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少年維特法國電影

少年維特法國電影

發布時間:2023-03-20 19:46:07

1. 《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
作品簡述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

《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於1774年,是歌德早年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國文學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歐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總是和《少年維特這煩惱》連在一起。 《少年維特之煩惱》篇幅不長,情節也並不復雜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維特和綠蒂兩人,全書以主人翁維特不幸的戀愛經歷和在社會上處處遇到挫折這一根線索串連起來,構成一部完整的小說。

歌德這本以第一人稱書信體寫成的小說分為第一編和第二編。

第一編:

維特是個能詩善畫、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青年,依靠父親的遺產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1771年大地回春之際,為了料理母親的遺產事宜,他來到了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無論是這里的大自然的美景,還是當地農村摯朴的農民,都使他產生了濃厚興趣,以致留連忘返。不久,他在一次鄉間舞會上認識了年輕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養的法官的女兒綠蒂。兩人一見如故,維特從此以後與她頻繁往來,經歷了一段令他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美好幸福的日子。但綠蒂已和一名叫阿爾伯特的扮源碼青年訂婚在先。不久,她的這位未婚夫旅行歸來,並在此間侯爵府任職,與維特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但他那種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強烈的事業心則與感情奔放的維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維特自感追求綠蒂已毫無希望,心靈上蒙上了厚厚的陰影。為了擺脫這種精神上的煩惱和尷尬的處境,他被迫告別了一往情深深愛著的綠蒂和可愛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館任職。

第二編:

維特在公使館任職期間,經常受到迂腐的公使的百般挑剔。翌年春季的一天,他正在C伯爵家中吃飯,碰巧趕上當地的貴族男女到伯爵家聚會。維特從未想到過像他這樣的小人物是無權躋身於他們其間的,因而遭到這些貴族鄉紳的奚落,而且將此事鬧得滿城風雨。維特忍無可忍,憤而辭去了公使館的工作,到另一位侯爵的庄園作客。

由於他後來發現,他與這位侯爵也沒有任何共同語言志趣,加上對綠蒂的思念劇增,幾個月後維特返回了原先的小山村。他循著當初去接綠蒂參加鄉間舞會的大路,追憶著當年的往事,可此時當地已景物全非,一切成了過眼雲煙,綠蒂也已為人妻。愛情上的絕望,世態的炎涼,官場的腐敗,這一切使維特再也無法忍受,產生了告別塵世以求永生解脫的念頭。同年聖誕佳節前不久的一個晚上,他又一次來到綠蒂住所,在誦讀至動情傷感之處,情不自禁熱烈擁抱和親吻了綠蒂。兩天後,維特在給綠蒂寫完不忍卒讀的遺書之後,於午夜時分,用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按他自己的遺願,當地百姓將他葬在他自己選定的地方,沒有任何牧師或教士來給他送葬。因為按照基督教規,自殺者是不能進入公墓安葬的。

這部小說是用日記和書信體寫成的,這種體裁善於披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抒發苦悶的心理和速惆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傷的抒情詩,坦率、真實,坦露心扉,毫無矯飾,毫不做作,無論是主人公愛的歡愉或痛苦,都躍然紙上,像是捧出一顆跳動的心,激起讀者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和精神上的極度震動。正因為如此,這部小說一出版就使年輕一代如痴如狂,有的與維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輕生而死。這部作品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歌德本人就此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它的出現適逢其時的緣故。就像爆炸一隻地雷只需一點導火索那樣,這次在讀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這樣 。由柳洪平創建。

創作背景

對夏洛特·布夫的愛
小說的情節在極大程度上是自傳性的:當歌德在韋茨拉爾(Wetzlar)的帝國最高法院實習期間,他結識了年輕的夏洛特·布夫,並愛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經和一位名叫約翰·克里斯蒂安·凱斯特納(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訂了婚。在夏洛特的父親看裂帆來,凱斯特納顯然比年輕、有著藝術方面廳哪抱負的歌德更加穩重可靠;歌德在那時就已經更想成為一名藝術家而不是律師。歌德倉促地離開了夏洛特。後來,他又認識了一位樞密顧問的女兒馬克西米利安娜·馮·拉·羅歇。歌德把兩個女子給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綠蒂的形象中。據歌德本人說,他在四周的時間內寫出了這部書信體小說,以抵消愛情的痛苦並使自己從自殺的念頭中擺脫出來。

耶路撒冷的自殺
小說中的一部分情節,特別是結尾的部分,不同於歌德的經歷。維特自盡了,歌德卻沉浸在痛苦與寫作中。小說中自殺的情節是受到了一位年輕的同事耶路撒冷的激發而產生的。耶路撒冷確實因為巨大的愛情上的不幸而自殺,他在韋茨拉爾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輕戀人的朝拜聖地。卡爾·威廉·耶路撒冷(Karl Wilhelm Jerusalem)是歌德的泛泛之交,他於1772年10月自殺。此事是凱斯特納告訴歌德的。具有悲劇性的是,耶路撒冷用來自殺的手槍是凱斯特納借給他的。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經歷和耶路撒冷的命運混合起來,而在小說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運越來越多地成為敘述的主要對象。歌德將耶路撒冷的許多性格特點和其他特徵轉移到他的維特形象上。為了更近地了解耶路撒冷自殺的情況,歌德於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暫地來到韋茨拉爾。他以與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談話,以及他自己對耶路撒冷的記憶構成了小說的基礎。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凱斯特納對耶路撒冷之死的報告的一些段落。

作品影響

爭論
這部小說激起了批評家和支持者們極為熱烈的反應。其中的原因在於,歌德以維特作為他小說的中心人物,而這個人物完全違背了市民社會的規則。市民大眾將維特視為一個和睦婚姻的破壞者,一個反叛者,一個無神論者,他與市民大眾的觀念完全相悖。他們期待的文學,更多的是「實用的東西」和「娛樂的東西」,而歌德的小說在他們看來並不是上述兩者中的任何一種。他們直接在故事中尋找「實用的東西」,他們希望有一個他們能夠認同的人物,並從他的行為中得到學習。但這部小說卻是以自殺告終的——從市民的價值標准來看這不可想像。許多市民批評這部小說僅僅因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們的觀念,還威脅到他們的價值標准。他們認為《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本和傳統文學決裂的書,這種決裂是他們不希望看到的。他們認為這本書頌揚了與他們的利益相悖的價值標准,贊美了自殺的行為。

