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電影《洞》le.trou
◆原 名:Le Trou
◆譯 名:洞
◆導 演:雅克·貝克 Jacques Becker
◆演 員:米歇爾·康斯坦丁Michel Constantin .... Géo
吉恩·凱樂蒂Jean Keraudy .... Roland
菲利普·勒魯瓦Philippe Leroy .... Manu
Raymond Meunier .... Monseigneur
Marc Michel ...
◆類 型:驚悚/劇情/犯罪
◆片 長:132分鍾
◆上 映:1960年
◆國 家:法國
◆語 言:法語
◆字 幕:外掛中英文 點擊下載
◆文 件:2x49x15mb
◆鏈 接:http://imdb.com/title/tt0054407/
◆評 分:6.7/10 (1,336 votes)
◆顏 色:黑白
-----------------------------------------------------------------
◆視頻尺寸:640x384
◆壓縮格式:XviD + MP3
-----------------------------------------------------------------
◆簡 介:
法國犯罪片大師雅克·貝克(《金盔》、《金錢不要碰》)生前最後一部作品,榮獲法國電影評論協會最佳影片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外國男演員提名、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法國《電影手冊》十大佳片之一,被評論界認為是「電影史上最緊張激烈、最強有力的、最震撼人心的犯罪題材影片」。
一群被關押的犯人計劃了一個驚心動魄的逃獄行動,他們決定在牢房的牆上挖一個洞,影片圍繞他們挖洞的過程展開,但這群犯人的空間和行動總是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
本片是法國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黑色電影之一,犯罪片大師雅克·貝克起用了一班名氣不大的演員,將《洞》拍攝成為一部經典越獄片,不但情節豐富、引人入勝,而且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真正的藝術傑作。
評論:
克勞德是個在押犯,因為監舍需要修理而搬到了11號牢房,牢房裡的四個人抱怨太擠,卻不得不服從監規接受新的一員。彬彬有禮的克勞德也終於獲得了四個人的認可,這時他發現他們正在策劃一起精心謀劃的越獄。作為室友他也加入其中。他們准備掘地三尺挖個地洞逃出去,羅藍德是他們的頭,他們利用一切工具去挖地道,正當他們快要成功時吉奧卻說為了他的媽媽他不想越獄了,而克勞德的妻子妹妹帶來了一個意外的好消息,克勞德似乎可以順理成章獲得自由。面對這樣的局面,五個本來一條心的人將會怎樣選擇,那些不願等死的人會成功嗎?他們中出現的那個告密者又是誰?他的結局是什麼?
這的確是一部可以說是電影史關於逃獄的最偉大的影片,我們後來所津津樂道的《肖申克的救贖》在他的面前簡直不值一提。法國電影有著哲學依託,雅克·貝克的這部明顯有著存在主義的影響。囚犯需要越獄卻在關鍵的時刻一個人的因為不被起訴而面臨著危機,這種極端的境遇發人深省。導演塑造了五個個性鮮明的人,馬努的謹慎、羅藍德的狡猾、吉奧的兇悍,「閣下」的裝傻。他們出於各種目的齊心協力准備逃獄,險象環生卻鍥而不舍。法國人特別喜歡具體描繪犯罪細節,有一大半鏡頭是描寫他們鑿洞的艱辛和智慧,這些和人物特寫鏡頭的穿插形成強烈的戲劇沖突。布列松的《扒手》和梅爾維爾的有些偵探片都是如此。雖然過於繁瑣,卻更加豐富了人性和觀眾心理緊張度的製造。法國影評人對他們在鑿洞和鋸鐵窗時的音效覺得過於響,其實,導演這里所表現的是觀眾對這一聲效心理反映的誇大,這是導演的高明所在。
導演的鏡頭組接也特別流暢,羅藍德等人查看地形的背影一下跳切到回途使得電影的鬆弛相得益彰,而他們迭羅漢圍著柱子和獄警捉迷藏的鏡頭非常驚險,壓得人喘不過氣,吊足觀眾胃口。巴黎的下水道為犯罪電影提供了永恆的養料。為了知道時間他們竟然設法偷了醫務室的玻璃瓶製造沙漏,這個段落的鬥志斗勇可謂是此類影片的經典。他們打偷東西的水管維修工是促進克勞德心理轉化的一個點,這些細節的安排讓劇情的推進有了更加合理的心理動機。而典獄長的臨檢差一點讓他們前功盡棄,這些沖突點讓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一點也不沉悶。
細節上的監方的繁瑣檢查他們的包裹其實是反證他們越獄工具的得之不易。監房間靠囚窗傳遞東西猶如雜耍。而他們在掘進地洞的時候用來觀察外部監警的動靜的竟然是一柄牙刷上的一塊小玻璃。這個畫面在影片里出現多次,直到最後一幕當他們為了地洞挖成馬上可以呼吸到自由空氣而興奮異常的時候,那麼小鏡子的另一面讓這部黑色電影達到了高潮。而法國電影人對於境遇和人性的認識也高於美國人,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
片子兩位主要演員米歇爾·康斯坦丁和菲利普·勒魯瓦當時都是非職業演員,後來都因為演技出眾成為了巨星。這部幾乎沒有女性鏡頭甚至除了背景聲沒有音樂的室內劇影片卻能讓人津津有味,所以決定電影成敗的首先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我們中國電影最缺乏的。
http://lib.verycd.com/2005/12/13/0000079412.html
⑵ 寶拉X的相關影評
虛構中尋求對抗財富的真相
——看《寶拉X》
一個經典的文學文本,如同一堵被雨水侵蝕過的殘垣,雖然客觀上它只呈現出一種形態,但任何人只要稍加細心,便可在垣面龜裂的斜紋和潮潤的舊痕中,任意組合出屬於自己的心靈意象。而一部上乘的電影佳作,同樣可以為不同層次的觀眾提供各種解讀的可能。——雖然,印入眼簾的,是同一種畫面。
然而,而今的人們,在進行文化消費之前,總希望藉助媒體對這些文化產品的簡介或宣傳,選擇符合自身喜好的類型。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急躁——是信息對稱失控後的焦慮和虛弱抵抗。如今,各種泛濫的草根思潮和垃圾作品,打著藝術的旗號,喬裝成各式各樣的精美,正氣勢洶洶拚命沖撞人們的審美認知,意欲佔領人們日漸荒蕪的心靈屬地。
於是,唯財是斂的媒體便利用可先入為主的誘導功能,一次次助紂為虐,為盲目的大眾和精美的垃圾充當盡忠職守的皮條客,提供了一輪又一輪的群體性kitsch狂歡。
於是,一些真正優秀的文藝作品,在被提供到大眾面前之初時,不得不袒胸露乳背負著婊子的名號,戰戰兢兢滿含屈辱與真正的下流胚子同台競技。
於是,便出現了《寶拉X》在被媒體介紹時,關鍵詞「挑戰情色底限、姐弟亂倫」一邊倒的現象。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台灣某媒體在介紹《寶》片時,竟然還夾帶出「打真軍」的惡俗宣傳口號。看來,那個盛產榴槤的小島上的媒體人,口氣中也時刻彌漫著榴槤皮的味道。打真軍的電影我也看過不少,如位列全球禁片前茅的《九首歌》和《天地無倫》等。沒錯,跟那兩部電影一樣,雖然《寶》片中,兄妹激情的場面的拍攝採用的是昏暗的自然光,但仍隱約可見演員間的真實體位接觸。但我確信,這些電影試圖通過這些畫面,唯一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真相。人類生存境況的真相。而非情色。
觀看完影片,准備寫影評,在查閱原著作者梅爾維爾的資料時,沒有得到想要的資料,卻翻看到兩篇影評。影評中,都提到那個突然出現在男主角皮埃爾生活中的姐姐伊莎貝爾口中時常念叨的一句話——「什麼是真相?」,但卻都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解答。在這里,我們也許可以把伊莎貝爾從劇中一個真實的角色人物中剝離出來,將伊莎貝爾剝離成一種代表親情的抽象概念,那麼,也許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真相」,便不難追尋。
劇中,年輕的作家皮埃爾在奢華舒適的鄉間別墅過著恬靜的生活,一面寫作,一面與女友露西熱戀著並籌備著婚禮。而他平靜祥和的生活中,卻有一個似曾相識與模糊的面孔經常出現在皮埃爾的夢中,時刻困擾著他。事實上,這些出現過模糊面孔的夢,是在皮埃爾快步入結婚禮堂,真正意義上變成一個成熟男人時,對身邊這個看似正常的世界的反思的開始。這些夢,不過是壓抑在他的潛意識里的一種隱憂——假如,他失去繼承的財富,拋開奢華的物質生活,他的世界,以及他的親情,將會有著怎樣的遭遇?
終於,在他和他的表哥蒂伯特一次碰面後,這種隱憂浮現到他真實的生活中。雖然在見面時,他熱情地擁抱著蒂伯特,並向蒂伯特表露他真誠的想念,但蒂伯特卻淡淡地告訴他:「我們永遠也回不到原來的樣子了,你會明白的。」當蒂伯特告訴他准備去世界上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場芝加哥發展,准備淘金過上富人的生活時,他開始直面這種隱憂。——這種財富會迫害親情,並導致其疏離的隱憂。
索性,他乾脆將這種隱憂變為現實,讓那個夢中出現的模糊面孔直接出現在陽光下——就在他的身邊窺視著他。也許,我們甚至可以妄加論斷,與蒂伯特的見面,其實是劇中,作家皮埃爾的生活發生的一次斷裂。在與表哥聚會分手前,一切都是劇中作家皮埃爾的真實生活,在與表哥分手後,自他第一次追尋那個剛偷窺他的人(夢中那張模糊的臉的主人)開始,他進入了一種虛構的生活。
第二次的深夜追尋,他找到了,那人自稱是伊莎貝爾,是他的姐姐。然而,她卻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父母,來自哪裡,只知道自己在一個又一個的變故當中倉皇逃離與艱難苟活。無所謂,也不需要交代劇中這個伊莎貝爾的真實來歷,因為她真真實實與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並與生俱來——她就是親情的化身。
他看著伊莎貝爾(親情)如此苦難,決心拋卻當前擁有的一切,獨自帶著伊莎貝爾上路,開始一段拒絕財富的親情考驗之旅。然而,這個無法拋卻財富的現實殘酷世界,旋即向皮埃爾施與了更多苦難:表哥蒂伯特掠奪了他的一切,並幽禁了他的愛情(蒂伯特將露西控制了起來);他的姐姐雖然與他不離不棄,但生活卻陷入前所未有的窘迫;他的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此前與他合作良好的書商,也僅僅把他和他嘔心瀝血的作品,當做花拳綉腿從幕後推向前台進行炒作,從而斂財。一切,都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是真相——膽敢與財富對峙的一切真相。虛構中尋求的真相。
而劇中,姐弟之間肉體的真實接觸,不過是對親情的一次純凈的升華——無間隙地親密接觸。想來,那些把《寶》片介紹為「挑戰情色底限、姐弟亂倫」的媒體,以及一門心思按著快進想要看演員打真軍的觀眾,可悲、可笑和可恥!
