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法國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的觀後感 2000字左右 需要2篇...謝謝大蝦們...急要...
基耶斯洛夫斯基自稱是「專業的悲觀主義者」,他的悲觀在於深刻的懷疑與反思,而他的專業則體現在他懷疑與反思的是人類精神世界永恆的困惑。《三色》探討的是三色所象徵的自由平等與博愛,導演沒有從政治、社會的角度出發,卻是著眼於現代社會個體生命的細微感受,憂傷或歡喜,屈辱或尊嚴,低頭神傷或淚眼朦朧隔窗相望的的姿勢,都是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或有可能經歷的細小感觸。
藍色象徵著自由,失去親人的朱莉失去了家庭同時也失去了義務,生活優渥,沒有責任,有著新鮮愛情的無限可能。這樣的朱莉理所當然是完全自由的,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卻向我們展示隨這自由而生的束縛,他探討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缺失:朱莉被往日的情感與記憶所囚困,無法脫身,她所作的所有便是無所作為,她拒絕去墓地,拒絕看舊照片,扔掉亡夫留下的曲譜,拒絕知道有關亡夫的消息,甚至拒絕哭泣。婆婆與她擁抱,那麼用力地哭泣,朱莉問她為什麼這樣哭泣,她說,因為你不哭。
「在某種意義上,朱麗處於靜態的處境,她不停地等,等待一些事情發生變化。她極度脆弱——因為她決定這樣——因此某種意義上,電影只好追隨她,跟隨她的生活方式和她的舉止。」
白色代表著另一個美好而具有魔力的字眼:平等。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此片中講述了一個關於愛情中個體地位不平等的故事,卻是為了質疑平等對純粹情感關系的必要性。正如芝華士的廣告語無比狂妄卻又無比真實地叫囂的那樣,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又是一個令人心驚肉跳不敢正視的事實。卡洛爾因性無能而被妻子拋棄,對妻子的愛令他受盡侮辱,當他偶然發財之時,不僅性能力重新恢復,妻子的愛也隨之而來。愛情彷彿由財富與生理條件的平衡為前提,一旦失去平衡,愛情就變成一場沉重的災難砸將下來。
紅色的主題是博愛。瓦倫丁像傳說中的天使的那樣,美麗而善良,一心想為別人著想。只是,「她一直從自己的角度來為別人著想」。一場車禍讓她結識了一直坐在屋子裡竊聽電話的脾氣古怪的老法官。老法官偏激的行為觀點對於瓦倫丁生命中一直堅持的愛的原則無疑是一場沖擊。哲學家都有點多慮,基耶斯洛夫斯基也一樣,他被一個問題苦苦困擾,「我們自己有些東西可以付出的這個事實中就有美的東西存在,可如果我們的付出是為了給自己更好的評價,那麼這種美就有了瑕疵。這種美純潔嗎?或者是有點被破壞了?」瓦倫丁無疑就是這個充滿矛盾與不確定的美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疑問與希望。最終瓦倫丁逐漸理解了老法官,老法官也受其愛的感召,決然地作出了自我檢舉的決定。
自由平等和博愛是現代自由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哲學家劉小楓稱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對個體命運忠心耿耿的目光深情地注視現代社會中破損的個人道德感覺」,其敘事思想「緊緊盯著不放的個體生命的偶在與道德的關系問題,乃是現代性的基本問題」。然而影片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卻又是從這三者的反面開始的。可以說,他所探討的,都是這三個誘人字眼在現實生活中的缺失及其存在的可能。
光影總如水。朱莉在受傷時總躲進藍色的游泳池,讓水淹沒自己的身體和靈魂。無法拋棄記憶。因此無法自由。
因為音樂一直在響,音樂響起,記憶重生,畫面在瞬時變成寂靜無聲的漆黑,時間靜止。只有音樂一直在響,最終終於變成恢宏壯大的合唱,每個人在音符的流轉里各自生活,微笑或若有所失,做愛或靜靜死去,所有人的人生都變成朱莉生命的一部分,朱莉的眼淚終於可以靜靜流下。之前朱莉的任何作為都無法到達自由,順應內心的聲音而生活是不可能的,你所能做的,只是順應生活本身。愛是囚牢還是自由?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電影最後庄嚴而偉大的音樂中向我們提出的問題。
在《白》中,基耶斯洛夫斯基講述了一個關於平等的故事,但平等並非真正的表現主題,這是一個取得平等的故事,是關於報復的故事。他相信我們應該追求平等,但要明白永遠不會完全實現。歌德說性格決定命運,性格又有何決定?一個人從小的生活環境與他有生以來的境遇。這些又豈能是平等如流水線上的產品。每個人大概生來就各有其命運了:生理有所區別,生活的環境也各有差別。有如原本電腦被安裝上不同的操作系統,一個個原本應該沒有差別的肉體被社會倫理安插進不同的靈魂。更諻論在政治經濟因素的作用下,脆弱的情感更有如風雨飄搖中的一葉扁舟,隨時都有傾覆的可能。在《白》中,愛情中個體的尊嚴完全與愛情無關而與愛情之外的東西如性能力與金錢有關。因不平等而生的屈辱感,卻才是愛情的真正面貌。不平等的愛情,或者愛情的不平等,才是永恆平等的東西——對所有人,所有愛情。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說的不是平等的重要性,而是不平等的無法改變。
基耶斯洛夫斯基說,《紅》的真正主題是,「人們有時候會不會生錯時代?」「我們可能修正老天爺犯下的錯誤嗎?」究竟什麼對於他人才是合適的,是讓他遵從自己的意志墮落向死亡的深淵,還是讓他得救卻以放棄自己的選擇屈從於他人的意志為代價?沒有誰可以是那個上帝,可以代別人思考,代別人做出選擇。而站在大眾所認為的正義的立場改變他人,是否又是一種對他人自由權利的褻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悲觀在這里暫時止步,他給了《紅》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在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與懷疑之外表達了對人性的堅定信仰。
「在不計其數的撥、插、按以及諸如此類的動作中,攝影師按快門的發明尤其富有成效。用手指觸一下快門就能將一個事件永久地固定下來。照相機賦予了瞬間一種追憶性的震驚。這種觸覺經驗同視覺經驗聯合在一起,就像報紙廣告或大城市交通給人的感覺一樣。在其中穿行便會給個體帶來一系列驚恐與碰撞。在危險的十字路口,一系列神經緊張會像電流沖擊一樣急地通過體內。波德萊爾說一個人扎進大眾人流中就像扎進蓄電池中。不久,為了描述驚顫經驗,他稱這種人為「一個裝備著意識的萬花筒(kaleidoskop)」。當坡(愛倫•坡)的「過往行人」還顯得漫無目標地東張西望時,當今的行人卻是為了遵照交通指示而不得不這樣做。因而,技術迫使人的感覺中樞屈從於一種復雜的訓練。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種對新刺激的急切需要使電影得以誕生。在電影里,驚顫式的感知成了一個有效的形式原則。那種在流水作業的傳送帶上決定生產節奏的東西正式電影得以立足的基礎所在。」
本雅明的這段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體會貌似沉悶的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的美學特質。在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里,主要進行敘事的不是故事情節,而是人物內心世界與外界發生碰撞所產生的「驚顫式的感知」。這一點在《藍》中表現得尤為出色。
藍色的光閃耀在朱莉的臉孔上,有一種使人心驚肉跳的憂郁。波德萊爾說憂郁即美。藍色的光閃耀在朱莉的臉孔上,如同小女孩死之前手中飛揚的棒棒糖紙的光芒閃耀在風中,沈從文說殘忍是一種美。這美的殘忍的光變成一道沉重的陰影,使朱莉無法從往事中脫身。在電影中多次出現的藍色光芒經常是很突然地就閃耀在朱莉的臉上,這突兀的晃動的光芒,正象徵了朱莉內心情感的顫抖。自由。自由何在。自由,自由是沒有東西可失去的代名詞。
此外,在《三色》中玻璃與玻璃的反光成為一個重要的隱喻。無數的玻璃,玻璃與玻璃的反光,這脆弱而堅強的透明而無法逾越的物質正有如影片中每一個人的內心與他人之間的距離。玻璃那種混合了脆弱與堅硬的特質正很恰當地揭示出了人物敏感而矛盾的內心。人物內心情感的隱喻表達與技術手法的完美結合保證了「驚顫式的感知」的「驚顫」度,給觀眾以一種心靈上的沖擊力。