針對這部小說對自殺的贊美的批評在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教會和一些同時代的作家,因為,據說許多青年模仿了自殺行為。實際上的確有模仿性的自殺行為,但其數量遠遠低於教會宣稱的數量。在一些地方(如:萊比錫、哥本哈根、米蘭)這本小說甚至受到了封禁。歌德的反駁大意如下:他以自己的生還給出了最好的例子:人們必須寫出內心的痛苦。歌德對指責自己誘惑他人自殺的馮•戴爾比(von Derby)主教和布里斯托(Bristol)爵士做出了辛辣、諷刺的回應:

現在你卻把一個作家托來盤問,想對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狹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橫加斥責,而這部作品至多也不過使這個世界甩脫十來個毫無用處的蠢人,他們沒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殘焰。(韓耀成譯)

「維特熱」
正當歌德經受著來自教會和市民方面的憤怒和批評的時候,這部小說也擁有著熱心的追隨者。首先在年輕人中間爆發了一場不折不扣的「維特熱」,這場熱潮使得維特成了一個偶像人物。當時出現了「維特裝」(黃褲子、黃馬甲、藍外衣)、「維特杯子」、甚至還有「維特香水」。小說中的場景裝點著茶壺、咖啡壺、杯子、餅干盤和茶葉罐。對於那時的有教養的市民來說,喝茶喝咖啡的時間成了接觸文學的美好一刻。

小說的追隨者首先是那些和維特處境相似所以立刻受到吸引的人。那些正確理解了歌德的人可以以這部小說間接地反映他們的處境,並從維特承受的痛苦中找到鼓舞和安慰。

價值

《少年維特的煩惱》被視為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最重要的小說。這部小說獲得了那個時代相當高的印數,並且是引發所謂的「閱讀熱」的因素之一。

歌德本人也沒有預料到這本書會獲得世界性的成功。為了記錄所謂的「維特熱」,現在在韋茨拉爾,除了一本珍貴的第一版《少年維特的煩惱》外,被展示的還有它的戲仿作品、模仿作品、爭鳴文獻和多種語言的翻譯本。但這本小說的成功並不僅僅是一種流行現象,用歌德自己的話來說:

這本小書的影響是巨大的、驚人的、很好的,因為它產生的正是時候。(《詩與真》)

版本歷史

第一版出版於1774年。
1774年出現了一部法語譯本,此譯本拿破崙讀了七遍。
1775年德語本重印了七次。
此後出現了荷蘭語譯本(1776年),英語譯本(1779年),義大利語譯本(1781年)和俄語譯本(1788年)。
1787年歌德出版了小說的修訂版。

中文譯本
(部分)

《少年維特之煩惱》,楊武能/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ISBN 702000605X
《少年維特之煩惱》,韓耀成/譯,譯林出版社,1998,ISBN 7805674868
《少年維特之煩惱》,侯浚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ISBN 7532719243

陝師大版:
作者:(德)歌德 著,李斌 譯
出版社: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ISBN:7561325967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出版日期:2004-7-1
版次:1

內容提要

維特出生於一個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他能詩善畫,熱愛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他告別了家人與好友,來到一個風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這位靠父親遺產過著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對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純朴的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靄、村童幼女……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煩惱。沒過多久,在一次舞會上,維特認識了當地一位法官的女兒綠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與綠蒂一起跳舞,他彷彿感到世界只有他們倆個。雖然綠蒂早已定婚,但對維特非常傾心。舞會結束後,他們激動地站在窗前,綠蒂含著淚水望著維特,維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渦中,熱淚縱橫地吻著她的手。

從此以後,盡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維特卻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綠蒂。綠蒂的未婚夫阿伯回來了,他很愛綠蒂,對維特也很好,他們學在一起談論綠蒂。那綠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飄浮的雲再也不能使他平靜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夢到綠蒂坐在身旁,早上醒來,床上卻只有他一個人,他只有嘆息命運的不濟。最終在朋友的勸說下,他下決心離開心愛的綠蒂,離開那曾經給他帶來歡樂與幸福的小山村。

維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館當了辦事員。他盡可能使自己適應這份工作,然而官僚習氣十足的上司對他的工作吹毛求疵,處處刁難他,他的同事們也戒備提防,唯恐別人超過自大,這一切都使他產生許多苦惱。正當他深感百無聊賴時,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謙遜老實,博學多才,對維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給維特帶來一絲安慰。

一天伯爵請他到家中吃飯,不料飯後來了一群貴族,他們帶著高傲鄙視的神情看著維特。連和他認識的人也不敢和他說話了,伯爵前來催他趕快離開這里,不管他走到哪裡,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聽到譏諷的話語,他一氣之下終於辭了公職。

他應一位侯爵將軍之邀,去了獵庄,期間他曾想從軍,但在侯爵的勸告下,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兒始終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懷念著綠蒂,在心的牽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雖然依舊,但人事全非。心愛的綠蒂早已成了阿爾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個個慘遭不幸。他去拜訪曾為他們作過畫的兩個孩子,但孩子的母親告訴他,她的小兒子已經死了;他去訪問向他講述過內心秘密的農夫,恰好在路上遇見他,農夫說自己被解僱了,原因是他大膽地向女主人表示了愛情,她的弟弟怕他搶走了姐姐的財產而解僱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擁抱綠蒂,哪怕把她壓在心上一次,內心的空隙也就填滿了,可是見到她卻不敢伸手。

冬天來了,天氣越來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涼。他看到了因愛戀綠蒂而丟了工作並發瘋的青年,後來這個青年殺死了一個農夫,維特很同情他,想要救他,竭盡全力為他辯護,結果遭到法官的反對。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窮途末路,痛苦煩惱到極點,任憑感情驅使自己朝著可悲的結局一步步走去。

