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部清新滿分的蘇聯電影,計劃經濟下的青春也能這么美
是不是有人會想,蘇聯人能有什麼青春,不就是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嗎?然鵝,最近看的這部蘇聯青春電影《我漫步在莫斯科》,清新可愛得不像話,優雅從容,沒有墮胎斗毆輟學,一個大寫的美。
每一幀都可以截圖當桌面了,構圖光線沒得說,演員們的顏值也很對得起觀眾。隨便跑個龍套的演員都美哭了……配樂輕快可愛,尤其是最後那首「我漫步在莫斯科」,晴天雨天都適合哼的小曲兒。先來三張圖隨意感受一下電影畫風。
電影的海報也很好看。
電影講述的故事非常清新,兩天,四個年輕人,一場婚禮。畫面很平和,似乎這兩天發生的事情和餘生並無差別。年輕的西伯利亞維修工瓦洛佳在莫斯科停留兩天,他在《青春》雜志上發表了小說,吸引了主編的注意,於是順路過來與主編見個面。
結果被狗咬了還沒地方住,幸好科里亞出現幫忙。
電車上,他結識了莫斯科本地人,18歲的地鐵工人科利亞。他總是自稱是個詩人,樂於助人,熱情開朗,笑起來透著點小狡頡。瓦洛佳的朋友薩沙來找科里亞,讓他幫忙把自己的入伍時間推遲一個月,好跟女朋友結婚。三人在商店買唱片的時候約女售貨員阿蓮娜參加薩沙和女友當晚舉行的婚禮,手續辦妥後,兩人因為種種誤會又要分手,薩沙一氣之下剃了光頭准備明天入伍,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最終兩人和好。
莫斯科地鐵里,阿蓮娜、科利亞和瓦洛佳分別了。阿蓮娜和科里亞依依惜別,電燈泡瓦洛佳在電梯上唱著小調,我漫步在莫斯科……
習慣了《荒野獵人》茹毛飲血重口味的人,看了劇情簡介會不會覺得寡淡?咦就這么結束了?居然沒有墮胎斗毆輟學?好像不太是戰斗民族的風格哦?可是,可愛的青春不就是這樣嗎?小小的情愫小小的友誼,無所事事似乎什麼都沒發生,依然停留在原點的兩天,一切都還沒有改變。
就像淡淡的校園民謠,眉目寡淡,天馬行空。有姑娘有兄弟,有還沒被污名化的詩和遠方。尚未匍匐在地用力生存,還能輕盈跳著,翹著彎彎的嘴角,耍著嘴皮唱一首 「我漫步在莫斯科」 。
電影中有很多幽默好玩的橋段,比如瓦洛佳家門口的咖啡館,咖啡館小哥用跳廣場舞的超高分貝放英語磁帶,學英語的痛苦樣子好像聽專八聽力哦……
還有路遇載歪果仁的計程車司機,因為語言不通沒法兒讓客人付錢,於是司機大叔把車停到路邊求助年輕人瓦洛佳和薩沙,英語狂爛的瓦洛佳強行攬下這樁事,最後還是稍通英語的薩沙和稍懂俄語的外國人把事情弄清楚了。那種跟外國人對話的樣子大家都懂的,各自懵懂。
電影中串聯起各人物的莫斯科小哥瓦洛佳,由後來拿了奧斯卡小金人的大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扮演。對就是拍了《蒙古精神》、《西伯利亞理發師》、《烈日灼人》等影片的那個。就不放他現在照片了,看了有點心疼(微笑臉
18歲的米哈爾科夫自帶莫斯科小青年氣質,非常可愛。熱情善良,很愛現,那種 「整天無所事事還沒長大」 的小男孩樣子,大寫加粗下劃線著 「青春」 兩個字,輕盈有靈氣,因此一角成名…… (此處省略對 18 歲小米的贊揚一萬字)
據說電影拍攝過程中,小米同學耍滑頭要求將片酬從一天8盧布提高到一天25盧布,導演達涅利亞也很滑頭地微笑表示,如果提高片酬,那就換個人來演。小米同學痛哭著表示那還是算了,並說坐地起價這一招不是他自己想的,是他大哥哥教他的……
《我漫步在莫斯科》的導演,喬治亞人格奧爾基·達涅利亞在蘇聯時期拍了好幾部經典電影,比如《秋天的馬拉松》、《米米諾》啥的。最受俄羅斯人好評的大概是《幸運先生》,據說其中 「講師」 這一經典形象非常討俄羅斯人尊敬喜愛。整部電影非常幽默可愛,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豆瓣上評分並不高。(b站可看)
