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苔絲電影簡介
《苔絲》該片改編自托馬斯·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講述美麗的貧苦少女苔絲被命運無情戲弄的曲折人生。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苔絲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苔絲》是由法國Renn Proctions公司出品,羅曼·波蘭斯基執導,娜塔莎·金斯基、彼得·弗斯、利·勞森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於1979年10月25日在西德上映。
該片改編自托馬斯·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講述美麗的貧苦少女苔絲被命運無情戲弄的曲折人生。
十九世紀末,在一個叫做馬勒的村莊里,年輕美貌的姑娘苔絲(娜塔莎·金斯基飾)和她的家人過著異常貧困的生活。一個偶然的機會,苔絲的酒鬼父親獲悉自己是貴族德伯的後人,在利益的驅動下,母親異想天開地讓十七歲的苔絲到一個有錢的老太太那裡認本家,幻想藉此擺脫經濟上的困難。
德伯太太的大兒子亞雷(利·勞森飾)風流成性,他見苔絲有幾分姿色,便假裝好心地讓她在養雞場幫工,並想方設法誘奸了她。苔絲帶著肉體與精神的傷痛毅然回到家中,但厄運並沒有就此放過她,不久她發現自己懷孕了,並生下了與亞雷的孩子。家人的不理解和人們的惡語嘲諷讓苔絲受盡折磨,而這個小生命在出生後不久也夭折了。痛苦不堪的苔絲決心改換環境,來到遙遠的南部在一家牛奶廠做工。在那裡,她認識了鄙視封建貴族、思想前衛的青年克萊爾(彼得·弗斯飾),兩人一見鍾情,並很快訂下婚約。新婚之夜,苔絲鼓起勇氣把自己的過去全盤托出,企求克萊爾的原諒,誰知貌似思想開通的克萊爾不但沒有諒解苔絲,反而承受不了打擊,隻身遠涉重洋去了巴西。
苔絲悲痛欲絕,但為了全家人的生活,她只好忍受著屈辱和苦難,拚命地幹活。同時還抱著一絲希望,盼著丈夫能夠回心轉意,回到自己身邊。
克萊爾在巴西吃盡苦頭,貧病交加,並開始後悔當初遺棄苔絲的魯莽行為。於是他毅然從巴西返回英國尋找自己的妻子,決心與她重歸舊好。但為時已晚,原來苔絲在父親去世後,等不到克萊爾的回信,為了解脫母親和5個弟妹無處安身、無經濟來源的困境,無奈之中把自己嫁給了人面獸心的亞雷,克萊爾看到這種情況,失望地離去。
克萊爾的歸來使苔絲萬分痛苦,絕望中,她親手殺死了毀壞她一生幸福的亞雷,並追上了離去的克萊爾。他們在荒漠的原野里度過了幾天逃亡的歡樂生活。最後在一個靜謐的黎明,苔絲和克萊爾被捕,在他們身後,一輪紅日冉冉升起 。
影片的拍攝由於超出預算,影片拍攝幾乎停滯,幸運的是美國導演弗蘭西斯·科波拉獨具慧眼,允諾用他的《現代啟示錄》在法國的發行收入支付《苔絲》的拍攝費用,才使這部作品沒有胎死腹中。
《苔絲》最終的製作費是1200萬美元,影片最初長達四個多小時,製片人嫌時間太長不利於商業放映,強迫波蘭斯基剪掉了一個多小時。
影片拍攝時間也非常之長,因為波蘭斯基一定要拍攝具有連續性的一年四個季節的真實鏡頭,而且選取了分布80多個地方的拍攝地點。
正面評價
《苔絲》是1979年度最佳影片 。(《洛杉磯時報》評)
《苔絲》畫面唯美而充滿了浪漫氣息,展現了英國西南部特有的田園風光。該片大體上忠於原著,用細膩的手法真實地再現了哈代的小說 。(騰訊娛樂評)《苔絲》顯露了波蘭斯基少有的柔情和細膩。他用精緻的影像重現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美景,用細膩的筆觸展現女性的悲苦命運。(騰訊娛樂評)
《苔絲》是羅曼·波蘭斯基的巔峰之作,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導演典雅嫻熟的技巧和對生命及人性的獨特領悟。(新浪娛樂評)
《苔絲》不僅讓觀眾目睹了小說中優美的‘風景”,而且讓觀眾感受到了電影鏡頭後的“靈魂”。(寶雞文理學院外語系講師雷茜評)
中立評價
該片中,盡管苔絲對多舛命運的勇敢抗爭表明了她對自由和愛情的渴望與追求,然而苔絲的悲劇有其性格因素。正是一次次的妥協與退讓導致苔絲走上了不歸路。假如苔絲敢於違背父母意願不去認親,敢於果斷拒絕亞雷的無理糾纏,堅持拒絕安琪的求愛,結局或許會發生改變。此外,社會現實的殘酷無情也註定苔絲悲劇的必然性 。(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胡克紅評)
負面評價
該片畫面製作精美,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震撼。但在該片中,暗示苔絲命運死亡與再生的主題被丟棄了,導演只是按照時問順序進行拍攝,許多事件被壓縮,落入了單調的模式,而四季轉換的自然景象僅僅作為陪襯和點綴。這樣看來,苔絲好像只是被命運之神驅趕著從一個不幸走向另一個不幸,完全淪為男權社會陋習的犧牲品,失卻了原作中的主題精神 。(白城師范學院講師田雪松評)
② 看完《苔絲》後,應該明白點什麼做這些它不光是讓我們明白苔絲的悲慘遭遇吧
關於電影:現代人的創痛 如果說波蘭斯基的《苔絲》是一部經典之作恐怕不會有人懷疑。影片改編自托馬斯·哈代的小說《苔絲》,在這部小說里,一個追求愛情的女人的經歷被描寫得生動凄婉,令人唏噓,是舉世聞名的傑作之一。其次,敢於將這部宏偉巨著搬上銀幕的是大名鼎鼎的羅曼·波蘭斯基,他以從容的調度、大氣的影像技巧展現出英國工業化時期的鄉村生活,舞蹈、收割、勞作、鄉村酒吧、原始鐵路……都一一呈現出非凡的影像美感,彌漫著波蘭斯基對宿命的無奈之情。此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則是影片中苔絲的扮演者娜塔莎·金斯基渾然天成、絲絲入扣的表演。所以,這部電影是精彩原著、天才導演和出色演員等諸多優秀元素的組合,一經公映就讓評論者與影迷驚艷,獲得多項國際大獎。 影片《苔絲》與其說是「現代人的創痛」,不如說是「近代人的輓歌」,是近代人對古代人——後裔子孫對自己世襲貴族世家的輓歌。影片《苔絲》反映的維多利亞時代,正是英國資本主義最發達的時代,農村土地與牧場全都集中在少數農業資本家如《苔絲》中的亞歷克少爺、克里克老爺之流手裡。農村貧富兩極分化,農民赤貧而成為資本的僱傭勞力;英國農村徹底完成了資本主義化。