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了《我們倆》這部電影讓我得到了什麼啟示
看《我們倆》這部電影得到的啟示可以以觀看影劇為主題,描述劇情的大致經過,最後總結從中得出的啟示。
正文:
影片中,在老太太和女孩的相處過程中,幾乎沒有一件典型意義上的互相關愛的事情,她們的生活總是將爭執和寬容交織在一起 ,當然開始矛盾多一些,後來溫情多一些。
不過就是這樣,才更貼近生活,生活不是拍電視,哪有那麼多肉麻。其實大部分人在生活中對於情感的表達都是頗為吝嗇的,真正的感情並非來自什麼典型事例,而是生活中每一點一滴的磕磕碰碰,還有溫情。
(1)法國電影我們倆影評分析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冬天,在某個四合院孤孤單單生活的老太太迎來一個來北京求學的外地女孩。女孩想租老太離學校很近的房子,但嫌老太太要價太高,老太一臉愛住不住的表情堅決不降價,女孩無奈租了下來,兩人開始磕磕絆絆爭吵不休的主客生活。
無論是安裝電話、繳納電話費,還是點電爐、借用電冰箱,女孩都覺得老太太在處處算計她,心裡十分委屈,老太太看她,也是一百個不順眼。
但日久生情,兩人漸漸成了彼此的依靠。日子溜過春天、夏天,老太太眼見女孩生活尤其戀愛中的喜怒哀樂,她晚年的孤獨因為有女孩的陪伴沖淡了不少。秋天來臨,女孩找到更好的住處,要離開老太,老太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來。
Ⅱ 《我們倆》觀後感
導語:《我們倆》影片講述了一個90多歲的老太太和一個20歲出頭的小姑娘之間的一段情感故事。我整理了這部電影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我們倆》觀後感1:
總有些,想說卻總也說不出、說不全的情感。
總有些,想忘卻總也忘不了、丟不去的過往。
春、夏、秋、冬,四季的一個輪回,也許,代表著一段感情的逆轉。
冬,漫天雪花紛飛,始終興奮著,走落於千家萬戶。鏡頭前,一張年輕的臉龐,帶 著急促的喘息,駐足於一座破舊的四合院。迎上她的是一張蒼滄的臉,和並未被歲月磨蝕的銳利眼神。後來,年輕的臉寵,沒有隨著雪花繼續奔走,就在這眼神的注視中,留在了這座安靜得忘了多少年的房子里。
一位“精明”的老太太,和一位“任性”的小姑娘,隔了N代的鴻溝,矛盾的立足點和理由總是合情的。這是一場女人間的戰爭,一老一少的口水之戰。
臨近新年,屋外的熱鬧和屋內的“熱鬧”,相互交織著,創造出有些不和諧,卻別有意味的樂章。
春,溫暖卻又平和,春節的喧鬧慢慢歸為平淡,之前夾雜著濃烈火葯味的屋子,在新年的鍾聲敲響後,如同春天的微風拂臉,有了些淡淡的溫暖和特有的柔情。
老太太依然是習慣了坐在她屋前,看著小姑娘的出出進進,一句兩句地搭聊著,雖然還是有些一如當初的厲聲。小姑娘也是忙碌地來回於屋裡和屋外,依然是常常和老太太理論著,但顯然的,有些東西已漸漸地改變。而我們都願意相信,那是十分美好的。
夏,熱情漸漸蘇醒,不管是屋裡還是屋外,都同樣地酷熱難擋。這曾經吵吵鬧鬧的一老一少,儼然祖孫倆,小姑娘已經時不時的,跑進老太太較為涼快的屋,躺著,猶如自己家一樣。
任性的姑娘,還是點燃了爭吵的導火線,吵鬧引發的那一場熱氣,都比得上太陽給於盛夏的`溫度了,但也許是了解了老太太的性子,她隨即又很好地轉化了看似必會發生的“惡戰”,而老太太,也不是那一味地斥責,開始耐心地講解起道理來。感情的溫度,也在悄悄地上升。
秋,豐收還是蕭瑟?情感上面,她們倆都有了很大的豐收,但,有些景色,註定不屬於這里的。
不管是獲得還是捨去,兩者,都有了。看著小的為老的,做的這些那些的小事,老的,對小的,有意無意的關心,不免為人類感情的微妙感慨萬分。
小姑娘的不辭而別,讓老太太,失去了爭吵,同時,也重新撿回了孤獨。破舊的四合院,從里到外,繼續破舊著。給過它短暫新鮮的那道風景,已經迅速地成為歷史。蕭瑟的秋風吹著,屋子裡,已經靜謐得有些可怕了。
姑娘接到了鄰居打的電話,老太太生病了,她馬上到四合院,兩人再次相遇的一瞬那,老太太已經忍不住潸然淚下,小姑娘在回去的路上,也是難忍悲傷。
冬,伴隨著沉重的木門關上,年老的生命已經悄然離去,鏡頭的最後,布滿灰塵的坐椅,能讓人,回憶得起,曾經,這里發生過美好么?
有些人,很單純;有些事,很簡單;有些改變,很自然;有些生命,應該給予掌聲。
《我們倆》觀後感2:
總有些,想說卻總也說不出、說不全的情感。
總有些,想忘卻總也忘不了、丟不去的過往。
春、夏、秋、冬,四季的一個輪回,也許,代表著一段感情的逆轉。
冬,漫天雪花紛飛,始終興奮著,走落於千家萬戶。鏡頭前,一張年輕的臉龐,帶著急促的喘息,駐足於一座破舊的四合院。迎上她的是一張蒼滄的臉,和並未被歲月磨蝕的銳利眼神。後來,年輕的臉寵,沒有隨著雪花繼續奔走,就在這眼神的注視中,留在了這座安靜得忘了多少年的房子里。
一位“精明”的老太太,和一位“任性”的小姑娘,隔了N代的鴻溝,矛盾的立足點和理由總是合情的。這是一場女人間的戰爭,一老一少的口水之戰。
臨近新年,屋外的熱鬧和屋內的“熱鬧”,相互交織著,創造出有些不和諧,卻別有意味的樂章。
春,溫暖卻又平和,春節的喧鬧慢慢歸為平淡,之前夾雜著濃烈火葯味的屋子,在新年的鍾聲敲響後,如同春天的微風拂臉,有了些淡淡的溫暖和特有的柔情。
老太太依然是習慣了坐在她屋前,看著小姑娘的出出進進,一句兩句地搭聊著,雖然還是有些一如當初的厲聲。小姑娘也是忙碌地來回於屋裡和屋外,依然是常常和老太太理論著,但顯然的,有些東西已漸漸地改變。而我們都願意相信,那是十分美好的。
夏,熱情漸漸蘇醒,不管是屋裡還是屋外,都同樣地酷熱難擋。這曾經吵吵鬧鬧的一老一少,儼然祖孫倆,小姑娘已經時不時的,跑進老太太較為涼快的屋,躺著,猶如自己家一樣。
任性的姑娘,還是點燃了爭吵的導火線,吵鬧引發的那一場熱氣,都比得上太陽給於盛夏的溫度了,但也許是了解了老太太的性子,她隨即又很好地轉化了看似必會發生的“惡戰”,而老太太,也不是那一味地斥責,開始耐心地講解起道理來。感情的溫度,也在悄悄地上升。
秋,豐收還是蕭瑟?情感上面,她們倆都有了很大的豐收,但,有些景色,註定不屬於這里的。
不管是獲得還是捨去,兩者,都有了。看著小的為老的,做的這些那些的小事,老的,對小的,有意無意的關心,不免為人類感情的微妙感慨萬分。
小姑娘的不辭而別,讓老太太,失去了爭吵,同時,也重新撿回了孤獨。破舊的四合院,從里到外,繼續破舊著。給過它短暫新鮮的那道風景,已經迅速地成為歷史。蕭瑟的秋風吹著,屋子裡,已經靜謐得有些可怕了。
姑娘接到了鄰居打的電話,老太太生病了,她馬上到四合院,兩人再次相遇的一瞬那,老太太已經忍不住潸然淚下,小姑娘在回去的路上,也是難忍悲傷。
冬,伴隨著沉重的木門關上,年老的生命已經悄然離去,鏡頭的最後,布滿灰塵的坐椅,能讓人,回憶得起,曾經,這里發生過美好么?
