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中有個人在屋頂,德軍開槍對他射擊,這個是什麼電影
我記得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電影中有這么一個劇情,傘兵被掛在教堂尖塔上,德軍向他射擊。這不是戲說,而是真的發生過,是真實的故事。在諾曼底空降時,82空降師505團2營F連二等兵的士兵約翰·馬文·斯蒂爾就這么倒霉,落在了塔頂,還被掛住了,於是他就裝死,附近的戰友都被德軍打死了,就他沒死,而德軍以為他死了。
更詳細的介紹,你可以看一下這個鏈接記得文章,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https://m.sohu.com/a/417896995_120679487
2. 求一部電影名字!關於2戰諾曼底登陸的!
因為片子太老了,所以看上去像黑白的,
既然回答正確,請採納給分吧,謝謝。
片 名: The Longest Day
譯 名: 最長的一天 | 碧血長天
導 演: ( Darryl F. Zanuck ) ( Bernhard Wicki ) ( Andrew Marton )
主 演: (埃迪·艾伯特 Eddie Albert) ( Paul Anka) (阿勒蒂 Arletty) (讓-路易斯·巴倫特 Jean-Louis Barrault) (理查德·貝依瑪 Richard Beymer) ( Hans Christian Blech)
上 映: 1962年10月04日
劇情介紹:
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此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演員陣容亦屬空前,浪行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
影片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前重現。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備戰實況規模之偉大,叫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錯誤決定及各項導致這場歷史上其中一場最浩大戰爭的大小事件,影響深遠。
幕後製作: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陸諾曼底的經典之作。雲集了眾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陣容之強,在戰爭片中極為罕見。但明星們在此沒有什麼出風頭的機會,因為整部影片以敘事為主,從各個方面(包括美軍、英軍、德軍、法國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當時的戰局,並由這些國家的影人負責拍攝有關部分。本片被認為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花絮:
·在片中扮演約翰·霍華德少校的理查德·托德(Richard Todd)確實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當時他是英軍第6空降師第5傘兵旅第7營的上尉,他的部隊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的增援行動,而且幸運的是,托德沒有登上最初指定的飛機,而是上了另一架飛機,結果原來的那架飛機被擊落,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作為第2突擊營的士兵,22歲時的Joseph Lowe曾經參加諾曼底登陸,在杜佛角攀岩而上,17年後,為了拍攝本片,他再次爬上100多英尺高的懸崖。
·影片導演Darryl F. Zanuck在一次訪談中對有些演員組建自己的影片公司頗有微辭,並把約翰·韋恩於1960年製作的《邊城英烈傳》列舉為失敗典型。韋恩在與Zanuck接觸之前看到了訪談,後來拒絕出演本片,除非片酬達到25萬美元,當時片中其他名角的片酬才只有25000美元。最終,韋恩的條件得到了滿足。
·在本片中扮演艾森豪威爾之前,亨利·格瑞斯(Henry Grace)從沒作過演員,他與艾森豪威爾的相似之處讓他得到了這個角色。
·肖恩·康納利於1962年開始扮演詹姆斯·邦德,而同他一起出現在本片中的Gert Fr?be和尤爾根斯·庫爾特(Curd Jürgens)都成為他日後在007系列影片中的死對頭。
·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考慮在本片中扮演自己,而且他本人也十分願意,但化妝師無法讓他「返老還童」。
·扮演約翰·斯蒂爾的雷德·巴頓斯(Red Buttons)在巴黎咖啡館中邂逅了本片導演,於是被導演選中。
·由於與本片同時拍攝的《埃及艷後》耗資超出預算,導演Darryl F。 Zanuck不得不接受重新規劃預算,在耗盡本片的計劃投入後,他開始自己掏錢繼續拍攝。當時福克斯公司幾乎決定放棄拍攝本片,Darryl F。 Zanuck立即飛往紐約力挽狂瀾,經過一番激情洋溢的辯駁後,他終於保全了本片的拍攝計劃,失控的《埃及艷後》也逐漸風平浪靜。
·據隨行士兵稱,真正的德國炮兵少校布魯斯卡在盟軍登陸時並不在掩體里的指揮室中,而是在卡昂的妓院里。
·在片中由歌手保羅·安卡演唱的主題歌後來成為加拿大空降部隊的軍歌。
·片中扮演風笛手的演員來自於倫敦蘇格蘭風笛樂隊,當年的人物原型比爾·米林最近將見證壯舉的風笛捐贈給愛丁堡的國家戰爭紀念館。
·在清理奧克角附近的海灘時,劇組挖出一輛隱藏在沙灘之下參加當年諾曼底登陸的坦克,經過清洗和維修之後,這輛坦克後來出現在片中的英國坦克部隊中。
