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部二戰的老電影 大西洋牆\大西洋壁壘,不是虎口脫險 200分
(LeMurDeL'atlantique[1970])
英文名:Murdel'Atlantique,Le
中文名:大西洋牆/大西洋壁壘
導演:(MarcelCamus)
主演:(布爾維爾Bourvil)(PeterMcEnery)(SophieDesmarets)(JeanPoiret)(ReinhardKolldehoff)(SaraFranchetti)
上映:1970年10月14日法國詳細上映地區
地區:法國義大利法國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白:法語英語德語
顏色:彩色
聲音:單聲道(Mono)
時長:135
類型:戰爭喜劇戰爭
分級:芬蘭:K-12
·劇情介紹
諾曼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布爾維爾經營著意見小皮革鋪面,他有一個漂亮的女兒。一天,一架英國戰斗機被擊落,飛行員受傷逃入他的店中,身為盟友,小老闆收留了他。沒想到,飛行員在他家躲藏期間,竟然和他的女兒日久生情,甚至珠胎暗結,老爸氣不打一處來,待英國飛行員傷愈後送回到了英國,自己也留在了英國,小老闆被飛行員動員去參加特工,受訓後又回到法國為盟軍情報局服務,並意外地捲入了有趣的冒險當中。
註:我收藏有此影片資源
B. 大西洋壁壘的失敗原因
義大利停戰
義大利加入盟軍,令原由義大利負責防守的地中海交給德國。
兵力
守軍兵力素質不一,多為守備師或後備役,且裝備缺乏,特別是裝甲部隊和飛機,兵力調動也不統一。
蘇聯開始反攻,令德國順顧及三線防守。
以倫得斯特為首的前東線軍官主張集中裝甲師,在盟軍登陸進行縱深作戰時集中消滅,主要是由於裝甲師數量極為不足,分散防禦只會更加浪費,即進行「機動防禦」;但隆美爾認為德軍兵力不足,主張將裝甲兵力分散於攤頭前不遠處,因為一旦盟軍登陸成功德軍必敗無疑,除非讓登陸兵力消滅在沙灘上,且若在敵方登陸後再進行機動防禦,基於北非作戰的經驗,在盟軍擁有制空權下是極為不易的。由於以上觀點的沖突,兩人還有數次爭吵,直到盟軍登陸時,隆美爾的主張都未被採用,而之後投入的裝甲師也被消滅。
盟軍開始登陸時,西線司令部曾上報希特勒,但最高統帥部的約德爾卻以元首休息和認為是盟軍聲東擊西來回應,使得倫得斯特無法在關鍵時刻動用足夠的裝甲師來反制,到了盟軍已鞏固陣地後才派出前往戰斗。
隆美爾估計登陸地點錯誤。
要塞本身
大西洋壁壘未建造完成,地雷並未埋好、要塞未建成,在盟軍登陸前的艦炮、飛機重火力轟炸下,防禦結構多處被破壞;另外就是,盟軍有獲得整個大西洋壁壘的藍圖:1942年,一名名叫雷內·杜歇(René Duchez)的法國油漆工意外偷得德軍整個大西洋壁壘設計圖,並將它交給盟軍,使它的主要防禦工事早已被盟軍所洞悉。
C. 求一部老的法國二戰喜劇電影名
《虎口脫險》是Les Films Corona製作發行的戰爭喜劇電影。該片由傑拉爾·烏里執導,路易·德·菲耐斯、安德烈·布爾維爾等演出,於1966年12月8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二戰期間,一架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的幾位飛行員在法國人的幫助下,與德軍展開的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的逃生故事。
D. 中國航母是世界海洋里的第幾艘航母
艦載機應該是F18吧,第幾艘還真沒那麼容易數清楚,二戰的時候的航母貌似日本就要二三十艘,美國有百來艘吧。
下面是復制來得美國二戰航母信息。
艦名 建造船廠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完工日期
半人馬(R.06) 哈蘭&沃爾夫 1944.5.30 1947.4.22 1953.9.1 1955年退役,後一直作為後備役1971年損毀1972.8.11出售1972.9月拆毀
英格蘭(R.07) 斯旺.亨特 1944.3.22 1947.5.6 1954.5.26 作為兩棲登陸艦使用,1973.3.2退役1973.10.22出售拆毀
壁壘(R.08) 哈蘭&沃爾夫 1945.5.10 1948.6.22 1954.11.4 作為兩棲登陸艦使用1976.5月後備役,後作為大型反潛艦使用1980.3.15日動力艙火災1981.3.27出售拆毀
競技神(R.12原巨象號) 維克斯-阿姆斯特朗 1944.6.21 1953.2.16 1959.11.18
是半人馬級的改進型號參加福克蘭(馬爾維納斯)戰爭1984.4.12:暫停服役1986.4.19:出售給印度,重新命名為維蘭特號1987.5.12日在印度海軍重新服役
艦名 建造船廠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完工日期
庄嚴(R.77) 維克斯-阿姆斯特朗 1943.4.15 1945.2.28 1955.10.28
