轉換了數年。
一個波蘭少女,一個法國少女,一般年紀,一樣的名字:薇羅尼卡。她們有著一樣天籟般的嗓音,音樂天賦,和心臟病。波蘭的薇羅尼卡喜歡唱歌,她的聲音很美,在清澈的雨水中飛揚,唱到淚流滿面。 法國的薇羅尼卡也喜歡唱歌。她對父親說:「我有個怪異的感覺,我覺得我並不孤獨,這世界上不止我一個。」父親說:「當然不。」
木偶藝人在那裡演出。小小的舞台上,美麗的舞娘跳著腳尖上的舞蹈。漂亮的白顏色紗裙,細膩而纖弱的舞步,像在輕柔的雲朵里飛翔。她高高的躍起,輕盈的落地。突然舞娘弄傷了自己的腳,被關在了黑漆漆的盒子里。待到重新出來的時候,變成了絢爛的蝴蝶。法國的薇羅尼卡深深的沉醉在表演里。而神秘的線偶人卻似乎掌控著她們兩人的命運……

一種內在化的嘗試
——論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與Kieslowski
□ foxmachia

困難的開始
無始無終
萬物有靈
不可觸及
飄忽不定
令人驚喜
我命誰定?

我曾看見我孩子時種下的樹
我曾擁有一張張稚嫩的臉
我曾感覺一掠陽光穿越我的眼
我曾發現樹葉的莖
我曾燃燒過老鼠的血
我曾張狂或懦弱
我曾哭泣或喜悅
我曾聽見悠遠的歌聲
而如今這一切
卻不知如何去尋

波蘭導演Krzysztof Kieslowski在1991年拍攝的奇妙電影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為一個業已開始一體化的世界的人們創造了一幅全景式的生存圖景,他沒有常規地如其他導演將如此哲學題材的內容拍得僵硬不堪甚至只有敘述,也沒有像那些僅為了追求影片精緻化的導演般把一部電影加工成一幅古典油畫。Kieslowski設定了詳細的時間與地點,但由此地點、時間和人物將影片塑造成為了一部可能具有超越時空意義的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的藝術影片。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 Weronika生活在波蘭的一個動盪的時代,社會主義的波蘭開始崩潰了,當波蘭的Weronika和法國的Veronique在波蘭的廣場上偶然相遇的時候,這個混亂的時代在鏡頭中成為了許多人永遠看不清的臉和叫喊,飛奔卻不知方向的人,瘋狂的坦克,高昂的歌聲和不帶任何濾鏡的一片暫時的慘白。這是一個看來不知道方向的波蘭。人們只有熱情卻沒有理想,人們只有動力卻沒有方向。他們在追尋他們要的資本主義和自由與民主,在這片嘈雜的背景中,歷史最後不容置疑的告訴了我們波蘭走向了集體的精神潰敗式的國家。 在這個狂亂的時代,唯獨Weronika,置身度外。也許只有在夕陽下那被卡車運走的列寧像,才是她對這個有象徵意義的時間的唯一感受,她躲開了那個像滑稽木偶一般的列寧像也就是象徵性地逃離了這個時代。當別人都躲雨唯恐不及的時候,她繼續歌唱著享受這雨,以此脫離了俗事的規律。同時那種溫暖的橙黃色濾鏡製造的在她周圍的安詳的光暈也是她不同於其他人的悲慘的結局的映照。只有Weronika一個人還在用個人的心性感受世界,這種溫暖的橙黃色代表了一種細致的心靈,對周遭的敏銳的體會,在這紛亂的時空中的安詳和平靜,但是那時的波蘭何需如此的色彩?要麼是積極熱情的紅色,要麼是冷漠抗拒的白色,還是道德潰敗的黑色。
在歌唱的時候,在睡夢的時候,在與父親和姨媽交談著自己奇妙的感覺和愛情的時候,Weronika的雙眼充滿著期待,而除此之外的一切有悖於心性的事物——遊行、示威、法律都讓Weronika充滿了迷茫,那是Weronika些許驚恐的雙眼。Weronika是一個生活在自己心靈中的女性,以至於在她心臟病第一次突發,她都拚命奔跑將枯葉掃過,美得讓人心痛。暴露狂這個看似在片中隨意走過的人,代表了這個畸形變幻的世界,Weronika沒有驚奇,沒有憤怒,沒有求助於權力機關的制裁,她只有思考和懷疑,這個畸形變幻的世界在Weronika面前表現了醜陋的一面,安靜地走開了,Weronika不能明白卻也無心戀遐,而這個時代和世界也按照自己的方向遠離了Weronika,Weronika一絲微笑,意味毀滅。
如果綠色的光代表了死亡的來臨,如果駝背老太太代表了命運的改變,那麼Weronika是一個在現代社會中的古代天使,她看到了垂暮的時代和死亡的來臨,看到了冷漠的對抗,她看到了時代從她身邊走過,可是她卻不明白,她一心用心的歌唱,她一心想幫助垂暮的老太太,但就如片中所述只有當她死後,成為真正的天使,她才在雲端上看著驚慌失措的人們。
這是Weronika的美好結局。她屬於自己的心性,於是在這個時代,她屬於天國,她只能做天使。

