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過那麼多拯救世界的好萊塢特工大片,這是頭一部讓核彈給爆炸的
前幾天介紹了一部以核彈為中心的戰爭片《紅潮風暴》
雖然全程緊張到讓人的神經緊綳,但是最後還是 沒能將核彈發射出去
恐怖分子一次比一次囂張,場面一次比一次大,也沒見最後有哪個恐怖分子真正把核彈給弄炸了
這就是所謂美式個人英雄主旋律, 核彈危機終將被解除 ,壞人絕對不能笑到最後
但是,這樣千篇一律的設定難免讓人有些乏味,所以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部好萊塢反恐大片
而在這部電影中,還真的引爆了一顆核彈
這就是 本阿弗萊克 和 摩根弗里曼 主演的影片 《驚天核網》
如果直譯過來的話,也叫做 《恐懼的總和》
1973年,埃及和敘利亞突襲以色列,以色列一架載有核彈的戰機被擊落,這顆核彈也被埋在了黃沙之中
29年之後,這顆核彈被兩個阿拉伯人發現,並且低價賣給了一個軍火商
這個軍火商又將這顆核彈轉賣給了一個 極右翼分子聯盟
這是影片的第一條線索
就在這個時段中,俄羅斯總統突然病逝,新總統上任立足未穩,美國方面也對於這位陌生的新總統知之甚少
阿弗萊克扮演的男主角傑克是一名CIA年輕的 分析師
他曾經對於這個新總統做過研究並且預測他將會成為新總統
於是,名不見經傳的他便被摩根弗里曼扮演的CIA局長調來身邊做政策顧問
他們去俄羅斯見過了新總統,並且去監督俄方正在削減中的核設施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三個能製造出核彈的 科學家失蹤了
CIA派出特工查到了這幾個科學家的線索,知道了這幾個科學家正在製造炸彈
但是他們卻來晚了一步,這顆核彈已經被偽裝後送到了美國
沒錯,這一次, 英雄沒能在最後一刻阻止核彈爆炸
蘑菇雲上天,沖擊波擴散,核彈盪平了整個體育場
由於傑克的消息,總統倖免於難,但是中情局局長卻不幸犧牲了
這核彈一爆炸,接下來的事情就精彩了
美國人以為核彈是俄羅斯人搞的,俄羅斯方面則表示 一臉懵逼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局勢再次被向前推了一步
俄軍戰斗機炸掉了美軍的一艘航母,美國人也不示弱,回頭就先炸掉了俄軍的那個空軍基地
這讓兩國一下子到了 開戰的邊緣
所以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這又得說回第一條線索,這是極右翼分子聯盟一手策劃的行動
第一步引爆核彈、第二步控制俄軍幾架戰斗機炸毀美軍航母
目的就是 挑撥離間 ,讓兩個超級大國打起來,等著兩敗俱傷之後坐收漁翁之利
說實話,在看過了那麼多電影中的恐怖分子
發現這伙右翼勢力才算的上是 高質量的反派
從時機的選擇、行動的策劃實施、以及大的戰略部署來看,每一步都做到了完美
成功的將兩國逼到了核戰爭的邊緣
不論是俄羅斯總統還是美國總統都面臨著 極為艱難的選擇
因為核戰爭的機會只有一次,如果不能先發制人,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可防禦的手段了
這就是所謂的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打個比喻,就像兩個握槍相對的人
兩個人都不想死,都對對方說: 你先放下槍,我就放下槍
誰也不想成了先放下槍等死的那一個,這真是個 尷尬的死鎖
眼看核大戰一觸即發,男主角這個英雄人物必須挺身而出了
而這一次,英雄拯救世界的戲碼也不是貼身肉搏,血肉橫飛,雖然本阿弗萊克有本來就著一副好身板
追蹤核彈來源,澄清雙方的誤會 ,這是唯一有可能阻止這場世界大戰的辦法
在傑克澄清了事情真相和核彈原材料來源之後,還是俄羅斯先放下了槍
俄羅斯總統先解除了高度警戒和已經准備就緒的核武器,美國才跟著收手
沒辦法, 頑固的美國佬就是不願意先收手
本以為這是一部像《碟中諜》一樣的特工動作大片,沒想到卻被巧妙的劇情設計所驚喜
本片是改編自著名美國軍事作家 湯姆·克蘭西 的同名小說
為了在各方面做到盡可能的真實,影片還得到了 國防部的鼎力支持 ,不僅獲准劇組進入五角大樓國家指揮中心進行參觀繪圖
而且還提供了多架軍用直升機協助拍攝
據導演菲爾奧爾登羅賓森透露,本片也是 獲准進入克里姆林宮拍攝的第一部美國電影
看來,美俄合作打擊恐怖分子,通過這種方式在熒幕上為兩國樹立正面形象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還真的是一部與眾不同的主旋律大片呢
B. 電影《紅色十月的追獵》在俄羅斯上映時,人們的感受如何
即使30年過去了,《尋找紅色十月》仍然讓人坐立不安,讓你緊張不安。剪輯、導演和演員都很棒。但正如我在之前的回答中被問到的那樣,我想指出一些描述俄羅斯人的不準確之處。
俄羅斯語言這部電影於1990年上映。這意味著它是上世紀80年代末製作的,當時美國到處都是蘇聯移民,其中一些人受過良好的教育。然而,這部電影的製片人沒有向任何人請教俄語問題。
首先,介紹:他們第一個單詞對了——КРАСНЫЙ(紅色),但由於某種原因失敗完全在第二個。它應該是ОКТЯБРЬ,不是translit BS他們寫道。
我忘記了一件重要的事,但是感謝Anton Shishkin,我記得。它的主題是:一開始我覺得這很荒謬。就像紅色警報遊行一樣。但後來我花了些時間去欣賞巴茲爾·波勒多里斯的真正才華以及寫歌詞的人。這首用最濃重的美國口音唱的歌無疑是一首偉大的樂曲。歌詞也不像俄羅斯人想像的那麼愚蠢。
