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二十世紀法國電影美學

二十世紀法國電影美學

發布時間:2023-02-03 14:56:56

1. 印象學派電影特點

1。印象主義電影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2。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現實主義存在

二十年代的法國,先鋒派的電影導演正統治著整個法國的銀幕世界。從1917——1928年的十年中,在電影美學的探索中出現了眾多的電影流派,構成了一個極為復雜的電影文化現象,匯集成一個空前的電影美學運動。而這場電影的先鋒運動是從印象主義電影美學的探索為開始的。這一學派從1917——1928年貫穿於整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始終。

印象主義畫論主張作品的詩意來源於生活的原態。在這樣的美學觀念下,印象主義大師堅持以客觀存在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觀為藝術本體的對象,可以說,印象主義畫派成為了20世紀最客觀的畫派。正是基於此點,路易.德呂克在1920年提出了所謂的「上鏡頭性」。這實際上是印象主義的美學觀念運用於電影藝術的宣言。印象主義的電影大師們在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觀的現實中,運用攝影機,這種新興的藝術抒寫體,探索一種偶然呈現的現象——瞬間現象的構成方式,試圖捕捉到彌散於空氣、陽光,流動的河流以及日常生活場景中正發生瞬間變化的事物的形貌特徵。這是一種以客觀性為基礎的創作方法,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能夠創造夢境/賦於現實以詩意的創作手段,因此,所有的客觀性正是印象主義主觀性之所在。印象主義電影工作者所追求的是作為創作者主體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所感所悟,追求瞬間印象或是對客觀事物的首要記憶。正是在這種突出個體感悟的情況下,原有的電影全程式的抒寫方式被打破了,藝術家對生活/生命的感悟則成為電影創作的核心。印象主義電影學派誕生的法國正是電影的發源地。當盧米埃爾將火車進站的全程記錄下來的時候,人們僅僅驚嘆他的技術奇觀,至多將電影視為「科學的珍品」,而沒有注意到影像當中光與影的結合所孕育的現實生活中的藝術可能性。當印象主義電影大師完成了盧米埃爾電影的延伸之後,我們看到了印象主義在現實中的美學觀念。正如路易.德呂克所講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拍電影,電影也應盡可能地拍生活」。毫無疑問,德呂克強調了電影與生活之間的親緣性,而這種親緣性的提出有一部分是指向十年代曾盛極一時的歐洲「藝術電影」運動,以對抗那脫離生活的戲劇電影體系,並在這種對抗中強調了電影與生活/生命之間的關系,將視覺的運動/節奏轉化為生命的本質。在這種轉化中,電影的影像成為表現非現實的東西的最現實的手段。