同時間的巴黎,一切都安靜、美麗、傳統、經典,生活的水準非常高。但法國Veronique在片中不斷地以汽車而不是步行的方式出現,隱喻地說出了法國Veronique生活環境的狀態——在一成不變的(駕車)方式中度過,在暗含遵守某種規范中度過,在飛速的人群面前掠過。
如果以此比較波蘭的Weronika的生活,我們發覺汽車在這里成為了一種後工業社會(我們可以說是法國也可以說是任何後工業社會)的象徵,人們對優良生活質量的追求(比如國家的發達標准,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有汽車擁有量一項)是以放棄自由的行走這種個人化的舉動為代價的。同時這種接受帶來的暗含對規范的遵守,卻使真正在路上行走的人變成了一排排整齊飛過的掠影,導演在這里的安排非常明顯,從Veronique車窗看出去,路上的人整齊的走著,但只是在走著,不停的走,看不清方向。而Weronika卻在街道上漫無目的的滿步。

然而在這個看來個人都各自行事互不相乾的時空中,Veronique的生活並不完全由她自己創造,她的生活不像Weronika是自我發現的,她的生活是被引導的。
對於Weronika來說,歌唱在片中始終是她生活的中心,而在生活中出現的其他因素沒有給她帶來至關重要的影響,她的死是她自己選擇的結局,她的宿命。她熱烈地談論和男性的性愛而這種快樂的另外一方其實被Kieslowski在一次出場之後便掠過了。她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並非孤獨但即便她已經看到了另外一個Veronique她依然只是訴說。一切生活的改變來自於她自己而並非其他的引導。
Weronika的生活如同碎片一般不可捉摸。這種碎片般四散飄落的生活美麗而殘酷,因為她以死亡為結局不可接近。

然而,相對於Weronika短暫的生命,Kieslowski安排了將近三分之二的時間講述了Veronique依然在繼續的生活。Veronique的生活也很美麗,但是這種美麗不是那種碎片式的,而是一種連貫的,一種戲劇化的,一種被精心安排下的(也許是最能被觀眾接受的——這是後話)美麗。

對於Veronique,那個她在開始和結束時遇到的男友也許容易被忘卻,但是他在開始時和Veronique簡單過場式的性愛暗藏了Kieslowski的苦心。Veronique和這個男友的上一次碰面是在中學畢業,然後沒有開始一般的他們倆出現在了床上,除了性愛,沒有了其他細心的關照,這個男友迅速離開,而Veronique也不想更多地表露她對Weronika的怪異感覺。這讓我隱約感到了,原本屬於自己的快樂性愛被賦予了符號式的意義,Veronique在日益被規訓和設置的時代中試圖尋找符號式的偶然相遇。偶然相遇,這種宿命的主題只有在Weronika那裡被真正理解,而在Veronique那裡卻被錯誤理解並成為了她生活的「枷鎖」。
原本不期而遇式的、令人驚喜或者悲傷的宿命在Veronique的生活中變成了兩樣東西,不斷輕浮的表面化——符號化和戲劇般效果的期待、偶然和「猜中」。
也許我能相信,在最後Veronique找到了宿命的真實含義,但那個男友的憂郁,是否表示了他對世人的猶豫?
當我排除了這個男友,一位真正的旁觀者,我會發覺Veronique的一切生活都是被生活中的其他人所引導的,她可以徘徊在她的原告女友和完全不認識的被告男人之間並且願意做假證,她將生存的策略代替了生活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她刻意或者潛在的在按照現代社會的規律將自己的生活投入到真實的非我的狀況中,並以此為宿命。

