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1000字高二優秀作文
《辛德勒的名單》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了戰爭的恐怖。我為大家帶來幾篇《辛德勒的名單》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一
影片的背景取材於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對於佔領區內的猶太人的種族滅絕的政策。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德國企業家在戰爭期間救助一千二百多名猶太人使他們避免被納粹屠殺的 故事 。對於當今世界六十多億的地球人口相對於幾千年戰爭中死難的幾個億的人來說六百萬不是最巨大最令人震撼的。但是當這個數字發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當這種.種族滅絕政策發生在某一個特定民族的身上的時候這背後的歷史終究還是無法讓任何一個稍微有些人性的人忘懷掉。困難的雖然不是自己本民族的同胞但是身為同一生物種族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點都無法用木然與無視去對待當然這是不包括一些不敢正視歷史死不悔改的頑固種族與異類的。幾十年前這場在歐洲的慘劇至今依舊是我們心中無法釋懷的一種苦難一段無法允許誰去玷污的記憶......
辛德勒一開始並不見得是什麼英雄與好人。和許多人一樣他只是一個投機者罷了一個利用德國對猶太人的種族政策投機發財的商人。酒色財氣他樣樣精通在德國社會中他憑借自己的強悍的交際能力與猶太人的死對頭納粹的劊子手稱兄道弟。甚至他自己一開始也是一個很堅定的納粹。起初對於猶太人他只是在利用他們而已。利用他們為自己工作為自己賺錢為自己獲得權利與好的生活享受。一開始在小小程度上對猶太人的庇護不過是在庇護自己的錢財而已。但是正是這樣一個人正是這個我們認為不是好人的人在一場由自己的民族發起的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中他散盡了家財也被自己的民族關起來過最終的結果也不過是逃難在自己的國家戰敗後。但是一千一百人啊一千一百個本來應該在大屠殺中死去的跟辛德勒並沒有什麼親屬關系的生命在這個不偉大的人的庇護下他們成為了戰後整個歐洲為數不多的猶太人。
電影簡介中說戰後由辛德勒救出的猶太人以及他們的後裔竟然超過了整個波蘭的猶太人。前後幾個數字不得不說很多時候我們該承認一些東西承認這個好像不是好人的好人他的確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正如最後猶太人送他的戒指上刻著的那行字凡救一命即救世界。他難道不能說是猶太人的庇護神嗎看完三個多小時的影片對於很多的事情我還是有著自己的一些思考例如種族滅絕例如戰爭例如戰爭中的人與事......
二戰納粹法西斯這一系列的詞語戰爭結束了幾十年的歲月里依舊是很多人難以忘懷一些東西尤其是對於那些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倖存者。以影片為例德國法西斯僅僅是在二戰的幾年中對歐洲的猶太人就帶來了不止六百萬的死亡更別說這場有人以來規模最大損失最重的一次全球性戰爭。種族滅絕是很多的國家與民族的「傑作」。似乎每一個民族都能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哲學也似乎只有手中有的民族他們才能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上帝最傑出的作品。死亡是他們加之在他們認為不是跟他們同等地位的民族身上的。無法去理解這「用民族的劍為民族的犁爭奪空間」的邏輯。當我在電影中看到幾十個劊子手就能把成百上千個猶太活人當做豬狗一樣的屠宰的畫面時我無法去言語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歷史書上提到僅僅幾千的日本鬼子就能佔領我們上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樣。壓迫與被壓迫在我的心底實在無法找到一個很直白順暢的邏輯關系去理解。歷史的構成究竟是什麼我不明白......
同樣一份名單成為生或者死的界定線我也沒有弄明白。當辛德勒用錢財用關系在這個生與死的斗爭中換取到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的時候我不禁要問生命竟然可以用價錢來商量戰爭年代裡人與人,人與事,事與事,到底是怎麼樣的內在邏輯戰爭這個一直給我們帶來悲哀的斗爭形式為何總是如此的受到各個民族各個年代各種信仰的人的喜愛人類的生存與動物界的弱肉強食究竟有什麼樣的區別與聯系不懂的太多而懂得的太少。面對這樣一種局面除了悲哀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樣的意義當年強勢的德國人對付的是弱勢的猶太人而如今強勢的猶太人又在對付著處於弱勢的巴勒斯坦人。幾十年僅僅幾十年不少的猶太人對當年德國的屠殺一直耿耿於懷而如今又有多少的猶太人看到了他們屠刀下處於悲慘境地的巴勒斯坦老百姓無論長幼無論男女也無論軍或者是民。一顆高科技的炸彈下去失去的是鮮活的生命留下的只不過是未來歷史書上的數據而已。
當然不可否認一個在那個時期處於優勢地位的德國商人能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被自己的同胞視為不是人的猶太人辛德勒是偉大的。他救活的不僅僅是一千多條生命救活的也不只是種族屠殺屠刀下的一群猶太人最重要也是最為人們懷念的是他救活了正義救活了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中人類獨有的人性。從這個角度來講雖然我與他生長的 文化 區域不同但我還是得向他獻上最崇高的敬意。辛德勒英雄影片結束了那場戰爭也結束。但是新的戰爭新的「名單」也正在醞釀與產生。或許結局的時候辛德勒的話是最有深意的他說不是他在戰爭中救了猶太人而是他們的自救而已。換做今日是不是可以說人類要發展只能靠自救呢?懂得自救的人群懂得珍惜的民族懂得寬恕與諒解的國家世界才會有她永恆的立足之地未來也才會有她光芒四射的英姿......
期待不再有《辛德勒的名單》期待和諧真正有一天成為世界上所有種族的最至高無上的真理.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二
一直以來對猶太民族都有著難以言說的好感。他們的聰明勤奮以及在世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矚目,甚至連他們的面容我都喜歡,尤其是女生,多半有著挺直的鼻樑,以及深邃的大眼睛,眼裡總是閃爍溫柔而智慧的光芒。
這樣的一個民族,卻一直經歷著磨難。一直到現在,以色列不曾得到過真正的和平,戰火蔓延,二戰期間,更是經歷了令人發指的瘋狂屠殺,以為首的納粹政權,將這個充滿智慧、善於創造財富的民族列為劣等民族,趕盡殺絕成為最通用的政策。一個個集中營林立,聲不斷,每一聲響,都是一個無辜的猶太人的倒下,有強壯的男人,有清秀的女人,也有稚嫩的孩童。辛德勒先生的拯救行為,猶太人的頑強、樂觀、聰明等美好秉性,納粹軍官的殘忍,歷歷在目,猶如乘坐時光機,回到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最喜歡斯皮爾伯格的地方正在於他並不刻意強調主人公的高大全的絕對美好,而是本著紀錄片的真實,因此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真實的人,辛德勒先生的投機心理,做為一名商人的奸詐,最開始的對於猶太人的麻木,在影片開始便能輕易知曉,但這些並不影響他的偉大。不像國內許多人物傳記電影總喜歡在謳歌贊美的同時,把偉人的瑕疵一並抹去,不百分百完美誓不罷休,殊不知一個總是考一百分的好學生必定是一個無趣的學生,一個從來不曾萌生過任何小邪惡念頭的人也必定是一個乏味的人。 一個約為四分鍾的場景。大致內容是,辛德勒為了籌備軍工廠,千方百計地拉攏德納粹高級軍官。在官員雲集的夜總會里,他充分發揮交際才能,使自己很快成為眾人注意的焦點。剛進門時,他尚是個不為人所知的陌生人,當晚宴結束之時,要是誰不知道此人就是奧斯卡.辛德勒,肯定會被當作無知。 電影的場景並非靜止的畫。場景,實際是一個外部動作或內心動作的載體。這個人物的動作,包含了一個最高目的。辛德勒拿了一大把鈔票去酒會,目的是盡快地在這個交際圈大獲成功。他成為這個場景的觀察者和實施者。所有的人們都沉浸在夜宴里,只有一雙辛德勒的眼睛在默默地打量和思量他們。我們擁有了他的視線,我們成了整個晚會的運籌者。 辛德勒的特寫是少不了的,一些鏡頭的前景或後景,也始終離不開辛德勒。跟隨他的目光,德國軍官的領章、已被高官預訂好的席位、拍照的女記者,紛紛納入我們的眼底。 鏡頭只強調了三個德軍人物。辛德勒送上一瓶葡萄酒,上前邀請軍官及情婦共進晚餐。這是筆墨較多的一次。第二個頗為好色的低級軍官,只用了幾個鏡頭。到最後,那個官階最高的人出場時,辛德勒已被眾星捧月一般圍了起來。此時此刻,已經發展成,軍官非常想主動結識辛德勒了。一個小插曲挺有意思,就是那個軍官對情婦的興趣逐漸從親昵到淡薄,他的精力都被辛德勒的個人魅力所吸引,合影的時候,還惟恐情婦搶了自己的鏡頭。 原本是私人的聚會,結果演變成了一場狂歡。空間上可以讀出這種變化,氣氛越來越活躍,人物越來越聚攏。辛德勒輿論上已佔先機。最後只用了幾個固定鏡頭,就完成了敘述。利用構圖和造型上的相似性,平行剪接,加快了節奏,一氣呵成。軍人、舞女、侍者、高官擺出各種姿勢,爭先恐後地與辛德勒照相。 只用四分鍾的時間,來表現一個晚上,甚或是一個通宵發生的事情,卻不讓我們覺得短暫,是有些難度的。我覺得一個道具起了推波助興的作用,這個道具就是女記者的閃光燈。空間和時間通過閃光燈在不停地轉場。照相機發出的閃光和「啪啪」聲,總讓氣氛變得濃烈。我們察覺到了時間的流逝。 突然發覺自己幾乎就要把猶太群體當做本片主角了,事實上,每一位猶太人的鮮活、真實,才讓這部有意表現辛德勒先生的電影這般深入人心。我熱愛那個民族的抗爭、重建的勇氣、以及能屈能伸的柔韌。這部電影里看不到《南京!南京!》中以劉燁為代表的愛國硬漢角色,猶太人的群體堅韌卻一覽無余。順便多言一句,在看完該片後,便覺得南京一片的拍攝手法有多麼拙劣,妄圖從不同角度表現南京大屠殺,卻讓人對那段歷史更加模糊。我總覺得,真正尊重歷史的電影,不需要過多的鋪墊以及渲染,近乎於紀錄片的忠實,會讓電影更加好看。或許我始終熱愛敘事文甚於抒情文吧?
在影片的結尾,當收到倖存的猶太人送給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來文: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先生應該是情緒坍塌,一直以來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的正義勝利感也敗給了無力和沮喪,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他淚流滿面,抱怨自己的不夠努力,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於他能拯救的猶太人才區區1100多人。那一幕,著實讓我動容。在傾家盪產並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終於徹底展示他偉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對於所有無辜的人類都有著宏大的愛。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偉大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的功績而自傲,卻還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引為罪孽。事實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歲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他的愛與付出,讓蒙受重創的猶太民族有了復興的基礎,看到片尾的文字描述,辛德勒猶太人已經有將近6000人時,深感安慰。其時是1994年,暌違15年過去,已經遠遠不是這個數字了吧?九泉之下,倘若有知,辛德勒先生一定會綻放舒心微笑吧? 在他簡單的墓碑上,擺滿了每一位扮演者及原型按照猶太儀式放下的石頭,最後一位緬懷者放上了玫瑰花。在罪惡橫行霸道妄圖一手遮天時,正是辛德勒先生的人性綻放的光芒,讓我們在漆黑里苦等也不至於徹底絕望。
寫到這里,已經是五味雜陳。一張張猶太人的倉皇表情、辛德勒先生的優雅剛毅走馬燈般晃過。辛德勒先生,我也想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塊石頭。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三
對於國外的書和名著,說實話我是不大愛看的,可能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吧,讀國外的書總感覺很難讀懂甚至還有點枯燥無趣。老師說讀不懂是很正常的,想要讀懂就要先讀懂國外的聖經,對此我只能投降。都說音樂是無國界的,我堅信好的書籍也是,國外也有很多的名人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的。
還記得一年前,老師帶我們看了一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三個多小時的片子看完後,給了我深深的思考。此刻想起來都會覺得心痛,而且再也不想看第二遍。這是一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影片以一種記錄片的黑白色的形式展示了二戰那段真實的歷史。對於我這樣的學生,多了對這種戰爭年代的體會,那就是戰爭能把人類最醜陋的一面抖落出來,但也能見到人閃亮期望的一面,天夠黑的時候,人就能看到星星,的確是真理。法西斯的瘋狂殺戮和辛特勒這個追逐利益的商人揮盡財產救下被迫害的猶太人構成整片的比較線索。整個影片讓我有哭的沖動是最後辛特勒在逃亡時悲慟的說:"我還能夠救下更多的人…讓我很難明白的是,為何人類要分種族互相迫害,比殺動物還冷酷?
喜愛辛特勒對權力的定義:什麼是權力?權力不是能夠定人死罪,有潛質赦免拯救必死的人,才算是權力!真的很感謝辛德勒,從辛德勒在揮舞棍棒、瘋狂掃射的沖鋒隊和被驅趕的猶太人之間看見了一個穿行於暴行和屠殺而幾乎未受到傷害的穿紅衣服的小女孩,而當小女孩再次出現時,她已經是運屍車上的一具屍體。辛德勒的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我們同樣也是。不僅僅僅小女孩的穿著是本電影少有的彩色,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了有一種叫人性的光芒正在悄悄的燃燒,這也許是辛德勒為放下利益救迫害的猶太人轉折點。
辛德勒的名單上的名字是生命,而不是亡靈。就像影片中所說的那樣:"這不是一份普通的名單,這名單是生命。每一個名字都是用巨額的金錢換來的,辛德勒舍棄了自己很多很多的東西,保護了一群生命,一個民族!
