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關於南京的二戰電影觀後感

關於南京的二戰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4-25 12:21:57

㈠ 看了918事件南京大屠殺之後的感想,200字左右

看完《南京大屠殺》這部電影後,我的內心洶涌澎湃久久不能平靜。當我聽到那一個個悲慘的故事,看到那一張張慘不忍睹的畫面時,我全身都被怒火點燃了,而心在哽咽。一想到我的同胞所受的非人的苦難與丑惡的日本鬼子,就恨不得上前去抽敵人的筋,飲敵人的血。二戰期間,日本給中華名族帶來的創傷是永遠都不能癒合的。作為一名中國人,更是永遠都不會原諒日本在中國犯下的滔天大罪。
對於南京大屠殺,我已經非常熟悉了。從小時候聽人講述,到中學歷史課本中學習,再到現在的看電影,每一次我的感受都很深,心中的憤恨是油然而生。而事實大致是這樣的: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南京後,在日本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師長谷壽夫指揮下,在全城進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殺,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方法,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餘萬。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它的「三光政策」幾乎深入到了所有大大小小的村莊。死亡,恐懼幾乎成了那個時期的代名詞。對日本的仇恨也隨著日本人的罪行深深的烙在了中國人民的心中。
《南京大屠殺》這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日本人在中國這片神聖的土地上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在電影中許多情節也是那麼的血腥與殘暴。當時由於國民黨軍隊抵抗不了日軍,不但丟了城,有的不是死就是被日軍俘辱。於是,日本鬼子開始大舉地搜查南京城市。人們幸運的躲進地洞才免一死,不幸運的則被殘忍的鬼子用機槍或尖刀殺死。在這些例子中,有一個最為悲慘:當夜深人靜之時,日寇沖進一戶人家,把那一家子殺光後,又發現了一個小孩子,那小孩只有1、2歲,才剛剛學會走路。一個長得怪里怪氣的日本鬼子將一個手榴彈放進小孩的衣服里,自己剛逃出屋外,手榴彈就爆炸了。一個那麼小的孩子就那麼不明不白地死了。那個鬼子還笑得特別的得意呢。日本鬼子不僅到處殺人,還經常搶那些年輕而又漂亮的女子。在一間大的房子里,住著逃難的人們,當夜悄悄來臨時,可惡的日本鬼子伸著他們的魔爪沖進那間房子,專挑漂亮的女人抓。在這些人中,有一個是教師,也被日本鬼子看中,但她寧死不從,後來被日本鬼子扒光衣服,被強殲至死。一個知識分子就這樣死去了。

㈡ 看完電影《南京》有何觀後感

電影《南京》觀後感
——一個遺忘歷史的民族終究也會被歷史所唾棄

今天去為筆記本的事兒去了趟電腦城,原因我實在不想說,但又確實覺得很冤:聯想的筆記本竟然爛到出現機械故障的程度,而且服務差的令人寒心!決定以後不再用聯想的品牌。作為受害的消費者,我也建議國人不要再為淺顯的國民意識(我買聯想基於此)去支持所謂的這些沒有任何國民意識的聯想之類的品牌。要知道,聯想在國內(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比在國外(大多為發達國家)的售價還要高!說來說去,聯想只顧著坑自己的同胞了!
之後順便去臨近某高校買了幾本書,天色漸晚,偶遇一電影場館。也就給自己放個假吧。說句實話,在成都那麼多年,從未在電影城看過一場電影。呵呵:)即便在家裡也有一年多沒有正兒八經看過什麼電影了吧。選來選去,似乎未有提起什麼興趣的電影。突見血腥的圖片(盡管以前大多見過)令我震驚——《南京》!決定就看這部紀錄片吧。
進入電影院!偌大一個影院竟然區區十餘人!而且,男女比例嚴重失調:9:1!不要誤會,是男一女九哦!具體說來,僅有的十個觀眾中,只有一個男同胞,那個就是我!這其中的現象我們可以以後再做解釋,也值得我們男同胞去深思哦:)這樣倒很安靜,沒有不顧任何他人的情侶的過分表現,影院內倒顯得異常安靜。
電影開始了!
日本兵踏著中國人的屍體前進,刺刀隨意刺進中國人的身體,街頭不堪凌辱的少女,倖存者難以連貫的哭述……一部由美國人拍攝的紀錄片《南京》已經在國內大部分地區放映,70年前南京大屠殺慘痛的一幕以光影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這是第一部以外國人視角回顧南京大屠殺的電影。
《南京》是由美國在線公司副總裁特德·萊昂西斯個人投資200萬美元拍攝,他是看過了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被二戰遺忘的浩劫》以及《拉貝日記》而了解了那段駭人聽聞的歷史。
去年,該片在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上首映時,觀眾無不為電影真實的畫面而震撼,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試映時,更是令所有記者為之動容,並且加映了一場。發行方當時表示,該片中國上映日期為7月7日,且一定會第一時間在南京放映。

而江蘇盛世亞細亞院線的謝經理向記者表示,目前同時上映的電影有12部之多,其中不乏《加勒比海盜3》、《老港正傳》、《夜。上海》、《寶葫蘆的秘密》等熱門影片。「現在電影院是吃『市場飯』的,《南京》這樣的片子很難和大片抗衡。所以想了很久我們還是沒在南京安排首輪放映。」

南京市電影公司參股的東方院線業務經理陳衛表示,《南京》「擠」不進南京電影暑期檔,確實很可惜,後來經過商量,院線決定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南京首映式予以「補救」。

「《南京》是一部非商業片,應該是社會效益大於經濟效益。如果放映後上座率很低,其教育意義和功能無法顯現。我們現在決定下個月上映該片,策劃在中華門城堡舉行南京首映式,放在傍晚舉行,將用免費露天電影院的方式先放映,然後在各大影城公映。」陳衛表示,前兩年同樣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電影《東京審判》的策劃活動相當完滿,很多觀眾自發到電影院觀看,希望《南京》也能取得類似效果。

《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國人視角回顧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主要情節圍繞以華群女士為首十幾位駐華西方人士,包括幾名美國傳教士和一個德國商人展開。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運用他們在南京的影響力,於1937年12月在南京建立了一個國際安全區,保護了25萬中國人的安全。
不過,導演很遺憾地表示,他們在日本采訪的250名老兵中,只有7名表示了悔意。有的老兵在回憶這段歷史時,竟然只記得,第一天進南京城天氣很熱,只想能喝到水。此外,讓導演深感遺憾的還有,目前這段歷史的倖存者在減少,不到500個,如果5年前就開始收集資料的話,可能會更容易一些。
對於這次在日本的拍攝,導演比爾·古登塔格說,他拍攝該片完全是站在中立的角度來透視歷史,但是整個拍攝中,他還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劇組共有3位日本工作人員,影片拍攝到中途,3人紛紛要求退出,「可能是迫於某方面壓力」。而扮演日本軍官的日本演員,其博客上也被人發了死亡威脅書。
不過,導演說,這些退出的員工都是年紀大的,後來重組的工作組當中,來自日本的都是年輕人,大家合作得很好。
《南京》因為出現大量真實的歷史圖片、文獻以及當年西方人士留下的對日軍屠城暴行的親筆記錄等珍貴史料而受人注目。這些資料,是攝制組用了兩年時間,輾轉中國、日本、韓國、加拿大、美國等地尋找到的。其中有一段長達40分鍾的真實記錄了南京大屠殺慘狀的史實片段更是首次出現在銀幕上。除此以外,影片攝制工作人員還輾轉多國,采訪了近80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當年的日軍老兵,真實地還原了那段最黑暗的歲月。

