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回歸》,一部家庭電影,真的能折射出心理學內涵,美得過於殘忍嗎
父親給了我們什麼?我們從父親那得到了什麼?這是一部關於父親的家庭電影,《回歸》真的是很好的片子,可是美得殘忍。父親強權的回歸,順從與叛逆的兩個兒子折射出家庭對父權缺失的迷茫和渴望,兩種表現方式卻殊途同歸地嚮往著強勢父權的降臨,但只有父權的消逝,兒子才能成長,新老交替的背後隱喻的是生死的更迭。簡單的劇本卻折射了心理學的內涵,折射國家和歷史的隱喻更顯蒼莽壯闊,青灰色的鏡頭美得令人窒息!這種電影最適合的電影節,親情間的遺憾是足夠令人回味的。
這是一部道不盡感受的電影,整個民族都帶有一種片子里的灰青色的基調,包括兒子一進門看到父親的角度,和父親最後的死法,以及一種混亂迷茫的感覺和兒子對父親的叛逆都是有特殊含義的。
㈡ 請問有俄羅斯電影《回歸》
有.是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回歸>.一部十分優秀的影片,曾經在威尼斯榮膺兩項"金獅"獎.
俄羅斯電影40年後再獲殊榮
《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的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自40年前塔科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在威尼斯捧走金獅之後,俄羅斯影片一直與金獅無緣。
該片演員的表演極其到位,弟弟伊萬的扮演者、十四歲的杜布朗雷諾夫的表演成熟洗煉、富有爆發力。但不幸的是,片中哥哥的扮演者蓋林·弗拉基米爾在影片完成後的一個月不幸溺斃。當時弗拉基米爾在一群朋友的慫恿下,從《回歸》片場湖邊一座塔樓的頂部縱身跳入湖水。讓人唏噓不已的是,電影中也有跳湖自殺情節。這一消息使這部影片的悲劇色彩更加濃重。該片導演安德列·澤亞根索夫的第一部片首次參加國際大型影展就有這么好的成績,讓各國電影界人士都對這位年輕的導演刮目相看。
㈢ 電影《歸來》中丹丹為什麼舉報他的父親
因為她覺得是因為父親逃跑了,自己才沒能演「吳清華」的。
本片由三大段結構和尾聲組成。第一部分就是開場時,丹丹在跳樣板戲《紅色娘子軍》,而後被某個負責人叫過去,由此進入故事。陸焉識從監獄逃出,希望見家人一面,不料因女兒舉報被抓;第二部分是陸焉識回到家,發現妻子患病認不出自己,並堅信丈夫還沒有到家;第三部分是陸焉識想出「念信」的法子,得以每天來到妻子身邊。
《歸來》的核心不是權力的游戲。然而細想之下,片中人物的宿命何嘗不是被那個時代里的權力支使者握住的呢?女兒丹丹出演吳清華的機會被相關領導人一語否決,妻子馮婉瑜為了保丈夫陸焉識不死對方師傅做出有辱人格的妥協,作為教授陸焉識自己亦因「革命要從文化開始」,鋃鐺入獄,受盡折磨。對於年輕的觀眾來說,可能因其簡略而帶來接受方面的某些障礙,這似乎更能說明,不應該讓這段歷史失語或被失憶。
㈣ 關於一部俄羅斯電影《回歸》即《爸不得愛你》的疑惑
是子彈,劇情前面交易的是槍支。
㈤ 父親救孩子犧牲的故事
1. 父母救孩子的感人故事
這位知友,"父母救孩子的感人故事",請看下文:
人們大都認為,孝感地名來源於董永賣身葬父、孝心感動天地的故事,其實也不盡然,因為舊時孝感縣內有名的孝子非常多。孝感最早建縣於454年,初名孝昌,924年更名為孝感。《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述:「南朝宋析置孝昌縣,以孝子董褲鋒黯立名,後唐避諱改曰孝感。」董黯,東漢名孝子,祖籍浙江,漢和帝委官不做,後遷居原孝感縣北吉陽(現廣水市南有吉陽山)。另外,傳說孟宗的故鄉也在孝感市北青山鄉(現孝昌縣周巷鎮有哭竹巷),孟宗,古廿四孝之一,三國時吳國江夏人,其母病重,想喝筍湯,但時值隆冬,何處尋筍?孟宗便荷鋤上山搜尋無果,大哭,感動了上蒼,於是竹筍就有了這就是民間盛傳的「孟宗哭竹冬筍發」的故事,雖是故事,但孟宗(?-271年)卻確有其人,孟宗曾任三國時東吳的司空,為避吳主孫皓(字元宗)的字諱,更名為孟仁。 孝感最出名的孝子當然要數董永了,這主要得助於嚴鳳英主演的電影《天仙配》,不但使黃梅戲獲得了新生,也使董永揚此轎了名。董永,古廿四孝之一,東漢山東人氏,隨父避難於原孝感城南董家畈,老爸去世,他沒錢安葬,便賣身於城北傅家沖傅員外家當長工,換資葬父,感動了玉皇大帝的幺姑娘,於是下凡與他成親。而今,傅家沖已成為孝感市的市中心,現辟有董永公園,建董永父子墓以及傳說中的故事景點於園內。凡來孝感觀光的人,均願移步前去看。 1993年5月,原孝感地區改為孝感市,而縣級的孝感市則被一分為二,南郊為孝南區,北部則在花園鎮建縣,並恢復了原孝昌縣的名胡扒晌稱。
