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戰期間被派到法國的俄羅斯遠征軍,最終被法國殘酷鎮壓
導言:一戰期間,作為人口最多的協約國之一,俄羅斯帝國一直是法國強大的盟友,法國政府非常希望俄軍可以在東線盡可能多地牽制德軍,甚至有一批俄羅斯軍隊被運到了西線,作為協約國共同抗敵的象徵,一直在為法國而戰,他們的命運非常悲慘,因為不人道的待遇發生了兵變,大批的俄軍被盟友法國圍剿。戰後又因為俄國革命的關系,只有很少的倖存者得以回到家鄉。
1914年馬恩河戰役,法國和德國的初次大會戰。西線逐步形成了一種無法突破的塹壕戰態勢,法軍在蔓延數千里的戰線上,兵力逐漸地捉襟見肘,無奈之下,法軍在自己的東南亞和北非,中東殖民地瘋狂的招募軍隊,派到本土來維持岌岌可危的戰線。
而在東線,幾個月前,俄羅斯發動了坦能堡會戰被德軍迅速擊退,損失十幾萬人,但是和自己龐大的人口相比,損失並不大。於是法國就瞄上了自己的這個身軀龐大的俄羅斯盟友,1915年12月,法國參議員保羅·杜梅爾以特殊任務抵達俄羅斯。他的任務是說服俄羅斯政府遣約40萬俄羅斯士兵到法國。根據法國政府的說法,他們可以做得比俄羅斯戰線更好。一般來說,俄羅斯的人力資源對盟友來說似乎是無盡的。
但是這種需求是俄羅斯無論如何也沒法辦到的,以當時的技術能力,將40萬俄羅斯軍隊通過海運(當時協約國被同盟國分隔)到西線法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雖然俄軍統帥不希望沙皇可以拒絕法國的痴心妄想,但是沙皇考慮到維持協約國同盟的重要性,將40萬人的規模進行了打折。最終敲定了西線俄羅斯遠征軍的規模為10萬軍隊,他們將分批次被運送到法國。
第一個俄羅斯特種旅在1916年1月在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洛赫維茨基將軍的指揮下成立。它不是由已經存在的團組成,而是由來自莫斯科和薩馬拉新成立的第一和第二團的各個預備隊的士兵進行組建。第一特種旅共計8942人。它於1916年2月3日離開莫斯科,經過西伯利亞鐵路到達遠東後,坐船經印度洋,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 - 在1916年4月抵達馬賽。通過這種方式運送的原因是因為德國的潛艇封鎖了巴倫支海,而奧斯曼帝國控制了達達尼爾海峽,這支部隊僅僅是一個維護同盟的象徵,因此採取了最保險的路線,當疲憊的俄國軍隊到達馬賽後,法國政府組織了盛大的遊行來歡迎這支部隊,在短暫的訓練後,他們就派往了前線,當時凡爾登附近發生激烈的戰斗。
第二個特種旅組建後,採用了更加快速的運送方式,他們直接冒險穿過巴倫支海。北大西洋和北海到達法國,幸運的是法國的潛艇並沒有發現這如沙丁魚一般支擠滿俄羅斯大兵的運輸船隊。
第三和第四支部隊,俄國則直接通過協約國希臘繞行到東地中海然後,坐船橫穿地中海,到達法國南部。
當第一批俄羅斯部隊到達法國的時候,他們兩手空空,法國按照約定,使用法國武器對他們進行武裝,當俄羅斯部隊在使用法國勒貝爾步槍的時候非常不適應,更別提在使用防毒面具等裝備的時候,唯獨讓法國人感到滿意的是,俄羅斯遠征軍中大量的俄羅斯軍官,都可以說一口流利的法語,這是因為俄羅斯貴族中大多都接受過法語的教育。
在1916年和1917年初,兩個俄羅斯旅參加了許多西部戰線的戰斗。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俄羅斯軍隊也遭受重創。當1917年2月革命爆發後,大批西線俄軍要求回國,但是遭到了法國政府的拒絕。此時俄軍開始拒絕參戰,消極怠工。同時布爾什維克主義也在俄軍中盛行。
