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電影費加羅報

法國電影費加羅報

發布時間:2023-01-02 18:46:13

㈠ 八國聯軍入侵圓明園的資料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書三字匾牌,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 圓明園
園名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准。 另外,「圓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時期一直使用的佛號,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並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選語錄》19卷和《御制揀魔辨異錄》。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禪門宗匠自居,並以「天下主」的身份對佛教施以影響,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禪凈合一」,是佛教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後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於雍正的法號「圓明」。
歷史發展
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於1723年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 圓明園原貌
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遭遇浩劫
歷史背景 清軍入關定都北京
至清代中葉,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已大大落後於西方,階級矛盾日益尖銳,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侵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隨後國內又爆發了反抗清王朝統治的「太平天國」。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聯合發動了第2次鴉片戰爭。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予期願望。為了對清政府直接施加壓力,就決計陳兵京城。侵略軍於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60年(咸豐十年)7月,英法侵者軍艦隊再次闖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進京換約為幌子,一面武力進逼,一面誘以「講和」。目的在於陳兵京師,逼清廷就範。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遲遲不定戰守之策。侵略軍長驅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橋決戰清軍失利,次日晨,咸豐皇帝倉皇自圓明園逃奔承德避暑山莊而去,造成都城無主,百官皆散,軍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機局面。 圓明園於咸豐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 2010年,英國、法國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兩個文物強盜,英國法國火燒圓明園同時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文物毀滅罪行。英國法國創造了兩項無恥的世界之最。 搶劫圓明園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佔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崙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伙沖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圓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據一個英軍目擊者稱,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鍾表,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綉品。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圓明園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帳目都一並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鍾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鍾。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發指!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涌進圓明園,縱倩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綉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鍾。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里放滿了紅藍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里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 火燒圓明園 正當清政府對侵略者屈膝退讓,答應接受全部「議和」條件,擇日簽約時,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為了給其侵華行為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驚」,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只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譯自英文)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軍在園內到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被一齊付之一炬。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幾案均盡遭劫掠。自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這段話代表著千百萬正直人的心聲。 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之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即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簽訂了《北京條約》。

㈡ 為什麼總需要放一部老電影聽著才能睡著

心理學上講你有懷舊情結。

法國《費加羅報》網站去年刊文指出,懷舊會給人心理慰藉。美國北達科他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克萊·勞特利奇博士研究發現,懷舊通常建立在過去快樂經歷的基礎上,如婚禮、聚會或旅途等,盡管懷舊者往往會沉浸在某個令人消極的片段中,如孤獨、空虛等,但懷舊情緒卻能提升自尊感,讓人生充滿意義,從而對抗脆弱。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康斯坦丁·塞迪基德斯發現,夫妻之間在分享共同記憶時更加親密、更加快樂。甚至人在感覺寒冷時,也可以用回憶來取暖。

■留下遺憾
親人去世沒能見最後一面、與初戀對象被迫分手、出於某些原因離開喜歡的地方……在人生某些階段留下遺憾,可能阻止我們向前邁步。這類人有個口頭禪:「如果沒有……我就會……」
■迴避變遷
近年來,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遷,也讓很多國人無所適從。當下社會壓力大、人際關系疏離、工作不穩定等社會現實,讓許多中年人不得不通過懷舊來逃避。從更深層次的心理學層面分析,懷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隱含著人本能的「退行」心理。當面臨矛盾和沖突時,我們會通過對過去的回憶來尋求心靈保護。這種沖突可以是內心的(如自己的本能與道德、良心之間的沖突),也可以是外界的(如自我和現實的沖突)。
■缺乏自信
有些人認為自己現在過得不好,一切都很不堪,總認為自己「曾經是那樣出色、成功、有魅力」,因此寧願沉浸在逝去的時光里。還有人遇到各種情緒上和情感上的困擾,被困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自拔,難以正視當下的真實處境與感情。

㈢ 未來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藝術特色及影響

未來主義是發端於20世紀的藝術思潮。未來主義的濫觴最早出現於1907年,義大利作曲家弗魯奇奧·布索尼的著作《新音樂審美概論》被看作未來主義的雛形。未來主義思潮主要產生和發展於義大利一國,卻也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影響,俄羅斯尤為明顯。

未來主義藝術家們的創作興趣涵蓋了所有的藝術樣式,包括繪畫、雕塑、詩歌、戲劇、音樂,甚至延伸到烹飪領域。義大利詩人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最早於1909年發表《未來主義者宣言》一文,宣揚他的藝術觀點。宣言最先在米蘭發表,之後刊載於法國的《費加羅報》上。馬里內蒂總結了未來主義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對陳舊思想的憎惡,尤其是對陳舊的政治與藝術傳統的憎惡。馬里內蒂和他的追隨者們表達了對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熱喜愛。汽車、飛機、工業化的城鎮等等在未來主義者的眼中充滿魅力,因為這些象徵著人類依靠技術的進步征服了自然。

馬里內蒂這種狂熱的藝術觀點立刻征服了那些米蘭的畫家們。波丘尼、卡拉和魯索羅等人在視覺藝術領域發揚了馬里內蒂的未來主義觀念。魯索羅同時還是一位作曲家,他將未來主義元素引入了音樂領域。畫家巴拉和塞韋里尼於1910年結識了馬里內蒂。這些人構成了第一批未來主義藝術家。

畫家和雕塑家翁貝特·波丘尼(1882-1916)於1910年發表了《未來主義繪畫宣言》。在宣言中,他聲稱:

我們將竭盡全力的和那些過時的、盲信的、被罪惡的博物館所鼓舞著的舊信仰做斗爭。我們要反抗陳腐過時的傳統繪畫、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時光流逝中骯臟和腐朽的事物。我們要有勇於反抗一切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年輕的、嶄新的,伴隨著對不公的甚至罪惡的舊生活的毀滅。

未來主義者們將沉溺於昔日時光的行為戲稱為「過去主義」,將這類人稱為「過去主義者」。他們有時甚至對這些所謂的「過去主義者」們進行身體上的攻擊。這些「過去主義者」包括那些對未來主義的畫展或演出沒有興趣的人們。

