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英雄》的影評
吊足了的胃最終吃了一頓飽飯。在一片狼籍的中國電影飯桌,英雄是一道真正的招牌菜。
集中了華人乃至世界頂尖的製作群體,投入3000萬美金,英雄成為我所見過製作最為精良的中國電影。很久沒有一部中國電影讓眼睛,耳朵如此興奮了。張藝謀的專業精神令人敬佩,如果誰要向張藝謀豎中指,還是先鞠個躬再說。
看過片子絕對同意這種評價:英雄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我覺得如果早些時候拍出來,英雄還可以拿去做申奧片。所有關於中國的符號,英雄里都不遺餘力地再現:圍棋,書法,劍,古琴,山水,竹簡,弓箭,威威樓宇,漫漫黃沙,青山碧水,紅牆綠瓦。英雄電影的畫面,極具中國畫的意境。如果不去做申奧片,英雄還可以去做中國旅遊的廣告片,或是愛國主義教育範本,的確,我相信每個看過電影的都會為我大好江山,我泱泱大國擊節贊嘆,相信這部電影全球放映後,會加快留學人員歸國效力,加大各國人民來華旅遊觀光力度。
有幾個鏡頭給人留下強烈印像:李連傑一劍刺中甄子丹,為描述劍之快,鏡頭在李連傑的臉一點點穿破雨水的畫面中一一定格。李連傑與梁朝偉在九寨溝一場對決戲,二人蜻蜓點水,水面及水下的鏡頭,絕對可以寫入武俠片視覺經典。我也相信很多人在章子怡和張曼玉比劍那段漫天黃葉的戲中瞠目結舌,盡管那段戲倒更像屬於日本人的意境。
在聽覺方面,英雄把武俠片的音效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不再像以往武俠片強調刀劍,拳腳,飛行的強烈誇張表現,相反,英雄的錄音和擬音方面都相當克制,他們更重視體現"綿長""幽遠"的意境,更強調聲音的質感。這些克制後表達出的竟境令人大開"耳"界。在影院,正對畫面,背景聲安靜得像清澈的湖水,在一片衣袍揮舞和鼓聲的中低音中,劍聲劃破空氣的銳響,配合人影騰挪的聲音,槍劍相撞後的漸弱的震顫聲,極富韌性極具質感。讓人印像深刻的是為描述李連傑劍法之准,他一劍橫貫毛筆,從劈裂筆桿竹質到筆尖毛質聲音的變化。還有在九寨溝對決的劍戲,人腳踏在平靜的水面聲,劍挑破水,震開的一圈圈漣漪聲,人耳悶在水裡到躍出水面後撲面而來的空氣感。影片配樂依然是譚盾,看到最後,我幾乎有點迷乎了,那鼓聲,琴聲,包括伊扎特帕爾曼的小提琴,都真的很像《卧虎藏龍》。
編劇李馮和張藝謀用紅,蘭,白,黃四段視覺的變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段講述,還加了不少辯析的色彩,這讓人想起《羅生門》。這個故事講得很別致而且基本能自圓其說。再一想到電影的短短的拍攝周期,讓人對老謀子心生敬意。而畫面上,英難更像一部部精美的MTV或廣告片的聯播。
英雄是一部符號化的電影,所有的符號都在傳達一個標識:"MADE IN CHINA"。在這樣的視覺聽覺轟炸中,演員的表演成為影片中最為弱化的環節,如果不是出於商業的考慮,估計誰來演都可以完成任務。大牌明星們的表演徘徊在扮酷或更好的扮酷之間,說狠一點,劇本給他們的空間,無法演出"人味兒",他們的內心活動,表情都不再重要,重要是他們要服從服裝顏色變化的需要,電影的主角是服裝,布景,道具,這些符號代表著忠,義,情。演員是人,但是有一群神一樣的攝影舞美燈光,人便不再是人,是英雄,於是一個歷史故事最終變成一個超現實故事。
㈡ 如何理解《英雄》這部電影
《英雄》這部電影是以黑色為主但同時又根據無名和秦王之間明顯的氣氛變化來改變色調。
第一個,紅。這是無名進殿之後騙秦王說他怎樣刺死殘劍和飛雪的。這段故事情節中,運用大量的紅色和傾斜動盪的畫面來表現出此時此刻殘劍和飛雪之間扭曲、變態的愛情以及殘劍和如月之間的關系。最具震撼的無疑是飛雪和如月相約楊林之戰。剛開始以金黃色為主,等如月被飛雪一劍刺死一個特寫一滴血落下的慢鏡頭,以後這滴血點燃了由黃色變為紅色,說明了如月對此事的絕望。
第二個,藍。無名所說的經過並沒有讓秦王相信,並且在無名的話語中有了自己的理解。此時,電影的色調為藍也是說明了秦王並沒有對無明所蒙蔽,而是用一種冷靜的態度去猜測事實。秦王覺得殘劍和飛雪的感情是任何人都無法破壞,他們對彼此的感情是忠貞不渝的。所以在無名和飛雪決一死戰時導演用一個仰拍來體現秦王眼中飛雪高大的女中豪傑形象。
