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親密關系法國電影lol

親密關系法國電影lol

發布時間:2023-03-08 13:02:43

『壹』 《親密關系》讀後感

《親密關系》讀後感1

1.宇宙中心呼喚愛

如果是以懷有發自內心的愛來面對問題,問題能夠得到創造性地解決。

2.關系中的組合關系

一對關系中常常出現類似相反面的角色扮演,它們能夠組合成一個整體,深處其間的人,是問題的製造者和參與者,擁有療愈過去傷痛的機會。

3.事情發生本身是中性的

現有事件會激發我們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由過去,我們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而產生的。我們所需要反思的也是對從前那件事的想法及感受。

4.生命自有其指引

「選擇愛、真理或靈魂之光,並決意去追尋它們,就能讓生命的恩典幫助我提升並且超脫痛苦。」貫穿全文的說法,讀來盛滿聖經的影子,如果體會過平靜的喜悅,大概是能夠理解作者所說的面對問題時,用有創意的,自發的,充滿愛和真理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是什麼感覺的。

5.不要固執地認為,你應該跟目前的伴侶過一輩子

」你的心最關心的不是你在親密關系中的去留,而是怎麼樣做才能讓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如果你願意順從自己的心,你自然就會領悟出處理親密關系的方法」

一開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是執著於尋找到使得關系永葆親密的法子的,昨天看到1/3左右的位置後,和一群書友分享了最近看的這本書,講了其中的某一觀點後,他們也是問我,那書里有講到解決的辦法么?我被問住了,只說我還沒看完,今天再往後翻翻,感覺這本書大篇幅是在展示,關系中的人,他們為什麼會遇到沖突,共有的情緒指向,慣有的應對方式是什麼,關系中的人如何懷有覺知來應對。也從親身經歷來說明,即使有覺知如作者一般的人,在處理親密關系中出現的問題時,也時常會有落入陷阱的時候,提醒我們,要有永懷愛和追求真理的意向和決心來應對問題。書的末尾,留下了一個提示,這本書並不是讓你在一段不適合你的關系裡死磕的,是去是留,你要問你的心?

《親密關系》讀後感2

讀《親密關系》這本書是兩個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講,這本書讀完之後並沒有太深的感觸,甚至每個章節的內容都不曾記得,通過大家的分享討論,又仔細的翻讀後,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愛情,是關系

在讀這本書之前,始終堅信相愛是婚姻的基礎,也是維持婚姻穩固的重要基石,既然愛了就一定要堅守到底,不離不棄。現在,我對婚姻有了重新的認識,婚姻與愛無關,只和重要性有關。大多數人一生的目標和成功都沒有關系,只是證明自己的價值。當我們說愛一個人的時候,這份愛便賦予了條件,其實我們是在說重要性,和愛無關。所有在婚姻里發生的矛盾都和愛無關,都是在尋求重要性。

時而像火焰,時而像冰山

當你愛那個人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這個人幾乎完美無暇,沒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對方身上的缺點,也都無所謂。當激情退卻,一切歸於平淡,曾經對方眼中的好可能會變成今天的不好,會發現對方身上許多無法接受的東西,當發現這些的時候,對方曾經的美感瞬間盪然無存,對方又變得一無是處。

尋求歸屬感、價值感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關注、認同,在尋求對方在乎的同時,就是在尋求自身的歸屬感、價值感。對方的完美與醜陋,本身並沒有變化,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善變的人心中。由於我們從小生長在愛匱乏的環境中,可以說,每個人都是缺少愛的,我們長大成人後,依然在尋找這種被愛的感覺,從對方身上找尋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東西,以示自己是多麼的重要。

觸碰兒時的信念開關

我們總是試圖從關系中得到認同,讓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時代就設下的信念。這些信念將終生伴隨我們左右,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將被引爆。一旦觸碰到這個信念的開關,我們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惱火。當我們感受到惱火的時候,我們最常見的反應就是憤怒,以各種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於糾結在誰對誰錯的問題上,耗費我們的能量和時間。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而婚姻和親密關系,就是讓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將自己剖開。盡管剝的過程中,會流淚,會痛苦,但這些感受最真實,讓你感受到一種價值感,完全不取決於存在或金錢。你要關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內在,你的情緒與別人無關,要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與旁人無關。任何痛苦、無助都是自己的情緒,不要把這些歸咎到別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開,而是接納它,自己去感受情緒,去拿回那個純粹的能量,靜靜等待。最終將找到有一種愛不取決於外在,不管你是快樂還是悲傷的,那個愛都在。如果能夠去擁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隱藏在失敗的感受里的。

自編自導自演一場戲

處於親密關系中的我們,總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隱藏起來,用面具、用防衛與他人互動,當對方的言語、行動觸碰了自己的脆弱時,我們總是換著防衛的花招與對方周旋。越是親密的人越清楚對方的脆弱點在哪裡,所以總是直擊要害,一招斃命。所以,越是親密的人對我們的傷害越大。

在舒服的親密關系中,雙方應該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這段親密關系中,雙方都能真實的面對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學習接受和放手,真實呈現自己。學會自由的表達自己。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化繭成蝶不是夢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師說,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隻毛毛蟲都可以變成自己的蝴蝶。只不過,在變成蝴蝶之前,自己會先變成作繭自縛的蛹。在繭里邊面對自己製造的痛苦,任何掙扎或試圖改變的行為都是徒勞的。蛹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所有抗拒、全然接納當下感覺、平靜等待。直到有一天破繭而出成為蝴蝶。

相愛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堅韌的紐帶不是孩子,而是靈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長,婚姻和親密關系的真正目的,是讓你不斷通過伴侶遇到自己並深愛上自己的過程。

《親密關系》讀後感3

親密關系是通往靈魂的橋梁。這本書深度剖析了親密關系的發展進程,每個階段產生的原因,色彩,要素,發展方向,解決辦法。親密關系中任何一方在不同階段所做出的不同反應,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及其行為背後的信念。而書中關於靈魂關系的介紹也讓我耳目一新,讓我產生了想去嘗試的勇氣和想體驗一下它的美好的意願。

我們大多數人想要的親密關系不僅是慰藉與陪伴,更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能激發我們的人生意義與方向並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與我們幫助的靈魂關系,也就是無條件的愛。而書中最終的定義是這種靈魂關系還要不僅限於兩個人,還要推及到整個世界。因為,你可以感受到靈魂的指引,與每個人的相遇都會成為神聖的邂逅。

然而這條路上充滿了艱險,荊棘,痛苦,憤怒,陷阱等等,很多人最終也無法到達。

第一階段:月暈現象

我們的情感之旅從開始的互相吸引,發展出浪漫的火花到墜入情網,是來自人類「愛與被愛」的基本需求。我們以為每個人「戀愛」的原因都不相同,其實根源都是情緒上的需求。(我們生活中的所作所為,絕大部分也都是為了讓某些需求得到滿足。)我們每個人都是製造夢想的機器。我們的夢中情人便是用這個機器積累的,根據我們從小到大的需求想像出來的(夢中情人)。然而,當我們發現找不到一個百分之百一致的夢中情人時,我們會挑一個相似的,然後開始我們的改造計劃。這時通往地獄之路的門就打開了。雖然有點兒危言聳聽,但是回想一下我們的婚姻,哪一個不是按照這種方式一路走來的呢。

起初,我們會發展出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特別的.素質,來吸引並找到能彌補自己不足的那個他,進入親密關系。然而當月暈過後,光環褪去,我們就會發現對方具有的那些刺眼的達不到我們要求的缺點,夾在你和他之間。我們會努力,撒嬌,道歉,全身心的想要重新塑造對方。而這些期望必然會變成失望,壓力,憤恨。因為任何控制、改造都必然失敗。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利用:想像力、意向和直覺(靈魂)來幫助我們放棄需求。我們原本被需求填滿的空間會被我們的愛填滿。在親密關系的月暈中心存在著真愛之光,這才是人和人吸引的真正原因。

