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血戰鋼鋸嶺是美國侵略日本嗎
不是美國侵略日本,而是二戰美日太平洋戰爭。
《血戰鋼鋸嶺》是熙頤影業出品的戰爭歷史片,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布雷西、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泰莉莎·帕爾墨和雨果·維文主演 。影片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
在1942年的太平洋戰場,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魯·加菲爾德飾)不願意在前線舉槍射殺任何一個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著其他戰士們的排擠。盡管如此,他仍堅守信仰及原則,孤身上陣,無懼槍林彈雨和兇殘日軍,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戰友。數以百計的同胞在敵人的土地上傷亡慘重,他一人沖入槍林彈雨,不停地祈禱,乞求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盡再救一人,75名受傷戰友最終被奇跡般的運送至安全之地,得以生還。
㈡ 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5篇
電影《血戰鋼鋸嶺》 觀後感
我觀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觀影中我震撼不已,觀影後我難以忘懷。
這部電影為我們描述了戰爭的烽火歲月:二戰時美軍與日軍在沖繩島上展開激烈的戰斗。美軍雖然裝備精良,可日軍擁有100多米高的鋼鋸嶺,它成了阻礙美軍進攻的天然屏障,於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拉鋸戰開始了。美軍進行了數次沖鋒,但都無功而返……
多斯,一個信仰__的青年,他不顧父親的勸阻,像許多美國青年一樣,懷著滿腔的熱血參了軍。與眾不同的是,他參軍不是為了殺人,而是拯救戰場上的生命,多斯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他相信殺生是罪過,所以他堅決不碰槍,這讓旁人感到不可思議,也讓我驚訝:一個即將奔赴戰場的士兵,怎能不拿槍?這更使得教官惱火萬分,多斯也被戰友嘲諷為「傻瓜多斯」。此後他竟然寧可冒著被軍事法庭審判的危險,也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在一番周折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個臨時軍醫,我不禁疑問:就他那身板能頂住戰火嗎?!
多斯的第一場戰斗開始了,幾天後他所在的隊伍登了島,在黎明發起了沖鋒。在艦炮的掩護下,一群英勇無畏的士兵爬向了鋼鋸嶺。剛上嶺,他們便遭到了猛烈的攻擊,有的士兵還沒來得及找掩體,就在「噠噠噠」的機槍聲中倒下了。炮火中,血肉橫飛,除了槍炮聲、轟鳴聲,就只能聽到士兵的凄慘叫聲,這讓我看得驚心動魄,暗想:這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哪!而這冷酷無情的戰爭機器,卻輕而易舉地奪去了他們的生命!
在慘烈的戰斗中,多斯也目睹了生命的消逝。他親眼看著最好的朋友倒下,那一刻,多斯的眼裡現出了淚光,他被熏黑的臉忍不住地抽搐著。雖然很恐懼,但多斯還是鼓起勇氣,沖到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救助傷員。看到戰友的痛苦呻吟,多斯心痛不已,含著淚為他們治療,心中默默地祈禱。亂石嶙峋中,屍橫遍野。多斯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搶救自己的戰友!在日軍強勁的反擊攻勢下,美軍迫不得已地撤退了,留下了多斯與被拋棄的傷員,我真為身處險境的他捏了把汗!
在一片狼藉里,多斯還在搜尋傷員。他用生命 編織 成保護網,把一個個戰友送下了鋼鋸嶺。好幾次他險些被敵人發現,雖然自己也負傷了,但他還在想:讓我再多救一個!
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將平常嘲笑他的戰友送下了山崖;讓我再多救一個,他把昔日看不起自己的軍官送出了敵人的魔爪;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從死神懷里搶下了70多條生命!看到這兒,我不能自已,感動地流下了眼淚!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這么一個普通人的信念頑強、堅韌的使人難以置信。
戰斗勝利了!多斯也體力不支了。在廢墟中,他被驚詫不已的戰友們救下了鋼鋸嶺。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也許是堅強與虔誠塑造了多斯,又或許,是多斯證明了堅強與虔誠。
