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電影四百擊影評

法國電影四百擊影評

發布時間:2023-01-25 00:49:31

1. 裝13者必掛在嘴邊的電影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鄉愁》、《奇遇》、《八部半》等等。

2. 如果讓你向別人推薦十部電影,你會推薦哪十部

1:《香水》
裡面的男主角將香水澆在頭上的那一幕,真的算是過目不忘了。男主出生於最骯臟和腐臭的地方,卻追求最純粹的美,通過殺戮得到迷惑人心的力量,就連最痛恨他的人也甘願俯首稱臣,最後猶如寓言一般消失於這個世界。當他的身體被啃食殆盡,沒有人會懷念他,彷彿他從未存在過……

2:《聞香識女人》
雙目失明的弗蘭克對生活徹底絕望了,身為一名軍人的光榮、對愛情的強烈渴望和眼前的一片黑暗混沌形成了鮮明對比,高傲的他變得更加暴躁,變得更加不受待見,最終,他崩潰了,買下一張單程機票,准備結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弗蘭克的靈魂因為西蒙的陪伴與包容,得到了救贖,他那一通慷慨的演講,讓我感到了生命的力量,他的未來不再是一片黑暗。

3:《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Oliver和Elio躺在草坪上的一幕,很美
節選一段我喜歡的影評:語言成為一種表白,沉浸在愛欲中的人們抑制不住的內心的狂熱吐露,彷彿僅僅是肉體上的接觸和擁有已經不足夠,而語言則是幻化出來的手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我也會用我的名字呼喚你是成為和擁有的雙重觸摸,於是在以自己名字呼喚對方的同時,Elio這個名字的聲音形象包裹住了新的所指Oliver,同時Oliver也成為了新Elio,反之亦然。

4:《白日夢想家》
沃爾特和攝影師在雪山腳下踢足球。
不要在肥宅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快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去獲得自己的精彩人生。每個人都有那麼一個夢想,或許時間的塵埃已經掩蓋了太久,但是總有那麼一個契點,能讓你找到當初的自己。

5:《雄獅》
淚點滿滿的電影,毫不誇張!
由真人事跡改編,印度少年的尋親之旅。
從印度到澳洲,不同的遼闊之美,電影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場精神洗禮。

6:《涉足荒野》
當看到瘦小的女主背著「怪物」一般的行囊,我就被電影深深吸引了。
在電影的最後,女主一個人走完了1100英里的遠足之旅,她的獨白我記憶猶新:「我意識到我可以繼續生活下去,美好的事物經歷太多 但永遠沒有盡頭,那些美好就是我所擁有的一切,我的生活與常人並無二致,美麗而又神秘,近在眼前 觸手可及,就像它們就是我的一樣。」
涉足荒野 就是生活

7:《本傑明巴頓奇事》
兩個人都在合適的年齡,走在了一起。就像兩條相交線,從不同的起點,慢慢靠近,在那相交點走在了一起,轉瞬,又隨著各自的軌道,漸行漸遠,走向各自不同卻又相同的終點—死亡。 ​​

8:何以為家

贊恩在電影最後露出的笑容令人心疼

這個世界上還有成百上千個贊恩,但並不是所有孩子都像贊恩那麼幸運,能被導演從貧民窟中帶出來。我們應該珍惜眼下平靜的生活,感恩曾經有過幸福的童年。

9:被解救的姜戈

騎著馬馳騁的姜戈,復仇成功的姜戈,你能看到尊嚴和自由在浴火而生。

此外,昆汀導演的電影我都很喜歡,像《低俗小說》、《殺死比爾》都是好電影

10:幸福終點站

湯姆漢克斯的電影一向經典

滿滿的萌點和笑點

候機廳人來人往,既是終點站,又是出發地

3. 影評︱《彩虹照耀》彩虹般的人,彩虹般的愛

題記:

人的嘴唇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

                            ----紀伯倫

(一)

「世人萬千種,浮雲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這是電影《怦然心動》里的台詞。我願意借來形容這部電影《彩虹照耀》中的女主角梅兒。

我覺得梅兒,就是那個五百年都難以遇到的彩虹一般的人兒。

開朗的性格,溫暖的眼神,慈和,溫柔,美麗,善解人意。一個好媽媽的優點,似乎,都有。

她由康妮*尼爾森飾演,丹麥著名影星。代表作有《魔鬼代言人》,《角鬥士》,《血海兄弟》等。

在這部電影中,她飾演的梅兒,其實是小主人公湯瑪斯的養母。

把一個養母演得比親生母親都好,這絕對需要演技。

男主角亞力克是由艾丹*奎因飾演,他在美國出生,可在愛爾蘭長大。後來,成了影星。

我對這個人,不熟,他的作品《早霜》,《神秘約會》都不曾看過。

在這部電影,他飾演一個外表沉穩冷漠,不善溝通的父親。

另外,需要說說小主人公湯瑪斯,他由約翰*貝爾飾演,是個小童星。在電影《海蒂》也有出彩表現。現在,在某皇家音樂學院讀書。

在這部電影中,約翰*貝爾飾演一個八歲的小孤兒。內向,有點口吃,還膽小如鼠。

其實,這是有科學根據的。記得,之前,我聽一個腦科研究專家講過,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語言發展確實比較遲緩。