聖誕節前的一天,他又來到心上人綠蒂的身邊,作最後的訣別。此時即將熄滅的愛情之火瞬間又放射出光芒,他對綠蒂朗誦奧西恩的悲歌,同時緊緊擁抱著她。兩天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午夜時分,他一邊默念著「綠蒂!綠蒂!別了啊,別了!」,一邊拿起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煩惱。

同名電影

別名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Die /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導演 Egon Günther / Hilmar Baumann ..... Albert
主演 Gerhard Bienert / Barbara Dittus / Kurt Goldstein
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對白 德語
上映時間 1976

電影簡介

維特是個能詩善畫、熱愛自然的青年,他在繁花盛開的春天,來到一個僻靜的山村。青山幽谷,晨曦幕靄,村童幼女,無不引起他的興趣,他面對自然美景,吟詩繪畫,怡然自得,流連忘返。在這里他結識了一位年輕的姑娘綠蒂,對她一見傾心,和她呆在一起,就覺得好似到了天堂一樣。可是綠蒂已經訂婚,她忠實於訂婚時的盟誓,不能把愛情獻給維特,維特失望了,他嘗到了戀愛的苦葯,歡樂變成了煩惱,他只得告別綠蒂,告別這難忘的山村。
他進了一個公使館當秘書,但是官場中的腐朽,虛偽,傾軋,嫉妒,使他忍受不了,在多次碰壁之後,他離開了這腐敗的社會,回到原來的山村。那兒景物依舊,但人事全非,綠蒂已經結婚,善良的人們也慘遭不幸,他既憎惡腐朽的社會,渴望的愛情又成為泡影,他受不了一連串的打擊,在隆冬的季節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用手槍結束了他自己的生命。
◆其它介紹: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
歌德的這部浪漫主義成名作,描寫了少年維特單戀較他年長的少婦,寫詩歌頌她的美麗動人,從這毫無希望的單戀中,他亦品嘗到愛情的種種痛苦折磨,最後絕望自殺。這部短篇小說影響了一代青年人的戀愛觀。
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
妙齡女郎誰個不善懷春?
這是人性中的至潔至純,
為什麼從此中有慘痛飛迸?
可愛的讀者喲,你哭他,你愛他,
請從非毀之前救起他的名聲;
請看,他出穴的精靈在向你目語:
做個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後塵!

內容提要:
這是青年人的《聖經》。它一問世,當即風靡了德國和整個西歐。這是一個時代青年的縮影,一段註定無果的苦澀戀情!世界文豪的轟動之作,橫掃世界數千萬青年男女的心靈!本書是由德國經典文學名著改編而成的雙語對照讀物,可以閱讀優美中文,可以中英對照學習,可以品讀一流英文。專為不同年齡與層次的讀者,打造永久珍藏精品!
《少年維特之煩惱》作為歌德的代表作,講述了少年維特追求已與人訂婚的姑娘綠蒂,終因無望而不能自拔以致自殺的愛情悲劇。它以一個青年的戀愛悲劇表現了一個時代的煩惱和苦悶,具有普遍意義。《少年維特之煩惱》寫於1774年。它的出版使歌德一夜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也奠定了歌德一生的殊榮。
《少上維持之煩惱》是部什麼作品呢?下任何定義都不能確切說出這本富有想像力的傑作無限豐富的命運哭泣,書中維特和夏綠蒂的裝扮成了青年男女競相仿效的對象,而在盧梭的《新哀洛綺思》之後,更沒有一部文學作品像它那樣把歐洲感動到那個地步。

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德國著名詩人,文學家。《少年維特之煩惱》在德國出版後,很快連印了16版,還被翻譯成英法意等20多種語言。拿破崙在遠征埃及時還隨身帶著它,先後讀了7遍。歌德還寫了著名詩劇《浮士德》,自傳記《詩與真》。1922年,中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將小說翻譯成中文,五四以後的中國也掀起了維特熱,至今這部小說仍受到各國讀者的喜愛,已經成為經久不衰的世界名著。

2.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1

像是一種緣分與宿命,維特的故事在這個怪異的冬天走入我的生活,激起了我心中一陣陣的淺痛,讓我對生命和滲哪愛情多了一點思考和理解。突然發現,歌德啟慧和維特總會適時出現在我面前,以兩個心理醫師的身份向我娓娓講述生活的真諦。於是,深層的探尋和理性的追逐成為了我這個寒冬叢旁碼,這段生命的主旋律,悠悠回盪。

這本書分上下兩卷。上卷寫維特少年時在村莊里自由幸福的生活,和他與夏綠蒂相遇、相識、相知、相處的過程,以及他對夏綠蒂深深的暗戀。後來由於夏綠蒂已經與別人訂婚,維特不想打攪他們的生活忍痛離開了故鄉。從此開始了下卷。在下卷中,寫了維特當公使時的生活,維特辭職回鄉後,又開始與夏綠蒂交往,阿爾勃特覺察出了維特與夏綠蒂之間的曖昧的關系開始漸漸疏遠維特,維特對夏綠蒂的愛更是日益加深,對於夏綠蒂不屬於自己的事實更是陷入了極度的煩惱與悲痛之中,夏綠蒂覺察出了維特的憂愁,她漸漸發現自己也愛上了維特。事情越來越糾結。有份和抑鬱漸漸深入到維特的心靈。他的精神也日漸崩潰,他的身形也日漸枯萎,內心在一次又一次掙扎中也變得越來越混亂,最後心力憔悴。內心的掙扎是他消耗了巨大的精力,因此他不再是個朝氣蓬勃思維敏捷,聰明機智的人,而是變得焦躁易怒。他的惆悵,他的迷亂,他的厭世使他產生了求死的念頭。也許只有這樣選擇才能讓他自己找到人生的另一種出口方式。他一在對自己說:「這絕對不是一種魯莽偏激的行為,我要懷著美好的憧憬、懷著寧靜的心情,用最堅毅的態度來完成它。」

