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魯迅拿來主義中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為什麼會嚇怕中國人
因為這些是他們"送來"的,不是我們所想要的卻不得不接受的東西.
他們對我們害大於利,而我們卻無法拒絕.
因為主動權操縱在帝國主義手中,他們把自己無用的東西拋給我們,而我們在接收的同時,自己的主動權已經一步步喪失.
『貳』 魯迅《拿來主義》原文及鑒賞
《拿來主義》是現代文學家魯迅通過嬉笑怒罵、妙趣橫生的語言形式,表現一種抨擊時政、挑戰強權的思想,一種論析文化、洞悉歷史的膽識的雜文。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魯迅《拿來主義》原文及鑒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拿來主義》原文:
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別的且不說罷,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後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此後是順便到歐洲傳道。我在這里不想討論梅博士演藝和象徵主義的關系,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但我們沒有人根據了「禮尚往來」的儀節,說道:拿來!
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後呢?幾百年之後,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應該給他們留下一點禮品。要不然,則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
我在這里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但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後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於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於洋貨發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么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那麼,怎麼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卧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
他佔有,挑選。看見魚翅,並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茅廁里,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葯房裡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背著周遊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六月四日。
原文解讀:
(1)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①」,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①閉關主義: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閉關自守政策。)[用形象通俗的語言,概括了閉關主義的特徵。「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來己久和頑固不化。]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①之後,又碰了一串釘子②,到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①給槍炮打破了大門:指1840年的鴉片戰爭。②碰了一串釘子:指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與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強相繼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給槍炮打破了大門」「碰了一串釘子」,由借代、比喻構成的形象語言,既揭露了閉關主義造成的後果,又揭示了送去主義產生的原因,腐敗無能的政府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到現在」,即1934年,國民黨反動當局當權;「什麼」,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諷國民黨反動政府徹頭徹尾的賣國主義本質。]別的且不說罷,單是學藝①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②,但終「不知後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③。(①學藝:泛指學術文藝。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指當時國民黨政府在巴黎舉辦的中國古典藝術展覽。③「發揚國光」:1932年至1934年間,美術家徐悲鴻、劉海粟曾分別去歐洲一些國家舉辦中國美術展覽或個人美術作品展覽。「發揚國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報》報道這些消息時的用語。)