影片中,波蘭斯基以極富美感流暢的鏡頭語言展現出蒸汽機廣泛深入到城市鄉鎮的社會變化,展現出資本主義農場麥收時節夜以繼日的脫粒以及穿行在城市之間的火車運輸,直觀的呈現出影片主人公們生活和活動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 影片舍棄了小說本來的荒謬和神秘感反而在影像上表現得相當浪漫和唯美,但從內容和敘事上來看基本上忠實於小說原著,依然將苔絲的悲劇命運從愛情關繫上來展開。兩個和苔絲相關的男人,亞力克和安傑爾,前者是「資本之魔」,後者則是軟弱的知識分子、空想主義者。亞力克相信資本的力量無窮,他見到苔絲的第一句話則是:「美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句話包含著雙重的意義:他深信在資本無所不能的時代,苔絲的美色一定能通過金錢買得;是對苔絲這樣的鄉下美麗姑娘而言,上帝既然降美色於她,又使之受窮,她就得心甘情願為金錢而出賣美色。這雙重意義皆從資本本質之「萬能」而來,是資本眼中的必然邏輯。而安傑爾因追求世界的純潔而不敢面對現實——這包括苔絲甚至連同他自己在內的到處被資本所統治、所污染的「一個損毀的星球」的現實,他雖愛苔絲並娶其為妻,卻又輕易離棄之而放任不管。他離棄她的理由,暴露了他的在資本時代下的男女實際上不平等的深刻偏見。然而苔絲無畏地蔑視這種資本的統治一切的現實關系。她的反抗是美與崇高的;然而她的單個人的反抗的弱小,其結局卻必然是悲劇的。 關於導演:罪惡大師 熟悉羅曼·波蘭斯基的經歷,讀過《波蘭斯基》傳記的人都能輕易的作出一個結論: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流氓。無論是在他作品中永遠彌漫著的徹骨的冰涼、陰郁、壓抑、悲觀和晦澀,還是他如同電影懸念戲劇般的人生經歷,將之冠名為「罪惡大師」實不為過。 波蘭斯基是一個不幸的人,幼年在納粹的集中營渡過,母親死於毒氣室,童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盛年時懷孕的妻子為邪教組織謀殺,讓他經歷著人生最慘痛的一刻,70年代中期在美國又因被指控誘奸未成年少女而流亡歐洲。現實的災難比影像總是更切膚的痛徹心腑。而波蘭斯基也是一個成功的人,29歲就獲得了金獅獎提名,此後他的作品囊括了世界著名電影節的所有重要獎項,在《苔絲》之前《羅絲瑪麗的嬰兒》和《唐人街》等片已使波蘭斯基倍受國際影壇的矚目,《苔絲》一片更是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一躍而成為國際知名大導演,並終於在2002年以《鋼琴師》獲得第7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而重返好萊塢的領獎台。 波蘭斯基身上獨有的罪惡氣息陰錯陽差間似乎成為鑄就他偉大作品的一個元素。《苔絲》中的女主角娜塔莎·金斯基在遇到波蘭斯基之前只演過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與波蘭斯基相遇成為她一生命運的轉折點。在金斯基成為波蘭斯基的情人後(當時金斯基才15歲),作為導演的波蘭斯基敏銳的意識到金斯基具有獨特的氣質和潛能,因此送她到倫敦去學英語,以便日後進軍國際影壇。這一切都彷彿命中註定一般,都使《苔絲》的拍攝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波蘭斯基坎坷的人生經歷讓他一次次審視人類的行為,他在回憶錄里這樣寫道:當我追憶自己遙遠的過去,真實與想像的界線總是那樣令人失望地模糊和混亂,我生命的關鍵就在於此。也許它需要我一生的時間去理解,也許就是他使我飽受磨難和挑戰,感到悲傷和失望,但我看到前面的大門已經打開,若不是它,也許這扇大門會緊緊關閉,直到永遠。
③ 從如花少女到殺人犯,苔絲到底經歷了什麼
女人,都是為愛情而活嗎?不知道。
可是,苔絲,那個美麗的苔絲,卻因為愛情,搭上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英國作家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其實,講了一個老套的愛情故事,一個女子和兩個男子的情感糾葛。只是,過去凄婉,過於悲涼。
被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改編拍攝,搬上了熒幕。1979年10月25日,在西德上映。算來都是很老的電影了。
這個導演有故事,且他的真實人生非常傳奇,比他自己拍的電影都精彩。
他是猶太人,二戰期間,飽受納粹鐵蹄蹂躪,他的母親死於毒氣室。他的叔叔也被迫害而死。他的父親,在另外一個集中營,僥幸活了下來。他自己則在波蘭一個農夫的保護下,躲過一劫。
後來,他讀了電影學院。婚後,他在歐洲拍電影,他的待孕的妻子,在自己的家中被殘忍殺害。
這一切災難,不是虛構的,是真實的發生在他的身上。他擺脫痛苦的方法,就是把全副身心交給電影。他拍攝的電影很多,比如《唐人街》,《麥克白》,《海盜》,《苦月亮》等。
而,《苔絲》是羅曼*波蘭斯基最好的作品。也因為《苔絲》還捧紅了女主角扮演者娜塔莎*金斯基。她是德國影星。被譽為1980年代「歐洲影壇第一美女」。她的父親克勞斯*金斯基就是著名演員。娜塔莎*金斯基因主演苔絲,爆紅影壇。也是因為這部電影,她被人們記住。後期,她還參與拍攝許多電影,但,都不如這部電影有名氣。
這部電影較長,和苔絲貧苦,短暫的一生來比,還是不夠長。
電影,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鄉村。苔絲,生長於一個農村小販家庭。這個家庭有五個孩子,苔絲是老大。(真是越窮越生的多)她的父親是酒鬼。她的母親,似乎更關心錢,而不是女兒的未來。
電影開始,就是人們在歡度歐洲最古老的傳統的五朔節。這個節日一般在五月一日舉行。是為了祭祀樹神,穀神,祈禱來年收獲以及歡呼春天的來臨。和咱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點相似,咱們插的是艾葉。人家插的是柔弱青樹枝。
也是在這個節日上,苔絲第一次見到安吉爾。而,在電影結尾,也是苔絲和安吉爾在英國最有名的文化遺址巨石陣那裡被抓捕,殺人犯苔絲被送上絞刑架。一個純潔,美麗的農村女子,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
那麼,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怎麼會成了殺人犯的呢?