第三個,白。當秦王說完自己的猜測時,無名告訴了他真相是什麼。這時的主色調為白。一是暗示白絲的死亡之景,飛雪、殘劍為天下百姓而死的民族氣節。二是白色有一種真相大白之感,讓觀眾體會到,終於可以知道真相到底是什麼的感覺。
這部影片不單單是色彩給人的強烈的沖擊和感覺,他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還有配樂,無形中推動了整個故事的發展讓人覺得少了它,這部電影就少了些靈魂在其中。其實不管是色彩還是配樂他都只是為了突出這部電影呼籲和平追求一種對民族的責任和心懷天下的心態。
㈢ 英雄影評綜合角度
作為一個比較專業的影評人...= = 不吹牛了。
1.主題。評論主題一般是內容有一定深度(如《霸王別姬》《活著》),但不宜太深(如《禁閉島》),切合生活實際的電影。主題小了寫不出來,大了不宜把握。但是影評入門一般是從主題開始寫的。
2.人物。評論電影中的人物形象。不一定是主人公,但人物個性要鮮明,不能單薄。(如《天下無賊》裡面,男主人公最好寫,因為其中有人物性格的轉變。其他的人物都很單薄,不宜評論。
3.鏡頭。這個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包括評論景別,鏡頭移動等等。多用於評論鏡頭語言豐富的影片。或者具有典型鏡頭特點的影片。(如《夜宴》《可可西里》)
4.色彩。需要一定專業知識。用色彩分析情感。(如《英雄》《紅高粱》)
5.聲音。需要一定專業知識。評論音樂,音響,人生。適合音樂劇。(如《海上鋼琴師》)
(註:以上都是影評的初級角度。慢慢寫多了,自己就會加入導演風格,類似影片對比等等,自己摸索吧。還有,以上五個角度寫的時候,最好分3個左右的論點,分段寫。1000字左右)
㈣ 求電影《英雄》的影評急
《英雄》是著名導演張藝謀面對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背景,實現自身藝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英雄》明星雲集,場面宏大,畫面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將中國傳統意境於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大陸電影新一輪的票房神話和電影產業化模式。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英雄》真正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同時,《英雄》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宏大敘事策略,也在知識分子、普羅大眾、官方意識形態和電影專業人事件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關於《英雄》的主題,一直是爭論的焦點。電影《英雄》的題材來自「荊軻刺秦」的故事。自從《史記》以來,「荊軻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人稱頌,其中獨立個體抵抗強權的精神更是其中的內核,而「俠」也被定義為「以武犯禁」,武俠文學和後來的武俠電影的社會功能都是用俠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沖破社會禁忌,對抗強權政治,為讀者或觀眾提供在現實中得不到的快感。而20世紀80年代以後,周曉文和陳凱歌都對這個題材進行了影像化重寫,其中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反抗和對親王等歷史人物的心理重構,都反映了現代性啟蒙敘事對電影影像的影響。