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電影的公司經歷
以後盧米埃爾派他的學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徠觀眾﹐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頭風光和官方慶祝典禮的影片。由於「活動電影機」在世界各地進行廣泛的放映﹐由cinematographe簡化的cinema一字從此成了「電影」的國際名詞。活動電影的放映時間只有兩三分鍾。因此觀眾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義賣市場放映電影時的一場大火﹐燒死了許多貴夫人以後﹐電影被看作是危險的娛樂﹐更加速了它的危機。要擺脫這一危機﹐就必須把電影從單純的紀錄工具引向戲劇的道路﹐用戲劇的藝術來表現故事。法國電影先驅梅里愛﹐G.在這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梅里愛原是一位魔術師和戲劇導演兼演員。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個攝影棚﹐開始拍攝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話片。他的攝影棚四壁和棚頂都用玻璃鑲成。棚里有一個可移動的舞台﹐演員在舞台上演出﹐攝影機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攝。從1897年到1913年﹐梅里愛拍了許多神話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紅帽》﹑《聖誕節之夢》﹑《格利弗游記》﹑《仙女國》﹑《月球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此外還有一些排演的新聞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戰艦緬因號的爆炸》。在拍攝幻影片時﹐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機械裝置﹐還採用了幻燈﹑照相技術(如疊印﹑疊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發明的特技(慢速度攝影﹑調換的特技攝影﹑應用模型和通過玻璃魚缸的攝影來表現海底景象等)。梅里愛的故事片深受大眾的歡迎﹐他的事業在20世紀初達到頂峰。但由於他固步自封﹐固守舞台劇的格式﹐用手工方式製作影片﹐終於在激烈的競爭中成為一個失敗者﹐直至破產。1901年﹐經營留聲機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萬塞納建立了一個攝影棚﹐委託出身於游藝場演員的F.齊卡來監制影片。齊卡效仿英國G.A.斯密士﹑J.威廉遜和W.R.保羅的影片﹐以群眾感興趣的社會新聞和暢銷小說為題材﹐拍了一些迎合觀眾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獲成功的有《一個罪犯的故事》(1901年)和《酗酒的犧牲者》(1902年)。在他領導下集合了L.農居埃﹑G.威爾﹑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導演﹐形成了一個萬塞納製片集團。從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國建立放映網﹐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個從製片到發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壟斷組織──「百代兄弟公司」。
經營照相器材的L.高蒙在1897年也製成了一種連續放映機﹐並從1899年起由A.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質量遠不如梅里愛的作品。 二戰後法國有兩個半官方的電影領導機構﹐即法國全國電影中心和法國電影對外傳播協會。電影中心的職責主要是指導電影生產﹑發行﹑放映以及與外國在電影方面的合作。經費來源主要是依靠徵收全國電影發行收入稅。傳播協會的主要活動為對外宣傳法國電影﹐推動其在世界的傳播。該協會在義大利﹑西班牙﹑日本﹑美國等國和拉丁美洲設有常駐代表處﹐活動經費的 98%靠全國電影中心提供。
法國全國約有 150家製片公司﹐絕大部分屬中小製片商﹐各製片商資本登記一般在30萬法郎左右。只要經過全國電影中心注冊批准﹐即可進行拍片活動。
法國80年代以後主要通過5大發行網來發行影片﹐它們是高蒙公司﹑百代公司﹑UGC公司﹑巴拉弗朗茲公司和AMLF公司。這些公司各擁有100~200家影院﹐尤其是首都巴黎一些主要的大影院﹐是最大的幾條發行系統﹐控制著全國的電影發行。
法國共有4個保存電影文化遺產的機構﹐按影片收藏量計依次為﹕法國全國電影中心電影檔案處﹑法國電影資料館﹑圖盧茲電影資料館﹑大學電影資料館。法國電影資料館是法國歷史最長﹑世界最著名的電影資料館。該館收藏有5萬多部影片﹑2.5萬部電影史上有價值的原版紀錄片﹐100多萬幅劇照﹐1萬冊電影書籍以及大量海報﹑廣告﹑布景﹑劇本和各種刊物。
法國最著名的電影教育機構為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創立於1943年﹐其資金由國家提供﹐學制為四年﹐一般每年招收150名學生。
1982年﹐法國又成立了法國國立視聽傳播研究所﹐其任務為收集與發行視聽資料﹑培訓專業人員﹑從事研究工作。除此之外﹐法國電影界還有著眾多的工會﹑同業公會﹑電影俱樂部﹐它們都為促進法國電影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 Dec 23rd 2007newlight電影觀感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OSS117: Cairo, Nest of Spies (2006)
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
主演:Jean Dujardin
Mon meilleur ami (2006)/My Best Friend (2006)
導演:Patrice Leconte
主演:Daniel Auteuil, Dany Boon