兔子別急 2008.12.10
⑶ 求一篇任何電影的影評
讓子彈飛 集黑色幽默 動作 感情等於一身 很好看
讓子彈飛》的一些暗線,隱喻,野心和吹捧。 姜文拍電影,也圖個被認同。他的四部風格各異的電影,都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慾望。每一個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內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電影表現出來的選本、選角的眼光,節奏、鏡頭的把握,講故事談思想的水平等硬實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聖。但姜文不滿足,他追求更廣闊的認同。《鬼子來了》被禁,《太陽》票房不佳,這些不認同的聲音在姜文心裡絮絮叨叨揮之不去。
兩年多後,姜文射出來的,是經過精心構化,尋求破局的子彈。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眾,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認同。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賺了。
我從沒見過國產導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這野心聽起來又如此的不可實現。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脫離大眾,大神要高於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認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認同。大眾同行還算容易同時取悅。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這三群,在態度上冰炭不容。
現實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贊之後,電影自身素質迅速贏得了同行和大眾的青睞。 廣大小裝青年們在短暫的觀望後,看到寧財神同學的一句「姜文王朝來了!」後立即拜倒投誠。羅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來,「日,評價這么高,不至於吧。(這電影沒啥思想啊)」,「下次拍個更有追求的電影」,「你們到底為什麼激動啊」。 更極端一些的人開始咒罵,「姜文背叛了我們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站著,也能掙錢」這種事在他們眼裡是沒門的。 「你媚俗了大眾,讓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經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諷刺了,你就已經跪下了!」。
連我這個不合群的小裝青年,看完後也充滿了疑惑。前兩小時被導演帶著高速狂飆,爽透了,結尾的節奏變化卻讓我無所適從。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 最後卻一無所得,兄弟女人也離他遠去。他騎著白馬緩緩離去的場景讓我十分落寞。雖然最後的那場「起義」傾向危險…但這就是姜文電影里想說的么?
子彈呼嘯而來,透體而過,我卻沒一點感覺,好像沒打中一樣。搞的我連影評都不想寫了。
姜文說:「讓子彈飛一會兒」。
電影的開頭,張麻子對著白馬開了一槍,這槍瞄準繩結,打中卻不打斷。白馬繼續跑,繩索已不能吃力。讓「子彈飛了一會」,繩索終於斷裂,白馬才四散跑開。電影的結尾,姜文對我開了一槍。 白馬在我腦中賓士一夜一天,繩索終於斷裂, 我才舒服了。
如果你看見了那思緒拖出來的暗線,就會明白寧財神說錯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到來」
影評這么多,吐槽點最多的就是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了。這個地主惡霸,說單詞,玩「介錯」,還總要拽拽文,錢也多的離譜。這些特質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開暗線的線索,就在於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線,幾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姜文專輯看《讓子彈飛》《鬼子來了》《太陽》的朋友可以到銳影網www.ruifilm.com在線高清觀看 。
問題1: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1920.
葛優演的馬縣長,在剛進鵝城不久就說:「不好,我們來晚了,前任縣長已經把稅預徵到90年後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發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問題2:黃四郎只是個地主惡霸么? 沒那麼簡單
黃四郎交給假麻子(胡軍)地雷時,說了很多:「北中國我不知道,但這種限量版地雷,整個南國只有兩個」;「第一個在辛亥革命時炸了第一響」;「驚天,動地,還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發生於1911年,這1910年才生產。 黃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麼型號,還擁有唯一一顆雙胞胎地雷。 請問,黃四郎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黃四郎參與了在武昌起義的核心策劃,是辛亥革命的老資格革命黨!不信?下面還有佐證
問題3:張麻子只是個土匪么? 當然不是
電影里很明白的說了, 張牧之,早年追隨松坡將軍(蔡鍔),17歲時即為其麾下手槍隊長。是講武堂出來的(考慮到蔡鍔,應為1909年成立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蔡鍔在日本死後(1916),張牧之回國,落草。
蔡鍔何人?梁啟超高徒,民國開國元勛,護國軍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後20日,蔡鍔就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響應革命。1915年又發動護國討袁並取得勝利。張牧之早年即追隨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黨對老資格。
張牧之和黃四郎還曾是革命戰友? 影片給出了明顯的線索
問題4:1900的一面之緣?
張牧之與馬邦德赴黃四郎的鴻門宴時, 黃四郎說。「20年前,我和張麻子曾有一面之緣」。從影片可以看出,黃四郎一開始就知道假縣長就是張牧之就是張麻子。這句一面之緣,是他刻意點開的敲山震虎。影片確鑿的發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黃四郎和張牧之在這一年見過面? 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我們繼續從張17歲當上蔡鍔手槍隊長入手。
問題是,張牧之現在多少歲,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鍔的呢?
蔡鍔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時務學堂的老師唐才常德資助下赴日本留學,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回國後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練兵。
如果張是1904年後見到的蔡鍔,那麼1900年時張牧之不超過13歲。 這樣的孩子不應引起黃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時33歲,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鍔活到此時也不過三十七歲。 1899年之前的蔡鍔不過是個16歲不到的學生,雖然已經聲名不弱,但也不至於配個手槍隊長吧。 張蔡相逢,應為1899-1904年蔡鍔留學時發生。17歲的張牧之,又為何會給一個留學生作手槍隊長呢?
查了一下,1900年時,唐才常策劃在武漢發動「自立軍起義」。 蔡鍔聞訊即回國響應老師。但唐看他年紀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後來唐才常被張之洞拍平, 蔡鍔身在湖南躲過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實這時候他才改名叫蔡鍔,才去學軍事)。我以為,張牧之當上蔡鍔手槍隊長,正是這一年。 估計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鍔一個人走,派了張牧之這個同齡毛頭小夥子,給他當的保鏢--」手槍隊長」(估計是光頭小隊長)。 這樣算,1920年影片發生時張牧之37歲,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黃四郎會在1900年認識張牧之,兩種可能。1是黃也參與了自立軍起義,在武漢或者湖南見過蔡鍔與張牧之。 2是蔡鍔把這個手槍小戰士一起帶到了日本,然後在日本和黃有過一面之緣。
我更傾向於後者, 因為黃四郎和張牧之,顯然都在日本混過不短地時間。
問題5:張牧之黃四郎都混過日本? 應該是,他們都對介錯很熟
先來介紹一下介錯:
日本人不愛上吊愛切腹,他們覺得切死自己挺光榮的。 但切腹挺難操作,一刀捅進去,一時死不了還特別疼。身體倒得七扭八歪,掙紮起來滿地的血,死相難看,特別不體面。故很多時候切腹者會讓一個信賴的朋友當「介錯」。介錯人手持長刀站在其身後,在自殺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間砍下他的腦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錯就相對冷僻。 更別說在沒網路和電視的1920年, 如果不是對日本文化相當熟悉的人,根本說不出這倆字吧。
黃四郎在鴻門宴上說「要是這三個人供出我來,我就切腹,請兄台當我的介錯」。 張牧之說「你搞錯了,介錯人用的是長刀」。兩個人應該都在日本待過相當長的時間。 尤其是黃四郎,好端端的中國人沒事誰能扯到切腹去。張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為1904年蔡鍔回國後就沒怎麼去日本(其實我也不熟,蒙的),作為蔡鍔的手槍隊長,張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鍔病重去日本治病,當時張牧之一定跟著去了日本,但估計這段時間他可沒興趣研究什麼切腹。何況11月初蔡鍔就病逝了。
回答了這5個問題後, 我們重新看黃四郎這個人。 他留過西洋,也留過東洋。說話愛拽文,冒成語,國學功底算不錯。你若把他看作一個土財主,這些設定顯然有很蹩腳;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 那些設定就很恰當。
黃四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土財主。 他是一個腐化的前革命者,現當權派。 在鵝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總結一下暗線:
1900年,張牧之追隨蔡鍔到日本,並與黃四郎有一面之緣。
1900-1911年,張牧之和黃四郎在同一個革命陣營,但無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義,黃四郎為核心成員。 10月30日,蔡鍔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張牧之也算核心成員。
1911年-1920年.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黃四郎,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利斂財。他投靠了實力軍閥張敬堯(還是張宗昌? 其實我沒聽清楚。 總不能是張孝准吧)這座靠山後,愈發肆無忌憚,橫征暴斂,更以故鄉鵝城為根本苦心經營,控制了民國小半的煙土交易,大發其財。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張牧之,不求權錢,繼續追隨蔡鍔。 1916年蔡鍔死於日本,此後張牧之對時局失望,乾脆落草為寇。
1920年, 張牧之馬邦德來到鵝城,電影開始。張黃鬥法,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鵝城起義,勝利後張牧之分文不得,心愛的女人和他的兄弟們一起走了。這場「革命」,正如當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麼也沒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別的man抗走了。
這就是姜文在此電影里內藏的政治隱喻。 誰會投入革命?蔡鍔這樣的英雄會,袁世凱這樣的梟雄會,但最後得權的一定是袁世凱;張牧之這樣的爺們會,黃四郎這樣的投機者會,但最後得利的一定是黃四郎。 當張牧之再次掀起鵝城革命,他不為財也不為權,不為女人也不為大眾。他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如果你們覺得這個隱喻還不夠過癮, 鴻門宴上還有句台詞。「彼時彼刻?」 「恰如此時此刻」(謝絕聯想,請勿跨省)。
問題6:姜文要干什麼? 「讓子彈飛一會」
解決了前5個問題,我們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時取悅小裝,大神和官府三個群體了。 那就是打時間差。這是一部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被解讀出的電影,子彈中的火葯藏在喜劇和商業的外殼之下,躲過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無誤的指出黃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統治階級的惡棍,配合最後的「鵝城運動」,那這片死的絕對比寧浩的《無人區》還慘烈。等子彈飛完,官府醒過神兒來,影片都下映了。
從技術手段來說,姜文為追求這個飛一會兒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將每一條重要的線索後埋一個包袱以轉移注意力。 比如張牧之剛剛自陳身份,說自己跟松坡將軍混過。 觀眾還沒轉過筋想清楚松坡是誰,葛優就跳出來插科打諢:「那一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在逗笑大家之餘,將觀眾的注意力從「松坡」,「十七歲」這樣的線索上轉移開。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電影愛悄悄的牽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彈對著官府打,未免自討死路。他准備打向誰? 這就是本文最後要討論的問題,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們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別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寫。我覺得他把槍口對准時下電影界,對准某位電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掙了」。這點野心,觀眾都看的出來,也不難理解這句有點揶揄悶頭掙錢的馮小剛。馮導豈是在於這點揶揄的人?還主動客串了湯師爺,和葛優聯袂出演賺錢眾。(馮導不但拍片賺錢發揮穩定,客串也是穩定的頭五分鍾就死。)湯師爺落水而死, 葛優演的馬邦德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湯師爺。 可以說,在電影里,葛優代表了馮小剛。馬邦德說的,就是湯師爺說的。也是馮小剛說的。
湯師爺要賺錢,他向誰跪? 官府代言人「黃四爺」。 他怎麼著掙錢? 黃四爺帶頭出錢,其他人就得跟著出錢,回頭把錢還給黃四爺,得利三七開。
張牧之要站著掙錢,也得在湯師爺的配合下,先忽悠「黃四爺」先出了一百八十萬兩銀子才行。
關鍵問題來了,湯師爺想賺錢得跪官府代言人黃四爺,馮導演想賺錢得跪那位爺?