C. 俄羅斯經典電影
俄羅斯經典電影如下:
1.《伊凡的童年》(1962)
《太陽灼人》中的事件發生在1936年一個陽光明媚的夏日。整個國家都在慶祝飛艇建造計劃的周年紀念日,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打破了一位功勛軍官平靜的生活。
這是唯一一部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戛納國際電影節的俄語電影。電影製作者斷言,這部電影不是譴責性的,而是沉浸在蘇聯人民生活方式的高級戲劇中。歷史、愛情、悲劇、激情、懷舊、階級仇恨——在《被太陽灼傷》中有大量的高戲劇。
D. 俄羅斯會上映美國的電影嗎
當然是會上映的,就像我們會看外國電影一樣。
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文化交融碰撞很明顯,可以很容易的碰到外國文化。激美國電影激情,而且熱血,懸疑的看得引人入勝,況且美國的製作水平高,視覺沖擊上也是一種享受,畫面感強,劇情不錯,很多美國電影都好看,如《美國隊長》、《蜘蛛俠》等。《美國隊長》改編自同名漫畫作品,以二戰時期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叫做史蒂夫·羅傑斯的年輕人參加美軍秘密試驗,在被注射了超級士兵的血清後成為「美國隊長」。
E. 俄羅斯電影主要特點是什麼 急需哦 要長點點的 作業啊
簡述俄羅斯類型電影的探索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政策進行了全面的調整。然而,在沒有做好預測的情況下,蓋達爾和丘拜斯等人的「休克療法」及私有化,不僅沒有創造出市場經濟,恰恰相反,私有化打消了提高效率的任何希望。人們期待的潘朵拉盒蓋打開了,然而釋放出來的卻是惡性的通貨膨脹。從1991年到1998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累計下降了49.4%,可以說是喪失了半壁江山。而1998年8月再度爆發的金融危機則使俄經濟幾乎跌到崩潰的邊緣。
在全國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中,俄羅斯生產滑坡,物價飛漲,國民生活水平下降,整個社會混亂無序,這給經濟市場化的實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到目前為止,真正自然的、正常的市場經濟在俄羅斯依然只是一個誘人的「期待」。而在這種期待中,俄羅斯的電影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從創作生產到發行放映幾乎全線崩潰。不過,熱愛藝術的俄羅斯人並沒有放棄他們的電影,在基礎設施落後、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在好萊塢高科技和純娛樂性緊緊吸引著人們眼球的壓力中,俄羅斯電影的探索之路一直在緩慢地鋪延著
1、「類好萊塢」電影:舶來品,找不到落腳點
俄羅斯取消對進口影片的限額規定後,大量質量參差不齊的外國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蜂擁而至。憑借著低廉的價格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快餐」,美國電影及時有效地佔領了俄羅斯的電影市場。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俄本土電影的創作者們帶著不同的目的,紛紛對好萊塢電影進行借鑒或仿造。這其中,許多影片粗製濫造,少有藝術價值。但也有一部分影片凝聚著創作者的思想和個性,既能吸引觀眾,也不失藝術水準。
愛情是電影永恆的表現主題。俄羅斯電影創作者在「移植」好萊塢愛情片的模式時,雖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能吸引觀眾眼球點擊率的純娛樂性場面描述,但有些影片仍不失藝術品位,印帶著俄羅斯人特有的高雅。《雨痕》(維·納哈勃采夫-姆拉德希依導演1991)是一個現代版的希臘神話。影片讓年輕的女音樂工作者和歸國的中年音樂家在未解的謎團中相識、相愛,直到謎團解開。影片繼承了希臘神話的傳統,流露出一種人受不可知命運擺布的痛苦。1998年,老導演彼·托多羅夫斯基的《愛情三重唱》放棄了對時代的思考,把表現的觸角伸向了當時時髦的三角戀愛上。作者雖然調用了俄羅斯式的懸念、諷刺、幽默、抒情等各種手法,但思想內容和藝術水平卻遠遠不及作者以前的《戰地浪漫曲》,以致「不知為什麼,觀眾對影片沒有反應」。[1]影片《12月的音樂》(德霍維奇內依導演1996)同樣出於商業考慮,描寫了一個出國僑居的男子回國後同一對母女陷入三角感情的糾纏之中的故事。影片最後的悲劇結局似乎從一個側面透露出了俄羅斯人當前的陰郁情緒,但陳俗的愛情模式卻把本來就心情不好的觀眾給趕走了。