未來主義者對現代戰爭大加頌揚,認為戰爭是藝術最終極的形式。一些未來主義者們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倖存者,懷有深刻的民族主義思想。這些經歷使得他們未來主義者公然支持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

未來主義對20世紀其他文藝思潮產生了影響,包括藝術裝飾、漩渦主義畫派、構成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思潮從20年代開始衰落,如今已經基本絕跡,很多未來主義藝術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然而,未來主義所倡導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主義對年輕、速度、力量和技術的偏愛在很多現代電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體現。馬里內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隨者。比如,他的「人體金屬化」的藝術主張在日本電影導演冢本晉也的影片中有所體現。未來主義對網路化的現代社會也產生了影響,所謂的「計算機朋克」就是在未來主義的影響下出現的。

http://blog.sina.com.cn/u/48fc704e010006bd

㈣ 昆汀是轉型導演嗎

近日,昆汀·塔倫蒂諾接受法國《費加羅報》的訪談,再次透露了自己改行寫作的決心。目前,他正在將自己的電影《好萊塢往事》寫成小說,已經寫了好幾個月,計劃在8月份出版。在訪談中,昆汀表示自己在電影行業已經「鞠躬盡瘁」,拍完手上最後一部電影就歇了,准備全職做個作家。

圖片1:昆汀·塔倫蒂諾

昆汀·塔倫蒂諾這個名字,凡是熱愛電影的人,誰不知道呢?
1963年出生的他,現年58歲,自1992年拍《落水狗》成名至今,奉獻了十餘部精品電影,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低俗小說》、《殺死比爾》、《罪惡之城》、《無恥混蛋》、《被解救的姜戈》及《好萊塢往事》等。
作為製作人、導演、編劇,沒有人不為昆汀的才華折服。他的暴力美學、黑色幽默和充滿個性的鏡頭、精心設計的台詞,在好萊塢屬於先驅實驗家,在全球也是獨樹一幟——這些為他積累了世界范圍內的聲譽。

圖片2:《低俗小說》劇照

但是昆汀大概率是要轉行寫作了。以前他就自稱是「拍電影的小說家」,近兩年接受采訪時也不止一次說過轉行這事。如今,他的孩子出生了,他成了父親,顯然寫作比拍電影更能自主控制時間些。
不過,成為父親也不是唯一原因,根本上而言,昆汀是覺得自己已經沒法在電影行業中更進一步了。
「我知道電影的歷史,從這個階段到最後,導演們都沒有再進步過。」昆汀對《費加羅報》的記者說,「這正是我想停下來的原因。」
這個理由其實是充分的,因為我們都知道,賽爾喬·萊昂內、斯坦利·庫布里克都是作品少而精的大師,昆汀想向他們看齊很正常。目前,昆汀·塔倫蒂諾正式製片、執導的電影已經有9部,他強烈希望拍完手上這最後一部就轉型。

圖片3:《被解救的姜戈》劇照

這次訪談,昆汀還表達了他對現在電影行業的一些觀點,集中在電影和影評這兩方面。
首先,昆汀認為,現在是「超級英雄」的時代,觀眾的口味已經不同以往了。這種「落寞」的情懷,其實是可以在作品中看出點端倪的——比如影評界大咖塞爾日·卡甘斯基在戛納電影節看完《好萊塢往事》之後,如此評價:「我不會說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變得更加成熟了,但《好萊塢往事》無疑是他最憂郁、最反思、最輕、最不「幽默」的電影。」
現在,在電影方面,昆汀只關心他的最後一部電影。據他說,這部電影跟他第一部正式作品《落水狗》有關。

圖片4:《落水狗》劇照

昆汀對如今的影評行業,也頗有擔憂。
「我是閱讀專業人士撰寫的評論長大的,在那個時候,要寫電影評論,你必須知道如何構造一個句子,因為那時候的編輯有高要求。」昆汀說道,「如今,社會有些過於民主化了,不管水平如何,誰都可以暢所欲言,而那些真知灼見和文筆才華不再是先決條件……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廢話連篇的文章。」
昆汀也暢談了他未來寫影評時會怎麼寫:「首先,我會來一段有趣的開場,接著提出我的論點。我的論點肯定來自我對電影的觀察,包括對主題、導演和演員的觀察。基於此,我會向讀者展示深層次的思考——這部電影它到底給人什麼深層次的感受。行文上或許我可以欲揚先抑,不管怎樣,我說的深層次的思考、給人啟迪的觀點必須要有。」

㈤ 《無極》真是去年最爛的大投資卻最爛的電影嗎

無極3月15號法國全國上映,批評一面倒
中國導演陳凱歌的大作《無極》在成就他電影事業的法國3月15日上映。在上映之前,法國到處可見《無極》的海報!但是《無極》在法國當地大部份影評家和媒體的評價聲中,向失敗的一面倒去!在法國最具權威性的電影網站,「喂!電影」「ALLOCINE」上,18家媒體中除了四家非電影雜志的時尚雜志給了三顆星的正面評價外。其它14家在法國影響力較大的平面媒體均一面倒的負面評價。其中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費加羅報」,《世界日報》
權威電影雜志「首映」(「PREMIERE」)「票房」(「SCORE」)等5家媒體只給了一顆星的評價!最慘不忍睹的是,其它7家法國著名媒體一顆星都沒給。空白的星星邊上寫著的是冷冷的評語。其中有法國最權威「電影手冊」影評家讓-米歇爾 費羅冬Jean-Michel Frodon痛心疾首的批評!
(...) une débauche de romances sans grâce, de combats sans tonus et d'envolée sans légèreté dans des airs saturés de bêtise kitsch et d'effets spéciaux qui n'ont plus rien de spéciaux. ----- Cahiers Cinéma
一首毫無優美可言的放盪浪漫曲,一場毫無生氣的戰爭,一個毫不輕松自如,到處充滿無聊氣氛和拙劣感情的作品和一點也不「特別」的電腦特別視效。--電影手冊
Cette Heroic Fantasy à la chinoise risque d'ennuyer la terre entière... ---- MCinéma.com
這個夢幻的英雄主義中國電影恐怕會讓整個地球感到無聊之極!-- M 電影網站
Tant pis pour le budget colossal et les grand moyens, on s'ennuie.---Zurban - Olivier Pélisson
算了吧!那巨大的投資費用和那強大的製作手段。我們感到只有無聊!-- 朱爾邦電影雜志
(...) une esthétique curieusement cheap : costumes de sitcom, effets spéciaux grossiers, interprétation improbable. --Télérama - Aurélien Ferenczi
畫面質感的廉價,奇怪的審美觀:電視肥皂劇的服裝,粗劣的電腦特技,看上去不真實的表演。--- 電視周刊
(...) effets spéciaux ringards... ----Ouest France
極差的電腦特技!-- 法國西部
C'est un vrai ratage.--aVoir-aLire.com - Romain Le Vern
這是一個很徹底的失敗!-- 看看讀讀網站
Certes, à grand renfort d'effets spéciaux, on a de très belles images, mais l'on n'en comprend pas la nécessité. Les batailles et les els sont des chorégraphies convenues. Le Figaroscope - Françoise Maupin