時下電影圈裡, 有沒有一個「爺」,是公認的官府代言人呢。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惡劣,已成中國電影的毒瘤,就夠好了。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發家,先投身於「導」,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攏,終究成「爺」,就再好不過了。
有沒有這樣的一位爺,讓姜文這種爺們電影人覺得。「X爺,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線索還在電影里
理解子彈的政治隱喻,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故事發生時間的改動。
理解子彈的現實所指,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角色姓名的改動。
在原著里,黃財主的原名叫黃天榜,」黃天棒」. 在電影里,叫作黃四郎,「黃四爺」。
韓三爺,您得多麼的無畏,才敢於把自己的名字,放在這片兒的出品人上? 您給這電影投了多少錢來著, 別是一千八百萬
(原著師爺姓陳,沒縣長這人。 電影里分別安上湯,馬二名。將將是個「馮」字,有點附會,放括弧里圖個好玩吧)
在電影後半, 張麻子對著黃四爺派出來的馬車,虛射一槍,「讓子彈飛一會」。 片刻,槍聲四起。
《讓子彈飛》上映一會後,終會成燎原之勢。其它手裡有槍的導演,編劇,演員,雜志,評論家們,都會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彈打出去。
姜文必將瓦解一個「三爺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讓黑馬們倒下,白馬們得以掙脫沉重的束縛。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來臨。他會從容的從椅子上站起來,讓別人搬走。自己騎上白馬,悠然的離開我們的視線,化為一個傳說。
讓子彈飛一會兒吧!
⑷ 哪裡有法國電影無法觸碰(觸不可及)的精彩影評
近年來,除了商業大片喜歡復雜的大框架大場面,那些稍稍表露一絲人文關懷的劇情片,都喜歡可速戰速決、無需太費腦筋的小格局電影形式,這或許也是頭幾年編劇罷工沖擊影視娛樂業所造成的雙刃劍後果。已無所謂作家導演或非作家導演了,總之盡力成為全能型導演,依賴外界的越少越有安全感,也就越有主動權。不過,因此找原著小說改編,且導演身兼數職,還要算好成本利潤的會計賬,必然有他的局限性。
當然,這種「局限」可能一點都沒影響到各位電影大亨荷包鼓起,名聲鶴起。浮躁的大氛圍,找不到誰是淡定的了,只能找相對低調浮躁的。小格局,只要拍出一樣深入人心的,就是傑作。所以《國王的演講》《黑天鵝》都被奧斯卡寵幸了,《127小時》裝成大片被粉絲供奉成勵志寶典,像默片致敬的《藝術家》也成為84屆奧斯卡的起搏器之一。而1994年奧斯卡的輝煌——《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燃情歲月》《真實的謊言》《低俗小說》《烈日灼人》《獅子王》恐怕很難再現了,即便那個時候有些導演也力爭全能,但他們在劇情上力求的「大氣度」,都被現今小家碧玉的「裹腳布」悲哀地裹纏住了。想想花大價錢,蓋一個蝸居,這必然是一種遺憾。
可是,這就是現如今整個電影行業的現狀,電影大師們要麼燒錢買快感,要麼把家庭錄像拍成電影,反正,盡早投放市場,收回成本就萬事OK啦。看電影的人再龜毛挑剔,也只能盡早適應,否則就是自己找別扭了。我就是這樣適應的,前一段時間,我鼓足了勁兒為波蘭斯基的《殺戮》鼓掌叫好,現在我又發現了法國電影《觸不可及》,掌聲再次響起。
如上所言,去年在東京電影節成為大贏家的《觸不可及》便是一部小格局化影片。真人真事改編,劇情極其簡單,就是講述一位全身癱瘓的中年貴族菲利普,與看護他的黑人青年德瑞斯,共同走過的從相識到相幫到相知的友情歲月。這故事多少讓人想起大嘴美女茱莉亞.羅伯茨的老電影《留住有情人》,不過,選取了另一種更溫暖更快樂更輕松的視角,且用事實講話,命運之神也不總是留下悲劇讓人緬懷。
《觸不可及》一開場,就讓看客大呼過癮,這應該是全劇走向成功的開門紅。節奏、畫面、音樂,無不投觀眾所好,也許,給人先入為主的「好印象」,有時也是導演得以繼續超常發揮的小動力。接下來利用首尾相連的倒敘方式,引出了電影的中心內容,菲利普如何對德瑞斯這位護工「一見鍾情」,德瑞斯的生計又是如何在「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機緣中得到解決的。總之,全劇看下來,很過癮,小巧而緊湊,精悍又不失柔韌。我以為的不足之處,僅在最後為「錦上添花」而露臉的真實的「菲利普與德瑞斯」身上,雖然只有幾秒鍾的畫面,但倆人過於內斂默然的真實狀態,多少干擾了弗朗索瓦.克魯塞與奧瑪.賽成功塑造出的那種平等、信任、愉快的共處氛圍。
而回到劇情中,除了兩位主角各秀各的演技,分庭抗禮,奪人眼球的還是迎合觀眾的各種電影技巧與手法。本片導演也不懼「落俗套」的罵名走上了「掉書包」的賣弄之路,這也沒什麼不好的,有時,對某一物大愛至無言時,就只有赤裸裸的膜拜了。伍迪艾倫大愛巴黎,在《午夜巴黎》中痴醉般秀他的藝術底蘊,這讓他擠進奧斯卡提名中不說,還讓他在千萬粉絲的心中變得更可愛了,這不就成為美談了么。
何況,歐洲人本來就有炫耀的資本,肖邦,舒伯特,柏遼茲,貝多芬,巴赫,庫爾貝,莫奈,梵高,……各類藝術大師有名或無名,不知要數到何時。而《觸不可及》的導演在很自然的人物「個性沖突」中,藉助音樂無國界的魔力,很深刻地達到了一箭雙雕的目的,既讓電影賞心悅目了,又賦予了音樂崇高的使命,順便傳達了消除人與人間冷漠距離的美好願望。
可以說,有音樂的橋段都是讓我特別喜歡的。菲利普生日派對上,德瑞斯對古典音樂直觀的表達,幽默之外,實在太現實生動了。德瑞斯的舞技,在華麗滂沱的古典音樂之後,伴隨風流倜儻的現代音樂,Earth Wind and Fire的歌曲《Boogie Wonderland》,又為我留下了一個美妙的回憶片段。跳傘那段,插入《Feeling Good》,情景交融,又是段美好的視聽享受,這首被無數人翻唱,又在百老匯音樂劇及很多部電影里現身的經典歌曲,成了名副其實的客串專業戶。
音樂是能夠掃走陰霾的,還能把它的心情傳遞給人類。《觸不及防》的氣質便是無盡的歡樂,即便依託在主人公殘疾的病痛里,還時不時點綴上嘲諷社會的灰色地帶,但電影本身所要傳遞的則是希望與樂觀的精神。這樣想來,我就要把《觸不及防》歸類為勵志影片了,這也是它招人待見的真正原因,跟《三傻大鬧寶萊塢》《陽光姐妹淘》一個主心骨,讓人帶著淚感受笑的滋味。
以下完全可以無視。只是想借《觸不可及》再胡扯一氣!
