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威士忌安魂曲 Whiskey Lullaby 的電影叫什麼 不要裝懂
它只是一個MTV。不是屬於任何電影。這首經典之作「whiskey lullaby」出自於 Brad Paisley2003年的專輯《Mud On The Tires》,這張專輯在發行首周就登上了Billboard 200排行榜第八名,並且在前100名內堅持了近百周的時間,記得在當時這張專輯連自己都數不清播放了多少遍。與Brad Paisley合作這首歌曲的鄉村女歌手很多人都比較熟悉,她就是Alison Krauss ,相信很多人還記得她的那首經典之作「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她甜美清澈的聲音給此曲作了很好的點綴,與Brad Paisley完美男女聲線的組合,淡淡的、憂郁的,娓娓道出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悲劇,將將聽者帶進悲傷的氛圍中--------
歌 曲 背 景:
一對愛人深深地墜入了愛河。
但是,這個年輕的男子很快就被召入伍,離開了女孩所在的村莊
數年後,男子回到村莊,
卻發現女孩背叛了他,
他不停地喝著WHISKY酒
不停地回想所有關於她和他們的所有的記憶……他失控般地哭泣
酗酒……直到最後他扣響了結束生命的扳機
女孩去參加了他的葬禮
之後每日自責,痛不欲生
和她的情人斷絕關系
但是已經晚了
她也不停地喝著WHISKY酒
最後也扣響了結束她年輕的生命的扳機 .
人們把他們合葬在一起,
最後在墳墓旁,
男子原諒了她.
這一切,參加葬禮的一個小女孩成為了見證.
PS:
由Brad Paisley和alison Krauss合唱的這首鄉村經典,出自brad paisley的專輯Mud On The Tires
歌詞:
She put him out like the burnin』 end of a midnight cigarette
她撲滅他的愛 像熄滅午夜盡頭燃燒的煙蒂
She broke his heart he spent his whole life tryin』 to forget
她傷了他的心 成就他畢生難以釋懷的傷痛
We watched him drink his pain away a little at a time
我們望著他 飲盡悲傷 一次一次 一點一滴
But he never could get drunk enough to get her off his mind
但他無法讓自己 足夠沉醉 以至將她遺忘
Until the night
直到 那個夜晚
He put that bottle to his head and pulled the trigger
他端起酒瓶飲頸而下 並對著自己扣響了扳機
And finally drank away her memory
終於將屬於她的記憶全部喝完
Life is short but this time it was bigger
生命短暫 這一次卻如此強大
Than the strength he had to get up off his knees
超越了他仰賴著立足於世的力量
We found him with his face down in the pillow
我們終於找到他 他卻已將自己深深埋在枕頭里
With a note that said I』ll love her till I die
臨別遺言 一紙短箋:我愛她直至生命結束
And when we buried him beneath the willow
當我們將他下葬 合上了柳木棺蓋
The angels sang a whiskey lullaby
天使們唱起 威士忌安魂曲
The rumors flew but nobody knew how much she blamed herself
流言飛傳 但沒有人知道 她心裡無限的自責
For years and years she tried to hide the whiskey on her breath
年復一年 她試圖隱藏 那已融入呼吸的威士忌味道
She finally drank her pain away a little at a time
她終於飲盡悲傷 一次一次 一點一滴