另一方面,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崛起,特別是其有「第一個先鋒派」之稱的印象主義的崛起,可以說這個電影流派是多種現實因素的集大成。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先驅德呂克提出這個派別的前提是對法國電影工業的坍塌的憂慮。眾所周知,電影作為大眾傳播文化已經成為20世紀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而二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敘事形式的成熟,以極大的競爭力迅速佔領了歐洲市場,使法國電影工業走向崩潰,曾紅極一時的「藝術電影」在戲劇化的死胡同中走向了死亡。印象派先鋒電影正是作為反論,同時又具有振興法國電影工業潛在意圖的號召,成為電影藝術的獨立性/創造性的歸指,並將電影引向了本體化/個性化/創造性的精英文化圈。正是這種顛覆性的歐洲電影革命中,我們同時不得不承認,印象派導演在接受印象主義美學的同時,為了重振法國電影的經濟潛意識和他們自身所受的經濟壓力,又使他們對電影工商業作出了不可避免的妥協。承如謝爾曼.杜拉克所言,「讓電影商破產並不是給電影幫忙」。這樣,印象主義電影便與法國「藝術電影」中所形成的類型加以組合。但是,這種組合的進程中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紀錄影像的視覺美學思想的探索,最終,使電影真正地成為了一門藝術,開始擺脫了名著改編,使電影不再是過去美學的附庸物。印象主義電影大師們從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創作中尋找電影本體的契機,成為他們所提倡的「上鏡頭性」的有力依脫。因而,讓.愛浦斯坦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電影是在最現實的基礎上產生出的最非現實的詩情的藝術媒介。在這樣的論斷下,一種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敘事程式與光/影/運動/節奏/蒙太奇影像詩意的組合而生的影片不斷地出現:讓.愛浦斯坦《忠誠的心》/岡斯《車輪》/德呂克《狂熱》……這種情況的產生,可以很明確地看到情節劇與印象主義詩學的相結合。在這類影片中出於對製片商和觀眾的妥協,時常出現誇張且充滿偶合的情節,強烈而陳舊的情感模式和人物關系。當看到愛浦斯坦的《美麗的尼維爾內斯河》時,可以欣喜地發現十年代「藝術電影」所不曾具有的親自然性,在這里有的是對日常生活和情感細致的表現,對大自然中流動的美的捕捉。但是,令人遺憾的卻是那個十分突兀且落入俗套的、英雄救美的情節劇的敘事模式。這是一個「上鏡頭性」導演與左拉式自然主義小說在經歷了先鋒電影革命探索後的現實主義的出路,這種探索正為三十年代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印象主義在經濟上未能解救困苦中的法國電影,也沒有滿足先鋒派導演的探索欲。在20世紀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龐雜話語的洪流中,抽象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紛紛登上了電影藝術的舞台。但是,這種現代主義電影藝術的盛世之下,卻面臨著更大的危機。首先,是自身藝術的生存危機;其次,法國電影的工業出現了更為巨烈的崩潰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一批先鋒電影導演開始正視自身的生存現實/法國社會的狀況以及整個世界的精神危機。他們的創作開始向現實回歸,由形式上的美學觀轉向面向現實的實踐創作觀。由此,紀錄片成為了很多先鋒導演的出路,伊文斯/卡瓦爾康帝等紛紛將個體的先鋒藝術美學觀念與社會現實相結合。而另一部分先鋒電影導演,他們在思想上崇拜美國好萊塢所創造的奇跡。他們堅持在先鋒電影的劇情片中尋找藝術生存的支點。在這樣的情況下,現實主義/自然主義顯然是最具有廣泛受眾基礎的藝術話語,這成為了先鋒藝術者的最佳選擇。弗戴爾/維果/雷內.克萊爾,特別是讓.雷諾阿這個印象派畫家比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兒子,再次開始了電影藝術的現實主義探索,由先鋒的電影形式/特技,回歸於生活/自然的抒寫,電影史名之為「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承如名稱所釋,他們再次將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的敘事范型與影像詩學聯系在一起,對「上鏡頭性」進行新的挖掘,開始了「後印象主義影像」的現實主義探索。

3。印象主義電影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印象派電影。這是一個出現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電影學派。創立者為法國的電影理論家德呂克。

德呂克年輕時是小說家兼劇作家,見法國電影衰落太快才投身到了電影界,他英年早逝,所以印象派電影並沒有存活多久並形成影響。

印象主義電影的基本主張就是提倡將電影從商業化和庸俗話中解救出來,拍攝反映平民生活的藝術性電影,所以印象派電影最顯著的風格就是平民化。

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出現,才充分表現了電影的藝術性。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 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

印象派電影的代表作品有德呂克的《狂熱》、《沉默》等影片,還有另一位代表人物阿信爾的《車輪》等。

4。印象主義學派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31日 13:50)

法國印象主義學派從1917一1928年貫穿於整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始終。由於這一學派最先在電影藝術中體現了先鋒主義的創作意圖,因此也被人們稱為是「第一個先鋒派」。作為這一學派中心人物的路易;德呂克傾慕於美國電影中的格里菲斯影片的磅礴氣勢,卓別林影片的細膩情感,以及瑞典電影對大自然的抒懷,並從中激發了他振興法國電影的熱情。他曾在自己創辦的《電影》雜志首頁上以標語形式呼籲「法國電影必須是真正的電影,法國電影必須是法國的電影」。他時常在論述中運用「印象主義」一詞,並於1918年創作了《西班牙的節日》(由謝爾曼,杜拉克拍成影片),成為印象主義學派最初的代表作品。德呂克從電影理論和創作兩方面對電影美學進行探索。他在《上鏡頭性》(1920年)一文中攝影製作者們要在作品的題材和技巧上下功夫,創作要尋找真正適合電影的題材和電影的表現手段。電影必須擺脫戲劇以及文學的桔梗,使自己真正成為獨立的第七藝術」。

