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電影發展史中的關鍵性人物

法國電影發展史中的關鍵性人物

發布時間:2023-03-07 09:03:53

❶ 請介紹一下法國電影導演讓雷諾阿

讓.雷諾阿(Jean Renoir)
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Jean Renoir)有一句話:"許多導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說太多的道理,可是他們並不成功,而有一些導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電影只講述一個道理,我是屬於後者的……"
「我認為這個世界,尤其是電影,為一些假神(false gods)所負累。我的任務就是推翻他們。手持利劍,我本准備為完成這樣任務祭奠出我的生命。但這些假神還在那裡。我持續半個世紀的電影生涯也許幫助瓦解了其中一些。同樣這也幫助我發現其中的一些神是真的,也沒有必要摧毀它們。」

他的作品充滿詩意,題材廣泛且具獨特風格,卻又平易近人,尚·雷諾阿(Jean Renoir)不單是一位具有開闖及實驗精神的法國電影大師,他的電影深深影響了多位電影工作者,新浪潮導演如杜魯福及高達等更是對他贊譽有嘉。
生於巴黎蒙馬特,年青時期愛看差利·卓別林的喜劇、格里菲斯的默片,更為法國女演員嘉寶的大特寫而神迷。雷諾阿承繼了印象派畫家父親的風范,為藝術而忠於自己,不斷投入冒險精神,敢於實驗新電影文法。他的作品題材圍繞反戰、階級、人性、民族精神、俊男美女,但總脫不離愛情,他投資兼當製片完成首作《嘉芙蓮》(一九四二),便是為了要替太太留下倩影。美術出身的他,在場面調度及攝影手法上,力於創新,電影往往給人如詩如畫的感覺,雖是隱藏吁值得深思的哲理,卻原是看透世情,有著寬宏的看法,作品平易近人。他不單極受新浪潮導演愛戴,多部作品更被其他大師及好萊塢重新拍攝。他的人生,他的電影,活脫脫就是一本由默片時代到開啟新浪潮的電影發展史。
電影《大幻影》獨特之處,是沒有透過戰爭的慘烈,提出血腥的控訴,而以細致刻劃人性的手法,宣揚和平主義的訊息。此片為電影和雷諾阿贏得偉大的名譽,並獲得一九三七威尼斯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

《游戲規則》是雷諾阿人生中一部重大轉捩點的電影。透過各階層彼此間的對話和試探,揭露人性的傲慢、背信、欺詐、猜疑及分化,幽默諷刺悲劇收場。此片曾備受爭議,拷貝亦曾被刪剪及在戰火中受破壞,一九六六年丹麥坡迪爾大獎最佳外語片。是次將放映完整導演版本。影片《高斯福大宅謀殺案》便是向雷諾阿致敬的電影。
史詩格局的《馬賽曲》是《大幻影》的兄弟作,高度歌頌了法國歷史最偉大的時刻—法國大革命。雷諾阿動用了五百名臨時演員,串演人民力量由馬賽行軍至巴黎,場面之浩大,猶如親身經歷這段歷史的重要時刻,杜魯福指影片猶如新聞片段,為歷史塗上新鮮感覺,此片亦同時向導演格里菲斯的《國家的誕生》致敬。
改編自左拉小說的《衣冠禽獸》,是另一暴露了上流社會權力與慾望斗爭的影片。懸疑情殺片格局,雷諾阿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尚·嘉賓(Jean Gabin)的演出入木三分,被喻為最佳演出。費立茲·朗於一九五四年在荷李活改編拍成《人性的慾望》。
《在底層》描寫貴族男爵為世所迫放棄榮華,遷進貧民窟。尚·嘉賓片中扮演的小偷神采更令人動容。而片中一場蝸牛在男爵手上爬行亦成為經典的一幕。一九五七年日本導演黑澤明再改編拍成《低下層》,與本片互相輝映。
《跳河的人》表面像是滑稽喜劇,背後原來卻是貧富階級轉移的悲歌。本是一個平庸的故事,雷諾阿卻拍得一點也不平凡,演員化身為戲中人物的角色,動人的演出當然功不可歿。一九八六年荷李活重拍為處境喜劇《荒唐暴發戶》。《朗先生有罪》說出另一個階級悲劇,因上級對下屬的壓榨而引發的兇案,帶出低下層生活的無奈與悲哀。另一部雷諾阿重要之作《湯尼》刻劃了工人階級生活的愛情悲劇,因愛之名,撕開的卻是血腥本性。一九三六年榮獲紐約影評聯盟最佳外語片。
雷諾阿以印象派風格攝制了《鄉村一日》,一部改編自莫泊桑愛情小說的電影。故事雖短,但充滿詩情畫意。《法國肯肯》是雷諾阿重返法國執導的彩色大製作,描寫法國紅磨坊和肯肯舞創辦人鄧格拉的事跡,戲味濃厚,締造法國歌舞文化,為好萊塢歌舞片提供借鏡機會。

作為導演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3)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女僕日記 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 (1946)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Swamp Water ------- (1941)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Marseillais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為演員 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6) Fantôme d'Henri Langlois, Le ------- (2004)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作為編劇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1)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Marseillaise, La ------- (1938)
Bête humain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為製片人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4) 大河 The River ------- (1951)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Marseillaise, La ------- (1938)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❷ 法國電影發展史

