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潛艇戰電影
第一:從海底出擊
完整版293分鍾/導演剪輯版
最經典的是講述德國潛艇官兵作戰的
《das
boot》中文譯文《從海底出擊》,完整版是293分鍾的版本,絕對看的你過癮,可以說二戰潛艇戰電影無能出其右者,這是最棒的,也是後來在沒有人可以超越的片子。
第二:U571
片長116分鍾
其實這部電影就是效果好一些,真要說劇情,那是漏洞百出的。。算了因為實在找不到更好的,姑且讓它排名第二把。
第三:U429在敵之手
片長99分鍾
我認為還可以的電影。希特勒臭名昭著的U型潛艇戰正在酣戰之際,一艘U型潛艇與返航途中美國海軍的「箭魚」號不期而遇。經過短暫的激戰,德國人俘虜了一批美軍將士。U型潛艇在航行途中又被美軍艦艇發現,在敵人潛艇上的這群美軍戰俘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呢?是幫助納粹潛艇躲過一劫以保全性命,還是破釜沉舟與敵人拼個魚死網破呢?
這部電影不太好找,我以前是在
一個叫
戰網天下
的網站付費觀看的。。
第四:緊急下潛/潛水艇老爺子
簡介:海員沃爾特·史蒂華由於某種特殊的原因,受到了上級好評,因而被提升為「阿爾巴卡」號潛艇的艦長。艦長大衛·廉納對沃爾特的到來感到十分高興。沃爾特在上任前的度假途中巧遇珍·海佛,但他卻不知道珍就是大衛的女友……「阿爾巴卡」號在大西洋成功地擊毀了德國軍艦。勝利返航後,沃爾特與珍·海弗的愛戀之情日見深厚,大衛與沃爾特在知曉此事後,他們的關系邊的惡化。潛艇又一次出戰,兩個情場對手終於在戰場上同仇敵愾,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憑借著機智勇敢和出色的能力,他們大獲全勝。而且,沃爾特與珍·海弗這一對有情人也終成眷屬……
這片子我也看過,,,還湊合吧,美國佬拍攝的都是這種水平了。。。
第五:這個比較特殊了,是用游戲獵殺潛航3的游戲效果+海底出擊電影合成製作的一部特殊的電影,也非常有趣,全片125分鍾,是由著名二戰潛艇游戲骨灰級玩家
大黃蜂
同志製作的,裡面的情節被重新設計了,對話也被重新修改了,輔以游戲界面操作,也非常有特色,不可不看的一部電影。。電影名稱是
U96的日記
好像是這樣,我一直保存有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可以說是
游戲獵殺潛航3的
完美教學電影。。。建議樓主先看
原版的
海底出擊,在看這部。
2. 二戰德軍經典電影大全
1、《風語戰士》
海軍陸戰隊員喬恩德斯(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飾) 奉命去保護本亞齊和電波中的秘密。在舉足輕重的塞班島戰役中,喬恩德斯將會如何保護自己的戰友和國家機密?他將面臨怎樣的抉擇?這部影片,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關於戰爭的思考。
2、《斯大林格勒》
1942年秋天,人類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在寒冷的土地上爆發。德國人穿越伏爾加河抵達對岸斯大林格勒設防固守,蘇聯紅軍與對手展開城市爭奪戰,雙方你來我往,城市化作廢墟焦土,成千上萬人死亡,放眼望去儼然人間地獄。
在一次反攻行動中,蘇軍嚴重傷亡,僅有大尉格羅莫夫率領的偵察小隊到達對岸,佔領了一棟破爛的建築。
3、《狂怒》
1945年4月,德國納粹已成強弩之末,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落下帷幕,戰火正轉向德國本土。綽號「戰爭老爹」的坦克小隊隊長唐柯利爾剛剛與戰友經歷了一場殊死之戰,疲憊和憤怒早已勝過了對戰爭的恐懼。休整期間,從沒有過戰場經驗的打字員諾曼被分到唐的坦克「狂怒」上。
4、《諾曼底登陸日》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20世紀最大的登陸戰役,也是戰爭史上最有影響的登陸戰役之一。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其中陸軍有153萬人,相當於20世紀末美國的全部軍隊。
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百萬軍隊,17萬輛車輛,60萬噸各類補給品,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到7月24日,戰爭雙方約有24萬人被殲滅,其中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 傷亡和被俘11.4萬人。
5、《辛德勒名單》
1939年,波蘭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黨衛軍對猶太人進行了隔離統治。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連姆尼森 Liam Neeson 飾)來到德軍統治下的克拉科夫,開設了一間搪瓷廠,生產軍需用品。
憑著出眾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錢,辛德勒和德軍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的工廠僱用猶太人工作,大發戰爭財。
3. 求推薦關於二戰時期海戰的電影
盟軍奪寶隊
6.1分
坦克對決
9.3分
辛德勒的名單
8.7分
拯救大兵瑞恩
5.7分
空降任務
7.4分
聖安娜奇跡
7.3分
風語者
7.6分
雷霆戰將
5.7分
諜海風雲
德國/法國二戰電影
6.9分
行動目標希特勒
8.5分
帝國的毀滅
6.7分
空襲德累斯頓
6.1分
橋(1959年版)
7.9分
希特勒的男孩
7分
拜見希特勒
7.1分
沙漠之狐
6.6分
馬克思·馬努斯
7.4分
圍捕
8.9分
鋼琴家(國語版)
8.9分
沉靜如海
8.7分
生死花園
8.5分
再見孩子們
7.0分
柏林的女人
5.8分
穿越巴黎
蘇聯二戰電影
6.3分
我們來自未來2
6.8分
保衛察里津
5.8分
攻克柏林
8.3分
春天的杜鵑
7.6分
星星敢死隊
6
4. 求電影 二戰時關於德國U型潛艇的電影
同意藍色傻乎乎的話,《U-571》絕對是大話片的「集大成者」,基本上就是看著娛樂,許多情節經不起推敲,一艘潛艇並非光靠幾個人就能輕易操作的。本片無論是從歷史的真實性、還是對人性的刻畫,都遠遠不如同一題材的《從海底出擊》。更要命的是,影片上映後被批篡改歷史,最先破獲德軍密碼的不是美軍而是英軍
相比之下,《從海底出擊》非常的嚴肅,而且是真人真事,當中不少內容經過嚴格的考證
《從海底出擊》(德國),又名《潛艇風暴》。改編自真人真事;這部影片有三個版本,分別是公映版(2個半小時)、加長版(3個半小時)、完整版(5個小時),建議首次觀看的朋友先看刪節版的
