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關於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的文獻綜述
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刑法和有關刑事法律所規定的犯罪行為。2001年「四五」普法啟動時,中央電視台和司法部在網上做過一個調查,以了解社會對一些法律問題的關注情況。後來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所列出的10個法律問題中最為人們所關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從這項調查看,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程度最高的問題之一。[1]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和特點(一)從犯罪主體來說,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齡化方向發展。由於發育年齡提前和頻繁接受不良文化影響等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初始年齡比20世紀70年代提前了2至3歲。近年來,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殺人、強奸、搶劫等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日益增多。[2] (二)從犯罪手段來說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現兇殘化和智能化。所謂兇殘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時,不計後果、殘無人道,在犯罪過程中,對被害人沒有絲毫同情憐憫之心,有的殘害被害人肢體,有的為消滅證據而滅口。所謂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來越先進。例如在通訊工具上使用手機、對講機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車甚至小轎車。二是實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來越多的採用一些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進行犯罪,例如網路犯罪等。三是未成年人反偵察能力不斷增強,實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後偽造現場,毀滅、轉移證據。(三)從犯罪類型來說,暴力犯罪、財產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並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斷向著嚴重化達到方向發展。根據公安部相關統計數字,1997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類型比例如下:搶劫佔46.3%;搶奪佔23%;盜竊佔6.6%;強奸佔4.8%。[3](四)從犯罪的組織形式來說,團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團伙犯罪。[4] 由於未成年人缺乏足夠的體力、智力、膽量和經驗,單獨作案往往難以成功,結成團伙可以互相壯膽,減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於得逞。當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團伙擁有嚴密的組織系統、作案紀律和防偵破措施,已經形成黑社會組織的雛形。這種團伙如果被不法人員掌握和控制或隨著團伙骨幹成員年齡的增長,將會演化為帶有黑社會性質的有組織的專業化犯罪集團,對社會危害性具有倍乘效應。二、關於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任何現象的產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條件。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約和決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種多樣,錯綜復雜。因此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運用多種學科作為工具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下面是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進行的分析。(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學分析一切犯罪行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進行的。未成年人雖然心理尚未成熟,但他們的犯罪行為也是受心理支配的。為什麼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顯著區別於成年人犯罪的特點?這是與作為犯罪主體的未成年人在這一特定年齡階段下所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分不開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未成年時期的年齡特點所形成的矛盾也是貫穿未成年人成長的全過程的,雖然這些矛盾與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產生並無必然的聯系,但是如果這些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很可能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動因。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1)精力過剩與調節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機能迅速發育,使他們的活動量增大,日常學習生活之餘仍有大量過剩的精力和體力,但是由於他們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對緩慢,缺乏足夠的調節和控制過剩精力的能力。因此,過剩的精力常常用之不當,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往往將過剩的精力用於搶劫、強奸等暴力性的犯罪活動中。(2)興奮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由於未成年人腺體的發育,內分泌非常旺盛,大腦常常處於興奮的狀態,導致他們的情緒興奮性高容易沖動,但是由於他們的大腦皮質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現沖動性和情景性犯罪。(3)性機能發育成熟和道德觀念缺乏的矛盾未成年時期,性機能逐漸發育成熟,從而產生強烈的性意識,有接觸異性的需求,有了性的慾望和沖動。然而,他們又缺乏組建家庭和負擔家庭的法律道德責任和經濟能力,從而產生了生物性和社會性的矛盾。如果,這一時期的未成年人不能正確處理好這對矛盾,那麼就不可能正確對待兩性關系,就有可能放縱自己,對自己的行為不加約束控制,從而強化這對矛盾,導致性方面的違法犯罪。例如,有的未成年人在色情、淫穢製品的刺激下,為了發泄生理沖動,不惜實施強奸、輪奸等性犯罪;或者為了嫖娼而不惜實施搶劫、盜竊、詐騙等財產性犯罪。2.未成年人個性心理結構內部的矛盾(1)孤獨感和強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現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齡普遍提前, 生理上的突飛猛進,尤其是性器官的發育成熟,使他們的性意識、性沖動,性體驗等接踵而至,這給他們帶來了種種困惑或疑慮,產生各種神秘不安的復雜心理。與此同時,他們的心理成熟卻明顯滯後。他們沒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來為因生理成熟產生的種種困惑解難釋疑,無法合理地為自己減輕心理的重負。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成人感逐漸增強,對於內心的困惑和疑慮不願輕易向他們吐露,於是表現出明顯的心理閉鎖。未成年人處於這種自我封閉之中在心理上與成年人產生隔閡,不願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因而產生孤獨感。但是這種孤獨感並不是他們所希望的,他們渴望被人理解,希望與人交往,希望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定的地位,希望能在同齡人中出類撥萃,以維護自尊。因而人際交往的需要較為強烈,這種在心理上既感到孤獨,又渴望交往的矛盾,可能使青少年陷於苦惱的境地。他們不願與父母老師溝通,卻希望與同齡夥伴拉幫結伙,有的甚至離家出走,出外尋找「友誼」。由於他們的社會閱歷少,認知狹窄、片面,分不清是非美醜,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容易被人引誘,上當受騙,稀里糊塗地就加入犯罪團伙,不知不覺地就走上犯罪道路。(2)好奇心強和辨別是非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對一切感到新奇,對自己不了解的現象,不理解的問題都表現出十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但由於他們社會經驗不足,認識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對許多社會現象和科學的准則還沒有自己定型的見解和觀點,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覺不自覺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響,看問題時以偏概全、固執己見,自己認為正確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的知識就不加考慮的片面接受,以致受到不良的社會風氣和一些宣揚暴力、色情的不良亞文化的影響而走上犯罪道路。(3)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隨著成人感的產生和增強,未成年人對自己估計過高強烈要求獨立自主,想從心理上改變過去依賴成年人和受人監護的狀態,即取得與成年人相同的地位,離開父母的管束,完全獨立。但是,由於他們沒有經濟來源,且社會生活經驗欠缺,不能適應錯綜復雜的社會,因此未成年人在生活上還要依賴於父母,在社會上還要依賴成年人。