·在拍攝登陸畫面時,導演Darryl F. Zanuck面臨著棘手的難題,他苦於無法找到當時德軍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和英軍的「噴火」式戰機,幾經尋找,他終於發現西班牙空軍有兩架梅塞施密特,比利時空軍的兩架「噴火」甚至還在服役,於是將這4架戰機租借下來。
·據估計,美國、英國和法國為協助本片拍攝共動用了23000名軍人,當時法國雖然正在致力於阿爾及利亞戰爭,但還是派出了1000名突擊隊員。
·片中的「噴火」式戰機在拍攝前都被更換了新發動機。
·因為劇組尋找不到當年型號的滑翔機,於是復制了幾架。
·片中的艦隊拍攝自美軍第六艦隊,取景於其中的22艘艦船,同時還要避開航母,因為諾曼底登陸時沒有航母參與。
·影片在科西嘉島開拍前,一個聲稱擁有海灘的男子找到導演要求支付15000美元的使用費,否則不會協助拍攝,海灘上會出現60年代的新式汽車,導演同意支付。後來,劇組人員發現這是一場騙局,科西嘉根本沒有私人海灘,導演經過長達8年的訴訟終於贏得了賠償。
·在離科西嘉海灘2英里的地方聚居著裸體主義者,劇組不得不張貼警示,以防他們出現在海灘打擾拍攝。
·在拍攝聖母教堂區域的空降鏡頭時,當地交通被封鎖,商店關門,並且停止電力供應,因為怕危及不習慣夜晚空降在居民區的傘兵,即使如此,一些必要的照明和炮火還是帶來了不小麻煩,只有一兩個傘兵試圖在廣場著陸,受了些輕傷,有個傘兵竟然摔斷了雙腿。最終,實拍計劃被放棄,改從高層起重機上起跳。
·在片中扮演湯普森上校的埃迪·艾伯特曾是二戰老兵。
·本片中從未出現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標記。
·本片的拍攝投入為1000萬美元,成為《辛德勒的名單》之前最昂貴的黑白片。
·在拍攝登陸場景時,那些美國士兵因為水涼而不願跳下登陸艇,演員羅伯特·米徹姆對他們的猶豫嗤之以鼻,率先跳入水中,其他人只好照做。
·由於《埃及艷後》的拍攝進度一再延誤,無所事事的羅迪·麥克道爾(Roddy McDowall)向本片導演Darryl F。 Zanuck要求在《最長的一日》中扮演角色,最終他扮演了一名美軍士兵。
·曾有多方消息稱,克里斯托弗·李和傑弗里·貝爾頓(Geoffrey Bayldon)都曾加盟本片,但前者矢口否認,後者在最終版本中無處可尋。
·第一部美國拍攝的使用不同語言對白的二戰電影,其中包括德語、法語和英語。
·萊斯利·菲利普斯在片中只有一句台詞。
·片中共使用了4架「噴火」式戰機,都由前皇家空軍第340飛行中隊的法國飛行員皮埃爾調校,這幾架飛機不但現在依然健在,而且其中的一架還被克里夫·羅伯遜(Cliff Robertson)買下。
·克里斯托弗·李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當初被拒的原因是他長得不像軍人。
·片中使用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並非是Bf-109型,而是四座的Bf-108「台風」。
3. 有部電影講二戰時期幾個英國空軍降落在被納粹佔領的法國,有部分情節是,一個傘兵落在戲院里,
《虎口脫險》
《虎口脫險》是Les Films Corona製作發行的戰爭喜劇電影。該片由傑拉爾·烏里執導,路易·德·菲耐斯、安德烈·布爾維爾等演出,於1966年12月8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二戰期間,一架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的幾位飛行員在法國人的幫助下,與德軍展開的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的逃生故事。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大鬍子中隊長雷金納德被動物園管理員所救。而另外兩名士兵彼得、麥金托什,也分別在油漆匠奧古斯德(布爾維爾飾)和樂隊指揮斯塔尼斯拉斯(路易.德.費內斯飾)的幫助下掩藏好了。幾經輾轉,英國士兵終於接上了頭,在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
4. 尋找一部關於二戰傘兵的電影
最長的一天 那個掛在屋頂的傘兵後來被兄弟部隊救了,他被掛在了小鎮的鍾樓上
5. 我爸爸在找一部二戰電影,主要講德國的一個小分隊去破壞蘇聯的一個什麼項目。。。 請大家幫幫忙找下,謝謝
目前據我所知道的主要描述德國軍隊,尤其是小股部隊的有這么幾個。一個是《沙漠突擊隊》,講述准備在突尼西亞大會上襲擊丘吉爾的德國小部隊
還有一個影片是《開往往薩布蘭卡的列車》。講述德國傘兵准備襲擊在列車上的丘吉爾的。
再有一個叫做《猛禽空降,或者叫16死士》講述德國傘兵准備空降英倫三島襲擊丘吉爾。
還有一個可能和您說的類似,叫做《鐵十字勛章》裡面多為對抗蘇軍部隊的。
還有一個以德軍視角來描寫的。叫做斯大林格勒(德國拍的),央視6台演過很多次。
6. 求一部二戰影片的名字
應該是《最長的一日》 中文片名
最長的一天
原片名
The Longest Day
更多中文片名
最長的一天
碧血長天
影片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前重現。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備戰實況規模之偉大,叫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錯誤決定及各項導致這場歷史上其中一場最浩大戰爭的大小事件,影響深遠。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This is the day that changed the world... When history held its breath.