(影片的完整版長達293分鍾,絕大多數時間是在狹隘的潛艇內渡過的,枯燥、乏味、沉悶、壓抑、無聊、平淡……這些電影往往唯恐避之不及的「不良」元素,到了本片卻成了經典中的經典。這部影片對人性的刻畫,達到了其他影片難以超越的高度,什麼叫「葉公好龍」、「聽天由命」?「存在」與「活著」的差別在哪裡?本片會叫你領教這些。有網友說自己看了這部作品後,就差點對戰爭片失去了興趣,因為大多數戰爭片都意識形態很濃,有美化和鼓動戰爭的成分,而本片卻告訴觀眾們,戰爭是殘酷的,並不像書本上那般美麗,在大自然的生存法則面前,人都不過是一群可憐蟲而已,任何意識形態和政治理念統統變得毫無意義。本片的劇情基本上是按照故事順序來拍攝——觀眾們可以留意一下演員的胡須生長程度,許多影片先出現的鏡頭未必是先拍的。本片上映後,就連猶太人也為之鼓掌……)
5. 推薦幾部經典海戰電影。潛艇,巡洋艦,驅逐艦,國產的就暫時不要了。可以的話做個大體的簡介或者註明,謝
1.《U-571》
海戰經典,獨一無二。二戰期間,德國的海上傳統力量並不佔優,所以德國大量發動潛艇戰,用這種幽靈般神出鬼沒得戰術,讓盟軍損失慘重。因此,掌握德國潛艇的動向變得異常重要。「U571」就是一艘納粹潛艇的代號,本來只是德國眾多潛艇中的普通的一個,但是通過一次周密的策劃,盟軍:9人小分隊冒死強行登上U571潛艇,從此開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水下旅程。
2.《從海底出擊》
大導演沃夫岡·彼得森一舉成名之作,影史上少見廣受好評的戰爭片,在出品本片的德國創下極高賣座紀錄。 完整版片長293分鍾。 劇情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發明了一艘出沒無蹤的深海潛水艇,在海戰中無往不利,後來跟英國海軍發生了遭遇戰,雙方都有重大犧牲。影片製作認真,戲劇張力逼人。導演在潛艇內狹窄的空間內運用行雲流水般的鏡頭將船上的軍隊生活作出生動逼真的呈現,海戰鏡頭的氣氛亦掌握得相當不錯。
3.《獵殺紅色十月》
二戰以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雖無直接的軍事行動,但以它們為首的東、西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所謂「冷戰」卻始終沒有停止過,影片《獵殺紅色十月》從片名即可獲知該片的些許內容。「紅色十月」是以蘇聯十月革命命名的一艘新式核潛艇,只因該艇艇長瑞米爾斯出乎意料地改變了它首次試航的航線,導致了意向不同的蘇、美兩國分別對其進行追蹤或獵殺。
4.《中途島戰役》
有許多部電影以中途島戰役為題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1976年由捷克·史邁特導演的《中途島》。這部電影詳細及准確地道出了整個戰役的經過。七十年代出品的大型戰爭片之一,焦點是美國與日本海軍對壘的中途島戰役。這部是極少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使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5.《魚雷出擊》
前蘇聯衛國戰爭題材電影。講述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在蘇德雙方的對抗中,一群有血有肉的蘇聯飛行員,在自己的家庭中他們扮演著愛人、父親和孩子等各不相同的角色,但到了戰場上,他們都成了勇猛拼殺的英雄。在北極海域,他們冒著敵人猛烈的對空炮火,同德國入侵者的潛艇及其護衛艦只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拼殺,有的飛機被敵人擊中後,飛行員奮不顧身連機帶人一起撞向敵艦,場面十分慘烈,但精神可歌可泣。這些勇敢的蘇聯飛行員正是以自己的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譜寫了一曲英雄史。
6.《暴風女神》
影片以1945為時代背景,所謂「暴風女神」就是日本潛水艇伊507號上配置的尖端探測系統,當時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日本方面為了防止美國再次使用原子彈攻擊,而制定下了反擊計劃,意圖摧毀美軍的原子彈發射基地。 海軍上校淺倉奉命執行,而他手中的王牌就是由德國製造,具有最先進攻擊力的戰斗潛水艇「伊507」淺倉將與年青部下絹見少校一起,為扭轉戰爭局勢而做著最後的殊死努力……
7.《潛艇沉沒》
影片根據俄前海軍將領Alexander Pokrovsky回憶錄改編,部分情節取材自2000年俄羅斯核潛艇「庫爾斯克」號沉船事件。描寫擱淺在海底72米深處的潛艇船員進行自我拯救的故事。
8.《深層恐懼》/《鬼潛艇》
講述二次大戰期間,美軍潛艇虎鯊號奉命執行任務後,在回程途中船員受命救回一艘沉沒的英軍救護船上的三名生還者,其中包含一名女性護士。沒想到三人登船後,厄運真的接連而至,除了潛艇機具故障無法升上海面,而德國追兵又讓潛艇遭到破壞,全船人面臨缺氧的危機,離奇事件一件接一件,船員開始產生幻覺,後來倖存的生還者才赫然發現,原來一切都是起於一個大謊言。 這次水下的恐怖旅程開始於二戰期間,一艘名叫虎鯊號的美軍潛艇。虎鯊號正航行在大西洋海域中,他們剛剛完成了一次漫長且致命的任務,正往目的港康涅狄格進發。途中,船員們授命救起了一艘沉沒的英國醫護船上的3名倖存者,但讓人大為驚訝的是,倖存者中竟有一名女護士。船員們馬上想起了那個古老的傳說:潛艇上如果有女人出現就會給這艘船帶來厄運。厄運真的降臨了,潛艇出了故障,無法浮到水面上,全船的人面臨缺氧的危機;與總部的聯系中斷,無法得到救助,船員們開始出現幻覺,失去理智,離奇事件一宗接一宗地發生…就在船員接二連三死亡之後,幾名生還者努力拚湊線索、以求解套,赫然發現有人似乎隱瞞了可怕的真相…
9.《潛艇X-1號》
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陸軍部為了對抗德國超級戰艦林頓號,乃秘密發展迷你潛艇,在蘇格蘭的一個秘密基地訓練隊員,不幸遭德軍戰機發現,英軍決定先發制人,由司令官下令對林頓號展開攻擊…
10.《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一個祥和的早晨,日軍向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轟炸,致使美國太平洋艦隊18艘戰艦沉沒或受重創,死亡、重傷和失蹤人員不計其數。12月8 日,羅斯福總統向日本宣戰,自此美國正式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就是在這段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影片講述了兩個飛行員和一個美麗的女護士之間的感情糾葛。雷夫與丹尼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死黨,兩人一同加入美軍飛行的隊伍。受訓期間,雷夫結識了軍中護士—伊弗琳,兩人迅速墜入愛河。各國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雷夫自告奮勇前往參戰。於是將伊弗琳託付給丹尼照顧,不久之後傳來噩耗,雷夫的座機在空戰中不幸遭德軍擊落,生死未卜伊弗琳與丹尼得知噩耗後,只能互相勉勵對方,愛情的幼苗悄悄萌芽。1941年12月 7日,雷夫突然出現珍珠港。日軍也悄悄准備偷襲珍珠港。雷夫與丹尼是好朋友又是情敵,兩人只能將兒女私情暫拋,同為自由正義而戰。