雖然看之前已經被網上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血淋淋的教育過無數遍,我也做好了難過的心裡准備,可是當電影里倖存者聲淚俱下的述說以及當年侵略南京的日本兵得意的講述,我還是被刺傷了。

我不想對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爭對人性,道義的扭曲作出過多的談論,我只想說即便是一個軍人被戰爭扭曲而瘋狂了,也不會象日本軍人在南京犯下的罪行,那種對生命的極度漠視,對人性的極度違背,以至於我懷疑日本軍人以及其代表的日本民族是否集體患病,一種心靈的病,應該考慮是否對這個民族實施管制,就像把精神病人送進精神病院一樣。不要說我憤青,也不要把我的文章和拒絕日貨掛鉤,因為看了這部片子,我如果連罵兩句的權利都沒有,我難以發泄這郁悶到極點的心情。

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是人會思考。文明之所以遠離野蠻,就是對生命意義的尊重。人類文明在野蠻與無知中掙扎了很久,但是在最近幾千年迅速得以走向民主和人性。然而日本人在上個世紀犯下的這場罪行,無疑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頁,若干年後,當後世的人們審視這段歷史時,一定會說,你看,野蠻人,還沒有進化。就像我們現在看以前的猿人為了食物互相拼殺一樣,野蠻。
更可悲的是,這個號稱大國的國家的人們,早已忘卻他們犯下的罪行,錯,應該不是忘記,而是記得但卻不承認,並且試圖抹殺或篡改這段歷史,並把那些犯下罪行的士兵們當神一樣供著,這是多麼可悲的一個民族,一個遺忘歷史的民族終究也會被歷史所唾棄。
其實,我很希望曾經的受害國,應該聯合起來提起一項新的訴訟,要求國際法律機構或者相應的機構,能夠迫使日本拆掉靖國神社中的戰犯靈位,或許這樣做不能改變日本民族的一種骨子裡的對歷史的態度,但是我們要給他們壓力,讓他們知道不承認錯誤的孩子是壞孩子,那種不承認錯誤也罷,還到處嚷嚷裝無辜,那就是無賴。

又是一個難以入睡的夜晚........
早上起來寫下這些,希望國人永記國人曾經的恥辱,為國家的強盛貢獻力量!
就到這兒吧。還是要做好本職工作的。

《南京》由美國在線投資製作,中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提供外景地並協助招募群眾演員。這部91分鍾的美國紀錄片選用從中國、日本、美國等6個國家搜集到的影像和文字資料,講述了日本侵略軍在南京自1937年12月開始進行的長達6周的血腥屠戮。1937年12月,日軍攻陷我國首都南京,並在此進行掃盪。片中就反映了日軍禽獸不如的行為,如:把南京青年當做刀靶練習刺殺;活埋南京和平居民;集體屠殺,尚能呻吟掙扎者,都被刺刀殺戮,最後將全部屍體焚化;殺百人比賽;日軍將砍下的中國人頭在南京城外的鐵絲網上,還在水裡塞一根煙頭取樂……其中,那慘無人道的日軍,對放下武器的土兵和人民,用機槍掃射,死亡人數達三十萬人以上。
看罷電影,不禁掩息長嘆,真是弱國無外交,國家不強大,在這個世界上勢必任人宰割,根本談不上發言權,國人的利益就更加不能保障。從唐宋元明之時,日本就不斷對我國侵邊略民,雖敗其無數,但「狗改不了吃屎」。倘清朝不積弱、民國多奮發,何來我中華民族百年恥辱?試想,就算日本不飲水思源、不感激文化始祖,兩國邦交有何仇恨,竟至於佔領南京之後,大肆屠殺34萬手無寸鐵的無辜平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位卑未敢忘憂國」,讓我們永遠銘記歷史,把那些發動戰爭的侵略分子永遠釘在恥辱柱上,讓歷史的車輪踏著反人類的侵略者的屍身滾滾向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個名字背後都有故事,這些故事構成歷史。」這是猶太大屠殺倖存者、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埃力•維塞爾的名言。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34萬同胞,同樣曾是34萬條鮮活的生命,他們都有名字,都有感情,都有尊嚴,都有親人,都有故事,一個重新崛起的民族有責任和義務記住他們的名字,還原他們的災難。電影《南京》眼下已經獲得了二00七年太陽舞電影節大獎、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人道歷史片獎,它的播映,將讓現代人牢牢記住,在這個古老的國度里,中國人民曾經遭受過怎樣的人間浩劫和刻骨磨難,這種浩劫磨難將使無數華夏兒女即使漂泊在世界各地,也能在一呼一吸之間感覺到彼此的血脈相連!
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是人會思考。文明之所以遠離野蠻,就是對生命意義的尊重。日本人在上個世紀犯下的這場罪行,無疑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頁。由其可恥的是日本人到現在還不能正視這段歷史,還在粉飾他們當初的侵略。這從日本政府每年都要參拜靖國神社,並且一再修改教科書的內容就可以看出,他們對當初的行為根本沒有任何悔改的意思,沒有一絲的悔過之心。抗日戰爭給中國人留下了一條深刻的教訓,這就是"落後就要挨打"。作為中國人我們要牢記這段屈辱的歷史,勿忘國恥,奮發圖強,努力建設祖國,為振興中華而奮斗。