Veronique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不孤獨,在這里也許她感受到了什麼叫真正的宿命,於是她做了一個全面放棄歌唱訓練的決定,但是面對老頭「No one has the right to do that」「You are deserved to be hauled straight towards the court」的回答,她重新開始猶豫地潰敗。

木偶藝人是一個人世間上帝,他步步設置了圈套誘導了Veronique,並讓她誤解著就是一種不可知的宿命,他送了鞋帶給她——如果觀眾仔細看這就是波蘭Weronika的鞋帶,如果我們產生了這就是兩個人之間的聯想,那麼我們就錯了;他用玻璃的反光照她——如果觀眾認為這是對她浪漫的表達,那麼我們就錯了;他給她錄下了磁帶,以此為線索讓她去尋找——如果觀眾認為這是一種智慧和精巧的表達,那麼我們就錯了。人世間不能有上帝,而只能有我們自己。
在法國大街的茫茫人海中,Veronique逃脫不掉,她毫無辦法驚慌失措。然而在僅僅與木偶藝人相隔幾米的彩色玻璃的民居中,她卻尋找到了暫時安全和心靈恬靜的避難所。她感覺大街和旅館是她可以逃脫的歸所,她抉擇了也失敗了。心靈的恬靜在旅館中永遠尋不到,而安全的彼岸也不是世俗的天堂。
Veronique在感受到了上天有靈,她不孤獨的時候,開始對這種規訓化的世界發生了懷疑,她開始尋找自身的意義,但是卻被誤入歧途。木偶藝人——我更加願意稱他魔王,在人間創造了意義,讓Veronique去尋找,所以說,當Veronique找到了他設置的意義,終於來到了木偶藝人的身邊,但木偶藝人給她看了Weronika的照片,當木偶藝人做出了兩個慘白的Veronique掐住她們的後頸在手中表演,當木偶藝人寫出了一個the double life of xxx的故事的時候,Veronique感受到了,那個手法輕盈美麗的木偶藝人只是在一個被掩蓋了的人間魔王,因為木偶藝人在表演的時候掐住了木偶的後頸,而她自己的生活不過是一個重新被設置過的意義尋求的過程。自我的喪失和宿命的誤解被Kieslowski用另外一種故事表達了出來。

Kieslowski設置了一個套中套的故事,片中的Veronique是一個被設置的人,她如同Weronika一樣美麗,但卻不同。而所有看這個故事的觀眾也是被設置的人,當我們喜心於木偶藝人和Veronique的浪漫故事的時候,我們也陷入了歧途,這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是Kieslowski的圈套,木偶藝人的圈套,只不過木偶藝人並非給Veronique解套,而Kieslowski給我們了一個生活在延續的結尾。

Kieslowski給我們創造了一個美妙的故事,這個故事如果是成功的,那麼Kieslowski的企圖就是失敗的,而他所焦慮的人類對自我的喪失也就永遠不會有盡頭,他所想表達的宿命則永遠是Weronika的一種不可企及的魅力。如果這個故事讓我們感到了失敗,那麼Kieslowski的企圖也就成功了,他所焦慮的人類對自我的喪失也許並非沒有盡頭,他所表達的宿命也將成為他一種希望觀眾內在化觀察的企圖,面向自己重新審視時代價值與自我價值的企圖。但問題在於Kieslowski給我們的命題,在哲學上存在著內在的緊張性,而在藝術上的完美更加增加了我們對現世的悲觀。Kieslowski的命題是,在我們不斷進行內在化的嘗試並且發掘自我理念的時候,我們要麼選擇自我,要麼選擇世界,因為這個世界越來越表面化,而這種緊張又不可通約。

