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新浪潮電影美學特點

法國新浪潮電影美學特點

發布時間:2023-02-03 11:31:18

1. 法國電影新浪潮與美國好萊塢的區別

法國新浪潮電影強調導演的個人風格,充滿主觀性與抒情性,採用實景拍攝,主張即興創作,大多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表現手法多變。我覺得它就是反對好萊塢電影的固定模式的。好萊塢電影處於資本主義文化產品標准化生產的體制下,以市場和觀影者為導向,影片絕大多數為敘事電影,擁有完整合理的故事情節,編劇的作用非常重要,近年來多使用特技等技術手段;另外,好萊塢電影以明星為賣點的特點也是法國新浪潮電影所沒有的。

2.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特點


「新浪潮」電影以表現個性為主。特呂弗的《四百下》(1959)是較早出現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他信奉所謂「非連續性哲學」,認為生活是散漫而沒有連續性的事件的組合,在電影創作上否定傳統的完整情節結構,以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情節。戈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盡》(1959)就是其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3.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表現手法

「新浪潮」的特呂弗等人都沒上過專門的電影學校或受過專門的訓練。他們對電影的認識和學習,是通過在法國電影資料館里看片得來的。他們在還不懂得應該怎樣拍片的時候,已經從那些壞電影中懂得了不應該怎麼拍片。特別是他們所反抗的那種「優質電影」,那種靠巨額投資,靠有把握的明星,靠以導演資歷為主的製片,靠大量採用布景等人工手段,靠故事情節吸引人以及影片製作周期長等等。在他們看來這與好萊塢在製作上毫無兩樣。「新浪潮」提出:「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要成為影片的製作者」。戈達爾大聲疾呼:「拍電影,就是寫作」。特呂弗宣稱:「應當以另一種精神來拍另一種事物,應當拋開昂貴的攝影棚……應當到街頭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攝……」。當他們自己拿到了攝影機之後,他們採取了與「優質電影」完全不同的製作方法:靠很少的經費、選擇非職業演員、以導演個人風格為主的製片方式,大量採用實景拍攝,靠非情節化、非故事化,打破了以沖突律為基礎的戲劇觀念,影片製作周期短等。所以人們說:「新浪潮首先是一次製片技術和製片方法的革命」。它沉重地打擊了法國好萊塢式的「優質電影」。
「新浪潮」電影以表現個性為主。特呂弗的《四百下》(1959)是較早出現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他信奉所謂「非連續性哲學」,認為生活是散漫而沒有連續性的事件的組合,在電影創作上否定傳統的完整情節結構,以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情節。戈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盡》(1959)就是其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新浪潮」不僅促進了法國電影表現手法的多樣化,也引發了現代主義電影思潮在歐美各國的第二次興起。像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為法國新浪潮的終結,主要觀點是,新浪潮電影的形式和風格,已廣泛地滲入到各種電影製作之中。
他們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人的處境、心理、愛情與性關系,與傳統影片不同之處在於充滿了主觀性與抒情性。這類影片較強調生活氣息,採用實景拍攝,主張即興創作;影片大多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表現手法上也比較多變。

4.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相互區別

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將們: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里維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製作者們則是聚集在塞納河左岸「門階出版社」這一左翼作家團體的周圍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羅伯-格里葉等;有戲劇家雷乃、亨利·高爾比;有記者阿爾芒·卡蒂;有攝影師阿涅斯·瓦爾達等。而真正搞電影的只有克里斯,馬克一人。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
2.從時間上看:「新浪潮」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8年為誕生的日期。而「左岸派」電影導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導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瓦爾達也於1954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
3.在年齡上看:1958年「新浪潮」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夥子:特呂弗和路易,馬勒是26歲,戈達爾和夏布洛爾是28歲。而「左岸派」的導演們在1958年大多數已經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葉是36歲,高爾比和馬克是37歲,杜拉是44歲。他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來人,有的當過游擊隊員,有的被捕過、流放過,死裡逃生。僅這一條,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導演的經歷與閱歷比「新浪潮」導演要豐富、復雜,他們對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4.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較多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而作家電影則較多採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地採用人稱來敘事;作者電影有一種真實誠懇的風格。而作家電影卻有著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藝術的假定性也遠遠超過了「新浪潮」電影。
5.從拍攝地點的選擇上看;由於「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因此,所選擇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動范圍總在這個大城市中進行;同樣基於影片主題的不同,「左岸派」導演們拍攝的地點也極為廣泛,足跡遍及蘇聯、日本、朝鮮及歐洲各地。他們是些跨越國界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頭腦中創造的生活遠遠比生活本身要豐富。他們向內心生活靠攏,向著一種新的真實深入。
7.從製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而「左岸派」導演卻是以仔細琢磨的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也比較長,常常是好幾年才拍攝完成一部影片。
8.從影片通過檢查方面看:「新浪潮」電影由於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順利地通過放映(除戈達爾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電影由於背景比較復雜,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煩。比如:雷乃和馬克拍攝的《雕像也會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長達12年之久。雷乃《廣島之戀》原定參加戛納電影節正式比賽,結果中途被撤下來,只獲得一個評論獎。馬克拍攝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寫罷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見》(1967年)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藝術家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情感與選擇,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國電影中尚不多見。「左岸派」電影是對商業電影的一次強有力的沖擊。從這個意義上講,「左岸派」導演的作家電影是法國五、六十年代「先鋒派」。「左岸派」:現實主義的革新派。