這種在心理上想獨立,而實際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賴父母的矛盾可能激發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沖突,加大代溝的裂痕。在現實社會中,有的因對父母的嚴格管束十分不滿而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報復心理,進而實施家庭暴力,甚至出現了弒親現象。(4)強烈的情緒沖動和理智控制較弱的矛盾未成年時期,情緒的興奮性高,情緒的波動性大,具有極大的沖動性,既表現為熱情活潑,又易急躁,激動,好感情用事。有時,當個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挫折感,進而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這時理智的控制能力卻顯得無能為力,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計後果採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向有關當事人或無辜群眾實施攻擊行為,進行報復。(5)自我意識的矛盾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已經形成的心理特點和正在發生進行的全部心理活動的認識,以及自己與外界事物相互聯系的認識。未成年人由於獨立性意向的發展,開始將對外界及外界事物與自己的關系的關注轉變為對自己心理活動的關注。這樣自己既是觀察者,同時又是被自己觀察的被觀察者,自我意識被分成兩個處於不同地位的部分:前者為理想的自我;後者為現實的自我。一般來說,現實的自我總是落後於理想的自我這樣一來,二者的不一致便產生了自我意識的矛盾.未成年人自我意識的矛盾通常表現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過高的自我評價,另一種則是過低的自我評價。過高或過低的自我評價往往導致個體自我意識確立過程中的過分自負或過分自卑這兩大心理缺陷。①過低的自我評價。處於這種意識狀態的未成年人,在把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進行比較時,對理想的自我期望較高,又無法達到,對現實的自我不滿意,又無法改進。他們在心理上的一個特徵就是自我排斥。由於在成長過程中,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的距離過大所導致的自我矛盾沖突,他們往往會產生否定自己、拒絕接納自我的心理傾向。這類未成年人往往降低人的社會需求水平,對自我過分懷疑,壓抑自我的積極性,並可能引發嚴重的挫折感和內心沖突。他們的心理體驗常伴隨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喪失和情緒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鬱等現象,尤其是面對新的環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時,常常會產生過激行為,釀成悲劇。近幾年來發生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由此類心理問題所導致的。 ②過高的自我評價。這是一種與過低的自我評價相對立的自我意識狀態。在這種自我概念的支配下,個體往往擴大現實的自我,形成錯誤的不切實際的理想的自我,並認為理想的自我可以輕易實現。這種類型的未成年人往往盲目樂觀,以我為中心、自以為是,不易被周圍環境和他人所接受與認可,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和不滿。因此極易遭受失敗和內心沖突,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導致苦悶、自卑、自我放棄。有時會引發過激行為和反社會行為。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社會學分析未成年時期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人生階段。因此,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徵本身並不是決定犯罪發生的必然原因。但是,由於這一特定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性、不穩定性,使得他們極易在社會化過程中接受錯誤、消極的影響,進而產生形成犯罪心理、實施犯罪行為的可能性。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經歷一個不完全社會化或者錯誤社會化的過程,這是一個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過程。未成年人的社會化主要是在家庭、學校等直接生活的微觀社會環境中實現的。1.家庭的不良影響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經歷的第一個場所,是他們社會化過程的起點。在未成年人社會化過程中,家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發性的影響。(1)家庭結構有缺陷家庭的殘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劑」。夫妻關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礎,當夫妻雙方感情破裂,或者因為離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雙方時,致使家庭結構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在這種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責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務勞動的壓力、時間、精力等的限制,疏於管理和教育,極易導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誤入歧途。另外,由於家庭結構不完整,導致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際關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點和反叛心理。他們在家裡得不到愛和精神生活的滿足,往往會向外尋求精神支持和寄託。這樣,由於他們心理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足,在不良環境的影響和壞人的教唆、引誘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2)家庭教養方式不當 家庭的教養方式直接關繫到教育的成敗。一些家長沒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徵和成長規律,造成教養方式不當,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據廣東省少管所反映,在該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養方式不當有關。[5]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嬌寵、溺愛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為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往往對子女採取的是一種百依百順、即使子女犯了錯誤也對其包庇的態度,使孩子從小養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惡勞、驕橫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為習慣。這種未成年人進入社會後,當他們的個人利益和需要不能在正常的范圍內得到滿足時,很可能不顧社會道德、法律規范,從而發生違法犯罪行為。②簡單粗暴與溺愛正相反,有些家長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些家長發現孩子犯了錯誤後,無視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獨立的人格,對他們動輒打罵。一方面,家長的舉動給子女提供了學習模仿的榜樣,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殘忍、粗暴、好鬥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的觀念。另一方面,引發、強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緒對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們在心理上視父母為敵,離家出走,流落到社會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溫暖」,有的在別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誘、威脅下,墮落成罪犯。③放任自流父母放棄了教育子女的責任,對子女的一切行為舉止採取不加干涉的態度,放任自流。在這種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孩子,極易形成冷酷的、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他們在父母的放任下過早的走向社會,由於缺乏父母的指導和監督,並且自身認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確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在社會上各種不良因素的誘導和影響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④期望過高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同時也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盡最大的努力也難以達到,這時孩子就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焦慮不安,產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當這些壓力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時,在逃避和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很可能會離家出走,以至誤入歧途;有的甚至做出弒親等過激行為。