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律與秩序真實重案:梅內德斯兄弟》在線免費觀看百度雲資源,求下載
《法律與秩序真實重案:梅內德斯兄弟》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POKKko-9a0HOtnPce6jmrg
② 請問法國微電影《盲人調音師》 是有什麼寓意么讓人想的是什麼有點不懂。
結局不重要。。
這是一部至少要看三遍的優質短片。一遍瀏覽大概一遍回味全局一遍深思咀嚼。
看過的懸疑類電影其實不多,但自認為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故事結構,短小精悍的調音師絕對算得上上乘之作。
濃縮的13分鍾可以說盡顯世間百態。泰姬陵的故事也在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生有很多種可能,失敗的鋼琴家說不定是成功的調音師;表面微笑的服務員或許疲於應付內心骯臟無比;帶著面具的人類在毫無威脅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備;我們做著各種掩耳盜鈴的舉動卻自認為高明。。。
影片的開頭就在設局,雙眼無神的老者,穿著褲衩的彈琴者,只留出輪廓的暗中人,由琴聲串連在一起,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琴聲忽然戛然而止,終結聲不知是槍聲還是關門聲。這是最妙的地方,因為結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判斷。
附帶提示說,不要太入戲,誘惑越多越要勇於反省自我,知道適可而止,如果你覺得自己永遠正確,槍聲可能就在下一秒響;還有人說這是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一開頭了,就必須得繼續,即便是不喜歡也要裝下去,這才有全身而退的機會。
百家之詞,沒有對錯,全盤取決你看它的角度。
③ 道德題材影片有哪幾種類型其特點和代表作是什麼
理確實沒有什麼深刻而完整的了解,好象「倫理」二字與「道德」二字一起出現的次數比較多。關於「道德」,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那意思無非是說,「道」並非指的是一條具體的道路,而是一個抽象出來的概念,譬如幾何學上伏空備的「點,線,面」的概念,物理學上的「質點」的概念。那麼「道德」,就是指走路的德行,類似於約定俗成的交通秩序,引申為人在社會上為人處世的規則。那麼倫理與道德在內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處的。倫:次序之謂也,「倫理」似乎便是指長幼尊卑的道理,比虧叢如中國有「天地君親師」的古訓。倫理與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調節社會成員之間相互關系的規則的作用。規則是為現實的存在不被破壞服務的,它本身並不倡導創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創新,而規則與創新的矛盾無一不是以創新的成功和規則的被打破之後形成新的規則而結束的,可以說形成了一種社會的「微擾」機制。
但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僅拿其所起的作用來定義一個詞是不充分的。況且「倫理」與「道德」似乎也是有著許多不同的。
除了「道德」所針對的客體遠較「倫理」所針對的客體寬泛之外,二者還有許多其他不同。比如「道德」是隨著社會所處的階段乃至文化環境的不同而有著不同規范的。舉三個例子:其一,在古代氏族部落里,財產是共有的,保留私有財產是不道德的,而拿走其他部落成員剛剛用過的工具也沒有什麼不道德。而在法律認可私有財產的現代社會,保留私有財產不再是不道德的,而拿走他人的工具則要徵求他人的意見。其二,在中國,問別人的年齡和薪水是很正常的,似乎還隱隱有點人文主義關懷的味道;而在西缺毀方某些國家,打聽年齡和薪水是不太道德的。其三:同性戀一般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而現在某些國家已通過法律承認其合法存在,似乎同性戀也在逐步擺脫其不道德的地位。
而「倫理」則似乎是有些不隨時間和空間漂移的東西在裡面。比如傳說中伏羲和女媧是兄妹通婚,雖說太古洪荒年代,兄妹通婚沒有太多道德非議,但終究是違背倫理的,在這里倫理似乎涉及到近親結婚導致後代基因缺陷幾率增大的問題。另外一對有意思的個案是瘋牛病和印尼一個島上某些部族成員患的一種奇怪的病,病人的腦組織會發生類似於瘋牛病的粥樣病變,盡管原因不詳,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些居民中保留了一種陋習-吃人肉。將兩種病聯系起來看,就會發現一些類似。瘋牛病的起因也未能確證,但是所謂的動物性飼料-即一些牛的皮,肉,內臟和血液加工成的飼料在瘋牛病的爆發過程中至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或許就是元兇。
是否我們可以作一個大膽的設想:一些物種以同類為食,其蛋白質或核酸的某些缺陷(或潛缺陷)通過累積機制或自誘導機制或二者的綜合導致了該缺陷的最終的顯性表達。從人類所謂的「倫理」觀點來看,人吃人是違背倫理的,那麼牛吃牛肉也是違背牛的倫理的。請注意,人吃人是人自己做出的決定,而牛吃牛是在人類的商品利潤機制下產生的非自願的怪現象。
如果大自然在暝暝之中規定了不準同類相食的禁條,並通過讓違反此禁令者腦部發病來表示懲罰,也許在漫長的無文字記錄的人類演變道路上,人類經歷了無數次的此種天譴才慢慢形成了這種倫理的觀念。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倫理曲折地反映了生物體的分子層面上的一些規則。鑒於大多數這些分子層面的問題相對於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說仍是晦暗不明的,僅僅由模糊的恐懼感或者無確定依據的直覺出發的「倫理」概念只能是一個非科學的概念,充滿了大量的在將來可被證實或證偽的先驗論的甚至神秘主義的命題。
顯然,以這樣一個不完善的概念是無法說服並阻止人類進行諸如克隆人體和幹細胞研究這樣的科學實驗的。這些實驗,甚至可以廣泛地說,一切科學研究都象潘多拉的盒子,我們所認識的世界的邊緣就是由這些盒子組成的。在打開之前,是無法預言一個盒子比另一個盒子更危險的。盒子被打開了,飛出的是什麼永遠既無法預料,也無法收回。況且,面對著科學工作者這一好奇心最強的群體,不被打開簡直比不讓兒童打開糖果盒都難。
對於克隆人的指斥來自社會的許多方面,說法也是多種多樣。各種反對意見大致可歸於兩類:一類是堅持尊重生命,保持人的尊嚴論點的,簡稱之為社會學派;另一類是對克隆生命體的生理缺陷可能危及人類生存有懷疑的,簡稱之為生理學派。應當說,兩類論點各有其合理的成分,是不能被全盤否定的,只是兩派論點都採取的不是切合實際的態度。