一段不能忘記的歷史-電影《南京》觀後感 1937年的冬天,日本侵略軍的大炮從上海轟到了南京。在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大轟炸之後,日本士兵攻打南京城,並且開始大肆屠殺南京城的老百姓。在南京實行「三光」政策,殺光、燒光、搶光,為了追捕駐城軍人,對只要是手上有老繭的壯年男人進行屠殺;為了打發時間,強奸婦女,最令人發指的是,當時的日本軍人強奸的有10多歲的小女孩,有已婚的婦女,更有60多歲的老嫗!倖存者在講述當時的情景是,不禁淚如雨下。就在南京城的人民們都絕望的時候,由15位外國友人為難民們提供庇護的安全區成立了。他們為了南京人民的安危與日本士兵進行對抗,不顧個人安危。而正是他們15人組成的這個安全區,卻拯救了25萬南京人民。 日本士兵為了追捕南京駐城士兵將大量男性進行集體屠殺。100個綁成一路,到了揚子江邊的時候就10個幫成一堆,一個士兵負責一堆。最開始是用刺刀捅,有的一刀就捅死了,有的捅歪了,就叫喊。整個揚子江邊慘叫連天。30分鍾過去後,日本士兵開始對那些沒捅死的人進行機槍掃射,掃射之後將屍體集中,淋上汽油,然後焚燒。短短的時間內,就殘忍的殺害了40萬南京人民。 在漫長的70年裡,倖存下來的人們,所背負的心理壓力和將這屈辱的歷史告訴後人的責任是非常巨大的。我捫心自問,在經歷了如此的煉獄,在親眼看見親人死在自己面前的歷史後,是否還有勇氣繼續生存下來,是否還有勇氣將自己屈辱、慘痛的經歷告訴後人,為歷史留下證據?又是否能夠在日本人的暴行前像那15位外國友人一樣,勇敢的為南京人民建立安全區,當日本人的刀架到脖子上的那一刻都不曾後悔為中國人民所做的這一切的援助? 不,我不能。 忘記歷史等於背叛。我不知道這是誰說的,但這句話我卻一直難以忘記。看完這部電影,也要我產生的巨大的內疚感,我何德何能,竟可不費吹灰之力過上安逸的生活。每天想的是如何聽好聽的音樂、吃好吃的食物、玩好玩的游戲、買漂亮的衣服,沒錢的時候伸手向父母要就可以,餓了的時候在房間里叫父母做飯就可以。可是我卻在安逸的生活中沉淪了,險些忘記了歷史。而作為一個生活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又應該怎樣做呢?是盲目的抵制日貨?是在互聯網上對當年日本士兵的所作所為進行漫罵?還是對曾經的歷史一笑而過?都不是,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應該做的便是做好當下應該做的事,搞好學習。雖然像南京大屠殺一樣的殘局在當代社會是不可能再一次重演,可是在文化、經濟、思想等方面,我們現在已經不多不少的受到了外來的侵略。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的學習,將來用國內的力量將中國發展壯大,來減少外來的文化侵略對中國的影響。這就是我們沒有忘記歷史最好的證據,也是我們能為我們的祖國所能做的最有力的事了。 因為,不願背叛,所以,選擇銘記這段歷史。

㈢ 求<<南京南京>>的觀後感460~570字左右

看完電影是自己寫的,見笑
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一部演繹二戰時期日本所犯罪行的紀錄片,一起新穎獨特的黑白色彩,將那段歷史雜展現現在世人眼前。
陸川導演作之為何?紀錄片不同於商業電影,其內容註定了他不可能為其帶來巨額的票房收入,也不可能如同偶像劇般捧紅一批批的花旦小生。它的價值在於紀念,在於教育,他就是一句警言。
二戰已經過去很久了,就到如今的青少年已經不記得那段屈辱的歷史,已經忘記日本當年所犯下的種種罪行。國家控制輿論,不允許有危害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言論出現,國家要發展,要和周邊國家和諧相處,因此,國家不允許人們有過激的言行出現,所以人們忘了。。。。。。
可是,我們不該忘記的!
《南京南京》,是惋惜,是悲嘆。
當我們在和諧的社會制度下歡聲笑語時,我們是否忘記那些在槍林彈雨中浴血奮戰的將士;當我們玩著電腦游戲、看著網路小說自我墮落時,我們是否還記得那些在隆隆炮火聲中,為中華而崛起的吶喊;當我們為用著日本電器、日本汽車而洋洋得意時,我們是否還記得那些在日本慘無人道的虐殺下而慘死的無辜同胞。。。。。。
我們忘記了?
我們沒有忘!
《南京南京》
是慘烈,是悲壯!
赤裸裸的鮮血赤裸裸的教訓。