當1917年4-5月份,由於法國軍隊由於指揮官昏庸無能,草菅人命的進攻命令而爆發大嘩變爆發的時候,俄羅斯遠征軍2個旅集體發聲了嘩變。 法國政府則巧妙地聯系仍然忠於沙皇的軍官,將保皇派和嘩變者分開,並派出大量的法軍,聯合保皇派的俄軍部隊,將叛亂者包圍,並使用了火炮對他們進行炮擊。最後反叛者全部被繳械投降。
法國政府將叛亂者全部解除武裝後,那些依舊忠於沙皇,並願意為法國二戰的軍人將繼續以志願者的名義在法軍中服役,而不願繼續作戰的人員將他們被要求在法軍中做勞役,並最後都被送到了北非。據統計,有1.7萬人選擇退出戰爭,只有750人選擇繼續留在法軍中作戰。
一戰結束後,這些被送到北非的俄羅斯士兵被重新武裝起來,參加了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白衛軍,當紅軍最終取得勝利後,一部分人俄羅斯遠征軍選擇留在了俄羅斯,其他的人則重新跑回了法國,並在那裡紮根。
『貳』 二戰的軸心仆從國
芬蘭:由於蘇芬戰爭的不正義性(蘇聯當年因發動侵略戰爭被開除出國聯)和芬蘭歷史上和俄國的恩怨,再加上芬蘭國內對紅色革命的恐懼,以及芬軍統帥曼納海姆的深厚德國背景,芬蘭加入了德國一方,也許芬蘭是唯一一個出於反抗侵略而加入德國一方的國家.
巴爾干國家:主要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巴爾干國家早在十九世紀就有很深的德國背景,德國在巴爾干國家中的影響也頗大,特別是一戰後,德國通過援助和經濟引入手段,在大多數巴爾干國家中有傳統影響,而此時由於蘇聯-俄羅斯一貫的對土地的病態渴望和一貫插手巴爾幹事務,使巴爾干諸國對俄羅斯-蘇聯具有很強的恐懼意識。保加利亞等巴爾干國家在被土耳其統治期間,曾經把東正教世界最大的也是正統的力量俄國視為「斯拉夫民族的救世主」、「所有受壓迫斯拉夫人民的保衛者」,但個別躲避土耳其而逃亡到俄國去的愛國人士卻在俄國看到了沙皇專制制度的殘暴和俄國對吞並他國有著的極度渴望,尤其是即使到了蘇聯時代,這種傳統仍舊未能改變,波羅的海國家的命運使巴爾干諸國保持了對蘇聯的足夠警惕和距離,而和德國拉近了關系。雖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原來的俄國一樣也是專制君主國家,但他們的統治只是在「斯拉夫人自決」的前提下,並不是俄國那種「泛斯拉夫主義」。波蘭在蘇聯和德國的攻擊下覆滅也給了巴爾干國家一個警告。
在上述國家中,匈牙利是因為奧匈帝國的傳統,作為一個習慣的日耳曼-斯拉夫民族的雙體制國家,匈牙利採取的是親德主張,其統治者霍爾蒂本人就是奧匈帝國皇帝的近衛武官。因此在德國合並奧地利後,加入德國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斯洛伐克是弱國,在捷克被強行並入德國後,選擇站到德國一方是迫不得已但也是唯一的辦法。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出於對俄國和土耳其的傳統敵視,只能加入德國,但與羅馬尼亞不同的是,保加利亞是考慮再三後再加入的,這與他們歷史上是巴爾干政治斗爭的最大失敗者有關,但在猶豫的時候,1940年夏蘇聯通過一個「友好互助條約」「合法」的吞並了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同年11月,蘇聯爭取保加利亞,說如果加入蘇聯一方,蘇聯可以和保加利亞簽訂一個友好互助條約。受到不懷好意蘇聯驚嚇的保加利亞沙皇鮑里斯三世不再猶豫,當月就與德國簽訂了加如軸心國的條約,可以說,保加利亞是被蘇聯「嚇」進軸心國的。
南斯拉夫雖然沒有加入,甚至後來成為入侵對象,但南斯拉夫早就想加入軸心國,理由同所有巴爾干國家。不加入是因為與義大利的傳統仇恨,義大利對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土地一直不懷好意,因此南斯拉夫沒有加入。