我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曾設想如果我是辛德勒我是否會那麼偉大,如果我是戈特,我是否會那樣殘暴,但由於人性的怯懦,我不曾也不敢設想如果我是當時的一名猶太人我會怎樣,我會怎樣生存,怎樣死去。我寧願做任何人,而不願意是他們,正因他們的慘烈正因我的懦弱。因此我在當時很可能也只是一個茫然無知的旁觀者。
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不是要 教育 我們什麼,而是有一種讓人警惕的東西。它所警告的不是人的某些習慣,不是人的某些品行,而是人的人性。我也不想拿出電影中某一個猶太人的悲慘命運來博得人們的感嘆,從而同意我的說法,正因就某一個猶太人來說,沒有另一個無辜的人更就應被虐殺。
當應對焚屍爐、毒氣室、與猶太人驚懼疑問的眼睛的時候,你永遠不能無動於衷。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四
這是發生在二戰的噩夢,沒人敢相信,在短短六年的時間,納粹黨員無辜殺害600多萬猶太人;沒有人敢相信,納粹黨員以射殺猶太人為晨練,鍛煉了體魄,扼殺了良知;沒有人敢相信在漫天的雪花中,高高的焚屍塔冒出的漫天屍體的灰燼,充滿著仇恨,眼淚幹了,心灰了,親人死了,靈魂也滅了;更沒有敢相信,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有一名納粹黨員,用他的金錢,不,是良知和感悟拯救了處於死亡邊緣的1100名猶太人,他就是辛德勒。
看《辛德勒的名單》這部影片,心情是沉重的,壓抑的情緒,黑白灰的畫面,清幽的音樂,導演總是善於用長焦去勾勒每一個畫面,調和,厚重,並不在乎太多的細節。沒有血腥味,沒有眼淚,但整個畫面卻時時刻刻充滿著凝重,這種氛圍的火焰,燒得你心頭難受的緊。
辛德勒是一名有錢的商人,起初他只是看重猶太人的廉價勞動力,讓猶太人為他服務,可在相處中,他們學會了珍重,那是在辛特勒生日宴會上,猶太工人送給他一個並不精緻的 蛋糕 ,他忍不住親吻了送蛋糕的猶太小女孩,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納粹黨人是不準親吻猶太人的,這是違反「法律」的,可他不在乎。我想這是長久壓抑在他心中的情緒吧:這是打從心眼的對猶太人的敬愛,他們聰明,善良,漂亮。可另一名納粹黨員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是一名軍官,可卻不自覺地愛著他的僕人——一名可憐的猶太婦女,當獨自面對她時,他不敢告白,壓抑自己的情緒,愁悶,痛苦著,可憐的他只能將愛情理解為一種罪惡,他用暴力解決問題,他騙自己說「猶太人是很會勾引人的」,可誰都知道,其實他是不敢面對愛情的可憐蟲。
喜歡導演用黑白的畫面去詮釋問題,影片唯一出現的光亮色彩是一個穿紅色衣服的小女孩,穿梭在徒刑場間,她在尋找親人嗎?還是在躲避廝殺。然而再一次的相見,卻發現她靜靜地躺在海一般的屍體中,仍然是紅色的衣服,卻沒有了亮的感覺,是「灰色」的寂寞。
因為是辛德勒的工人,那1100名猶太人躲過了被屠殺的命運,最終熬到了二戰結束,德國宣布投降。其實那每一個生命都是辛德勒用超過十倍的金錢,最終傾家盪產換回來的。最後一晚,作為納粹黨員的辛德勒不得不離開他親愛的朋友們,當他接過猶太人送給他的刻著「拯救一個人等於拯救一個世界」的戒指時,他哭了,多年辛苦的難熬的日子都沒有讓他流過眼淚,可今天,就在這個時刻,他忍不住哭了,他懺悔的告訴他們,其實他可以多救一些人,他可以的。
辛德勒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選擇別人不走,不敢走的路,他選擇「拯救一個人,等於拯救一個世界」。在歷史的篇章中,他做了不屬於自己角色能夠做的事,他成功了,他得到了尊重,人們把他牢牢記住。他喚醒一代代人的良知,他被一代代人歌頌紀念。愛國的情懷固然值得尊重,民族的力量固然堅強,可良知和對生命的尊重,是更值得讓人學習的。他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後者,這條路是艱辛,危險的。可他,走了下去……
二戰結束了,可我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在國家與良知之見,在民族與生命之間,在藐視與尊重之間,怎樣去做出正確的選擇?那些年的德國冬天很冷,可辛德勒用良知的火焰保護了1100名猶太人,就如同猶太人所言:拯救一個人等於拯救一個世界······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五
靜靜地,三個小時無聲無息、平靜地溜走了,我的內心卻始終無法平靜。
起初看《辛德勒的名單》,不甚疑惑,93年拍的畫面怎麼是黑白的,不僅要忍受緩慢沉重的敘事,還要忍受單調無趣的黑白。後來才明白黑代表黑暗,白代表陽光;黑代表絕望,白代表希望;黑代表罪惡,白代表善良。也或許只有這黑白才能象徵那個時代。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悲慘事件。辛德勒,一個奧地利商人,開始對他的印象並不好,貪財好色,利用德國戰爭時期,逼猶太商人投資,然後和猶太會計stern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搪瓷用具賣給,大賺了一筆錢。但後來當他目睹猶太人被集中慘殺,他開始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他以生產軍火需要大量勞力的名義,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費佛堡、費雪……辛德勒的名單救下了1100多名猶太人。戰爭結束了,工人們獲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則破產了,並因「戰犯」罪名必須逃亡。但是他不曾後悔,而是遺憾自己未救出更多的人。看到這里,我不禁為自己先前的想法而感到慚愧。曾聽地理老師說過,猶太人聰明勤奮,在世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矚目,甚至連他們的面容都十分美麗,女生那深邃的大眼睛裡,總是閃爍著溫柔而智慧的光芒。猶太人在面對悲慘境遇里的所表現出的堅強與樂觀,和納粹軍官在殺戮中忘記自我的強烈對比令我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麼,才能如此殘殺同類,而在處於軟弱處境的猶太人如何掙扎著渺小希望,目睹伸向他們的魔爪?死亡的恐懼漸漸被淡化,但被納粹軍官踐踏的人性和猶太人產生的絕望,反而令我更加深刻。通過這部電影,辛德勒無私的拯救行為,猶太人的頑強、樂觀的美好秉性,納粹軍官的殘忍都歷歷在目,好似回到了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引用萬千觀眾的一句話:這部電影的感人,並不在於情節,而是在於可以喚起所有觀者心底的良知。
相關 文章 :
1.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範文5篇
2. 《辛德勒名單》觀後感1500字範文5篇
3.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範文3篇
4.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5篇觀後感
5. 《辛德勒的名單》1000字5篇觀後感
2. 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5篇
電影《血戰鋼鋸嶺》 觀後感
我觀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觀影中我震撼不已,觀影後我難以忘懷。
這部電影為我們描述了戰爭的烽火歲月:二戰時美軍與日軍在沖繩島上展開激烈的戰斗。美軍雖然裝備精良,可日軍擁有100多米高的鋼鋸嶺,它成了阻礙美軍進攻的天然屏障,於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拉鋸戰開始了。美軍進行了數次沖鋒,但都無功而返……
多斯,一個信仰__的青年,他不顧父親的勸阻,像許多美國青年一樣,懷著滿腔的熱血參了軍。與眾不同的是,他參軍不是為了殺人,而是拯救戰場上的生命,多斯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他相信殺生是罪過,所以他堅決不碰槍,這讓旁人感到不可思議,也讓我驚訝:一個即將奔赴戰場的士兵,怎能不拿槍?這更使得教官惱火萬分,多斯也被戰友嘲諷為「傻瓜多斯」。此後他竟然寧可冒著被軍事法庭審判的危險,也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在一番周折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個臨時軍醫,我不禁疑問:就他那身板能頂住戰火嗎?!
多斯的第一場戰斗開始了,幾天後他所在的隊伍登了島,在黎明發起了沖鋒。在艦炮的掩護下,一群英勇無畏的士兵爬向了鋼鋸嶺。剛上嶺,他們便遭到了猛烈的攻擊,有的士兵還沒來得及找掩體,就在「噠噠噠」的機槍聲中倒下了。炮火中,血肉橫飛,除了槍炮聲、轟鳴聲,就只能聽到士兵的凄慘叫聲,這讓我看得驚心動魄,暗想:這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哪!而這冷酷無情的戰爭機器,卻輕而易舉地奪去了他們的生命!
在慘烈的戰斗中,多斯也目睹了生命的消逝。他親眼看著最好的朋友倒下,那一刻,多斯的眼裡現出了淚光,他被熏黑的臉忍不住地抽搐著。雖然很恐懼,但多斯還是鼓起勇氣,沖到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救助傷員。看到戰友的痛苦呻吟,多斯心痛不已,含著淚為他們治療,心中默默地祈禱。亂石嶙峋中,屍橫遍野。多斯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搶救自己的戰友!在日軍強勁的反擊攻勢下,美軍迫不得已地撤退了,留下了多斯與被拋棄的傷員,我真為身處險境的他捏了把汗!
在一片狼藉里,多斯還在搜尋傷員。他用生命 編織 成保護網,把一個個戰友送下了鋼鋸嶺。好幾次他險些被敵人發現,雖然自己也負傷了,但他還在想:讓我再多救一個!
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將平常嘲笑他的戰友送下了山崖;讓我再多救一個,他把昔日看不起自己的軍官送出了敵人的魔爪;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從死神懷里搶下了70多條生命!看到這兒,我不能自已,感動地流下了眼淚!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這么一個普通人的信念頑強、堅韌的使人難以置信。
戰斗勝利了!多斯也體力不支了。在廢墟中,他被驚詫不已的戰友們救下了鋼鋸嶺。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也許是堅強與虔誠塑造了多斯,又或許,是多斯證明了堅強與虔誠。
我思考著:在生活里,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看似難以逾越的鋼鋸嶺,也有很多的煩惱,但是如果擁有了多斯的精神,我相信再大的挑戰也只能是過眼煙雲,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因為與之相比,生活中的小困難又算得了什麼?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能救下這么多人,也許因為我是個‘傻瓜’吧,但我總相信,我能再多救一個!」90多歲的老人多斯笑著說。在這平和而堅定的敘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影片講述了一位參與了沖繩島戰役軍醫的 故事 。戴斯蒙德·道斯,幼年與兄長哈爾打鬧時,抄起一塊板磚打傷了哥哥的頭,之後信仰力大增,在與蘿西·舒特相戀後響應號召參軍,戴斯蒙德·道斯堅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絕拿槍的他卻堅持著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頭,他酗酒的父親拉下老臉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軍事法庭繼續自己的下半生,在鋼鋸嶺一戰中憑一己之力救死無數,包括之前對他侮辱的士兵與他意見相反的長官,還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較重要的一條在於尊重,尊重每個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個人應該做的。尊重,說起來很簡單,但究竟什麼是尊重?從影片中來說,尊重是救治曾經對自己拳腳相加的戰友,成功幫助他們逃離戰場、是救治曾經想要把自己從軍營里哄走的下士、是舉槍忍住沖動沒有殺死從小就開始酗酒打罵母親的父親。
電影最後,道斯成功的獲得了眾人的尊重,在戰爭中受傷的道斯獲得了眾人的救助,炮彈炸飛了他的聖經,他大聲呼喚,士兵把聖經交在他手裡,他把聖經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長的結局,影片在講一個得不到別人尊重甚至被人稱作是瘋子的人,如何堅持本我勿忘初心,贏取別人的尊重,世人也應該心存尊重。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近年來的好萊塢大片里,戰爭題材的重磅作品並不多見,似乎大家把重頭戲都放到種族歧視和同性題材去了,焦點不再是恐怖主義或者戰爭場面的重現。倒回2014年,學院派有典型的老導演操刀作品《美國狙擊手》,同年還有全明星陣容的坦克大片《狂怒》。到了2015年就更少了,頒獎季里只能看到《間諜之橋》這樣的故事片。而2016年初,邁克爾·貝的《危機13小時》與英國的《天空之眼》,典型的代表了美國人和英國人,對於當今戰爭題材的不同偏好與視角。
戰爭場面的縱深感
今年梅爾·吉布森的回歸,似乎預示著傳統題材的電影,又有人回來扛大旗了。實打實的把戰爭場面拍得好看、拍得漂亮、拍得震撼人心,他游刃有餘。《血戰鋼鋸嶺》呈現給觀眾的視覺沖擊,不得不提其中大量的鏡頭,用於對正面戰場的刻畫。電影開篇,慢鏡頭加上平行移動,像畫卷一樣為我們展開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沖繩戰場上,人間煉獄一般的場景。炮火交加,子彈飛馳,肆意的爆裂,與死亡賽跑的士兵,以及遍地的焦土和殘缺的屍體。影片的定調和立意,從導演的第一組鏡頭里,就被明確的樹立了,戰爭就是人類自己創造的人間地獄,充滿了殺戮和死亡,在其中的每個生命似乎都在劫難逃。
如果說在我們的腦海中,如畫卷一般的戰地鏡頭,還停留在《現代啟示錄》的開篇,那場遠景的熱帶雨林中的連環爆炸,這部《血戰鋼鋸嶺》則用了更加近景的鏡頭,展現了沖繩戰場鋼鋸嶺高地上,無數軍艦高射炮齊發後,密集導彈墜地的威力,方寸之間,遍地綻放著爆裂的黑霧和四濺的火花。這個固定鏡頭放置在影片的中段,令觀眾與第一次上戰場的士兵們,目睹同樣壯烈的戰場畫面,彷彿立刻凝固在原地,思緒一片空白,預想著自己爬上高地,在戰火中穿梭的情景,能否有命下來,就要看上天的眷顧了。如此正面、直接的去拍攝戰爭場面,在現如今的電影中,並不多見了,這一次的場景還原,彷彿又勾勒起了我們兒時看戰爭大片的記憶,令人倍感震撼,又印象深刻。
戰場上的地獄與天堂
除了單獨的大全景戰場畫面的表現,影片中,對於戰場上氣氛的烘托也是十分的到位。梅爾·吉布森不僅僅單純的用爆炸和鮮血去表現慘烈,而是完美的把影片宗教的主題,滲透到鏡頭的氛圍當中。電影開篇長幅畫卷一樣展開的殺戮場景,堪稱地獄的投射。這組畫面作為倒敘的開篇,到了影片中段,再一次上演了這段地獄殺場的鏡頭,變得更加冗長繁復,之後還有更多屍橫遍野的悲慘畫面,為觀眾勾勒出戰場上最黑暗的一面。
有地獄就要有天堂,在影片尾聲的最後一組鏡頭里,男主角手握聖經,奄奄一息的躺在擔架里,在空中的索道里飄盪,成為了雲霧之間,那個彷彿置身天堂的人。他在槍林彈雨里穿梭,總計營救了75名傷員,竟然沒有受到任何的致命傷,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你說他沒有神的庇佑,現實又是那麼的令人難以置信。更多的儀式感鏡頭,還有男主角從戰場回來後,站在戶外淋浴下,沖洗滿是鮮血的身體,仰視的鏡頭角度,讓觀眾充滿了觀看英雄洗禮的莊重感。
