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電影最後的嬉皮士

法國電影最後的嬉皮士

發布時間:2023-01-01 20:56:52

『壹』 好萊塢往事嬉皮士女孩結局

《好萊塢往事》的是,里克達爾頓和克里夫·布斯發現,好萊塢已經不再是他們熟悉的那個好萊塢,而他們也找到了電影對於自己的意義。

《好萊塢往事》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犯罪片,由昆汀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等主演。故事背景設定在1969年美國洛杉磯,講述了一個過氣電視演員與他的替身在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末期中尋找自己的出路,以及明星莎朗·泰特遇害的故事。

據悉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故事根據震驚全美的真實事件曼森殺人案展開: 1969年8月8日,殺人集團「曼森家族」成員殺死了包括懷有8個月身孕的女演員莎朗塔特在內的多人。其最後結局也如電影一般,被捕的曼森在監獄中渡過了自己的一生。

『貳』 講述甲克蟲樂隊的電影

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又譯甲克蟲樂隊)毫無疑問是流行音樂界歷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擁有最多歌迷,最為成功的樂隊。披頭士樂隊對於流行音樂的革命性的發展與影響力無人可出其右,對於世界范圍內搖滾樂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影響了自60年代以後的數代搖滾樂隊的音樂和思想,直接影響了搖滾樂的變革和發展,在英國,披頭士樂隊更是影響了60年代至今幾乎每一支樂隊的形成和發展。而樂隊中四名偉大的音樂家,特別是約翰·列儂(John Lennon)和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對於世界各個角落的後輩搖滾歌手及音樂創作者們的影響持續至今。披頭士樂隊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引領了轟轟烈烈的,被美國稱為「英國入侵(British Invasion)」的音樂文化入侵浪潮,從根本上沖擊了美國音樂的基礎,徹底埋葬了「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王朝,統治了美國唱片市場,並影響了此後美國本土流行音樂的發展道路,對於美國唱片工業沖擊形成的影響,時至四十年後的今天仍能找到遺留的痕跡。

雖然從成立到解散,披頭士樂隊僅僅存在了十年的時間,但是樂隊作為一個音樂文化的革命者,他們不僅擁有世界上最高,而且令後人難以企及的唱片銷售紀錄,而且他們的文化影響力也早已超過了其藝術的本身。披頭士樂隊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早已成為了流行音樂和流行文化的標志,同時也成為了英國文化和英國歷史的一個商標,他們中的成員也有被英國女王加封晉爵。披頭士樂隊引領了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個國家的流行文化方向,成為時尚流行的風向標,關於披頭士樂隊的任何東西全部都成為了最具文化內涵的商品,而披頭士樂隊曾經使用過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以驚人的天價來拍賣。披頭士樂隊除了不計其數的登上各種雜志的封面以外,還經常登上世界多個國家的郵票和明信片等紀念品,他們擁有不計其數的相關主題博物館和紀錄片,電影等相關文化資料儲存組織。除此以外,在世界上至今仍擁有大量的披頭士樂隊成員的職業模仿者,以及專業組織和評判模仿大賽的機構和組織。披頭士樂隊以及披頭士文化早已成為人類在20世紀文化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被永遠銘刻,他們作為上個世紀流行文化的商標,從未受到任何的挑戰。

回溯披頭士樂隊的形成、發展以及他們數不勝數的光輝成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最初,這支神話般樂隊的開始是從英國名城利物浦開始的。早在披頭士樂隊錄制專輯轟動世界的五六年之前,這支看起來和其他無名樂隊並沒有太多區別的音樂團體就已經開始了他們傳奇般的經歷。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流行起了噪音爵士樂,當時只有十幾歲的約翰·列儂(出生於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在美國紐約遇刺身亡)就是當時追逐潮流的一個叛逆青年,1956年,16歲的約翰·列儂在利物浦一處教堂里結識了小他兩歲的保羅·麥卡特尼(出生於1942年6月18日),兩人都給對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雙子星走在了一起。1957年3月,正在高中讀書的列儂購買了一把吉他,並且在高中校園里組建了一支名叫Quarrymen的噪音爵士樂隊,樂隊的名字來源於他們的學校Quarry Bank高中。保羅·麥卡特尼馬上就加入了列儂的這支樂隊擔任另外一名吉他手,不久之後麥卡特尼的好朋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出生於1943年2月25日,2001年11月29日在美國洛杉磯因惡性腦腫瘤去世)也加入了樂隊成為了第三名吉他手,與此同時也陸續的有其他樂手臨時性加入並退出這支高中校園里的樂隊,其中留隊時間較長的是樂隊的鼓手柯林·漢頓(Colin Hanton)他於1957年加入,於1958年退出。最終,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和喬治·哈里森這三名利物浦吉他手在50年代末構成了Quarrymen樂隊的核心穩定陣容。

1960年3月,約翰·列儂的大學同學兼好友,才華橫溢的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Stuart Sutcliffe,出生於1940年6月23日,1962年4月10日因突發型腦出血病逝)加入了Quarrymen樂隊,同時他建議樂隊更名為甲殼蟲樂隊(the Beetles),1960年夏天,Quarrymen樂隊把名字變更為銀色披頭士樂隊(the Silver Beatles),一直缺乏固定鼓手的樂隊也找到了合適的鼓手彼德·貝斯特(Pete Best,1941年11月24日出生在印度Madras市)加入,同年8月份,樂隊正式定名為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隨後披頭士樂隊前往聯邦德國的漢堡作為樂隊在歐洲的起點,但是漢堡的經歷卻為披頭士樂隊潑了一頭冷水。在漢堡,劈頭士樂隊雖然非常成功的在當地的一些俱樂部站住了腳,並且成為了當地一支小有名氣且頗受歡迎的樂隊,但是在1960年末,由於喬治·哈里森尚未成年,所以他們被西德方面遣送出境,披頭士樂隊再次回到了英國的利物浦,但是樂隊通過在利物浦的一些演出漸漸成為了當地較為知名的小樂隊。

1961年3月份,披頭士樂隊再次回到了德國的漢堡,去作為漢堡歌星托尼·謝里丹(Tony Sheridan)的後備樂隊來參與專輯的錄制工作,在此期間披頭士樂隊也創作了一些歌曲,但是沒有被發表,不過這些音樂在披頭士樂隊成名之後陸續的被發行,這些早期作品證明了他們從這時開始就已經開始展現自身的才華了。與此同時,披頭士樂隊在利物浦的事業發展則日漸輝煌,在當地的俱樂部和酒吧的演出使他們漸漸從一支地下樂隊逐漸的走向當地音樂文化的前台,在利物浦和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地區,披頭士樂隊已經擁有了大量的忠實的歌迷和聽眾群體,而他們在卡文俱樂部(Cavern Club)經常性的演出表演早已成為了流行音樂界的一個傳奇,整個1961年,披頭士樂隊的一系列活動為他們日後的成功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但是同樣在1961年,樂隊的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卻重新回到了大學校園去完成他的學業,保羅·麥卡特尼轉而成為了樂隊新的貝斯手,喬治·哈里森成為了主吉他手,約翰·列儂擔任節奏吉他,彼德·貝斯特擔任鼓手,但同時他們在演唱和表演的時候又經常互換和演奏其他各種樂器,而每個人幾乎都是樂隊的主唱歌手。

在1961年,披頭士樂隊在利物浦演出和表演的過程中,樂隊從最初時候的僅演唱翻唱曲目,到後來樂隊成員自行創作歌曲,特別是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兩個人相互合作創作了大量在日後膾炙人口的歌曲,同時他們也開始了自己音樂風格的探索,從最初的噪音爵士樂,到逐漸從民謠,布魯斯,R&B音樂和搖滾音樂中汲取精華加以融合,形成自己的風格,同時開始了在各種樂器演奏技巧並將其融入樂隊音樂的摸索。同是在這一年,披頭士樂隊的忠實歌迷,樂隊前貝斯手蘇茨里費的女朋友Astrid Kirchherr突發奇想,讓樂隊的所有成員全部把頭發剪成拖把頭一樣的發型,這一起怪誕的想法變成了現實,這一發型也成為了披頭士樂隊成名以後的商標之一,並且帶動了後來的流行方向。不過並不是樂隊每一名成員都非常樂意把頭發剪成拖把頭一樣的發型,樂隊的鼓手貝斯特就特例獨行的留著和樂隊其他成員完全不同的發型。1961年底,披頭士樂隊的巨大潛力被利物浦的唱片店老闆布萊恩·愛潑斯坦(Brian Epstein,生於1934年9月19日,1967年8月27日由於吸毒過量死於倫敦的家中)所發現,並且在不久之後成為了披頭士樂隊的經理人,他成功的運作即將把披頭士樂隊帶上世界音樂的顛峰。

1962年1月1日,披頭士樂隊前往Decca Records唱片公司試音,但是最終被唱片公司管理人員邁克·史密斯(Mike Smith)回絕,並且聲稱,吉他樂隊已經沒前途了。此前他們已經被多家唱片公司所拒絕,但是在愛潑斯坦的帶領下,披頭士樂隊再次前往百代(EMI)唱片公司的下屬Parlophone公司碰運氣,經過試音之後,唱片公司製作人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在1962年5月9日和披頭士樂隊正式簽約。除了忙於和唱片公司的簽約談判,披頭士樂隊還繼續在德國和英國進行演出,而成功和唱片公司簽約後的愛潑斯坦開始潛心包裝樂隊的形象,除了已經形成的發型之外,還在著裝等各方面打造披頭士樂隊,1962年8月16日,不合群的鼓手彼德·貝斯特被愛潑斯坦開除出隊,這一決定引起了廣泛而持久的爭議,而他的被開除原因也是被傳說的多種多樣,有說法稱貝斯特的離隊是因為他不合群體的著裝打扮和發型,也有說法稱貝斯特是因為古怪多變的性格,以及樂隊其他成員嫉妒他良好的形象,特別是在女性歌迷中的地位而被開除,還有說法稱製作人喬治·馬丁對他的鼓技不滿。最終,利物浦土生土長的鼓手林戈·斯塔爾(Ringo Starr,原名Richard Starkey,生於1940年7月7日)被應招入隊取代了彼德·貝斯特,而樂隊的成員也實現了清一色的利物浦本土化。而1962年對於披頭士樂隊的另一個重要事件就是樂隊的前任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因腦出血病逝,年僅22歲。林戈·斯塔爾加入之後,披頭士樂隊立即開始了樂隊第一支單曲《Love Me Do/PS I Love You》的錄制。在這首單曲發行之後,順利的排進了英國單曲榜的前20名,據說愛潑斯坦為了樂隊的單曲能夠進榜而自掏腰包購買了一萬張,同時,披頭士樂隊也正式成為了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固定表演嘉賓,從1962年到1964年,披頭士樂隊共在BBC進行了50多場表演。