還有亞洲的泰國和朝鮮
『叄』 俄軍修建數十公里龍牙陣地,被稱為「瓦格納防線」,能起到哪些作用
俄軍瓦格納在頓巴斯構築的防線。北部一線沿北頓涅茨河布防,最北在克里米納南部的河轉彎處,利西昌斯克是北部防線的重要城市,北頓涅茨克市不在防線之外。
普里戈金:瓦格納比混凝土更堅固!目前他們正在頓巴斯建造防線。
有趣的是,這防線並沒有經過當前的接觸線附近,而是在俄羅斯軍隊的後方。主要部分位於北頓涅茨河的右岸。而河流的左岸(例如,克里米納、魯比日諾耶、北頓涅斯克、斯瓦托、斯塔洛柏斯克、新艾達爾等所在的地方)現在仍由俄羅斯控制。
以上就是我的見解。
『肆』 介紹幾部槍戰電影
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宣布《第一滴血5:最後的血 》已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硬R級。史泰龍分享了即將上映的《第一滴血5:最後的血 》的兩張新照片來慶祝這一消息,這兩張照片調侃了約翰·蘭博的最後一場戲將會有多血腥。
第一滴血5:最後的血
第一滴血4
第一滴血
第一滴血3
『伍』 湯普森有哪幾種型號的槍
Persuader&Annihilator
湯普森沖鋒槍有兩種試驗型,「Persuader」是彈鏈供彈版本,在1918年推出,而「Annihilator」是以20或30發彈匣供彈的改進型,在1918至1919年推出,其後亦推出50發及100發專用彈鼓。
M1919
M1919是「Persuader」及「Annihilator」的改進型。1920年,亦是美國軍方武器准將約翰?湯普森在俄亥俄州佩里營測試的版本,當時所有的M1919皆沒有槍托及前照門,而最後測試版本類似M1921。當時的紐約市警察局是M1919的最大用家。
M1921
M1921是湯普森沖鋒槍首次大量生產的版本,柯爾特為Auto-Ordnance公司生產了共15000把,它的原本設計更似運動步槍,並裝有烤藍刻紋槍管、木製前握把。M1921採用半後座、延遲閉鎖系統(Frictionlock、又稱Blishlock)設計。
M1921的生產費用昂貴,當時的零售價為美金225元,因為高質量的木製槍托、握把、前握把及微細部件製作方法困難。M1921亦經常出現在關於1920至30年代美國黑手黨電影及電視劇中。
M1923
M1923沖鋒槍是在M1921的基礎上加長槍管的一種型號,槍管下方裝有兩腳架,並且能加裝刺刀、消焰器等槍口裝置。從外形上看,尤其是那對槍架和那根長槍管,M1923似乎是一款輕機槍。
M1923的實際產量非常小,但從自動武器公司的原始商品目錄里可以看出,當時製造的軍用型M1923沖鋒槍除了有使用0.45英寸ACP手槍彈之外,還有使用0.45英寸雷明頓湯姆遜軍用手槍彈、0.351英寸自動步槍彈、9毫米毛瑟手槍彈、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等槍彈的品種,但現存實物僅能找到發射0.45英寸ACP手槍彈的型號。
其中特別要提到的是由0.45英寸ACP手槍彈加長彈殼和增加裝葯量以大幅度提高初速的0.45英寸雷明頓湯普森軍用手槍彈,其彈頭重16.2克,初速442米/秒,槍口動能達到1422.6焦耳,有效射程增大到594米。由於槍彈膛壓變高,但自動原理未變,所以發射該彈的M1923連發射速降為400發/分。
M1923突出遠射能力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迎合軍方的口味,但該槍依然沒有得到多少訂單。於是後來發展的型號放棄了這種不實用的遠射性能,重新回到了沖鋒槍小型、輕量化、操作性好的目標上。
因此,之後的軍用M1和M1A1沖鋒槍的尺寸比起它們的前輩們,顯得要小得多。