⑤缺乏情感溝通有的父母整天忙於工作或生意或只注重對子女的物質需求的滿足,而忽視了與子女的主動溝通,再加上未成年人心理上閉鎖性,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溝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時指點,內心的慾望和需求得不到滿足,現實的心理無以宣洩,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問題積重難返,進而形成抑鬱、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責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由於他們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實施暴力犯罪。(3)父母行為不良家庭中的社會化很多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態度等對未成年人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強,可塑性大,善於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較弱。所以父母有賭博、酗酒、盜竊、賣淫、嫖娼等不良行為,都會給子女以暗示的影響,並使他們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為行事,在其心靈中孕育下違法犯罪的種子。(4)家庭氣氛不和睦「家庭氣氛可以成為未成年人違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沖突的家庭氣氛,與違法行為率關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違法行為者明顯增多。」[6]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夫妻之間經常充斥著吵罵、指責、揭短、廝打,彌漫著一種沖突或不和諧的氣氛,會給子女帶來極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長此下去會造成性格內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礙。有些子女為逃避這種不和睦的家庭氣氛,極易離家出走,流落街頭,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5)家庭過於貧困由於父母的工作壓力較大或者父母雙方都下崗,家庭條件過於貧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齡人中產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和敵視社會的心理,為了滿足自己從家庭中無法得到的物質慾望,往往鋌而走險。家庭居住的環境和周邊條件不良,周邊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治安管理、文明程度等都是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孩子容易受周圍不良青年的影響,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2.學校教育的缺失學校也是未成年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學校教育,可以對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起到彌補和矯正的作用,幫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但是,學校教育還存在某些不盡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誤,不利於未成年人的社會化,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1)忽視思想品德教育由於在教育觀念上片面強調智育的重要性,學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有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簡單、陳舊或是流於形式,而且內容空洞、脫離實際,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在教師隊伍中,確實有一些素質差,職業道德低下的人。一種是課堂上可以講些大道理、道貌岸然,一離開課堂卻完全是另一個樣子。這樣就更加削弱了教育的權威性,甚至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這樣就很容易使成長中的未成年人排斥主流文化,而對不良亞文化產生認同,進而在不良亞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形成不良亞文化群體與主流文化相對抗,經過相互感染和認同,最後墮落為未成年人犯罪團伙。再一類是在一些學校中,成績好的是好學生,成績差的就是壞學生,並以此為依據,人為的把學生分成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使得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挫傷,失去了進取心和自信心,造成了一些學生的厭學、輟學,流失到社會上形成不良群體,無所事事,在壞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墮落為犯罪團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另外,未成年人在心理發育和人格形成的過程中,缺乏應有的道德引導和培養,很不利於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對社會上的各種消極因素的「免疫力」極低,在外界誘因的作用下,極易產生犯罪心理,走上違法犯罪道路。(2)法制教育效果不佳目前,學校法制教育落後,效果不佳,造成學生法制觀念淡薄也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法制教育課老師基本上是非法律專業畢業生,而且多數由政治老師兼任,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解釋法律知識准確程度不高的問題,上課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另外,法制教育也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識的傳授上,不能使學生形成與法律規范的要求相適應的價值觀,不能使法律規范的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需要和行為,不能使學生用法律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守法的行為習慣,沒有收到預防犯罪的效果,反而讓一部分學生由於了解法律規定而鑽法律的空子,心懷僥幸,而走上犯罪道路。(3)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滯後目前,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學校期間度過的,未成年人進入青春期後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開始對性有所感知,性意識處於從萌芽到日漸明確和成熟的階段,他們對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於獲得正確性知識和性教育的渠道不暢通,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指導,使得他們在性知識上表現為愚昧無知,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網站及淫穢音像製品等。由於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觀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他們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往往會出現越軌行為。未成年時期面臨著心理矛盾沖突的急劇發展和緊張繁重的學習負擔及家長望子成龍所造成的巨大壓力,這使得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了各種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但是,由於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忽視心理健康教育 ,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只是將心理教育的內容納入思想品德教育中,這使得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答和引導而更加嚴重。當他們不能承受時,很可能走向極端,通過暴力等方式宣洩出來,造成暴力、強奸等犯罪。3.同齡群體不良交往的影響馬克思說過:「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或間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7] 同齡人的相互交往在未成年人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極少數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並惡性發展,是與其未成年同齡群體的不良交往息息相關的。團伙犯罪一直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佔有很高的比例。不良交往往往是未成年人走上團伙犯罪道路的起點。一些被家庭和學校排斥和拋棄的不良少年,在不良亞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由於相同的感受聚集起來,通過不健康的娛樂、游盪、交談等方式形成不良交往的亞文化群體。法國犯罪學家塔爾德(Gabriel Tarade)在其專著《模仿規律》(Laws of Imitation)中指出:「模仿的程度,和人與人的距離成正比。關系密切的人,越彼此模仿,即發生模仿的可能性和模仿的強度越大。」[8]他們通過密切的接觸、相互觀察和模仿,使得原有的錯誤的社會意識、不良的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得到強化。美國「犯罪學之父」薩瑟蘭(Sutherlabd)認為:「犯罪是在交往過程中,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習得的。對犯罪行為學習的主要部分發生在親密的群體中。這種群體的主要成員是犯罪人所熟悉的夥伴、朋友等。