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把英國作家約瑟芬 · 哈特的小說《情劫》改編成電影的是誰
把《情劫》改成電影的法國導演路易·馬勒(1932-1995,Louis·Malle),歷來取材大膽,是法國新浪潮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
約瑟芬·哈特(1942-2011),愛爾蘭籍英國作家。英國女作家約瑟芬·哈特一共發表過6部小說。《情劫》是她的第一部小說,也是她的成名之作。改編成同名電影(Damage),1992年底開始上映。在歐洲一度用過《Fatale》的片名,取劫數難逃之意,中譯名《烈火情人》或《愛情重傷》的片名,傑瑞米·艾恩斯、朱麗葉·比諾什等主演。
② 烈火情人講的什麼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史蒂芬和兒子的女友安娜發生了不倫戀情,最後導致悲劇的故事。
史蒂芬是英國保守黨官員,和妻子英格麗、兒子馬丁、小女兒薩莉過著幸福、舒適的生活。在一次宴會上,史蒂芬與馬丁新認識的女友安娜墮入愛河。
在慶祝馬丁被報社提升的宴會上,安娜給大家講了其兄弟阿斯頓自殺之事,她後來對史蒂芬說,阿斯頓是因愛上她而自殺。
安娜和馬丁在巴黎一家旅館幽會,史蒂芬從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會議離開以和安娜見面,安娜又與史蒂芬做愛。馬丁和安娜宣布定婚的當晚,史蒂芬溜進了安娜的卧室被薩莉發現。
在兒子舉行婚禮的前夕,史蒂芬與安娜在公寓里進行最後的幽會,卻被馬丁偶然撞上,悲傷而恐懼的馬丁不慎從樓上跌下當場摔死。
英格麗了解事情的真相後憤怒地離開了史蒂芬,史蒂芬辭掉一切職務,獨自住在法國一個小鎮里,茫然地注視著他、安娜和馬丁的一張放大了的合影。
(2)法國電影愛情重傷豆瓣圖片擴展閱讀:
《烈火情人》主要人物:
1、史蒂芬
史蒂芬是政府部門的高級官員,他視事業為天職,是善於自我控制的完美主義者。他的政治生涯正處於頂峰:被首相接見,即將入閣,諸如此類,並且總把家庭的重要性掛在嘴邊。
然而因為他和安娜的丑聞,最後,大有前途的政治家引咎辭職。他遺世獨立,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回憶中度過自己的餘生。
2、安娜
安娜是個有心理障礙的女人,青春期與兄弟的不倫之戀導致了兄弟的自殺,在負疚感的折磨下,此事成為她一生的陰影。
安娜無法像常人一樣獲得真正的愛情和常態的家庭生活,於是她轉而濫交,企圖從性生活中尋找平衡。她誘惑自己未婚夫的父親,也就是事業有成的政客史蒂芬。
3、英格麗
英格麗是史蒂芬的妻子,是一個金發女人,雖已兒女成行,卻風韻猶存,溫文爾雅,對史蒂芬更是體貼關懷,柔情備至。
在兒子馬丁意外身亡後,她痛不欲生,痛斥史蒂芬並聲稱嫁給史蒂芬這個偽君子是個錯誤,憤然離開史蒂芬。
③ 美國電影,部長和一個女子相好,兒子又和這個女子戀愛啦,是什麼電影
這是影片《愛情重傷》。
導演:路易·馬勒
編劇:戴維·黑爾/約瑟芬·哈特
主演:傑瑞米·艾恩斯/朱麗葉·比諾什/米蘭達·理查森/魯珀特·格雷夫斯/伊安·邦納
類型:劇情/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英國 / 法國
④ 世界100部經典的電影有哪些
城南舊事
2. 天堂回信
3. 芙蓉鎮
4. 剃頭匠
5.我的九月
6.春光乍泄
7.讓子彈飛
8.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
9.陽光燦爛的日子
10.活著
⑤ 請問有誰知道哪裡可以在線觀看或者下載法國電影<<愛情重傷>>(damage)
試試這個
http://www.dvd2.cn/Xunlei/10/2007-06-06/5777.html
⑥ 要歐洲電影發展史,在線等
歐洲是電影的發源地,在世界電影史上曾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一代代的歐洲電影工作者憑著對電影藝術的執著追求,向世人奉獻了舉不勝數的傳世佳作。一代代的歐洲電影工作者憑著對電影藝術的執著追求,向世人奉獻了舉不勝數的傳世佳作。