因為,在孤兒院,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得到關愛。沒有人交流,得不到情感支持。有的孩子的智力發育,都比一般孩子要低一些。

電影劇情不復雜,大概是講,一個孤兒被一對夫婦領養。溫暖有愛的家庭,使得這個孩子改變了性格,成為一個陽光,勇敢,熱心腸的孩子。

前一段時間,我介紹過一部法國劇情片《四百擊》,我覺得兩部電影完全可以對比來分析。

都是講家庭教育,孩子成長。《彩虹照耀》是催淚大片,感動到讓人哭。而《四百擊》則氣憤的讓人想離開屏幕。

湯瑪斯,是孤兒,是被領養的孩子。在有愛,溫暖的養父母的呵護下,健康快樂成長。

安托萬,是私生子。和親生母親,繼父,一起生活。最後,他們卻一步一步,把孩子送進少管所。

對比,多麼明顯。潛移默化,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

希望這個世界上,像梅兒那樣溫暖,善良,像彩虹一樣的人,更多一些。

(二)

之前,我就談到過電影色彩學。在電影中,色彩,往往代表著某種情緒。

像電影《四百擊》中,色調是灰暗而壓抑的。某種意義上,也是對現實的一種強烈諷刺。

這部電影《彩虹照耀》,畫面唯美,色彩飽和度極高。幾乎把色彩搭配運用到了極致。

從電影開始湯瑪斯在孤兒院時,畫面幾乎是灰色的。孩子的衣服是灰色的。教室,走廊的顏色,都是灰暗的,是標准冷色調。

當,湯瑪斯第一次見到梅爾時,梅爾穿著明黃色衣服,非常鮮艷。

湯瑪斯跟隨梅爾來到那個叫科里的小島上時,多次出現美麗的彩虹。也預示著湯瑪斯生活出現了色彩,他的生命從此得到了改變。

他第一次看到美麗的大海,第一次叫媽媽,第一次見到海豚,第一次吃到可口的食物,第一次穿上顏色鮮艷的衣服,第一次被周圍小夥伴接納,第一次感受到了愛。

甚至,喂養了一隻被海水沖到岸上的小海豚。最後,在危急關頭,也是這只小海豚救了他的命。

遺憾的是,這樣一個溫暖,快樂的家,有一天也會塌陷。湯瑪斯的養母梅兒病了。且,一天天的滑向死亡的深淵。

寫到這里,我真想,抬頭問問上蒼,為什麼好人總是不長命?

當梅兒去世,所有電影畫面,顏色又復歸灰暗,沉重。

後,湯瑪斯和父親亞克力漸漸走進,彼此理解,到和解,兩人接納現實,開始新生活。

電影中,畫面又出現了彩色,呈現暖色調。比如,那個湯瑪斯用奶奶遺留的梳子換來的彩色桌布。

不過,整體看來,湯瑪斯在小島的家,美得如同世外桃源。鏡頭定格的每幅畫,都格外艷麗。尤其是大海景色,隨手拍照,都是明信片,都是桌面壁紙。

(三)

之前,我在介紹好萊塢大片《機械師復活:2》時,曾經說過風景問題。

這部電影也是,風景極美,故事還非常感人,是一部高分冷門電影。像電影《莫娣》,《我的左腳》一樣。

豆瓣評分8 .8分,已經非常優秀了。2009年上映。雖然,是十三年前的老電影,依舊魅力不減,堪稱治癒系經典。

4. 最近迷上了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有哪些值得推薦呢

許多人都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但是大多數人喜歡看懸疑劇或者愛情劇。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看這些電影的,或者說看多了這類電影之後有時我們也會想換換口味。有人問,迷上了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有哪些值得推薦呢?第一部是《表兄弟》,第二部是《四百擊》,第三部是《五至七時的克萊奧》。下面讓我們具體看一下。

三、《五至七時的克萊奧》

《五至七時的克萊奧》是瓦爾達第二部作品,這部電影雖然說是電影,但是大部分內容是實時記錄的。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名歌手,故事主要發生在咖啡館、巴黎街道以及公園里,講述的是這位出名的歌手等待身體檢查結果的故事。

大家還有什麼電影可以推薦一下的嗎?

5. 電影學者懂這么多,為什麼不自己拍電影

這是一種常見的觀點誤區,實際是不太了解當前電影業的發展實際,以為既然都在電影領域,所以你拍電影的必須熟悉各種電影史電影理論,而電影學者也肯定都會拍電影。這其實混淆了這兩種創作能力,拍電影是實踐型的,而搞電影理論是書齋型的。如果說電影在幼兒期,兩者聯系還較為緊密,那麼自60年代起這兩者就已經開始分化了,並愈行愈遠。

電影理論分傳統和現代。傳統理論一個重點就是要論證電影是一門藝術,除了卡努杜,法國先鋒派他們以外,最主要的就是愛、普、庫、維等人的蒙太奇學派和巴贊所倡導的場面調度派。