湯普森M1923原本預定填補勃朗寧自動步槍的空缺,但是由於陸軍對BAR的表現滿意,因此並沒有考慮訂購M1923。可是,比起BAR,M1923有一個優勢——子彈容量。
湯普森沖鋒槍從第一種生產型號開始,便有著大容量的供彈具,湯普森M1923也不例外——20或30發彈匣、50或100發彈鼓和18發0.45英寸彼得斯湯普森手槍彈彈匣比起BAR的20發彈匣毫不遜色。我想,軍方選擇BAR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當時的戰斗方式——塹壕戰需要一種攜帶方便、火力猛烈且射程較遠的支援型武器,而湯普森M1923唯一不合格的就是它的過大的重量和過小的子彈穿透力。
而且在當時美國軍方眼裡,沖鋒槍只是一種支援型武器,士兵需要批量裝備的槍械應該是步槍——從古到今都是這樣!在他們眼中,沖鋒槍和霰彈槍一樣,不是戰場的主角,頂多是個跑龍套的。
但是,正是有了「敗類」,才有了吸取了教訓的成功者。M1923的失敗改變了湯普森沖鋒槍發展的方向,使得湯普森沖鋒槍走上了成名之路。所以說,M1923功不可沒!
M1927
M1927是M1921的半自動版本,由M1921更換部份零件改造而成,原本槍身印有的「ThompsonSubmachineGun」銘文標記被改為「ThompsonSemi-AutomaticCarbine」、而「Modelof1921」銘文被改為「Modelof1927」。
雖然M1927隻有半自動發射模式,但可以輕易改裝成全自動版本,在1934年美國國家槍械法案M1927被定位為機槍。
M1927A1
M1927A1是位於紐約市WestHurley的Auto-Ordnance在1974年至1999年推出的半自動民用版本,正式名稱為「ThompsonSemi-AutomaticCarbine,Modelof1927A1」,M1927A1與當年柯爾特的M1927不同,主要改進了槍機閉鎖系統。
M1927A3
M1927A3亦是位於紐約WestHurley的Auto-Ordnance推出的半自動民用版本,改為22口徑
M1927A5
M1927A5是發射45ACP的半自動民用版本,也是由位於紐約WestHurley的Auto-Ordnance推出,改用較輕的鋁制機匣,移除槍托、改用13寸槍管以合乎美國法律規定的26寸或以上長度限制。
M1928
M1928是美軍首種大量裝備的版本,在1930年代的美國海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是其主要用家。M1928是M1921的改進版,加裝了降低射速的零件。在二戰開始時英國及法國的M1928訂單挽救了Auto-Ordnance,免於倒閉。
M1928A1
M1928A1移除木製前握把,改為長方型護木、垂直式主握把及備有軍用背帶,M1928A1在珍珠港事件前投入大量生產,而二戰早期只有兩家工廠生產,共製造了562,511把,因為美國租借法案的關系,部份被送住中國、法國、英國等地。
M1928A1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戰場的主要裝備,它可對應20、30發彈匣及50發彈鼓,但事實上50發彈鼓經常卡彈、笨重及重量太大,特別是長時間持槍時。
蘇聯亦在租借法案中收到了M1928A1及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但由於蘇聯紅軍完全缺乏45ACP彈葯,因此整個二戰都沒有採用並整批儲存作物資備用。在2006年,俄羅斯把小量當年的M1928A1拆開成「備用零件」運回美國。
瑞典亦有採用M1928A1,並命名為「m/40」。
M1A1