5. 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特點和代表作(500字左右)

新浪潮的特點:拍攝手法上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頗為相似,採取實景和自然光拍攝,運用長鏡頭,職業非職業演員混用,打破類型片的敘事結構等等。區別在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往往採用社會問題的題材,而新浪潮更加偏重個人的情感和特點,導演中心制,認為拍電影就是寫作,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影響頗深,不受善惡二元論的道德觀的束縛。
代表作:太多了,特呂佛的《四百擊》,戈達爾的《精疲力盡》等最為經典。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屬於左岸派,風格與新浪潮很不相同。

6. 舉例說明法國新浪潮電影在攝影上及美學追求上體現出的特點.

各個國家的電影都有類型片,狹義地理解,類型片是好萊塢生產機制下的一種特定產物。

7. 法國新浪潮電影對於電影發展影響有多大

  1. 法國新浪潮是指法國新聞界把1958-1959年間突然涌現的一股由不知名的青年人競相拍攝影片的熱潮稱之為「新浪潮」。新浪潮電影的興起主要得力於《電影手冊》雜志,從1955年起在巴贊的領導下團結了特呂弗、戈達爾、夏布羅爾等一批青年影評人,對法國商業電影的平庸和虛假進行猛烈的抨擊,提倡在電影創作中展現導演的個人風格,鼓吹「作者論」方法;新浪潮導演們並不反對商業性,而是主張把商業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法國新浪潮是繼歐洲先鋒派運動和德國表現主義後,世界史上第三次具有里程碑式影響力的電影運動。

  2.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主要特徵有:①主題上,表現為非政治性的電影和否定傳統道德觀念的電影。②攝影方法上,側重於電影的照相性和畫面的新鮮感,形成一種極強的現實風格,長鏡頭、景深鏡頭的攝影、十分靈活的移動攝影。③自然音響環境上,增加作品的真實感,大都是同期錄音,製作周期短。④剪輯上,採用鏡頭之間的直接銜接,並在時空關繫上進行跳接。⑤表演上,啟用不知名的年輕人做演員和非職業演員⑥製作方法上,採取縮短製片時間,利用天然外景、日夜都在街頭攝影和縮小攝制組等方法以降低成本。⑦在美學立場上接受巴贊的長鏡頭美學觀;他們的電影有個人色彩和更為明朗的意圖。這些特徵都影響著後來電影的創作和發展。

8. 新浪潮的美學特徵

主要的美學特徵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表現刻畫人物的內心。《小城之春》(1940年代)《廣島之戀》
二、第一人稱,「自傳性」特點。反映人物與時代的困惑和迷茫。《蘇州河》
三、「紀實性」的寫法。如《可可西里》等。

法國新浪潮電影美學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法國新浪潮電影受義大利新寫實電影美學的影響。由外部客觀的刻畫轉入到人物內心的世界。顛峰在60年代。對中國電影或中國電影導演產生了自覺或不自覺的影響。
其主要的美學特徵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表現刻畫人物的內心。《小城之春》(1940年代)《廣島之戀》
二、第一人稱,「自傳性」特點。反映人物與時代的困惑和迷茫。《蘇州河》
三、「紀實性」的寫法。如《可可西里》等。
中國第六代導演張元、王小帥、姜文、婁燁、管虎、章明、路學長、施潤玖、張揚,賈樟柯等 受其影響。
主要是其中提到的三種美學元素。為什麼會受其影響呢?
主要是因為:第三代導演一沒背景、二沒資金、三沒靠山。只能在市場下,選擇獨特的視覺。第五代導演,還有一部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內,一部分導演(特別是名導演、大導演)幾乎沒有資金壓力。但第六代導演就不行。製片廠給你拍片,要有票房。所以出其制勝,對六代導演來說尤其重要。他們不會講究服裝、道具、不會花費大量資金(也不可能有大量資金),不會講究影片的背景(乾脆把背景放在紀實性的社會中)。所以他們會帶著一班兄弟鑽窯洞,走沙漠,以近似於「紀實性」的手法,拍了很多帶有法國新浪潮美學特徵的影片,當然是自覺或不自覺。這部分影片,在國內,政府開始對其反應冷漠,但是,「牆里開花牆外香」(這個現象,值得研究,比如女作家虹影也有這個特點)。他們先在國外獲得一個什麼獎(比如棕熊獎)等。這樣的獎項多了,自然也會得到有關部門和政府的重視。從這個角度來說,第六代導演作品中的表現刻畫人物內心、自傳性的第一人稱敘事、紀實性的寫法(特別是賈柯樟)。這些美學特徵很明顯帶有新浪潮特徵,就不難理解了。