我個人認為,這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精彩、都瘋狂、都物質、都冷漠的俗化世紀,「勵志」產品——以慰藉靈魂為目的的勵志產品,成為了緊俏的供不應求的暢銷品。不過,同為勵志產品但在勵志效果上多少是有所不同的。
有找樂圍觀型的,有羨慕嫉妒型的,有偷偷崇拜型的,有真心神話型的,還有心生悲憫型的。
小報會追隨「微笑哥」,因為哥說了,別給他找工作,他撿錢就把西藏玩了一圈。很多人聽聞便囧了,人這一輩子做牛做馬不就是想像「微笑哥」一樣隨心所欲地活著么。這勵志,就是無所謂讓人圍觀型的,您逍遙您的,我們拉我們的磨。
或許,隨心所欲的前提一定是要像比爾蓋茨那麼有錢的,可是趙老師在春晚上對全國人民說的話,聽著也挺深刻的,人最可悲的就是,人沒了,錢沒花了。
這也不絕對!錢沒花了,看這種情況在哪兒?要是在歐洲,在巴黎,一棟無需擔心被拆的祖屋,就能蔭蔽子孫後代。即便倒了點霉,也能像電影《觸不可及》里的男主人公菲利普一樣,比健康的人活得還體面,還有尊嚴。宅也宅得特有品位,要談個網路愛情也不會遭遇「見光死」,而且除了擁有傳記小說、傳記紀錄片,還能拍個唯美的勵志電影,感動死個仁兒。
顯然,微笑哥是我說的第一種。他跟最近狂瘦下來的芙蓉姐姐比,勵志的效果還是欠些威猛。芙蓉姐姐示範了第二種,幾乎讓所有跟她一起成長起來的網路P民學會了「自省」,拯救胖妹、丑妹、無望妹的未來於渺茫之巔,更讓那些想借網路杠桿鯉魚跳龍門的各種奇葩信心暴漲。數落著姐姐,還不得不承認人家有一手,這就是酸溜溜十分生活化的「勵志」產品。
偷偷崇拜型,這個就比較小眾了,因為它遵循那樣一句話,這人最好是草根平民出身,還必須比別人優秀很多,不能是一點點,至少要把別人甩出好幾條街,那他這勵志效果就出來了。喬布希就是最好的例子,96年以前他還跟果粉們藏貓貓呢,或許那時沒人真心捂眼睛在找他,當他推出Ipod隨身聽後,他終於有了不辯自清的威力,但也不算足夠強大,等地產界的「任叔」都能用蘋果洗涮他的人民公敵之名後,喬布斯成了真正的「勵志帝」。可是「偷偷」二字變成光明正大,這跟他的離世是否有關系,就不好說了,但不能否認他生前並非一帆風順。
真心神話型,這個多半針對那些作古或虛幻的勵志人物。比如梵高、曹雪芹、穆索爾斯基等等,他們的價值,在生前未被認可,那麼就在後世予以補償吧。這種勵志人物可以給人精神治療,抱有藝術夢的人,心裡都有一兩個這樣的標桿,在想要放棄理想時,想到他們,又有了堅持一會兒的勇氣。虛幻的,就更好找了,灰姑娘、蝙蝠俠,V怪客,洪七公,喬峰大哥等等哪個不讓你真心喜歡呢。
心生悲憫型,多半出現在影視劇中,就像《觸不可及》這類從給予「同情」中感知幸福。《阿甘正傳》是這類,《我的左腳》《雨人》也是這一類,反正勵志英雄們似乎都遭遇了一些身體上的不幸,用這些不可扭轉的悲劇換得一種超越大眾的稟賦、才華,他們被人們仰望,而心底里隱藏著「優越感」的凡夫俗子,自然能夠容忍他們的偉大了,也就心生出了悲憫,視其為心中的勵志偶像了。
我胡說了這么多,就是想說勵志電影確實深入人心,勵志人物也永遠是電影故事裡的主角,隨便拍一個,就能成賣座的搖錢樹,只要看出了現代人內心的空虛。
⑸ 有話好好說專業影評
《有話好好說》影評
影片《有話好好說》是一部城影片《有話好好說》是一部城市荒誕輕喜劇,京味十足,詼諧幽默,影片匯集了姜文、李保田、瞿穎、葛優、傅彪等諸多明星大腕,主題曲由臧天朔演唱,可謂是眾星雲集。其中導演張藝謀本人也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收廢品的民工角色。電影的主題是很好的:社會是人際關系的總和,人在社會上難免有些矛盾沖突,和為貴,沖突總會帶來傷害,「有話好好說」不僅是有效解決沖突的良好准則,也是共建和諧社會、和諧生活的良方。
其主要劇情是說一青年趙小帥以奇特的方式,狂熱的追求漂亮姑娘安紅。不幸的是,安紅正與某娛樂公司的老闆劉德龍戀愛。劉德龍為教訓小帥,大打出手。混亂之中,小帥搶過行人張秋生的背包,當武器掄打,將包內電腦砸的粉碎……最終小帥仍被打傷,他發誓要報復劉德龍。從此,張秋生為索賠電腦奔波於小帥與劉德龍之間。小帥為報復劉德龍尋找機會。 張秋生由此成為這一計劃的誘餌,張對此卻渾然不知。於是,故事由此轉向小帥和張秋生之間的故事……
影片節奏很快,兩個當事人的行為和心理動機很單純,結果卻推向了荒誕不經的景地。影片採用了一種動感十足的攝影手法,從鏡頭里看上去搖搖晃晃的試圖用凌亂和荒誕來解釋城市的現代性,而人物之間的關系則充滿了"理性和非理性的沖突"。在拍攝風格上,導演試圖用晃動的鏡頭將城市的不安和內心的沖動凸顯出來,看上去有點小品的模式。城市的邊緣人底層青年在處理感情和事情時的非理性方式,和知識分子處理事情的煩瑣的理性方式,形成喜劇上的沖突效果,而這種沖突又轉變為一種相互影響的地位互換,從而引發了荒誕的結局。
此外影片中還有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細節:關學增老先生的一曲北京琴書,它是關學增老先生專為電影《有話好好說》而創作的,我想若不是這部電影,恐怕很多朋友還不知道這種曲藝形式,或是誤以為是京韻大鼓呢。北京琴書最初只是農民在農閑時自娛演唱的五音大鼓,於1951年被定名為北京琴書,其形式是一人站唱,以左手敲擊鐵片,右手執鼓楗擊扁鼓,伴奏樂器為揚琴與四胡等。
影片開始,廣角鏡中姜文和瞿穎兩張變形的面孔,隨著躁動的城市節奏晃來晃去,有個不懷好意的近景,晃了晃瞿穎扭動的臀部,讓我會意地笑了下。隨後3分半鍾左右,影片第一個狂笑的高潮由張導親自帶來。張藝謀演的破爛王這一段,裝瘋賣傻,扮豬吃虎,極盡搞笑之能事,頗得無厘頭之神韻。當時班裡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在看這一段時簡直要笑破肚皮,張導出場時間約3分鍾,憨憨的陝西話,掀起全班笑聲不斷,到最後一個騎車逃走的鏡頭,那午夜狂奔的勁頭,簡直絕了,100塊錢到手,收來的破臉盆也不要了,簡直是笑破人腸!記得那次上完課在回宿舍的路上,男生是一片「安紅,我想你!」的張氏吼叫聲,鬼哭狼嚎直刺人心,笑的人仰馬翻!嗚呼!此句台詞,已成經典!
接下來杜旭東表演的那段大嗓門喊話簡直就是周星星影片的翻版,一聲「警察來了」,眾小販作鳥獸散,表演之誇張,讓我想到:要是老謀子和周星馳合作一部電影,會不會更令人期待呢?!大嗓門小販和姜文那段「睡不睡覺」的台詞,繞來繞去,當大舌頭碰上了一根筋,安紅沒法不出來!都快被逼瘋了,我也快笑瘋了!緊接著,趙本山在安紅和趙小帥正准備纏綿時不合時宜地出場,讓人郁悶!真是服了本山大叔!他還是小品一貫的風格,包括手勢、表情以及語氣神態,是比任何一部小品更為搞笑!我從來不知道高林生的《牽掛你的人是我》能被本山大叔念得像個小品台詞,姜文和趙本山的對手戲,此時一根筋碰上了偏執狂,結果小帥的好事就此泡湯!
一段小帥被毆之戲稍稍放慢了一些搞笑的節奏,接著姜文和李保田一段關於「電腦摔壞了找誰賠」的辯論,再次掀起狂笑高潮!回憶一段小帥妙論:「這電腦掄哪兒了?掄電線桿上了?找電線桿子賠去!……是我搶的包?我為什麼搶包?是有人打我,我才搶包?你該找打我的人賠去!是不是這個理?」簡直是讓人不知所措,被似乎具有雄辯大師風范的小帥的口才深深折服。
接下來狂笑或至少是大笑的細節還有不少:如道貌岸然的葛優警察出場,對姜文語重心長地教育了一回,嚴肅地講著笑話,真讓人耳目一新;李保田在小帥和安紅二度准備纏綿的時候再次大煞風景地出場,使得小帥精心培育的氣氛被破壞地盪然無存,小帥這叫一個氣啊,觀眾這叫一個笑啊!
還有李保田關於「菜刀算凶器,板磚不算凶器」的妙論,結果卻帶來了小帥「雙保險,先是板磚,再菜刀」的回應,堪稱最出人意料的對白設計。然後,在李掀起的一陣混亂中,我意外地發現了勸架的人群中竟然有尤勇(有一句台詞),還有傅彪也夾在人群中露了一下臉。看到如今牛翻天的傅大在1997年時只露了一回臉,真有點看射鵰里的星哥的味道,也是一個樂子。
經過上述鋪墊,影片終於掀起了又一個瘋狂搞笑高潮,姜文在搞定李保田後,得意地從樓梯上搖晃著下來,和方青卓大姐合唱一首《十八的姑娘一朵花》。歡樂的氣氛溢滿影片,最後小帥的刀沒有砍到劉德龍的手上,終於讓人鬆了一口氣,盡情享受這難得的姜文原唱。在影片快要接近尾聲的時候,歡樂的氣氛終於上升到頂點,頂上的音箱如一塊板磚不偏不倚地砸在劉德龍的頭上,這一刻,我簡直要笑破肚皮,心中暗暗覺道張藝謀真是個幽默大師啊!而房間里的卡拉OK里剛好放出了《心情不錯》的歌曲,雖然刻意的痕跡重了些,不過此一刻我幾乎都能看到老謀子那秦俑般的臉上的褶子笑開了花!估計他拍這部電影時也笑得不行了!在這之後,影片基本就沒再掀起更大的狂笑高潮,最後還來了一個頗具人文色彩的結尾,不過笑聲已經足夠了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一言三冬寒。」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人都有自尊心,大家需要互相尊重,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話好好說」。尤其是評委對選手,領導對部屬,老闆對員工,老師對學生,父母對孩子,這些處於居高臨下態勢的人,更要格外注意平等待人說話和氣。
人生在世,誰都有不順心、磕磕碰碰的時候,關鍵是要調理好自己,遇人遇事和風細雨,笑臉相迎,用一顆平常心對待平常事和特殊情況;用一顆愛心一顆寬容之心對待同事和親朋好友,有什麼心平氣和慢漫說,好好說,有不少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甚至會有意想不到的回報。
總之,有什麼話一定要好好說!