在傳統電影理論時期,電影理論可以直接指導拍片實踐。譬如蒙太奇學派,他們的理論和實踐完全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愛森斯坦不僅能在理論上提出雜耍蒙太奇,並且可以直接拍電影來實踐他的理論構想(如《戰艦波將金號》),巴贊的長鏡頭美學理論也是這樣,可以直接作用於拍片實踐,影響義大利新現實,促成法國新浪潮。

因此,那個時期很多影評人直接做導演開始拍片也是很容易的,像最為典型的法國新浪潮,戈達爾和特呂弗這些後來的大導演都是影評人出身。因為那個時候電影理論和拍片實踐之間的聯系還都非常緊密,很容易把電影理論直接運用到拍片實踐當中。

這種局面真正發生變化是麥茨的出現。

現代電影理論肇始於克里斯蒂安·麥茨的電影符號學,60年代成為傳統現代兩種電影理論的分界點。70年代麥茨又把電影符號學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結合,提出電影第二符號學,即電影精神分析學。此外還有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電影批評,勞拉穆爾維的女性電影批評等等。

拉康、德勒茲又前後進入電影,把電影理論搞得越來越玄。如果說麥茨竭力要把電影搞得像一門語言,那麼德勒茲直接把電影整成了哲學。

在西方,進入60年代以來,理論和實踐可以說已經愈行愈遠。我國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方面發展相對緩慢一些,但自上世紀80年代起,也開始了電影理論和電影實踐相分離的道路。

因此,在電影這門藝術還未完全成熟之時,理論和實踐聯系相當緊密,前者往往可以對後者起直接的指導作用。但六十年代以後,電影這門藝術逐漸成熟,西方各個大學也開始逐步設立獨立的電影學院,因此現代以來已經很少見到電影學者直接去拍片了。

另一方面,自電影作為一門學科進入大學以後,新時期的導演基本都具備了系統的電影史知識,比如新好萊塢一代之於舊好萊塢,比如我國第四代導演之於第三代。這是新舊兩代導演之間很顯著的一個不同點。在新好萊塢或者法國新浪潮的電影之中,你會常看見一些對歷史上著名導演的致敬的鏡頭(如出現的電影海報),而90年代以後的新時期導演又常會在他們的電影中致敬法國新浪潮和美國新好萊塢。

其中出現最多的莫過於特呂弗的《四百擊》了。比如蔡明亮,在拍攝《你那邊幾點》時,就讓李康生抱著靠枕躺在床上看《四百擊》。據說因為蔡明亮過於喜歡這部電影,而在他的電影里插入了太長時間《四百擊》的片段,後來經製片人勸說才刪掉一些。

還有今年新出的電影《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主角躺在床上看《四百擊》。

除了《四百擊》以外,導演致敬較多的還有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比如《不可撤銷》結尾莫妮卡·貝魯奇躺在床上,鏡頭緩緩下沉,在她背後《2001:太空漫遊》的海報一閃而過。

《四百擊》是法國新浪潮的代表,而《2001:太空漫遊》則是新好萊塢導演庫布里克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他們在電影里的出現實質表明了新時期導演的電影史意識。

在這之外《搏擊俱樂部》也是出現較多的,比如今年的德語片《我是誰:沒有絕對安全的系統》。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牆上的海報。主角到後來被發現是多重人格,劇情與《搏擊俱樂部》相似但又略有不同,只有在之前看過《搏擊俱樂部》,如今再看這部電影才能很好地玩味它。

新時期導演們拍得這些電影可視作對電影史名作的一種迴音,這些電影和他們所致敬的電影彼此構成互文本。也就是說,當代導演已經具備了電影史意識,而這是之前的導演們所不具備的。

但是致力於拍片的導演們所學的電影史和理論大多數都是基本的,他們主要還是學習剪輯製作編劇攝影等等一些實用性更強的知識。而電影學者他們是把電影像文學、語言、藝術、哲學那樣當作一門學科來做文化研究。即使都是學習,兩者也是不太一樣的。

因此,需要明確,搞電影理論和拍片實踐,已經不能簡單的劃等號了。可以說如今的電影學者和電影導演,他們完全就是在兩條路上。

6. 四百下是紀錄片嗎

您好,據我了解四百下是紀錄片,弗朗索瓦·特呂弗1932年出生於巴黎,1950年以《電影手冊》雜志影評人的身份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從1954年開始,特呂弗導演了短片《訪問》、《頑童》和《水的故事》。1959年,特呂弗導演了首部長片《四百下》,一舉成名。

《四百下》這是一部自傳性電影,它深入發掘了一個問題少年安托萬的生活。特呂弗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影片採用的是一種「生活流」的方法,全片充滿了日常生活的散漫事件,沒有精心設計的故事,沒有邏輯性聯系,沒有傳統意義的情節,它要表現的是人物逃脫生活折磨達到精神解脫後的一種狀態。

在風格上,《四百下》運用了仿紀錄片的手法,從而賦予故事以真實感。《四百下》由一個兒童演員讓—皮埃爾·萊奧主演,他還在後來的4部系列影片:《20歲的愛情》、《偷吻》、《夫妻生活》和《愛情長跑》中扮演各個成長時期的安托萬,繼續充當特呂弗的銀幕上變形的自我。「新浪潮」運動雖然只持續了5年,但特呂弗的創作卻一直延續到80年代去世為止。他的重要作品還有《槍擊鋼琴師》、《朱爾與吉姆》、《柔膚》、《黑衣新娘》、《密西西比美人魚》、《野孩子》等,希望我的答案對您有幫助