第二階段:幻滅

特點:時間可能甚長。幻滅是靈魂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從而改變方向「向內」。

因需求未被滿足,而產生控制,因控制失敗而產生偏差行為:引起注意,權力斗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權力斗爭可以掩蓋我們的沮喪,帶給我們爭吵的力量,顯示我們的強大。我們的信念(自我局限性)來自我們過去的創傷,它束縛著我們,使我們寧可承受痛苦,也不想去面對心碎或沖破自己的信念。因為你的伴侶會深深潛入你的領域,你們發現你和他都沒有那麼迷人。權力之爭就會伴隨著憤怒。憤怒可以麻痹心中的痛,也可以讓對方有憤怒感。然而憤怒的表達方式,並不只是攻擊,還包括情緒抽離和被動攻擊。如何拯救我們的幻滅呢?那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憤怒負責,要發掘埋藏在更深處的平靜和充滿愛的感覺(愛意)。它是一種心靈的召喚—不自覺地慾望。如果我們願意選擇,並跟隨它的指引,就能幫助我們提升並超脫痛苦,否則只能繼續與痛苦長期作戰,直到感覺麻痹。我們可以領會,親密關系的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我們的意願如果是放下立場,是互相成就,就不會有爭執。參照有效溝通的八個綱要問題。但是執行這些問題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向真理臣服,才能得到靈魂的指導。會讓你察覺你內心的深層的痛苦;讓你學會去愛、去欣賞並感激伴侶,而不是用期望去束縛。否則,我們只能在痛苦中煎熬,並發展為報復。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把愛擺在執著之上,會讓溝通更加親近。

第三階段:內省

要素:醜陋的、最難的、陷阱最多的、與其它階段有所區別的它是親密關系的精神生命的起點。

如果在親密關系中,我們的定義是需要兩個人共同努力,每個人一半,那麼即使我們付出100%的努力,實際的結果卻只有50%,這樣是不夠的。因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內心的投射,你會發現伴侶只付出50%,你們都會堅持付出了自己的一半,而繼續指責對方。我們就會無力的選擇自我放逐。這也是一個清晰的指標,我們的內省過程已經過半了。其實親密關系是一個療愈自己的機會,我們把它當作學習無條件的愛時,你的決心就讓你度過「不可能的難關」。這個難關就是「受害者監牢」。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是這個監牢的全部成員。無論你在扮演哪個角色,都證明你身在牢籠中,只會讓問題惡化。而想要穿牆而出,只需要一個選擇,是兩難之路的另一條路,也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會自己找上門。

受害者監牢中的陷阱:左右為難,對家庭死忠,(真正的愛是可以自由地順從你的心來做事)犧牲,依附關系。

內省階段的一大發現是我們所做出的許多行為都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罪惡感,暴露出犧牲的心態。犧牲會招致放縱,而雙方都會覺得自己是犧牲者。犧牲危害親密關系的三種方式:被迫犧牲,感到憤恨;為了擺脫犧牲做出極端行為;末日的徵兆,心力交瘁。想要畫上句號的方式就是為自己的生活百分百的負責,面對心中的折磨者和壞人,重新找到自己的靈魂。犧牲的動機就是依附情結,往往來源於兒童時期與家人的關系。

陰影人物是一個具備你自身最糟糕特質的人,是你拒絕承認自己擁有的特質,你甚至會完全否認有這些特質的存在。攻擊別人的缺點,正是潛意識里攻擊自己的缺點,因為這是我們內心的投射。你必須接受挑戰,接受自己的陰暗面,才能更愛自己,不再攻擊伴侶的缺點,把他看作是你的鏡像。

親密關系如果想要到達靈魂關系最重要的是啟示。特點:隨時、不易察覺、神奇。可以通過三種方式產生:1、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推動以及你的成;2、神跡出現的時刻; 3 ;自己選擇的力量。

當你藉助啟示的力量,你就發現牆外的生活無限寬廣。擁抱愛人就像擁抱自己一樣。

第四個階段:靈魂關系

你的伴侶是你的良師,而那呼喚你的聲音,就是在要求你去學習無條件的愛,然後去愛全人類。

《親密關系》讀後感4

同伴閱讀的第一本書:有師友的夾持,有學委及學委助理的鼓勵,有陳老師、丹姐姐和玉姐姐等書友的精彩分享,讓渺小的我獲益匪淺,感恩有你們一路陪伴、閱讀與前行,讓我感覺自己無論是外貌還是心靈,都變美啦,渾身充滿了愛的能力!

本書閱讀不易,不知是翻譯緣故,還是作者表達因素,有時一句話,我反復閱讀與品味,才能明白它的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到底對不對,哈哈)。故每次閱讀時,我都會提前做些心理建設與精心准備:打開加濕器、泡一杯檸檬精油茶、外加播放輕音樂,先讓自己整個心靜下來,慢下來,細細品味這份跌宕起伏的親密關系。

臨近大作業,我把自己閱讀時塗塗畫畫的部分,串起來再欣賞了一遍,內心還是會怦然心動,還是會傷心與難過,最後感受到一份美美的愛在心中流淌。

親密關系旨在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進而療愈自己的創傷,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過去的創傷並不會隨時間而逝去。每個自我局限的信念,都來自過去的創傷。你情願自己是「對的」,還是「快樂的」?痛苦雖不能避免,但要不要受苦卻可以選擇。讀後感·如果你想一窺自己的宿命,只要看看你的心態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說,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要找到並做回真正的自己。

我很喜歡本書對伴侶的定位,伴侶不是你的愛與幸福的來源,滿足你的期待與使你快樂不是他的職責。

他會在你的人生需要時扮演三種角色:

①一面鏡子:讓你看見引發你關注的不舒服感;

②一名老師:在你探索真實自我的時候,激勵與啟發你;

③一名「玩伴」:開啟並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懂得了這層伴侶的定位,相信對我的愛情之旅加足了燃料,插上了翅膀,靜靜地等他來,然後與他一同步入這人世間充滿煙火氣息的美好幸福生活。

《親密關系》讀後感5

這本《親密關系》是我目前看過的唯一也是最好的一本心理學書,書很不易讀,因為句句引發思考,看過一遍,只覺收獲了書中50%的精華,寫讀後感時,只要隨手翻開一頁,字里行間便又有了新的感悟。現就自己理解的皮毛寫下簡單的讀書感悟,希望還能再次深刻的研讀一遍,體會那種與心靈溝通的快樂。書中的親密關系雖重點指的是夫妻關系,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內和父母、孩子等所有與自己親近的關系。並且我更著重體會的是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

與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對。說到直面才能放下,讓我想到一個電影情節,一個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獸追擊,不停的逃跑,猛鬼怪獸窮追不舍,並因主角的恐懼而變得更加強大兇猛,當主角被追的無路可逃時,不得不面對幻象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都是幻覺,瞬間猛撲過來的猛鬼怪獸化為烏有,眼前變回平和寧靜的現實。我想在生活中當我們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感時,面對愛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時,我們心中那積聚的痛苦給我們帶來的折磨應該也不亞於猛鬼怪獸,讓我們心痛、抓狂,甚至有時覺得死比活著更容易。作為一個還不能超脫世俗、隨時能跟靈魂對話的人,我還是要隨時去迎接生活帶來的痛苦,但讀了克里斯多福的《親密關系》,讓我在痛苦來襲時,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懷疑自己的心看做一個去認識自我和靈魂的機會,那麼我便從內心開始不再恐懼它,而是接納它,感激它,並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心中充滿愛和希望。

書中對天賦的說法對我也很有啟迪,天賦是我們天生的才能,不是靈感激發的,只要我們聽從心靈的指引,創造性的想法、言語便會層出不窮,對自我的懷疑,會迷惑、阻撓我們,讓我們不能夠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賦的人,當我們直面這種懷疑時,就會發現其實是我們自己臆造出的各種恐懼、緊張、恐慌的感覺,反過來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讓我們因恐懼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質。認清了它的由來,恐懼煙消雲散,我們才能自信的發揮自己的天賦。(在這里我很期待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找回你的生命禮物》)