1963年,披頭士樂隊的第二首單曲《Please Please Me》迅速成為了英國單曲榜的冠軍單曲,同時這首單曲也被公認為是「英國入侵」浪潮的標志性單曲。隨後披頭士樂隊發行了第三首單曲《From Me to You》同樣成為了英國單曲榜冠軍。1963年3月22日,披頭士樂隊發行了第一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這張專輯在發行之後迅速成為了英國專輯榜的冠軍,並且在冠軍位置上異常驚人的連續稱霸了長達30周的時間,這在英國引起了轟動,上至皇室宗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不被披頭士樂隊的音樂所吸引,無論男女歌迷都為之傾倒,這些狂熱者們也擁有了自己的專有名詞「Beatlemania(披頭士狂)」。披頭士樂隊的音樂在這時候已經初步成型,他們富有活力的音樂迎合了戰後英國新一代的年輕人要求文化解放的思潮,帶動了這一趨勢的發展,同時他們的音樂融合了不同的風格和音樂元素,無可挑剔的音樂旋律以及諧和的音樂融合,兼有活力四射的吉他演奏以及詩意般的歌詞和極其富有感染力的演唱,因而迅速主宰了英國的音樂市場,也帶動了整個英國文化的發展,保羅·麥卡特尼和約翰·列儂成為樂隊音樂創作的核心,兩位天才之間的完美配合成為了音樂界的一段佳話。而製作人喬治·馬丁卓越的製作才能也被人們所肯定,他完美的理解了披頭士的音樂,並且精妙的音樂和器樂編排,成為了披頭士音樂取得輝煌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披頭士樂隊的更偉大之處在於他們並沒有使自己的音樂陷入一個程式化的怪圈,他們並沒有使自己的音樂停滯不前,而是不斷的摸索前進,進一步的去發展完善自己的音樂風格,並且在編曲,創作,以及器樂的表演方面進一步提高。披頭士樂隊在1963年底發行的第二張專輯《With the Beatles》,除了進一步的鞏固了他們的地位之外,也充分表現了樂隊在作曲以及各種樂器的演奏配合和編排上的成熟,他們用多種不同的樂器創造並完美的演繹了許多不同的音樂旋律以及把他們諧和的編排在一起,此時的披頭士樂隊已經具備了高出其他任何人一籌的王者實力,到1963年底,披頭士樂隊已經初步的統治了英國的音樂,狂熱的歌迷們遍布英國的每一個角落,僅僅發行了兩張專輯,但是披頭士成為了文化現象。

大西洋對岸的美國顯然不會對英國的瘋狂充耳不聞,百代公司在美國的夥伴Capitol公司成為了最先的獲益者,他們發行的單曲迅速席捲了美國的單曲榜,1964年初,Capitol公司發行了披頭士樂隊第一張美國專輯《Meet the Beatles》,結果他們在美國引起了並英國更劇烈的瘋狂,專輯發行後不久,披頭士在電視節目《The Ed Sullivan Show》中出現,結果吸引了全美超過七千三百萬的觀眾收看,美國同樣出現了極大量的披頭士狂熱者,披頭士樂隊成為了美國最受歡迎,最具轟動效應的樂隊。同樣,由於披頭士樂隊的出現,也掀起了「英國入侵」浪潮。從此之後,披頭士的每一張專輯,每一首單曲都可以在大西洋兩岸非常輕松的成為排行榜的冠軍。他們對於唱片市場的統治地位,再沒有任何人和樂隊可以對他們形成任何沖擊。1964年,披頭士樂隊出演了第一部電影《A Hard Day's Night》在這部類似於自傳性質的電影中,除了電影上的歡快活潑的音樂喜劇形式贏得了巨大的票房成績和影評界的廣泛好評以外,樂隊貢獻的電影原聲更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列儂和麥卡特尼的完美依然在繼續,英國搖滾風格的音樂除了在英國引領音樂的發展之外,還逼迫著美國的一些慢節奏民謠歌曲風格的樂隊和歌手投入到了搖滾音樂之中,就連美國音樂的象徵「貓王」埃爾維斯也開始做出變化以對拯救自己的音樂市場做垂死掙扎。在這部電影原聲中,喬治·哈里森受到了美國「革命的音樂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扔掉木吉他,拿起電吉他唱搖滾的影響,第二個拿起了電吉他來演奏搖滾歌曲,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直接推動了搖滾音樂革命性的變革並影響了搖滾樂以後的發展。

隨著披頭士樂隊成功的沖開美國唱片市場的大門,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等眾多的英國樂隊在此後一擁而上,從根本上沖擊了美國音樂市場,「英國入侵」轟轟烈烈的在更大范圍內展開了,但是始終沒有任何樂隊對披頭士樂隊的地位形成威脅,而披頭士樂隊和鮑勃·迪倫一起成為了後來搖滾樂發展的教父級人物,英國的眾多樂隊影響了此後的數代美國搖滾音樂歌手和樂隊的風格和思想。從1964年到1965年,披頭士樂隊又發行了《Something New》,《Beatles for Sale》,《Beatles '65》,《Beatles VI》,《Help!》,《Rubber Soul》等多張專輯和電影原聲,這些專輯除了繼續輕易的獲得巨大銷量以外,雖然某些部分帶有商業催生的色彩,但是絕大多數在音樂上也是不斷的進步,在吉他演奏和其他各國樂器的使用融合上,披頭士依舊是世界領先,並且他們不斷的汲取其他音樂人的精華,列儂就從鮑勃·迪倫的歌詞創作中吸取了很多非常優秀的經驗,並且表現在了自己的音樂中,這種不斷追求進步的狀態使得披頭士在音樂領域保持著持續進步的輝煌成就,而這期間的一些單曲也呈現出民謠和鄉村風格,並且更多的注重了列儂和麥卡特尼個人感情的表達。除了發行專輯以外,披頭士還增加了全球性的巡迴演出,這使他們的輝煌和巨大的影響里漸漸成為了全球性的,他們的歌迷開始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同時,他們所主演的電影《Help!》在票房商業取得了更為巨大的成功。

1966年,披頭士樂隊又發行了專輯《Revolver》,這張專輯依舊在世界范圍內熱銷,不過這張專輯的風格卻開始更加趨向於迷幻音樂,雖然這種變化是非常成功的,編曲,旋律,吉他的表現都依舊是協調組織的非常完美,但是此前聽多了披頭士那種搖滾風格的歌迷卻有一部分聲音認為披頭士應該繼續自己的器樂和聲樂表現非常完美的搖滾樂風格,而不應該趨於迷幻色彩。盡管有不同聲音,但是絕大多數的披頭士狂熱者仍舊繼續著自己的狂熱,專輯中多首單曲仍然在世界各國輕松的成為排行榜冠軍,續寫著披頭士樂隊以前的輝煌。在1966年發行的另一張專輯《Yesterday...And Today》封面卻引起了相當巨大的爭議,由於封面的生肉以及屠殺玩具娃娃的封面來抗議Capitol唱片公司控制他們唱片在美國市場的生殺大權,結果這些唱片在送往唱片店不久尚未發行的時候就被封存禁止發售,直到一個星期之後封面重新換成了普通圖案之後才再次上市發售,而現在擁有那張專輯原始封面的唱片其珍藏價值早已超過數萬美元。同年,樂隊又因為列儂的「披頭士比耶穌更受歡迎」的言論而一度遭到了電台和媒體的封殺,但是這只持續了很短時間媒體就妥協了,在披頭士道歉之後,他們重新對披頭士敞開了大門,似乎披頭士確實比耶穌更受歡迎。但是樂隊在1966年8月29日結束了在舊金山Candlestick公園的演唱會之後,就宣布暫停巡迴演出,集中精力在錄音室去做音樂創作。但是媒體卻廣泛的認為樂隊即將解散,特別是樂隊的成員在注重樂隊發展的同時也開始了個人音樂的發展,更加刺激了這種說法的蔓延,不過披頭士最終以新單曲核心專輯的發布而徹底打消了媒體的各種猜測。

1967年,披頭士樂隊發行了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專輯不僅讓披頭士繼續著流行和搖滾樂界的統治性地位,同時也是披頭士出色的迷幻音樂專輯,多種樂器的混雜以及多首歌的混錄等,旋律、編曲、歌詞、器樂等各方面仍舊是無可挑剔,同時專輯中歌詞所流露出的嬉皮士態度,再一次代表了當時社會上年輕人的思想,披頭士再次代表了年輕一代的文化思潮,因而雖然他們的迷幻音樂以及生活上開始服用迷幻葯的做法受到了一定的壓力,不過披頭士卻依然扮演著青年人先鋒的角色,披頭士依然是文化的先驅,不過他們的音樂卻開逐步的離開搖滾樂轉而向著流行音樂的方向發展和變化。1967年8月27日,披頭士樂隊的經理人,為樂隊做出過卓越貢獻的愛潑斯坦由於吸毒過量而死在了倫敦家中,種種跡象表明,愛潑斯坦可能是蓄意服毒過量自殺。失去了經理的披頭士突然變得有些混亂無主,他們自編自導拍攝的第一部電影《Magical Mystery Tour》在BBC播出,但是最終遭到評論界的口誅筆伐以及媒體的刁難,雖然電影的原聲專輯仍舊受到了歌迷們的瘋狂歡迎,但是這一切卻成為了披頭士樂隊出現崩潰的開始。