犯罪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兩項內容:一是犯罪的技術;二是犯罪動機、驅動力、合理化和態度等特定方向。」[9]這樣,他們經過犯罪的學習,初步具備了實施犯罪的條件,通過違法嘗試,加速下滑,淪落為犯罪團伙。未成年人犯罪團伙,以其獨特的行為方式,如暴力、搶劫等與社會對抗,社會危害性極大。4.文化市場的失控由於文化市場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濫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誘因。各種充斥著暴力、色情淫穢內容的音像製品及網路游戲等等未成年人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腐蝕作用。美國學者班杜拉(Banra)認為:「電影、電視常常生動地描繪暴力的畫面,並且劇中的暴力被說成一種可以接受的行為,它甚至反映了一種英雄氣概,那些嫻於暴力的英雄從未因此而受到法律或社會的制裁。由此,人們將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暴力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用於處理日常事務或人際關系。」[10]未成年人處於求知和學習的人生階段,其主要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的習得方式就是模仿。這樣,媒體上大量的暴力渲染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性格上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並且殘忍、好鬥。遇事,頭腦簡單,很容易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導致暴力犯罪。另外,一部分影視、紀實作品為吸引觀眾,對黑社會性質、惡勢力團伙犯罪信息進行大量報道,對犯罪動機、作案過程進行過分詳細的描述。這給一些善於模仿的有劣跡的未成年人提供了模仿、學習的條件,他們不僅學會了作案手段,還學會了反偵察,反審訊的伎倆,成為了犯罪的「高手」、「專家」。未成年人性器官開始發育、性機能逐步成熟,生理結構的明顯變化引發了心理上的變化,好奇心增強,對自身的生理變化有著強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特別是對於與生理變化有關的信息有著更加濃厚的興趣。媒體中的色情內容,正切合了未成年人的這些特徵,滿足了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一些未成年人,由於自我控制能力差,抵擋不住誘惑,抑制不住生理和心理躁動,便產生嘗試的念頭,很可能誘發強奸等性犯罪的發生。另外,沉溺於上網也是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原因。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海淀檢察院近期對海淀看守所在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調查發現:73名有上網經歷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39人承認自己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因上網引起或與上網有關,佔53.4%。[11] 網路中通過互發電子郵件或聊天、在線游戲等手段進行交往,可以向對方隱瞞真實身份、年齡甚至性別等特徵。由於網路本身的這種隱蔽性,上網便成了很多處於心理閉鎖期的未成年人緩解內心緊張、釋放內心積郁的理想選擇。網路游戲、網路聊天過程中,虛擬的人物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規范,未成年人的心理隨意性被無限放大。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難以協調,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糾正和引導,就有可能導致未成年人為了滿足自我需要而不擇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利益。有些未成年人長期痴迷於網路,由於他們沒有經濟來源,為了支付高昂的上網費用,很可能實施搶劫、盜竊等財產性犯罪。
2. 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韓劇或電影(韓國的)
最推薦的幾部是《thank you》《魔女柔熙》《最後之舞》《豪傑春香》《我的女孩》《餅干老師星星糖》《威尼斯戀人(only you)》《宮》。嗯,最希望你看的是《最後之舞》,它真的是部值得看的片子!它能讓你動得真愛希望你喜歡~
3. 曾經在cctv6播出的一部法國外星人喜劇電影,求電影名
原 名: Mac and Me
譯 名: 新外星人
別 名: 麥克與我 | 邁克與我
導 演: ( 斯特爾特·羅菲爾 Stewart Raffill )
主 演: (克里斯汀·艾伯塞爾 Christine Ebersole) ( Jonathan Ward) ( Tina Caspary) ( Lauren Stanley) ( Jade Calegory) ( Vinnie Torrente)
上 映: 1988年08月12日
顏 色: 彩色
聲 音: Dolby
時 長: 95
類 型: 家庭 科幻
劇 情:
一個外星人家庭在不幸意外地被美國探測太空船攜回地球,他們在一陣混亂中沖出太空總署逃向沙漠,但小外星人麥克與家人失散,溜上了不良於行的艾瑞克家人的旅行車而跟著車到了內華達州。麥克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救了艾瑞克之後,與艾瑞克兄弟和鄰居女童黛比等人結為好友,並要求他們協助搜救在沙漠中垂死的家人。艾瑞克一行人終於在麥克的指引下找到他的家人並帶他們回家,卻不意在超級市場中造成騷動,警方及尾隨而來的科學家們企圖抓住他們而引發了沖擊……
4. 未成年人安全傷害事故的自然原因及人為原因
[摘要] 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刑法和有關刑事法律所規定的犯罪行為。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程度最高的問題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和特點。制約和決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種多樣,錯綜復雜。本文試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的有關知識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心理學分析,社會學分析
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刑法和有關刑事法律所規定的犯罪行為。2001年「四五」普法啟動時,中央電視台和司法部在網上做過一個調查,以了解社會對一些法律問題的關注情況。後來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所列出的10個法律問題中最為人們所關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從這項調查看,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程度最高的問題之一。[1]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和特點
(一)從犯罪主體來說,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齡化方向發展。由於發育年齡提前和頻繁接受不良文化影響等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初始年齡比20世紀70年代提前了2至3歲。近年來,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殺人、強奸、搶劫等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日益增多。[2]
(二)從犯罪手段來說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現兇殘化和智能化。所謂兇殘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時,不計後果、殘無人道,在犯罪過程中,對被害人沒有絲毫同情憐憫之心,有的殘害被害人肢體,有的為消滅證據而滅口。所謂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來越先進。例如在通訊工具上使用手機、對講機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車甚至小轎車。二是實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來越多的採用一些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進行犯罪,例如網路犯罪等。三是未成年人反偵察能力不斷增強,實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後偽造現場,毀滅、轉移證據。
(三)從犯罪類型來說,暴力犯罪、財產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並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斷向著嚴重化達到方向發展。根據公安部相關統計數字,1997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類型比例如下:搶劫佔46.3%;搶奪佔23%;盜竊佔6.6%;強奸佔4.8%.[3]
(四)從犯罪的組織形式來說,團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團伙犯罪。[4] 由於未成年人缺乏足夠的體力、智力、膽量和經驗,單獨作案往往難以成功,結成團伙可以互相壯膽,減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於得逞。當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團伙擁有嚴密的組織系統、作案紀律和防偵破措施,已經形成黑社會組織的雛形。這種團伙如果被不法人員掌握和控制或隨著團伙骨幹成員年齡的增長,將會演化為帶有黑社會性質的有組織的專業化犯罪集團,對社會危害性具有倍乘效應。
二、關於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