Prête-moi ta main (2006)/I Do (2006)
導演:Eric Lartigau
主演:Alain Chabat, Charlotte Gainsbourg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 原以為是去看一部「法國的007」電影,結果是「法國的 Austin Powers」。OSS 117 是一個法國喜劇系列,主角是一個魯莽無知卻又總能矇混過關的間諜。這部電影繼承了法國喜鬧片的傳統,與 Austin Powers 系列的差別是,有更多「政治不正確」的敏感政治笑料,比如 OSS 117 在開羅因為嫌吵把窗外清真寺呼喚祈禱的人暴打一頓,這種笑話恐怕難以在英語喜劇片中看到。當然免不了的當然還是性、性別、性取向的玩笑。我覺得比 Austin Powers 玩得更開放。
My Best Friend 和 I Do 是比較常規的喜劇片。My Best Friend 的主角(Daniel Auteuil)是一個事業成功,交遊廣闊的古董商,有一次被同事指出他的所謂朋友其實都是有著利害關系的,於是決定找出一個真正的朋友來證明自己還是有朋友的,發現自己還真是沒有朋友。在偶遇一個與人見面熟的出租汽車司機(Dany Boon)後,決定拜他為師,學習結交朋友。這是一部情節非常主流化,更象是美國片的喜劇,Daniel Auteuil 和 Dany Boon 的搭配倒是不錯,可惜情節無驚喜,笑料一般,屬於不過不失,還看得下去片子。
My Best Friend (2006)
在 I Do 中,男主角(Alain Chabat)同樣是一個事業成功、享受自由的中年獨居人士,不過他有著一個大家庭,有母親和眾多姐妹替他的婚姻大事著急,於是想到了一個借假女朋友 (Charlotte Gainsbourg)的妙計,計劃在讓假女友贏得全家歡心後,再上演逃跑新娘,然後自己做遭受打擊狀,讓家人再不敢提讓自己結婚。這部有著喜鬧劇的風格,人物性格更加卡通化,還有點法國電影 Amelie 式的快速情節切換。故事仍然過於落入俗套,最大敗筆是 Gharlotte Gainsbourg,總是作漫不經心狀。
I Do (2006)
如果說 My Best Friend 對於花錢可以買到友情還有些保留,I Do 則是全盤接受了花錢買假女友服務的正當性,已經不再是對於人際關系即金錢關系的諷刺,而是贊美金錢可以買到愛情的兩全其美。
無法觸碰
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在一次跳傘運動事故後,菲利普,一位富有的貴族下肢癱瘓,只能坐在輪
椅上,生活無法自理,因此他找了黑人青年Driss來家裡幫佣。這是一位郊區的年輕人,剛從監獄出來。簡單來說這是最不適合這份工作的人選。兩個世界相互碰撞,融合,於是一段不可思議的、奇妙的友情誕生了。這是獨一無二的關系,碰撞出許多火花。而這段關系也使他們變得……無堅不摧
② 電影院的經營管理
電影院的經營管理
影院作為市場經濟的一份子,要想獲得長足、長久的生存及壯大,提高管理水平,打造現代化企業,是其並經之路。那麼怎麼才能做好電影院的經營管理呢?
1 注重觀影品質
1.1 提高影院安全度
一是從組織上,建立以一把手為責任人,分管領導為直接責任人的安全生產責任小組,安全責任與職責、職位掛鉤;二是從制度上,建立《影院安全生產管理辦法》和《影院安全生產應急方案》,既有常備不懈的日常管理機制,也有應對突發狀況的臨時方案;三是從硬體配備上,達到現有公共娛樂場所防火耐火等級(公共場所建築構築物耐火等級一般控制在一級、二級標准上)。保證足夠數量的安全出口,保證安全通道的暢通無阻,保證消防設施的適用,保證影院裝修材料達標合格;四是從安全培訓上,提高影院領導及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定期普及和強化安全知識,將安全演習列入影院工作計劃。
1.2 提高顧客滿意度
一是保持影院清潔。健全衛生管理制度,包括保潔、消毒細則及標准,保潔崗位責任制,保潔員及愛衛會檢查考核獎懲制度。保證影院時時處處無積塵、無紙屑,無衛生死角;每場次放映間隔時間應在半小時以上,供顧客使用的3D眼睛每場使用後都須消毒;二是保證場務工作。場務工作內容包括:組織觀眾進場、疏散觀眾出場、保障觀眾觀影過程安全、確保放映廳光線等達到觀眾的舒適要求、保證影片放映的流暢。場務工作是確保顧客滿意度的中心環節,也是提高影院放映水平的中心工作;三是影院附屬產業的開發。電影附屬產業即包括常規的觀影賣品:爆米花、飲品、零食、甜品等,也包括與電影內容相關的後產品,這些後產品的售賣在影院的經營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影院需建立起與電影後產品管理方案,包括與供應商的供銷協議、產品的銷售與維護、產品存量的盤點和貯存等;四是影院硬體設施和放映設備。建立多個放映廳,能做到隨到隨看、上映影片豐富、可選擇性強。備有休息廳或休閑廳,減少顧客因等待入場產生的負面情緒,還可創造營業額。放映廳裝修符合人體學設計,高度、座椅距離適宜,不影響觀眾觀影。配備先進的放映設備及音響,使觀眾能夠暢想視聽盛宴。
2 注重科學經營
2.1 拓展影片銷售渠道
影片的票房既來源於質量和口碑,也與影院的宣傳造勢息息相關。常規的影片宣傳通常採用影片海報的模式,除了海報,影院還可以製作月度、年度觀影手冊,預告當季影訊和優惠、會員活動內容,節日、假日安排人員發放宣傳冊。除了宣傳冊,影院還可以根據各大節日制定主體活動,吸引顧客。傳統的影院售票採用進門購票,而事實上,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其營銷渠道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實體銷售,電影票、電影衍生品的銷售還可以選擇網售、團購、與銀行等媒介的合作售票等諸多新鮮有效的銷售渠道。除了電影票的銷售,電影亦可以放在網上叫賣。實際上,國內幾大院線已經開始了這種嘗試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9月,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將以“華誼兄弟”品牌正式進駐淘寶電影專區。屆時,淘寶會對站內外各種資源、渠道進行集中整合,通過衍生品授權、批量生產等方式,進行電影票和周邊產品的線上售賣。與此同時,華誼兄弟還將利用淘寶平台,對出品影片進行O2O模式的電影線上營銷。華誼兄弟的這種銷售策略無疑契合了觀影人群的年齡段。對於各大院線來說,開拓思維,拓展影片的銷售渠道才能增長營業額。影院經營者要做好影片宣傳、會員管理、團體銷售、影片排片、多種票價的組合、電影廣告等等各方面的營銷工作。