我思考著:在生活里,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看似難以逾越的鋼鋸嶺,也有很多的煩惱,但是如果擁有了多斯的精神,我相信再大的挑戰也只能是過眼煙雲,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因為與之相比,生活中的小困難又算得了什麼?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能救下這么多人,也許因為我是個‘傻瓜’吧,但我總相信,我能再多救一個!」90多歲的老人多斯笑著說。在這平和而堅定的敘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影片講述了一位參與了沖繩島戰役軍醫的 故事 。戴斯蒙德·道斯,幼年與兄長哈爾打鬧時,抄起一塊板磚打傷了哥哥的頭,之後信仰力大增,在與蘿西·舒特相戀後響應號召參軍,戴斯蒙德·道斯堅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絕拿槍的他卻堅持著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頭,他酗酒的父親拉下老臉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軍事法庭繼續自己的下半生,在鋼鋸嶺一戰中憑一己之力救死無數,包括之前對他侮辱的士兵與他意見相反的長官,還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較重要的一條在於尊重,尊重每個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個人應該做的。尊重,說起來很簡單,但究竟什麼是尊重?從影片中來說,尊重是救治曾經對自己拳腳相加的戰友,成功幫助他們逃離戰場、是救治曾經想要把自己從軍營里哄走的下士、是舉槍忍住沖動沒有殺死從小就開始酗酒打罵母親的父親。
電影最後,道斯成功的獲得了眾人的尊重,在戰爭中受傷的道斯獲得了眾人的救助,炮彈炸飛了他的聖經,他大聲呼喚,士兵把聖經交在他手裡,他把聖經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長的結局,影片在講一個得不到別人尊重甚至被人稱作是瘋子的人,如何堅持本我勿忘初心,贏取別人的尊重,世人也應該心存尊重。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近年來的好萊塢大片里,戰爭題材的重磅作品並不多見,似乎大家把重頭戲都放到種族歧視和同性題材去了,焦點不再是恐怖主義或者戰爭場面的重現。倒回2014年,學院派有典型的老導演操刀作品《美國狙擊手》,同年還有全明星陣容的坦克大片《狂怒》。到了2015年就更少了,頒獎季里只能看到《間諜之橋》這樣的故事片。而2016年初,邁克爾·貝的《危機13小時》與英國的《天空之眼》,典型的代表了美國人和英國人,對於當今戰爭題材的不同偏好與視角。
戰爭場面的縱深感
今年梅爾·吉布森的回歸,似乎預示著傳統題材的電影,又有人回來扛大旗了。實打實的把戰爭場面拍得好看、拍得漂亮、拍得震撼人心,他游刃有餘。《血戰鋼鋸嶺》呈現給觀眾的視覺沖擊,不得不提其中大量的鏡頭,用於對正面戰場的刻畫。電影開篇,慢鏡頭加上平行移動,像畫卷一樣為我們展開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沖繩戰場上,人間煉獄一般的場景。炮火交加,子彈飛馳,肆意的爆裂,與死亡賽跑的士兵,以及遍地的焦土和殘缺的屍體。影片的定調和立意,從導演的第一組鏡頭里,就被明確的樹立了,戰爭就是人類自己創造的人間地獄,充滿了殺戮和死亡,在其中的每個生命似乎都在劫難逃。
如果說在我們的腦海中,如畫卷一般的戰地鏡頭,還停留在《現代啟示錄》的開篇,那場遠景的熱帶雨林中的連環爆炸,這部《血戰鋼鋸嶺》則用了更加近景的鏡頭,展現了沖繩戰場鋼鋸嶺高地上,無數軍艦高射炮齊發後,密集導彈墜地的威力,方寸之間,遍地綻放著爆裂的黑霧和四濺的火花。這個固定鏡頭放置在影片的中段,令觀眾與第一次上戰場的士兵們,目睹同樣壯烈的戰場畫面,彷彿立刻凝固在原地,思緒一片空白,預想著自己爬上高地,在戰火中穿梭的情景,能否有命下來,就要看上天的眷顧了。如此正面、直接的去拍攝戰爭場面,在現如今的電影中,並不多見了,這一次的場景還原,彷彿又勾勒起了我們兒時看戰爭大片的記憶,令人倍感震撼,又印象深刻。
戰場上的地獄與天堂
除了單獨的大全景戰場畫面的表現,影片中,對於戰場上氣氛的烘托也是十分的到位。梅爾·吉布森不僅僅單純的用爆炸和鮮血去表現慘烈,而是完美的把影片宗教的主題,滲透到鏡頭的氛圍當中。電影開篇長幅畫卷一樣展開的殺戮場景,堪稱地獄的投射。這組畫面作為倒敘的開篇,到了影片中段,再一次上演了這段地獄殺場的鏡頭,變得更加冗長繁復,之後還有更多屍橫遍野的悲慘畫面,為觀眾勾勒出戰場上最黑暗的一面。
有地獄就要有天堂,在影片尾聲的最後一組鏡頭里,男主角手握聖經,奄奄一息的躺在擔架里,在空中的索道里飄盪,成為了雲霧之間,那個彷彿置身天堂的人。他在槍林彈雨里穿梭,總計營救了75名傷員,竟然沒有受到任何的致命傷,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你說他沒有神的庇佑,現實又是那麼的令人難以置信。更多的儀式感鏡頭,還有男主角從戰場回來後,站在戶外淋浴下,沖洗滿是鮮血的身體,仰視的鏡頭角度,讓觀眾充滿了觀看英雄洗禮的莊重感。
戰場上的宗教選擇權
西方人的信仰與暴力,常常被拿來當做戲劇沖突的重點。而在戰爭時期,人們已經無力再談及信仰了,價值觀將立刻轉化為保衛國家,守護親人,以及自我防衛,讓自己、戰友、以及更多的人活下去,無論用什麼的手段。欺騙、謀殺,都成為了間諜和行刺等特殊時期的偉大任務,但實質上人們還是進行著人騙人、人殺人的粗暴舉動。如果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在上帝的眼裡,這些都是一樣的劣行。在《血戰鋼鋸嶺》中,男主角:Desmond T. Doss,也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秉承訓誡,無論在世間經歷什麼,都不曾妥協、不違背自己信仰的人。