二戰結束後工程暫停1949.1月出售給澳大利亞,命名為墨爾本號(R 21)1956.5.14作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旗艦1969.6.3:與美國Frank E. Evans驅逐艦發生撞船事故1982.6.30退役 ,但是作為後備役軍艦服役1984年出售給中國聯合拆船公司(China United Shipbreaking Company)1985.4.27離開悉尼有報道說該船並未拆毀,現正在作為科研機構的研究對象
艦名 建造船廠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完工日期
華麗號(R.36) 哈蘭&沃爾夫 1943.7.29 1944.11.16 1948.4.17
1948.5.21-1957.6.14服役於加拿大皇家海軍,艦名未變,舷號為CVL.21 1957年返還英國1961年出售1965年拆毀
艦名 建造船廠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完工日期
可怕號(R.93) 達文波特船廠 1943.4.19 1944.9.30 1949.2.5
1948年出售給澳大利亞,命名為悉尼號(R 17)1953年改為訓練艦,後改為快速運輸船1973年退役 19731975.10.30:出售解體
艦名 建造船廠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列維坦號(R.97) 斯旺.亨特 1943.10.18 1945.6.7
未完成1967年出售拆毀
艦名 建造船廠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完工日期
有力(R.95) 哈蘭&沃爾夫 1943.11.21 1945.2.27 1957.1.17
1952.4.23背加拿大皇家海軍以21,000,000英鎊收購,在貝爾法斯特改裝後於1957.6.26號交付加拿大皇家海軍(重命名為波拿文都號,聖波拿文都拿義大利神學家和哲學家,他教導說一切藝術和科學的目標都是對上帝的直接反思)1970.7.3:退役1971年在台灣拆毀
艦名 建造船廠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完工日期
武仙座(R.49) 維克斯-阿姆斯特朗 1943.11.12 1945.9.22 1961.3.4
1957年出售給印度1961年3.4:交付印度海軍,命名為維克蘭特號(R 11)1979-1983年改裝1989年增加階躍飛行甲板1997.1.31:退役現作為博物館保存在孟買
艦名 舷號 中文譯名 建造時間 服役時間 最終使用情況
Collossus 61/R.61 巨人 1942.6.19 1944.4.16 1946.7.23退役。8.6賣給法國,命名為Arromanches。1951年購回改為直升機母艦,1974.1.27退役。稍後解體。
Vengeance R.71 復仇 1942.11.16 1945.1.15 1952.11.13賣給澳大利亞。1956年轉賣給巴西。
Venerable 63/R.63 尊敬 1942.12.3 1945.1.17 1947.3.30退役。1948賣給荷蘭。1968.11.8轉賣給阿根廷。1986退役解體。
Pioneer D.76/R.76 先鋒 1942.12.2 1945.2.28 1946年退役,1954年解體。
Glory 62/R.62 榮耀 1942.8.27 1945.4.2 1957年退役,1961年解體。
Ocean 68/R.68 大洋 1942.11.8 1945.8.8 1958年退役,1962年解體。
Perseus D.51/R.51 英仙座 1942.6.1 1945.10.19 1957年退役,次年解體。
Theseus 64/R.64 雅典王子 1943.1.6 1946.2.9 1958年退役,1962年解體。
Triumph 16/R.16 凱旋 1943.1.27 1946.3.9 1981年解體。
Warrior 31/R.31 勇士 1942.12.12 1948.11 1946-1948租用給加拿大,1958.7.4賣給阿根廷,命名為「Independencia」號,1971年退役。
艦名 中文譯名 建造時間 完工時間 最終使用情況
Hood 胡德 1916.5.31 1920.3.5 1941.5.24被徳國戰列艦「俾斯麥」號擊沉。
Rodney 羅德尼 1916.10.9 - 1918年取消建造。
Howe 豪 1916.10.16 - 1918年取消建造。
Anson 安森 1917.11.9 - 1918年取消建造。
艦名 中文譯名 建造時間 服役時間 最終使用情況
King George V 英王喬治五世 1937.1.1 1940.12.11 1957年被拍賣拆毀
Prince of Wales 威爾士親王 1937.1.1 1941.3.31 1941.12.10被日本陸基飛機擊沉
