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期間,以日軍視角的琉璜島戰役的電影叫什麼
《父輩的旗幟》,本片的靈感來自一本書信集。伊斯特伍德在籌備《父輩的旗幟》時,對硫磺島之戰的日方指揮官栗林忠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栗林下令在島上挖掘了大量洞窟和地道,把軍備力量埋伏其中。這種戰術簡直是「異端」。在當時,防禦戰中的日軍往往會在登陸點擺開防線,集中炮火猛擊海上的敵人。然而就是憑借著栗林的奇特策略,美軍原以為5天就能結束的戰斗整整拖了36天。另外,這位日本陸軍中將曾經前往美國和加拿大留學,有不少美國朋友,並一直反對與美國開戰,但在硫磺島之役中他卻表現出了相當堅決的抗擊態度。伊斯特伍德不斷挖掘栗林的資料,一直找到了《「玉碎總指揮官」的信》這本書。書中收錄了栗林駐美期間寄給家人的信件,信中隨處可見有趣的圖畫,這位武官對妻子兒女的深情躍然紙上,令深伊斯特伍德大受觸動,於是「信」就成了本片的關鍵詞。
本片中另一位歷史傳奇人物是人稱「西男爵」的西竹一。此人曾經勇奪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的馬術金牌,並由此獲得了洛杉磯榮譽市民的頭銜,在歐美的社交界頗有人緣。伊斯特伍德將硫磺島之戰中的西男爵設定為一位立於美國與日本之間的軍人——他一方面率領部下全力作戰,同時又毅然下令救助美軍傷病,最後斷然拒絕了美軍的勸降,這個人物身上矛盾的各個側面體現出戰爭所造成的無奈境地。
㈡ 日本的二戰電影
有到是有,很感人的說了戰爭的殘酷
比如《我想成為貝殼》是仲間由紀惠和SMAP的中居正廣一起演的 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清水豐松(中居正廣飾)本來是一個普通的日本公民,在高之的海邊小城開了一家理發店,和妻子房江(仲間由紀惠飾)、兒子健一過著幸福的生活。清水豐松一直非常喜歡大海,他們一家無憂無慮生活著。
後來隨著日本戰爭局勢的加劇,清水豐松也收到了徵兵通知。清水豐松和妻子看著這張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死亡的紙,心裡充滿了傷感。這次離家是生離,也有可能是死別,清水豐松看著溫柔的妻子和可愛的兒子,非常不願離開他們。但是在日本,命令就是一切,清水豐松不得不離家進入軍隊。
清水豐松參軍後被編入負責本土防衛的中部軍,戰爭的殘酷豐松很快就領略到了。但是讓他為難的是他不得不去執行許多殘酷的命令,這是日本軍隊的規則。
戰爭結束後,清水豐松回到了家人的身邊。他看著依然溫暖的家庭,決心要好好的過日子。不久後,妻子房江懷孕了,將要誕生的小生命給這個家庭增添了許多歡樂。清水豐松沉浸在這種寧靜的生活中,感到非常滿足。
但平靜的日子沒有持續很久,美國憲兵隊逮捕了清水豐松,並以戰犯的名義將其送上了法庭。清水豐松極力為自己辯解,說他只是執行上級的命令,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但是美國佔領軍無法理解舊日本軍隊中軍令如山的法則,對清水豐松判了重刑。
得知這一消息的房江帶著孩子們跋山涉水來到了豐松身邊。看著悲傷的妻子和幼小的兒女,清水豐松決定要再做一番努力,爭取回到家人的身邊,他熱淚盈眶的對妻子說到:「我要回家,和你們一起回土佐。」
清水豐松組織起同屋的犯人們,向美國總統發出了減刑請願信。他們一同抱守著希望在高知四處奔走,努力為請願書募集簽名……清水豐松能否回到家人身邊?殘酷的命運能否放過這群可憐的軍人?