- 八卦 -
國家電影委員會一開始評價這部電影是 「不好笑的喜劇」,導演於是提出了一個新名詞:「抒情喜劇」。這個梗後來被用到了《幸運先生》的台詞里,出現了一個「不抒情的喜劇」。
導演還說,劇中最小清新的場景之一,也就是那張著名的紅色海報上的場景:騎著自行車的小夥子和脫下高跟鞋姑娘在下大雨的莫斯科走(tiao)路(wu),前後一共換了三個姑娘拍,第一個姑娘第二天不知為什麼就沒來片場,第二個姑娘因為第二天有考試也沒來,到了第三個姑娘,終於拍出了這個美哭的小清新橋段。
- End -
電影說
莫斯科是座可愛的城市
每個把心打開的人來到這里
都將遇見真正的朋友們
❷ 有個驚悸,恐怖電影,裡面有一個光頭男,頭掉了手裡拿個刀還能走,還
是電影《魔鬼的精神》
2014年上映的俄羅斯電影,由伊哥·斯坦普陳科執導,傑森·弗萊明、安德烈·斯莫利亞科夫主演。
❸ 有一部國外的犯罪類型的電影,男主角很帥,還有一個光頭,影片最後他
Didier Constant
製片國家/ 呂克·貝松
主演《巴黎諜影》2010: Adi Hasak : 法國
語言; 梅麗莎·瑪斯 /ois Bredon / Richard Durden : 93分鍾
又名; 愛自巴黎 : 特攻巴黎(港) / 諜戰巴黎 ?
導演; Mostéfa Stiti / Fran231; 艾力克·高敦/l Vander-Meiren / Sami Darr : 英語 / 麗貝卡·達揚 / Julien Hagnery / Bing Yin /地區; 法語
上映日期; 卡西婭·史穆特妮亞克 / Chems Dahmani : 約翰·特拉沃爾塔 / 艾波·羅絲·雷瓦 : 2010-02-05
片長; 喬納森·萊斯·梅耶斯 / Micha235: 皮埃爾·莫瑞爾
編劇
❹ 找一部科幻電影 外國的 裡面的主角是個光頭小男孩 頭上有印記 會魔法 求電影名
是最後的風之子 裡面的魔法就有點像中國的武術 武術就又有點像太極 那小孩挺好看的 哈哈哈
❺ 有個電影,是外國科幻的,有個片段是一個小男孩穿著斗篷,光頭,一個男人讓他從一千種東西中選出兩樣,那
《最後的風之子》 The Last Airbender;(2010)又名:;最後的氣宗 / 終極風神戰士 / 降世神通 / 最後的風之國度
❻ 一部俄羅斯電影,一個西裝男去當兵被剪光頭然後他把剪頭發的也弄成光頭
《第九部隊》
你說的是影片開頭,各色人等加入部隊
他們通過訓練,從一個社會人變成真正的軍人
❼ 有一部電影,主角是一個光頭男孩,好像是和尚,他有超能力
最後的風之子
❽ 安樂戰場是不是打真菌那個光頭男演員什麼來頭
不是。在安樂戰場這部電影中,並不是在打真菌,而是使用苦肉計救下了真菌的性命,那個光頭演員就是李峰,於2010年在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在2017年獲得了最佳男配角獎。
❾ 《最後的巫師獵人》看「光頭男」能否再造經典
對我來說看完《最後的巫師獵人》之後會發現一件很巧合的事情,那就是在去年的1月16日我同樣看了一部魔幻女巫題材的影片,都看到了中影的標志,都荒廢了它們的巨額投資,它們犯了一樣的錯誤。沒錯,我說的就是那部《第七子:降魔之戰》。可以看出《最後的巫師獵人》的野心非常龐大,作為一個原創故事,導演意圖構建一個宏大而完整的魔幻世界,但很顯然沒有成功。從片尾克洛伊口中得知還有更強大的敵人不難猜出導演試圖把獵人打造成一個系列,但若是這樣這第一集就沒有把基礎工作打好。首先開頭時間在八百年前獵殺女巫之王的一段戲比較出彩,氣氛營造等諸多要素把握得不錯,也一下給故事一個看似史詩的開頭。但接下來的很大一段時間都處於一種矛盾的狀態,故事的現代舞台設定為人類與巫師共存,並且有聖斧會這樣的組織進行管理。