對情緒的處理,還是要直面——直面情緒,說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當我不了解情緒和造成這種情緒的本質時,控制情緒就成了對自己情緒的壓制,讀過這本書後,懂得了情緒的本質,便能夠跟隨心靈的指引,心悅誠服的接納它,讓其自然而然的消逝。「無論何種情緒,在你身上停留的時間都不會超過六分鍾,除非你為它建造一個家,讓它在你心中長住下來,如果你否認自己的情緒,為情緒找借口,害怕或放縱自己的情緒,那它們就會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親密關系的快樂,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樂,都依賴我們每時每刻的應對方式來決定,所以多問問自己,我想要什麼吧,如果你想要快樂,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只有選擇直面痛苦,才能最終放下痛苦,跟隨靈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後,相信生活會像蝴蝶的翅膀一樣綻放。

《親密關系》讀後感6

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隻毛毛蟲都可以化蛹成蝶。我不知道我的「蝴蝶」世界是什麼樣,但是,我真的很羨慕老師現在的生命狀態,純粹的意識,通透的智慧,即興的生活。他是處理情緒問題的高手。雖然我上了各式各樣的心靈修煉課,但是他的課程還是讓我大開眼界,不但讓我療愈了很多自已的舊傷痛,也見識了大師授課的技巧與風范。

他獨創的方法是如此的簡單輕易、有趣好玩、深具啟發性而且效果卓著。他用深入而豐富的經驗協助人們找到自己的答案,凡是被他的純粹性與覺知力觸動並因而轉化生命的人們,莫不對他的工作深表感激與贊賞。

《親密關系》讀後感7

讀《親密關系》這本書是源於自己一直在苦惱怎麼與人相處,不僅僅是怎麼跟陌生人相處,還有怎麼跟認識的並有一定了解的人相處,如孩子與父母,同學,朋友、同事等。

本書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其實還適用於任何的關系中,都可以從中找到相似的問題,情形。對本書中以下幾個章節感觸頗深。

1、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

行為不端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而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當確認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沮喪,然後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引起注意,權利斗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這點可以聯繫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張,內心叛逆的孩子,我屬於後者。當我特別想要一樣東西時,而且這個東西絕對是父母能力范圍內的,我沒有得到時我就會覺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沒那麼重要或者說是父母不夠愛我。

2、期望=憤恨的前身。

我們對朋友不滿或者憤恨的根源就是對他們抱有的期望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值。人們戀愛,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系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3、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這應該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護吧。不願正視自己的內心,傷疤,寧願埋著一顆定時炸彈也不願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一直覺得親密關系中可以不需要維護,不需要技巧,但是親密關系中偶爾出現的矛盾表明關系親密並不意味著絕對的和諧,親密的關系也並不是永恆的,當然也是需要維護的。

不要企圖讓別人帶給自己快樂,無論是父母還是朋友,並沒有帶給你快樂的義務。

《親密關系》讀後感8

昨晚開始看一本書《親密關系:通往靈魂的橋梁》,剛開始就被吸引了,書中所寫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我們每個人都有親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當然還有伴侶,我們的生活與他們息息相關,大多數時候我們受到傷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們引起的。同樣的一件事一句話由一個沒什麼關系的人去做去說我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但是由我們那些親密關系的人做我們卻會受不了。好像有點矛盾,我們對最親密的人很苛刻,對陌生人卻很寬容。而事實就是如此,因為我們在乎他們我們需要他們。於是我們打著愛的名義對我們最親密的人有種種要求與期望,一旦達不到我們的預期,我們會不開心,而這種情況在伴侶中最為明顯。

伴侶是我們最親密的人,是陪伴我們最久的那個人,在他們身上我們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我們的一點點改變,我們都希望他們給予回應,甚至他們的表情他們的動作我們都有個預期,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這樣,而一旦達不到,我們會失落,我們以為他們不耐煩了不在乎了不愛了,接著我們陷入了痛苦,開始對他們不斷責備開始挑刺兒,於是惡性循環……

所以在每次生氣的時候閉上眼睛深呼吸數十下,讓自己平靜點理智點,換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麼問題,是不是陷入了那種可怕的模式。我們不再是十幾歲的小孩子,不想以後有後悔,我想做得很好,我們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經營,互相體諒,好嗎?

『貳』 親密關系適合什麼人看

親密關系適合什麼人看,很顯然適合戀人看戀人們一般喜歡看親密關系的電影或電視劇。

『叄』 《親密關系》第三章~幻滅(1)

本文摘自《親密關系》-克里斯多福.孟

隨著憤恨的到來,你就進入了親密關系的第二階段——幻滅。

小時候,我很喜歡看西部電影和電視節目。我會幻想自己是個牛仔,頭戴白帽,幫助小鎮居民趕走壞人。這類節目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西部小鎮風光——旅店、沙龍、雜貨店,還有讓英雄存放馬匹的馬廄。我喜歡建築物上粉刷得干凈均勻的油漆,還有居民們美麗的衣服,當然啦,永遠臟兮兮的醉漢是不包括在內的。我也喜歡酒吧里打架的場面,英雄就算臉被揍了三十幾拳,帽子還是好好地戴在頭上不會掉下來,當然臉上更不會有任何傷痕。

在看到真正的西部小鎮和居民的照片之後,我的夢想完全破滅。白色的帽子到了那種地方絕不可能還是白色。早期的西部小鎮大都臟兮兮的,房子都是草草搭建的木屋或帳篷。油漆就更別想了,牆上如果用白油漆隨便刷了兩下就算不錯了。那小鎮的居民呢?服裝華麗這個形容詞,大概不太可能用在他們身上。他們看起來都像是我不喜歡的西部片中的醉漢。到現在我還記得夢想被殘酷的現實扯碎的感覺。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相當不開心。

幻滅這個詞,往往給人負面的印象,讓人聯想到憤怒、絕望甚至背叛等感覺。事實上,這個詞的意思是——不再被錯覺所迷惑。

這其實是件好事。人類是尊重並渴求真相的。如果無法趕走錯覺,就看不到真相,那我們就像是被禁錮的囚徒,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平靜與滿足。親密關系能夠驅散我們對愛的錯覺。這個過程的開始,是在我們感到失望,並覺得自己似乎錯了的時候。或許,我們身旁的這個人並不是我們快樂的源泉。一開始我們也許會覺得選錯了伴侶而再度開始尋覓。但是,只要有期望,就有失望。最後,就連無可救葯的浪漫主義者,也會明白我們快樂的源泉並不在別人身上。

我個人相信,幻滅是靈魂給我的禮物,讓我能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

然而,幻滅的過程可能需時甚久,就像從一磚一瓦開始拆除一座大教堂一樣。在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對伴侶的改造計劃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時候幻滅就到來了。這時,我們就會做出一些「偏差行為」。

一、偏差行為

在她的書《正面教育》中說,當小孩的歸屬感和確認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她就會覺得沮喪。每個孩子感到沮喪的程度不同,但都會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簡.尼爾森說行為不端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她指出了四種主要的偏差行為:

1.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2.權力斗爭(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3.報復心理(你傷害了我多少我也要傷害你多少。)

4.自我放逐(努力有什麼用呢?反正我一點也不重要。)括弧中的字是我加上去的。前兩種行為的目的是滿足孩子的兩大需求,而後兩種則是孩子在覺得需求永遠不會被滿足時,被深刻的沮喪、痛苦驅使而做出的毀滅性行為(通常是自毀)。

既然成人的親密關系往往能讓舊傷復發,你將會發現,你以為自己已不再做的這些小時候的行為,其實依然跟著你,只不過是換上了較復雜的形式罷了。當你因為欲求不滿而憤恨時,你會重新感受小時候的你在同樣情況下所感受到的沮喪。這也會讓你做出和小時候相同的偏差行為。偏差行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侶,並藉此避免夢想幻滅。如果對方不願意主動滿足我們,那我們可以耍點小伎倆來誘使他們這么做。如果前兩項行為不奏效,你至少還可以用報復的手段來扳回一城。如果這樣仍然不行的話,你還有最後一招,就是乾脆放棄,把自己縮進冷漠憂郁的殼里。你可能仍會不滿,但至少不必感受真正的痛苦。如果你從偏差行為的角度來觀察。對如何企圖控制對方的夫妻,你就會發現羅伊·哈柏說的一點也沒錯:「大人其實也只是幼稚的小孩。」但只要我們仍被錯覺所迷惑,我們就會用大人的邏輯和理論來為自己的行為自圓其說——當然是在我們有勇氣去檢視自身行為的前提之下!為了吸引伴侶的注意,我們會繼續這樣的偏差行為。我們可能會裝作可愛、親切、有能力、堅強、有趣、聰慧、有耐心、勇敢、害怕、脆弱(當然是那種很可愛又性感的脆弱)、心不在焉、有深度、酷、辣等。吸引伴侶注意力的方法太多了,而且每天都還會想出新花樣。