2.2 強化影院日常管理
從顧客的觀影流程來說,首先接觸到的是影院的前台/售票等接待人員,接待人員的素質和親和力決定了顧客的第一印象。現代影院服務的關鍵特點是便捷,服務人員應引導顧客在最短時間內購票、入場。其次是場務―― 放映人員,無論是單聲道還是立體聲,不管是膠片放映還是數字化放映,不論是小銀幕還是大銀幕,或者IMAX、3D,都要做到最真實地還原電影聲光效果,使觀眾體會光影帶來的魅力。同時,影院的日常管理還包括值班人員的安排等。
3 注重影院文化建設
3.1 完善影院組織結構
在組織結構上,筆者認為,影院因為其崗位的多樣化和管理的模式化,適宜採用扁平化的組織模式。這種組織的特點是管理層級少、管理幅度大。應用到影院的管理中,即是減少影院的'管理級別設置,壓縮前台、放映、場務等職能部門、裁減冗員,使決策層和執行層的距離盡可能縮短。在組織建設上,筆者認為,在現有基礎上,還應建立現代影院所必備的應急管理部門,以應對安全、消防、投訴等突發事件,樹立影院的新形象,提高影院管理的水平。
3.2 建立影院目標管理考核
每年年初,由影院領導層與各部門簽訂目標責任書,分解影院的營業額、成本和利潤,完成則獎勵,虧損則自罰。在經營目標的制定上需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各部門經營目標的制定需建立在現實基礎上,分崗位、分層次;二是在確保經營業績的同時,也要保證服務質量、加強團隊建設;三是激勵措施的制定要符合影院財務管理的實際。在經營目標的考核上,有如下幾點工作要做:一是建立考核領導小組,小組成員應包括影院的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二是建立考核制度,確定加分項和減分項以及相應分值,確定評先樹優的比例和標准,明確考核程序和獎勵、處罰標准;三是做好考核後先進與後進的溝通和談話。先進者戒驕戒躁,後進者再接再厲,避免因考核造成職工的負面情緒。
3.3 健全影院人才培養機制
人是一個組織的靈魂,在規范管理制度、科學經營管理的同時,影院的人才培養,影院文化建設同樣應投入大力量、大精力。深入開展職工的職業技能與知識、職業道德與紀律的教育和學習,提高職工素質,充分調動每一位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影院應建立人才儲備庫,暢通晉升、提拔通道。將有用的人放在適當的崗位上,使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是提高影院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所在。
;③ 求電影市場定價策略的案例
在網上搜了一下,找到了一篇與此有關的文章,但太長了,摘抄部分如下,具體的鏈接過去看。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電影放映市場現狀
電影,是一種商品。是商品就要有市場,就要贏利。不僅僅如此。有了市場還要追求更大的市場,爭取讓我們的商品滲透到每一個可以到達的地方。只有這樣,我們的商品才有價值,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健康成長。同樣,有了利潤還要追求更大的利潤,商品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創造利潤。只有創造盡可能多的利潤,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商品的價值。
但是,目前「電影」這兩個字對於我們卻越來越生疏了。原因就是它的市場在逐漸縮小,它的觀眾在逐漸減少,觀眾離影院越來越遠,電影正在與觀眾背道而馳。
為什麼?
主要原因就是電影票價太高,遠遠超出了消費者的支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讓大批的電影愛好者望而卻步。調查發現80%的觀眾認為幾十元票價經濟上難以接受。對於工薪階層來說如果電影票價低一些還是願意經常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但是普遍認為花十元錢看平庸的國產片是不值的,偶爾看一些進口大片還可以湊合,更何況少則30元、40元,多則80元、90元呢?消費者說這些話表明他們對於電影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實。
例如,2005年1月3日,元旦的最後一天假期,北京王府井電影院掛出的《天下無賊》票價是48元,《加菲貓》是38元,《功夫》是58元,如果要在這兒看完三部片子,就得花144元,而且這還是普通票的價格,如果你想在貴賓廳看電影,價格還得翻番。此外,影城門口有告示牌,不讓外帶食品,消費影城的大杯可樂8元,爆米花10元,讓人感覺進了候機廳。
與票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居民的收入太低了。以2004年為例,廣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為27596元,上海16683元,杭州14565元。這樣算下來我國居民的人均月收入也就在1200元到1400元(這只不過是沿海一些發達城市的收入水平。事實上,在欠發達的廣大中西部地區遠沒有這么高)之間,但我國國內的電影票價大多在30—40元之間,一張電影票相當於一個人月收入的1/30,這個比較有點可怕。
票價高了,觀眾怕了,進影院的人少了,觀眾人數自然大幅下降了。以電影重地上海為例,其電影觀眾人數上世紀90年代4500萬人次,但現在卻萎縮到500萬人次。電影院越來越留不住人,這已經成為困擾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瓶頸。
觀眾人數少了,票房必定下滑,即使票價很高。1989年時,電影票價為每張0.25元,全國票房總收入為25億人民幣。現在,電影的票價上漲了大約100倍,全國總票房收入卻只有10億人民幣。而依我看來,考慮到物價指數上漲的因素,實際上現在每年的票房總數10億人民幣,只抵得上1989年時市值的5億元以下。也就是說,目前每年的票房總值還不及1989年前的五分之一。
這就是我國電影放映市場現在的生存狀況。票價居高不下、觀眾逐年銳減、票房無法突破就像三座大山重重的壓在電影放映市場及其經營者的肩上。又像一個魔咒緊緊環繞在他們身旁使他們寢食難安。
我們的電影放映市場該怎麼辦?