1968年,披頭士樂隊在愛潑斯坦去世之後建立了自己唱片公司Apple Records,用來管理和組織樂隊的財政問題。但是披頭士樂隊成員多年來對於印度宗教的追捧卻在這時達到了極至,他們偷偷的來到了印度,潛心修行印度宗教,但是隨著媒體的刁難和追逐,樂隊成員最終被迫離開了印度,並且放棄了宗教方面的學習。同時由披頭士樂隊製作音樂的另一部動畫片《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再次遭到媒體和批評家們的責難,不過歌迷們的狂熱並沒有受到絲毫的減弱,影片同名主題歌《黃色潛水艇》也已經成為了披頭士的經典作品之一。1968年末,披頭士樂隊發行了雙唱片的專輯《The Beatles [White Album]》,這張專輯在進一步鞏固他們在歌迷群體中影響力的同時,又重新贏得了各方的好評,重新證明了樂隊成員的大師級水平。在這張專輯中,披頭士樂隊放棄了迷幻音樂,轉而繼續堅持以吉他為主的搖滾樂,並且繼續展示他們的多種風格融合以及多種樂器的演奏能力和編曲等才華,這張專輯也成為了披頭士樂隊最經典的專輯之一。但是在專輯輝煌的背後,披頭士樂隊不可調和的原因逐步的被暴露出來了,與早期音樂創作和表演時相比,此時的披頭士音樂已經開始出現個人化程度過高的現象,一首歌並不是由集體或者個人創作出來之後再由樂隊集體來表演,而是某個人創作出來一首完全適合自己來演唱或者表演的歌曲,由個人展示才華,樂隊的其他成員只是伴奏,在歌曲中並沒有什麼表現機會,這種現象最為突出的就是兩大天才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只創作適合自己個人的單曲,而越來越少的為樂隊整體創作音樂,這是樂隊的集體音樂越來越少,甚至出現了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明爭暗鬥的惡性競爭,各自創作各自的音樂,並且在愛潑斯坦去世之後,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都希望能夠由自己一個人統領樂隊,但是雙方又不能相互心服,而只能暗地斗爭,並且屢次在錄音室爭吵,列儂還在此期間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更為棘手的是,在列儂和麥卡特尼明爭暗鬥的同時,同樣富有創作才華,特別是極其富有編曲作曲以及演奏天賦的喬治·哈里森也漸漸因為自己年齡最小而在專輯製作時受到的一些不太公正的對待而感到不滿,比如更少的作為領唱,創作的單曲也更少的被收錄在內等情況,同時樂隊的相對內斂的鼓手林戈·斯塔爾也開始不能忍受由於不是樂隊原班人馬而受到的各種不平等對待,比如平時基本看不到斯塔爾擔任領唱,甚至連樂隊的合影中,斯塔爾的單人照也是四名成員中最少的。披頭士樂隊不可調和的問題漸漸浮出水面,樂隊團結的危機一觸即發,所幸的是,當時的媒體在此時尚未意識到這些問題。而與這些矛盾同時出現的還有列儂的愛情問題,列儂此時已經和日本女星小野洋子(Yoko Ono)深深的墜入了愛河,盡管遭到了樂隊其他成員以及大量歌迷的一致批評,但是列儂依然是執著的和這個日本女人在一起,並且因此時常影響樂隊的計劃。

1969年初,披頭士樂隊的成員間再次出現了分歧,麥卡特尼主張樂隊重新恢復大規模的巡迴演唱會,但是其他人決定繼續在錄音室內錄制新專輯,並且暫定名為《Get Back》。但是樂隊的錄制計劃卻非常的不順利,麥卡特尼表示不同意,而哈里森又暫時性離隊,並且在歸隊以後帶來了美國的鍵盤手比利·普雷斯頓(Billy Preston)作為樂隊固定的鍵盤手,同時為了緩和一下樂隊四名成員間的不和諧氣氛。但是遺憾的是樂隊新專輯的計劃最終流產,樂隊此後只是為一些電影和電視節目錄制了少量的幾首單曲而已。隨後在1969年1月30日,披頭士樂隊在倫敦Apple Records唱片公司的房頂上舉行了即興的小型演唱表演活動,但是在表演結束之後沒有人會想到這竟然是他們所進行的最後一次公開表演。但是在1969年春天,披頭士樂隊原本准備錄制的專輯中最好的兩首單曲《Get Back》和《Don't Let Me Down》以單曲形式發表,並且依舊在全世界各地成為最引人注目的歌曲,世界上的披頭士熱潮並沒有降溫,大量的披頭士狂熱者們依舊保持著狂熱。可是更大的矛盾在不久之後到來,保羅·麥卡特尼在3月12日和美國攝影師琳達·伊斯特曼(Linda Eastman)結婚,幾天之後,約翰·列儂也正式迎娶了日本女星小野洋子,關鍵的問題隨後出現,麥卡特尼堅持由自己的岳父李·伊斯特曼(Lee Eastman)作為樂隊的新經理,但是樂隊的其他成員最終聘請了美國商人艾倫·克萊恩(Allen Klein)擔任了樂隊的經理。披頭士樂隊在1969年中期最後一次走進了百代公司的錄音室,和製作人喬治·馬丁一起去錄制專輯《Abbey Road》。這張專輯中,盡管多個部分是四名成員分開錄制的,但是樂隊卻達到了非常驚人的統一,四名音樂家在這一時間里又重新發揮出了最高的藝術水平,同時在音樂旋律,編曲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完美的和諧,而在歌曲的音樂音樂創作方面,哈里森也和列儂以及麥卡特尼平分秋色。樂隊成員間最後的努力最終締造了這張完美的專輯。最終這張專輯在市場上又繼續了披頭士的時代,瘋狂的披頭士迷們繼續無限制的發揮著自己的熱情,然而沒有人會想到此時的披頭士樂隊,解散已經只是時間問題。而此時由於披頭士樂隊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進行過公開表演,以至於在美國大陸產生了許多謠言,有一種說法認為麥卡特尼已經早在數年之前就已經因車禍而去世,現在只不過是一名出色的模仿者替代了他,而這些想像力豐富者們的依據則是根據唱片封面的藝術抽象性來判斷出來的。然而真實的是,1969年9月,約翰·列儂提出退出披頭士樂隊,但是由於此時的披頭士樂隊正在於百代公司商談續簽合同的問題,列儂退隊的事情就被臨時擱放下來。

進入1970年,披頭士樂隊再也沒有錄制一首歌,樂隊的成員只是分開後,獨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列儂和小野洋子為自己的樂隊操勞,麥卡特尼准備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哈里森和其他樂隊一起做巡迴演出,斯塔爾則在拍攝電影,僅僅在一些公開露面的時候舉在一起,並且形式上否認有關解散的傳聞。整個世界都沒有真正意識到這支正處事業顛峰的偉大樂隊即將解散。1970年春天,由於需要再進行混音製作的1969年初錄制的單曲加工製作完成,並且作為電影原聲《Let It Be》正式面世,但是由於錄制時間等原因,《Abbey Road》通常被認定為披頭士樂隊的最終專輯,不過這張專輯依然在全世界取得了非常令人矚目的成績,因為此時的披頭士熱潮並沒有減少。但是在這張專輯發行之前的1970年的4月10日,保羅·麥卡特尼宣布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他將退出披頭士樂隊,從此也宣告了偉大的披頭士樂隊即將進入歷史。最初的時候由於人們還不了解情況,所以率先提出離隊的麥卡特尼受到了歌迷和媒體的巨大壓力,但是當一切漸漸清楚之後,人們似乎認為四名偉大的音樂家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註定了樂隊的解體。而從樂隊解體以後,Apple Records唱片公司也有名無實。1970年10月31日,麥卡特尼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完全解散披頭士樂隊,並且禁止樂隊重組,經過長達一年的審理辯論之後,最終訴訟被法庭批准,披頭士樂隊從此以後再無任何希望重新復合。

披頭士樂隊解散以後,樂隊的成員也各自按照自己的發展方向發展自己的事業,哈里森在列儂和麥卡特尼的陰影里得不到施展的才華終於得以在世人面前展現,他組建了All Things Must Pass樂隊,列儂則和妻子繼續經營著自己的樂隊(Plastic Ono Band),麥卡特尼的單飛生涯最為成功,他的Band on the Run樂隊在商業上及評論界都獲得極大的成功,在流行音樂界和搖滾音樂界續寫著自己的輝煌,而最不順利的則是斯塔爾,並沒有太多創作才華的他在70年代初的時候只能是頻繁的幫助各個前隊友,做一些伴奏工作,並沒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問世。經過70年代之後,列儂的音樂在獨立發展後越來越擁有偉大的思想和深意,歌詞方面的造詣越來越深,而麥卡特尼則依舊保持著音樂的美妙旋律,哈里森依舊在器樂的表現上超出其他前隊友,而斯塔爾則只能創作出相對不錯的音樂,漸漸的趨於平庸,但是仍舊是一名優秀的音樂家,單曲和作品都曾經達到過非常輝煌的高度。應該說在70年代的時候,披頭士的成員們由於披頭士狂潮的延續,依然能夠續寫著自己樂隊的傳奇和輝煌,並且取得偉大的商業成就?/ca>

『叄』 急!問一部影片

《廊橋遺夢》
基本信息
[編輯本段]
中文片名
廊橋遺夢

英文片名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更多中文片名
麥迪遜之橋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片長
135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評級
Rated PG-13 on appeal for some sexuality and brief strong language.