當然,大量的電腦特效讓我們看到了非常美麗的畫面,但是我們無法明白其的必要性。戰爭和打鬥場景讓我們看到了習慣性的舞蹈表演。 費加羅報
(...) une débauche d'effets spéciaux acilés et un exotisme boursouflé.-- Le Monde
- Jacques Mandelbaum
荒誕無稽的特效,浮誇的異國情調。
(...) quelques moments de poésie disséminés ça et là dans la métrage, mais qui font difficilement oublier que le plus gros budget cinéma chinois est en fait une belle baudruche Mad Movies - David Doukhan.
星星點點的詩意時刻,還是讓人難以忘懷,中國最貴的電影原來只是一個虛有其表的美人。
(...) un premier essai raté de blockbuster made in China. Première - Gérard Delorme
由中國製造的第一部失敗的電影巨片。

法國觀眾:我們已經受夠了這樣的中國電影
3月15日法國時間21點
〈無極〉終於在法國上映,陳凱歌是從法國的嘎納電影節中走出來的中國導演,也是從法國開始走向世界的中國導演。很多觀眾是因為霸王別姬和刺秦,沖著陳凱歌的之前的知名度來看《無極》。但是大多數的觀眾看完之後表現出來的是失望。
一對喜歡中國電影的夫婦說:「很失望!很差,沒有想到會這么差!我們之前是抱著很大的期望來的。因為聽說這是現今中國投資最大的電影。我看不出電影里有哪些中國文化因素在裡面,這是一部絕對拍給西方人看的電影。」當筆者問到最喜歡和最不喜歡哪部份時,他們回答到:「沒有喜歡的地方。感覺看了很頭暈,就像看了一部質量很差的動畫片一樣。告別是那個女演員,看上去有點怪,不太東方,化妝也很奇怪!」
一位來自瑞典的年輕女性表示還挺喜歡女演員,只是不太明白故事的意思。但是她從來沒有看過其它的中國電影。
還有一群法國教師說到:「我們已經受夠了這樣的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不能拍些其它的東西了嗎?總是這樣的古裝,總是讓這些身穿華美服裝的人飛來飛去,跳著舞一樣的打鬥。很膩,也很無聊。我看過霸王別姬和刺秦,但是這部電影太令我失望了,無法和他之前的作品相比。中國本來就不富裕,為什麼還拿這么多錢拍這樣的電影?我們希望中國電影能在別的地方表現出你們的文化和長處!停止這樣的電影吧!我們是受夠了,也不想再看了。」

㈥ 有誰知道法國的各種文化

法國是一個世界著名的文化國度。法蘭西民族在歷史上曾以其燦爛的文化藝術創造為全人類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法國政府歷來注重保護和發展國家的文化遺產,在全國各地創造良好的文化娛樂條件和環境。外國留學生或觀光客都能與法國人一樣平等享受各種文化設施。

廣播電台

RADIO

法國廣播公司旗下集中了所有法國國營電台,如:FRANCE INTER 法國國內台、FRANCE INFO法國連續新聞台、 FRANCE CULTURE 法國文化台、RADIO BLEUE 藍色台、FIP台、LE MOUV 台、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在私營廣播電台方面,綜合電台主要有:RTL台、EUROPE 1歐洲一台、RADIO MONTE CARLO(蒙特卡羅)台;此外還有許多專業音樂台、主題台、社團電台、地區台以及以FM調頻波段播送的各種外國文化台,其中包括:LATINA台、CLASSIQUE古典音樂台、OUIFM台、NOVA台,等等。

廣播電台的頻率常常會因接收地區的不同而變動,相關電台的頻率可以在當地報紙中查找。

新聞報刊

PRESSE

法國的報亭和新聞書刊店裡共出售2300多種不同類型的新聞報刊雜志,其中包括全國性或地區性日報、周刊和專門雜志。地區性新聞報刊很受歡迎,因為從中可以獲得與當地生活相關的各類必不可少的信息。在大學校園里一般設有大學新聞報刊亭(OFUP),可按優惠價格辦理報刊雜志的訂閱;其網站為: www.ofup.com。

法國人普遍喜歡閱讀。無論在上下班乘坐地鐵,還是在出門旅行乘火車、飛機或其它公共交通工具時,經常會隨身攜帶書刊,隨時抽空閱讀。據調查統計, 36%的法國人每天購買閱讀一種日報。法國共有七大全國性日報-例如:《世界報》、《解放報》、《費加羅報》等;此外還有160份地區性日報和周報,全國每年的報刊發行量為90億份。

書籍

LIVRES

法國的圖書出版業很發達。例如,根據統計資料,1998年全國共出版書籍47 168種,其中24 514種新書,22 654種重印圖書。同一年,法國311 家出版社的圖書總銷量達到4.15億冊。