「三部電影講述的都是一些有某種知覺或感覺的人,一些有魅力的人。」事實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許多電影都是以這種知覺或感覺為基礎的,「驚顫式的感知」可以說是整個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的價值所在。這種奇異的感知既是電影的表現內容,又是電影與它的觀眾之間發生感應與傳遞情緒的基礎。比如那一部《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鏡子、窗戶上、門上和汽車上的玻璃的反光與折射中的「鏡中」維羅尼卡與現實中的維羅尼卡同時存在,電影中的人物被一種奇異的心靈感應主導著命運,而光影班駁,金黃色的溫暖色調里,我們內心最隱秘的部分,也被一種熟悉而奇異的憂傷與溫暖圍繞,那新鮮的柔嫩的顫抖的感覺,如靈魂的存在般神秘敏感。
這種「驚顫式的感知」存在於電影人物心靈之中的同時存在於觀眾與電影人物之間,成為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中最終完成它的表達的最後關鍵。即基耶斯洛夫斯基選取了我們每個人生命和思想中共同存在的最細小最敏感的情感樣本,當我們被電影中的人物所感動,也即產生共鳴式的驚顫感知之時,我們其實是被自己感動了。正因為如此,劉小楓才敘說自己在基耶斯洛夫斯基過世時,感到「思想的在世孤單」。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有如我們思想世界裡一位不可失去的生活同伴,他的電影熨貼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孤單靈魂,光影之間令我們感受到一點細小卻灼熱的溫暖直抵靈魂深處。而無疑,《三色》正是他眾多作品中人文關懷的出色代表。
❷ 求法國電影《藍》從色彩造型角度分析
法國人那棕色的卷發和美妙的法語發音就像是巧克力遇上了交響樂,莊重灑脫攪拌著溫柔浪漫,讓人久久品味其中。法國的電影是生活氣息十分濃郁的,在法國人的生活中愛情是永恆的主題。愛情和哲理交織,愛情和道德碰撞,愛情是法國的味道和香氣。「骨灰級」的殿堂大師基斯洛夫斯基用愛情為我們的法國電影之旅開辟了新的視角——愛是哲理的載體和人性深刻的反思。基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影片恰好代表了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藍、白、紅,分別寓意了自由、平等、博愛。 《白》中地鐵隧道里,小夥子拿出了槍,你確定要死嗎?確定!真的確定?確定!碰!一聲槍響(空),老男人哆嗦著倒下了。你真的確定要死嗎?老男人搖了搖頭,小夥子哆嗦著出了汗。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談到白色的平等主題時說:「我們了解平等的理念,人人都嚮往平等的地位,但我認為這完全不是真的。我不認為有哪個人真的想平等,每個人都想『更平等』」。妓女在酒吧里跳脫衣舞,但是誰都有尊嚴。當她看到自己貧窮的父親在酒吧時,她求女主人公將自己的父親勸走。當女主人公將自己的遺產留給自己丈夫的情人時我看到了自由。給別人自由自己也得到了自由,這是生命的解脫。我忘不了《藍》給我的震撼和對我的啟迪。有偷窺欲的老男人聽到女主人公乘坐的船出了事,瞪著電視看倖存幾個人的畫面,當看到女主人公還活著,可是她跟她的男朋友在一起時,老男人流下了眼淚……淚水是復雜的是發自內心的是純潔的。那就是愛。那是人生的意義,靈魂因為有愛而滿足。《紅》是他的封箱之作,在一部部對生命破碎和背離的描繪之後,基斯洛夫斯基終於表達了他對愛的肯定和盼望。在靜靜的夜晚,當我品著微甜的咖啡欣賞著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時,內心感受到絲絲的苦楚和焦慮。然而《藍》、《白》、《紅》卻已經在我記憶的深處留下這來自法國電影的濃郁的純香。
❸ 藍白紅三部曲的影評啊
1.《藍》
《藍色》是波蘭籍世界級導演可爾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繼其探討當代人道德困惑的鴻篇巨制《十誡》後的又一力作——《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一部。《藍·白·紅》三部曲的創意來自於法國國旗的顏色,它們分別象徵著自由、平等和博愛。本片導演以其獨特的敘述手法,把視角探入了「自由」的深層涵義中。該片獲得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女主角獎、攝影特別獎等諸多殊榮。
《藍》是一部法國影片,獲十項國際大獎。在我們的心目中,法國影片都是非常浪漫的,有眾多出身平微灰姑娘的美夢成真,有頻繁的約會熱愛場面。但是,藍絕對沒有這些,藍自始至終都基調低沉,沉得令人發悶。但在這極度的沉悶之中,卻有一條有關生命的主線,非常模糊,時隱時現。
這部片子的最成功之處在於:如此細膩傳神的人物心理刻畫。我們看到在如此非常環境中一個人如此真實坦露的心理過程。
這部片子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成功之處在於:語言很少、氣氛低沉情況下的人物心理刻畫。通過很多無聲的動作和細微的表情,將心理活動展示出來。整片沒有一句訴說心理的語言,譬如「您不要太難過」等。
另外在製作上,本片有許多優秀的細節。我們看到,當一部片子主題、形象、風格都定位之後,優秀導演可在這個框架之下可做很多有意義的手法創新,這些能加強片子的表現力。
2.《白》
與宿命感傷,溫情彌漫的《藍色》相比,作為《藍.白.紅》三部曲中的第二篇,《白色》顯得幽默詼諧得多了,但是主題內涵的相似性,同樣使該片承載著一種「黑色幽默」的意味。
波蘭理法師卡羅爾被法國妻子拋棄,他回國後發跡又騙回了妻子的芳心。影片情節表面上看似演澤著一對異國男女的愛情悲歡,但其實質卻滿含著男主人公對人的尊嚴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也正符合了白色象徵平等的內涵。
男主人公被妻子拋棄,出於人的自尊,他奮發圖強。這種追求平等權利的願望本無可厚非,但是,影片創作者的目的並非如此單純,他們站在哲學的階梯上,用帶刺的針頭探入了人性的深處。
應該說,卡羅爾追求平等權利的初衷是令人奮進的,但是他一旦事業有成,卻用其作為手段,打著平等的幌子來進行預謀已久的報復,這是十分可怕的。他的復仇心理使他騙回前妻,在騙取了她的真心後又謀害她入獄。這種常人的復仇心理本來也是正常合情的,但是,復仇的心理演變成了瘋狂的毀滅,那無疑令人驚懼的,象徵著平等的白色已被現實的齷齪玷污,新的所謂的「平等」卻是在冷酷的情境中達成。這對並非無愛的男女之間的復雜沖突,鮮明地表現了創作者的主體意識。在「黑色」味頗濃的戲劇性情節中,我們可以隱隱地感受到導演對人性,對平等的獨到理解和深入探究。其實,從更廣的意義上來講,卡羅爾與多明妮戈這對異國男女之間的情感沖突,在「平等」的命題中也蘊涵了東、西方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巨大反差與碰撞。影片女主角多明妮戈由法國女星朱莉·德爾比扮演,她與以往塑造的人物十分貼近——外表傲慢, 內心卻狂熱似火。 此外,朱莉的面色足夠蒼白,這也正符合了影片《白色》 的不加濾色鏡的寫實風格。
3.《紅》
作為《藍.白.紅》三部曲的壓軸戲,「紅色」象徵著博愛。
影片《紅色》描繪了眾多人物間的復雜糾葛:熱戀中的學生瓦倫丁總被對方猜疑;追求卡琳的法律學畢業生奧古斯特發現了他的戀人在與其他男子纏綿;命運中的偶然又將窺聽他人隱私的退休老法官捲入復雜矛盾中……
該三部曲的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嘗言「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愛,而我們是可以博愛的,因為我們總是在目光中顯露出慷慨。」他的這番話是可以引導我們去窺探《紅色》的底蘊的。
女學生瓦倫丁和法律學畢業生奧古斯特都是真愛的化身,他們忠誠,熱烈地深愛著自己的戀人,但是,各種矛盾和丑惡現實不斷打擊著他們,使他們或壓抑或痛苦。其間,又有那愛聽他人隱私的老法官也在為往昔的感情創傷而苦苦哀嘆。經歷了一連串事故變遷,瓦倫丁終於和奧古斯特逐漸建立了感情……
影片中的偷窺、竊聽、背叛、報復等人物行動十分接近於基氏的前作《十誡》,在道德內涵上,該片綜合了《十誡》乃至《藍色》與《白色》的全部含義,這些看似離奇的故事情節實際上已成了導演流露極富哲理意味的主體意識,表現當代人生存狀態的信號了,它們的底蘊也因此是很值得觀眾去挖掘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來,作為高科技產物的電話不僅不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工具,相反卻常常令人陷於猜忌和困頓之中。密如蛛網般的電線的兩端的人們,常常會藉助話筒來傷害對方,彼此遭受創痛。這也正是這一世界級導演的又一個深遂的見解了。
附《藍·白·紅三部曲》劇情介紹:
1.《藍色情挑/藍·白·紅三色之藍色/三色:藍》
朱莉的丈夫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她深愛著他並一直心甘情願地默默協助丈夫完成他的工作。一次,朱莉一家三口驅車外出,但禍從天降,意外的事故意瞬間奪去了她丈夫與愛子的生命。殘酷的現實使倖免於難的朱莉痛不欲生,她在生與死的世界上徘徊不定,不知道命運為何對她做出如此的安排。
在家庭被毀滅的同時,她又無可奈何地面臨一次新的選擇,但是命運之神又會給她怎樣的選擇呢?聽著丈夫作的曲子,往昔的他時時浮現在眼前,痛苦總是纏繞在她心頭,使她無法超脫。但是,她又必須擺脫痛苦,於是,她扔掉丈夫的全部樂稿,以期抹去種種回憶,其中也包括著一份她一直心存著的疑問。
偶然的機會中,一份樂譜落入丈夫生前好友奧利弗的手中。他出於好意將此樂譜在媒體中廣為傳播,並無意中將這樂譜創作的原由告訴了朱莉。朱莉得知了這份樂譜確與一名女子相關,自己多年的懷疑終於得到了證實。知曉逝去的丈夫生前對她有不忠行為,朱莉痛創的心頭更是雪上加霜。
那麼,今後的信念又在哪裡呢?奧利弗並未料到自己的好心會給朱莉帶來這樣的惡果,心中百分歉疚,他也因此而更想幫助朱莉重新面對人生。但是對於朱莉來講,奧利弗更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於是,兩個人的關系在猜測中小心翼翼地探索著展開了……
2.《三色之白/白色情迷/藍白紅三部曲之白色》
卡羅爾是一位生活在巴黎的波蘭籍理發師,工作上的壓力和生活在異國他鄉的陌生感使他變得萎靡不振,無意間時常得罪他那已婚不久的年輕任性的法國妻子多明妮戈。她對丈夫的冷漠感到憤怒,於是以婚姻有名無實為理由到法院請求離婚。離婚目的沒有達成的多明妮戈燒毀了卡羅爾的發廊使他淪落街頭。此時,只有一隻皮包和一張美發師證書的卡羅爾唯一的目標便是回到波蘭重整旗鼓,讓多明妮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
在熱心的波蘭人米科拉伊的幫助下,卡羅爾回到了華沙。他來到其兄尤雷科開辦的單位工作,同時又兼了一份保衛員的差事。為了多嫌錢,偶然的機會,卡羅爾義無反顧地將所有的財產都投入了房地產買賣中,他還拉了有些不情願的米科拉伊入了伙。此後,卡羅爾因炒地皮而在一夜之間成了富翁。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久又當上了一家國際貿易公司的總裁。
發跡後的卡羅爾千方百計同多明妮戈取得聯系,雖然她拒絕同他會面,但卡羅爾並不放棄,發誓要征服多明妮戈。於是,卡羅爾精心策劃了一個騙局,在米科拉伊的幫助下,他對外謊稱自己已死,買了具死屍冒充自己埋在墓中,遺產留給了多明妮戈。多明妮戈從巴黎趕來華沙參加葬禮,並繼承了卡羅爾的遺產。但出人意料的是,已死的卡羅爾活生生地出現在了她的房內。多明妮戈欣喜若狂,終於投入了卡羅爾的懷抱。在一夜狂歡過後,第二次清晨,多明妮戈一覺醒來,發現卡羅爾失蹤了,隨即警察趕來,把多明妮戈作為謀害前夫的嫌疑犯逮捕了起來……
牢中的多明妮戈隔著監獄的窗子,向注視著她的那位曾被她拋棄過的前夫平靜地揮了揮手。而此刻,遭到了報復的她又到底想要對他訴說些什麼呢?……
3.《紅色情深/藍·白·紅三色之紅色/三色:紅》
在瑞士日內瓦,年輕的女學生瓦倫丁在求學的同時又到一廣告公司兼職作了模特,其住處附近住著一位學法律的大學生叫奧古斯特,他正熱戀著一個叫卡琳的女孩。
瓦倫丁十分想念在英國出差的男友米歇爾,但米歇爾卻總在電話那頭傳來不信任的猜疑語氣,這使瓦倫丁很壓抑,與此同時,奧古斯特也在不遠處用電話傾吐著他對卡琳的愛情。
一天夜裡,拍完了一系列以紅綢為襯景的廣告的瓦倫丁開車回家時不小心撞傷了一隻狗。狗的主人——一個老頭對此十分惱火,瓦倫丁一氣之下把狗帶回了自己的家。一天,康復的小狗竟跑掉了,瓦倫丁來到狗的主人家,意外地發現了這一個自稱是老法官的老頭正在竊聽別人的電話……廣告攝影師主動追求著瓦倫丁,而瓦倫丁卻在深情思念著米歇爾,但是他的電話越來越少,甚至充滿了火葯味。那邊,奧古斯特給卡琳打的電話也始終沒人來接。瓦倫丁和老法官之間產生了一種很奇妙的感情,他們互相頂撞,譏諷,挑動。為了看到瓦倫丁的反應,老法官竟跑到法院去自首,而奧古斯特這時正巧在法庭上。
老法官告訴瓦倫丁,他年輕時曾深愛過一個女人,誰知道竟在大學門口撞上了她正在另一個有錢男人的懷抱里……不甘寂寞的奧古斯特爬到了卡琳窗戶前,見到的居然是女友和另一個男人在做愛……
奧古斯特決定去英國看朋友以暫時忘卻這塊令他痛苦的土地;瓦倫丁也終於下決心乘船去倫敦找米歇爾了。一陣狂風暴雨過後,老法官在電視上看到了英法海峽傳來的噩耗:由法國開往英國的客輪因氣候問題不幸翻船,130多人中僅6人倖存,電視鏡頭前出現了倖存者的面容。解說員在其後又介紹到:……其中有兩位瑞士人,23歲的學生瓦倫丁,法律學院畢業生奧古斯特……此刻,紅面襯托著他們那可愛又可悲的臉龐,他們好像認識,卻又非常陌生……
❹ 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精彩影評
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精彩影評
電影是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一,講述的是女主角朱麗在遭遇車禍後的悲慘生活。這部電影的特點是情節沉重壓抑、進程緩慢,對白極少但精彩。電影從開始到完結,一直籠罩在一層濃重的悲傷中,壓抑的人無法輕松,甚至發泄。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通過電影,展現出關於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引人深思。
藍色,讓人聯想到天空或者是海洋,它給人一種靜謐.、純粹的感覺,同時也帶著理智和憂郁。電影《藍》,這是一部法語電影,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蘭人,這部電影是導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曲,另兩部是《白》和《紅》。藍白紅是法國國旗的顏色,藍色代表的是自由。在影片中出現了很多的藍色背景和物品,我印象最深的是藍的泳池和藍色的風鈴。
電影講述的是女主角朱麗在一場車禍中受傷,醒來後得知丈夫和年僅5的女兒在車禍中同時喪生。朱麗痛不欲生,在醫院就企圖吞服安眠葯自殺。出院後,朱麗決定告別過去的生活,委託律師賣掉房子、立遺囑、搬家,和親友斷絕聯系,甚至把作曲家丈夫珍貴的作曲手稿扔掉。朱麗離開過去優渥的生活,她搬進了一處普通的公寓,開始了與世隔絕的生活。可是現實闖入朱麗的生活:深夜被暴打的年輕人,逃進朱麗的房間,卻將朱麗鎖在屋外;鄰居要求朱麗簽名同意書,為了要趕走樓下的妓女;街頭的吹笛手,睡卧街頭;車禍發現人歸還項鏈等等。 在車禍發生後,朱麗的生活似乎只剩下絕望,過去的回憶無法擺脫,令朱麗痛苦、掙扎。在這樣的生活中,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這種絕望等死的生活。她從電視上看到丈夫助手同時也是他的男友奧利弗 ,公開了丈夫的手稿,助手要完成這部名叫《歐盟協奏曲》的作品。同時,電視上還公布一些照片,上面有個和丈夫顯得非常親密的女人,朱麗懷疑她是丈夫的情人。看完電視後朱麗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她找到助手,她不同意助手完成丈夫的作品,被助手拒絕,助手認為它們是屬於公眾的;第二件事,朱麗找到了照片中的女人,那個女人是個律師,朱麗看到她已經懷孕。
電影中,朱麗和女律師第一次見面時,對話非常精彩。朱麗告訴女律師她剛知道她丈夫情婦這件事,女律師苦笑說:“真丟人,你現在會恨他,也會恨我:”朱麗回答:“我不知道。”接著,女律師問她:“你想知道和你丈夫約會的時間和地點嗎?每個月多少次?”朱麗回答:“不用了。”女律師又問:“你要知道他愛不愛我嗎?”朱麗回答:“是的,我就是要知道這個。”說完看到了女律師脖子上的項鏈,朱麗接著說道:“但還問什麼,我知道他愛你。”女律師問:“你現在會恨我嗎?”朱麗沒有回答。
朱麗離開後,停止了賣房子,把房子贈送給了女律師和她未出世的兒子。後來,朱麗開始和助手共同完成她丈夫的作品,同時和助手的感情也有了新的發展。電影最後,是那無盡的藍。
縱觀整部電影,對白很少,開始近5分鍾,才有第一句話,劇情舒緩壓抑。因為對白少,大量的鏡頭都是靠女主角細微的面部表情完成。女主角朱麗葉·比諾什算不上是最漂亮的,但是演技非常棒,氣質也很好,讓人感覺美麗又充滿智慧。電影中有一幕,朱麗在車禍後,收拾物品,從藍色的房間中扯下了一串藍色的風鈴,然後坐在樓梯上拿著藍色的風鈴手中把玩的時候,反射在她臉上的藍色的光,再配和朱麗悲傷至麻木的神情,悲傷的讓人無力。朱麗表情的到位,我覺得是這部電影成功的一個關鍵,也為朱麗的扮演者朱麗葉·比諾什拿下了威尼斯、法國凱薩獎兩獎後座。