級別
Portugal:M/12 Sweden:Btl Argentina:13 Australia:M USA:PG-13 Finland:S Iceland:L Canada:PG Spain:T Singapore:NC-16 Chile:14 UK:12 Germany:12 South Korea:18 Singapore:R Netherlands:AL

製作成本
,000,000 (estimated)

拍攝日期
1994年9月15日 - 1994年10月31日

演職員表
[編輯本段]
導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編劇
Robert James Waller .....(novel)
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Richard LaGravenese .....(screenplay)

演員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Robert Kincaid
梅麗爾·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Francesca Johnson
Annie Corley .....Caroline Johnson
Victor Slezak .....Michael Johnson
Jim Haynie .....Richard Johnson
Sarah Kathryn Schmitt .....Young Carolyn
Christopher Kroon .....Young Michael

製作人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procer
凱瑟琳·肯尼迪 Kathleen Kennedy .....procer
Michael Maurer .....associate procer
Tom Rooker .....associate procer

製作發行
[編輯本段]
攝影機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洗印廠
Technicolor

攝制格式
35 mm

製作處理方法
Spherical

洗印格式
35 mm

膠片長度
3611 m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製作群公司
[編輯本段]

製作公司
Amblin Entertainment [美國]
Malpaso Proctions [美國]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美國]

發行公司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Warner Bros. Española S.A. [西班牙] ..... (Spain)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阿根廷] ..... (Argentina)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Warner Home Video [美國] ..... (1996) (USA) (laserdisc)

其它公司
Malpaso Records [美國] ..... soundtrack
Pacific Title [美國] ..... titles and opticals
Panavision [美國] ..... camera and lenses
Technicolor [美國] ..... color timing
Tony's Food Service Inc. [美國] ..... catering

上映日期
[編輯本段]

加拿大
Canada
1995年6月2日

美國
USA
1995年6月2日

法國
France
1995年9月6日

丹麥
Denmark
1995年9月8日

英國
UK
1995年9月15日

德國
Germany
1995年9月28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95年9月28日

芬蘭
Finland
1995年9月29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95年9月29日

瑞典
Sweden
1995年9月29日

西班牙
Spain
1995年10月1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5年10月12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95年10月12日

匈牙利
Hungary
1996年2月29日

波蘭
Poland
1996年3月8日

劇情介紹
[編輯本段]
卡洛琳和邁克是姐弟倆,他們目前的婚姻生活很糟糕,都面臨著家庭離異的困擾。正當他們不知何去何從時,突然收到了消息——母親弗朗西斯卡去世了,兩個人急急忙忙趕回了童年時生活的鄉村。

在收拾母親的遺物時,他們發現了母親給他們留下的一封長信,深埋在她心底的一段感情秘密讓姐弟倆震驚萬分……

那是1965年的一天,農夫理查德帶著一對兒女卡洛琳和邁克去了集市參加農業博覽會,妻子弗朗西斯卡獨自留在家中,她有了4天完全屬於自己的時光。

羅伯特·金凱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師,他終日駕著一輛舊車浪跡天涯,他來到了弗朗西斯卡所住的鄉村�要拍攝愛荷華州麥迪遜郡的遮篷橋�即廊橋 ,他請弗朗西斯卡帶路,於是,他們相識了。在閑聊中,兩人互相講起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羅伯特與前妻離異,而弗朗西斯卡伴著丈夫和一兒一女過著單調而清寂的鄉村生活,缺乏激情,整日渾渾噩噩……兩顆寂寞的心彷彿找到了依靠,他們在弗朗西斯卡的家中共進晚餐,在輕柔的音樂舞曲中,他們情不自禁地相擁共舞,最後一起走進了卧室……在這短暫的4天中,他們有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羅伯特要再次出發了,他要弗朗西斯卡和他一起走,然而弗朗西斯卡卻不願因為自己而使整個家庭陷入不完整的境地,同時她也不願放棄對家庭的責任,兩人只好痛苦地分手了。

羅伯特走後,弗朗西斯卡把這段愛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從未對任何人說過。在1982年3月,弗朗西斯卡收到一本名為"四日"的攝影集,並得知了羅伯特的死訊。1989年,弗朗西斯卡也過世了,她在遺囑中要求子女們將她的骨灰撒在麥迪遜橋畔。卡洛琳和邁克都被母親的感情故事和對家庭的責任心所感動,他們同情並理解自己的母親。同時,他們也開始珍視各自目前的家庭,放棄了草率離婚的打算。

影片特色
[編輯本段]

從國人的視角來審視,本片給了我兩個很重要的感覺。
首先,自由並不意味著對傳統道德觀念的摒棄和背離。人如果放棄了自己對家庭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那麼,所謂的自由也就成了海市蜃樓般的虛無飄渺。本片攝與1995年,《美國美人》懾於1999年。在經歷了性解放、叛逆、自由、工業化高速增長後的美國,人們對社會倫理的認知和導向又是怎樣的呢?影片中出現過嬉皮士這個詞,以此可以大概推斷導演在拍攝影片時所定為的社會背景。其民風之守舊可見一斑。原來,這個自由的國度,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自由」。。。
二、本片中的兩個孩子都在經歷家庭中的感情危機,在看過母親的故事後,他們從新正視自己對於家庭的責任。母親、孩子、兩代人,先輩教育了後人,該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就如我們今天的社會,在愛情、婚姻淪陷的時代,我們又將何去何從?因為影片是基於原作的基礎,不能把這種旋律和呼喚簡單的歸功於導演和編劇。但,eastwood對於細節和人物心態的刻畫,可謂傳神。她,抓著車門的手把,攥的那麼緊,緩緩的旋動、旋動。或許,對於生活中的激情,我們永遠付出的只是一種心態,而非行動。
「人不能只顧自己的好惡,自私到不顧他人的地步」,名著佳片,難以一一道來,節選對白,或許,這就是生活。

弗朗西斯卡:我一走,人們的閑話會把他壓垮。他會想不通我為什麼會離開他,他會抬不起頭來,這對他不公平。他從來沒有傷害過別人。
還有孩子們,卡羅林只有16歲。她快成年了,要靠自己尋找幸福。他會戀愛,而且很快就會建立自己的家庭。我要是走了,對她什麼影響?

羅伯特:那我們呢?

弗朗西斯卡:你要知道,這個家在我走後,會完全變的。
無論我們走到什麼地方?離這所房子有多麼遠,我總會想著這,每時每刻想著這個家。我會責怪自己不該愛上你,傷了這么多人。最後甚至會覺得,我們在一起的這美好的4天是錯誤的,是可恥的。

羅伯特:你覺得我們之間的感情,輕易會出現么?我們緊密的交織在一起,彷彿融化成一個生命。而且 ,有人一輩子在尋找這種感情,卻沒有找到。甚至有人認為這不可能。難道這種感情是不正當的?要拋棄他?

弗朗西斯卡:我們的選擇,其實早就決定了。
你不明白,沒有人會明白。
是啊,當一個女人接了婚,有了孩子。就意味著生活的起點,也意味著終點。她必須操持所有的家務,拋棄屬於她自己的生活,盡心盡力的把孩子撫養大。等他們長大,成了家。她的使命才算完成。
能開始自己的生活了,可,可那時候男人們對他們沒有求了,甚至連她們自己也會忘記以前的夢。
她萬萬沒有想到,會跟另外一個人產生這樣的感情。

羅伯特:可是你產生了。

弗朗西斯卡:我想永遠留著她,我想在我下半輩子,還是這么愛你。可是要離開這個家,情況就變了。因為我不能把這個家破壞了,去建個新的。看來,我只能把你的這份感情,深深的埋在心裡。你幫幫我。。

羅伯特:別丟了,這份感情。
其實你心裡不想離開我,可是,你又不忍心離開這個家。
要知道這種感情,一輩子只可能有一次。。。

旁白:我意識到,盡管愛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棄責任,愛
情的魔力就會消失,就會蒙上一層陰影。

丈夫在彌留之際說:親愛的,我想告訴你,我知道你有過自己的夢想,我很抱歉,沒能讓你實現。你知道,我是多麼的愛你。

影片的最後。
弗朗西斯卡:我活著的時候,屬於這個家,但願死了以後,屬於他。

相關評論
[編輯本段]
一句話評論

一九九五年最具影響力的十部影片之一;
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
一部內涵深刻的社會倫理片;
一段柏拉圖式的經典愛情;
一部本地化思維極強的力作;
通過對婚外戀情的探討和對中年人心理情感的體現細膩地揭示了中年人的倫理價值取向與情感平衡觀念。

名家點評

小說《廊橋遺夢》安排了一個很清晰的邏輯:一個自稱看世界就像把手插在褲袋裡瀏覽商店的櫥窗一樣的最後一個牛仔,一個被歲月遺忘久了的農夫之妻,在一次偶然的邂逅里度過了讓情愛熊熊燃燒的4天。這是一段典型的婚外情,道德對於婚外情永遠說的一個字就是「不」,但作者卻不用理性去正面碰惹人們的腦海中的道德,而是用感性的魅力去繳械道德。他先是把這段婚外情描寫得如醇酒般醉人,天使般聖潔。然後設計了一個很巧妙的結局:女主人公為了不傷害丈夫和孩子,寧願永失所愛,一個人留在了沒有一點激情的生活里;男主人公本來可以要求心上人伴其遠走天涯,但他認為「愛就是尊重」,從此一個人獨自漂泊,並以抑鬱而終結束了生命的樂章。作者就這樣巧妙地在神化主人公為道義所做的犧牲時解脫了他們所應背負的道德枷鎖。……婚外情在這里成了一種可供嘗試的美麗和安全的可能。

——張福海

《廊橋遺夢》向我們描述了一段柏拉圖式的經典愛情,再現了一段真摯的情感糾葛,是一部社會化和本地化思維很強的力作,

《廊橋遺夢》之所以讓人震驚,大概是它提出了愛情的本質問題之一——人們對於性愛的態度。在影片里,沖動而浪漫的性愛對傳統觀念進行了激烈的沖擊,然而女主人公最終還是放棄了這段愛情,甘於在日後的平淡生活中靠回味來回憶這次情愛,這一切彷彿道出了人們生活中的真諦:愛情不管怎樣,都是有責任和義務的,每個人都不可能在愛情中自私地只為了自己;生活本來就是平凡的,所有的亮色和亮點不過是其中的點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佚 名

幕後製作
[編輯本段]
《廊橋遺夢》根據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該片以其對婚外戀情的探討和對中年人心理情感的體現受到了觀眾和評論界的廣泛關注。影片的情節很簡單,但是其中的情緒表現卻十分細膩,它不僅僅是一場婚外戀情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了中年人的倫理價值觀——當愛情與傳統倫理道德相抵觸的時候,人們到底應該怎樣選擇?是選擇自由的愛情,還是選擇對家庭的責任?