11.《父輩的旗幟》
1945年2月,歐洲戰場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太平洋戰場卻仍然是風起雲涌。在硫磺島上,一場血腥殘酷的戰略爭奪戰拉開了帷幕,這場歷時36天的浴血奮戰,是由無數具屍體堆砌而成的:日軍直接戰死兩萬兩千人,美軍也陪上了七千人的性命,這個戰場被喻為「太平洋的絞肉機」……
就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激烈戰爭中,海軍士兵約翰·布拉德利(雷恩·菲力普)與戰友艾拉·海耶斯(亞當·比奇)、雷內·加儂(傑西·布拉德福德)以及另三位不知名的戰友共同沖上硫磺島的制高點蘇利班奇峰,並且六人合力將一面美國國旗插了上去。美聯社戰地記者喬·羅森塔爾將六名士兵奮勇舉旗的場景拍攝下來,並將照片發回國內,此照片已經流傳大大鼓舞了美國士兵的士氣,最終為取得整個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六位美國士兵也立刻成為國民英雄 。然而他們中的三個在隨後的戰斗中犧牲,永遠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代表愛國主義精神的不朽傳奇,另三個倖存下來的人卻對那次戰役隻字不提,他們不是為當英雄才走上戰場的,他們是為國家而戰、為並肩在前線的兄弟而戰,當他們看到身邊的戰友一個一個倒下時,生命的意義似乎也在一點點消失,就算是從戰場上凱旋而歸的人,也已經如同行屍走肉,因為他們雖然保住了信仰,保住了國家,卻因為經歷了太多的「失去」而喪失掉了人類彌足珍貴的感情。如果能選擇,他們寧可倖存的不是自己,寧可陪在戰死的戰友身邊永遠靜靜地沉睡於曾奮死戰斗過的那片土地。
12.《硫磺島家書》
2006年,在硫磺島地下發現了數百封信件。那是61年以前,在這個島上作戰的將士們留給家人最後的一點東西--寫給家人最後的訣別信。這些沒有
寄出的信寄託著他們的希望…… 1944年6月,戰爭處於白熱化階段。陸軍中將——栗林忠道(渡邊謙飾)憑借自己從美國留學回來的經驗,一直指揮著軍隊作戰。本土防衛的最後階段,硫磺島的命運全都寄託在這個男人的身上。栗林經歷過多次戰役,對士兵們幾近苛責。在這個彌漫著惡臭的硫磺氣體灼熱的小島上,食物和飲用水都極為短缺,栗林指揮大家挖掘地下要塞。 曾經留學美國的栗林中將在軍中大力推行新政,明令禁止隨意體罰下屬,這些做法招來了守舊將領的不滿,卻為絕望中的士兵們帶來了一線希望。 栗林中將利用硫磺島的地理特點設定出一套以拖延為目的的作戰方案,在他麾下,有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馬術金牌得主西竹一中校(伊原剛志飾)、只懂正面作戰的頑固派伊藤中尉(中村獅童飾)、剛從憲兵隊調來的清水(加瀨亮飾)、在妻子懷孕時出征日夜思念著家人的西鄉(二宮和也飾)等等二萬多名官兵,而他們將要面對的是擁有絕對制空權,人數近四萬的強大美軍。 1945年2月19日,美軍在經過幾個月對硫磺島的狂轟濫炸,以及艦船炮擊之後,開始進行硫磺島登陸作戰,開始的計劃是5天之內拿下該島,但是,這場戰斗卻持續了36天。把名譽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栗林命令士兵們「誓死搏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終於到了最後的時刻,為了自己家鄉的親人,他們又監守了一天。 這些經過了漫長的61年歲月的信。那一張張樸素的面孔,讓硫磺島的心變得明朗起來……
6. 二戰電影《灰獵犬號》背後的故事,真實殘酷的大西洋潛艇戰
2020年7月10日,由美國著名影星湯姆.漢克斯自導自演的戰爭電影《灰獵犬號》在流媒體平台上映,這是一部講述二戰期間發生在西北大西洋上德國潛艇和盟軍水面艦艇之間攻防戰的電影,是以真實 歷史 背景為基礎展開的一部戰爭題材大作。筆者印象中,這也是第一部以水面艦艇反潛戰視角為主線的潛艇戰電影。
這部電影在上映前並沒有收到影評人的好評,原因是"過多的海軍專業術語"。不過筆者看完以後覺得,作為一名軍事愛好者,這個"缺點"正反映了製作方的專業和認真。這部電影對於海軍水面艦艇反潛作戰的描寫是相當精準和到位的,真實反映了早期海軍艦艇作戰的特點,相當良心!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1942年,主角是一艘虛構的美國驅逐艦:DD-548"灰獵犬"Uss Greyhound號的艦長。這艘"弗萊徹"級驅逐艦是一支由4艘艦艇組成的護航編隊的指揮艦,負責護送一支由37艘商船組成的船隊,橫跨大西洋將物資從美國運往英國。期間遭受以 "灰狼"號為首的德國潛艇群攻擊,"灰獵犬"號帶領護航編隊和德國潛艇鬥智斗勇,反復搏殺,終於完成了護送任務。91分鍾的電影只有片頭一段不到7分鍾的鋪墊,立刻就進入了故事的主線,緊張的海上反潛搏殺一刻不停貫穿全片直至結束,看得緊張刺激,懸念重重!
相信還有很多人還沒看過這部電影,所以筆者今天就不做過多劇透了。不過對於普通不懂軍事的觀眾來說,這本電影里很多情節的設定確實不太容易理解,今天筆者就從軍事的角度結合電影來聊聊當年的那場波瀾壯闊而殘酷的大西洋潛艇戰,也方便大家觀影時能有更好的理解。
1. 大西洋潛艇戰和"狼群"戰術
二戰時期有兩大戰場,太平洋戰場是大規模的海空登陸戰,主要作戰目標是太平洋上各島嶼的爭奪,地面戰規模較小,主要為海軍大型水面艦艇之間的對決。歐洲戰場主要為大規模地面戰,相比強大的德國陸軍和空軍,德國海軍實力較弱,所以發生在大西洋上的海戰主要為盟軍反潛作戰兵力和德國潛艇之間的反潛戰。
二戰初期,德國陸軍摧枯拉朽般攻佔了大部分歐洲地面,只剩下了孤懸海外的英國。而後德國開始向東攻擊蘇聯,形成了東攻西守的局面。英國作為西線盟軍最後的據點,是返攻歐洲大陸的橋頭堡,所以大量物資、裝備從大西洋彼岸的美加兩國出發運往英國,這條大西洋運輸線是維系英國生存的生命線,德軍為了穩固西線防禦,一直努力將其切斷。在1941年德軍損失了最後的大型水面艦艇之後,面對強大的英國海軍水面艦艇力量,德國海軍將潛艇這種非對稱型的作戰方式作為主要作戰模式,從而拉開了大西洋潛艇戰最激烈,也是最殘酷的一幕。
德國潛艇採取的以多艘潛艇在航線附近預設陣地埋伏,一旦發現船隊立即召喚附近潛艇集中攻擊,從而實現局部兵力優勢的戰術,被稱為"狼群"戰術。由於盟軍的運兵船多採用高速客輪,且有大量水面艦艇保護,攻擊不易,所以德軍潛艇的目標主要是航速只有10-11節,只擁有少量護航力量的貨船編隊。一時間,大西洋上狼煙四起,一整船一整船的戰略物資,包括美國生產的坦克、飛機、火炮、彈葯,在德國魚雷的爆炸聲中沉入冰冷的北大西洋海底。德軍的潛艇戰使得盟軍往英國的戰略運輸受到很大威脅,也一定程度上推遲了盟軍返攻歐洲大陸戰役的啟動時間。
電影的故事背景,就發生在一支由37艘貨輪組成,代號"HX-25"的貨船編隊橫跨大西洋過程中。這樣的一支編隊自然是德國狼群的絕佳獵物,由於飛機的航程有限,在大西洋中部有一段約50小時的航程沒有空中掩護,只能依靠護航艦艇提供護衛。而影片中的狼群數量達到7艘,護航艦只有4艘,兵力處於劣勢,要想成功守住編隊確實困難重重!