還有《最後的早慶戰》片名:最後的早慶戰 Saigo no Soukeisen
導演: 神山征二郎
編劇: 古田求
主演:
渡邊大 Dai Watanabe ....戶田順治
柄本佑 Tasuku Emoto ....黑川哲巳
和田光司 Kôji Wada ....相澤陽一
影片類型: 運動 / 劇情 / 戰爭
片長:96分鍾
國家/地區: 日本
對白語言: 日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上映日期:2008年8月23日 日本
發行公司:Cine Qua Non Films[日本](2008) (Japan) (theatrical)
劇情
1943年4月,早稻田大學棒球隊隊員戶田順治回到家中,與親人團聚。哥哥榮一已經成了見習士官。榮一對順治說:「打仗的任務就交給我,你好好練球吧。」然而,父親榮達卻完全不理解,他對在戰爭時期還熱衷於「外國球戲」的順治很不滿。
戰局日趨緊張,對棒球的非議也越來越多。東京六所大學的棒球聯盟被迫解散,原定的比賽也一一取消。在這種嚴峻的氛圍中,有一個為了保護大學棒球傳統而孤軍奮戰不息的人——那就是早稻田大學棒球隊的顧問飛田穗洲。
到了9月,政府頒布新令,文科生們也必須離開校園應征入伍。面對即將踏上戰場、不知能否生還的棒球隊員們,飛田渴望能獲得一個機會讓他們在參戰之前留下美好的回憶。機會很快降臨了。一天,慶應義塾塾長小泉信三找到了飛田,提議舉行一場校際棒球賽。這絕對是贈給隊員們的最佳的臨別禮物,欣喜的飛田很快著手准備,不料卻碰了釘子。
校長田中穗積生怕惹惱軍方,堅決反對舉行「早慶戰」,飛田磨破了嘴皮也無法說動他。與此同時,戶田家傳來榮一戰死的噩耗,順治和父親之間的鴻溝更深了,榮達對只想著棒球賽的小兒子大加斥責。
應征期限日日迫近,飛田決心不顧上層的阻撓,強行舉辦最後的早慶之戰……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重現65年前的傳說之戰
這是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影片。
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已露敗跡。9月21日,東條英機內閣決定停止文科學生暫緩徵兵的政策,全面擴充兵力。大學、專業學校、高中各類教育機構中所有達到徵兵年齡的男青年都必須中止學業應征入伍。10月25日開始徵兵檢查,陸軍12月1日、海軍12月10日報到。
一群熱愛棒球的象牙塔中的學生也即將踏上戰場。棒球原是風靡大學的運動,東京六校聯賽以及在早稻田大學和慶應義塾之間舉行的「早慶戰」都是相當人氣的比賽。然而在文部省的干涉下,這項「敵國運動」的賽事從43年4月開始遭到了禁止。為了實現球員們的願望,慶應義塾塾長和早稻田棒球隊顧問頂著壓力聯合舉行了「最後的早慶戰」。1943年10月16日,早稻田大學的戶冢球場座無虛席(堅決反對比賽的早稻田校長並不在其中),在座的學生和師長們在心中刻下了棒球英豪們全力以赴的身姿。
參賽隊員中,有四名早稻田隊員最終戰死,沒能再次踏上心愛的棒球場。
戰爭很殘酷,給中國和日本都帶來了很痛苦的回憶
㈢ 日本關於二戰的電影有哪一些
1:《做人的條件》(《人間的條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長,包括第1部《純愛篇》(104分鍾)、第2部《激怒篇》(101分鍾)、第3部《戰雲篇》(105分鍾)、第4部《望鄉篇》(75分鍾)、第5部《死的脫出篇》(85分鍾)、第6部《曠野的彷徨篇》(104分鍾)。轉一下網友的影評:「在日本電影史上,稱此作品為反戰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義深刻,反映了二戰時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與他們的「良心」形成了種種大問號???講述了那個時代日本人的理想和過失,夢想與幻滅,被迫與真心的集為一身,盡可能的像個人樣活下去的復雜心理。這些被迫作為軍國主義的走狗,時而反抗,時而伸張人道主義,因此立場異常痛苦。與時下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片曾被選入日本名片200部,並獲1959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鄉》(日本):《望鄉》的故事並不發生在二戰期間,它是二戰的前奏曲,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後在日本反響平平,在中國則引起轟動,巴金等人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作品沒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樣強調日本民眾是戰爭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獨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僅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眾。