在2014年的影片《狂怒》里,同樣也沒有離開信仰這個話題。在坦克小隊迎來新成員時,老兵炮彈填裝手第一句問向他的,就是他信哪一種__。而新兵諾曼則是典型的還游離在信仰與現實間的孩子,高射炮手博德乾脆外號就叫做「聖經」,而布拉德·皮特飾演的隊長「戰爸」,最後也不再掩飾自己深知每一句禱告在聖經里的出處。他不是沒有信仰,也不放棄了信仰,而是把一切情感都隱藏起來,偽裝堅強。作為隊長,他從不參與士兵之間的信仰爭論,在戰場上他只相信武力,他的考慮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當炮彈打來時,祈禱並沒有任何的作用,你需要依靠的是你的反應和你的戰友。影片給我們看了一系列真實的個案,面對戰爭時,有人更加需要信仰的寄託,有人則可以隱藏自己的信仰,因為在戰場上,不需要柔軟的個人,要想活下來,你只能把自己變成戰爭機器,也就是殺人機器。
而在《血戰鋼鋸嶺》中,男主角Doss一直堅持做一位戰地急救人員,而不是持槍殺人的士兵。救人和殺人,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難得的是他有機會堅持自己的信仰,就算在一個看似無法堅持的時代和環境下,他用行動為自己創造出一條,在戰場上同樣雙手占滿鮮血,但是卻可以拯救他人的光輝道路。於是Doss變成了一個特別的存在,更加人性化的存在,他甚至是冷酷戰場上,唯一的暖流和眾人回家的希望。當士兵們看清戰場上的現實,無數人的生命都只是鋪路石,無數個倒下,又會有無數個跟上,直到攻佔高地成功,剩下最後一人為止,他們微弱的生命,都只會掩埋在焦土之下,無人問津。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看完之後不敢相信,覺得好萊塢主旋律真敢吹啊……
上網一查,發現這片子居然大多數都是真的,而且歷史上的戴斯蒙·道斯這人比電影更神,真英雄,也可以說是真二桿子……
道哥這人是標准紅脖子,農民、拜上帝、估計投票只投共和黨。他們家信的是個叫「基督復臨安息日會」(Seventh-Day Aaventists, 根據‘不悔’的回帖修改)的小教會。他確實不肯用武器,但除了第六誡之外更多是因為童年陰影,他爹喝醉了差點斃了他舅舅,道哥看著老爹被警察帶走,發誓絕不碰槍。
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時道哥是船廠工人,確實有資格留在後方,但他還是入伍了;入伍後他確實拒絕碰槍,因為信(shen)仰(jing)被軍法處置,他被定為「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後來成為二戰中唯一一個獲得榮譽勛章的拒服兵役者。(2016-12-09編輯:勛章名字根據評論更正。)
鋼鋸嶺的確是個400尺(一百多米)高的峭壁,美軍登陸後確實在上面掛了個下船用的繩網當樓梯,電影里沒演的是,那繩網是包括道哥在內的三個志願者掛上去的。我猜他們本來想過把這段放在電影里的,所以之前拍了些道哥爬山的片段。
不過這不是最扯的,最扯的部分導演不敢拍。
當時美軍攻上去後被日本人打了下去,電影里那段人海戰術A過去拍得精彩,但其實太小看日本人。根據戰報,日本人在山腹里構建了蜘蛛網一樣的暗道和工事,放美國人上來然後立刻發動,美軍其實是立足未穩、被日本人用火力拍垮的。
全軍潰退後道哥不走,獨自留下救人,開始無敵狀態的表演。包括在火線上包紮、提血漿輸血,從距離日軍陣地只有不到十米的地方拖回來一個傷員。
最扯的是,他竟然在槍林彈雨里忙活了十幾個小時而毫發無傷。事後還有自稱狙擊手的日本俘虜說在鋼鋸嶺見過這個作死的衛生兵但每次沖他開槍子彈都會卡殼。
當時一片混亂,道哥救了多少人沒人知道,他們營長要報一百,道哥自己謙虛說也就五十來個,雙方最後妥協報了七十五人。
第二次攻打鋼鋸嶺前他確實獲准讀經(因為是星期六,我試過理解他們那個教派非要在星期六做禮拜,結果發現自己英文其實不怎麼樣)。而這次美軍成功拿下了鋼鋸嶺,道哥忘了開掛、被手榴彈炸飛。也可能是星期六上班,他們教派的上帝生氣了。
道哥被炸飛之後電影就算結束了,但是,在七十年前,道哥的表演還沒有結束……
在被擔架抬下去的路上,道哥自己滾下擔架,因為發現了另一個傷員,他要把擔架讓給戰友,然後自己走回了急救站,此時他腿上至少有十七塊彈片,路上還被日軍狙擊手打了一槍。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如果,人類不把慾望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尊重放在第一位,那麼我想戰爭也不會發生,影片也只能是架空歷史的題材。但是人就是人,如果本能可以控制的住慾望,大家都可以相互尊重,那麼我想人類一定是進化到最頂端超脫現在的文明了。時間回到二戰時期,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無非是日本侵華、日軍空襲珍珠港、德軍大規模屠殺猶太人還有此片中拍攝的沖繩島戰役。
沖繩島戰役,太平洋戰役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錄戰役,日軍被俘虜或戰死的有10萬人,美軍也有8萬人受傷或身亡。光聽數字也許不太直觀,沒什麼畫面感,工人體育場官方給出的數據是可以容納1.5萬名觀眾,12個工體才足夠容納這些死傷者。12個工體,我仔細想了想,心中不寒而慄。