印象主義心理敘事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謝爾曼·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日》(1919年),在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兩個男人被一個女人弄得神魂顛倒、爭風吃醋最後相互殘殺致死。杜拉克的另這些作品在敘事上的共同特徵都是以簡單的故事框架作為依託,以視覺結構的表現手段突出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傳達特定的情感和情緒,即表現出所謂作品的詩意狀態。(外國電影史)

2. 如何評價20世紀20年代歐洲先鋒主義電影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先鋒派:第一,以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為主要代表,其從1917年到1929年貫穿了整個先鋒派運動的始終,因為在這些藝術作品中最早體現出了先鋒主義的創作意圖,所以被稱之為「第一先鋒派」;第二,分別是以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為代表的、有著超現實傾向的各種電影流派和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被稱之為「第二先鋒派」;第三,是阿貝爾托·卡瓦爾康蒂在法國創立的一個紀錄電影流派,他於1926年製作完成的影片《只有幾小時》標志著這個流派的正式誕生[1],後被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稱之為「第三先鋒派」。雖然三個先鋒派產生的影片特點不盡相同,但是它們作為組成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的一部分,有一個明顯的相似點,那就是這些影片本身不是以商業盈利和影片講述故事為目的,並且由於當時有聲電影的技術還沒有發明,因而主要集中在對無聲影片純視覺表現力和美學特徵的探索方面。

3. 世界電影美學的形成期、成熟期、發展期是怎樣的

這里有關於世界電影美學形成期的論文: http://e.beida-online.com/dxtjsp/data/data1.jsp?id=dxymovie11

這是成熟期的: http://cache..com/c?word=%CA%C0%BD%E7%3B%B5%E7%D3%B0%3B%C3%C0%D1%A7%2C%B3%C9%CA%EC%3B%C6%DA&url=http%3A//www%2Eckzl%2Enet/obicn/paper/show%2Easp%3Fid%3D152630&p=&user=

發展期:
三、電影美學的發展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直到今天,電影美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這一歷史時期內總的說來,電影在技術上已達到完善的地步,進入了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階段。在此期間電影藝術取得了作為科學劉·象的地位。在美國與歐洲等主要電影國家,電影進入了大學課堂,逐步設立了專門的系科與學院。電影學納入了學術研究的范圍,逐步設立了碩土與博士學位。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技術與文化的發展,
在實踐中電影具有了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影響。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政治、經濟的總趨勢影響下,電影創作出現了新動向,就中如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潮流與法國的新浪潮電影等等。電影藝術從理論上也逐漸形成不同的美學學派,在這一時期內法國巴贊與德國克拉考爾的「影象本體論」與「照相本性論」 (俗稱「長鏡頭」理論)是突出的代表。
在電影史上久已存在的寫實主義與技術主義的兩種創作傾向,在此時期與蒙太奇理論的發展和長鏡頭理論的形成相表裡形成了電影美學的兩大流派

夏衍在《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中說, 「電影的特點一是群眾性,二是綜合性。」電影的綜合性也是盡人皆知的,然而對這「綜合」二字的理解卻各不相同。一、對電影藝術綜合性的一般理解
1、電影是聲光化電的綜合
電影企業部門從製片的角度說電影是聲,……綜合的生產過程。
電影不只是導演、演員的勞動成果。從製片過程看,需要各種技術部門的通體配合。聲,主要指音響與錄音工作;光,電影是在攝影的基礎上發展來的,攝影即光的藝術。電影用光,布光的設計、操縱、變化等對影片畫面的構圖、影調、節奏……影響極大;化,鏡頭的組接以及許多特技需要運用化學方法通過洗印完成,電,電影,電影,從生產到消費一刻也離不開電。電影塑造形象主要就是靠電光在感光膠片上作畫,所以電之於電影,不單是物質設備因素也是藝術創作的因素。
2、電影是編導表攝錄美的綜合
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盡管不同的片種,例如,動畫片、武打片、風光片、戲曲片、故事片……等的生產過程有些差異,但總體看來,影片的生產是需要編劇、導演、演員、攝影、錄音、舞台美術,電影音樂……各種不同專業的藝術工作者共同參加的綜合的創作過程。