生命是值得尊重的,人的尊嚴也應該保持,但是,這種理想化的狀態在過去,現在和將來是永遠不可能對於每個社會成員都得以實現的。比如某地區對礦工被埋的消息嚴加封鎖;某醫院對患者生命視同兒戲,等等。這些都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我並不認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相反,尊重生命,維護人的尊嚴始終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但是,能實踐的程度是受各方面條件制約的。某患者家屬在求助無門後無奈給患者停掉了昂貴的進口葯劑,其斑斑血淚說明了一個問題,尊重生命是有成本的。同樣的,中國為什麼實行計劃生育,也是因為付不起人口過多的成本。
另外一個敏感的問題是安樂死和自殺。尊重生命和保持尊嚴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是會構成悖論的,觀眾們很容易為電影人物在忍辱偷生和殺身取義之間做出選擇,但是現實中的安樂死和自殺卻沉重和苦澀得多。很多問題是法律所顧及不到的,並且由於法律條文的剛性而或多或少造成局部細微的不合理,任何國家的法律都是一樣的,所以制訂和修改法律是永遠不能停止的舞蹈。所以,僅從理性上說,我們應該在褻瀆生命的事件中辨明無過錯方和過錯方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而不應該僅在結局處片面地下結論。比如年邁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為了自己的尊嚴,不堪忍受子女的冷漠而自殺,是不應該再背上不尊重生命的罪狀的。而社會卻應從中警醒,採取一系列措施,比如追究相關者責任,完善養老制度等等來杜絕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尊重生命也不應僵化到極端。絕對尊重生命就不應該給病人用葯,絕對維持尊嚴就不應該給病人動手術。因為第一次給病人用一種葯肯定冒了巨大風險,距離謀財害命也沒有多遠;第一次動手術之前如果沒有解剖經驗絕對談不上嚴肅,而解剖經驗不是來自於屍體就是來自於尊嚴不能自保者(戰俘,奴隸等)或是對於患者的蓄意的信息不披露。但是,正因了不尊重的第一次,才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另外,如果推開來講,人的尊嚴何以寶貴,其他生命體的尊嚴就可任意踐踏,恐怕誰也給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為生物界環環相扣,相互依存,厚此薄彼似乎是沒有依據的。
故,社會學派的反對意見可以休矣。
關於生理學派的反對意見,其杞人憂天的態度亦不足取。無疑,現階段克隆動物有一些問題,表現為成活率低,壽命短。但是自然生育的個體也並非完美無缺,有些甚至有嚴重疾患,結局會怎樣?許多有問題的個體夭折了,存活的也並沒有給生物界帶來毀滅性災難。因為自然界有一種自完善的機制。
恐懼是多餘的。克隆研究和幹細胞研究肯定會帶來一些問題,但是也會帶來一些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社會也會做出應激性反應,從而實現由亂到治,並帶動文明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有了汽車後世界上有了高速公路;有了電才有了其後的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引入佛教也沒有導致中華文明的消滅;有了器官移植也沒聽說誰沒事了隨便換個肝玩玩。說起違反「倫理」的產物典型之一-騾子,大家覺得也沒什麼恐怖
④ 電影院的秩序與規制
電影要收法律的規制,主要就是電影的製作、放映以及權利的保護上受到法律保護。
從製作的角度上,法律保證了電影的投資能夠實現,製作人的資格認定以及各種合同能夠得以充分履行
從放映的角度上,法律對電影院的資格也有規定,另外審核制度也使得並非所有電影都能放映
從產權保護的角度看,電影的產權歸屬有明確規定,並且電影的產權收到嚴格保護
基本上就這些了,另外電影對法制也可以有促進作用,就看你想不想談了,這又涉及到法制宣傳的問題,不過湊字數就沒有問題了
在電影院大吵大鬧的行為,一般情況下,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嚴重的情況下則會構成犯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二十三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擾亂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秩序,致使工作、生產、營業、醫療、教學、科研不能正常進行,尚未造成嚴重損失的;
(二)擾亂車站、港口、碼頭、機場、商場、公園、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的;
(三)擾亂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四)非法攔截或者強登、扒乘機動車、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響交通工具正常行駛的;
(五)破壞依法進行的選舉秩序的。
聚眾實施前款行為的,對首要分子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四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擾亂文化、體育等大型群眾性活動秩序的,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強行進入場內的;
(二)違反規定,在場內燃放煙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的;
(三)展示侮辱性標語、條幅等物品的;
(四)圍攻裁判員、運動員或者其他工作人員的;
(五)向場內投擲雜物,不聽制止的;
(六)擾亂大型群眾性活動秩序的其他行為。
因擾亂體育比賽秩序被處以拘留處罰的,可以同時責令其十二個月內不得進入體育場館觀看同類比賽;違反規定進入體育場館的,強行帶離現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93條規定,有下列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情節惡劣的;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
⑤ 急求電影!。關於社會公德的電影。。謝謝
《金蝴蝶結》以我國一個普通的航天人家庭故事尤其是其後代——小姑娘丁朵的成長經歷為線索,熱情謳歌了中國航天人敬業奉獻的感人事跡。《暖情》則以年幼的冬冬胸懷美好理想,跟隨下崗的爸爸去尋找媽媽的曲折故事為背景,引導每個公民在教育、幫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過程中應盡社會責任和義務,共同關心未成年人的成長。《網》則是以當代青少年對網路世界的關注為背景,幫助廣大青少年學生更好地認識網路這個「雙刃劍」的作用,從而自覺地培養良好的網路道德素養。 <地道戰><地雷戰><烈火金剛><寶蓮燈><雷鋒><離開雷鋒的日子><美麗的大腳><一個都不能少><世上只有媽媽好> 也可講些現代大家喜歡看的<阿甘正傳><星河戰隊>等,裡面都有激勵人的東西,貴在傳神,挖掘品質《南極大冒險》:良好的道德教育電影《南極大冒險》:極地風光氣勢壯美,景緻獨特。影片故事展開的「舞台」主要在南極科學考察地,冰雪天、極谷地、地極光,漫卷的風暴……極地風光在電影不斷呈現,畫面頗具視覺沖擊力;而且,藝術家在拍攝極地風光的廣袤無限和空曠氣勢時,靜景中融入了不少的動作和張弛----比如冰源曠野上奔跑的雪橇狗、漫天冰雪世界裡科考站點的旗幟與搖晃的居屋、生物寂滅的場景與極地群鳥覓食……畫面動靜結合增添了極地風光的特有觀賞性,頗有「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的聯想意趣和意境;《一個都不能少》