2. 父親會為了救孩子而犧牲自己的性命嗎母親會嗎
因人而異
可討論 無結果
可憐天下父母心
那有不疼愛子女的
爹媽!是不是!
3. 有一個電影是爸爸為救一火車的人而犧牲了兒子名字叫什麼
空中決戰
7.0分加入收藏
主演:伯努瓦·馬吉梅科洛維斯·科爾尼拉阿麗斯·塔格回里奧答妮傑拉爾丁娜·帕伊亞
導演:吉拉爾·皮雷
類型:動作冒險戰爭
看點:空戰飛行犯罪
時長:100分鍾
年代:2005
地區:法國
語言:法語
別名:空中殺陣
簡介
4. 父母為救孩子失去生命的故事 ,急!!!!
有很多啊,比如最近的四川大地震,一位母親就下自己襁褓中孩子,留下一條簡訊,說:孩子如果你能活下去,記的母親愛你!你可以上網路去搜這件事,我用手機回答的不方便搜。
5. 哪些名人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孩子做了犧牲
達·芬奇的父親:充分發展孩子的興趣
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父親彼特羅是一位令人稱道的好父親,他培養孩子的信條就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6歲那年,達·芬奇上學了,在學校里學了很多知識,但對繪畫最感興趣。一天,他上課不專心聽講,還給老師畫了一幅速寫。回家後,達·芬奇把速寫給父親看,父親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誇獎他畫得很好,決定培養他在這方面的才華。
正是因為父親如此開明,達·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愛的繪畫中,甚至敢專門畫畫恐嚇老爸。一次,他花了一個月時間,在盾牌上畫了一個兩眼冒火、鼻孔生煙,看起來十分可怕的女妖頭。為了把父親嚇一跳,他還關緊窗戶,只讓一縷光線照到女妖頭的臉上。後來,父親一進家就被盾牌上的畫嚇壞了,可是等達· 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釋完,他竟然也沒有責備兒子。
16歲那年,父親把達·芬奇帶到畫家維羅奇奧那裡學畫畫。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很多繪畫技巧,終於成為一代大畫家。
莫扎特的父親:不惜放棄工作培養孩子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小時侯被無數人譽為「神童」,他的許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樂中經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但是,莫扎特有如此成就是與他父親的精心培養密切相關的。
被美國《幸福》雜志評為「美國最成功的企業家」的奧爾森,是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始創者、總經理,他帶領公司員工,經過三十年的奮斗,使得公司在美國同類企業中實力名列第二。在談及他的成功時,他總是要提到父親,因為他的父親用行動影響了他的一生。奧爾森的父親奧斯瓦爾德是一個沒有大學文憑的工程師,擁有幾項專利,後來成為一名推銷員。曾有一位顧客想從他的手中購買他推銷的機器,但是當他發現這位顧客並不真正需要這部機器時,他極力勸告這位顧客不要購買,此事讓他的老闆火冒三丈,但卻為奧斯瓦爾德贏得好名聲。奧斯瓦爾德的三個兒子以他為榜樣,誠信做人,全部成為有成就的工程師。奧爾森本人在生活作風和為人處世上秉承了父親的優點,不喝酒,不抽煙,辦事講原則,合作重誠信,贏得了員工和商業夥伴的信賴。