[此句緊承上句而來,上句撒了開去,說「什麼都是『送去主義』」,送白銀、送土地,送主權,這一句則是收回來,歸到「學藝」這個本文議論的中心。「幾位」、「幾張」說明大師不多,作品極少,寒磣可憐。「捧」字頗富深意,活畫出「大師」們畢恭畢敬,諂媚討好的奴性心理。「一路的掛過去」,諷刺這些「大師」好似江湖上賣狗皮膏葯的郎中,自吹自擂、招搖過市、到處拍賣的可憐相。引用「發揚國光」則是順手諷刺國民黨反動政府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丑惡嘴臉。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用精煉、傳神的動詞,恰如其分的修飾語和限制語,惟妙惟肖地刻畫出國民黨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態。]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①,此後是順便到歐洲傳道。(①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1934年5月28日《大晚報》報道:「蘇俄藝術界一向分寫實與象徵兩派,現寫實主義已漸沒落,而象徵主義則經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榮之概。自彼邦藝術家見我國之書畫作品深合象徵派後,即憶及中國戲劇亦必採取象徵主義。因擬……邀中國戲曲名家梅蘭芳等前往奏藝。」魯迅針對這一則新聞,在同年5月30日寫了《誰在沒落》一文,指出象徵主義已在蘇聯沒落,批駁那種認為中國畫和戲劇切合象徵主義的論調。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葉在法國興起的文藝流派。)[「催進」「順便」「傳道」這些普通的詞語也極具諷刺效果,明明是賣國求榮,卻偏偏的要打腫了臉充胖子,以老大自居。]我在這里不想討論梅博士演藝和象徵主義的關系,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總之」一詞引出本段的總括句,概括「送去主義」的特點。「進步」是反語,「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學術進步,文化昌明,而是學術退步,文化墮落,作者用此諷刺「送去主義」之風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執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勢。「算得」一詞詼諧幽默,表明作者對此不屑不齒。]
(2)但我們沒有人根據了「禮尚往來①」的儀節,說道:拿來!(①禮尚往來:禮節上重在有來有往。尚,崇尚、重視。儀節:即禮節。)[上文大講「送去主義」的表現和「進步」,這里突然來一個急轉彎,劈頭蓋臉提出「拿來!」猶如晴天一聲霹靂,給了「送去主義」當頭棒喝,起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這個句子還給了「送去主義」者以辛辣的諷刺,你們不是經常講中國是禮儀之邦,「來而勿往,非禮」嗎?但為什麼你們只大講「送去」,卻沒有人根據了「禮尚往來」的「儀節」講「拿來」呢?]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著重揭露「送去主義」在學藝上的表現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徑,與一味「送去」針鋒相對,提出「拿來」的主張。
賞讀這兩段文字,首先要體會作者破題的方法。本文題為「拿來主義」,但卻宕開去從「閉關主義」起筆,接著大擺「送去主義」的表現,直到後來才用「但」字一轉,引出「拿來」二字破題。好像繞了一個大彎子,其實這是從反面立論。「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是「拿來主義」的對立物,作者先把它們端出來,把它們的表現擺出來,這就為下文展開對它們的批判,從反面論證「拿來主義」作了有力的鋪墊。
(3)當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①。(①大度:大方,氣量寬宏。)[這是反語諷刺,「豐富」是欺世惑眾的自誇,媚外求榮的借口。「大度」 是「慷」民族利益之「慨」的敗家子行徑。]尼采①就自詡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以太陽喻尼采,譏諷尼采自命不凡是神經錯亂。接著就把「送去主義」類比尼采,讓人聯想到誇耀中國地大物博,從而鼓吹「送去主義」的那些人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瘋子」,批判的鋒芒銳利、深刻。]但是,幾百年之後呢?幾百年之後,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應該給他們留下一點禮品。要不然,則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①做獎賞。(①殘羹冷炙:吃剩餘的飯菜,借指權貴的施捨。炙,zhì,烤肉。)[「幾百年之後,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這里話中帶刺,暗諷國民黨御用文人,言下之意是,你們做了那麼多「好事」,來世當然會上天堂啰,我們這些罪人只能落入地獄。傑出的幽默才能,卓越的諷刺藝術,在這幾段文字里一再表現出來。「磕頭賀喜」描繪亡國奴點頭哈腰,搖尾乞憐的奴才相和無恥心。「殘羹冷炙」既勾畫出亡國奴們的無以為生、乞討度日的可憐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國主義在榨幹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後,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傾銷剩餘產品,進行經濟侵略的事實。「獎賞」自然不是獎勵、賞賜之意,而是諷刺國民黨反動派面對帝國主義居心不良的施捨所表現出來的無知和無恥、愚妄和虛偽。這個句子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義」亡國滅種,危及子孫的實質。]