But she never could get drunk enough to get him off her mind
但她無法讓自己 足夠沉醉 以至將他遺忘
Until the night
直到 那個夜晚
She put that bottle to her head and pulled the trigger
她端起酒瓶飲頸而下 並對著自己扣響了扳機
And finally drank away his memory
終於將屬於他的記憶全部喝完
Life is short but this time it was bigger
生命短暫 這一次卻如此強大
Than the strength she had to get up off her knees
超越了她仰賴著立足於世的力量
We found her with her face down in the pillow
我們終於找到了她 她卻已將自己深深埋在枕頭里
Clinging to his picture for dear life
臨別陪伴 一張他的照片 紀念這珍貴一生
We laid her next to him beneath the willow
當我們將她下葬 緊挨著他 合上了柳木棺蓋
While the angels sang a whiskey lullaby
天使們 又唱起 威士忌安魂曲
② 求一部二戰間諜片名字
什麼間諜游戲啊!!凈胡瞎掰,人家說的是二戰的你們回答的是什麼,在網上隨便找一段再一粘就完事。
應該是波蘭間諜片《大於生命的賭注》,黑白片子,假扮德國軍官的是一名蘇聯間諜,這是一部系列片,最後這名蘇聯間諜還一名德軍戰俘的身份進入戰俘營繼續他的秘密活動。很早以前在地方台看的。這迅雷的下載地址http://119.147.41.16/down1?cid=&t=13&fmt=&usrinput=大於生命的賭注&dt=1000004&ps=640_432&rt=0kbs&plt=3274(不知道現在還有效沒)
③ 推薦類似血鑽石、盧安達飯店、辛德勒名單的電影
像你所說的發生在非洲的戰爭題材的影片,除了《血鑽》、《盧安達飯店》以為還是有不少的。
NO.1《黑鷹計劃》,十分經典的非洲戰爭電影。影片很好地傳達了戰爭中的兄弟情義和戰爭的殘酷性,側面描寫了美國在兵敗索馬里的緣由。
NO.2《太陽淚》,布魯斯威利斯的代表作品,被譽為被譽為「一部真正的男人像個男人的影片」。講述了奈及利亞內亂,美國特種兵奉命,搜尋營救在內亂中的為當地難民們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的美國醫療團體。
相關資源:
盧安達飯店HotelRwanda(2004)
鏈接:https://pan..com/s/1qiIf56WW6rgU8-bCYDpArw
④ 有部電影。是一個實踐基地好像試驗失敗 一片軍隊坦克榴彈炮火箭彈等。 然後有句話叫 威士忌特遣隊開火
地球停轉之日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2008)
導演:斯科特·德瑞克森
編劇:大衛·斯卡爾帕/Edmund H. North
主演:基努·里維斯/詹妮弗·康納利/賈登·史密斯/約翰·克立斯/凱西·貝茨/更多...
類型:劇情/科幻/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 加拿大
語言:英語 /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2008-12-12(美國)
片長:104 分鍾
又名:地球停轉日(港/台) / 當地球停止轉動
⑤ 哪些電影電視劇里有喝威士忌的鏡頭(越多越好)
我能想起來的:
《尼羅河慘案》:船上多處都有,其中萊太太讓酒保調酒印象很深
《明天記得愛上我》:任賢齊妹夫被幾個GUY帶到酒吧里去喝威士忌
《80天環游地球》:偶然登艇的那個男的在飛躍雪山過程中怕冷,不停地要威士忌
《冰封之地》:約翰庫薩克在回家准備虐待囚禁女子前道貌岸然地喝威士忌
《進擊的巨人》:第7集好像,守護城牆老將軍第一次出場時總是拿酒壺喝威士忌
《刮痧》:梁家輝在失去照看孩子的權利後夜夜宿醉,不停地喝威士忌
《奪寶奇兵1》:瓊斯在大學同僚的辦公室里交談間喝了威士忌
《了不起的蓋茨比》:裡面穿插著喝酒的鏡頭很多,其中必定有威士忌
⑥ 如何評價《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作品