戰場上的宗教選擇權
西方人的信仰與暴力,常常被拿來當做戲劇沖突的重點。而在戰爭時期,人們已經無力再談及信仰了,價值觀將立刻轉化為保衛國家,守護親人,以及自我防衛,讓自己、戰友、以及更多的人活下去,無論用什麼的手段。欺騙、謀殺,都成為了間諜和行刺等特殊時期的偉大任務,但實質上人們還是進行著人騙人、人殺人的粗暴舉動。如果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在上帝的眼裡,這些都是一樣的劣行。在《血戰鋼鋸嶺》中,男主角:Desmond T. Doss,也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秉承訓誡,無論在世間經歷什麼,都不曾妥協、不違背自己信仰的人。
在2014年的影片《狂怒》里,同樣也沒有離開信仰這個話題。在坦克小隊迎來新成員時,老兵炮彈填裝手第一句問向他的,就是他信哪一種__。而新兵諾曼則是典型的還游離在信仰與現實間的孩子,高射炮手博德乾脆外號就叫做「聖經」,而布拉德·皮特飾演的隊長「戰爸」,最後也不再掩飾自己深知每一句禱告在聖經里的出處。他不是沒有信仰,也不放棄了信仰,而是把一切情感都隱藏起來,偽裝堅強。作為隊長,他從不參與士兵之間的信仰爭論,在戰場上他只相信武力,他的考慮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當炮彈打來時,祈禱並沒有任何的作用,你需要依靠的是你的反應和你的戰友。影片給我們看了一系列真實的個案,面對戰爭時,有人更加需要信仰的寄託,有人則可以隱藏自己的信仰,因為在戰場上,不需要柔軟的個人,要想活下來,你只能把自己變成戰爭機器,也就是殺人機器。
而在《血戰鋼鋸嶺》中,男主角Doss一直堅持做一位戰地急救人員,而不是持槍殺人的士兵。救人和殺人,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難得的是他有機會堅持自己的信仰,就算在一個看似無法堅持的時代和環境下,他用行動為自己創造出一條,在戰場上同樣雙手占滿鮮血,但是卻可以拯救他人的光輝道路。於是Doss變成了一個特別的存在,更加人性化的存在,他甚至是冷酷戰場上,唯一的暖流和眾人回家的希望。當士兵們看清戰場上的現實,無數人的生命都只是鋪路石,無數個倒下,又會有無數個跟上,直到攻佔高地成功,剩下最後一人為止,他們微弱的生命,都只會掩埋在焦土之下,無人問津。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看完之後不敢相信,覺得好萊塢主旋律真敢吹啊……
上網一查,發現這片子居然大多數都是真的,而且歷史上的戴斯蒙·道斯這人比電影更神,真英雄,也可以說是真二桿子……
道哥這人是標准紅脖子,農民、拜上帝、估計投票只投共和黨。他們家信的是個叫「基督復臨安息日會」(Seventh-Day Aaventists, 根據‘不悔’的回帖修改)的小教會。他確實不肯用武器,但除了第六誡之外更多是因為童年陰影,他爹喝醉了差點斃了他舅舅,道哥看著老爹被警察帶走,發誓絕不碰槍。
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時道哥是船廠工人,確實有資格留在後方,但他還是入伍了;入伍後他確實拒絕碰槍,因為信(shen)仰(jing)被軍法處置,他被定為「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後來成為二戰中唯一一個獲得榮譽勛章的拒服兵役者。(2016-12-09編輯:勛章名字根據評論更正。)
鋼鋸嶺的確是個400尺(一百多米)高的峭壁,美軍登陸後確實在上面掛了個下船用的繩網當樓梯,電影里沒演的是,那繩網是包括道哥在內的三個志願者掛上去的。我猜他們本來想過把這段放在電影里的,所以之前拍了些道哥爬山的片段。
不過這不是最扯的,最扯的部分導演不敢拍。
當時美軍攻上去後被日本人打了下去,電影里那段人海戰術A過去拍得精彩,但其實太小看日本人。根據戰報,日本人在山腹里構建了蜘蛛網一樣的暗道和工事,放美國人上來然後立刻發動,美軍其實是立足未穩、被日本人用火力拍垮的。
全軍潰退後道哥不走,獨自留下救人,開始無敵狀態的表演。包括在火線上包紮、提血漿輸血,從距離日軍陣地只有不到十米的地方拖回來一個傷員。
最扯的是,他竟然在槍林彈雨里忙活了十幾個小時而毫發無傷。事後還有自稱狙擊手的日本俘虜說在鋼鋸嶺見過這個作死的衛生兵但每次沖他開槍子彈都會卡殼。
當時一片混亂,道哥救了多少人沒人知道,他們營長要報一百,道哥自己謙虛說也就五十來個,雙方最後妥協報了七十五人。
第二次攻打鋼鋸嶺前他確實獲准讀經(因為是星期六,我試過理解他們那個教派非要在星期六做禮拜,結果發現自己英文其實不怎麼樣)。而這次美軍成功拿下了鋼鋸嶺,道哥忘了開掛、被手榴彈炸飛。也可能是星期六上班,他們教派的上帝生氣了。
道哥被炸飛之後電影就算結束了,但是,在七十年前,道哥的表演還沒有結束……
在被擔架抬下去的路上,道哥自己滾下擔架,因為發現了另一個傷員,他要把擔架讓給戰友,然後自己走回了急救站,此時他腿上至少有十七塊彈片,路上還被日軍狙擊手打了一槍。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如果,人類不把慾望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尊重放在第一位,那麼我想戰爭也不會發生,影片也只能是架空歷史的題材。但是人就是人,如果本能可以控制的住慾望,大家都可以相互尊重,那麼我想人類一定是進化到最頂端超脫現在的文明了。時間回到二戰時期,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無非是日本侵華、日軍空襲珍珠港、德軍大規模屠殺猶太人還有此片中拍攝的沖繩島戰役。
沖繩島戰役,太平洋戰役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錄戰役,日軍被俘虜或戰死的有10萬人,美軍也有8萬人受傷或身亡。光聽數字也許不太直觀,沒什麼畫面感,工人體育場官方給出的數據是可以容納1.5萬名觀眾,12個工體才足夠容納這些死傷者。12個工體,我仔細想了想,心中不寒而慄。
至於二戰為什麼打響以及從哪打響,我想歷史課本里已經交待的清清楚楚,這部電影里也沒妄圖在兩個小時的時間把這些事交待的清清楚楚,而是講述了一位參與了沖繩島戰役軍醫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與兄長哈爾打鬧時,抄起一塊板磚打傷了哥哥的頭,之後信仰力MAX,在與蘿西·舒特相戀後響應號召參軍,拒絕拿槍的他卻堅持著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頭,他酗酒的父親拉下老臉向上士求情他才不用在軍事法庭繼續自己的下半生,在鋼鋸嶺一戰中憑一己之力救死無數,包括之前對他侮辱的士兵與他意見相反的長官,還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較重要的一條在於尊重,尊重每個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個人應該做的。尊重,說起來很簡單,但究竟什麼是尊重?從影片中來說,尊重是救治曾經對自己拳腳相加的戰友,成功幫助他們逃離戰場、是救治曾經想要把自己從軍營里哄走的下士、是舉槍忍住沖動沒有殺死從小就開始酗酒打罵母親的混球父親。
在孤兒院里的Smitty不解,他的世界只有強者能夠生存,心中充滿了怨恨,他手中傾瀉著的機槍噴出的每一發子彈都是他對這個世界爆發出的不滿,他認為這個世界本應該就是這樣的,因為沒有愛、沒有信仰也沒有尊重,所以他問道斯,你手中的槍為什麼不射向混球父親。
「在我心裡他已經死了」道斯這么說,是的,除去信仰還有尊重,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正是這種尊重讓道斯的混球父親也救了他一命,也是他父親最後一次在熒幕前亮相。回想起道斯的父親站在墳墓前的模樣,還有從軍營里消失的模樣,還有打罵道斯母親的模樣,我懷疑這是不是一個人。在道斯的父親最後一次露面時,我只注意到了他的頭發、一戰時的美軍制服還有制服上三顆閃閃發亮的勛章。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也不再是那個混球父親,而是一個怕自己兒子下半輩子都待在軍事法庭里,拉下老臉去求老隊長,邁向老年的落魄中年人。
尊重,再從我糟糕的觀影體驗中表述,是我旁邊那男的一邊用微信發語音,一邊用公放聽對方發來的語音、坐在我後面的情侶若無旁人的打情罵俏、帶著小孩子來觀影的一對老夫妻根本不在意電影中的死人談笑風生、小孩子看見了死人大喊大叫、還有坐在我前邊的大哥從兜里掏出一套煎餅果子吃的正爽,末了還把油乎乎的塑料袋扔在了腳下。
有人會說我願意,你沒權利干涉我的自由。但是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你願意的同時就是在不尊重我,不尊重影廳里的所有人,也成功的讓我把這家影院從心中拉黑,這樣的電影院我再也不會去了,真的不該貪那20塊錢的便宜。電影最後,道斯成功的獲得了眾人的尊重,在戰爭中受傷的道斯獲得了眾人的救助,炮彈炸飛了他的聖經,他大聲呼喚,士兵把聖經交在他手裡,他把聖經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長的結局,影片的全部也不是在說尊重是靠自己爭取來的,而是在講一個得不到別人尊重甚至被人稱作是瘋子的人,如何贏取別人的尊重,世人也應該心存尊重。
想起了《老炮兒》里的劇情,六爺和他兒子之間的感情糾葛,中國和美利堅不一樣,五千年的傳統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改變的,老一輩的家長不懂得尊重,他們信奉的是傳統,打是親罵是愛、子不教父之過、棍棒底下出孝子。就連現在,我已經長大成人了,我爸喝多了叫我過去訓話,他一瞪眼我還不寒而慄,想起他小時候用皮帶抽我時我的慘狀。
所以在要求老一輩向美利堅看齊的時候,自己也要想想老一輩在自己的成長中付出了多少,是不是18歲之後就要求你自己找工作、自己養活自己了。至少我家裡並沒有,到了現在我還只能當個寄生蟲。
影片最後,沒看完道斯老爺子從容的笑我就逃一樣走出了電影院,第一件事就是給我爹打個電話(我的手機在電影院里收不到信號),發現他正在滿世界的找我,甚至給我所有朋友打了電話,這讓我感到很難堪,和朋友抱怨了一番,回家,喝二鍋頭吃花生米的他一臉嚴肅的看著我,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大發雷霆,醉醺醺的他給我的感覺是個獨守空房寂寞的中年人,我跟他笑了笑,也沒提他讓我多丟臉的事,連羽絨服也沒脫下來就迫不及待跟他吐槽我的觀影經歷,於是他也換上了一副笑臉,一邊聽一邊罵。
後來,想起了我奶奶小時候給我講的故事,就是那個小孩站在鏡子前,你對鏡子笑,鏡子里的人也會對你笑。大家都笑了,這個家會越來越好,這個社會越來越好,這個國家越來越好,這個星球也會越來越好。
無信仰者,硬說的話算是道教徒,看不懂信仰,只談尊重。
相關 文章 :
1.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信仰的力量
2. 紅海行動觀後感1000字
3.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讀書筆記
4. 《西遊記女兒國》觀後感600字 西遊記女兒國心得感悟
5. 諾蘭《敦刻爾克》淺談:"撤軍"故事,留下的戰爭疼痛
3. 二戰時期觀後感,只要不是有許多好詞好句,是真實的,就給採納
很小就受到戰爭電影的薰陶,那時是國內影片看得多一些,兼夾一部分蘇聯的老電影,也算戰爭片子。所以說,那時的戰爭電影,只要人多,場面大,槍炮響,然後表現一下敵人頭領的官邸,娛樂場所,敵人如何輕敵,再來突出我方的指揮部軍官們如何認真和嚴密,官兵一致,上下同心准備打好這一戰,於是,戰爭開始,敵我雙方較量,鬥智斗勇後,我軍必勝,敵軍必敗,這就是我們導演給我們展示的戰爭畫面,即使做夢也是我們勝利了。
??雀躍一陣!歡呼一下!
??對,較為客觀記實的戰爭電影還是在成人後,看過幾部,才有了自己的是非觀念,敵我戰爭的嚴酷和天運、時世,以及看到戰爭帶給不同的人的痛苦和歡樂。
??硝煙最後要散去,天下終歸要太平。
??是的,戰爭是智慧與天運的得失爭搶,一盤棋最後的真正勝者並不一定就是取得了城地,而是他在戰爭中給予他的心理過程的那種快樂,我們卻沒有過,只能去想像一下那些指揮者的快樂了。至少,我認為是這樣的。太多的導演追求一部電影在表現戰爭場面的恢宏,卻往往忽視了戰爭帶給人的創作和錐頗痛。
??電影史海中,最宏大的電影應該是蘇聯上世紀八十代拍的二戰電影《解放》,斷斷續續的,我花了大約一個星期時間才看完這部套裝電影,電影共五部,從保衛蘇聯到攻下柏林,直至最後勝利,每部均在兩小時至三小時不等。大約十一個小時時間,這部電影費時六年時間完成,據說出動了三萬軍隊,一萬坦克,千架戰機,表現了社會主義不計成本的政治教化手法。這部電影充滿了「老修」的電影世界觀意識,即:沒有東線的作戰和抵抗,就沒有二戰的成果。是的,二戰中他們受傷較深,戰爭使他們贏了,也贏得天下人的尊敬,他們成了華沙條約國的老大,所以他們拍出這部巨型電影長篇,歷史上沒有比這更長,耗資更大的電影了。電影里把二戰在蘇聯國土上幾個重大戰役拍上去了,但是,我覺得,好幾個大場景似乎都是在同一地勢上換多角度拍出來的,所以有很大的不真實感和重復感,這樣,我還覺得《這里黎明靜悄悄》更能反映真實的心靈和對於戰爭解放希望。就像你用一把刀削開了梨皮一樣,你會看得更真實。
??打架就是打錢,黑幫火拚也是拚錢,戰爭更是打更多的錢,至少透支印鈔把戰爭拉下去,所以,二戰打的是歷史戰爭以來花錢最多的戰爭游戲,那麼,戰爭電影一樣要花錢,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火力及地段,也只有超級大國加計劃經濟才有可能花這么多的錢來製作戰爭電影,前蘇聯慷慨地做到了。類似的電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攻克柏林》和《圍困》等,都是這電影陪襯作品。
??當然,我還是要為《解放》這樣的戰爭電影干一杯,順便說一下,二戰迷們決不能錯過這部電影。
??法國的搞笑二戰電影《王中王》和《虎口脫險》,以戲謔玄乎的方式和手法調侃了德國軍人訓練有素的低能和盲目效忠的弱智,正好印證了非正義戰爭必敗的理論。動畫片《戰鴿飛吧》也是同一類電影,小人物鴿子在強大巨鷹族裡意外取得成功,完成了戰地傳送任務,小人物完成了大英雄的戰績,甚至超越了美國那些誇大其詞的將軍們。
??但在羅馬尼亞《橡樹十萬火急》和南斯拉夫《瓦爾特》中表現就大不一樣了,戰爭是殘酷、流血和和死亡,人們對它的回憶只是一種教育和防範,下一代要千萬記住,德國人給我們造成的深重的傷害,我們不要忘記復仇。
??《橡樹十萬火急》里,德國最忠城的納粹分子維爾納上校(他的生殖器官在戰爭中被損壞了),他的父親因刺殺希特勒而殺,在反復不定的心理折磨下,他依然選擇對德國的效忠。這時,也表現了他的老同學對羅馬尼亞戰爭的必勝信念,與他鬥智鬥狠,最後他兩人的坦克對戰有些詩化和英雄傾向,但也反映了戰爭把人與人的一切關系削弱和拋棄了。
4. 高分電影《辛德勒的名單》1000字觀後感初中作文
《辛德勒的名單》中主角是德國人辛德勒,他是個偉大的人。我為大家帶來幾篇《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一
對於國外的書和名著,說實話我是不大愛看的,可能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吧,讀國外的書總感覺很難讀懂甚至還有點枯燥無趣。老師說讀不懂是很正常的,想要讀懂就要先讀懂國外的聖經,對此我只能投降。都說音樂是無國界的,我堅信好的書籍也是,國外也有很多的名人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的。
還記得一年前,老師帶我們看了一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三個多小時的片子看完後,給了我深深的思考。此刻想起來都會覺得心痛,而且再也不想看第二遍。這是一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影片以一種記錄片的黑白色的形式展示了二戰那段真實的歷史。對於我這樣的學生,多了對這種戰爭年代的體會,那就是戰爭能把人類最醜陋的一面抖落出來,但也能見到人閃亮期望的一面,天夠黑的時候,人就能看到星星,的確是真理。法西斯的瘋狂殺戮和辛特勒這個追逐利益的商人揮盡財產救下被迫害的猶太人構成整片的比較線索。整個影片讓我有哭的沖動是最後辛特勒在逃亡時悲慟的說:"我還能夠救下更多的人…讓我很難明白的是,為何人類要分種族互相迫害,比殺動物還冷酷?