有些人,很單純;有些事,很簡單;有些改變,很自然;有些生命,應該給予掌聲。
《我們倆》觀後感3:
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冬日,小臉凍得通紅的女孩小馬急匆匆地闖進了一個僻靜的老北京四合院,也闖進了一個性格孤僻的老太太的生活,成為老太太那間五六平方米的小房間的房客。從此,老院兒變得不再只有沉寂與灰色。而在這個空盪盪的簡陋的四合院里住了一輩子的孤寡老人的生活,也被染上了戲劇般的色彩。
小馬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和朝氣,她把自己那間比狗窩大不了多少的小屋裝扮得舒適而溫馨;可老人需要秩序,在老人面前,眼前這個女孩子是一個常犯規的人,冒犯了她的很多禁忌,但也讓她原本平淡無奇的生活有了些許生氣。於是,住在正房裡的房東老太太整日以靜制動,把觀察“新新人類”小馬的一舉一動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一老一少的矛盾很快就出現了,圍繞著電費、水費、電話費的分攤問題,“錙銖必較”的小房客和“老謀深算”的老房東展開了鬥智斗勇、堅苦卓絕的經濟斗爭。
春天來了,兩人的僵局也因為老太太唯一的“閨中密友”印老太的斡旋而解凍。她一邊規勸老太太脾氣不能太壞,否則沒法和人相處;一邊和小馬講起老太太的坎坷經歷:原來老太太年輕時騎過馬、打過槍,還抽過大煙,結婚第二年就成了寡婦,無兒無女,只有一個養女偶爾來看她。時間一天天過去,這一老一小的內心如同春天的泥土般變得松軟起來,她們開始互相理解、互相關心,盡管因代溝引起的小沖突還時而發生。
夏天來了,兩個人的關系顯然已經升華了,似乎還有些要相依為命的假象。老太太想以免除小馬房租為條件,替自己其貌不揚的外孫做媒,後來發現小馬早已名花有主,只好悻悻然作罷。年輕人談戀愛難免鬧別扭,老太太又開始像居委會大媽一樣對情感上遇到風波的小馬進行調解工作。
秋天,枯黃的葉子落滿庭院,找到新住處的小馬決定搬走了。老太太望著人去屋空的一幕,失魂落魄,不無嗔怪地質問小馬:“就這么搬空了?”那空洞的灰濛蒙的眼神讓人覺得,小馬搬走的不是自己的行囊,而是老太太的精神寄託和生活重心……其實女孩子註定是要走的,她要繼續過屬於自己的軌跡和生活,她必定要離開這個狹窄而簡陋的四合院,從一開始,她就只是一個短暫的過客,然而她的離開無疑將老人心底里那種突如其來的欣欣向榮、希望、活的色彩也隨之帶走了。
不久,老人生病了,很快就離開了人間。其實,對於老人來說,她想抓住的未必就是小女孩的關心與陪伴,也許只是對久違了的溫情的企盼。
Ⅲ 《我們倆》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 觀後感 吧。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們倆》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倆》觀後感篇1
端午節 的時候寫了一篇 文章 《端午—20--》,講的是我在興平讀書的時候寄住在一對老年夫婦家裡的事情。尋覓陽光看了推薦我看電影《我們倆》當時忙於備戰六級也一直沒有看,今天突然想起,在土豆觀看《我們倆》。
本以為我的視點會過多的放在寄宿的學生小馬身上,但是看完以後觸動最大的倒不是小馬,而是那個孤獨的老太太。看到好幾處的時候都想流淚,想起了姥姥。
我是由姥姥、姥爺帶到五歲,印象中最寵我的是姥爺,凶凶的是姥姥。姥姥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只要我稍微不聽話就打我。姥爺卻總是護著。姥爺去世的那個晚上,我跪在院子里對著滿天劃過的流星許願,結果姥爺還是走了,從此不再相信有關流星的任何 傳說 ,也不再觀看流星,更不會對著流星許願。姥姥不久後患了偏癱,聽那些老人說姥姥干凈了一輩子,要強了一輩子,臨了得了不能動的病。
以前每次見到我她都對我媽說:「你看孩子那臉黃的,你們也帶著去醫院看看。」可是沒有人會當回事,包括我自己。
寒假回家的第二天爸爸就帶我去了醫院,舅舅帶著姥姥去了,她見到我還是打,顫抖著手裡的拐杖,眼裡卻又流露出傷心。她的左手不能伸直,我撒嬌的掰開她的手,慢慢的撫摸著,安慰著說沒事。我看著她拄著拐杖一跛一跛的離開病房,偷偷的流了淚。那以後到現在就再也沒有見到姥姥,我想我要是早點看《我們倆》的話一定會回家。
人上了年紀,總是盼望身邊能有個人,雖然姥姥有六個孩子,可是卻都各忙各的。看著《我們倆》似乎看到姥姥一個人坐在自家的院門口,東看看西望望,期盼來個孩子看看,哪怕是陪著 說說 話……心被緊緊的揪著,這幾天本來就不想呆在武漢的我越發難受~~
《我們倆》觀後感篇2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愛情讓人唏噓,忘年之交的友情更叫人濃濃感傷。很-的電影,院子、老人、孩子,有些貧窮的生活,沒法解決的孤獨,含蓄真切的愛。人生的結果往往很久很久以後才會有-,種種深切的感受常常不能言說,我們脆弱的生命最難以承受什麼?真情。平淡的,瑣碎的,才是,真情--<我們倆>上映於2005年,算是老片了,初次看到是18歲時,只曉得感動,不能解真情。經歷這些年的成長,終於明白不論經過怎樣的時間,那個胡同深處破落寂寞的老四合院里的冬春夏秋,從皚皚飛雪到傾盆之雨再到滿山黃葉,才是在這世上實實在在的不可輪回、永不褪-的真情,人生如四季,春夏秋冬走完,生命也將近,無論完美與否。
故事 簡單,拍攝手法也簡單,音樂、對白更異常簡單。它從最普通的角度,展示了人與人之間最朴實清淡的的真情:一位戲劇學院的女大學生租了老太太一間簡陋的小屋,兩人在一個四合院里共同生活了三個季度,隨後小馬搬出去與男友一起生活,老太太則壽終正寢。我看來,這是一個不是結局的結局,因為心疼。
老太太當過兵、騎過馬、抽過大煙、未曾生育、抱養一個女兒卻與她不怎麼親近,女大學生樂觀向上、率-直為、開朗大方而又細膩敏感。老人原來的生活孤獨而平靜,"不近人情"的執拗、不可掩飾的孤單,她和老街坊為水壺加柴蓄水,才能不讓那一丁點點綴寂寞的溫暖在平靜中消失殆盡;女孩有凍的紅撲撲的臉,為房租討價還價、整日里奔忙、掛燈籠時喃喃自語,艱-求學的日子裡依然樂觀個-,她在這個偌大的世界中用自己的呼吸方式努力過著自己的生活。女孩和老人站在院子-,因為被掐斷的電話線被打嘴皮官司,一言一語都是孩子話:你這個壞孩子,難怪沒有男朋友!--你是個壞老太太,難怪沒人來看你!