(4)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①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②。(①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語,這里的意思是很體面、有氣派。冠冕,ɡuān miǎn,本指古代帝王、諸侯等戴的帽子。②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暗指按1933年國民黨政府與美國簽訂的「棉麥借款」協定運來的剩餘的小麥、麵粉和棉花。)[「不想舉出」實際是暗示國民黨反動政府不容許指出,順手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文化專制政策;而這種說半句留半句,欲說還休的寫法,最能激發讀者尋根究底的興致,能起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5)我在這里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①了。(①摩登:英語「modern」的音譯,「現代的」「時髦」的意思。)[這里字面上旁敲側擊了當時盛行的一味模仿西方的所謂「摩登」作風,同時也暗諷了反動派「送去」成風,賣國求榮成風,可謂一箭雙雕、一石雙鳥。]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這里與上文的「豐富」「大度」褒詞貶用針鋒相對,採用了貶詞褒用的方法,「鼓吹」決不是唆使、煽動別人去干壞事,而是理直氣壯,義正辭嚴地宣揚真理。「吝嗇」也不是雞腸小肚,意為「珍惜」,表明對國家財產、文化財富應有的正確態度。文章一會兒褒詞貶用,一會兒貶詞褒用,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諷刺性和幽默感。]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著重批判「送去主義」,同時揭露送去者與「送來」者的奴才主子關系,辨明「拋來」與「拋給」的不同,提出「拿來主義」的論點。
賞讀這幾段文字,要深入體會文章的批駁藝術。魯迅先破字當頭,切中時弊地展開對「送去主義」的批判,然後立在其中,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上文提到「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是「拿來主義」的對立物,但「閉關主義」的危害眾所周知,故撇去不談,本部分全力轉入對「送去主義」的批判。
「送去主義」是一個大課題,短短的一段文字怎麼進行批判呢?首先是角度選擇巧。作者撇開其他問題,只從「送去主義」的危害入手,角度小,又切中要害。其次是批駁方法巧妙。作者先用「當然」一轉,假意替「送去主義」評功擺好,「當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這是欲抑故揚、欲擒故縱;接著又引出尼采自詡太陽的例子,進一步為「送去主義」找到依據,一揚再揚,揚得越高,跌得也便越慘。等到將「送去主義」抬至極處,筆鋒突然一轉,「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自此以下便以尼采和中國進行類比,以產量豐富的煤為例子,說明中國也不是太陽,不可能「光熱無窮」;一味地送出去,只會貽害子孫。結果的荒謬也就證明了出發點的荒謬,用的是歸謬法。短短的一段文字,作者巧妙地綜合運用了擒縱、類比、事例、歸謬等多種批駁的方法,充分暴露了「送去主義」的荒唐可笑。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表現了魯迅高超的'論辯能力。
在批判了「送去主義」之後,作者旋即轉到批判「拿來主義」的另一個對立面「送來」,辨析「拋來」與「拋給」的區別。「拋來」是中性詞,指無意的,漫無目的的給予,你可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施受雙方是平等的。「拋給」猶如「嗟來之食」,你沒有要與不要的選擇權。施受雙方是不公正的,帶有主僕歧視和人格侮辱性質,「送來」只不過是一種冠冕堂皇的說法。通過概念的辨析,揭示了「送來」的本質,同時也說明,不能籠統地反對與西方的交往,平等互惠的「拋來」要接受,那種不平等的侵略性剝奪性的 「送來」(「拋給」)則要反對。
文章深入批判了「送去主義」,初步揭露了「送來」的本質,於是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這個論點是很嚴密的,不是不能「送」,而是不能只「送」,無限制地「送」,在「送去」的同時還得「拿來」。
(6)但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後來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於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於洋貨發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
(7)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著重揭露「送來」的真面目,劃清「拿來」與「送來」的界限,揭示「拿來主義」的要旨。