7. 《四百下》的導演是誰

對於特呂弗在電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未來的歷史將會給他一個最為客觀的評價。

——法國著名電影評論家安德烈·巴贊

素有「電影狂人」之稱的法國電影大師弗朗索瓦·特呂弗,自他投身電影事業的那一天起,就始終以敢說敢為而著稱於世。但是與另一位電影大師讓-呂克·戈達爾所不同的是,他的所有言論都只與電影本身有關,而不是像後者一樣總是習慣於針砭時弊或是表達自己對於其他電影人的嘲諷甚至是蔑視。而這一區別,也使他始終以一種電影戰士的身份出現在世人的面前,並且始終受到後世電影人的尊敬與景仰。

1932年,特呂弗出生於法國的浪漫之都巴黎。他從小就喜愛文學和電影,並在少年時代就已經閱讀了大量的文學著作。這種勤奮好學的經歷,也使他成為日後法國電影導演中文學素養最為扎實的一位突出人物。少年時代的他曾經相當崇拜巴爾扎克,而且這位自稱用筆「完成了拿破崙用劍沒有完成的事業」的文學巨匠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從精神上給了年幼的特呂弗以巨大的鼓舞,激勵著他在長大成人後去投身夢想中的文學事業。

15歲的時候,特呂弗在巴黎發起了大眾電影俱樂部。這個俱樂部的主要活動內容,就是聚合很多喜歡電影的青年一起對電影進行研討。這可以說是電影天才特呂弗走向日後輝煌的電影事業的一個良好開端。

1953年,21歲的特呂弗終於進入了法國農業部電影處,開始拍攝一些關於法國農業的科教紀錄片。這雖然多多少少地拉近了他與電影之間的距離,但顯然還是無法使他滿意。為了真正實現自己的電影夢,他很快就辭掉了這份工作,開始在法國著名影評人安德烈·巴贊,也就是被他譽為「精神之父」的這位人物的提攜下,成為著名電影評論雜志《電影手冊》的一名編輯。正是在巴贊的具體指導下,特呂弗才最終一步步地走向了電影這一讓他為之痴迷更為之瘋狂的廣闊天地。

在擔任編輯的這段時間里,特呂弗撰寫了那篇著名的理論文章《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該文章後來也被視為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個理論宣言,而其中對於那種僵化的、墨守成規的法國傳統電影所進行的嚴厲攻擊,以及極力提倡的那種個人化的電影拍攝方法及精神的觀點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當時的讓-呂克·戈達爾和阿侖·雷乃等著名導演的大力推崇。但此時的特呂弗已經顯然不願意只是做個電影評論家了,他先是跟隨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羅西里尼學習電影導演技術,接著就在1959年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並一舉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以其樸素紀實的拍攝風格以及對於生活細節和心理活動的細膩描寫在電影界引起巨大的轟動,並由此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也正是由於這部曠世傑作的問世,才使得法國電影徹底改變了其原來的僵化局面,並最終促成了世界電影的多元化發展。

從此,特呂弗幾乎完全放棄了電影評論,開始專門進行電影導演的創作工作。直到他於1984年去世之前,他幾乎每年都要執導一部影片,在整個電影生涯中共執導了23部影片,其中包括《槍擊鋼琴師》、《柔膚》、《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最後的一班地鐵》和《朱爾和吉姆》等經典之作,同時也因此獲得了無數令人艷羨的至高榮譽。

事實上,在特呂弗的很多經典佳作中,他都以自己極為敏感的藝術觸覺和天才般的領悟能力,常常把影片中人物的感情推向一個相對極端的處境中,並藉此來安排和講述人物的命運,從而展現人性最深處的所有善惡與美醜。他對於處在婚戀中的人的精神狀態的描寫和揭示,甚至有著比心理醫生還要深刻和生動的准確把握,讓人在欣賞影片的同時,不由得對這位似乎洞察一切的藝術大師心生由衷的欽敬與嘆服。

除此之外,特呂弗還特別擅長發掘許多與他合作過的法國女演員身上的獨特之處,並通過自己的鏡頭將她們的至情至性展露無遺。法國電影史上最為著名的眾多女演員,如凱瑟琳·德諾芙、伊莎貝爾·阿佳妮、娜塔麗·貝依、讓娜·莫羅、弗朗索瓦·多萊亞以及芬妮·阿爾丹等人,都曾經和特呂弗有過十分愉快的合作。他也在這樣的一種合作過程中,在自己創造出的那一方銀幕上永遠地留下了這些可以說是法國乃至歐洲最迷人、最漂亮的女人們的絕代風華。

縱觀一代電影大師特呂弗的整個電影生涯,他確實可以說是一位真正的獲獎大戶和常勝將軍,他的影片不僅先後獲得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等50多項世界級的重大獎項,而且無論是在藝術成就以及商業價值上也都取得了非常值得驕傲的巨大成功。他的這種在藝術與商業二者之間來去自如、俯仰皆是的非凡能力,也遠遠地超過了在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中脫穎而出的其他導演。