電影誕生於1895年12月28日,第一次公映是在巴黎Grand咖啡館的「印度沙龍」,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十部主題簡單的一分鍾影片(《嬰兒喝湯》(Baby eating his soup)、《大牆爆破》(Demolition of a wall)等),第一天有35個觀眾,後來每天有2500個。

用讓-呂克·戈達爾的話說,如果盧米埃爾兄弟是最後的印象派,那麼喬治·梅里愛就是新藝術的第一個詩人。在他的攝影棚(他內心是個賭徒),他再造了新聞事件,拍攝了一些魔術電影如《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公眾很喜歡它。同一的公眾隨之追捧路易·弗亞德的神秘電影系列《芳托馬斯》(Fantômas)和《吸血鬼》(The Vampires)。

默片高峰/法國先鋒電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法國出現了印象派電影,像馬賽爾·萊皮埃等電影導演偏愛簡單的有大量感覺和跳躍性的虛構敘事組成的故事,這在當時很常見。

1924年,一種象徵性的先鋒電影加入了印象派電影。這次先鋒電影由「達達運動」的雕塑藝術家馬塞爾·杜尚和曼·雷組成,他們放棄了敘事來創造正式的視覺詩歌,如費爾南德·萊熱的《機器舞蹈》和路易·布努埃爾和他的《一條安達魯狗》。

三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銀幕不僅能夠被看見,而且也能夠被聽到。在法國,雷內·克萊爾和讓·維果帶來了詩歌現實主義,後者導演了《亞特蘭大號駁船》(L』Atalante),這是他的代表作和這次運動最華美的表現。讓·維果去世之後,朱利恩·杜維威爾和馬塞勒·卡內使詩歌現實主義電影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

最終,讓·雷諾阿的電影隨著1939年的《游戲規則》(La règle jeu)而在同行中興盛起來。

這部「幻想劇」表現了處於二戰邊緣的法國社會的問題。它拍攝於1939年7月,引來噓聲一片。幾周之後,二戰就爆發了……

佔領期的法國電影

最有天賦的電影導演的流亡使得一些新的有才華的導演的出現,如羅貝爾·布萊松、馬賽勒·卡內,後者拍攝了佔領期的第一部偉大電影《夜間來客》(Les visiteurs soir),而且推出了一系列把避難融入超自然力的電影,來避免處理一些時代話題。但是有一個例外:亨利·喬治·克魯佐導演的《烏鴉》(Le corbeau)。

戰後的轉變

二戰後,法國電影並沒有恢復往昔的光輝。然而,有四位電影導演仍是出類拔萃的:讓·雷諾阿、馬克斯·歐弗斯、羅貝爾·布萊松和雅克·塔蒂。

拒絕傳統電影的布萊松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角色的表演上,他總是使用非專業演員。他逐漸把音樂從他的電影中過濾掉了。

雅克·塔蒂把噪音當作插科打諢的靈感,他的英雄,胡洛先生(他自己)在一個被荒誕統治的詩意世界上進化著。

1956年,《上帝創造女人》像一股雷暴般爆炸開來。這種對淫邪的頌揚宣告了未來新浪潮的大膽。

新浪潮

多虧了輕便的新攝像機和易感光膠片,新浪潮的電影導演們離開攝影棚到外面去拍攝。帶領一個最小的劇組,他們拍攝得很快,預算很低。他們選擇每一項大膽的技術,拒絕按場面調度的經典規則去拍攝,完全自由地表現當代話題,貼近他們所關注的東西。

在法國,克勞德·夏布洛爾是第一個拍攝新浪潮長片的電影導演,這部影片即是攝於1958年的《漂亮的塞爾日》(Le beau serge)。

但是1959年贊譽來臨了,特呂弗在嘎納國際電影節上由於其第一部長片《四百下》(Les 400 coups)摘得了最佳導演獎,它講述了一個英俊的小偷男孩逃跑的不幸遭遇。

第二年,讓-呂克·戈達爾拍攝了這次運動的主導影片《筋疲力盡》(A bout de souffle),是一個羅曼蒂克和鋌而走險的青年的謝罪故事,它由弗朗西斯·特呂弗編劇。

新近

接下來的數十年,既有新浪潮傳統又有新的電影導演的出現,比如七十年代的貝特朗·塔維尼埃,、亞倫·科諾、 克勞德·米勒、莫里斯·皮亞拉。

七十年代對於新的電影明星也具有相同的意義,包括伊莎貝爾·阿佳妮和熱拉爾·德帕迪約。伊莎貝爾·阿佳妮不經常出現在銀幕上,但是從《阿黛爾·雨果的故事》(The Story of Adele H)到《瑪爾戈王後》(Queen Margot),她的每次表演都是一次重大事件。相反,熱拉爾·德帕迪約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表演者。他的表演包含了各種類型,從《跳華爾茲的人》(Going Places)中的小阿飛,到根據法國作家左拉的小說《萌芽》(Germinal)和巴爾扎克的小說《夏蓓爾上校》(Le Colonel Chabert)改編的歷史角色。