2. 二戰時期的潛艇戰攻防戰術
潛艇是一種可以水下航行的作戰艦艇,其最大的特點在於隱蔽性好,可以神出鬼沒的進行攻擊。其主要武器為魚雷,一般一艘二戰時期的德國U型艇可以攜帶24枚魚雷,通過潛艇頭部的四個魚雷發射管和尾部的兩個發射管發射,再裝填魚雷的時間約為10-20分鍾一枚,所以德國潛艇每次攻擊可以發射的魚雷數量為6枚。由於魚雷是在水下擊中艦船的,所以一條魚雷的威力就足以可以擊沉一艘沒有防護的商船。
二戰時期的潛艇都還是常規動力潛艇,以柴油機為主動力,水面航行時用於提供動力和給電池充電,水下潛航時使用電池驅動電動機。一般潛艇水面最大航速為17-18節,水下最大航速為8-10節,連續潛航時間在最大航速下約為2小時,2-4節的航速下可以堅持10個小時,然後必須浮出水面進行充電。所以,當時潛艇大部分時間是處於水面航行狀態的,只有在進行攻擊的時候才會下潛進行隱蔽潛航。
二戰時水面艦艇和潛艇之間的攻防戰,可以說是一種互相看不見對方的"盲打"模式。水面艦艇首先依靠雷達探測周邊海域處於水面航行狀態的潛艇,在發現潛艇後快速向潛艇逼近,逼迫潛艇緊急下潛。如果潛艇下潛躲避,反潛艦就開始使用被動聲吶探測潛艇發出的機械噪音,在確定大概位置後,反潛艦打開主動聲吶向目標區域發射聲波(就是很多電影中的"咚……咚……"聲),並通過計算聲波撞擊潛艇後反彈回的時間,來精確測得距離、深度等信息。然後反潛艦要做的就是通過快速機動抵達潛艇正上方,投下深水炸彈對潛艇所在區域進行覆蓋,以期其中的一兩枚可以成功擊中潛艇。整個過程中,雙方都無法目視對方,只能依靠聲吶數據進行判斷,所以並不能確保每次反潛攻擊都能成功,甚至無法完全確定攻擊是否有效。二戰時經常有潛艇被幾艘反潛艦連續攻擊,上百枚深水炸彈投下卻最終無礙的戰例發生,又或是水面艦沒有看見潛艇被擊毀的證據,而潛艇也未能返回基地,無故失蹤的情況發生。可以說基於當時的技術水平,反潛戰很多時候就是一場鬥智斗勇的"貓抓老鼠" 游戲 。
潛艇一旦在交火中被逼出水面,那基本就是無路可逃了!僅僅依靠一門甲板炮和幾門小口徑高炮,潛艇分分鍾會被反潛艦的各種火炮送入海底。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潛艇在交火中是不會浮出水面的。
潛艇的生存靠的是隱蔽,所以不會主動招惹水面作戰艦艇,在攻擊商船隊的行動中,潛艇首先需要躲開護航艦的攔截,將魚雷射向商船,然後借機偷襲護航艦也不是不可以,但主要還是躲為上策。護航艦有時也會採用對可疑潛艇海域進行反復搜索的方式讓潛艇一直停留在水下,等船隊開遠並轉向後再高速追趕編隊。而潛艇確認安全後再浮出水面時,編隊早已無影無蹤,這也是一種擺脫潛艇攻擊的辦法。但是這一方法在對付多艘潛艇的協同攻擊時就無效了,多個不同方向的威脅會讓護航艦顧此失彼,這就是狼群戰術的優勢。
3. 二戰水面艦艇反潛作戰主力:驅逐艦
二戰時期的反潛戰,除了航空反潛,最有效的反潛兵器就是驅逐艦。但早期的驅逐艦出現的目的並不是反潛,而是作為"雷擊艦"誕生的,一般排水量2000-3000噸,最早的驅逐艦是用於在戰列艦對戰過程中,高速沖向對方戰列艦隊形,向其密集發射魚雷,以小博大攻擊戰列艦,最起碼能打亂對方陣型,為己方戰列艦轟擊提供幫助。所以驅逐艦一直有一個特點就是航速非常高,一般都有30節以上。
驅逐艦在反潛作戰中具有絕佳的優勢,除了速度快,它的體型適中,可以安裝雷達和反潛聲吶等全套設備。同時又具有很強的機動性,轉彎迴旋半徑小,便於在和潛艇的對戰中,快速佔領攻擊位置發起攻擊。對於當時的潛艇來說,驅逐艦就是潛艇的剋星,是潛艇最怕遇見的對手!
在電影中,護航編隊的4艘艦有3艘是驅逐艦。除了主角美國海軍"弗萊徹"級"灰獵犬"號,還有兩艘英國海軍驅逐艦"鷹"號和"哈里"號,這兩艘驅逐艦的特寫不多,從其單煙囪和雙聯封閉式艦炮判斷"鷹"號應該是1900噸級的英國K級驅逐艦,而"哈里"號有兩個煙囪,應該是一艘"部族"級驅逐艦,還有一艘加拿大護衛艦"迪基"號,從其外形怪異的艦橋判斷是一艘英國轉讓的江河級護衛艦,排水量1200噸,專門用於進行護航任務。這樣的護航力量對付一兩艘潛艇的威脅是足夠的,但遇到電影中這樣的狼群就捉襟見肘了。這4艘艦中"灰獵犬"號噸位最大(3000噸),速度最快(37節),是護航編隊的機動力量和指揮艦。整部電影中該艦不停在編隊前後來回穿梭,左撲右擋,獨自或協同瓦解了不少威脅。也難怪德國領頭的潛艇"灰狼"號要聯合其它潛艇在最後時刻主動對其發動攻擊,左右夾攻力圖解決這個護航編隊最強的保護者!因為一旦解決了"灰獵犬"號,整個編隊的商船就都只能任其宰割了!
大西洋潛艇戰從1939年開始,到1943達到高峰,於1945年落下帷幕。德國一共擊沉了超過3500艘各型商船和175艘盟軍艦艇,總噸位超過2100萬噸,付出了800餘艘潛艇被擊沉的代價。這場殘酷的海上戰爭造成了交戰雙方近10萬人死亡,上千架飛機和數千輛坦克沉入海底,各種彈葯和物資更是不計其數!但這一切並沒有改變戰爭的結局,納粹德國的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
最後,回到電影上來。這部電影對於反潛作戰的描述非常專業,是部不可多得的海軍題材佳作,非常值得一看!也希望大家在看了作者的文章後,對理解這部電影中的作戰環節會有所幫助。至於這部電影其它一些涉及情節的地方,過些日子等大家都看過電影後筆者再來解讀吧!