老基離去了,他在拍完《紅》之後對拍攝電影的評論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哲學思考的發出人自身的自相矛盾。老基完成了他一次次內在化的嘗試,但是就如Weronika的結局,逝去是一種最好而且最終解決問題的方式,因為這個世界的宿命與個人的宿命永遠無法通約。
願老基長眠,而世人依然在忍受痛苦。

後記:老基也許只是一個在風中抓住葉子的孩子,他不能也不想告訴我們任何關於意義的內容,因為意義與宿命也不可通約,他抓住了那片葉子,展示給我們看。我們之所以解讀,只因我們匆匆走過。

黃小邪:當時老基說這部影片時說他不關注政治

只關注人,細膩的感情,宿命,神秘……
但是我們看來,他生活在那個時代那種環境
他無法逃避,潛意識里不能掙脫

想起別爾嘉耶夫講俄羅斯和波蘭的關系說:親緣的和相近的民族,要比遙遠的和陌生的民族 更難相互理解,更易相互沖突。同源的語言發出不愉快的聲響,彷彿自己的語言中了邪……
……顯得如此不擅長於國家機構的建設和具有個人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特徵的波蘭民族,在精神上表現得非常強大,堅不可摧,世界上再沒有其他民族擁有如此強烈的民族情感。

『捌』 如何評價電影《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兩生花)

電影《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是由著名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執導的一部劇情片,1991年上映,獲得當年第44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是一部故事性不強、主題有些生澀難懂的藝術片,這大概是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風格,包括後來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等獎項的影片「藍白紅三部曲」。

其實,生活並不是都是如此極端的結果和感受,電影藝術的創作是通過誇張的手法來引發人們的深思,不要讓生活的平淡淹沒了趣味。重要的不是做怎樣的選擇,而是在選擇後如何讓自己的內心和態度重新獲得對生活的興趣,找到更多的生活價值,而不是讓自己局限在一個選擇上,非此即彼,否則就無法獲得快樂和靈魂的安寧。

生活是多樣性,放開心態,才能在能夠把握的環境里讓生活更加有趣,也讓心靈得到更多的滿足和歡愉。

『玖』 什麼叫兩生花,,,什麼叫三生石

《兩生花》是部法國電影。兩種人生像一朵花開過之後, 回想當初綻放過的溫柔已過去好久 你的雙手曾經就在我的身後, 無聲無息擁抱我的時候從沒想過有沒有盡頭 如果會有二種不同人生我會選擇站在你的目光中, 在那些紛擾的流言之中我只看見兩個人的天空 在這里等待讓時光回來眼睛沾滿了塵埃, 回憶中的愛穿過了人海兩個生命別再分開 那一種等待會讓你明白我彷佛看見你出現在人海, 轉過身流下想念你的淚花歲月中曾經有過的掙扎 那些曾經留在心中的話讓兩個生命微笑著回答 三生石的三生分別代表「前生」「今生」「來生」,有今生前世的糾纏!很多人的愛情是從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開始的,而相愛之後我們一定會期待「緣定三生」。

『拾』 兩生花到底什麼意思誰看得懂

兩生花(西方傳說中植物):卡娜米雅島上千百年來流傳著一個關於兩生花的美麗傳說。一個連年戰爭不斷,即將走向衰敗的王國的公主與敵國的王子相愛了,公主的父親老國王盛怒之下將女兒鎖入密室,讓她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兩生花(顧海天所著圖書):平日里我無數次經歷這種現象,但是我第一次像今天這樣注意到它。透過疊影樹木已經隱埋在黑暗之中,我所能看到的只是像蘇聯電影一樣的畫面。我孰視著這部電影,它似乎有著魔法將我深深的吸引住了。電影中出場的人物是坐在我旁邊三個座位的姑娘,通過疊影我看到了她那遷細的「S」型的小蠻腰,相信如果白居易在的話也一定會把「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的評介交給這為姑娘。看了許久,我從虛幻走到了現實。果然很美,她那水靈的眼睛充滿了春天般的朝氣、少女的清醇,兩道細眉宛然是兩輪新月。————《兩生花》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兩生花為了表達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