在維特准備自殺,生命最後的那段日子,他給夏綠蒂寫了很多信。「在晴朗的夏日午後,當你站在山頭眺望遠方優美的景緻時,請想念我啊,因為那裡是我最喜歡徜徉的地方;在夕陽余暉之時,在輕風吹拂小草的地方,請尋覓我的墓石呵,看看我墳墓上的野草是如何在夕陽余暉下瑟縮、飄搖。」

夏綠蒂逐漸發現自己如此摯愛著他。在兩人最後的一次見面中,維特失去了控制力,而夏綠蒂也陷入了深情之中,「兩人緊緊相擁在了一起,萬分感傷地流下了眼淚。」「兩人的臉越來越近,世界在他們的眼前消失了,一陣擁抱之後,維特將她摟在懷里,並且在他顫抖,微微呢喃的唇上灑下無數的狂吻。」維特的夢終於成真了!!!但一生只有這一次,維特求死的決心已定,他不願破壞夏綠蒂和阿爾勃特的家庭。

維特在最後的一個晚上,給夏綠蒂寫了最後一封信,「子彈已上膛。時鍾正巧了十二下,一切就這樣吧。夏綠蒂!祝你幸福!別了!永別了!我們來生再相見了!!」

有位鄰居看到火花閃了一下,緊接著便聽到一聲槍響。

維特死時穿著自己最愛的裝束:長筒皮靴、藍色的燕尾服和黃色的背心。當夏綠蒂聽到這一噩耗時,昏倒過去,在維特出殯那天,夏綠蒂已是生命垂危了。沒有任何牧師為維特送葬,也沒有人跟著靈柩誦經。

這樣,故事就完了。

真的很悲痛。維特的處境和心理我們從作者的描寫中可以真切地體會到。我相信讀完之後,人們只有同情,沒有人會表示鄙夷與不屑。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對人類感情和心靈本性的真切關懷,認為人活在世上,就應該向維特那樣敢愛敢恨;人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所愛而活著,他還要向浮士德那樣,為追求自己靈魂的完整而活著。

「如果人們不用他們的想像力忙於回憶往昔的不幸,而是竭力忍受截然不同的現在,那麼,這世間就會少了許多痛苦。」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昨天已經成為過去,明天是一個未知,而我們最重要的是今天。我們從過去走到現在,或許我們的過去很不幸,風霜雪雨,路途坎坷,或許我們的過去陽光明媚,風和柳麗,我們所要珍惜的也是今天。而我們常常對回憶中的痛苦念念不忘,耿耿於懷,背負著記憶的包袱無法釋懷,忘記了最重要的不是銘記昨天的磨難,而是成就今天的自己,抓住即將流失的今天,奮力地拼搏,我們就不會對生活失望,對人生悲觀,對生命不負責任,頹唐失落,痛苦不堪。我們將擁有的是豐富精彩的每一天,是閃光的希望。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2

整部作品像一篇感傷的抒情詩,坦率、真實,坦露心扉,毫無矯飾,毫不做作,無論是主人公愛的歡愉或痛苦,都躍然紙上,像是捧出一顆跳動的心,激起讀者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和精神上的極度震動。正因為如此,這部小說一出版就使年輕一代如痴如狂,有的與維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輕生而死。這部作品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歌德本人就此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它的出現適逢其時的緣故。就像爆炸一隻地雷只需一點導火索那樣,這次在讀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這樣。

維特出生於一個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他能詩善畫,熱愛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他告別了家人與好友,來到一個風景宜人的偏僻山村。這位靠父親遺產過著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對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純朴的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靄、村童幼女……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煩惱。沒過多久,在一次舞會上,維特認識了當地一位法官的女兒綠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與綠蒂一起跳舞,他彷彿感到世界只有他們倆個。雖然綠蒂早已定婚,但對維特非常傾心。舞會結束後,他們激動地站在窗前,綠蒂含著淚水望著維特,維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渦中,熱淚縱橫地吻著她的手。

從此以後,盡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維特卻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綠蒂。綠蒂的未婚夫阿爾伯特回來了,他很愛綠蒂,對維特也很好,他們在一起談論綠蒂。那綠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飄浮的雲再也不能使他平靜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夢到綠蒂坐在身旁,早上醒來,床上卻只有他一個人,他只有嘆息命運的不濟。最終在朋友的勸說下,他下決心離開心愛的綠蒂,離開那曾經給他帶來歡樂與幸福的小山村。維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館當了辦事員。他盡可能使自己適應這份工作,然而官僚習氣十足的上司對他的工作吹毛求疵,處處刁難他,他的同事們也戒備提防,唯恐別人超過自己,這一切都使他產生許多苦惱。正當他深感百無聊賴時,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謙遜老實,博學多才,對維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給維特帶來一絲安慰。一天伯爵請他到家中吃飯,不料飯後來了一群貴族,他們帶著高傲鄙視的神情看著維特。連和他認識的人也不敢和他說話了,伯爵前來催他趕快離開這里,不管他走到哪裡,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聽到譏諷的話語,他一氣之下終於辭了公職。

他應一位侯爵將軍之邀,去了獵庄,期間他曾想從軍,但在侯爵的勸告下,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兒始終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懷念著綠蒂,在心的牽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雖然依舊,但人事全非。心愛的綠蒂早已成了阿爾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個個慘遭不幸。他去拜訪曾為他們作過畫的兩個孩子,但孩子的母親告訴他,她的小兒子已經死了;他去訪問向他講述過內心秘密的農夫,恰好在路上遇見他,農夫說自己被解僱了,原因是他大膽地向女主人表示了愛情,她的弟弟怕他搶走了姐姐的財產而解僱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擁抱綠蒂,哪怕把她壓在心上一次,內心的空隙也就填滿了,可是見到她卻不敢伸手。他看到了因愛戀綠蒂而丟了工作並發瘋的青年,後來這個青年殺死了一個農夫,維特很同情他,想要救他,竭盡全力為他辯護,結果遭到法官的反對。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窮途末路,痛苦煩惱到極點,任憑感情驅使自己朝著可悲的結局一步步走去。

聖誕節前的一天,他又來到心上人綠蒂的身邊,作最後的訣別。此時即將熄滅的愛情之火瞬間又放射出光芒,他對綠蒂朗誦奧西恩的悲歌,同時緊緊擁抱著她。兩天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午夜時分,他一邊默念著「綠蒂!綠蒂!別了啊,別了!」,一邊拿起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3

20xx年5月29日,下午六點,小配看完了《少年維特的煩惱》。

又是一個月,一本兩百頁左右的小書,我竟然花了一個月,其實今天一下午就看完了一百頁,實際算來一天就可以把它看完小配硬生生用了一個月,該打!