其實要看懂《布達佩斯大飯店》有點難,因為它確實太歐洲了。但是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就不要東說西說裝逼賣笑誤導群眾。扯犢子扯夠了,就該來點實用的。我知道自己先噴了人就難免被噴了,但是哪怕分享里遇到一個看得懂這些文字的朋友,也就算是朝聞道,死而無憾了。
整部電影除了向大師致敬就是在隱喻。如果說簡單的把它歸類為喜劇、懸疑、冒險、劇情,就太膚淺了。其實這更像是紀錄片,文藝片。紀錄片記錄的是劉別謙,希區柯克,卓柏林等人留下的經典電影手法,文藝片文藝的是歐洲文明衰落這一精神內涵。
要搞清楚它的文化背景,其實不得不提到兩個人—— 瓦爾特·本雅明,史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就不說了,原著作者,簡歷就太長了,挑幾個簡單而至關重要的特點來說:他是奧地利流亡作家、猶太人、歐洲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巴西自殺身亡。《布達佩斯大飯店》其實講的是歐洲傳統文明的衰亡史,具體一點講,其實講的是猶太人的流亡史,更細化一點,講的是茨威格離開逐漸衰亡的精神家園,心碎而死的自傳。
瓦爾特·本雅明,德國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評論家、「歐洲的最後一位文人」,流亡作家,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西班牙自殺身亡。 他為什麼重要我不知道,但是在歐洲文科學術界,反正總是把他奉為大神的。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隨想錄》中哀嘆傳統講故事技術的消亡。 《布達佩斯大飯店》用了四層講述結構,始終呈現的是一個身臨其境的講故事的過程,一個故事離不開一個講故事的人和一個聽故事的人,還有他們同時所處的環境。這是在向本雅明的思想致敬。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隨著工業化深入,世界大戰,納粹崛起,凡是和人文關懷,人道關懷,實用關懷的東西迅速衰亡,理性,集權,現代化,快餐化的東西在崛起,歐洲這塊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被鐵蹄蹂躪,精神強奸,物質上發達進步了,但是傳統消亡和丟失,人性也在淡漠。人們習慣了人雲亦雲,不再用心品鑒文藝,就更談不上思考和探索了,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一場華麗的演講就可以讓無數狂熱信徒走上戰場,也導致了那些有良知的作者們痛心疾首,本雅明和茨威格的自殺就是一種殉道。但是在戰爭年代,這些人都還想得到不斷寫東西,想得到哀嘆和自殺,這就很了不起了。有時候我們感嘆自己出不了有深度的東西,不能只怪作者和體制,而是整個土壤的養分和逼格就不夠,然後又不求甚解。就拿張馮二導來說,拍專業了你看不懂,沒票房,拍淺顯了你說人家低俗。不過噴歸噴,對姜文、陸川、寧浩三位大神的傑作,還是要膜拜的,人家已經學會了玩讓你一知半解的擦邊球。
在有了小說,報紙,電話,電報,電視的時代,人和人的關系被媒體取代了,人們把自己藏在麥克風的後面,交流減少了。相比起神話,史詩、童話、的傳播方式和環境,以前作者和聽眾聚在一起講故事的現實被改變,以前一個故事需要大家聚在一起,口口相傳,這個過程需要融入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的共同經驗,而在現代化以後的世界,一個孤立的作家,在他與世隔絕的閣樓裡面沒有感情的量產作品來滿足一個群體的需要。實用關懷逐漸消失。隨著實用關懷的消失,歐洲文化的精神支柱也就倒塌了。