八十年代是一代人關注美麗圖像的美感和天分的時代:《歌劇紅伶》(Diva)中的閣樓變得像尚賈克貝內的《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中碧翠斯·黛兒的嘴巴一樣著名。年輕一代的偶像是呂克·貝松,他的《碧海藍天》(The Big Blue)達到了另類電影的地步。九十年代初期,演員克里斯蒂安·克拉維埃在影片《時空急轉彎》(Les Visiteurs)中正式成為新的路易·德·菲耐斯。

如今,法國電影提供了一塊獨一無二的作者調色板:阿蘭·雷斯奈斯、安德烈·泰西內、讓-保羅·拉珀諾(《屋頂上的騎兵》(Le Hussard sur le Toit),朱麗葉·比諾什主演)、貝特朗·塔維尼埃和克勞德·勒魯什(《愛的勇氣》(Le courage d』aimer)),同時不要忘了新一代電影導演,他們的代表如:阿諾·德斯普里欽、勞倫斯·弗瑞拉·巴博薩、馬里恩·弗諾克斯、托涅·馬歇爾、帕斯卡爾·費蘭和馬修·卡索維茨……

❸ 簡述為電影成為一門獨立藝術做出巨大貢獻的三個人 並敘述具體功績

1、埃米爾·雷諾

埃米爾·雷諾(Emile Reynaud,1844年12月8日-1918年1月9日),19世紀的法國人埃米爾·雷諾(Emile Reynaud)被譽為是「動畫的鼻祖」。

他發明的光學影戲機奠定了動畫的技術基礎,是動畫放映系統最早的雛形。1907年,他設計出三維效果的立體電影。1918年,雷諾在塞納河畔伊夫里逝世。

2、路易斯·盧米埃爾

路易斯·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1864年10月5日-1948年6月6日),出生於法國,電影發明家、導演、製片人。

他為人類電影事業的進步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他和兄弟奧古斯特·盧米埃爾發明了電影攝影機,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公開售票的第一場電影。

3、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

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生於1842年8月28日,1890年9月16日失蹤,是一位法國發明家。

電影史學家將他視為真正的早期電影之父。他用單鏡頭攝影機在紙質膠片上拍攝了最早的運動影像。他是法國人,也在英國和美國工作。



(3)法國電影發展史中的關鍵性人物擴展閱讀

埃米爾·雷諾個人發明:1876年,雷諾決定為一個孩子製作一個光學玩具,在轉盤活動影像鏡(Phenakistiscope)和西洋鏡(Zoetrope)的基礎上,他設計了活動視鏡,並於1877年12月21日申請了專利。該設計用12面鏡子拼成圓鼓形,彩色的圖片條裝在其中。

當玩具旋轉的時候,反射出每一幅圖片,而不需要復雜的機械裝置。圖片條展現了清晰、明亮、不失真的動畫效果,並且沒有抖動。他在巴黎租了一套公寓,將活動視鏡商業生產,在1878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展出,引起轟動。

❹ 法國電影的發展歷程

大戰結束以後﹐由於好萊塢影片的競爭﹑國外市場的喪失﹐加上百代採取全面清理的政策﹐關閉了他經營的製片﹑發行機構﹐賣掉了掌握法國主要影院網的百代交易公司和萬塞納膠片廠﹐使法國電影瀕於消亡的邊緣﹐影片產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輸出幾乎等於零﹐為了重振法國電影﹐德呂克﹐L.發起組織電影俱樂部的運動﹐並以他為中心創立了一個包括杜拉克﹐G.﹑萊皮埃﹐M.﹑愛浦斯坦﹐J.﹑岡斯﹐A.等人的電影流派──印象派。
他們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他們攝制的影片雖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點﹕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徵主義的比喻手法。印象派電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目》(1920年)﹑《太陽的死亡》(1921年)﹑《微笑的布迭夫人》(1923年)﹑萊皮埃的《海上的人》(1920年)﹑《無情的女人》(1924年)﹑《金錢》(1929年)﹑愛浦斯坦的《巴斯德傳》(1922年)﹑《忠實的心》(1924年)﹑《美麗的尼維爾納斯河》(1924年)﹑岡斯的《車輪》(1923年)﹑《拿破崙》(1927年)。印象派電影由於追求造型美﹑尋求新奇的視覺形像和新穎的拍攝角度﹐發展到完全否定人和社會﹐脫離現實。1924年德呂克故世後印象派便告衰落。印象派雖然只曇花一現﹐但在電影美學和電影技巧上卻有所貢獻﹐其中有德呂克在《狂熱》(1921年)中的深焦距鏡頭﹐岡斯在《車輪》中的加速蒙太奇﹑在《拿破崙》中疊印的人物及合成銀幕和多種角度拍攝的主觀鏡頭﹐萊皮埃在《黃金國》中從人物眼中看到的各種景像等。