巫師如何生活在人類之間或是巫師如何維持著自己的生活應當成為一個重點,就像《哈利波特》系列那樣,對於打牢世界觀這一步很重要,但影片只是隨著劇情的推進把許多概念扔給觀眾之後就不管了。影片的故事其實很簡單,范·迪塞爾飾演的女巫獵人考爾德在獵殺女巫之王的過程中被詛咒擁有了不死之身(金剛狼屬性加成),在現代繼續斬妖除魔,之後和女巫小女友一起阻止邪惡女巫之王重新禍害人間。最後影片設置了兩個反轉,一個是考爾德的永生是掛靠在女巫之王身上的,聖斧會為了讓考爾德成為人間兵器所以一直沒有將女巫之王徹底消滅,一直欺騙著考爾德(哇!魂器!說你是不是認識伏地魔先生)。這個盡管不算太有新意但發揮的空間還是蠻大的,尤其是在最後的對決時,是宿命感爆棚的催化劑,而且在記憶中發覺真相也還算有震撼力,但結尾的決戰把它徹底浪費了,反倒是成為了給續集埋伏筆的工具。確切的說這個續集的線索根本不是「埋」下的,而是沒有任何設計感神秘感的直接告訴你我看到了更強大的敵人!這個大魔王只是小魔王Balabala…其厚顏無恥程度不亞於《變形金剛2》和《喜羊羊》結尾的「我一定會來的」以及「這不算完」。第二個就是霍比特人小男僕的背叛,其力度和其角色在片中的存在感一樣幾乎感覺不到。誒!?這種感覺是不是似曾相識,還記得去年我提到過一句「一個菜鳥在即將絕望之際直接得到究極裝備連升七級成為救世主的橋段」?猜對了,和《第七子》一樣,這部電影的節奏一樣讓人感覺像按了快進鍵一樣,男僕的反轉尤為明顯。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也難逃「速度魔咒」,盡管我知道你倆肯定會在一起但也不要這么快吧!?對於死去的妻子與孩子的思念一直在折磨著考爾德,但也只是淪為了一閃一閃幻影殺的工具,深度:0 感染力:0。單獨看范·迪塞爾的演技,盡管我處在一種他演什麼我都認為是多米尼克的狀態,但在這一部之中的表現相較於之前除了速激系列之外的作品已經算是有長進了,但之所以很多人說他在獵人中依舊是「咆哮派」演技選手是因為導演根本就沒給機會去繼續表現啊,這不怪他啊。借著「速激」的名氣來耍帥似乎是導演眼中范·迪塞爾的唯一價值,甚至還給他准備了一輛跑車。(想耍帥連頭發鬍子都有了!為什麼不露大胸肌!?)所以前來圍觀的黑粉和噴噴,請繞開迪塞爾,出門左轉找導演,嗯。女巫題材現代世界觀的構築在《最後的巫師獵人》中顯得是如此泛善可陳,鏡頭特效的精美卻難掩劇情邏輯的老套空洞,超現實主義夢境與倒敘雖然令人看到了導演的用心所在,但對於這一題材的駕馭卻顯得力不從心,最終使電影只是淪為了一場女巫與獵人的游戲。將古代神秘的女巫獵人與現代的紐約都市相結合,不得不說在藍本設定上確有著一定足以博人眼球的噱頭,但當這個噱頭隨著劇情的推動展開,電影並沒有著一個能引人入勝的世界觀,它既無法將古代魔法以天馬行空的奇想呈現而出,現代世界觀的結構中亦也未嘗有以很好的去塑造令人耳目一新的震撼,從頭至尾電影只能在所謂的第36代牧師還是第37代牧師,這個命題中找尋到那麼一絲世界觀的史詩感,這種現代與古代的脫節,使電影將女巫獵人的故事搬到今時的塑造只是一個徒有其表的噱頭。誠然電影在特效上的製作有著好萊塢級品質的保證,在鏡頭語境上更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這一切都並無法能為這部異常平庸的英雄電影力挽狂瀾,拯救世界的命題早已是不能再老的陳詞濫調,而電影獨特的女巫設定,在一個類似循環的架構中,歷經著一而再再而三東拼西湊的打鬥後,以變的難以調動觀眾情緒上的波瀾,毫無高潮可言,電影最大的缺陷就是匱乏層次的遞進,無法真正能深攫於劇情的戰斗,猶如一場生硬刻板的打怪游戲,只是讓人倍感劇情的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