任何現象的產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條件。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約和決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種多樣,錯綜復雜。因此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運用多種學科作為工具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下面是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進行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學分析
一切犯罪行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進行的。未成年人雖然心理尚未成熟,但他們的犯罪行為也是受心理支配的。為什麼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顯著區別於成年人犯罪的特點?這是與作為犯罪主體的未成年人在這一特定年齡階段下所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分不開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未成年時期的年齡特點所形成的矛盾也是貫穿未成年人成長的全過程的,雖然這些矛盾與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產生並無必然的聯系,但是如果這些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很可能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動因。
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
(1)精力過剩與調節能力低的矛盾
未成年人生理機能迅速發育,使他們的活動量增大,日常學習生活之餘仍有大量過剩的精力和體力,但是由於他們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對緩慢,缺乏足夠的調節和控制過剩精力的能力。因此,過剩的精力常常用之不當,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往往將過剩的精力用於搶劫、強奸等暴力性的犯罪活動中。
(2)興奮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
由於未成年人腺體的發育,內分泌非常旺盛,大腦常常處於興奮的狀態,導致他們的情緒興奮性高容易沖動,但是由於他們的大腦皮質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現沖動性和情景性犯罪。
(3)性機能發育成熟和道德觀念缺乏的矛盾
未成年時期,性機能逐漸發育成熟,從而產生強烈的性意識,有接觸異性的需求,有了性的慾望和沖動。然而,他們又缺乏組建家庭和負擔家庭的法律道德責任和經濟能力,從而產生了生物性和社會性的矛盾。如果,這一時期的未成年人不能正確處理好這對矛盾,那麼就不可能正確對待兩性關系,就有可能放縱自己,對自己的行為不加約束控制,從而強化這對矛盾,導致性方面的違法犯罪。例如,有的未成年人在色情、淫穢製品的刺激下,為了發泄生理沖動,不惜實施強奸、輪奸等性犯罪;或者為了嫖娼而不惜實施搶劫、盜竊、詐騙等財產性犯罪。
2.未成年人個性心理結構內部的矛盾
(1)孤獨感和強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
現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齡普遍提前, 生理上的突飛猛進,尤其是性器官的發育成熟,使他們的性意識、性沖動,性體驗等接踵而至,這給他們帶來了種種困惑或疑慮,產生各種神秘不安的復雜心理。與此同時,他們的心理成熟卻明顯滯後。他們沒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來為因生理成熟產生的種種困惑解難釋疑,無法合理地為自己減輕心理的重負。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成人感逐漸增強,對於內心的困惑和疑慮不願輕易向他們吐露,於是表現出明顯的心理閉鎖。未成年人處於這種自我封閉之中在心理上與成年人產生隔閡,不願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因而產生孤獨感。但是這種孤獨感並不是他們所希望的,他們渴望被人理解,希望與人交往,希望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定的地位,希望能在同齡人中出類撥萃,以維護自尊。因而人際交往的需要較為強烈,這種在心理上既感到孤獨,又渴望交往的矛盾,可能使青少年陷於苦惱的境地。他們不願與父母老師溝通,卻希望與同齡夥伴拉幫結伙,有的甚至離家出走,出外尋找「友誼」。由於他們的社會閱歷少,認知狹窄、片面,分不清是非美醜,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容易被人引誘,上當受騙,稀里糊塗地就加入犯罪團伙,不知不覺地就走上犯罪道路。
(2)好奇心強和辨別是非能力低的矛盾
未成年人對一切感到新奇,對自己不了解的現象,不理解的問題都表現出十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但由於他們社會經驗不足,認識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對許多社會現象和科學的准則還沒有自己定型的見解和觀點,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覺不自覺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響,看問題時以偏概全、固執己見,自己認為正確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的知識就不加考慮的片面接受,以致受到不良的社會風氣和一些宣揚暴力、色情的不良亞文化的影響而走上犯罪道路。
(3)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
隨著成人感的產生和增強,未成年人對自己估計過高強烈要求獨立自主,想從心理上改變過去依賴成年人和受人監護的狀態,即取得與成年人相同的地位,離開父母的管束,完全獨立。但是,由於他們沒有經濟來源,且社會生活經驗欠缺,不能適應錯綜復雜的社會,因此未成年人在生活上還要依賴於父母,在社會上還要依賴成年人。這種在心理上想獨立,而實際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賴父母的矛盾可能激發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沖突,加大代溝的裂痕。在現實社會中,有的因對父母的嚴格管束十分不滿而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報復心理,進而實施家庭暴力,甚至出現了弒親現象。
(4)強烈的情緒沖動和理智控制較弱的矛盾
未成年時期,情緒的興奮性高,情緒的波動性大,具有極大的沖動性,既表現為熱情活潑,又易急躁,激動,好感情用事。有時,當個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挫折感,進而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這時理智的控制能力卻顯得無能為力,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計後果採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向有關當事人或無辜群眾實施攻擊行為,進行報復。
(5)自我意識的矛盾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已經形成的心理特點和正在發生進行的全部心理活動的認識,以及自己與外界事物相互聯系的認識。未成年人由於獨立性意向的發展,開始將對外界及外界事物與自己的關系的關注轉變為對自己心理活動的關注。這樣自己既是觀察者,同時又是被自己觀察的被觀察者,自我意識被分成兩個處於不同地位的部分:前者為理想的自我;後者為現實的自我。一般來說,現實的自我總是落後於理想的自我這樣一來,二者的不一致便產生了自我意識的矛盾。未成年人自我意識的矛盾通常表現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過高的自我評價,另一種則是過低的自我評價。過高或過低的自我評價往往導致個體自我意識確立過程中的過分自負或過分自卑這兩大心理缺陷。
①過低的自我評價。處於這種意識狀態的未成年人,在把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進行比較時,對理想的自我期望較高,又無法達到,對現實的自我不滿意,又無法改進。他們在心理上的一個特徵就是自我排斥。由於在成長過程中,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的距離過大所導致的自我矛盾沖突,他們往往會產生否定自己、拒絕接納自我的心理傾向。這類未成年人往往降低人的社會需求水平,對自我過分懷疑,壓抑自我的積極性,並可能引發嚴重的挫折感和內心沖突。他們的心理體驗常伴隨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喪失和情緒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鬱等現象,尤其是面對新的環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時,常常會產生過激行為,釀成悲劇。近幾年來發生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由此類心理問題所導致的。
②過高的自我評價。這是一種與過低的自我評價相對立的自我意識狀態。在這種自我概念的支配下,個體往往擴大現實的自我,形成錯誤的不切實際的理想的自我,並認為理想的自我可以輕易實現。這種類型的未成年人往往盲目樂觀,以我為中心、自以為是,不易被周圍環境和他人所接受與認可,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和不滿。因此極易遭受失敗和內心沖突,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導致苦悶、自卑、自我放棄。有時會引發過激行為和反社會行為。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社會學分析
未成年時期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人生階段。因此,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徵本身並不是決定犯罪發生的必然原因。但是,由於這一特定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性、不穩定性,使得他們極易在社會化過程中接受錯誤、消極的影響,進而產生形成犯罪心理、實施犯罪行為的可能性。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經歷一個不完全社會化或者錯誤社會化的過程,這是一個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過程。未成年人的社會化主要是在家庭、學校等直接生活的微觀社會環境中實現的。