1984年,這位在世界電影史上縱橫馳騁了近30年的一代大師,在他的妻子、法國著名電影演員芬妮·阿爾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為之傾注了畢生的愛與精力的電影事業。

8. 電影《四百擊》影評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感覺很平淡,因為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就只是把小男孩托萬悲慘的一小段故事講清楚了而已,但我回去看過第二遍的時候發現,我是完全錯誤的,首先我去查了一下為什麼這部電影叫《四百擊》,四百擊先英譯The Four Hundred Blows,這個名字又翻譯成法語LES QUATRE CENTS COUPD,這句法語是一個固定短語,意思是把不聽話的孩子打上四百下,以便他能變成好孩子,更直接的意思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電影名字跟電影內容完全成相反,雖然小男孩托萬被家長、老師、社會痛打過四百下,但最終的他依舊是一個叛逆少年,逃課,抽煙,喝酒,偷東西,再說說電影最經典的兩個長鏡頭吧,第一個長鏡頭是法國的一些街景,第一遍沒太看懂他在拍什麼,後來才發現,他的鏡頭都是對准了埃菲爾鐵塔,一下子就被帶入到了法國,而最後主人公逃脫託管所奔向大海,第一遍看的時候以為他能跑到一個能快樂生活的地方,但是並沒有,跑到結局的他心中還是充滿著迷茫,而我第二遍看的時候,發現他在奔跑的過程中就已經是對他一生不公平的待遇,一個最好的反抗。

9. 偷吻中安托萬的職業是什麼

「安托萬.達諾的歷險」號稱電影史上的奇跡,在長達20年的歲月中,特呂弗和讓.皮埃爾.里奧5次合作,演繹了安托萬童年離家出走、少年青澀初戀、青年成家立業,直到中年出軌離婚的人生歷程。如果不是特呂弗1984年因病去世,大概安托萬的故事還會繼續下去。
在安托萬系列中,《四百擊》是殿堂級經典,被譽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偷吻》也是系列中比較知名的作品,為特呂弗斬獲了1969年的法國影評協會獎。若不是碰到了蘇聯人長達400分鍾的巨制《戰爭與和平》,《偷吻》有機會拿下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那麼,這部詼諧可愛的電影大概會流傳得更廣一些。
關於如何欣賞《偷吻》,我有一個自認為有用的小提示:完全可以把他當成一部獨立的影片來看待,不需要考慮和前作的聯系。
任何系列影片都面臨承上啟下的問題,有的恨不得逼著剛入坑的小白退票,有的則對所有觀眾雨露均沾。表面上看起來,《偷吻》似乎屬於前者:安托萬經常遇到一些熟人,他們像老朋友一樣揮手寒暄,談論著曾經的過往。第一遍看《偷吻》時,每當出現此類情節,我總會有些忐忑不安:這里是不是承接上一部的劇情?要不要補一補《400擊》和《安托萬與柯萊特》?
直到有一天,我終於把前兩部全看過了,這才恍然大悟:《400擊》講的是安托萬小時候的故事,年代相當遙遠;而《安托萬與柯萊特》僅僅是一部半小時的短片,情節和人物都非常單純。所以,那些敘舊的場景可以說是《偷吻》獨特的敘事方式,簡潔、明快又意味深長。只要建立起適當的審美期待,完全能夠從影片的本身去解讀他們。

比如這位老兄,他是一個不得志的文藝青年,寫著永遠沒人賞識劇本,只能和朋友說大話充充面子。這次偶遇,恰好發生在安托萬承擔了一起重要案件的時刻,會對他的內心產生何種影響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理由,或許更加重要:安托萬的形象是與前作割裂的。他從小缺乏家庭溫暖,多次離家出走,進過少管所、挨過400擊。17歲時早已獨立生活,在唱片廠打工,去電影院泡妞。這樣一個人應該懂得謀生的艱辛,應該是謹慎、務實,不浪費任何機會的。可是《偷吻》里的安托萬與此截然相反:馬馬虎虎、毛毛躁躁,一言不合就撂挑子,完全一副剛出新手村的模樣。

前作中唯一登場的配角,安托萬少年時代的女神柯萊特。即使沒看過《20歲的愛情》,也能明白他倆曾經關系密切。看到人家已經結婚生子,小安瞬間壓力山大
1968年的法國動盪不安,特呂弗也曾在戛納電影節上大聲疾呼。但《偷吻》的內容是純粹的,與政治無關、與五月風暴無關,只講述年輕人成長的經歷,只講述特呂弗心中的愛情。