喜愛辛特勒對權力的定義:什麼是權力?權力不是能夠定人死罪,有潛質赦免拯救必死的人,才算是權力!真的很感謝辛德勒,從辛德勒在揮舞棍棒、瘋狂掃射的沖鋒隊和被驅趕的猶太人之間看見了一個穿行於暴行和屠殺而幾乎未受到傷害的穿紅衣服的小女孩,而當小女孩再次出現時,她已經是運屍車上的一具屍體。辛德勒的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我們同樣也是。不僅僅僅小女孩的穿著是本電影少有的彩色,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了有一種叫人性的光芒正在悄悄的燃燒,這也許是辛德勒為放下利益救迫害的猶太人轉折點。
辛德勒的名單上的名字是生命,而不是亡靈。就像影片中所說的那樣:"這不是一份普通的名單,這名單是生命。每一個名字都是用巨額的金錢換來的,辛德勒舍棄了自己很多很多的東西,保護了一群生命,一個民族!
我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曾設想如果我是辛德勒我是否會那麼偉大,如果我是戈特,我是否會那樣殘暴,但由於人性的怯懦,我不曾也不敢設想如果我是當時的一名猶太人我會怎樣,我會怎樣生存,怎樣死去。我寧願做任何人,而不願意是他們,正因他們的慘烈正因我的懦弱。因此我在當時很可能也只是一個茫然無知的旁觀者。
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不是要教育我們什麼,而是有一種讓人警惕的東西。它所警告的不是人的某些習慣,不是人的某些品行,而是人的人性。我也不想拿出電影中某一個猶太人的悲慘命運來博得人們的感嘆,從而同意我的說法,正因就某一個猶太人來說,沒有另一個無辜的人更就應被虐殺。
當應對焚屍爐、毒氣室、與猶太人驚懼疑問的眼睛的時候,你永遠不能無動於衷。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二
在教室看了《辛德勒的名單》,對我的觸動很大,之後在寢室我又看了一次,這部長達三小時的電影有太多的東西是震憾到我的腦子里,骨子裡。描述二戰的電影我們都看過很多,但是如果要我們在記憶里找出最經典的,《辛德勒的名單》必在其數。這是一部磅礴偉大的電影,在這部電影里,我能強烈的感覺到生命的重量!救一個人就是救了全世界!
整部影片中,最令我觸目驚心的,不是焚屍場面的慘烈,也非毒氣室中的恐慌與絕望,而是一個相對平淡的早晨。這個早晨,一群可憐的猶太人正在一個德軍轄區的電網內如牛馬般不堪重負地勞作。而該轄區的長官葛夫呢?他正光著上身站在卧室外的陽台上欠背伸腰,悠閑地俯視著他統御的猶太人。在他背後的卧室里,他的女生睡得正香。舒展完筋骨之後,葛夫緩緩踱回屋內拾出一條狙擊瞄準遠處勞作稍顯遲慢的猶太人,將他們一一擊斃。他歪著頭,嘴裡叼著枝煙,表情平和。每一聲響,都驚擾到葛夫女生的睡眠。她使盡渾身解數,想讓耳朵逃到聲之外,可她失敗了,因此她難受極了——響驚擾了她的睡眠,她難受極了。這決非突發事件,而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殺戮在他們的意念之中,已經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這種十分態的事件已被他們看作常態。這一點,我覺得比殺戮本身罪惡百倍。
有戰爭的地方就有英雄的存在。集中營的生命彷彿畜生一般廉價,被隨意的踐踏。猶太人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戰爭的慘痛代價讓人不忍。人性在戰亂中迷茫,如辛德勒所說戰爭從來只會凸顯人性丑惡的一面,我們也看到納粹軍人對生命的漠視和肆意的殘殺無辜的波蘭猶太人。慶幸的是我們也看到戰爭的無情卻激發辛德勒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以自己聰明的頭腦在戰爭中以低廉的勞動力獲取了巨額的收入,是冷血資本家的代表。然而他又是良知尚存的,一次次救了那些猶太人,把他們帶進了自己的避難所。
在影片的結尾,當收到倖存的猶太人送給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來文: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先生情緒坍塌,一向以來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的正義勝利感也敗給了無力和沮喪,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他淚流滿面,抱怨自己的不夠發奮,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於他能拯救的猶太人才區區1100多人。那一幕,著實讓我動容。在傾家盪產並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最後徹底展示他偉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對於所有無辜的人類都有著宏大的愛。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偉大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的功績而自傲,卻還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引為罪孽。事實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歲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辛德勒的名單上的每個名字,則是生命的份量!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三
靜靜地,三個小時無聲無息、平靜地溜走了,我的內心卻始終無法平靜。
起初看《辛德勒的名單》,不甚疑惑,93年拍的畫面怎麼是黑白的,不僅要忍受緩慢沉重的敘事,還要忍受單調無趣的黑白。後來才明白黑代表黑暗,白代表陽光;黑代表絕望,白代表希望;黑代表罪惡,白代表善良。也或許只有這黑白才能象徵那個時代。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悲慘事件。辛德勒,一個奧地利商人,開始對他的印象並不好,貪財好色,利用德國戰爭時期,逼猶太商人投資,然後和猶太會計stern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搪瓷用具賣給,大賺了一筆錢。但後來當他目睹猶太人被集中慘殺,他開始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他以生產軍火需要大量勞力的名義,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費佛堡、費雪……辛德勒的名單救下了1100多名猶太人。戰爭結束了,工人們獲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則破產了,並因「戰犯」罪名必須逃亡。但是他不曾後悔,而是遺憾自己未救出更多的人。看到這里,我不禁為自己先前的想法而感到慚愧。曾聽地理老師說過,猶太人聰明勤奮,在世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矚目,甚至連他們的面容都十分美麗,女生那深邃的大眼睛裡,總是閃爍著溫柔而智慧的光芒。猶太人在面對悲慘境遇里的所表現出的堅強與樂觀,和納粹軍官在殺戮中忘記自我的強烈對比令我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麼,才能如此殘殺同類,而在處於軟弱處境的猶太人如何掙扎著渺小希望,目睹伸向他們的魔爪?死亡的恐懼漸漸被淡化,但被納粹軍官踐踏的人性和猶太人產生的絕望,反而令我更加深刻。通過這部電影,辛德勒無私的拯救行為,猶太人的頑強、樂觀的美好秉性,納粹軍官的殘忍都歷歷在目,好似回到了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引用萬千觀眾的一句話:這部電影的感人,並不在於情節,而是在於可以喚起所有觀者心底的良知。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四
影片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大規模奴役屠殺猶太人的一段沉重的歷史。
當猶太人被趕往猶太區時,街頭的納粹人高聲喊:「快滾吧!該死的猶太人!」透過黑白的影片,我看到那些猶太孩子眼中的光漸漸黯淡,他們知道等待他們的將是無盡的苦難與折磨。我不敢想像,他們都還那麼小,心中的憧憬與對美好的嚮往就這樣被蹂躪;就像這黑白的畫面,壓抑得令人窒息。納粹對猶太人的黑暗統治使猶太人徹底成了他們的奴隸。廉價的勞役成了猶太人生存的唯一選擇。後來,電影中出現了一個人物——戈特,他把屠殺猶太人當成樂趣,在他的眼中看不到任何憐憫與寬恕,他僅存的只有拒絕、殺戮和無法言語的暴戾。
我仍記得他的猶太女傭海倫說:「我捉摸不透他的喜怒哀樂,我不敢靠近他,我感覺他隨時都可能殺了我。」我還記得她眼睛裡噙滿淚水,恐懼的眼神與抖動的身軀如暴風雨般滌盪著我的內心……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群逃難猶太人中的一位身著紅色大衣的小女孩,她是這部影片中唯一一抹鮮紅色,她天真無邪,活潑可愛,蹦蹦跳跳尋找著避難的地方,這一幕恰巧被辛德勒看到了,或許是被紅衣女孩所震撼,他的目光久久不肯離開。女孩在一個沙發底下藏身,她悄悄的趴著,露出笑容。可看到這里的我心卻如刀割一般痛,她多像一個天使!可混然不知惡魔的魔掌終會伸向她。後來,當紅衣女孩再次出現時,是在運屍車上,她的紅色大衣依然很鮮艷,可那已不再是希望了,而是我們心口的一顆硃砂痣。
電影的主人公辛德勒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德裔家庭,家境優渥,懂得享受美好生活。後因經濟大蕭條家道中落,來到克拉科夫尋找發財機會,交際手段高明,能言善道,靠敲詐勒索,讓猶太富商給他投資;長袖善舞,靠賄賂德國軍官取得官方合約。空手套白狼,短短的時間之內從兩手空空發展成了大富翁以及軍方的好朋友。他的本意是發財,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讓他親眼目睹了納粹黨人的殘酷暴行,看到了猶太人被肆意地踐踏和殺戮,他沒有選擇冷漠和逃避,而是巧妙地出手相助。他用高超的交際手腕買通軍方,讓猶太人到工廠來做工,讓他們短暫逃離集中營的地獄;找個測試消防水管的借口,給火車內飢渴的猶太人帶去生命之水;安慰悲苦絕望的女傭;勸告殺戮成性的軍官用寬恕的管理方式;最後鑄就了閃耀人性光輝的名單。不惜散盡錢財,置自身於危險,保護素昧平生的猶太人。人性的光輝在他身上層層釋放。
「一流的智慧總是自相矛盾的」在辛德勒身上完美展現,他既自私自利、縱情聲色犬馬,又堅守善良的道德底線,彰顯人性的光輝,這是一個真實的人,完美的人。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好學生,但在關鍵時刻選擇了做沒有惠及個人利益,但卻正確的事情。
戰爭,能揭露一個人的丑惡嘴臉,也能展現一個人閃光的一面。辛德勒在看到猶太人的慘狀後,用自己的大部分財產換取猶太人的命,他的名單上列印著一千一百多個人的名字,這不僅是名單,更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辛德勒舍棄了很多東西,卻保護了一群生命,一個民族!