3、電影是各類藝術的綜合
從傳統的藝術分類的角度看,認為電影藝術包含有各類傳統藝術(如文學、戲剛、音樂、美術、建築、雕塑、舞蹈)以及攝影藝術的成分,因而是各類藝術的綜合。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還著重說明在電影中各類藝術又都「失去了各自的獨立性」而成為「電影的」有機組成部分。
上列這些說法都從一定的側面反映了電影的某種特徵,因此都有合理性。若從美學的角度,把電影藝術當做—種意識形態來考查,其綜合性應從電影藝術所塑造的形象去把握。蘇聯電影理論家涅米施說; 「為了確定電影藝術的特徵,首先必須說明電影形象的特徵,亦即闡明電影形象的材料、手段和規律。」
電影塑造的是銀幕形象。銀幕形象是以攝影為基礎,通過放映技術展現給觀眾的一種在時間進程中存在的視聽形象。我以為時空結合的四度空間性就是銀幕形象「綜合」的特點。
二、電影藝術綜合性的實質一一時空綜合的四度空間形象 1、攝影,是用光作畫在平面感光材料上塑造立體的形
克拉考爾說, 「電影按其本質來說是照相的一次外延。」①從前章講到的電影的發明過程即可看出電影是以攝影為基礎的。觀眾看「電影」,看的是什麼?就是用電影攝影機連續拍照下來的活動攝影的映象。
攝影是用光在感光材料上作畫,是在二度平面上塑造三度空間的形象。這里所謂「度」 (或稱「維」、 「維度」、「次」、 「次元」)是幾何學與物理學上的概念,即指衡量物體的長度、大小、形狀、位置、體積……的物理量。用一個物理量衡量為一『「度」,需要兩個物理量衡量為「二度」,如此等等。一度衡量的是線性;二度衡量的是平面;三度衡量的·是立體。攝影所使用的感光材料是平面的,但攝影通過光線的明暗與線條的角度、位置等等可以使平面構圖在視覺中產生縱深感,構成立體的形象——一種靜態的空間形象。這種形象在作圖上可用X、Y、Z三個軸座標計量它的長、寬、高,這就是三度空間的形象表示法。對攝影形象的量度分析可用2二3來概括。 :
而電影銀幕上出現的人物和景物是運動著的,是一種動態的空間形象。如要分析電影形象只有長寬高三個座標(即①克拉考爾: 《電影的本性》第3頁。
三度空間的向量)就不足以表示,還需要一個衡量時間的向量「t」來表示。也就是說由於運動攝影,電影比攝影增添了一個維度;時間。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有些照片來說,它的影象也富有動勢,但盡管如此,這張照片的畫面形象仍然是靜止的,它只是捕捉了物體運動的一個瞬間,並使這一充滿動勢的瞬間形象陌照相機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凝固起來。 2、 「電影是照相的一次外延」 (S+1:4)
電影藉助電影攝影機的運動所獲得的是一系列連續的動畫。影片膠片是以24格/秒的速度運動著的。畫格是電影膠片的單位,在電影的拍攝與放映過程中,每一個畫格既是一個單幅的攝影,又是一個運動的單位,它有時值(1/24秒),這就是電影與攝影的區別。可見,影片從它最基本的構成單位——膠片畫格起,就已經是時間與空間的綜合體了。換句話說,時空綜合的特性已然滲透在電影的構成元素一畫格中了。即畫格二攝影+t([:1/24秒)
電影畫格所顯示的影象是在攝影畫面所顯示的三度空間之外又加上了第四個量度一時間,成為時空綜合的四度空間形象了。這種特性可以用公式3+1二4來概括。
時間與空間綜合的四度空間性是電影藝術的根本特性,它制約著電影藝術各方面的特徵,並由此派生出各種電影藝術技巧與表現手法。這將在以後的章節中進一步討論到。
歸納起來,對電影藝術綜合性應如何理解呢?從哲學的角度看,辯證唯物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的存在形式便是運動。所謂「空間」是物質外部運動的相對位置與物
質內部結構形式,具有三維性,所謂「時間」是物質運動的過程,具有一維性。我以為對於電影藝術的綜合性特點不應局限在傳統的藝術分類的層次上去理解,即認為「電影是各類藝術的綜合」,而應從上位概念,從現實世界的物質本性——時空綜合——的層次上去把握,即把電影看成是綜合地再現社會生活的時間與空間形象的藝術。
這樣的理解與傳統藝術和電影藝術處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上的階段性劃分正相統一。也就是說,作為現代藝術,電影雖然借鑒於傳統藝術的觀念、經驗與手段,但它不是傳統藝術的線性的承傳,它有著與傳統藝術不可等量齊觀的性質。從藝術發生學的角度看來,電影藝術與傳統藝術不屬於同一歷史與哲學層次。
總的說來,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具體地說,是哪一個歷史的·代,屬哪些方面,具何特徵的「社會生活」,在哪一個歷史時代,處在何地理環境,有何文化傳統與個性特質的哪一類人的「頭腦」中……等這些因素都是不同的;同時,產生於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又並非都是從一個角度,以一種方式,處於一個認識層次上的「反映」。……由此可見,誕生於二十世紀初始年代的新興的意識形態一電影藝術,仰賴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物質手段,淵源於各類古老藝術的豐富經驗,成了一門能夠逼真地再現現實生活時空特徵的綜合藝術。銀幕形象的四度空間性開拓了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最廣闊的領域,同時也蘊蓄了電影藝術自身發展的巨大的潛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電影成為現代 藝術的基礎。