但是,在《英雄》中,張藝謀改變了敘事策略,其主題在商業和藝術之間遊走,消解了其中啟蒙的反抗意味,反映了中產階級在目前國內的文化語境之下對宏大敘事的矛盾心態。可以說,《英雄》體現出當前社會對於權力的基本認識:崇拜權利與夢想對抗強權並存,而影片試圖調和這種矛盾。把鞏固權利與向權利挑戰這兩種對立的要求並列地組織到故事中,是這部影片的獨特創意。作者提供了兩個位置供觀眾同時選擇:有權者與無權的挑戰者。作者用各種電影手段極力在道德上平衡這兩種人的關系。這反映了作者自相矛盾的英雄觀,他試圖把兩者都打扮成英雄。正是這種看似模稜兩可的態度,導致了兩者實質上的互相消解,使兩類人物都不符合傳統觀念中的英雄。但是,電影以形象感人,觀眾習慣性地首先與無名、殘劍、飛雪等為代表的俠認同。他們是對荊軻之類轉為豪門貴族賣命的亡命之徒的改寫,以一種新的身份示人,是士與俠的綜合。無名用劍柄象徵性地刺秦王這個舉動是全片的點睛之筆。這種敘事或許牽強,卻極具象徵性,體現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影響統治者的觀念比消滅他們的肉體更重要、更有效。無名、殘劍之類不可能用暴力奪取統治者的權利,只能轉而求其次,通過發揮更大的話語權,以傳達自己的呼籲和平的觀念。應該承認,導演在抹平縫隙掩蓋矛盾方面使用了很多心思的,這是商業片的必然選擇。一部影片的流行很可能滿足了不同觀眾的許多利益和願望,從理性上分析,它們很可能出自互相沖突難以協調的意識形態。贏得觀眾的要訣在於,不要突出某種意識形態壓服其他,企圖根本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而是找到調和之道,使各種利益集團從文本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因素。 《英雄》在藝術和商業結合上也有著相當的創新。除了「羅生門」式的敘事策略,借鑒好萊塢的大片模式,對武打場面、影像畫面設計、視聽效果等方面也都頗有新意。可以說,《英雄》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所有關於中國的視覺符號,《英雄》里都不遺餘力地再現:圍棋、書法、劍、古琴、山水、竹筒、弓箭、巍巍樓宇、漫漫黃沙、青山碧水、紅牆綠瓦。就色彩而言,《英雄》中,是「紅」與「黑」的對立和碰撞。「黑」是秦朝的代表顏色,象徵著宏大敘事的壓力,主流意識形態的威嚴,而影片以紅色隱喻國仇家恨,以紅色象徵火山爆發前的內在力量,以紅色宣示一種劍俠特有的矢志與抱負。影片伊始,即表現秦國的強大軍隊、蓋世的宮殿建築、濃煙而沉穩的黑色。黑色衣著的嚴肅的秦王頭頂黑冠、腳穿黑靴、身穿黑甲,穩坐黑色龍柱的黑色秦宮,豪氣不凡,莊重威嚴。在描寫俠客的片段中,鮮艷奪目的紅色則占據著絕對統治地位。殘劍、飛雪及如月等人物的服裝均為紅色,與少暗紅色的場景空間熔鑄為一體,形成烈火般的紅調,給觀眾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例如,如月誓為主人報仇一節,與飛雪在胡楊樹林中生死對決。在這場戲里,急速運動的敵手中劍身亡,血眼看世界,使畫面和空間變赤,頗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意味。在聽覺方面,《英雄》也把武俠片的音效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影片配樂是著名音樂人譚盾。他不再像以往武俠片那樣強調刀劍、拳腳、飛行的強烈誇張表現,相反,英雄的配音和擬音方面都相當克制,他們更重視體現「綿長」「幽遠」的意境,更強調聲音的質感。充分容納各種具有表現力的細節化聲音段:不僅有鼓聲、琴聲、伊扎特帕爾曼的小提琴,甚至是各種在武俠場面中的自然聲音。這些克制後表達出的已經令人大開「耳」界。例如,正對畫面,背景聲安靜得像清澈的湖水,在一片衣袂揮舞和鼓聲的中低音中,劍聲劃破空氣的銳響,配合人影騰挪的聲音。槍劍相撞後的漸弱的震顫聲,極富韌性極具質感。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為描述李連傑劍法之准,他一劍橫貫毛筆,從劈裂筆桿竹質到筆尖毛質聲音的變化。