黑社會勢力是好萊塢電影常用的表現素材。在俄羅斯,影片審查制度解構後,一大批表現俄社會動盪的黑社會片開始興起。1992年,導演甫·普洛特金拍攝的影片《為了活下來》,講述了一個退伍軍人在擔任登山營主任期間同黑社會勢力斗爭的故事。影片既借鑒了好萊塢影片驚險緊張的打鬥場面,也繼承了俄羅斯電影細致地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優良傳統。雖然情節簡單,但影片表達手法多樣化,既有紀實主義創作原則的運用,也有兒童電影的特徵,發行情況比較好。1997年,阿列克賽·巴利班諾夫的《兄弟》同樣以復員軍人同黑社會的斗爭為背景。影片主人公達尼拉為了救哥哥同黑社會勢力展開生死之戰,最後達尼拉幹掉了黑社會分子,拿了他們的錢,分給他認為需要的人,然後便坐車離開了彼得堡。影片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達尼拉由一個朴實無華的小夥子變為冷酷的殺手卻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
幫匪題材同表現黑社會勢力的影片緊緊結合在一起,但在俄羅斯,這一類效仿好萊塢模式的電影更多地把批判的觸角伸向了現實社會。1991年,瓦·契柯夫的《俄羅斯輪盤賭》把美國電影《邦尼和克萊德》的情節模式借鑒過來,真實准確地表現了俄現實社會動盪、混亂的情狀。影片中許多格鬥、槍戰的場面驚心動魄,極近好萊塢商業電影的風格。難怪有些俄羅斯影評人稱它為「當代俄羅斯的邦尼和克萊德」。1998年,瓦·托多羅夫斯基的《聾人之國》通過兩個女孩的前途命運再次觸及到了俄羅斯當時的社會現實。影片故事情節簡單,但情節設置上運用了現代電影的諸多元素:愛情、友誼、金錢等等。敘事方式上,黑社會、毒品、脫衣舞等調料的加入,則進一步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盡管影片存在一定程度逃避現實的嫌疑,但卻典型地代表了俄羅斯「第二浪潮」電影創作者的風格和趨向。2000年,新成立不久的「煉金術電影公司」推出豪華電影《黑幕》。該片在普通的偵探、幫匪情節中加入了隕石墜落、日蝕等宇宙的天災的自然現象,以適應美國大片培養起來的新的消費群體,不過影片在藝術上沒有突破。
1998年,阿斯特拉罕導演了影片《死亡合同》,該片可以劃歸到恐怖片的范疇中去。創作者想以一個移植人體器官的秘密場所的殺人行徑來製造恐怖氣氛,但影片因為過於暴露的商業目的和迎合傾向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可。1999年,瓦西里·皮楚拉導演的最新影片《綴滿鑽石的天空》比較受歡迎,但整體上處理的略顯粗陋平庸。2000年,亞歷山大·澤利多維奇對昆延·塔倫蒂諾的效仿之作《莫斯科》做得比較好,但同真正的美國商業片相比,差距還是比較明顯。
總體看來,俄羅斯的「類好萊塢」電影在樣式上「面面俱到」,而且有一部分在揭示社會問題方面也有一定的深度,但在吸引觀眾方面,卻不盡人意。除了還沒有掌握樣式電影的特點和規律之外,或許根本問題在於,好萊塢模式化的電影在俄羅斯的傳統中根本找不到落腳點。所以,好萊塢模式要確立自己在俄羅斯的牢固地位,還需要真正的時間。
2、喜劇片:本土品,讓人笑不起來
據調查,目前在俄羅斯影院放映的影片中,最受歡迎的是喜劇片,這或許契合了俄羅斯人生性善良和狂放的特點,也或許是因為沉重的現實生活使人們對喜劇樣式有所鍾愛。但是,現今的俄羅斯喜劇電影中卻少有純粹的喜劇片,導演們每當涉足喜劇時,總會流露出一種陰暗的底色或是含淚的笑。
1991年,艾利達爾·梁贊諾夫自編自導的《天堂》以隱喻的手法表現了一群被時代遺忘的藝術家和不幸的老人們的艱難生活。影片最後,在外星人的幫助下,這群人乘坐一輛奇特的火車飛上了天。影片獲得1992年最佳故事片「尼卡」獎。但導演失去了他一貫的幽默感,影片中醜陋荒誕的環境和精神似不正常的人讓觀眾產生厭惡感。1996年,梁贊諾夫的《你好,傻瓜》登上了當年排行榜的首位,但是影片中加入的大量笑料卻給人一種沒有生活根基的感覺。看來,有才華的梁贊諾夫面對凋敝的生活,也全然沒有了笑的慾望。
1995年,亞歷山大·羅果日金的《民族狩獵的特別之處》很是吸引觀眾,電影票房以及錄相帶發行的收入都達到了與西方大片不相上下的水平。影片把俄羅斯的傳統愛好:喝酒與狩獵融為一體,通過狩獵過程中的各種奇遇製造出大量笑料。然而,洋溢著輕松歡笑聲的《特別之處》同樣不是純粹的喜劇,影片透著尖銳的諷刺意味對民族生活中的「酒文化」進行戲謔。1998年,羅果日金的《民族垂釣的特別之處》則把意猶未盡的伊沃爾金將軍一幹人帶上了更加熱鬧的垂釣之旅。影片大膽杜撰了一些離奇的情節,讓伏特加酒的味道蔓延到了軍事演習中的軍艦上和非法侵入鄰國水域的潛艇中,搞笑目的十分明顯,影片向純喜劇的方向進了一大步。
1994年,俄羅斯第二浪潮的中堅人物謝爾蓋·里夫涅夫推出影片《鐮刀與錘子》。該片講述了通過改變性別將一個普通人變成時代需要的典型人的荒誕故事。影片是對斯大林時期文化與政治的滑稽調侃,充滿了尖刻與機智,但卻極端陰郁。1993年,富有幽默感和喜劇才華的尤里·馬明用《通向巴黎的窗口》表現了俄羅斯人在出國大潮中的心態。作者以謹慎的態度探索了一種能夠表現俄羅斯人對國外生活復雜心態的藝術結構:通過在牆上開個窗戶,讓夢想去巴黎的人開開眼界,再回到現實中的俄羅斯來。該片獲得當年「震盪」電影節導演獎。不過,牽強附會的情境和並不可笑的打鬧卻使影片質量大大受損。1995年至1996年奧塔爾·約謝利阿尼推出系列片《匪徒列傳》。其中《匪徒列傳,第七章》是一部結構很好、充滿憤怒和嘲諷的電影。影片敘述自中世紀以來到蘇維埃政權時代直到今日這個槍械泛濫、黑幫橫行的污濁社會中人類的愚蠢和暴力。影片中有不少令人發笑的東西,但這種笑是板著面孔咬牙切齒的笑。
此外,一些本來很好的喜劇或情節劇由於過分沉溺於鬧劇手法而遭到損害。比如巴德爾·隆金敘述一個礦工小鎮里好人與壞人「斗爭」的《婚禮》(2000),弗拉基米爾·緬紹夫描寫1983年莫斯科的《眾神的妒忌》(2000)以及弗拉基米爾·福金講述一座房子里住過幾代人的《富人之家》等等。
