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0最值得上電影院看的電影《1917》,真的那麼好看嗎
文 | 貓小姐
內地影院經過長達半年的休停期,終於,它重新與我們見面了。
翻看正在上映的電影片單,發現《1917》赫然在列。這部剛剛囊獲奧斯卡三項獎項,以 「一鏡到底」 的拍攝技術而聞名的好萊塢大片,幾乎是這批上映影片中最讓人期待,也是最值得在IMAX影廳上觀看體驗的電影。
李安這兩年不斷嘗試新的電影技術,就是為了用高 科技 讓觀眾在特定的影院里觀看電影時能夠有沉浸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而《1917》沒有用3D,4K等技術,就能讓觀眾直接享受到沉浸式的視覺體驗。
整部電影用許多個長短不一的長鏡頭拼接成一個120分鍾一氣呵成的偽長鏡頭,外加上世界頂級大導演諾蘭的御用剪輯師李·史密斯(Lee Smith)的剪刀手,將鏡頭剪接得肉眼看不出拼接的痕跡。
由於是一鏡到底,觀眾會隨著第一視角的鏡頭化身為在場的第三人,跟著主人公經歷2個小時跌宕起伏的驚險經歷,與電影角色同悲同喜。
關於這部電影的「一鏡到底」不想贅述太多,外面已經有很多詳盡的解說。今天我想從另一角度來解讀這部備受爭議的電影,雖然他在劇情方面受到部分網友的批評,但我仍覺得這是門德斯導演結合長鏡頭敘事拍出的最好電影。
不少人覺得這部電影的觀影體驗特別好,這不僅是「一鏡到底」的拍攝緣故,還有導演為電影畫面所注入的美學文化。
故事背景發生在1917年4月比利時和法國交界的伊普爾地區,是一戰戰區。導演對戰場做了搭建還原,蜿蜒的戰壕,無人區的鐵絲網,一個個沼澤泥濘的坑洞,從土裡破出來的一隻殘肢,被老鼠啃咬殘缺的屍首,伏倒在地的死馬,以及縈繞在上面密麻可見的蒼蠅,戰爭的滿目蒼夷隨即一表無疑。
然而在還原的過程中,導演還是做了最大限度的畫面美化。實際上在一戰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中的真實戰場要比電影里的凄慘太多了,各種血腥的斷裂屍體堆積一起,發臭黏稠的坑洞隨時都能吞噬掉一個活生生的人。
電影重建了一個戰區現場,卻故意處理掉血腥惡心的細節,讓觀眾觀看時不會產生不適。哪怕主角Schofield被鐵絲網鉤破的手,都沒有給出正面傷口。
導演無疑是燈光愛好者,為了重構戰爭的悲慘又不失畫面的好看,他大量運用了光影、色彩作輔助,最後呈現出一系列唯美又悲慘的畫面。
例如Schofield和Blake接到上級命令,帶著 「取消行動」 的信件跨越無人區時的灰藍昏暗,天空灰濛蒙一片。空曠蒼夷的環境加上隨處可見的屍體,一股壓抑的緊張感撲面而來。
當他們來到櫻花樹邊,天藍地綠花奶白,外加不遠處屹立著斷頂殘破不堪的房子,一頭瘦小的牛還在吃草。歲月靜好和生靈塗炭被揉進了同一個畫面,給我們帶來強烈的 情感 對比。
接著是飛機墜地後的熊熊烈火,天藍的空氣彌漫著灰白的煙火,原本靜謐的環境隨著Blake的離世變得落壞不堪。
然而整部電影最能體現導演藝術造詣的當屬這一幕,Schofield來到被戰爭摧毀的伊爾普城。 整個城堡在夜幕降臨時猶如地獄一般 ,斷裂的牆壁,迷宮般的小徑,燃燒的火焰,搖曳的影子,時亮時暗的光影,不知何時出現的德國士兵。
Schofield就像是隨時會被死神召喚的外來者,大膽地闖入了死亡之地。 那些斷壁殘垣像是一座座長短不一的墓碑,而他在墓碑圍城的困地里全力奔跑。絕望、害怕、死寂......所有悲愴的 情感 通過Schofield不停歇的奔跑傳遞出來。
那一刻已經分不清是現實還是荒誕的幻想世界。 Schofield像被神眷顧般的全面開掛,躲過了德兵的追捕,最後縱身一躍,跳進了瀑布里。
通過場景的神化構建,加上光影渲染,音樂烘托,導演在高難度的 寫實拍攝下 最終實現了 如夢如幻的藝術效果 。
當然,這一切和導演薩姆·門德斯(Sam Mendes)的藝術審美分不開。
門德斯在江湖上早有 「天才導演」 的美譽,極具天賦的他憑借著初涉銀幕的處女作《美國麗人》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那年年僅34歲。之後由他執導的《007:大破天幕殺機》更是被捧為「最佳007電影」。
而拍《1917》之前,他擔任過戲劇導演,並且憑著戲劇《擺渡人》拿下托尼獎最佳導演獎。
眾所周知,戲劇導演對藝術的要求要一名電影導演高許多,他不僅要兼顧整部話劇的視覺美感,還要調度演員的表演情緒,肢體語言。
這也就能解釋他為什麼能在一部講戰爭的片子里展現那麼多美麗的畫面,而且細節處理得游刃有餘,恰到好處。
以往的戰爭片往往會為了突然民族 情感 ,刻畫出一個不怕死亡、勇敢沖鋒陷陣的光輝士兵的形象。這些士兵不像是真實的人,更像是為了鼓勵人民為國犧牲而創造出來的英雄領袖。