(二)與以往電影放映市場狀況的比較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電影業開始復甦,看電影是人們娛樂消費的主流,那時電影院放映新片,基本上是場場爆滿。而在今天,電影「高票價」導致的電影消費貴族化,則在使電影觀眾嚴重走失。同時,票房收入大幅下降。
下面我們分別從票價、觀眾和票房三個方面進行比較。
首先來看票價:
建國初期 0.1元 60年代 0.15元
70年代 0.2元 80年代 0.3元
1989年 2.5元 1996年 15元(個別影院20元)
以均價90年代以前每票0.25元計,現在的票價較之漲幅近100倍!而其它商品的價格漲幅遠遠低於電影票價的漲幅。以成都市零售商品為例,90年代以前,大米每市斤0.142元,現在每市斤0.85元,漲幅6倍左右;90年代以前,豬肉每市斤0.85元左右,現在每市斤6.5元,漲幅8倍左右。
再看觀眾數量:
1989年我國電影觀眾有293億,1999年只有3億人次,這說明1999年,我國看電影的人次僅為十年前的1%,2001年已經降至2.2億。我國電影重地上海,電影觀眾上世紀90年代是4500萬人次/年,而現在卻萎縮到500萬人次/年。
最後來看票房:
1989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為25億元人民幣,1999年我國票房收入為8.1億元人民幣。票房收入為過去的1/3。據官方統計的結果,2004年一年,我國的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0億圓人民幣,這其中還包括電影頻道給一些不在院線上映的電視電影的錢,如果單純考慮影院票房,連10億元都沒有。
票價、觀眾數量和票房的如此懸殊的對比,說明高票價已經成為困擾我國電影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三)與國外電影放映市場狀況的比較
美國人愛看電影,美國的電影票房動輒上億美元;中國人也愛看電影,但中國的電影票房最高者《英雄》也不過2.5億元人民幣罷了。美國人愛看電影,美國人也有條件看電影,中國人愛看電影,但中國人卻沒有條件看電影。這真是讓人覺得可悲。
美國1990年電影票房是47億美元,以後連年大幅上升,到2004年已經達到了94億美元,比2003年上升14%,同時也超過了之前的票房最高紀錄—2002年的93億美元,從而創造了美國電影票房新的最高紀錄。而中國近年來則呈下降趨勢,1992年是19.9億元人民幣,1999年以後就一直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下徘徊。
美國2004年人均收入是36000美元,月收入約3000美元,而美國的電影票一般在6美元左右,是月收入的1/500。中國人均年收入2004年廣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人均收入27596元,而上海人均收入16683元,杭州人均收入14565元。這樣算下來,中國人的月收入也就在1200-1400元(這只不過是沿海一些發達城市的收入水平。事實上,在欠發達的廣大中西部地區遠沒有這么高)之間,但中國國內的電影票價大多在30-40元,一張電影票相當於一個人月收入的1/30,這個比較有點可怕。
以上是我國和美國的比較,下面再看與其它國家的比較:
韓國:電影票價一般是人均收入的1/150。韓國的票價由發行方、投資方及影院三方來維持,三方從市場經濟規律考慮提出一個適當的價格,根據地方差異有所不同,偏遠地區比這個價格還低。
日本:電影票價一般為成人票每張1800日元(約合人民幣135元),是普通市民收入的1/200。為了留住觀眾,日本女人看一場電影1000日元,約合人民幣80元;日本男人需要多花500日元,也就是120人民幣,但日本人均最低月收入在20萬元,可以買1600張電影票。
法國:巴黎一般工薪階層的月均收入為2000歐元(1歐元約等於10.5元人民幣)。在香榭麗舍大道的UGC影院,三個放映廳的普通票價分別定為8.6歐元、8.2歐元和7.3歐元,學生票為6.7歐元,中午12時開映的影片票價為5.5歐元,12歲以下兒童票價為5.1歐元,另有三人聯票等優惠價。票價的靈活掌握也是巴黎影院經營者經常用的手段,「辦卡觀影」活動在法國較為普遍,18歐元月卡和230歐元年卡很受觀眾歡迎。
義大利:羅馬已實行年卡制,除本人照片外,在一次性交納一定量的購卡費用,在年內觀看任何場次的電影,只要每次交納1歐元即可。
著名影星成龍被問及票房問題時,則表現得非常激動。「我最不願意就是談到票房的問題,我們中國有13億人,票房上了1億元就高興得不得了,而韓國只有4600萬人,卻有1億美元的票房。原因是我們中國人都去看盜版了。而看盜版的原因就是電影票價太貴了,看不起,尤其是一些不發達的地方,票價太貴,導致人們選擇看盜版。所以呼籲一些地方降低票價,讓更多的人去電影院看電影。」
票價高了,進電影院的人數就少了,在電影院進行消費的人數也就少了。在中國的電影院里經常可以見到只有8、9個人的情況。即便是100元一張票,也不過8、9百元。如果票價低一些,影院里有500人,每人買一杯2元的水,影院就會有1000元的營業額。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
電影管理者是否也該考慮一下措施,讓更多的人能進電影院,讓人們能看到更多的電影。這可能是振興中國電影放映市場的一條必由之路。
④ 電影院怎麼賺錢
首先要說下中國目前的票房分賬體系:國家對於票房是有一定的抽成的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專項基金分5.5%,營業稅3.3%,剩餘91.2%的票房收入才由影院(院線)、製片(發行)瓜分。