在當前的俄羅斯,喜劇電影的創作還沒有真正步入到純喜劇樣式的軌道上來,許多影片無論是揭露過去蘇聯時期的風習或是譏諷當前的社會現實,創作者不是要我們發笑,而是使我們感到一種刺痛。而且當前俄國人對荒誕美學的熱衷太過痴迷,以致使本土的喜劇越來越趨向概念化。可能是現實太沉重了,電影工作者高興不起來,廣大的人民也同樣不能純粹地「喜劇」一回。目前,俄羅斯喜劇樣式的電影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遠遠沒有形成規模。
3、「新俄羅斯人」電影:新生兒,長大還需時間
「新俄羅斯人」電影是在俄羅斯新貴現象產生之後應運而生的。所謂「新貴」,就是那些在蘇聯解體後利用種種渠道迅速發家、過上優裕奢華生活的商人,他們多居住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大城市。「新俄羅斯人」影片以他們為主要表現對象,通過他們生活的場景及其經歷折射出當今俄羅斯社會的現實狀況。
1995年,阿勃德拉什托夫和明達澤導演的《一個乘客的劇本》,比較類似於「新貴電影」。該片虛構了兩個社會形象:法官和被審判者。年輕人在蘇解體前被牽連入獄,蘇解體後,他出獄並躋身於新貴之列,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火車上看到了曾經審判過他的法官(現在成為列車員)。於是他便開始了有計劃的報復行動 然而最後,死去的卻是年輕人。影片主要表現了一種報復心理。雖然該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銀熊獎,但在國內卻反映平平,可能是作者的虛構太過於一廂情願,人們根本不願意相信。
1996年,阿斯特拉罕的《一切都會好的》給人們編織了一個似乎更不大可能的童話:一個發了財的俄羅斯新貴回到故鄉要建設一座娛樂中心;他的兒子獲諾貝爾獎並回國,還愛上了一個將要結婚的姑娘;而其他的幾對年老、年輕的戀人也最終走到了一起。影片是應時之作,因為過分地迎合「新貴」老闆的心思,過分地美化他們的形象,而使影片的藝術質量大打折扣。雖然影片比較好看,但卻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
1998年,影片《莫斯科》沒有迎合「新貴」心理,而是毫不留情地把批判的鋒芒對准了他們。在影片中,「可愛的」新貴們無聊空虛的形象被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2002年,影片《有一次在俄羅斯》可以劃歸到「新貴」影片中去。該片意在描寫俄羅斯經濟寡頭別列佐夫斯基。
美國神話找到了西部片這一類型來表現自己200年的歷史,銀幕上出現了誠實的行政長官與狂暴的匪徒鬥法。而俄羅斯的電影創作者們在探索中也試圖打造自己的類型品牌——俄羅斯新貴電影。美國的西部神話通過善與惡的沖突,迸發出了民族文明和社會規范的火花,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成為美國電影的標識。而俄羅斯新貴影片卻全然沒有找到適合自己走的路。他們在打造本土品牌的時候,不自覺地走了兩個極端:要麼把「新貴」們美化得一塌糊塗;要麼把他們醜化得面目全非。這些影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當今俄羅斯社會的現實情狀,但卻由於缺乏客觀的描寫、冷靜的思索以及足夠的耐心,整體質量不高,「生長」還需呵護。
4、等待「後蘇聯」類型電影神話
在俄羅斯,除了30年代的喜劇電影以及60年代蓋達爾的影片之外,基本上沒有類型電影的傳統。因此,「以那種魅力四射的壞蛋為主人公的類型電影及恐怖電影在我們的電影中沒有根基。近年來有人企圖嘗試這些類型,但多以失敗告終。」[2]俄羅斯老導演彼·托多羅夫斯基似乎不太贊成民族電影走類型化的路子。然而年輕一代的導演們卻有不同的看法。Н·列別捷夫(1991年推出處女作《蛇泉》)說,「在今天的情勢下,類型電影的製作應該從零開始」。[3]對此,教師А·米塔似乎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說,「最近幾年俄羅斯觀眾變化很大。十年前只有專家才能看到的影片現在每天都在電視上放映。 從接受信息的水平看,我們的觀眾已接近歐洲觀眾。 年輕人喜歡美國電影,他們偏愛不具俄羅斯特色的槍戰片、恐怖片。興趣愛好的改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進程。」因此,「俄羅斯電影必須先達到世界電影的質量和水平,掌握嚴格區分電影的類型原則,然後才能考慮其特殊道路。」[4]
目前,俄羅斯電影「國家定貨」的時代已經消亡,「蘇聯電影」以及它的「貢獻」也已成為歷史的陳跡,新的局面是一份四分五裂的遺產和復雜無序的生存環境。在這種「痛並快樂著」的態狀中,俄羅斯電影能否走上類型電影的發展道路,能否重新演繹前蘇聯電影的神話,我們不做預測,只有等待。
F. 俄國人看漫威電影是什麼感想
漫威本質是宅男熱血漫畫,核心就是超能力人類構建的地球江湖。既然背景是全球,那肯定就會日常黑紅方陣營的郭嘉,就像我們天天吃鬼子手抓餅一樣。雖然2010年後漫威在漫畫里黑我們少了,因為他們不止電影,也想把漫畫往我們這賣,自然不能得罪,但黑毛子還是一如既往的有力道……
G. 俄羅斯電影坦克大戰影評
