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近在看二戰題材的電影,發現美國人也好俄國人也好,都拍得太假了,看不下去了!
說得非常對
但是成王敗寇,贏了的可以隨便拍,更何況美國現在牢牢把持著世界大片界呢。
不知你看過兄弟連沒有,那部還算可以。尤其最後有一集采訪當年的美國老兵,他們眾口一詞的承認:「德軍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作戰勇猛,即使戰敗了也保持尊嚴。。。。。但是黨衛軍是混蛋,連自己人都殺。。。。。」
Ⅱ 美國二戰電影的特點
美國二戰電影的特點,主要有:浪漫主義、戰史紀實、人性反思、人道主義、英雄主義等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二戰電影主要以愛情片的形式出現,愛情與戰爭,是好萊塢電影所鍾愛的主題,戰爭中的愛情承受著比日常狀態更多的磨礪和摧殘,在血與火、生與死的洗禮之中,戰爭中的愛情往往以一種悲劇式的偉大姿態出現,它更容易擊中人類內心柔軟的部位,而從美國二戰中的愛情電影,我們也可以看出美國電影價值的變遷。
1、《卡薩布蘭卡》,以愛國主義精神與反法西斯為主基調,講述戰爭背景下一段感人至深的三角戀情。
2、《珍珠港》,在這部以偷襲珍珠港為背景的愛情電影中,電影技術發展所創造的戰爭視覺奇觀已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而戰爭中的愛情也呈現出更加羅曼蒂克的商業姿態。
3、《英國病人》,片中男主角在一段婚外戀情中,為了拯救自己的情人,做出了向敵軍輸送重要戰爭資料的叛國行為。
二、英雄主義
到了90年代以後,寫實性戰爭片在朝更細微的方向發展,寫實的表現手段也大有不同,如近20年中拍攝出來的《拯救大兵瑞恩》、《狂怒》等經典二戰電影,均是以小規模的班級或者連隊為基礎單位來描述戰爭,寫實性的戰爭具體到了普通的作戰個體,而戰爭寫實的方式在手持攝影、CG技術等的發展下,也往更加逼真的方面發展,戰爭視覺奇觀已經成為好萊塢戰爭片的商業賣點。
三、人道主義
這個時期的二戰電影中,對戰敗方德國的描寫趨於客觀,相對於早期二戰電影對德軍的醜化,隨著戰爭電影對個體的回歸,新世紀以來對德軍的描寫則不再強調對德軍個體的醜化,而趨於用模糊的普通個體背影來表現,這種人性思考也表現在對日作戰的電影《硫磺島家書》中。
隨著對戰爭反思的深入,美國二戰題材電影均傾向於從人性層面來思考戰爭,一方面表現了人性的復雜,另一方面也歌頌了人性的崇高,這種對個體價值的尊重,正是長期以來美國電影所體現的美國價值。
四、總結
美國二戰電影帶著鮮明的商業色彩,在以商業價值為基礎價值導向的模式中,美國電影人不斷挖掘新的表達方式,在商業與藝術統一的基礎上不斷嘗試以更具表現力的方式來讓觀眾認識、紀念與反思戰爭。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之下,美國的二戰電影的表現側重點也在轉換,伴隨著美國電影創作集體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認識的深化,美國二戰電影也逐漸從宏觀大歷史回到微觀的個體,從宣傳記錄導向回到反思導向,半個多世紀以來唯一不變的主流只有對英雄主義的推崇,以及對自身拯救者形象的反復歌頌。
Ⅲ 《野鵝敢死隊》這是二戰最讓人深刻的電影之一嗎
盡管早已經被史大爺的那部《敢死隊》點燃了內心的小宇宙,可由於各種原因,還沒能一睹這部剛剛在國內上影的動作電影的真正風采。但我對此種類型片的了解卻並不陌生,比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引進的美國劇集《加里森敢死隊》、南斯拉夫電影《橋》、義大利電影《戴罪立功》;乃至錄像帶時期轟動一時的《六壯士》、《十二金剛》、《血染雪山堡》等片都是描寫深入敵後執行任務的同類題材電影。