法國各大出版社都採納了經濟實用的袖珍版圖書,使圖書價格降至每冊6歐元左右,成為普通人都能承受的消費品。盡管圖書發行業經歷了很大的演變,許多大型超市都紛紛設立圖書專櫃,對傳統的街區小書店的生存形成一定的沖擊,但由於法國政府的某些文化事業保護政策-尤其是圖書價格措施,使法國各地城市-特別是巴黎-的街區小書店得以繼續存在。法國最大的圖書和文化產品連鎖商店FNAC遍布各大城市,是一個在法國人人皆知的文化用品超市。此外,法國每年在巴黎和外省要舉辦許多以書籍為主題的各種展覽活動,充分反映出法國人對書籍和閱讀的濃厚興趣。

圖書館

BIBLIOTHEQUES

法國的圖書館系統分為多個層次。在大學圖書館方面,除了每個院校自己的圖書館之外,全法國還設有84個通常和國際大型圖書數據資料庫聯網的大學校際圖書館和專門資料中心。另外,法國的公共圖書館網路也極為發達,共有2000多個對所有讀者開放的公眾借閱圖書館。任何居民,無論國籍身份,只要憑有效身份證和住所證明(電費或電話發票)即可在住所所在的街區圖書館免費注冊巴黎借書證。借書證為本市所有市立圖書館通用。憑證即可免費借閱圖書。借書證須每年辦理延長。此外,也可在市立圖書館辦理音樂影像帶租用證,只要一次性支付數額不高的年度訂費,即可借用各類音樂磁帶、光碟和影像帶。

設在巴黎的法國國家圖書館(BNF)為法國規模最大,也是最現代化的圖書館,歷史悠久,典藏極為豐富;它同時又是國家版本圖書館,收集了法國的所有圖書出版物。國家圖書館除設公眾閱覽室外,還專門設有研究閱覽室,專對教授、研究員和博士生開放。國家圖書館目錄可通過互聯網查閱,網址為:www.bnf.fr;此外,法國國家圖書館的電子書庫GALLICA也已投入試驗運行,可供網路遠程查訪,地址為:gallica.bnf.fr。

博物館與文物

MUSEES ET MONUMENTS

法國共有7000多家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每年吸引參觀者達幾千萬人次。其中僅盧浮宮博物館、凡爾賽宮和奧賽博物館就每年接待觀眾將近1500萬人次。法國的大多數外省城市也都至少有一家或多家博物館。

此外,法國還有1500多處對公眾開放的文物,每年參觀人數達8百萬人次。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的參觀人數最多,每年達6百萬。除此之外外,法國還有 38 000多處受到法國文化部保護的歷史性建築。法國的國立博物館通常星期二閉館,所以在去參觀之前,最好應先暸解清楚開放時間。

電影

CINEMA

法國是電影的「故鄉」。現代電影技術於1895年誕生於法國。目前法國的電影業依然十分活躍。1998年法國共生產電影148部,電影業投資額佔全世界第二位。此外,法國電影業與歐盟各國夥伴合作攝制的電影也愈來愈多。

盡管和世界其它各國一樣,電影業受到電視的劇烈競爭和挑戰,法國各地的4600多家各類電影院每年還是能吸引觀眾1.7億人次。

藝術電影、試驗電影、大學電影俱樂部與電影資料館等不同機構大力推介各種豐富多樣的新老影片,還經常組織電影節和各類活動。法國各地電影院的放映節目通常按周安排,每星期三更換節目單,既是推出新片的日子,也是各類電影雜志的出刊日。法國電影院看一場電影的票價約10歐元左右,大學生可享受減價,只要4至5歐元;每星期三的票價減半;此外,各連鎖影院還有各種減價優待措施。

戲劇-歌劇

THEATRE-OPERA

法國的國家劇院、國家戲劇中心、國家舞台和其它私營劇場每年總計演出5萬多場節目,吸引8百多萬定期觀眾。除了巴黎市及其郊區和外省城市的戲院外,還有諸如阿維儂(Avignon)等地的著名戲劇節,全國各種規模的獨立劇團有一千多家。法國的大城市都有一個歌劇院,用於演出舞蹈、音樂會、古典和現代歌劇。

戲劇演出的票價因劇目和場內座位的不同而差異極大,可以從10至60歐元不等。所有劇院都對大學生實行優待價,並有各種預定優惠形式。許多城市還對同一天內看兩場演出者提供半價優惠。相關的信息可與當地城市的旅遊觀光服務處聯系。

音樂

MUSIQUE

法國全國共有16 200名音樂和歌唱藝術家,250個音樂、抒情藝術與舞蹈節以及8700名綜合文藝藝術家。除那些最著名的藝術家在大型演出場所和知名俱樂部演出外,各種音樂藝術節、小型俱樂部甚至咖啡館則安排接待各類樂隊作輪回演出。每年夏季的第一天為法國的音樂節(Fête de la Musique),各類專業和業余樂隊和音樂愛好者都會紛紛走上各大城市的街頭,以各種風格的音樂和歌聲迎接夏季的到來。

文化節

FESTIVITES

除了傳統的節日之外,法國各地在全年-尤其是夏季,還設有各色各樣的文化節,例如:一月:昂古萊姆連環畫節;三月:互聯網節;四月:博物館之春;布爾日之春音樂節;6月21日:音樂節;六月:電影節;七月:尼姆FERIA音樂節;馬爾西亞克爵士音樂節;貝爾福爾搖滾音樂節;巴黎夏季街區節日;八月:洛里昂克爾特人節日;九月:文化遺產日;里爾舊貨市場;十二月:雷恩跨音樂節,等等。這些不同的文化節日充分反映了法國各地區豐富而悠久的民間節慶傳統。