㈣ 《南京 南京》觀後感

《南京南京》觀後感: 《南京南京》這部電影成為網路焦點已經很久了,強大的實力派演員陣容和龐大的場面效果在中國已然算是大片了。整部電影一直採用黑白效果,因此很多人說陸川是盜版《辛格勒的名單》。不同的是,《辛格勒的名單》主要集中於一個人的視角,而《南京南京》卻從不同身份,性格的角色出發,各自敘述著那一段沉重的歷史。從陸劍雄翻身飛躍的殘垣斷壁,姜老師疾步走過的安全區,小江那勇敢的手後的灰暗教堂,我們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那種被死亡包圍,身處廢墟之中掙扎在兩個世界之間的感覺。我們用「把什麼什麼拍活了」或者「把什麼什麼演活了」來形容一個作品的真實度,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我覺得陸川把南京給拍「死」了,一個確確實實的死城,一個屍橫巷井的瓦礫堆。
「大屠殺」三個字對於中國人來講並不陌生,與這個字眼同時出現在腦海的一定還會有「南京」和「日本」這兩個詞。這是一段世世代代中國人心中都永遠無法抹去的恥辱,和悲憤。中國人對那段歷史的記憶是灰色的,如同這部電影一般,失去了生命的色彩。鏡頭遍及之處,盡是殘垣斷壁,橫死在街頭巷尾的中國人的屍體。似乎連鮮血的血紅色對這段歷史都過為奢侈,三十萬中國人只能這樣灰色的,黑白的,毫無血色和尊嚴可言地死在南京,當時的國都,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一個歷史的名城,一個民族的驕傲!
影片開始不久,就出現了國民黨軍隊逃兵出逃的場面,好不壯觀!這些手持各式武器,身穿戎裝,腦袋頂上頂著國徽,失去了抵抗勇氣的青年,壯年,不顧自己的使命,榮譽,和責任兵鋒一轉突破了自己人的防線,向城外做鳥獸狀散去。可是,他們身後的百姓呢?那些手無寸鐵的貧民呢?老弱婦孺呢?如果連這群全副武裝的軍人都無法保護自己,那麼誰又來保護他們呢?每一個逃兵活命的代價卻是南京幾倍百姓的傷亡,幾倍婦女被玷污,國都被佔領,中國的歷史被永永遠遠地記錄上了這恥辱的一刻。如果他們堅持到最後一人,最後一發子彈,面對這三十萬軍民的血債,我們至少還能對別人說,我們的士兵抵抗過,他們抵抗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們抵抗直至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被日軍的槍彈打得只剩下一個旗桿!可是事實呢?他們為了活命,寫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屈辱的一幕,最為慘烈和血腥的一幕。當他們沖出城門的那一霎那,是否想過軍人的職責何在?男人的血性何在? 有人質疑陸川為什麼將慰安婦這一敏感題材插進電影,這幾乎是網路上最大的爭議。難道這不是歷史么?難道我們中國男人只能虛偽地說,我們在二戰中最終戰勝了日本,卻不能勇敢地面對我們中國的婦女被日軍作為發泄獸欲工具的事實嗎?當看到一具具裸屍在街頭,在裝滿屍體的小車上,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悲憤,一種什麼樣的傷感,喉嚨里頓時失去了感覺,心被拽到谷底。當那些倖存的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妻女被日本人強行拉走,那是一種怎樣的無奈,怎樣的自責?怎樣的無能為力?面對著黑洞洞的槍口,我們只能默默地舉起雙手,將武器高高舉過自己的頭頂。投降,只有投降,即便我們知道下一刻等待我們的是集體的屠殺,是黑壓壓的彈雨,是充滿汽油味的滾滾烈火。我們像古代奴隸一般被日本人綁住雙手由他們來清點數目,我們像羔羊一般困在鐵絲網中,任由他們一批一批地宰殺。這些投降的中國軍人如果想到是這樣的結果,他們是否會咬咬牙,有尊嚴地握著槍死去呢?這樣至少當敵人將我們通通殺害後,他們至少不會輕蔑地說,「看,這就是奴隸!」當那些軍人臨刑前大聲喊出「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的話語時,他們是怎樣期盼。一顆顆彈殼彈出,那是一條條人命灰飛煙滅,那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栽倒在血泊之中。當活埋我們的土壤,那曾經養育我們的土壤一鏟一鏟地蓋在我們身上,我們除了無奈,就真的連痛快地沖向敵人的刺刀的勇氣都沒有嗎?
影片後期,安全區必須要犧牲一百名女性來換來整個安全區一冬的生活必需品,那又是怎樣的無可奈何?就好像是犯了煙癮的癮君子,明知不對,卻不能不做。當小江自願地舉起手時,那是奉獻,那是犧牲,那是比那些可恥逃兵高貴萬倍不止的曙光。一個地位低下的煙花女子在關鍵時刻卻擔負起了那些自稱為「男人」們的士兵的責任,犧牲的責任,這難道不是莫大的諷刺嗎?可她蒼白的犧牲又能換來幾斤米,幾根柴呢?但是這或許就能讓安全區中的孩子度過哪怕寒冷的一周。可是她卻如同蠟燭一般燃燒在璀璨的光環之中。你們看到她眼中的空洞里么?自從她走出教堂的那一刻她就已然死了,但是,從義工們將她赤裸裸的屍體抬出的那一霎那,當她凝固的眼神映入熒幕的一霎那,她卻活了過來。如果這種感動還不能讓任何自稱為「男人」的中國人感到慚愧的話,敢問那個人還有沒有起碼的,哪怕動物都會有的保護雌性不受傷害的責任心。他也十有八九會臨陣脫逃,將三十萬百姓甩在身後吧!有的時候,死真的是一種升華。無論你的屍體是在昂貴的棺材之中,還是在泥土裡同自然化為一氣。對於那些應該死,卻沒有勇氣死的人來說,這樣的死,成了永遠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
陸川將中國歷史的遮羞布摘了下來,將中國男人那些因為虛偽和貪婪已經稀釋的勇氣展露了出來。所以有人對他不滿,有人說他拍的是垃圾。無論從專業角度來講此片如何,對於我而言,它起碼夠真實,起碼夠感動,起碼能讓我體會到這部影片的英文名——City of Life and Death!他將人間的烈獄盡可能地再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屈辱也好,悲憤也好,那段歷史是真實的,是中華文明前所未有也不能夠再有的!我欣賞陸川能夠有勇氣將中國人的這段屈辱展示出來教育人們,讓人們居安思危,最起碼了解那段歷史,而不是僅僅沾著血的一個30000000數字!我們知道了那些軍人是怎樣捐軀的,那些婦女是怎樣被凌辱致死的,那些逃兵們又是怎樣能夠苟延地活過他們的餘生的!南京!南京!如果要找一個位置來存放這段歷史,那麼就讓我們把它永遠地留在心中吧,只有當我們能有勇氣面對這段歷史時,我們才會有勇氣當下一次屠殺發生的時候來抵抗,來讓敵人也不敢像對待羔羊一般對待我們!我們死後,人們可以驕傲地說「他們,抵抗過!」

㈤ 南京大屠城電影觀後感

南京是一座傷城。
我記得很久以前有人對我說,南京這座城市不吉祥。它承受了太多苦難。它就是一個巨大的墳場。
前幾天在旅順的時候,我聽別人在說,真正的旅順人?只有36個。當年被留下來抬屍體的。

我也忘記我有多久沒有在電影院里哭了。從中間開始幾乎都是用手壓著嘴唇的。眼淚先於我的意識湧出來滾了滿臉。上一次這樣的哭是在白居寺。看見那些古老的壁畫殘破冷清的樣子。
結束散場的時候我們沒有站起來。後來電影字幕上打出來「獻給張純如女士」。
有人在燈光亮起來的時候喊「打倒日本」,但是我不想討論這個。

我也不想談政治。不想談這部美國記錄片是不是打著真相的旗號進行文化輸出販賣美國的人道主義。也不想談對日本的仇恨。我知道一個詞語叫「勿忘國恥」,我也知道另外一個詞語叫「憤青誤國」。
網上的大多數自以為是的評論讓我苦笑中國真是一個盛產憤青的國度。憤青喪失的僅僅是兩個字。客觀。
客觀。不管這部美國的記錄片多麼的「居心叵測」,最起碼它與張純如的書一樣告訴了全世界,南京大屠殺是真實存在的。歷史是客觀存在的。
而我們也只有保持客觀的態度,歷史才有它的價值。而不是在影片結束之後大喊一聲打倒日本,不是在每次小泉又參拜靖國神社之後砸掉城市裡的味千拉麵的落地玻璃。

我對日本是有仇恨。但是仇恨的載體是二戰的戰犯與抹殺歷史者。而不是日本無辜的人民與日本的文化。讓這種仇恨肆意而盲目的蔓延的結果就是讓我們在仇恨施暴者的同時也變成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施暴者。遷怒本身就是一種不客觀。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都避免不了血腥,避免不了屠城這種殘酷。遠的項羽火燒阿房宮又或者是走不出童年陰影的慕容沖血洗長安城,近的就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農民起義的覺悟也就局限在攻城之後許諾手下恣意搶劫財富女人。曾經有個英國人看見中國無知青年穿著納粹符號的TEE招搖過市的時候把這種憤怒比喻成「成吉思汗當年殺了你們那麼多漢人」,可是我告訴他成吉思汗在中國的歷史書里是一個正面人物。因為蒙古被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
自己人之間的殺戮可以被原諒被姑息,民族自尊告訴我們對於異族的侵略是恥辱是仇恨。在有著強烈民族自尊心同時,我只是想說,對於那些戰爭中的無辜百姓對於那些缺乏反抗能力的平民,面對的蹂躪與暴力是一樣。都是殺戮都是鮮血與生命。
我只是想說我恨的是戰爭。

對於被剝落生存權力的無辜百姓來說都是一樣的,不管施暴者是異族還是同類。正如有人說的廣島那些百姓也不是死有餘辜的。
在此之上我們可以談民族的尊嚴,談家國仇恨,談我們必須把侵略從我們的國土上趕出去。可是這不是這本電影的高度。它的立場是第三方沒有帶著屬於我們的民族的仇恨,它的受眾也不是中國人民而是全世界,它的性質也不是主旋律的愛國主義教育片而是記錄片,它只是客觀地告訴世界,南京大屠殺是存在的。