在猶太人成為自由民時,他們用唯一的金子為辛德勒做了一枚戒指,上面刻著:「當你拯救了一個人,就等於救了一個世界。」
這是辛德勒對自己的救贖,他的善行使一千多個人得以生存。想必,這是人性的光輝,是我看到的在這部影片中納粹人的唯一閃耀的光芒。我時常想,假如我是辛德勒,我會傾其所有拯救猶太人嗎?假如我是戈特,我會殘忍無情地屠殺他們嗎?又或者我是那個時期的猶太人,我是否能忍受避難時躲在糞坑裡?是否能不懼怕死亡?我該怎麼生存,又該怎麼死去。我無法知道,因為我的懦弱,因為我沒有勇氣去面對,更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所以,我只能當一個旁觀者,為辛德勒的光輝贊頌。為戈特的殘忍而憤怒,為無辜遇難的猶太人而惋惜,為倖存的猶太人祝福。
時至今日,難忘的是那份厚重的名單,更歷歷在目的是黑白畫面中穿梭在人群中的紅衣女孩,她是最熾熱的火焰,也是人們心中最灰暗的角落。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五
看完《辛德勒的名單》,眼淚又一次不住的落下,盡管不是第一次看,可是仍然有種揪心的感覺。看著喻示猶太人悲慘命運的黑白畫面,聽著夾雜在猶太兒童清澈無比的聖歌歌聲極其不協調的聲,整個影片默默地展示著那段哀傷的過往。特別是那個紅衣小女孩懵懂地穿行於人群,與再次出現在運屍車上的對比更是讓人悲傷。猶太民族遭遇的是一段陰暗的歷史。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根據粗略統計,約600萬猶太人、數千萬其他人因為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殺。每次讀到那段歷史,我讀有種莫名的恐懼。但是這種恐懼卻並非來自於大規模屠殺本身,而是屠殺是在極其有秩序的組織之下進行的,盡管屠殺對於人類來說確是恐怖的夢魘。不僅僅屠殺是流水線作業式的,就連從區分猶太人到送入集中營的所有程序都豎家機器高效率運轉的結果。而最悲哀的是,每張把猶太人送進死亡工廠的證件都有法官的許可。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納粹時期的司法機關都無法擺脫助紂為虐這一污點。因為納粹所有殘酷對待猶太人的法律都是在司法機關的運作中得以順利的執行。也許有人會辯解到,因為德國法官所受到是實證主義法學的嚴格訓練,所以只能依照法律嚴格執行,哪怕有違本性。可是真實中的德國卻經常跨越制定法的界限適用法律,如1939年4月法蘭克福地方判處僅看了一德國少女一眼的猶太畫商馬克斯構成「進行侮辱和當眾傷害」罪,其侮辱僅由看了一眼構成,遠遠超越了其司法依據《保護德國血統和德國榮譽法》里對於侮辱的界定。也許還會有人辯解說,在納粹的思想宣傳下無法辨別這樣的法律是不正義的惡法,更無法拒絕適用違背正義的法律,因為沒有一個足以使其忽視自身可能遭受迫害的危險,義無反顧進行公正審判的環境。無可否認在很多時候確實是形勢比人強,不得已而為違心之舉。然而這個理由可以用於普通的德國人,卻無力抹去司法的污點。的確,當時架構於優生學基礎上的納粹法學理論對於屠殺有著充分的理由,但是作為正義守護者的司法機關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對於人類個體的尊重,這一法律的終級價值目標。在強權之下,也許無法拒絕不正義之法,卻至少可以逃避,至少可以選擇不同流合污。明明知道納粹進行的是屠殺,卻仍然助紂為虐,這比直接殺人者更加惡劣。無論有著怎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使是作為執法者在執行實實在在的法律,依然最終要為此承擔責任,接受制裁。
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為營救猶太人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對於生命的尊重,對於每個個體猶太人的尊重,正是司法機關在整個納粹統治期間的審判里最重要的缺席者。處於納粹瘋狂鼓吹的優生學理論中,再加上戰爭的背景,受到同化是難免的。但是就連影片里喜歡拿集中營里猶太人做活靶的阿蒙,亦可以從對猶太女僕說「謝謝」和「我不想把感冒傳染給你」等不少細微情節中感到些許溫情。而最諷刺的是,納粹司法的判決里連這種極小的人性溫情都沒有,只有冷酷與漠然,不僅對於猶太人,亦包括波蘭人等一切所謂的劣等民族。最讓我覺得諷刺的案例發生在1943年2月18日,14個波蘭農夫因屠宰了自家的豬被控「非法屠宰罪」,9人被關進集中營,3人被判死刑。此案的司法邏輯竟然是人命不如豬命。只要此案的法官稍稍尊重一下人的生命,哪怕只是憐憫,怎會有出現如此可笑的判決呢?畢竟惡法消極執行與積極執行之間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納粹法官之所以恐怖,是因為其對屠刀下的弱者生命的漠視與輕蔑。正是這種漠視讓法官的黑袍不再是守護者的象徵,而化身為恐怖陰影的一部分。
對每個個體的人的尊重不僅僅只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人文關懷,對於法律人而言,它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無論詩平也好,正義也好,最終都必須在每個個體人的身上體現,甚至整個司法體系都離不開通過對個體人的適用而建立。公平、正義、民主這些美麗的夢想如果離開人,也不過只是抽象的詞彙象徵。法律也許看起來是冰冷而無人情味的,可是那種對人的尊重卻滲透在法律精神之中,從幾千年前的古希臘就已經開始。正是出於這種尊重,才有了英國大憲章里「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名言,才有了威廉一世與磨坊的故事,才有了三權分立而築起的權力的堤壩,才有了「無罪推定」的刑法原則,才有了程序重於實體的實踐……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從伯林到德沃金,從古希臘到後現代,從自然法學派到女權主義法學,這種尊重都有意無意的表現在幾千年來各種學派不同學說的字里行間。學習法律兩年了,感覺自己與普通人最一樣的地方並不在於學到的法律知識,而是感受到的一種法律的精神——平等,尊重,寬容。我想,對於一個合格的司法人員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法律知識的深厚與技巧的純熟,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尊重司法實踐中所遇到的所有當事人。如果所有的司法人員都可以秉持這種態度的話,至少不會出現如此之多的刑訊逼供與式的悲劇了。
《辛德勒的名單》的人性光輝反襯出納粹時期司法的恐怖,提醒我們必須用對生命的愛與尊重去驅散那些法官黑袍下的陰影。不僅僅對於惡法如此,對待優秀的法制體系時,亦當如此,因為尊重每個個體的價值就是尊敬法律本身。缺乏這種尊重的法官極其有可能將制定良好的法律在執行里變為「惡法」。也許這部電影並不是有關法學的,但那段歷史的厚重卻透過黑白的影像緊緊地抓住了我們的心,勾起了我們對正義的渴望與希冀,喚醒了和辛德勒一樣的情懷。如同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所說的一樣,「《辛德勒的名單》具有回顧歷史、發人沉思的藝術效果,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希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樣被《辛德勒的名單》所感動,象辛德勒一般尊重每一個人。
5. 關於二戰經典戰役的觀後感700字
斯大林格勒戰役觀後感
作為這個世界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俄羅斯民族一直有著與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源流和民族性格。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音樂、美術、文學等方面,也通過電影這種復合藝術類型呈現在大銀幕上。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這一切藝術類型,都帶有濃厚的俄羅斯式的詩意,無論浪漫還是華麗,亦或是赤裸裸的殘酷。
《斯大林格勒》是由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的當代俄羅斯戰爭電影,作為俄羅斯早期功勛導演之子,家學淵源的邦達爾丘克在吸收了部分好萊塢電影精華之外,依然固執地堅持著,用俄羅斯美學與詩意來詮釋電影這門藝術。這部最新版《斯大林格勒》濃墨重彩,敘事沉穩,充滿了俄羅斯電影所獨有的特徵,深沉而悲憫,即便是在描述一整個民族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災難,依然充滿了希望與同情,令人沉浸其中,久久無法忘懷。
不同於前蘇聯時期大而全的電影模式,新版《斯大林格勒》以戰史上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樓」為原型,從小處著手,刻畫了五位身份、背景各異的蘇聯戰士與一名小女孩純潔的戰時愛情,以及他們之間那超越了男女之情的偉大情感。與之相對應,按照好萊塢人性化原則,影片同時也安排了一對德國軍官與俄羅斯女人之間的「斯德哥爾摩式」的悲劇愛情,以此作為陪襯。
雖然與時俱進地採用了IMAX3D制式來完成本片,同時在電影細節處也有不少對好萊塢電影乃至華語動作片的借鑒,但是整體而言,《斯大林格勒》還是一部標準的俄羅斯電影。氣勢恢宏的場面調度,色彩濃郁、華麗得好象油畫一般的每一幀畫面,以及緩慢卻牢牢抓住觀眾情緒的詩意化敘事節奏,甚至是在表現戰爭時,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都帶有鮮明的俄羅斯文化特徵,充滿詩意,情感充沛而莊重。
從故事結構而言,《斯大林格勒》完全不同於好萊塢戰爭大片,以慘烈的河岸攻防戰開篇之後,影片迅速轉入膠著而又漫長的單兵作戰環節,而正是這漫長的過程中,導演娓娓道來,用充滿詩意的浪漫筆觸,精緻地刻畫了每一個角色,每一幀畫面,直到最後高潮部分的降臨。一般觀眾不容易接受的是,影片在最後高潮部分處理時的反其道而行之,情感和情緒遠大於直觀的視覺沖擊,想要象好萊塢電影那樣,享受一頓視覺盛宴的觀眾,看到這里或許會稍微有些失望,但是沉下心去仔細體會其中人物的命運和情感的話,或許才會更加懂得這部電影。
最後必須多提一句影片中,有關德國軍官與俄羅斯女人這條副線。盡管只是展現殘酷戰爭對於人性戕害的副線,但是這條副線或許也提供了最大眾化的敘事邏輯。尤其特別的是,整部影片當中,兩人之間始終語言不通,操著各自民族的語言,卻依然能夠在最後達成心靈的共識。那種糾結甚至對立的感情,也更加凸顯出戰爭的殘酷,以及人性偉大的光輝。其中不少的鏡頭和橋段完全喧賓奪主,極致浪漫,甚至可以單獨成篇。
6. 求二戰影片觀後感
日本二戰電影《吾為君亡》觀後感
1,首先我是名中國人,我承諾一生忠誠於我的祖國,也願意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為國家獻出生命。
我不是軍人,也不是鼓吹歷史充滿仇恨的憤青,更不是崇尚戰爭敬拜戰爭的右翼傾向分子。
下面我將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後,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2,毫不誇張的說,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曾數次流淚。我強制著試圖不讓我的淚水滑落,但是這些抑制不住的淚水卻在頑強地為那些青春年少,剛毅勇猛的戰士,為那些溫柔善良,和美堅韌的女人毫不吝嗇的涌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日本民族的精神與民族靈魂通過這部電影完整的展現出來,看了之後讓我肅然起敬,同時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為什麼日本在戰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能夠從戰敗國的陰影中脫影而出,並由一片廢墟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一躍發展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也懂得為什麼大多數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素質及其他們的產品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尊重與好評。
這些輝煌的成績體現了一個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們這種堅韌,忘我,百折不饒,視死如歸,凝聚團結的民族精神與魂魄才托起了當今世界上一個繁榮強大的大和民族。
3,我們中國人在稱呼日本的時候總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著。日本的確小,國土面積小,個頭相對也小。但是他們的民族精神與國民信仰卻齊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寶貴!但影片中,近乎每個士兵卻無畏自己年輕的生命,無懼自己胸膛里的熱血,為了國家的榮譽與興亡毫不猶豫的去戰場赴死。
這種精神信仰比天還要大,這種民族氣節比天還要高。偉大的信仰與氣節是無邊無盡的。那些神風戰隊的成員,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生命,在他們每一顆鮮活跳動的心臟里誰又沒有親情,愛情,友情?
面對所有珍貴的情感,卻沒有人選擇逃避。每個人都在義無返顧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將失敗的結果,卻仍然赴死,這不是愚昧,更不是無知。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國家精神在激勵他們要這樣做,必須去做。
生命之大,親情之大,愛情之大,友情之大,這些看起來最大的意識形態卻在國家,民族面前顯現的如此渺小,甚至無法比擬。
4,影片逐一為我們展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的珍貴,但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珍貴的情感來揭示戰爭的殘酷與反思。
人類永不停息的競爭社會里,國家和平的前提與保障是民族的強大與繁榮。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興盛,靠安逸封閉與努力創造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和平的保證靠的是強大堅實的武力基礎,甚至靠的是強悍的侵略與擴張。
這種和平保障的侵略與擴張體現在一個國家民族的信仰上與這個國家的精神本質原動力基礎上。
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我們簡單回顧下美國的歷史就會不難發現,美國幾乎所有發達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與擴張的前提下繁榮起來的。
美國建國2百多年,卻有1百多年在戰爭。現在的美國人都在說要和平要和平,實質上卻在骨子裡考慮著戰爭,考慮著如何在戰爭中繁榮。
5,1776年的美國,從那一年開始註定要與戰爭結盟。從墨西哥灣到菲律賓海沿線,從一戰二戰的肆虐到越戰伊戰的屠殺,從歐洲到亞洲,從美洲到非洲,從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國式的侵略擴張幾乎橫跨了整個世界,就是這樣無數次的「正義自由」的戰爭,使美利堅人確立並堅信了他們的民族信仰與民族精神,繼而造就出一個在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有著豐厚碩果的戰略美國與霸主美國。
一位美麗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將開著殘舊飛機去捨身赴死的飛行兵腳下,嘶聲的求著:「請帶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
7. 二戰題材電影《冒牌上尉》觀後感
《冒牌上尉》——一部關於二戰德國末期一個納粹小兵冒充上尉開展的故事。
影片中看出赫羅德上尉是冒充的有多少人?看穿的人為什麼不拆穿呢?
應該有很多人,民眾很難近距離接觸上尉,是很難看出的,看見有人穿上尉制服,一般都會相信他是軍官,而不是假軍官,即便是懷疑也是腦子里懷疑,不會說出來,說出來可能是要付出代價的。最先跟隨上尉的士兵有點狐疑,不斷在車子駕駛座位上打量著上尉,而上尉有點心虛,趁士兵不注意,把原先自己的列兵衣服扔下車,然後才稍微放心了一些。
赫羅德和司機去一家餐館,但是在戰爭形勢要失敗的陰影下,軍服在民眾中吃不開了,他提出,所有人都來登記一下被逃兵搶走的損失,戰後會進行補償的。老闆拿出好肉好麵包招待赫羅德和司機,可是司機有點狼吞虎咽,不注意形象,老闆有點懷疑上尉的真實身份。
然後在一個農舍中碰到了同樣是逃兵的幾個人,其中有個人看出了主人公赫羅德制服的褲子有點不合身,眼前一笑,並沒有拆穿他,並敬禮,請求加入他,組隊一起行動。
後來在和憲兵隊相遇時,上尉又表演了一番,「你我作為同級軍官,你要查看我的證書,我也要看你的證書,然後我會在元首面前說這件事的」,憲兵隊領頭人不敢賭這件事,就算了,然後還邀請一起去憲兵隊。
在憲兵隊,在監獄,曾經追捕赫羅德的真上尉看見了,有點眼熟,並說自己見過的人是不會忘記的,再後來,跟赫羅德訴苦說囚犯管理很困難,還要管吃管喝,暗示要要肅清秩序,然後赫羅德瞬間明白了是什麼樣的形勢,於是授權,並進行臨時軍事法庭,處置囚犯,殺了100多人。
其實,在憲兵隊、監獄的上上下下都是共犯了,但是有效的把皮球踢來踢去,都不想擔責,赫羅德能夠擔責,說自己是元首直接授權的特別行動隊,來調查戰後形勢的,好向元首匯報。
一些人是看出來了,看出來赫羅德是冒充的上尉的人中,估計也有一些是吃不準的,即便吃得准也還是選擇性相信他是真實的上尉身份,能夠從將計就計中獲取一些需求和利益,誰不喜歡呢?誰願意拆穿呢?在那紛亂時局之下,很多事情不會按照正常情況下那樣看待和行動。
後來在一次憲兵隊的突襲中,憲兵隊抓了赫羅德及其隨從,在法庭上,並沒有判處赫羅德死刑,認為他的行為並沒有給國防軍帶來什麼損失,反而贊揚他的勇敢行為和有組織領導的能力,於是有條件釋放了,派去前線。後來赫羅德被英軍抓了,經過審訊,然後押上斷頭台。
「桀驁哥」為什麼被赫羅德弄死了?