《布》這個名字其實是誤導人的,讓人以為故事發生在匈牙利,雖然匈牙利酒店業是很發達,一萬福林就可以租一套別墅來住,可《布》和匈牙利實質上卻沒有一毛錢關系。電影取景是在德國,原著隱喻是在奧地利。奧地利,小巴黎,歐洲的文化藝術的心臟,歐洲精神和思想的搖籃,也是希特勒「水晶之夜」排猶殺猶焚書坑儒的地方。故事的場景就是小說作者茨威格本人的祖國。還有旁證可以說明:愛德華·諾頓飾演的警察穿的既不是匈牙利制服,也不是德國制服,但是槍套,背帶,胸略,肩章卻是德式的,衛兵使用的步槍是毛瑟98k,筒形帽是普魯士軍人的傳統,上面搞個狐狸就純粹是賣萌了。而後來戰爭爆發封鎖邊境時上車檢查的士兵是清一色的德軍黨衛軍裝備,山型雙扣帽,帽徽是個II,現實里這個II是綉在德國國防軍中下級軍官的領章上的。佔領飯店以後,掛巨幅國旗,帶袖章,只有納粹有這個習慣,電影上旗幟和袖章是ZZ圖案,納粹是SS,或者卐字,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解釋,SS,卐都是雙閃電,那麼ZZ,不就是更直接的隱喻雙閃電么?導演明明可以直接掛出卐字旗,卻不這樣做,明明可以寫《維也納大飯店》或《貝希斯特加登大飯店》,卻要轉移到布達佩斯去,這就是欲蓋彌彰。
電影中的大堂經理,古斯塔夫,是個深受金發,年長,敏感的顧客歡迎,用自己巧舌和身體去滿足他們的角色。古斯塔夫自己也說,他自己可能是個雙性戀,這也是在暗示他的工作是滿足所有人精神上的一種需求。而他滿足的對象,是這個社會的精英貴族階層。這其實就是茨威格的自畫像。二戰前,茨威格是深受奧地民眾歡迎的作家,他的作品有深度的實用人道關懷,所謂關懷,簡單地說,就是和社會及傳統有很積極的互動。這種文化上的互動,在電影里被用一種能夠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的庸俗的方式反映出來,大俗大雅,這也是實用關懷和人道關懷最好的體現。
《蘋果男孩》被定義為一副給古斯塔夫引來殺身之禍的價值連城的名畫。這幅畫是遺產,是歐洲貴族留給古斯塔夫的財富,是靠他細致入微,體貼熱心的服務勞動所換來的。蘋果在聖經中是慾望之果,禁果,而在歐洲語言中,也有勞動回報的意思。這幅畫的隱喻是要表達整個猶太民族精打細算,左右逢源,從耶路撒冷撒向全世界,逐漸繼承了歐洲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是他們應得的。而此時此刻,死者的兒子,家人站出來了,一個只關心財富,整理遺產很多天才發現畫已經丟失了的實用主義者,他暴虐,瘋狂,粗魯,無視法律和契約,修改遺囑,謀殺律師,追殺證人,但是對遺產卻又有著變態的依戀,這像不像希特勒呢?作為同一文化的繼承人,他想佔有祖先的所有遺產,但是卻完全沒有繼承到其精髓,同時撕毀停戰條約,窮兵黷武,屠殺猶太人......
偷到這幅畫以後,在列車上,古斯塔夫曾對Zero說,我要死在這幅畫下面,你看得出來我和畫上那個男孩多像么? 這不是玩笑,而是導演的暗示,暗示古斯塔夫自己就是猶太人,而蘋果就是他應該繼承的遺產和財富。然而分秒之後,他又說,我考慮把這幅畫賣掉,這就是猶太民族的真實寫照,從《出埃及記》,到《辛德勒的名單》,都表現出猶太民族太過於精明富有而遭到全世界的排擠的苦難現實,財富帶來的是妒忌和迫害,使他們沒有安全感,一直在逃亡。
十字鑰匙結社一章十分有趣,古斯塔夫一個電話,全世界各地的酒店同業者就第一時間,不惜代價,義無反顧的來幫他。這不得不讓人想到薔薇十字結社、郇山隱修會等,都是秘密結社,都是分布甚廣,都是能力通天,都是內部成員之間有求必應。這是典型的猶太人結社。這一章即是描寫茨威格被納粹迫害逃難途中受到同胞接濟和幫助,也是描述猶太人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現實中,茨威格是在巴西自殺的。然而電影中,古斯塔夫是在火車上怒斥納粹,被槍斃在冰冷的荒原里,茨威格和納粹叫板了一生,何嘗不希望勇敢的站出來和他們抗爭到底。但是現實里他沒有勇氣這樣做。而電影里就不一樣了,有傳承人,見證人ZERO,古斯塔夫要把這個種子保護和延續下去,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許,這是經過藝術加工後,茨威格最最理想的結局。
德米特里家的打手是個牛高馬大,少言寡語,出手殘忍,效忠主人的令人不寒而慄的男人,其戲劇形象就像弗蘭克斯坦(科學怪人),或者《007》裡面的鋼牙。他的戲就只有一個內容——追殺,殺人不見血。直到最後雪橇追車一幕,才讓人想起點什麼,他停好摩托車,豎起雪橇,以幾乎是軍姿的方式站在原地喝威士忌。皮衣,軍姿,殺人不眨眼,愚忠,恐怖,執行命令不動腦子,就是德國軍隊的寫照,尤其是黨衛軍的寫照。
懸崖上垂死的古斯塔夫說到:「你這個可悲的怪胎」,「毛瑟槍咔塔上膛,軍官歡喜呼喊」 這就是在說德國軍人了,要不然他怎麼不說中正式、柯爾特或王八大蓋咔塔上膛?