7. 有一部電影二戰的最後驅逐艦撞沉德國潛艇。叫什麼名字
中文名:《海底喋血戰》
英文名:The Enemy Below
出品國:美國
導演:迪克·鮑威爾
主演:羅伯特·米徹姆、克德·朱爾吉斯
上映年份:1957年
本片真實地再現了二戰海爭的情景,以及戰爭的殘酷與機智的搏鬥。在二次大戰期間的南大西洋,美國驅逐艦海恩斯號用雷達追蹤到德國潛艇信號,於是穆勒艦長便展開追擊。穆勒原擔任貨輪船長,因被魚雷擊沉而轉任海恩斯號的艦長,船上多是新兵。德國史登堡艦長亦是船艦作戰好手,奉命與奇襲艦會合並取回英國密碼,故一直堅守航線,卻遭穆勒識破尾隨而來。穆勒深怕彈援不中而反遭德國艦隊圍擊,便每小時以深水炸彈轟擊以待援兵趕來。德國潛艇被逼到深海海床以便甩脫追擊,由於美艦不斷轟擊使德軍船員受不了,史艦長以進行曲鼓舞士氣,這樣一來更被美軍聲納探知予以轟擊。海恩斯號也受重創,穆勒假裝棄船引誘德潛艇浮出海面,以便轟擊潛艇使兩艦相撞。
8. 二戰經典電影:潛艇沉沒
1.《U-571》
海戰經典,獨一無二。二戰期間,德國的海上傳統力量並不佔優,所以德國大量發動潛艇戰,用這種幽靈般神出鬼沒得戰術,讓盟軍損失慘重。因此,掌握德國潛艇的動向變得異常重要。「U571」就是一艘納粹潛艇的代號,本來只是德國眾多潛艇中的普通的一個,但是通過一次周密的策劃,盟軍:9人小分隊冒死強行登上U571潛艇,從此開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水下旅程。
2.《從海底出擊》
大導演沃夫岡·彼得森一舉成名之作,影史上少見廣受好評的戰爭片,在出品本片的德國創下極高賣座紀錄。 完整版片長293分鍾。 劇情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發明了一艘出沒無蹤的深海潛水艇,在海戰中無往不利,後來跟英國海軍發生了遭遇戰,雙方都有重大犧牲。影片製作認真,戲劇張力逼人。導演在潛艇內狹窄的空間內運用行雲流水般的鏡頭將船上的軍隊生活作出生動逼真的呈現,海戰鏡頭的氣氛亦掌握得相當不錯。
3.《獵殺紅色十月》
二戰以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雖無直接的軍事行動,但以它們為首的東、西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所謂「冷戰」卻始終沒有停止過,影片《獵殺紅色十月》從片名即可獲知該片的些許內容。「紅色十月」是以蘇聯十月革命命名的一艘新式核潛艇,只因該艇艇長瑞米爾斯出乎意料地改變了它首次試航的航線,導致了意向不同的蘇、美兩國分別對其進行追蹤或獵殺。
4.《中途島戰役》
有許多部電影以中途島戰役為題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1976年由捷克·史邁特導演的《中途島》。這部電影詳細及准確地道出了整個戰役的經過。七十年代出品的大型戰爭片之一,焦點是美國與日本海軍對壘的中途島戰役。這部是極少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使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9. 海戰電影聖典——《從海底出擊》
在DVD時代,某日忽然冒出一部被熱捧的海戰片《特種任務》,一時風頭無兩。我也好奇地查閱資料,哦,原來還有個名字叫《從海底出擊》,趕緊買來碟欣賞。看著看著就覺得眼熟,直看到那個嘲笑命運的結局時才猛然想起,原來自己十幾年前就在大院的閉路電視里看過。這么好看的片子印象怎麼那般模糊呢?道理大家一定都明白,從此我特體諒那些喜歡《拯救大兵瑞恩》而不喜歡《細細的紅線》,喜歡《U-571》而不喜歡本片的影(too)迷(young)。
《從海底出擊》根據作家洛塔爾·布赫海姆(Lothar G. Buchheim)的半自傳體小說改編。二戰時期的布赫海姆是隨軍記者,他於1941年10月27日至12月6日登上U-96潛艇生活了數周,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下U-96在第七次巡航中的點點滴滴,目睹了它在大西洋獵殺荷蘭商船,也見證了U-96和U-572在暴風雨中的邂逅。
布赫海姆將這次經歷整理成報告文學《海洋中的獵手》(Jäger im Weltmeer),二戰結束後,他致力於海戰研究,積累了大量素材。1973年布赫海姆出版了半自傳體小說《船》(Das Boot),之後又陸續出版了圖集《 潛艇戰》(U-Boat Krieg,1976)和幾部中短篇小說,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成功。1977年的時候,他想把《船》改編成電影,找了幾位美國電影人洽談都不滿意,最後與本土導演沃爾夫岡·彼德森(Wolfgang Petersen)一拍即合。
《從海底出擊》是八十年代初「新德國電影運動」(New German Film Movement)中為數不多的一部戰爭題材影片,影片總造價為3200萬德國馬克(約合1850萬美元),由巴伐利亞電影製片廠投拍。預算中的大頭都用在了打造潛艇模型。現存唯一一艘IXC型潛艇U-505存放在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MSI),彼得森參照它製作了兩艘VIIC型潛艇的全尺寸模型(長67米),一艘是帶有引擎的空殼艇,用於出港返港的的拍攝,後來在片尾空襲戲中被炸毀;另一艘按照原始圖紙完全復制了內部管道和機械設備,放在攝影棚內拍攝。
另外還製作了長度分別為11米、5.5米和2.5米的三艘模型,11米長的模型用於海面行駛和下潛時的拍攝,主要拍攝地在黑利戈蘭島(Heligoland);5.5米的模型安置在製片廠後面一個15x13x3.5m的水池中,通過液壓平台可傾斜45度,也能大力搖晃,以模擬遭受深水炸彈的攻擊,潛水員可以在內部進行一部分操控,不過有位潛水員幹了三天就辭職了,因為在他20年的職業生涯中第一次暈船;2.5米的模型主要用於遠景和海戰的拍攝。
彼得森對U型艇的結構非常著迷,盡力還原潛艇上的每一處細節。他說「模型上的每一顆螺絲釘都是二戰U型艇上使用的那種真正的復製品」。布赫海姆的《 潛艇戰》圖集成為打造潛艇模型內外和重現潛艇兵生活的無價之寶,205張承載著歷史之重的珍貴照片被張貼在攝影棚中,替代了拍攝電影常見的故事板,美工依據這些照片布置了艇艙的內部場景。
U-96真正的艇長海因里希·萊曼·威倫布魯克(Heinrich Lehmann-Willenbrock)和U-219的前副駕駛漢斯·喬希姆·克魯格(Hans-Joachim Krug)被請來擔任軍事顧問,為劇組提供諸多艇內工作生活和海上作戰的寶貴經驗。
為了讓演員的外貌盡可能逼真,彼得森禁止他們理發剃須曬太陽,影片遵照故事線拍攝,讓攝影機記錄下演員胡須、頭發的生長和他們日漸蒼白的臉。就像真正的U型艇船員一樣,四十餘名演職人員接受了如何在狹窄的艇艙快速移動的強化訓練,在潛艇模型中一待就是數月。本來攝影棚內的模型為了方便拍攝外壁是可以移開的,但彼得森希望讓演員真正感受到二戰潛艇兵在那種幽閉環境中難以忍受的生活狀態,堅持在艇艙的實際范圍內拍攝。
這些演員在拍攝期間都熟練地掌握了各自角色的專業技能,比如扮演導航員的演員可以非常專業的使用六分儀測量經緯度。拍攝中也會出現意外:在U-96遭遇暴風雨的一場戲中,演員揚·費德(Jan Fedder,飾演派格姆 Pilgrim)不慎從艦橋跌落到船舷,一位演員大喊:有人落水!此刻攝影機仍在工作,彼得森沒有意識到出了狀況,他大聲回應:好主意,我們再拍一次!不過揚·費德摔成腦震盪還斷了幾根肋骨,顯然不能再拍了。
攝影師喬斯特·瓦卡諾(Jost Vacano)大量使用手持拍攝增強了狹窄空間內的真實感和動感,呈現出極富感染力的畫面並放大了整部電影的張力,這種真實感很多是通過第一人稱視角或未經設計的、演員本能的反應來實現的。影片拍攝的時候尚未使用斯坦尼康(Steadicam,即攝影機穩定器),為了在U型艇上獲得穩定的快速跟拍鏡頭,瓦卡諾專門設計定製了一台阿萊弗萊克斯(Arriflex)攝影機,並和他父親共同研發了一套陀螺儀系統,使攝影機在穿過艇艙時也可以保持穩定。即便如此,當他不得不使用攝影機的觀景窗時,仍然需要戴好頭盔,因為會經常碰頭。
作曲家克勞斯·多丁格(Klaus Doldinger)為影片譜寫出具有瓦格納風格的旋律,無論是伴隨著U-96在大西洋游弋還是遍體鱗傷地返航,都表現得格外悲壯與激昂,讓觀眾生出強烈的情感共鳴。他特意將「呯」「呯」「呯」的聲音融入到配樂中,即使對潛艇戰一無所知的人也會知道,「呯」的聲音意味著出現了最壞的情況——潛艇被發現!