這兩段文字承上文對「送來」進一步深入批判,上文是通過辨析概念,這里則是擺出典型事例,用鐵的事實證明「送來」的東西都是「殘羹冷炙」,形象的語言揭露了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和文化侵略的反動本質。「嚇怕了」,形容帝國主義的卑劣行徑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對於洋貨發生了恐怖」,是「送來」的後果,使一些人,甚至連清醒的青年都產生了盲目的排外傾向。「其實」句指出了洋貨中有糟粕也有精華,「送來」的是糟粕,「拿來」的則可能是精華。因此,文章作出結論:「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運用腦髓」是指對洋貨要採取分析的態度,「放出眼光」指要有膽量和氣魄,「自己來拿」指要有主動進擊的精神,根據自己的需要,完全獨立自主地決定要什麼、不要什麼。
對待外國文化應當採取什麼態度?文章寫到這里,才完整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從「拿來」到「拿來主義」,到「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層層遞進,不斷深化。
特別要注意的是,文章是在對錯誤觀點的批判中使我們不斷加深認識的。文章先從「閉關主義」起筆,擺出「送去主義」的具體表現,引出「拿來」二字破題;接著再深入分析「送去主義」的危害,揭露它的荒唐可笑,又從概念辨析入手,從理論上揭露「送來」的本質,深入一步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然後擺出典型事例,繼續揭露「送來」的侵略實質,並且批判了盲目排外的幼稚。文章寫到這里,「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排外主義,凡是與「拿來主義」相對立的各種觀點統統批判了,把它們的危害和本質都揭露了,於是完整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種邊破邊立,破中有立,層層深入,不斷開掘的寫法,使行文曲折,論辯有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8)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①(姑且讓我們這么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①陰功:迷信的說法,人們做了好事,陰間就給記功,可以澤及後代子孫。)[魯迅在這里殺一橫槍,對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和其他人士順手一擊。所謂「騙來的,搶來的」是影射蔣介石,先是騙得孫中山的信任,當上了黃埔軍校的校長,接著通過排擠和打壓共產黨篡奪了革命的勝利果實。所以魯迅在本文和其他的文章里多次諷刺說他的天下是「騙來的,搶來的」。所謂「做了女婿換來的」,一般的說法是諷刺新月派詩人邵洵美,說他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於人。]那麼,怎麼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①;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①孱頭:懦弱無能的人。孱,càn。)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①卧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①蹩進:跛腳行進。蹩,bié。)「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通過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指出拿來主義的第一個要義是:拿來(佔有)。]
(9)他佔有,挑選。看見魚翅①,並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毛廁里,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葯房裡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②。(①魚翅:一種名貴的海味,用鯊魚的鰭干制而成。②玄虛:這里指用來掩蓋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①,阿剌伯②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③,倘使背著周遊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①波斯:伊朗的舊稱。②阿剌伯:一般譯為「阿拉伯」。③國粹:原指國家文化中的精華,這里是反語。)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分析文化遺產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既不能全盤吸收也不能完全拋棄,說明拿來主義的第二個要義是:挑選。]
(10)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分析拿來與創新的關系,說明拿來主義的第三個要義:在斷承中創新。]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闡明拿來主義的具體內涵。作者也是採用破中有立,邊破邊立的方法,在批判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中,依次指出「拿來主義」的要義是「佔有」(拿來)、「挑選」和創新。