⑹ 一篇影評(最近演的)
神偷奶爸2 Despicable Me 2
披著暗黑系外衣的溫暖搞笑系
snowtiantian 5 2013-06-30 00:11:42
為什麼不管是夢工廠皮克斯還是環球公司做的動畫都能這么老少皆宜而國產片始終停留在幼兒園年齡層呢?看的時候身後的澳洲大叔笑的牙都快掉了~~ 故事本身很簡單,跟第一部相比少了暗黑卑鄙而多了溫馨可愛的成分,畢竟那個長著一臉惡相的胖禿頭已經被三個活寶調教成了標準的奶爸,雖然他自己還捨不得那層已經明顯撐不住了的惡人皮。雖說自稱反派,還長得五大三粗(那兩條小細腿暫且不算),實際上gru也不過是個因為從小被人忽視打擊碰傷了脆弱小心靈而性格叛逆脾氣暴躁不敢承認內心真實感覺的老小孩。每次被三個小鬼頭纏著要抱抱親親講睡前故事或者開party的時候,盡管表面上一臉不情不願,翻著白眼皺著眉頭但實際上心裡還是相當享受的嘛。還有中間對於老大喜歡上花心小帥哥這件事莫名的不爽和嫉妒,這都表明gru已經從偷月大盜金盆洗手華麗變身為家庭奶爸,且成功開啟生產果醬的職業生涯第二春了~~~ 女主前半部分一直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表現(話說一開場乾脆利落的放倒男主的時候我還以為她是個的反派),直到那一場她看見gru跟另一個金毛紅唇女約會的戲,我突然覺得她是很溫柔的。看見自己中意的胖禿頭跟別人約會,既沒有沖過去大吵大鬧,也沒有黯然神傷的轉身離去,更沒有嘲笑gru那頂可笑的假發套,反而幫他解圍,最後發展成兩人在月下浪漫的談心~各位女同胞們學學吧,這種『潤物細無聲』才是打動心靈受過創傷的男人的最好辦法啊哈哈。之後gru就淪陷了,戀愛的感覺讓一切都是美好的,堂堂大反派立馬由卑鄙惡人搖身變成純情男,難不成這是你的初戀嗎gru? 三個女孩這次的戲份比第一部少了很多,出彩的還是那個老三,一臉懵懂卻感覺是個比誰都明白的小孩。第一部里當gru還是一臉惡相難以親近的時候,老大認定他不可能成為他們的爸爸,而老三卻一直等他來參加舞會,還在gru不肯親她們的時候為他辯解說『其實他是個好人,就像聖誕老人一樣』。這部也一樣,當老大被綉花草包迷的神魂顛倒無暇他顧的時候,老三就看出gru喜歡lucy,當時甚至gru自己還沒認識到這一點。後來gru因為lucy的離開傷心的到處發脾氣的時候,也是老三替他打了傘安慰他。難怪gru在睡前親吻老三的時候說過『希望你一直都不要長大』~~ 至於那幫膠囊小黃人們,自從第一部結尾看見他們因為羨慕gru親女孩們所以也跑來排隊要親親的時候,就忍不住要叫『要不要這么可愛啊!』這次基本上負責搞笑賣萌裝傻的還是他們,戲份也比第一部多,把主角們的風頭搶了不少,沒看見海報上就剩他們的大頭了么。另外我嚴重懷疑他們要麼是中國人要麼是日本人,因為我在中間聽見他們舉杯碰酒的時候說『乾杯』了!(我實在不懂他們說的是什麼語)另外,除了說外語這點之外,還有說話語速快,人多,買東西扎堆搶購(買冰淇淋),頭腦短路(當然這個是為了萌屬性的需要),平時互相嘲笑內訌但工作時集體行動團隊合作,幹活雖然有時候偶爾偷懶但24小時開工且不休假,看見女主漂亮會YY但沒有實際行動(這個不要打我~)。。。總之各種可愛,小黃人中那個穿二次元女僕裝的和戴頭巾的更是赤果果的萌文化的體現啊,還有結尾那首小黃人合唱,明顯不是歐美流行音樂的旋律~~ 最後再說一句老科學家,從第一部開始就出場不多,但卻是扭轉整個故事劇情的關鍵,gru的高科技玩意都是他發明的,這次最後的解葯也是。沒有了老科學家,胖禿頭別說拯救世界打到壞蛋,就是連果醬都做不出來啊。果然科技就是力量,這年頭缺的就是人才!(但是既然這么人才為神馬你不發明個速度快一點的飛車呢?~) 本來想隨便說說的沒想到一下寫了這么多。記得前幾天在網上看過一個帖子說,國產電影之所以爛片高票房是因為人們生活壓力太大,所以與其說看太過發人深省的好片不如看不用動腦筋的爛片輕松,所以國產電影出不來好片子。我想說的是輕松搞笑是不用和爛片話等號的,它可以是賣萌的,溫馨的,家庭式的,讓人放鬆的,老少皆宜的,就像這部電影一樣,就像其他夢工廠和皮克斯的作品一樣。我很可惜國內做不出這樣的作品,也很慶幸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還有其他的選擇。
資源來自: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141095/
⑺ 急求七宗罪影評
昨天深夜看完了《七宗罪》。
這是一部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片子,看到片名,就想起與之相似的《第七封印》。如果說伯格曼在《第七封印》中對信仰的根源和上帝的存在進行了追問和探討,那麼《七宗罪》展示的就是如果丟掉信仰,世界將會怎樣。
影片中的紐約,灰暗、潮濕、骯臟、混亂,接連不斷的命案,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開頭是老少兩代警官追查殺人兇手,感覺好像一部偵探片。被殺者的慘象和陰森的作案現場在影片開頭就讓人心理緊張。在案子進行到第三個時,他們突然領悟到兇手是以殺戮的方式進行傳道,在以上帝之名懲罰被天主教認為遭永劫的七種大罪:暴食、貪婪、懶惰、憤怒、驕傲、淫慾、嫉妒。片子的宗教意義也就從這里開始顯現,並在劇情行進中愈加強調,特別是將近影片最後,兇手極力控訴的一段話,他說自己是被上帝選中的,來懲罰那些有罪的人。
影片似乎只是在向世人展示:人性墮落,有罪之人會遭懲罰。這樣片子就有種道德勸誡的警世意味,讓人看後可能反省自身是否有罪。然而,什麼原因讓這些人產生罪惡,讓兇手不可忍受而以上帝之名以殺戮的方式來進行懲戒,影片好像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解釋。是因為信仰的缺失嗎?在西方,啟蒙運動發現了理性,自此,理性被逐漸推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的自我意識不斷膨脹,充分肯定了人類的理智,開始蔑視上帝。到了近代,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理性摧毀了宗教信仰精神,認為科學技術萬能的人類覺得理性可以實現一切。不錯,以科學為代表的理性的確推動了西方社會的飛速進步,促其完成了現代化的過程。可是,理性也越來越成為人們束縛自身的枷鎖。依照齊美爾的看法,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諸如效率、計算、守時這些「理性化」的東西,這樣的理性化其實就是一種「物化」,金錢和商業價值成為衡量一切價值的唯一尺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於金錢的厲害變得日益冷漠。影片中,對現代城市的冷漠現實不斷被展示。比如威廉提到遇到強奸犯的女士不要喊救命要喊救火才會有人關注;受到房東欺騙的大衛和tracy住著一棟不斷受地鐵震顫的房子;房東把被折磨成活鬼的房客當做最好的房客,因為他會定期收到放在郵箱的房租.
老威廉的態度其實就是現代城市人的代表,他對這個世界很是厭惡,在目睹一場街邊的搶劫案後鑽進計程車,司機問他去哪裡,他說:「far far away…I don't know this place any more……。」他選擇的態度是逃避。他這種心理在一次和大衛的酒吧談話中被大衛揭穿,大衛還表示自己不會如此,知道這個世界的罪惡,但仍然堅持下去與它斗爭。威廉沒有反對,他的想法的確如此,他意識到自己也應該積極面對這個世界,不能再逃避,所以他回家後砸掉了那個讓他更感孤獨的鬧表。並且最後警官問他退休後將要去哪裡時,他說:「around,I』ll be around。」可是,大衛的堅持不是盲目樂觀,是因為他有動力有信念,那就是對妻子的愛。片子中,可以看到大衛結束和威廉的內心對話回到家後,抱著妻子說:I love you,very much…但是威廉的堅持就有些不得已,而且僅僅是種個人行為。
這是部絕望的片子,它向人們展示了世界的罪惡和冷漠,但是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避免這種境況的惡化。是保持人性的善和對上帝的皈依嗎?可是片子塑造的擁有美好人性的tracy最後也被兇手殘忍殺害。片中展示的是世界最為陰暗的一面,對於美好光明溫暖的一面完全遮蔽,大衛與tracy的愛情尚且算作這個黑暗底色的一束光線,最後也由於tracy的被殺而消逝。人的出路在哪裡?影片最後老警官威廉援引了海明威的一句話: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and worth fighting for。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這個結尾太沒有說服力,這個世界不是個好世界,如何值得人們去奮斗?
此外,在這個片子中還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波茲曼在《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中反復論述的觀點,新媒介的出現對人們認知世界方式的改變。老少警官威廉和大衛,代表了受不同媒介影響的兩代人。老威廉是在印刷媒介的環境里成長的,他應該出生在20,30年代,那個時代電視還沒有普及。而大衛顯然是看電視長大的一代。所以他們處理案件時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印刷品是有字元構成的,閱讀時需要大腦不斷的解碼、記憶、呼應、總結、抽象,是一個典型的邏輯思維過程,老威廉正是秉承印刷媒介造就的邏輯的、縝密的、深刻的思維方式,善於發現細節,並以此為線索進行邏輯推理,遇到問題甚至會翻閱古典著作,表現了沉著謹慎的偵案風格。電視是光影和聲音組合物,看電視不需要動腦子,人們不費任何力氣就能理解電視上的通俗語言和畫面,從小就看慣圖像偏向視覺體驗的大衛的表現是狂噪、沖動、易怒、油腔滑調、滿嘴臟話,偵案時也是對著幾副現場圖片翻來覆去沒完沒了的看個不停。老威廉給他的幾本但丁的書,被他詛咒並扔進抽屜里。
另外,老威廉去圖書館查資料時,遭遇一撥無所事事的同事。他們整年呆在圖書館,只知道喝酒、打牌,威廉責問他們為什麼不學習知識時,他們自嘲自己有文化,隨即打開唱機,播出的曲子是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在靜謐平和的旋律中,老威廉在思考,他們繼續打牌取樂。先賢的知識高雅的音樂被人們漠視,在這樣的情節中,這個曲子就像文明退化的哀樂。
還有,就是morgan freeman這個老黑人演技實在太棒了,尤其最後回答警官提問退休後將去哪裡,他說「「around,I』ll be around」時的表情和聲音。第一次看見他是在《肖申克的救贖》,當時就覺得他演的那個黑人犯人真特別好。聽說他還演過《冒牌天神》,以後一定找機會看。再有就是pitt啦,狠帥,雖然扮演的年輕警官沖動魯莽。
⑻ 關於電影《撞車》的影評 以及反映出的美國文化
我也很喜歡這部電影,但沒那麼好地表達能力,所以只能復制幾篇給你,希望能幫你,給不給分無所謂,反正不是我原創的
影片一舉打敗獲獎大熱門《斷臂山》,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這是一個多線索共同進行的故事,單單看導演有條不紊的把這個紛繁的故事巧妙的串連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力了。不過看過他的前一部編劇的作品《百萬寶貝》的人應該不會有絲毫的驚奇,因為《撞車》所帶來的震撼與思考,與《百萬寶貝》敲擊人心的痛楚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哈吉斯希望觀眾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要報著「逃避生活」的目的來度過這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他希望人們都能從自己的內心來檢測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類似影片中的心態。關種族以及人際交往的問題,現在仍然是爭論頗多。哈吉斯利用電影語言,向人們揭示了這種糟糕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由來。選擇洛杉磯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由於洛杉磯的城市特點所決定的。多民族文化在這個城市中相互碰撞著,更容易引發新的沖突。為了烘托影片中的思想氛圍,導演哈吉斯將鏡頭中的洛杉磯處理得象一座人間地獄。不過,在影片的結尾的地方,在文化碰撞的碎片當中,創作者還是給觀眾們留下了希望。
Crash是一部以人與人之間關系(或者說人性)為主,以多個同時發生的獨立故事穿插講述為手法,以各個獨立故事中看似毫無關系的角色們之間的聯系為基礎(每個角色都可以說代表一個階級/種族,諸如白人,黑人,墨西哥/中美洲裔,亞/華裔,中東裔等)來反映諸如像種族問題這樣的深刻問題。片名叫"Crash"(雖然有撞車的意思,但對將片名直接以為「撞車」持保留態度),是因為在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只顧自己的事情,沒有時間關心/關注別人,更不要說另一個階級/種族,我們每天忙忙碌的奔波,很多時間是在汽車這個小鐵盒子里度過的(比較資本主義化的評論),唯一能夠讓我們有機會跟別人接觸的就是當出現交通事故的時候,結尾處大概也是為了應這個主題吧。
歧視到處都存在,尤其是反映在小人物和弱勢群體身上,但關鍵的是你是否歧視自己,有的歧視是表面上的,比如老警察對老黑的歧視,老黑對亞裔的歧視,但更要命的是發自內心的不自知的歧視,比如最後的新警察,表面上和主觀上反對歧視,但內心深處卻早已接受了對老黑的歧視。「歧視」可能帽子太大了,用「偏見」
《撞車》可能會更廣義一些,每個人都有偏見。每一個群體都有stereo type,stereo type在每個人的眼中形成了「偏見」,stereo type是有統計學基礎的,偏見是有道理的,盡管我們應該單獨的審視每一個個體。這部影片反映的人類的本性,不僅在美國,在哪個國家都有,不僅僅是膚色,而存在於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用膚色只不過是更讓人易於理解,而且比衣冠更容易分辨。想一想我們身邊的 例子,都是黃皮膚,還不是有各種「偏見」。我認識個華裔小孩,才3歲不到,在美國上幼兒園,沒有人告訴他什麼叫歧視,但他就是覺得黑人小孩兒臟。
文化差異太大了:種族歧視的問題和生存環境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所以至少在理解電影的人物的動機上肯定會有影響。你不會真正理解那個老傢伙為什麼開槍;你不會理解為什麼要那個導演停車;你不會理解……很多。看這個片子我疼了2次——2次槍響。除此之外,我一無所知。
心靈的碰撞,其實有很多影片是不需要看懂的,被震撼被觸動已經足夠了,哪怕只是瞬間。
這片子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故事編得太圓了,太圓潤,以至不夠有力!巧合太多,意外太多,以至太像通俗劇,這些人為的編排痕跡太暴露,削弱了影片在思想上的提升空間。這個問題,在很多美國劇作家和一線導演身上都有,不僅僅保羅·哈吉斯。因為好萊塢的游戲法則是既定的,是要求導演迎合觀眾的,太多的導演習慣於從觀眾角度為出發點思考自己的作品,而恰恰矯枉過正,妥協過多。保羅·哈吉斯的問題在他今後的影片里還會再次暴露出來,作為一個出色的編劇和相當有水準的導演,我希望他在親近奧斯卡之餘,也能夠做些稍稍出軌的事,尤其是在改編《父輩的旗幟》的時候,不要太迎合好萊塢的製片商和一小部分影評人。
本片又是一個每個人都不快樂的故事,導演保羅•哈吉斯在讓觀眾感受到劇中人焦灼心態的同時,也希望觀眾能夠看到人際間沖突的路徑隱伏之處,導演並不激憤,在視覺上也沒有什麼野心,他有意識地平行處理著主人公們的行為,通過並不炫目的電影鏡頭映襯著普通人偶然間生活逆轉的故事,沖突步步鋪陳,矛盾點點累積,在揭示人際間交流和膚色偏見的問題時更注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道德沖突的描寫。雖然生活中時常上演著宿命般的悲劇,但影片還是在努力傳遞給觀眾一種試圖看到陽光時費力掙扎的氣息。
《撞車》 精彩影評
之一:我們以為我們是誰?