而國內於80年代中期引進的英國影片《野鵝敢死隊》(The Wild Geese)可謂是此類題材影片中的翹楚。同史大爺這部《敢死隊》的巨星雲集一樣,《野鵝敢死隊》也匯聚了理查德·伯頓(Richard Burton)、羅傑·摩爾(Roger Moore)以及理查德·哈里斯(Richard Harris)等當年英國乃至好萊塢的實力派巨星參演。如今,三個大名鼎鼎的主演,除了「007」羅傑·摩爾爵士還健在外,另外兩人早已駕鶴西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033_1.html/ ]
本片描寫倫敦銀行界巨頭愛德華·馬瑟森爵士為把非洲某國的銅礦開采權搞到手,僱傭退伍老兵艾倫·福克納上校前往非洲去營救已被廢黜的某國前元首林班尼,福克納深知,要實現這個秘密營救任務,需要有一支精悍的敢死隊和周密的計劃,於是,他立即把故知舊友召集過來,成立了一支由50人組成的雇傭兵隊伍——野鵝敢死隊,並開始各種作戰項目的緊張訓練。經過周密的部署和緊張的戰斗,敢死隊成功營救出了林班尼。隊伍迅速在機場指揮塔前集合,等待接應的運輸機飛來。然而,正准備在跑道降落的運輸機,卻又呼嘯而去。這時,機場傳來了運輸機機長的回話:他是奉命飛回的!福克納明白,他們受騙了!他們成為馬瑟森爵士新交易的犧牲品。如想活命並實施復仇,只能靠敵我懸殊的兵力殺出一條血路來沖出重圍……
Ⅳ 《拯救大兵瑞恩》:為何被無數影迷奉為「影史最偉大戰爭片」
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打響了。
對於登陸諾曼底奧馬哈海灘首輪沖鋒的盟軍士兵來說,生死是一次擲幣游戲似的豪賭。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闖入一寸寸丈量這片海灘的彈雨、血漿和斷肢之中,體驗著這場父輩的戰爭。
他和主演湯姆·漢克斯一樣,對二戰題材的構想在心中深植已久,二人一拍即合,創作出了這部影史最偉大的二戰題材影片——
《拯救大兵瑞恩》
經典,永遠經得起時間考驗,二十多年過去,它依舊是我每年幾乎都要重溫一次的影片。
抱著向父親那“偉大的一代”致敬的理想主義而來,但極端追求寫實的創作方向,讓斯皮爾伯格在拍攝過程中逐漸接近了暴力和戰爭的真相。
一天在片場,他轉過頭對身旁的湯姆·漢克斯說:“拍這部片我很享受,對此我很慚愧。”
《拯救大兵瑞恩》的偉大正在於它不僅在用全新的方式觀察戰爭,也用前所未有的角度無限接近從前少有被觸及的、戰爭中人性的晦暗地帶;
讓我們意識到即便在看似善惡分明的戰爭立場下,身處局中的普通士兵仍然要經歷超越身體痛苦之外的不可逆的傷害。
而正是因為這種無所逃避的直面勇氣,讓“集體拯救個人”的光輝主題不失落在空泛與教條之中,也成就了一次真正的對父輩的致敬。
也正因如此,《拯救大兵瑞恩》不僅在視聽上啟發了此後二十多年裡世界范圍內的大量戰爭片,也在延續著《十二怒漢》、《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殺死一隻知更鳥》等片的精神,個體價值與理想主義的火焰,竟也能用一種令人戰栗的死亡美學來點燃。
角色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米勒上尉有兩個最重要的設定:
一名職業是老師的美國公民(並且在影片前半部分,他在觀眾的腦海中可以是任何職業);
一名身經數戰的老兵。
前者讓他的犧牲有了普世的分量,後者讓他的恐懼有了紮根的土壤。
湯姆·漢克斯總能最恰當地糅合平民英雄的非凡與不凡,堪稱詹姆斯·斯圖爾特之後最能代表美國精神的男演員;
而主角米勒則是D日登陸的士兵中僅有的10%的老兵之一,面對慘烈的奧馬哈海灘說出“好一番景象”時,深邃的眼神不只是一面映出慘狀的鏡子。
如漢克斯在20年前接受羅傑·伊伯特采訪時所說:“(作為少數的老兵之一)米勒已經在義大利見過慘烈的戰況,他恐懼是因為他曾經經歷過這一切。他不會天真地覺得這是簡單的。”
漢克斯對角色有著自己所勾畫的清晰輪廓,米勒在部下產生分歧時講述自己的工作,原來的劇本中台詞較長,但漢克斯覺得米勒並不會說太多自己的事情,他向斯皮爾伯格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於是這段台詞被縮減了。
普通公民面對責任與死亡的極限時所展現出的真實人性,是米勒作為老師最後的一堂言傳身教。
漢克斯形容他在未知狀態下所看到的奧馬哈海灘:空氣已經變成血染的粉色,槍炮聲震耳欲聾,斷肢殘體墜落。
