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末路狂花》為什麼可以被稱為女性主義電影的經典之作
《末路狂花》被稱為女性主義或女權主義的電影代表作,這部影史留名的經典佳片在豆瓣上獲得了8.7分高分,好於94%劇情片,好於97%犯罪片,是什麼原因讓這部片能獲得這樣的評價呢?
整片幾乎全部的劇情都發生在那輛高速賓士的1966年綠色雷鳥敞篷跑車上,它飛馳著越來越遠也帶著我們主人公姐妹的心飛的越來越遠越來越自由狂野。
綜上所述,《末路狂花》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女性主義經典之作。
⑵ 你認為《與外婆同行》是女權主義的電影嗎
短短79分鍾的片子我看了至少三遍才看出個所以然。第一遍看的時候沒有字幕,雖然漏掉了很多細節,但已經笑到彎腰。 Lily的喜劇表演簡直深入骨髓,即便看啞劇估計也會想笑。第二遍的時候我在網上下載了一個英文字幕,剛看開頭 我就被嚇到了,原來第一遍聽不太懂不是因為語速太快或是文化差異,原來是因為有GRE詞彙!估計除了美劇「生活大爆炸」經常拋出跟科學有關的GRE詞彙以外,沒有其他喜劇敢這么玩了。所以說,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喜劇大眾電影。第二遍因為有了台詞,所以很多細節都搞明白了,然後才知道這是一部純粹的女權主義電影,於是刷了第三遍。
電影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呈現了以Grandma Elle和Granddaughter Sage為中心的一天,並支離破碎的展現了Elle的一生(我不想把Grandma這個詞翻譯成「外婆」,是因為我覺得「外婆」的稱呼本身就違背女權主義的概念。這個「外」字就是對女性角色的一種邊緣化,所以我想還是用Grandma這個詞比較合適)。這種在短時間內描繪很長時間的手法讓我想到了電影「45年」,同樣都是用小標題把電影分割成幾部分,「45年」裡面的小標題不過是「星期一」 、「星期二」、「星期三」…如此這般提示時間,像寫日記一樣平淡無奇。但是「Grandma」用到的小標題卻很有詩意,在推動故事發展的同時也很有言外之意。譬如說,第一個標題雖然是「endings」,但它其實象徵「以結束為開始」:Elle和Olivia雖然結束了一段關系,但是在結束中彼此認識更深,才使最後飃忽不定的復合合情合理。 Sage雖然要結束妊娠,但也開始讓自己與母親及Grandma三個人之間建立起更深的聯系。 Violet曾做過義工的可以提供免費流產的女性診雖然結業,才有了後面漫長的一天。同時讓人感覺和Violet有關的一切都在Elle的生活里慢慢消逝,也包括Violet留下的車子最後徹底壞了,似乎是Elle應該開始新生活的時候了。(那台汽車其實是Lily Tomlin自己的,因為獨立電影一般沒什麼錢,所以要動用一切可用的資源。)
第二小節「ink」以紋身店為場景開始浮現出Elle以前的生活印記。這一節不得不提的是黑人角色和變性人角色。我第一眼看到那個紋身師就覺得她是變性人,後來查了維基網路才知道果然是,而且很有名。這個演員叫Laverne Cox,是第一個獲得「黃金時段艾美獎」提名的變性人,也是第一個在杜莎夫人蠟像館有等身像的變性人。黑人,同性戀,變性人在電影中是善良的,有能力的,講情義的:比如Violet是黑人(在電影開篇Elle回憶過往時看的照片里有提示,Violet留下的車子里的音樂也是黑人風格的);最後在女性診所里負責Sage手術的護士是黑人;唯一毫無怨言借錢給Elle的也只有這個變性人紋身師。相比之下,電影中的所有男性角色都是死板呆滯的,庸碌無為的,不負責任的:包括讓Sage懷孕又不願負責,甚至連一半流產費都不願意付的「小癟三」 ;在咖啡廳儀表堂堂卻似乎膽小如鼠的男顧客;在Sage她媽公司大堂那些犯了各種錯誤等著一個人女幫忙收拾爛攤子的男人們;還有Elle的前任丈夫Karl好像一隻雄性動物竟然有過11個老婆。不能說這些演繹在故意貶低男人,只能說這是從純粹的女性角度看到的男人(很難想像導演和編劇竟然是個男人)。
第三小節「apes」是女權主義狂飆的高潮。不過需要一些背景知識才能看明白,因為提到了幾部經典著作,包括女權主義作家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自傳 The Prime of Life (主要講述了她和法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開放式關系),引領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的「女性的奧秘」--貝蒂•傅瑞丹(The Feminine Mystique by Betty Friedan)和「女太監」--吉曼•基爾(The Female Eunuch by Germaine Greer),以及後現代女詩人,著有The New Fuck You: Adventures in Lesbian Reading 的艾琳邁爾斯(Eileen Myles)。