體育運動

SPORT

除了各大學或高等院校自己的體育運動場所之外,法國各地城市還有眾多的公共綜合體育館設施。幾千個體育運動協會遍布全國,只要出示一份時效兩個月的醫學體檢證明並繳納很低的會費,即可注冊成為會員,參加訓練並享用各種體育裝備。體育協會的注冊手續通常在每年六月份和九月份受理。此外,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市立游泳池,收費低廉,一般在周末和晚間對公眾開放。

電視

TELEVISION

電視是法國人的首選娛樂活動。法國人每人每天平均收看電視的時間為3小時15分。

法國的電視業隨著近幾年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的發展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全法國目前共有130多個電視台。國營的「法國電視集團公司」旗下包括:全國性綜合台 FRANCE 2 法國二台、下設13個地區台的 FRANCE 3 法國三台、以傳播知識和教育節目為主的獨立台 FRANCE 5 法國五台;此外它還擁有法國和德國合辦的ARTE文化台的股權。在私營電視台方面,主要有綜合頻道TF1法國一台、音樂頻道 M6 法國六台。這些都是為全國性的免費電視台。每家每年只支付一項和擁有電視機相關的稅-視聽稅(redevance audio-visuelle)。

除此之外,法國還有不少收費電視台,例如:

- CANAL PLUS 法國四台為全國性私營台,在法國市場上擁有660萬訂戶,此外還有690萬國際訂戶;

- 20多個全國或地區有線台;法國35%家庭已和有線網路連通,有7.1%家庭訂用有線電視節目;

- 一大批衛星傳播電視台,如Canal Satellite衛星頻道、TPS衛星頻道,等等;

- 法國還有兩個專門對外的電視頻道:TV5頻道和CFI法國國際頻道。

㈦ 解放的潘多拉女主角是誰

劇情片《解放的潘多拉》的女主角是Charlotte Alexandra。

Charlotte Alexandra是一名英國演員,1955年5月4日出生於英國,以美貌著稱,在70年代中後期拍過幾部爭議性較大的電影,由於經常在法國電影出演角色和流利的發音經常被誤認為法國人。

Charlotte Alexandra代表作品:《不道德的故事》(1974)、《The Acrobat》(1976)《解放的潘多拉》(1976)、《再見艾曼妞》(1977)、《紳士不設防》(1987)等。

(7)法國電影費加羅報擴展閱讀

《解放的潘多拉》是由凱特琳·布雷亞執導,是凱特琳·布雷亞的處女作,Charlotte Alexandra、Hiram Keller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講述了一個14歲的少女如何大膽探索她的性慾的故事。

因為其大膽的特寫鏡頭,在保守的70年代被法國著名的《費加羅報》批為「對身體親密關系的公開展示和玷污,使女性蒙羞"而呼籲禁演。因此在法國被冷凍了24年,直到2000年才得以公開上映。