運用比喻說理,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風趣,變陌生為熟悉,從而增強雜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這幾段文字的突出特點。如何對待中外文化遺產,這是一個抽象繁難的話題,皇皇專著也難以窮盡其旨。魯迅先生化繁為簡,舉重若輕,把中外文化遺產比作一所大宅子,「那麼,怎麼辦呢?」作者先正面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 強調「拿來」要果敢,要堅決,不要畏首畏尾,猶豫不決。然後反面設喻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把怯於借鑒,害怕污染,不敢佔有的逃避主義者說成是「孱頭」;把割斷歷史,盲目排斥,標榜清白,反對繼承佔有的虛無主義說成是「昏蛋」;把頂禮膜拜、全盤繼承的右傾復古主義者比作是「廢物」。設喻之新穎風趣,諷刺之深刻犀利,說理之明白暢曉,令人過目不忘,回味無窮。
文章在強調了對待文化遺產必須「拿來」「佔有」之後,繼續設喻進一步論述必須「挑選」。「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要把它「吃掉」;「鴉片」比喻文化遺產中精華與糟粕並存的東西,要化害為利;「煙槍」、「煙燈」、「姨太太」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糟粕部分,要「毀掉」(只留少許送博物館)。三類比喻把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闡述得深入淺出、明白易懂。
最後論述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總之」句照應並且深化「佔有,挑選」,再次強調有選擇地繼承。「那麼」句從正面說明繼承對於創新的意義,繼承就會有創新。「然而」句說明怎樣才能有選擇地繼承。最後一句從反面說明繼承對於創新的意義,不繼承就不會有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前面幾段論述如何對待外國文化的問題,這幾段文字說的是如何對待古代文化遺產的問題,好像前後有些脫節,實際上是緊密關聯的,因為兩者的精神完全一致。
『叄』 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後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是什麼修辭
英國的鴉片戰爭得回到電影都很精彩。
『肆』 拿來主義美國的電影什麼意思
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寫於1934年6月,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入選高中語文教材。鑒於其深刻的思想性與高度的藝術性,《拿來主義》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地位從沒有改變,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在思想意識多元化的今天,由於寫作背景復雜,內容艱深難懂,加上近代與當代文化的差異,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有些已經被清除出了中學語文教材,如《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友邦驚詫」論》等,其中,《拿來主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近來筆者就看到劉洪海先生所寫的《中學語文教材應該刪除〈拿來主義〉》(該文刊載於《教育界》2013年第24期。以下所引劉先生的觀點,皆出自此文),該文從三個角度詳細闡述了應當把《拿來主義》從高中語文教材中剔除出去的原因:1.背景知識復雜,內容難懂;2.文章的觀點有失偏頗;3.文章沒有現實指導意義。此文看後,筆者如鯁在喉,深感當今學者有杞人憂天之嫌。故筆者不吝筆墨,與劉洪海先生唱唱反調。筆者的觀點是:《拿來主義》對當今社會仍具有無可辯駁的指導意義,它的社會意義與時代價值無論怎麼高估都不為過。《拿來主義》不僅不該被刪除,而且應當長期保存在高中語文教材中。
一、關於《拿來主義》「背景知識復雜,內容難懂」的問題
任何一篇文章的寫作都有它的時代背景。掌握了時代背景,就等於掌握了一把理解全文的鑰匙,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作者在什麼情況下寫作此篇文章的,寫作的意圖何在,文章會產生什麼影響,等等。《拿來主義》的寫作背景確實比較復雜,但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何種方法使學生對該文的寫作背景有個充分的了解,才是值得思考的事情,絕不能因為寫作背景復雜就認為《拿來主義》該被刪除。
劉洪海先生認為《拿來主義》「意在批判當時民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和文化界的各種錯誤思潮」。這個大前提就錯了。《拿來主義》的主要寫作目的絕不是對當時外交政策和文化界錯誤思潮的批判,而應當是《教學參考》上所寫:「《拿來主義》是魯迅於1934年寫的一篇雜文,主要針對當時對待外來文化的某些錯誤態度而寫的。它既反對無原則的全盤西化的主張,也反對盲目排斥和拒絕接受外來文化的傾向,主張『應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即『拿來主義。」《拿來主義》側重於對待外來文化,即「洋為中用」問題的論述;批判民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和文化界的錯誤思潮,只是《拿來主義》寫作的次要目的,《教學參考》上也寫得很清楚:「文章還結合批評了當時國民黨政府投降媚外的賣國政策和某些文人有損國格的行為。」(見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教學參考書》第138頁)劉洪海先生進而認為《拿來主義》:牽涉的背景知識很多,像文中涉及的徐悲鴻、梅蘭芳等藝術家的對外文化交流,1933年民國政府與美國簽訂的「棉麥借款協定」,其得失和意義尚存爭議,教師都難以講清楚,如何讓學生明白?此文所言之事離現在已近80年之久,這幾十年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十六七歲學生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點強人所難。