有人說是選擇,有人說是社會環境,有人說是遇人不淑,有人說是貧窮,有人說是道德與宗教的壓迫。其實,原因往往非常復雜,就如同一個病入膏肓的無可救葯的人,都是各種並發症引起的一樣。
不過,我個人覺得窮是最大的根源。為了錢,十七歲的單純的苔絲去亞雷家認親。結果被這個所謂的堂哥誘騙失身,她委屈離開,並生下一個孩子,後孩子夭折。這經歷多麼像《黑駿馬》中的索米婭,多麼像《復活》中的瑪絲洛娃。她的父親,因此嫌棄女兒丟人。苔絲周圍的人,也都拿異樣的眼光看她。
心理學中,有一種療愈方法,叫地理療法。就是遠離痛苦發生地,去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
我們的苔絲,也是這樣選擇的。她來到南部一個很遠的地方,在一家養牛場當擠奶工。
這里忙碌,快樂的工作,讓她暫時忘卻煩惱。
結果,就遇到了電影開始我提到的那個男子安吉爾。兩個年輕人,一見鍾情。如同天設地造,是非常完美的一對兒。
對於安吉爾,苔絲是有點愧疚感的,她怕她之前不堪的生活經歷,會影響彼此感情。給安吉爾寫了一封信,安吉爾沒有看到。新婚之夜,幼稚的苔絲,告訴了安吉爾自己過去的情感故事。有些事,就應該永遠爛在肚子里。
她天真的以為,丈夫會原諒她,結果,知道真相的安吉爾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就如同白音寶力格無法接受失身的索米婭一樣,他也選擇離開,遠走巴西。
心靈再度受傷的苔絲,只好又回到家鄉。
為了活著,她只能拚命幹活。不幸接踵而至,後來,她的父親死了。她們的房子房租到期,她們全家人被趕了出來,無處可去。這個時候,那個苔絲所謂的堂哥又「見縫插針」來糾纏苔絲,貧困交加的苔絲,為了母親和弟弟妹妹生活的好一些。無奈做了亞雷的情婦。
可,事情就是這樣巧。之前,苔絲怎麼都聯系不上的遠走巴西的安吉爾又回來找苔絲。在外面,吃了許多苦,經了許多事,他終於意識到自己最愛的人依舊是苔絲。
可是,這時的苔絲,和亞雷在一起。
安吉爾,失望離開。苔絲心生悔恨,她還是愛安吉爾的。在憤怒中,她刺死了亞雷。去和安吉爾見面。這或許,是她人生最幸福,也是最擔驚受怕的幾天。
回望她的人生,幾乎是一步錯,步步錯,一錯到底,就如同一輛失控的汽車滑向萬丈深淵。是性格悲劇,是家庭悲劇,也是社會悲劇!
不由人感嘆,紅顏自古多薄命。顏值高,本不是錯,可,對一個農村姑娘,沒有知識,沒有技術,沒有錢,沒有人脈,漂亮本是唯一的資本,也是唯一的一手好牌,卻被命運打的一團糟。
不過,從電影角度來看,是個好故事。我們都知道,好故事的核心是變。這部電影中,主人公命運就變化極大。電影中,鄉村四季變化的風景,也很美,還串聯起了當地的傳統節日和當地的著名景點,也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
再次,印證了跌宕起伏,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是最會吸引觀眾的。
④ 《苔絲》中的苔絲是怎麼死的
《苔絲》中的苔絲死於絞刑。
《苔絲》是由法國Renn Proctions公司出品,羅曼·波蘭斯基執導,娜塔莎·金斯基、彼得·弗斯、利·勞森等主演的劇情片。其改編自托馬斯·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而《德伯家的苔絲》中在與克萊一起度過幸福、滿足的最後五天之後,苔絲被捕並被處以絞刑。
原著內容: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苔絲生於一個貧苦小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個富老太婆家去攀親戚,結果她被少爺亞歷克誘奸,後來她與牧師的兒子克萊爾戀愛並訂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卻沒能得到原諒。
兩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幾年後,苔絲再次與亞歷克相遇,後者糾纏她,這時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與仇人同居,不久克萊爾從國外回來,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無情,在這種情況下,苔絲痛苦地覺得是亞歷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爾便憤怒地將他殺死。最後她被捕並被處以絞刑。
(4)法國電影苔絲的扮演者擴展閱讀
苔絲的悲劇是一個純潔、善良的女子被資產階級腐朽的倫理道德、偽善的宗教以及不公正的法律制度所毀滅的悲劇。而苔絲自身的資產階級道德與宗教道德意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己的悲劇。
因為她無法擺脫那些傳統道德對自己的束縛,是她性格中軟弱的一面,另外以亞雷為代表的新興資產階級是造成苔絲不幸的直接原因,以安琪為代表的傳統倫理道德則是一種無形的更可怕的精神迫害。
苔絲這個形象的可貴之處正是在於她敢於向壓迫她的勢力進行挑戰。然而在強大的社會勢力面前,她的反抗不可避免地帶來悲劇。她的悲劇性命運似乎是一個人的,但實際上,她象徵著19世紀末英國農民的整個命運。