小院里種種矛盾交匯,卻溫馨可愛,主人公的感情從不可掩飾的-冷到不可捉摸的細膩再到不可割捨的牽掛,她們都是艱-不富裕的人,吵嘴,生氣,然後依賴,揪著觀影人跌入其中。
故事中的"秋",很心碎,很-楚。女孩搬出去與男友同住,臨走時,老人顫抖地走到女孩屋子裡看看,轉身拉住女孩的手,大大的渾濁且無助的眼睛,說了四句同樣的話,"真搬走了,真搬空了,真搬空了,就這么搬空了?"字字揪心,無助的絕境。老人又回到原有的生活軌道,寂寞、冷清。外孫結婚,老人給孫兒騰房,被養女送到郊區一間破平房裡。病倒了,心裡想的、嘴上念的,不是養女,不是外孫,而是簡簡單單在一起生活了不到一年的女孩。女孩急匆匆跑著去看她,緊握住老人那雙滄桑的手,老人想抓住的未必是女孩的關心,而是對溫情和生活的需要。孤獨張望人來人往的老邁身影辭世了,女孩蹲在天橋上,看著手機,空白、不知所措。重返老院子,推開門,窗上有新"喜",物是人非。
社會在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總覺的物質能給我們最大的安全感,如此人與人之間的那份親情感就漸漸淡了。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正一步步衰老在生命的最後垂暮時光中,寂寞度日。眼前的世界繁華欣榮,戎馬一生的人被遺忘,終日-勞的人被遺忘,庭院深深深幾許,鰥寡孤苦誰人訴?一個再舒服的拐杖,也比不上一隻溫暖的手。
正月初三回老家看望過世的外婆,-涼的墓碑直讓我冷到心裡。時間它跑的那樣不管不顧,那樣快,好些人,我都沒來得及好好疼,尤其是孩子一樣的外婆,她以老人特有的狡黠與幽默,讓我安心踏實,勇闖這世界。她也總是等我,她的在意,是真心實意地把我捧在了心窩里。
歲月安好之中,品得這樣一部好電影,盡管悲傷,卻直面人-,盡管不能言語,卻會心微笑--雖然最後鼻子很-。這電影是要走進內心的,電-留它不下。
《我們倆》觀後感篇3
今天看了一部電影《我們倆》,哭的我稀里嘩啦的。影片講的是一個孤獨的老太太,和一個在外求學的小姑娘租老太太的房子,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的事情。
兩個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孤獨的'人,只不過一個是閱盡世事,對世間沒有期待,沒有憧憬,且已在年少時耗盡熱情與好奇,身體已腐朽,靈魂燃燒過的孤獨。而另一個,是獨自漂泊,但是還有很多憧憬以及跌跌撞撞的無限精力可燃燒,還有活力的孤獨!
但不管是哪種孤獨吧!它本質上都是兩個孤獨的人,在一個冷清的小院,在租房與被租房的關系裡。在同樣倔強的人,在一個正在活力四射與一個曾經活力滿滿的關系裡,找到了一絲陪伴與慰藉!
後來,女孩搬走了,而老女孩似乎精神也垮了起來,倒下了!女孩還有無限以後,而老女孩似乎只有肉眼可見的末日了!
一邊看一邊眼淚嘩嘩的我,心裡格外的難受!
是不是無論是年老的我們,還是年輕的我們,還是年幼的每一個我們,都是孤獨的。或者說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好像都是修煉孤獨的!
或者說,人從出生開始,從光溜溜的帶著自己獨特內核來到這個世界上(也就是基因)就是為了吸收這個世界絢爛繽紛,五光十色,形形色色等等。到最後在褪去這些,只為了留下一個更飽滿的內核?修煉與凈化自己的魂魄?
熱鬧總是暫時的,大多時候我們還是需要與自己相處!就像煙花總是那麼絢爛的,但那麼一瞬間的絢爛之後。留下的只是一地的孤寂與煙灰,沒有人感嘆,剛剛的絢爛是它燃燒自己之後帶來的。只會把它用掃把一掃丟進垃圾桶里!
有時,我覺得,既然世界有那麼多的孤獨。那麼是不是代表自己也是不孤獨的,因為有無數的人在陪著自己孤獨。
可是無論陪著自己孤獨的這個理論看似多麼的有邏輯,但每個人承受的孤獨的感受卻是真實與熬人的!
就像火,總是需要各種各樣的物體與可燃物陪著自己,才能燃燒起來。可是冰就不是,冰只有冷和水就足以!不要其他的!所以有個詞叫孤獨寂寞冷啊!形容的也是非常貼切了!