9. 結合實例,比較法國電影「新浪潮」和「左岸派」的異同

"左岸派''與「新浪潮」幾乎是同時出現的、因而有的學者將「左岸派」看做是「新浪潮」的一部分。「左」與「新」在藝術創新上的探求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兩者在美學上的追求差異也十分明顯。 左岸派的主要人物有:阿侖.雷乃、瑪格麗特.杜拉等、左岸派較之新浪潮受到的現代主義思潮影響更為廣泛。左岸派電影注重人物內心、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他們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比外部動作更豐富、所以「左岸派」電影努力將人的種種心理活動搬上銀幕。左岸派電影在世界觀上接受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影響、電影表現世界的混亂、荒誕和非理性、表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及人與自我關繫上呈現的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危機、側重展現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異化」境界、「左岸派」導演對人的內心和精神發展過程十分感興趣、偏愛回憶、記憶、想像、潛意識活動等主題、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也是其創作的理論源頭、另外還有伯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等現代美學主義也在「左岸派」電影中得到大量運用。影片主題集中在「記憶與遺忘」的矛盾中。例如《廣島之戀》影片開始時就是一對擁抱的赤裸男女、隨之是安詳的對白「男:你在廣島什麼也沒有看見、什麼也沒有看見。。。」「女:我看見了一切、一切」、影片通過大量的閃回和畫外音來展現人物、把過去與現在、現實和想像巧妙的交織在人物的情感起伏中。你可以去看《廣島之戀》、阿侖。雷乃的《慕里耶》、 新浪潮電影最大特點時強調個人色彩的「作者電影」風格、提倡導演的個性表現,為此、他們首先進行了一場電影製作和製片技術上的革命、新浪潮電影的口號就是「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他們的電影製作成本低、打破自格里菲斯以來敘事模式和情節結構方式、打亂情節結構。主要導演有:戈達爾、特呂弗等、你可以參看關於戈達爾《精疲力盡》、特呂弗的《四百下》的分析。 「左岸派」在電影語言的探索特立獨行、極有創造性,也十分注重電影剪輯、他們稱自己為「電影剪輯派」;「新浪潮'為了打破好萊塢為代表的銀幕夢幻機制、大膽革新電影語言、在電影編劇、攝影、音效、剪輯技巧上都表現出不同於傳統的特點、在攝影上、注重照相本性和紀實美學,採用大量的跟拍、搶拍鏡頭、在剪輯上,打破影片畫面恪守流暢的原則、戈達爾運用調節和快速剪輯取消了傳統的淡入淡出的手法、特呂弗和夏布洛爾發揮長鏡頭敘事的紀實性,剪輯的探索在世界電影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可能不是特別具體、但是手都打痛了哈、就到這里哈、希望對你有幫助。

10. 法國新浪潮電影在內容及藝術上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代表作品

主題: 非政治性的電影。人物似乎是隨風來到人間,隨風在世上漂泊,又隨風離開人世。《精疲力盡》是最說明這一點的。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的電影。它的功績之一在於戰勝了某種禁錮,力圖真誠地描寫男女和愛情,暴露虛偽。他們感興趣的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於善惡的觀念。 偏愛回憶、遺忘、記憶、杜撰、想像、潛意識活動,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心智過程搬上銀幕。 特徵: 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 描寫人的責任心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聯系。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呂弗《四百下》(1958)戈達爾《精疲力竭》(1959),相對於特呂弗,戈達爾的革命性,侯麥則比較溫存。代表作:《春季的故事》簡稱四季故事。去迅雷看看查查那裡有更多他們的作品。

閱讀全文

與法國新浪潮電影美學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