哈代借苔絲悲劇的一生有力地抨擊了當時維多利亞時代的男權制社會。生活在這種男權制社會下的女性註定要受壓迫和控制,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在男權制社會主流話語的衛道者眼裡,女子永遠處於依附和從屬的地位。
無辜受害者苔絲被認為是站在男權社會主流思想和意識形態的對立面,是一個離經叛道的為社會所不容忍的淫女和妖女。而對男權社會的摧殘和壓迫,苔絲雖然開始了不屈的反擊甚至吶喊出了男權社會對女性壓迫的實質,但是最終仍然沒能也不可能擺脫掉男權制社會的強大而無形的控制網,而走向毀滅。
⑤ 有一部歐美電影 有個女的叫苔絲 女主叫阿麗
《德伯家的苔絲》本片改編自托馬斯·哈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普通農家女子的悲慘命運,由BBC出品。本片由BBC於1998年出品,中國中央電視台在2000引進該片,並在中央8台的原聲影視播放,引起極大反響。隨後央視譯制該片,並為其配音。其中廖菁為苔絲這個角色的經典配音,獲得了2001年第20屆飛天獎:優秀譯製片配音女演員獎。
⑥ 曾在八十年代知名的娜塔莎·金斯基,如今59歲了,還記得她嗎
從《不要走》,《苔絲》到《豹子》,《得克薩斯巴黎》,《春天頌》等電影,娜塔莎·金斯基都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電影界」。她有一張屬於歐洲的精緻面孔,美麗的學生像一朵美麗的蓮花一樣純凈,但魔鬼的身材卻優美多姿,既有純潔也有邪惡的氣質。曾經大膽地扮演著熱情洋溢的戲劇並熱愛波蘭斯基!歐洲的第一位美女金斯基(Jinsky)是無情的。
⑦ 想要苔絲Tess(1979)年上映由娜塔莎·金斯基,彼得·弗斯主演的電影百度網盤免費鏈接誰有求分享
《苔絲Tess》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編劇:熱拉爾·布拉什/羅曼·波蘭斯基
主演:娜塔莎·金斯基/彼得·弗斯/利·勞森/約翰·科林/羅斯瑪麗·馬丁/更多...
類型:劇情/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法國/英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1979-10-25
片長:184分鍾/172分鍾(DVD)/150分鍾(阿根廷)/170分鍾(法國)
又名:黛絲姑娘(港)
該片講述了苔絲(娜塔莎·金斯基NastassjaKinski飾)出生於英國鄉村的一個小農家庭,一天她的父親聽說自家是古老貴族德伯維爾的後裔。這個傳聞,讓苔絲的一生發生了劇變。因為有一個姓德伯維爾的有錢人家就住在不遠,父母讓苔絲前去攀親。
苔絲的美貌讓德伯維爾家的少爺阿雷克(利·勞森LeighLawson飾)心生邪念,他奪走了苔絲的貞潔,讓苔絲懷上了孩子,然而孩子卻在出生後不久就夭折了。在德伯維爾家的這段悲慘經歷,讓苔絲失去了當時社會最看重的貞操,當她在牛奶廠遇上安吉爾(彼得·弗斯PeterFirth飾),以為安吉爾是她的終生伴侶時,卻在新婚一夜因為告知安吉爾自己的過往而遭到拋棄。對愛情對生活已經絕望的苔絲,此時又遇上了家庭的變故。面對阿雷克的再次追求,苔絲別無選擇。然而,苔絲的命運仍然急瀉直下
⑧ 急需要一篇《十一羅漢》的影評
《十一羅漢》雖然是重拍片,但史蒂文·索德伯格仍然拍得有聲有色。比起當年由法蘭克辛納屈等「好萊塢鼠黨」成員拍攝的同名影片毫不遜色。此外,該片的演員表現也不容小視,飾演男主角丹尼·奧申的喬治·克魯尼,他精湛的演技將這個好戰、頭腦靈活又愛吃醋的強盜頭子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影幕上。
朱莉婭·羅伯茨飾演他的前女友苔絲,她將人物表現得風情萬種。還有安迪·加西亞也將拉斯維加斯賭城大亨特里·本尼迪克的「偽君子,真小人」的偽善面目表現得栩栩如生。其他演員的表現也相當出色,將十一個盜賊的特點成功地展現出來。可以說,《十一羅漢》是一部難得的佳片。
基本信息
《十一羅漢》根據1960年的同名作品改編,是由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喬治·克魯尼、布拉德·皮特、馬特·達蒙等主演的犯罪電影。
影片講述了超級大盜丹尼·奧申為了重新奪回妻子泰絲,一夜之間召集十一位行內好手搶劫情敵賭場的故事。
該片於2001年12月7日在美國上映。影片獲第2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提名。
⑨ 《德伯家的苔絲》C
一PIXIU小品文
(八)小說的社會價值
《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品。相信每一位讀者,看過小說之後,都會發出一個疑問,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苔絲的悲劇?
我覺得,了解了哈代生活的時代,也就是小說的寫作背景和作家試圖反映的社會問題,一切便會理迎刃而解。
1、什麼是維多利亞時代?