U型艇的船員大多是渴望冒險的年輕人,他們被納粹強大的戰爭宣傳所吸引,准備挑戰殘酷的大自然,與看不見的敵人作戰。一開始他們沒有戰斗經驗,尚未了解戰爭的恐怖,他們表現得既不寂寞也不絕望,會為擊沉敵艦歡呼雀躍。但是,隨著暴風雨、飛機轟炸、軍艦追逐、深水炸彈的洗禮,他們逐漸意識到在海底戰爭的煉獄中,選擇是嚴峻的: 要麼存活,要麼滅亡——在海底,沒有傷員 。
穿越英軍重兵把守的直布羅陀海峽是全片的高潮戲,U-96被戰斗機、驅逐艦重創後沉入海底,巨大的水壓使艙壁變形,海水倒灌,設備失靈,動力衰竭,船員們經歷16小時的漫長等待,氧氣即將耗盡,眼中充滿絕望。彼德森說:「我對影片的願景始終是展示戰爭的悲慘和可怕,並將精彩的故事和快節奏的動作場面相結合,將觀眾帶入到這些年輕士兵的體驗中」。而這個段落,則讓觀眾充分體驗到「當獵人淪為獵物時」(When the hunters become the hunted)的恐懼。
二戰時期U-96的基地其實在法國聖納澤爾港(Saint - Nazer),但取景時發現該港口早已乾涸,於是劇組改在拉羅謝爾港(La Rochelle)潛艇基地實地拍攝。有趣的是,當劇組再次抵達拉羅謝爾拍攝最後一場轟炸戲時,居然找不到那艘全尺寸的空殼模型,原來它被製片廠租給斯皮爾伯格拍攝《奪寶奇兵》去了。幾周後,已經破舊不堪的模型還給了劇組,還得劇組自己來修復。
《從海底出擊》籌備用了三年,製作耗時兩年(1979-1981)。彼得森說:「光拍攝就用了一年時間,後期製作又用了一年,挺煩人的。但是隨著花費的時間越長,我們意識到自己可以做到的越多,將會收獲令人贊嘆不已的畫面」。最終,經過全體劇組成員的努力,一部完全不同於好萊塢、冷峻自省的戰爭片問世。
不過,製片方對於長達5小時(300分鍾整)的成片完全不能接受,要求剪為90分鍾(一般電影的標准片長)。彼德森據理力爭,最終達成一致——剪輯為149分鍾的劇場版用於公映,並送去參加1982年的洛杉磯電影節;而5小時的原始未刪減版於1985年在西德電視台以6集電視劇的形式播出。
洛杉磯電影節放映《從海底出擊》前,製片方很忐忑,不知道二戰中的敵對國觀眾會有什麼反應,尤其是在洛杉磯這個擁有大批猶太人的城市。隨著片頭出現文字介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潛艇部隊服役的四萬名軍人中,有三萬人葬身海底……」,觀眾席傳來一片噓聲和叫好聲。不過等到影片放映結束,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全場沉默好一陣才爆發出掌聲,觀眾被片中寫實的影像和對戰爭的反思所震撼,他們起立鼓掌,向這部前所未見的戰爭影片和德國影人表達敬意。《從海底出擊》成為有史以來在美國發行的最成功的外語片(北美票房$11,487,676,西德票房DM32,000,000)。影片隨後獲得包括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錄音、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剪輯等六項奧斯卡獎提名,還獲得了聯邦德國電影銀片帶獎。導演沃爾夫岡·彼德森成為第一個憑借德語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人,好萊塢從此為他敞開大門。
這是時任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總司令卡爾·鄧尼茨(Karl Doenitz,後任德國海軍總司令,被授予海軍元帥軍銜)發明的一種以小搏大的戰術,組建潛艇群襲擊同盟國的海上艦船,破壞同盟國的海上運輸線。其作戰方式是劃分多個作戰海域,每個區域布置數艘潛艇(3、4艘到20艘不等)進行巡航偵察,一旦發現盟軍大型船隻,「狼頭」潛艇立即通過無線電呼喚區域內和附近區域的潛艇向目標靠攏,一般是在晚上集體浮出水面進行炮擊(U型艇多裝有小口徑甲板炮,以節省魚雷)或直接魚雷攻擊,給予目標毀滅性的打擊。
「狼群」戰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1939年9月—1943年3月)所向披靡,二戰期間共擊沉同盟國2882艘商船,擊沉6艘航母、2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等149艘軍艦;最高攻擊紀錄是在兩天內擊沉38艘商船,同盟國船隊因此損失巨大。當時英國人談狼色變,丘吉爾戰後談及潛艇戰時仍然心有餘悸:「戰爭中,我唯一感到的擔憂就是潛艇的威脅……對我們來說,潛艇的攻擊是最具毀滅性的災難。」
二戰初期海上力量占絕對優勢的英國皇家海軍卻在德國潛艇面前顏面盡失,海上四處游弋的U型艇不斷收割著獵物,盟軍運輸線遭受重創。「狼群」戰術打造出不少像奧托·克雷奇默(Otto Kretschmer,在18個月內擊沉47艘船,累計274,333噸)、沃爾夫岡·魯斯(Wolfgang Luth,擊沉46艘船,累計225,204噸)和埃里希.托普(Erich Topp,擊沉36艘船,累計198.658噸)這樣的王牌潛艇指揮官。
潛艇部隊的驕人戰績讓德國百姓備受鼓舞。德國最有影響力的軍事雜志《信號》和《德國海軍》經常將潛艇官兵的照片刊登出來,新聞記錄片里也常有報道。另外,德國潛艇部隊官兵的工資與其他軍種同軍階的的官兵基本一致,區別在於一些特殊津貼,所有這些補助加起來基本等同於基本工資的兩倍。除了工資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高質量的特殊訓練使得有才能的艇員可以獲得快速提升,戰時的人員損失也能很快得以補充,而軍銜的提升則帶來更豐厚的薪水,所以直到戰爭臨近結束,還有人願意加入潛艇部隊。
U-96 ,於1940年8月1日下水,同年9月14日正式服役,共執行過11次巡航偵查任務,前8次巡航都是由海因里希·萊曼·威倫布魯克擔任艇長。威倫布魯克指揮U-96共擊沉25艘船(累計179,212噸),榮獲鐵十字勛章和銀橡葉騎士鐵十字勛章, 在十大王牌潛艇指揮官中排名第六。
潛艇內部環境封閉潮濕,動力和機械設備運轉產生的高溫會在潛艇內部積聚至50攝氏度,高溫加上高濕度,使得船員的衣物經常處於潮乎乎的狀態。新鮮食品也很容易腐爛發霉,比如說麵包在一、兩周後就會長滿白毛,被船員戲稱為「兔子」。但總的說來,潛艇部隊的飲食水平較其他作戰部隊確實要高出不少。
一艘在海上航行數周的潛艇,其巡航生活非常枯燥沉悶,娛樂活動只有打牌或讀書。狹窄密閉的環境中柴油機產生的煙氣、腐爛變質的食物、廁所里的臭味和艇員身上的汗臭摻雜在一起令人無法忍受。最惡劣的工作環境莫過於主柴油機艙,U型艇普遍裝有兩台長達6米的柴油機引擎,柴油機工作時的噪音讓人發瘋,很多長期在引擎室工作的艇員都患有嚴重的聽力損傷、失眠和厭食症。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到1943年,隨著同盟國護航艦只越來越多,航空部隊投入護航,偵查搜索技術不斷進步(如雷達和聲納),再加上盟軍破解英格瑪密碼掌握了德軍潛艇之間的無線電通訊,到1943年3月後,德國潛艇部隊的進攻勢頭被成功遏制,盟軍開始主動尋求戰機,U型艇的戰果在減少,戰損卻大幅攀升,曾經的捕獵者淪為獵物。
1943年5月,德國有41艘潛艇沉沒,鄧尼茨的兒子也在這個月里的一次戰斗中葬身海底,一股悲觀的情緒籠罩著整個潛艇部隊,德國的潛艇戰完全喪失優勢。鄧尼茨後來在回憶錄中也坦承,在1943年5月,就知道自己已經輸掉了大西洋戰爭。盡管大勢已去,但德軍潛艇在大西洋上的抵抗卻一直苟延殘喘到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
真實的U-96在1943年2月8日結束第11次巡航任務後返回柯尼斯堡港(Königsberg),服役期間總共擊沉27艘艦船(累計181,206噸),擊傷4艘(累計33,043噸)。在剩下的戰爭歲月中它主要承擔訓練任務,於1945年2月15日在德國威廉港退役,一個半月後,即3月30日當美國第八航空隊轟炸威廉港時,U-96在港內沉沒,殘骸在戰後被拆解。
1 、1939年9月1日前,德國海軍擁有57艘潛艇。
2 、從1939年9有1日到1945年5月8日,德國海軍新服役的潛艇共有1113艘,其中1099艘是德國船廠新造的,10艘是從敵軍繳獲的。
3 、在1170艘服役的德國潛艇中,有863艘曾到過前線經歷過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戰斗航行。
4 、在戰斗航行中潛艇共損失630艘,其中603艘被敵艦擊沉,20艘損失原因不明,7艘因意外事故損失。
5 、在本土水域和使用內因空襲和觸電共損失81艘潛艇,另有42艘因事故損失。
6 、在撤離海外基地和戰爭結束時有215艘潛艇由艇員自行炸沉(其中一部分被同盟國撈起)。戰爭期間38艘潛艇因無法使用或陳舊而退役。11艘潛艇受傷後移交給外國海軍或被囚於外國港口。153艘潛艇在戰爭結束時被運到英國或同盟國港口。
7 、二戰期間,德國潛艇共擊沉2882艘商船,累計14,408,422總噸位;擊傷264艘商船,累計1,989,703總噸位。
10. 有哪位知道大概10多年前一部描寫德國納粹黨一群水下作戰的片子!!!名字急求!!!