㈧ 巴黎的文化

印象派繪畫(Impressionism)也叫印象主義,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60—9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畫派,當時因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記者嘲諷而得名。這幅畫面描繪的是塞納河的清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由於畫家要在很短的瞬間,將早晨的美景在光線還沒有變化前,就要完成作品,因此畫面不可能描繪的很仔細。當學院派的畫家們看到這幅作品時,認為很粗糙,過於隨便,就用譏諷的語言嘲笑「巴比松」的畫家,意思是說:那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繪畫的畫家,《日出·印象》完全就是憑印象胡亂畫出來的,其他人也附和著說,這些畫家統統都是「印象主義」,沒想到,這些挖苦的話,反而成全了這批畫家,「印象派」隨之誕生,「巴比松派」反而慢慢被人淡忘。
19世紀的時候,法國巴黎是歐洲油畫的中心。這個時候的風格是以學院派的新古典主義為主導的,他們每年都要舉辦官方的展覽,叫做「沙龍」,多數人都出自於皇家美術學院,他們有著深厚的素描基礎,並且精通人體解剖,畫風嚴謹、細膩。而在這個時候,還有著另外一大批充滿著理想的年輕畫家,他們來自於各個階層,大多數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對學院派的教學方式及繪畫風格有著不同的看法,認為古典主義千篇一律,缺乏個人風格,他們更崇尚現實主義,並提倡戶外寫生。由於大家有著共同的理想和觀點,他們逐漸地聚集到巴黎郊外的一個名叫巴比松的小村莊,來描繪那裡迷人的風光,他們被稱為「巴比松」畫派。「巴比松」村就是現在巴黎的衛星城之一的楓丹白露鎮。「巴比松畫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早在1469年,法國第一家印刷場在拉丁區誕生,至今巴黎的新聞出版業仍雄踞首位。世界最大的通訊社之一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設在交易所廣場,150家分社遍布全球。巴黎出版的《世界報》(Le Monde)和《費加羅報》(Le Figaro) 享有國際聲譽。拉丁區也是法國高等教育的搖籃,古老的巴黎大學現已分為13所獨立的大學,共有30多萬學生,其中5所分布在郊區。 巴黎高等師范學校,2013QS世界大學最新排名34位。
巴黎擁有50個劇場,200個電影院,15個音樂廳。巴黎歌劇院位於市中心的奧斯曼大街,佔地11萬平方米,整個建築兼有哥特式和羅馬式的風格。法國國家音樂學院和舞蹈學校也設在這里。
巴黎的「街頭藝術」十分活躍,城市西北部的泰爾特爾藝術廣場是世界聞名的露天畫廊,每天都有不少畫家在這里即席作畫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萊廣場和聖·日耳曼德佩廣場等地,青年學生和市民經常自帶樂器舉行音樂會,表演各種節目。
巴黎是一座世界歷史名城,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愛麗舍宮、凡爾賽宮、盧浮宮、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喬治·蓬皮杜全國文化藝術中心等,是國內外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美麗的塞納河兩岸,公園、綠地星羅棋布,32座大橋橫跨河上,使河上風光更加嫵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島是巴黎的搖籃和發源地。塞納河畔聖米歇爾林蔭大道有綿延數公里的舊書市場,每天都有不少國內外學者、遊客來這里選購心愛的古籍,形成塞納河畔古老的文化區——拉丁區的一大特色。
巴黎活在細節之中。巴黎人無論什麼年齡,都像孩子一樣,某一兩天對一樣新東西很著迷。雖不富足,卻不乏安逸。這讓我有興趣跟隨美國作家埃德蒙·懷特一起,走進了《巴黎,一個閑逛者的回憶》。
文化人是巴黎社會生活靈魂。19世紀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普魯斯特、波德萊爾、蘭波、喬治·桑、肖邦、王爾德、科萊特、熱奈;20世紀畢加索、本雅明、紀德、薩特、波夫娃、加繆、羅蘭·巴特、福科這一些文化名人,組成巴黎社會文化人群落。他們曾經生活在巴黎這個空氣中都充滿虛無的地方,可他們精神的創造力卻豐盈自由法國精神,並取得世界文化史上的最高成就。在利普咖啡館、花神咖啡館、雙叟咖啡館,整個巴黎文化心臟,彷彿就在那裡跳躍;在洛贊旅館大麻俱樂部,那些天才人物為追求瘋狂與刺激,整夜都在吸食「綠色果醬」,作家巴爾扎克拒絕吸食,卻沒有忘記采訪吸食者體驗與幻覺;那是一個自由與興奮時代,探索著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如何打破。
法國處在正中間,他們將時髦的藝術和保守的文化、國家統一的福利和極端的個人主義、心明眼亮的現實主義和生機勃勃的浪漫主義進行了特殊的融合,而這些方面都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無可爭議,也非常微妙。 巴黎是教育事業的中心。法國著名的法蘭西學院、巴黎大學、巴黎綜合理工學院、高等師范學校、國立統計與經濟管理學校、法國國立高等工程技術學校、國立橋路學校、國立高等先進技術學校以及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均設在巴黎。巴黎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創建於1253年。巴黎還有許多學術研究機構、圖書館、博物館、劇院等。
在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於12世紀成立之前,巴黎聖母院是巴黎的高等教育中心。卡佩王朝國王腓力二世 (法蘭西)在1200年創造了「大學」(universitas)一詞,認為大學是一個聚集教師與學生的團體,而且有權利獨立運作,不受國王法律與稅法干擾的組織。
到了13世紀時,已經相當著名的巴黎大學吸引來自歐洲各地的學生。巴黎左岸的經院哲學中心(後來被稱為拉丁區)重新聚集在1257年成立的索邦大學周圍。19世紀的巴黎大學已經擁有六種學科組織:法律、科學、葯學、醫學、文學與神學。
1968年春天的五月風暴讓巴黎大學的組織型態持續改革,並逐漸分散其集中化的學術主體。巴黎大學後來在1971年拆分成13所大學,分散在市區與郊區各地。每一所新的大學(巴黎第一大學、巴黎第二大學、巴黎第三大學、巴黎第四大學、巴黎第五大學、巴黎第六大學、巴黎第七大學、巴黎第八大學、巴黎第九大學、巴黎第十大學、巴黎第十一大學、巴黎第十二大學與巴黎第十三大學)都只保有舊巴黎大學的一小部分。
1991年,四所新大學成立於巴黎郊區,於是法蘭西島大區總共有17所大學。這四所新設立的大學分別是賽爾齊—蓬多瓦茲大學(Cergy-Pontoise University)、埃夫利-瓦爾岱索納大學(University of Évry Val d'Essonne)、馬恩河谷大學(University of Marne-la-Vallée)與聖康丁昂伊夫利納-凡爾賽大學。
每年7月14日國慶節,在凱旋門前舉行的閱兵式上,排在最前面方陣的青年軍官,就是該校的學員。理工學院創辦於1794年。不久拿破崙看中了這所學校,將其劃歸軍事建制,還將一面寫著「為了祖國的科學和榮譽」(Pour la patrie,les Scineces,la Gloire)的錦旗授與該校。
1814年,俄普奧聯軍兵臨巴黎城下,理工學院的學生要求參戰,但面臨滅頂之災的拿破崙卻說:「我不願為取金蛋而殺掉我的老母雞!」
這句名言一直激勵著該校學生勤奮學習。200年來,這里為法國培養出大量人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協約國聯軍統帥福煦、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貝古勒耳、汽車工業家雪鐵龍、法國總統德斯坦等。
如今該校已遷往西南郊的帕萊索(Palaiseau),佔地150公頃,學生1200多人。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很有名,新生錄取名單最後要由教育部長決定。化學與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文學家薩特、蓬皮杜總統等都是這里的畢業生。