維多利亞時代,即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4年(1837-1901)的統治時期,被認為是大英帝國走向了世界之巔。當時,英國的經濟佔到了全球的70%,貿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還多幾倍,大英帝國迎來了「黃金時代」,進入「日不落帝國」時期。其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科學發明洶涌澎湃,推動工業大發展。人們信仰科學進步,對工業革命充滿了樂觀和信心。汽船的出現使得運輸和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鐵路交通四通八達,貫穿東西南北。在維多利亞的太平盛世下,以機器取代人力,一場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手工業的革命號角吹響。
第二、社會憧憬美妙宏大。英國是世界的貿易中心、全球霸主。人們對這一無可匹敵的地位洋洋得意,有一段記載生動地描繪出當時國人的心態:「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西亞有我們的牧場;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則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而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則遍及印度群島;西班牙和法國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長期以來早就生長在美國南部的我們的棉花地,正在向地球的所有溫暖的區域擴展。」
第三、女王成為社會風尚的典範。維多利亞女王在位長達64年,國家進入繁榮昌盛的頂峰。這不是因為她做出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業,而是因為她什麼都不做,而僅僅恪守立憲君主的本分,主動做時代的表率。她生活嚴謹,工作刻苦,對別人又充滿責任感,以崇尚道德修養和謙虛禮貌而著稱。她既是賢妻又是良母,既是典型的大家閨秀,也是優秀的一家主婦。
在女王的影響下,社會風尚大變,男女平等和種族平等的進步觀念形成;飲食講究,小廚具流行,烹調書籍風行。英式下午茶就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據說,女王的侍從官安娜覺得每天下午很餓,於是便讓僕人拿些小茶點來吃,許多人紛紛效仿,下午茶習俗漸漸成為一種例行的儀式。街上有了向公眾開放的茶館,茶話舞會更成為一種社會形式,貴族淑女和小姐們常常在那裡與男友們會面。
第四、文藝流派盛景奪目。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太平盛世催生了藝術界的繁榮,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藝術以及後印象派等群星閃耀,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第五、繁榮背景現出隱憂。當國人陶醉於工業化的成就,沉迷於世界霸主地位的無限自豪之中,以為這一切都歸結於英國的制度優越時,根本沒有想到,許多社會弊病被掩蓋,進而出現制度發展滯後於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積累了種種社會矛盾。比如國人道德墮落,拜金主義盛行,貧富差距加大。到19世紀下半葉,美國逐步崛起,英國從全球霸主的位置退下,許多人才開始對國家制度進行反思補救,但為時已晚。
第六、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出現。這個時期,小說廣泛流行,繁榮發展。但一些有先知先覺的文人學士,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他們產生擔憂,關心廣大百姓的生活與命運,主動肩負起批判社會、保衛人民利益的責任。他們對不人道的社會機構、拜金主義和墮落的道德、大面積的貧困與不公深感憤慨,試圖通過自己的作品喚醒社會。
作家狄更斯的《霧都孤兒》《雙城記》,薩克雷的《名利場》,勃朗蒂姐妹、蓋斯凱爾夫人等均通過洞察社會,對19世紀工業化所引起的諸多變化和沖突(包括信仰危機和價值觀沖突)提出擔憂,給予勞動大眾無限同情。這就是哈代所處的時代背景。
在這批作家中,哈代就是其中一員,他的《德伯家的苔絲》大膽向維多利亞傳統的道德觀發起攻擊。試想,在一個人人憧憬未來、沉醉陶醉於太平盛世的時代,一個作家公開跳出來,挑戰女皇的權威和世俗傳統,需要有多麼大的勇氣?因此,小說一經出版,馬上引起激烈爭議。《無名的裘德》發表後,他不得不由寫小說轉向創作詩歌。可見,《德伯家的苔絲》在當時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就是作品的社會價值所在。接下來,讓我們通過分析苔絲的三次離家,來探討造成苔絲悲劇的原因。
2、苔絲的三次離家 。
第一次離家:純瑞脊。苔絲16歲那年,因家裡的老馬死亡,失去了主要財產,不得不屈從於父母的虛榮心,去純瑞脊認本家。數月後,受到亞雷姦汙。這是苔絲的第一次受害。
亞雷是什麼人?一位商人的兒子。他們家從外鄉遷來,花錢買了德伯的姓氏,成為冒牌貴族。因為有錢有地位,他整天不務正業,游手好閑,到處鬼混。這一人物代表了城市資產階段、暴發戶依著金錢地位對一個純潔美麗的鄉村少女的玩弄與欺壓。
第二次離家:塔布籬牛奶廠。苔絲20歲那年,好不容易從過去的苦痛與恥辱中恢復過來,希望過一種沒有苦惱、沒有鄙夷的幸福生活,但又被新婚丈夫拋棄。如果說,亞雷對苔絲的傷害主要是肉體的,另外有一部分來自於家鄉人的風言風語壓力,但克萊對她的傷害卻完全是精神上的,這要比第一次的傷害要深刻沉重嚴酷。
克萊是什麼人?他身處一個牧師家庭,有知識有教養有地位,標榜自己思想開明進步,卻無法接受苔絲的失身之過。他代表了城市知識分子自視清高,卻沖不脫世俗和傳統道德的束縛,從而造成了對苔絲的第二次傷害。