《我們倆》觀後感篇4
影評課上看完的馬儷文導演的<我們倆>,我沒有想到這部只有400萬的小投資電影,帶給我的巨大震撼。該片製作班底十分朴實,總共歷時一年半,片中的四季輪回完全是真實場景。
該片講述了一個簡單而動人的故事,主演金雅琴老太太說,她看任何一部名著從未掉過眼淚,但是在拍片過程中她每天都在被故事裡的親情感動著。"該片是當今一片喧囂中的電影珍品。"這樣的評價當之無愧。
全篇的音樂是非常滄桑泛古的,來自竇唯,以季節時間轉換來巧妙地演繹劇情發展的各個分界點。每個季節的聲樂都有意引導我們深入理解和進入下一個階段。
充斥著寂寞、孤獨和沖突的氛圍。在破舊的四合院里,一切在悄悄的發生。
老太太的百般刻薄刁難讓我們甚至揣測,是不是她的故意作為,而就是替其孫子找個能乾的好媳婦。喜歡預測劇情,可是越往後面看越覺得沖突、矛盾是那麼的真實。老太太就是難相處,就是精明,就是會算計,就是咄咄逼人。小馬就是不喜歡總吃虧,就是會反抗不公平的待遇。她們是那麼的真實。
裡面有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
比如,房東老太太和小馬因為誰偷打電話花了300多元而大相爭執,互相誤會,老人氣將小馬趕走,還搗壞了所有小馬為慶祝新年而高掛的燈籠。當得知是自己的孫子爆打的電話,心生歉意,快九十歲的老人將燈籠一個個掛起來,還碎碎念,你脾氣不該,你就孤獨終老吧--然後,鏡頭拉遠,向我們呈現一位老人,坐在掛滿燈籠的庭院的門口正-,抵著拐杖,盼啊盼啊盼~為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帶老太太出去的那一天,小馬從另一位老人的口中知道了她的過去,似乎,看到了老人難處的外表下一顆善良、孤獨、寂寞、簡單而又害怕被人遺忘卻總是被人忽略的一面。小馬心疼的看了她一眼。我覺得她是心疼的看了老人一眼。小馬養條-,表現的不怎麼願意的老太太,最後,在小馬不在家的時候,居然主動跟這只不會說話的小東西講起話來。
外面-竹聲隆隆,年三十,鏡頭停留在窗外,透過窗戶,一位老太太和一個外地求學的小姑娘對坐一張小四腳桌,吃著一條整盤的鯉魚。昏暗的燈光下,黃暈泛泛而生,她們會在講些什麼呢,這么多年,小馬沒有出現之前的日子,這位老人一個人,她會又幹些什麼呢。也許可能如她自己所說,就是吃飽了睡,睡醒了吃吧,實在再加點,就是曬太陽,或者期待遇上收破爛的或走錯門的陌生人,好講幾句話,也為了不荒廢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從冬天走到夏天,小馬也不再當自己是房客的身份,需要什麼就直接拿,開-箱也不打招呼了,老人雖嘴裡念叨,怎麼越來越放肆,把這兒都當自己家了。可是心裡還是很開心,更沒有與她斤斤計較。其實,此時,矛盾,沖突到這里時,已經開始慢慢緩沖、化解了。
每個人都知道,小馬不可能永遠住在這里,而老太太也不可能不離開這個世界。時間永遠不會停止與某一個時期,狀態。
《我們倆》觀後感篇5
《我們倆》講述的是一段沒有血緣關系的祖孫情,一個20歲女學生租房時與房東老太太發生的一系列溫情故事。導演以時間為軸線,將開始看彼此不順眼,相互格格不入的女孩和老人串將起來,隨著四季交替,老人和女孩開始相互關心,相互關照,相依為命。老人見證了女孩戀愛時的喜怒哀樂,女孩幫著老人一點點改變她沉悶的生活。後來女孩離去後老人一病不起,時時念叨女孩,等女孩再去看老人時老人已說不出話來。
電影很是細膩,老人跟女孩收取電話費,因為女孩要在老人的冰箱里存東西,老人就跟女孩要鯉魚作為報酬。這點點滴滴似乎顯得老人很是精明、很會計較、非常自私,可是我們看著卻並不反感,這或許就是生活。女孩和老人吵架,與老人針鋒相對,據理力爭,卻並不覺得女孩無禮,因為她們的爭吵了透著關心和善良。
劇情雖然處處洋溢著溫馨和感動,可是這卻並不只是一部溫情電影,它反映了時下比較普遍的現象:孤寡老人。看到老人坐在院子里曬太陽的模樣,特別孤單。女孩給老人拍「老太太的一天」紀錄片時,看老人打完哈欠,伸完懶腰,便問「還有什麼事?」老太太回答「都快入土了,還能有什麼事?」小馬讓她再想想還有什麼事,她回答「醒了睡,睡醒了吃飽了歇會再睡」,「我悶的時候就希望來個收破爛的,收水費的,走錯門的,敲門可以說說話,要不語言能力就退化了。」老人的話讓人鼻子發酸,遙想當年當過兵、騎過馬、救過傷員,抽過煙,簡直響當當巾幗英雄,而今年邁卻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電影對比明顯,一邊是花季少女繽紛多彩的生活,老人見證著女孩她戀愛時的喜怒哀樂;一邊是孤寡老人一沉不變的生活,女孩看著老人如夕陽般余暉一點點散盡。或許女孩的現在就是老人擁有的曾經。看似兩個人,其實是同一個人的不同階段,一個是日正當中,一個是夕陽西下。
《我們倆》觀後感相關文章:
★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5篇
★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
★ 2020年我們仨讀後感範文800字
★ 《我們仨》讀後感作文五篇
★ 楊絳《我們仨》讀後感範文5篇
★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高中精選
★ 關於《我們仨》讀後感悟600字
★ 2020年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精選
Ⅳ 我們倆觀後感
我們倆觀後感 (一)
影評課上看完的馬儷文導演的《我們倆》,我沒有想到這部只有400萬的小投資電影,帶給我的巨大震撼。該片製作班底十分朴實,總共歷時一年半,片中的四季輪回完全是真實場景。
該片講述了一個簡單而動人的故事,主演金雅琴老太太說,她看任何一部名著從未掉過眼淚,但是在拍片過程中她每天都在被故事裡的親情感動著。「該片是當今一片喧囂中的電影珍品。」這樣的評價當之無愧。
全篇的音樂是非常滄桑泛古的,來自竇唯,以季節時間轉換來巧妙地演繹劇情發展的各個分界點。每個季節的聲樂都有意引導我們深入理解和進入下一個階段。
充斥著寂寞、孤獨和沖突的氛圍。在破舊的四合院里,一切在悄悄的發生。