還有在九寨溝對決的劍戲,人腳踏在平靜的水面聲,劍挑破水,震開的一圈圈漣漪聲,人耳悶在水利到躍出水面後撲面而來的空氣感等等。 《英雄》帶來的電影產業化運作的模式也是頗有啟示的。從前期的策劃籌備、類型片明星制,到拍攝製作,最後宣傳發行,《英雄》呈現給人們的,是一整套迥異於國產電影以往操作路數,卻又完全符合商業規律的市場化電影運作範式。《英雄》上映2個月,國內票房就達到2.4億元人民幣,毫無疑問,《英雄》獲得了國產電影空前的商業成功。從某種程度上說,《英雄》是中國電影產業化道路的一塊里程碑,它在藝術和商業結合的中國武俠類型片的發展上,有著豐富的啟示意義。 《英雄》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幾個第一 1,使得國產電影的票房第一次在本土打敗了進口的電影(主要是指好萊塢電影) 2,第一次打破了以前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不合理的票房分配製度,提高了國產片投資方的票房分配比例,從而增加了投資方的投資信心和積極性。 3,打破了電影音像版權的單方壟斷價格,使得音像版權的價格上升了幾十倍。 4,第一次使中國電影在北美市場戰勝了好萊塢大片,連續兩周成為北美的票房冠軍。
㈤ 《英雄》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十三年過去了,中國電影市場在經過2010年的億元俱樂部潮流之後,到2015年的時候,我們已經跨入了二十億票房的大門,年度票房總額已經將近300億人民幣,成為僅次於北美的世界第二大票房基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甚至可能就是今年,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將會成為世界第一。當然,如此的斐然成績與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入發展密切相關,但是在電影市場化的開端,我們總會提及這樣一部歷史商業大片——《英雄》。
近年來,張藝謀的電影票房漸漸的被很多第六代甚至跨行導演的電影作品搶占,不僅如此,其電影的整體水準與《英雄》及其之前的作品相比也遜色不少。很多人說老謀子之所以在02年拍了《英雄》,完全是因為李安在2000年上映的《卧虎藏龍》帶來的巨大影響才會跟風,這點我覺得應該屬於個人偏見吧!記得在焦雄屏主持的《聚焦》中的第一期就是采訪張藝謀,當時問道這一點的時候,張的意思是自己早就有這個打算,只是在看到《卧虎藏龍》之後,這個觸媒才把早就有的想法付諸實際而已,但是陰謀論者總能找到理由,比如,時過境遷,張當然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了。
拋開這些是是非非,當我們只是從電影本體的角度出發,來看看《英雄》是否有大眾口碑里說的那麼差。電影的故事原型其實相當老套,畢竟刺秦這樣一個故事在各類文藝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是這次老謀子卻不願單線條的去講故事,他製造了一個類羅生門的敘述方式,之所以添加了一個「類」,還是因為和羅生門的群口敘述,但在最後莫衷一是的定義相比,《英雄》裡面的敘述方式還只是用三段故事,最後的一個故事得出事實真相,並且前兩個故事也只是無名與秦王的或刻意隱藏或莫名猜測的對弈,並沒有實現羅生門中每個人只是站在故事的一角,道出「橫看」或「側看」的方式。
對於這樣一個「簡易版」的羅生門不管你是褒是貶,它都會讓故事的敘述趣味性和維度感增加,不是單線條的平鋪直敘,這裡面如果可以繼續往下深究的話,或許我們可以從解構主義的角度來解讀。歷史本身就是一個不真實的竹簡,它經過統治階層的手筆,就會體現那一階層的話語權,有人說,在歷史的燭照下,每個朝代的開端都是聖賢,每個朝代的結束都是腐蠹。導演在此處用無名的欺騙、秦王的揣測、真相的揭露三個層次的組合,最後導出如何解決由真相帶來的問題,歷史在此處顯得更加復雜而難解,而這一復雜的本質卻是由於人性中最矛盾的利益沖突而帶來的。秦王欲征服天下,統一中國,結束列國紛爭的局面,而這樣一個本身美好的願景卻必定帶來血腥的戰爭和殘酷的死亡,這是秦王內心的糾結與顫動,也是在殘劍內心逐漸領悟的殘酷真相,這一歷史真相延伸到刺客無名心中便導致了本片中最為核心的悲劇。