然而,沒有一種吸引注意力的法子能夠一直不被識破。你的伴侶早晚會厭煩,而且會感覺到這種行為背後的期望所帶來的壓力。

畢竟,如果對方每天都看到同樣的舉動,很快他們就習以為常而不再注意了。當你發現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贊賞,你會變得更加沮喪。

很快你就會開始做出第二種偏差行為——權力斗爭。權力斗爭

二、權利斗爭

我用「權力斗爭」這個詞來形容雙方都很努力地讓自己看起來有力量,從而突顯自己的重要性的做法。但當親密關系繼續發展下去,權力斗爭就不僅僅是這樣了。隨著沮喪感愈來愈重,權力斗爭慢慢演變成雙方爭奪親密關系主控權的戰斗,雙方都努力地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話語和行為。

伴侶的一些小怪癖,你以前覺得很可愛,現在卻顯得很惱人,而且常常成為爭吵的主因。他奇大無比的笑聲曾經是那麼新奇有趣,現在卻讓你脊柱發麻。她說的故事曾經是那麼扣人心弦,現在卻讓你無聊得想要尖叫。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你們已經開始讓彼此心煩。這個時候,你似乎只有以下幾種選擇:一、用蠻力或恐嚇強迫伴侶改變生活習慣、說話方式、穿衣風格、頭發長度等;二、學習聖人般的忍耐力;三、甩掉現任情人另覓新歡。大多數人,不管原因為何,都選擇一,於是權力斗爭就此展開。

我們常常以為,權力斗爭的方式不外乎大吵大鬧、互砸東西或拳腳相向。但事實上,權力斗爭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面貌,包括冷戰、避不見面、冷嘲熱諷或單單是互給白眼。一對我認識的夫妻如果在吵架,我一進他們家門馬上就會知道,因為整個房子靜得像座教堂,而且帶著恐怖片高潮的那種張力。但是,我這兩位朋友卻對彼此極為有禮,不讓藏在這種假象之下的核子大戰爆發出來。而我認識的另一對夫妻,在吵架時卻會大吼大叫直至聲嘶力竭,即使兩人的臉相距只有幾寸,也絲毫不減音量。

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權力斗爭還有無數種形式,而不管哪一種形式,對親密關系的危害都是一樣的,但也都蘊含著讓人發現真愛的可能性。

愛情一開始的魔力一旦消失了,也就是你必須面對幻滅的時刻。吵架只是為了不去面對幻想背後的事實。但如果厭煩了假裝一切都在控制之下,你不妨偷看一下幻想簾幕背後的東西。躲在幕後的是什麼呢?除了起初的沮喪感之外,你也會看到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三、胡蘿卜、西瓜與痛苦

「曾有一個治療師這么說:雖然痛苦不是真的,但當我想像自己坐到一根針,而它刺穿我的皮膚時,我並不喜歡自己幻想出來的感覺。」

——佚名

一旦展開權力斗爭,伴侶之間的改變往往令人驚訝。親密關系剛開始的時候,兩人春風滿面、笑容可掬,當他們凝視對方的時候,眼神總是充滿愛意。一旦夢想開始幻滅,微笑就變成了皺眉,眼中的愛意也轉變為怒火甚至恨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為什麼我們把伴侶當作大敵般看待?讓我來解釋這種不愉快轉變的原因。

許多我認識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有小時候被強迫吃不喜歡的食物的負面回憶。以我來說,最討厭的食物是煮過的胡蘿卜。

我的父母很少買新鮮蔬菜,所以我吃到的蔬菜都是罐頭的。我父母把這些原本就煮得過熟、裝了罐的蔬菜買回來後,還會把它們倒進鍋里再煮一次!在我家裡有一項規定,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盤子里的食物全吃完才准下桌,而且我父母擁有令人贊嘆的決心,他們總會親自監督,確定大家都遵守這條規定。

有好幾年的時間,每個星期總有一晚,我會瞪著盤子里惡心的橘紅色塊狀物,心想這種東西一定是用來讓小孩子嘔吐的,要不然,至少也會殺死好幾千個腦細胞或損害其他重要的器官。我千方百計就是不願意把胡蘿卜吃進肚子里!我想過屏住呼吸,把胡蘿卜塞進嘴裡,然後裝作若無其事地溜進廁所,把它吐到馬桶里。我試過把胡蘿卜喂給小狗吃。我也試過趁我父母走開或不注意的時候,把胡蘿卜偷偷倒在我腿上事先預備好的紙巾里。我甚至還試過把盤里的胡蘿卜分散開來,裝作我已吃完,只剩一些殘渣。但是我這些計謀,幾乎從來沒有成功過。我通常都在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被逮個正著,然後就只好別無選擇地把胡蘿卜吃掉。原本就濕濕軟軟又難吃的胡蘿卜,被我這么一弄,更是變得又冷又糊,實在難以下咽。

有一天,事情有了小小的改變。那天晚上,一如往常,在拖拖拉拉一個多小時之後,我終於很勉強地把最後一塊過熟的胡蘿卜吞進了肚子里,吃完後我鬆了一口氣,心想還好胡蘿卜沒有再出現在我盤里。然後,我母親拿了很大一塊巧克力蛋糕擺在我面前。那塊蛋糕味道很濃,上面覆有一層巧克力糖衣,而且大約有一磅重。這樣的甜點在我家簡直像黃金一樣稀有。這時,我母親說了一句小孩子最愛聽的話:「如果不夠的話,還有很多。」第一塊我不用兩分鍾就吃完了,第二塊也是如此。我父母都看傻了,父親笑了笑問我說:「你吃胡蘿卜為什麼不能這么快呢?」我當然可以回答,但我沒有笨到把答案說出口:「老爸,我可沒有看過你把不愛吃的食物放進自己的盤子里!」

我現在可以告訴你之前那個問題的答案了:盡管不愉快的經驗是不可避免的,人類仍會掙扎著去閃躲或拖延。就像我,寧願在硬邦邦的椅子上坐好幾個小時,幻想著盤子里的胡蘿卜會奇跡般地消失,也不願面對可怕的現實,把那惡心的橘色玩意兒放進嘴裡。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也採用相同的原則。和伴侶展開權力斗爭,就是為了避免或拖延自己心中浮現的不愉快。 這種痛苦的根源究竟為何?想要知道答案,我們必須再回到幼時需求這個問題上。

在前文中我曾提到,孩童的兩大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若是這兩大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我們會很痛苦,甚至嚴重到心碎的程度。

為了把自己從傷痛中拯救出來,我們必須遠離造成痛苦的人或事。「媽媽不重視我,我好傷心,我要把痛苦趕走,讓它消失!」

在遠離痛苦的同時,我們也遠離了造成痛苦的根源,在上面的例子中,痛苦的根源是母親。事情後來就變成了這樣:我們既沮喪,又遠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絕望地試著把心碎趕走。

但是痛苦並不會消失,如果我們不好好處理,痛苦永遠也不會消失。在較早的幾段親密關系中,我最不能了解的是:伴侶只讓我發覺到痛苦的存在。其實痛苦存在我心中已經很久了,只不過我不願去感受。讓我驚訝的是,我一直在否認痛苦的存在,卻一點都沒有察覺到自己在這么做。要在舊痛一浮現時就立即發現,需要敏銳的洞察力,若要以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不把自己心愛的人推開,則需要更超凡的能力。有一點很重要,必須注意:在分享過一段特別親密的時光之後,情侶們往往最容易吵架。

當兩人覺得特別親近,一切都特別美好,幽默感和溫柔也比平時要多的時候,好像這些親密時刻經歷到的愛,讓我們有力量去不自覺地喚醒過去的傷痛,好讓它們現在得到當時無法得到的愛的關注。但是,想要療傷的企圖卻往往導致激烈爭執或變成親密關系危機的導因。在明白這個道理之前,我曾認為自己和女友爭吵的原因分為以下四種:

解釋一:我們的爭吵是你起的頭。並不是我想吵架,是你侵犯了我的領域,我只是保護自己罷了。

解釋二:我們這次吵架,看起來好像是我起頭的,但我只不過是指出你做得不好的地方,又順帶提到你還有別的行為也需要改進——比如你來月經時的舉止。你就是不能接受有建設性的忠告,還把它當作批評。跟你比起來,我的態度已經夠好了。

解釋三:我們會吵架,是因為你明明是錯的,卻又打死也不承認我才是對的。那我只好發脾氣了,不然你不會明白自己是錯的。

解釋四:我們會吵架,不是因為我受到傷害。我只是有點不高興而已。換作別人,你這樣跟他們說話,他們也會生氣的!你說這是建設性的忠告,但我聽起來卻覺得像是刻薄的批評。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不了解,和伴侶吵架只是為了不去感受舊痛。我的伴侶所做的,僅僅是讓這些舊痛浮上我的意識表層而已。我當時也不知道,我所說和所做的,也可能在朋友和伴侶身上造成同樣的效應。要記得,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不要忘了傷痛的背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沮喪。於是,當你打算正視爭執背後的問題時,會有一個勸阻的聲音響起,告訴你將要面對的傷痛是你承受不了的。這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

我以前有一個房東,他告訴我,他長大的地方,就在我即將搬去的那一區。他說,在他小時候,那裡是農田,他爸爸就在田裡種西瓜。他張開手臂,很誇張地對我描述,那些西瓜大概有四英尺長。過了一會兒我才想到,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就算一個普通的西瓜看起來也像是龐然大物。隨著年齡增長,他記憶中的西瓜也跟著長大。

你也可以用相同的邏輯來看待兒時的創傷。當我們還小的時候,創傷可能讓我們覺得難以承受。但現在我們長大了,或許已擁有從不同的角度來面對它的能力。也許,現在痛苦已經不像從前那樣難以承受了。用較成熟、理性的態度來處理權力斗爭,不只能讓你面對過去的傷痛,也能讓你不再受其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也就是自我局限的信念。

四、信念:想法的果實

我不知道以上這段話是誰說的,但我聽過之後就一直牢牢地記著。這段話的意思是,一旦有一個想法在你心中醞釀,就會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造成深遠的影響。

阿諾·培頓在他的著作《擁有一切》中說,一個普通人腦子里每天都有大約五萬五千個想法,其中大多數是舊有的想法。許多想法從小時候起,就一直存在我們腦子里。你的腦袋就像一台可以永遠錄音的錄音機,不斷重復播放相同的想法。想法是信念的主要成分。如果想法是顆種子,把它種下,你得到的果實就是信念。

如果小時候你有過不愉快的經驗,比如爸爸答應帶你去露營,你很想去,但爸爸卻爽約了。也許爸爸工作太忙了,不得不放棄休假;也許爸爸生病了,或是根本忘了這回事。小孩子眼中的世界並不大,所以爸爸的理由也一點都不重要。你可能會很失望,這時候,你就會產生一些想法來詮釋你所經歷的事。也許其中一個想法是這樣的:「爸爸不愛我!」也許從這個想法又衍生出另一個:「沒有人愛我。」如果這樣,會發生什麼事呢?如果你一再失望,這些想法就會變成一種信念,讓你相信自己真的不可愛。如果這樣的信念在你腦袋裡一再播放,過了幾年,你可能就會認為這就是事實。

而一個深信自己並不可愛的人的命運會是如何呢?

從這個觀點,我們不難發現,過去的創傷並不會隨時間逝去。

每個自我局限的信念,都來自過去的創傷。我們每個人都像做出科學怪人的弗蘭肯斯坦博士一樣,創造出一些怪物般的想法,在我們的生活中造成大大小小的災難。你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限制性信念都不是真的,讓你覺得自己很渺小或差勁的想法也對你沒有任何幫助。然而有許多人仍然有這樣的信念,不知道它們的來源,也不知道它們應該只是過客,不應在他們腦中長駐。找出這些信念在我們心中駐足的所在,將會很有幫助。

五、過去的魅影

「過去的事雖然已被我們拋在身後,卻如同魅影一般,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克里斯多福·孟

結婚一年半,我和妻子已深陷於權力斗爭中。這時我發現,在寫結婚誓詞時我犯了大錯。結婚時,我和妻子的結婚誓詞都是自己親自執筆,並在眾人之前宣讀。我們的誓詞滿溢著承諾、詩意與愛。當我誠心誠意地發誓將會無條件地愛著妻子,不論順利或是艱難的時刻,都會尊重並仰慕她,不讓痛苦阻撓我們的愛時,我感動得流下熱淚。這些承諾是我真心真意想要遵守的。問題是,這些承諾雖美,卻不實際。換句話說,這些是我不可能做到的承諾。如果我希望做到自己的承諾,那我的誓詞將會變成:「我發誓,在學習無條件愛你的過程中,我會帶給你難以想像的痛苦,導致你對我說出連紐約的計程車司機聽了都會嚇到的話,而且讓你後悔遇見了我。而當你對我做出相同的事時,我會用一個三歲小孩的成熟度來響應,而且用急性子和壞脾氣來當作我的兩大武器。我永遠也不會記得,我們只是兩個盡力想做到最好的普通人。我會把你當作我唯一的快樂源泉。最後我才終於成長並了解到親密關系的真正目的。」

如果是這樣的誓詞,我就可以輕松地做到了!

在進入一段新的親密關系時,我們會把過去的舊痛、舊傷也一並帶去。小時候我們會把沒治癒的創傷埋在心底,以免感到痛苦。

為什麼呢?除了不想感到痛苦,還有一個原因——幼時的創傷有時難以承受,如果不把它除去,我們會覺得自己好像要死掉了。

我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不小心把狗鏈弄丟了。我父親勃然大怒,打我耳光而且把我罵得狗血淋頭,足足罵了一個多小時。打耳光還不要緊,痕跡當天就褪去了,但心靈的創傷卻不會這么快就痊癒。我希望父親原諒我、愛我,但他並沒有。我好難過,簡直心都碎了。然而,過了幾小時,我就在屋外跑來跑去,跟哥哥嬉笑玩耍了。也許你會以為是小孩子對痛苦的抵抗力較強,所以我很快就忘了那件不愉快的事,繼續過我的日子。然而,多年之後我卻又想起了這件事情,而且重新感受到六歲時被父親打罵所造成的心靈創傷,再一次感到心碎。

身為一個治療師,我知道我從小到大處理傷痛的方法和大多數人沒有什麼不同。我們都經歷過令人心碎的痛,而如果不處理它,可能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於是,我們在心裡開辟出一個儲藏室——也就是潛意識——並把所有壓抑的痛苦都丟進去鎖起來,然後忘記有過這回事。潛意識和儲藏室很像,都是用來收納我們不想要卻又不知怎麼處理的東西的;但不同的地方是,潛意識可以無限地擴張,容納愈來愈多的不愉快,讓我們不用去面對痛苦。

你可能會問,既然潛意識可以無限地擴張,那麼繼續把痛苦回憶往裡塞,有什麼不對呢?如果傷痛明明可以避免,又為什麼要讓自己去承受它呢?我很想同意你,但這個想法有其潛在的危險性。

其中之一是,小時候為了避免傷痛,我必須收起對父親的感情,離他遠遠的,保持一個距離,而我情感的創傷一直阻撓在我們前面。

另一個危險是,如同之前談到的,痛苦的經驗往往會讓我們產生對自己和世界的一些限制性信念。舉例來說,狗鏈事件可能會讓我認為父親不愛我。既然我父親在我心中是一個極有權力的人物,我可能會因此推論,所有男性權威人物都不會愛我。然後,我可能會一輩子都害怕老師、警察、醫生、上司等人。恐懼讓人無法自由地發揮自我。再往下想,如果我一輩子都害怕這些人,那我對自己會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弱者、失敗者。而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往往會決定我們選擇什麼樣的工作、交什麼樣的朋友、住在什麼樣的地方,以及許多其他的事——甚至可能包括我們開什麼樣的車。你可能會覺得很難相信,被父親打罵的單一事件,竟然會讓我產生這種軟弱的信念,造成這么低落的自我價值感。事實上我也同意,如同之前所說,單一的痛苦事件只是種子,但之後類似的經驗,便會讓自我局限的信念茁壯成長。這個例子只是用來說明,過去的創傷如果沒有癒合,我們就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想法;但如果我們用健康的方式把傷痛處理好,我們的信念也會隨之改變。我們都依據對自己的想法而活。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是個成功的人,那麼你的失敗也會幫助你邁向成功之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個失敗者,那麼再大的成功在你眼中看來也像是失敗。所有源自未愈傷口的信念都是自我局限的。既然我們自己的信念與過去的創傷關系密不可分,而過去的事早己記不清,更不可能改變,那我們要如何才能掙脫束縛呢?這也就是為什麼親密關系是無價之寶了。

親密關系讓我們有機會重新面對並治好舊傷,從而改變衍生自傷痛的錯誤想法。

『肆』 求法國親密電影百度雲鏈接

親密?