《1917》則不同,他用Schofield的視角展開來講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士兵在一場戰爭中的真實感受,以此來表達電影的中心主旨—— 戰爭對全人類來說都是殘忍且無意義的。 士兵們前仆後繼地犧牲換來空洞的名號,可沒有一個士兵是真正無懼犧牲的。
主人公Schofield選的是一個長相普通的英國演員來演,這樣更符合劇本里的平凡人的設定。這個主角的反戰情緒一直貫穿整部電影。他從一開始就不情願接受這個「送信」的任務,長官吩咐命令時,他臉上明顯的不願,顯然是對危險任務的極度害怕。
和Blake經歷了差點被埋、死後重生之後,他不滿的情緒達到頂點,抱怨Blake讓他出來送死。
在德軍的戰壕里他看到貼在床頭的一張全家福,是某個德國士兵的。原來那人也和他一樣,來自某個地區的某個普通家庭,家裡有著他的愛人、孩子。可是莫名其妙的,他們就來到了這個戰場,相互不認識卻要置對方於死地,甚至要為了上尉莫名其妙的要求就要獻出自己的生命。
《他們已不再變老》一位參加過一戰的老兵多年後講述起這場戰役,他說: 「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參加了這場戰爭。」
為什麼?其實很多參加一戰的士兵根本說不清,Schofield也說不清。像是當初被某種振奮的口號蠱惑,一時熱血參了戰,可真正到了戰場才發現一切都是那麼荒謬。
Schofield在上一場戰役中立了功,所以獲得了一個功勛章。他拿著這個章和別人換了一瓶酒,只因當時他太渴了。別人拚死換來的勛章,他卻說:
在伊爾普城裡,Schofield遇到了一個活著的普通法國女性,她的家園全被毀了,躲在黑暗的地牢里,和一個沒有親人的嬰兒相依為命。這是整部影片最柔軟的時刻,溫柔的女性抱著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站在昏黃的燈下宛若中世紀的畫像。
她們代表著幸福的生活,Schofield轉身離去, 亦代表著走進戰爭是從天堂走向地獄 。
在這場戰役中,他經歷得越多,看到得越多,就越為戰爭感到悲哀。這場戰爭不僅讓兩方的士兵相繼犧牲,也讓生活在戰區地帶的無辜法國百姓活在人間煉獄中。許多家庭流離失所,多少孩子失去家園。
即使後來,導演讓他多少帶著一點主角光環,在沿途的艱難險阻中不被打死,終於把停止進攻的信件安全傳達到前線,救下1600名士兵的性命。可是Schofield的精神世界依舊沒有變得更加高尚。相反,他更加篤定了戰爭的殘酷,同時也為自己陷入這場時代的浩劫而感到悲涼。
故事結尾他悲傷地坐在樹下,看著家人的照片,照片的背面寫著 「Come back to us」 。
他還能回去嗎?下一幕是生是死?誰也不知道。
然而,這部電影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一鏡到底的攝影方式,鏡頭只能聚焦在主角身上,而 整部電影的配角完美淪為工具人 ,無法體現出他們的思維想法,從而無法對電影主題做升華補充。
導演請來了許多英國大牌演員來客串上尉,有卷福、斯特朗、費爾斯等等。可電影里他們只是閃現一下,十分政治正確地表達出了對下屬的關懷,卻沒能表達出戰爭爆發的深層因素——士兵和軍官的對立與矛盾。
而其中只有斯特朗飾演的Captain Smith中途提醒了Schofield一句,傳達指令的時候一定要有其他人在場,因為 「有些人就想打仗」 。
本以為導演鋪的這條線會在卷福飾演的Colonel MacKenzie那裡爆發出來,最後突顯一個軍官的冷血好戰,不惜用士兵的血肉身軀為自己陞官加爵鋪路,以此對軍僚主義的專制暗黑加以批判。
可導演最後編排的是卷福一下就被Schofield說服了,以輕描淡寫的一句 「讓結束戰爭的唯一辦法,是戰斗到只剩最後一口氣」 做結尾。雖是增添了卷福的人物弧光,卻讓整個結尾有種狗尾續貂的感覺,整部電影的故事立意一下變得單薄了。
當然,這樣的劇情安排大概也是導演有意而為之。因為長鏡頭拍攝會導致無法另起鏡頭聚焦士兵背後的上尉們的行為及內心,所以無法全面展現這些重要軍官在戰爭中起的作用,也就無法在電影里展現士兵和軍官的內在敵對狀態。
既然導演選擇了這樣難的拍攝手法和展現形式,勢必要放棄掉一些東西。好在這部電影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異常的好,包括觀影體驗,沉浸式的感官,絕美的畫面,這些都能抵消掉電影的那些不足。
總之,這依舊是2020年最值得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之一。
-END-
B. 電影《1917》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具體如下:
1、馬克侵犯棠真時說「每個老闆娘都是這樣教我的」,這點讓人感到恐怖,似乎明白為什麼林媽媽反對翩翩跟馬克在一起了,難道馬克與林翩翩媽媽有什麼關系。
2、警隊隊長收到的一張與棠寧上床的照片,網友表示應該是棠夫人拍下的,為了威脅警長不再追查案件。
3、結局其實並不難理解,文淇飾演的棠真,可以理解為棠家最後的「勝利者」,她對棠夫人是沒有愛的,只有憎恨。
4、棠真最後說「不要丟下我一個人」,實際上也是一種威脅,她僅僅的攥住棠夫人的手,的確是不舍,但這種不舍不是出自愛,而是憎恨,「我不會讓你這么輕易死的了。」
5、整部電影都在棠夫人的計劃下進行,但沒有想到最終棠夫人還是不能體面的死去,細想一下,棠夫人、棠寧、棠真看起來更像是每個時期的同一個人,這可能一種無限循環。
故事具有神秘感,引起觀看欲
整個影片風格是非常有趣的,故事也很具吸引力。劇情有一種神秘感,不會說一看到開頭就猜到結尾。
不同年紀和閱歷的三位女明星不僅把這部有人性最黑暗的一面的影片直擊觀眾內心。也演繹出了那個年代世風日下的人為了生存的不折手段,將女性的無奈和悲哀演繹的淋漓盡致。
三個女人的「撕逼」大戲也是非常能引來觀眾看熱鬧的心理。這年頭從電視劇到電影,「不撕逼、不懸疑」基本是沒有市場率可言,在觀眾心理就是爛片。
C. 電影《1917》怎麼樣
正如那位接下終止命令的指揮官麥肯錫上尉所言,戰爭一日不結束,所有被終止命令救下的人都會在另一處地方迎接新的死亡。可以坐在影院內,從鏡頭移動間接觸戰場帶來的陣陣苦寒,不失為一種跨越時空的幸運。
D. 一戰高分電影《1917》,一鏡到底的戰爭場面,令人窒息
1917年4月6號,布雷克和斯科費爾德在戰斗的間歇躺在一棵大樹下。一名軍官走來,要帶他們見將軍,兩個小夥子跟在軍官後面走入戰壕。
在一戰期間的英軍,戰壕修得非常精緻,有兩米多高,士兵在戰壕里不用彎曲身體行走。戰壕的走向是左右彎曲,就算炮彈落入戰壕,左右牆體可以遮擋大量彈片,兩邊有整齊的擋土板,上面有沙包堆高。他們來到將軍的指揮室,將軍告訴他們送一封信到前方部隊,命令部隊四月七日停止對德軍進攻。因為德軍故意後退九公里,埋伏在那裡,要殲滅英軍,如果德軍計劃得逞,英軍將有1600名士兵喪命。這個部隊還有布雷克的兄弟。
他們拿到信馬上出發,他們要穿過無人區,德軍的佔領區,穿過一條大河才能到達那支部隊,給他們的時間只有一天。
他們爬出戰壕,來到無人區,看到戰馬的死屍,到處都是蒼蠅,還有沒有清理戰友屍體,鐵絲網,以及巨大的彈坑。斯科費爾德的手被鐵絲網刺破,沒有時間包紮,他們到了德軍的戰壕他才包紮好。德軍的戰壕都是混凝土澆築,沙袋堆得非常高。他們搜尋德軍的營地,鐵床,還看到非常大的老鼠在偷吃食物。他們還找到了狗肉罐頭,狗肉罐頭的另一端是絆雷,一聲巨響,斯特費爾德埋在了破碎的混凝土裡。
布雷格把他的夥伴拖了出來,還好斯特費爾德沒有大礙,就是眼睛裡有很多塵土。他們走出戰壕,看到一大片的櫻桃樹砍了,這都是德軍臨走時乾的。他們來到一個小村莊,一個在前門進入,一個在後門進入,布雷克發現一桶牛奶,他嘗了兩口,還灌了一壺。
外面的天空有兩架飛機對戰一架德軍飛機,德軍飛機被擊中,飛機朝他們的方向墜毀。飛行員著火,他們救出飛行員,斯特費爾德去打水給飛行員降溫,沒想到德軍飛行員刺殺了布雷克,斯特費爾德兩槍打死飛行員。布雷克失血過多死亡,斯特費爾德摘下了好兄弟的戒指和軍牌。
這個時候有一隊友軍經過,友軍的軍官問了斯特費爾德一些情況後,他允許斯特費爾德搭乘他們的軍車。
在一座炸毀的鐵橋前斯特費爾德下了車,他從鐵橋上攀登過去。他受到對面狙擊槍的射擊,斯特費爾德調整位置,向對面射擊,壓制對面火力,向那個掩體沖過去,在關鍵時刻射殺了敵軍。
夜晚降臨,他在這個小鎮上前行,忽明忽暗的探照燈,德軍也發現了他,不停地向他射擊。他躲進了一處教堂,教堂正在燃燒,只剩下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遠處的一個人影朝他射擊,斯特費爾德趕快逃離,他躲進了一個地下室。他看到了一個女人,那個女人抱著一個嬰兒,經他們交談,這個嬰兒是棄嬰,他需要牛奶,他把牛奶倒給了那個女人,嬰兒抓住斯特費爾德的手,女人告訴他,這個孩子喜歡你。
斯特費爾德要盡快完成任務,他沖出教堂。大批的德軍發現了他,他左沖右突,子彈就在身邊飛過。他縱身一躍跳去冰冷的河裡,他隨著河水向下游飄去,一個巨大的瀑布把他沖下去,他抓到了一個大木頭。他慢慢有了意識,他爬過發漲腐爛的屍體來到岸邊。
岸邊有人在唱歌,他循著歌聲走到樹林,樹林里很多軍人,他們馬上就要上前線。他打聽這些軍人,這就是他要找的部隊,然後一路打聽終於找到這里的最高軍官,還有一分鍾他們就要發起總攻,最後時刻,軍官終止了總攻,也保住了這1600名軍人的性命。
完成使命,斯特費爾德去找尋布雷克的兄弟,在戰地醫院找到了他的兄弟,斯特費爾德告訴哥哥布雷克的死訊,哥哥情緒一下子就奔潰了。斯特費爾德把布雷克的戒指歸還給他的哥哥,一個人走到一棵大樹下,四月的陽光照在斯特費爾德的身上,燦爛輝煌。