⑥ 誰能告訴我,電影《第七封印》說個什麼
《第七封印》的故事發生在十四世紀的歐洲,騎士布洛克帶著隨從揚剛剛自十字軍東征回來,闊別故土十年,而此時的瑞典正被黑死病籠罩。據說那時整個歐洲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影片是一個旅程。它始於清晨,布洛克與揚在海邊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布洛克看見了前來取命的死神。布洛克與死神下了一盤棋,死神輸了,布洛克得以脫身。布洛克與揚開始踏上回家的路,一路上他們經過了村莊,經過了教堂,看見了遊行自虐的教徒。揚救下一名女子,跟著又救下了jof,又帶上了鐵匠和他的妻子,於是他們帶著他們一起回家。影片結束於夜晚(這是漫長的夏日的一天)。在整個一天中,布洛克與死神下了三場棋,最後輸給死神。不過,不要緊,他為jof一家贏得了逃走的時間。於是,jof和妻子mia,還有嬰兒mikael逃出了死神的手掌。
旅程終於夜晚,當他們回到騎士的城堡,剛剛吃過晚飯,騎士的妻子karin念誦著「第七封印」的故事,死神來到了。旅程結束。此處場景結束於被死神的陰影籠罩無名女子虔誠的臉上。這位從頭至尾沒有說一句話的女子開口說了第一句也是最後一句話「都結束了(it is finished).」 這句話是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所說的最後一句話。至此, 騎士的旅程結束。
接著鏡頭從這一張女子的臉部特寫切換到以同樣角度正在仰望黎明天空的mia的臉部特寫,那是一張歡樂純真的臉。 Jof與mia帶著小嬰兒逃過了死神,她看見了海邊的黎明。Jof又通過自己的」vision」(幻覺?)看見了死神命令騎士,揚,skap,鐵匠,鐵匠妻子,raval,手拉手跳著「死亡之舞」離開黎明,走向黑暗之地。Jof一家繼續自己的生命之旅。
影片中兩個主要的角色,騎士與隨從揚,對於上帝各持一詞。騎士在他的回家旅程中不斷地尋求「上帝」。他需要上帝證明來證明上帝真的存在。他似乎在「科學」與「信仰」的夾縫中,懷疑並尋求答案。而騎士最終也沒有尋找到答案。當死神最終來臨的時候,他雙手緊握,焦慮的禱告。揚,是與騎士的對立面,他認為這些都是虛妄,是人們編出來用以回答無法解答的問題的避難所罷了。
那些難以解答的問題,無非是縈繞著人類世世代代的問題:為什麼生?既然生了,為什麼死?生之意義究竟在何處?而這些問題,在騎士心中,只有上帝才能回答。而上帝呢?上帝在何處? 騎士自己也無法說服自己相信上帝的存在。他要求上帝給他「知識」,而不是「信仰」,他要求上帝把雙手伸向他,顯示自己的真容,跟他說話。
騎士從一開始就錯了。所謂信仰,無需「驗證」,只需「相信」。若追求「驗證」,則非「信仰」,而是「科學」。信仰,不是知識,而是去相信。(Belief is not knowledge, but to BELIEVE). 騎士的問題在此,他站在信仰與知識的中間,他以對科學的要求來要求上帝,這本就不是上帝的語言(當然如果有上帝的話)。因此,他說上帝是沉默的上帝。
影片以死亡為線,展現眾生在死亡面前的情狀。各自的解釋和回答不同,各自安慰自己的方法也不一。有的訴諸於宗教,有的要把女巫燒死以躲避上帝的懲罰,有的懲罰自己,認為可以被救贖,有的憤世嫉俗,有的處於疑惑與信仰之間。皆是為什麼生,為什麼死?生命的意義何如?
而在死神的追逐下,幾乎無一人倖免,除了jof, mia還有他們的嬰兒mikael。 在影片結束時刻,jof看見了死神帶領著騎士,揚,鐵匠,鐵匠妻子,ravel(一名邪惡的教士),還有skap(演員)跳著死神之舞。有很多評論說,為什麼騎士的妻子不在裡面,為什麼那個被揚救下的姑娘不在這一行人中?
有可能 只是拍電影的疏忽,最後的死神之舞也許只是一個意向。而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解釋,雖然在我讀來,解釋得挺費力。Kalin (2003)在自己的書中解釋道:騎士的妻子,被救下的姑娘,以及被送上火堆的女巫,都是無辜的,相對於其他人而言他們是受害者。並且,騎士的妻子和那位姑娘有著和平安寧的氣質。也許她們早就擁了騎士想要尋找的答案?
那麼jof一家呢?他們究竟依著什麼逃離了死神的控制?僅僅是jof的信仰?和超能力?或者是因為騎士的協助?有些評論將jof一家稱為「holy family」 (神聖的家庭),mia代表聖母瑪麗亞,jof即約瑟夫,而小嬰兒mikael即那名神聖的嬰兒。由此似乎我們可以推斷,是信仰救下了jof一家。
先將用姓名符號解讀jof一家的意義放在一旁不談,jof的信仰究竟有沒有在電影中被強調?因為他能看見了聖母瑪麗亞而推斷?那麼他還能看見死神之舞呢,而基督教中是沒有死神的。從個人的觀影感受,更願意將jof一家的脫險理解為jof和mia還有小嬰兒mikael的強大的活潑潑的生命力,這樣的生命力打動了上帝(如果上帝存在的話。)
Jof和mia都有一張溫柔並歡樂的臉龐。Jof清晨起床,即快樂的翻了幾個跟斗,還跟馬兒開了幾句玩笑。他時常編歌兒唱給老婆聽。他們二人在鄉村表演的時候,雖然唱著死神之舞的歌兒,卻以游戲和幽默的方式。jof在酒館被村民們欺負戲弄,差點沒命,他逃回家(家,不過是一部馬車),還不忘把銀鐲子送給老婆;同時又如同孩童一般一邊吹噓自己如何勇敢,一邊把頭埋在mia懷里撒嬌。當他看見兒子mikael,他便立時忘了剛才的所有的不快與危險,抱著兒子咯咯笑。他們二人接著邀請騎士們一起享用mia采來野草莓還有新鮮的牛奶,在黃昏的海岸上,jof又開始彈著琴,唱著歌兒,他們那麼美。
他們是那麼地敞開自己的心靈,享受生命賦予他們的一切:愛情,親情,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陽光,草地,水,草莓,新鮮牛奶。對生命的充分享用,和感激,才是回答死亡的最好辦法吧。
都寫到這兒了,還沒有說到影片的名字《第七封印》到底是什麼意思。而「第七封印」也在影片的開頭結尾以呼應的形式出現。可見,並非需要聖經背景,也可以完全看懂該片。我還是做了一下功課的。」第七封印「揭開的時候,人類面臨神的最後審判,也是全面的毀滅。
那麼第七封印即死亡的暗示,而第七封印的揭開,則象徵著最後「審判日」的來臨;所以在影片中,村民們面對黑死病的肆虐,都以「審判日」來臨作解釋: 即上帝發怒了,第七封印被揭開了。黑死病乃其中一個懲罰。而在影片最後,騎士帶領眾人回到城堡後,與大家共進晚餐,妻子在一旁念七封印的故事,畫面如同「最後的晚餐」。
而第七封印也可以理解為上帝的秘密,第七封印揭開的時候,上帝的秘密會被揭開。這個秘密也是騎士反復追問的「秘密」,而死神的回答是:我沒有秘密。
而上帝何在?是否存在?這似乎是伯格曼自己的提問。他的回答呢?似乎從《野草莓》中可以找到答案:
在《野草莓》中,當伯格教授被幾個年輕人詢問上帝的存在,伯格教授背誦了一首詩作為回答:
Where there is the friend I seek everywhere?