老太太的百般刻薄刁難讓我們甚至揣測,是不是她的故意作為,而就是替其孫子找個能乾的好媳婦。喜歡預測劇情,可是越往後面看越覺得沖突、矛盾是那麼的真實。老太太就是難相處,就是精明,就是會算計,就是咄咄逼人。小馬就是不喜歡總吃虧,就是會反抗不公平的待遇。她們是那麼的真實。
裡面有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
比如,房東老太太和小馬因為誰偷打電話花了300多元而大相爭執,互相誤會,老人氣將小馬趕走,還搗壞了所有小馬為慶祝新年而高掛的燈籠。當得知是自己的孫子爆打的電話,心生歉意,快九十歲的老人將燈籠一個個掛起來,還碎碎念,你脾氣不該,你就孤獨終老吧……然後,鏡頭拉遠,向我們呈現一位老人,坐在掛滿燈籠的庭院的門口正中央,抵著拐杖,盼啊盼啊盼……
為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帶老太太出去的那一天,小馬從另一位老人的口中知道了她的過去,似乎,看到了老人難處的外表下一顆善良、孤獨、寂寞、簡單而又害怕被人遺忘卻總是被人忽略的一面。小馬心疼的看了她一眼。我覺得她是心疼的看了老人一眼。小馬養條狗,表現的不怎麼願意的老太太,最後,在小馬不在家的時候,居然主動跟這只不會說話的小東西講起話來。
外面炮竹聲隆隆,年三十,鏡頭停留在窗外,透過窗戶,一位老太太和一個外地求學的小姑娘對坐一張小四腳桌,吃著一條整盤的鯉魚。昏暗的燈光下,黃暈泛泛而生,她們會在講些什麼呢,這么多年,小馬沒有出現之前的日子,這位老人一個人,她會又幹些什麼呢。也許可能如她自己所說,就是吃飽了睡,睡醒了吃吧,實在再加點,就是曬太陽,或者期待遇上收破爛的或走錯門的陌生人,好講幾句話,也為了不荒廢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從冬天走到夏天,小馬也不再當自己是房客的身份,需要什麼就直接拿,開冰箱也不打招呼了,老人雖嘴裡念叨,怎麼越來越放肆,把這兒都當自己家了。可是心裡還是很開心,更沒有與她斤斤計較。其實,此時,矛盾,沖突到這里時,已經開始慢慢緩沖、化解了。
每個人都知道,小馬不可能永遠住在這里,而老太太也不可能不離開這個世界。時間永遠不會停止與某一個時期,狀態。
她們註定要從沖突到相知,再到分別,再到訣別。這就註定了影片的遺憾的感情基調。以既定的聚散現實性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含金量。
一直不住的念叨要趕小馬走,最後她真的走時,她似乎不能接受這個突然而來卻又冥冥之中料定的決定。
老太太去參加孫子的婚禮時與聞訊趕來的小馬惜別。旁觀者搞不懂為什麼老人跟家人不親跟眼前的這個外人相處不到一年卻成忘年交。「你們這么好,乾脆把她接到你家,你照顧她啊。」小馬沒有說話,不知道怎樣來回答陌生的婦女的好提議亦或是諷刺的幸災樂禍。
換句話說,為什麼見者都覺得心寒卻沒有人願意每天陪這位老人多聊一會沒有人將她帶回家贍養呢,又退一步講,小馬怎麼也就沒有呢。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內在的敏感的'一個視點,我們沒有人不會為這份忘年之情所感慨,也鮮有人會責怪小馬甚至是老人收養的兒子亦或者是那個多嘴的婦女,也許我們只是覺得這就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傷感的註定的悲劇。
成年後的我們也許總是有很多的理由去為自己的生活而忙碌著,賺錢,買房,結婚,生子,養家……
我們將有很多奮斗的目標然後忙忙碌碌,我們每個人都是善良的都想給予這樣的老人更多更親的愛,但是生活的重擔和壓力又會時不時的在提醒著我們不能太偏離自己的生活圈和重心,這是無奈還是悲哀呢。
假使我們奮斗一輩子到頭來會不會也有老人一樣的結局呢,這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嗎。不清楚。
但還是願深思的人有哪怕一點點的觸動,盡可能地多善待一點身邊的老人吧,再者人不獨親其親不是嗎。
無數個擦肩而過的人海中,小馬推著自行車,接到了一個病故電話。然後一個人蜷縮在路邊,默默的抽泣。沒有人上前詢問,沒有人知道在意什麼。一位老人去世了,這讓多少人難受呢,只有小馬吧。或者說還有一個小馬,幸好還有一個。
影片在最後的「囍」中結束。老人一走,就把房子留給收養的孫子以大方迎娶貴州的媳婦。觸動無限。
全片的語言十分地道幽默詼諧,但是用越來越帶有令人壓抑、感動、無奈的感受。我發現了很多張淚流滿面的臉,很多付梗咽的表情。
讓我看的哭的影片不多。《我們倆》,有深度。
片中主人公小馬是導演馬儷文的影子。我喜歡有生活影子的電影。
我們倆觀後感 (二)
「老是聽老人們發人生的感慨和見解,所以感到乏味;而他們從我這里甚至連見解和感慨也聽不到。把沉默與他們分享未免太古怪,所以乾脆躲著他們。」年輕人厭倦了老人的大道理嗎?
時光染白了稀疏的頭發,深刻了臉上的皺紋,短暫了為數不多的時間,愈發明白的是生命的真諦。年輕人以為老人們的生活得太過明白,回憶走過的路傾訴著教訓就是聊天的全部,所以在代溝岸邊,兩代人的溫情漸行漸遠。
生活中很多老人是把人生看得很透的,而電影《我們倆》,老太太是是孩子般腦筋、錙銖必較把人生看得很淺。在風雪交加的冬天,小女孩找到了老太太說要租一間四合院里的房子,老太太作為四合院的房東一生未婚、帶著硬硬的壞脾氣,斤斤計較電話費、煤氣費,小女孩也不像鍾表那樣循規蹈矩,他們在互相爭吵中排斥著對方。
當春天來臨,就像冬雪融化,她們的關系也隨著這冬天的消逝開始緩和。
日子的腳步走到了夏天,就像這個季節的顏色,她們的生活展現著盎然生機,小女孩為老太太洗頭發、為她錄下「老太太的一天」的錄像;而老太太在大雨傾盆的夜晚勸解失戀的女孩。
又是一個新的冬天,是小女孩要離開的時候;老太太最悲傷的時候,是對人生看透的時候。小女孩離開了,離開那個老太太一敲拐杖她就會出現的院子,離開那個跟老太太吵架鬥嘴的院子。小女孩離開了,留給老太太的是像一盤清淡口味菜一般的生活,少了刺激,日子再也生產不出熱鬧來。
她們倆相遇的時候,老太太看人生太淺顯,情感盡是遲鈍的;她們倆分離的時候,老太太看透了生活,欲要傾訴,因病倒了,也就說不出話來。