影院(院線)根據影片強弱勢按57%至62%分成,如果導演的號召力很強,那麼影院就分的少一些。其中院線明面上分成為7%,實際上院線為了拉攏更多影院,實際的分成會更少一些。製片(發行)根據影片強弱勢按38%至43%分成,其中發行一般分5%。類似華誼自己製片和發行則全拿這部分。因此目前來看,票房收入仍舊是影院的最大資金來源。
上面提到影院和院線,其實兩者屬於合作的關系,也有一定的上下級關系的性質。院線是指由一個發行主體(如電影公司或製片公司)和若干電影院組合形成,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發行機制。
影院則是通過商業選址、投資、設計、建設和運營電影院的專業影院公司,它是同一品牌影院的連鎖化,相當於「KFC、麥當勞」這樣的直營連鎖店的公司。影院加入院線,院線供片並且收一定的管理費。
(4)法國電影院經營手段擴展閱讀:
1.爆米花暴利、賣品的收入
賣品的收入也是電影院收入的重要部分。上面提到爆米花的事情,就是這個道理。如今隨著電影票價的不斷下調,其實電影票房的收入金額雖然大,但是毛利率並不是很高,特別各種團體票,包場,團購以及學生票等等,占據票房收入的大部分,直接到電影院買票的人越來越少。因此各大電影院對於賣品生意都非常的重視。
票房是賣品收入的保證,只有來看電影的人多了,才有將東西賣出去的可能。雖然中國電影市場的持續增長,對於賣品的開發也是逐漸成為影院關心的問題。目前來看爆米花和可樂仍舊是賣品中銷量最高的產品,大約占總體賣品收入的80%。其實看電影吃爆米花喝可樂的習慣都來自美國,中國的市場並沒有開發出獨特的賣品。
影院銷售食物和飲料的利潤非常的高。我們拿爆米花和礦泉水來舉例。一包售價20多元的爆米花,其成本價不超過5元,而在超市銷售0.8元的礦泉水,在電影的售價高達10元。因此對於影院值班經理來說,賣了多少爆米花,關繫到他的獎金。
除了食物和飲料的銷售,如今電影周邊產品的開發,也是在逐漸的成熟。在日本流行的動畫片往往都有劇場版,在電影院在圈錢一次,不僅收獲了票房。對於賣品的銷售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各種手辦以及玩具的銷售,都是電影院收入的一部分。在中國市場,各種動畫片的播出也刺激周邊產品的售賣,比如現在火爆的小黃人,胡巴以及大白等等,都收到了消費者的歡迎。
2.廣告收入 (並不是大部分)
廣告的收入佔比比較的少。這是因為雖然影院的人流較為的多,但是大家接受廣告的時間比較的短,因此對於客流的影響有一定的局限。目前影院的廣告收入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就是大家熟悉的放映前的廣告收入。在電影開演前我們會看到不少的廣告。
對於一些小城市來說,廣告的時間反而更長,他們的翻場的速度遠沒有大城市這樣快,因此廣告排布也比較的密集。這種廣告主要分為製片方的廣告,和影院自己合作的廣告。
其次就是場地的廣告。在等待入場的時候,用戶會看到在電影院的一些廣告。不過由於電影的大廳空間不可能太大,因此廣告的數量也並不是很多。更多的時候大廳里是電影的宣傳海報,很多消費者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這里,所以投放這種廣告的廠商也並不是很多。
還有一種就是票面廣告。我們購買電影票之後,會看到一些票面的廣告,但是由於目前直接去電影院買票的用戶不多了,而團購的用戶一般都直接使用自助終端打票,這種票面上的廣告不太好預置,所以票面廣告也並不是很常見。其只是影院收入的很小一部分。
3.合作的藝術 置換收入
還有一部分就是置換的收入了。比如和超市以及零售店合作,消費滿多少錢就送電影券等等,也是電影院收入的一種形式。不過目前這種方式並不多見,因為這樣的電影券價格不會太高,並且不能和會員以及團購等形式混合使用,所有購物者使用這個影院之後,得到的優惠並不是很多。所以消費者的興趣並不是很大。
4.電影券是一種置換資源
目前製片方都會規定最低的票房價格,也就是不管是包場還是團購,最低的票價都不能低於這個價格。因此影院方面也不能一味的降低價格來吸引客流。一般來說這種定價,會根據城市級別的不同,來制定各個城市的最低價。
前一段上映的《碟中諜5》在北京各個電影院的最低票價也在30元以上,而在河北的一些地級市,價格只要9.9元。由於有這種政策的存在,影券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
⑤ 電影院是如何運作的
首先得了解電影的分賬制度是怎麼運行的,目前國內實行的是分院制。也就是說電影院必須要加盟同一條院線。加盟後才能獲得影片的密室。這時候影片才能實現放。院線收入佔40%。影院佔55%。其餘的要上交院線。
⑥ 關於巴黎國際電影學院
一.學院概況:
法國巴黎國際電影學院總部坐落在巴黎,校區位於美麗的瑟堡海邊,是一所整合所有電影及電視專業的學校。
學院具備豐富的專業教程,集結了電影製作各階段的專業人士,從〈故事構思〉到〈戲院播映〉全面教學。學院從管理、編劇、導演、表演,到幕後的剪接、動畫特效、攝影及錄音,獨立的課程設計幾系所緊密的合作,為學生在各自專業的領域上提供了一個實現個人作品的空間。
由於恪守「一部的電影是建立在一個好故事之上」的信念,學院設立了創意寫作系,用於培養一個優秀的編劇人員。 「沒有演員即戲劇不存在」。學院堅持表演專業的學院必須要堅持參加與本院學生短片的試鏡來強化專業能力。
學院本著對專業素養的要求,為學生提供理論課程與小班制實踐課。為培養實踐基礎,學生每年必須提交一部個人作品,並與專業評審團深入討論,攝制並公開放映。每年以 16 及 35 厘米膠片及電子攝影機攝制約 250 部的學生短片。 學院的學生必須具備雙語能力。學院使用的教學語言為法語和英語。