《廊橋遺夢》出色的藝術表現力引起了眾多中年觀眾的共鳴,也促使他們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感情。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麗爾·斯特里普這兩位資深演員在片中的表現也都十分出色,他們對情緒的把握十分到位,為影片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古老的廊橋,孤獨的遠遊客。兩顆中年人的心漸漸貼近,撞出火花,尋覓已久的靈魂找到了永恆的歸宿。這段不了的情緣,因世事的羈絆而無奈分離。年復一年的纏綿思念,漂泊感傷的流浪情懷�刻骨銘心,凄婉絕倫……

「這樣的事……永不再來。」

影片的情節十分簡單,但是其中的情緒表現卻十分細膩。影片揭示出了中年人的倫理價值觀與情感平衡問題,其所表現出的是一種較為正統的維系家庭的主題。《廊橋遺夢》以其對中年人家庭和情感問題的細膩刻畫引起了眾多中年觀眾的共鳴。由於影片內涵深刻的社會倫理,當年引發了有關家庭責任和愛情的討論。

本片的價值在於它忠實地刻畫了身處感情漩渦的一顆心,縱使沒有風花雪月、沒有荒漠大海做背景,只要有斯特里普出神入化的表演,影片便身價倍增。感情的噴薄欲出和理智的一壓再壓為人物創造了最原始也是最強烈的戲劇沖突。雨中車上緊握車門那場戲贏得了多少同情的眼淚。伊斯特伍德對節奏的把握也非常到位。影片對細節戀戀不舍,並有大段的沉默戲,把淚水推後到最終的高潮。

精彩花絮
[編輯本段]
·1993年時西德尼·波拉克曾是此片導演的首要人選,而羅伯特·雷德弗有望出演男主角。女主角的競爭者則包括了蘇珊·薩蘭登、傑西卡·蘭格、巴巴拉·赫爾希和安吉麗卡·休斯頓。

·梅麗爾·斯特里普為了扮演這個中年婦女的這個角色而增肥20磅。

·凱瑟琳·德納芙為了女主角這個角色而特地到倫敦試鏡,她在自傳中講述了試鏡的經過。

·片中的農舍被荒廢了30年,在影片的場景設計師和藝術指導的改造下才出現了片中的面貌。

·布魯斯·貝雷斯福德(Bruce Beresford)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之前的導演人選,但他想把弗朗西斯卡改成英國人,在此建議遭到拒絕後他就離開了。

·片中主人公相遇的著名的麥迪遜橋,在2003年6月的一場火災中被毀了。

·原著小說《廊橋遺夢》是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第一部小說。他在11天內就完成了初稿,本來寫給朋友和家人的。但是大家讀了以後都非常喜歡,建議他能以作品發表。後來了沃勒接到了一個來自紐約的出版代理人的電話說:"為什麼之前這么多年都沒有遇到你……",這個電話改變了他的人生,沃勒從此成了暢銷書作家。

精彩對白
[編輯本段]
Nobody understands when a woman makes a choice to marry and have children, in one way

her life begins,but in another way, it stops. You build a life of details, and you just stop

and stay steady, so that your children can move. And when they leave,they take your life of details

with them.You are expected to move on again, but you don`t remember what it was that moved you,

because no one`s asked you in so long. Not even youself。

大家都不了解,女人決定結婚生子時,她的生命一方面開始了,另一方面卻結束了。生活開始充斥瑣碎的事,你停下腳步,呆在原地,好讓你的孩子能夠任意來去。他們離開後,你的生活就空了。你應該再度向前,但你已忘了如何邁步。因為長久以來,都沒有人叫你動。你自己也忘了要動。

--------------------------------------------------------------------------------

Now I want to keep it forever,I want to love you the way I do now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我希望永遠保留著份愛,我希望終生都能這樣的愛你。

--------------------------------------------------------------------------------

I can1`t make an entier life disappear to start a new one.

我不能讓生命就此消逝無蹤,重頭再來。

--------------------------------------------------------------------------------

All I can do is try to hold on to both of us somewhere inside of me .

我只能試著在心靈深處緊緊的守候著你 。

--------------------------------------------------------------------------------

我要向你走去,你向我走來已經很久了。雖然我們相會之前誰也不知道對方的存在。

--------------------------------------------------------------------------------

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

真正的愛情是屬於成年人的。

穿幫鏡頭
[編輯本段]
·弗朗西斯卡廚房裡放的《It Was Almost Like A Song》這首歌是1977年寫的,但是故事發生在1965年。

·羅伯特給弗朗西斯卡打電話時手腕上戴著一個不可能在60年代出現的時髦手錶。

·弗朗西斯卡放在桌上的便條和她貼在橋上的不是一張。

【舞台劇廊橋遺夢】
[編輯本段]
基本信息
時間:12月14日~16日
地點:香港元朗劇場演藝廳
由「春天舞台」推出的舞台劇《麥迪遜之橋》(海報見上圖)改編。

演職員介紹
自 Robert James Waller著名同名小說,曾拍成電影《廊橋遺夢》。由高志森監制和導演,李勝英改編,兩人曾合作過轟動一時的話劇《蝴蝶是自由的》。舞台劇《麥迪遜之橋》的主演是實力派演員劉雅麗和歐錦棠。

內容簡介
《麥迪遜之橋》講的是一位人到中年的農夫之妻(劉雅麗飾)送走了丈夫和一對兒女,將有4天的時間完全屬於她自己……一輛從遠方開過來的舊卡車停在了農場庄園的籬笆外,《地理雜志》的特約攝影師(歐錦棠飾)走下卡車,向農婦問路,他要去拍攝位於麥迪森縣的羅斯曼橋,也叫廊橋。她主動提出為他帶路,兩人就此相識,並最終擦出愛的火花。4天的相處很快過去了,她考慮到家庭和責任,不願追隨攝影師出走,兩人痛苦地分了手……在以後的漫長日子裡,兩人把所有的相思都深深地埋在心裡,直到兩人去世,他們的骨灰都被撒到了廊橋橋畔……

『肆』 《好萊塢往事》:平行時空下的熱愛和溫柔

洛杉磯的瀑布逆流而上

日落大道依舊棕櫚斜陽

 Karmann-Ghia馳騁在霓虹燈牌之中

車載廣播里的根汁汽水還是原來的配方

好萊塢的牛仔回到西部片場

一切都還是最初的模樣

承諾一生只拍10部電影的昆汀交出了自己的倒數第二份答卷,這一次,他極盡克制和平靜,用溫柔的筆觸描繪了那個啟迪了自己電影藝術人生的美好時代,致敬著那個時代的好萊塢電影人。

回憶就像綿密的海浪,在昆汀的電影情書中,慢慢湧向夕陽下的海岸。

許多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都把20世紀60年代描述為一個「不負責任的過剩和華麗的時代」。在戰爭(冷戰、越戰)、種族矛盾、貧富階層分化、總統遇刺等大的社會背景之下,催生出了影響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十幾年之久的反主流文化運動。

不同於經歷過動盪戰爭年代的老一輩西方人,越來越多在嬰兒潮期間出生的青年人開始奉行一套與其父輩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反戰和平、性解放、關注女性權利、追求種族平等、保障民權等。他們打著「愛、正義、自由、和平」的口號反對著一切現存的主流文化,也正是在這個大的背景之下出現了搖滾樂、吸毒、性反常等迷戀怪癖和追求荒誕的嬉皮文化,「他們蔑視傳統,廢棄道德,有意識地遠離主流社會,以一種不能見容於主流社會的獨特的生活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現實社會的叛逆。」

而現在我們所了解到的嬉皮士文化,大多都是被現代文化重新解構成的雞湯,「Make love, not war」,或者凱魯亞克《在路上》中的那一句「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而殊不知,在上個世紀60年代嬉皮士文化中所蘊含的另一面,那個混沌年代下滿是負能量的一面。

60年代的好萊塢,受到電視產業興起及歐洲新浪潮電影運動的沖擊,開始逐步走向沒落,那些依舊信奉「個人英雄主義」的好萊塢老牛仔們在一個個逐步廢棄的西部片場中逐漸迷失。以斯皮爾伯格、盧卡奇、馬丁斯科塞斯為代表的新一代美國學院派電影導演們接受了歐洲電影的洗禮,開始扛起新時代好萊塢電影的大旗。

歷史在混沌和陣痛之中被翻篇,好萊塢結束了自己的黃金時代,新時代的帷幕緩緩拉開,電影里的2位主角,失意的美式西部片電影明星Rick Dalton和他的替身特技演員、戰爭英雄,Cliff Booth也開始登場。

《好萊塢往事》一反昆汀電影一貫的敘事風格,沒有《低俗小說》《八惡人》那樣的環形敘事和分段式的敘事結構,而是採用了正兒八經的多視角線性敘事,這使得大部分觀影者不需要過多的想像力和思考即可參與到電影中來。然而,即便是如此常規的敘事方式,也讓大部分觀眾看得雲里霧里,不知所雲。對於不了解電影中曼森殺人案歷史的觀眾來說,更是如此。

整部電影可以分為2條主線,承擔主要敘事功能的是過氣影視明星瑞克·達爾頓和替身演員克里夫,他們代表著舊時代好萊塢的電影從業者,從西部片場中發跡而後隨之沒落,在已經不屬於自己的好萊塢時代中苦苦堅守。

第二條主線則是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和他的妻子莎朗·塔特,他們代表著新時代歐洲電影弄潮者,集鎂光燈和名氣於一身的當紅明星。

這兩條主線猶如兩條平行線,在電影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沒有交集,而唯一將這兩條主線連接在一起的支線線索,正是整部電影中社會文化背景的代表—嬉皮士文化與曼森殺人案。

1969年8月,好萊塢知名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外出在歐洲拍攝電影,留下他懷孕8個月的明星妻子莎朗·塔特在家。8月9日,莎朗邀請4位朋友到自己比弗利山莊的豪宅度周末,卻被突然闖進家中的幾個嬉皮士——也就是曼森家族中的邪教成員全部屠殺殆盡。犯罪手段極度殘忍,已經懷孕8個月的莎朗被毫無人性的開膛破肚,胎兒隨母親被活生生地勒死,4位在她家度周末的朋友也難逃一劫,更殘忍的是,他們都死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豪宅鮮血淋淋,快樂周末驟眼間變成了死亡周末。