1.家庭的不良影響
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經歷的第一個場所,是他們社會化過程的起點。在未成年人社會化過程中,家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發性的影響。
(1)家庭結構有缺陷
家庭的殘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劑」。夫妻關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礎,當夫妻雙方感情破裂,或者因為離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雙方時,致使家庭結構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在這種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責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務勞動的壓力、時間、精力等的限制,疏於管理和教育,極易導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誤入歧途。另外,由於家庭結構不完整,導致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際關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點和反叛心理。他們在家裡得不到愛和精神生活的滿足,往往會向外尋求精神支持和寄託。這樣,由於他們心理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足,在不良環境的影響和壞人的教唆、引誘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教養方式不當
家庭的教養方式直接關繫到教育的成敗。一些家長沒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徵和成長規律,造成教養方式不當,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據廣東省少管所反映,在該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養方式不當有關。[5]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嬌寵、溺愛
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為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往往對子女採取的是一種百依百順、即使子女犯了錯誤也對其包庇的態度,使孩子從小養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惡勞、驕橫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為習慣。這種未成年人進入社會後,當他們的個人利益和需要不能在正常的范圍內得到滿足時,很可能不顧社會道德、法律規范,從而發生違法犯罪行為。
②簡單粗暴
與溺愛正相反,有些家長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些家長發現孩子犯了錯誤後,無視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獨立的人格,對他們動輒打罵。一方面,家長的舉動給子女提供了學習模仿的榜樣,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殘忍、粗暴、好鬥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的觀念。另一方面,引發、強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緒對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們在心理上視父母為敵,離家出走,流落到社會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溫暖」,有的在別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誘、威脅下,墮落成罪犯。
③放任自流
父母放棄了教育子女的責任,對子女的一切行為舉止採取不加干涉的態度,放任自流。在這種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孩子,極易形成冷酷的、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他們在父母的放任下過早的走向社會,由於缺乏父母的指導和監督,並且自身認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確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在社會上各種不良因素的誘導和影響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④期望過高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同時也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盡最大的努力也難以達到,這時孩子就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焦慮不安,產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當這些壓力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時,在逃避和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很可能會離家出走,以至誤入歧途;有的甚至做出弒親等過激行為。
⑤缺乏情感溝通
有的父母整天忙於工作或生意或只注重對子女的物質需求的滿足,而忽視了與子女的主動溝通,再加上未成年人心理上閉鎖性,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溝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時指點,內心的慾望和需求得不到滿足,現實的心理無以宣洩,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問題積重難返,進而形成抑鬱、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責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由於他們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實施暴力犯罪。
(3)父母行為不良
家庭中的社會化很多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態度等對未成年人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強,可塑性大,善於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較弱。所以父母有賭博、酗酒、盜竊、賣淫、嫖娼等不良行為,都會給子女以暗示的影響,並使他們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為行事,在其心靈中孕育下違法犯罪的種子。
(4)家庭氣氛不和睦
「家庭氣氛可以成為未成年人違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沖突的家庭氣氛,與違法行為率關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違法行為者明顯增多。」[6]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夫妻之間經常充斥著吵罵、指責、揭短、廝打,彌漫著一種沖突或不和諧的氣氛,會給子女帶來極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長此下去會造成性格內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礙。有些子女為逃避這種不和睦的家庭氣氛,極易離家出走,流落街頭,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5)家庭過於貧困
由於父母的工作壓力較大或者父母雙方都下崗,家庭條件過於貧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齡人中產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和敵視社會的心理,為了滿足自己從家庭中無法得到的物質慾望,往往鋌而走險。家庭居住的環境和周邊條件不良,周邊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治安管理、文明程度等都是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孩子容易受周圍不良青年的影響,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學校教育的缺失
學校也是未成年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學校教育,可以對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起到彌補和矯正的作用,幫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但是,學校教育還存在某些不盡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誤,不利於未成年人的社會化,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1)忽視思想品德教育