最動人心魄的是,在如此混亂的血戰之中,米勒的責任感與勇氣,似乎已經化為一種本能,伴隨“別辜負”(Earn it)的彌留囈語,至死方休。
卡帕佐一角是斯皮爾伯格看過范·迪塞爾自導自演的獨立電影《迷失者》(Strays)後為其量身打造的。當時還籍籍無名的他,獲得了10萬美元片酬。
漢克斯和斯皮爾伯格都是聽著父輩們講著二戰的經歷長大的,尤其是斯皮爾伯格,父親和他的老戰友們每次在家中聚會,都會講述他們二戰期間在印度和緬甸的經歷。
“二戰讓我們這一代(嬰兒潮)得以存續。二戰讓我們的未來成為可能。嬰兒潮的這一代人,虧欠父輩們太多。”斯皮爾伯格感謝父輩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地了解他們的犧牲。
這部殘酷、血腥、讓理想主義的光芒在最黑暗處點亮的影片,卻承載著斯皮爾伯格將床邊故事搬上銀幕的溫柔夙願。
他曾無數次強調這是一部“獻給父親的電影”,經常在作品中表達“父愛缺位”元素的斯皮爾伯格,終於用一部盡力走近父輩傷痛的電影,化解了與父親的誤會與隔閡。
在那之前,父親只是默默地消化這一切;而在那之後,父親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溫暖,斯皮爾伯格也終於釋然:“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親密。”
Ⅳ 十部二戰期間猶太人遭遇的電影,部部令人深思!你看過哪幾部
第一部《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推薦指數★★★★★
推薦理由:這是為數不多的儀兒童的視角來看二戰的電影,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9分。故事發生在,男主一家都是柏林人,男主的父親德國高級軍官,因為升職,一家人來到了一個偏僻的地方,可見男主父親的工作是不能被外人所知道的,在新家。男主發現所有的僕人的衣服下面都穿著條紋衣,眾所周知,這種衣服是給犯人穿的,但是因為男主的年齡還很小,只是將這種衣服當做是一種睡衣而已。
Ⅵ 美國二戰電影的特點
1.美國人永遠是好人,最後勝利的一定是美國人。
2.場面很華麗,很壯觀。
3.總會有一兩個英雄。
4.對美國的修飾,會讓很多美國人驕傲。
5。。。。。
Ⅶ 二戰時期槍口下人性的光輝,美國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 【梗概】 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辛德勒本是一名納粹黨徒,喜愛金錢與美女。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精明的辛德勒看到商機,他找到猶太人史登幫他經營,僱傭猶太人當工人,把一個廢棄的小廠辦成一座頗具規模的軍需廠,大發戰爭橫財。 隨著戰事的進展,希特勒加快屠殺猶太人的步伐。黨衛軍把所有的猶太人趕到克拉科夫,然後進行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剛好這一幕被辛德勒和他夫人看見了。辛德勒良知被震撼了,他決心盡力營救更多的猶太人。 二戰結束前夕,辛德勒開出了1200個猶太人名單,名義上是軍工廠需要熟練工人,通過行賄納粹軍官將他們留在工廠內。直到戰爭結束,辛德勒一共保護了1100多名猶太人生命,他們後代被稱為「 」辛德勒猶太人」辛德勒的義舉被猶太人世代贊頌。辛德勒名字百世流芳。 【鑒賞】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根據1982年澳大利亞作家托馬斯·肯尼利長篇小說《辛德勒方舟》改編而成。《辛德勒方舟》素材來自當年被辛德勒解救的波德克·菲佛伯格親身經歷。導演斯皮爾伯格是猶太後裔,辛德勒故事深深吸引了他。