這是一部一戰電影,一鏡到底,觀眾跟隨主角的視角前行,非常有帶入感,有時候會有窒息感。影片的細節非常到位,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17年英軍德軍的戰壕非常完善完美,感覺非常現代感。戰場上的泥濘,深深的彈坑,鐵絲網,烏鴉,巨大的老鼠,每個細節都非常有還原感。值得觀看的一部好電影。
E. 《法國女人(1995)》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法國女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Sjl6tvyM18x-tgJVip6tmg
F. 瑪塔.哈瑞是什麼的
瑪塔哈瑞
本世紀初首位色情女間諜---瑪塔.哈瑞
瑪塔.哈瑞:本名瑪格麗薩.吉特魯達.澤勒,是一名荷蘭脫衣舞娘,一戰期間被指控為德國和法國軍隊的雙面間諜,1917年被法國處死。
她異域的舞娘打份,在寺廟中偶爾學會的神祀舞蹈,給頹廢的巴黎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從1916到1917年之間,她勾引男人而獲得機密,然後將機密買給外國政府,(將法國的機密情報賣給德國人).在此期間她頻頻更換她的高官情人,這一點很快得到法國政府的懷疑.而對她指控也將牽連不少法國男人.最重要的案件是她曾在好色的摩爾根將軍家竊取了13部坦克的圖紙賣給了德國人.很快她被宣判處以槍刑.她是一個高傲的姑娘,既然肉體的付出已經可以讓她為所欲為,為什麼還要走上這條不歸路呢? 但後來的一些解密文件卻證明她是無辜的.她在對自己的辯護中說道:"我是個妓女,但不是個叛徒."最終她穿上自己心愛的紅舞鞋,走過吊橋,結束了自己年僅22歲的生命.
她的頭顱在法國盧浮宮中保存了近半個世紀後不翼而飛.而軀體現在仍是法國醫學院的教學模具.
至今在墨爾頓的間諜博物館的一個展廚裡面還陳列著一個銅制乳罩,在這個物品的旁邊擺著一張名叫瑪塔·哈瑞的體態豐腴的女人照片,她是一戰時期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女間諜,因叛國罪,於1917年被法國當局處死。
1929年美國人將 瑪塔.哈瑞的故事搬上熒幕,由嘉寶扮演的間諜哈瑞可以裝扮成各種模樣,跟隨她心愛的波蘭上尉.
G. 《1917》觀後感
同事介紹看的。一句話影評:垃圾(看不懂)。
故事講一個將軍給一線士兵下令,要他穿越火線去傳達停止進攻的命令。影片展示的是主角一路遇到的事情。在千辛萬苦之後,主角成功的完成了任務。不能確信電影到底想表達什麼主題。
對一些細節略為記錄。
同事推薦我看這個電影是因為這個電影是「一鏡到底」。我看之前查了一下,知道不是一鏡到底,因此對這個貫穿整個影片的細節,沒有多少感受。
電影一半的時候,我以為的「主角」死了。在他斷氣之前的一瞬間,我還在想,下半部電影怎麼演啊?難道死成這個樣子了還能起死回生?當然,馬上就反應過來,另一個人才是主角。這個世界上,誰是主角,誰是配角,誰說得清呢?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在別人看來,再大的主角也不過是他生命中的過客。
「主角」慘死是因為救了一個德國人。飛機空戰,德國人被擊落,飛機著火。主角和「主角」兩人急急忙忙將德國飛行員救了出來。主角看著著火,受傷,慘叫中的德國人說,要不要把他結果了,給他一個痛快的。「主角」說,他需要水,你快去弄點水來。結果,」主角「就被德國人刺傷,主角回頭只有將德國人擊斃。」主角「失血過多,就死了。戰爭情況下,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犯罪?或者兩人只是因為語言不通?一切都是未知的。
主角後來又陰差陽錯碰到一個法國女人。同樣是語言不通,但是兩人還是能和諧相處。語言不通又不是問題了。
路上,有個幫助了主角的軍官說,你把信送到的時候,一定要在有人的情況下,把命令告訴指揮官,因為有人想打仗。讓人感覺,這個電影後面還有戲劇沖突,還有高潮。結果,信送到的時候,指揮官馬上就停止了進攻。戛然而止。當然,指揮官還是說了幾句,像是發牢騷的意味深長的極具哲理的話:這會兒讓停,過會兒又讓打,反正都是你們說得對。
PS:過於一句話影評「垃圾」二字,詳述如下。早上聽書,說到通過調查去了解用戶的想法不靠譜。一個原因是用戶會把陌生感和不熟悉當成是反感。我對於這個電影的感覺就是這樣,這個電影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它超出了我對電影的認識,不是我熟悉的電影,因此它就是「垃圾」。