1.首先將聲音、色彩運用於電影
2. 率先使用了寬銀幕
3.每一次興起概念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超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所眾周知,1928年西班牙人路易斯布努艾爾的那部24分鍾的短片《一條安達魯狗》中刀片切割人眼球、口中長出頭發等的怪異鏡頭,開創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先河)
4.新浪潮電影的根據地。
這些技術和風格上的電影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電影的最初面貌,而使之成為一門藝術,時至今日,歐洲的電影人們仍在孜孜不倦地對第七藝術--電影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目前市面上很難見到那些歐洲電影大師級人物的作品,不過每當談起這些響當當的名字:英格瑪.伯格曼、阿倫.雷乃、費德里科.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弗郎索瓦.特呂弗、賴納.沃納.法斯賓德,許多影友便禁不住眉飛色舞。
新浪潮,肯定首先想到的是法國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由克羅德夏布羅爾、弗郎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爾達和埃立克羅邁爾這幾位《電影手冊》雜志的編輯掀起的這場電影新浪潮,從1958年到1962雖說持續時間不算長,但對整個世界電影卻產生了巨大影響。
這期間的代表作品是:特呂弗的《胡作非為》(即《四百下》)、戈達爾的《精疲力盡》等。
隨即響應這股洶涌浪潮的歐洲導演多達100多號子,如「左岸派」的代表人物阿侖雷乃(《廣島之戀》)阿涅斯瓦爾達以及德國電影奇才法斯賓德(《水手奎萊爾》),也有科班出身的路易馬勒(《再見孩子》、《愛情重傷》)等以及一些魚龍混雜之人。
作為一場運動,新浪潮只是曇花一現便很快消失了,不過它的影響卻改變了以後的兩代電影人,如今這股當年被視為無政府主義的風潮再次席捲了法國乃至歐洲電影圈,新生代的電影家們向七八十年代迴避現實與回歸「優質電影」的傾向提出的挑戰。
與盧克貝松(反映退縮到大海深處孤獨生活的《碧海情》)、讓雅克阿諾(幽閉禁錮人性的教堂生活的《玫瑰的名字》)、卡拉克斯(無人的石橋下那永遠不靠岸的漂泊愛情故事《新橋戀人》)等人的唯美主義和非人格化的意象色彩不同,以埃立克羅尚、科里科拉爾等人開創的電影新新浪潮,回歸過去雷諾阿時代的現實主義傳統,不僅時代鮮明,而且沒有花哨的攝影技巧,靠的是以人性在現實中的真實體現打動觀眾。
1989年的《冷酷祭典》如一股清風吹入影壇,這部榮獲威尼斯、凱撒最佳女主角、多倫多影評人大獎的影片,描述的是兩位個性很強的女性,由於都曾有過被迫殺人的經歷而結識到成為好朋友,然而現實中並非如她們所意願地發展,直至在作保姆的主人家裡迸發出所有激情。
另外一部代表作品就是92年的《瘋狂夜》,這部編導兼主演本人因愛滋病死去的反映當今愛滋病時代的真實見證的影片激情四溢,無論從電影史上還是社會學角度而言,均堪稱里程碑,因為它是第一次直面愛滋病患者的真實生活並以其獨特的魅力改變著社會對愛滋病及其患者的態度。 95年的《仇恨》和《誘餌》(新鮮誘惑)都屬於這類取材於社會、更接近觀眾的影片,不過這股新新浪潮的影片對整體電影業發展和社會現狀是否有好處,排除藝術本身的因素不談,現在還很難作出結論。 95年的《仇恨》和《誘餌》(新鮮誘惑)都屬於這類取材於社會、更接近觀眾的影片,不過這股新新浪潮的影片對整體電影業發展和社會現狀是否有好處,排除藝術本身的因素不談,現在還很難作出結論。