Duke of York 約克公爵 1937.5.5 1941.11.4 1957.5.18送到造船廠拆毀
Anson 安森 1937.7.20 1942.6.22 1957.12.17送到造船廠拆毀
Howe 豪 1937.6.1 1942.8.20 1958.5.27送到造船廠拆毀
艦名 中文譯名 建造時間 服役時間 最終使用情況
Royal Sovereign 君王 1914.1.15 1916.5 1944.3.30以重建蘇聯海軍為目的,租用給蘇聯定名為Archangelsk(阿爾漢格爾斯克)。1949.2.9歸還,並在1952年拆毀。
Revenge 復仇 1913.11.22 1916.3 1948年拆毀。
Resolution 決心 1913.11.29 1916.12.7 1948年拆毀。
Ramillies 拉米利斯 1913.11.12 1917.10 1948年拆毀。
Royal Oak 皇家橡樹 1914.1.15 1916.5 1939.10.14在斯卡帕灣被德國潛艇U-47發射3枚魚雷擊中,13分鍾後,與787名官兵沉入海底。
美國海軍現有2型3級12艘大型航空母艦,其中包括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3艘、企業級核動力航母1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8艘。其中,除「小鷹」號母港設在海外的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外,其餘11艘的母港均在美國本土的五大航空母艦基地。
E. 為什麼巴黎13區(華人區)在法國電影素材中是暴力區
要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壁壘沒有拆除,「已類/另類」的界限就始終存在,漠視和歧見會使無數的城市飛地成為醞釀仇恨和暴力的溫床。
巴黎北郊的騷亂令人猝不及防。
去年年末,法國本土上映了新銳導演皮埃爾·莫萊爾的法式功夫片《第13區》。影片虛構的是未來年代的法國故事,看起來卻像今天法國現實政治的寓言。導演當然不是預言家,但是卻對法國社會內在矛盾有深刻洞察。
影片中的2010年代,政府對郊區的暴力犯罪已經失去控制,無奈之下,只能用圍牆與鐵絲網、機關槍分隔出一個巴黎「第13區」。這里沒有學校,也沒有郵局與警察。這里是貧民與移民的聚居地,更是犯罪分子為所欲為的亂世。在「第13區」,暴力是唯一的生存法則——無論對於平民,還是對於罪犯——誰強誰就是老大。
「第13區」就像巴黎美麗肌體上的毒瘤,政府首腦決心鏟除這塊罪惡之地。故事最後,陰謀鏟除「第13區」的壞人被逮,「第13區」也將會有學校與警察。這是一個愉快的結尾,平等和公正終於被捍衛。然而,電影終歸是樂觀的政治寓言,現實政治卻充滿吊詭奇異的變數。在這次巴黎北郊騷亂中,政府強調在事件處理中要確保平等和公正,以安撫那些早就心懷不平、怒火中燒的「壞小子」。但是,巴黎市民對蔓延的暴力充滿恐懼,並且對政府不力充滿抱怨。政府如何承受這樣的雙重夾擊?在電影《第13區》中,政府的天平倒向了富裕而守法的市區公民,而把犯罪和貧困留在了被隔離的土地上。但是,分隔並沒有帶來安寧,卻使沖突加劇,這不能不說是法國電影人對社會現實的警醒。
事實上,19世紀以來,由於人口流動的加速,在共同的政治經濟體系內,出現了建立於形形色色基礎上的階層或族群分隔——「第13區」就是這樣一個分隔象徵。顯然,今天的法國並不存在柏林牆曾經分隔過的意識形態沖突,在以體面文雅的中產階層為主體的法國,主要是由貧窮的外來移民、沒文化的底層平民形成的差異。援引這種差異,劃分「已類/另類」的界限,幾乎是所有人類社會的建構方式——只不過有些界限是看得見的,比如電影中「第13區」的圍牆和鐵絲網,現實中大量窮人聚居的巴黎郊區;有些界限則是看不見的,比如說在不同階層或族群間幽靈般游動的歧視和偏見。
面對上述人類社會必然存在的階層/族群分野,我們所該做的,並非是以「第13區」富於象徵意味的暴力分隔加固壁壘,而是要想法子拆除壁壘。對於目前正在蔓延的巴黎騷亂,法國政府一面加大警力撲火救急,一面允諾今後要為底層平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並在貧困街區開設更多學校,使得「人在邊緣」的「壞小子」們能夠融入主流社會。然而,族群熔融的「熔鍋理論」熬煮的並不是一鍋大白菜,而是帶有各自不同歷史經驗的社會人。就像那些在影片最後依然存在的路障與圍牆,只要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壁壘沒有拆除,「已類/另類」的界限就始終存在,漠視和歧見會使無數的城市飛地成為醞釀仇恨和暴力的溫床。
在中國現實中,來自鄉村的打工者聚居於城市邊緣,他們往往以籍貫和血緣為紐帶,形成建立於籍貫基礎上的原籍族群。在「起點公正」尚難保證的情況下,文化差異和階層分隔進一步使他們成為城市建構中的「另類」或「他者」。無論如何,這回的巴黎騷亂也該是為我們敲響的警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