Dawn is the time of loneliness and care.
When twilight comes I am still yearning
Though my heart is burning, burning.
I see His trace of glory and power,
In an ear of grain and the fragrance of a flowers,
In every sign and breath of air.
His love is there.
His voice whispers in the summer breeze.
(試著翻譯一下:我四處尋找的朋友在哪裡?黎明充滿了孤獨和愛。當黃昏來臨,我卻仍舊睡意濃濃,盡管我的心在燃燒,燃燒。我看見了他的痕跡,那些痕跡是她的榮光和力量。一顆穀粒,一朵花的芬芳,每一寸呼吸與空氣,都是他的愛。夏日的微風是他的耳語)
這應該是伯格曼在當時對於上帝是否存在的回答。上帝存在於自然界的一切中,一切皆是他的愛,榮光與力量。
因此在《呼喊與細語》的結尾,飽受病痛折磨死亡威脅的姐姐在日記中記下她與兩個妹妹還有anna度過的完美一個夏日,她們在初夏的日子來到了外面的花園庭院。草坪綠綠的,微風輕拂。姐妹三個皆著白色輕柔曳地長裙,撐白色陽傘。她們在草地上散步,聊著天(我們聽不到她們說什麼);然後如同過去一樣,她們坐到鞦韆上,anna也著白色的裙子,站在她們身後輕輕地推著鞦韆。在那短短的幾分鍾,姐姐經歷了完美,對生命感到由衷的感激,感激生命賜予她這么多。
而《野草莓》中,害怕死亡的伯格教授最後回歸親情,睡夢中回到了少年時代,夏日的別墅,姊妹們叫著他的名字,他看見了年輕的自己。仍是感激生命,感受生命中的一切美好。
而這樣的上帝觀,在我看來,無異於一種妥協,是一位受過科學教育,有強大質疑能力的,喜愛思索的人的一種綏靖。上帝,此時在他的綏靖政策中,成為了「造物」,造化,---- 即自然 (NATURE).對於生命與死亡的拷問,也最終被「感激生命」的決定而解決。這樣,便更容易理解影片中jof一家的經歷了。
那麼值得一提的是,伯格曼後期逐漸放棄了宗教。他自己這么說到:「當宗教從我的存在中終於被抹去之後,生活對我來說容易多了(As the religious aspect of my existence was wiped out, life became much easier to live. )」 「當我的宗教結構崩潰之後,我作為一名藝術家和作家所面臨的那些限制便不再存在了。 (When my top-heavy religious superstructure collapsed, I also lost my inhibitions as a writer.) (Lauder 1989)
《第七封印》中騎士布洛克的旅程(journey)何嘗不是伯格曼的旅程?《野草莓》中伯格教授的旅程又何嘗不是伯格曼的旅程?
那麼關於死亡呢?伯格曼自己對於死亡的回答呢,他說「我的確曾經害怕那巨大的空洞感,我的看法是,當我們死了,我們就死了,我們從一個存在的世界去了一個空空如也的世界,而我從不曾相信還有任何東西超越死亡之外。這樣,我覺得非常的心安了……」(I was afraid of the enormous emptiness. My personal view is when we die, we die. We go from a state of something to a state of absolutely nothingness. And I don』t believe for a second that there is anything above, or beyond or anything like that. And this makes me enormously secure.)
不論第七封印被揭開之後,是否真有上帝之秘密,或者那之後是否真存在一個空空如也的世界。若真地嘗過野草莓的芬芳,即可心安了。
2.一些閑話
寫完上面那些,已經在電腦跟前坐了差不多三個小時。還是把一些閑話寫完算了。其中肯定大有不妥之處,歡迎拍磚。
最近看伯格曼的影片,常見到了黑澤明電影的痕跡。(從前也提到過)
比方說,《野草莓》(1957)片子第一個夢,伯格教授夢見空曠的街道,馬車上的棺材翻倒,棺材裡躺著他自己。而在黑澤明的《泥醉天使》(1948)即早已出現過此夢境。三船敏郎扮演的黑幫青年,夢見自己在海邊奔跑,海水不斷沖著一隻白色棺材。他將棺材劈開,裡面躺著他自己。
在《呼喊與細語》(1973)中,伯格曼影片強迫著觀眾目睹agnes在死前經歷的巨大痛苦:agnes在極度痛苦中發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吸,在臨死前,她從床上爬起來,聲嘶力竭的呼喊「somebody help me.」 這讓人想起黑澤明在《紅鬍子》(1965)中也逼著觀眾和主人公一起觀看/察,一名老人的死亡,也是令人心悸的呼吸聲。
在《第七封印》(1957)中,揚走進教堂,觀看壁畫。壁畫上畫著死神之舞。揚顯出不害怕的樣子,於是畫工向他詳細描述黑死病的種種症狀,揚於是非常不快的害怕的背過身去。而在《生之欲》(1953)中,渡邊在醫院時,也有一位同來醫院看病的老人向他詳細描述胃癌從初期到晚期的種種症狀,渡邊的反應也是抱著衣服恐懼的躲到一邊。
甚至在處理主人公面對死亡的態度的時候,也能看見相似之處。在《第七封印》中,騎士決定拖延時間拯救jof一家,即有評論指出這類似薩特的存在主義,而存在主義即「你就是你所作的事情」。非常湊巧的是,唐納.里奇在評論《生之欲》中渡邊面對死亡的處理方法,也是歸於存在主義;渡邊決定造一座小公園,來實現自己生命的意義。不過,唐納.里奇自嘲道,黑澤明必定不同意他這樣的解讀。另一方面,《第七封印》中騎士拯救jof一家,並未替騎士解答生之疑惑,死亡之恐懼。
當然,僅從幾部片子下判斷未免太快了點。可是,至少在表現死亡之恐懼的手法上,兩位大師確有相似之處。
說心裡話,個人並不是很喜歡伯格曼的影片。他的影片是傑作(master piece)不錯,是深刻不錯,揭示人性是不錯;很多片子可以一看再看而再看;只是它不是我的那杯茶(my cup of tea)。人生的重大問題,比如生死,比如生之意義,其實並非一定需要訴諸於形而上的語言和意向才能用電影表達出來,反而總是訴諸於一些形而上的語言,和意向,比如宗教,比如上帝,比如聖經,反而會影響電影是否最終能夠為觀眾理解。若能無需直白的「拷問」「追尋」,充滿哲學思索的語言,不是更見沖淡平和的功力?當然,這是我,作為一個在中國文化熏陶下長大的人而產生的非常個人的審美訴求。
當然,這些都是此時此刻的想法。也許多年後,再次重溫各位大師的影片,感覺又會大不相同。到那個時候,再來寫。