42 International Stars!
本片與《拯救大兵瑞恩》完全不同,每一個畫面都令人難忘。
看過這部作品的人都曾被它深深震撼,作為非虛構文學的創作典範和世界戰爭紀實的顛峰之作,它真實的記錄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的策劃內幕和激戰過程,生動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鋼鐵火焰構成的戰場奇觀,還細致入微的寫下了雙方的將帥和士兵作為個人所遇到的傳奇般的命運,以及每個生死瞬間所經歷的痛苦、迷狂和心驚膽戰。這本20萬字的作品,作者花費了10年時間采訪和寫作,出版後引起巨大轟動,當年即銷出1000萬冊,好萊塢據此書拍攝的同名電影獲得多項奧斯卡獎。三十年來該書暢銷不墜,已在世界上用26種文字出版,累計售出1600萬冊。
《最長的一天》的書前獻詞是「為所有參加D日戰斗的人而作」,書的副標題為《D日,1944年6月6日》。它完整記述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那天所發生的事情,其中有激戰,有戰前的籌劃與戰後的餘波,更多的則是關於交戰雙方將領、士兵以及平民百姓在血與火、生與死之間的傳奇故事。由於其中的人物和事件過於奇特和富有戲劇色彩,許多讀者(包括中國讀者)誤把它當做小說,孰不知它卻是一部近乎「百分之百」的紀實作品。
[編輯本段]精彩花絮
·在片中扮演約翰·霍華德少校的理查德·托德(Richard Todd)確實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當時他是英軍第6空降師第5傘兵旅第7營的上尉,他的部隊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的增援行動,而且幸運的是,托德沒有登上最初指定的飛機,而是上了另一架飛機,結果原來的那架飛機被擊落,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作為第2突擊營的士兵,22歲時的Joseph Lowe曾經參加諾曼底登陸,在杜佛角攀岩而上,17年後,為了拍攝本片,他再次爬上100多英尺高的懸崖。
·影片導演Darryl F. Zanuck在一次訪談中對有些演員組建自己的影片公司頗有微辭,並把約翰·韋恩於1960年製作的《邊城英烈傳》列舉為失敗典型。韋恩在與Zanuck接觸之前看到了訪談,後來拒絕出演本片,除非片酬達到25萬美元,當時片中其他名角的片酬才只有25000美元。最終,韋恩的條件得到了滿足。
·在本片中扮演艾森豪威爾之前,亨利·格瑞斯(Henry Grace)從沒作過演員,他與艾森豪威爾的相似之處讓他得到了這個角色。
·肖恩·康納利於1962年開始扮演詹姆斯·邦德,而同他一起出現在本片中的Gert Fr?be和尤爾根斯·庫爾特(Curd Jürgens)都成為他日後在007系列影片中的死對頭。
·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考慮在本片中扮演自己,而且他本人也十分願意,但化妝師無法讓他「返老還童」。
·扮演約翰·斯蒂爾的雷德·巴頓斯(Red Buttons)在巴黎咖啡館中邂逅了本片導演,於是被導演選中。
·由於與本片同時拍攝的《埃及艷後》耗資超出預算,導演Darryl F。 Zanuck不得不接受重新規劃預算,在耗盡本片的計劃投入後,他開始自己掏錢繼續拍攝。當時福克斯公司幾乎決定放棄拍攝本片,Darryl F。 Zanuck立即飛往紐約力挽狂瀾,經過一番激情洋溢的辯駁後,他終於保全了本片的拍攝計劃,失控的《埃及艷後》也逐漸風平浪靜。
·據隨行士兵稱,真正的德國炮兵少校布魯斯卡在盟軍登陸時並不在掩體里的指揮室中,而是在卡昂的妓院里。
·在片中由歌手保羅·安卡演唱的主題歌後來成為加拿大空降部隊的軍歌。
·片中扮演風笛手的演員來自於倫敦蘇格蘭風笛樂隊,當年的人物原型比爾·米林最近將見證壯舉的風笛捐贈給愛丁堡的國家戰爭紀念館。