而美國IBM公司的創始人老沃爾森和他的接班人小沃爾森的故事更能說明問題。老沃爾森創立IBM時,IBM並不是做計算機,其主打產品是鑽孔機,當該公司鑽孔機佔領國際市場上很大份額時,小沃爾森作為富家子弟,與一些 *** 混在一起,染上了一些壞習性,成為問題少年,差點被中學開除。由於老沃爾森為人正直,援助了很多公益事業,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威望,老師和老沃爾森的朋友們經常拿他們父子進行對比,希望小沃爾森不要損害父親的名譽,使得小沃爾森的壞習性得到收斂,不敢滑得太遠。後來,老沃爾森引導小沃爾森朝他感興趣的方向發展,讓好動的小沃爾森學會了開飛機,並冒著危險送他參軍,參加了打擊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經受了炮火的洗禮。通過部隊幾年的嚴格訓練,小沃爾森終於被打造成了守紀律、責任心強的青年軍官。退伍後,小沃爾森進入IBM公司工作,業務不斷精進,數年後,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被研製出來,人們還看不到它的商業價值時,小沃爾森大膽倡議,上馬生產計算機產品。老沃爾森感到兒子已經超過自己,遂急流勇退,把位子讓給小沃爾森。而小沃爾森也不負眾望,把IBM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公司.
6. 求一篇父子文。父親剛開始為了救另一個寵愛的孩子把主角犧牲了的,但是最後有愛上了主角
是不是 繭傲 額,是女穿男,臉上有胎記,,腿有畸形。。。,父親喜歡他的大兒子,就讓這個小兒子做擋箭牌。。。
7. 爸爸拼盡全力救了2個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
王先生的兒子與另外兩個小夥伴兒一起池塘里游泳,後因池塘里淤泥中有水版草絆住了孩子的腳,權發生了意外。王先生來不及喊別人,下去救的時候先看到自己的兒子,後又去救了另兩個,最後一個沒救活。圍觀群眾一個都沒支援,還和孩子父母還責怪他先救自己孩子,是冷血
8. 汶川地震中父母為救子女而犧牲了的!父母為孩子撐起一個空間的事跡
故事詳情: 搶救人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死了,是被垮塌下來的房子壓死的,回透過那一堆廢墟的的間隙可答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勢,雙膝跪著,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有些 象古人行跪拜禮,只是身體被壓的變形了,看上去有些詭異。救援人員從廢墟的空隙伸手進去確認了她已經死亡,又在沖著廢墟喊了幾聲,用撬棍在在磚頭上敲了幾下,裡面沒有任何 回應。當人群走到下一個建築物的時候,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邊跑變喊「快過來」。他又來到她的屍體前,費力的把手伸進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幾下高聲的喊「有人,有個 孩子 ,還活著」。
經過一番努力,人們小心的把擋著她的廢墟清理開,在她的身體下面躺著她的孩子,包在一個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個月大,因為母親身體庇護著,他毫發未傷,抱出 來的時候,他還安靜的睡著,他熟睡的臉讓所有在場的人感到很溫暖。隨行的醫生過來解開被子准備做些檢查,發現有一部手機塞在被子里,醫生下意識的看了下手機屏幕,發現屏幕上是一條已經寫好的簡訊「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 愛你」,看慣了生離死別的醫生卻在這一刻落淚了,手機傳遞著,每個看到簡訊的人都落淚了。
9. 找一個父母為孩子犧牲的例子
2005年2月3日凌晨,24歲的成都生意人黎文剛帶著女友孟娜,與不久前剛從資陽老家趕來過年的父母在飯店吃飯,一起乘坐計程車回家.