至於二戰為什麼打響以及從哪打響,我想歷史課本里已經交待的清清楚楚,這部電影里也沒妄圖在兩個小時的時間把這些事交待的清清楚楚,而是講述了一位參與了沖繩島戰役軍醫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與兄長哈爾打鬧時,抄起一塊板磚打傷了哥哥的頭,之後信仰力MAX,在與蘿西·舒特相戀後響應號召參軍,拒絕拿槍的他卻堅持著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頭,他酗酒的父親拉下老臉向上士求情他才不用在軍事法庭繼續自己的下半生,在鋼鋸嶺一戰中憑一己之力救死無數,包括之前對他侮辱的士兵與他意見相反的長官,還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較重要的一條在於尊重,尊重每個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個人應該做的。尊重,說起來很簡單,但究竟什麼是尊重?從影片中來說,尊重是救治曾經對自己拳腳相加的戰友,成功幫助他們逃離戰場、是救治曾經想要把自己從軍營里哄走的下士、是舉槍忍住沖動沒有殺死從小就開始酗酒打罵母親的混球父親。
在孤兒院里的Smitty不解,他的世界只有強者能夠生存,心中充滿了怨恨,他手中傾瀉著的機槍噴出的每一發子彈都是他對這個世界爆發出的不滿,他認為這個世界本應該就是這樣的,因為沒有愛、沒有信仰也沒有尊重,所以他問道斯,你手中的槍為什麼不射向混球父親。
「在我心裡他已經死了」道斯這么說,是的,除去信仰還有尊重,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正是這種尊重讓道斯的混球父親也救了他一命,也是他父親最後一次在熒幕前亮相。回想起道斯的父親站在墳墓前的模樣,還有從軍營里消失的模樣,還有打罵道斯母親的模樣,我懷疑這是不是一個人。在道斯的父親最後一次露面時,我只注意到了他的頭發、一戰時的美軍制服還有制服上三顆閃閃發亮的勛章。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也不再是那個混球父親,而是一個怕自己兒子下半輩子都待在軍事法庭里,拉下老臉去求老隊長,邁向老年的落魄中年人。
尊重,再從我糟糕的觀影體驗中表述,是我旁邊那男的一邊用微信發語音,一邊用公放聽對方發來的語音、坐在我後面的情侶若無旁人的打情罵俏、帶著小孩子來觀影的一對老夫妻根本不在意電影中的死人談笑風生、小孩子看見了死人大喊大叫、還有坐在我前邊的大哥從兜里掏出一套煎餅果子吃的正爽,末了還把油乎乎的塑料袋扔在了腳下。
有人會說我願意,你沒權利干涉我的自由。但是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你願意的同時就是在不尊重我,不尊重影廳里的所有人,也成功的讓我把這家影院從心中拉黑,這樣的電影院我再也不會去了,真的不該貪那20塊錢的便宜。電影最後,道斯成功的獲得了眾人的尊重,在戰爭中受傷的道斯獲得了眾人的救助,炮彈炸飛了他的聖經,他大聲呼喚,士兵把聖經交在他手裡,他把聖經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長的結局,影片的全部也不是在說尊重是靠自己爭取來的,而是在講一個得不到別人尊重甚至被人稱作是瘋子的人,如何贏取別人的尊重,世人也應該心存尊重。
想起了《老炮兒》里的劇情,六爺和他兒子之間的感情糾葛,中國和美利堅不一樣,五千年的傳統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改變的,老一輩的家長不懂得尊重,他們信奉的是傳統,打是親罵是愛、子不教父之過、棍棒底下出孝子。就連現在,我已經長大成人了,我爸喝多了叫我過去訓話,他一瞪眼我還不寒而慄,想起他小時候用皮帶抽我時我的慘狀。
所以在要求老一輩向美利堅看齊的時候,自己也要想想老一輩在自己的成長中付出了多少,是不是18歲之後就要求你自己找工作、自己養活自己了。至少我家裡並沒有,到了現在我還只能當個寄生蟲。
影片最後,沒看完道斯老爺子從容的笑我就逃一樣走出了電影院,第一件事就是給我爹打個電話(我的手機在電影院里收不到信號),發現他正在滿世界的找我,甚至給我所有朋友打了電話,這讓我感到很難堪,和朋友抱怨了一番,回家,喝二鍋頭吃花生米的他一臉嚴肅的看著我,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大發雷霆,醉醺醺的他給我的感覺是個獨守空房寂寞的中年人,我跟他笑了笑,也沒提他讓我多丟臉的事,連羽絨服也沒脫下來就迫不及待跟他吐槽我的觀影經歷,於是他也換上了一副笑臉,一邊聽一邊罵。
後來,想起了我奶奶小時候給我講的故事,就是那個小孩站在鏡子前,你對鏡子笑,鏡子里的人也會對你笑。大家都笑了,這個家會越來越好,這個社會越來越好,這個國家越來越好,這個星球也會越來越好。
無信仰者,硬說的話算是道教徒,看不懂信仰,只談尊重。
相關 文章 :
1.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信仰的力量
2. 紅海行動觀後感1000字
3.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讀書筆記
4. 《西遊記女兒國》觀後感600字 西遊記女兒國心得感悟
5. 諾蘭《敦刻爾克》淺談:"撤軍"故事,留下的戰爭疼痛
㈢ 《血戰鋼鋸嶺》:日軍為什麼不割繩讓美軍上不來,原因是什麼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的沖繩島戰役中,美軍二等兵戴斯蒙德·道斯,堅持個人信仰,最終經允許不持槍上了戰場,作為一位醫療兵,他在煉獄般的鋼鋸嶺奇跡地救出了75名戰友。相信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被這個血腥壯烈的故事燃爆了。《血戰鋼鋸嶺》在鏡頭上多中、近景,特寫,跟拍,很少全景、遠景。場面調度復雜但考究,觀眾看起來很流暢,兩方戰況瞭然於胸。在這么經典的戰爭片中肯定有不少疑問,為什麼日軍不割掉懸崖上的繩子阻止美軍上來呢?