(這里想解釋一下第一波和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第一波發生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主要爭取的是婦女參政權。最近有一部叫「婦女參政論者」的電影講的就是這個階段。第二波運動起始於1960年代,爭取的主要是更廣義上的平等和自由。我記得美劇Friends裡面有一段時間Rachel是不穿Bra的,這個其實是源於女權主意運動第二浪潮的觀念,就是女性徹底的解放自由不受束縛。)Elle用大猩猩的社群來對比人類社會也很諷刺,回歸了性作為生物屬性的根本。這一節雖然是Elle感情沖突的高峰,卻不是整部電影張力的頂點,因為第四節才真正把故事引導到了崩塌的邊緣。「I always liked women. I just didn't like myself.」我覺得這是全劇最讓人揪心的一句台詞。
⑶ 能否從女性主義角度分析一下電影絕代艷後800字左右,謝謝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法蘭西王後的一生,講述了那個年代,法國大革命前貴族們奢華迷亂的生活。奧地利公主瑪麗(克爾斯滕•鄧斯特 Kirsten Dunst飾)非常聰明,生性活潑,14歲的時候,在一場政治婚姻中,從奧地利公主變成法國的太子妃。由於某些原因,王子對瑪麗非常的縱容,婚後,瑪麗一直過著極其奢華的生活,同樣,瑪麗也一直無法與內心的寂寞徹底脫離。這部電影將給我們帶來關於18世紀法國宮廷和社會的各種震撼,匪夷所思的奢侈,慾望交織的愛情,以及最後法國人民的怒吼。
「時代會變,但我們對自由的追求和被愛的需求都是不變的,拋開身份和背景,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渴望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便是一個人最大的權利和自由。而如何好好地行使這份權利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要面對的課題」
在《絕代艷後》中,克斯汀飾演的瑪麗·安托瓦內特是法國歷史上有名的「斷頭王後」。她不僅因為生活窮奢極欲聞名於世,還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被憤怒的人民趕出皇宮,推上了斷頭台。
瑪麗·安托瓦內特畫像,圖片來自網路
雖然結局悲慘,但瑪麗王後是個風華絕代的傳奇女子。關於她有很多軼事至今都在民間流傳。
比如說她在7歲時在維也納皇宮偶遇前來表演的莫扎特,這位時年6歲的音樂神童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脫口而出「我以後要娶你為妻!」
當然,莫扎特沒能如願以償。因為4年後瑪麗就被許配給法國王儲路易十六,用以鞏固法奧聯盟。
所以瑪麗雖然含著金鑰匙出生,卻是一個政治的犧牲品。
在後世的流言中,瑪麗因為婚後紙醉金迷的生活而臭名昭著——雖然說有許多流言從未被證實過。
在《絕代艷後》這部電影中,導演索菲亞·科波拉試圖站在個人的角度,為我們展現瑪麗作為一個普通女人的一生。
前面已經說過,瑪麗在11歲時與路易十六訂婚。但實際上由於年齡實在太小,她一直留在奧地利的母親身邊待到14歲。
電影就從她14歲時嫁入法國開始講起。
⑷ 以女權主義為題材的電影有哪些
《小姐》韓國今年的電影,在國際上獲得很高贊譽,尺度較大,主要講兩個女人聯手反抗報復父權制,朴贊郁導演很擅長拿捏這類的題材,電影中處處有隱喻,手指,章魚,對男性權力的蔑視鄙夷…對於男性掌握權力與知識的時代,秀子教淑姬識字,可以說是對女性力量的自覺性的認知與把握。看完之後覺得確實很不錯,許多細節都值得推敲的。
⑸ 請列舉女性主義的電影
首先要了解女性主義電影的定義: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整整十多年間,美國影壇興起一股女性主義電影風,形成這一股風潮的原因主要是70年代開始盛行於美國的女性主義思潮以及女性解放運動,另一方面也多虧了這一批優秀的女演員,她們不願意再以充當銀幕花瓶為滿足,願意向復雜而有深度的女性角色挑戰。
如果用狹義的定義就是:女性觀點來詮釋有關女性的議題的電影。而廣義的定義:女性導演所拍攝,不一定是女性議題的電影,或是男導演拍攝,但是探討女性活動、女性題材的電影。當然,女性主義電影還是以女性為其主角,描寫這一些女性在父權以及時代的傾軋下奮力求取生存尊嚴的故事,所描寫的女性角色並不是為了對舊時代的賢妻良母歌功頌德,藉以更加鞏固父權的教化;反之,它更多描寫的是一些桀傲不馴,甚至不見容於當時的「壞女人」,她們特立獨行的行徑除了勇氣可嘉之外,對於性別刻板的顛覆、以及性別壓迫的解放更是引人深思。