最後一章酒店裡的槍戰簡直就讓人忍俊不禁了,從每個人的出場順序,站位和手持的武器,就能看出隱喻,最開始是德米特里沖上樓,看見了古斯塔夫和Zero,然後給了個正面鏡頭,迪米特里身穿黑色風衣,手腕上別著雙閃電袖章,以一個很囂張的姿態吼道:「蘋果男孩」在哪裡?這像不像希特勒一九三幾年時候的叫囂?然後古斯塔夫來了句:「管你屁事。"於是迪米特里說我要把你打個希巴爛。他從腳底掏出一支槍,此時對拔槍,上膛,舉槍,射擊四個動作給特寫,強調這是一把PPK。卡爾·瓦爾特兵工廠的PPK(卡爾·畢而瑟)是二戰時最著名最先進的手槍,納粹黨於1931年奪得政權後,此型手槍大量秘密配發。
接下來就是武器博覽會了,一個武器代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陣營。
先是對面右1冒出來一個人,探頭觀望,此時他拿的槍看不清楚,但是他大吼一生:」放下你的武器!「 然後開槍掩護古斯塔夫。然後德米特里右邊出來一個人,手持毛瑟盒子炮,不由分說就站在他身後和他一起開槍。毛瑟盒子炮也稱為駁殼槍,一戰德國軍警制式裝備,後來被魯格P08取代,二戰時毛瑟主要出口給德國的盟國和仆從國,亦出口過給蔣中正以換取中國的稀有金屬。在西班牙內戰中也大量使用。這三個人之間的槍戰可以讓人聯想到二戰爆發前國際縱隊寡不敵眾對抗西班牙弗朗哥政權以及法西斯政權。他們的槍聲很快迎來了三個大傢伙——
接下來的三個人都是特寫,很有意思,第一個人端著一把誇張的長彈夾波波沙,先出來的是槍,然後才是人,他並沒有開槍,而是站在那裡觀望。這明顯就是在影射老毛子或者波蘭人。如果一把槍不能證明他的身份,那麼注意他的鬍子,斯大林也留著這樣性感的鬍子。
然後是拿著一把左輪手槍的眼睛哥,這把槍不是韋伯利就是恩菲爾德,二戰時只有英軍軍官使用左輪手槍。也出口給蘇聯和美國。二戰早期美軍的武器是英式的。美軍沒參戰以前使用的是英菲爾德,參戰以後研發了柯爾特M1911。還是看鬍子,參考西奧多·羅斯福的照片。
最後出場的長得像羅伯特德尼羅的傢伙手握毛瑟1910或者毛瑟1934,該型號為毛瑟手槍袖珍版,主要在一站被美國大量進口,但是作為跟班,義大利、西班牙也想有一杯羹。
每個人拿著不同的槍在走廊里對射,導演肯定是別有用意的。
該片的結構分析,也不是用簡單的線性結構或者亂入結構就可以概括的,和它的配樂一樣,這個結構具有極強的中、東歐洲風格,因為本雅明和茨威格都受到這種影響。
本片是回字形,或者套娃結構。
開篇出字幕,特別提示要用指定屏幕尺寸觀看,這是提醒觀眾,我們看到的是第一層——電影的敘事。信息發送者是導演,接收者是電影觀眾。屏幕尺寸盡量接近故事發生的年代,避免敘事脫節。
然後影片開始,一個抱著書的女子走近作家的雕塑,電影結尾也以此收尾,這是套在第一層裡面的第二層,提醒我們,我們看到的是小說的敘事結構。信息發送者是寫書作者,接收者是讀者。
然後作家開始講故事,講一個他親赴故事發生地點,和還活著的Zero交流的故事,最後以作家自述結尾,這是第三層,是作家親自口授自身經歷,信息的發送者是寫書的作者,也可以說是他的書或者自述、自傳,但是不同於第二個層次的第三人稱視角,這里是第一人稱視角的。這一層也可以和上一層合並。
然後是Zero和作家在酒店,向作家講述他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共同經歷,以Zero在酒店乘電梯離開回房間為結尾。這是比較核心的一層,是Zero和作家面對面,親自口述的自己和古斯塔夫經歷的敘事結構。信息的發送者是Zero,接收者是作者,但是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對Zero的評價和內心語言,也算是參與到了故事的加工過程中。