少年維特有煩惱,小配也有煩惱。可是我們二者的煩惱不是同一種煩惱,維特為愛而煩惱,小配為學業而煩惱,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小配和維特之間是有共鳴的。

這本書是德國大文豪歌德寫的,小配是個「文盲」,有一陣子竟然分不清雨果和歌德。歌德大文豪有一句被當代高中生無數次引用進作文里的名言:「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可以看出,歌德大文豪是個樂觀的人。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部書信體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十八世紀的法國青年維特在一場聚會中與少女綠蒂相遇,並為她的聰慧、善良、開朗的性格、高尚的品格所折服而狂烈地愛上了她,不幸的是,此時的綠蒂已有未婚夫,他的愛情使他無望而煩惱。後來維特為了擺脫對綠蒂狂熱的感情的糾纏,他主動離開綠蒂,去往公使館擔任秘書。可維特接受不了職場上的不公,腐朽,虛偽,最終還是憤而辭職,後維特在參加一位侯爵的宴席時與周遭眾人照樣還是格格不入,於是最終他回到綠蒂的身邊。此時綠蒂已經與阿爾伯特結婚,他再也不能隨時陪伴在她身邊了,最終維特在內心一次又一次的煎熬中,對他與綠蒂的愛情絕望,對這個黑暗腐朽的社會失望,在絕望中飲彈而亡。

可惜啊,可惜。

書中的前言提到,維特是以歌德自身為原型的。歌德年輕時和維特一樣在一場聚會上機緣巧合地認識了一個叫做夏綠蒂的姑娘,無奈夏綠蒂名花已有主,她的未婚夫與歌德很聊得來,後來因為夏綠蒂歌德和他還成為了好朋友,只可惜在愛情與友情面前,二人都選擇了愛情。歌德依舊對夏綠蒂情根深種,後聽從友人的勸告,離開了夏綠蒂。也許是因為詩人天性多情,歌德一生中對許多個女子有過愛慕之情,可他對夏綠蒂的愛慕確實最特別的。之所以寫下這部作品,起因之一是因為他知道的一個同僚瘋狂愛慕另一個同事的妻子,這個同僚叫做耶路撒冷,後因為流言,耶路撒冷不再被允許和同事的妻子見面,於是他出走謀職,最終因受不了官場的腐朽黑暗,最終自殺。

朱光潛先生曾說:「個人不能脫離一定的時代、社會和階級而超然懸在真空里,歌德的看法,代表著西方資產階級上升時期正開始流行的個人至上的個人中心觀點。」雖然歌德曾否認維特與時代有關,說維特的陰郁心理只緣於個人的特殊遭遇,但事實上,維特的「跟著情感走」、力求擁有廣闊的個人自由空間、泛神論的觀點和頹廢輕生,這些特點都不是維特一個人擁有的,而是「狂飆突進」一代德國青年精神風貌的`時代印記。

經典永流傳,我認為當代中國也有著許許多多的「維特」。如今社會繁華,我國已全面步入小康,可在社會的各個地方,都有著許許多多囿於學習壓力、職場壓力、家庭壓力、生活壓力的青年們。這些年常常有曝出各種案件,諸如「高中生高考失利跳樓自殺」、「職場青年抑鬱症跳樓自殺」、「某男子公司破產跳樓」的頭條,可見,每個時代都有「維特」因走不出「煩惱」而結束自己的生命,面對這樣令人痛惜的事實,我們該不該採取行動,去開導或者呵護身邊有「煩惱」的人呢?我們心中的人道主義告訴我們要,可這並不能杜絕一切因「煩惱」而結束生命的慘案,除了重要的親人、戀人與好友的開導,我們往往更需要的是自我的開導。在無數個「深夜網抑雲時刻」,在無數個「emotional damage時刻」,在無數個低谷期,「當局者」僅僅靠他人的「救濟」往往是不夠的,「煥發新生」地度過這個艱難期最重要的還是學會「自渡」。

苦難不可避免,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有「世界已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的豁達,學會勇敢地自我排解,不囿於方寸之地,才能生活的更好。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4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少年維特之煩惱》篇幅不長,情節也並不復雜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維特和綠蒂兩人,全書以主人翁維特不幸的戀愛經歷和在社會上處處遇到挫折這一根線索串連起來,構成一部完整的小說。