其實敏感與遲鈍是殊途同歸的,前者對人生看的太透,後者對人生看得太淺。得出相同的結論:人生沒有意思。(www.lz13.cn)要活的有意思:思想應處在應該在敏感與遲鈍之間的。不至於太明白也不至於太糊塗;不至於汲汲於金錢不至於深沉於哲思。
在那個冬天,在混沌遲鈍的思想里,老太太看重金錢,她用「強」與「硬」把自己內心深處的孤獨偽裝;下一個冬天,老太太已轉變成了生活中的「明白老人」們,只是哲理在嘴邊,老太太講述不出了。快樂的日子是兩個冬天之間的季節,那個暖暖的春天,那個綠意盎然的夏天,那個滿滿感動的秋天,那個既不糊塗也不明白的日子。
想到我們與老人,代溝的跨越不僅僅是單方的責任。因為我們太過糊塗,所以老人們教我們如何明白;身邊的老人們耐心講訴著道理,而我們卻失去了耐心。也許當處於那種情感遲鈍與情感敏感的中間段時,當我們不再那麼糊塗的義無反顧向前走追逐著獎杯獎牌,追求金錢,熱衷於名利;老人們不再只是一直傾訴著過去的故事,講訴著過去的經驗和把人生看透的哲思,那時候當老人向前趕一趕、我們向後退一退,我們就會在看得透與看得淺之間的人生路上遇見,然後兩代人就不會在無語的代溝邊上徘徊了吧。
我們倆觀後感 (三)
《我們倆》這部電影真的不錯,值得看。
盡管這部電影05年就上映了,但我一直不知道它的存在。半個月前另外一個城市辦事情,在旅社看電視,有個節目叫《精品推薦》,那期推薦了《我們倆》和《桃姐》兩部電影。《桃姐》早就看過了,而《我們倆》卻從沒聽過。回來後就下載來看。
影片一開頭就很有生活氣息,給人一種真真切切的真實感,彷彿就是在講另據那個大媽的事情。老人和女孩為了電話而爭吵的段落,女孩借冰箱的段落,看著很好笑,但是笑過之後,心裡立刻升騰起莫名的感傷。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陌生的兩個人漸漸融入了彼此的生活,女孩隨意進出老人的房間,並強行給老人改造房間;老人用拐杖在地上敲響聲叫女孩起床;女孩給老人拍電影幫老人洗頭等等。從冬天到春天,再到陽光燦爛的夏天,隨著季節的更替,他們倆的友誼也越來越深刻,越來越難以割捨。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導演會不會讓女孩和老人的孫子戀愛,然後一直陪在老人身邊。我一直期待這個結局,卻又一直害怕這個結局。期待,是因為不想看到女孩離開老人後老人重新回到孤獨冰冷的生活;害怕,是因為這種結局太假了,太不真實了。我甚至覺得老人的孫子根本配上女孩——女孩很漂亮,而老人的孫子卻顯得很猥瑣。
猥瑣,是的,他的確配得上這個詞。
有個細節,老人的孫子經常來看老人,而男孩的父母卻只有在老人病重後才來過。影片結尾方才點明,男孩經常來,是惦記著老人的四合院。因為男孩找到女朋友要結婚,老人就要四合院讓給孫子,自己搬出。老人一再向女孩介紹她孫子,也可以看做是她不想離開這個四合院。
但,女孩註定是要離開的。她找到更好的地方就會搬出。有一天,她真的搬走了。老人再度陷入到孤獨和冰冷中。可她再也回不到從前,她病了,最後離開了。等女孩在熱鬧的街頭接聽電話的那一刻,她哭了,我也哭了。
記得一個鄉鎮上的領導跟我講過她的一次,有個孤寡老人,住在一個院子里。過節了,她帶著鎮上工作人員慰問老人,陽光燦爛的日子,推開大門進,卻感覺一陣陣寒冷。老人痴痴地坐在門檻上,目光呆滯,整個屋子裡沒有一點點溫暖,反而給人一種陰森森感覺。
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很多老人成了孤寡老人,孤獨地生活在村子裡,沒人和他們說話,沒人關心他們的冷暖。他們就這樣孤孤單單冷冷清清地一天天走向死亡。
Ⅳ 影評-我們倆
先入為主的想法就像初次見面時的偏見一樣,會讓你失去正確的判斷,從而錯失或遺憾。但是這種情況又總會發生,因為,大部分時候人們相信直覺和經驗。而每次能倖免於此,都會嘖嘖嘆息其緣分之妙,就像《我們倆》中這兩位。一個房東,一個租客,一個是院中冷清的老太,一個是鮮活奔走的女大學生。
之前被人安利過這部電影,卻由於各種不巧而一直選擇視而不見。怕過於俗套,怕賺足眼淚,怕讓人失望。但是,幸好,我終是撞在了這個槍口上,心甘情願,喜上眉梢。
對懸疑緊湊的劇情拍手叫好,對純情至人的愛戀感同身受,對豪情壯志的崇敬油然而生,對打動人心的真摯銘記珍藏。因為所有好的作品,都值得口口流傳,值得被人記住。大電影有它的縱橫捭闔,小電影也有自己的溫情細脈。
冬天的街上,小馬(女大學生)騎著老式自行車,裹著厚重的軍大衣穿梭來往准備找個租房,肩上落滿了飄雪,帶著黑色的口罩,劉海蓋住的臉上只露出了那對靈動而倔強的眼神,這是與孤寂的四合院形成截然對比的標志,也是不融於此,早晚要離開這的暗示。
人的一生,總是要停留很多地方,離開很多地方,才會成長。
一個破舊的四合院,兩個初次相斥的人,一次春夏秋冬的輪回,就變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親人。因為我也是個俗人,所以,動情於這平淡的陪伴,感動於這情感的漸濃。
一個是唱著怒喝沖冠憑欄處執拗的老太太,一個是騎著自行車風風火火的求學小姑娘,一個是老當益壯,古怪孤獨,一個是年輕朝氣,堅韌能幹,誰也不讓誰,誰也不服輸。從掐嘴互懟到後面互助為伴,融為生命中重要的陪伴。
對外在抱有警惕是最初的本性,所以,相互關閉,相互抵觸,對一切計較,對所有權衡。
小馬住在這個條件一般的四合院里,冬天洗個臉還要用熱水澆開凍住的水龍頭,安一條電話線還要和老太死纏半天,說好了多於30塊的話費由自己出,但有一天回家後,莫名其妙的電話線被掐斷了。她們的沖突來自於雙方的不願退步和相似的不肯低頭。
快過年的這幾天,不回家的小馬把這個冷清的院子裝扮的張燈結綵,這鮮艷的氛圍一洗往日的無人問津。一張300多的話費單讓老太氣惱極了,誤以為是小馬借機打的長途,瞬間把院子小馬裝的那些燈籠,對聯給扯下來了,一片狼藉。而到後面知道誤會了她,在大年夜那天對著冷掉的年飯等著她直到半夜。情感從那時有了微妙的變化。