·在清理奧克角附近的海灘時,劇組挖出一輛隱藏在沙灘之下參加當年諾曼底登陸的坦克,經過清洗和維修之後,這輛坦克後來出現在片中的英國坦克部隊中。
·在拍攝登陸畫面時,導演Darryl F. Zanuck面臨著棘手的難題,他苦於無法找到當時德軍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和英軍的「噴火」式戰機,幾經尋找,他終於發現西班牙空軍有兩架梅塞施密特,比利時空軍的兩架「噴火」甚至還在服役,於是將這4架戰機租借下來。
·據估計,美國、英國和法國為協助本片拍攝共動用了23000名軍人,當時法國雖然正在致力於阿爾及利亞戰爭,但還是派出了1000名突擊隊員。
·片中的「噴火」式戰機在拍攝前都被更換了新發動機。
·因為劇組尋找不到當年型號的滑翔機,於是復制了幾架。
·片中的艦隊拍攝自美軍第六艦隊,取景於其中的22艘艦船,同時還要避開航母,因為諾曼底登陸時沒有航母參與。
·影片在科西嘉島開拍前,一個聲稱擁有海灘的男子找到導演要求支付15000美元的使用費,否則不會協助拍攝,海灘上會出現60年代的新式汽車,導演同意支付。後來,劇組人員發現這是一場騙局,科西嘉根本沒有私人海灘,導演經過長達8年的訴訟終於贏得了賠償。
·在離科西嘉海灘2英里的地方聚居著裸體主義者,劇組不得不張貼警示,以防他們出現在海灘打擾拍攝。
·在拍攝聖母教堂區域的空降鏡頭時,當地交通被封鎖,商店關門,並且停止電力供應,因為怕危及不習慣夜晚空降在居民區的傘兵,即使如此,一些必要的照明和炮火還是帶來了不小麻煩,只有一兩個傘兵試圖在廣場著陸,受了些輕傷,有個傘兵竟然摔斷了雙腿。最終,實拍計劃被放棄,改從高層起重機上起跳。
·在片中扮演湯普森上校的埃迪·艾伯特曾是二戰老兵。
·本片中從未出現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標記。
·本片的拍攝投入為1000萬美元,成為《辛德勒的名單》之前最昂貴的黑白片。
·在拍攝登陸場景時,那些美國士兵因為水涼而不願跳下登陸艇,演員羅伯特·米徹姆對他們的猶豫嗤之以鼻,率先跳入水中,其他人只好照做。
·由於《埃及艷後》的拍攝進度一再延誤,無所事事的羅迪·麥克道爾(Roddy McDowall)向本片導演Darryl F。 Zanuck要求在《最長的一日》中扮演角色,最終他扮演了一名美軍士兵。
·曾有多方消息稱,克里斯托弗·李和傑弗里·貝爾頓(Geoffrey Bayldon)都曾加盟本片,但前者矢口否認,後者在最終版本中無處可尋。
·第一部美國拍攝的使用不同語言對白的二戰電影,其中包括德語、法語和英語。
·萊斯利·菲利普斯在片中只有一句台詞。
·片中共使用了4架「噴火」式戰機,都由前皇家空軍第340飛行中隊的法國飛行員皮埃爾調校,這幾架飛機不但現在依然健在,而且其中的一架還被克里夫·羅伯遜(Cliff Robertson)買下。
·克里斯托弗·李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當初被拒的原因是他長得不像軍人。
·片中使用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並非是Bf-109型,而是四座的Bf-108「台風」。
[編輯本段]精彩對白
Lieutenant Colonel Benjamin Vandervoort:I don't think I have to remind you that this war has been going on for almost 5 years. Over half of Europe has been overrun and occupied. We're comparative newcomers. England's gone through a blitz with a knife at her throat since 1940. I'm quite sure that they, too, are impatient and itching to go. Do I make myself clear?