❺ 你對法國電影史的看法 一千多字數··

30年代 1超現實主義電影 在電影誕生的二十餘年後,伴隨著歐洲先鋒藝術運動的興起、義大利人卡努杜為電影正名的努力以及世界大戰帶來的各國電影市場相對隔絕,「先鋒」的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了電影領域,做為一種媒介,電影的表現手法(相對梅里愛以敘事為基礎的視覺幻像)被統一到了人傳遞自身的渠道之內,這期間最為明顯的例子是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做為培育出印象派電影的法國來說,順勢發展出超現實主義電影並不值得意外。 超現實主義電影最為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的布努艾爾和法國的讓·考克多,1925年布努艾爾借參加一個國際會議的便利降臨巴黎,在那裡首先結識了一批繪畫的朋友並嘗試著指導戲劇,經過三年超現實主義氣氛的浸潤,他和達利以類似凱魯亞克後來「自動寫作」的方式創作《一條安達魯狗》也就顯得水到渠成了。並且這種傾向貫穿布努艾爾一生的創作,使他的多數作品都可以做為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探討的範例。 總的來說,超現實主義電影的根源是精神分析學說,並且和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相同,皆是文學、美術領域的先鋒藝術運動的擴散與綜合。 2詩意現實主義 在三十年代的傳統劇情片創作中,詩意現實主義是股最重要的傾向,這個名稱並不準確,以當時慘淡的國家經濟為背景,這些電影中彌漫著困頓傷感的聲調,講述的都為找不到希望的悲觀故事。 這一潮流的代表人物是讓·雷諾阿以及馬賽爾·卡內。演員讓·加賓主演了幾部最重要的詩意現實主義電影。 卡內的《霧碼頭》在詩意現實主義貫常的封閉之中融入了飄忽的氣氛,用蒙蒙霧氣給中景大行其道的舞台劇式傳統電影帶來了神秘的清新氣息。 40年代 1剛硬 雅克·貝克、羅伯特·布列松、雅克·塔蒂三人的作品,雖然主旨與趣味向去甚遠:貝克的犯罪題材電影、布列松帶有宗教禁慾感的極簡主義作品、塔蒂冷漠諷刺現代生活的喜劇,但表現手法上,都遵從克制的原則,減少了主觀音效的使用,鏡頭與人物的距離更靈活,對話的重要性下降,以上特點構成了四十年代法國電影的主要風貌,僅從電影業內部的影響探討,這是以雷諾阿為代表的三十年代主流電影衰落後必然的顛覆(過渡的過程在貝克身上尤其明顯),雖然詩意現實主義的悲觀調門被多少保存下來了,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願意認為冷酷和失敗才是世界的真相。 2獨立公司 在談論「新浪潮」時,梅爾維爾一直是無法越過的一環,這取決於梅爾維爾的製片公司對後來的特呂弗們深遠的影響。1949年,梅爾維爾自籌資金拍攝了《大海的沉默》,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上映後取得成功,為他自己的製片公司持續運作創造了條件,成為「新浪潮」諸將津津樂道的擺脫大製片廠取得經濟藝術雙重獨立的先例。 《大海的沉默》全片人物對白不多,情節靠畫外音推動,從風格上來說是標準的法國四十年代作品,梅爾維爾在後來的創作中將剛硬冷峻的風格一直維持了下去。 3類型片 法國的好萊塢式類型片正式成型於四十年代,喬治-亨利·克魯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克魯佐出道於四十年代,在五十年代達到個人事業的高峰。擅長拍攝壓抑而具諷刺性的惡棍人物驚險片。 50年代 1新浪潮 「新浪潮」一稱指向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法國電影業新導演大量涌現的潮流。新浪潮產生的背景中,有三件事很重要,一是上面提到的獨立製片公司成功先例;二是安德列·巴贊電影理論的崛起;三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出現,分別從經濟、理論等方面為新浪潮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新浪潮之「新」,主要體現在經濟層面,年輕導演擺脫製片廠體系,絞盡腦汁籌集影片拍攝資金的做法前所未有的普及開來,無論遺產、房產、朋友間的集資以及國家或企業資助,都成為譜寫銀幕詩篇的彈葯。當然,個人所能夠負擔拍攝成本仍是以設備的成本普及為前提,此後的幾十年,由於技術發展,資本獨立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導致傳統的大型電影製造企業影響力不斷下降,最終將走向消亡與轉型(日本的情況尤其突出)。 一般意義上的新浪潮導演,以五十年代《電影手冊》的幾位撰稿人為主,雷乃、瓦爾達等左岸知識分子通常被稱為「左岸派」,左岸派與新浪潮互相交錯之處甚多,無法劃出明晰的分野,比如政治上新浪潮整體偏右,但戈達爾無疑是個異類,左岸是左派的,可大多數時候態度柔和甚至曖昧;左岸擅用形式,但瓦爾達的作品在這一點上跟新浪潮的距離更短,相對左岸派依附文學的形勢探索,戈達爾不過更偏重音樂以及美術而已。故此我們很多時候把新浪潮和左岸派混為一談,在這一語境下,「新浪潮」的含義趨向含混而蓬勃的潮流,並進一步成為國際上命名電影盛世的慣例,比如後來的「捷克新浪潮」、「日本新浪潮」等等。 2紀錄片與半紀錄片 五十年代中後期的紀錄片發展出現了新的轉機,除開新聞作用為主的戰爭紀錄片,製作者更在意自身視角的表達。拉摩里斯和讓·魯什是這一期間重要的導演(還應算上一般歸為左岸派的克立斯·馬克以及雷乃),拉摩里斯最好的作品來自以兒童為主人公、賦予動物或非生命體人格的半劇情半紀錄電影,和後來基亞洛斯塔米的作品形式接近,這些篇幅不長的傑作畫面充滿詩意;魯什五十年代末開始在非洲拍攝用人類學目的介入的紀錄片,攝影基本為手提輕便機,時常有魯什與主人公討論以及解說的畫外音,和今天的《動物世界》欄目非常類似,和魯什聯系緊密的一個概念的是「真實電影」,真實電影與同時期出現的直接電影最大的不同在於製作者會刻意引導、調動被記錄者的情緒,介入並影響觀點的發展,大部分時候,真實與直接的區別被歸入歐洲和北美的地域劃分,然而就技術角度來說,真正的真實電影數量非常稀少。 60年代 1田園之風 在六十年代的法國電影業中,以鄉村為故事背景的優秀影片集中出現。讓-保羅·拉帕諾和克勞德·貝里是突出的兩個代表,拉帕諾藉助稍強卻柔和的用光打在城堡樹叢之類典型象徵物上烘托懷舊的浪漫情調,貝里的視線則要悲觀一些,使用鄉村風光營造反差的美感。候麥則在第一部長片之後便將主要陣地轉向精挑細選的田園舞台,做為一位大力探討男女情感關系的導演,純粹的背景無疑能為他提供更有說服力的效果。而其他一些前輩導演,比如布列松,這一時期也來到了鄉村工作。 2政治 六十年代末的政治風潮席捲全球,法國政治電影無論質量數量都無法與她的歐洲近鄰義大利相提並論。這期間法國最為耀眼的政治影片出自希臘移民加夫拉斯之手,加夫拉斯用攝影相對通俗而剪輯凌亂的風格講述政治陰謀、當局迫害。發展到七十年代,法國政治電影水準有所提高,但一般都以類型片的形式示人,手法上用了當時法國電影獨有的特色,比如反映種族問題的《無辜的強暴》用了散漫的不同層面多線敘事;戈達爾在因為車禍暫時離開故事片拍攝與1968年之間先後組建了「維爾托夫小組」和「聲音影像」兩個拍攝小組,用抽象但又強烈的語氣闡述政治問題的關節所在,形式更靈活。 70年代 1裸露 法國於七十年代開放了電影拍攝的尺度,直接導致情色電影大批涌現。賈斯特·傑克金憑借虛妄封閉感中充溢幻想氣質的作品在這一潮流中確立了自己的位置,他的柔光運用達到泛濫的地步,但也確實人為製造出了甜蜜的觸感。而另外一些導演,比如天生喜好接觸爭議的巴貝特·施羅德,更藉助開放的機會推出了虐戀題材的作品來達成先前受禁止的計劃。總的來說,法國導演對於裸露的興趣止於維持人物關系的可信度。 2新浪潮的孩子 七十年代出道的導演中,有幾位和新浪潮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耳濡目染新浪潮諸將的創作,是新浪潮著力不一的學生。克勞德·米勒曾經擔任特呂弗的副導演,某些時候被視為特呂弗的繼承者,他一再在作品中提醒我們反思被忽略的生活真相,溫柔的點醒對游戲規則的蒙昧認知。六十年代進入《電影手冊》的安德列·泰西內則用優雅的筆觸描繪年輕人蛻變的過程。這一批導演的心態跟手法普遍比較柔和。