不可否認的是,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家,他的思想由於自身所處時代的限制,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後人難以認同的部分。魯迅先生當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我們也絕不能以今人的思想意識作為評判標准來強求先人必須與我們一致。如果真要如此,難免會緣木求魚。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的確對徐悲鴻、劉海粟等大師們有著不敬的口吻:「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同時對國民政府送梅蘭芳博士去蘇聯催進「象徵主義」的做法也大不贊同:「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但是我們要從中明白批評的矛頭絕不是指向徐悲鴻、劉海粟和梅蘭芳等人,而是國民政府的「發揚國光」與「象徵主義」。可能因為徐、劉、梅三人是國民政府「發揚國光」與「象徵主義」活動的代表,所以魯迅先生在文中對徐悲鴻與劉海粟稍微進行了諷刺並且不贊同梅蘭芳催進「象徵主義」的舉動。關於這個問題,已經有學者對此作了令人信服的詳細的闡釋。
所以,我們絕不能因為魯迅諷刺了徐悲鴻與劉海粟並且不贊同梅蘭芳前往蘇聯就將《拿來主義》重點批駁的國民政府「發揚國光」與「催進象徵主義」的荒唐性撇在一邊,而要認清主次,絕不能喧賓奪主。
至於劉洪海先生認為「1933年民國政府與美國簽訂的「棉麥借款協定」,其得失和意義尚存爭議,教師都難以講清楚,如何讓學生明白」的問題,顯然劉先生將《拿來主義》原文與文下注釋混為一談了。
《拿來主義》說到帝國主義的獎賞並非「拋來」而是「拋給」,其真正用意是引出帝國主義向我國進行商品傾銷的經濟侵略、掠奪中國錢財的「送來」,然後魯迅評論說:「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為什麼「不想舉出實例」?很顯然,魯迅先生認為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中國的事件太多,頭腦清醒的人都會知道,所以沒有必要特意指出具體之事。而中學語文教材中,「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的文下注釋是:「1933年,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棉麥借款協定,購買美國的棉花、小麥和麵粉。這里指的可能是這一類事。」很顯然,此條注釋是《拿來主義》入選中學課文後編者的註解而非魯迅本人的觀點,並且這條註解說得非常嚴密,運用了「可能」一詞。言下之意,魯迅先生「不想舉出實例」之事也可能並非特指1933年的「棉麥借款」。這不能不說是編者的謹慎。劉洪海先生不詳查《拿來主義》的原文,而是將今人的注釋混同為魯迅原作,並且以此作為《拿來主義》不該入選中學語文的借口,顯然不能令人信服。
至於劉先生說《拿來主義》距今已有80年之久,讓今天的學生理解80多年前社會文化環境與思想感情是強人所難。此論不僅低估了學生的智商,而且令人啼笑皆非。按照這種邏輯,今天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古代與近代的所有經典篇目,豈不是要全部被剔除出教材?難道我們只能教授學生1934年之後的文章嗎?這豈不是要割斷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
前文已經說過,《拿來主義》的寫作背景確實比較復雜,但這絕不能成為《拿來主義》應當被刪除的借口。讓學生弄清本文寫作背景,關鍵問題是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何種方法。其實,只要我們將魯迅相關文章與《拿來主義》作比較,並且聯系當時的左翼作家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學生完全可以弄清楚《拿來主義》的寫作背景。endprint
魯迅在《拿來主義》中先後說到了「閉關主義」的故步自封、「送去主義」的自欺欺人以及帝國主義「送來」的東西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和麻痹腐蝕,從而提出了實施「拿來主義」的必要性。這是從文中可以看出的「拿來主義」實施的歷史背景;再聯繫上世紀30年代的社會現實來看,當時的左翼作家在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主要分成兩個陣營:全盤否定與全盤肯定。針對這種現象,魯迅分別寫了《拿來主義》和《論舊形式的採用》,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在《論舊形式的採用》一文中,魯迅提出了「舊形式是採取,必有所刪除,既有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果是新形式的出現,也就是變革」的觀點,主張對「舊形式」文化刪除增益,也就是實施改造,如此則能使「舊形式」脫胎換骨,成為「新形式」文化。而《拿來主義》在明確批駁了對待文化遺產的「孱頭」「昏蛋」和「廢物」三種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的態度後,明確提出「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成為新文藝」的主張。兩相對比,《拿來主義》的時代背景一目瞭然。哪像劉洪海先生所說《拿來主義》背景知識復雜,而應當從中學教材中將其刪除?