雖然《偷吻》以電影資料館緊閉的大門開場,但後面的情節與此毫無關聯。
《偷吻》的情節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四份工作,兩個女人。
四份工作對應著四次失業。第一次失業發生在影片的開頭,安托萬當時還是一名士兵。他從監獄里被放出來,挨了軍官一頓訓斥,然後開除出部隊。
安托萬雖然身份微妙,但是他犯的錯誤極其簡單:擅離職守,連續三次!這看似荒唐,卻為我們的主人公定下了基調。他是一個自由散漫的年輕人,做事隨心所欲,不喜歡受約束,把情感看得比責任更重要。除此之外,他沒有更高的訴求,對時局形勢、對社會動向毫不關心。
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也是如此,安托萬初次拜訪克里斯汀家時,她的母親講述克里斯汀外出度假的原因,分明是在影射電影資料館罷課事件,但是沒有評論,沒有抱怨,更沒有抗議,語氣平淡得像在談論天氣。特呂弗從這個敏感點一擊脫離,從此再也沒有回去過。

軍官告訴安托萬,沒有榮譽軍銜,他只能沿街乞討。安托萬毫不在乎地笑了。後面我們將會看到,他漸漸笑不出來了
第二份工作是克里斯汀父親介紹的,在一家小旅店當前台和守夜人。沒過多久,安托萬就因為捉姦事件再次失業。「捉姦」是影片中一個妙趣橫生的段落,對三個主要人物的刻畫精準傳神,把安托萬的青澀懵懂,偵探的老練狡猾和丈夫的懦弱卑鄙展現得淋漓盡致,堪稱一筆入魂的典範。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①安托萬清晨倒垃圾(小夥子夠賣力氣!),看到兩個陌生人闖進旅店,急忙趕回去攔住他們
②老偵探撒了個謊,安托萬信以為真,立刻說出了科林夫人的房間號,絲毫沒有留意旁邊面色不善的禿頂男人。(這一方面說明安托萬不成熟,缺乏基本的職業素養。另一方面可見他天性善良,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③進到房間,禿頂男沒有沖上去暴打姦夫,而是把老婆的內衣扯碎了(這人咋樣立刻就明白了)
④他老婆毫不愧疚,反而大肆揭露禿頂男的老底(大汗)
⑤老偵探看不下去了,把桌子上的花屏遞給禿頂男。大哥怒發(?)沖冠,把瓶里的花狠狠扔在了媳婦身上(瀑布汗)
⑥在一再引導之下,禿頂男終於砸碎了花瓶。老偵探的目的達到了,拉著安托萬下樓報警。安托萬把電話打到了消防隊(洪水汗)。老偵探塞錢,安托萬拒絕。
⑦安托萬報了警。旅店老闆聽見吵鬧聲出來詢問,此時安托萬仍然搞不清發生了什麼,卻莫名其妙地把老偵探的錢拿在了手裡(已然無汗可流)
⑧老闆趕走老偵探,順便把安托萬炒了魷魚

看看安托萬的急切,典型的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
安托萬因禍得福,在老偵探的推薦下,進入巴拉迪事務所當起了私家偵探,從此有了第三份工作。這是《偷吻》的主線,安托萬的種種際遇全都因此展開。
偵探的工作體面、收入高、驚險刺激,又能滿足安托萬的虛榮心,看起來非常理想。然而在小安加盟不久,事務所的一次會議,似乎預言了他的未來。會議中共有4個人發言,每個人都非常具有典型性。其實你我工作的公司也是如此:有的人能力突出,卻喜歡鑽規則的空子,占些小便宜(女偵探);有的人缺乏天賦,但是埋頭苦幹、任勞任怨(中年人);有的人資格老、輩分高,連經理、Boss都讓他三分,他也樂得倚老賣老(老偵探);做領導的需要高屋建瓴、縱覽全局,透過現象看本質。當然還有我們的超級萌新安托萬,毫無懸念地一樣也不佔……

女偵探匯報完之後,開始悠然自得地塗指甲油(還是在佔便宜)。聽見同僚說,跟蹤某人三個星期,仍然一無所獲。立刻抬起頭來撇了對方一眼,又扭頭看所長的反應。精明世故的形象躍然紙上
安托萬的偵探生涯搞砸了三次,而且砸得層次分明,簍子越捅越大:第一次跟蹤某女被發現,人家報了警,安托萬狼狽逃竄;第二次在郵局跟丟了魔術師,這本身不是什麼大事,但安托萬自己作死,提交了一份火星的報告:認為魔術師在郵局裡過夜,因此遭到了替換;最後一次在塔巴德先生的鞋店卧底,卻給他帶了一頂綠帽子……這次真的惹禍了,嚴重觸及了所長的底線:你工作能力不行,我可以忍,你不懂職場規矩,我也可以忍,但是你假公濟私、斷老子的財路,我TMD忍不了了!偏偏老偵探在這個時候不幸去世,讓安托萬失去了最後的靠山。
安托萬的第四份工作是電視機維修工,從堂堂的私家偵探再次淪為藍領。此時的他,已經有點窮途末路、氣急敗壞的味道了。所幸的是,安托萬交上桃花運,找到了感情的歸宿。但是他再次失業,漫漫求職路依然看不到終點。