二.畢業前景:
學校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每年將每個在校學生的照片編輯成冊,提供給歐洲最知名的導演,製片公司以及影視經紀人。學校對於每個學生的重視程度,是使其充分發揮和表現自我的保證,由此而幫助更多畢業生尋找到了更為廣闊的發展機會和展現的舞台。
三.國家認可的文憑:
法國巴黎電影學院的文憑被法國教育部和歐洲高等教育院校認證局認可。
四.專業設置:
A.BTS大專文憑(兩年制):
1.攝影專業:燈光師、攝影師、特效執行員、專業推軌師等。
2.剪接專業:剪接師、特技印片師、藍幕片頭設計師等。
3.錄音師:錄音師、收音員、混音師、音效設計師等。
4.製作管理專業:製片人、片廠製片主任、策展人等。
5.多媒體影音公關專業:美術指導、公關主任、網路設計師、版面設計師、多媒體概念設計師等。
6.影音技術管理專業:影音器材維修師、影音設備安裝師等。
B.BACHELORS本科文憑(三年制):
1.導演專業:專業編導、剪接、助導、多媒體編導、電影攝影師、錄音等全能人才。
2.電視編導專業:電視攝影師、播報記者、國內外專業電視播導員等。
3.動畫特效專業:動畫導演、 3D 動畫師、模型設計師、電影特效師、分鏡繪畫師等。
4.作曲混音專業:錄音師、音效設計師、電影後期數字混音師、音樂混音師、舞台控音師等。
C.專業文憑:
1.表演專業:電影及舞台劇演員、脫口秀主持人、配音等。
2.影視化妝專業
D.MASTER研究生文憑(一年制):
創意編劇專業:專業編劇、小說行銷、文學考試等。
五.招生對象:
1.高中畢業生及高中畢業以上,熱愛電影及表演藝術的各階層人士。
2.500學時以上法語課程學習,通過法語 TEF 考試,或達到英語四、六級。
3.熱愛藝術,素質良好,相貌端正,年齡28歲以下。
4.有電影,電視等相關工作經驗最佳
⑦ 有誰知道法國的各種文化
法國是一個世界著名的文化國度。法蘭西民族在歷史上曾以其燦爛的文化藝術創造為全人類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法國政府歷來注重保護和發展國家的文化遺產,在全國各地創造良好的文化娛樂條件和環境。外國留學生或觀光客都能與法國人一樣平等享受各種文化設施。
廣播電台
RADIO
法國廣播公司旗下集中了所有法國國營電台,如:FRANCE INTER 法國國內台、FRANCE INFO法國連續新聞台、 FRANCE CULTURE 法國文化台、RADIO BLEUE 藍色台、FIP台、LE MOUV 台、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在私營廣播電台方面,綜合電台主要有:RTL台、EUROPE 1歐洲一台、RADIO MONTE CARLO(蒙特卡羅)台;此外還有許多專業音樂台、主題台、社團電台、地區台以及以FM調頻波段播送的各種外國文化台,其中包括:LATINA台、CLASSIQUE古典音樂台、OUIFM台、NOVA台,等等。
廣播電台的頻率常常會因接收地區的不同而變動,相關電台的頻率可以在當地報紙中查找。
新聞報刊
PRESSE
法國的報亭和新聞書刊店裡共出售2300多種不同類型的新聞報刊雜志,其中包括全國性或地區性日報、周刊和專門雜志。地區性新聞報刊很受歡迎,因為從中可以獲得與當地生活相關的各類必不可少的信息。在大學校園里一般設有大學新聞報刊亭(OFUP),可按優惠價格辦理報刊雜志的訂閱;其網站為: www.ofup.com。
法國人普遍喜歡閱讀。無論在上下班乘坐地鐵,還是在出門旅行乘火車、飛機或其它公共交通工具時,經常會隨身攜帶書刊,隨時抽空閱讀。據調查統計, 36%的法國人每天購買閱讀一種日報。法國共有七大全國性日報-例如:《世界報》、《解放報》、《費加羅報》等;此外還有160份地區性日報和周報,全國每年的報刊發行量為90億份。
書籍
LIVRES
法國的圖書出版業很發達。例如,根據統計資料,1998年全國共出版書籍47 168種,其中24 514種新書,22 654種重印圖書。同一年,法國311 家出版社的圖書總銷量達到4.15億冊。
法國各大出版社都採納了經濟實用的袖珍版圖書,使圖書價格降至每冊6歐元左右,成為普通人都能承受的消費品。盡管圖書發行業經歷了很大的演變,許多大型超市都紛紛設立圖書專櫃,對傳統的街區小書店的生存形成一定的沖擊,但由於法國政府的某些文化事業保護政策-尤其是圖書價格措施,使法國各地城市-特別是巴黎-的街區小書店得以繼續存在。法國最大的圖書和文化產品連鎖商店FNAC遍布各大城市,是一個在法國人人皆知的文化用品超市。此外,法國每年在巴黎和外省要舉辦許多以書籍為主題的各種展覽活動,充分反映出法國人對書籍和閱讀的濃厚興趣。
圖書館
BIBLIOTHEQUES
法國的圖書館系統分為多個層次。在大學圖書館方面,除了每個院校自己的圖書館之外,全法國還設有84個通常和國際大型圖書數據資料庫聯網的大學校際圖書館和專門資料中心。另外,法國的公共圖書館網路也極為發達,共有2000多個對所有讀者開放的公眾借閱圖書館。任何居民,無論國籍身份,只要憑有效身份證和住所證明(電費或電話發票)即可在住所所在的街區圖書館免費注冊巴黎借書證。借書證為本市所有市立圖書館通用。憑證即可免費借閱圖書。借書證須每年辦理延長。此外,也可在市立圖書館辦理音樂影像帶租用證,只要一次性支付數額不高的年度訂費,即可借用各類音樂磁帶、光碟和影像帶。
設在巴黎的法國國家圖書館(BNF)為法國規模最大,也是最現代化的圖書館,歷史悠久,典藏極為豐富;它同時又是國家版本圖書館,收集了法國的所有圖書出版物。國家圖書館除設公眾閱覽室外,還專門設有研究閱覽室,專對教授、研究員和博士生開放。國家圖書館目錄可通過互聯網查閱,網址為:www.bnf.fr;此外,法國國家圖書館的電子書庫GALLICA也已投入試驗運行,可供網路遠程查訪,地址為:gallica.bnf.fr。