二、關於《拿來主義》「觀點有失偏頗」和「沒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問題
筆者在上文已經說過,劉先生的第一個問題喧賓奪主,根本沒有看清魯迅先生針砭的對象重點是民國政府,而絕非針對徐悲鴻、劉海粟、梅蘭芳等人;第二個問題,是將今人的注釋與魯迅先生的原文混為一談,因此不能將其作為攻擊魯迅先生的口實。
劉先生的第三個觀點是:《拿來主義》已經「沒有現實指導意義」。原因何在?且看劉先生的說明:
文章的主題和前半部分是談「對外交流」,文章的後半部分卻用「一所大宅子」打比方怎麼繼承,這個比方不是很形象貼切,大意是要「沉著」「勇猛」「有辨別」「自己去拿」,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而,如何辨別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卻是不好說的,比如,魯迅先生在文中把「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小東西」和「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並列都說成了「送來的」可怕的「糟粕」,這不僅讓現在的學生難以理解,我們老師也會犯難:「法國的香粉(化妝品),美國的電影和日本的小東西」不都是很受人們歡迎的好東西嗎?怎麼是人家「送來」的,和鴉片(毒品)、廢槍炮(廢品)一起變成了「恐怖」的東西了?
筆者認為上述說明存在著兩個問題:
1.劉先生說《拿來主義》的「主題和前半部分是談『對外交流」,這顯然是錯誤的。《拿來主義》的主題絕非僅限於「對外交流」,而是要用「拿來主義」的態度認真對待古今中外的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且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談的是「閉關主義」「送去主義」以及「送來」東西的危害,從而說明「拿來主義」的必要性,也絕非談「對外交流」的問題。「閉關主義」是主動切斷與國外的交流,「送去主義」光「送去」而不「拿來」,「送來」的東西則是強行送來,不管對方意願。也就是說,「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及「送來」都是單向的,不存在互動關系;而「對外交流」則是雙向的互動。
2.劉先生竟然將《拿來主義》中的「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小東西」說成是有別於「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的「很受人們歡迎的好東西」,著實令人瞠目結舌。用今天的眼光看,法國香水、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和日本進口到中國的各類產品,的確是好東西,它們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精神品位,也使國人認識到國外產品以質優取勝的特質,應當值得國人學習。但在上世紀30年代的魯迅筆下,「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小東西」顯然是指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侵略。這些東西,腐蝕了國人的思想,助長了國人的奢靡之風,擠垮了民族工業,而且還掠走了中國大量的外匯。如果說在當時條件下這些東西算是「好東西」的話,按照這種邏輯,日本侵華期間,將本國因經濟危機剩餘下來的大量物品傾銷到中國,豈不是功德無量之舉?劉先生以當代人的標准評價80多年前的事物,而置當時的歷史條件於不顧,顯然得不出客觀公正的結論。
《拿來主義》將中外歷史文化遺產比作「大宅子」,至於「大宅子」的來源,魯迅說:「譬如說,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么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針對這段話,劉洪海先生評價說:「看看,得到這所『大宅子沒有花費成本,要麼是非法得來的,要麼是不勞而獲。在講究法律和規則的今天,想不勞而獲或非法獲得國內外的科學、文化、技術行得通嗎?」這根本就是無視課文內容的夢囈之語。既然「大宅子」比喻中外歷史文化遺產,那麼「大宅子」的來源問題其實就是各種歷史文化遺產的來源問題。而《拿來主義》闡述的是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問題,這些文化遺產當然已經是客觀存在的,至於它們的來源如何,根本不是本文論述的內容,所以魯迅說「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言下之意,各類文化遺產的來源,無論其是否正當合理,都不屬於《拿來主義》的論述范圍。魯迅先生的意思何嘗是什麼「想不勞而獲或非法獲得國內外的科學、文化、技術」?
時代雖然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但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問題,仍舊值得人深思。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鮮明的態度,為今天的年輕人指明了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拿來主義》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過時之作。endprint
『伍』 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後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是什麼修辭手法
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後,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啊,這個這些都屬於列舉的修辭方法
『陸』 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怎麼理解
各個國家把自己好的東西送來給你,無事獻殷勤。請結合拿來主義一文,"於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於洋貨發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
『柒』 拿來主義 一文中 法國的香粉指的是什麼
香粉在文中指的是國外的商品流入到中國會刺激中國富人們奢侈消費,也指占據了國內的經濟市場。是國家自主經濟能力喪失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