⑦ 《老無所依》說了一個什麼道理
本片改編自麥卡錫同名小說,由著名的兄弟導演科恩兄弟執導。獲得了第八十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堪稱經典。
影片一開始,由湯姆.李.瓊斯扮演的老警察貝爾的畫外音就透出了他的心態。他德父輩、叔叔都是警察,那個時候的犯罪都是單純的。而今的犯罪世界讓他越來越難以理解,就像他一開頭所說的:他曾把一個十幾歲少見送上了電椅。那個少年至始至終都沒有表現出悔意,而說自己生下來的就是為了殺人。可見,老警察處於一個疲累的狀態,伏埋岩自己已經理解不了這個時代的犯罪和人。這一點和他在快到片尾時,他去接收摩斯的屍體,和墨西哥警察老友對話中也看得出來,這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他們已經覺得不可思議了。
故事並不復雜液敬,一個退役的越戰老兵摩斯意外撿到了墨西哥毒販火拚留下的200萬美金。在自己良心發現半夜去送水的時候被毒販追殺,不得已攜款潛逃。黑幫請來了冷血殺手安東,這個人不僅心狠手辣,在殺人和做事都有自己的一套原則。老警察貝爾也在追查這件案子,一個典型的黑幫片套路:貓追老鼠的好戲開展了。
如果說,這部片子只是簡單的西部片包裝的懸疑片的話,那麼,這就太小看了科恩兄弟的功力了。這對堪稱奇才的兄弟用自己的風格拍出了《血迷宮》、《冰血暴》、《謀殺綠腳趾》等一系列風格獨特的經典之作。
我覺得影片展現了越戰對於美國的影響,各個階級都處在了迷茫和崩潰的邊緣。人們不知何去何從,就連犯罪都被看成一種宣洩,變得不可理解。這個世界一直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所左右,就像獵人摩斯莫名其妙的獵鹿的時候失手了,安東開車過橋的時候居然也沒能打中那隻烏鴉。在這個無形的力量的左右下,攜款潛逃的獵人、追殺的冷血殺手和追捕的警察都在被左右。莫斯拚命保護著兩百萬,卻意外死在了墨西哥黑幫的槍下。冷血殺手在殺完莫斯妻子後卻在路上莫名遭遇車禍……這一切都在訴說命運的無常和巧合。
關於那200萬最後的去向,我看到了網上有諸多爭論。我傾向於那錢應該是在安東那裡,至於為什麼他執著於殺莫斯的妻子,那是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個「有原則」的人。
片中唯一讓我覺得暖心的是,莫斯穿著不像衣服的外套想穿過邊界入境美國。遇到了同樣是越戰老兵的警察,老警察不僅放他入境,還找人幫助了他,使得這部冷色調的片子有著僅存的溫暖。
最後老警察貝爾訴說關於自己的夢,那時候他已經退休在家。他說自己夢見自己的父親,在夢中比他還年輕,舉著像火炬一樣的發光的火把走在他前面。我覺得這代表著那個 社會 的正義和光明,漸漸的離貝爾遠去了,離那一代美國人民遠去了。
科恩兄弟憑《老無所依》,斬獲了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大獎,哈維爾·巴登也憑經典殺手形象榮獲了最佳男配角獎。這是一部既驚險刺激,又能讓人深思的電影。
影片讓我感觸最深的,就象老警長貝爾所講的「查理用槍殺牛,反被子彈擊傷」的故事一樣,圍繞著兩百萬美元的致命誘惑,人人都以為自己能掌控局勢,然而game over前,誰都不知道自己的結局。
只有老警長貝爾,直面了自己在案件中的無能為力,感受到「老無所依」的悲涼心境。他雖然能預測殺手希格爾的進一步動向,卻總是慢一步;雖然知道摩斯面臨著巨大的危險,卻最終無法拯救他。
貝爾一邊懷念著祖父、父親當警長時「連手槍都不帶」的質朴 社會 環境,一邊感慨如今為了錢可鋌而走險、不再遵循良俗的可悲潮流,而罪犯越發兇狠殘暴、泯滅人性,更加讓人無從防範、無力阻止,這讓他心力交瘁,最後選擇辭職。
而其他人,無論是牛仔摩斯、殺手希格爾,還是幕後老闆、以及過於自信的威爾斯,都在按自己的規則行事,以為能把控事態的發展。
喜歡打獵的牛仔摩斯,偶然在墨西哥毒販火拚後的現場,發現了二百萬美元現金。沒有任何猶豫,摩斯拿走了錢。在他深夜返回現場為一名倖存者送水時,被趕來的毒販發現並追擊,其後更引來了冷血殺手希格爾的一路追殺。
摩斯曾是一名越戰老兵,他有著精湛的槍法、冷靜的頭腦和嫻熟的生存技能。在獵鹿時,他會將彈殼細心地撿走;被惡犬猛撲之際,剛上岸的他,也不忘吹乾槍膛、換上彈匣,再射擊;看到旅館房間的窗簾拉開,他就知道有埋伏,果斷從其它房間勾出藏在通風管道里的錢箱,逃之夭夭……
殺手希格爾留著蘑菇頭,臉上總有一抹古怪、執拗和冷酷的神情,隨身攜帶著一把威力巨大的氣筒槍。
希格爾在警局用手銬殘忍地扼殺副警長的一幕,讓人觸目驚心;他與加油站老缺御板交談時,空氣中彌漫的緊張氣氛幾乎讓人窒息;他可以冷血地殺死任何人,也偶爾扮上帝,讓人猜硬幣來決定自己的生死;而且,他「原則性」極強,只要有人給他造成了不便,不管是對手,還是老闆、同夥、同行,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殺死他們……
希格爾曾在 汽車 旅館,與摩斯失之交臂;而摩斯在發現錢箱中的發訊機時,希格爾已憑信號來到了他的屋外。這一段直接交鋒的對手戲,拍得真是精彩異常,讓人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門內,是靜候在黑暗中,用槍瞄準房門的摩斯;門外,是門縫燈光中悄無聲息出現的腳影,和燈光忽暗後破門而入的希格爾。室內的槍戰,隨摩斯跳窗而出,轉戰到了街上;其後,摩斯又佯裝中彈而撞車,伺機伏擊抵近察看的希格爾……
這一場較量以雙方均受傷而戰罷,但希格爾直言絕不會放過摩斯,他曾提議摩斯可以用200萬美元來換妻子的性命,被摩斯拒絕了,摩斯自信能戰勝希格爾。
同樣相信自己能阻止希格爾的,還有信心滿滿的威爾斯,他是毒販老闆另外請來的殺手。威爾斯實力不俗,他能觀察到毒販老闆的大樓隱藏了一層;能在三個小時內就找到摩斯藏身的醫院;他處事靈活,以同意保留一部份現金來做交易,讓摩斯心動;他還通過情景再現,敏銳找到摩斯藏匿的錢箱……
然而,希格爾更可怕,他總是能清晰地知道他們的思路,搶先一步給出致命一擊。
任威爾斯四處活動,希格爾只需徑直找到他落腳的酒店,殺他之前還不忘嘲笑一番,「如果你遵循的法則,將你帶入絕境,那它又將如何呢」。
而要報復不信任自己的老闆,希格爾棄電梯走樓梯,就輕而易舉地闖入那神秘的隱蔽樓層。
希格爾故意對摩斯提及他藏在娘家的妻子,知道摩斯必會通知妻子轉移後與他匯合;摩斯的岳母無意中泄露了會面地點,而一味提防希格爾的摩斯,對簡單粗暴找上門的一眾墨西哥毒販竟毫無防備;摩斯死後,希格爾輕車熟路地取走他藏在通風管道里的錢。