第三次離家:棱窟槐。克萊拋棄新婚妻子,去了巴西。苔絲無法呆在家,再次外出做工,一邊等丈夫回心轉意,一邊賺錢生活。然而,亞雷出現,他借苔絲的父親去世,家庭失去支柱,搬家未能找到新房的危機時刻,逼迫苔絲委身做了他的情婦。他庸俗放盪,除了有錢外,並不能給苔絲獲得精神上的快樂與依靠,也從來沒有想過給他正式的名份,只想把苔絲當作滿足個人情慾、玩弄享樂的對象。當克萊從巴西回來後,苔絲為了真愛,毅然殺了這個惡人仇人,既使粉身碎骨也不害怕。因為她覺得,她已經兩次上了亞雷的當。
從上面的經歷可以看出,(1)苔絲的優點:聰明美麗、朴實能幹、不怕吃苦、性格堅毅,富有家庭責任感,對愛情也是忠貞不移的。(2)苔絲在不斷成長成熟。第一次年少無知造成失身之錯,第二次滿情希望准備擁抱愛情的時候,卻得到了更大的傷害,最後她終於覺醒,決定反抗,寧肯做一個罪犯,也不願意再受折磨與欺壓。(3)苔絲反抗的僅僅是亞雷嗎?她反抗的是當時的社會。這僅僅是苔絲一個人受到的不公嗎?她是所有下層受害女性的一個典型縮影。這就是作家哈代要反映的社會問題和思想主旨。(4)作家以苔絲的命運悲劇,揭露了工業革命轟轟烈烈與鄉村社會土崩瓦解的矛盾對比,上流社會花天酒地而純朴的窮人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形成的巨大反差,諷刺了宗教的虛偽、貴族血統和資產階級對傳統美德的破壞,謳歌了苔絲沖破束縛為爭取自由幸福愛情的精神品格。
3、造成苔絲悲劇的原因:
結合前面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背景,我們不難分析到底是誰一步一步把苔絲推向了深淵。
(1)社會因素。在男權主導的時代,婦女的地位是低下的。諸多亞雷這樣的無賴、混混,姦汙了少女卻得不到懲罰,反而成了宣揚善良美德的宗教佈道者,這不能不說一個社會悲哀與極大的諷刺。克萊年輕時也在倫敦犯過同樣的錯,苔絲原諒了丈夫,而他無法原諒自己的妻子。男人可以為所欲為,女人卻只能堅守貞潔,即使她是無辜的受害者,這就是尊女卑的社會給苔絲帶來的悲哀。
(2)經濟因素。讀過小說,也許我們會說,要是苔絲呆在家,不出門就好了,後面就不會發生一系列悲劇,有這么簡單嗎?非也。其實,作家正是通過小說揭露了維多利亞時代,貧富差距和機器工業對傳統鄉村的傾軋和沖擊。苔絲一次一次出門,為什麼?因為工業化的浪潮讓過去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已經破壞,不外出打工是活不下去的。苔絲一家的情況,只是當時千千萬萬個鄉村共同面臨的問題。農人們沒有土地和金錢,無法生存,不得不走出家門謀生。最後,苔絲明知亞雷是個惡魔,為了照顧父親死亡後一家人能生活下去,不得不委身於人。亞雷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一次次得手。因此說,《德伯家的苔絲》反映了資本主義工業化侵蝕之下,英國鄉村傳統土崩瓦解的過程。這就是哈代作品的高度與社會意義。
(3)家庭與傳統習俗因素。苔絲的父母頭腦簡單,愛慕虛榮,極力慫恿女兒去認本家。無疑是害了兒女的原因之一,但它背後還有一個深刻的社會根源。其實,愛慕虛榮與英國人一直倡導崇尚的貴族血統不無關系。只要有貴族的血統,再窮也是高貴的,然而這又有什麼用?對這一點,哈代在小說中作了許多的暗示,一再諷刺。「德伯家的高貴的血統,沒有國王的財力作支持,一文不值。」從中我們也可以感到,作家對崇尚貴族血統的迂腐觀念是持有強烈的反對的。
(4)個人性格上的不足。固然有社會的、經濟的、家庭的因素一步步把苔絲推向火坑,但她本人性格上屈從於父母的虛榮、屈從於宗教道德的偽善、屈從於社會陳規陋俗,也是一個因素。苔絲失身後,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罪人,心理背負了沉重的罪惡感。直到最後,她才徹底認清和覺醒,毅然作出反抗。假如她能夠像她的母親一樣頭腦簡單,萬事如煙雲,也許不會落得如此不幸的下場。
(九)小說的藝術特色
1、鄉土色彩濃厚。這是哈代小說最大的特點。作品中有大量的環境描寫,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當時的人物處境、心理與社會面貌融合在一起的。
(1)馬勒村:優美純朴的氣息,秋收時對機器收割的場面描寫,二者對比強烈,顯示了工業化正在向這個傳統鄉村一步步侵襲。亞雷所住別墅與周圍的景觀格格不入,突出他們是一個外來戶。
(2)純瑞脊:對傍晚的森林和大霧的描寫,預示著苔絲的不幸即將到來。
(3)塔布籬牛奶廠:豐裕的土地,溫潤的氣候,優美的山谷,反映了布蕾谷還不是一個完全被機器化侵襲的凈土。就是在這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裡,苔絲的找到了暫時的溫暖和安全,回到了從前無憂無慮的日子,試圖忘記恥辱。
(4)棱窟槐:冬天的寒冷艱辛,秋收時機器大面積收割的場面,苔絲不斷受到做工地小老闆的非禮,顯示了這里的鄉村經濟和道德良心已經被完全破壞,已經毫無優美寧靜的田園氣息,完全被無情的工業機器碾壓,冷酷的金錢關系取代。
哈代為什麼如此擅長環境描寫?據說,哈代的父親喜歡經常用望遠鏡眺望遠方,給兒子講述所見地形的情況、形成的原因等。他的這個嗜好完全遺傳給了哈代,成了哈代終生的習慣。鄉間的泥土、濃霧、山地、河谷、荒原、灌木林、樹木奇怪的形狀、小動物們、絞刑場面,都成了哈代觀察的對象。這種觀賞遠處的神秘和喜悅、情感體驗,不但成就了哈代的自然詩,而且讓他的小說成為區別於其它作家最大的一個特色。
哈代對自然的體悟極深,除了來自於長期的觀察外,我覺得,還與他的音樂愛好有關。讀他的作品,我們分明會感到,他筆下的每一片樹林,每一處草叢,每一團霧氣,每一線陽光,每一段河流,它們彷彿有生命的活物一樣在呼吸,在走動,在對話。當幸福來臨時讓人覺得那麼可愛親切,當悲劇來臨時又是如此的可怕陰慘怪異。這就是哈代的文字魅力。
此外,小說時還運用了大量的鄉間哩語、土話、傳說、富有迷信色彩的故事、諺語,進一步強化了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讓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老的威塞克斯的風土人情。這也是體現鄉土文學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想想,魯迅筆下的故鄉魯鎮,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不是同樣不缺少這樣的元素?