電影的最後一位外國講述者說他並不恨日本人,他恨的只是當時日本的政策,假如哪天日本人也遭遇了這樣的悲劇,他們也會採取相同的措施去救助受苦的日本人。
我討厭憤青著眼於狹隘的民族主義。生命的尊嚴才是高於一切的。電影站在的是人道主義與人性的立場。百姓是無辜的,生命是平等的。
列儂唱,你們說著這個主義那個主義,我只是想說,請給和平一個機會。

導演說。怎麼能夠把『大屠殺』和『遺忘』放在同一個句子里?
電影里的華女士說,我忘記不了血腥的味道,即使我回家洗手消毒噴香水,我也消除不了那種味道。即使過去很多年,那種味道依然沒有散去。
後來她精神崩潰,1940年回國之後自殺。
張純如公開誓言以「挑戰社會的不正義」為職志而奮斗,但最終卻選擇了自殺告別世界。
這樣沉重的歷史與苦難是一種不勝負荷之痛終身難醒的噩夢。因為它挑戰的是人性的底線——電影里的救助者之一說淪陷之前他曾經安慰百姓要對日本軍人的人性有信心,被中國人笑成幼稚。後來,在他敘述的沉痛的語氣里他也狠狠嘲笑自己的愚蠢了。
這個世界有太多說不清道不明的侵略。而所有的不義之戰都打著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幌子。在信息不對稱又或者站在各種不同利益所驅使的立場里,能夠做到震撼人心是因為面向無辜百姓的殘忍殺戮蔑視了起碼的人性,踐踏了人道主義。
我承認我流眼淚是因為那些難民恐懼的表情,因為孩子無辜而清澈的眼神,因為那個白發老人回憶的時候泣不成聲的樣子:他在說他母親身中數刀依然抱著他的小弟弟餵奶,小弟弟不懂事不知道這是母親最後一次給他乳汁,喂著喂著母親頭一歪就這樣死去了。看到這里我的眼淚嘩啦一聲徹底沖下來止都止不住。我想我哭是因為偉大的母愛。對的,母愛也是人性里最光輝最美好的一種。
撇開愛國主義,如果置換成一個波蘭人民與德國納粹,同樣的苦難與邪惡,我想我也會哭的。

黃葯師可以蔑視繁文縟節可以無視禮法,可是他說他最尊敬的是忠義仁孝。因為這是人性的底線。
就像一個人可以貧窮可以無知但是只要是一個人品沒有缺陷他就值得尊敬。因為這也是底線。

電影里的外國的救助者沒有把自身上升任何國際主義的崇高里去。他們只是知道做為一個內心有良知的人在面對苦難眾生面前決不能坐視不理。如果我說我的理想是拯救全人類又或者是保衛地球一定沒有人相信,可是如果讓我親歷這樣的歷史坐標,我也一定會那麼做。這不是因為我這樣的頑劣小孩有多麼崇高的社會責任感,而僅僅是因為人性。
我負不了太多的責任,但是我僅僅知道我要對我的人性對道德的底線負責。
電影里展示馬吉奮不顧身換來的那些史料照片。那個時候我很想再次向那個在槍林彈雨里說過「如果你拍的不夠好是因為離的不夠近」的英雄致敬——永遠的羅伯特卡帕。

很喜歡影片開始與結尾那一段在城牆上的長鏡頭。黃昏並且逆光。慢慢移下來的時候是與記錄片黑暗影調對比鮮明的光線明媚的現在的南京。恍如隔世。
這讓我想起第一次來南京的時候,就因為這一段城牆而愛上這座城市。曾經中國的首都。
那是某年是12月12號。他們說第2天全城會拉警報,以示勿忘國恥銘記那個苦難的日子。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

很期待陸川導演關於大屠殺的《南京南京》。我第一次近距離地見到這個中國我最喜歡的新生代導演是他在中國美院的禮堂里,他正用好聽的讓我著迷的口音說「我在南京讀了四年的大學——」

據說南京差點因為擔心票房想取消電影的公映。讓我檢起冷落在一邊的愛國主義四個字,深呼吸一口說——果然瞎起鬨抗日遊行抵制日貨砸日本汽車的人比去電影看《NANKING》的要多的多啊。

㈥ 《南京大屠殺》讀後感論文5000字

南京大屠殺讀後感1200字

1937年日軍佔領上海後又以20萬兵力分南北兩路會攻南京,中國軍隊以10多萬之眾浴血苦戰,英勇地反擊侵略者。然而終因實力懸殊,13日南京城淪陷。1937年9月19日,日軍開始對南京等實行'無差別級'轟炸。
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歷史原因又哪些?
首先,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強國,該民族崇尚武力,具有忠君忠國的武士道精神。二戰爆發,日本成為法西斯同盟國,充分暴露出其軍國主義的野心。戰爭,給日本軍國主義提供了一個展示其武力的舞台。
其次,從日本的地形來看。日本,區區一小島國,資源有限,而且火山活動頻繁。這些地理因素時刻威脅著日本國民的生活。要尋找一個安定、資源豐富的環境生存下去,與之比鄰的中國已成為它眼中所要侵略的對象。另外,這種威脅也滋長了侵略的野心。最後,近代中國的衰敗,給虎視眈眈的日本一個犯下滔天大罪的機會。近代中國的歷史不堪回首,屈辱的歷史讓人義憤填膺!從清朝的閉關鎖國開始,衰落的跡象已蔓延在中華大地,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和掠奪使得中華大地滿目瘡痍!觀南京大屠殺觀後感一定的時代背景造就了一定的歷史事實,而從南京大屠殺中我們又能得到怎樣的啟示呢?
第一,綜觀當今國際形勢,歪曲歷史事實的騷動仍然活躍在當今的和平舞台。日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在戰爭之後不去反思自己的滔天罪行,反而更加猖獗地參拜供奉戰犯神位的靖國神社,企圖抹煞這段毫無血性的罪行!其可恥行為與當初的幾乎無liuxue86。com多大差別。有感於此,處於發展中的中國,必須清楚地認識這一現象,防微杜漸,並做好相應措施,不能任其篡改歷史,愚昧中日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同胞!
第二,在處理周邊問題上(不管關系主權與否),只要是有損國家、民族利益的事,都應該出頭予以制止,政策最錯的是浪費時間在對周遭發生的事視若無睹。而放到我們現在之上,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幾個問題:台灣問題、南海問題、東海以及釣魚台、琉球群島問題,而大部分的國人,都是支持政府在這些問題上以強硬姿態解決,可以說,這以上任何一個問題拖得愈久,對執政黨的統治是不利的。
第三,在南京大屠殺之後,也有不少的日本軍官對自己的罪行表示沉重的懺悔和內疚。對此,我們不能一味地指責所有日本人。對待日本,我們國人要有理智的行為,既要抵制一些不符合歷史事實、人類道義的行為,又要贊同一些知錯能改、反省深思的行為。對有傷中華民族尊嚴的可恥行為,我們在充滿憤慨之時,要保持頭腦的清醒,不做出國際的行為。
第四,當今世界倡導和平。和平一定是屬於善良和正義的范疇。在當今世界,你到任何一個國家,恐怕沒有哪個政府和人民會說不要和平。是的,一切罪惡和苦難源祈求正義,只能對嚮往正義的人祈求;企盼和平,只有向愛好和平的人企盼。向惡人只能祈來罪惡,向滿腦袋霸權和霸主思維的人祈禱和平,其實無異於與虎謀皮。是善良加幼稚的想法。祈禱和平是正義善良的人們正義善良的願望和感情。但真正的和平只能靠和平的實力來實現。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要取得永久的和平只有實現永久的強盛。強國之路是和平的惟一出路。
總之,南京大屠殺之殘暴堪稱有史以來之最。作為任何一個有良心、有正義的人都不會忘記那段歷史,任何手段也無法掩蓋這一事實!