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了解蘇聯與俄國差別的人評價,也有點兒想寫東西了……首先要了解蘇聯時代的戰爭片電影與文學,有戰壕派,主張描寫戰爭的殘酷性,對血肉橫飛的場景頁游描寫,其次,還有一派是類似中國的委婉派,所以蘇聯戰爭電影里時常會描寫一些很溫馨的場景,例如電影敖德薩里經常有士兵與朋友聊天的溫馨場景(然後突然一枚炸彈把士兵的位置爆炸了,沒有血肉橫飛,但整個敘事卻比單單描寫哨兵被炸死更能觸動人心)、還有時不時在廢墟里彈起來手風琴……《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應該算是這一派的文學電影。蘇聯二戰題材的電影與當時的戰爭文學是分不開的。這是一個蘇聯電影里比較常見的。這是蘇聯戰爭電影不同於美國好萊塢電影的一個重要差別,就是文藝性很強,所以這部White Tiger 2012在敘事方面也繼承了這種藝術氣質。俄國人拍的《動亂時代》,描寫古代俄羅斯與波蘭的血海深仇的那部電影,也是這種拍法,很文藝,很神秘,就是線性敘事看上去都不是線性敘事的樣子。
但是到了現在俄國人拍的二戰電影里,看不到這種明顯區別了,前些年的《斯大林格勒》的導演就是蘇聯時代培養的,還看得到很多蘇聯電影的風格,只是他的電影里多了一些新思維,還有一個描寫一個女記者跟一名蘇聯女軍官一起堅守在列寧格勒忍受飢餓的電影《列寧格勒》,也有一些新思維。這些新思維不能簡單看做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而是一種對蘇聯文化的排斥。但是隨著西方近些年對俄國的壓迫,俄國人好像放開了對蘇聯文化的刻意壓制,在電影里比較明顯的就是前些年俄國拍的《布列斯特要塞》在結尾明確提到了那些他們的先輩不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所以導演安排的旁白是,他們的理想與他們所作出的貢獻。這個他們就是蘇聯人,而非俄國人,這是很多不了解俄國與蘇聯差別的影迷所看不懂的一個點。
所以這部《White Tiger》2012,其實原文翻譯有錯,不是坦克大戰,對決,而是白虎,整個對抗狩獵白虎的過程有點兒像西洋文學史上的名作《白鯨》。而這部電影實際上也很少提到俄羅斯民族主義,不算是嚴格的宣傳片,應該是一種後葉利欽時代蘇聯意識的一種微弱浮起,整個片子倒是可以看成是新思維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者認為戰爭結束了,但是蘇聯反法西斯者還看到了法西斯的種子還在,所以那個被很多人當成神經病的坦克車長到了電影最後,還在念叨著白色虎式百年後還會出現。
H. 好看的俄羅斯電影
俄羅斯當代倫理片《尋找幸福的起點》。俄語對白,中文字幕。
影片通過一對義大利夫婦到俄羅斯一所孤兒院收養孤兒的故事,以一個六歲兒童的視角展現出當今俄羅斯社會最底層大眾的生活場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俄羅斯人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755383.html
《黑色寶馬車》是反映當代俄羅斯黑社會內部恩怨情仇的好片。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171672.html
另外還有以普京總統夫妻為原型的政治片《接吻,不為媒體》也值得一看。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970290.html
最後的裝甲列車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14519.html
突破邊防線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wNTMyOA==.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wNzkzNg==.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wNjI3Ng==.html
星星敢死隊、美女匪幫、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968576.html
殲滅任務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14485.html
特蘭濟集中營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2165890o1p0.html
熱血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363692.html
《村姑小姐》當代羅蜜歐與朱麗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bbh9oYR90k
I. 俄羅斯電影和美國電影的區別
俄羅斯電影注重人性,這跟東正教的價值觀有關,不管是「第九連:還是」聖人島「
還是現在熱播的電視劇,俄羅斯的編劇導演都十分關注人性這一主題,俄羅斯人喜歡看的電影是」令人回味「的電影,所以經常在影視頻道播放前蘇聯的電影,比如」靜靜的頓河「,"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而不是好萊塢的商業片。俄羅斯人認為好萊塢的商業片太膚淺,太注重娛樂功能.
