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十年代末的電影新浪潮緣起在
有關這個概念的緣起解釋如下:
『來歷』
「新浪潮」這個詞最早來自法國女記者弗朗索瓦絲·吉羅(Françoise Giroud)於1957年10月3日發表於法國時事周刊《快報》(L'Express)的一篇以社會調查報告為依據的文章,這篇名為《新浪潮》的文章是改期《快報》周刊的封面文章,文章中將二戰後新一代法國青年統稱為「新浪潮」。之後,這個概念最早由法國影評人皮埃爾·比亞爾(Pierre Billard)於1958年2月的《電影》(Cinéma 58)第一次運用到電影批評中,在文章中,比亞爾列舉出一個法國青年導演的名單,名單上有22位新導演,在文章的末尾,比亞爾不無感慨地寫到:「這股『新浪潮』為什麼還服服貼貼地跟著前輩轉,真令人困惑。」但法國新浪潮運動,一般認為是從1959年戛納電影節上出現的一批法國青年導演為標志,從此人們將這批青年導演通稱為「新浪潮」一代。
『代表人物』
弗朗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埃里克·侯麥、克勞德·夏布羅爾、雅克·里維特
『戈達爾新浪潮作品』
戈達爾經常流連於巴黎的咖啡館,或在水壩工地上當小工,這孕育了第一部短片《混凝土工程》(1954)。196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盡》獲法國讓·維果獎。此片沒有腳本,導演連夜突擊對白,並在排練中進行修改。在後來的影片中,甚至在拍攝中還需導演向演員提示對話內容。他的這種即興式拍攝風格大多數是實景、外景,獨樹一幟,蜚聲國際。該片連同特呂弗的《四百擊》等影片被認為是「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作。
戈達爾是一位思想激進且多產的導演,主要作品有《小兵》(1960)、《蔑視》(1963)、《美國製造》(1966)、《中國姑娘》(1967),前期作品表現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機和混亂生活,後期轉向對左傾思想的研究。1959年,在特呂弗的幫助下,29歲的戈達爾導演了第一部長故事片《精疲力盡》並一舉成名。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達爾創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盡》、《卡賓槍手》、《狂人皮埃洛》等。
『貳』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特點
「新浪潮」電影以表現個性為主。特呂弗的《四百下》(1959)是較早出現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他信奉所謂「非連續性哲學」,認為生活是散漫而沒有連續性的事件的組合,在電影創作上否定傳統的完整情節結構,以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情節。戈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盡》(1959)就是其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叄』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表現手法
「新浪潮」的特呂弗等人都沒上過專門的電影學校或受過專門的訓練。他們對電影的認識和學習,是通過在法國電影資料館里看片得來的。他們在還不懂得應該怎樣拍片的時候,已經從那些壞電影中懂得了不應該怎麼拍片。特別是他們所反抗的那種「優質電影」,那種靠巨額投資,靠有把握的明星,靠以導演資歷為主的製片,靠大量採用布景等人工手段,靠故事情節吸引人以及影片製作周期長等等。在他們看來這與好萊塢在製作上毫無兩樣。「新浪潮」提出:「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要成為影片的製作者」。戈達爾大聲疾呼:「拍電影,就是寫作」。特呂弗宣稱:「應當以另一種精神來拍另一種事物,應當拋開昂貴的攝影棚……應當到街頭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攝……」。當他們自己拿到了攝影機之後,他們採取了與「優質電影」完全不同的製作方法:靠很少的經費、選擇非職業演員、以導演個人風格為主的製片方式,大量採用實景拍攝,靠非情節化、非故事化,打破了以沖突律為基礎的戲劇觀念,影片製作周期短等。所以人們說:「新浪潮首先是一次製片技術和製片方法的革命」。它沉重地打擊了法國好萊塢式的「優質電影」。
「新浪潮」電影以表現個性為主。特呂弗的《四百下》(1959)是較早出現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他信奉所謂「非連續性哲學」,認為生活是散漫而沒有連續性的事件的組合,在電影創作上否定傳統的完整情節結構,以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情節。戈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盡》(1959)就是其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新浪潮」不僅促進了法國電影表現手法的多樣化,也引發了現代主義電影思潮在歐美各國的第二次興起。像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為法國新浪潮的終結,主要觀點是,新浪潮電影的形式和風格,已廣泛地滲入到各種電影製作之中。
他們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人的處境、心理、愛情與性關系,與傳統影片不同之處在於充滿了主觀性與抒情性。這類影片較強調生活氣息,採用實景拍攝,主張即興創作;影片大多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表現手法上也比較多變。