㈦ 南京南京的影評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我想這種感覺跟現在猶太人回望二戰集中營毒氣室的感覺還不一樣,除了悲憤,更多的是屈辱,畢竟這是一國之都,沒有經過像樣的抵抗就輕言放棄,任自己的子民變成魔鬼刀俎下的魚肉,對於一個政府來說,是不可原諒的。
《南京!南京!》從一開篇就真實地讓我體會到了那個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裡彌漫著的恐懼和絕望,被炮彈蹂躪的千年古城牆,棄守的軍隊踩踏著同胞的屍體潰敗,這種恐懼和絕望自始至終地攫取著我,從放棄抵抗到尋求庇護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個不設防的城市面對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轟然倒地的中山像與後來日軍佔領南京儀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鋒利的對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權信仰恩澤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軀體上只有一群野獸在蛇行,這個場面帶給人強烈的視聽震撼,前面劇情中有幾次日軍練習跳舞的情節,到這里才知道那並非閑筆,所有的摧毀都是預謀和准備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們一直在准備。
(如果拋開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緒,跳舞這場戲真的很精彩,觀賞性極高,那兩個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膽的一點是,陸川沒有按慣例用一條貫穿的個人命運情節線來組織全片,而且用的是一個參戰的日本兵角川的視角來審視和判斷所發生的一切。我徒勞地等待著男女主角命運的交集,但劉燁扮演的演員表上的男一號,中國軍官陸劍雄在影片三分之一處就死了,而這時高圓圓和范偉所扮演人物的故事還沒有真正展開,所以這部影片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男女主角,這里的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座淪陷的城市。這樣做的結果是影片的紀實色彩大大增強,但卻部分剝奪了觀眾的觀影快感,因為這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情節高潮,節奏缺乏變化,兩個小時郁結在觀眾心中的壓抑和絕望沒有得到有效的釋放,以至於到後來因感官疲憊而產生了一絲麻木,從而削弱了影片本應具有的感染力。不過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據說現在的故事格局是經過幾番修改最後形成的,如果能接受這種敘事模式,雖然看下來有點累,但也很過癮。
而影片中有幾處人為設置的敗筆不得不說,一個是在中國被俘軍隊在接受屠殺時爆發出的口號,這一點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沒看到過有這樣的記載,這應該是導演借人物之口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情緒了,但在這里讓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讓我覺得很別扭。還有就是影片的結尾,出現了劇中出現人物的生卒年,我們都知道這些劇中人是虛構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這樣的羅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許只為了最後出現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現在還活著。」這個小豆子是最後被角川釋放的兩名倖存者之一,也許導演是想借這樣的設計來表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這樣的設計實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傳達這樣的意義也應該用更電影化的手法來表現,很多人都還記得《辛德勒的名單》中的那一縷燭光和那個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紅色吧?
其實這樣沉重敘事力求真實還原歷史的電影很忌諱的一點就是導演替觀眾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導演意圖強加在觀眾身上,還有一點就是人為地拔高人物。范偉扮演的唐先生是這部影片中塑造最豐滿的一個角色,千方百計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為保護家人性命,甚至不惜與魔鬼交易,但我實在是看不出他有什麼理由和動機最後主動放棄生存的機會,至少影片中沒有給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於此,他與妻子生離死別的一場戲盡管范偉和秦嵐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舊感染不了我。還有就是角川這個軸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導演在這個人物身上賦予一些人性的光輝,其實這個人物前面的舉動都符合邏輯,包括他與日本慰安婦百合子的交往,對高圓圓扮演的姜淑雲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兩名戰俘,都可以視為是給為了救這兩人而死的姜淑雲一個交代,但讓他以自殺來為自己親歷的這場屠殺謝罪有點過了,據我所知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但電影本身並沒有給我充分的說服力,我覺得這都是創作者在揠苗助長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覺得由於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難被稱為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但說它是一部優秀的具有較強藝術性的商業電影,則一點不為過,尤其是在技術層面上,陸川已經在盡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裝道具上,基本上無懈可擊。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復炒作的劇組在天津和長春復原的南京城,殘垣斷壁,遍地瓦礫,極具質感,昔日繁華的六朝古都已經成為真正的人間地獄。陸川曾反復強調這是一部戰爭電影,但這部電影中真正的戰爭場面也就那麼十幾分鍾,但就是這十幾分鍾的巷戰也已經全面超越中國以前戰爭電影的拍攝水準了,凌厲的剪輯、逼真的聲效、一絲不苟的場面調度、靈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將人物的反應、動機、戰術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終呈現效果異常的慘烈。
為了追求忠實記錄的真實效果,片中大量運用長鏡頭,其中最典型的一場應該是唐先生被處決一場,從點煙、交談、槍殺、補槍一氣呵成,到最後兩名日本人在前景說話,後景一直是半吊著的已經死亡的唐先生,絕佳的構圖,而且我們知道後景中一直低垂著的是范偉而不是替身,因為鏡頭沒有換過。後面姜淑雲之死也是同樣效果。在那個命賤如螻蟻的時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現得都很乾脆,沒有任何的拖泥帶水,一條生命被剝奪,就是這么輕易,輕易得讓人心驚。
群眾演員的表現是考量一部大場面電影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即使是《投名狀》、《赤壁》這樣的超級製作,群眾演員穿幫的場面也比比皆是,有的還很嚴重(尤其是《投名狀》)。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場面有多處,我只發現了一個群眾演員笑場的穿幫鏡頭。小股日軍誤入小教堂一場戲,是將觀眾徹底拉入影片設置的絕望深淵的開始。數千中國人面對幾個驚慌失措的日本軍人舉起雙手,其實這幾千人一擁而上這幾個日本兵都能給活活踩死,但他們沒有,他們選擇屈服,這是一個喪失的反抗意識等待宰割的城市,這里的群眾演員表現出來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心裡的恐懼和茫然(典型的庫里肖夫實驗效應),可以說陸川對大場面的掌控能力還是很令人贊嘆的。