而關於曼森殺人案的審判,也是一波三折,對曼森及其4名家族成員的審判足足進行了9個半月,是當時美國歷史上花錢最多的訴訟案。1971年,曼森和另外4名嫌犯被判處死刑,可第二年加州廢除了死刑,5人自動改判為無期徒刑,直到2017年,主犯查理·曼森才在獄中去世。

曼森事件之後,美國各大城市開始出現反嬉皮士的浪潮,嬉皮士運動從此迅速滑坡,不出一年就從公眾的視線里消失。

在影片中,代表嬉皮士與曼森殺人案這一條支線線索的則是少女pussy cat和她的嬉皮士好友們。嬉皮士們居住的斯潘片場正是歷史上曼森殺人案的罪犯—曼森和他的同黨們的居住地,影片中的多個關於曼森和嬉皮士的橋段也是對當時那段歷史的真實還原。

片段一:查理·曼森以探訪好友的名義闖進好萊塢比佛利山莊,而原本曼森的目標是這一棟豪宅的前主人——特里·梅爾切,一位音樂製作人。

這位老哥曾經許諾幫助曼森進軍娛樂圈,大喜過望的曼森自己還寫了十幾首歌,就等著最終錄製成專輯發行,進軍娛樂圈走上人生巔峰。在《霸王別姬》中,小豆子被母親帶去戲班拜師,老師傅看到小豆子的第六隻手指的時候說了一句話,用來形容曼森在音樂方面的天賦最為合適不過了,「他祖師爺不賞飯吃,誰也沒轍」。

因為曼森糟糕的唱功,整個錄制現場變成車禍現場,那位信誓旦旦要幫助曼森進軍娛樂圈的帶製作人特里·梅爾切,當場甩頭就走,就是這一舉動,讓曼森覺得顏面盡失,並一直懷恨在心。最糟糕的是,這位心大的製作人還把自己的住址留給了曼森,這為後來的殺人案埋下了伏筆。特里·梅爾切搬走之後,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和他的妻子隨後搬入,無辜的兩人被捲入這一場臭名昭著的屠殺案中。

說到這里,不禁讓我想起今年奧斯卡的另一部提名影片-小丑中的片段,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脫口秀主持人同樣邀請了完全沒有戲劇表演天賦的小丑,想讓他在電視觀眾前「獻丑」,懷恨在心的小丑如時赴約,並在節目錄制的現場槍殺了主持人,「你不僅播放我出醜的影片,還邀請我上節目就為了嘲笑我…當你惹毛了一個被社會遺棄、精神有問題的社會邊緣人會怎樣」——You get shot。

片段二:布拉德皮特飾演的克里夫被pussy cut帶到曼森家族的大本營-斯潘片場,當發現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已經成為嬉皮士老巢的時候,克里夫開始擔憂曾經的片場主人喬治的安危,並執意要親自看到喬治,並確保他的人身安全。

歷史上曼森家族的老巢,正是影片中出現的斯潘片場,導演昆汀甚至完整的還原了當時片場的布局樣貌。為了能夠免費住在片場內,曼森命令家族中的女孩定期與80歲的片場主喬治發生關系,這在影片對話中也有所體現。

片段三:來自斯潘片場的廢青嬉皮士闖入瑞克家中,准備行凶時所說的話,「I』m the devil,and I』m here to do the devil』s business」 這一段對話也是完整的還原了當時廢青嬉皮士行凶時所說的話。

《好萊塢往事》的故事情節,正是基於這一段讓人唏噓和惋惜的歷史。可以說,在電影中,除了瑞克·達爾頓和替身演員克里夫這一條線是虛構的,其它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那段殘酷歷史的翻版。

而昆汀所做的,大概也受了《星際穿越》里劇情的啟發, 他在一個高維空間內,構建了一段存在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平行時空,試圖通過這個平行時空內的人和故事,去改變歷史。 這種「篡改歷史」的做法在昆汀電影中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在同樣是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無恥混蛋》中,昆汀就讓影院的一場大火把希特勒和納粹份子給燒了個精光。

而這一段昆汀所選擇的肩負著改變歷史使命的平行時空,必然是他所熱愛的關於那個年代的美好回憶: 西部電影片場、好萊塢牛仔、賞金獵人、棕櫚斜陽、霓虹燈牌、日落大道…

在電影中,昆汀用復古膠片、電影拼貼畫和大量的懷舊布景,展現了一副燦爛的年代風景畫,帶我們坐上時光機,回到了那個年代的好萊塢。

近些年,昆汀的創作似乎進入了一個「個人英雄主義西部片階段」,2012年的《被解救的姜戈》、2015年的《八惡人》,講述的都是關於「賞金獵人」的故事。在昆汀的電影里,賞金獵人並不是嗜殺戮成性的無恥惡魔,而是一個個 在法制缺失,道德敗壞、不平等的社會背景下挺身而出,善良且優雅的正義使者。

在《好萊塢往事》中,這個能夠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善良且優雅的正義使者,就是虛構出來的主線中的2位男主角:過氣的西部片影視明星瑞克·達爾頓和他的替身特技演員克里夫。

瑞克·達爾頓所代表的,正是在那個沒落的好萊塢年代下失意的西部片演員的處境,他是好萊塢老派牛仔的化身,熱愛著自己的電影事業,對時下風靡的頹廢嬉皮士文化極度厭倦,努力尋求著演員生涯的突破,在個人慾望和自我實現中反復掙扎。

關於瑞克·達爾頓,電影中很大篇幅都在展現他的戲中戲片段。在他因為自己表演現場忘詞而對自己暴怒自言自語的時候,在他因為小女孩的一番話而失聲痛哭的時候,在他因為自己的一段精彩表演得到肯定而流淚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他身上所代表的那種好萊塢老一輩電影人對自己事業的尊重和熱愛,這也是昆汀對那一輩好萊塢電影人的崇高敬意。

替身特技演員克里夫,則更像是一位行走的人間的游俠,他對朋友真誠,有著老一輩好萊塢人的處事准則,淡泊名利,敢作敢當。

電影中關於嬉皮士的片段都是在克里夫的視角下展開的,被pussy cat帶到斯潘片場後,鏡頭開始以克里夫的視角去審視觀察周邊的一切。在這一位人間游俠的眼中,這個嬉皮士的大本營看起來破敗不堪,水槽里都是從沒洗過的餐具,地上還有一隻被粘鼠板困住的老鼠在試圖逃脫,為了確保那一位老朋友的安全,他不顧危險獨自進入房間內。關於這個片段的處理,昆汀也很巧妙的採用了懸疑片的手法,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直到影片最後,也是克里夫承擔了暴打嬉皮士的主要任務,就像一位正直的賞金獵人,在是非善惡之間從不手軟。整部電影,克里夫都完全沒有和莎朗·塔特的這一條主線發生任何一點關聯。

關於莎朗·塔特這一條線,一直都是獨立存在的,電影中花了大量篇幅去記錄莎朗和波蘭斯基的生活片段,且大部分都是關於莎郎一個人的生活記錄。

在電影中,莎郎曾經也是一個演員,她會走進電影院看自己出演的電影,當觀眾因為自己出演的片段而大笑時滿臉欣慰和幸福。她會跟著電影中的自己做武術動作,懷念那一段美好的過去。

在影片的始終,莎郎都是一個單純可愛幸福的女人,昆汀沒有安排兩條主線的交集,沒有給莎郎過多的打擾,也算是對莎郎亡魂的一個告慰。

影片中最有昆汀風格的,當屬最後30分鍾,觀眾期待已久的血漿和暴力終於來到, 舊時代的好萊塢牛仔們暴揍新時代的廢青嬉皮士,或許就是為了給在另一個平行時空下慘遭屠戮的莎郎復仇。

回看整部電影,如果有什麼能讓我觸動的話,霓虹燈牌算一個,好萊塢的棕櫚斜陽算一個,還有瑞克因為演技被認可而忍不住流淚的場景,對了,還有克里夫看到喬治後的那一句「我只是想知道你過的好不好」。 當然,這些都抵不上最後瑞克小心翼翼的對著對講機里另一端的莎郎說的那一句:「是的,莎郎,我們都沒事。謝謝你的關心。」

『伍』 反映西方「嬉皮時代」的較為經典電影有哪些

作者:路易

《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強尼 德普與本尼西奧·德爾·托羅主演,改編自著名記者Hunter S. Thompson在1965年去拉斯維加斯采訪的真實故事,原本的采訪變成了迷幻之旅,荒誕的尋求美國夢之旅。本片從始至終的迷幻的場面讓人久久不能釋懷。反戰、性解放、嬉皮、搖滾樂、雅皮、學運、葯物文化,即使羅列這么的詞也無法描述瘋狂的六十年代。

《逍遙騎士 Easy Rider》無疑是公路片的始祖,描繪的是1969年兩個穿著皮夾克嬉皮騎著哈雷穿行於荒漠,城市,河流各種地方,沿途受到他人怪異的目光也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嬉皮士小村子,律師等等。他們只是為了參加一個狂歡節。。。電影原聲配樂超級贊

《五隻歌 Five Easy Pieces》勞勃為追求自我,遇著放盪不羈的漂流生活,由於接獲父親中風的消息,遂驅車趕回老家華盛頓州,途中和志趣相投的潘摩結為好友,並發生了一連串趣事。返家後,勞勃和家人共敘陳年舊事,在探望完病中的老父後,又踏上了他那永無休止的旅途……
《Last Hippie Standing》「最後的嬉皮士」是一個描繪嬉皮時代風情畫的片子,表現了三十年來嬉皮士們的興衰,最後的聚點,新的嬉皮們的誕生。。。。
《冬日的葬禮》講述德國青年史蒂芬在兩個女人之間周旋,並最終由於吸毒在冬日離開人世的故事。情節格調浪漫而憂傷,是反映60年代嬉皮士生活的重要作品
《蝴蝶小姐》 堅強的信念,自由,與愛

《扎布里斯基角》在一場反戰與自由的運動中,男主角逃亡了到了沙漠里,邂逅了女主角,然後兩人無話不談,瘋狂的親熱。。這段美麗的邂逅之後,各回各家各找個媽,最後男主角被擊斃了。。。。