這篇描寫熾熱而不幸的愛情的故事,其重要意義在於,它表現的不僅是一個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個時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階級的青年人;他在藝術上有天賦,為消遣而畫畫,職業是公使館的秘書。歌德由自主地使這個青年具有他年輕時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賦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豐富卓越的才智。這就把維特變成了一個偉大的象徵性人物;他不僅代表了時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時代的才智。他的宏富偉大的程度幾乎和他的命運不相稱。」 維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銳、感情豐富、才識過人,是一代覺醒的青年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資產階級關於「個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愛」等的思想意識,無不滲透進他的言行舉止之中,而具體化為對於「自然」的無限信仰和崇奉。他熱情謳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里,視自然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兒子、朋友和情人」自居,甚至渴望成為「無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鏡子」,這里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對自己的心負責:「我這顆心是我唯一的驕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災難的源泉。」 「我所知道的,誰都能夠知道。——只有我的心才為我所獨有。」 維特對自然有著特殊的敏感,他熱愛自然風光秀麗的小村子——瓦爾海姆,「在這里感到很愜意。在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劑治心靈的良葯,而這韶華時節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溫暖著我常常寒顫的心。」他甚至「想變作金甲蟲,遨遊於芳香馥郁的海洋中,盡情攝取種種養分。」將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因為陶醉於大自然的美景,他將自己的藝術也拋到了一邊:「我是多麼幸福啊,我的摯友,我完全沉浸在寧靜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於把自己的藝術也擱置在一邊。我現在無法作畫,一筆也畫不了,和以往相比,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畫家。——每當後來我眼前暮色朦朧,我周圍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個都憩息在我心靈中時,我往往便會生出憧憬,並思忖:啊,你要是能把這一切重現,是能將你心中如此豐富、如此溫馨的情景寫在紙上,使之成為你心靈的鏡子,如你的心靈是博大無垠的上帝的鏡子一樣,那該多好!」 只有和處於自然純真狀態的人在一起,他才覺得快活。 「當地的下層老百姓」「很喜歡」他,「尤其是孩子。」而每當他們「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他「就感到難過。」他還仰慕來自民間的人荷馬和莪相,嚮往荷馬史詩和《聖經》中所描述的樸素自然的先民生活與平等和睦的人與人的關系——當維特第一次在綠蒂家的前廳里與綠蒂相遇時,他就被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吸引了。他眼中的綠蒂「那麼聰敏卻那麼單純,那麼堅毅卻那麼善良,那麼勤謹卻那麼嫻靜」,簡直像塊無瑕美玉似的保持了一個少女全部可愛的自然本性,難怪維特稱她是「一位天使」,一見鍾情,並一往情深。而他對綠蒂的感情也不只是「喜歡」,更不是「想佔有」。

作者歌德將自己青年時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小說中,使維特的自然、純真和自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現實意義,這種狂飆突進的理想與德國社會現實的格格不入導致了維特的自殺悲劇,也正是這種純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共鳴。即使是在現代社會的今天,盡管維特以自殺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讓人無法認同,但維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夠以真情打動人,這也正顯示出《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不朽名著的永恆魅力。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5

「對於他的精神和品格,你們定會深表欽佩和愛憐,對於他的命運會撒下你們的淚水,善良的人啊,你正體驗著他那樣的苦惱,從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吧,如果由於命運或者你自己的過錯,無法找到一個親密的知己,那就讓這本書做你的的朋友吧。」隨著開篇致詞我進入了維特的世界。

《少年維特的煩惱》講述的是一位才華橫溢、熱愛自然的青年維特獨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盡情地沉醉於這夢幻般的自然景色中,怡然自得。這種愜意的日子沒過多久,維特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綠蒂,並深深地愛上了她。可誰也沒想到綠蒂竟然已經訂婚了,她的忠誠使她無法將自己的愛情獻給維特。這無疑是給熱戀中的維特一個沉重的打擊,一系列的煩惱也隨之而來,他只好告別綠蒂,不舍地離開了。可在那個腐敗的社會,他處處碰壁,心靈再次承受著痛苦和失落,他又再次回到原先的山村。物是人非啊!綠蒂結了婚,善良的村民也一個個慘遭不幸,他絕望了,在奧西思的悲歌中,用shou槍對准了自己的頭顱……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年輕的歌德用自己的血和淚栽培出來的,本書採用了書信的方式,將維特的內心世界淋漓盡致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維特的句句肺腑之言牽動著所有讀者的心……

對於維特的死,人們有許多不同的觀點:

有的人對維特的死感到忿忿不滿,他何必為了一個女人就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呢?這種死算得了什麼偉大,根本就是懦夫的表現。

又有的人為維特的死感到不值。維特說過只有自己的死才能給綠蒂帶來安寧和幸福,真的會這樣么?維特太天真了,他的死只會使綠蒂更痛苦,只會使綠蒂認為維特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才是殺害維特的兇手,這樣的綠蒂能如維特所願的得到安寧和幸福嗎?不,她會一輩子活在愧疚之中的。還有維特的親人、朋友,他們也會因此而難過。維特本以一死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可最終只會給更多的人帶來不幸,這不是不值得么!

有人卻認為維特的死是偉大的,他忠於綠蒂,愛之太深了,他忍受著被拒絕的痛苦,最終選擇了為綠蒂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為愛而死,多麼無私而偉大啊!

我所認為的是另一種說法:雖不贊成維特的自殺,但對他的死表示理解。

維特為對綠蒂熾熱的愛,使他感到無比的幸福,愛之深之切,又成為維特無限煩惱的根源,這種神魂顛倒的愛,以及封建社會的不合理制度、舊秩序、陋習、偏見和壓力將維特一步步推向死亡的邊緣。上帝知道,當一個人面對他所珍愛的東西卻不能擁有時,是多麼痛苦啊!佔有是人類的本能願望,剛開始維特並沒有悲觀絕望,他力圖從愛情的漩渦中掙扎出來,擺脫失落的苦惱,投身於社會中。可在那「連清除已死亡的腐爛屍骸的力量都沒有」的民族中,在那個「一切都爛透了,動搖了……簡直沒有一線好轉的希望」的社會之中,在那個「都對自己祖國的前途不抱任何希望」的人們之中,維特處處碰壁,他漸漸認識到封建制度的可惡,他要和萬惡的封建制度決裂,但又缺乏斗爭的力量,開始時他還以堅韌的毅力忍受著痛苦,他一直堅持著,可無論他走到哪,都看一樁樁人間不平事,社會一片黑暗,毫無希望。這時郁悶和無助在他的心靈中紮根,越扎越深,直到完全占據了他的靈魂,

他絕望了,徹底絕望了……最後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與其說維特的死是懦弱的,還不如說,維特的死是在向罪惡的封建制度發出最強烈的譴責和抗議。

《維特》這本書並不是在對維特自殺的宣傳,而是對一種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贊揚。它用藝術的手法揭發了社會的全部腐敗現象,指出了社會弊病的最深的根源。