而《藍》的導演是波蘭籍的大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他被譽為“當代歐洲最具獨創性、最有才華和最無所顧忌的”電影大師,被哲學家劉小楓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這部電影中關注和探討的是個體精神世界的問題,導演本人似乎有一種哲人的氣質,更讓這部電影有些哲學的意味。
在西諺中曾說:“我在世上走著,記憶是唯一的行李。”記憶是每人最重要的東西,可是在電影中,過去的記憶成了女主角朱麗最想擺脫的東西,記憶是朱麗悲傷的源頭。她沒有去墓地,拒絕看照片,甚至拒絕哭泣。朱麗想從愛的束縛中解脫,得到自由,想從過去中解脫出來,得到自由。其中有一幕是:朱麗去看望母親,她的母親已經忘記了她是誰,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妹妹,她的母親只是看著電視節目,電視畫面中有一個顫顫巍巍的老頭正在蹦極。這樣的畫面,讓人印象非常深刻。蹦極這樣的運動,應該是多麼刺激昂揚的,甚至是可以是浪漫的,充滿了生命力的,但是當老人哆嗦移動,最後慢慢落下的時候,只讓人的新也跟著墜落,心裡沉重壓抑萬分。
在電影中,還有一個讓我更壓抑甚至可以說是難受的畫面是,朱麗用拳頭在牆上一路劃過的時候,拳頭上滿是血跡。讓我想到小時候,調皮的孩子故意用尖銳的東西在粗糙的牆壁上劃來劃去,尖銳的聲音,讓心臟都顫抖緊縮起來。
在這部電影的一個關鍵是音樂。音樂能使我們心中顯現出現實生活中隱藏的情緒,因而也更豐富了音樂感受的內容。那些穿插在整部電影中的音樂,更像是朱麗痛苦的回憶。音樂響起的時候,正是朱麗痛苦萬分的時候。無法抑制的悲傷,無處發泄,無法醫治。音樂在這里起到了療傷的作用。電影中,丈夫遺留的未完成的作品也像是一個紐帶,連接著過去的幸福和現實的痛苦,連接著朱麗和他丈夫,也連接著朱麗和她的男友。
在電影中,每當朱麗陷入矛盾掙扎、痛苦的時候就會跳進藍色的泳池。有一次,朱麗在廚房發現了一窩剛出生的老鼠,她感到惡心和害怕,掙扎幾天後,向鄰居借來了一隻貓。她剛將貓關在屋內,自己狂奔離開去了游泳池,跳入泳池。朱麗內心也在憐憫那些老鼠。車禍後,沒有朱麗痛哭流涕的畫面。到了電影的尾聲,朱麗開始和男友共同完成丈夫的遺留的作品,也開始接受男友的愛情,終於在電影的最後朱麗留下平靜的眼淚。
羅曼·羅蘭說:“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活著就總能慢慢治癒傷口,發現人生的意義。那些創傷,悲傷的過去,總能將內心打造的更加堅強。電影中,朱麗轉變的契機是因為那個公寓里的妓女。朱麗沒有簽趕走妓女的'同意書,妓女感覺而和朱麗開始了交往。似乎也暗示了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轉折和轉變就來自我們身邊陌生的被忽視的人。
《藍》中還描繪的親情、愛情和友情。朱麗車禍,打算賣掉一切,用那些錢來支付供養母親和女僕。電影中也兩次朱麗去探望她母親的情節,雖然她母親已經完全認不出她來了。關於愛情和婚姻,她和男友的再雨夜的那次做愛,更像是一種儀式,之後朱麗完全告別了過去的生活。而後來朱麗知道了丈夫的情婦後,朱麗不知道她是不是恨丈夫恨情婦,最後她選擇將房子留給情婦和她的孩子。朱麗是“大方的值得信賴的”,情婦口中,轉述了朱麗丈夫對她的描述,也是朱麗性格的描述。似乎也暗示,大度智慧的朱麗,必然也會慢慢走出過去的陰影。
藍色,在電影中還代表出了自由。女主角朱麗在失去親人,同時她身上的作為妻子和母氣的責任也消失,似乎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自由,她可以選擇可以繼續優渥的生活,開始新的美好的愛情。人們遇到這樣的悲痛,該怎樣活下去。電影中朱麗的表白是:“現在我唯一還要做的事情就是:無所事事。我不想要任何的遺產,任何的記憶。沒有朋友,沒有愛情。那些都是身外之物。”朱麗只是在孤獨等死而已,朱麗選擇停止的生活狀態。但是隨著電影慢慢展開,新的任何事物交織開了。
電影似乎也表達著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生活的意思,即使你可以選擇暫時的離群寡居,最後也是慢慢融入到正軌之中。人與人之間似乎有無形的絲線連接在一起,交織糾纏,無法割裂。個人是沒有所謂自由,只有不斷融入他人的生活,被他人需要和肯定,個人似乎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
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精彩影評——我對《藍》的解釋
一場車禍,朱麗失去了丈夫和五歲的孩子,自己也差點命歸西天。她能下床走動的第一件事,就是砸碎醫院葯房玻璃,打算吞葯自殺。出院後,她賣房子、立遺囑,提前料理後事,准備去過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動身前夜,請來追求她多年的男友,主動和他作愛,算是給他的報答,也是她告別過去一切的最後一個儀式。
她和過去斷得那麼決絕,走的時候連著名音樂家丈夫的手稿也不要了。從前的物品,她只帶了一個蘭色的風鈴。對她來說,家庭毀滅了,一切都沒意義了。她只有一個念頭:等待死亡到來。
盡管她想與世隔絕,可是現實生活卻總是防不勝防地侵入:深夜街頭暴力受害者,逃進她的屋,卻把她關在門外;鄰居要求她簽字同意驅逐一妓女出樓;還有,丈夫的音樂不時在耳邊響起,等等。她想起母親。母親過等死的生活已經很多年了,不知她是怎麼過來的。她去看望。她母親整天守在電視機前,連女兒也不認識了,以為是自己的妹妹。這等死的日子是可怕無聊的。
因絕望而等死的生命是那樣沉重。
每當她陷入矛盾、痛苦、掙扎,她就跳進藍色的水池游泳。在這里,水是生命的象徵,藍色代表了自由和靈魂的寧靜。生命沒有意義,也就不可能有生命的自由和靈魂的寧靜。
她的男友終於找到了她,可是別人的愛,並不能喚起她回歸生活的熱情。
一個偶然的契機,改變了她等死的態度。她從電視節目中看到她的男友公布了她丈夫的手稿。這部名為《歐盟協奏曲》的手稿,原打算歐盟成立時,在歐盟十二個國家的交響樂團同時演出。她的男友宣布要續完這部作品。從電視中,朱麗還看到她丈夫生前的照片,身邊挨著一個親密的女友。
她不同意男友完成她丈夫的作品,說這是私人的。但她的男友卻說這是公眾的,堅持要完成它。她打聽她丈夫照片中的女人是誰?她和丈夫的情人見面時,這位女律師問她:“你恨我嗎?”她回答:“我不知道。”當她發現女律師懷著她丈夫的孩子已經九個月了,回家後立即停止出售房子,把它送給丈夫的女友。朱麗改變了在絕望中等死的態度,重新喚起了生活的熱情,她看到丈夫的生命並沒有因為死亡而消失,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都在延續。因此變得積極昂揚起來,不但主動幫助男友完成她丈夫的遺作,而且投入新的愛情中。
導演奇斯洛夫斯基似乎想告訴我們,孤立的生命是沒有意義而痛苦不堪的。生命只有納入到他人生命的鏈條中,才能獲得價值和意義,也才有自由可言。由此,他也回答了歐盟團結以至人類的團結問題。
朱麗發生這轉變的契機是她偶然從電視中看到她男友公布她丈夫的遺作和照片,而這偶然又正是她去色情場所幫助同樓的妓女撞上的。導演似乎在暗示:善良是她得以改變的根基。正如她丈夫的女友在接受她贈送的房子時說:“你丈夫生前老在我面前誇獎你,說你善良得誰都可以依靠你。”
《藍》的思考是深刻的,但是傳遞這思考的故事結構卻是脆弱的。因為我們難免要問:假如她沒有遭遇這變故,她的家庭完整存在,她還有可能將生命的熱情、對人的愛,擴展到家庭之外嗎?她還能做到不妒忌她丈夫的情人嗎?在這疑問面前,《藍》的思想就懸空了。
怎樣才能將人的善良和愛心擴展到家庭之外,中國儒家文化幾千年來沒解決好,《藍》也沒真正解決。
;❺ 請問誰能幫我分析下法國電影<藍色>的色彩應用
<藍色》對影片的基調色最強調,藍色的游泳池,藍色的棒棒糖紙,綴著藍色水晶珠子的燈飾,能一施筆墨的地方都不放過。然而漆成藍色的房間顯然最惹眼,並且他也多次渲染不同的光映在朱麗葉特·比諾什臉上的效果,表達她深陷於失去丈夫和女兒的悲痛中無法自拔的內心.
❻ 《藍》 《白》《紅》簡介幾意義
《藍》與《白》:欲愛與痛苦的深淵與法律的救贖
「生命的最後一口氣」是《紅》里的女主角,瓦倫婷拍的一個口香糖的大幅攝影廣告的標題,她從照片中看上去是那樣的悲哀,無力地喘息著,像一直瀕死的羔羊。的確,生命從一開始就是為了結束,在結束之前只是在營造結束的氣氛和籌備結束的儀式罷了。所以生命一直只是一口氣,最後的一口氣。就像海德格爾說的,只有在錘子折了時才會問什麼是錘子。許多人並不察覺,他們不知道握在手心的可能只是一絲風,直到命運為報復他們的膚淺,而給予其重重一記鐵錘,讓他只剩下最後一口氣時,他們才會突然變成另外一個人,蟄伏於其心底的另外一個形象。在《藍》里,茱麗在丈夫和女兒喪生於車禍後,可以不再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的妻子和一個擔負責任的母親,於是她開始尋找自由,一種冷漠、痛苦、虛無的自由,她尋了一個無人知道的地方住下,開始自己孤單的自由生命。她希望在自己的生命里餘下的最後一口氣里成為自由的人,自由地舔拭自己痛苦的傷口的人。幸福的變故乃是一種啟示,就像《舊約》里的約伯,問題是我們是否可以像約伯一樣,在苦難中依然信守著上帝,還是選擇虛無或復仇?在《白》里,卡洛在與此生最愛的女人的婚姻中卻變成性無能,這與其說如劉小楓所解釋的,表明個體人身資本的不平等,不如說,是卡洛對妻子的愛使他變得自卑,害怕無法滿足妻子的渴望,這樣的男人愛的越深,就越會得到悲劇。《紅》里的奧古斯都也是一直在擔心自己是否可以滿足他的愛人,最後他終於失戀。卡洛在欲愛被羞辱之後,生命被重重一擊,他開始成為他心中蟄伏的形象,一個成功而自信的男人,但只有當他想起妻子時,他會突然軟弱得泣不成聲。卡洛之所以在波蘭與前妻交會時不再有障礙,那隻是因為他正在執行的是復仇的計劃,而非愛的計劃。