最核心的是Zero向作家敘述的內容,是他和古斯塔夫親自經歷,一同用生命書寫的故事。
一層套一層,都給出了完整的開始和結尾,中間有穿插,但是原理不變。直到最後電影院亮燈,觀眾離席,這一層敘事,才像洋蔥切面一樣完整再現,導演的講述才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整部戲是大腕雲集的,演員陣容異常強大,然而,除了伏地魔先生的戲份多一點點,像裘德洛這樣的帥哥,還有法國老戲骨,也就是各出來晃了不到十多分鍾。
其實就是一個逃亡的故事,為什麼還要再安排四層空間,無數大腕來演繹?這就是在向傳統講故事的技巧致敬了。廣播電視傳媒對傳統講故事的技術是一種極大的沖擊。在多快好省的年代,讀者能帖子就不看小說,能看視頻就不看電影,因為快節奏的生活已經無法讓我們再有那麼多時間去體驗完整美感的醞釀過程,反而習慣了感官上的無腦刺激。因此文藝創作人員們能把一個故事講簡潔明快了,就盡量不搞復雜,觀眾也沒那個耐性,據統計近半個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中剪輯鏡頭的使用量已經超越長鏡頭使用量的上百倍,只有眼花繚亂高大上的音畫,才滿足得了觀眾的胃口了,而這就好比飲鴆止渴,閥值調高了,技術革新又跟不上,作品沒有了靈魂,只有靠技術來包裝,電影院就難以再座得滿了。然而本劇導演卻不厭其煩的耗費那麼多膠片,使用那麼多演員來重復這個故事,這即是在勇敢地緬懷我們已經丟失的傳統和習慣。大家已經習慣了吃快餐,很難滿足於咖啡和下午茶,導演不得不用牛叉的卡司把大家的眼球震住,然後再坐下來好好講這個故事。不過大腕們參演哪怕是一分鍾也是值得的,只有大師才看得到這樣大師級著作的潛力,哪怕獎杯難分,只要為其獻身一刻,就是和逝去的大師對話,就足以留名青史。
在作家的家裡,作家講自己的書;在酒店大堂里,門童對作家八卦Zero的傳說;在清zheng風格明顯的澡堂里,在酒店餐廳吃甜點的餐桌上,老Zero對作家講自己的傳奇;在逃亡路上,古斯塔夫對Zero講自己的經歷;在作家的紀念碑前,少女拿著小說緬懷......每一次講述,都脫離不開一個密切配合的環境,以及講故事、聽故事的人的親身參與,這,就是傳統講故事技巧的真諦。然而電影也表現出了講故事技巧的衰落,Zero和古斯塔夫是共同參與和經歷故事;作家是親臨酒店,從Zero口中繼承故事;女讀者只能通過書本腦補故事;而我們只有依賴電影驚鴻一瞥了。這就是現代性帶來的悲哀。導演的強大之處就在於,即使是用鏡頭語言,他也可以帶給我們一種身臨其境的懷舊快感,在今天,很多人除了秀事業線,秀高科技,秀呆萌,已經做不到這么好了。
我們見多識廣,有靈氣,有腦子的觀眾之所以會跨越時代和文化體驗到一種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美感,就是因為文化的本質和人性都是一樣的,只能用靈魂去感知。
2014, 此劇必火,至少在西方世界是這樣。小說,劇本,表演,場景,色調,音樂,無以倫比。一部融合了《天使艾米麗》、《東方快車謀殺案》、《偷自行車的人》、《羅馬不設防》、《嗨,我的元首》、《大都會》、《弗蘭克斯坦》、《大獨裁者》等無數經典氣質的不朽神作!
⑦ 威士忌特遣隊是哪部電影裡面的是個美國科幻電影
地球停轉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