❻ 西方電影的發展史

一:電影的的發明

1895月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鋪辛路十四號的「大咖啡館」地下室中第一次公開售票播放電影,標志著電影的正式誕生。

此後,電影影響愈大,被成為「機械文藝女神」。

其誕生和成長的歷 史,也即是連續攝影的機器、堅韌敏感的膠片和連續放映的機器這三種技術手段改進的過程。

(一)視覺殘留原理(0.1s~~0.4s)

比利時:普拉托

(二)照相技術

1.1824年,法國:尼艾浦斯——《餐桌》(世界第一張照片)

2.英國:穆布里奇——第一個將照相術用於活動攝影

3.法國:馬萊——1882年,第一次用一台攝影機拍攝電影

——1888年,第一架電影攝影機誕生

(三)動畫

1888年,法國:雷諾——光學影戲機

(四)膠片

1889年,愛迪生vs伊斯曼工廠合作創制

(五)放映機

1.1894年,迪克遜vs愛迪生——電影視鏡

2.法國:奧古莫斯

3.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活動電影放映機

二:電影美學思潮與流派

(一)寫實主義

1.樸素寫實主義(電影是「重現生活的機器」)

盧米埃爾兄弟——《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進站》

2.紀錄片派

(1)美國:弗拉哈迪(人類學紀錄流派)——《北方的納努克》

(2)維爾托夫(電影眼睛派)——《電影真理報》《電影眼睛》《前進吧,蘇維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3)英國:約翰*格里爾遜

《飄網漁船》《從鄉村來到城市》《夜郵》

(4)荷蘭:尤里斯*伊文思——《橋》《雨》《四萬萬人民》《風》

3.德國新客觀派(即「街道電影」)