四個人加上司機,車子顯得有些擁擠,但難得湊得一塊的一家人甚感親熱,他們高高興興地討論除夕到哪裡過,在宜賓的哥哥什麼時候來,父母好不容易來一次成都,除了武侯祠還要到哪些地方遊逛......小小的車廂里彌漫著親情,彌漫著溫馨.
家,就在100米外的地方,經過一條水渠,再轉一個彎,父母就可以坐在溫暖的屋子裡,倒一盆熱水,燙熱冰涼的雙腳......
車在繼續朝前開,災難在一步步逼近.
"左轉,左轉!"坐在後排的母親突然驚叫.她的喊聲剛出口,車身以在猝不及房時騰空,重重地一頓,然後,開始胡亂晃動.此時,黎文剛猛然意識到:一家人乘坐的計程車不及左轉,直接沖進了激流湍急的水渠里!
車身在下沉.包括駕駛位置的司機,五人驚恐萬狀地在死神面前掙扎,搖車窗,開車門,可一切努力全都變成徒勞.緊閉的車門,紋絲不動的車窗,似乎已經阻斷了車內眾人的生命通道.不斷灌進車內的冰涼河水,彷彿要徹底澆滅他們的求生慾望......
沒有人能打開車門,也沒有一扇車窗被成功搖下,呼吸變得越來越艱難,他們的掙扎顯得蒼白無力.水,淹沒了他們的腰,胸口,脖子!
終於,求生的本能讓黎文剛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在他的拳頭的奮力砸去下,堅固的車窗玻璃奇跡般破裂了,靠窗的蒙娜使勁一鑽,身體終於脫離車身,身上的太空服讓不會游泳的她浮上水面.
黎文剛一把抓住父親,又拉住母親,他要讓二老從救命窗口逃生,然而,不約而同----父母同時掰開他的手,把他朝外推,已經筋疲力竭的母親艱難地擠出兩個字:"快-----走------"這是母親最後的一句話.
生離死別時,父母的眼中,是對兒子前所未有的留戀和堅定.
父母的最後一推,產生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使黎文剛浮出水面.黎文剛再次扭頭,計程車以沒了蹤影.大股水流沖來,他一個晃盪,終於拉著水中的女友,一起朝下游飄去,久別重逢的親人,就這樣相隔越來越遠.
在這場災難中,黎文剛和孟娜僥幸逃生,而年邁的父母永遠離開了他們.
這世間最浩盪無私的莫過於父母之愛,為了子女,他們可以放棄一切,包括最寶貴的生命.
10. 好像一部美國電影,一個父親和兩個兒子的故事,大兒子很叛逆,結局父親為救孩子死了
《回歸》又名《爸不得愛你》
俄羅斯電影
㈥ 俄羅斯電影《回歸》講述了什麼
劇情簡介
伊萬和安德烈與母親在俄羅斯北部一個小鎮過著平靜的生活。一天,離家十多年的父親突然歸來,打破了兩兄弟的和諧生活。他們既對這個陌生的父親充滿懷疑和好奇,又對當年他突然拋開母親而耿耿於懷。
第二天,父親帶著他們去到一個地方找尋一些東西。在路上,小伊萬開始表現出對父親的不滿,認為他們沒有父親的生活也過得很愉快。他們來到一個大湖,父親帶領兩個孩子做了一艘小船,駕船來到一座神秘的小島上。
父親和兩個孩子分開,兩個孩子出去捉魚,父親去找些東西,孩子們回到與父親約會的地方時已經非常晚了,父親大發雷霆,憤怒地責備哥哥安德烈,伊萬哭著爬上一座高高的廢棄的鐵架上。父親怕他發生危險也追了上去,結果父親失足墜亡。
兩個孩子把父親的屍體運回湖岸,就在他們啟動汽車,打算把父親的屍體裝進去時,父親的屍體連同那條小船慢慢地沉下湖心。
演員
1、安德 - 弗拉迪米爾·加林
2、伊凡 - 伊萬·杜布朗拉沃夫
3、父親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4、母親 - 娜塔莉亞·維杜維娜
創作
在劇本的最初版本中,電影的動作原樣是對遙遠過去的記憶-根據劇情,大約40歲的兩個兄弟阿奇爾(Archil)和大衛(David)坐在房子的陽台上在紐約,回想起他們童年時的故事。
據導演說,這張照片是在聖彼得堡附近的拉多加湖上拍攝的。「位於拉多加湖和芬蘭灣之間的所有領土都是我們的領土。一個月我們爬上,跑遍了所有的海岸,都至少好奇,好玩的地方,選擇點進行拍攝-澤列諾戈爾斯克,維堡,普里奧焦爾斯克,Sosnovo「。
2004年,發行了攝影師弗拉基米爾·米舒科夫(Vladimir Mishukov)的相冊,該相冊被稱為《歸來》。
㈦ 有誰看懂了俄羅斯電影<<回歸>>
父愛與人性的回歸 ——賞析俄羅斯影片《回歸》
近幾年表現父愛題材的影片好象比較多,最近的有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稍遠的有在今年五月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摘得「金棕櫚」獎的比利時導演讓·皮埃爾·達爾代納和呂克·達爾代納兄弟執導的影片《孩子》。俄羅斯電影《小偷》、日本電影《鄉村寫真館》和義大利電影《現在和永遠》,也是同類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都獲得了較大的成功,觀眾也常常跟著影片中的父親或者孩子一同流下感動或者感悟的淚水。但是有一部也是表現父親與兒子題材的影片,直到影片結束,觀眾可能並不會跟著流淚,但是心靈卻遭到撞擊,特別是故事情節讓筆者感到人生中有相似的經歷,就更加為影片的真實與力度而感到震撼。
這就是攝制於2003年的一部俄羅斯「老」電影《回歸》,本片獲2003年第六十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系俄羅斯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整部影片好象就是在灰暗色彩中完成的,個人猜想不知導演是否有著這樣灰暗而無奈的童年經歷。
兄弟倆一直與母親、外婆相依為命,有一天,他們發現失蹤十二年的爸爸--一個只在一張褪色照片中出現過的男人突然回到家中。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但影片開始埋下一個伏筆,弟弟伊萬比較膽小或者是有恐高症。哥哥安德烈對突然來到的爸爸充滿期待甚至有著討好父親的意圖,只讓弟弟非常看不慣。也許哥哥作為十二年來家中唯一的長男,非常渴求一雙更為強大的肩膀來支撐一個虛幻卻必須存在的角色,而十四五歲的他還不能勝任這樣的角色。