GO壇上有人說,Crash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之一」,阿步說,Crash好悶,大悶片。XM說,如果說罪惡之城是形式主義的極端,那Crash就是內涵主義的極端,Crash的確是一個大雜燴,這部電影里讓我們震撼的不是撞車,而是種族,文化,尊嚴,人格,親情之間的撞擊,每一次撞擊都擊在我的心中,一下一下,讓人無言以對。
《撞車》電影里的人物,每個人都像一顆珍珠,不是那種光芒四射圓潤無暇的珍珠,而是有著一點瑕疵的不那麼完美的珍珠。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一顆又一顆的珍珠被巧合和沖突連成一串,光鑒照人,掠人魂魄。雖然每顆珍珠都有一點瑕疵,但那瑕疵卻替華麗增添了一份真實。
真實,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實?這個社會,壓力太大,每個人都有說不出的苦,這苦被壓抑被扭曲,反射出來的就是暴躁,激進,叛逆。人性本惡或是是人性本善?這個命題,不會有答案。任何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視於觀察角度的不同。在CRASH這部電影里更是如此,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好人,也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壞人,每個人都像我上面所說,有著不同的問題,都有著不同的罪惡,但每個人的罪惡都有其行成的原因,都能讓人在感到厭惡的同時在心裡的某個角落升起一絲的憐憫和同情。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真實的反應了人性,反應了人性的兩面性,人性的掙扎。自我的掙扎與矛盾,是另一種crash,這種crash,也許傷害最深。
暴力的警察可以是一個有著拳子之心的孝子,他的暴力是他為父親所苦的發泄。他替父親的遭遇而憤怒,他為父親的結局而痛心,但是作為一個小警察,他沒有力量來改變這個結局,他的力量微弱的看著父親受苦卻無能為力。他痛恨這一切,他認為父親對黑人貢獻了許多,可是父親的貢獻卻沒有任何回報,所以他變成了激進分子,種族主義者。在電影的前面部分,這個警察是十分讓人討厭的,但是看到他與父親的故事後,我對他產生了憐憫之心。他並非沒有血肉,他只是需要發泄。第二天,他在車禍現場搶救前天晚上被他侮辱的女人,他幾乎是豁出命去救她,我想,這除了他的職業原因和人性本善之外,很大一方面也是為自己前一天晚上的行為贖罪。人的矛盾就在於善惡的掙扎,惡意的發泄過後,善的內疚和空虛也許就隨之而來。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在沖動、郁悶、憤怒中,做了傷害他人的事情,表面上看,好像這些人很威風,但事情過後,自我譴責、內疚和後悔,無法言語,無法補救,只留遺憾。
被侮辱感常常是自找的。比如那個每天抱怨種族歧視的少年,比如被洗劫一空的智利老頭,比如那個為了面子寧願受辱的電視導演。在少年眼中,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表明著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他認為整個世界都帶著有色眼鏡,其實有色眼鏡在他的心裡。只見別人眼中有釘子,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少年在埋怨的同時,忘記了自己正在做著引起人埋怨的一切。波斯老頭也是如此,懷疑周圍的一切,怒氣沖沖,不相信別人,最後害了自己。電視導演更是如此,為了自己在朋友前的面子,寧可妻子受辱,懦弱至極。他本意是保住面子,但結果卻失去了尊嚴,而且是在自己心愛的女人眼裡,他完全的失去了尊嚴。男人的尊嚴是很敏感的,尤其在心愛的女人面前,他妻子對他的指責對他是極大的打擊,但是我絲毫不同情他,我認為他是自取其辱。第二天他遇到警察時的反應,讓我有點想不通,忽然的勃發,為了什麼,是突然的覺醒,還是長久壓抑的崩潰,抑或是為了救車上的少年?我
《撞車》無法分析,只是覺得人是很難預料的,什麼都可能發生。
電影用很大一塊筆墨描寫了種族沖突和文化沖突,白人想做出平等尊重有色人種的姿態,但卻在心裡歧視黑人,黑人一面警惕著白人的歧視,另一面歧視著亞洲人,亞洲人同時也歧視著其他有色人種。頭尾兩次撞車的爭吵十分有意思,第一次撞車,是亞洲人販子的老婆和南美女偵探,兩個人都罵對方的族裔,歧視對方的種族。片尾的撞車,診所女接待遭遇保險公司理賠員,一個黑人一個亞洲人,兩人一樣的用對方的種族作為攻擊對象。這種現象十分可笑,也十分可悲。這樣的互相侮辱表現了他們的不自信,他們都努力的討好主流社會。只有白人是高高在上的主流,可以說著偽善的話,像個慈善家一樣有目的的施捨自己的平等,只是遇到利益,立馬鑒出真章。就象那個偽善的法官,打著平等的旗號,實際上做著骯臟的勾當。
探長說,人與人太疏遠了,我們都渴望撞擊,只有撞擊才能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接觸。平日風光無限的法官太太摟著女傭說,你才是我最好的朋友,辛酸畢露。人與人的溝通並為隨著溝通方式的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而有所改善,相反,溝通變得越來越難,越來越復雜。夫妻的溝通,母子的溝通,同僚的溝通,不同族裔的溝通,都可能對你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人都知道溝通重要,卻不知道,怎樣能處理好這重要的事情。人善於將簡單的事情變得復雜。復雜的社會讓人無法簡單的面對生活。人無法按照善惡標准來做事情,只能按照利益標准來行事。當探長對法官說出唯心的話,當年輕警察將男孩推出車子,他們都無奈的踐踏了自己的良心,我聽到他們心裡的嘆息。但是,又能如何,如果換成是我們,我們又能如何做?前幾日看到有人在談論,如果你是妻子被警察侮辱的那個電視導演,你在妻子受辱的當場會如何做,沒有男人表態,沒有男人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我想,答案就在這避而不答中,但是這種態度無可厚非也無可指責。
「你要幹上幾年才會明白過來。你以為你知道你是誰!」老警察對新警察如是說。我們以為我們是誰?
之二:人性的閃亮
撞車,人性的碰擦。是一部多個小故事聚集的電影。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導演巧妙地故事插在一起。
西班牙裔的修鎖工,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可愛天真,由於以前的後遺症,害怕槍聲,子彈,躲在床底睡覺。爸爸
《撞車》給她講了一個故事:在他很小的時候遇見了一個仙女,給了他一件隱形的斗篷,使他什麼都穿不透。女孩天真地聽著這樣的故事。爸爸鄭重地對她說:現在要把他送給女兒。脫下一件隱形衣,交給女兒。從此女兒再也不怕任何子彈了。一個美好的故事,為了鼓勵女兒擺脫子彈的陰影。
——閃亮之一,父愛的偉大。童話是善良的。
一個阿拉伯裔的雜貨店老闆。門鎖壞了,找修鎖工過來修,換了新鎖,但沒有用,其實是門壞了。與修鎖工起了爭執。第二天雜貨店就被偷了。沒有保險公司能夠賠付。老闆很氣。於是他把所有的帳都算到修鎖工的頭上。於是他帶著一把槍來到了修鎖工的家門口。就在他拿著槍與修鎖工爭論時,他突然舉起槍。而小女兒沖出來:爸爸沒有隱形衣。她撲到爸爸的懷里幫他擋了那一槍。接著是父親撕心裂肺的哭聲,女孩勉強撐起微笑:爸爸,我可以保護你。很慶幸,女兒沒有死。而開槍的老闆也呆了,明明射中了,為什麼?