不過相信本片給人帶來最大震撼的絕對不是敘事和故事,而是張藝謀對於色彩和畫面感的把控,加上譚盾的配樂,電影在畫面給人的感覺即使再過五十年也不會顯得落伍,就像有人曾說過:「把電影中的故事省去,只把電影中風光旖旎的鏡頭拼接起來,完全可以作為一部旅遊觀光片。」張藝謀早年的攝影師工作的確對他後來作為導演的電影創作上影響甚大,處女作《紅高粱》中對比度強烈的紅色,《我的父親母親》中對於山村中大面積白色雪景的畫面把控,都是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感的,關於這一點,我們以後在做張藝謀畫面風格的時候再細致分析。
本片的色彩運用是雙向而多維度的,在上面提到的三個敘述層次中,電影分別以大紅色、翠綠色、素白色三種顏色為主色調,其中過暖的大紅色和過冷的翠綠色都是一種帶有超現實的色調,這樣一種色彩運用也與敘事的虛幻不定相互補充,而第三階段的素白色作為平淡和冷靜的色調則代表的敘事的真實和剋制。
對於本片最有觀賞度的打鬥場面依次為無名和長空的棋館之戰、秦軍箭射書館、飛雪和如月胡楊林之戰、殘劍和無名的碧湖之戰、飛雪殘劍強攻秦宮之戰這樣的幾次打鬥戲份,它們並不只是用了中國傳統的武俠打鬥場面,更多的是在古典詩意氣氛的烘托下,色彩相互交織與沖擊,這種強烈的色彩畫面感是在以往的動作場面中難以找到的,盡管張在其後的《十面埋伏》中大面積的濫用導致電影的整體腐爛,但是由這一藝術理念產生的巨大影響是值得我們紀念和佩服的。
剛在說到譚盾的配樂,這部電影之所以我願意奉為經典,其中電影的配樂佔了三分之一,其他則是畫面和場面調度。譚盾作為中國電影配樂界首屈一指的大師,主要就是由之前的《卧虎藏龍》和本片的配樂為業界公認,當然其後也為馮小剛的《夜宴》做過原聲配樂。配樂中的主旋律主要是由小提琴演奏,但與一般的小提琴不同是,譚盾為了表達出秦朝樂器的味道,特地將小提琴中的四根弦調低了四度,發出了獨特的中國風味道,所以我們在聽到西洋樂器的演奏配上濃厚的中國風畫面時,並不感到突兀,反而覺得有很強的親和力,配樂中的蒼涼悲愴之感在電影里的人物形象中更顯醉人,而這卻是電影所特有的藝術呈現感。
最後來談談可能最為人詬病的本片的主題吧!其實有些人把這部電影稱為武俠片或者動作片,這一點我始終不願同意,因為電影中的動作場面只是象,而電影的質卻是濃厚的歷史情懷,這是張藝謀作為第五代導演所特有的歷史滄桑感,包括拍過《荊軻刺秦王》的陳凱歌也是如此。有人覺得這是因為他們那一代經歷過和秦朝一樣的偶像崇拜和英雄造像的時代,這是他們揮之不去的「天下」之夢。其實《英雄》中的主流命題或者說過於官方的話語意識讓當時很多知識分子感到這部電影具有屈從權力意識的形象,但是這樣的一種主流話語並不是惡意批判電影的借口,就算是在好萊塢,也有一大堆的主流話語作品,當年的《阿甘正傳》正是「美國夢」的集中代表。
不管是對於張藝謀的地位置否,還是對於《英雄》本身的賭氣不滿,都很難抹殺一部在藝術和商業上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你可以說我這篇是翻案文章,也可以說我是老謀子的死忠粉(其實對於像《十面埋伏》《三槍》那樣的電影我也照批不誤),可是當我們客觀地用最基本的電影藝術評價標准去放大《英雄》里的每個細節,看到的絕對不只是殘劍寫下的「天下」兩個字。
㈥ 《英雄》電影介紹及評析
電影《英雄》簡介