「 」《辛德勒的名單》具有如此巨大影響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藝術魅力,應該說,是與斯皮爾伯格身上流著猶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時代親身體驗過猶太人遭受歧視的痛苦;以及源於他烏克蘭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員在波蘭納粹集中營中被謀害;以及他的內心深處對辛德勒--這位猶太人的大恩人懷有虔敬感恩的心態等一系列無法逃避的事實分不開的。」1983年斯皮爾伯格采訪了波德克·菲佛伯格,經過10年籌備,於1993年終於拍成了舉世矚目的《辛德勒的名單》。 反映二戰希特勒屠殺猶太人題材的電影數不勝數。迄今為止,拍的最好,影響最大,評價最高的當數《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讓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看過此片後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 在1994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評比中,《辛德勒的名單》榮獲11項大獎的提名,最後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藝術指導獎,最佳電影剪輯獎,最佳配樂獎等6項大獎。此外,該片還榮獲第51屆美國金球獎,第47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第18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第20屆法國凱撒獎等多種多項大獎。可以用「 」精彩絕倫,譽滿全球」八個字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主題非常明確:控訴二戰時期納粹喪心病狂地屠殺猶太平民的罪行。影片最大的特色是拍攝的真實感。整部電影真實地還原了當年戰爭時期的場景。包括當時的街道、酒館、舞廳、車站、集中營、工廠、住宅、傢具、以及成千上萬的猶太人的服裝、飾品、 用具等等。其真實的程度不亞於看一部紀錄片。一下子把觀眾帶入到當年的戰爭中的德國。 斯皮爾伯格按照兩條線的結構方式:一條線是圍繞辛德勒如何辦廠賺錢,如何周旋納粹軍官,如何拯救猶太人活動進行的,此線的核心人物是辛德勒,人物集中,目的明確,脈絡清晰。另一條線展現德國納粹如何屠殺猶太人的殘酷鏡頭。這條線基本沒有貫穿人物,沒有貫穿事件,只是選取許多典型的屠殺橋段進行拍攝。辛德勒活動線在情感上比較溫和,納粹大屠殺那條線卻十分殘忍,「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這兩條線相互交織,相互映村。在視覺上給觀眾起到一種心理調劑的作用。 《辛德勒的名單》最震撼觀眾的地方是影片中納粹軍官隨意屠殺猶太人的那些橋段。這些橋段看過一輩子不會忘記,它會深深地印記在觀眾腦海里,揮之不去。下面略舉幾例說明。 橋段1,下雪天,納粹黨衛軍強迫一大群猶太人在雪地里鏟雪,黨衛軍發現其中有一個斷臂老人,單手鏟雪行動不便,兩個黨衛軍把他拖出來,無需言語,對著腦袋就是一槍,鮮血頓時染紅雪白的大地……。鏡頭定格在老人一雙慈祥的眼睛……。 橋段2,建築工地上,一個中年猶太婦女急匆匆跑過來,向納粹指揮官葛斯報告:「 」指揮官,這樣施工要出問題,應該重新灌裝。我是學建築工程的,為了工程質量,我不得不說。」葛斯聽完,沉吟片刻,然後命令手下軍官:「 」把她拖出去當眾斃了,然後按她說的重新施工。」 一位敬業的猶太女工程師就這樣被槍殺了,應聲倒地,活象一條野狗……。 橋段3,一天深夜,克拉科夫大屠殺開始了。全副武裝的納粹士兵凶神惡煞地撲向猶太人住宅,一家一家的敲門……。鏡頭展現一個猶太家庭六、七口人驚恐的眼神。母親急忙打開櫃子,取出一包黃金飾品,發給每人一個,有老人,也有孩子,大家平靜地夾在麵包里吞食……。沒有一句台詞。一家人安詳地選擇集體吞金自殺……。 橋段4,克拉科夫大屠殺的醫院里,外面傳來陣陣吆喝聲,狗叫聲,槍擊聲……。一名醫生急忙調制一瓶毒葯,然後倒進一隻只小杯,送到每一個床前,喂病人喝下……,期間沒有一句台詞,只有病人對醫生感激的微笑,有尊嚴地從容死去……。