3. 少年維特的煩惱經典片段賞析

綠蒂的眼裡湧出一股汩汩的淚水,沖泄了她心頭的壓抑。但她這一哭,維特卻念不下去了。他扔下詩稿,抓住她的手,痛苦的眼淚潸潸而下。綠蒂倚在另一隻手上,用手帕掩住自己的眼睛。兩人都非常激動。他們從這些高尚人物的遭遇中體會到了自己的不幸,他們有著同樣的感受,他轎游羨們的眼淚在一起交融。維特的嘴唇和眼睛,在綠蒂的手臂上灼燃;她全身起了一陣寒戰,她想要離開,但是痛苦和同情像鉛一樣壓在她心上,她的神經像是麻痹了。她深深吸了口氣,好讓自己的神智恢復清醒,她抽泣著,求他繼續讀下去,她懇求時的聲音非磨棚常動人,宛如來自上天的妙音!維特渾身顫抖,他的心像要爆炸似的,他拿起詩稿,時斷時續地念道:春風呵,你為何把閉拍我喚醒?你柔情繾綣地將我愛撫,並對我說:我要以天上的甘霖將你滋潤!但是我凋謝的時日已近,暴風雨即將來臨,它將把我吹打得枝葉飄零!明天那位旅人將會來到,他曾見過我年輕時美麗的面容,他的眼睛將在原野上四處把我尋找,但無法將我找到。

4. 《少年維特的煩惱》:單就愛情而言,如何看待維特以悲劇收尾的愛情

歌德,德國的小說家、劇作家、思想家、詩人、畫家、博物學家、自然科學家,其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歌德於1774年秋天出版的一部中篇小說,採用書信體的方式講述了維特在瓦爾海姆邂逅愛情,但「第三者」的身份迫使他離開此地,到另一個地方就職工作。可是,那裡汲汲營營的風氣和嚴苛的等級偏見,讓維特尤其厭惡。

辭職後的他本想去參軍,侯爵的一番話打消了他參軍的念頭。在愛情的牽引下,維特重返瓦爾海姆,諸多改變迎面而來。不但綠蒂和阿爾貝特已經結婚,之前遇見的孩童漢斯已不在人世,那個被愛情沖昏頭腦的青年農民也由於非禮的舉動而遭到解僱。這些糟糕的變化預示著維特不歡而散的結局。

果不其然,無望的生活和愛情使得自殺成為維特最後的希望和退路。於是在聖誕節前夜,維特飲彈自盡,他的愛情就這樣不了了之。

維特、綠蒂、阿爾貝特,明明是三個人的電影,然而多數時候,只是維特一個人的獨角戲,綠蒂和阿爾貝特僅是客串。故事的最後,維特卻不配擁有姓名。

可見,在這場看不見曙光的愛情里,維特不僅消耗自己,也消耗著他所愛的綠蒂。

維特以悲劇收尾的愛情,給我的啟示是:對待愛情,有時為了避免消耗,不得不遵守「非此即彼」的原則。要麼大膽去愛,即便最後遭拒也問心無愧,因為盡力了,愛過了;要麼及時止損,各自安好,不要勉強自己,也不要勉強對方,因為強扭的瓜不甜。

消耗,不但徒勞無益,而且對彼此都是傷害。

盡管維特的愛情忠誠高尚,但它所暴露的弊端——消耗,應當讓作為讀者的我們引以為戒。

5. 少年維特之煩惱電影在哪兒可以看

少年維特之煩惱電影在愛奇藝可以看。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歌德早年最重要稿談塌的作品。鍵圓小說描侍蘆寫了進步青年維特愛上了已經訂婚的姑娘。

6. 什麼是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歌德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的,是一個即興章,但是影響極大。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聰明、善良、充滿了美好理想的年輕人,叫維特。他相信這個世界能給努力的年輕人一個美好的前途,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鮮花,得到愛情,得到尊敬。但是他沒有意肆源雹識到,他的非貴族出身,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里會給他帶來什麼樣的障礙。他愛上了一個貴族的女子綠蒂,綠蒂也喜歡他,兩情相悅。但是,綠蒂已經由父親做主將她許配給了另一個貴族青年阿爾伯特。綠蒂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女孩子,她不敢違抗父親的意願,這就造成了她和維特感情上難以逾越的阻隔。維特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依然苦苦地追求綠蒂。他的追求得不到他想要得到的結果,他就非常苦惱,但是依然在頑強地追求,尋找各種機會和綠蒂見面。一旦有了見面的機會,他從頭一天晚上就開始興奮、激動,徹夜無眠,以至於到了第二天早上可以去見綠蒂的時候,已經疲憊不堪。他見到自己心愛的女人,立即感到心慌意亂,不知道說什麼,坐在那兒,兩眼發黑,完全聽不見綠蒂在跟他說什麼,看不清綠蒂的面容。他就在這樣一種極其痛苦的狀態下追求著,最後終於意識到沒有什麼希望了。於是他強迫自己離開綠蒂,希望把精力投入到另一個方面來轉移自己感情上不堪的重負。他試圖在官場上發展,做了一個小職員。但是沒想到,盡管他很努力,很盡職,也很有能力,但依然受到周圍一些人的嘲笑。他生性非常敏感,人家的一個目光、一句無關緊要的談吐都會對他形成極大的刺激,他以為周圍的人都瞧不起他,因為自己出身貧寒。他意識到,自己不光在愛情上徹底失敗,在事業上也已經徹底失敗。他這時候才明白,自己在懂事以後就嚮往的那個理想的世界,只不過是畫在牆上的一幅畫。當你向著你的理想走過去,你就會在牆上撞得頭破血流。意識到這一點後,他就用一顆子彈解脫了自己。這個故事很典型地反映了當時處在封建政治勢力控制之下的德國的一些平民青年的苦悶,他們對於前途的失望,甚至於絕望。這本書一下風行起來,不僅在德國有很多讀者,在法國,在英國,在很多地方,人們都喜歡讀這本書,裂帆喜歡這個帶有感傷色彩的德國青年。甚至於書中描寫的維特穿的服裝也流行起來,人們喜歡像維特那樣,穿他那種青衫黃褲。甚至於還興起了一股自殺風。有些苦悶的找不到出路的年輕人,他們自殺時模仿維特的姿勢,死的時候,旁邊要放一本《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為此曾經專門寫了一首詩來勸告年輕人不要像維特那樣去自殺,因為《少年維特之煩惱》里大部分寫的是歌德自己的經歷,歌德在苦悶的時候,也曾經想過自殺。他枕頭下藏著一柄精緻的小寶劍,夜裡也曾在自己的胸前比劃了好幾次,最後他還是決定活下去。如果他不活下去,就沒有了《浮士德》。當時的青裂帆年在封建制度面前感到找不到出路,而又不知道怎麼去反抗,只有用自殺來了結自己的一生。這樣的一種風氣反映了德國人的軟弱,跟當時的德國的資產階級還不夠強大有很重要的關系。如果這部小說晚寫60年,到1848年歐洲革命風暴興起的時候,主人公維特大概就不會自殺,他很可能要拿起槍,參加到革命的行列里去,成為街壘戰中的一名士兵。