應該說看這樣的電影人人都應該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備的,但看過之後依舊會有難以釋懷的壓抑。我覺得這部電影可貴的地方不是在於一味譴責侵略者的殘暴和獸性,它在試圖在更深的層次上探討我們為什麼會遭受這樣的一場劫難。
影片真正讓我動容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拉貝離開南京時面對難民們的下跪,盡管影片已經弱化了拉貝在這場屠殺中對中國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萬人倖免於難畢竟是事實,對於一個已經完全喪失自保能力,僅靠求生本能苟延著尋找救命稻草的群體來說,值得反思的東西更多。所以最後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會給我那麼大的沖擊力,那種陽剛、那種秩序、那種虔誠,都是當時的中國人所不具備的。這里就說到另一個讓我感動的場面,這名為了換取過冬物資帶頭去充當慰安婦、並最後被日本人蹂躪至死的妓女,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保護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許會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後會譴責這電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現在單純地用民族主義情緒去解讀那一場屠殺應該是遠遠不夠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過,真正的國恥不僅僅是別人強加於自己身上的傷害,還有這個民族無法保護自己、面對屠刀只能喪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

㈧ 南京大屠殺觀後感

南京大屠殺我們所要關注的是為何日本士兵可以如此的喪心病狂,如果我們僅僅說他們是變態的話,那麼這將掩蓋事實的真相。也許在那些日本兵在接受審判時會說這是上級的命令抑或是別人都這么做。正如納粹的最終解決方案的負責人艾希曼所說的「沒有外在的力量喚起我的良知。」也正是在日本國中被激發出來的那種病態的愛國主義。這種愛國主義是誰灌輸給他們的?是他們所支持的軍部。日本兵也是一個人,一個正常人。從他們在戰後的懺悔中可以看到。也正是日本國中所出現的瘋狂的,扭曲的愛國,出現了沉默的大眾,以及利用戰爭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人。也正是沉默的大眾不僅無外在的力量喚起士兵的良知反而支持士兵暴行。同時你會發現日本是一個欺軟怕硬的民族,為何在亞洲的國家中只有日本只向韓國道歉,因為韓國有很濃厚的民族情結,可以為防止國家外匯的喪失而抵制《泰坦尼克號》,反觀中國,不得不使我們反思啊。

㈨ 南京南京 給我們的做人的道理 和看待評價歷史的方法和思維

《南京!南京!》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巨著,影片用獨特的歷史視角及極具張力的黑白敘事影像,講述了一段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抗爭。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佔中國當時的首都南京,對中國軍民展開長達6周的屠殺,史稱南京大屠殺。本片以此為背景,用真實的記錄將那段黑暗的歷史重現,告訴每一個中國人:在那段幽暗的黑色歲月里,我們中國人是有過不屈不撓的抗爭的!在暴行面前,它的抵抗,它的自我救贖,它的力量是很強大的。他們掙扎過,可能軟弱過,但在死亡的這座城市中間,他們最終都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尊嚴,也許很多人在半道上就死了,但是有些人是倖存下來的,至少那希望要倖存下來。

相關爭議爭議一:拉貝給中國人民下跪過嗎?答案是沒有,這個情節是虛構的,毫無事實根據。拉貝沒有給中國人下跪過,倒是許多中國難民處於感激表示衷心的感謝。張純如的南京暴行書中寫到南京人對拉貝的報恩行為:「1948年,拉貝的遭遇傳到了南京。當南京政府告知南京人民拉貝需要幫助的時候,反響極大,讓人聯想起弗蘭克·尤普拉的經典電影《這是一個偉大的一生》的結尾。幾天之內,大屠殺的倖存者就為拉貝募集了1億元中國幣,大約相當於當時的2000美元--這在1948年可不是個小數字。當年3月,南京市長來到瑞士,購買了大量的奶粉、香腸、茶葉、咖啡、牛肉、黃油和果醬,用4個大包裹將這些食品寄給了拉貝。自1948年6月到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南京,南京人民每月都給拉貝寄一包食品,以表達他們對拉貝在南京國際安全區所做的一切的衷心感謝之情。國民黨政府還指出,如果拉貝願意返回中國,將為他提供住房和終身養老金。」爭議二:拉貝是拋下難民逃離中國的嗎?這個情節同樣為子虛烏有,拉貝不是懷著內疚之情走的。南京事件發生在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入南京郊區和城裡,經過「血腥六周」後,至1938年2月逐漸減少,各國使館人員相繼回到南京,拉貝這才奉西門子公司之命回德國,回去的同時把拉貝日記及在南京事件拍攝的照片保存,並在德國國內發表演講和揭露真相,但迫於蓋世太保的威脅而中止並受到審查。爭議三:拉貝的作用到底有多大?陸川觀點:對這個德國老人我很尊敬,但我反感把他說成中國人民的救世主,這是對中國公眾記憶的一種侵佔。湯道鑾回應:南京淪陷的時候,連南京市長馬趙俊也離開了南京,拉貝倡議使館區的國際人士不要輕易離開,要承擔起拯救的責任來。他建議效仿上海安全區的模式建立南京的難民區,通過和平手段確保難民們不被屠殺,他還聯合20多位外籍人士組成了國際安全區委員會。當時非常艱難,安全區里的450名警察都被日本人殺了,有越來越多的難民涌進安全區,可拉貝的財力已無法繼續支撐難民的生存。在這樣的情況下,拉貝拿出自己的存款向軍方套購高價糧食與物資,以確保難民能免遭飢寒。當時國民政府給拉貝留下了大約十幾萬塊錢以及有限的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然後就把整個城市和幾十萬人交給了拉貝,在國際安全區里,他和他的同事有很好的分工協作,有人負責糧食,有人負責葯品,相當於一個小社會。可以說,拉貝實際上是起到了代理市長的作用。想想當時的情況,國民黨的政府大員都跑了,可是拉貝留下了,這是什麼精神?雖然他個人的力量最終是有限的,但是他挽救了二十多萬中國平民是事實。拉貝的作用是不可取代、不容抹殺的。爭議四:南京國際安全區是誰建立的?陸川觀點:南京國際安全區不是拉貝建立的,而只是被委任為主席,發起人是個中國教授。而之後,安全區建立起來了,拉貝也就抽身回到德國去了,剩下的就是中國人自己的事。 湯道鑾回應:當前的「拉貝無用論」,以及安全區是源自於中國教授的提議,都是極為不負責任的說法。而說到拉貝回國,那是他不得不走。此前,德國人已經好多次要他回去,他都拒絕,甚至把召回書給撕掉。但他因為對日軍不斷施壓,激怒了日本軍界的要員們,強行要把他驅逐出南京,德國政府在接到日本方面的通報後,決定對拉貝發出最後召回。當時,拉貝看到在南京大屠殺六周後局勢趨於平穩,各國的大使也都開始相繼回來,他才將難民營安排妥當回國。爭議五:拉貝的秘書是漢奸嗎?《南京!南京!》中的唐先生是以拉貝的秘書韓湘琳為人物原型的,歷史上韓湘琳不僅沒有為了保護家人做漢奸,相反還協助拉貝救了不少人。所以像《南京!南京! 》中這么描述拉貝是不應該的,會引導觀眾產生誤區,否定拉貝的貢獻,就會導致我們變成不知感恩的人,這對拉貝和歷史都是不公正的。爭議六:拉貝是「辛德勒」嗎?陸川觀點:如果出現了一個日本人救助當時的中國人,那就和辛德勒比較相似,和辛德勒的意義也比較接近,但拉貝是個德國人,是個第三方。網友回應:辛德勒的精神,就像電影《辛德勒名單》中所宣傳的,是「救一人命,即救整個世界」,我們中國人自己也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佛塔」,無論哪一種說法,其根本在於「救」,而不在救人者的身份。中國人救中國人,是「辛德勒」,日本人救中國人,是「辛德勒」,第三方救中國人,也是「辛德勒」。爭議七:南京大屠殺期間有存在過良心未泯的日軍嗎?看過此片的倖存者紛紛表示,像角川這樣有良心的日本軍人,也許存在,但他們都沒有遇到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負責人也說,翻閱了這么多年的資料,未發現南京事件中有過角川類的日軍。而東史郎等在二戰後認真反思歷史的侵華老兵則說到,他們是在戰後才想到了反思,二戰時期他們幾乎喪失了理性。除了以上這些,影片中還有一點不符史實,當時拉貝的住所收留了600個中國難民,並沒有空閑餘地來打麻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對該影片的觀後感當這部風格冷峻、直面血腥的電影放完後,受邀前來先睹影片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卻潸然淚下地表示:"這部電影有它的真實性,但事實遠比這個更殘酷。」倖存者言:真實情況遠較影片殘酷在觀影的人群中,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成為一群特殊的人,親歷過那段黑暗日子的他們,也許是最有發言權的觀眾。今年81歲的趙振華與87歲的姐姐趙振剛當天結伴而來,這對姐妹在南京大屠殺期間還是10歲左右的孩子,昨天,當她們再次在銀幕上遇見那段曾活生生存在於她們生命中的景象時,87歲的趙振剛數度潸然淚下,「說真話,我不想來看(哭)!我不想看到那段歷史重演,即使是部電影!那段往事永遠記在腦子里,永遠忘不了!(哭)」 談到對電影的觀感,趙振剛說:「電影有它的真實性,但我覺得在揭露戰爭的殘酷,還有戰爭使人妻離子散、傷心欲絕這一點上沒有表現得那麼深刻。」說到這里,趙振剛再度陷入回憶中,「從中日友好角度看,影片我還能接受,但作為歷史見證人,我覺得世界上任何人沒有日本法西斯殘忍!」[1]84歲的徐翠英老人在日軍屠殺南京城時,年僅12歲,看完這部影片,她沒有落淚,她說:「電影很震撼,但是我覺得《南京!南京!》反映的屠殺,沒有當時慘。我親眼見到日本鬼子見人就殺,下關那個屠殺場面有點像,其餘的還不夠激烈!仇恨還沒有被激發出來!」[1]81歲的趙振華並非簡單的觀眾,她還是片中的演員,她出演了一個在安全區里得知拉貝先生離開,而乞求他留下的老人。作為一個曾經經歷過真實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趙振華的出演帶有著某種「壯烈」的色彩。因為她在片中觸及到的每一步都是她少年時的慘痛記憶。「日本軍人當時的殘暴,讓我們一想到他們就發抖。他們可以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人,就讓他們脫光衣服,當動物一樣耍著玩!所以拍這個戲的時候,我感覺到……」說到這里,她哽咽起來,良久,再也說不下去了。一位1980年生的觀眾表示,「我們這一代對這段歷史相對比較陌生,但是看了這部影片後,我才發現,其實有些東西一直淌在我們的血液里,從未被忘卻。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的中國人特別有凝聚力的原因吧。」2011年8月21日,《南京!南京!》在日本東京中野區公民會館首映,當天有近千名日本民眾觀看了這部描寫南京大屠殺的中國電影,這其中包括日本右翼社團一水會領導鈴木邦男,看完電影,他對導演陸川說自己被觸動了,他會盡力不讓右翼人士過來示威,並希望更多的日本人看到這部片子。