幾分鍾後,納粹士兵沖進病房,用沖鋒槍對著每一個病人瘋狂掃射……雪白的被子打成一個個槍眼,槍眼裡滲出汩汩的鮮血……。 橋段5,在克拉科夫大屠殺的黑白鏡頭中,出現一個身穿紅裙子的小女孩。在黑白片中突然出現一點紅色,顯得特別醒目。紅裙小女孩大約3、4歲左右,在混亂殺戮的街道上慢慢行走,她的身邊不時有中彈倒下的人……。她走到一個房屋門口,拐了進去……上樓……躲進一個床底下……露出稚氣的小臉蛋。觀眾看到這里都鬆了一口氣,慶幸紅裙小女孩逃出了魔掌。 可是在後來「 」焚屍」鏡頭中,觀眾在一輛運送屍體的板車上,竟然看見那個紅裙小女孩直挺挺的屍體,頓時湧出一種難言的悲哀……。這個紅裙小女孩是斯皮爾伯格精心的設計的銀幕形象,雖然沒有一句台詞,出鏡也僅幾分鍾,但是一直讓人牽掛,讓人擔憂。她的死比成人的死更加令人傷心,令人悲憤! 橋段6,火車站上,大批大批猶太人被趕著上火車。納粹士兵用喇叭大聲叫喊:「 」大家不要帶行李上車,每人在行李上寫上姓名,我們會替大家妥善保管……」。許多猶太人在行李箱上認真地寫著名字……。鏡頭轉換另一個倉庫場景,所有行李箱里的物品全部倒出,有人在分門別類地清理著金銀、珍寶、手錶、鑽石……等等。無需解釋,觀眾明白了一切。 橋段7,一天清晨,黨衛軍中尉葛斯 *** 著上身,抽著煙,橫挎著狙擊槍,站在別墅陽台上不知是監視,還是欣賞他手下人強迫猶太人勞動的場面……。他發現有一個人因勞累坐在地上休息,然後舉起狙擊槍瞄準,那神態就像玩打靶游戲……。坐地休息的人站起的瞬間,槍響了,那人中槍倒地,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被人游戲般地消滅了。接著,在葛斯家做家務的小男孩,因沒有擦乾凈浴缸上的污漬而求饒,被葛斯「 」赦免」,走在廣場上,突然聽見槍聲,是葛斯向他射出了罪惡的子彈,一槍,兩槍,第三槍擊中了男孩,可憐小男孩無聲無息地躺在廣場上,甚至沒人敢靠近看上一眼……。 諸如此類的殺人橋段在《辛德勒的名單》中比比皆是。在克拉科夫大屠殺中,本來把6個猶太人列成一列橫排槍殺。臨刑前,納粹士兵又把橫排改成縱排,槍聲響後,倒下4人,還剩2人,納粹士兵用手槍對准沒死的腦袋直接射擊,一槍一個,乾脆利落。還有葛斯把幾十個猶太人排成一個4排方陣,然後隔一個射殺一個,全是用手槍對准腦袋,平靜地就像是玩殺人游戲……。葛斯一口氣射殺25人,然後揚長而去……等等等等。 德國是個文明素養很高的國家,歷史上涌現過許多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享譽世界的著名人物。筆者也曾去過德國,對德國的風土人情,文化底蘊,社會進步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為什麼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會在歐洲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屠殺無辜猶太平民達600多萬人,手段極其殘忍。 德國出現了一個希特勒這樣的戰爭瘋子,但是那幾百萬納粹軍人難道全都瘋了嗎?全都失去理智了嗎?問題在於當年德國民眾把希特勒當做「 」神」一樣敬奉,喊出了「 」一切權力歸元首」的口號。全國上下只聽一人指揮,又缺少對權力監控,導致災難降臨。這個教訓值得全人類警惕! 與上述橋段相比,斯皮爾伯格還拍出一些「 」黑色幽默」的橋段,在感傷的氛圍中揉進幽默的因素: 例一,一位中年猶太人在克拉科夫大屠殺中冒死逃命,東躲 *** ,不料遇見一隊納粹士兵列隊跑來……。他急中生智,趕忙搬移堆積在路面上的行李……。隨即雙腳並立,兩指舉在額前,「 」啪」地一個納粹敬禮:「 」報告,我奉命在這里清掃道路,請指示!」那神情那囧態極其好笑……。以致殺紅眼的納粹士兵都逗樂了。 例二,葛斯帶著幾個納粹軍官到辛德勒工廠檢查,命令一個猶太工人做鉸鏈給他看,那個猶太工人很熟練地幾分鍾就做好了。可是葛斯誣陷他窩工,立即拖出去槍斃。葛斯掏出手槍對准工人腦袋,一連開了幾槍就是不響,換了一把槍依然卡住了……。氣得葛斯狠狠地踢那個猶太工人……。觀眾看到這里本來十分緊張,一個意外救了工人一條命,不禁由衷地慶幸,心酸地一笑……。 