由於在教育觀念上片面強調智育的重要性,學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有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簡單、陳舊或是流於形式,而且內容空洞、脫離實際,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在教師隊伍中,確實有一些素質差,職業道德低下的人。一種是課堂上可以講些大道理、道貌岸然,一離開課堂卻完全是另一個樣子。這樣就更加削弱了教育的權威性,甚至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這樣就很容易使成長中的未成年人排斥主流文化,而對不良亞文化產生認同,進而在不良亞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形成不良亞文化群體與主流文化相對抗,經過相互感染和認同,最後墮落為未成年人犯罪團伙。再一類是在一些學校中,成績好的是好學生,成績差的就是壞學生,並以此為依據,人為的把學生分成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使得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挫傷,失去了進取心和自信心,造成了一些學生的厭學、輟學,流失到社會上形成不良群體,無所事事,在壞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墮落為犯罪團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另外,未成年人在心理發育和人格形成的過程中,缺乏應有的道德引導和培養,很不利於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對社會上的各種消極因素的「免疫力」極低,在外界誘因的作用下,極易產生犯罪心理,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2)法制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學校法制教育落後,效果不佳,造成學生法制觀念淡薄也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法制教育課老師基本上是非法律專業畢業生,而且多數由政治老師兼任,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解釋法律知識准確程度不高的問題,上課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另外,法制教育也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識的傳授上,不能使學生形成與法律規范的要求相適應的價值觀,不能使法律規范的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需要和行為,不能使學生用法律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守法的行為習慣,沒有收預防犯罪的效果,反而讓一部分學生由於了解法律規定而鑽法律的空子,心懷僥幸,而走上犯罪道路。
(3)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滯後
目前,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學校期間度過的,未成年人進入青春期後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開始對性有所感知,性意識處於從萌芽到日漸明確和成熟的階段,他們對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於獲得正確性知識和性教育的渠道不暢通,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指導,使得他們在性知識上表現為愚昧無知,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網站及淫穢音像製品等。由於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觀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他們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往往會出現越軌行為。
未成年時期面臨著心理矛盾沖突的急劇發展和緊張繁重的學習負擔及家長望子成龍所造成的巨大壓力,這使得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了各種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但是,由於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忽視心理健康教育 ,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只是將心理教育的內容納入思想品德教育中,這使得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答和引導而更加嚴重。當他們不能承受時,很可能走向極端,通過暴力等方式宣洩出來,造成暴力、強奸等犯罪。
3.同齡群體不良交往的影響
馬克思說過:「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或間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7] 同齡人的相互交往在未成年人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極少數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並惡性發展,是與其未成年同齡群體的不良交往息息相關的。團伙犯罪一直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佔有很高的比例。不良交往往往是未成年人走上團伙犯罪道路的起點。一些被家庭和學校排斥和拋棄的不良少年,在不良亞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由於相同的感受聚集起來,通過不健康的娛樂、游盪、交談等方式形成不良交往的亞文化群體。法國犯罪學家塔爾德(Gabriel Tarade)在其專著《模仿規律》(Laws of Imitation)中指出:「模仿的程度,和人與人的距離成正比。關系密切的人,越彼此模仿,即發生模仿的可能性和模仿的強度越大。」[8]他們通過密切的接觸、相互觀察和模仿,使得原有的錯誤的社會意識、不良的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得到強化。美國「犯罪學之父」薩瑟蘭(Sutherlabd)認為:「犯罪是在交往過程中,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習得的。對犯罪行為學習的主要部分發生在親密的群體中。這種群體的主要成員是犯罪人所熟悉的夥伴、朋友等。犯罪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兩項內容:一是犯罪的技術;二是犯罪動機、驅動力、合理化和態度等特定方向。」[9]這樣,他們經過犯罪的學習,初步具備了實施犯罪的條件,通過違法嘗試,加速下滑,淪落為犯罪團伙。未成年人犯罪團伙,以其獨特的行為方式,如暴力、搶劫等與社會對抗,社會危害性極大。
4.文化市場的失控
由於文化市場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濫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誘因。各種充斥著暴力、色情淫穢內容的音像製品及網路游戲等等未成年人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腐蝕作用。美國學者班杜拉(Banra)認為:「電影、電視常常生動地描繪暴力的畫面,並且劇中的暴力被說成一種可以接受的行為,它甚至反映了一種英雄氣概,那些嫻於暴力的英雄從未因此而受到法律或社會的制裁。由此,人們將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暴力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用於處理日常事務或人際關系。」[10]未成年人處於求知和學習的人生階段,其主要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的習得方式就是模仿。這樣,媒體上大量的暴力渲染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性格上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並且殘忍、好鬥。遇事,頭腦簡單,很容易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導致暴力犯罪。另外,一部分影視、紀實作品為吸引觀眾,對黑社會性質、惡勢力團伙犯罪信息進行大量報道,對犯罪動機、作案過程進行過分詳細的描述。這給一些善於模仿的有劣跡的未成年人提供了模仿、學習的條件,他們不僅學會了作案手段,還學會了反偵察,反審訊的伎倆,成為了犯罪的「高手」、「專家」。未成年人性器官開始發育、性機能逐步成熟,生理結構的明顯變化引發了心理上的變化,好奇心增強,對自身的生理變化有著強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特別是對於與生理變化有關的信息有著更加濃厚的興趣。媒體中的色情內容,正切合了未成年人的這些特徵,滿足了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一些未成年人,由於自我控制能力差,抵擋不住誘惑,抑制不住生理和心理躁動,便產生嘗試的念頭,很可能誘發強奸等性犯罪的發生。
另外,沉溺於上網也是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原因。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海淀檢察院近期對海淀看守所在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調查發現:73名有上網經歷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39人承認自己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因上網引起或與上網有關,佔53.4%.[11] 網路中通過互發電子郵件或聊天、在線游戲等手段進行交往,可以向對方隱瞞真實身份、年齡甚至性別等特徵。由於網路本身的這種隱蔽性,上網便成了很多處於心理閉鎖期的未成年人緩解內心緊張、釋放內心積郁的理想選擇。網路游戲、網路聊天過程中,虛擬的人物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規范,未成年人的心理隨意性被無限放大。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難以協調,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糾正和引導,就有可能導致未成年人為了滿足自我需要而不擇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利益。有些未成年人長期痴迷於網路,由於他們沒有經濟來源,為了支付高昂的上網費用,很可能實施搶劫、盜竊等財產性犯罪。
汗~~~
5. 《不良家族》的片尾曲去哪下載!