——閃亮之二,女兒的愛。愛的力量大到一切,包括阻止子彈。
一個人呆在雜貨店裡,女兒多莉回來都不知道。老闆對著女兒說:我碰到仙女了,她是天使。是啊,確實是個善良的小天使。其實他不知道,他的女兒才是他的天使,女兒在買槍的時候,就買了一盒空彈。
《撞車》——閃亮之三,女兒之愛,了解父親,深愛著父親。
黑人導演和妻子在回家的途中被一個白人警察找茬。白人警察借機侮辱妻子。作為丈夫,在面對這種情況下,他除了忍,沒有什麼能做的。然而妻子卻譏諷他沒有能力不能保護她。兩人產生矛盾。其實妻子不知道,丈夫比他承受了更多。
——閃亮之四,有時忍是需要承受很多的。
妻子遇到車禍,被卡在車內。白人警察去救她。妻子怎麼也不讓白人警察碰她。因為上次的事情,心中仍存恐懼。白人警察實在受不了,朝女人吼了。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於是女人妥協了。帶著不安,看著警察一步步幫著她把腿挪下來,把保險帶割斷。當人們把警察拉出車時,警察奮不顧身又回到車里把女人拉出來。女人出來第一件事就是抱著白人警察哭了。
——閃亮之五,不管以前的芥蒂,在生死之間,一切都沒有拯救生命來得重要。
之三:善惡一念間
不得不佩服《撞車》的編導保羅·哈吉斯,他十分准確的捕捉到人物微乎其微的心理活動,並使之成為推動這個多線索故事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洛杉磯這個多民族的大都市,人們的感情既脆弱又冷漠,他們時刻忍受著未知的恐懼,卻又肆意宣洩自己的憤怒。檢察官的妻子簡因為汽車遭兩名黑人青年搶奪,而對所有有色人種疑神疑鬼;警察瑞安因為父親無法得到及時診療,而遷怒於一對黑人夫婦;購槍時遭到侮辱的阿拉伯裔店主也將怒氣發泄到鎖匠丹尼爾身上……恐懼和憤怒就像瘟疫一樣在城市裡蔓延開來,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安中,負面壓力愈積愈大,原本一次小小的口角也會演變為一場致命的事故。
本來,看到人們的命運因為些許微不足道的誤差而導向一個無可挽回的悲劇,就已經足夠令人扼腕,但更揪心的是,這些看似純屬意外的誤差背後,其實存在著一個掌控一切、所有人都難以違逆的幕後黑手,那就是人性固有的弱點:偏見、恐懼以及憤怒。這並非僅僅存在於美國這個多民族文化國家,而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以貌取人、恃強凌弱、遷怒他人、宣洩不滿等等。只是平時我們無法看到這些行為造成的後果,以為只是小事一樁,很快就忘了。而導演卻讓我們看到了它們的後續影響,看到它們如何像蝴蝶效應一樣最終掀起狂風巨浪。
影片的前半部分著重於細節的積累和情緒的醞釀,我一直以為它將會導向一個巨大的悲劇,以此給觀眾留下極具
《撞車》震撼力的道德警示。然而,當我看到導演為不同人物安排的巧妙結局時,我的心再次受到強烈的震動。警察瑞安處理一場車禍,竟發現受害者正是自己曾經非禮過的黑人女性克里斯汀,克里斯汀因害怕而拒絕瑞安的營救,而瑞安仍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她。那一刻,兩人的心恐怕如同車禍一樣受到極大的沖擊,克里斯汀究竟該痛恨還是該感激?瑞安究竟是善還是惡?誰也說不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瑞安稱得上幸運,遇到一個能夠彌補過錯的機會,並且珍惜了它。與之相反,一直以正面熱血形象出現的年輕警察湯米,最後竟因一次多疑而誤殺了黑人青年,並親手掩埋殺人證據……人物形象的一百八十度逆轉讓一直以為明辨是非的觀眾傻了眼,不得不推翻先前的成見,重新思考人性的復雜。
前半部分,導演讓我們看到了任意宣洩不良情緒的連鎖反應,後半部分又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人性的巨大振幅與彈性,以及由之產生的迥然不同的結果。其實,每個人都是天使與惡魔的合體,風雲際會,境遇逆轉,善惡輪回。有時候,作惡之人固然有其值得同情的緣由,但這卻不能成為他為惡的借口,因為,社會上的人看似孤立,實則彼此聯系,哪怕一點小小的惡意都有可能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不但會傷及無辜的人,甚至也會最終報應到自己身上。善與惡僅僅是一念之差,卻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局。也許我們無法解決深刻的民族問題、階級差異,但至少,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恐懼或憤怒泛濫之前,冷靜幾秒鍾,盡量理智的做出正確選擇。
⑼ 性感得不得了(沙漠妖姬)影評
第一次真正接觸西方人的變裝文化,是因為美國的真人秀節目Rupaul's Drag Queen Race,中文的視頻網站用著重口味人妖撕逼大戰等等博人眼球的字眼作為標題,若是零散的看上幾集你會發現這是一部低成本的變裝版"全美超模"。就是這番小眾且時而狗血的真人秀節目卻讓我在沒有字幕的情況下補完了全番。或許與男性審美視角不同。有人說,女性是天生的雙性戀者,更容易被美的東西所吸引而無關性別。而這群被稱作DragQueen的女裝漢子,在我看來,相當的性感。
作為一個東方女性要來闡釋DragQueen的文化,可能多少有點說不清楚,維基網路解釋說變裝皇後是指通過穿女性服裝來扮演女性的男性,且變裝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有些是想效法展示女性之美,有些只是為了吸引目光。變裝皇後DragQueen,實際上是皇後(Queen)這個詞語的一個變體。皇後這個詞語的使用頻率不高,是對有濃重女性氣質的男同性戀的帶有嘲笑意味的稱呼。和其他的貶抑性詞彙一樣,當一些非同性戀者使用Queen這個詞時,常常帶有侮辱的性質。但在一些同性戀圈內使用這個字時,皇後卻是帶有喜愛和贊賞的性質。這種文化發源於是19世紀,甚至更早。據不完全統計,DragQueen多數都有酒吧表演的經歷,同時在時尚界或是演藝界,佔有一席之地。
早在中國超女紅透半邊天的時候,在韓流花美男占據各大熒幕的時候,人們說,這是一個性別模糊的時代。而如今的變裝世界似乎要更加暴力一些,她們追求的不再是誰比誰更女人(要知道這是一個不可能勝利的命題),而是誰更加美麗。這就意味著只要你足夠完美,鬍渣和高跟鞋也可以同時存在。不同於超女或是花美男,變裝者肆意地暴露著不和諧的反差感,無時不刻地挑戰著人們的視覺神經,不得不說,這份瘋狂與招搖,真地很性感。
電影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翻譯為沙漠妖姬。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應該很少有人會被題目吸引而來,還好雨果叔的金字招牌夠硬,才沒能讓我錯過這樣的好電影。沙漠+變裝皇後這樣的設定,本身就很吸引人,但能把變裝皇後和公路元素組合到一起的導演,也絕非那麼簡單,他不炒LGBT的冷飯,也不做澳洲中部風景片,他和我們談人性。每一個人身上都擔負著無數的社會角色。三個變裝者,同時也是單親孩子久不遇的父親,是剛剛痛失愛人的遺孀,是離家出走的公子哥。初識之時,絕大多數人拒絕理解,亦拒絕迎合,更有人覺得這是一種戲弄,並對此拳腳相加。即使掌聲雷鳴,也揮散不去眼神的難堪,嘴角的輕蔑。
雖然不能被所有人理解,但生活並沒有因此變得糟糕。米芝一路憂心自己不是合格的父親,兒子卻無條件地接受了他;班麗娜曾因愛人地離去對生活絕望,最終收獲了值得相守的愛情,費莉茜性格乖張,四處碰壁,還好始終有朋友相撐。作為觀眾,欣慰於圓滿結局的同時恍然大悟,生而為人何必要去迎合不相乾的人,他們並不能決定你的人生。而這個世界這么大,總有人會懂。只為自己,為支持你的人而綻放的人生,同樣能收獲幸福。
我曾經在一家布里斯班市中心的青旅里第一次遇見變裝者。這幢舊建築物的地下室二層是一間Club,當晚的Party主題是Lady's night,好多人對今晚的DragQueen表演感到期待。正當我對Party海報感到好奇,一個變裝者朝我打了招呼。彩色假發,靚麗濃妝,還有肌肉滿滿的胸部——性感得不得了。她熱情地邀請我去看錶演,我卻擺著電影當中的鄉下鬼佬相同的丑臉。絕不是因為敵意,而是信息量太大導致的大腦當機。作為一個外國人,那一刻的交流能力和英語能力都退化為零。不管哪一次想起來或是講給別人聽都覺得很好笑。。。有了親身經歷,再去解讀澳洲中部人民地可愛模樣便不覺得奇怪,理解的前提是了解,沙漠妖姬將一種五彩繽紛的文化帶去了不毛之地,做的就是這樣一種身先士卒的嘗試。或許當下一批變裝者到來時,人們便能像對待普通表演者那樣接受她們。
說真的,如果說普世價值觀是出人頭地獲得社會肯定,這幫秀著一腿兒黑絲的大姑娘們絕對是逆其道而行的叛逆者,不在乎多數人的眼光,每一次亮相都驚艷到死。實在是讓人佩服這份追逐夢想、堅持自己、性感得不得了的勇氣。
⑽ 拿什麼拯救你,威爾——《心靈捕手》影評
�0�2(無意中翻著去年的一篇作業,姑且貼上來以表紀念) 作為榮獲奧斯卡原創劇本獎的電影,《心靈捕手》確實是一部經得起推敲並且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第一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還停留在膚淺的觀影水平,看完之後沒有在腦海里留下太多印象,甚至還對這部電影的至高地位有所懷疑;然而第二次在課上觀看,並帶著思考去回味的時候,才體會到,最佳改編劇本果然是實至名歸。 我認為,西恩之所以能拯救威爾,不是因為其專業水平多麼高超,而是靠他所具有的職業外的品質。具體分析可以分為以下「四步走」。 關於西恩教授的人物塑造,個人認為是整部影片中最完美的。他的職業,他的背景,他的台詞,每個細節都為他成功地治癒威爾埋下伏筆,使得影片的結局合情合理。而西恩的台詞,可謂句句都是精華。 第一次見面時西恩和威爾的肢體沖突,或者說是西恩對威爾的威懾(西恩警告威爾時,表明威爾在武力上不是西恩的對手),是西恩治療威爾走出的第一步。威爾的狂妄的戲謔、挖苦、諷刺、挑釁,使得前幾個心理咨詢師都無法接受,無法忍受,最終憤然離去。威爾的這種犀利的語言攻擊,如果是完全胡說八道,倒還只算是瘋言瘋語;但如果不幸被言中,那就是羞辱了。可以想像當你在路上碰上一個陌生人,他對你指手畫腳,你可能只覺得討厭;但是如果他在大庭廣眾之下揭露你的醜事,你可能就會覺得憤怒和蒙羞了。作為軍人出身的西恩,在面對威爾的狂妄的戲謔、挖苦、諷刺、挑釁時,可能還能充耳不聞;但是當威爾嘲弄他的愛情時,他終於忍無可忍。但不同的是他沒有放棄,而是採用了武力的手段向威爾反擊:「你怎樣對我,我就怎樣對你」,從而終結了威爾狂妄的態度(此後威爾再也沒敢挑釁西恩)。假如不結束威爾的那些滔滔不絕的令人崩潰的話語,對其的心理治療簡直無從下手。而西恩用最快速,最直接的方法,邁出了治療的第一步。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用這個方法是不是有點暴力?有沒有別的方法能夠起到相同的作用?就我個人理解,對於暴力(語言暴力也算一種),無非兩種選擇:反抗和不反抗。如果你選擇不反抗,無論你的目的是追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還是指望其良心發現、迷途知返,這些的前提就是要忍受暴力。如果沒有足夠的忍耐度,最有效的解決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當然,對於威爾的語言暴力,西恩也不一定非得動武,他可以用比威爾更加犀利的用語言進行回擊。