例三,一個納粹軍官手拿著一隻雞,對著一群猶太人追問是誰偷了雞。他舉起步槍隨意對准一個猶太人就是一槍,那人應聲倒下……。軍官威脅說「 」如果你們不揭發,我就一個個都槍斃!」突然一個小孩向前走一步,觀眾頓時很緊張,以為小孩要遭遇不測……。軍官立即上前對小孩:「 」是你偷的?」小孩搖搖頭,然後指著地上的剛被槍斃的人說:「 」是他——」。觀眾啞然了。 上述「 」黑色幽默」橋段比起那些殘酷殺人鏡頭當然要輕松一些,但是觀眾依然笑不出來聲來。那是槍口下的幽默,是劫難中的意外,是勇敢者的智慧,觀眾中即使有笑聲,那也是苦澀的笑,慶幸的笑,無奈的笑……。 《辛德勒的名單》採用黑白影像進行拍攝。究其原因,大屠殺場面太多,黑白影像既能造成陰冷、凄慘的氛圍,又能避免視覺上的血腥造成嘔心的 *** 。此外,納粹元首希特勒親自設計的黨衛軍軍服、軍旗、胸章、臂章均是由紅白黑三色搭配,這在美術上屬最佳配色,導演不想給劊子手軍服以鮮艷奪目的色彩。用黑白影像更貼切猶太人黑暗時代,顯示歷史的厚重感。 《辛德勒的名單》唯一主角就是辛德勒,他的舉動以克拉科夫大屠殺為界,之前他是一個玩世不恭、貪圖錢財的納粹黨徒,之後他良知萌發,盡力營救猶太人。影片用幾個典型鏡頭展現辛德勒的善心:一個猶太女人找到辛德勒,哀求辛德勒把她年邁的父母親招到工廠做工,一個勁說辛德勒是個大好人,被辛德勒嚴厲拒絕並趕出門。事後又讓史登用自己一塊手錶去賄賂納粹,把那位女人的父母親招到了工廠。 一個炎熱下午,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象畜生一樣被趕進悶罐車廂,辛德勒假意玩惡作劇,用水龍頭給每節車廂灑水,在納粹軍官取樂的嬉笑聲中,辛德勒用智慧解決猶太人乾渴之苦……。在車間里,史登向他匯報,說生產炮彈不合格,軍需部要查問,工廠要虧損。辛德勒明確回答:炮彈不合格我很高興,工廠虧損的事你不必擔心……。 二戰結束了,猶太工人紛紛取出自己牙齒中的金箔,給辛德勒打制了一枚金戒指。上面用希姆文刻上:「 」救人一命等於拯救全世界」,送給辛德勒。沒想到的是,辛德勒接過金戒指竟然哭了起來,嘴裡喃喃地說:「 」我本來可以救更多的人,一個胸章可以救2人,一輛汽車可以救11人……」。這個完全出人意料的細節,一下子把劇情推向 *** ,把辛德勒形象推向一個更高層次。令多少觀眾潸然淚下……。 《辛德勒的名單》採用史詩風格與紀實手法相結合的方法,按照時間發展順序,講述辛德勒在二戰時期辦工廠,營救猶太人的經歷為主線,穿插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種種駭人聽聞的片段。電影採用一個納粹黨徒的覺醒來拯救猶太人比抵抗組織來拯救猶太人更有思想意義。 影片因其極高的真實性而震撼人心,將作為二戰時期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一部鮮活影像將永載史冊。同時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名字也將與這部影片聯系在一起而永遠流傳下去。 《辛德勒的名單》
Ⅷ 冷峻的二戰電影,希特勒最後的12天,不煽情也讓人深刻銘記嗎
這是一部冷峻的二戰電影《帝國的毀滅》,真實,細膩,從另一個角度展示二戰。六百人的資料館大廳幾乎座無虛席,所有人安靜的看完這部沉重、冷靜、真實、嚴肅、壓抑、沉悶、悲痛、漫長、痛苦的希特勒最後12天。歷史重現,戰爭無情,電影還原的細節以及演員的表演都值得深刻銘記。如此客觀冷峻的二戰電影,非常少見了。我希望看到一部真實的歷史的樣子,不可以煽情不歪曲意義。這樣角度的電影對我來說正正好。非常欽佩各位歐洲演員的精彩表演。
這部片子最精妙之處就是保持對希特勒人物形象的客觀,沒有惡魔化,沒有渲染。自殺,這種違背人類本能的行為在一個群體中普遍發生,這樣的群體成員是否主觀能動性得到更多發揮,脫離更多人類本能和本性?是一種異化還是一種進化?以貼身秘書的視角切入希特勒死前最後時刻,無疑是導演最高妙的安排所在,人處在罪惡之中往往不知其罪惡之深,深處人性的煉獄之中反而自以為自己就是救世主,荒誕而真實,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不煽情卻讓人深刻銘記!