聽聽是不是這個吧
사랑입니다 - 고현욱(是愛-高賢玉)
下載地址:http://211.176.63.161:8080/4/HIGH_MP3/376/376873.mp3
6. 求 不良家庭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分享鏈接:https://pan..com/share/init?surl=IOWC5nkP0XaQOPmcHp3mWA
提取碼:burc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關簡介:《不良家庭》是金敏慶執導,權慧智編劇,李准赫、申恩慶主演的韓國電視劇,2017年10月15日在韓國KBS電視台播出。
該劇講述想搞外遇的媽媽,不想做家長的爸爸,不想就業的兒子,想退學的女兒,這一家人的故事。
7. 不良家族裡良兒扮演者叫什麼
南相美Nam Sang Mi
姓名:南相美 Nam Sang Mi
昵稱:讒貓
出生日期:1984年5月3日
出道時間:2002年9月23日
身高:163cm
體重:49kg
家庭成員:父母、哥哥
興趣:嘮叨
特長:運動
學歷:東德女子大學放送演藝系
2002年還在念高二的南相美,因為希望幫補家計利用課餘時間到漢陽大學前的樂天利賣場打工,怎料,她美麗又清麗脫俗的外表卻讓漢陽大學的男生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此後,樂天利有一位漂亮女孩的消息火速傳開,「你有沒見過樂天利的漂亮女孩?」「她真的太漂亮了,還以為是藝人呢!」於是,為了見她一面而到店中的人多不勝數,收到的情書也不計其數。
她的相片也隨即被轉貼到網上,各個專門網站甚至開始出現她的個人網站,著名的網站Daum上也成立了她的專屬Cafe,會員人數由最初的三千快速增加到一萬,這位「Internet Face Zzang」吸引了雜志社、報社、電台及廣告公司紛紛向她招手,可是,南相美沒有進入演藝圈的決定。最後,在fans們及經理人公司誠意的打動下,南相美終於都成為了藝人,開展了多姿多彩的道路,接拍過多套電影及電視劇。
作品:電影
2003年:《不要相信她》(又譯作《賊婆百分百》)
2003年:《間諜女孩》(又譯作《北韓諜影》)
2004年:《靈》(又譯作《鬼友》)
2005年:《校園卧底》(又譯作《潛伏勤務》《逃學威鳳》)
2005年:《強力3班》(又譯作《警察故事》)
電視劇:
SBS《男人和女人》
SBS《白手脫出》
KBS Drama 短劇 《艾草和蒜的真實》
SBS《不是一個人》
KBS《美麗的你》
MBC《甜蜜間諜》
SBS《不良家族》
曾拍攝MV Vintage Blue 《愛是…愛是…》
李勝基-難以開口的話
曾拍攝廣告:現代證券,太平洋
8. 求一部外國電影,一個女人帶著十孩子的艱難生活,好像是法國的
歡樂滿堂 (2005) (Yours, Mine & Ours)
導 演:雷加·戈斯耐爾
主 演:丹尼斯·奎德 蕾妮·羅素
上 映:2005年11月23日
地 區:美國
語 言:英語
顏 色:彩色
時 長:90分鍾
類 型:喜劇片 家庭片 愛情片
分 級:美國:PG
歡樂滿堂 (2005)故事梗概
本片翻拍自1968年的經典影片《雙樂滿堂》,講述的是一名養了十個孩子的寡婦,和一名有八名小孩的鰥夫,親朋好友認為他們兩個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乃居中撮合他倆。全片就以這兩個多小孩的單親家庭如何相處以至互相融合過程來製造連串溫馨笑料,強調父母子女之間盡管相左的意見不少,但愛能克服一切……
http://www.cnmdb.com/title/48227/
9. 有誰能夠介紹介紹還有沒有像《不良家族》一樣類似的片子,裡面的奈琳好可愛啊
尚道,上學去----------演Rain的女兒的小女孩也是天使一樣可愛,而且更讓人憐愛,這劇也很好看,很感人
偉大的遺產------------裡面的小孩子也是超可愛的
美妙人生--------------裡面的小女孩很可愛
10. 推薦幾部新的韓國連續劇,電影也行,要喜劇
又看了一下,樓主要新的。。
忽略我的答復吧~
============
豪傑春香 ;my girl; 咖啡王子一號店;我是金三順;魔女幼熙; 經典的浪漫滿屋;一個孩子三個爸;only you;餅干老師星星糖;新進社員;不良家庭;巴黎戀人;新娘十八歲。
先介紹這么幾個電視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