『伍』 會者定離,一期一祈出自哪本書

會者定離,一期一祈出自羅蘭米勒所著的《親密關系》。

「會者定離,一期一祈」是指經常會面的人必有離散之時。這兩句話總的來說,就是說世事無常,當珍惜遇見的人,把和每個人相遇,當作一生只有一次的緣分。出自羅蘭米勒所著的《親密關系》,講述了親情、愛情、友情都是親密關系的組成部分,家人、愛人、朋友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親密關系。

由《親密關系》改編電影:

《親密關系》是由美國1996年羅伯特·哈林執導的喜劇片,雪莉·麥克雷恩、比爾·帕克斯頓、朱麗葉特·劉易斯等參加演出。影片是1983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母女情深》的續集《親密關系》,1996年12月25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奧蘿拉有三個沒有母親的不省心的外孫和外孫女,讓她晚年操碎了心,好在她將孩子們都培養成了有感情、懂生活的人的故事。

『陸』 電影上面的床上的戲是怎麼拍的

是演員本人,但是都是靠角度來拍攝,並不是真的床上戲,真戲假做,主要是靠電影蒙太奇的手法

『柒』 《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1

本書探究了長期以來詩人、劇作家、哲學家,乃至醫學家對親密關系的理解和論斷。由於數千年來科學家對親密關系研究的忽視,當通俗心理學占據了關系學的主導地位時,人們對人際關系的了解和領會往往是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然而,最近20年中,如本書所記載,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它將使我們對愛情、婚姻、承諾、友誼、激情、理解、溝通、親密、依戀、伴侶選擇、嫉妒等各個方面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本書針對的基本讀者是大學生及他們的導師。本書寫作風格簡明易懂,並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不過,它並不避開研究成果及理論解釋等復雜的問題。簡言之,本書既符合個人對這一主題的學要,又保持了嚴格的專業水準。
第一編 親密關系研究導論
第一章 關系的要素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吸引
第二編 相識及親密關系的基本過程
第四章 社會認知
第五章 交流
第六章 相互依賴
第三編 友誼與親密
第七章 整個生命過程的友誼
第八章 愛情
第四編 關系問題
第九章 壓力與緊張
第十章 親密關系中的權力
第十一章 沖突和暴力
第五編 親密關系的喪失與增進
第十二章 親密關系的解體與喪失
第十三章 孤獨
第十四章 培育親密關系:獲得、保持和修復參考文獻

《親密關系》2

今天看完了一本書,沒有很仔細的看,只能說大概的閱覽。所以不知道對我接下來寫讀後感有沒有什麼不對的決定,但閱讀完後有記憶最深的幾點還是忍不住想分享一下。

這本書大概就是講一段關系的幾個階段,分別為絢麗、幻滅、內省、啟示這么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里作者都有講解他的理解及推導過程、自身經歷。有很多的地方我讀得很入神,因為有和我切身相關的感覺,比如他有說到在人們糾結時怎麼做決定,書中有一定的分析及案例我就不說了,因為我也記不清了,但最終的核心點我記得,作者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做出真理的選擇,滿足對雙方或者盡最大的可能滿足雙方利益的決定,其實看完後我覺得就是做一個理性的選擇。作者只是把「理性」這個詞用「真理」表達了出來,可能在作者看來真理更是神聖或者慎重的吧。在這里還反應了一個問題,就是讀這本書的話,有些詞可能跟你現在對這個詞的理解會有點不一樣,比如剛剛提到的真理,從書籍裡面表現的意思核心就是理性,而在現在人們對於真理的理解雖有一層理性的意思,但更多的理解是永恆不變的、反復被驗證過的觀點或者道理。再比如,「直覺」這個詞,我們更多的是理解為憑感覺、第六感,但作者的理解為「去注意我的靈魂的想法」。可能作者想表達人們的第一直覺或者第一反射是最真實的,也就是最貼近人們心靈的。大概可以判斷為作者會站在心理學或者更深層的理解上去解讀某些詞,我們在看書的時候也應該准備一顆更神聖的心,或者需要多轉個彎對某些詞進行更深的閱讀。

另外在這本書里表現出來的很多道理,其實大家都能用更簡潔的方式表達出來,且這些道理為大家已經很容易理解或者早已經知道的道理,作者在該書里會寫的很神秘,或者是為了保持凸顯心理、關系主題書籍該有的調性,讓你覺得哇,原來我讀了一頁的文字其實是在讀我早就明白了的道理,而且這個道理可以一兩句話講出來的作者要用一頁寫完。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本書不好啰嗦什麼的,它畢竟是一個類似於心理書籍,在閱讀節奏及散發出來的氣質上必須吻合書籍的定位,也必須有更多的分析推理過程,所以在我們看到的一個結論,作者是通過真實案例或者親身感受進行論證、給予理性與科學。

該本書還有闡述了一個可以看成是天生屬性的重點,可以說是人性本存在的思維邏輯屬性,我覺得我可以這樣概括:當你選擇一方時是因為你選擇的一方更容易讓你當下舒適。比如,當你暴躁時你是痛苦的,那你為什麼明明痛苦還要暴躁呢?因為人們選擇暴躁發泄比讓自己在內心忍受更容易釋放或解氣。還有比如吵架,明明吵架費神且心情槽糕,事後你可能還會後悔,可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類在這種時候還是會選擇吵架呢?是因為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成熟心碎要簡單得多。這些都是在說明人類在做某些決定的時候都會優先選擇讓自己當下能立即發泄的或者相對舒適一些的決定。

書裡面還有一些觀點讓我很印象深刻:

比如說懷疑,當你處於懷疑自己的情況下,你可以把懷疑自己的狀態,看成懷疑是一種提問,不要看成是一種施加於影響未來不會成功的因素,你可以用懷疑是提問的概念讓自己做更多的理性分析,以為未來做更多的准備。

再比如說犧牲,犧牲不是一種行為,是一種心態。當你在洗碗的時候,至於它會不會讓你開心完全取決於你的心態。當你因為你的另一半在那玩而你在洗碗的時候,你覺得是犧牲,可能會影響你的心情。但如果你把洗碗看成是一種慢生活或者是另一種娛樂你則不會認為它是犧牲的行為。

最後再分享一點,是害怕。如果你害怕一件事時,你就當作他是不真實的,因為你的害怕只是你的想像。很多的害怕都是發生在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所以你更多的是自己在嚇唬自己,你完全有機會有時間去做更多的把握及完善。

當然,畢竟是一本書,我不會容易這么輕易就不分享了,還真的最後分享一點,就是對於吵架的分析。在這里我很淺顯的回憶一下我在書籍裡面看到的,其實書籍裡面還有很多的這一個話題的分析與解讀,但我現在只能想到這一點。我們有時候吵架、解釋是為了讓對方有罪惡感,從而希望對方能夠服軟,能夠因為對自己有罪惡感而表示虧欠或者認錯,從而對自己更好一點。