似乎一切都盡在掌握,希格爾甚至還「信守承諾」地,去殺害了摩斯無辜的妻子。但當他志得意滿地駕著車等紅燈時,卻被一輛闖紅燈的 汽車 猛得撞個正著,希格爾嚴重受傷,卻只顧著狼狽逃離現場。
確實,沒有誰,能真正地掌控一切。
《老無所依》是科恩兄弟2007年作品, 第8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科恩兄弟力圖通過一個更黑色、更無望的世界,向我們說明:這個世界,生活,人等等都是荒誕的存在, 驅使這個世界的不是秩序,是人性本身。
這是一部展示暴力、非正義的影片,影片開始就用緩慢的節奏、低沉的配樂給人營造一種心理上的壓迫。《老無所依》是一個徹底的悲劇,「老無所依」寓意非常廣,世界、生活、人,甚至故事的發展和結局,都呈現一種荒涼與無處可依的狀態。
莫斯遇上了大筆橫財,本想拿它擺脫生活困境未曾想卻因此走上了一條完全不為自己左右的逃亡不歸路;老警察貝爾雖然閱歷豐厚,但從開頭貝爾就開始跌跌不休的講述父輩的輝煌,一味地懷念過去的歲月。隨著一件件血案的發生,貝爾越來越束手無策,越來越感覺到無從下手,最終選擇辭職離開警察這個行業;高智商殺手安東,殘酷、嗜血、冷靜、冷血,一路殺人無數罪不可赦,最終卻活了下來逃亡於現代文明體系之外。
《老無所依》糅合了西部片、動作片、犯罪片、黑色電影等多種元素,但所有元素被致敬的同時又被顛覆。西部片中不殺女人的禁忌在這里被打破、動作片刺激猛烈的爆破場面在這里只是作為一個點綴、犯罪片中情節跟著錢的走向而在這里我們根本不知道錢最後去了何處。
無序 社會 里人性的荒蕪與盲目掙扎使得這個世界秩序混亂、道德淪喪,在這樣一個世界裡,所有人的命運和未來都「老無所依」,電影正是以此來引起人們對靈魂與人性進行拷問和反思。
謝謝你,原諒我對你失望了,請你聽聽別人的回答吧。
我對《老無所依》作品的意義不了解,也沒看過。聽孩子們說是外國電影,外國的東西除非是經典的不然我是不看的,像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的悲劇...
國內的」穿越」的東西我也反感,如小品《荊軻刺秦王》諷刺」跨越」時空是多麼一針見血啊!
可是這樣的糟粕還是屢見不鮮。
老無所以,指的是那些年青不努力,一輩子游手好閑,不幹正事,到老了光棍一條,吃上頓沒下頓的人來說的。
講的是不講道理!
很簡單,因 社會 福利制度的不完善,而導致人會為錢不顧一切的去搏命!有點類似 天朝那句 「人為財死 鳥為食亡」的含義。自己也是非常喜歡這部作品的。
這個電影通過幾個故事,講述了一個道理: 謀事在人成(敗)事在天,沒人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在現在這個高速變化的世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每時每刻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疾病,意外,投資失敗等等。盡管我們老練,縝密,努力如希爾格,也不能保證事事按計劃進行,最後還是差點被撞死。原因很簡單,這個世界"總有人闖紅燈"。這個定理與我們站在正義方還是邪惡方也沒多大影響
人生的無常和無奈
⑧ 電影是怎樣分級各級的標準是什麼
分級制度指的是某一組織根據一定的原則把片廠的產品按其內容劃分成若干級,給每一級規定好允許面對的群眾群。它沒有國家法律支持,但在行業內部具有約束力。它只對觀眾起提示的作用,而把選擇權交給了觀眾,由觀眾實行自我保護。
美國的分級制度
美國的分級是由MPAA來制定的,MPAA的全稱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即「美國電影協會",總部設在加利福利(Encino,California )。這個組織成立於1922年。最初是作為電影工業的一個交易組織而出現的。如今它涉足的領域不僅有在影院上映的電影,還有電視`家庭攝影(home video)以及未來有可能會出現的其他傳送系統領域。
最早的分級制把電影分成四級,即老少皆宜的G級;兒童要由家長或成年人陪同方可觀看的M級;兒童不宜的R級和21歲以下青少年不準人場的x級。分級制在1970年和1990年兩次修改,目前為5級——
G級: (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眾級,所有年齡均可觀看大眾級,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觀看——該級別的影片沒有裸體、性愛場面,吸毒和暴力場面非常少。對話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接觸到的。
PG級:( 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級, 建議在父母的陪伴下觀看,有些鏡頭可能讓而用產生不適感.輔導級,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基本沒有性愛、吸毒和裸體場面,即使有時間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場面不會超出適度的范圍。
PG-13級:(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 )普通級,但不適於13歲以下兒童.特別輔導級,13歲以下兒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觀看,一些內容對兒童很不適宜——該級別的電影沒有粗野的持續暴力鏡頭,一般沒有裸體鏡頭,有時會有吸毒鏡頭和臟話。
R級:(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lt guardian。) 限制級,17歲以下必須由父母或者監護陪伴才能觀看。17歲以下觀眾要求有父母或承認陪同觀看——該級別的影片包含成人內容,裡面有較多的性愛、暴力、吸毒等場面和臟話;
NC-17級: (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 )17歲或者以下不可觀看——該級別的影片被定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堅決被禁止觀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愛場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鏡頭以及臟話等。
幾種特殊的分級:
NR U:NR是屬於未經定級的電影,而U是針對1968年以前的電影定的級。
M X P:這一級中的電影基本上不適合在大院線里公映,都屬於限制類的。
英國電影分級制度
「U"級:普通級——適合所有觀眾。在此級節目中只能偶爾使用「damn"(該死)、「hell"(見鬼、混蛋)這類輕微的咒罵語言,極少使用其他溫和的咒罵語言;
「Uc"級:特別適合兒童觀看;
「PG"級:家長指導級;
「12"級:適合12歲以上是成人觀看;
「15"級:適合15歲以上是成人觀看;
「18"級:適合18歲以上是成人觀看。
香港電影分級制度
第Ⅰ級:適合任何年齡的人觀看;
第Ⅱ級:兒童不宜觀看。其中——
第ⅡA級:兒童不宜——在內容和處理手法上不適合兒童觀看;影片可能使用輕微不良用語和少量裸體、性暴力及恐怖內容,建議有家長指導;
第ⅡB級:青少年及兒童不宜——觀眾應預期影片內容不適合成分的程度較第ⅡA級強烈;強烈建議家長給予指導;影片可能有一些粗卑用語及性相關的主語詞;可含蓄地描述性行為及在情慾場面中出現裸體;影片可能有中度的暴力及恐怖內容;
第Ⅲ級:只准18歲(含)以上年齡的人觀看。
新加坡電影分級制度
G級為普通級,其中再分為適合所有年齡的電影和需要家長從旁指導的PG級電影。
NC16級為16歲以下不宜,《拯救雷恩大兵》因包含太多粗俗語言而於1998年成為第一部列入這一級的電影。
R(A)級為限制級(藝術)電影,只供21歲以上的成人觀賞。
中國電影審查標准
按照電影檢查條例,我們的影片禁止載有下列內容:
(—)、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頌土完整的;
(二)、危害國安全、榮譽和利益的;
(三)、煽動民族分裂,破壞民族團結的;
(四)、泄露國家秘密的;
(五)、宣揚不正當性關系,嚴重違反道德准則,或內容淫穢,具有強烈感官刺激,誘人墮落的;
(六)、宣揚封建述信,蠱惑人心,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
(七)、渲染兇殺暴力,唆使人們蔑視法律尊嚴,誘發犯罪,破壞社會治安秩序的;
(八)、誹謗、侮辱他人的;
(九)、有國家規定禁止的其它內容的。
刪改標准
我們的影片個別情節、語言或畫面有下列內容、應當刪剪、修改:
(一)、夾雜有淫穢庸俗內容,不符合道德規范和觀眾欣賞習慣的;
1、不恰當地敘述和描寫性及與性有關的情節,正面裸露男女軀體;
2、以肯定的態度描寫婚外戀、未婚同居及其他不正當男女關系;
3、具體描寫腐化墮落,可能誘發人們仿效;
4、造成強烈感官刺激的較長時間的接吻、愛撫鏡頭及床上、浴室內的畫面;
5、具體描寫淫亂、強奸、賣淫、嫖娼、同性戀等;
6、內容粗俗、趣味低下的對白;
7、庸俗、低級的背景音樂及動態、聲音效果。
(二)、夾雜有兇殺暴力內容的:
l、美化罪犯形象,引起人們對罪犯同情和贊賞;
2、具體描述犯罪手段及細節,有可能誘發和鼓動人們模仿犯罪行為;
3、刺激性較強的兇殺、吸毒、賭博等畫面;
4、描述離奇荒誕,有悖人性的殘酷的暴力行為。
(三)、夾雜有宣揚封建迷信內容的:
1、細致描寫看相算命、求神問卜,以及長時間的燒香、拜神、拜物等場面;
2、鼓吹宗教萬能、宗教至上和顯示宗教狂熱的情節;
(四)、可能引起國際、民族、宗教糾紛的情節;
(五)、破壞生態環境,肆虐捕殺珍稀野生動物的畫面和情節的;
(六)、其他應當刪剪、修改的內容。
⑨ 勵志電影《可可西里》用生命詮釋的存在、道德和信仰
勵志電影《可可西里》用生命詮釋的存在、道德和信仰
《可可西里》是陸川執導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記者尕玉和可可西里巡山隊員為了追捕藏羚羊盜獵分子,保護藏羚羊和生態環境,頑強抗爭甚至不惜放棄生命的經歷。
看完陸川的新現實主義風格新片《可可西里》,美國哲學名家羅蒂(Rorty)認為這是他近年來看到的最好片子,他說他為其充滿力量感的真實所震動。真實並且"有力量",這一點很重要,它觸及這個時代的一個美學觀點問題。近年來人們似乎特別喜歡拍攝"真實的"記錄片或者記錄片風格的電影,如此喜歡以至於無條件地崇拜"真實"而忘記了真實是需要力量的。太多軟弱的真實或者無聊的真實最終會傷害人們的智力水平。
記錄片以及記錄片風格的故事片是現在的一個時尚,這有著社會學和文化政治的背景。一個比較表面的原因是,現代社會是個殘酷的生存事實,人們總是被迫看著這個令人失望的真實世界,於是就寧願去看虛假的世界。好萊塢式的"造夢"影片就迎合了人們對美麗的虛假世界的需求,正如王朔曾經指出的,大眾文化就是專門表現那些虛假的真善美的。人們的智力終於在虛假世界中受到了傷害,於是又開始特別喜歡真實。記錄片和記錄片風格的影片便因此能夠以超越橋蔽山了大眾文化的另類姿態去成為又一種大眾文化。真實雖然總是悲慘世界,但人們能夠在觀看"別人的"痛苦和無聊細節中獲得"暫時倖免於痛苦和無聊"的快感,同
時又能夠用那些痛苦的真實折磨自己,總之,人們喜歡"真實"與"夢'的反差效果。我們可以觀察到,"造夢"和"寫真"正是當下並存的兩種大眾美學觀點。"夢"和"真實"都有可能是非常無聊的,所以,無淪"造夢"還是"寫真"都不是問題所在,真正的問題仍然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美學問題:一個作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力量的作品。不過我更願意把這個問題說成:一個作品怎樣才不至於傷害我們的智力水平。這是個嚴重的問題,現在已經有太多的造夢片或者無聊瑣碎的寫真片損害了人們的智力,它們大膽地假定觀眾是白痴和窺淫癖。
記錄片風格的流行可能還有更深入的精神原因。在這個信息決定生存機會的時代,對信息的需求發展成為人們一種強迫症,成為一種無論何時何地的盲目渴望,人們渴望知道更多"真實的'事情。很不幸,絕大多數的信息都是謊言,因為絕大多數的信息在本質上都是宣傳和廣告。由於人們所"聽"到的主要是些明顯的謊言,於是不信任聽覺,轉而相信視覺,人們想"看"不想"聽"。艾柯曾經指出,只要一用語言,一說話,就是不同程度地在說謊,只有鏡子才不會說謊。如果把"看"和"聽"當作不同的精神氣質的隱喻,那麼可並鋒以發現"看"和"聽"在歷史上不斷循環更替,例如,希臘時代人們重視"看",而宗教時代則只讓人去
"聽",到了現代早期,"看"又重新變得重要,而到了當代這個徹底商業化的時代,"聽"又變成人們的主要生活方式。在這個背景下,人們又想要自己去"看",這又是物極必反的現象。