《藍》中的茱麗所體驗的痛苦並非常人可以體會,因為她的痛苦不是身體的限制和束縛,比如《1984》里的溫斯頓,而是在內心的無限自由上發生的痛苦,同時她又是一個帶有藝術神經質的女人,她將自己帶至痛苦的極限,那極限便是拳頭滑過石牆時的麻木,便是面對扔垃圾的佝僂老太時的冷漠。《白》里的卡洛乃是在傾其所有的欲愛中被淘空了自我,他將自己帶至欲愛的極限,那極限便是不擇手段的報復,便是面對那佝僂老太時的嘲笑。《藍》和《白》對應著奇斯洛夫斯基的「十誡」系列裡的《關於殺人的短片》和《關於愛情的短片》,這兩個短片里的主人公以更極端的性情展現了痛苦和欲愛的深淵,它們與《藍》《白》相同的是,這種痛苦和欲愛在極限中只能帶來毀滅,不同的是,《藍》和《白》都在這種毀滅即將完成的一瞬間實現了救贖。
《藍》里的茱麗知道了丈夫在生前有一個情人——一個女律師後,便去找她。她到法院里,看到那個女律師正在作《白》里的多明妮可的訴訟代理人,這表明女律師是一個婚姻法律方面的專家,也就是說她對待婚姻和愛情會是出於一種法律的眼光。這種法律的眼光,從她與茱麗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並不是排斥婚外情追求家庭穩定的,而是追求愛的幸福,並甘願承擔責任的。她對茱麗的丈夫愛得如此之深,而又如此節制,甚至容忍情人拒絕離婚的決定。我想茱麗最後希望把家產留給這個女律師,也許就是被這種帶著節制的激情所感染,並且看穿了這份現世的愛里深深的無奈和接受,那麼就讓活著的人過得好一點吧,哪怕只是好上一點點。茱麗終於開始過一種對痛苦的剋制的生活,這種節制的痛感激情,被延伸到丈夫未完成的《歐洲進行曲》中,因為音樂乃是一種節制的激情,而這首樂曲更是在訴說對人類痛苦的記憶和容忍。附帶說上一句,我覺得法律和音樂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一致的。比如在理念上二者都貫穿著節制和善德,在形式上二者都要具有體系、呼應和旋律。
和《藍》一樣,在《白》的末尾,卡洛在看守所的樓下,遙望鐵窗里仍希冀著欲愛的前妻,終於開始懺悔自己的報復行為。而這一次源於欲愛同時又報復欲愛的行動計劃,因為在實施中觸及了法律而被法律打斷,盡管法律的參與乃是卡洛計劃中的收場,但在法律的進入時,卡洛終於看到欲愛的極限處這種報復和仇恨的可怕。這兩部影片的末尾都似乎象徵著,法律(女律師和看守所)向他們啟迪了生活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即在欲愛和痛苦的深淵中如何過一種節制的正當生活,從而使這種痛苦和欲愛成為「有紀律的激情」。
《紅》:現代法律的困境和救贖的可能性
如果說在前兩部影片里,法律拯救了欲愛和痛苦,那麼在《紅》里,則是法律被欲愛和痛苦所拯救。老法官在亘長的司法生涯中,逐漸迷失在法律打造的鐵籠里,無法自拔。他曾對瓦倫婷講述過兩件由他審判的案件,其中一件的被告是一個水手,老法官在法庭上宣判他無罪,但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找到事實的真相,實際上那個水手的確犯下了罪行。所以老法官在退休之後竟然竊聽和偷窺鄰居的秘密,從而看到人事的真相。那個水手的故事還沒有完結,這個罪犯被釋放之後娶妻生子,再沒有作姦犯科,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如果他被判罪處刑,他的未來將完全換成另一種模樣,他有可能在監獄里學會新的犯罪手法,有可能在心理上變得扭曲偏執。那麼老法官提出的問題是:到底誰對誰錯?法律的懲罰即使實現了正義,但它是否可以給我們幸福?瓦倫婷反感老法官竊聽的勾當,警告老法官「每個人都有隱私權」,但她的警告太愚蠢了,因為她面對的曾經是一個優秀的法官,他不會不懂每個人享有隱私權,但問題是在我們藉助法律去保護權利時,有時候我們並沒有得到幸福,而是痛苦。如果瓦倫婷不是到鄰居的家裡欲言又止,而是告訴鄰居他的電話被竊聽,那麼男主人的龍陽之愛的秘密就會被揭穿,一個幸福的家庭從此將變得苦不堪言。法律無微不至地追求正義往往在生活的具體情境中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正如劉小楓在評價《關於殺人的短片》時說,「律師是相當尷尬的職業,好像站在一把巨大的剪刀中間,一邊刀刃是法理的抽象性,另一邊刀刃是個人性情的具體性。」
老法官給瓦倫婷講述的第二個案件是關於他的女友的情人的,那個情人是個建築師,他建築的一幢樓房倒塌造成很多人喪命,這個案子被交由當年的老法官審理,老法官判其有罪,這個判決乃是完全依據法律。但老法官卻在這個案件審理後提出了辭職。他辭職的原因一直是《紅》里的一個迷,畢竟他並沒有錯判。答案可能在於,當年的老法官並沒有在此案中申請迴避,因為他的判斷非常有可能被主觀情緒所左右,因為他在熱烈地追求自己的愛時,卻親眼目睹了心愛的女人同這個人繾綣床第。老法官的復仇心如此之強大,以至於恨不得將那個男人殺了。所以即使他並沒有錯判,但他的復仇心卻一直彌漫著整個法庭。
老法官講述的這兩個案件揭示了建立在形式理性化和整全性監控基礎上的現代法律的三個困境:1、法庭只是在事後重構過去的事實,而並沒有同步地把握事實,那麼根據這樣的「虛構」如何可以保證實現正義?2、正義本身是否有意義,因為有時候嚴格地依法懲罰罪行時很可能忽視了行動者的罪行背後深深嵌入的個人性情,很可能法院在實現法律正義的同時,忽視了或許更有價值的東西,如被懲罰者可能的幸福生活,法律要呵護的價值太多太復雜了。3、這一切都將委託給一個遠不如神的法官去處理衡量,而倚靠法官本人的主觀判斷是否可以實現客觀的正義?在老法官提出的這三個困境里:第一個困境乃是法律面臨的表面困境,或者說是法律系統外部——即盧曼所說的委託人——經常向法律系統內部提出的問題,第二個困境則是法律系統內部通過自我反省提出的現代性法律中最根本的困境:即法律的抽象性和個體性情的具體性之間的沖突,而第三個困境則是通過法律系統的困境提出一個最深層次的,宗教哲學意義上的問題:人能否代替上帝,成為新的神。
在老法官的眼裡,法律被完全解構了,亦即失去了話語的權威性。從而他對一切法律授予的權利表示不屑,對社會和歷史賦予法官的權威表示嘲諷。在他眼中,只有人類以及自己的痛苦才是無比真實的,而法律對這一切無能為力。我們簡直就要被老法官說服,就像我們面對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里塑造的「宗教大法官」,即使我們認為他說的不對,但我們在心底已經被說服,反駁只是感情在作祟罷了。在我看來,老法官就像是那個宗教大法官,向上帝提出他一生中最大的疑問。他是痛苦的,就像宗教大法官一樣,知道自己所行非是,但仍不得不作,這種痛苦乃是深於直接的受苦的。
上面談到的第二個困境在《白》里出現的訴訟同樣存在,法官在審理多明妮訴卡洛請求離婚案時,一直就在詢問卡洛:你婚後是否與妻子行過夫妻之實?根據法國民法,無夫妻之實當可解除婚姻,法官不再去考慮當事人諸般的個體性情,而是一律毫不猶豫地付諸抽象的規則。而形式理性化的法律就其內部似乎已經無力承擔這樣的異化,就像《關於殺人的短片》,法庭最終還是宣判了這個懷揣著悔恨的兇手雅澤剋死刑。退庭後,他的辯護律師出於負疚找到法官問道:「如果換一個更有經驗的律師會不會使結果好一點?」法官深沉說道:「一點也不會,你的辯護是我聽過的最好的。」法官接著說「此案本該由一個更好的法官來審理。」在面對無比復雜和迥異的個體性情時,法律因為抽象而顯得單薄,以至於有時顯得無情。所以在法庭面對雅澤克時,整個法律職業在懺悔,替法律懺悔,因為他們一直被教育依從法律,但他們作為法律家看到的,與他們作為一個同樣擁有個性的人所看到的,竟是如此地分裂。所以在《關於殺人的短片》里,法官對律師說:「你這人太敏感,不適合作律師。」理性化對現代法律的「除魔」,使法律無法再感受到原本脆弱而孤單的具體人性,它脫離了個人倫理和性情的理性化和復雜化,從而脫離了作為法律源初經驗的生活世界,成為個體生命的鐵籠。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法律的救贖者正是法律久違的那種「敏感」,那是老法官被深深觸動的瓦倫婷的眼淚,那是老法官自己說的「不忍」。「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在一個「諸神之爭」的世界,現代法律的抽象性象一張風中縹緲的蛛網,接不住上帝退位時留給萬民的智慧樹上的果子,法律將如何進入這種個體性情的深淵,個體欲愛和痛苦的深淵,諸神之爭的深淵,來打造一艘沒有掛錯旗幟的回航船呢?