當然美國電影也不是沒有反應人性主題的電影,但是美國人的價值觀是建立在清教徒的理念之下的,和東正教徒有細微的差別。好萊塢的電影,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一個詞」奢華「。
J. 誰知道有片電影講一艘船沉只有一個倖存著漂到了一個小島開始一個人自食其力
湯姆漢克斯的《荒島液春餘生》(Cast Away)
荒島餘生目錄
基本信息
演職員表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劇情介鬧汪耐紹
相關評論
幕後花絮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荒島餘生
英文片名
Cast Away
更多中文片名
浩劫重生
劫後重生
影片類型
劇情陵攔 / 冒險
片長
143 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俄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SDDS
評級
Rated PG-13 for intense action sequences and some disturbing images
級別
Singapore:PG Portugal:M/12 Argentina:13 Australia:M Chile:TE Netherlands:12 Peru:PT USA:PG-13 Brazil:14 Finland:K-12 Sweden:11 France:U Iceland:L Canada:PG Spain:T UK:12 Norway:11 Germany:12 Hong Kong:IIA New Zealand:M Denmark:11 Switzerland:12 Malaysia:U
製作成本
90,000,000$ (estimated)
拍攝日期
1999年1月 - 2000年5月7日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羅伯特·澤米吉斯 Robert Zemeckis
編劇
William Broyles Jr. .....(written by)
演員
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Chuck Noland
海倫·亨特 Helen Hunt .....Kelly Frears
尼克·西塞 Nick Searcy .....Stan
Paul Sanchez .....Ramon
Lari White .....Bettina Peterson
Leonid Citer .....Fyodor
製作人
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procer
羅伯特·澤米吉斯 Robert Zemeckis .....procer
Steven J. Boyd .....associate procer (as Steven Boyd)
Joan Bradshaw .....executive procer
Cherylanne Martin .....associate procer
Jack Rapke .....procer
Steve Starkey .....procer
原創音樂
亞倫·史維斯查 Alan Silvestri
攝影
Don Burgess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輯
Arthur Schmidt
選角導演
Victoria Burrows
藝術指導
瑞克·卡特 Rick Carter
美術設計
Stefan Dechant
Elizabeth Lapp
William James Teegarden .....(as Jim Teegarden)
布景師
Rosemary Brandenburg
Karen O'Hara
服裝設計
Joanna Johnston
視覺特效
Robert Duncan .....digital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CFC
Ken Ralston
Carey Villegas .....co-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as Carey Grant Villegas)
Sheena Duggal .....pre-proction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SPI (uncredited)
副導演/助理導演
David M. Bernstei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David Bernstein)
Carla Corwin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as Carla R. Corwin)
Alan B. Curtiss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Anna E. Hayward .....additiona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Anna Hayward)
Josh McLagle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Douglas S. Ornstein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as Doug Ornstein)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攝影機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洗印廠
Consolidated Film Instries (CFI), Hollywood (CA), USA
DeLuxe, USA (prints)
攝制格式
35 mm
製作處理方法
Spherical
洗印格式
35 mm
膠片長度
3917 m (Switzerland)
4027 m (Spain)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製作公司
20世紀福克斯公司 20th Century Fox [美國]
夢工廠 DreamWorks SKG [美國]
ImageMovers [美國]
Playtone [美國]
發行公司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國] ..... (2000) (USA) (theatrical)