從剛開始的咄咄逼人到後面的日常陪伴,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小馬折騰回來直接抱著老奶奶起床,換衣服,曬太陽,洗頭,給孫子打電話,甚至是吃葯。老太太說吃過了,小馬說拍個假裝吃葯吧,老太太說不會。還說每天是睡醒了吃,吃飽了睡,每天就希望來個收破爛的或是走錯門的,還能說說話,不然語言功能該退化了。臨了還嘟囔著要小馬給拍片費,說沒有錢,你瞎折騰我幹嘛。
年輕時,當過兵,騎過馬,救過傷員,偷過假煙,好一個巾幗老太太。能說出沉不住氣,憋不住屁的豪語,當小馬想要好言不給話費時,「別這樣,算了吧。」她也能計較這三毛錢,不罷休,「三毛,幹嘛算了。」
老太太能被氣的假牙掉出來,揪著心口疼,也能高興時自己不請自來去小馬租房裡看看,也會關心八卦她的男朋友。有親人般的愛護,也有朋友間的直率。
坐在爐子邊烤鞋墊,搬個凳子去院里曬太陽,用拐棍敲著玻璃窗,懶得跑了就吆喝著,小馬,小馬,看著新鮮的海報還不習慣,失眠了好幾晚,呵斥小馬上房掏鳥窩,遇上雨天,還要去樓頂修補踩壞的瓦片。
就這一個冷清的院子,從厚雪到開滿牽牛花的春天,從短袖到落滿黃葉的秋天。兩人早已從開始的互不退讓到握手言和,早已從租客與房主的關系升溫到親人般的陪伴。
難得有從始至終,而途中某一階段的遇見就已經是萬幸。半道上的出現總會以離開為結點。有一天,當老太太終於願意把廚房貢獻出來時,小馬卻要搬家了。
雖說本就是一場路過,總有分開的時候。但是當這一天來臨時,倔強的老太太都不忍心說道別。假裝睡在床上,聽不見窗邊的敲打聲,連翻身都不願動彈。是不是所有的分別都是這樣,以為沒有鄭重其事地說過,就總有下次再見。
小馬走後,老太太就病倒了。把四合院留給了即將結婚的孫子,自己一人住到了偏遠的老家。
小馬坐車從遠方趕來,病重到說不出話的老太用雙手緊緊握著她的手,這時,手心力量的溫暖比什麼都傳播的要快,是珍重,是不舍,是感念。
電影最後一幕,小馬回到了曾經住過的院子。人也走了,房也空了,貼著喜字的院子,比第一次更凄涼。
Ⅵ 影評《我們倆》:孤獨世界裡的一次溫情回顧
人的世界就像院子里的老樹一樣孤寂,但隨著時間的飛行總會有一束溫暖而明亮的光穿 透孤獨的雲翳給大地上被雪覆蓋的萬物以溫暖和希望。
馬儷文導演於2005年上映的劇情電影《我們倆》用簡單的敘事、樸素的鏡頭以及真切的人物講述了性格潑辣熱情的北漂女學生小馬與尖酸刻薄、孤獨的房東老太之間從陌生不和、爭吵不斷到慢慢接納、相依相偎的故事。
然而在小馬與房東老太之間看似是房東與租客的關系,實則卻刻畫了空巢老人與祖孫之間的生活影像。以四季的輪轉為時間轉場,恰好表現了小馬和孤獨老太之間的情感變化。
在打小馬電話打到欠費的情節中,兩人爭吵不斷,老太太發現是自己常年在外的孫子做的之後便後悔不迭,以至於大年夜一直等小馬吃飯。
老太太從孤僻、挑剔到依賴小馬,這恐怕是因為親情的缺失。而小馬的到來猶如一束陽光慰藉了她凄冷而滄桑的心,對於北漂的小馬來說,她在無依無靠中遇見房東老太,就像是在浮萍在水中找到一個支撐點與容身的港灣。
這場在孤獨世界裡上演的暖心故事,引發的是人們對現代世間人情冷暖的思考與對真 摯人性的肯定與贊美。
平實的畫面鏡頭構造了孤獨世界裡的平凡真情。整齊劃一的構圖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與真實感的同時還展示了人物關系的變化。
四合院的屋頂在俯拍鏡頭的描繪下,從一院荒涼到小草初生,再到夏木繁蔭的過程一覽無余。
當冬天的雪隨時間的消逝而慢慢淡出鏡頭,暗示的是小馬和房東老太從陌生人變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理解與兩人特殊感情的融合。
鏡頭里山谷的四季變化中樸素、清幽的畫面里樹木的的生長充滿了生活的質感,這象徵 了小馬與老太太之間情感的真摯。
即使世界孤獨如深秋的樹、冬日的雪,也總會因為一份難能可貴的真情人性溫暖如春天的初陽與夏天的涼爽。
平實的畫面鏡頭構造了孤獨世界裡的平凡真情。整齊劃一的構圖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與真實感的同時還展示了人物關系的變化。
四合院的屋頂在俯拍鏡頭的描繪下,從一院荒涼到小草初生,再到夏木繁蔭的過程一覽無余。
當冬天的雪隨時間的消逝而慢慢淡出鏡頭,暗示的是小馬和房東老太從陌生人變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理解與兩人特殊感情的融合。
影片中色彩與物件細節的融合加深了「人性真摯」這一主題表達。整部影片的影調是清冷而憂傷的,但唯獨小馬與老太太在一起時有些許暖黃色的光。
當小馬穿著火紅色毛衣走進清冷而低沉的四合院,強烈的視覺反差沖進觀眾眼簾,這就暗示了當小馬這個熱烈、倔強的人走進與她格格不入的院子時必定會產生摩擦,而她那間橫亘在四合院中間的紅色小屋,彷彿在為這間四合院和房東老太亦或是整個冬天與這個世界注入血液,給予那些人與人之間逝 去的情感新生的力量。正是這股力量讓老太太的的晚年有了太陽般的溫暖而不再孤僻。
影片的結尾定格在藍調照片中的胡同小巷與楓葉中,這既強調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也重拾了人們對早已逝去的胡同文化的印象,表明人們應當守住生活最初的樣子與內心最純朴的情感。
木心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是啊,那個時候的人們不都是誠誠懇懇的嗎,那時候的人啊心都是熱乎的!這些都是對過去單純溫暖世界的的懷念與對未來世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世界該如何發展的期待。
喧囂的世界裡,人們都會孤獨,都會老去,但是內心為什麼不可以留有對真摯世界的懷念與希冀呢?人性的溫暖足以驅走身邊的孤獨,而孤獨過後便只剩晴天。
世界聒噪,我們應當守住初心,守住人心裡最真實的情感。科技越來越發達,城市面積一點一點在擴大,樓層的高度也在快速地增高,但是人呢?現在的人卻反其道而行之,生活節奏越來快,面部表情也越來越僵硬,哪怕是見到認識的人都是冷若冰霜。就像經常發生的「扶不扶」問題與「司機肇事逃跑」等案例一樣。試想一下,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了情感的紐帶的維系,這個世界會怎樣?