應該是死於不服赫羅德的原因,在赫羅德面前,在一個大廳,故意在赫羅德面前「搶」走了舞伴,赫羅德可能是吃醋了,也可能是這一行為讓上尉認為桀驁哥有「叛變」的風險,然後偷襲了桀驁哥,並判處他死刑,但是桀驁哥臨死之時也沒有拆穿赫羅德的真實身份,可能說穿也沒用,咒罵他,然後被槍擊而死。桀驁哥還算是有功勞的人,在赫羅德手下充當打手,是一把好手,其實大家都是選擇性相信。
在赫羅德和真實上尉對話時,赫羅德說自己曾在1940年當傘兵,真實上尉說成在1940年對波蘭戰役時,感嘆了一聲,1940年,那個年代正是納粹的旺盛時期啊,想不到5年之後納粹第三帝國卻成了這副模樣。當初希特勒不攻打蘇聯的話,估計再怎麼樣也不會讓帝國落得如此下場的,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大多數都消耗在了蘇聯戰場上,在蘇聯土地上被消耗掉的軍事力量足以征服歐羅巴大地,而且在攻打蘇聯之前,其實已經算是征服了歐羅巴大地了,什麼波蘭、法國、比利時、挪威、瑞典、芬蘭以及一大堆附屬國,都在納粹的領土范圍和勢力范圍之內,這些軍事力量不消耗在蘇聯戰場上,基本上可以和後來的美國的力量相媲美了,成為地球的主宰國家,什麼非洲、中東,那時候有個啥。英國也是與納粹德國打仗才輸了世界強國的地位,若丘吉爾識時務,也不會有千千萬萬的英國人民死在戰場上,死了千千萬萬的人民不過是成就了丘吉爾的英明而已,但實際上英國國家的利益失去了很多很多,肯定不如當初和德國議和的利益,議和之後的英國,絕對不是今天的英國的樣子,現在英國看起來僅僅是美國的小弟而已,失去了印度國,失去了很多殖民地。也正是納粹德國和蘇聯打,和英國打,和美國打,打起來之後的世界,世界上才有那麼多國家成功獨立,為什麼?因為曾經的英法等世界強國失去了太多力量,沒有辦法阻止那些殖民地國家獨立了,若是英國和德國議和,強國不因為二戰消耗過多力量的話,這些第三世界的國家到今天還是殖民地,還是那些帝國的殖民地。
那麼多的第三世界的國家能夠獨立的外在環境是,英法德等強國相互打仗,都消耗了大量力量,二戰最大的受益國是美國以及第三世界後來獨立的那些國家。當然了,打贏了就是受益國,要是打輸了,就會成為受害國了。
8. 帝國的毀滅觀後感
《帝國的毀滅》
希特勒過去幾乎從來沒有在電影中以正面出現過。看過很多部關於希特勒題材的片子,可以說是這部是最人性化的電影。
這次我看到了更多的絕望,恐懼,憤怒。希特勒在最後幾天的日子裡:我們看到的希特勒,臉色完全是蒼白的;走路時腰總是弓著;手總是不停的顫抖。
倘若只是把希特勒定義為一個簡單的獨裁者、戰爭狂人、魔鬼或是瘋子,對於要更深入反思二戰根源而言,實在是一種阻礙。
《帝國的毀滅》:深層反思——關於阿道夫·希特勒
作者:畸小山 來源:網易娛樂
德國於1945年5月7日正式投降。這場由以阿道夫·希特勒為首的德國納粹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奪去了五千萬人的生命,六百萬猶太人死於德國的集中營,歐洲大陸一片廢墟……60年過去了。雖然硝煙已滅,但是那段可怕的歷史對於整個人類而言是永遠不會淡去的。反思仍然在繼續著。
阿道夫·希特勒作為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成為了人們口中的「惡魔」。一句「小鬍子魔鬼」,充滿了世人對於他的厭惡、唾棄與恐懼。於是,在光影的世界中,電影人便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個「人間撒旦」勾勒出了完全不同於現實的喜劇形象。
於是,銀幕上就有了《大獨裁者》中那個抱著「地球」翩翩起舞的野心小丑;《聖戰奇兵》中熱衷於給人簽名的自戀狂;甚至《王中王》里希特勒的「姐姐」……希特勒在藝術家們的不斷塑造之下,漸漸脫離了人的范疇,成為了一段歷史背景,一個邪惡的象徵,一種瘋狂的符號。
而德國,作為曾經被希特勒的狂熱所蠱惑而犯下罪惡的國家,對於這個形象的塑造則充滿了顧慮與禁忌。直到這部《帝國的毀滅》出現在世人的眼前。影片中的希特勒不再只是一個抽象的邪惡符號,而成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愛吃巧克力蛋糕,喜歡與狗竊竊私語,不停顫抖的左手是帕金森綜合症的預兆,也會流淚,會親吻愛人的嘴唇,會陷入深深的絕望,而對於一般女士也會表現出與他人一致的溫和態度……但電影絕對不是在為納粹塗抹口紅或是對法西斯進行所謂的「美化工程」。
帝國覆滅的前夕,可謂是大樹將倒,猢猻盡散。曾經發誓致死效忠於希特勒的那些將軍、部長們找著各種借口逃出柏林。而面對盟軍的兩線進攻,戰爭的失敗已成定局,可希特勒卻不願接受事實,寄希望於幾支根本不存在的軍隊,並對他們不斷發出反攻的命令。對於叛徒與沒能「反攻」的軍隊,發出他慣有的歇斯底里式的咆哮;面對已經破滅的「美夢」,他黯然傷神;回憶屠殺的六百萬猶太平民,他神色驕傲;談起殘酷鏟除異己,他後悔還不夠冷酷……最後,「都結束了」,他的面孔蒼老而衰弱,當年演講台上的激情與狂熱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身心的疲憊與失望。這里沒有同情,只有「活該」的字眼送他。沒落的希特勒,在與情婦愛娃·勃勞恩舉行過婚禮後,自殺,並用火焰把自己送回了地獄。
在我看來,電影塑造一個「真實」希特勒的意思不僅在於藝術豐滿的要求,更是一種深層次反思的必要。原因有二:
一,倘若只是把希特勒定義為一個簡單的獨裁者、戰爭狂人、魔鬼或是瘋子,對於要更深入反思二戰根源而言,實在是一種阻礙。那些沒有經歷過戰爭狂熱症又對歷史學毫無興趣的後人,很容易會把所有的罪惡歸結為希特勒的個人因素。斷言那不過是瘋人院里的一次意外,醫生、護士小姐一不小心讓個瘋子跑了出來,人民又一不小心選擇了他掌握國家大權。這種對於戰爭根源的簡單化、戲謔化思維不利於防止悲劇重演,而只會起到反作用。所以,對於希特勒以及歷史上其他人物,都只有還原真實,才能夠做到更深刻的反省。
二,作為一個人,其人格就必然存在矛盾的一面。希特勒在生活中、在不接近政治時可以是和藹可親的,而且不能否認的是這個人有著很強的人格魅力。而他的另一面:偏執至瘋狂的人種進化論,極端的思維方式……這一切危險因素倘若不融入政治活動中,可能並不會被誘發。一開始,他也許只是對於其他人種有一種模糊的偏見罷了。而在其不斷獲取權力的過程中,偏見也隨之不斷的膨脹。並且這些思想又正好滿足了當時德國社會的心理需求,最後使得整個國家為之一起瘋狂。於是電影又給我們提出了另一種反思的可能性。那就是希特勒並不只是一個特例罷了,有著潛在希特勒人格的人還存在著很多,只要時機成熟,他們就會讓歷史重演。看看電影中那些一直追隨希特勒腳步的人——戈倍爾夫人,作為一個母親竟然因為不能容忍一個沒有納粹的國度而把自己的六個孩子親手毒死。也許狂熱是迷人的,但是失去理智的狂熱更是可怖的,而反思的意義便就在於讓這種狂熱離我們遠去。
就像本片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所說過的:「如果藝術史上存在禁區,那麼這個禁區早晚有一天會被打破。打破禁區也是完全必要的,因為禁區不會阻擋什麼,而只會遮掩什麼。《帝國的毀滅》讓希特勒作為一個人死去,這樣表現才能讓觀眾更好地理解那段歷史。」理解是前提、是基礎,只有理解了,反思才有進行下去的可能性。影片抱著一種拋磚引玉的態度,希望引起大家對於這一切更為深一層次的反思。關於這一點,導演確實做得十分成功。
在電影的結尾,希特勒的女秘書榮格與曾經參加過納粹青年黨衛隊的14歲少年攜手走出了柏林。兩個人都曾投入到那份狂熱中,也同樣目睹了這份狂熱所帶來的後果。他們似乎很平靜,因為這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眼前發生的這一切。少年偶然在一座被炮火炸毀的橋下發現了一輛自行車。這彷彿是預示著德國人又從新找到了正確的方向,雖然眼神里還帶著困惑,但是他們已經有了正視與反省的希望。
《帝國的毀滅》:撒旦的詩篇
轉載 By 影像蒙太奇(judgehugh) 2005-4-22 13:51:58
文/nEVERforeveR
「嗨!希特勒!」
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第一次看到那獨特的高抬右臂的敬禮方式的時候,年少的我是那樣的好奇,甚至著魔般的不停重復……只是覺得那樣子很威風。
這獨特的納粹禮從他在地球上亮相開始就瘟疫般的肆虐了人類歷史,給一個時代抹下了濃重的陰影,無數的民族被那高抬的右臂刺穿了心房。一個被後人唾棄的人間撒旦的故事被那威武的手勢邪惡的訴說著。
相較於其他歷史人物,希特勒在電影中的亮相率應該算很高了,在大多數涉及歐戰和納粹的電影中都有那日耳曼的小個子的身影。印象中最深刻的情節應該是《莫斯科保衛戰》中的那段「士兵們……」極具張力的演講。最滑稽的要數《大獨裁者》中卓別林歷史符號般的卓越表演。但所有的這些角色所表現的無非是人物本身以及人物所代表的勢力的邪惡。
一直覺得德意志是一個很有故事的民族,無論是東西德的分合,還是那段黑暗的歷史,都需要太多的凝視。前者我們已經有了黑色而悲痛的《再見列寧》。而現在,《帝國的陷落》打開了那段塵封的記憶,帶我們重去摸索柏林被坦克與重炮碾碎前的最後歲月。從「元首」的女秘書容格女士的視角望去,這段熟悉的歷史卻有了太多陌生的注腳與細節。這個世界不一樣了,那個撒旦不一樣了。《帝》就猶如一聲不和諧的高音,註定要在樂譜上寫下波瀾。
影片中希特勒的亮相絕對是電影史上最顛覆的一個瞬間:從「狼巢」的掩體里走出的那個男人既不是在其他電影中聲嘶力竭口沫橫飛的宣洩仇恨與邪惡的撒旦,也不是紀錄片里的那個表情做作高高在上的第三帝國的元首。一個優雅的紳士,一個平易近人的長者,用他獨特的微笑將傳統的鐵幕徹底的撕碎。
對於那段似乎已經被蓋棺定論的歷史的重新關注,導演的目的絕對不是淺嘗輒止的老歌新唱。鏡頭猶如一雙審視歷史的雙瞳,將「元首」,形色各異的「元首」信徒以及柏林煉獄中的芸芸眾生收進視野,記錄下三者在末日來臨時的殘酷寫真。一個作為人而不是作為撒旦而存在的希特勒;一群人性化而非妖魔化的納粹;一段五味俱全而不光充斥著瘋狂與丑惡的歷史。放下有色的眼鏡,我們看到的是第三帝國的最後一場跌宕起伏的詠嘆調。
鋪天蓋地的蘇聯炮火揭開了1945年4月20日的柏林蒼穹,「元首」的最後一個生日。
撒旦面具下的男人……
我無法決定到底應該用哪個詞語來形容我所看到的一切。如果從一個歷史旁觀者來說,那是領導著一個民族的瘋子。「我最引以為榮的就是一生都在與猶太毒瘤作斗爭。」他絕不肯向「斯拉夫蠻子」投降,他指揮著早已不存在的部隊來改寫歷史,卻還要讓一個國家來為他陪葬。對於叛徒,他鏟除起來決不手軟。我們所熟悉的那個撒旦在繼續他的邪惡。
但這卻是個會焦慮與恐懼的撒旦,他的背更馱了,手臂也情不自禁的顫抖,為了敵人的每一步前進而坐立不安。撒旦也有愛情,美麗的愛娃一如既往的依賴他,從沒有抱怨過什麼。她甚至還在盡最大的可能幫助著自己的愛人。他早就知道結局,「我所需要的不過是一顆子彈來穿過腦袋!」可是他還必須相信,他還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圖騰。「他是元首,他知道給做什麼。」還有無數的人需要他提供的精神嗎啡來逃避現實。
所有的希望破滅了,他也會憤怒,在密室里像個倔強的孩子在發著脾氣。可他還不會忘記把柔弱的女士們送離墳墓,給還在抵抗的年輕人們授勛。給愛娃一個婚禮,她是那麼的渴望別人用「希特勒太太」來稱呼她。
「明天將有幾百萬人詛咒我,可這又有什麼呢?」地下室里最後的一扇鐵門終於鎖死了這男人的一生。我必須承認在目睹了關於那個撒旦的眾多陌生之後,鏡頭下的悲歡離合早已將我感染。如果拋卻歷史與政治,純粹從電影觀眾的角度來感受。在那一刻我這個旁觀者是有著深深的同情的。
撒旦的門徒……
影片對於撒旦的那些瘋狂的信徒的刻畫也同樣的細膩,我們看到了一個個瘋狂又可憐的歷史人物的別樣歷史。他們是撒旦的彼得,忠心耿耿的瘸子戈培爾還在為「元首」瘋狂的想法編造著種種解釋,同樣忠心的那位戈培爾夫人更是毫不猶豫的在末日前殺死了自己可愛的孩子。可怕的瘋狂,可對他們來說這卻是虔誠的信仰。這種恐怖的「元首」情結瘟疫般的傳染著整個國家。天真的小姑娘在操縱著大炮,瘦弱的小男孩在用血肉之軀對抗蘇聯人的坦克。「元首」死了,他的部下們卻還在遵照他的命令不肯投降。自戕的槍聲此起彼伏,毫不猶豫的選擇死亡的信徒們去地獄繼續追隨他們的信仰。撒旦也有猶大,可是那被處決的叛徒臨死時還在高呼「嗨!希特勒!」。
他們也是人,也會在絕望時哭泣,也會在戰火的間隙去體味難得的寧靜,也會用狂歡來麻痹早已崩潰的神經,也會違抗「元首」瘋狂的命令來保護支離破碎的祖國。
「在一個沒有國家社會主義的國度里,生存又有什麼意義呢?」戈培爾夫人的這句肺腑之言將這種狂熱發揮到了極致,也讓目瞪口呆的我們百感交集。愚昧?邪惡?虔誠?生長在一個缺乏信仰的時代的我,只能在這段歷史面前茫然。但他們對信念的堅定執著卻讓我深深的敬佩。一個民族一旦有了同一個信仰,那他們一定是可畏的。
歷史是不可以用美化或醜化來篡改的,歷史需要的是正視。我很佩服德國人對待歷史的態度,在這點上我們的近鄰可就遠遠不如。導演並不是在為自己民族的歷史辯護,而只是用一種平和正常的態度去面對,影片和奧立佛•斯通的《亞歷山大大帝》的立意類似,都是從一個我們陌生的角度切入歷史表現一群人物早已被定性定義的人物。在《亞》中,那個一直作為男人的偶像而存在於世界上的神,被斯通一棒子打成了一個迷茫的大齡青年,結果惹來口水無數。而《帝》中偏執的中年男子徹底推翻了前人的歷史符號,他是否也折磨了你腦中的歷史?也許很多人接受不了這樣的電影,但我覺得這種創作態度是值得欣賞的。電影中的歷史永遠是充斥著太多的後人視角,我們也看慣了太多的人雲亦雲。其實神也好,撒旦也罷。他們首先都是作為人而存在的,都食五穀雜糧,都有喜怒哀樂。
《帝》也只是一部充斥著想像與虛構的電影,只不過講故事的方式讓我們有些陌生。同樣的題材你讓波蘭斯基和老斯來拍恐怕又要別有洞天。我們也不必過分苛求正確與否,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歷史?沒有親眼目睹的我們根本沒有發言權。總之,正視生活,正視歷史。
電影不能告訴我們答案,但電影可以讓我們思考。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對歷史的反思自然是重中之重。導演並沒有將所有的罪過歸結到少數的幾個魔王身上,反而通過瘋狂的柏林地獄的畫卷揭示著關於一個民族的瘋狂邪教,一個民族的誤入歧途。歷史永遠是在靠大眾的力量推動著,光有一個撒旦是建不成地獄的,影片所展現的狂熱的德意志大眾正是他的幫凶,這些是不能夠隨著撒旦的毀滅而逃避的,不能靠著紐倫堡的懲罰就去寬恕的。否則那將是對歷史的不公,對歷史的褻瀆。他們也有人性的一面,甚至能讓觀眾隨他們一同的喜怒哀樂,但他們卻有著一個錯誤的信仰。影片的結尾寓意深遠,「我們投降吧,都結束了。」本打算玉石俱焚的軍人們無奈的放下了武器,「啪,啪」兩聲槍響,槍斃了最後的瘋狂;九死一生的容格夫人和同樣九死一生的小男孩自在的騎行在公路上,一段噩夢終於結束了,這個瘋狂過,悲痛過的民族又將會走向何方呢?