這個時候,我們已經看到導演的一點意圖,是說父愛但也有關於男孩到男人心智成長的敘述。果然在隨後一周的旅行中,父親充當了引導者的角色。但是由於十二年的缺失,父親非常渴望孩子能夠一日成人,而且以這么多年來自己的神秘經歷(片中沒有清晰介紹,父親這么多年干什麼去了)告訴孩子,世界是需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的,任何時候。而弟弟一直在抵制父親,幾乎所有的事情跟父親對著干,甚至產生父親會殺了他們的想法,而哥哥雖然沒有這樣的想法,也與父親的關系惡化,因為心急的父親對言聽計從的哥哥採取了毆打的方式,當流著鼻血的哥哥在雨中發動那唯一紅色調的汽車,沖剛打了他的父親天真地笑的模樣,觀眾不會流淚但會心碎。
從接受服務時張馳有度的人生態度到錢包被搶、汽車陷坑、雨中劃船,最後到引起悲劇結局的守時之爭,這位父親想把十二年的缺失一夜間給他的孩子補回來:就是男人走進社會就必須能夠獨當一面,要想成長為真正的男人是需要心靈與身體同步甚至早熟的。
而喜歡用肢體語言甚至暴力的父親沒有想到他們的孩子是怎麼想的。他的小兒子即弟弟伊萬在他毆打哥哥安德烈時已經有想殺了爸爸的想法,弟弟伊萬不僅對父愛產生動搖,而且對人性產生了懷疑:這個人是否會在森林夜地里悄悄殺了他們,只對已經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講是不太美好的想法。
影片最後即旅行即將結束的時候,矛盾爆發。有著母親班細膩情感的哥哥架不住弟弟的蠻橫要求,違心忘記對父親的承諾,讓弟弟玩得盡信回來遭到父親更為猛烈的毆打,這時兄弟倆的情感都快崩潰了,准備殺父親的弟弟最後放下刀,哭著跑向森林深處,准備從那個瞭望塔上跳下以生命證明自己不是懦弱的,他無法理解這一切,因為久久不來的父親,怎麼這樣殘酷,就如同他的大喊:如果你像一位父親(其實是他印象中母親)那樣愛我們,我也會很愛你的。
就在他因為絕望而勇敢地准備跳下時,父親爬上來了。攀爬中父親失手跌落下去,哥哥平靜而憂傷地告訴不知何時下來已經沉默的弟弟,爸爸死了。哥哥堅持要把父親帶回家,兄弟倆冒著大雨用父親當初蠻橫的方式教會的手段,離開了那個無人的島嶼。等到兄弟倆走過艱難路程可以順路回家時,父親沉沒到湖中,永遠離他們而去了,弟弟伊萬第一次動情的喊出了:「爸爸」。
影片的最高點就在這里:父親用生命捍衛了人性中對愛的不容置疑,尤其是血緣之情。不管怎樣,人類不失去真愛,就永遠有希望的未來。這是父愛與人性真諦的雙重心靈回歸,獻給他還沒有完全成長、成熟的孩子面前。如果父親真的是弟弟想的那種人,世界就徹底沒有希望了。這正是導演的高明意圖所在,有評論認為這是俄羅斯社會轉型時期的影片,有借喻俄羅斯失去昔日的追憶痕跡。筆者不能苟同這樣的評論,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也是如此告訴觀眾的:請不要把這部影片當成簡單的父子之情的描敘,更不要當成一部政治性的社會題材影片來觀看。那麼《回歸》是否對人性深處一次拷問最後不容質疑真愛回歸?
本片沒有揭開的神秘處還有父親似乎對這個無人島嶼比較熟悉,他在這個島嶼挖了一包沉重的東西,影片結束也沒有告訴觀眾,那裡有什麼東西。他為什麼這樣熟悉這個荒島?父親經常吃魚甚至已經厭煩是否在這個島嶼生活了較長時間?更為神秘的是本片拍完不久,扮演哥哥的演員十五歲的英俊童星弗拉迪米爾·加林在影片開始的跳水湖中溺水而亡,更為本片加深幾分悲劇色彩。
本人能夠深切體會影片中的情節,是因為也遭遇這樣的情節,當自己實在無能為力時,他會幫助你,絕對不會不管你。但是他會教訓你要自強獨立,一切靠自己。給了錢後就是一段毆打,所以今天的我非常獨立,在越來越游刃有餘時,感謝這樣的教誨:男人當自強,沒有退路。即使他什麼也沒有給我,在小的時候喊我寶貝,大了看我成長進步而高興的眼神,我認為也是真摯情感的付出。讓我跟隨《回歸》,學會去發現愛的足跡吧。
「電影中的經典……走進一個更深遠、更激昂的層次,遠遠超乎它表面所預示的。」(《洛杉磯時報》)
㈧ 看看俄羅斯世界的電影五百字
俄國1908年始有電影,第一批藝術片出現於1916年,1919年列寧簽署電影國有化法令,這是蘇聯電影事業的開端。
國內戰爭年代占據蘇聯銀幕中心的是新聞紀錄片,主要反映紅軍的英勇戰斗和工農群眾的業績。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電影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拍攝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的新影片。1925年,謝.米.愛森斯坦(1898~1948)導演了無聲影片《戰艦波將金》,歌頌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被稱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的優秀影片有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母親》、《土地》等。 20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的出現是電影史上的轉折點,蘇聯的一批作家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作曲家開始為電影譜曲,戲劇演員轉而從影。20年代電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輯、節奏和群眾場面上,30年代則轉向劇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運用語言、音樂、歌唱、音響等表現手法。