M1A1,美軍正式命名「UnitedStatesSubmachineGun,Cal45,M1A1」。由於工序簡化,M1A1生產時間只是M1928A1的一半,成本亦有所降低,1939年美國政府購買湯普森沖鋒槍的單價為美金209元,到1942年春季,單價降至美金70元,直到1944年2月,包括配件的M1A1單價只需美金45元,在1944年尾,M1A1被更低成本的M3沖鋒槍取代。
『陸』 第一場現代化戰爭指的是哪場戰爭這場戰爭的結局是什麼
雖然在「第一場現代化戰爭」這一名號上有爭議,但是這幾年經過研究學者的探討,還是覺得第一場現代化戰爭應當是克里米亞戰爭。
『柒』 塹壕戰的塹壕戰的慘烈
一戰的塹壕戰非常慘烈,有10%的士兵被殺。而第二次布爾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分別只有5%和4.5%的士兵被殺。西線戰場上的英軍及英聯邦自治領軍隊有12%的士兵戰死,而總傷亡數(負傷加犧牲)達到了56%。考慮到每一個在前線作戰的士兵都有3名士兵為他提供後勤服務(彈葯,補給,醫療等等),那麼每個真正參加了戰斗的士兵想要不負傷就活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實際上,的確有許多士兵負傷不止一次。
當時的醫療還很原始,救命的抗生素還沒有被發現。相當輕微的傷也可以因感染和壞疽而致人於死地。德軍腿受過傷與胳膊受過傷的士兵分別有12%和23%死亡,主要的死因是感染。美軍傷亡人數中的44%因為壞疽而死亡。在這些人中,有一半是頭部受傷,在腹部受傷的士兵中,只有1%活了下來。
一戰中有四分之三的傷者都傷於炮火。炮彈彈片造成的傷害通常比子彈造成的傷害嚴重。炮彈彈片會將一些灰塵帶進傷口,這很可能會導致感染。這些因素意味著,一個胸部中了炮彈彈片的士兵的死亡率為胸部中子彈的士兵的死亡率的三倍。炮彈的爆炸還可以通過引起腦震盪而致死。除了生理上的傷害,炮火還會造成心理上的傷害。長時間的炮擊經常會導致士兵休克,而這在當時還沒有被完全地了解。(現在這個症狀通常叫做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人們對它了解的更多,雖然還不是完全了解)
與其它戰爭一樣,一戰中士兵的最大殺手就是疾病。戰壕里的衛生條件很差,常見的感染包括了痢疾、斑疹傷寒和霍亂。許多士兵都遭受過寄生蟲害和相應的感染。極差的衛生條件也使戰壕中充斥著真菌,士兵們因此會得上戰壕嘴和戰壕足。另外一個主要殺手是士兵的暴露,冬天的戰壕溫度經常在零度以下,而士兵們又沒有足夠的衣服穿。
參戰雙方都無法立即安葬死者。在前線變更之前,無人區內的屍體會一直無人拖回,而在前線變更之後,這些屍體已經變得無法辨認了。在有些戰斗,比如加利波里的尼克山谷之戰中,士兵們的屍體直到戰後才被掩埋掉。戰爭結束以後,人們在耕地或位建築挖掘地基時仍然會發現新的屍體。
在戰爭的不同時期(特別是早期),雙方都有正式的短暫停火,以便讓傷員回到己方陣地,並且掩埋死者。但是,雙方軍隊的高級將領都不願意因為人道的原因而放棄進攻機會,所以都下令部隊不允許敵軍抬擔架者進入無人區。雖然這樣,雙方戰壕中的士兵還是拒不執行這個命令,因為他們知道這樣的短暫停火對雙方都有好處。所以,當戰斗結束後,雙方的抬擔架者(臂上標著紅十字)就會進入無人區將傷者抬走,有時他們還會交換俘獲的敵軍傷者。有時這些非正式的停火也被用來進行偵察或讓部隊休息。一個著名的停火便是英軍與德軍之間的聖誕休戰日。它發生在1914年聖誕節夜晚的阿爾芒第耶爾附近。德國士兵首先開始唱起聖誕頌歌,然後雙方的士兵就走出了戰壕。他們互相交換了禮物並講了故事,還踢了幾場足球賽。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樣,他們的長官對這次停火很不高興,英軍還依照軍法審判了幾個士兵。2005年的電影聖誕快樂講的就是此次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