補記:一些花絮。
影片的一些細節的鋪墊很有深度,也讓人佩服導演的用心之細,構思之巧。像希姆萊離開柏林時的那句「我見到艾森豪威爾是應該握手呢還是該敬納粹禮?」。斯佩爾與希特勒分別時只是伸出了右手,而沒有敬納粹禮。這無不是在為著影片的發展服務,暗示結束的必然。那個主持希特勒的婚禮的牧師還在詳細地詢問新郎與新娘是不是純正的雅利安人;敬著納粹禮目送希特勒被火化的納粹黨徒們在炮火下狼狽不堪,這也都是十分能引起人思考的橋段。
我們原來一直捧為經典的戰爭電影大多是通過對戰場的描寫來反映戰爭的殘酷,而《帝》卻通過大量的對戰爭中環境和平民的刻畫來解釋這場瘋狂的戰爭。醫院里被拋棄的老人,無處不在的自相殘殺,彈坑裡深埋的屍體……雖然沒有氣勢恢宏或者血肉橫飛的戰爭場面,敵人的形象也只被弱化到土黃色的大衣和呼嘯而來的炮彈,但通過一系列細節的剪接,卻展示出了一個讓人窒息的末日戰場。這使我從《從海底出發》中得到的關於德國電影中對戰爭場面的獨特描繪的敬佩,在本片中得到了延續。
下了好大的決心才抽出時間來寫這些可笑文字,聊以自勉了。年齡越大越覺得自己匱乏,筆下的拙劣文字恐怕不足以為一部優秀的電影做所謂的評論。看過此片,我已把它作為去年的歐洲最佳電影,也許是我看的歐洲電影比較少吧。
在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中自娛自樂。
9. 二戰珍珠港觀後感範文5篇
珍珠港電影的 觀後感
昨天晚上中央六台放《珍珠港》,三個小時的大片23:00才開始,中間還插了30分鍾的 廣告 ,害我一看看到凌晨兩點。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珍珠港》。幾年前剛剛播映時,我就借過D版看,還一看就是好幾遍。
但是那時候還小,看這部電影就是沖著裡面的大場面去看的,可以說無論影片敘述的感情 故事 還是戰爭背景,都沒有引起我的注意,因為我的時間都花在期待和欣賞那些爆炸場面上了。
昨天晚上再看,我卻第一次發現了這部片子的一大特點美國與中國一樣,都曾經與日本為敵、與日本交戰,但是在這部片子中反映出來的日本軍人,並非如同中國的抗日戰爭影片中那般猙獰可怕、醜陋不堪,相反地,看片的人會不由地贊賞他們精妙的戰略部署,以及面對戰爭時忘我的犧牲精神。
反觀中國的抗日戰爭影片,我們都是從小看到大的了。片中的反角日本人的典型形象,就是留著兩撇八字小胡須,嘴裡叫著「八格牙魯」,動作粗魯、形象猥瑣,最後被我們神勇的八路軍戰士打得屁滾尿流,倉皇逃竄。
小時候的我愚昧無知,還真以為日本人都這副德行。現在想想,先不說抗戰八年有幾場像摸象樣的仗是八路軍新四軍打出來的(他們不就是在那兒游擊么?),就說日本軍人要真是那麼一副猥瑣像,真是那麼沒有紀律隨意散漫,這么大一片東亞、東南亞,憑他一小小日本島,能打得下來嗎?
二站期間的歐洲戰場,德國是最強,要不是盟軍諾曼底登陸成功外加令人難以置信的瞎指揮,最後鹿死誰手還指不定呢。
同樣的道理在亞洲,要不是最後美國丟的那兩顆原子彈,還有蘇聯出兵東北,這東亞、東南亞地區能夠靠自己的力量戰勝日本嗎?難道還真以為那小米加步槍能打得過大炮鐵騎了?這又不是魔幻故事!
可是直到今天啊,中國人還是不願正視這個問題。一拍電影就把日本軍隊塑造成一副窩囊像,把我軍塑造成不怕槍林彈雨的「仙人」!
一個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弱點與缺點的人,永遠也不可能進步,因為他沒有辦法認識真正的自己!
同理,一個不願意正視自己的過去事實的民族,也不可能進步,因為他們只會自我吹噓自以為是!
在《珍珠港》片尾,羅斯福總統說了這么一句話:「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不可戰勝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的自負和驕傲帶給我們多麼慘痛的代價。」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才能認識到真的不足;而勇於正視對手的強大,並且給予對方客觀正確的評價與表現,則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獲取世界尊重的基礎!
珍珠港電影的觀後感
這些天一個人的日子有些無聊,又拿出《珍珠港》來打發三個小時被 雨水 淹沒的時間。
誰都知道我愛《珍珠港》,誰都知道我對《珍珠港》百看不厭。
我不管在那些所謂的影評人對它是貶是褒,我不是專業人士,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看電影的人。只要是觸動觀眾心靈的、能引發觀眾深思的就是好片。《珍珠港》它確實是部商業片,但又有幾部商業片能讓人這么震撼,能讓那麼多人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復感受。
作為電影,三角戀確實是個惡俗的話題,但放在戰爭這個大背景下,又顯得是十足的無奈。為了有一個算的上圓滿的結局,看到一半處大概都會猜到結局Rafe與Danny必須有一個面對死亡。
頭幾次看電影對兩個男性人物,我是沒有偏愛的。Rafe作為主角中的主角,自然要盡可能的包含優點。他英俊帥氣,他的飛行技術一流,他是空軍軍官,他有飽滿的自信,他嚮往飛向真正的戰場,他對愛情忠貞不二,他對朋友處處保護與包容,他有時候會有小男孩兒的可愛與沖動,他在臨行的前夜為了責任自願放棄了幸福的一夜。他幾乎是完美的,所以吸引了美麗的Evelyn。
再看Danny,也許就覺得不是那麼完美。起初我也是不太喜歡他的,膽小,懦弱,不太敢去追求。他總是活在Rafe的光芒之下,飛行技術沒有Rafe高,處處要受Rafe的保護,甚至連愛情都掩蓋在Rafe之下。面對飛機Danny總是很自信,可以鎮定地指揮,但轉身遇到Evelyn,立刻就會語無倫次、面帶紅暈。漸漸就有些喜歡這個帶點悲情色彩的人物,這樣的有著缺點的人物才顯得真實,靦腆的Danny或許更招人憐愛。有一句話,男一號是女一號來愛的,而男二號是大家來愛的。Danny雖然處處需要Rafe的支持與保護,但最後他卻用生命保護了Rafe。
還有很多人在批判Danny和Evelyn不該在Rafe離開之後就展開新的愛情,但畢竟那時候都因為情報的不準確以為Rafe已經犧牲了,大家都需要新的生活、如果Rafe真的離開了人世,他也一定會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用一生去替代自己照顧愛人。難道Evelyn非要像梁祝那樣殉情、或者在思念中孤獨終老大家才滿意?凄美的愛情只是 傳說 ,而我們需要的是生活,誰能說他們倆在一起了就對Rafe沒感情了,就忘掉Rafe了。只能說錯誤、不及時的信息造成了後來的尷尬局面。為了電影的結局,也許只有Danny離開,小Danny來延續他的生命是最完美的。別在說什麼Danny搶了Rafe的女友,Rafe還得替他養兒子之類的無恥話題。Danny用生命拯救了Rafe,小Danny是Danny生命的延續,Rafe和Evelyn會傾盡所有感情去愛小Danny,小Danny可以說他們三個人共同的孩子,他代表了戰爭結束後美國的未來。他會為自己的父親感到驕傲,會繼承父輩們的影響繼續為祖國而戰。
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放在愛情熱情之後,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拋在國家利益之後。電影之初,Rafe為了自己飛上雲霄的夢想,離開了深愛的Evelyn遠去英國參戰。電影之後,Danny也同樣為了自己的夢想和國家的尊嚴,與Rafe一起參加危險的「奇襲東京」計劃,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保護了最好的兄弟,沒能活著回國見自己的愛人,沒能見到自己的兒子出世。
Rafe與Danny一起生長在戰爭的年代,有同樣的沖上雲霄作戰的夢想,甚至還會愛上同樣的女人。他們早就不單單只是朋友,更是兄弟,是親人。不管有什麼矛盾,什麼誤會,最後還是會解開,還是會共同飛向東京的上空為祖國為尊嚴而戰。
除了這三個主角,羅斯福總統不讓你震撼?杜立特將軍不讓你欽佩?那個黑人水手多利米勒不讓你感動?當杜立特將軍清清楚楚地告訴被挑選出的空軍士兵,「奇襲東京」計劃是冒著生命的危險,那一排士兵毫不猶豫地邁出的堅定地一步,那個特寫,那鏗鏘有力的腳步聲沒震到你的心上?那十六架轟炸機成功地從航母起飛,那電影中的氣氛沒讓你感同身受?就是這部電影,讓我第一次了解了羅斯福總統,並且從此成為我的偶像。
再說日軍方面。這部電影只是為了弘揚美國人民的愛國情感,沒有必要重新勾起日美兩國的矛盾,對日軍方面的描述也並不是單純的醜化。當然,作為商業片,為了打入日本市場也要求必須這么做。但是這樣的處理並沒有引起觀看者的不舒服,總比那些中國的很多作品裡把日軍當傻子寫強很多,那樣描述反而會被認為你當年被一個傻子國家打的爬不起來不覺得自己很丟臉么?片中那個日本士兵給寫家信的那個片段很真實。日軍也是人,也有感情,他們忠於自己的國家接受上級的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他們又有濃重的武士道精神,更是要求自身必須為國家奉獻生命。當然,想南京大屠殺、細菌戰那類慘無人道的行為不在之列。還有一個很感人的地方就是,一個日本士兵在轟炸珍珠港時看到小孩子在玩耍,打手勢告訴他們要蹲下,防止傷害到無辜的 兒童 。
我們必須要面對歷史,中國你現在為什麼不願意太多的宣傳8.15日本投降日,難道就因為日本向中國投降書上寫著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特級上將蔣中正。當時中國的正式政府就是中華民國,最高領袖就是蔣介石,簽字的代表就是何應欽。蔣介石確實做了很多不利人民的事情,但你不得不承認他曾經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帥。成者王敗者寇,難道六十多年前的中國跟兩千多年前劉無賴與楚霸王楚漢之爭的歷史是不同的?怪只怪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總是相同的,但當代人總是看不到當代真實的歷史。
這部電影還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細節與鏡頭。電影是沒有國界的,從電影中得到的震撼更是沒有國界的。Evelyn說American suffered,but American grew stronger。同樣的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作為經歷了這么多大災大難中國人,同樣可以從苦難與傷害中走出來,變得更堅強。
珍珠港電影的觀後感
如果所有的商業片都有這樣的水準,那商業片就不會老被罵得體無完膚了。商業沒有錯誤,特技也沒有錯誤,砸錢甚至也不算錯誤,只要故事好看,電影好看,創作者投入真誠在裡面,觀眾就會買賬,自然也會買單。
十年前就可以看出邁克爾貝對技術的熱衷,戰火紛飛的場面著實令人震撼,即便多年後的今天只是在電視屏幕前看,依然可以想見大熒幕前會有多麼令人嘆服的效果,特別是這種低空飛行的鏡頭,在影院里是最有感覺的。
把刻骨的愛情放到宏大的背景中,屢試不爽。一方面,愛情顯得尤其珍貴尤其美好,可以撫慰每一個在歷史中迷失的人的靈魂,成為人的精神支柱,支撐人們度過一切困難;另一方面,在戰爭面前,愛情又顯得尤其渺小尤其脆弱,在數萬人的生命面臨威脅時,情愛自然而然退居次席,在家國面前,個人情感只能放在一邊。
電影故事流暢,場面壯觀。在描寫愛情時,無論是前一段情還是後一段情都讓人非常動容,特別是danny帶著心愛的女孩飛上天在落日中旋轉的鏡頭極度唯美。這本就是個糾結的故事,兩個生死相照的朋友愛上了一個女人,因為一個人的死亡使另外兩個人走到一起,當rafe又出現時,三個人都陷入了痛苦。而戰爭,使這問題從主要矛盾變為次要矛盾,任何事情必須給戰爭讓路。戰斗過程驚心動魄,導演客觀地記錄著兩軍交戰的事實,在這一過程中並沒有偏頗的感情傾向,日軍和美軍同樣在為自己的國家而戰。但在美國的人物故事中,更深刻地弘揚了為了保衛祖國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有了戰無不勝的基礎,沉睡的巨人被喚醒。在大戰背景下,danny死去了,沒有畏懼地死去了,死在rafe的面前,知道了自己成為父親,並把這個職責託付給了rafe。這一結局也最好地解釋和化解了之前danny愛上Ivy的事實。
本阿弗萊克和喬什哈奈特風格完全不同。一個女人一生能被其中的一個愛上是很幸運和幸福的事,而被兩個同時上真不知是幸或不幸,不過貝金賽爾得到電影中的這個機會絕對是幸運盒幸福的。詹妮弗迦納竟然在裡面出演一個戲份很少的配角,而且打扮也絕不美艷,難道這是促成她和阿弗萊克結緣的片子?