7. 《少年維特之煩惱》:一個人的「愛情」悲劇(5/8)

    維特是一位有才華、重感情、嚮往自由與平等的朝氣少年。因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美麗純潔的少女夏綠蒂,並對她一見傾心。可是這時的綠蒂已經和別人訂了婚。為了忘掉這段不可能有結果的感情,維特離開夏綠蒂,進入了另一個地方的官場。但是官場的腐敗、貴族的傲慢,使他更加悲觀,他憤然辭職並回到夏綠蒂生活的地方,而此時的夏綠蒂已經結婚。愛情的挫折、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把維特逼入了絕望,困境中的他最後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自古以來,對於維特的愛情悲劇,很多人都默認是由於社會環境,這的確是很明顯的,當時的歐洲,正是法國大革命即將暴發,資本主義思想正微露晨曦,封建社會正在走向徹底崩潰的邊緣,維特這樣的悲情主義者的出現,喻示著歐洲大陸社會、文化、思想正面臨著偉大的歷史轉折。當時的這種社會環境和倫理道德使得維特的愛無法宣之於口,進而這份沉重的無法訴說給別人的愛壓垮了他,使他成為了打破封建藩籬與追尋真正愛情的犧牲品。但是在我看來,維特個人的性格特徵也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一、多愁善感、感春悲秋的感傷主義者

    維特是一個有才情、性格率真、感情細膩豐富、愛憎分明的少年。正是他的這份難得的才華與細膩的情感,使得他對於「知己」的出現比別人更為在乎,愛情出現在他的生命里這件事似乎占據了他整個生活。本書開篇洋溢著生動活潑與希望,景色描寫與維特的心理活動都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而在後面遭遇到愛情挫折之後出現的一些景物雖是曾經帶給維特生命力與希望的事物,但他的描寫與前者截然不同,表現出了景物寓意隨人物情感變化的一面。就像他在信中所說的:「即便是最壯麗的風景,也無法為我枯萎的心帶來一絲感動。」他這種多愁善感的性格,遇上真正的愛情時,就完完全全地陷了進去,看不見周圍曾經那麼喜愛的景物,記不起曾經的理想抱負,他的世界裡只剩下了她,而當他明白自己真的無法擁有她時,感傷的情懷使得他的整個世界蒙上了灰塵,讓他對生活失去了失望,這時,感情細膩的他只想著用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去祭奠他的愛情。

二、善良純真的懦弱少年

    這份愛情至純至善。我覺得對很多人來說,愛情並不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它不同於親情友情,它只能說是錦上添花的東西。但是維特卻因為這個而自殺,是我非常不能理解的,但通過分析維特的性格,你就能理解為什麼會是這樣。文中有一段情節是說維特因為做讓洞仔夢夢見抱了綠蒂,醒來之後,就覺得自己褻瀆了對綠蒂的愛。從這里就能看出來,維特是非常純真之人。當然,文中還有許坦汪多他救濟孤兒寡母、幫助老人的片段,從始至終維特都是一個非常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因為他的善良,他無法去傷害善良的阿爾貝特,因為他的單純,他將這份愛看得過於重要,因為他的懦弱,他無法沖破世俗的藩籬去與之斗爭,乃至滅絕。他能想到的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自己悄無聲息的死去,然後來驗證對他的愛,讓他在綠蒂的心中永存。

三、這是一場「獨角戲」

    我覺得本文的悲劇點在於,這份熾熱而沉重的愛,既帶給維特無法言喻的快樂,也帶給他無盡的痛苦,但是故事的女主角卻無法回應這份愛,無法清晰地表露自己的情緒給維特。無數次維特都是自己在猜測綠蒂是愛他的,這份猜測使他不停地折磨著自己。在我看來這其實就是一場維特自己的獨角戲,綠蒂是清楚這份愛的,但由於種種原因她不能給予回應。自始至終,維特都是知道綠蒂有未婚夫的,而他自己也不可能會去沖破這種禁錮,也正是綠蒂的態度使他覺得除了為愛而死去,別無他法。聯系當時的歐洲大陸社會,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為愛而付出生命的,維特是第一人。維特的所思所感深切的表現出了陷於愛情的少男少女會有的種種情緒,這也是這本書在當時以及現在都如此暢銷的原因。所以,維特的悲劇不僅僅是一個人孤立的顫乎感情和痛苦,也代表了整個時代的痛苦和思考。

    魯迅先生認為,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維特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他追求人性的自由和天性的解放,所以他遵從內心的意願,不在乎等級觀念也不愛名利。但是維特的個性(想法)跟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所以他將自己最美好最寶貴的生命獻給了自己的愛情,這也深刻表現了德國「狂飆突進」運動時期的時代精神和德國資產階級的特點。文學表現人, 人是社會的人, 因此社會生活的廣狹直接影響著文學表現和認識作用的大小,「一部作品認識作用的大小取決於這部作品反映社會生活的真實 、豐富、廣闊和深刻的程度 。」維特行為也體現了歌德的世界觀、宗教觀、審美觀,以及他對德國新興資產階級的期望,他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同時還是階級的悲劇和社會的悲劇。不可否認的是,維特選擇自殺更多的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是一種厭世的心態。

閱讀全文

與少年維特法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