『肆』 陳道明主演的那部他參加巴黎和會的那部電影叫什麼
片名是:《我的1919》
1999年攝制, 彩色寬銀幕, 100分鍾
內容簡介:
影片描寫本世紀初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參加1919年巴黎和會的種種經歷和他的摯友肖克儉,為抗爭列強,為討回正義,在凡爾賽宮廣場自焚的感人肺腑的事件。1919年中國爆發了倡導科學、民主的「五·四運動」。這是中國接觸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歷程,它標志著中國現代史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本片獲1999年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優秀男演員獎,獲2000年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一部感人肺腑的歷史名片……
編劇 黃丹 唐婁彝
導演 黃健中
攝影 張中平
美術 李瑤
錄音 章文 劉燕
作曲 許舒亞
製片主任 王中軍
主演 陳道明 許晴 何政軍 修宗迪
1918年,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初,中國駐美公使顧維鈞作為本國政府的全權代表赴法國參加巴黎和會。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在和會上卻處處受到歧視,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圖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辯論會上,顧維鈞慷慨陳詞,從歷史、人文等諸多方面闡明中國必須收回山東的嚴正立場,由此獲得全世界與全國的一致稱贊。
為爭取在法華工的同工同酬,顧維鈞的好友肖克儉在巴黎組織遊行罷工,遭到法國警察逮捕。獲釋之後,他仍然積極投入喚醒民眾的工作。然而,他和朝鮮革命者一起爆炸日本代表團所住旅館的偏激行為使朝鮮和中國成為輿論矛頭的指向。
巴黎和會最終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國內由此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肖克儉等人也在巴黎集會抗議。而軟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團在和約上簽字。代表團團長陸徽祥等人左右為難之下只好出走,代表團僅剩顧維鈞和王正廷兩人仍在堅持外交斡旋。肖克儉眼見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中國的現狀,憤然給愛妻留下遺書,在凡爾賽宮廣場舉火自焚。
《我的1919》———顧維鈞的悲哀
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震動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為背景,講述了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
顧維鈞無疑是片中最耀眼的人物,作為一名年輕的外交官,他勇敢,機智,才華橫溢,具有極強的愛國情感,他為捍衛民族尊嚴,維護國家利益傾盡了全力。面對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待客的無禮,他表現得不卑不亢,嚴肅而自信,得到了對方的尊重;在巴黎和會的發言中,他機智地利用日本代表的一個懷表痛斥日本帝國主義強佔山東的強盜行為,這更是轟動了整個巴黎;而在日本代表的威逼利誘下,他表現出了極大的蔑視,體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
可是,顧維鈞更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他的政府讓他悲哀,一心想當皇帝的袁世凱,只是在想著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他領導的北洋政府,腐敗無能,膽怯懦弱,早已把國家利益、民族尊嚴拋到一邊。顧維鈞這邊還在義正詞嚴,據理力爭,那一頭卻一封封電報催著要代表團在喪權辱國的和約上簽字。我在想,當他接到這一封封要命的電報時,是多麼的心灰意冷。
他的同事讓他悲哀。同樣是外交官,同樣是談判代表,他的同事卻害怕承擔責任,沒有人敢出席會議,出席會議也不敢發言,都把重擔往顧維鈞身上推,而當顧維鈞的演講取得成功時,又指責他「耍小伎倆,非大國風范」,表現出的更多是一種嫉妒,和這樣的同事共事,讓他是多麼寒心。
而我認為,顧維鈞最大的悲哀是來自國人對他的誤解。在整個巴黎和會中,他為中國的利益殫精竭慮,花費了多少心血,做了多少努力,他比任何人都辛苦,比任何人都累,中國外交的失敗絕不是他的責任。可是同胞卻不理解。他們聚在他的住所,責問他,辱罵他。當為中國付出全力的他聽到別人叫他「賣國賊」時,我能感覺到他的心在流淚,在滴血。
顧維鈞是強大的,強大來自他的內心,來自他高尚的靈魂,然而他又是孤獨的,在那個時代,在那個環境中,他孤立無援,他無法抗拒那些強權。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留在了中國的外交史冊上,他也將留在今天中國人的心中。
『伍』 被因禁十一年的電影叫致命的什麼
致命羅密歐 Romeo Must Die (2000)6.4
致命誘惑 Fatal Attraction (1987)7.4
致命的快感 The Quick and the Dead (1995)7.0
致命浪漫 True Romance (1993)8.2
致命玩笑 Joy Ride (2001)7.1