博物館與文物
MUSEES ET MONUMENTS
法國共有7000多家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每年吸引參觀者達幾千萬人次。其中僅盧浮宮博物館、凡爾賽宮和奧賽博物館就每年接待觀眾將近1500萬人次。法國的大多數外省城市也都至少有一家或多家博物館。
此外,法國還有1500多處對公眾開放的文物,每年參觀人數達8百萬人次。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的參觀人數最多,每年達6百萬。除此之外外,法國還有 38 000多處受到法國文化部保護的歷史性建築。法國的國立博物館通常星期二閉館,所以在去參觀之前,最好應先暸解清楚開放時間。
電影
CINEMA
法國是電影的「故鄉」。現代電影技術於1895年誕生於法國。目前法國的電影業依然十分活躍。1998年法國共生產電影148部,電影業投資額佔全世界第二位。此外,法國電影業與歐盟各國夥伴合作攝制的電影也愈來愈多。
盡管和世界其它各國一樣,電影業受到電視的劇烈競爭和挑戰,法國各地的4600多家各類電影院每年還是能吸引觀眾1.7億人次。
藝術電影、試驗電影、大學電影俱樂部與電影資料館等不同機構大力推介各種豐富多樣的新老影片,還經常組織電影節和各類活動。法國各地電影院的放映節目通常按周安排,每星期三更換節目單,既是推出新片的日子,也是各類電影雜志的出刊日。法國電影院看一場電影的票價約10歐元左右,大學生可享受減價,只要4至5歐元;每星期三的票價減半;此外,各連鎖影院還有各種減價優待措施。
戲劇-歌劇
THEATRE-OPERA
法國的國家劇院、國家戲劇中心、國家舞台和其它私營劇場每年總計演出5萬多場節目,吸引8百多萬定期觀眾。除了巴黎市及其郊區和外省城市的戲院外,還有諸如阿維儂(Avignon)等地的著名戲劇節,全國各種規模的獨立劇團有一千多家。法國的大城市都有一個歌劇院,用於演出舞蹈、音樂會、古典和現代歌劇。
戲劇演出的票價因劇目和場內座位的不同而差異極大,可以從10至60歐元不等。所有劇院都對大學生實行優待價,並有各種預定優惠形式。許多城市還對同一天內看兩場演出者提供半價優惠。相關的信息可與當地城市的旅遊觀光服務處聯系。
音樂
MUSIQUE
法國全國共有16 200名音樂和歌唱藝術家,250個音樂、抒情藝術與舞蹈節以及8700名綜合文藝藝術家。除那些最著名的藝術家在大型演出場所和知名俱樂部演出外,各種音樂藝術節、小型俱樂部甚至咖啡館則安排接待各類樂隊作輪回演出。每年夏季的第一天為法國的音樂節(Fête de la Musique),各類專業和業余樂隊和音樂愛好者都會紛紛走上各大城市的街頭,以各種風格的音樂和歌聲迎接夏季的到來。
文化節
FESTIVITES
除了傳統的節日之外,法國各地在全年-尤其是夏季,還設有各色各樣的文化節,例如:一月:昂古萊姆連環畫節;三月:互聯網節;四月:博物館之春;布爾日之春音樂節;6月21日:音樂節;六月:電影節;七月:尼姆FERIA音樂節;馬爾西亞克爵士音樂節;貝爾福爾搖滾音樂節;巴黎夏季街區節日;八月:洛里昂克爾特人節日;九月:文化遺產日;里爾舊貨市場;十二月:雷恩跨音樂節,等等。這些不同的文化節日充分反映了法國各地區豐富而悠久的民間節慶傳統。
體育運動
SPORT
除了各大學或高等院校自己的體育運動場所之外,法國各地城市還有眾多的公共綜合體育館設施。幾千個體育運動協會遍布全國,只要出示一份時效兩個月的醫學體檢證明並繳納很低的會費,即可注冊成為會員,參加訓練並享用各種體育裝備。體育協會的注冊手續通常在每年六月份和九月份受理。此外,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市立游泳池,收費低廉,一般在周末和晚間對公眾開放。
電視
TELEVISION
電視是法國人的首選娛樂活動。法國人每人每天平均收看電視的時間為3小時15分。
法國的電視業隨著近幾年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的發展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全法國目前共有130多個電視台。國營的「法國電視集團公司」旗下包括:全國性綜合台 FRANCE 2 法國二台、下設13個地區台的 FRANCE 3 法國三台、以傳播知識和教育節目為主的獨立台 FRANCE 5 法國五台;此外它還擁有法國和德國合辦的ARTE文化台的股權。在私營電視台方面,主要有綜合頻道TF1法國一台、音樂頻道 M6 法國六台。這些都是為全國性的免費電視台。每家每年只支付一項和擁有電視機相關的稅-視聽稅(redevance audio-visuelle)。
除此之外,法國還有不少收費電視台,例如:
- CANAL PLUS 法國四台為全國性私營台,在法國市場上擁有660萬訂戶,此外還有690萬國際訂戶;
- 20多個全國或地區有線台;法國35%家庭已和有線網路連通,有7.1%家庭訂用有線電視節目;
- 一大批衛星傳播電視台,如Canal Satellite衛星頻道、TPS衛星頻道,等等;
- 法國還有兩個專門對外的電視頻道:TV5頻道和CFI法國國際頻道。
⑧ 電影院是怎麼賺錢的
電影院賣票就是電影院賺的咯。
不過也分買斷和分成的方式。就是直接買下電影播放權,然後我這邊播放多少賣多少門票就與電影公司無關了。或者是有分成的,就是電影院票房收入一部分歸電影公司所有。
電影公司一般播放權賣一次,碟的銷售也會賣一次,可能海外也會賣一次。