現在翻回去來看看戈達爾的名作《精疲力盡》,影片描寫一個四處為非作歹的強盜在一個americangirl的幫助下躲避警方的追捕,最後還是被她告發,死於警察的槍口之下。現在翻回去來看看戈達爾的名作《精疲力盡》,影片描寫一個四處為非作歹的強盜在一個american girl的幫助下躲避警方的追捕,最後還是被她告發,死於警察的槍口之下。 影片之所以轟動是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視角觀察人生,表現了人的行為的隨意性、無目的性以及人際關系的冷漠,而且它還表現出對傳統電影規范和陳舊的技術法則的蔑視與背離,採用靈活的敘事方式、畫面格式與跳接等大膽技巧」。影片之所以轟動是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視角觀察人生,表現了人的行為的隨意性、無目的性以及人際關系的冷漠,而且它還表現出對傳統電影規范和陳舊的技術法則的蔑視與背離,採用靈活的敘事方式、畫面格式與跳接等大膽技巧」。
特呂弗的《胡作非為》早於同年的《精疲力盡》,這小子是靠大量觀摩電影而「自學成才」的導演,與他經歷極為相似的導演就是美國鬼才昆汀.塔倫蒂諾,據說昆汀在導演《黑色小說》之前,每天要看上五六部電影。特呂弗的《胡作非為》早於同年的《精疲力盡》,這小子是靠大量觀摩電影而「自學成才」的導演,與他經歷極為相似的導演就是美國鬼才昆汀.塔倫蒂諾,據說昆汀在導演《黑色小說》之前,每天要看上五六部電影。1959年的這部影片描述13歲少年杜瓦爾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均得不到溫暖的情況下,屢次出逃並最終走上犯罪道路。 1959年的這部影片描述13歲少年杜瓦爾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均得不到溫暖的情況下,屢次出逃並最終走上犯罪道路。有傳聞說這部影片是特呂弗的自傳體,如同《黑色小說》是昆汀這個小混混的自我寫照、《陽光燦爛日子》是姜文和王朔的兒時一般,它勝在以樸素的紀實風格、濃厚的生活氣息、細膩的心理揭示及實景拍攝、攝影機連續運動、長鏡頭的恰當使用等藝術創新手法上,它也使得特呂弗首次拍長片便獲得了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真的同昆汀與他的《黑色小說》如出一轍。有傳聞說這部影片是特呂弗的自傳體,如同《黑色小說》是昆汀這個小混混的自我寫照、《陽光燦爛日子》是姜文和王朔的兒時一般,它勝在以樸素的紀實風格、濃厚的生活氣息、細膩的心理揭示及實景拍攝、攝影機連續運動、長鏡頭的恰當使用等藝術創新手法上,它也使得特呂弗首次拍長片便獲得了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真的同昆汀與他的《黑色小說》如出一轍。
再來看看德國的新浪潮,歷史上德國影片一直不乏極為優秀的作品,1979年施隆多夫的《鐵皮鼓》玩命獲獎,使德國電影得到了世界公認。再來看看德國的新浪潮,歷史上德國影片一直不乏極為優秀的作品,1979年施隆多夫的《鐵皮鼓》玩命獲獎,使德國電影得到了世界公認。德國電影新浪潮始於六十年代末,代表人物當首推Rainer WernerFassbinder(法斯賓德),這位英年早逝的電影奇才是「反戲劇劇院」流派的主要人物。德國電影新浪潮始於六十年代末,代表人物當首推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法斯賓德),這位英年早逝的電影奇才是「反戲劇劇院」流派的主要人物。 1969年僅24歲的法斯賓德就以其處女作品《愛比死更冷》聞名於世,他不權是編劇、導演,而且還親自上陣作主角,從其短暫的14年電影生涯共拍出41部影片來看,在世界電影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他暢導的「新德國電影」運動,直到今天以維姆文德斯為代表的德國電影人仍在發展壯大。 1969年僅24歲的法斯賓德就以其處女作品《愛比死更冷》聞名於世,他不權是編劇、導演,而且還親自上陣作主角,從其短暫的14年電影生涯共拍出41部影片來看,在世界電影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他暢導的「新德國電影」運動,直到今天以維姆文德斯為代表的德國電影人仍在發展壯大。