世界需要溫暖的維系,只有人與人之間培養好感情的紐帶,這個世界才能發展。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一旦出了什麼大事,沒有一個人可以倖免。
人也不是一個單獨個體的存在,我們都存在於社會歷史中,我們做的每一件事,見過的每一個人,幫助過的每一個人都存在於一個群體之中。或許,我們最大的危機不是科技不發達,不是樓不夠高,而是自己的真心有沒有守住。
文|胖木 圖|胖木 侵刪
Ⅶ 《我們倆》影評
《我們倆》是個小製作的電影。內容非常簡單。就是講述一個房東老太太和女大學生住戶的故事。當女孩穿著軍大衣,圍著圍巾只露兩隻眼睛問「有房子要租嗎」,老太太精明的要了不高不低的200元錢時,兩個人就開始了較量。從電話線到電爐子,甚至用電冰箱,在磕磕碰碰中兩個人都在抗拒著彼此,直到一起吃了一頓美麗而孤獨的年夜飯,兩個人走過了寒冷的冬季,也慢慢的融化了心中的堅冰。女孩溫暖慰藉了老人凄涼孤獨的晚年生活,老人也見證關心著女孩的青春歲月。在生活的點滴里,兩個人心靈靠近了,度過了美好的春夏,不得不面對分離。女孩走後,老人就病了,想念女孩。再見面的時候,兩只手緊握,雖然沒有任何話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電影用春夏秋冬四個空鏡頭來結構影片, 是很中國的構思方法。 片中有處細節創意非常好。女孩很多時候都是氣喘吁吁的,這當中有的是因為生氣,有的是因快速奔跑,有的是出力氣幹活。而老人則是慢悠悠的,還有個重要的道具拐杖,(當當的敲叫小馬,打掛著的紅燈籠等等),唯一的一次劇烈的活動就是踢小馬掛的那些紅燈籠。我想作品就是想通過這樣的形式,表達生命的兩種不同的形態吧,年輕的和年老的,而無論是噴薄而出,還是白日依山,都是我們經歷過的或者正在經歷的和將要經歷的。 一個二十歲的生命和一個九十歲的生命截然不同,陌生、代溝、排斥,這些在相互碰撞、相互了解、相互關愛中土崩瓦解,最後一老一少真正的接納了對方,走進了彼此的心靈,實際上恰是生命和生命的對等和交融。 真的,愛,沒有什麼不可以。 想說的還有電影語言。電影語言有直觀性,有感染力,最值得提的是簡潔。開篇,女孩來找房,老人要了不高不低的兩百元錢,女孩和他講價。下個鏡頭就是老人數錢,非常簡潔的交代出了兩人開始了租住的生活。後來,女孩搬到新家正在裝修,接到電話,沒有任何話語,下一個鏡頭就是女孩氣喘吁吁站在老人家的胡同目送老人離開了生活一輩子的房子為了給孫子結婚,並且藉助鄰居之口訴說了女孩搬走後的情形。最後,女孩從家裡回來在火車站,接到一個電話,沒有說話,只見女孩靠著天橋的欄桿慢慢的蹲了下來,周圍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可是畫面寂然無聲,此時世界對於女孩來講已經停止了。還有好多這樣的鏡頭,干凈利落,一點都不拖沓。電影語言簡潔又豐富。再看有些電視劇,簡直受不了。 當然,可說的還不止這些。看完後手懶沒寫,到現在也沒有更多的熱情了。就寫這些吧。 看這部電影不久,恰好學生寫作文《我們的心近了》,作文講評時,把這部電影引到了其中。從選材、結構、語言到細節描寫,學生學到了不少東西,反響不錯。當時自己也挺得意,呵呵,也算沒白看,來了個知識整合。
Ⅷ <<我們倆>>影評
電影《我們倆》-- 領悟四季冷暖 回味人間摯愛
一個孤寡老人住了一輩子的空盪盪的簡陋四合院,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冬天,闖進來一個尋求住處的女孩,她的到來給這個空間帶來變化,老人的生活開始了有戲劇色彩,可老人需要秩序,在老人面前,眼前這個女孩子是一個常犯規的人,老人有很多禁忌,讓她每一步皆有障礙。
時間一天天過去,在生活過程中,兩個人的關系似乎升華了,從互相排斥、警惕到互相關懷,產生友誼,似乎有些要相依為命的假象,可是女孩子註定要走的,要繼續過自己的軌跡和生活,她必定要離開這個四合院,她只是一個短暫的過客,她的離開在老人的眼裡就是那種突如其來的欣欣向榮、希望、活的色彩也等於隨之而去,盪然無存。老人開始病了,很快就離開人間。老人想抓住的未必是小女孩的關心,而是對溫情和生活的需要。
就對藝術電影的內涵要求而言,《我們倆》談不上多麼藝術或深刻,也沒有叫囂所謂人性和靈魂,人物只有兩個,一個老太太,一個小女孩,在租房相處的過程里,形成了一種人與人之間堪稱失落已久的聯系,不能說是感天動地,但它就是抓住了人內心的一種感情,朴實無華如四季更替,卻與許多人一樣平凡的生命緊緊相連。
《我們倆》的導演手法和影片結構一樣簡單,基本不玩花樣,一場一場的敘事、對話,小女孩風風火火進出,老太太端坐屋前默默端詳,彼此之間從不信任地相互抗爭到自然而然如同家人,感情隨著四季發生、生長、成熟、消失,最終留下了傷感,也留下了一些驅之不走的印記。
《我們倆》中代表著季節更替的空曠鏡頭,不免令我想起韓國導演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也以四季比喻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倆》的畫面恐怕遠不如《春夏秋冬又一春》精緻耐看,只是在精神內核上《我們倆》比之更簡約,亦沒有以四季蘊涵的禪意拔高自我境界的訴求,現在的電影難的不是追求表達什麼,反而是無欲無求。以簡單朴實取勝的《我們倆》在某種程度上就幾乎達到了無欲無求的境界,退去了一切復雜的外在包裹,內里反而清晰明了一如浮雕,久久不能在你腦海中消逝。
導演馬儷文處女作《世界上最疼愛我的那個人去了》出手時已給人驚喜,感情豐沛、催人淚下,但與《我們倆》相比就有煽情之嫌疑,而從描寫母女感情到透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我們倆》的收斂、冷靜、顯示出了馬儷文的表達能力及世界觀都有不同層次的進步。馬儷文表現出一些和同時期總想針砭時弊的年輕導演不同的特質,她更沉靜,更看重屬於個體的內心感情。比起那些總想表達自我對世界的看法實際上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的作品,《我們倆》在這個越來越難踩下足跡的時代,倒是顯出十分難能可貴的存在價值。
看罷《我們倆》,頗有些又喜又悲的復雜心情,悲的是真正優秀的作品在這個喧囂的時代里卻要承受著刻骨的寂寞,喜的是盡管在這個惡劣的現實底下,仍然有人能夠保持清醒堅持前行,那麼使我輩脆弱者,也對現世留存了些微的希望。
該文為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