夢工廠電影發行公司 DreamWorks Distribution LLC [美國] ..... (2000) (non-USA) (theatrical)
環球影業(UIP)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 (2001) (non-USA) (theatrical)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DVD)
韓國希傑娛樂株式會社 CJ Entertainment [韓國] ..... (Argentina) (VHS)
Filmes Lusomundo [葡萄牙] ..... (Argentina) (VHS)
Karantanija Film ..... (2001) (Slovenia) (theatrical)
Prem'er Video Fil'm [俄羅斯] ..... (Russia) (VHS)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GmbH [德國] ..... (2006) (Germany)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阿根廷] ..... (2006) (Argentin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瑞士] ..... (2006) (Switzerland)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日本] ..... (Far East)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y Cía. S.R.C. [西班牙] ..... (2001) (Spain) (theatrical)
Universal Home Video [巴西] ..... (Brazil) (DVD)
特技製作公司
MetroLight Studios [美國]
索尼圖形圖像運作公司 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美國]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The Computer Film Company [英國]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Travelling Pictures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Vanishing Point Entertainment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photography)
其它公司
For Stars Catering [美國] ..... catering
Jo Anne Kane Music Services [美國] ..... ist
L.A. Mad Dogs [美國] ..... loop group
Lifeguard & Safety Ltd. [紐西蘭] ..... marine safety: Fiji
Pacific Title [美國] ..... opticals
Skywalker Sound [美國] ..... post-proction sound services
[編輯本段]上映日期
美國
USA
2000年12月22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1年1月11日
德國
Germany
2001年1月11日
義大利
Italy
2001年1月12日
瑞典
Sweden
2001年1月12日
英國
UK
2001年1月12日
法國
France
2001年1月17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1年1月18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1年1月18日
丹麥
Denmark
2001年1月19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1年1月19日
西班牙
Spain
2001年1月19日
香港
Hong Kong
2001年1月24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01年1月24日
台灣
Taiwan
2001年1月24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1年1月25日
巴西
Brazil
2001年1月26日
希臘
Greece
2001年2月2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1年2月8日
日本
Japan
2001年2月24日
俄羅斯
Russia
2001年9月25日 ..... (video premiere)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查克身為聯邦快遞的系統工程師,不論是他的私生活或是工作都講求精準效率,他的個性急躁,因此對一切都講求速度,加上他有絕對的控制欲,所以他的起居生活和工作行程隨時隨地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雖然他的事業成功,但是情感卻是另一回事。
由於他是個超級工作狂,所以很少有時間陪女友凱莉,因此他們的關系出現危機。在一次出差的旅程中,查克搭的小飛機失事,他被困在一座資源貧瘠的無人荒島,當他失去現代生活的便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生活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他的人生觀反而逐漸有所轉變,當他發現生活的壓力頓時消失,便開始反思人生的目的,最後對於工作、感情,甚至生命本身都有全新的體會和領悟。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his journey begins.
一顆具有藝術片靈魂的票房炸彈。——《紐約郵報》
在影片三分之二的時間里都是湯姆·漢克斯一個人在表演,他的演技太棒了。——《芝加哥太陽時報》
[編輯本段]幕後花絮
創作背景
盡管影片《1941》當年的票房成績平平,但是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對於該片編劇羅伯特·澤尼吉斯卻十分賞識,在之後的一部《回到未來》中斯皮爾伯格更是當起了幕後英雄,將羅伯特推向前台,而後者亦不負眾望,創造了一個至今仍為科幻影迷津津樂道的《回到未來三部曲》神話,視覺特效也順理成章地成了羅氏作品的一大賣點。