戰國末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起,惟秦國最為強大,急欲吞並六國,一統天下。為對抗秦國的吞並,六國各地一直上演著不同的刺秦故事。而趙國的三個刺客長空、殘劍、飛雪,因劍術高超,名震天下,秦王因為他們三人,十年裡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突然傳來一個叫無名的秦國劍客為秦王將他們殺死的好消息,秦王大喜,急召無名上殿相見。在大殿中,燭火昏暗,秦王離無名只有十步距離,無名將擊殺長空、殘劍、飛雪的故事娓娓道來:他利用三人之間愛恨交織的關系,瓦解了他們的力量,各個擊破,因此取勝。可心機深沉的秦王發現了無名所述故事中的破綻,講了另一個版本:殘劍等三人主動求敗,獻出生命,用苦肉計幫助無名上殿,無名才是真正最危險的刺客。無名告訴秦王,他看錯了一個人,那就是殘劍,於是,另一個故事又從頭敘起……最後,無名拿起了劍,此時他離秦王只有十步,他的絕技是「十步一殺」……
㈦ 關於電影《英雄》的豆瓣評分,為什麼只有6.5分
關於電影《英雄》的豆瓣評分,為什麼只有6.5分
豆瓣對張藝謀的電影一向很黑,凡是他導演的電影都自帶黑邊,參看現在長城的走勢就知道。
6.5分就已經很高了,還是很多年以後口碑轉暖的結果。
英雄IMDb現在評分7.9,當年在全球都是口碑票房雙收,但在中國被罵得狗血淋頭,經過很多年以後口碑才有所上升。
㈧ 求英雄電影影評一篇,1500字,期末考試要用,急
人能夠知覺物體的最基本的視覺因素是——色彩。色彩對人的視覺可以產生最直接的刺激,能使人的情緒產生變化,間接地影響人的情緒和心理改變,見影響人的判斷。因此,張藝謀電影中大面積,不同的色調,明度,飽和度強的色彩可以塑造為具有獨創性能力的媒介體。
在張藝謀所拍的電影中,他的畫面沖擊力都很強。在畫面效果上可看出,張藝謀在攝影和鏡語以及色彩上的感悟力。其實縱觀他影片就不難發現他對色彩的使用。尤其是紅色尤為出眾。如《菊豆》中的紅染布《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紅燈籠《秋菊打官司》中的紅辣椒以及本片中的紅色的楓葉林等等這可能與他的故鄉有關。他出生於陝西,我們知道陝西的土質黃中透著紅,明間也喜歡用著紅色,紅色代表著喜慶,因此我們常常在辦事情中也使用紅色,這種風俗習慣無形中影響了該片的導演,便使他的影片中時常出現紅色等等
他所有的電影都給人一種流光溢彩的感覺,會使觀眾不覺沉浸在浪漫唯美的畫面中去,心醉神迷,不能在己。同時他也被電影界稱為色彩大師,這個稱號非他莫屬。在《英雄》中完全可以看的出。
色彩對於一部電影而言當然是屬於典型的形式范疇。在《英雄》這部電影中,它收集了他最青睞也最擅長的所有顏色,並把它們發揮到了極致。片中白色的沙漠,藍色的書房,紅色的楓葉林綠色的山水,猶如國畫一般,渲染到了觀眾的心底。該片與他的影片有所不同,在這部影片中的對白被減少到了極致,人物也被淡化為符號,只有那幻妙的唯美的色彩飛舞在我們的眼前。顯示出了一幅充滿詩意的境界和具有藝術張力的畫面。片中成功地應用黑白等顏色。蒼涼,凄美的厚重的色彩就會讓你讀懂片中的主題。斯皮爾柏格盛贊《英雄》是一部開創了用色彩來講故事的經典力作。同時這也給予張藝謀極度的評價。
張藝謀在介紹〈紅高粱〉的色彩時說:「畫面營造強烈,充分發揮色感,主角穿紅衣,最後畫面全是紅色,紅色成了電影的主調傳達了一種強烈的感覺……〈紅高粱〉是想表達熱烈的情感,而故事是簡單的。通過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在高粱地發生種種奇奇怪怪的事情,簡單的思想表達出一種對生活熱烈的態度,舒展生命的活力,是一種人生的態度,用紅色就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故電影大量用紅色,保持其中的沖擊力。」基於對紅色的文化和美學的理解,張藝謀非同一般地突出紅色的感染效果,使得他有關「頌贊生命」的主題得到表達。勿須偽言,張藝謀在處理畫面效果上的確是位天才,〈紅高粱〉中火紅熱烈的高粱舞和喜慶奔放的顛驕都當之無愧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鏡頭。
張藝謀是值得尊敬的強者,當我們靜下心來欣賞他的作品時,你就會被這位不善言辭的導演所具有的魅力所感染。那就是他最擅長對色彩的運用。他的執卓,他的悲壯從他的作品中噴涌而出傾寫到我們心中撥動著我們內心與之呼應的那根顫抖的琴弦……
所以我們不的不對中國電影領軍人物——張藝謀仰聲長嘆,願他帶領中國的電影走的更遠,給我們觀眾帶來更多的震撼!