H. 我看過一個電影,講的是二戰時,一個英國人幫助法國參加空戰,並且不顧個人危險返回佔領區救了一個女子...
一戰電影《空戰英豪》
1914年,一戰在歐洲打響。到了1917年,法國、英國、義大利和許多國家都站在了
《空戰英豪》劇照
統一戰線聯合對抗德國,盡管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海外死去,但處於別人的自由與己無關的歪理,美國首先還是選擇了隔山觀虎鬥。
然而,不少熱血沸騰的美國年輕人卻有不同的看法:被逼放棄家族牧場的布雷恩(詹姆斯·弗蘭科)看見了新聞里播放的飛行員,威廉為了家族榮耀發誓讓父親驕傲,富家子弟布里格斯決定開始自己的穿越大西洋旅行,因為種族問題被逐出美國的黑人拳擊手尤金發誓報效收留他的法國...。雖然動機各不相同,但這38位年輕人卻為了共同的飛行夢想加入了海外作戰空軍部隊。
可戰爭遠遠超出這些單純青年的想像,死亡無處不在,危險不可預料,面對戰地空軍平均只有三到六星期的壽命,他們無所適從。然而,在法國將軍賽諾特(讓·雷諾)和美國老兵瑞德·卡西迪(馬丁·亨德森)的領導下,這些年輕人真正學會了為榮譽和和平而戰。面對強大得令人生畏的德國侵略者,親身試驗機械技術尚不完整的新飛機,他們最終成為青史留名的「拉斐特飛行小隊」!
看點:四十年來首上銀幕的一戰空斗 但槍彈橫飛、原子彈出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了大多數戰爭片聚焦的寶貝,曾經讓整個世界第一次簌簌發抖的那場大戰早已悄悄被遺忘。也許是因為昔時的裝備不夠眩目,也許是因為它早已遙遠,可第一總是應該有些特別的意義,特別是才剛發明不是太長時間的首批戰斗機空戰。
看中了40年無相應影片的真空段,《愛國者》、《獨立日》的製片人迪恩·德弗林說動世界第九大富翁投資6000餘萬美元,邀來憑《騙中騙》獲得奧斯卡的編劇,聯合了從14歲起就是飛行員的導演托尼 ·比爾(據說也是二戰物品最大的收藏家之一),且有《蜘蛛俠》系列裡的二代綠魔詹姆斯·弗蘭科加法國硬漢讓·雷諾坐鎮,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壯烈激昂的冒險故事本就是好萊塢摯愛,而從未涉足過的一戰空戰,則全靠飛行員的技術近身纏斗,所謂炮彈齊飛鮮血四綻,英雄氣概比現今強了不止一倍。雖然為了尊重史實必須用老式雙翼戰斗機纏斗,但絲毫不露痕跡的特技卻讓視覺效果格外不俗。
古典帥哥突破之作?
尤記得80年代,尚是青澀小子的靚湯徒有英俊臉孔,卻無發揮之地,一次飛入高空的《凌雲壯志》成為了開啟他爾後成為好萊塢權勢一族的金鑰匙。如今,相似的年紀,相似的職業位置,相似的關於飛行的題材,更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支持,長得和英年早逝的才子詹姆斯·迪恩異常相似的帥哥詹姆斯·弗蘭科此次會不會也得到自己的突破角色?相貌古典深邃的弗蘭科不缺實力,也不缺人氣,捅破接近巨星的窗戶紙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
飛行、空戰、愛情、戰友、英雄主義、勇氣和忍耐,踏入異域氣息濃烈的法國,雖然不可避免增添點白鴿飛翔綠樹青蔥的場景,卻不至於像若干年前野心爆棚卻誤成戰爭戀愛三角的《珍珠港》一樣俗套。可以說,之前從沒有一部電影如此真實而准確的描述空戰驚險,得到不少飛行員首肯的本片,成功的關鍵在於它到底是典型的動作為主、煽情為輔的商業戰爭大片,還是邁入了更有潛力成為經典的栩栩如生的刻畫。
影片亮點影片之所以能從頭至尾緊緊抓住觀眾,主要在於有以下三個亮點:
第一,沒有神化拉法葉飛行中隊成員,而是既寫出了他們在戰斗里成長的個性化歷程,又揭示了他們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徵。事實上,聞名世界的拉法葉飛行中隊,起初有38人,最後擴展為265人。這表明一戰時期的美國青年,不乏人道主義和救人危難的豪情義膽。「飛行中隊」發展成了「空軍部隊」。
先說銀行家、大富翁的兒子布里吉斯勞瑞,他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奉公命參戰。一開始喬治泰諾分配他與黑人拳手尤金基斯約同住一屋,他對上尉說不行,在家鄉,這等於是主僕住一起。種族歧視和富家傲慢是如此顯著。後來在空戰中,尤金救了他的命,他才真心悔過,把帶來的珍藏百年以上的名酒與尤金起喝,並當面認錯。尤金是個十分直爽、勇敢的人。他之所以在巴黎拳擊比賽已進八前4名後,突然來到拉法葉中隊,他道出了其中原委:「這個國家比我祖國對我還好,我不能不為保衛它而戰。」在對德空戰中,他沉著、機敏,越戰越勇。再說主人公布朗尼羅林斯,他比其餘五個人到的晚,買了飛行服還不會穿。但因為他是牛仔,在空戰過程中提高很快,最後成了頂尖高手。傲慢的飛機上畫有鷹頭的德軍王牌駕駛員在空戰中第次沒有擊落羅林斯,放了他一馬。飛行小隊長,也就是把豪華城堡讓給美國飛行員們住的里德卡薩迪,養了一頭獅子作為吉祥物。當羅林斯和夥伴們八住城堡之初,獅子還把他撲倒在地,讓他吃了一驚。小隊長的戰友全都犧牲了,他心要為戰友們報仇。他對羅林斯講了德國王牌飛行員的情況,在影片快結束時,已經打下七架德機的羅林斯,終於擊落了德軍王牌賀駛員的三翼戰機。
初次空戰,拉法葉飛行隊就犧牲了兩個成員。這足以說明空戰的殘酷性。但是,從這天起,他們也成了空中殺手,被酒吧的英法飛行員們接受。他們飲酒、唱歌,盡管每次空戰都有人犧牲,他們用這豪邁方式悼念戰友,增強鬥志。
《空戰英豪》劇照片中還有個戴眼鏡的篤信宗教的飛行員,初戰前夕,讀《聖經》,十分鎮靜。空戰中,高聲唱歌,十分勇敢。還有一個在美國用玩具槍搶銀行又被疑為間諜的飛行員,他久久未擊落敵機。一次空戰中,他的飛機中彈了,迫降在德法陸軍大戰的戰場,飛機壓住了他的胳膊……是羅林斯冒著生命危險,砍斷了他那拔不出的胳膊,使其保全了性命。後來,他用假肢繼續駕機戰斗,終於擊落了德機。
第二,寫出了空戰的「瞬息萬變」、激烈撼人。當年,飛機誕生不久,機速慢,要近戰,敵我飛機你追我躲、我升你降,雙方飛行員都能清楚地看見對方的面容。即使中了彈,飛機尾巴冒煙了,機翼損傷了,還能飛行一陣。《空戰英豪》充分展示了一戰時雙翼或三翼飛機之間近戰場面,使得觀眾如臨其境,動魄驚心。再加上本片又運用了幾可亂真的動畫效果,更使得觀眾大呼過癮。片中也有不少高難度的飛行動作,像翻滾、翻轉飛行等等,這無疑更強化了這部早期空戰影片的觀賞性。本片導演托尼·比爾也是飛行員出身,14歲時就取得了飛行執照,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特技飛行員。正因為影片是由有飛行經驗的導演來拍攝,所以才拍得精彩動人、引人八勝。