卡爾*格呂納——《街道》

喬治*派勃斯特——《沒有歡樂的街》

布魯諾*拉恩——《街頭慘劇》

4.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派

(1)先驅者

雷內*克萊爾 讓*維果

(2)代表人物

讓*雷諾阿——《母狗》《游戲規則》(最終確立世界電影寫實主義傳統並形成系統的寫實主義電影語法)

5.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1)口號

「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

(2)誕生標志

1945年,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3)代表人物

羅西里尼 維斯康蒂 德*西卡 西柴烈*柴伐梯尼 德*桑蒂斯

(4)代表作

《偷自行車的人》《羅馬11時》《艱辛的米》《溫別爾托*D》

6.心理式寫實主義

(二)現代主義

1.歐洲先鋒電影運動(以法國先鋒電影運動為主)

(1)創始人

法國:路易*德呂克

(2)代表作

《機械舞蹈》《幕間休息》《一條安達魯狗》《卡里加里博士》

2.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1)代表人物

安德烈*巴贊(精神之父) 特呂弗 戈達爾 夏布羅爾 雅克*里維特

(2)代表作

《精疲力盡》《四百下》

(#)註:左岸派——《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3.義大利現代主義電影運動

(1)米*安東尼奧尼——《奇遇》《夜》《蝕》《紅色沙漠》《放大》

(2)費德里科*費里尼——《道路》《八部半》

(三)娛樂電影

1.重要人物

梅里愛 愛森斯坦 普多夫金

格里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

2.中心:好萊塢

(四)政治電影

1.法國

(1)代表人

雷內*阿利奧 卡蘭*卡爾茲 雷內*伏幾埃

(2)代表作

《 *** 中的鐵路員工》《這僅僅是開始》《溫德爾工廠的復工》

2.義大利

(1)代表人

塔維亞尼兄弟 弗朗西斯科*羅西

(2)代表作

《懷疑》《奎伊瑪達》《馬太伊事件》《一個警察局長的自白》《對一個不受懷疑的公民的調查》《工人階級上天堂》《希特勒的最後十天》《墨索里尼的最後行動》《我們曾如此相愛》三:好萊塢電影

(一)好萊塢影都簡史

1.1909年11月,「好萊塢之父」格里菲斯率領劇組至此拍攝影片

2.八大影片公司

米高梅(MGM) 派拉蒙 華納兄弟 20世紀福克斯

雷電華(RKO) 環球 聯美 哥倫比亞

3.好萊塢製片業五大基本特徵

高成本 高科技 高片酬 高收入 高利潤

(二)好萊塢電影發展史

1.默片時期(1896~~1923)

卓別林——《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

勃斯特*基頓(喜劇電影奇才)(石面人)——《航海家》《將軍號》

哈洛德*蘇埃德

哈萊*蘭登

2.有聲電影時期(1923~~1932)

(1)1926年,華納:《唐璜》

(2)1927年,華納:《爵士歌王》

(3)1927年,《紐約之光》(標志有聲電影正式誕生)

3.蓬勃發展時期(1932~~1941)

(1)演員

MGM:葛麗泰*嘉寶 克拉克*蓋博 瑙瑪*希拉 費雯*麗

華納:卑蒂*戴維斯 亨弗萊*鮑嘉

派拉蒙:瑪琳*黛德麗 克勞黛*考爾白 賈利*古柏(英雄明星)

電影神童:奧遜*威爾斯

(2)代表作

《安娜*克里斯蒂》《瑞典女王》《茶花女》《亂世佳人》《一夜風流》

《告密者》《公民凱恩》《一個明星的誕生》《紅衫淚痕》

《綠野仙蹤》《呼嘯山莊》《關山飛渡》《費城故事》《蝴蝶夢》 《青山翠谷》

4.二戰時期(1939~~1945)

《血雨腥風》《大獨裁者》《納粹間諜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孫》

《納粹黨徒》《卡薩布蘭卡》

5.二戰後時期(1945~~20C70S末)

威廉*惠勒——《黃金時代》

約翰*休斯敦——《寶石嶺》

金*維多——《太陽浴血記》

賈利*古柏——《弗吉尼亞人》《永別了,武器》《戰地鍾聲》《正午》

亨弗萊*鮑嘉——《非洲皇後號》《馬耳它之鷹》《黑道》《夜長夢多》

奧黛麗*赫本——《羅馬假日》《戰爭與和平》《窈窕淑女》

瑪麗蓮*夢露

伊麗莎白*泰勒

凱瑟琳*赫本

6.20C70S末~~20C80S末

《克萊默夫婦》《普通人》《母女情深》《墜入情網》

《金色池塘》《雨人》《為黛西小姐開車》

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系列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E*T外星人》《第三類接觸》《大白鯊》《奪寶奇兵》

《紫色》《太陽帝國》

7.20C90S~~

《木乃伊》《駭客帝國》《第六感》《女巫布萊爾》《諾丁山》《落跑新娘》《間諜奧斯汀》《老爸向前沖》《將軍的女兒》《美國派》《泰山》《花木蘭》《獅子王》《沉默的羔羊》《阿甘正傳》《肖恩克的救贖》《勇敢的心》《楚門的世界》《泰坦尼克號》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