法斯賓德最重要的兩部作品是1979年的《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和1982年的絕筆之作《水手奎萊爾》,前者使德國電影打入了美國乃至世界市場,後者剛是一部情色經典,這所以說它是情色作品,是因為該片充滿了同性戀、雙性戀以及佔有欲極強的中年婦人的亂倫行為。法斯賓德最重要的兩部作品是1979年的《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和1982年的絕筆之作《水手奎萊爾》,前者使德國電影打入了美國乃至世界市場,後者剛是一部情色經典,這所以說它是情色作品,是因為該片充滿了同性戀、雙性戀以及佔有欲極強的中年婦人的亂倫行為。這是一部表現主義作品,沒有完整的敘事結構,事件之間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人物的行為既無動機,又無邏輯,整部影片象一篇用影像構成的寓言。這是一部表現主義作品,沒有完整的敘事結構,事件之間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人物的行為既無動機,又無邏輯,整部影片像一篇用影像構成的寓言。「它是法斯賓德個人經歷的寫照,也是他構築極端世界的模式:一個無愛的世界,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充滿了爭斗、欺詐、謀殺和性。」為表現這一世界,法斯賓德在整部影片當中都使用同一種顏色--橙色,這是一種表現色情的色彩,使觀眾產生一種壓抑感,「好象進入地獄,使人透不過氣來」。 「它是法斯賓德個人經歷的寫照,也是他構築極端世界的模式:一個無愛的世界,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充滿了爭斗、欺詐、謀殺和性。」為表現這一世界,法斯賓德在整部影片當中都使用同一種顏色--橙色,這是一種表現色情的色彩,使觀眾產生一種壓抑感,「好像進入地獄,使人透不過氣來」。
文姆文德斯的作品近兩年在大陸碟市上已經屢見不鮮,從〈德克薩斯州的巴黎〉(1984)到〈直到世界末日〉(1990)(3碟),從〈天使之翼〉(1987)到〈暴力啟示錄〉(1997)文德斯的成功證明了自己是當之無愧的當代德國電影代言人。文姆文德斯的作品近兩年在大陸碟市上已經屢見不鮮,從〈德克薩斯州的巴黎〉(1984)到〈直到世界末日〉(1990)(3碟),從〈天使之翼〉(1987)到〈暴力啟示錄〉(1997)文德斯的成功證明了自己是當之無愧的當代德國電影代言人。 同時他也是獲次數最多的德國導演,〈德州巴黎〉獲戛納金棕櫚大獎,86-87年間的半紀錄體影片〈柏林上空〉獲戛納影評人特別獎及歐洲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同時他也是獲次數最多的德國導演,〈德州巴黎〉獲戛納金棕櫚大獎,86-87年間的半紀錄體影片〈柏林上空〉獲戛納影評人特別獎及歐洲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此外,〈天使之翼〉還被無恥的好萊塢在96年翻拍成〈天使之城〉(X情人)。此外,〈天使之翼〉還被無恥的好萊塢在96年翻拍成〈天使之城〉(X情人)。
⑦ 《烈火情人》:一場因為愛情所以盲目的不倫之戀
像極了《人間中毒》的軍官金鎮平,當愛已成往事,只剩下心如刀絞,卻仍然心存僥幸,期望得到感情另一端的認可和肯定。
史蒂夫也好,金鎮平也罷,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THE END——
PS.想看這部影片,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伍脊六獸(ID:WJLS2016),回復「烈火情人」即可收到。
⑧ 烈火情人電影高清資源有嗎
《烈火情人 (1992)》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erOkLGCqvYTvadeSEKHqcQ
⑨ 電影烈火情人豆瓣評分