在94年的一部《阿甘正傳》中,羅氏特效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從一根隨風飄舞的羽毛到阿甘「會見」總統的「歷史鏡頭」,讓阿甘這個美國夢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而另一部大牌薈萃的黑色喜劇《飛躍長生》同樣是特效掛帥,梅麗爾?斯特麗普,布魯斯?威利斯等一班明星「變臉」、「切腹」好不熱鬧。在完成了97年的一部寓意深刻的科幻作品《接觸未來》後,羅伯特接下了夢工廠的《荒島餘生》(同時還有一部《謊言背後》)。
「金點子」打造「鐵三角」
早在6年前,漢克斯與《阿波羅13》的編劇威廉·布羅里斯就產生了要講述一個男人因意外而在荒島上經受精神與心理磨難故事的想法。在這個「金點子 」的鼓動下,湯姆·漢克斯、羅伯特·澤米基斯、威廉·布羅里斯組成了本片的 「鐵三角」。
夢工廠的老闆斯皮爾伯格對於羅伯特這位得意門生一向是大力提攜,繼上一部《危機四伏》中派出兩位巨星————哈里森·福特、米歇爾·菲佛的演員陣容後,這次又將一部由兩位奧斯卡巨星(湯姆·漢克斯、海倫·亨特)領銜的《荒島餘生》關照給了羅伯特,看來是想成全羅伯特在明年的奧斯卡有所收獲了。
影帝受苦了
影帝湯姆·漢克斯這兩年春風得意,自然心寬體胖,不過這和一個在荒島上獨自生活了4年的人物可有了差距,於是羅伯特特意將影片故事倒著拍———— 先拍攝查克獲救後的戲。之後羅伯特就給湯姆放長假去健身,而自己去趕《危機四伏》的場子。待《危機四伏》封鏡後,漢克斯也減了40多磅,劇組再次開工,於今年6月正式製作完畢。
漢克斯先是在一個偏遠的墨西哥海灘進行生存訓練,學會用魚叉捕魚和就地取材烤食物。在斐濟一個島上完成了前期拍攝後,漢克斯投入了減肥行動。對胖乎乎的漢克斯來說,減肥很讓他頭痛:每天只能以清淡的壽司度日。於是開頭還有雙下巴、壯得跟牛一樣的漢克斯最後變成了一個風乾的「椰子果」。更倒霉的是,漢克斯還在拍攝期間感染上了葡萄球菌。當劇組第二次聚在一起時,漢克斯已經成了「人猿泰山」,難怪他事後說:「早知這么辛苦,再多給幾百萬美元也不幹」。
醜化俄國人
由於查克的職業特殊,所以影片中有不少異域風光,其中有一段查克在俄國分公司訓斥下屬辦事拖沓的情節是在俄國拍攝的,不料這引起了俄羅斯國家杜馬的注意,一位杜馬成員抗議說,好萊塢影片總是在醜化俄國人的形象,這次更是把俄國人說成了懶蟲,表示要抵制這部影片,而夢工廠方面則馬上在接受《莫斯科時報》采訪時澄清,說這段情節實際上是在諷刺那些工作狂美國人,絲毫沒有貶低俄國人的意思。
艱苦的拍攝過程
本片的拍攝過程同片中蠻荒之地的艱難求生經歷一樣,演員和劇組人員都經受著苛刻的挑戰,而且整部影片的拍攝被看作是當年最非同小可的拍攝計劃之一。影片拍攝耗時16個月,中途停拍長達1年,不過停拍原因並非是節外生枝,而是為了讓湯姆·漢克斯能減掉55磅體重和將頭發留長。在停拍期間,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帶領《荒島餘生》的製作班底拍攝了哈里森·福特和米歇爾·菲佛主演的《危機四伏》。
其實早在本片的早期籌備階段,澤米吉斯和漢克斯就曾反復思量,要想以現實的手法描繪片中時間的流逝和查克所經受的痛苦折磨就必須將影片拍攝叫停,在這段時間,漢克斯不僅完成了外形上的蛻變,而且在情感上也發生了微妙改變。「當我們重新歸隊時,」澤米吉斯回憶道,「我們看見湯姆的眼中跳躍著一種生命的火花,他找到了查克的感覺。」
在美工設計師里克·卡特(Rick Carter)、攝影指導唐·伯吉斯(Don Burgess)、執行製片瓊·布拉德肖(Joan Bradshaw)、製片人史蒂夫·斯塔基(Steve Starkey)和傑克·瑞普克(Jack Rapke)等老搭檔的協助下,澤米吉斯於1999年元月拉開了拍攝《荒島餘生》的序幕。與大多數影片不同的是,本片是按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拍攝的。
劇組的第一站是莫斯科,這是座本就戲劇性十足的城市,在這里要介紹查克的工作和生活,攝影師用移動的鏡頭表現出查克生活的節奏。在紅場拍攝期間,劇組甚至封閉了整個廣場。
在莫斯科完成一周的拍攝之後,劇組回到洛杉磯的攝影棚拍攝。2月,全班人馬奔赴斐濟,艱辛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早在1998年6月,主創人員就開始尋找一處合適的荒島,最後終於在斐濟群島的西北部找到了荒無人煙的Monu-riki小島。Monu-riki是一個火山島,只有99英畝大小,步行2個半小時就可以游遍全島。與眾不同的地勢特點、質朴的海灘和椰林是小島的魅力所在。
獲准在小島上拍攝經歷了復雜而漫長的過程,不僅需要耐心,還要研究當地的風俗習慣,從而博得小島主人的好感。在同斐濟人擬訂的拍攝合同中,還包括環境管理守則,在小島上的整個拍攝期間,有一位環境保護主義者負責全程監督。
在完成小島上的第一階段拍攝後,2000年4月,劇組重返Monu-riki島拍攝了一周,然後轉道Namotu和Tavarua島,因為這兩個小島的港口可以容納下劇組的小型船隊,是拍攝查克在凶險的海浪和礁石中逃離荒島的最佳地點。劇組提前1天半完成了在斐濟的拍攝,隨後返回洛杉磯,在攝影棚中拍攝特效場景。
查克重新回到文明社會的歡迎儀式在孟菲斯的聯邦快遞超級中心拍攝,有1200名聯邦快遞公司雇員成為臨時演員,甚至聯邦快遞的創辦人佛瑞德·史密斯也出現在畫面中。本片編劇小威廉·伯洛萊斯(William Broyles Jr.)就是得到史密斯的允許才開始創作劇本,而且影片拍攝期間,聯邦快遞公司給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影片明顯分為三個部分。飛機事故前的「第一幕」多以手持攝影機拍攝,動感的鏡頭反映了主人公快節奏的世界,套用一句老話就是「跟時間賽跑」;荒島上的「第二幕」整整有一個多鍾頭,是全片的精華——沒有音樂、沒有對白或畫外音,鏡頭大部分時間停留在固定機位,連人物走出鏡頭都沒有移動追蹤,彷彿時間已經凝固。離開荒島後的「第三幕」,鏡頭開始升降推拉等浪漫手法,如同起伏跌宕的音樂。影片真正的「配角」是一個叫做「威爾遜」的排球。「威爾遜」是一個體育用品牌子,該排球出現在漂流到島上的一個包裹中。漢克斯選擇這個牌子,真正的原因是他的愛妻姓威爾遜。影片揭示了生命的耐力,尤其是當你孤立無援時,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在克服無數天然屏障的同時,戰勝自己內心無奈無助、渴望放棄的意識。影片引人深思:家庭、工作、親人、生命,究竟什麼是永恆的。
精彩花絮
全片中大約有1個半小時的聲音都是在後期製作中重新加入的。
大部分在荒島上的夜景是在白天拍攝的,夜空和黑暗的背景是在後期製作中加入的。
如果將查克的名字縮寫為「C」,姓名連在一起就是「C.Noland」,念出來就是「see no land」。
與公眾的想法相反,聯邦快遞公司沒支付給製片方一分錢。
片中的一隻排球後來被拍賣,最後以18400美元成交。
穿幫鏡頭
雖然影片的故事是發生在1995年,但查克駕駛的切諾基吉普車卻是1999年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