祝你好運~~~
㈨ 電影英雄觀後感
對於《英雄》這部電影,影片的拍攝,服裝,武美都十分出色,讓我不僅視覺上震撼,也讓我感觸頗多,受益匪淺,英雄觀後感 (包煬)。
電影以兩條主線貫穿,一明一暗,明是劍客無名要刺殺秦王,暗線是秦王要統一天下,而秦王統一天下是必然趨勢。劍客無名原是趙國人,只是普通百姓的孩子,其父母在秦統一天下中,在秦王攻打趙國時死於戰亂,無名從此流落街頭,被秦國百姓收養,他懷著為父母報仇的夢想不斷努力,全心全意地投入,為實現刺殺秦王的目標,干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十年磨一劍,最終成為身懷絕技,天下無敵的知名劍客。而天下知名的三大刺客長空,殘劍,飛雪,得知他的堅定目標後,都不由自主地選擇了支持他,並以命相許。但殘劍最後卻阻止無名刺殺秦王,可無名還是走近了成功的殿堂。他的努力得到了回報,這告訴我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們努力地去做一件事,即使在別人看來是多門不可能,我們也要努力去證明 它的可能性。堅定的目標和不屈的`毅力最終會把我們帶入成功的殿堂,不斷的去努力,為成功創造機會,不斷提高自己,發展自己,觀後感《英雄觀後感 (包煬)》。才能十年磨一劍,最終展現光彩。
而對於秦的大一統,爭議一直很多。中國有句古話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匹夫即是百姓,也就是天下中最最最最無辜,而且總是被踐踏的人。這些人是興亡的主體,但對興亡無責。當權者玩弄天下,也對天下興亡不敢興趣。他們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有權就有責,但反過來有責就意味著有權,至少「應該」有權。而匹夫有了責就應該有權,而責是天下那麼大的責,那麼權也應該是天下那麼多大的權。秦王嬴政的目標很宏大,也很明確,也就是統一中國。中國統一的三大好處:1、結束了7國長年戰亂2、修築長城,抵禦外來侵略3、統一了度量衡、錢幣、文字,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但像修築長城,也帶來了生靈塗炭,還有焚書坑儒,為了自己的統治來愚笨百姓,而發展必定要有犧牲。秦的大統一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是中國人民長期領先世界人民的重要前提,更是華夏文明得以源遠流長的一大重要基礎。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之所以有著如此豐厚的文化底蘊,與秦王統一文字,方便後人文化交流,融合發展,各具特色,漠不相關。秦王統一的想法既是他的野心的表現,也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即使他的方式不完全對,但他的創舉無法磨滅。我們應全面的角度看待事件,沒有什麼事實十全十美、完美無缺的,把握主要方面做出的判斷才是理智的想法,遇事應全面思考。 總體來說,《英雄》是部相當不錯的電影,它的文化價值遠遠超越電影本身,我們應借鑒歷史,放眼未來。汲取有利部分,不斷豐富、發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