還有還有,這本書還寫了很多,我覺得如果能靜下心來好好的閱讀一定還有不少的收獲。我會把這本書放在書桌上,當作一本雖然已經翻閱完讀但還像是在讀的書,偶爾翻翻一定還能有不少的收獲。

夜深了,讀完這本書最強烈的首波讀後感就是這幾個點了。寫了我差不多一個小時真的好睏了,原本是准備不寫了直接睡的,後面覺得還是得蹭熱紀錄第一讀後感。深夜一點,陪你讀書,哈哈~

《親密關系》3

這本《親密關系》是我目前看過的唯一也是最好的一本心理學書,書很不易讀,因為句句引發思考,看過一遍,只覺收獲了書中50%的精華,寫讀後感時,只要隨手翻開一頁,字里行間便又有了新的感悟。現就自己理解的皮毛寫下簡單的讀書感悟,希望還能再次深刻的.研讀一遍,體會那種與心靈溝通的快樂。書中的親密關系雖重點指的是夫妻關系,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內和父母、孩子等所有與自己親近的關系。並且我更著重體會的是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

與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對。說到直面才能放下,讓我想到一個電影情節,一個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獸追擊,不停的逃跑,猛鬼怪獸窮追不舍,並因主角的恐懼而變得更加強大兇猛,當主角被追的無路可逃時,不得不面對幻象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都是幻覺,瞬間猛撲過來的猛鬼怪獸化為烏有,眼前變回平和寧靜的現實。我想在生活中當我們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感時,面對愛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時,我們心中那積聚的痛苦給我們帶來的折磨應該也不亞於猛鬼怪獸,讓我們心痛、抓狂,甚至有時覺得死比活著更容易。作為一個還不能超脫世俗、隨時能跟靈魂對話的人,我還是要隨時去迎接生活帶來的痛苦,但讀了克里斯多福的《親密關系》,讓我在痛苦來襲時,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懷疑自己的心看做一個去認識自我和靈魂的機會,那麼我便從內心開始不再恐懼它,而是接納它,感激它,並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心中充滿愛和希望。

書中對天賦的說法對我也很有啟迪,天賦是我們天生的才能,不是靈感激發的,只要我們聽從心靈的指引,創造性的想法、言語便會層出不窮,對自我的懷疑,會迷惑、阻撓我們,讓我們不能夠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賦的人,當我們直面這種懷疑時,就會發現其實是我們自己臆造出的各種恐懼、緊張、恐慌的感覺,反過來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讓我們因恐懼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質。認清了它的由來,恐懼煙消雲散,我們才能自信的發揮自己的天賦。(在這里我很期待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找回你的生命禮物》)

對情緒的處理,還是要直面——直面情緒,說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當我不了解情緒和造成這種情緒的本質時,控制情緒就成了對自己情緒的壓制,讀過這本書後,懂得了情緒的本質,便能夠跟隨心靈的指引,心悅誠服的接納它,讓其自然而然的消逝。「無論何種情緒,在你身上停留的時間都不會超過六分鍾,除非你為它建造一個家,讓它在你心中長住下來,如果你否認自己的情緒,為情緒找借口,害怕或放縱自己的情緒,那它們就會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親密關系的快樂,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樂,都依賴我們每時每刻的應對方式來決定,所以多問問自己,我想要什麼吧,如果你想要快樂,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只有選擇直面痛苦,才能最終放下痛苦,跟隨靈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後,相信生活會像蝴蝶的翅膀一樣綻放。

《親密關系》4

親密關系不僅僅局限於愛人,也包括家人,閨蜜。當我們和我們在乎的、在乎我們的、我愛的、愛我的人發生沖突時,要學會站在愛的角度解決問題。你憤怒,走不出來跟你兒時的記憶有關,你會想起之前相似的情況,而我們往往會將這種情緒轉化給親密關系,以求得一時解脫。只要是感情都是需要經營,何況不同於普通的親密關系之間的感情。所以,如果你在乎他,就用愛去解決問題,不要冷戰,用一顆真誠的心互訴衷腸,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面對事情,不要以家庭慣常的方式解決。循規蹈矩不會給你帶來快樂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要過分在乎自己的感受。你難過不代表別人會好過。如果想要一份長久的感情,多一點體諒,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架子。不要在乎自己付出多少。如果你愛這個人,那就無私一點,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就是這個道理吧。親密關系中,少一點競爭心理,關系才會更親近。以上是讀完之後此時所能想到的感想。大概就是這樣了,完

《親密關系》5

1.宇宙中心呼喚愛

如果是以懷有發自內心的愛來面對問題,問題能夠得到創造性地解決。

2.關系中的組合關系

一對關系中常常出現類似相反面的角色扮演,它們能夠組合成一個整體,深處其間的人,是問題的製造者和參與者,擁有療愈過去傷痛的機會。

3.事情發生本身是中性的

現有事件會激發我們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由過去,我們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而產生的。我們所需要反思的也是對從前那件事的想法及感受。

4.生命自有其指引

「選擇愛、真理或靈魂之光,並決意去追尋它們,就能讓生命的恩典幫助我提升並且超脫痛苦。」貫穿全文的說法,讀來盛滿聖經的影子,如果體會過平靜的喜悅,大概是能夠理解作者所說的面對問題時,用有創意的,自發的,充滿愛和真理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是什麼感覺的。

5.不要固執地認為,你應該跟目前的伴侶過一輩子

」你的心最關心的不是你在親密關系中的去留,而是怎麼樣做才能讓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如果你願意順從自己的心,你自然就會領悟出處理親密關系的方法」

一開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是執著於尋找到使得關系永葆親密的法子的,昨天看到1/3左右的位置後,和一群書友分享了最近看的這本書,講了其中的某一觀點後,他們也是問我,那書里有講到解決的辦法么?我被問住了,只說我還沒看完,今天再往後翻翻,感覺這本書大篇幅是在展示,關系中的人,他們為什麼會遇到沖突,共有的情緒指向,慣有的應對方式是什麼,關系中的人如何懷有覺知來應對。也從親身經歷來說明,即使有覺知如作者一般的人,在處理親密關系中出現的問題時,也時常會有落入陷阱的時候,提醒我們,要有永懷愛和追求真理的意向和決心來應對問題。書的末尾,留下了一個提示,這本書並不是讓你在一段不適合你的關系裡死磕的,是去是留,你要問你的心?

《親密關系》6

「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有了他(她),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了。」

「責怪他人、批評他人行為、指責他人不願改變,其實是一種輕而易舉的手段,能夠簡單地利用道德批判,將自己提升到一個高於他人的位置,也使我們擺脫了自身的不安。」

克里斯多福將親密關系(主要是愛情)分為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和啟示。在這方面,他的觀點和《少有人走的路》中愛這一章有些相似,愛情在起初是熱情狂喜與極樂,一切那麼美好不存在任何缺點,這個階段的愛願意為對方做任何事。進入到第二階段後,矛盾爭吵開始產生,你甚至會覺得在對方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你的地方。一直到第三階段,親密關系能夠讓你找到機會直視自己的內心,由此可以發現多數爭吵的源點是人在逃避內心的痛苦,而那個痛苦多半是你幼時或者曾經的求而不得。如果你有勇氣正視過去的痛苦,那麼就有機會進入最後一個階段,看到自己的本質得到啟示。「尋找親密關系,尋找真摯的伴侶,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如果要衡量從這本書里學會了什麼,還很難,時至今日無論是親密關系還是人際交往,從書里到實際運用還是一個磕磕絆絆的過程,時常感覺挫敗在於讀過的書聽過的道理看過的經驗不少,卻還是碰到那麼多焦頭爛額挫敗憤怒的事,直到看到這句話「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親密關系》7

1、如膠似漆

小麗依偎在小捷肩頭,新做的頭發如瀑般美麗,散發著淡雅的清香,吃著棉花糖。小捷摟著小麗,用手指擦去她嘴角的糖沫:「寶貝,慢點吃,瞧你,吃得像白鬍子老頭......」

2、新婚燕爾

小麗學做小捷愛吃的紅燒雞,小捷從身後抱著她,小麗撒嬌:「討厭,讓人家怎麼做飯嘛!」不小心,雞燒糊了,小捷勇敢地吃了一塊,「沒事,就當今天買了只烏雞,味道真不錯!」

3、柴米油鹽

婚後第三年,小麗下班進家,小捷躺在沙發上看手機。「老婆,晚上吃啥?」「你怎麼不做飯?我又不是你雇的老媽子!」「你吃槍葯啦!愛做不做,不做我出去吃!」「砰」摔門而去。

4、期望需求

小捷回來,「老婆,剛才是我不對。小時候我媽總罵我,我一看到女人凶就來氣。我買了你最愛吃的魚香肉絲,趁熱吃。」「老公,今天領導批評我報表做錯了,我晚上給兒子餵奶睡太晚了頭疼,我不是故意的嗚......」

5、親密關系

小捷把小麗摟在懷中:「以後我給孩子沖奶粉,你好好休息。」小麗的頭發早已剪短,兩天沒洗還有點味兒,可是愛和理解,讓他們更親密。

你是小麗(理),還是小捷(解)?