所以,日軍不會割斷繩梯,他們就讓美軍深入島內,給美軍巨大的殺傷和消耗。此時,日本海軍開始「菊水」行動,「神風特工隊」自殺飛機及其自殺魚雷艇給外圍的美國海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和巨大心理震撼。海軍也面臨的嚴重的消耗,第五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當時面對自殺飛機憂心忡忡。但,為了支持地面部隊進攻和給養,還不能撤退。陸地上的難難推進,加上海面上「神風突擊隊」對美軍軍艦的打擊,是美國在沖繩戰役中付出慘痛的代價。
㈣ 對於電影《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應該如何評價
如何評價梅爾·吉本森導演的電影《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故事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他因為在沖繩島戰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勛章,同時也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在戰場上拒絕殺戮的醫療兵?
電影的結尾,出現了真實故事裡的原型人物,配上大氣磅礴的音樂,電影的主題和情感進一步升華。盡管這種做法非常傳統,但梅爾·吉布森用極為老練的手法將這個主旋律故事講的激動人心,壯懷激烈。
㈤ 電影《血戰鋼鋸嶺》經典台詞
台詞是戲劇表演中角色所說的話語。是劇作者用以展示劇情,刻畫人物,體現主題的主要手段。也是劇本構成的基本成分。下面為大家帶來了電影《血戰鋼鋸嶺》經典台詞,歡迎大家參考!
血戰鋼鋸嶺經典台詞:
1. I was dreaming about being a doctor,but…I did't get much school.
我曾經夢想成為一個醫生,不過······我沒怎麼上過學。
2. I can't stay here while all of them go fight for me.
當所有人都在為我戰斗的時候我不能留在這。
3. Do you figure the war is going to fit in with your ideas?
你以為戰爭是你想像的那個樣子?
4. While everydody eles is taking life,I'm gonna be saving it.That's gonna be my way to serve.
別人都在殺人,我在救人。這才是我為國參軍的目的'。
5. You know quite a bit killing does occur in war.
你知道戰場上殺人是再正常不過的。
6. Private Doss does not believe in viollence.
二等兵道斯不崇尚武力。
7. I don't think this is a question of religion. I think this is cowardice.
我不認為這是什麼信仰為題。你就個懦夫。
8. I don't know how I'm gonna live with myself if I don't stay true with what I believe.
如果我不堅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該如何活下去。
9. With the world so set on tearing itself apart,it doesn't seem like such a bad thing to me to want to put a little bit of it back together.