第三節 逼真的藝術電影藝術紿予觀眾的逼真感受是任何藝術也比不了的。

一、優於其它藝術的逼真效果與文學比較電影是直觀的
文學藝術的造型手段是語言文字,屬於第二信號系統。文學作品通過語言文字的敘述與描寫所創造的藝術形象,需要藉助讀者的想像才能被感知,具有間接性。電影依靠畫面與聲音塑造的銀幕形象,是可見可聞的直觀形象。 2、與音樂、繪畫相比電影是視聽兼備的
音樂運用音響和旋律塑造形象,是可以直接由聽覺感受的形象;繪畫運用色彩與線條塑造形象,是可以直接由視覺感受的形象(雕塑、建築等造型藝術與繪畫類似)。但是,電影的形象是既可聽又可見的。 5、與戲劇,舞蹈比較電影沖破了舞台的假定性在直觀的藝術中,戲劇、舞蹈也都是視聽兼備的綜合藝』 做為舞台表演藝術,戲劇在欣賞效果上存在著一種假定性,這主要表現在:
①第四堵牆的存在。舞台空間是由三面牆圍成的,第四面牆的位置是台口,不設景片。戲劇表演時,演員要有打破第四堵牆的觀念,面對觀眾來做戲;觀眾欣賞時也有一個第四堵牆的意念,要假設是透過第四堵牆來窺探角色的生活與情感。
②舞檯布景、造型比例與透視關系的假定性
由於舞台空間的局限與表演的需要,舞檯布景及其透視關系,布景與道具的造型比例並非都是科學的。不能以建築與制圖的標准來要求,存在著明顯的假定性。但觀眾由於欣賞習慣,也能理解與接受。
⑧演員的化妝、表情,動作與舞台調度的誇張。
話劇由於舞台燈光的影響與劇場條件的需要在表演、化妝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誇張。而電影則要求象生活一樣真實。一切空間場景、人物扮相耍有攝影的逼真性,表演風格也不容許象戲劇那樣大幅度的誇張。
除表演風格與欣賞效果的這些差異之外,在藝術反映生活的可能性方面,舞台藝術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它們反映生活的范圍與可能性是有局限的。而電影鏡頭有極大的自由,它沖破了舞台的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大白宏觀世界天體運行,小到微觀世界原子結構、遺傳信息傳遞;既可反映物質世界的運動現象,也可以展現人的回憶、幻想、夢境……等心理活動。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生活情景都可以通過視聽兼備的銀幕形象逼真地呈現於觀眾面前,內容廣泛,變化裕如。銀幕形象的逼真性特點使它給予觀眾的感受接近於社會生活現實。在《電影哲學概說》中,作者魏茨曼說; 「電影
的視聽表現手段,使銀幕形象近似手對現實本身的感受。」