老太婆和法院:《藍》《白》《紅》的交叉點
《藍》、《白》、《紅》三部電影就像一幅「三聯畫」,雖是不同的故事,卻彼此交叉,而這種交叉又體現了三個故事的統一脈絡,而如果奇斯洛夫斯基想用三色系列影射整個人類的倫理問題,那麼三色的交叉點則表明了其在這一重大問題里的重要地位或普遍存在性。無疑,三色的交匯點有兩個:一個是向垃圾桶里扔瓶子的佝僂老太婆,另一個是法院。
上帝是否還在?這是一個充滿現代性的道德焦慮的問題。奇斯洛夫斯基在一部訪談片里提到,現代社會普遍存在著倫理危機,但尚非世界末日。看來他對人類仍存希望,我想這是因為他的上帝還在。但在三色里,上帝是如何到場的呢?李猛在《愛與正義》中提及三色時,認為《紅》里的老法官就是上帝。但我覺得不是,因為上帝是寡言的,上帝不會輕易說話,而且上帝不會望你,不會停下,一旦望了停了,那一定是你的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在我看來,三色里的上帝不是老法官,而是在每部片里都出現了一次的那個老太婆——一個費力地向垃圾桶里仍瓶子的佝僂老太婆。她無言地行走,勞作,完成,離開,但不會走遠。她的衰弱象徵著世界的深淵、欲愛與痛苦的深淵,因為她也曾經是豐滿的美麗的,但在愛與公義之間慈悲而又暴怒的工作,讓她掉光了青絲褶皺了肌膚彎折了胴體。在《薇俄尼卡的雙重生命》中,薇俄尼卡在玻璃窗內看見「三色」里的這個老太婆時,她呼喊她希望給她幫助,但老太婆只是停了一下,並沒有答應她,而是繼續蹣跚地行走。似乎老太婆知道薇俄尼卡將死的命運,不答應她是要告訴她照看好自己已經足夠。上帝即使在場,也不再能對人有所幫助,因為上帝的事業已經「成了」,他為此消耗了億萬年的威嚴,失去威嚴的他在此世已成為遭棄絕的,而不再握有審判的權柄,在世俗化的現代來臨之後,上帝永恆的審判權已經被塵世的法官奪取,而上帝只站在證人席上。
我曾經看過一個短篇,講的是一個惡徒的靈魂在死後受審,七個大法官坐在高大的椅子上,讓惡徒認罪,惡徒沒有心軟拒不認罪,大法官說找證人來,這時一個身披藍色星光的老頭走到證人席上,大法官紛紛起立致敬。老頭邊哭邊歷數著惡徒的罪孽,殺人、強奸、勒索父母。惡徒終於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但當法官們正要宣判時,老頭又說,這個惡徒有一次曾在父母睡夢中吻了他們。法官讓哭著的證人退席,然後宣布惡徒下地獄。惡徒承認自己罪有應得,但他希望法官告訴他那個老頭是誰,因為他仍感激他。法官們說:「他就是上帝。」
上帝已經被剝奪了審判的權柄,失去了終極裁判的權力,這是現代社會的重大問題。這個短篇不僅告訴了我們上帝退位的事實,而且告訴我們上帝是因為過於慈愛和羸弱,而根本無法擔當審判的重任。他只是一個受苦的人,在證人席上見證人的苦與罪。正如朋霍費爾所雲,在人類社會的理性化與世俗化的歷程中,世界已經成齡(world come of age),而上帝在這個世界上是苦弱無力的,沒有榮耀,沒有報償。但當法官們(宗教大法官、《紅》和《關於殺人的短片》里的老法官)從上帝手裡接過審判的權力,成為新的神明,人民不再將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訴諸教堂,而是法院。同時,在得到自由之後的個體性情不斷撞擊著現代法律的抽象的界碑,法律被迫著步步後退。於是法官們變得躊躇和自卑,心底充滿了負疚。他們只是人,真的不適合做神的事情。那麼,當法律成為新的約櫃,法官成為終極的審判者,理性化使得人類的密度增加,世俗化使得人類重力增加,即使法官作為人間最接近神的人,他的道也無法象上帝的道一樣行於水上。
《紅》里的老法官講述的法律的三重困境,歸根結底是法官無法象神一樣工作:他看不清真實,看不透人心,看不懂自己。那麼,在一個神被逼宮,法官無力的世界中,如何尋得終極的公義和善好?這是奇氏面臨的重大問題。在那部奇氏自拍的紀錄片里,一個教士評價他說,「他觸及了人類亘古就有的一個疑問:誰是神?上帝還是我?」奇氏是個悲觀的人,但他還沒有絕望,在他眼中,上帝失位,但仍在人間,上帝並沒有死,真的,她還活著!奇氏在用他的電影語言傳達著這個令人振奮的福音。上帝在主動的受難,與世人一起受難,道成難身,躍入欲愛與痛苦、罪愆與啟示的深淵。上帝就在身邊,每個苦難的人都有可能是上帝的化身,這是我在重看「三色」時的感受,那麼我們在面對這樣的苦人時,不該只是冷漠和嘲笑,而是愛與扶助,因為上帝的受難正是因為這種摯愛,人要參與上帝在此世的苦工,就要積極分擔上帝的苦與憂。正是這種愛證明了此世的苦難並非永恆,人並非無救,正是這種愛使瓦倫婷幫助老太婆把瓶子投到了垃圾桶里。老太婆並沒有說謝謝,因為上帝本來不須感謝人的幫助。但是在那一瞬間,上帝已重新歸位,在人的愛中上帝重新獲得了永恆的權柄,那便是愛的審判與救贖,那便是《紅》的末尾處那場被詛咒和祝福的航行,那場天上的大水。
愛不僅意味著愛他人,成為「為他人的存在」,同時愛意味著愛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在短促的生命里尋找自己卓越的生活風格。這種對自己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乃是在自然的欲愛和痛苦上,經由理性和審慎,向更高的愛和悲的實踐。而只有在上帝的愛獲得永恆權柄之下,法律,補足了對具體人性的愛與同情的法律才可以擔當欲愛和痛苦的重荷。在我看來,《藍》《白》《紅》滲透著法律與個人倫理的緊張關系。在「三色」里,每當主人公進入法院,他或她的生命便開始了一個重大的轉變。在《藍》里,茱麗到法院去尋找與她的生命相連而她卻並不知道的秘密,在《白》里卡洛到法院希望證明自己的不為現實(性無能)所拘的愛,在《紅》里,老法官到法院接受因自己的密告而帶來的懲罰。據好掌故者考證,這幢影片里的法院在現實中是位於塞納河中城市島(ile de la cité)的西側,離新橋非常近。這讓我深深體會到這幢聳立在許多人生命事件里的法院的在世性,它不在白雲端,不在重門里,盡管它或者給予或者毀滅,但它依然象徵著此世的反思、證實與尋找。主人公們都像那個佝僂老太一樣,握著一隻廢舊的瓶子,希望到法院里丟掉,然後開始新的生活。中文裡的「斷」有「裁斷」和「折斷」兩個意思,法院便是具備了這兩種意涵的。所以這幢陰天里灰色的庄嚴建築乃是啟示我們在命運的深淵中開始尋找審慎的正當生活。主人公們在法院經歷了變故之後,終於開始學習到此世的愛的沉重和艱苦。法律只是一種手段,敲擊生命的手段,就象一枚催促上課的鬧鍾,它不會告訴你是否真的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卓越生活,只是告訴你是做的時候了。就象前面說的,只有當法律不再成為人類終極精神的牧領者,法律不再向精神價值的高下被迫作出判斷,不再以抽象性的鐵門攔阻自由個體的進出,那麼法律可以重新關注人的實踐行為,關注個體以及公眾如何找到他或他們的正當生活。這樣的法律才有可能消解自身與個人倫理以及上帝的緊張關系,才有可能成為連接個人倫理和上帝之間的道路。
「三色」里的生命事件充滿了艱難和悖謬,每一個人都彷彿活在生命的邊緣,就像只剩下最後的一口氣息,來達成最後一個願望。奇氏是一個悲觀的人,象陀斯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伊凡一樣,不願在萬民苦難里獨自釋懷,他厭惡美國人說「extremely well」的習慣,他說他只能說「I 』am so so」,這就像朋霍費爾說的——對世界負責。奇氏一直沒有忘記他的人民,他眼裡的人民就像海子的一首詩里講的,坐在水邊,只剩下悲苦和怨恨。
《藍、白、紅》三部曲是基斯洛夫斯基的天鵝之歌。製作三部曲時,基斯洛夫斯基回憶了自己的生活和創作經歷。這部讀來不時讓人感動的生活經歷和創作經歷的回憶,談到好多生活倫理問題。
七十年代,波蘭電影藝術大師K.Zanussi開創了「道德焦慮電影」,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把「道德焦慮」推進到一個更深的層面。基斯洛夫斯基認為,在自由主義社會中,人的道德處境更為孤絕。因為,自由主義社會沒有國家道德、民族性道德、階級道德一類的或虛構、或強制的全民道德。個人的道德承負及其軟弱無力在自由主義社會中更充分地顯露出來,所謂自由主義倫理,首先是對個人的道德承負力的脆弱的體認。在自由主義社會,個人的道德壯況是怎樣的呢?基斯洛夫斯基仍然通過個體性的道德困境來探討自由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倫理負擔。自由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是自由、平等、博愛,《藍、白、紅》三部曲要探討這些價值理念的私人含義。任何價值理念都不是抽象的,社會制度中的大理念也體現為具體的個體私生活事件。要想知道生活制度的倫理大理念的味道,最恰當的辦法是體味在這個生活制度中生活的個人眼裡噙著的淚水。
《紅》提出的是一個康德式的問題:愛怎麼可能?
時裝模特兒瓦倫婷生得光彩照人,無論她穿什麼時裝,都令人沉浸在溫暖的紅暉中,像這個令人心寒而又誘人的世界上一切受害者的庇護人。一天傍晚,她開車回住處意外撞傷一隻狗,憐惜感驅使她帶著狗尋找主人。
狗的主人是位獨居的退休法官,性情古怪,整天在家監聽鄰居的婚外情電話。瓦倫婷勸說退休法官不要干這種不法行為,不要對別人的隱私那麼好奇,退休法官卻問她體味過愛的暈眩和惡心沒有。
四十年前,老法官還是一個法律系學生,有一位漂亮的女朋友。一天,他偶然看到自己的女朋友「雙腿張開,其間夾著一個男人」。他離開了她,一直把愛鎖在心底,讓它噬嚼自己的身體。
瓦倫婷住處對街,碰巧也住著一位法律系學生,名叫奧古斯特。瓦倫婷不認識他,只是經常從窗戶看見他匆匆忙忙進出大門。奧古斯特像在重復老法官的命運,一天,他看到自己的未婚妻「雙腿張開,其間夾著一個男人」。
瓦倫婷如茵的氣質顯得天使般的純粹,把喧囂、陰森的周遭世界照得有如神話中的綠色深淵。「這份美是純的嗎?抑或永遠都有些缺陷?」基斯洛夫斯基問。老法官和奧古斯特的未婚妻是純美破損的象徵,純美破損不意味著邪惡和不道德,而只意味著生命的過程:由想像的、可能的愛轉變為現實的愛。在老法官的引示下,瓦倫婷困惑不解地看到,愛情的開端和終結就在未婚妻向並非未婚夫的男人張開的雙腿和丈夫躺在另一個女人的雙腿之間。人世間有純粹的愛嗎?或者,生活中有能夠保全精神的情愛嗎?