音樂非常好聽,以至於看完電影還老老實實講片尾看完,而寫下這些文字,也是在原聲音樂的陪伴下完成的。
珍珠港電影觀後感
很久沒有這么感動和激動過了。一部壯麗的戰爭史詩大片<珍珠港>,激起了我埋藏心裡很久,幾乎被忘卻了的震撼和感動。美國人把他們曾經失敗的歷史展現的如此真實、震撼和感人,使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影片的開始,可能讓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嚴陣以待、摩拳擦掌的緊張。但輕松、幽默、甚至有些玩世不恭場景展示的卻是人性真實的獨白。影片隨著男女主人公感情的深化和變化,刻畫出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光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感動著我、一個個慘烈的戰爭場面震感著我。美國人敢於正視歷史、 反思 曾經的失誤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珍珠港>沒有迴避當時美國國防部自身的失誤和錯誤的判斷,在敵人真的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果斷出手、奮起抗擊。士兵們立刻拋棄了之前和平環境下結成的恩怨情仇,將國家、民族的利益至於首位;在生死關頭,爭相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彰顯了一個成熟的民族和大國的風范。
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人,都應該在生活中學會反思和成長。沒有失誤的政府是不可能的,自己不說、不反思,不代表事實的不存在。只有正視失誤、反思過錯、記住傷痛,才會使自己不再陷入屢錯屢犯的泥潭;才會在慘痛的教訓中得到鍛煉和成長;才會將失誤、過錯、傷痛化作完善自己,奮起直追的動力。如果這樣,失敗的成本就是我們勇於擔當的力量。
在XX年 春節 即將到來之際我祈禱,我的祖國,在發展中得到鍛煉;在失誤中勇於擔當;在擔當後能得到進步。我祝願,我的同胞,會在生活中得到歷練;在歷練中勇於奮進;在奮進中得到成長。
珍珠港電影觀後感
一直以來,美國好萊塢出產的電影稱得上汗牛充棟,他不管在電影的立意、創作上,還是在電影拍攝的恢弘場面和震撼氣勢,他全方位沖擊著人們的視覺感受。一個世紀以來他不僅影響著全球的電影業,還讓全球的電影觀眾至今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得以生存的,並不是因為他是人們不可缺少的娛樂項目,也不是美國要在國外樹立他所需要的形象,他主要是表現在不同時期滿足不同人的慾望,以此來征服全球電影觀眾的眼球。經常變著法子來迎合影迷,及時捕捉某一時期大眾關注的社會信息,來迎合觀眾的潛在慾望。
電影《珍珠港》以「二戰」期間法西斯日本為了侵佔太平洋而偷襲珍珠港為背景,講述了從小一起長大的一對死黨雷夫、丹尼和護士伊弗琳三人之間的一段浪漫的 愛情故事 。雷夫和丹尼既是好朋友又是情敵,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兩人只能將兒女私情暫時拋在一旁,一起並肩作戰,共同為自由、正義而戰......
從商業角度來看,無疑是成功的。從影片中俯瞰珍珠港,那蔚藍的海面上搖曳著各類的戰艦,一個長鏡頭捕捉到戰艦上休閑的人們,海風輕輕的吹起年輕護士的秀發,草地上游戲的的孩子們,一切是那麼的溫馨、自然、安逸。還有那動人的音樂,這顯然得益於《泰坦尼克號》的啟發,一首《THERE YOU'LL BE》將影片的浪漫與溫馨表現得淋漓盡致......
風雲突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那40分鍾的精彩爆炸場面,慢鏡頭和晃動的攝像機向電影觀眾展現出可怕、血腥的畫面,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無論是海戰、空戰的場面,都是驚心動魄。飛機、大炮、戰艦和爆炸交織組成的火焰,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中,戰艦被炸成直立起來,飛機瞬間的炸毀,成群的美國士兵被炮彈炸飛在天空中,尤其是炮彈在人堆里爆炸,以及天空中如捅了馬蜂窩氣勢洶洶的日軍轟炸機,視覺上絕對令人震撼,氣氛上令人壓抑、恐怖......
所有這一切,都符合好萊塢的一貫作風,他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進行消費的慾望,會使出渾身解術,善於將各種各樣的題材娛樂化。文的、武的、哭的、笑的、驚悚恐怖、驚險刺激......各種各樣一應俱全,這也是好萊塢影片經久不衰的緣故吧。
從製作內容上講,他只能停留在一般的層次上。不能作為經典,也不能作為史詩。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影製作出一部又一部,在經過「叫好」和「批評」後,一部分電影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遺忘了。因為沒有什麼記憶猶新的感覺,也沒有多少感染力和感人的線索。
電影《珍珠港》中把愛情和戰爭結合起來作為故事的線索,本來是個很好的立意,編導們也是絞盡了腦汁。但珍珠港只是「二戰」中的一個點,一個布景。顯然結合得有些牽強,愛情故事和戰爭事件也顯得格格不入,好象兩個孤立體,怎麼也聯系不到一塊,而且這個愛情故事的力量也比較薄弱,雖然很煽情。
一段三角戀愛,在女主角不明的情況下發生,是寂寞難當是日久生情還是對戰爭的發泄。女主角伊弗琳的愛情世界也是一片空白,缺少熱情,沒有生死離別的感覺;缺少真誠,左右搖擺不定;缺少耐心,沒有情感的堆積。讓電影觀眾覺得她有點水性揚花的味道,所以就成不了傳世之作。
從電影的硬傷上,影片存在著幾處明顯的漏洞。
影片開始長島有一處寫「Witchell Field」,而實際上正確的拼寫是「Witchel Field」。 丹尼帶伊芙琳乘飛機看日出時,你會發現太陽的位置變化了好幾次,一會兒太陽落下一半,一會兒太陽又剛剛升出地平線等等。
總之,《珍珠港》應該突出的是戰爭,描述的應該是美軍戰士英勇不屈的精神。而實際上《珍珠港》既不是戰爭片,也不是歷史片,既不是動作片,也不是愛情片,很讓人失望和遺憾。
相關文章:
1. 電影《讓子彈飛》觀後感1500字5篇
2. 百團大戰觀後感600字
3. 黑鷹墜落觀後感1500字作文
4. 七七事變觀後感500字
5. 變形金剛3觀後感錦集
10. 紀念抗戰影片觀後感3篇
紀念抗戰影片觀後感1
暑假中,我看了電影《邱少雲》,直到現在,我怎麼也忘不了邱少雲的摸樣,更難忘記他在烈火中堅毅的面容、鎮定的神態。
這部影片介紹了在一次戰斗中,邱少雲為了不暴露部隊的潛伏地點,伏在大火中一動也不動,忍受著烈火燒身痛苦,最後竟被大火給活活地燒死。其實在他的身旁有一條水溝,他完全可以滾進水溝里,讓自己身上的火熄滅。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深知這樣做的後果---不僅救不了自己,還會害死所有的戰友,導致這場戰斗的失敗。
看完之後,我被邱少雲深深地震撼了!多麼可敬的英雄啊!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大火在邱少雲的身上燃燒了兩個多小時,這種巨痛是多麼難以忍受啊!回憶著那殘酷的畫面,想到英雄在烈火中燃燒的身軀,我的眼淚怎麼也止不住,直往下流。我多希望出現奇跡呀!或突然間熄滅,或天突降大雨……可那隻是幻想,英雄最終還是離我而去。他選擇了犧牲小我顧大我,用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 ,換來了戰友的生命和戰斗的勝利,他才是一個真正的堅強 的男子漢。他這種無私奉獻精神、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 呀!
再想想我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碰到一點困難就退縮,吃一點虧就斤斤計較。比比他們,我是多麼慚愧!我們小學生雖然不能象邱少雲一樣為了祖國獻出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他那堅強的毅力,做一個堅韌不拔的人;學習他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發奮讀書,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紀念抗戰影片觀後感2
一直想為抗戰勝利70周年寫點什麼,卻又囿於種種纏身的工作,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可時間不等人,眼瞅著9月3日兵臨城下,醞釀了許久的抗戰情緒總是沒有找到突破口,我開始有點焦躁不安了,就在我為此百般上火之際,突然獲悉一個重要的消息:《百團大戰》將於8月28日正式上映。沒錯,就是這個了,原來這就是我遲遲未能動筆的潛在原因,原來我一直在冥冥中“等待黎明”,等待這部浴血奮戰可歌可泣的影片兒。
近水樓台先得月,當天我就觀看了這部影片。百團大戰,是抗戰史上的光輝一筆,甚至可以說是八年抗戰由被動抵抗到主動出擊的偉大轉折。不過,這一筆在寫得非常曲折和坎坷。當年,代表邪惡一方的日本軍國主義將魔爪伸向泱泱華夏,肆意蹂躪祖國的山河,代表正義一方的勤勞善良的中國人民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踐踏和摧殘,悲慘之甚不忍再去訴說。放到時代背景下去看,隨著二戰的戰火蔓延,法國投降、蘇聯停火、我國國土不斷淪陷、正面戰場節節敗退……狼煙滾滾的國土上,亡國滅種的悲觀情緒逐漸蔓延,德意志的盔甲戰車,也讓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向著不利於正義一方的方向運動發展。如果再不做點什麼,可能就真的完蛋了。
危難關頭,作為抗日戰場中流砥柱的中國共產黨和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審時度勢,挺身而出,充分借用人民戰爭這一汪洋大海的威力,發動和組織了敵後戰場百團大戰,向企圖分割圍剿我們的日偽軍狠狠揮了當頭一棒,為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注入了充滿希望的力量。破壞鐵路鏈的娘子關戰役、保衛兵工廠的黃崖洞戰役、突襲反包圍的關家堖戰役,百團大戰讓“犯我中華者”有來無回,粉碎了囚籠政策,打出了軍威士氣,極大地提振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信心決心。越來越多的官兵和群眾跳出“天都黑了,中國完了”的論調,意識到“中國還在,中國人還站著”。
毛主席說:“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面對日軍實施殺光搶光燒光的屠村屠城燼滅戰,彭德懷發出了“想要種族不滅,唯有抵抗到底”的吶喊。彭老總和左將軍率領著士兵兄弟,一個挖鐵路,一個炸橋梁,一個攻車站,一個拿礦山,把心中的怒火轉化為犧牲的父老鄉親和革命戰友復仇的炮火。驅逐日寇,抗戰到底,中國共產黨和黨所領導的八路軍用百團大戰的特殊方式向世界鄭重宣告著:無論如何壓迫,無論何時何刻,中國和中國人民是絕對不會投降的。
毫無疑問,百團大戰就像一劑改變歷史脈搏的強心針,它的意義是重大的,它的影響是深遠的,能夠產生這么大的意義和影響,它的戰爭也必然是殘酷的。為了完成一些重要的戰斗指令,上去一批,倒下一批,再上去一批,又倒下一批,然而英勇的戰士從未退縮,許多戰友光榮犧牲,以身殉國。但是,正是靠著一批批大無畏的八路軍指戰員和一場場壯烈的戰役,扭轉了戰局,改變了歷史演變的結果。
當音樂詩人李健演唱的影片主題曲《等待黎明》的旋律響起,悲愴的戰地情歌讓人潸然淚下,而觀影過程中壓抑許久的情感也終於被點燃,被渲瀉,被爆發。“煙火綻放,照亮著滄桑的夜空,越過高山,等待美麗彩虹。”詩寫得太美了,不過這是藝術化處理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以為的樣子,我因此忍不住想要改編歌詞,因為戰爭的歷史其實應該是這樣子的:“炮火四起,響徹這中國的土地。血戰到底,等待最終勝利。”無論是什麼樣子,這首曲子對於被孤立分割的抗日軍民來說,猶如一段期待抗戰勝利的希望之聲,更是激勵英勇斗爭的信仰之歌。
“無聲處,聽驚雷,寫青史,鑄豐碑,龍歸滄海英魂壯,血沃大地勁草肥。抒肝膽,聚風雷,問人生,能幾回,太行山上雲濤吼,至今澎湃贊軍威。”大家聽到片尾曲那一句句聲聲慢的深情回眸了么?歷史永遠都在那兒,是非功過自有評說,不過,邪不勝正的道理亘古不變,得正義者得勝利,勝利永遠站在正義這一邊。我們新一代革命軍人應該做的,就是沿著先驅的足跡為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做得更多,用強大的實力和堅定的決心守護好我們的祖國。
不過,“提高警惕,保衛祖國”,這不是光靠喊就能說到做到的。除了多樣化軍事任務和實戰化訓練,閱兵場就是最好的檢驗場,最能看出忠誠度和戰鬥力。9月3日在天安門舉行盛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是首次以紀念抗戰勝利為主題、首次組織抗戰老兵方隊參閱、首次安排英模部隊方隊參閱、首次邀請外軍方隊參閱、首次安排將軍擔任領隊、首次按作戰體系編組受閱方隊、首次飛出70造型的大機群密集編隊的閱兵,舉世矚目,更是舉世罕見。其中傳遞的信號有很多很多,但至少包括:中國的軍力今非昔比,中國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不容置疑,任何玩火者,只會引火燒身,任何挑釁者,必是飛蛾撲火。
回首遙望70年前不可一世的大日本帝國向中國無條件投降,揚眉吐氣之餘,我不禁想說:那場戰爭的勝利,既是民意的勝利,更是正義的勝利。百團大戰就像八年抗戰史上的一個縮影,預示著勝利永遠屬於正義。縱然在戰爭進程中,正義的軍隊或許會一時被壓製得無法呼吸,但黑暗終將散去,黎明終將到來,最後的勝利永遠不會被邪惡奪得。這是歷史的潮流,任誰也不能主宰或阻擋。不僅是抗戰,歷史上任何血與火的斗爭,最後的贏家必然是正義的使者!
紀念抗戰影片觀後感3
再過一周就是抗戰勝利70周年的紀念日了,在這個紅動中國,愛滿瀟湘的日子裡懷著激動不已的心情觀看了這部極具抗戰色彩的電影——《誘狼》。下面是個人的一些觀影感受:
影片《誘狼》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以經典戰例黃土嶺戰役為背景,重現當年擔任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第三支隊支隊長曾雍雅智誘日軍中將阿部規秀及其所屬部隊進入我軍包圍圈,最終被我八路軍一舉殲滅的精彩故事。
被稱為日軍"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官至中將,是歷史上我八路軍擊斃的日軍最高將領,他所率領過的部隊,幾乎百戰百勝。其人作戰風格殘忍,手下沒有俘虜,他對任何一個作戰時未接到命令而後退的士兵,給予的懲罰都是燒死、分屍,不許其自殺。日軍有針對性的安排阿部規秀對付我八路軍和游擊隊,他的死宣告了日軍這一戰略的失敗,也震驚了整個日本。當時《朝日新聞》以"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報道了阿部規秀被擊斃的戰斗經過。黃土嶺戰役的勝利,再次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所謂神話,展現了八路軍高超的戰術素養,極大地鼓舞了當時全國的抗戰士氣。
看完之後不禁感概萬千,作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青年,我們要熱愛這個歷盡劫難的祖國,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當我們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時,我們應當時刻謹記團結奉獻的抗日精神,不論戰爭或是和平,我們都要很好的發揮下去,萬眾一心,團結奮進。把滿腔愛國之情化為發憤學習和工作的強大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