致命搖籃 Cradle 2 the Grave (2003)6.5
致命賞金 Widaehan yusan (2003)6.4
致命追緝令 Double Jeopardy (1999)7.5
致命追蹤 The Chaos Factor (2000)
致命性圈 The Circle (2003)5.6
致命的一擊 Fatal Attack, A (2001)
致命性騷擾 Chi meng sing siu yiu (2002)5.8
致命時刻 Desperate Hours (1990)6.6
致命警徽 Lone Star (1996)
致命魅惑 Fascination (2004)
致命的女性 Calmos (1976)
致命距離 Striking Distance (1993)7.0
致命英雄 Live Wire (1992)
致命驅逐 Lethal Eviction (2005)
致命假期 Fall Time (1995)
致命誘惑 A Dangerous Affair (1995)
致命思想 Mortal Thoughts (1991)
致命情挑 Under Suspicion (1991)7.5
致命的邂逅 Franck Spadone (2000)5.9
致命女郎 Lethal Lady (1990)
致命紫羅蘭 Ultraviolet (2006)5.9
致命迷路 A Woman Hunted (2003)
致命女人心 Sangre y arena (1989)7.7
致命螳螂 The Deadly Mantis (1957)
致命女人香 Bad Girls (1994)6.8
致命搏擊 Pit Fighter (2005)
致命的控訴 Prisoners of the Sun (1990)
致命科學怪人 Frankenstein Must Be Destroyed (1969)
致命肉食 Dead Meat (2004)
致命化身 Mary Reilly (1996)7.1
致命的深淵 Zhi ming de shen yuan (1989)
致命的艷遇 Une aventure (2005)6.0
致命拜訪 The Invasion (2007)7.1
致命隔絕 Deadly Isolation (2005)
致命偷窺 Zhi Ming Tou Kui (2006)
致命魔術 The Prestige (2006)8.4
致命密函 The Top Secret (2001)
致命吸血鬼 Frostbiten (2006)6.9
致命蔑視 The Scorned (2005)
致命教師 Fatal Lessons: The Good Teacher (2004)
致命的海岸線 Sizzle Beach, U.S.A. (1986)
致命的過錯 Errance (2003)
不曉得你說的哪部
『陸』 片名為兩個字的法國電影
香水,蝴蝶,芳芳,初吻,情人,殺戮,地下,苔絲,扒手,惡魔,大廚,烏鴉,壞血,親密,主顧,老槍,望風,暗流,獵物,薩岡,清潔,瘋草,綠光,蔑視,花瓶,忠貞,不朽,著魔,警員,她們,佐羅,巴黎,聖歌,海洋,周末,幸福,亞瑟,瑞奇
『柒』 跪求法國新浪潮的電影,【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法國新浪潮的電影,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最後一班地鐵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捌』 蔑視的電影《蔑視 Le Mépris(1963)》
[電影資料]
中文名字:蔑視
英文名字:CONTEMPT
譯名:輕蔑
別名:Le mépris Il disprezzo
地區:法國 義大利
語言:法語
字幕:英文
上映:1963年10月29日(義大利)
類型:劇情
片長:103分鍾 Finland: 97 分鍾 USA: 102 分鍾 Italy: 82 分鍾(re-edited version) (cut)
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演員:碧姬·芭鐸 米歇爾·皮寇利 傑克·帕蘭斯 弗里茨·朗
Giorgia Moll 拉烏爾·庫塔 Linda Veras 讓-呂克·戈達爾
[電影簡介]
本片講述的是編劇家波爾(米歇爾·皮寇利MichelPiccoli飾)與卡米爾(碧姬·芭鐸BrigitteBardot飾)是一對幸福的夫妻,保羅劇作家的工作也足以保證他們的衣食無憂。一次,製片人普羅可修(傑克·帕蘭斯JackPalance飾)邀請這對夫妻參加一個會談,在會談之中,面對著滔滔不絕的丈夫,米尤的心中第一次浮現出了一種名為「輕蔑」的可怕情感。回到公寓後,對拍片的事波爾的表現讓米尤再一次產生輕蔑感,在拍片的過程中米尤仍沒有改變這種心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感非但沒有減弱,反而越來越強烈,強烈到她已經無法再像以前那樣的對丈夫施以深刻的愛意。同時,英俊帥氣的普羅可修吸引了卡米爾的注意,兩人越走越近。當姦情敗露後,保羅大發雷霆,可米尤和普羅可修卻毫不在意的駕駛著豪車揚長而去,哪知道,悲劇性的命運正在前方等待著他們。最後米尤坐布羅可修的車子前往羅馬時發生車禍,二人雙雙喪命,兩具屍體就像無機物樣躺在那兒……
[關於DVD]
華美的《蔑視》依然有著精美的包裝,印刷細膩的小海報,從新設計的盤袋更顯尊貴。是收藏的不錯選擇。本片選用了一區CC版加上精心翻譯的字幕,還有細致的英語導評,讓你了解本片的所表達的含義。
[幕後製作]
芭鐸與戈達爾的合作本來就令人難以置信,但本片在戈達爾的操控下拍出了濃烈的思辯味道,同時也讓芭鐸的個人魅力得以展現。本片是以電影界為題材,描寫現代人的心理沖突,卻把戲中戲(片中的美國製片正在拍攝《荷馬史詩》中的一部)與現實間幾人的感情沖突互相穿插,以西方古文明來對照現實的愛情世界和現代人的心理矛盾,蔑視現實的愛情虛偽,更對以金錢至上為准則構建的西方現代文明進行嘲弄和批判,突出了戈達爾一貫的主題,當然,本片也充滿了詩情畫意,芭鐸的個性和曲線美發揮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