二、獲得逼真效果的手段一一運動攝影
運動給電影以生命,使電影成為獨立的藝術。電影藝術的逼真性是發揮了運動攝影的藝術魅力的結果。
許多藝術大師都力圖表現運動,表現事物的動態美。在各種造型藝術里,舉凡那些克服了靜態藝術的局限而表現出動態美的作品都是藝術的上乘。例如:羅丹的雕塑《擲鐵餅者》和達·芬奇的油畫《蒙娜麗莎》。電影藉助運動攝影實現了藝術家表現連續活動著的事物動態美的理想。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對電影的這一特性有敏銳的觀察和高明的判斷。他認為,電影「這是場面的急速的轉換,情緒的傾瀉與情節的奔流,這要比大段冗長的描寫好得多,可以說這更接近於生活,……電影揭開了運動的秘密,這是很偉大的。」②
運動攝影可以包含兩種構成方式:
(土)電影攝影機拍攝運動著的物體或電影攝影機處在運動狀態下進行拍攝;
(2)將攝影機拍得的鏡頭畫面組接起來,形成電影畫面時間與空間的連續運動;
前者是指被拍對象自身的運動以及電影鏡頭的推、拉、搖,移(刊·、降)俯、仰……等不同的拍攝方式;後者是指 鏡頭的剪輯。通過這兩種運動方式,使電影具有了「象生活本身一樣」的逼真效果。』、運動攝影的類型及各類鏡頭的審美意義電影攝影機的工作狀態,從機位的區別看分為定位拍攝和運動拍攝。
運動攝影一般分為推,拉、搖、移(含升降)等不同的運動方式和高位俯拍與低位仰拍等幾種類型。通過這些方式,電影把照相術的定點拍攝的單幅照變成了觀察距離、觀察范圍、觀察角度都在不斷變化著的連續畫面。
(1)推拍 又叫「推近」。拍攝時被拍對象不動,攝影機從開拍起逐漸向被拍對象推近,在縮短距離的過程中拍攝的方式。在推近過程中相應地視野縮小,而被拍部位的影象擴大。
推拍的作用是束攏觀眾的注意力,通過鏡頭的運動強制觀眾注意被拍對象,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導演要強調的東西。
(2)拉拍 又叫「拉遠」。與推拍的運動方式相同而方向相反的一種拍攝方法。拍攝時被拍對象不動,從開拍起攝影機後拉與被拍對象的距離越來越遠。在拉遠的過程中視野隨之不斷擴大,而被拍部位的影象逐漸縮小。
拉拍的作用是擴大視野,補充交待必要的人物與環境,給人以舒展的感受。有時可用來增強畫面氣氛。
(3)搖攝 也叫「搖」。是在搖動中改變攝影機拍攝角度的方式。與推拉相同之點是拍攝對象都不動;與推拉不同之處是攝影機機位也不動,只是攝影機的鏡頭在開拍後搖
動以改變拍攝角度。搖攝鏡頭的角度變化有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不同。
A,水平搖 攝影機拍攝時鏡頭沿水平方向搖動,以逐
漸改變拍攝角度。可以由左向右,也可以由右向

4. 舉例說明法國新浪潮電影在攝影上及美學追求上體現出的特點.

各個國家的電影都有類型片,狹義地理解,類型片是好萊塢生產機制下的一種特定產物。

5. 20世紀20年代法國印象主義電影運動的情況

法國印象派電影即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德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阿貝爾·岡斯、傑爾曼·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就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路易·德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路易·德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

6.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大貢獻在於什麼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大貢獻在於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

1958年,法國新浪潮電影開始興起,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主要是以表現個性為主的非政治性的電影。

(6)二十世紀法國電影美學擴展閱讀:

就大環境而言,二戰後制度長期僵化,年輕人理想破滅,人民急需一種新文化,一種打破常規的精神領導思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經濟、政治、美學與社會趨勢的發展,促使新思潮出現。

再加之法國國內社會現狀不容樂觀,社會問題不斷,人民精神空虛,在美國稱之為「垮掉的一代」,在英國則稱之為「憤怒的青年」,在法國則稱為「世紀的痛苦」或者「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電影通常可以劃分為三個流派:巴贊《電影手冊》、「新浪潮」電影、「左岸派」電影。其中,「新浪潮」電影提出「作者電影」口號。即「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

7. 先鋒派電影朝現實主義美學探索發展的原因,並簡要說明發展的表現

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繼承了20年代先鋒主義電影運動中的創新精神和實驗精神。法國經濟大蕭條比歐洲其他國家持續時間略長一些(1929-1935),這一時期的人們不得不思考如何活下去的現實問題,也不得不從生活中尋找一點點樂趣,一點點詩意。

閱讀全文

與二十世紀法國電影美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