此時的安托萬起碼明白了,工作應該專心致志,雖然依舊做不到
講完了四份工作,咱們再來講講安托萬生命中的兩個女人:克里斯汀和塔巴德太太。
其實除了她們二位,安托萬還有很多女人。比如被軍隊開除後,他迫不及待地去找小姐,也曾經和一個高個子女孩讓「牆壁動搖」。這些事他做得毫不猶豫、毫不掩飾、毫不愧疚,和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一樣正常。在特呂弗看來,這純粹是生理的需要,不會玷污愛情,甚至是愛情的基礎。
克里斯汀與她的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前文說過,在《偷吻》中安托萬經常碰到一些熟人。克里斯汀一家就是安托萬關系最鐵的熟人,甚至可以說是他的靠山和救星:安托萬能夠隨意去克家蹭飯;老克里斯汀為他介紹工作;撞壞人家的汽車不用賠償;二老一心撮合安托萬和女兒;克里斯汀最終成了安托萬的妻子……對於沒家庭、沒財產、沒學歷、沒本事的安托萬來說,能認識克里斯汀一家,即使上輩子沒有拯救過銀河系,這輩子也為老克擋過子彈。
克里斯汀是一個單純的女孩子:一直住在父母身邊,除了安托萬之外,不見其他的男性朋友,不會向克萊特一樣腳踩兩只船。蛛絲馬跡表明,安托萬很可能是克里斯汀的初戀:一次去她家吃飯,安托萬在酒窖里吻了克里斯汀,這讓她慌得六神無主,甚至此後的一段時間故意躲避安托萬。
單純不等於遲鈍。面對喜歡的男人,克里斯汀並非束手無策。經過了漫長的戀愛拉鋸,她終於巧施美人計,俘虜了浪子的心。那是一個特呂弗式的幽默場景:樓下,電視機被拆得七零八落,計費器早已爆表——糟糕的手藝,克里斯汀只拿走了一個零件啊……樓上,安托萬又一次和女僱主上了床——糊塗的傢伙,這份工作也干不長了……
與克里斯汀的一片痴心相比,安托萬並不怎麼在意克里斯汀,對待她可謂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兩人約會途中,他能毫不猶豫地丟下克里斯汀離開。見不到克里斯汀的時候,他也能偷偷摸摸去約其他女孩。遇到塔巴德太太之後,安托萬更明確表示,他和克里斯汀只是純潔的男女關系。
安托萬之所以和克里斯汀結合,一方面因為他失戀加失業,正處於人生的谷底;另一個原因是:她給予了安托萬從沒體會過的家庭溫暖。起床後,廚房裡已經擺好了可口的早餐。對於一個童年並不幸福的孩子來講,是十分有吸引力的。
克里斯汀對安托萬說:「我會教你一些你永遠忘不了的東西,我會把知道的全告訴你。同樣的,你也要把知道的全告訴我。」真是一個靠譜又犀利的愛情告白~
然而這份感情並沒有得到特呂弗的祝福。安托萬把開瓶器當作戒指套在她的無名指上,分明在暗示觀眾:這不是一個神聖庄嚴、堅不可摧的婚姻承諾。安托萬只是被幸福的錯覺迷惑了,無法保證未來不會背叛克里斯汀。事實上,在後面的《床笫風雲》和《愛情狂奔》里,他的確這么做了。

與這對冤家的分分合合相反,塔巴德太太一出場便征服了安托萬的心:彷彿聽見冥冥之中的召喚,安托萬伴隨著空靈縹緲的無源音樂,穿過空盪盪的鞋店。看到這個衣著華麗的少婦在試鞋子。商店外面,塔巴德先生的汽車在等著她。
張專在《西方電影藝術史略》里寫道:「特呂弗的作品最有法國精神和法國情調……他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言情大師,法國藝術浪漫、優雅、多愁善感的氣質在他的作品中一覽無余,愛情是其作品的永恆的主題。」在《偷吻》中,特呂弗想要描述一種讓人無法自拔的激情之愛。這是《偷吻》的核心所在,而塔巴德太太就是激情之愛的化身。更確切地講,見到塔巴德太太之後,安托萬徹底被激情占據了。
安托萬17歲就開始談戀愛,雖然稱不上情聖,也是花前月下的老手。不過在塔巴德太太面前,他又一次變成了情竇初開的小男孩,永遠臉色蒼白、永遠手足無措,永遠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心底的秘密,卻瞞不過任何人的眼睛。