㈩ 《南京!南京!》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在此我想引用王炎先生《奧斯維辛之後——猶太大屠殺記憶的影像生產》一書中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討論(見該書111頁《對話:納粹屠猶與南京大屠殺之比較》。王炎的主要觀點是,屠猶在西方語境中是一個非常具有生產性和復雜性的討論空間,而中日對南京大屠殺的討論常常糾纏於細節和真實性的爭執。當然全書對這個問題作了十分深入且有見解的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讀一讀。在這里我想指出的是,就《南京》一片而言,陸川的策略也是相同的——繞開細節的爭執,比如人數,方式,真實性;而將這一事件處理為一場戰役:日軍攻克時為中國首都的南京。而這一戰役並不比其他任何一場抗日戰爭(似乎我應該用的詞是中日/日中戰爭)中的戰役更具備可言說性,換言之,南京「大屠殺」並沒有比其他任何一處城市的淪陷更為悲慘。那麼結合前面的視聽分析,或許陸川通過這種軍事片的視聽風格,他想要做的事情是把南京大屠殺在二戰和中日戰爭之中重新定位。
這就是我把《南京》指為歷史景片的最終原因。陸川的訴求顯然不是血淚控訴式的言說,而是他對「南京大屠殺」的理解。相對如《浩劫》中將屠猶神聖化的訴求,陸川卻在對「南京大屠殺」去神聖化(當然我必須聲明這不是我指責本片的原因)。如果陸川想要完成這一目的,那麼他顯然是失敗了。《南京》之中,南京成了一個懸浮的舞台,這里只有一座軍營和一個難民營,於是陸川的訴求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說陸川是要從細節展示全景,那麼不幸地,他又失敗了。空間模糊,視點混亂,劇情支離破碎——他想說什麼?我很難找出一個明確的表達。去看看網上的影評,我很驚訝地發現,大家都看到這部影片的視聽呈現里不存在的東西——既如此,那為什麼還要去看這部片子?
很遺憾。陸川這部《南京》真是令人失望透頂。它充其量是歷史景片而已,景片之前,連情節劇都沒有發生。我必須指出的是,互聯網作為中國民族主義情緒,尤其是反日情緒最集中的地方,而同時網民和影院觀眾的高度重合,或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南京》會是一個合適的文本。但是同時,我並不相信這個文本能夠滿足,或者迎合這一觀眾主體的訴求。雖然陸川在片中劉燁光榮犧牲的時候讓等待屠殺的中國軍隊喊起了「中國萬歲」的口號,但是我相信這一口號不及《色戒》里頭那句「中國不能亡」。關鍵問題在於,當觀眾希望去找一些感動和煽情的時候,他們顯然很難找到,或許那些說被感動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感動了。只是最後那幾張相片小小地煽到了我一下,然後不幸被我發現,不是相片的問題,而是音軌里煽情的小提琴。

言而總之,這部片子砸在劇作上。陸川大人,下次您拍片還是請個編劇吧。於是與《可可西里》的評價一樣:精神可嘉,水平著實有限。也許對南京大屠殺而言,我們需要的還是《約翰·拉貝》那樣的情節劇。

閱讀全文

與關於南京的二戰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