《愛之夏》在1967的夏天,成千上萬的人從全國各地聚集到三藩的伯里區區加入嬉皮士的經驗,卻發現他們已經到了已經消失。1968慶祝愛和音樂已經陷入混亂的葯物濫用,破碎的夢想,和暴力。美國的經驗提供了一個復雜的畫像,高峰期的20世紀60年代反文化運動。
《黃色潛水艇》是結合了披頭士的聲音和普普視覺藝術的另類動畫,其中共收錄了披頭士15首歌。動畫開始於藍色惡魔對花椒王國的入侵,死裡逃生的老船長召集披頭士一同以黃色潛艇保衛王國。經過種種光怪陸離的歷險,他們最終戰勝了藍色惡魔,將歡樂,音樂和愛再次帶回到花椒王國。

《海灘》現代的人們尋著夢幻天堂,抵達了長滿大麻的神秘海灘,這是一個嬉皮士理想下自給自足的脫離現代文明的村落。夢幻美好被沒有持續太長時間,人性的貪婪自私最終讓這個夢幻天堂變成了地獄。。

『陸』 10首比較燃的中文歌曲有哪些

10首比較燃的中文歌曲有:《神之將至》、《守望先鋒》、周思賢的《風吹草動,風雲飛揚》、《茶底世界》、林海的《盛世大明宮》、竇鵬的《榮耀之戰》、黃沾的《男兒當自強》、《九龍贊》、《最後的嬉皮士》、《沒有什麼不同》。下面對其中的一部分作詳細介紹:

率先派台推介歌「裙下之臣」乃歌頌女人之作,出自Alex San及黃偉文手筆,又一首繼「夕陽無限好」後大熱之選;至於感人之歌「富士山下」則是大碟的點題之作,正如一句「無論你在富士山下或獅子山下,都應該擁有一張……」,而歌者悲哀情懷在歌詞中表露無遺。另外,慢版「不如不見」和主打之一「白玫瑰」也是值得留意之作。

『柒』 電影《音樂永不停歇(最後的嬉皮)》中歌曲it's about summer 哪裡可以找到

http://www.songtaste.com/song/2754349/
Cap Carson: it's about summer
試聽前清空IE緩存,完成去IE緩存裡面找,一般的試聽音樂都可以這么做。

『捌』 sexual pistol 簡介

四個英國青年—John Lydon, Steve Jones, Paul Cook以及Glen Matlock在六十年代末,組成了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龐克樂團:『Sex Pistols性手槍』!在適逢英國經濟風暴、失業狂潮的七十年代,『性手槍』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兩年,卻如同排山倒海的龍卷風一般席捲全英,甚而影響到全球,至今只要一提到龐克音樂/文化,馬上就聯想到『性手槍』。打著反叛、顛覆旗幟的龐克音樂,有些人視之為洪水猛獸;另有些人(特別是藍領階級及青少年)則將之奉為圭臬。『性手槍』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他們以英國社會低層的角度,狠狠地批判當權者及資產階級;再加上原始粗糙卻具生命原動力甚至有暴力傾向的表演方式,以及崇尚虛無主義、高唱無政府失序混亂狀態的內容,因此雖然在當時被禁,卻依然在地下形成一股勢不可擋革命潮流。
在多年後的今天看來,『性手槍』最大的貢獻在於把搖滾樂的批判性、原創性與獨立性發揚光大並將之傳承下去,帶起以反叛為精神的龐克文化,造就了後世大量以獨立精神的地下非主流樂團。

1977年12月,一個星期日的午夜,紐約。電視上正在播放的是對席德·維瑟斯(Sid Vicious)的訪談,節目的名字叫「我們的城市怎麼了?」。席德的單曲《我的路》(My Way)被拿來作為開場白,主持人被歌曲逗得坐不下來,席德則笑得最厲害——「真他媽的不錯,是不是?」。節目的形式是讓觀眾打電話進來提問,由我們的朋克明星作答,電話鈴鈴鈴地響個不停。第一個電話打進來,這個自稱大學教授的人說:「60年代,那些搖滾明星看起來都像是畸形;70年代,這些人就像是妖怪,怎麼……」席德惡狠狠地打斷他的話:「掛電話吧,跟你自己說去,你這個婊子。」——這就是答案。

下一個電話來自一個文化水平沒那麼高的人,一上來直接就針對主持人:「為什麼你們要做這么一個節目,什麼……」席德再一次搶先回答:「跟你自己說去吧,變態!」席德大聲打了一個嗝,分貝足以超過協和式飛機,然後他坐回來,用手胡亂搓搓頭發,對著鏡頭做鬼臉——席德現在終於放鬆了(節目開場前,電視台的人把一束俗氣的假花擺在席德面前,席德試圖拿掉它們。工作人員沒好氣地說,「是因為它們幹了嗎?是嗎?」結果席德把它們泡在了一個大水罐里)。

這種狀況持續了1個小時,觀眾提的都是些帶侮辱性或很荒謬的問題,席德就一個個報以惡狠狠的回答。

黎明之前

1957年5月10日,一個叫約翰·西蒙·里奇(John Simon Ritchie)的孩子——即日後的席德·維瑟斯,出生在倫敦,沒過多久父親就丟下這對孤兒寡母一走了之。母親安妮窮困潦倒,不得已帶著孩子來到地中海上一個西班牙屬小島——依比沙(Ibiza),和她的朋友們一直住到1965年。這樣也就沒什麼可驚訝的了,他的成長環境自然與眾不同,身處母親形形色色的朋友當中,他最早學會的是用西班牙語大聲賭咒發誓。安妮則頻繁地換工作,她最固定的工作就是販賣大麻,她被強尼·諾頓(Johnny Rotten)稱為「古怪的嬉皮士」。

席德八歲時母子二人回到倫敦。為了給自己和孩子找到一個棲身之地,安妮聽信了朋友的話,以為假裝吸毒成癮就能被救濟有房子住,結果假戲成真,自己被毒品搞得神魂顛倒,孩子也被放任得越來越野。可也就在這個時期,安妮再婚嫁給了一個牛津大學的畢業生。這個視席德如己出的好父親在結婚的同年就去世了——如果他可以活得久一點沒准會教育出一個不一樣的席德,誰知道呢?

到了席德十幾歲的時候,安妮再也管不了他了。他深愛音樂,崇拜大衛·鮑伊(David Bowie)和T-Rex,模仿偶像穿著誇張、女性化的衣服,行為越來越過激和古怪。Sid Vicious這個名字前半部分得自朋友約翰·萊頓(John Lydon,即強尼·諾頓)的寵物鼠(席德不喜歡這個名字),後半部得自盧·里德(Lou Reed)的一首歌。他們兩人和其他一幫人自稱「約翰斯」(Johns),經常出沒於倫敦國王大道的一家時尚服裝商店,店主叫馬爾科姆·麥克拉倫(Malcolm McLaren)——一個嗅覺靈敏的時尚人物。當1975年麥克拉倫邀請約翰·萊頓參加他組建的「性手槍」(Sex Pistols)時,席德決定組建一個自己的樂隊——「傳奇之花」(The Flowers Of Romance)。雖然樂隊里也出了像後來「偽裝者」(Pretenders)里的克雷西·海德(Chrissie Hynde)這樣的明星,可樂隊本身卻總浮不出水面。之後席德還參加過「蘇西克斯和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樂隊,做鼓手。當「性手槍」漸漸受人關注時,他就做了「性手槍」最狂熱的追隨者。

1977年2月,約翰把他介紹進樂隊填補離隊的貝斯手空缺。他的推薦理由是席德招人「喜愛」的性格和漂亮的長相。這時「性手槍」剛剛做了那期著名的電視「罵人節目」,一下子名聲大震。讓名聲和聚光燈沖昏了腦袋的席德馬上答應下來,一周後他學會了彈貝斯。事實上,席德根本對音樂一竅不通,錄音時的貝斯部分都是吉他手史蒂夫·瓊斯(Steve Jones)包辦的,而做現場表演時他的擴音器通常是關著的。他曾向「摩托頭」(Motorhead)的萊米·凱爾密斯特(Lemmy Kilmister)請教過,據萊米講,席德是個無可救葯的學生。

1977年初,前「紐約妞」(New York Dolls)的強尼·桑德斯(Johnny Thunders)帶著他的樂隊來倫敦「淘金」,隨隊還帶來了一個年輕的「骨肉皮」——南茜·勞拉·斯龐根(Nancy Laura Spungen)。南茜1958年2月27日生於費城,一出生就患有黃疸病,之後麻煩就沒斷過。因為她哭得太厲害,3個月大就第一次服用鎮定劑;4歲的時候看了第一個精神病醫生;13歲時第一次吸毒,到了15歲她被診斷為患有精神分裂症……

南茜來倫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和「性手槍」上床。首先她盯上了強尼·諾頓,但被他拒絕了;然後是吉他手史蒂夫·瓊斯,很快也被甩了;席德是她的第三選擇。沒過多久,南茜和她的毒品一起就把席德搞得神魂顛倒,隊友們都拿他沒辦法。他們的美國「災難」之行中,在舊金山,席德用貝斯砸了台下一個觀眾的腦袋;在達拉斯,他在自己的前胸劃上「Gimme A Fix」(快看我),把自己割得傷痕累累,血從他的臉和前胸一直流到他的黑牛仔褲,他揭開手臂上的綳帶扔向觀眾,把原來的傷口弄得更深的同時露出滿足的微笑;去舊金山的路上,一個卡車司機把點著的煙頭摁在自己手上向他挑釁,席德就用一把刀割開自己的手,同時平靜地繼續吃午飯。

和南茜在一起的日子,席德的角色在紳士和野獸間來回擺盪。南茜生病時,他像保姆一樣喂她吃飯,每天向她母親匯報她的健康情況。南茜的母親回憶,打電話時席德顯得有禮貌又害羞。當他們兩人訪問斯龐根家族費城的家時,席德很隨和,充滿孩子氣。可另外一些時候,席德會虐待、毆打南茜,南茜也向母親承認身上的傷是席德造成的。