「故事裡,我倆都喜歡女士把鑰匙扔到窗外去。可是為了我倆,這個花瓶是最好的選擇。」「把鑰匙扔到窗外」象徵著義無反顧的愛情,放到花瓶里只能算露水姻緣了。牆上克里斯汀的照片是亮點……
激情之愛並非安托萬獨有,影片還描述了另外兩段激情之愛,分別是偵探事務所的委託人阿爾本尼對魔術師,和神秘男子對克里斯汀。在特呂弗的鏡頭中,愛情從來不是對等的。
激情之愛是不需要原因的致命吸引力,安托萬與塔巴德太太萍水相逢,神秘男子與克里斯汀素昧平生,但是一個眼神或者一次擦肩,就足以燃起愛的熊熊火焰。
激情之愛不分辨對象,不計較現實的利害得失。財富、地位、甚至性別都無法阻止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陷入激情。安托萬有太多理由去愛克里斯汀:克里斯汀了解他,克里斯汀忠於他,克里斯汀能給予他安定的生活,但安托萬僅僅把克里斯汀當成避風港。安托萬狂熱愛戀的人,卻是他不可觸碰的禁區。
激情之愛如同山崩地裂般震撼著人的心,使身陷其中的人不再受理性的束縛,拋棄自我的偽裝,變成常人眼裡的瘋子。所以安托萬會從塔巴德太太面前驚惶失措地逃走;所以阿爾本尼聽到魔術師結婚的消息,會在偵探事務所里暴跳如雷;所以神秘男子會對克里斯汀作毫無希望的表白。
神秘男每一次出現,都是對安托萬和克里斯汀婚姻的嚴厲拷問。影片結尾處,他對克里斯汀的獨白可謂全片的點睛之筆:
「我知道,對你而言我不過是個陌生人
我跟著你很長時間了
但我不會再躲了,是時候了
在看見你之前,我從沒愛上過任何人
我討厭臨時性的事務
我很了解生活,每個人都會背叛其他人
可是你我之間將會不同,我們永遠不離開彼此,哪怕只是一個小時
我沒有工作,也沒有生活負擔,你是我的唯一
我明白,讓你立即理解這些顯得太突然
你需要時間了斷過去,了斷那些臨時性的關系
我將是最後一個
……
我很幸福。」
克里斯汀:「那個人瘋了!」
安托萬:「……沒錯,我相信他是個瘋子。」
克里斯汀毫不猶豫的結論,恰恰證明了她的單純。而此時的安托萬,想到了不久前的自己吧?

神秘人跟蹤了克里斯汀好久,在他表白的前夕,安托萬走進克家,並且一夜未出。生活有的時候就是這么荒誕吧
我們來做一個假設,如果安托萬能和塔巴德太太長相廝守,或者神秘男娶了克里斯汀。他們的未來又將如何?
《偷吻》沒有直接回答,只給了一點晦暗的提示。
讓我們回到影片的開頭,安托萬與克里斯汀初次見面的場景,這里有個不算引人注目的細節。一對戀人未滿的朋友久別重逢,曾經親密的關系疏遠了,誰也摸不透對方的心思,談話中充滿了謹慎的試探、隱隱的責備和無力的辯解。其間克里斯汀透露,一個星期之內,安托萬曾經給她寫過19封信……
19封信啊!每天將近3封!如果說當時的安托萬沒有熱戀著克里斯汀,對兩個人都是不公平的。可惜這只是朦朧的背景,在《偷吻》正片中,安托萬早已失去了這份激情。是什麼讓他的心冷卻了呢?是遙遠的距離、是求之不得的煎熬、是醫院和監獄的折磨……歸根到底,是能夠消磨一切的時間。

安托萬居然和克里斯汀握手,這讓她微微詫異,立刻去吻他的臉頰。《偷吻》中充滿了這樣耐人尋味的細節

克里斯汀心中竊喜,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何她對安托萬如此執著吧
特呂弗鏡頭中的愛情,並非《神鵰俠侶》式的漫長等待,也非《海的女兒》那樣的無私付出,更不會有《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般的生死相許。面對著難以跨越的障礙,斤斤計較的現代人不可能為愛犧牲一切。因為他們心底明白,激情遲早會過去,再熱烈的愛也終將歸於平淡。阿爾本尼發過脾氣了,安托萬與塔巴德太太纏綿過了,神秘人對克里斯汀表白過了,他們的愛情也就此結束了。即使奪人心魄的愛也註定是短暫的,正是無數"臨時性的關系",鑄就了愛情和婚姻的永恆。
與特呂弗的其他作品相比,《偷吻》更加貼近生活,沒有生離死別、沒有你死我活,沒有人生中的驚濤駭浪。安托萬與克里斯汀經歷了一些小小的波折,最終走到了一起。生活還在繼續,安托萬還會一次又一次地失業,在一個又一個女人的裙下流連。可以說《偷吻》是過程,並不是結局。
《偷吻》是一出生活的輕喜劇,節奏明快活潑,時不時穿插一些小幽默,讓.皮埃爾.里奧的表演經常是誇張的。像一杯清澈透明的蘇打水,讓威士忌一樣的激情之愛不再那麼苦澀。

10. 巴贊的人物貢獻

創辦了14 個電影俱樂部、一所學校和三份雜志。在二戰的精神廢墟上,給法國工人和學生講解電影畫面和音樂主題的「放映員式影評人」。
巴贊的貢獻,不是那種陷入民族主義情懷的頭腦發熱,而是始終參與放映電影(直到1949年),在民間傳播電影文化,創建迷影俱樂部,在各大雜志和報紙上撰寫影評,創建電影手冊,搜集和捐贈電影資料,甚至收養了少年特呂弗。當他在比亞里茨電影節上帶著剛剛收留的特呂弗出現時,特呂弗還是個穿著大短褲的迷影少年,可惜,他沒有看到這種迷影文化結下的果實。以人們的慣常思路考慮,都知道《四百擊》是紀念巴贊,戈達爾的《輕蔑》(Le Mépris)也用第一句話向巴贊致敬(盡管那句署名巴贊的話,其實巴贊從未寫過),但如果反過來看,其實這一代影人和影評人,這一代迷影文化不正是巴贊的遺產。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四百擊影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