巴黎著名體育運動隊包括職業足球隊巴黎聖日耳曼足球會、職業籃球隊(Paris-Levallois Basket)與職業橄欖球隊法蘭西斯隊(Stade Français)。法蘭西體育場(Stade de France)位於法國巴黎市郊的聖丹尼,可容納8萬名觀眾。法蘭西體育場是為1998年世界盃足球賽而興建的,並曾作為1998年世界盃決賽舉行場地。法蘭西體育場也是一個多種用途的大型運動場地,也可以提供橄欖球與田徑比賽來使用。法國國家橄欖球隊、法國國家足球隊與六國錦標賽都在這個運動場進行比賽。除了職業足球隊巴黎聖日耳曼足球俱樂部外,巴黎還擁有巴黎足球俱樂部、紅星足球俱樂部、RCF 巴黎隊與法蘭西斯巴黎隊(Stade Français Paris)等業余足球隊。巴黎聖日耳曼在90年代中期曾經是一直強隊,近年來有下滑的趨勢。朗拿甸奴在加盟巴塞羅那隊之前就效力於該隊。2007年該隊成績達到低谷,甚至面臨著歷史上第一次降級的危險。
巴黎目前在職業橄欖球聯盟Top 14擁有兩支隊伍,分別是法蘭西斯隊與Racing Métro 92。巴黎分別在1900年和1924年兩度成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也在1938年與1998年兩度成功舉辦世界盃足球賽,2007年世界盃橄欖球賽也在巴黎舉行。2006年歐洲聯賽冠軍杯決賽也在巴黎法蘭西體育場舉行,冠軍是西班牙足球勁旅巴塞羅那足球會。
環法自由車賽是公路自由車運動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國際自由車大賽,終點站也設置在巴黎。從1975年開始,環法自由車賽的終點都是在凱旋門。網球在巴黎與法國也相當盛行,法國公開賽是四大滿貫賽之一,也是唯一一個紅土賽事。法國公開賽每年都在布洛涅森林附近的羅蘭·加洛斯球場舉行。 購物
在巴黎購物是享受。在香榭麗舍大街的時裝店和化妝品店中,給人感受最深的是這些店似乎並不是銷售商品,而是在推展理念,在引導潮流。巴黎的商品比較貴,但大都不離譜,只要別瞎買,一般都會物有所值。要小心在那些密布在著名景點旁邊的紀念品、工藝品店裡,不同的店相同的貨會相差很大價格,少的差上30%-50%,多的竟然差上一倍,而且有不少紀念品實際都是中國製造。
休閑
在巴黎,如果只是參觀名勝古跡的話,只不過看到了這個城市的一半。歌劇與戲劇藝術已深深地植根於法國人民的生活中。想全面體驗巴黎人的生活,要去看看巴黎的夜生活。世界超一流歌手及芭蕾舞明星們的演出在巴黎的許多劇院都能看到,可以電話預約或到售票口買票。看演出的男賓適宜穿套裝,女士喜歡穿連衣裙。巴黎的著名劇院有:加尼埃歌劇院(原巴黎歌劇院)、巴士底歌劇院、喜劇劇院、持續上演莎士比亞古典作品新戲的Chaillot等。巴黎還有主要上演年輕作家的創作劇的小劇場。
巴黎的電影院里不僅放映法國、美國的影片,還放映南美洲、非洲、亞洲的電影。女性單身去觀看很安全。每周一、三很多影院門票打折。巴黎的電影院各有特色,有的以擁有歐洲最大銀幕著稱,有的著力挖掘新導演和藝術電影,有的能夠欣賞到世界上最流行的電影。
在巴黎,除了專門的劇場外,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觀看許多小節目表演。任何一出節目,其舞檯布景、服飾、演出等都各具個性。演出時間一般為晚10點、12點兩場,一定要提前預約。紅風車、里德、野馬等劇場各具特色。演出民歌、諷刺性歌曲的場所有法國民歌酒店,民歌藝人酒店表演幽默與魔術,在爵士、搖滾樂俱樂部里,即使不太懂爵士樂的人,來到這里也會覺得很有趣,可以隨著節奏邊聽邊舞。
迪斯科舞廳不僅是社交、約會的主要場所,而且還經常作為音樂演奏會場使用,機動靈活。欣賞擁擠人群的時髦打扮,也是一大樂事。
「Paris By night」(夜巴黎)是每個巴黎人都懂的英文詞語。「夜巴黎」可以是去參觀燈火通明的紀念建築,可以去吃一頓豪華精緻的晚餐,可以去看一場電影或在咖啡廳里品嘗咖啡;不過,通常是指在俱樂部跳舞或觀賞一場表演。下列是一些有名的場所,也是觀光的好去處。
飲食文化
法國可能是唯一能和中國齊名的美食之國。法國菜以選材精細、製作考究聞名,松露、蝸牛、鵝肝醬是法國名菜,配以香醇的葡萄酒,確實是令人陶醉的美味,當然價格也非常昂貴。巴黎的米其林三星餐廳世界聞名,富豪名流在那裡一擲千金,還要遵守餐廳訂下的種種規矩。但普通巴黎人更留戀無拘無束的露天咖啡館、街角實惠又地道的小餐館,更熱愛一天也離不開的牛角麵包、黑咖啡,也許這些更能代表巴黎的美食性格。
法國人的一日三餐
早餐:大約在7點和9點之間,包括牛角包或麵包(也許二者兼備)、奶油、果醬,飲料通常是咖啡、茶或熱巧克力。
午餐:在正午到14點之間,有人用簡單的三明治解決,也有人把午餐當作比較重要的正餐,包括一道開胃菜、一道主菜以及飯後甜點,最後以一杯咖啡結束。
晚餐:是一天中最正式的正餐,就餐時間大概是晚上20點,很多上班族會在下班後先去咖啡館小坐一會兒。對許多家庭來說,晚餐是全家人聚在一起交流和增進感情的機會。
咖啡:隨時一杯咖啡是所有巴黎人的習慣,街邊的露天咖啡館對巴黎的意義相當於茶館之於成都。
在餐館進餐
法國是美食國度,也特別講究餐桌禮儀,在高級餐廳里就餐有一種特別隆重的儀式感。而在街邊的小飯店、咖啡館里,氣氛就要悠閑得多。
大部分餐館在12點至15點和19點至23點兩個時段營業。但在一些小食品店、三明治店裡白天隨時都能找到食物,火車站附近的餐館有時會開到凌晨。
在餐館用餐,一般會先送上一籃麵包,這是免費的,相當於中國餐廳送的開胃小菜。所謂的「法國大餐」其實分量很少,胃口大的人就靠這些麵包填飽肚子了。
正式的餐廳Restaurant:菜式精緻,價格昂貴,環境奢華。最負盛名的當屬「米其林三星」,由頂尖美食家選出的頂尖餐廳,吃一頓飯平均每人150歐元。
正式餐廳原則上要求客人著正裝,但也不必過於隆重。男士穿西裝、打領帶就可以,女士的要求更為寬松。
高級餐廳的菜單往往非常簡單,每一道菜有3-5種選擇就算很多了。菜單上的價格(menu price)「**歐元/人」只包括五道菜,其他單品都是要另外付費的。如果拿不準主意,不妨向點餐員請教,一定能得到非常專業而周到的幫助。如果客人為一男一女,很可能遞給女士的菜單上是沒有標價的——不必詫異,入鄉隨俗吧。
初次在法國高級餐廳吃飯難免被面前無數的刀叉和杯子搞糊塗,其實分辨也很簡單。刀叉按照由外到內的順序使用即可,每道菜吃完把用過的刀叉並排擺在餐盤內侍者就會收走。杯子有不同的用途,侍者會將客人點的酒水倒入正確的杯子,多餘的也會收走。
按照常規,一般要付給侍者10-15%的小費。
家常菜小館Bistrot:提供傳統的家常菜,價格比較便宜,氣氛也較為輕松舒適。
在以上兩類餐廳進餐,即使明知沒有多少顧客也最好提前預訂。這既是對廚師的禮貌,也能享受到更周到的服務。特別是想點這家店的名菜或製作費時的菜,提前打個招呼讓廚師有充足的准備時間總是沒錯的。
自助餐廳Cafeteria:沒有侍者上菜,自取菜餚,所以只需付菜價,不用付小費。
咖啡館Cafe、下午茶館Salon、小酒館Bistrot au Vin、啤酒屋Brasserie:除了提供酒、咖啡以及飲料外,也供應一些簡單的菜餚。
快餐:巴黎的快餐廳不多,價格和一般小飯店比也並不便宜。不過相信你不會到了巴黎還留戀流水線生產的快餐的。
體育運動
巴黎聖日耳曼隊在90年代中期曾經是一隻強隊,雖然如今有下滑的趨勢,但是羅納爾迪尼奧在加盟巴塞羅那隊之前就效力於該隊。2007年該隊成績達到低谷,甚至面臨著歷史上第一次降級的危險。
巴黎分別在1900年和1924年成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巴黎市政府非常重視生態環境建設,盡管城市用地十分緊張,政府還是盡一切可能在城市社區中增加綠地、花園和樹林,以提高城市社區的環境質量,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巴黎是藝術之都,也是鮮花之都。無論是在房間里、陽台上、院子中,還是在商店裡、櫥窗前和路邊上,到處都有盛開的鮮花,到處都有迷人的芳香。至於那五彩繽紛的花店和花團錦簇的公園,更是常常讓人駐足觀賞,流連忘返。
1981年,巴黎市內有285塊公共綠地,總面積大約有355公頃,不算布洛涅和萬塞那森林的1850公頃,也不算裝飾性綠化小景、墓地和道路兩旁綠化。
從1981年到1999年,市區兩級政府經過極其艱難的努力,使公共綠地面積增加了140公頃,總面積升至496公頃,加上布洛涅和萬塞那的森林面積,綠化面積為22.3%,人均綠地面積為13.94平方米。在增加綠地中有市級大公園、區級公園和社區公園和廣場綠地,以及塞納河、運河邊的公園和綠地。巴黎的綠地如今還在以每年大約100公頃的速度繼續增長。
巴黎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對城市的寶貴自然財產——樹木進行有效保護的城市。「樹木報告」記載了巴黎為保護樹木所作出的決定和行動。例如,巴黎通過地方法規,鼓勵保護公共綠地和私人綠地;與土地開發商簽訂協議,保護建築工地的樹木;為了便於管理,巴黎已經為城市的每一棵樹木建立了檔案和辨認卡片。同時,城市的園林技術專家,經過研究,提出了「綜合性生物保護控制計劃」,為的是提高植物的抗污染和病蟲害的能力,提高生物的多樣性,達到植物衛生的平衡。如今城市已經很少使用殺蟲劑,而是通過投放瓢行生物防治;土壤透氣性也是靠增加蚯蚓數量來提高。
巴黎的社區有公園397個,總面積358萬平方米,平均每個社區有將近20個公園,人均社區公園面積1.67平方米。第12區有公園最多,有24個;公園最少的是第2區,只有3個。最小的公園是Pihet—Beslay公園,也在第2區,只有92平方米;第19區的La Vilette公園最大,有3.5萬平方米。不僅如此,在城市總長350公里的大街和林蔭道兩旁,共栽種樹木10多萬棵。