1978年1月樂隊解散後,席德來到美國,南茜安排他在堪薩斯和費城做獨唱演出,給他定個人發展計劃,由於席德自己缺乏信心,最終不了了之,他做個大明星的美夢註定無法實現。席德演唱時模仿強尼·羅頓,只得到一片噓聲。他註定只是一個追隨者,永遠不會是一個領導者,強尼的影子和南茜的控制讓他始終活在別人的陰影里。到那時為止,席德個人事業最大的成功應該是那首《我的路》(我聽過的、最搞笑的歌),歌曲是和前隊友史蒂夫·瓊斯一同在巴黎錄制的,一舉一動都在南茜的控制之下,她儼然成了席德的保護人,席德像依賴母親一樣依賴她。到了1978年底,這對不開心的情人之間,靠著毒品維持的關系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和危險,不過至少他們還是相愛的。

黑夜之後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切爾西飯店,可能已經輝煌不再,但它一直是一個受人崇敬的神秘聖地,一個先鋒人物們偏愛的天堂,一個搖滾明星世界巡演途中首選的落腳點——馬克·吐溫曾經在此停留,還有尤金·奧尼爾、簡·方達、迪倫·托馬斯和鮑勃·迪倫(他第一個孩子出生在這兒),然後是搖滾樂隊「傑佛遜飛船」和「感恩而死」。這里的逸聞趣事多得數不過來,最轟動的應該就是1978年10月12日的謀殺案了。席德被指控謀殺女友而入獄,麥克拉倫請求「維京」和「華納」兩個唱片公司為席德出5萬美元的保釋金,他保證要為席德出一張唱片,並且至少可以賺到10萬塊。「維京」很快匯款過來,席德被保釋出來。在宣布了「性手槍」將用一張聖誕專輯來慶祝席德的回歸後,麥克拉倫在他的商店裡開始出售新款T恤衫,上面印著「我還活著,她死了,我是你的」。

母親擔心他再出事,就飛去美國照顧他。她為席德提供毒品,然後看著他注射進去,自己才放心去睡覺——這就是席德的母親,一個疼愛孩子的母親,一個用毒品照顧孩子的母親。

席德在給南茜母親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們一直知道我們將死在同樣的地方,我們希望死在彼此的懷抱里,每當想到這些我就忍不住要哭。我向她發過誓,如果她出了意外我也不活了,她也發了同樣的誓。這是我對我的愛最後的承諾。」席德的朋友推測是毒品販子圖財害命殺了南茜——當晚曾有2個毒品販子進過他們的房間——可回頭看一看,南茜曾經多次試圖自殺,她母親可以輕易地設想當時的情景,南茜很有可能刺激席德殺了她,以便結束自己的痛苦,並且證明他對她的愛。

有一天晚上,飯店侍者目瞪口呆地發現渾身濕漉漉的席德揮舞著小刀割自己的手臂,同時尖叫著說:「我要和南茜在一起!」12月,因為和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兄弟托德(Todd)在夜總會打架,他再次被捕。麥克拉倫這次有點兒猶豫不決,他覺得這是席德遠離毒品的好機會,不過最後還是出錢再次把他保釋出來,這是1979年2月1日。

當晚,席德在格林威治村的公寓里和朋友們慶祝自己重獲自由,近2個月沒碰過毒品的他這次想讓自己好好享受一下,對不良反應他根本沒在意。午夜過後,恢復過來的席德,又用了在母親的錢包里找到的毒品。第二天母親發現兒子因為吸毒過量死在了床上。在他的護照里發現了一張字條:「我們有死亡契約,我必須守約,請把我埋葬在我愛的人身邊,連同我的皮夾克、牛仔褲和摩托靴。再見!」發狂的安妮拚命給南茜的母親德伯拉·斯龐根(Deborah Spungen)打電話,問能不能把自己的兒子同她的女兒合葬,德伯拉驚訝地拒絕了。可這是席德最後的心願,於是他火葬後幾天的一個晚上,安妮悄悄爬進賓州的「大衛王猶太公墓(King David Jewish Cemetery)」,把兒子的骨灰撒在了南茜的墳墓周圍。

席德究竟是死於自殺還是意外我們無從考證,談起這些安妮也只會淡然一笑,然後遞上一張小紙條,標題是「南茜」,上面席德潦草地寫著:「我的小女孩,你所有恐懼都逃不出我的雙眼,擁你入我臂彎帶來欣喜無限,曾吻去你的淚水,但現在你人已不在,除了痛苦只剩空虛一片,如果不能為你而活,人生對我毫無意義可言。」

歌迷都認為席德的死是朋克精神的終極表現,是他甘心成為朋克運動犧牲品的標志。他的魅力可以和詹姆斯·迪恩與瑪麗蓮·夢露相比,而事實上他們都是失敗者,是社會的犧牲品,這種死亡毫無光榮可言。

一張叫做,《席德演唱》(Sid Sings)的獨唱專輯在他死後由維京唱片公司出版,收錄了《大家來吧》(C'Mon Everybody)、《別的東西》(Something Else)等歌曲,當然還有翻唱自保羅·安卡(Paul Anka)和富蘭克·西納楚(Frank Sinatra)的《我的路》。1986年亞歷克斯·考克斯(Alex Cox)導演了電影《席德和南茜》(Sid and Nancy)。強尼·諾頓評價道:「表演席德的傢伙還不錯,但也只是一種舞台表演,和真人比差遠了。」真人?那「真人」又是怎樣的呢?即使是席德的朋友和熟識的人對他的回憶也是相互矛盾的——遲鈍,聰明但不善表達,敏感,有破壞性,善良,暴躁,被動,還有暴力——最統一的形容詞應該就是「麻煩」了。

「有的人喜愛他,有的人認為他是妖怪,但是真正的惡人通常看起來和正常人一樣。」考克斯說,「我想電影把席德和南茜浪漫化了,但並不是要贊揚他們,因為這里毫無光榮可言。」電影里有一個細節——在媽媽到來之前,席德拚命地把南茜弄亂的房間整理干凈,因為他為南茜的不修邊幅感到害羞。

席德死後,南茜的母親在為女兒出的書《我不願如此生活》(And I Don't Want to Live This Life)里寫道:「(席德死了)噩夢終於結束了,我們要搬到別處住——那裡的房間南茜沒有住過,椅子她也沒有坐過,到那時我要為我的寶貝女兒真正痛哭一場。我和她父親要為吸毒的孩子建立一個基金,這對於南茜來說太晚了,但可以給其他類似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一個希望。」她還相信席德不是兇手,「我把席德當成是一個夥伴,我認識他很久了,他一直是一個舊派的人。我對所有發生的事都不會發表看法,因為這與我和他無關,他只是被人操縱了——這才是所有的問題。席德不會殺南茜,絕對不可能。」

除了南茜母親的書,還有很多關於席德的書。1992年由凱斯·貝特森(Keith Bateson)和艾倫·帕克(Alan Parker)合著的《席德·維瑟斯的生與死》(Sid Vicious: The Life and Death of Sid Vicious);2003年馬爾科姆·巴特(Malcolm Butt)的《搖滾明星席德.維瑟斯》(Sid Vicious: Rock 'n' Roll Star);最新的是艾倫·帕克獨立完成的《生命飛逝》(To Fast To Live),今年4月15日出版。

今年是席德去世25周年。這么多年來,人們一直喋喋不休地爭論他的行為和愛情,謀殺和自殺。席德註定會一直給我們「搗亂」下去,過去、現在還有將來很久……

建議你去看一部根據上述真實故事拍攝的電影
中文名稱:席德與南茜
英文名稱:Sid & Nancy
別名:崩之戀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86年08月29日
電影導演:亞歷克斯·考克斯 Alex Cox
電影演員:
加里·奧爾德曼 Chloe Webb 大衛·海曼 Debby Bishop Andrew Schofield (I) 埃克桑達·伯克利 派瑞·本森 Tony London 山迪·巴朗 西·理查森
地區:英國
語言:英語
用電驢下,網址是
http://lib.verycd.com/2004/12/09/0000029898.html

『玖』 法國電影手冊2005十大佳片

法國電影手冊評選的05年10大佳片

1.最後的日子(加斯·范桑特)【美】
2.暴力史(大衛·柯南伯格)【美】
3.規則情人(菲利普·加萊爾)【法】
4.世界(賈樟柯)【中】
5.小小警官(澤維爾·比奧沃依斯)【法】
6.最好的時光(侯孝賢)【台】
7.三分之一的眼睛(奧利維埃·扎巴特)【法】
8.伴我心(邱金海)【新】
9.劇場前(洪尚秀)【韓】
10.灰熊人(維納·荷索)【美】
罪惡之城(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弗蘭克·米勒)【美】

法國著名電影雜志《電影手冊》一月號公布了剛剛評選出的2005年十佳電影,兩部華語電影攜手上榜,分別是賈樟柯的《世界》和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兩片並列第四名,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美國導演古斯·范桑特執導的《最後的日子》、法國導演菲利普·加萊爾執導的《經常性的情人們》和美國導演大衛·柯南伯格執導的《暴力史》。《電影童話》

《電影手冊》年度十佳電影是每年從世界各地的影片中評選出來的優秀作品,入選的電影被認為是延續電影藝術發展,提供世界電影新的經驗的年度最佳作品,基於《電影手冊》在全球范圍內獨特持久的影響力,每年出爐的十佳電影實際上也為各個地區的電影文化在全球電影譜系中的地位進行了評估,因而每年的評選結果備受全球媒體關注。今年除了兩部華語片外,還分別有韓國導演洪尚秀作品《電影童話》和新加坡導演邱金海作品《伴我心》上榜,四部亞洲片上榜,在入選數量上與美國電影持平,說明亞洲電影具有非常強大的活力。

『拾』 法國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家庭片

謝邀!感謝關注奧斯卡,與你一起分享電影的樂趣。

5、《苦兒流浪記》

豆瓣8.8分的冷門電影少有人標記的。

雷米從小被人收養,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拮據的生活讓養父決定將雷米賣給四處流浪的賣藝人。和繼母相依為命的兩人之間漸漸產生了堅不可摧的親情。叔叔的陰謀暴露,也讓雷米瞭然於世。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最後的嬉皮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