電影《烈火情人》的評分是7.3分,這部電影講述了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在一個意外的人到來之後發生的故事。
這一家三口的成員分別是爸爸,媽媽和兒子,這個意外到來的人則是兒子的女友。
兒子的女友是一個非常分裂的角色,因為她本身是作為兒子的女友這個身份出現在這個家庭里的,但是她又喜歡上了這個家庭中的爸爸,並且都發生了感情。所以就導致了一些很明顯的倫理問題的出現。
兒子的女友的童年時期給她留下了不少的陰影,正是造成這個角色想法非常分裂的原因,而這也體現在了她的感情經歷上。
這個家庭也因為她的原因變得破碎,兒子在不小心撞見了爸爸和女友之間的事情之後,掉下樓摔死了。而這個家庭也理所應當的變得非常的破碎,在感情上和現實中都有非常大的問題需要去面對。
⑩ 烈火情人的影片評價
路易·馬勒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僅僅滿足於簡單地展示這樣一個頗有一點人本主義色彩的情色故事,因為電影畢竟不是精神分析學說的論文。一部影片無論揭示了多麼有價值的思想,如果不能給人以美的體驗,那就不成其為電影,不成其為藝術,也就不可能具有攝魂奪魄的美感。
路易·馬勒以審美的眼光觀照這個人類的禁忌,在訴說這個故事的過程中使每一個電影元素都達到了美的極致。
影片的音樂和音響與情節水乳交融。故事開端,表現史蒂夫和家庭僅有的那麼一抹溫馨和後來表現岳父家的田園景色時使用了歡愉的鋼琴音色;史蒂夫和安娜的愛情主題以沉重不安的大提琴音色表現;史蒂夫和安娜最後一次做愛,導致馬丁慘死的主題則使用了小號的音色,那樣凄厲,那樣驚悚,那樣不安;影片結尾,隨著史蒂夫最後一句內心獨白結束,由大樂隊演奏的弦樂和主人公的心潮一起湧起,那種永世的哀痛,那種不可言說的遺恨,令人不忍卒聽。還有,史蒂夫和安娜在巴黎的一座教堂下,伴著教堂的鍾聲做愛——這種將聲色和靈魂、墮落與聖潔的激盪以鍾聲凝聚在特定時空的處理,令人震撼,令人無法忘懷——音樂和電影都適於表現人的潛意識,作為一位電影大師,路易·馬勒當然不會把音樂和音響僅僅當作烘托氣氛、渲染情緒的輔助手段,而是當作敘事的有力語言。
影片的攝影堪稱經典。光線、構圖,幾乎每一個鏡頭都讓人想起安格爾、倫勃朗的經典畫作。影片的內景都是暖調,與溫情、情慾、主人公的心境十分吻合。外景則綠得發鮮,有如油畫。英國人透過鏡頭選取的生活場景總會讓你美得心都顫抖,他們又善於把悲劇放在絕美的場景中展開,這似乎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電影自覺,一種電影傳統。我們就在這美的極致中體驗著男女主人公的沒有結果——美麗的現實和悲劇的預示形成鮮明的反差,越美越令人難以承受他們命運的凄楚和悲涼……
《烈火情人》透過驚世駭俗的亂倫,透過無所顧忌的情慾,將情色歸為空幻,將執著化為喟嘆,令人不能不為之動容,這才是它的根本魅力所在!
路易·馬勒和歐洲電影的絕美之作。毫無疑問,路易·馬勒並不想對男女主人公的亂倫做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式的道德批判。而更注意通過二人近於癲狂的身體對話,在罪與罰、痛與快之間體現一種心靈的裂變。並為這種裂變尋求到人成其為人的心理依據。
這是一部法國電影大師為英國人執導的作品,英法是人文主義的故鄉。這樣的合作方式使影片的美學追求和敘事、表演、音樂、影像諸元素無不具有歐洲電影的鮮明特點:深沉內斂,無處不在的人文主義精神;個性化的電影追求;節奏沉穩、順暢;敘事深沉細膩;充滿詩意的影像風格……
亂倫是人類最大的禁忌。路易·馬勒對這種禁忌的詩意表現主要體現為敘事的人本主義視點。這對20世紀西方藝術家而言是一種自覺。
毫無疑問,並為這種裂變尋求到有意識的,更多的是潛意識的,也就是人成其為人的心理依據。
影片導演路易·馬勒不對男女主人公的亂倫做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式的道德批判,而更注意通過兩人近於癲狂的身體對話,在罪與罰、痛與快之間體現一種心靈的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