2、結構清晰,語言親切生動,情節張馳有度。從哈代的文筆看,與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相比,同樣優美流暢精緻,但比後者更有力量,似法國作家福拜樓文風之冷艷客觀、觸目驚心。從反映的思想高度看,與狄更斯、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比,文字不那麼粗礪大氣,但思想深度絕不相差。在人物心理描寫上,非常貼切到位,有時候讓人覺得太過苛刻嚴酷,特別是融合了哈代最擅長的環境描寫後,更顯入心入骨,讓人時而輕松歡快,時而陰郁沉重,時而唏噓驚嘆,回味無窮。這就是我十分喜歡哈代小說的原因。
3、情節上設置了層層伏筆與懸念,引人入勝。小說里有大量前後呼應關照的線索,且一環緊扣一環,增加了讀者的興趣與探究心。不妨舉例如下:
(1)開場時交待,苔絲的父親嗜酒又害有心臟病,這為他後來的早世留下了伏筆。(2)牧師說出貴族血統的考證信息,也是為了引出後面苔絲的攀親。(3)克萊在五朔節與苔絲偶遇,為他們後來的重逢相愛留下了引子。(4)設計克萊的母親是繼母,也為後面克萊與苔絲中斷聯系,發生一系列不該發生的誤會與悲劇提供的解釋的依據。(5)克萊去巴西前,交待了他父親的地址,這為後來苔絲在困境中不得不屈辱向公婆求助埋下了伏筆,否則她怎麼能有勇氣?苔絲來到愛姆寺想求助於公婆,恰恰聽到了克萊幾個哥哥的對話,一下失去信心,回家的中途又恰恰遇到正在做巡迴佈道的亞雷,這為引出亞雷對苔絲的第二次糾纏欺壓留下的伏筆。(6)苔絲的父親去世,住房被收回,一家人不得不搬遷,暫時又沒有找到新房,這為亞雷再次得手留下可乘之機。這樣的安排不勝枚舉,可謂機巧精妙,匠心獨運,層層嵌套,有理有據,無懈可擊。這也是作家在結構安排上的獨到之處。
4、巧合、諷刺與象徵手法的運用。最接地氣的是情節上運用了大量的巧合、傳說、諺語、警語、諷刺,來突出人物的悲劇命運。在關健時刻,只是簡單的一句諺語,就讓我們感到顫栗不安,而不該發生的事情,偏偏發生了。
(1)當苔絲的母親想打發女兒去攀親時,酒館的一個村人提醒說:「太太,你可要小心,千萬別把發青的麥芽撒到地里!」事情卻正是如此,發青的麥芽怎能存活,結果苔絲攀親受辱回家。(2)亞雷第一次見到苔絲時,送了許多的玫瑰花,扎傷了苔絲的手,苔絲隱隱感到這是一個不祥之兆。然而,迫於家庭責任,她第二次去當養雞工,結果造成不幸,正應了那句警語:「美麗,是需要付出代價的」。(3)塔布籬牛奶廠,風光秀美宜人,讓苔絲初到就心情歡快起來,哈代卻提醒說:「凡是美麗的地方,就有嘶嘶的毒蛇出沒。」這毒蛇就是後面她意外遇到了克萊。(4)結婚前的一個晚上,苔絲把信偷偷塞到了克萊的門下,不想塞到了地毯下,讓她的秘密再次掩藏。第二天,悲劇馬上發生。(5)苔絲被捕之夜,正好躺在了英國最著名的巨石陣遺址,巨石陣原本是神廟的祭壇,而苔絲竟成了那不幸的祭物。這是多麼巨大的諷刺!在小說里,這樣的巧合與象徵同樣不可勝數。從中我們可以感到作家完成這部曠世名著的3年間,該是下了多麼大的心血!
5、悲劇色彩。哈代是一位公認的悲劇小說家,除了《德伯家的苔絲》,他的其它作品也幾乎全部以悲慘的結局收場。悲劇是什麼?魯迅解釋的非常直白,「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給別人看。」無疑,撕得越激烈兇猛、驚魂動魄,收到的效果就越大,哈代就是這樣的作家。他像一隻勤勞的蜜蜂、螞蟻,精心構建了一個一個美麗的家園;又像一隻耐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編織了一個精美的蛛網,為它遮風守護,怕它受雨挨淋。然而,他突然改變了主意,讓一場狂風襲來,暴雨侵過,那些個美好美麗的夢想瞬間化為烏有,這就是哈代。
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精心編織的夢毀壞?我覺得,與那些令人歡快歡笑的作品比起來,悲劇更能引人珍惜、同情、深思。它是一種痛徹心肺的力量,一種發自靈魂深處的反思,一團催人奮進的烈火,也是一股無法言說的悲壯之美。這就是哈代作品的藝術魅力,也是讓一代代後人喜歡的核心原因。因此,哈代被譽為「英國小說里的莎士比亞」。
他的小說,似一首傷心憂郁的輓歌,展現了一位有情懷與良知的作家對民眾疾苦與社會的關注;他的小說,如一部盪氣回腸的長詩,熱情歌頌了苔絲一類美麗善良純朴的下層女性,在追求幸福自由的道路上,如何以不屈的生命縮放著人性的光輝;他的小說,又如一首驚心動魄的哀歌,為大英國帝國從全球霸主的位置退下,「日不落帝國」的輝煌開始暗淡,發出了最無聲卻強大有力的悲嘆!
6、思考與假想
《德伯家的苔絲》是一部內容豐富、結構精緻、富有魅力、意義深遠的名著。它對於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人生、生活、生命、愛恨情仇,作了全面深刻的刻畫與描寫,也作了全面深刻的思考。除了上面討論的問題,讀過這部小說,我覺得,您可能還會在傷心悲憤之餘,生出許多其它的假想與思考來。現列於下面,供大家思辨回味。
(1)假如苔絲不聽父母的話,不去攀親,會怎麼樣?
(2)假如苔絲已經發現亞雷不是一個好人,第二次不答應去做養雞工,會怎麼樣?
(3)假如苔絲的孩子沒有死去,會怎麼樣?
(4)假如苔絲的信沒有塞在地毯下,克萊在去教堂成婚當天知道了秘密,會怎麼樣?
(5)當克萊首先交待自己在倫敦曾和一個女人同居過,苔絲以不原諒他而作要挾交換,會怎麼樣?
(6)假如苔絲聽從母親的告誡,不說出秘密,等結婚後再說,會怎麼樣?
(7)假如苔絲在愛姆寺為返回,見到了公婆,會怎麼樣?
(8)假如您是苔絲的公婆,明明知道兒子拋棄新婚妻子而去了巴西,這一年裡,是不是應該打聽或者說給予兒媳應有的照顧?
(9)假如苔絲不殺死亞雷,沒有被追捕,會怎麼樣?
(10)假如苔絲逃出了英國國境,會怎麼樣?