當整個世界分崩離析,我只想一點一點把他拼湊回來,這總歸不是什麼壞事。
血戰鋼鋸嶺劇情簡介:
電影《血戰鋼鋸嶺》是一部戰爭歷史片,梅爾·吉布森導演的第五部片子,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布·雷西、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泰莉莎·帕爾墨和雨果·維文主演。電影血戰鋼鋸嶺劇情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他因為在沖繩島戰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勛章,同時也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在戰場上拒絕殺戮的醫療兵。
電影《血戰鋼鋸嶺》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沖繩戰役,改編自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在這場激烈殘酷的太平洋戰爭中,雙方傷亡人數超過16萬人,數萬名當地平民喪生、受傷或被迫自殺。戴斯蒙德·道斯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赤手空拳救下75人的生命,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勛章。
由奧斯卡最佳導演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主演的二戰題材大片《血戰鋼鋸嶺》發布了孤膽英雄版海報。海報中加菲頑強沖入漫天炮火,孤獨而堅定的背影引發全球影迷的熱烈討論。中文版海報上「唯有孤膽英雄志,槍林彈雨任翔旋」的宣傳語更是充滿了熱血和情懷,讓人對影片的格調非常期待。
血戰鋼鋸嶺演員陣容:
戴斯蒙德·道斯 | 安德魯·加菲爾德
戴斯蒙德·道斯是一名虔誠的軍醫,是一個體格瘦弱,性格內斂的男孩,卻堅決拒絕在戰場上拿起武器。在一次戰斗後,他說服了軍隊讓他穿著制服,但不帶武器,最終他被招入美軍第77步兵師醫療部。在沖繩戰役中,戴斯蒙德不斷冒險把傷員從戰場上拖回進行治療,最後拯救了75條人命。
多蘿西·舒特 | 泰莉莎·帕爾墨
多蘿西·舒特是一名美麗善良的護士,也是戴斯蒙德·道斯的愛人,她與戴斯蒙德一見鍾情,並一起墜入愛河。
霍威爾中士 | 文斯·沃恩
霍威爾中士剛開始總是欺負戴斯蒙德,逼迫戴斯蒙德拿起武器。最後,在戰場被戴斯蒙德救回一命。
湯姆·道斯 | 雨果·維文
戴斯蒙德的父親,是一名在法國服兵役時曾經受傷的一戰退伍老兵,因為好友在戰場的犧牲,走不出悲傷的陰影,長期酗酒並且實施家庭暴力。在自己的兒子參軍入伍之後,努力嘗試獲得戴斯蒙德的諒解。
葛洛佛隊長 | 薩姆·沃辛頓
葛洛佛隊長是戴斯蒙德在軍隊的上司,試圖拿軍事法庭的規定要求拒絕持槍的戴斯蒙德·道斯必須要隨身攜帶武器。
㈥ 看過《血戰鋼鋸嶺》的都來說說,這個片子好看嗎
《血戰鋼鋸嶺》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戰爭片,很好看。
美國和日本,兩個擁有各自堅定信仰的國家,在太平洋上碰撞出了最殘酷的一場場戰役。電影最後也給了武士道精神一個庄嚴的鏡頭,戰場上的士兵沒有對錯,他們都在為各自的信仰戰斗。這個片子講的是信仰的力量,影片結尾處的日本人切腹自盡也有他們對自己的天皇和武士精神的信仰,更有道斯基督教的信仰。
㈦ 鋼鋸嶺戰斗歷史資料
最近美國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熱映,引發了人們對於太平洋戰爭中沖繩島之戰的濃厚 興趣 。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用。
本月8日上映的戰爭大片《血戰鋼鋸嶺》獲得口碑票房雙豐收,看過的觀眾應該知道這是根據真實戰役改編的,那麼血戰鋼鋸嶺 歷史 原型究竟是哪般?這就為你介紹男主角戴斯蒙德·道斯真實經歷。
戴斯蒙德·道斯歷史原型介紹
戴斯蒙德·道斯歷史原型
戴斯蒙德·道斯的檔案上有拒絕服兵役的「黑歷史」,可是他又主動報名參軍,因為拒絕使用武器,曾被送上 軍事 法庭,結果卻又在戰場上赤手空拳挽救了75個戰友而被美國總統杜魯門親自授勛……要不是「有圖有真相」,歷史上確有此人、確有這些事,估計大家會覺得這是個有 想像力 的編劇編出來的 故事 。
如今,隨著好萊塢大片《血戰鋼鋸嶺》的上映,這個故事的原型人物戴斯蒙德·道斯再次被世人關注。
《血戰鋼鋸嶺》是大腕兒梅爾·吉布森沉寂十年之後的導演新作,這部電影於11月4日在北美上映,贏得一片叫好之聲,被認為是即將到來的頒獎季的熱門影片。
通過該片,大無畏的人類精神又在銀幕上大放光彩。主人公達到了神一樣的高度,帶來了天國般的溫暖救贖,但是,他卻並不是偽神,而是真人。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位達到神一樣的高度的人——戴斯蒙德·道斯的傳奇故事。
血戰鋼鋸嶺男主原型
血戰鋼鋸嶺男主原型
中文名:戴斯蒙德·道斯
外文名:Desmond Thomas Doss
國 籍:美利堅合眾國
出生地:美國弗吉尼亞州林奇堡市
出生日期:1919年2月7日
逝世日期:2006年3月23日
職 業:軍人
信 仰:
__服役部隊:第77步兵師 第307步兵醫療分隊 1營 B連
參加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 關島戰役 萊特島戰役 沖繩島戰役
勛章:榮譽勛章 銅星勛章(2枚) 紫心勛章(3枚)
配偶:Dorothy (nee Schutte) Doss (m. 1942–1991),
Frances (nee Duman) Doss (m. 1993–2006)
戴斯蒙德·道斯生平經歷
戴斯蒙德·道斯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殺害一個敵人,而獲得美國國會榮譽勛章的美國軍人。道斯1919年2月7日出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林奇堡市,他的父親威廉托馬斯·道斯是一名木匠,母親名叫伯莎(奧利弗)·道斯。