(三)好萊塢電影業的特色

1.製片廠制度

2.明星制

3.獨立製片人制度

1977年,伍迪*艾倫《安女尼*霍爾》

斯派克*李

昆廷*塔倫蒂諾

斯蒂文*索德伯格

卡梅隆*克羅

科恩兄弟

4.類型片

(1)西部片

1903年,埃德溫*鮑特《火車大劫案》(奠定西部片基本特點)

1939年,約翰*福特《關山飛渡》(西部片特點全面形成)

《大地驚雷》《約克軍曹》《正午》

《不可饒恕》(20C90S西部片復甦標志之一)

《與狼共舞》(20C90S西部片復甦標志之一)

(2)科幻片

梅里愛《月球旅行記》

德國:弗里茨*朗格《大都市》(世界第一部現代科幻片)

英國:《侏儒》

1968年,斯坦利*庫布里克《2001:漫遊太空》(美國第一科幻片)

《第三類接觸》《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天地大沖撞》《駭客帝國》

(3)歌舞片

《爵士歌王》《百老匯旋律》

勃斯比*伯克萊《第42街》

弗雷德*艾斯蒂爾——《高帽》《巡迴演出》

金*凱利——《雨中曲》(第一歌舞片)

(4)犯罪片

1927年,《黑社會》

《疤面大盜》《教父》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懸念大師)《三十九級台階》《失蹤的女人》《蝴蝶夢》《愛德華夫人》《美人計》《後窗》《暈眩》《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群鳥》

(一)法國電影簡史

1.盧米埃爾兄弟

《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進站》《出港的船》《水澆園丁》

2.梅里愛

《貴婦人的失蹤》《橡皮頭人》《管弦樂隊指揮》《月球旅行記》

《太空旅行記》《愛德華七世加冕典禮》

3.拉菲特兄弟

《吉斯公爵的被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麥克白》

4.印象派(20C20S)

路易·德呂克《狂熱》《沉默》《西班牙的節日》《流 *** 》

謝爾曼·杜拉克《微笑的布德夫人》

阿倍兒·岡斯《車輪》《拿破崙傳》

讓·愛浦斯坦《紅色旅店》

萊皮埃《黃金國》

5.抽象主義(20C20S)

費爾南多·萊謝爾《機械舞蹈》

雷內·克萊爾《幕間節目》

6.超現實主義(20C20S)

謝爾曼·杜拉克《僧侶與貝殼》

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

7.詩意現實主義(20C30S)

雷內·克萊爾《巴黎屋檐下》《百萬法郎》《自由屬於我們》《七月十四日》

讓·維果《尼斯景象》《塔利斯》《操行零分》《駁船亞特蘭特號》

讓·雷諾阿《母狗》《幻滅》《游戲規則》《吾土吾民》

8.新浪潮運動(1958~~1962)

夏布羅爾《漂亮的塞爾其》

特呂弗《淘氣鬼》《四百下》

戈達爾《筋疲力盡》

9.左岸派

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亨利·科爾皮《長別離》

羅布·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快列車》

瑪格麗特·杜拉《印度之歌》

❼ 簡述法國電影發展史 大概簡述一下就行了

先驅者

電影誕生於1895年12月28日,第一次公映是在巴黎Grand咖啡館的「印度沙龍」,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十部主題簡單的一分鍾影片(《嬰兒喝湯》(Baby eating his soup)、《大牆爆破》(Demolition of a wall)等),第一天有35個觀眾,後來每天有2500個。

用讓-呂克·戈達爾的話說,如果盧米埃爾兄弟是最後的印象派,那麼喬治·梅里愛就是新藝術的第一個詩人。在他的攝影棚(他內心是個賭徒),他再造了新聞事件,拍攝了一些魔術電影如《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公眾很喜歡它。同一的公眾隨之追捧路易·弗亞德的神秘電影系列《芳托馬斯》(Fantômas)和《吸血鬼》(The Vampires)。

默片高峰/法國先鋒電影

第一次

世界大戰末期,法國出現了印象派電影,像馬賽爾·萊皮埃等電影導演偏愛簡單的有大量感覺和跳躍性的虛構敘事組成的故事,這在當時很常見。
1924年,一種象徵性的先鋒電影加入了印象派電影。這次先鋒電影由「達達運動」的雕塑藝術家馬塞爾·杜尚和曼·雷組成,他們放棄了敘事來創造正式的視覺詩歌,如費爾南德·萊熱的《機器舞蹈》和路易·布努埃爾和他的《一條安達魯狗》。

三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銀幕不僅能夠被看見,而且也能夠被聽到。在法國,雷內·克萊爾和讓·維果帶來了詩歌現實主義,後者導演了《亞特蘭大號駁船》(L』Atalante),這是他的代表作和這次運動最華美的表現。讓·維果去世之後,朱利恩·杜維威爾和馬塞勒·卡內使詩歌現實主義電影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