蘇聯第一批有聲影片中較好的有《迎展計劃》和首次搬上銀幕的古典戲劇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的根據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夏伯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繼該影片後出現了一系列較好的革命歷史影片,有《馬克辛三部曲》、《波羅的海代表》、《肖爾斯》、《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寧的形象連續出現在銀幕上,這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一項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和《帶槍的人》等。
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趨於多樣化。有描寫歷史活動家的大型史詩影片《彼得大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政治委員》、《燦爛的生活》等。此外,還拍攝了一些動畫片、喜劇片、紀錄片和科普片。 衛國戰爭年代用以鼓舞戰鬥士氣的電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間共拍攝了489部新聞紀錄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藝術片有《區委書記》、《她在保衛祖國》、《虹》、《卓婭》等。戰爭年代還創造了文獻紀錄電影形式,紀錄下了從德國法西斯入侵到他們徹底失敗的許多重大事件。這類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戰後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衛軍》、《易北河會師》、《鄉村女教師》、《西伯利亞交響曲》等,反映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回顧重要的歷史事件,表達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嚮往。傳記片在戰後的蘇聯電影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爾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戰前蘇聯已有彩色片,戰後進一步提高了色彩技術,並在完善立體聲、環幕電影和全景電影技術方面取得進展,1955年蘇聯拍攝了第一批寬銀幕影片,立體影片。
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拍攝了不少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思想藝術傾向幾經變化。50年代著重表現下級官兵的戰壕生活;戰爭中人們的悲劇性命運和表現戰時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導演的《士兵之歌》,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同名小說自導自演的《一個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導演的《雁南飛》等。60年代以後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的英雄行為,並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影片著力表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關鍵時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這也是70年代戰爭題材的影片的鮮明特性之一。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血》等。70年代戰爭片的另一特徵是展現戰爭全景,對反法西斯的歷史進程進行客觀的概述。奧澤羅夫導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詩片,它從蘇、德兩軍統帥寫到普通戰士、從蘇軍開始反攻寫到德軍全軍覆滅,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獻性故事片。類似的影片還有《圍困》(原著恰科夫斯基、導演葉爾紹夫)。80年代初問世的戰爭片,如《勝利》、《岸》(原著邦達列夫,導演阿洛夫、納烏莫夫)具有更加強烈的政治色彩。他們把過去的戰爭同當代蘇聯的對外政策聯系起來,涉及到諸如戰爭與和平、東西方緩和等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另外,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導演邦達爾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題材廣闊、形式多樣,道德題材影片有《湖畔》、《熱愛人》、《紅莓》、《稻草人》、《懷戀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紅莓》展現了一個刑滿釋放人員重新做人卻遭黑社會殺害的經歷,在蘇聯評論界引起了長時間的討論。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受到觀眾的歡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編自導的影片《有這樣一個青年》獲全蘇電影節嘉獎和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生產題材的影片有《最熱的一個月》、《獎金》等。