笫三,空戰是主線,愛情是副線,雙線交織,相得益彰。美國幾年前拍的《珍珠港》,愛情偏多,跌入了愛情片的困境。而《空戰英豪》則是以空戰為主,愛情為輔,主次分明。男主人公羅林斯與法國姑娘呂西卡的愛情,寫得清純、真摯,雖不乏浪漫主義色彩,但始終不落俗套,也沒有所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戰爭結束了,
電影劇照(21張)
羅林斯應約去了巴黎,但沒有見到呂西卡。最後羅還是回到美國,辦農場。羅與呂的相識,是在一次飛行訓練中,忘了加足油,迫降時腿受了傷,而呂幫他包紮傷口。羅曾誤認為她是妓女,當他弄清楚呂不是妓女之後,打聽了她家地址,騎著黑馬去找呂。羅通過交談,了解了呂的哥哥嫂嫂被德軍炸死了,留下三個孩子,由呂照顧。羅施展了牛仔的本領,為她們四人表演騎術,贏得了她們好感。後來,羅曾駕機去看他們,還帶呂坐飛機上了天。當德軍正進八呂的家鄉時,羅未經長官批准,兩次駕機去呂的家鄉,第一次救回了三個孩子,第二次救回了呂,呂還受了傷,而羅又徹夜守候。影片至此,有個充滿人情味的喜劇場景:當上尉按軍法,要對羅林斯進行處置時,他宣讀了上校的處理意見,充分理解了羅勇敢救助呂西卡家的義行,非但沒懲罰,還獎給羅一枚獎章。上尉又提醒羅,此等違紀行為,不能再犯。當德國飛艇「齊柏林」號被羅林斯他們擊毀後,羅林斯向上尉請了假,騎了摩托去蘭斯醫院找呂。幾經周折,羅看到了呂和孩子們,他們正被呂的叔叔轉移到倫敦去。
影片把空戰和愛情穿插起來描寫,突出了美法空戰英雄的豪情與柔情(還包括友情、親情)這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隊長里德·卡薩迪,每次空戰中部盡全力保護這些美國飛行員,又能及時幫助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當他的飛機著火後,他駕機;中向了德國飛艇。他的壯烈獻身,給了羅林斯、尤金等尚存的四名美國飛行員以極大激勵。羅接替了隊長職務,在最後轟炸德軍倉庫的空戰中,羅像里德樣,降落之後,又駕機去攻擊德軍機場,最後擊毀了德軍的三屆王牌駕駛員,為戰友們復了仇。
好久沒有看到像《空戰英豪》這樣格調高昂、人物鮮活、場面精彩、故事動人的外國戰爭片了。贊賞之餘,我們似乎還可潛心思索,尋找一些有益於我們戰爭片創新的東西。我少年時代就景仰的志願軍空軍英雄張積慧,我大學時代就聞名全國的空軍英雄王海,他們和我軍空軍英豪們的大量戰績,不正是我們今後攝制自己的空戰片的極好素材嗎?在迎接我軍建軍80周年時,大家多厶希望能看到我們自己的精彩的空戰片啊。
I. 《法國中尉的女人》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法國中尉的女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ueOQwTiutOpx_7aKjRrN_A
J. 電影界傳奇女性,曾主演《羅馬假日》等影片,她是誰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知名舞台劇與電影女演員,晚年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特使【基本信息】
姓名: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
全名:奧黛麗·凱瑟琳·赫本·羅斯頓(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
原名:埃拉·凱瑟琳·凡·希姆斯拉·赫本·羅斯頓(Edl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
香港譯名:柯德莉·夏萍
國籍:比利時
血統:有比利時、荷蘭、英國和愛爾蘭四國血統
語言:精通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荷蘭語、佛蘭德語(原比利時官語之一,1980年並入荷蘭語)等多國語言
出生:1929年5月4日,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Brussels)
逝世:1993年1月20日,因闌尾癌(Appendiceal Cancer)逝於瑞士沃州的托洛徹納茨(Tolochenaz)
【樣貌特徵】
發色:棕色
瞳孔:棕色
身高:五英尺七英寸(170cm)
體重:103磅(47kg)(來源:傳記《奧黛麗·赫本的私密肖像》)
三圍:34A-20-34(來源:1953年《名人偵探》雜志)
服裝尺碼:6
鞋碼:10
血型:A型
【家庭成員】
遠祖:英王愛德華三世(King Edward III of England)
蘇格蘭玻斯威爾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James Hepburn, 4th Earl of Bothwell)
父親:約瑟夫·維克特·安瑟尼·赫本-魯斯頓(Joseph Victor Anthony Hepburn-Ruston)英國銀行家
母親:艾拉·凡·赫姆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荷蘭貴族後裔,爵位為男爵
長兄:阿爾勒·羅伯特·亞歷山大·寇勒斯·凡·尤弗德(Arnoud Robert Alexander Quarles van Ufford)荷蘭貴族後裔,爵位為鄉紳
次兄:伊恩·埃德加·布魯斯·寇勒斯·凡·尤弗德(Ian Edgar Bruce Quarles van Ufford)荷蘭貴族後裔,爵位為鄉紳
配偶:梅爾·費勒(Mel Ferrer)(1917.8.25~2008.6.2)
安德烈·多蒂(Andrea Dotti)(1969.1.18~1982)
伴侶:羅伯特·沃德斯(Robert Wolders)(1983~1993)
長子:西恩·赫本·費勒(Sean Hepburn Ferrer)(1960)
次子:盧卡·多蒂(Luca Dotti)(1970)
寵物:約克夏犬 出名(Famous)、山姆(Sam)
小鹿 依比(Ip)
傑克羅素犬 Missy、Tuppy、Penny、Piceri、Jackie
【其他信息】
愛好:芭蕾
最喜愛的顏色:白色
最難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意外的事:獲得奧斯卡獎
2生平簡介
童年