本傑明中校:我想不必再提醒你們,這場戰爭已經進行了將近5年。歐洲超過一半已經慘遭蹂躪和佔領。我們都屬於新人。英國經歷了閃電戰,從1940年開始就有一把刀逼在英國的咽喉,我很確定英國人越來越不耐煩的渴望轉機。我解釋清楚了嗎?
Capt. Harding:Yes, sir. Quite clear.
哈丁上尉:是,長官,非常清楚。
[編輯本段]穿幫鏡頭
·片中的LCM-8型登陸艇是從1954年才開始製造的。
·片中的德國將軍說道:「我們有很強的雷達干擾。」當時「雷達」一詞還沒被使用,甚至在1944年德國人根本就不知道這個詞,他們使用了一種相似的系統,德語稱為「Funkmeßgeräte」,即無線電測量設備。
·可以發現片中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是沒有裝備武器系統的Bf-108「台風」聯絡/偵察機。
·大多拿著湯普森沖鋒槍的美軍士兵卻背著M1步槍的子彈袋。
·德軍觀察員所用的雙筒望遠鏡上竟然標注著英文。
·當軍艦准備開始炮擊海灘時,一隊道格拉斯「空中襲擊者」從畫面掠過,這種戰機在40年代末期才開始服役。
·當滑翔機在佩加索斯橋上著陸時,畫面上的字幕顯示為「奧恩河」,實際上佩加索斯橋坐落在卡昂運河上。
·在片中較早的法國畫面中,竟然出現了雪鐵龍2VC型轎車,這種車型是從1948年才開始生產的。
·在奧克角登陸的第二游騎兵營的頭盔上沒有專屬標志。
·在搶灘的畫面中,可以發現美軍的黑人士兵,當時美國種族隔離並未廢除,美軍不允許黑人士兵參與諾曼底登陸的前線作戰。
7. 一部二戰電影
《最後的空降兵》
詳細資料看網路——http://ke..com/view/332502.htm
還有可能是《The Eagle Has Landed 》
更多中文片名:猛鷹雄風 / 猛鷹突擊隊 / 納粹16死士
國家/地區:英國
上映日期:1976年12月25日 芬蘭
片長:135 min / Germany:125 min (25 fps) (TV version) / UK:145 min (25 fps) (extended version) / USA:123 min / USA:131 min (DVD version)
導演: John Sturges
主演: 羅伯特·杜瓦爾 Robert Duvall 邁克爾·凱恩 Michael Caine 特里特·威廉斯 Treat Williams
1943年9月12日,德國傘兵從義大利山頂監獄成功救出墨索里尼後,法西斯頭子希特勒決定實施一個更大的計劃:把丘吉爾從倫敦綁架至柏林。卡拉里斯特將軍將這個近似荒唐的特別任務交給了瑞德爾上校。一番認真的可行性研究和縝密的籌劃後,愛爾蘭人戴弗利作為最合適的人選被空投到了英國東海岸。隨後,在戴弗利的內應下,什泰那上校率領的傘兵特遣隊也在英國東海岸准確著陸。
在邱吉爾首相必經的一個農庄獵場,戴弗利和什泰那上校分別以獵場看守和波蘭傘兵的身份贏得了農庄人的信任。就在什泰那以組織演習為名勘察熟悉地形時,一個士兵在營救落水兒童時暴露了德軍的身份。看著一張張驚恐憤怒的臉,什泰那上校下令將所有的庄民關押在教堂里。
兩個勇敢的少女偷聽到什泰那的講話後,冒著生命的危險將德軍入侵的消息報告給了梅爾森庄園的美國駐軍。戈拉倫斯上校當即率隊前往,激烈的交火中,戈拉倫斯上校不幸陣亡。在哈里上尉的增援下,德軍傘兵除什泰那上校在兄弟們德掩護下得以逃生外,其餘的悉數被殲。什泰那上校躲過一劫後,仍然固執地去完成綁架任務。不久,遠在柏林的瑞德爾被希特勒以濫用職權罪槍決,什泰那也在刺殺一名甘願化裝成邱吉爾首相的演員後,被英軍的警衛部隊擊斃
如果上面兩個都不是,銀幕上描寫二戰傘兵的電影還有兩部,一個是《遙遠的橋》另一部是《活下來》詳細資料請看——http://bbs.ent.163.com/bbs/cctv6/140162598.html
如果都不是,那就愛莫能助了。
8. 一部二戰電影,講三個美國傘兵,跳傘到敵人後方,去找部隊,然後遇到一個女獵人,並救了他們一家,還俘
冰雪勇士,也叫聖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