基斯洛夫斯基的問題是,生活中是否有圓滿的兩情相悅?「純粹的情愛想像的破損,很多時候是因為人們固執地要尋求兩個完全相契的個體在愛欲中相合。完全相契的個體在愛欲中相合幾乎是沒有可能的,這只是一種情愛的美好想像。純粹的愛情只能是同一個蘋果的兩半重新再合,可是,一蘋果被切成兩半後,分別被生命的無常拋到無何他鄉,一半遇到另一半的機會已近於零。
基斯洛夫斯基有意讓瓦倫婷與退休法官的相遇顯得像被切成兩半的同一個蘋果,又讓他們相逢在錯過的時間夾縫中。四十年的時間距離沒有消磨掉精神,身體卻已遠去。基斯洛夫斯基說,《紅》的真正主題是:「人們有時候會不會生錯時代?」「「我們可能修正老天爺犯下的錯誤嗎?」被切成兩半的蘋果的命運是老天爺犯下的錯誤嗎?會不會是人自己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犯下的錯誤?老天爺從來沒有許諾被切成兩半的蘋果應該重合,甚至根本就沒有一個蘋果被切成兩半這回事,它只是個人的精神性慾望的想像而已。情愛這個詞容易激發人的美麗想像,其含義要麼是殘破的,要麼是錯誤的。
盡管如此,雖然一再強調命運的無常,基斯洛夫斯基沒有變成一個佛教徒或道教徒,他固執地要祝福瓦倫婷。瓦倫婷和奧古斯特相互住在對街,也許,他們就是一個蘋果的兩半。他們每天都迎面而過,而每天的相逢就是錯過。基斯洛夫斯基最後安排了一場偶然的海難:船上大多數人都死了,瓦倫婷和被愛灼傷後逃離的奧古斯特是極少數倖存者。緣分是在災難中出現的。老法官喘息的目光從電視新聞中看到海難現場,把彌留的祈願留在了瓦倫婷和奧古斯特偶然間相依的臉上。
白色在法國三色旗中象徵平等。自法國大革命以來,平等大概是最具誘惑力的烏托邦觀念,像一把在人類的頭顱上和軀體間揮舞著的深鋸齒的鐮刀。《白》要問的不是平等的政治含意或經濟含意,而是倫理上的性情含意。兩性的婚姻瓜葛這一最私人的層面顯然是體察平等的性情含意恰當的場所。
卡洛和他的妻子好不容易從波蘭移民到法國,突然變得性無能。到了法國後,語言不通使卡洛喪失了一切生存能力,而他的妻子不僅有姿色,還會說上幾句剛夠情場溝通的法語。這已經足以說明卡洛突然變得性無能的原因了。
卡洛的妻子以法蘭西風格提出,自己渴飲愛河而不得,痛苦不堪以致患上憂鬱症,以丈夫性無能為理由上法院訴訟離婚。卡洛一再聲言很愛她,她只提出一個簡單的要求:請出示性能。情愛是建立在性能力的平等之上的,一旦這種能力的平等不在了,兩情之愛就成了撒在水泥地上的碎石子,卡洛就跪在這散亂尖硬的碎石上:卡洛給妻子打電話,妻子在電話里用與另一個男人的沉歡呻吟來回答。
性能力是隨機而生的個體生理個心理基質造化的偶然結果。至今還沒有一種平等理論主張個體身體論的平等。然而,政治和經濟平等的意識形態影響到個人的性情,改變了個體的身體交往的倫理感覺。卡洛要重新得到妻子的愛,必須明自己的性能力。情愛成了爭取平等的私人性斗爭,被還原為個體之間偶然的相對平等。
卡洛在法國死皮賴臉地纏著已經訴訟離婚成功的妻子,受盡種種羞辱,只有返回波蘭。回到本土,卡洛不僅發了一筆橫財,性能力也意外地恢復了。他還愛著妻子,裝死請人發告,喚妻子回來接收財產。她回來發現卡洛不僅沒有死,還恢復了性能力,而且這能力的表達不帶責備。基斯洛夫斯基提醒人們一個司空見慣的事實:情愛中的平等是由財富和生理條件構成的,而且這兩項條件相互勾連。愛情是個體差異(這可能變成不平等)因素偶然達成的平衡。基斯洛夫斯基在問愛戀中的人們,難道真有純愛?沒有利害權衡?生理的資質、智力和情趣,乃至心理素質和脾性,都是個體的人身資本,更不用說如今的國籍身份、財富能力和職業位置。然而,個體之間真的會有平等?基斯洛夫斯基置疑質疑的不是經濟平等或政治平等,而是個體性情上的平等。純粹的情愛不是與人身資本不相干,而是兩情(性)相悅,無論相悅是由人身資本的什麼要素構成的,與平等與否不相干。尋求平等的情愛,不是純粹的情愛。
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大多由自己編劇,編構故事是他思考生活的方式。通過敘述某個偶然事件,基斯洛夫斯基或構造或置疑某個倫理觀念的含意。基斯洛夫斯基編構的這個探究平等的故事帶有喜劇成分:通過性能力的不平等挑明平等訴求的虛幻性,嘲笑現代意識形態中過於誇張的平等倫理。人類最好不要去充當平等的代數師,為了算出永遠算不精確的平等數,用相互傷害在相互的肉體上畫計算公式。
個人自由不僅是政治理想,也是倫理理想———個人對美好生活的慾望自由,然而,由於個體生命的在體性欠缺,這種理想是難以實現的。自由主義倫理碰到了一個自相矛盾的困難:既然承認人身的在體性欠缺與對美好的慾望之間的不平衡是恆在的,個人
❼ 色彩在電影《藍》中的作用。
《藍》是波蘭籍導演克日什托夫 基耶洛夫斯基導演的《三色》系列中的第一部,主題是自由。藍色的陰冷色調在影片中奠定著影片的整體憂郁基調,藍色象徵茱莉心中關於丈夫和女兒揮之不去的記憶,比如女兒的棒棒糖,玻璃吊飾,泳池等都是藍色的,當畫面中傾瀉般出現藍色時,就代表著茱莉內心涌動著對失去親人的追憶,藍色在影片畫面中所佔據的面積是隨著劇情推進而減少的,代表她漸漸地接受新的生活,擺脫心靈的囚禁。色彩的運用(主要是藍色)體現著導演對人物心靈變化的關照,是對人性關懷意識的體現,色彩在影片中表的表意是這樣動人,彷彿在傾聽著導演對於人生不快樂命運深沉的詠嘆。
❽ 藍白紅三部曲藍的影評
三色之藍(本影評純屬復制粘貼、樓主勿怪)
《藍》、《白》、《紅》是波蘭大師級導演、「道德焦慮派」代表人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遺作。三部影片的顏色排列取自法國國旗色,因此其原始主題分別定義為自由、平等和博愛。 三色三部曲在93至94年陸續公映期間,以高度風格化的色彩映像、精妙的情景貫穿、深邃的寓意內涵引發了全球性的文藝騷動。且分別在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中獲得了不同程度上的殊榮。以自由為主題的《藍》講述了因一次意外突然失去音樂家丈夫和五歲女兒的茱莉在往後的生活中復雜的心路歷程。此片所表達的不是行動意義上的自由,也不是政治意義上的自由,而是情感自由與靈魂自由的相互角逐。情感自由即人與外界事物情感上的聯系,對家人的愛、對朋友的信任、對路人的憐憫、對敵人的仇恨等等都是一種情感自由。它對於人們來講即是一種享用也是一種負擔。比如,對家人的愛一方面會使你感受到幸福,另一方面,在家人身陷困境時,你會焦急擔心的無法入眠。這就是說,與外界的情感聯系,在你得到滿足的同時也無形的壓負著你。因此,我們可以說情感自由是一種昆德拉式的「重」。
而靈魂自由則是完全失去任何負擔的存在形式。也就是昆德拉式的「輕」。茱莉在失去家人後,顯然已被情感自由壓得喘不過氣來。在自殺未遂後,她認識到了造成自己徹骨傷痛的就是情感自由。於是,她賣掉了別墅,告別了園丁和女傭,毀掉了丈夫未完成的遺作,甚至還用一夜情的方式回絕了曾是丈夫助手且深愛著她的奧利佛。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茱莉禁錮了感情自由,唯一留下的,便是一盞藍水晶吊燈。而這盞燈正是靈魂自由的象徵。至此,朱麗完成了從「重」到「輕」的轉換。接下來的黃昏、咖啡和雪糕、悠揚的笛聲、斗毆、陽光下的靜坐……都透露著「輕」的意味。然而,即使一個人生活,也不可能杜絕所有外界的聯系。此後,導演安排了四個人與茱莉見面,第一個出場的是歸還項鏈的男孩,項鏈又把她與「重」聯系起來,但茱莉拒絕了,她寧願活在靈魂自由中。接著她遇到了同樓的舞女露絲,當露絲看到藍水晶吊燈時,便羨慕的問道「你是怎麼找到這盞燈的」朱麗回答說「我就是找到了」這也進一步說明了茱莉已實現了靈魂自由。第三個出場的是奧利佛,他在咖啡館找到了茱莉,依然沒將她拉回情感自由。最後,朱麗去看望老年痴呆的母親,她很羨慕母親什麼都記不清,真正脫離了情感的重負,「現在我只剩下一件事要做,就是什麼也不要,我不要擁有任何東西,也不要回憶,不要朋友和愛情,他們都是陷阱。」而母親獃獃答道「你不可能什麼也不要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此還是忍不住解釋了茱莉的內心狀態,同時母親的話也預示著導演開始安排茱莉漸漸向情感自由作回歸。之後,茱莉因負罪感(用貓殺幼鼠)控制不住與露絲溝通,又因強烈的求證欲去找了丈夫的情人。這兩段描寫表明了人是不可能完全禁錮住情感的。就如同舞女露絲,一個僅憑自己喜歡就去跳脫衣舞的女孩,顯然是靈魂自由的人。可當她在自己工作的艷舞酒吧遇見父親時,還是慌了心神,不知所措以至於半夜向朱莉求助。這同樣也表明了靈魂自由與情感自由的相生相剋。