《從海底出擊》 (德語《潛艇》)
大導演沃夫岡·彼得森一舉成名之作,影史上少見廣受好評的戰爭片,在出品本片的德國創下極高賣座紀錄。 完整版片長293分鍾。 劇情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發明了一艘出沒無蹤的深海潛水艇,在海戰中無往不利,後來跟英國海軍發生了遭遇戰,雙方都有重大犧牲。影片製作認真,戲劇張力逼人。導演在潛艇內狹窄的空間內運用行雲流水般的鏡頭將船上的軍隊生活作出生動逼真的呈現,海戰鏡頭的氣氛亦掌握得相當不錯。
電影相當忠實地紀錄了一艘德國U型潛艇在二戰中的一段航程,從奉命出航搜索並擊沉大洋上的英國商船
《從海底出擊》電影劇照(21張)隊,歷經驚濤駭浪出生入死,直到最後返回基地(電影的結局實在太有意味,從海底出擊
為顧及未看過此片的讀者,這里還是不煞風景不說為妙)。攝影機彷彿觀眾的眼睛,身臨其中,但又自始至終旁觀著一幕幕險景的發生。從娛樂的角度來看,電影的戲劇性與緊張度無時無刻不在(雖然它的放映時間是那麼漫長,一如全體船員的航程)。看完該片沒幾天,我碰巧看到一部講二戰片的電視片,其中就有該片導演及主要演員的專訪。據導演說,他拍此片時為照顧狹窄的內景空間,特意改制了一部小型攝影機,以追求寫實與紀錄的風格。而且,整部電影打破了拍攝常規(眾所周知,一部電影並非按照放映的物理時間先後來拍攝),盡量依照故事的順序來拍,所以觀眾甚至可以留意到演員的胡須生長程度。 為了拍攝的真實,演員們有差不多1年的時間沒曬太陽,個個臉色蒼白。 曾有評論說,與沃夫岡的《從海底出擊》相比,斯皮爾伯格的電影簡直是在講童話故事。
二次大戰期間,德軍一艘U型潛艇奉命出擊,完成對英國船隊的襲擊任務,當他們完成任務返航途中,卻遭遇上前所未見的危機。《從海底出擊》片長超過三個小時,而從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分鍾里,時間幾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國潛艇的封閉空間裡面,滿臉油污、鬍子拉茬的德國海軍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長篇幅之中並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節起伏,潛在的重重危機隨時威脅著艦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這個貌似強大而冷冰冰的龐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聽天由命。 以德國人的觀點去審視、反思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並不多見,但幾乎一出現都成為了精品,從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的《鐵皮鼓》(The Tin Drum,1979)到薩博(Szabo)的《摩菲斯特》(Mephisto,1981),雖然取材和角度各不相同,但對戰爭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同樣深刻。《從海底出擊》並沒有以上兩部電影那樣尖銳而明顯的批判性,也沒有在影片中為敵對雙方作出道義上的判斷,它僅僅以二戰中一群普通的德國士兵的角度出發,寫實、客觀地描寫這群非常時期的軍人。他們無條件地執行上級的命令,兢兢業業地堅守自己的崗位,甚至災難來臨也毫不退縮,深入研究對「敵人」的作戰方案,拯救即將崩潰的艦艇和日漸失去的勝利果實。然而面對無休止的戰爭,他們漸漸麻木了,朋友或敵人的界限越發模糊,被他們重創後掉下水中生靈的絕望求救都不能觸動他們的神經。而長時間徘徊在生死邊緣的折磨和壓迫,面對敵人、面對同袍、面對無助的困境,他們逐漸喪失了理性的判斷力,他們苦悶、憂郁難以自拔,行為日漸失控並趨向瘋狂和歇斯底里。在殘酷的戰爭中,他們更象是一堆行屍走肉,原來性格鮮明、思想單純的年輕人已經徹底死去,取而代之的一部一部的冷血戰爭機器。他們失去了熱情、失去了思想,沒有現在更沒有未來,在一個冷漠而朝不保夕的環境中惶恐度日,何時會死去,何時才能結束,沒有人可以給他們答案。時間已經無人關心,空間已經不再重要,一切將會如何了斷…… 沃爾夫岡·彼得森通過《從海底出擊》,從人性的角度重新審視戰爭為全人類帶來的毀滅性災難。它通過詳實的資料充分地說明,戰爭不單只為被侵略的國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作為德國、這個戰爭的發動者,它的人民同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同樣是廣大受苦受難民眾中的一員,而直接參與戰爭的士兵,更成為瘋狂野心的陪葬品,他們犧牲的不只是寶貴的生命,還有生存的權利和尊嚴,他們的在天之靈將永不瞑目!
幕後信息
德國人沃爾夫岡·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被人們褒揚並不是因為從海底出擊
他被好萊塢同化之後的商業作品《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1997)和《完美風暴》(The Perfect Storm,2000),而是一部令他完全有資格受到廣泛尊敬的德國電影《從海底出擊》(Das Boot,1981),這部反映二戰時期潛艇戰的驚險片獲得了82年奧斯卡金獎六項提名,沃爾夫岡·彼得森更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憑著德語電影獲得最佳導演提名的人。該片徹底征服了全球觀眾,也為戰爭類型電影建立了一次幾乎不可逾越的典範。 沃爾夫岡·彼得森通過《從海底出擊》,從人性的角度重新審視戰爭為全人類帶來的毀滅性災難。它通過詳實的資料充分地說明,戰爭不單只為被侵略的國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作為德國、這個戰爭的發動者,它的人民同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同樣是廣大受苦受難民眾中的一員,而直接參與戰爭的士兵,更成為瘋狂野心的陪葬品,他們犧牲的不只是寶貴的生命,還有生存的權利和尊嚴,他們的在天之靈將永不瞑目!