Ⅸ 二戰期間的美國好萊塢風格的戰爭電影對於社會有哪些積極和消極影響
消極:二戰爆發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戰火集中在歐陸,未殃及美國本土。這一時期的好萊塢電影,仍然在誘導美國民眾沉溺於消遣娛樂之中。
積極:1930年,路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的電影《西線無戰事》加深了公眾關於戰爭的信念,他們確信戰爭就是一場屠殺,為了短暫而脆弱的和平,毀掉了年輕一代。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數十年後,《生活多美好》終於獲得廣泛認可,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在領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時,卡普拉說:「相信自己,因為只有英勇的人才會創作,只有大膽的人才會製作電影。唯有真正勇敢無畏的人,才配得上在兩小時的黑暗空間里,對其他人訴說故事和道理」。
Ⅹ 十部不容錯過的二戰經典電影,充分展現戰爭的殘酷,人性的真善美
《最長的一日》影片以諾曼底登陸為故事線,講述了在諾曼底登陸剛開始所出現的事情,影片從同盟軍和德國軍隊的角度,講述諾曼底登雙方所發生的事情 。影片充分展現了人們在心理上對戰爭的恐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鋼琴家》影片講述一個天才的波蘭鋼琴家在二戰期間,為躲避戰亂,藏在城市的廢棄的建築中,後被一名德軍軍官發現,由於鋼琴家的才華被德軍官欣賞,從而被德軍官冒死保護,鋼琴家也因此等到了戰爭結束,獲得了自由,在人們的幫助下,走出了戰爭對他心靈上的創傷,並重新從事他熱愛的事業。
《橋》影片講述在二戰快結束的時候,德軍面臨失敗不甘心,為了贏得一絲的喘息,德軍需從南斯拉夫撤退,從而回到本國,以便做最後的掙扎。但是反戰爭的人民不會答應,雙方圍繞一座橋梁而展開激戰,後經過這座橋的設計師親手炸掉自己設計的橋梁,斷送了德軍生還的最後的希望。
《拯救大兵瑞恩》電影講述了,一個美國家庭的4個兒子在二戰期間陸續死亡了3個兒子,最小的兒子也下落不明,為了不讓這個家庭在市區最後的一個兒子,軍隊上層決定派一支特別小分隊,將這個家庭僅剩的小兒子找到他並安全地救出來送回家。
《敦刻爾克》影片以敦刻爾克大撤退為線,講述二戰早期,英法同盟軍被德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在德軍不停地逼迫下,當時的英國和法國的政府以及當時的海軍派遣大批的船隻,動員全國人民營救同盟軍隊。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影片講述了游擊隊長瓦爾特帶領多名勇敢的游擊隊員,憑借出色的謀略和游擊隊員的大無畏不怕犧牲的精神下,找出了潛伏在隊伍內部的間諜,後經過一系列的戰斗,從而成功的阻止了敵人的陰謀。
《現代啟示錄》影片講述了在越戰後期,一位美軍官在越南脫離軍隊,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美軍高層得知後,派遣軍隊進行調查,後被叛軍捉拿,在此期間親眼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毀滅和人性墮落後的貪婪殘酷。
《巴頓將軍》影片講述二戰期間,美軍在北非的失利,巴頓臨危受命,扭轉敗局,後轉戰多地,成為二戰期間著名的戰將,後因訓練士兵時過激而遭到譴責,出來道歉。但巴頓在二戰期間的軍事才能,使他成為美國軍史上和世界軍史上有名的將軍。
《西線無戰事》影片講的是馬恩河戰役中,有一幫德國兒童兵在戰爭中看到的,聽到的,思想上從開始的緊張熱血興奮,到後來的麻木乃至厭煩上的轉變,影片極度細膩的描述和展現戰爭期間不管是侵略國還是被侵略國的人民對戰爭在思想上的轉變,對和平的渴望。
《桂河大橋》影片講的是,二戰期間日軍侵佔泰國後,利用戰俘營中的戰俘修橋,雙反圍繞橋,一方要修,一方要炸的故事,期間影片展現了日軍對戰俘的殘暴,描繪了侵略者的不人道和丑惡的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