影片的結尾,茱莉將原先的別墅送給了丈夫的情人,並接受了奧利佛的愛,與之共同創作完成了丈夫的遺作《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朱麗又完全置身於情感自由之中,她從「輕」再次回歸到了「重」。在影片最後約一分鍾的長鏡頭里,朱麗抑鬱的面頰默默滑落兩行清淚正反映了她對生命中「輕」與「重」的難以承受和對兩種自由的無從抉擇。《藍》沒有一句華麗的詞藻或是深邃的語言,整片的意境只靠朱麗葉比諾什的表情和交替的音樂貫穿始終。作為當今歐洲影壇屈指可數的實力派女演員,朱麗葉比諾什將女主人公的痛苦和抑鬱表現的無懈可擊。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進行到28分鍾左右時,需要她握緊拳頭沿著牆面摩擦。為了表現朱麗痛苦的感覺,同時也為了自己找到朱麗的感覺。比諾什拒絕任何保護措施完成了這個鏡頭。至於本片的音樂,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其一是音樂家未完成的遺作《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從朱麗心奏的單手旋律到樂譜的合唱部分,從管弦樂隊齊奏到強聲的開頭主旋律,從交響樂到長笛獨奏,它在片中的出現也是自身不斷成長和完善的過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它最後出現的那一段,朱麗和奧利佛共同續譜時,朱麗將原先奧利佛的譜曲不斷削減。「輕一點,不要敲擊樂部分……不如不要小號吧……鋼琴稍稍低沉……不用鋼琴的話……長笛,有這里開始吧。」這段情節的畫面隨著朱麗的話語漸漸轉為失焦狀態,其含義象徵著朱麗由「重」轉「輕」的心路歷程。而最後僅保留長笛這一概念自然讓人聯想起朱麗和奧利佛在咖啡館相遇時對笛聲產生的共鳴。朱麗在丈夫的遺作上舍棄了一切只留下與奧利佛相互會意的笛聲,這也進一步表明了朱麗對愛的重新接納。第二類音樂是一種猛然而至的厚重的管弦協奏段落,它在全片出現過三次,象徵著朱麗對死去家人的傷痛不時地閃現和爆發。第三類音樂可以說和第二類是相對應的,那就是悠揚的笛聲,它主要用來渲染朱麗靈魂自由的意境,強調「輕」的生存狀態。除了表情和音樂的意境延伸,《藍》中許多細節也不得不重申其精妙。在導演自述中,基耶斯洛夫斯基提到了兩處有趣的情景,一是當影片進行到29分鍾時,朱麗抱著個箱子,導演用了個特寫鏡頭拍出箱子上的字母「blanco」,西班牙語白色的意思。在接下來的鏡頭,她走在三岔口稍停時,有個男人穿著藍色的衣服從她左邊經,有個女人穿著紅色的衣服從她右邊經過。這微妙的暗號正好對應了藍、白、紅的排列。還有在咖啡館朱麗將糖塊浸入咖啡時,有一個特寫鏡頭是咖啡在迅速上竄將糖塊變色。導演在這里想要表現朱麗只專注於小東西,對身邊的任何人事都漠不關心。她想一直將自己封閉起來,忘掉對面的奧利佛,忘掉耳邊的使他們共鳴的笛聲。而女主角的這些念頭在導演看來只需五秒鍾。那麼這就要求從糖塊接觸到咖啡到其全部變色必須是五秒鍾。為此,劇組忙了大半天才找到可以五秒鍾變色的糖塊。除了導演刻意安排的細節外,還有很多隱喻性鏡像也十分值得一提,比如,朱麗每次游泳的情節,水上象徵著情感自由,是「重」,水下象徵著靈魂自由,是「輕」。因此,一次朱麗剛要上岸,便突然響起了「重」的音樂。於是她整個人縮到了水下,靜靜地如胎兒般漂浮,代表回歸到了原始狀態。這就是對朱麗在「輕」與「 重」之間交替的完美隱喻。這種隱喻鏡頭在全片中不勝枚舉,包括結尾處的一組意識流般的串聯鏡頭更將整個故事的意境做了高層次的回歸。
《藍》的色彩風格相當鮮明,以水晶燈為核心,窗戶、牆壁、糖紙、泳池等都以一種沉靜的藍色出現,主導著觀眾的視覺,讓人本能從代表自由的顏色中感受到陣陣抑鬱,並由此透射著本片的核心——不同自由之間的相互壓抑。
❾ 細節的深意: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
耶斯洛夫斯基拍攝一塊方糖的精神,讓我深深感到了大師的最執著的地方。之前的那一次觀賞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藍》,懵懂無知,只知道這是某位大師的名片,看完之後若有所知,又彷彿仍是不知。只看到那影像之美,只知道影調是藍色的。在心中留下的映像,方糖的鏡頭並不在內,而只將幾個樂譜的小景深鏡頭印入腦海。
方糖的鏡頭是一種關於細節的精神,細節的精神,也就是電影的精神。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拍攝《藍》里有一個朱莉將一塊方糖放入咖啡的鏡頭,一共五秒,那塊方糖從剛剛浸水到完全溶化用了五秒,恰恰是五秒。基耶斯洛夫斯基為了這恰恰五秒的溶化,找了一塊又一塊的方糖來試驗,試驗了很多次,只是要這方糖溶化要達到五秒。按照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說法,朱莉這種情緒的表達,這種情緒在空氣中所要彌漫的程度,正依靠這恰恰的五秒。多了一秒,少了一秒,那情緒就會像化學反應過度或是不足一樣,變了味道。
這就是細節的精神。
之前看《藍》不要說這種細節精神,我連這電影主題的表達都似懂非懂。有些電影並非人人都可以看明白的,像讀蘊了哲學道理的書,首先你自己要有一個有深意的頭腦,否則你無法沉浸,更無法去感受,你只能說你看不懂這電影,將之歸入藝術片,將導演視為不可及之人。實際上這正是不懂藝術電影之處,藝術電影的內涵,正在於那份哲學或美學深意的感受。你首先需要有知,你才能去知這電影。先有知,你才能在觀賞電影時忘記這電影是藝術電影,忘記這是一部有大知的電影。因為你的知遇到電影中蘊含的知,才能完滿結合出對這電影的感受,而並沒有刻意地要去知。如果你無知,你就想刻意地去看出有知電影里的深意,而實際上不論你怎麼研究電影介紹或者評論,由於你本身的無知,你根本無法從這聲畫結合的形式中讀出真意,因為你的無知無法和電影中的知結合或碰撞,即使你如此如彼的刻意,仍猶如水中望月---望影而已。
《藍》里的細節都是為了完美的詮釋自由的藍色。藍色代表自由,實際上不是法國國旗上那一條藍色代表的大自由,是那個大自由照耀世間,所存於人人心中的小自由。《藍》里,是尋求一種要擺脫感情的自由,朱莉的丈夫死了,她卻無法擺脫丈夫和女兒留下的影子,這種感情在心中投下的影子。朱莉試圖解脫,賣掉丈夫的房子、扔掉丈夫的樂譜、找一個沒人知道的地方租房子。但她忘不掉,所有的細節都會勾起她的感情波瀾。這一切死死的束縛著她,她刻意要擺脫卻得不到自由。直到他知道了他丈夫的情人。在與這個丈夫的情人看似和解之後,朱莉望見了自由。但我的生活感情經驗還不足以使我對這種自由產生共鳴。
最有深意的細節往往很簡單。一顰一笑、一抬手一投足而已。《藍》里,最具深意的細節是那幾場短暫的黑幕。那黑幕代表女主角思想振顫、感情激動的瞬間。朱莉死去的丈夫是個音樂家,丈夫的音樂從影片一開始便彌散於整部影片,彌散於朱莉的心中。每當一些事一些物刺激到朱莉的神經,丈夫的音樂便在朱莉腦中回盪,這時便出現了黑幕。音樂作為黑幕的注腳,提示著一種悲鳴的情緒。實際上這黑幕也很想是在模仿我們的主觀思維,我們在看到一些東西時,思維常常會暫停而記起往事,我們會不由自主地閉起眼。這便是黑幕。黑幕是一種無,但這無是一種復雜情緒的綜合,此時,無便勝於有。
在朱莉回到丈夫的房子里時,她看到一串掛著的藍色水晶風鈴,她急於擺脫這種死去親人的感情陰影的心情使她狠狠撕扯這風鈴,她頹廢的坐到台階上,手裡攥著扯下來的藍色水晶狀飾物。陽光透過這水晶把一塊小小的藍色光斑投射在朱莉臉上。可以看出導演的精心,那光斑是自由的藍色,在朱莉眼旁緩緩游移。顯然,這寓意著朱莉的尋求自由感情的願望。這是一個極具想像的細節,也很簡單,卻具有深意。
對一個樂譜鏡頭的拍攝,這種細節成為了細膩。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精緻讓人陶醉。鏡頭主色調是藍色,這象徵自由的顏色,樂譜是朱莉丈夫寫的音樂,特寫鏡頭,景深很小,幾乎只能看到一個音符,音樂起,樂譜便開始被拉動,在景深之中的音符也隨音樂而變化。這是一種形式主義的細節,但唯其形式才能深刻的體現人物心理那緩慢而復雜的情緒流和思維流。細膩唯美之中,見出感情的莊重。
還有許多無法言說,而只能由影像和聲音來展現的細節。
《藍》的細節是安靜的、唯美的、是一種暗潮的力量。了解和體會了這細節,你就了解了大師的電影心靈的一角。
灰土豆,2006.4
❿ 求原創電影《藍》影評 1000字 必須原創啊 救命的
淘寶上巴巴拉薩帶餐粉有效果嗎?有副作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