不過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得要有比威爾還敏銳的洞察力,其次要有比威爾還狡黠的口才(包括語速和反應能力)。具備這兩點那可不太容易(要知道威爾的天才可不止在數學方面),也許可以拿Lie to me里的測謊專家 Dr. Lightman 和他較量一番。不過Lightman不常見,但是孔武有力的軍人還是比較多的(再說了,測謊專家也不一定有空座客心理咨詢師啊)。 第二步:主動敞開心扉——湖畔對話 建立平等的醫患關系,這是治療取得成功的關鍵。我想看過醫生的人都有體會,醫患關系很疏遠,有時醫生抱怨患者不配合,患者職責醫生態度惡劣,醫患之間的互不信任和互不理解導致了很多問題和糾紛。造成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就是醫患間不平等的關系,而且我認為醫生應該對此結果付有主要責任。雖然對於醫生職業的乏味性等我們可以理解,但是這絕不是對病人缺乏耐性的理由。從職業道德上來說,治療患者是醫生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所以醫生應該有充分的耐心和責任心,並且要幫助患者建立信心和信任,無論是生理治療還是心理治療,醫生對病人的關懷都是必不可少的。 西恩的開場白就暗示了一點:如果病人不信任你,治療就無法繼續。如何取得威爾的信任?先信任威爾。想要別人怎麼對你,就怎麼對別人,西恩深諳其道理。所以他首先對威爾敞開心扉,和他談愛情,談戰爭,談自己的經歷。這就是西恩建立和威爾的平等關系的方法——自身的參與,而這一點也是大多醫患關系的薄弱環節。許多醫生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話就像是牧師在聽人懺悔,沒有個人的干預(那是懺悔者和上帝、真主之間的對話,和牧師無關),然後隨便開個方就打發了(這和牧師摸摸頭還真有點像),也不關心病人的病好沒好,反正你不好還得再來。但醫生畢竟不是牧師,得病也不是一種罪行,受到這種禮遇是不公平的。 所以,要取得他人的信任,就要杜絕那種拒人於千里的態度。試想一段談話,你一直在說你自己的事,但對方除了指出你應該做這做那,其它閉口不談,你會有什麼感覺?可能有反感,可能有失落,但絕不會是信任感。但如果談話的雙方都很樂於談及自身的感受或觀點,那情況就大不相同。因此心理醫生的開場白,到底是用「跟我說說你的問題」還是用「讓我們聊聊」就相當重要。 西恩談完自己之後,隨即將話題引向威爾。他知道威爾很多東西都沒有嘗試過,他了解的都是別人的故事,所以他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滋味。他以為自己一眼就能看穿別人事實上也是一種自欺欺人。西恩對威爾說:「你認為因為我看過《霧都孤兒》我就能了解你的不幸了么?」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假若威爾不說,沒人能夠了解他經歷過什麼不幸,承受過什麼痛苦。 第三步:耐心等待——「從脆弱處下手」 在給予了威爾希望和他交流的提示以後,西恩接下里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待威爾主動打破僵局,在此之前絕不先說話。這是一個威爾自身調整的緩沖期。這時,威爾的戀情終於讓對峙的局面出現了轉機。正直青春期的威爾對愛情嚮往卻迷茫,他漸漸嘗試到愛情給自己帶來的甜蜜的體驗,但他的自卑讓他不敢太過靠近這段感情。終於,威爾按捺不住自己躁動不安的心,開始和西恩討論起了愛情這個令人神往的話題。這也讓西恩找到了「下手」的機會。 威爾對於愛情仍然處於理想狀態,不敢付諸於實踐,威爾的理由是擔心再發展下去會發現對方的不完美而打破其美好的形象,即「距離產生美」。威爾害怕敞開心扉投入到一段感情中,也正是他一直以來的自我防衛的一種方式。影片在後半段交代了威爾童年的經歷。身為孤兒的威爾被好幾個家庭寄養過,但是他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父愛,反而飽受虐待。這對威爾的內心產生了非常大的陰影,導致他缺乏安全感,為了避免受傷害,他具有強烈的抵禦心理和進攻性。實際上這段感情一直都是女方在採取主動,突如其來的愛情讓威爾有點無所適從,他還沒有為展開新戀情做好准備。對愛的渴望和心靈的創傷使得威爾對待愛情時,心理上是積極的,可行動上是消極的。面對女友的種種問題,他不敢坦誠相對,害怕對方得知自己的身世會對他另眼相待,害怕對方會可憐他會同情他,而不是真正地愛他,更害怕對方會棄他而去。 其實,這和失戀有點類似,很多人在經歷了一次失敗的愛情之後對愛情失去信心,害怕敞開心扉卻再次受到傷害。這樣在愛情路上一再的退縮,就更加不可能擁有成功的愛情,因為成功與否只有你嘗試了以後才知道,不嘗試肯定不會有成功。其實愛情裡面沒有誰對誰錯,感情的失敗並不能說明因為誰不好,它可能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觀念上的差異。最重要的是,在每段感情結束以後,不要逃避它,要回頭仔細想想導致這段感情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這樣在下一次戀愛的時候有所借鑒,避免出現相同的錯誤;而且在衡量新戀情是否值得發展也有一個理性的參考。其實失敗的感情,也是一種很難得的經歷,怯弱、消極的人從中獲得的只有痛苦,在愛情路上停滯不前;而勇敢、積極的人就能從中獲得很多經驗,他們的回憶都是美好的東西,才能在愛情路上勇往直前。「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時候,但是勇敢者會將畏懼放置一邊,繼續勇往直前,結果或許會走向死亡,但更多的則是通向勝利。」這是古希臘一位先哲的名言,我們確實需要這樣的勇氣。 回到影片的討論,西恩看出威爾那番理論其實是對愛情怯弱而自欺欺人的說辭,他真正害怕的是當對方發現自己的不完美時會拋棄自己,使自己受到傷害。西恩和威爾分享自己的愛情故事,說他的妻子的一些怪癖,可是這些所謂的不完美卻使兩人的感情生活充滿了樂趣,回憶起來到時候並不感到討厭,反而感到很幸福,因為「她的那些怪癖只有我才知道」。他告訴威爾,沒有人是完美的,但重要的是怎麼讓兩個不完美的人完美的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愛一個人,不僅僅要愛她的優點,也要包容她的缺點。就像瑪麗蓮夢露所說:「如果你不能應付我最差的一面,那麼你也不值得擁有我最好的一面。」他鼓勵威爾勇敢地去嘗試愛情,去了解對方,去實踐,不要讓人生留有遺憾。 在西恩談論他是否後悔邂逅妻子的那段對話,除了涉及到愛情,還涉及到了友情,這與後來威爾做出的選擇有著很密切的聯系。西恩當時為了追他的妻子放棄了與朋友一起去看球賽,而威爾為了女朋友,為了自己選擇的人生也犧牲了(至少暫時犧牲了)友情。其中威爾曾問西恩你怎麼和你的朋友說你不去看球賽了?西恩則答,不用解釋,他們一看我就能理解。這其實是威爾和其朋友的映射。威爾的朋友查克在工地上對他說,他們都希望威爾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即使不和他們在一起。這是友情的最高境界,完全無私地為了對方著想,即使自己需要做出犧牲也是值得的。真正的朋友,是想著他怎樣做才對你有好處,而不是想著你怎樣做會對他有好處。就像西恩的朋友一樣,威爾最終的離開的時候,他的朋友不需要解釋,甚至不需要道別。本片結尾時,威爾的朋友興奮地從汽車後座跑到了副駕座位,這是最好的座位,曾經是威爾的位置,也一直是威爾在他們心中的位置。威爾的朋友為了給他弄一輛車,甚至可以去當乞丐;為了能讓威爾過上更好的生活,寧肯犧牲他們的友誼,這些所謂的「市井小混混」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友情。一生若有一個這樣的朋友足矣。 第四步:給予肯定——「這不是你的錯」 在完成了愛情的指導以後,正好遇上威爾的擇業機會,西恩和威爾開始討論其它的人生問題。威爾對職業的選擇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並不認為那些人人都羨慕的職業就是個好職業,他認為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一點與西恩不謀而合。西恩也過著在蘭博教授等人眼裡看似很「一事無成」的「悲慘」生活,但是他自己卻覺得自己的職業很值得驕傲,這是他所喜歡的生活,他不需要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的肯定,不需要追名逐利,需要的是自己內心坦誠的選擇。 西恩對威爾的關懷並不是蘭博對威爾的那種愛才,是真正的理解和關心,這讓威爾第一次從陌生人那感受到被尊重。蘭博對威爾的器重僅僅在於數學方面,對於威爾的生活他視之為「垃圾」,他關心的只是威爾能在數學上有多少成就,根本不關心威爾的真實感受。在威爾眼裡這不是尊重,更像是利用。而西恩不同,也許是因為兩人有著很多相同的經歷,比如童年被虐待過,現在的生活被別人看不起等等,他對於威爾所有的想法和感受同能表示理解,並且對威爾給予肯定,這使威爾感受到被人重視,被人尊重。 he is a good kid ),確實是的,威爾內心還是很善良的,只是多年的偽裝使他變得像個壞蛋(富有攻擊性)。他喜歡讀書,不隨便搭訕女孩子,在西恩告訴他辦公室里不能抽煙的時候乖乖地把煙盒收進口袋,很多細節都表明了威爾good kid的本性。 西恩也看到了這點,他始終以一種 positive regard 的態度對待威爾,別人都看到威爾不好的一面,而他卻能看到威爾好的一面,正是這顆寬容,仁愛的心拯救了威爾。當西恩面對威爾劣跡斑斑的檔案,道出那句「這不是你的錯」時,徹底瓦解了威爾內心的屏障,威爾像個小孩似地哭了起來,多年的委屈和辛酸都隨著淚水釋放了出來。 終於,威爾卸下了多年的包袱,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像西恩所說的那樣「跟隨著你的內心」,做出了自己坦誠的選擇,開始了一段新的人生。而西恩收拾好行囊,似乎也開始了他新的人生旅程。 威爾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經歷了悲慘的童年、懵懂的少年時期,辜負著他的天才。但是上帝關上了一扇門,為他打開了另一扇窗,他得到了無私的友情,真摯的愛情以及西恩對他的知遇之恩,他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些是很多人一輩子都夢寐以求卻又難以擁有的。也許我們現在還沒有得到這些珍貴的情誼,至少我們知道怎麼樣去努力得到它們;也許我們在浮躁的社會里迷失了雙眼,年少時的夢想在真實的生活面前只是激情一現,我們大多時候也只為活著而活著,但是我們是否應該鼓起勇氣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文學、影視作品的好處之一,就是能讓我們通過其他人的故事而找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影子,引發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從而對自己的人生做出積極的改變。好的作品如良師益友,而《心靈捕手》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