最終,讓·雷諾阿的電影隨著1939年的《游戲規則》(La règle jeu)而在同行中興盛起來。

這部「幻想劇」表現了處於二戰邊緣的法國社會的問題。它拍攝於1939年7月,引來噓聲一片。幾周之後,二戰就爆發了……

佔領期的法國電影

最有天賦的電影導演的流亡使得一些新的有才華的導演的出現,如羅貝爾·布萊松、馬賽勒·卡內,後者拍攝了佔領期的第一部偉大電影《夜間來客》(Les visiteurs soir),而且推出了一系列把避難融入超自然力的電影,來避免處理一些時代話題。但是有一個例外:亨利·喬治·克魯佐導演的《烏鴉》(Le corbeau)。

戰後的轉變

二戰後,法國電影並沒有恢復往昔的光輝。然而,有四位電影導演仍是出類拔萃的:讓·雷諾阿、馬克斯·歐弗斯、羅貝爾·布萊松和雅克·塔蒂。

拒絕傳統電影的布萊松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角色的表演上,他總是使用非專業演員。他逐漸把音樂從他的電影中過濾掉了。

雅克·塔蒂把噪音當作插科打諢的靈感,他的英雄,胡洛先生(他自己)在一個被荒誕統治的詩意世界上進化著。

1956年,《上帝創造女人》像一股雷暴般爆炸開來。這種對淫邪的頌揚宣告了未來新浪潮的大膽。

新浪潮

多虧了輕便的新攝像機和易感光膠片,新浪潮的電影導演們離開攝影棚到外面去拍攝。帶領一個最小的劇組,他們拍攝得很快,預算很低。他們選擇每一項大膽的技術,拒絕按場面調度的經典規則去拍攝,完全自由地表現當代話題,貼近他們所關注的東西。

在法國,克勞德·夏布洛爾是第一個拍攝新浪潮長片的電影導演,這部影片即是攝於1958年的《漂亮的塞爾日》(Le beau serge)。

但是1959年贊譽來臨了,特呂弗在嘎納國際電影節上由於其第一部長片《四百下》(Les 400 coups)摘得了最佳導演獎,它講述了一個英俊的小偷男孩逃跑的不幸遭遇。

第二年,讓-呂克·戈達爾拍攝了這次運動的主導影片《筋疲力盡》(A bout de souffle),是一個羅曼蒂克和鋌而走險的青年的謝罪故事,它由弗朗西斯·特呂弗編劇。

新近

接下來的數十年,既有新浪潮傳統又有新的電影導演的出現,比如七十年代的貝特朗·塔維尼埃,、亞倫·科諾、 克勞德·米勒、莫里斯·皮亞拉。

七十年代對於新的電影明星也具有相同的意義,包括伊莎貝爾·阿佳妮和熱拉爾·德帕迪約。伊莎貝爾·阿佳妮不經常出現在銀幕上,但是從《阿黛爾·雨果的故事》(The Story of Adele H)到《瑪爾戈王後》(Queen Margot),她的每次表演都是一次重大事件。相反,熱拉爾·德帕迪約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表演者。他的表演包含了各種類型,從《跳華爾茲的人》(Going Places)中的小阿飛,到根據法國作家左拉的小說《萌芽》(Germinal)和巴爾扎克的小說《夏蓓爾上校》(Le Colonel Chabert)改編的歷史角色。

八十年代是一代人關注美麗圖像的美感和天分的時代:《歌劇紅伶》(Diva)中的閣樓變得像尚賈克貝內的《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中碧翠斯·黛兒的嘴巴一樣著名。年輕一代的偶像是呂克·貝松,他的《碧海藍天》(The Big Blue)達到了另類電影的地步。九十年代初期,演員克里斯蒂安·克拉維埃在影片《時空急轉彎》(Les Visiteurs)中正式成為新的路易·德·菲耐斯。

如今,法國電影提供了一塊獨一無二的作者調色板:阿蘭·雷斯奈斯、安德烈·泰西內、讓-保羅·拉珀諾(《屋頂上的騎兵》(Le Hussard sur le Toit),朱麗葉·比諾什主演)、貝特朗·塔維尼埃和克勞德·勒魯什(《愛的勇氣》(Le courage d』aimer)),同時不要忘了新一代電影導演,他們的代表如:阿諾·德斯普里欽、勞倫斯·弗瑞拉·巴博薩、馬里恩·弗諾克斯、托涅·馬歇爾、帕斯卡爾·費蘭和馬修·卡索維茨……

❽ 這是電影史上, 十個最偉大的女導演!

在發展越來越快的電影業,女演員已經一波又一波,而且以女性為第一角色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其中很多已經表現出了巾帛不讓須眉的小脾氣。比如2015年以5200美元天價收入雄踞掙錢最多的女演員榜首的詹妮弗·勞倫斯,簡直完爆一大波男星,葉良辰估計也得服。

索菲亞·科波拉是傳奇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唯一一個女兒,因此她承受著不小的壓力。索菲亞最近的一些作品給出了一些指示,她正迅速地接過父輩的旗幟。他最近的作品《在某處》在67屆威尼斯電影節上贏得了一座金獅獎,這是女性導演第一次獲得該項獎項。四十不惑的索菲亞,還有很充裕的時間拍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你們還知道哪些有名的女導演~也來告訴我們吧~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發展史中的關鍵性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