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約瑟夫·維克特·安瑟尼·赫本-魯斯頓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赫本的全名原本為「奧黛麗·凱瑟琳·魯斯頓」,但在二戰後,由於她的父親約瑟夫偶爾發現自己的母系先祖中有「赫本」這個姓氏,於是把自己的姓氏改為了「赫本-魯斯頓」。因此,為了合乎法律規定,奧黛麗的名字也相應修改為「奧黛麗·凱瑟琳·赫本-魯斯頓」,一般簡稱為「奧黛麗·赫本」。
【注】奧黛麗·赫本是英王愛德華三世和蘇格蘭玻斯威爾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蘇格蘭瑪麗女王的第三任丈夫)的後裔。詹姆士·赫本的後裔中,與奧黛麗同一時代的好萊塢名人還有凱瑟琳·赫本和摩納哥王子雷尼爾三世(娶格蕾絲·凱麗為王妃轟動好萊塢),而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後裔中也有亨弗萊·鮑嘉這樣的好萊塢明星。實際上他們和奧黛麗是遠房親戚。
赫本六歲開始就讀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1938年),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父親離開了家庭,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二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當時的身份文件大多為手寫,為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母親篡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達·凡·赫姆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便於偽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抓入集中營,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在戰爭的飢荒期間,赫本經常靠鬱金香球莖以及由烘草做成的「綠色麵包」來充飢,並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煉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關系。在此期間,赫本曾為荷蘭地下游擊隊秘密工作(包括表演芭蕾舞募集捐款、傳遞情報等),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貢獻。1944年安恆戰役,此時16歲的奧黛麗成為一名志願護士,戰役期間很多盟軍傷兵被送到了赫本所在的醫院,其中一名受傷的英國傘兵在赫本和其他護士的幫助和照護下康復,這名傘兵就是後來的導演特倫斯·楊,他在1967年執導了赫本主演的《盲女驚魂記》。
踏入影壇
二戰後,1948年,赫本與母親(赫本父母於1938年離異)帶著省吃儉用存下來的100英鎊遷至英國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的機會。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期間曾因沒錢繳學費返回荷蘭,並在一部荷蘭影片《荷蘭七課》中飾演一位空姐——一個跑龍套的角色。經過數月訓練後,赫本被告知她不適合當芭蕾舞者。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演出;這年赫本擊敗多數應征者,成為音樂劇《高跟紐扣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正式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國電影《天堂笑語》露臉,正式成為電影演員,並在一些電影中扮演較次要的人物。她在《神秘客》中首次扮演配角。之後她在電影《雙姝艷》里施展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特卡羅寶貝》(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的法國翻拍版《前進蒙特卡羅》(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奧黛麗到法國出外景,期間演出意外被坐在台下的法國著名女作家高萊特夫人一眼便認定她是自己作品《金粉世界》(Gigi)中「姬姬」一角的化身,便邀請她到紐約好萊塢出演音樂劇《金粉世界》的女主角,進而開啟赫本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姝艷》導演推薦給威廉·惠勒,參加了其新影片《羅馬假日》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贊譽,從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台劇《金粉世界》的演出。她在其間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並因此獲得世界戲劇大獎(Theatre World Award)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日》,她在《金粉世界》里的演出被迫在巡迴八個月演出後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並與好萊塢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正式上映,由於成功刻畫劇情,該片放映後迅速風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動人的安妮公主,表現出公主高貴、優雅的氣息,外貌優美脫俗,體態輕盈苗條,一頭黑色短發,在金發性感女郎風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尤其剪成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贏得多數人的贊賞,「赫本頭」一下子成了國際流行發式。一時間,赫本成了國際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聞片,電視台用黃金時間贊美她。大量的報紙欣喜若狂地贊美她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人們稱贊她是繼嘉寶和褒曼之後的最佳女演員。