陸川的《可可西里》是個社會學式敏中和人類學式的故事片,屬於"看"的慾望。它是個關於可可西里民間自發的巡山隊和偷獵者的真實故事,命運把他們雙方捲入到環環相扣的暴力、血腥、博弈之中,但是沒有女主角——看來陸川不需要這個作料。一個難得一見的充滿男子漢情懷的影片,剛毅,果斷,義無反顧。盡管命運不可抗拒,但沒有一個情節是可以預料的,這一點在我看來非常重要,它是一個作品對觀眾智力水平的`尊重。最後一槍沒有鋪墊,一打就死,沒有廢話,像塔倫提諾的《低俗小說》或者《落水狗》一樣利索。《可可西里》基本上都以這種乾脆利索的時間節奏在敘事,以至於這個影片需要再看一遍。在這個意義上,我同意一位法國人類學家Le Pichon對《可可西里》的一個嚴肅而詭異的評論,他說這個影片實在"很美"。這個說法都敢說,顯然有些不同尋常。如果是說這個影片的鏡頭、動作、音樂和色彩等等很美,這樣有目共睹的東西並不需要這樣愚蠢地指出來。而且,按照習慣,"美"這個詞彙通 常用來談論那些多少有些浮華的景象,比如優美、柔美、秀美之類。這不適合陸川的電影,尤其不適合《可可西里》,當然,也許我們可以說它是"壯美"的,但這樣一些美學詞彙未免不合時宜,盡管說得沒錯。法國人類學家進一步說,他說的當然不是有目共睹的視覺美,而是形而上學意義上的那種在"殘酷真實"背後的美。他補充說,因為這種無形的美,這是他十年來看到的最好的片子。
《可可西里》是個很好的美學個案,它表達了一種值得分析的美學觀點。我感興趣的是,《可可西里》是如何超過當代作品的文化陷阱的。
通常,一個作品總有其"自己的"美學觀點。這個說法有些古怪,需要解釋,顯然,即使最沒有個性的作品也總有一點點自己的"書寫痕跡"——也許德里達會看重這種由任意性所形成的所謂"個性"。不過,我們通常卻不會在"書寫痕跡"的意義上談論到個性,因為它終究並不代表什麼意義,即使從對意義的解構的角度去說,沒有力量的"書寫痕跡"其實也解構不了什麼。我疑心後現代主義過分誇大了"另類"和"個性"的價值。意義總是公共性的,或者說,如果一種意義不具有公共性,就沒有力量,因為沒有公共意義就不能構成社會事實,因此就沒有力量,沒有力量也就沒什麼意義。,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自己的"記錄片缺乏力量和魅力的一個原因。無論如何,公共性是力量的來源,無論是商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都同樣需要通過公共意義而獲得力量。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區別只在於它們代表了不同的公共美學觀點。美學觀點當然有庸俗和精良之分,但它們成功的途徑是相似的,都需要在公共性中獲得力量。問題不在於:"你有什麼自己的經驗",而是"你為我們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經驗"。因此,在追求"真實"的時候,就不得不關心到底是"誰的真實"。
列奧•斯特勞斯從"古今之爭"的角度分析了現代性的文化氣質,這很有啟發性。這里可以借用這個分析角度。從文化氣質上看,現代性起源於平民反對貴族,這是現代文化不重視品質的病根。平民的精神追求是能夠成為有意義的"個體"而免於僅僅是"大眾"中沒有意義的隨便一個。現代文化果然突出了個人經驗,可是,如果失去了卓越品質,所謂的個人經驗和創作就具有了不可救葯的相似性,雖然是"自己的"經驗,但卻是可以集體"加總"的無個性因素。追求每個人的個性就是失去個性的一個重要原因,顯然,"與眾不同"只有通過卓越品質才能夠實現,同水平的不同經驗其實是雷同的。而由於卓越品質意味著高於眾人,所以為現代社會所反對,全體民主、普遍商業和大眾文化都直接反對優良品質。從表面上看,大眾文化(例如好萊塢式大片)和邊緣文化(例如邊緣影片)好像是互相對立的追求,可是它們都不追求品質,都追求的是平等,結果就沒有什麼根本的區別。平等是好的,但是平等不能產生好的東西。這就是現代文化的一個根本性困難。
進一步說,無論是現代大眾文化還是邊緣文化都通常被以為是消解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的運動,大眾文化似乎是人民忘記政治的"嘉年華"(人民被假定需要墮落),而邊緣文化則似乎是人民對政治支配的反抗和意識形態批判(人民被假定需要憤怒),這兩個似乎為民著想的理由被盲目地假定具有正當性,既然具有正當性,就又成為不需要講究品質的理由。可是,在人偷換概念的時候,歷史已經偷換了本質。在今天,現代性的政治運動已經由原來的反對權貴變成了反對人民,因為當代的政治支配力量主要不再是傳統的政治權威,而變成了商業意識形態和國際政治意識形態。在這種新政治格局中,傳統的政治權威已經退居第二權威,
而商業和國際政治意識形態通過欺騙人民而反對人民。在這個背景下,大眾文化和邊緣文化不再是對人民的救助,而是誘導和鼓勵人民墮落,它不能消解政治,而是自身成為一‘種生活政治。
人們沒有忘記也不可能放棄對品質的渴望,因為人想要好東西,這是本性。品質接近希臘的"卓越性(virtue)"概念。很容易證明所有人都喜歡品質,例如,智慧和勇敢是經典品質,雖然許多人並不勇敢又沒有智慧,但每個人都喜歡或羨慕勇敢和智慧;或者,並非每人都能夠成為冠軍,但顯然都願意成為冠軍。可是在這個充滿謊言和偽劣產品的時代,要追求品質成為了一個文化難題,其中一個荒謬的原因是,生產贗品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更簡易,而更容易成功,贗品不需要認真思考,不需要創造性,不需要手藝,不需要冒險,勞動和智慧同時被貶值。這是個贗品的時代,連人都是贗晶。正因為贗品便宜,因此成為了品質的替代品,贗品因為"可以湊合"而泛濫,結果整個生活都變成了贗品。但問題是,贗品無法永遠湊合,因為贗品的生產會在"贗品的贗品的贗品......"這一可怕的墮落過程中最後成為廢品。
說了這許多關於品質的困境,是為了說明《可可西里》所表達的與眾不同的美學觀點是一個回歸品質的觀點。而《可可西里》這個影片本身就是回歸品質的一個例子。如果我對"品質"的理解沒錯的話,那麼,品質意味著創造了一個有力量的真實,同時,因為這個真實是有力量的,所以它可以被分析,卻不需要被解釋。與此對比,偽劣產品不能被分析,如果分析就完了,因此總需要許多令人吃驚的解釋。
;⑩ 法國有哪些經典好看的動作片不容錯過
推薦5部法國好看的動作片,經典不容錯過!更多精彩電影,歡迎關注 @影局
1,《聖女貞德》
又名B13區,由皮埃爾·莫瑞爾執導,撇開劇情不談,本片絕對是動作片愛好者值得一看的影片。不同於成龍吳宇森,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手法和場景設置。不得不說電影里跑酷動作設計很有看點,男主真是跑酷高手。穿超各類障礙猶入無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