《親密關系》8

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系,卻又害怕再度受傷。如何在「親密關系」中獲得自己嚮往的幸福?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我們當然可以把在「親密關系」中遇到的挫折、苦難、傷痛歸結於外因或他人,可是這樣往往是於事無補的,我們還是得不到我們嚮往的幸福,傷痛依舊無法痊癒。

就讓這本書帶我們一起來了解「親密關系」的本質。

根據動機理論,人們的行為都是在其動機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換句話說,我們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某種需求。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顧、了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親密關系中,一切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了解這些行為的動機能夠更好的看清我們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維)

當我們遇到這樣一個人,彷彿找到了那根丟失的肋骨,瞬間圓滿了。為了吸引這樣的人,我們必須假裝自己有那些需要那個人來彌補的特質。比如說你想找一個自信的人作為伴侶,那麼你就會認為一個自信的人是不會喜歡一個特別自卑的人,所以你在這個自信的人面前,就會盡量地去表現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們需求別人來愛我們,那就是否認我們自己心中有足夠的愛。有需求就會提出要求,想把他們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然而不管我們多努力地運用暗示或明說的道理,試著讓伴侶「變得更好」,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我們行為背後的需求,並不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愛。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伴侶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內心深處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擺脫了需求的束縛,你就能感受到純粹的愛。另外,學著接納你的伴侶,也能讓你學習到接納本來的自我,而不再認為你需要什麼來讓自己變得完整。

如果我們執著於期望和要求,那麼,我們尋覓真愛的任務註定會失敗。你終究會發現,你的需求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憤恨。

我們都應該思考,為什麼會感到失望和憤恨,是什麼沒有被滿足,而這些都是一定要被滿足的嗎?有沒有別的辦法。

每段親密關系都會遇到困難,而每個問題的背後,都伴隨著某種情緒的傷痛。就是這種傷痛,導致爭吵、批評或相互指責。

如果我們遇到困難卻縱容自己任意發怒,這將會導致兩人的感情漸行漸遠。

從表面上看,爭執的雙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對的立場,但事實上,所有的爭執都起源雙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覺彼此的問題,他們就能化爭吵為理解。(覺察他人)

絕大多數的親密關系都會讓人有些失敗的感覺。如果你把伴侶當作滿足你個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會覺得要不是自己選錯了人,要不就是愛的火花已經熄滅。

但如果你把親密關系當作學習無條件的愛的途徑,那麼你的決心能讓你渡過難關,體驗更美好的快樂和親密。而這個階段中,潛意識中的陷阱無數,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費。而要突破這些看似固若金湯的障礙,我們必須學會「穿牆而過」的藝術。(內醒,覺察自己)

內省通常被看作親密關系中最醜陋的階段,因為你覺得伴侶不再像從前那麼迷人了。你已經習慣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來對待彼此及處理不斷浮現的老問題。

在這個階段,親密關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讓你滿足,你可能會感到難以捉摸的倦怠感,無聊,過度的幻象,上癮的行為變本加厲等,而且還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不能改變現狀。這些無形的牆,讓你痛苦萬分。

如果你現在或將來身處此種情形,你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回應的方式。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但我們可以選擇「穿越」障礙那麼如何「穿牆而出」?

在親密關系中,有很多的「牆壁」包圍著我們,要如何才能「穿牆」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監牢呢?雖說親密關系是沒有公式的,但還是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

1、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你必須得突破自己的認知,先得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

2、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就是當你解決了一個問題,並不僅僅解決的是洗碗或電費的問題,而是你內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問題。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4、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負責。婚姻生活是你一個人的事情,是你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狀態,然後了解自己內心的這個缺口就能解決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別人。

5、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就是能夠問出一個好的問題,能夠發現親密關系當中到底有什麼問題。找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更加接近自由。

6、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就是一切的東西,只要你用愛來對待,用愛的方法來解決它,就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親密關系》9

年輕時,每個人都一刻也不得閑,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當我們追逐的某個自以為很重要的目標達成之後,這個目標便顯得一點兒也不重要了。於是,我們又轉而追逐下一個遙遠的目標。

不管我們有沒有達成追逐的目標,很少有人停下來問問自己:這些目標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時間去追逐?

年輕時,「做事」就是我們全部的生活,因為只有那樣,我們才覺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們還是常常感到空虛。

但是,自古以來所有的聖賢之人一直在嘗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在精神導師馬哈拉吉年輕時,有人問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允許」(LET)。在說這話的時候,他一定早已突破親密關系的牆壁,體驗過「牆外的生活」,因為靈魂關系的關鍵,正是「允許」。

當然,這不是要我們整天呆坐著無所事事,而是要讓我們明白:我們所做的事,應該是聽從心的引導而做的事。如果我們能明白「允許」的道理,那麼我們所做的事就是出自靈感、創造性的想法,以及啟示。

「為做而做」與「允許」之間,生活的質量有很大的差異。「允許→→接受→→容納→→愛」,這是我們愛自己、愛家人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靈魂關系中,我們所要練習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許。溝通不再依循公式來進行,而是讓我們心中的直覺、靈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覺的明燈來做我們的引導。

《親密關系》10

最近終於把《親密關系》這本書讀完了,從打開到讀完用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估計是我讀的時間最長一本書了,上次讀《金字塔原理》用了小一年時間。

親密關系的重要性

人這一輩子,會遇到很多人,會有人陪你一段時間,然後各奔東西,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認識很多人,有些會成為我們的朋友,有些會成為閨蜜或者哥們。但是最後會發現真正能一起走很長時間的人,真的很少,甚至我們經過很長時間也遇不到互相欣賞的戀人。我很困惑,為什麼我們會是這樣子,是我們聯系不夠緊密,還是一起吃的飯次數比較少。

我們覺得和自己有關聯的人正常社會交往變得必不可少。為滿足歸屬需要,我們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維持親密的人際關系,我們還期望與那些關心我們的人交往和溝通。

吸引力的秘密

吸引力的基礎是一種獎賞。和他人會給人愉悅,如果他人給予我們大量的興趣和贊許,我們就會對這種關注和接納感到非常高興。而這種能夠給我們提供的獎賞越多,對我們來說吸引力就越強

俗話說近水樓台先得月,人們更可能喜歡和結識更臨近我們的人,因為臨近常常能夠導致熟識,而熟識又引起喜歡。

禮尚往來,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對方是否接納自己,是大多數交友時思索的重要問題,而對方也喜歡你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值得被愛,從而找到自己的價值。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喜歡與我們想像的人。如果我們能遇到和我們剛好相像的人,與我們同樣的背景,興趣和品味,也會令人感到愉悅快樂。

溝通的重要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是因為聯系少而慢慢疏遠,有些是因為吵架而開始互相詆毀,有些是因為聊不到一起,交往是兩個人的事情,也有可能對方犯了一個你無法原諒的錯誤等等。

感情的建立和積累需要漫長的打交道,但是摧毀感情基礎,卻有很多道理。所以感情這個東西是個脆弱的東西,有時候不堪一擊,說錯一句話就可能友誼的小船就翻了。

寫到這里我也不知道怎麼寫了,可能經歷的還是不夠,很多地方還沒消化,只能先這樣了。以後有新的感悟,再進行補充作者:曾永富

;
閱讀全文

與親密關系法國電影lol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