許多報紙評論稱贊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據說英格麗·褒曼在義大利觀看《羅馬假日》時,竟發出一聲驚叫,她丈夫羅西里尼問她:「你為什麼叫喊?」褒曼說:「我被奧黛麗·赫本深深感動了。」 赫本不僅俘虜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心,同時連評論家們也都不知不覺被她吸引。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美人魚》(Ondine)中的精彩表演再榮獲心嶠保═ony Award)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由於《美人魚》的演出加上抽煙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修養,不久接受一同參與《美人魚》演出的演員梅爾·費勒(Mel Ferrer) 的求婚,兩人於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黃昏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止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西恩·赫本·費勒(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蒂凡尼的早餐》。
轉型
雖然《蒂梵尼的早餐》的作者原屬意瑪麗蓮·夢露飾演女主角霍莉·戈萊特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與約翰尼·莫瑟(Johnny Mercer)的《月亮河》(Moon River)而與電影公司起沖突,是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片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迷》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系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赫本的第二次婚姻,與多蒂的結合使她息影七年,廣大觀眾十分懷念她,電影公司和圈中的人物都希望她能再次出山。1976年,不安於「賢妻良母」生活的赫本終於重返影壇,與因演007諜報員詹姆斯·邦德而名噪一時的辛·康納利一起主演《羅賓漢和瑪莉安》,影片描寫中古傳說中隨十字軍東征歸來的農民英雄羅賓漢與離別十八載的愛侶之間的一段深情。該片的首映式在紐約舉行。當赫本前往出席之前,她非常不安,闊別影壇七年,電影事業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會怎樣對待她?
在首映式之前,赫本還不得不盡快飛往好萊塢,在美國電影學院表彰威廉·惠勒接受終生榮譽獎的儀式上發言。她朗讀了一首自己寫的詩,結果博得滿堂喝彩,這使她又驚又喜。接著她又飛往紐約參加首映式。首映式在廣播城市市音樂廳舉行,赫本一到,約有6000人向她歡呼,用唱歌的聲調齊唱到: 「我們愛你,奧黛麗!」
赫本對此完全沒有思想准備,她被人們的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說:「看到人們並未對我感到膩味,我很感動。」
然後她再飛往好萊塢,出席該片在西部的首映式,並在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發儀式上擔任授獎人。這對電影明星來說,是一種特殊的榮譽。她這回是為當年即第48屆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授獎。赫本息影七年,感觸頗深,但她最難忘的是,好萊塢沒有忘記她,電影沒有忘記她,廣大觀眾沒有忘記她。
她雖然息影多年,但演技並未遜色。繼《羅賓漢和瑪莉安》後,她又主演了《血統》(1979)、《鬨堂大笑》(1981)、《直到永遠》(1989)。然而,進入70年代以來,歐美的婦女解放運動日趨高漲。婦女不再滿足於做男人的玩物和附庸。她們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和男人一樣工作奮斗。近年來不少女演員成功地塑造了這種新女性的形象,很受歡迎。相比之下,赫本復出後仍然跳不出天真無邪、活潑善良的少女形象,這就不能不給人一種落伍、懷舊的感覺,令人感到哀嘆、惋惜,這也是她重返影壇後所拍四部影片均不很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奧黛麗·赫本的一生,是光輝燦爛的一生,她在黃金時代所創造的銀幕形象,正如她自身一樣,留給人們美好的印象太強烈了。她在電影史上所佔的獨特的一頁,是不會被歲月所抹掉的。1991年4月22日,美國林肯中心電影協會向赫本授予Gala榮譽獎,該項獎自1972年起每年向全世界最資深望重的藝術大師頒發,獲獎者先後有卓別林、勞倫斯·奧立弗、伊麗莎白·泰勒、詹姆斯·史都華等影界巨星,這是對赫本影壇生涯以及非凡演技的崇高褒獎。
赫本晚年,仍然老驥伏櫪,為公益事業發著光和熱。1988年,她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在這個職位上,她不時舉辦一些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並不時造訪一些貧窮地區的兒童,足跡遍及衣索比亞、蘇丹、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委內瑞拉、厄瓜多、孟加拉等亞非拉許多國家,受到當地人民的廣泛愛戴和歡迎。1992年底,她還以重病之軀赴索馬里看望因飢餓而面臨死亡的兒童。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雷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徹納茨(Tolochenaz)的住所,因乳腺癌病逝。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93年度奧斯卡人道主義獎授予了她,此時赫本已離世,由其子西恩·赫本·費勒代領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