道斯在戰爭期間服役於第77步兵師,第307步兵團醫療分隊,1945年,他所屬的部隊接到的 命令 是進攻當時位於沖繩島的鋼鋸嶺——一個400英尺高,近乎垂直的懸崖。
沖繩島戰役有「鐵暴雨」之稱,這場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萬名士兵戰死或被俘虜,美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8萬人。
沖繩島僅僅40平方公里大小,平均每平方公里至少傷亡4500人,平均每2個人就要殺死1名敵人,是公認的歷史上最殘酷的戰役之一。在沖繩的戰斗結束數星期後,美軍得以使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及長崎,最後導致日本投降。
手無寸鐵的道斯就來到了這片戰場上,在這片不到40公里的島上,遍布日本人設的機關、埋伏、碉堡和地洞。當美軍剛一登頂,便遭受到猛烈的炮火攻擊,不得不下令撤退,然而道斯卻在全軍退回山腳的情況下,獨自留在了山崖頂上。
一個人面對日軍以及漫天炮火,一次又一次沖入,將戰友拖出來,再在懸崖邊,用自己發明的方式把隊友綁好,放下山崖,「ONEMORE」(再救一個),道斯的心中只有這個聲音,這個信仰讓他一人在彈火中救出了75人。
之後,道斯說:「戰場上遍布著屍體。我不能把我的兄弟們留在戰場,他們知道,只要我能,我一定會照顧他們,一定會帶他們回家。」
事實上,道斯也是那樣做的,有一個士兵,雙腿被炸斷,胸部中彈。在其他軍醫已經放棄他時,道斯硬是把他拖到了後方,最後這個士兵生存了下來,活到72歲。而在電影中,他甚至還救出了幾個受傷的日本兵。
一天就救出了75人,使道斯成為英雄,而事實上,在那致命的一場戰斗之前,道斯已經救了很多人,在一次行動中,他不幸被擊中。但他只是隨便包紮了一下,就又返回戰場,當他的左臂被手榴彈擊中,他依然憑借自己的毅力走回救治站。
後來他的左腿被手榴彈炸斷,他無法行走,只好被戰友用擔架抬回後方,但當他看到比他更嚴重的傷員後,就從擔架上滾下,將救治的機會先讓給其他人。
道斯的英勇贏得了戰友們的極大尊重,他甚至成了大家的「保護神」,在戰斗之前,隊友們甚至要求先讓道斯為大家祈禱。道斯的英雄行為獲得了美國國會榮譽勛章。
1945年11月1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為道斯親自授勛,道斯由此成為二戰期間第一個拒服兵役,沒有任何殺死敵人記錄卻獲得最高榮譽的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只有三人獲得此特殊表彰(另兩個分別是托馬斯·貝內特和約瑟夫·拉波因特)。
導演梅爾·吉布森在采訪中曾提及:「他的故事令人難以置信,簡直是英雄主義的頂峰。」當信仰與戰爭糾纏在一起時,會是世間最難解的問題,但是,《血戰鋼鋸嶺》不是在討論宗教,而是在講一個人內心的強大,這個人因為堅持著不願去屠殺別人的信念,而有了一段不同於別人的傳奇。
在這個不可摧毀的精神內核下,美國主旋律的高昂宏大找到了一個堅實的基點。道斯的光芒是透過銀幕一點點地散發出來的,他的成長帶著家庭矛盾和時代的印記,他參軍在軍營也是「問題士兵」,與高層進行著不卑不亢的對峙,但是,當他轉身沖向槍林彈雨的時候,他的那個始終被嘲笑的信仰卻成為神跡——神不是用來祈禱和稱頌的,更是用來行動的。
雖然李安導演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揭開了美國社會英雄夢虛偽的一面,但是,不得不承認,看了《血戰鋼鋸嶺》,還是會讓人被深深打動,讓那力量在心間駐留。
沖繩島戰役,他少了一個肺和五根肋骨
《血戰鋼鋸嶺》的結尾將道斯定格在英雄的一幕,之後就是他和妻子多蘿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至妻子1991年因腦癌病逝。但實際上,道斯飽受戰爭創傷,並不是只在最後腿部受了重創而已。
據悉,道斯在沖繩島戰役中四次負傷,一次戰斗讓他少了一個肺和五根肋骨,後來因為 肺結核 而在1946年離開部隊。他花了五年時間接受有關肺結核的治療。
受傷病所困,道斯的身體一直不好,他和妻子就生活在喬治亞州的小農場,兩人生有一個孩子。在多蘿西去世後,道斯又與弗朗西斯·杜曼結婚,2006年,戴斯蒙德·多斯在家中逝世。他的遺體被安葬在田納西州的查塔努加市國家公墓。
電影中,道斯與妻子一見鍾情,還因此獻血,事實上,這是把兩件事合在了一起,如前所講,道斯去獻血是因為他在廣播中聽到呼籲大家為一位遭遇車禍的人獻血,不過,導演梅爾·吉布森表示,道斯對多蘿西確實是一見鍾情。
「據我所知是這樣的。這么安排也有點是為了道斯——他本身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有點孤注一擲,並且有另一種精神引領著他。這一點沒法分析也不好形容,感覺他有點超脫:潛意識和精神上的行為比較多,差不多是這樣。我喜歡這樣的故事,特別是這些在艱苦環境中平凡卻偉大的人和事。」
2004年,一部名為《良心拒服兵役者》的紀錄片拍攝完成,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道斯,他的故事還曾被出版成書,不過道斯生前對於將其故事拍成電影比較謹慎,他認為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為和平犧牲自己、已經長眠在土地里的戰友。
如果一定要拍成電影,他希望把他的故事交給有能力的、可以值得信任的、理解他的電影人手裡,最終,在他逝世十年後,梅爾·吉布森將其搬上銀幕。
扮演道斯的安德魯·加菲爾德說扮演這個角色,是對自己的救贖,因為道斯擁有一個美麗的靈魂,他是個內心干凈的、純粹的、簡單的鄉村男孩:「對我來說這就像是獲得救贖,因為我只能夢想成為這種孩子般的人。」
梅爾·吉布森也認為,觀眾無需更多考慮道斯的宗教信仰,而應對戰爭、對生命的本質深思,「戰爭是件悲慘的事情,但戰爭還是會不斷重復上演。這部電影中,大家可以看到,在戰爭面前人類的靈魂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我覺得還要有更深層面的思考,這也是這部電影所想表達的。」
血戰鋼鋸嶺歷史原型道斯
道斯為什麼不拿任何武器上戰場?