票房高的原因就是很多人買票去看電影。而好的導演和大牌的明星就是具有一定的觀眾和影響,會讓喜歡這些導演和明星的人買票看電影,從而提高了票房。當然,賣斷模式的,票房再高也和明星導演沒關系了,因為電影公司獲得收入是固定的,導演和明星拿的工資也是開拍的時候就說好的。恩,高票房對導演和明星的聲譽會有提高作用,那下次拍戲的時候片酬自然就多了。
如果是按分成的方式,電影院票的多少取決於電影院想多賺還是少賺,這是電影院自己的商業決策了。電影公司和電影院談判也是一家一家和院線談的,各家的價格不同。恩,其實多個電影院和在一起叫院線,比如太平洋、中影經典、奧納等等,他們都擁有很多家電影院,電影公司和他們談判以後,他們自己擁有的電影院票價就是相同的。電影公司應該是沒有統一收費的。不過各家價格應該相差不大,因為電影放映是有時間性和檔期的。
⑨ 電影是如何賺錢的
一部影片的誕生主要有製作、融資和發行三個方面,製片人需要考慮這三方面的商業形式。通常情況下有以下四種可能性,但需注意,這種分類不是絕對的,很多影片會綜合不同門類的特徵,因此每部影片的合同都可能是一種「創新」。
第一種:分步驟投入。資金分幾步到位,合同中規定,當某些條件滿足時,如劇本完成、卡司選定等,下一步的資金便自動到位。第二種:包裝買賣、貨成交易。製片人或經紀人先將影片的要素組合好,如確定劇本、主要演職員、拍攝計劃等,然後找一家電影公司,以求得到它們的投資。一旦對方答應,簽下合同,然後拿著合同再去找別的資金,包括銀行貸款。等影片拍竣,電影公司便來提貨(拿底片)。第三種:預售或稱賣片花。在一部影片尚未拍攝完成前,先將影片的發行和放映權分門別類賣出去,但是,賣片花得到的一般不會是現金,而是期票,因此製片人需要到銀行去按一定折扣兌換成現金。賣片花的成功率一要看製作班子的陣容,二要看行情。一般情況下,一部影片靠預售大約能得到60%的製作費用。第四種:私人集資。一般只適用於低成本影片,由製片人通過私人渠道融資,需要成立有限合夥公司。
資金的多寡、融資的難易,是跟製作方對影片的控制權成反比的。預算越高,資金由好萊塢大廠包辦,往往意味著製作方必須放棄諸如劇本的定稿、卡司的選擇、最終剪輯權等藝術許可權。如果是電影公司負責開發項目並發行,那麼,製片人只是一個雇員而已。所謂的「獨立製片人」,真正的獨立程度因人因項目而異。製片人策劃工作做得越多,籌集到的資金越多,他的獨立程度也就越高。隨著製片人工作「能耐」及職能的增加,電影公司的重要性就相對削弱。在電影公司承擔的各種角色中,關鍵的不是製作,也不是融資,而是發行。
發行聽起來很簡單。西方的電影院大多掌握在幾條院線手裡,發行商不就是跟固定的幾個客戶打打電話,介紹產品,然後在報紙和電視上打打廣告?的確,發行工作無非就是那麼幾件事,但你若不進那個圈子、不是八大電影公司之一,你就根本做不到這些工作。發行商和放映商歷來有矛盾,但它們之間的你爭我奪彷彿是老夫老妻吵架,別人休想乘機插一腳。
在北美市場,放映商的提成有兩種方法:一是收取一筆固定租金,然後再提一個較小的比例;另一種是不收租金,但提一個較大的比例,另外,提取的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高。按照業內規矩,發行商在北美市場提成30%,海外市場(指北美之外)提成40%。注意:這里說的發行提成沒有包括廣告費,那些都是另算的。而且,按現在的行規,一部商業大片,宣傳費按製作費的大約50%來預定。
至此,我們來算一下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大片,製作費花了5000萬美元,北美市場賣了1億美元的票房。它是不是一舉賺了5000萬美元呢?非也。首先,媒體報道的1億美元票房沒有減掉放映商的所得。讓我們採用前面介紹的公式,即發行商從中拿回7000萬美元的收入。接著,發行商需要提取它的30%,剩下的就成了4900萬美元。而那5000萬美元製作費還需要加上2500萬美元(即5000萬美元的50%)的廣告宣傳費,這一算下來,就成了7500萬美元支出減4900萬美元收入,變成了虧損2600萬美元。怎麼樣?傻眼了吧?
周邊收益才是搖錢樹
好萊塢不靠票房掙錢早已成為經濟學家研究的課題,美國著名的好萊塢經濟學家愛德華·艾波斯坦在他的研究中點破了這塊藝術聖地的經營之道:今日的好萊塢已經不再是「夢工廠」了,本質上它已經變成一種服務機構——一個關於夢想的交換所。
好萊塢有了新的生存之道,由於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巨大的家庭娛樂市場正向電影公司頻頻招手。現在,只有不到2%的美國人晚上會出外看電影,95%的人則會留在家裡看電視。迪斯尼公司是第一家拿到在電視上播放其影視作品權力的公司。到1960年代,每一家電影廠都有了這張牌。接下來,錄像機的興起讓他們找到了新的生財之道。到20世紀80年代,他們在錄像市場的收獲迅速超過了電影院的票房。
更令電影公司欣喜的是,他們鎖定的青少年觀眾也是電子游戲的忠實受眾。於是,電影公司們又從這些領域撈取利潤。電影變成了創造道具,由之衍生出的電視節目、卡通、錄像和電子游戲被賣到世界各地,其收益遠遠超過了電影院票房。2005年,電影公司票房收入的盈利不到他們總收入的15%,但它們從電視、有線電視、DVD,錄像等家庭娛樂項目中賺到的錢卻占總收入的85%。
如今,好萊塢的主要任務已經不是把名導演、影星和所有的拍攝資源捆綁在一起生產電影,而是把從知識產權中掙到的錢「攢」在一起,然後再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包括創造、發行和為知識產權投資的人手中。好萊塢正在變成美國的「藝術華爾街」。
計算公式
收益=票房-放映商提成(票房×提成比例)-發行商提成[(票房-放映商提成)×發行商提成比例]�-製作費-廣告宣傳費(製作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