蘇聯的電影工作者注重將國內外的文學名著搬上銀幕。蘇聯銀幕上的文學名著優秀影片有科靜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凱維奇導演的《奧賽羅》、羅沙里導演的《苦難的歷程》、謝.阿.格拉西莫夫導演的《靜靜的頓河》、扎希爾導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亞.培利耶夫導演的《白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庫利讓諾夫導演的《罪與罰》等。
戈爾巴喬夫時期放寬了文化限制,電影界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⑴出現反對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攝制、堅吉茲.阿布拉澤導演的影片《懺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電視紀錄片《再揭露》。⑵重新審查過去發行的影片。蘇聯影協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近20年來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導演的《垂死掙扎》等影片。在赫魯曉夫時期曾轟動一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於1987年在中央電視台播映。1971年攝制的影片《途中考驗》(根據尤.格爾曼的小說《「祝賀新年」行動》改編,阿.格爾曼導演),1986年開禁。同時,蘇聯政府以個別情節「嚴重失實」為由,把《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其他9部電影列為禁片,不得在影院、電視台播映。⑶放寬進口電影的標准,過去被嚴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蘇聯導演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作品《鄉愁》和《犧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開禁了許多影片外,隨著國家對電影監控的取消,出產影片數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繪社會的陰暗面並充斥著暴力與色情。這類影片有《克萊采奏鳴曲》(1987,施維策爾導演),《小維拉》(1988, B.B.皮丘爾導演),《僕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導演),《衰弱綜合症》(1989,穆拉托娃導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維約夫導演)以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產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維奇內導演),《太陽灼人》(1994,米哈爾科夫導演),《高加索的俘虜》(1996,C.博德羅夫導演)。
蘇聯有電影從業人員30萬人,電影製片廠39個,其中拍攝故事片的製片廠19個。蘇聯設有國家電影委員會,負責領導電影事業。1965年成立的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專業聯合組織。蘇聯從1958年起以舉辦全蘇電影節的形式展映所有製片廠的影片。 蘇聯電影從《戰艦波將金》開始登上國際影壇,30年代以後經常參加戛納、卡洛維伐利、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屢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蘇聯電影在134個國家上映,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從1959年開始隔年舉行一次莫斯科電影節,放映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幾百部影片。80年代,蘇聯每年攝制故事片約150部,電視片約100多部,科普片約1000多部,動畫片約130部。
俄羅斯的電影產業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電影製片廠」、「高爾基兒童與青年中心電影製片廠」、「聯盟木偶電影製片廠」、「中央科學電影製片廠」。在聖彼得堡的有「列寧電影製片廠」、「文獻和科普電影製片廠」、在葉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電影製片廠。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電影業陷入了困境。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10多年間,俄羅斯電影業發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攝430部電影,而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有所回升。進口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占據著俄羅斯的市場。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佔了111部。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政府設專項電影基金;製片廠設備得到更新;電影院逐步改建,採用最新的放映設備;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次,並且由政府撥款資助。俄羅斯電影正在逐漸走出困境。