電影《血戰鋼鋸嶺》真實還原了二戰期間一位美國二等兵的「牛人牛事」。戴斯蒙德·道斯是美國歷史上唯一活著接受ConscientiousObjector榮譽的人。
所謂的ConscientiousObjector,就是因為宗教和信仰原因而拒絕服兵役的人,他願服兵役,只不過拒絕拿任何武器。
於是,「牛人」獲准以醫療兵身份不攜帶任何武器奔赴戰場,最終憑借勇氣與智慧挽救75人性命,獲得由杜魯門總統親手頒發的美國國會榮譽勛章。
在世界軍事歷史上傷亡最慘烈的二次世界大戰中,在死亡人數超16萬的沖繩島登陸戰中,戴斯蒙德·道斯手無寸鐵,憑借心中的信念活了下來。
加菲飾演美國二戰英雄DesmondDoss, 事跡 每每感動不少人:出自自身信仰,他拒絕帶武器上戰場,拒絕殺人,被稱為懦夫,也上過軍事法庭。
但他致力於以自己的方式「作戰」:救人。經常在戰場上冒著炮火,奮力救助受傷的戰友,一救幾十人甚至更多,即使這讓他多次受傷。
2006年,戴斯蒙德·多斯在家中逝世。他的遺體被安葬在田納西州的查塔努加市國家公墓。
血戰鋼鋸嶺歷史原型道斯被授予勛章
《血戰鋼鋸嶺》鋼鋸嶺是什麼地方,在戰爭中起到什麼作用?
大家可以看一部由伊斯特伍德導演的《硫磺島的來信》。裡面更詳細的展示了日本人在這些懸崖峭壁的島挖的盤絲洞。在鋼鋸嶺日本人也是這么乾的。所以美國人剛上島的時候,對這些懸崖峭壁很是頭疼。
於是多斯和另外兩位士兵一起用貨網做了一個簡易的攀岩的道具。而這個道具在電影中多斯到戰場時候已經有了,而且還相當的完整,但現實中,這個攀岩的道具十分的簡陋。
《血戰鋼鋸嶺》道斯救援日本兵?
這一段是在紀錄片里道斯的戰友的描述。當然了,這位戰友因為 政治 正確,他的用詞非常小心,說得很含糊。
一會說的是日本士兵威脅了道斯,一會說只是看見了某個日本兵有美國式包紮。而且道斯因為大愛嘛。等等等等。但是至於到底有沒有這件事情,至今還是一個小秘密。
通過血戰鋼鋸嶺歷史原型可以知道,雖然從不曾持槍,但是英雄總有相似之處,戴斯蒙德·道斯將__作為信仰,但是他和不曾是別人的信仰呢?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能夠走進影院,感受更多震撼!
㈧ 電影《血戰鋼鋸嶺》中,日軍沒有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這是為什麼呢
《血戰鋼鋸嶺》主要講的是二戰時期美、日雙方在沖繩島戰役時期,最為慘烈的鋼鋸嶺大戰期間發生的事情,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在戰爭中英勇搶救隊友,不顧自身安危,硬是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救出了一個連隊的故事。
電影對戰場描述的非常真實以上情況也就能夠解釋日本人為什麼不砍斷繩索的——其實坡面落差並不大,沒有電影描述的那麼高,如果有那麼高,那麼完全可以居高臨下狙擊美軍。或者放美軍進來以後破壞這個網,至少也能遲滯美軍的進攻。實際情況是日軍頗不破壞都沒什麼意義,還不如留著放更多的美軍進來,打近身戰。
沖繩島戰役的慘烈是空前的,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萬名士兵戰死或被俘虜,美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8萬人。同時,數萬名當地平民喪生、受傷或被迫自殺,也是二戰時期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