比較有名的幾部有:
《破浪(Breaking the Waves)》
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出品時間:1996
出品國:丹麥/法國
片長:159min
《沉默(Tystnaden)》
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
主演: Ingrid Thulin Gunnel Lindblom Jorgen Lindstrom
出品時間:1963
出品國:瑞典/美國
《碧波女賊(Bandits)》
導演:卡耶-馮-嘉妮亞(Katja von Garnier)
出品時間:1997
出品國:德國
片長:107min
《安東尼亞之家(Antonia's Line)》
導演:瑪琳·格里斯(Marleen Gorris)
出品日期:1995
出品國:英國/比利時/荷蘭
片長:93min
《人·鬼·情》
導演:黃蜀芹
主演:裴艷玲
出品時間:1987
出品國:中國(上海電影製片廠)
還有《末路狂花》、《時時刻刻》、 《鋼琴課》、《尼基塔 》。
⑹ 請大家多多介紹一些女王女權類的電影啊!!
建議你看《穿普達拉的女王》,梅麗爾 斯特里普和安妮 海瑟薇主演。
⑺ 女性主義電影定義
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女性主義或(女權主義)思想在電影理論及批評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里的女權主義。主要是指本世紀60年代末歐美興起的新女權主義。從廣義上說,女權主義是一種世界性的思潮運動,其早期斗爭主要局限在政治、經濟和職業三個方面的平等要求上面。1968年法國5月風暴以後,第四要求,即性別平等要求,成為主要的要求。由此劃分了歐美文學批評的兩個階段,即是女性美學階段和性別美學階段。前者對婦女著作採取一種「雙性同體美學」,實即單性/男性美學的觀點,否認女性文學的創造意識和獨創性。後者從對本文中婦女形象的分析發展到對本文中的性別表述的分析,從而進入到質疑語言主體和表述本質的後結構主義分析。到80年代末則主要集中於對性別差異的比較研究。1973年,美國學者勞拉•穆爾維提交維斯康辛大學法學系論文《視覺快感和敘事性電影》的論文被認為是女權主義電影理論的重要文獻。美國學者安德魯稱贊該文「把精神分析同電影風格學這兩個領域清晰有力地聯系起來」文中她對好萊塢影片中的男性主義美學的實質做出毫不留情的揭示。1981年,她在美國紐約參加一次電影與心理分析研討會時提交了一篇題為《視覺快感和敘事性電影的反思》的論文。該文的出發點與敘事性電影批評的發展階段大體上是一致的:即對性別差異的關注。文中她除了繼續堅持原來的觀點以外又提出了另外兩條思考路線:女性觀看者的快感的性質問題以及位於敘事中心的女性角色對認同作用的影響問題。
⑻ 超好看的女性主義法國電影, 每一部都值得好好欣賞 有沒有相關的影視百度網盤資源
相關影片有:[私人采購員][2016][懸疑 / 驚悚][法國] [穿裘皮的維納斯][2013][劇情][法國/波蘭] 一日情人 網路網盤資源高清免費下載在線觀看
私人采購員
鏈接:
穿裘皮的維納斯
鏈接:
一日情人.法語中字
鏈接:
⑼ 法國有哪些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
說起法國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就不得不需要提到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之一:雷內·克雷爾法國電影的編劇、導演和理論家。法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轉折時期的重要導演,被稱為電影安徒生,他的電影是再造的成人童話世界,這個世界永遠有歌聲和愛情,沒有仇恨與丑惡,
首先推薦雷內.克萊爾的
《巴黎屋檐下》(1930年)
在克萊爾後期的作品中,經常為人提到的是《魔鬼的美》。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830年的義大利。浮土德教授接待梅菲斯托,梅菲斯托自遇見瑪格麗特後,變成了貧窮的亨利騎士。不久,教授失綜,亨利被控殺害教授,不得不與魔鬼簽訂協議...最後終於在起義的群眾、瑪格麗特和吉普賽人的相助下擊敗了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