影片分析
一向對表現熱兵器戰爭的影片都不是十分的熱衷,人脆弱的身體在這些現代武從海底出擊
器的攻擊下總會令我產生厭惡的感覺。幾乎每一部令人稱道的戰爭電影,其編導都會去專心的標明每一個參與戰爭的是人類,而非冰冷的機器。除了本能的排斥外,戰爭對現在的我們而言,確實有著疏離感。看著自己的同類在眼前血肉橫飛,看著構建的一切在影像里灰飛煙滅,而來尋得感官上的快感,戰爭這種殘酷人性最佳表現的方式,一再重復的在電影里出現時,需要觀眾在這影像里去憐憫誰人? 《從海底出擊》已把戰爭脫離了本質上的意義,更是人類本身的一個歷程。在U潛艇的內部空間里活動著的艦員,宛如人身的神經那般,各司其位,每每在絕境處做出相應的反應,一路保護著潛艇這個『身體』沖破道道屏障。若把這部電影稱為『全金屬外殼』更為合適,穿行在海底自保多於攻擊的過程中,金屬外殼和現實里人身體的無異,一次次在深水炸彈的攻擊下,在艙里所有人凝成一線的恐懼心理,每一次突破底線的下潛深度,潛艇里的所有軍士都是在一樣的情緒下操作著各自的工作,把軍人與這艘潛艇看作一個完全不可以分割的整體,綳緊著神經不敢出任何錯誤的處理每一個突發難關,在海底里無奈的潛行者,在炮火中,遠方則是故鄉,停泊的港口。 這艘名為U96的潛艇在下水時已是二戰末期,出航的任務則是封鎖航道上的英國貨船。電影以這幫潛艇艦員在俱樂部里的狂歡開場,導演對室內戲的調度是當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高手,先不說在潛艇里製造的巔峰效果,僅是在俱樂部里群軍士的歡狂場景,在視聽上所造成的效果已是現在頂尖大片的效果。在上潛艇執行任務的前一夜,所有的艦員都忘我的投入了狂歡之中,這是戰爭給予他們的權利,但沒人知曉下一秒是否還有生存可能。 在俱樂部這一幕經典:瘋狂飲酒調戲舞女滿屋亂竄的豬玀兵哥哥與一臉淡然坐在吧台前的艦長。狂亂中拉開航程的序幕。上潛艇前艦長向將士介紹著前來隨軍報道的記者,於記者前面擠眉弄眼的娃娃兵們仍把心情留給了俱樂部舞女的身上。如果再下一城,或者他們也會像宛如《現代啟示錄》馬龍·白蘭度喃喃說著的『恐怖』,再也找不到任何形容以表達自我。 潛艇對外敵方信息的接受方式只能靠肉眼、潛望鏡及聽螺旋槳這幾個簡單途徑來獲取。無盡黑暗的艙里聽著驅逐艦在水裡傳來的螺旋槳打水聲時,將恐懼無限放大。當驅逐艦停在頭頂上時,聲聲鑽心入肺的隆隆聲宛如惡鬼催命那般。絕境。在水底除了這一層『金屬外殼』的保護之外,幾乎是無處可逃。每次因躲避深水炸彈而再三地潛過各個艦員可承受的心理底線之外的潛艇。外殼因水壓而發出的吱吱聲,像利刀那般擊在各個將士隨時崩潰的神經線。潛艇竭斯底里的大吼或喃喃說著上帝救我,在黑暗裡等待著每一次死亡的來臨。但他們知道,上帝是絕不會在這艘潛艇里的,每次躲過死亡的淚水與歡呼,在呼喊著下一個死亡危機的到來。在水底,除了這個金屬外殼,他們便一無所有了。而這個外殼,則是所有人的生命。生則同生,亡則同亡。而唯一能接受外面信息的感覺只能是那對牽連全身神經的耳朵。頭頂穿梭著敵軍的驅逐艦時,只能是雙手握於胸前,緊閉雙眼,在黑暗裡聽著潛艇外那由遠至近的螺旋槳打水聲與深水炸彈爆炸聲。 父母生我一對耳朵,於此時,我用它來感受死神的面貌。 航行初,第一次潛水演習設定了潛艇成員的第一個心理底線。艦長把潛艇潛到水下170公尺時,流著冷汗都欲出聲制止艦長這個令人心生恐懼的演習。這個深度是艦長所能接受的心理底線,看著在低頭禱告著的手下將士,微笑著把潛艇升回水面。但是他也沒料到在之後居然要一次次的突破對潛艇可以潛深度的底線,以至在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完全突破底線。電影不只是用一次次心理底線的突破來釋放及加深艦員及觀眾的恐懼、來描述這一過程。在航行了差不多一個月之後,除了躲避驅逐艦的追擊之外,幾乎毫無建樹的U96潛艇全體成員的士氣在慢慢的低落,在大海里毫無目的漂流。在某一天在前方居然看到了已方近在眼前的潛艇,站在瞭望台上的對方艦長正是出航前一天一起在俱樂部狂歡的老湯姆森,這名須發皆白本來是處於退休狀態的老艦長正站在暴風雨對面的潛艇上向這邊狂揮著手。『嘿,湯姆森,湯姆森!』茫茫大海居然相遇,互揮手擦邊而過。那刻百感交集,宛如在一個偏遠的地方,看到自己親近的人,與他互望而過。 此片如此完美,可以說是導演對『室內戲』超乎常人的理解。特別在潛艇『可視』的狹小空間里用『聽』來表現無限的空間。在狹小空間里所做到的不凡效果,把『視聽』范圍做到了極致。導演在訪談中談及,不過是把攝影機改小一些來適合這個拍攝空間罷了。而把電影表現得妙到顛峰的不是影像里可視的空間,而是聽到的關於潛艇外傳來的各種聲音。驅逐艦探測潛艇方位的聲納,驅逐艦的螺旋槳打水聲,在頭頂上爆炸的深水炸彈,艇殼受到水壓而發出的聲音。每一樣聲音都讓人真切的宛如置身於這個黑暗潮濕的潛艇之內,而外面則是無限空曠的大海底。於狹小空間表現另一空間無限性且讓人身臨其境的處理手法,確實是在視聽表現上的一個里程碑。導演在進軍好萊塢之後的《空軍一號》如法炮製,卻未達到如此真實引人入境的感覺。《從海底出擊》足已讓導演不朽。 當U96駛入碼頭全體將士接受著凱旋歸來的禮儀時,被盟軍的飛機擊沉時,這樣的歸宿對於U96而言不是最好的結局么?我更願意把這艘潛艇看作是一個活生生的物體,一個包著金屬外殼的智慧體。影片則是表現它從生到死的過程。
影片信息
這部影片有三個版本,136分鍾的劇場版,216分鍾的導演剪輯版及293分鍾的未剪輯版。泰盛文化最新發行216分鍾的導演剪輯版。對這部影片有著由衷的喜愛,不但是導演技驚四座的表現手法,還因U96潛艇一次次的劫後餘生,將心理底線拉到退無可退的崩潰點。生活並不是像影片里所表現的潛艇航行過程那般驚險,而所謂的窘境也不是潛艇次次所面對的生死一線那樣決絕。對生活現狀有所不滿並嘰嘰歪歪的一般都是我般吃飽撐的傢伙才說的事,真正有資格出來吼幾聲的,大多給累得說不出話了。而這部電影在絕望的氛圍里一直都透著一線生機,一個多月的航程,上艇時一臉稚氣的娃娃兵在下潛艇時已一臉滄桑,磨難是最好的成長方式。而那副在海底里所有人賴以生存的金屬軀殼,不正是現在人類社會的一個縮影么?當看到它在回到港口既被擊沉時,若不覺得悲傷,那就不妨歡呼吧。
幕後花絮
德國導演彼德森揚威國際影壇的作品,改編自戰地記者布克海姆的暢銷自傳。影片用狹窄場景,取得了宏大場面所特有的巨片氣氛,被譽為潛艇片的經典。原為六小時的電視片,現在以不同長度的版本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