(11)也許有人會說,苔絲16歲那年中了亞雷的花言巧語,太無知不自持了。然而,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反問,假如是您家的16歲的女兒,您可以保證她不無知、能自持、能識破花言巧語?
諸如上述問題,如果您還會列出一長串,這會進一步說明哈代小說的藝術魅力和它留給我們的無盡的思考,不是嗎?
看過此書的人,除了悲痛流淚,剩下的就是引發的深深的思考。這就是一位貧窮的石匠的兒子,留給世人的財富。一部小說能夠觸及靈魂,讓讀者上升到思考人生與社會哲學層面,實在是讓人敬仰。
(十)譯者張谷若
一部外國文學作品既使本身很優秀,也需要有一個優秀的翻譯者,才能原滋原味的體現其神其韻其魅力。我十分喜歡張谷若的譯品,他於20世紀30年代成功的翻譯了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和《還鄉》,從而一舉成名,贏得「哈代專家」的美譽。據說,為了翻譯作品,他研閱了哈代的全部作品,了解了哈代生前的愛好和喜愛的書籍,還多次到哈代的家鄉考察,以體驗作家的生活與英國鄉村的文化習俗。從本書列出的眾多註解,即可看出譯者是下了精力和心血,無疑他是一個忠實的「哈代迷」。
張谷若(1903-1994),北京大學教授,煙台人,偉大的文學翻譯家。他一生從事英語言文學的教授和翻譯工作,以治學專注執著、做人正直厚朴而受人尊重。在翻譯領域成就卓越,譯有七部、約400萬言英國古典文學名著。他是我國老一輩的知名譯者、翻譯大家,語言簡潔大氣,譯風老道雋美,字里行間閃爍著厚德博學的氣息和人文情懷。
下面我們以《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兩段內容,作一展示,看看好的翻譯是如何讓人讀來津津有味、雋永無限、韻味無窮的。不好的翻譯又是如何讓人讀來乾乾巴巴、味如嚼蠟,甚至於讀不下去的。
例如:The rosy-cheeked, bright-eyed quartet looked so charming in their light summer attire, clinging to the roadside bank like pigeons on a roof-slope, that he stopped a moment to regard them before coming close。
「她們四個人,臉上紅撲撲,眼睛水汪汪,夏服輕飄飄,擠在路旁的土坡上面,好像一群使鴿子,並排蹲伏在屋脊上一般,看著非常迷人、非常可愛,所以他先站住了,把她們端詳了一番,然後才走近前來」。
在這一段的翻譯中,張谷若採用摹狀的方式,生動地再現了四個年輕女孩的神態。「臉上紅撲撲,眼睛水汪汪,夏服輕飄飄」,這三個摹狀詞的使用,不僅將四位少女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而且讓人感受到視覺和聽覺上的愉悅。 「臉上紅撲撲」形象地表達了少女的嬌羞之色;「眼睛水汪汪」清晰地展現了少女的溫柔之情;「夏服輕飄飄」生動的勾畫出少女的輕盈之態。因此,張谷若的譯文不僅有效地傳達了哈代語言音樂性的特點,還賦予譯語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使人獲得與源語讀者相似的審美感受。
又如:Which he had before known but darkly – the seasons in their moods mornings and evening, night and noon, winds in their different tempers, trees waters, mists, shades and silences and the voices of inanimate things。
「除此之外,他對於外界的暮暮與朝朝,子夜與亭午,水之浩盪,霧之迷濛,草之滋蔓與黃落,木之盛衰與枯榮,寂寂與悄悄,昏昏與暝暝,以及本來無生之物,卻能聽之有聲——所有這一切,從前只模模糊糊地知道一點點,現在都有親切細致的認識。」
此句中,張谷若採用了整散句相結合的句式將之譯出。我們知道,整句具有結構整齊,音調和諧,表達順暢,語義鮮明的特徵;而散句的特點恰恰相反。整句與散句的結合不僅避免了表達上的單調和枯燥,還加強了表達的生動性。他的翻譯不僅體現了句式上的美學特徵,還再現了原著在繪畫視覺上的美學效果,如「水之浩盪,霧之迷濛,草之滋蔓與黃落,木之盛衰與枯榮」,如同一幅畫卷呈現在讀者面前。
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對作者的原意和心思、作品的理解不到位,是很難譯的如此迷人生動,又富有哲理之美的。可惜,這位博學勤思的老專家已於1994年離世,但他留給我們的文字之美、文風之厚重,治學之嚴謹精神,是永遠沉浸在每一個讀者心底的。
有一點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女兒張玲,也是著名的翻譯家、學者和作家。主要譯作(含與張揚合譯)有:《雙城記》、《呼嘯山莊》、《傲慢與偏見》、《卡斯特橋市長》、《哈代中短篇小說選》、《孤寂深淵》等。翻譯家張揚是她的丈夫。看到這樣的子承父業之家,我們能不為之高興嗎?
在此,讓我們向這個翻譯世家致謝,正因為有他們的辛勞與卓越,才讓東西方文學架起了一座互通互進之橋。再次提醒您,看西方名著時,一定要先看譯者是誰?好的翻譯會讓原作煜煜生輝,不好的翻譯可能讓你無法讀下去,更何求有美的享受?張谷若先生翻譯的《德伯家的苔絲》,是世面上最好最優的譯本。
據說,在哈代生活的年代,他家鄉的多塞特郡是英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人均壽命只有25歲。而哈代雖然出生時差點死去,一生孱弱多病,青年飽受磨難,直到晚年才成名,但他最終以88歲的高齡離世。也許,這就是上天給一位正直善良、心懷博大、本不該從事石匠工作的鄉土作家的最大福報!最後,讓我們再次向這位勤於鑽研、勇於思考、敢於向時代挑戰、富於深遠思想的作家致以最真誠的敬意。
時光真是令人悲傷。
它偷走一半,又讓一半存留。
於是,戰戰巍巍的黃昏之軀,
正搏動著一顆正午之心。
書籍《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哈代(著),張谷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電影《德伯家的苔絲》(1979):娜塔莎•金斯基主演,法國Renn Proctions公司出品。
系統文章: 《德伯家的苔絲》A
《德伯家的苔絲》B
《德伯家的苔絲》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