㈨ 法國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
法國足球聯賽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維克多·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偵探小說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俠盜亞森羅平,和喬治·西姆農的梅格雷探長。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 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 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新聞出版 主要報紙有:《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解放報》、《巴黎日報》。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它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獨立報》;《阿爾薩斯消息》(DNA)。主要周刊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志》等。法國約有6000家出版社。 通訊社有: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創立。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台。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個獨立的地方台。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台,對外廣播幾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台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台。目前,全國私營電台近1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台、蒙特卡洛電台、歐洲一台等。現有4家全國性國家電視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台,另有許多可通過衛星接收的電視頻道。法國國家電視台有France2,France3等等,法國的電視一台TF1隸屬於法國布依格集團,是巴黎歌劇院一家私人電視台。 電信 法國有三家擁有獨立電信網路的公司,分別是法國電信France télécom.(Orange),法國無線電(SFR),布依格電信(Bouygues télécom)。 名勝古跡 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凱旋門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凱旋門;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盧浮宮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里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里。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先賢祠先賢祠 (le Panthéon)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馬爾羅、大仲馬、居里夫婦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2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築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於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法國小鎮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1793年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奮起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並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此時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 法國迪南老城香榭麗舍大街 (Avenue des Champs-Elysees)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星形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里曾是一片低窪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里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游樂的禁區。後來,杜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羅斯福大街(Av. Roosevelt)為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東端的協和廣場南北兩端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協和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沖。香榭麗舍大街還有大、小展覽宮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跡。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

㈩ 美國電影叫愛的欲解什麼電影

《愛欲解放》
凱特琳·布雷亞的處女作。講述了1個14歲的少女如何大膽探索她的性慾,整部影片充滿男女性器官的特寫鏡頭,在守舊的70年代被法國著名的《費加羅報》批為「對身體密切關系的公然展現和玷污,使女性蒙羞」而呼籲禁演。因此在法國被冷凍了24年,直到1999年才得以公然上映。這部以第1人稱敘事的電影相當獨特,以直接、不矯揉造作的態度表現性的場景,直面性的問題,充滿了自由、前衛與實驗電影的格調。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費加羅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