近兩年最新拍攝的《戰爭》、《小狗與流浪兒》、《他妻子的日記》、《布穀鳥》、《情人》、《致艾麗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當代俄羅斯電影的發展水準,反映俄羅斯現代社會和民俗風情。
《西伯利亞理發師》以1885~1905年沙皇俄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婉美麗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羅斯各界觀眾的喜愛。該片導演尼.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太陽灼人》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1944~)1968年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導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過後一百天》(1973年,獲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救生員》(1979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溫柔年華》(2001年)以蘇聯解體前後15年的生活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種種際遇。
近年來,俄羅斯私營電影公司發展迅速,私人資本投資於電影業,完全進行商業化運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羅曼諾夫王朝》(1997年,潘菲羅夫導演)、《小偷》(1997年,巴維爾.朱赫萊導演)、《聾者之國》(1998年,瓦.塔達洛夫斯基導演)、《伏羅希洛夫的槍手》(1999年,斯.加沃羅辛導演)、《寶馬》(2003年,彼.布斯洛夫導演)等。
動作片的數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達尼拉從部隊復員後來到聖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職業殺手,故事在俄美兩國展開,以當代為背景。這是俄羅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動作片模式拍攝的電影。
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連續拍了三部以俄羅斯民俗為背景的喜劇片──《民族狩獵的特點》(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點》(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
2003年,俄羅斯年輕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導演處女作《回歸》奪得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此前,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伊萬的童年》和尼.米哈爾科夫的《庫倫》分別於1962年和1991年贏得威尼斯電影節大獎。
近年來,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僅把鏡頭對准50年前的那場大戰,譬如阿.羅果什金的《布穀鳥》(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語言不通,最後卻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羅果什金導演)、《戰爭》(2002年,阿.巴蘭巴諾夫導演)以最近的車臣戰爭為背景,直接反映了內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不幸。
歷史題材的《小牛犢》(2001年,亞.索庫洛夫導演)描述列寧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對列寧的形象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故事片《寡頭》(2002年,巴.魯金導演)反映俄羅斯近20年暴富起來的人及其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
總體而言,近年來隨著經濟情況的改善,俄羅斯電影的數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電影業正在逐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