影片通過「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對日本社會的冷漠無情進行了批判,還借劇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諷刺了日軍的侵略行為。據導演所說,「南洋姐」們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們所到之處,就是日軍後來侵略過的地方!確實,在影片的最後,作家三穀圭子來到了當年「南洋姐」們的墳地前,發現這里已經破舊不堪,盟軍轟炸當地的時候,日軍也屠殺了當地人。此時最令人震撼的場面出現了:「南洋姐」們的墓碑,全部背對著日本……
3:《虎!虎!虎!》(《偷襲珍珠港》;美國、日本):與前幾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編自同一部小說,兩部影片的區別在於,《虎》截取了當中的軍事線,《珍》截取了當中的愛情線。《虎》以相當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歷史事件,既非為日軍「招魂」,也非為美軍辯護,而是就事論事、冷眼旁觀,鏡頭不斷地在日軍和美軍之間來回切換。影片高度追求對歷史的還原,以致於在人物塑造上顯得蒼白,敘事嚴謹、詳實,扣除掉一些場面上的BUG,這部影片幾乎可以當歷史片來看待了。
4:《再見螢火蟲》(《螢火蟲之墓》;動畫片;日本):雖然這是一部「喊冤片」,但還是稱得上經典,故事劇情騙走了不少中國人的眼淚,以致於當初我寫文章批判本片時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個女網友還斥責我說:「難道感動也要分國界嗎?批判日本人,你還不夠格!」,對此,我只能無語。高畑勛導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歡,因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傳達的內容我實在無法苟同,相比之下宮崎駿倒是曾畫過短篇漫畫《中國的天空》歌頌抗戰時的中國空軍。像本片這類強調「日本人也是戰爭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夠了,否則總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眾會遠遠大於南京大屠殺中的遇難者。(註:本片的導演是高畑勛,不是宮崎駿)
5:《人證》(《人性的證明》、《人間的證明》;日本):《望鄉》是二戰的前奏曲,《人證》則是二戰的後遺證。戰後不少日本女性為了過上優越的生活,主動與美軍士兵發生了關系。本片的不少演員都有過和故事相似的經歷,尤其是喬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為日本女性與黑人生下的孩子,他處處受到歧視。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蓋不光彩過去的人,喬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尋找媽媽,但媽媽卻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竟把他殺害了。本片沒有描繪到日軍的侵略史,但其實作者森村誠一是個正直的作家,他曾寫過《魔窟》、《新人性的證明》等作品抨擊731部隊,日本右翼對他痛恨之極。相比之下導演佐藤純彌則令人不敢恭維,別忘了他後來跑去執導「招魂片」《大和號》!(PS:主題曲《草帽歌》轟動全球,歌詞是一首關於「媽媽」的詩;故事批判了美國警察腐敗的一面,但美國人——包括紐約市長依然大力地協助拍攝,警方表示批判得對,他們需要改進自己)
㈣ 從日本角度描述的二戰影片
戰後,日本一直在拍攝軍事題材的影片,明裡暗裡為侵略亞洲的罪惡戰爭翻案,比如《山本五十六》、《啊,海軍》、《啊,航空兵》、《日本海大海戰》和《軍閥》等。這些譯制過來的影片大多屬於「內部放映」的內部觀摩片,只有少數人能夠觀看,以至於相當多的中國觀眾認為,這些為戰犯「招魂」的日本軍國主義電影的出籠是近些年的事。
其中《山本五十六》、《啊,海軍》、《軍閥》國內有譯制與放映過
㈤ 求推薦一些二戰時期和日本相關的影視作品,不要那種爛大街的無腦黑日本的,要客觀一點的
啊!這個我知道一些日本人拍的日本視角電影
《紅十字——女人們的入伍通知單》,日本人被感化成為紅軍的故事
《太平洋的奇跡》裡面唱的步兵的本領以及萬歲沖鋒我覺得還行
《男人們的大和》,《啊,海軍》《吾為君亡》《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聯合艦隊》《虎虎虎》(日美合拍,日本視角都是日本人拍的)都不錯
再然後就是《日本最長的一天》以及《戰爭與人》(正視歷史的一部片子)
《硫磺島的家書》也不錯,但是是美國的導演
㈥ 求類似2011版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的日本二戰電影
1946-我對青春無悔
1956-二十四隻眼睛
1960-太平洋之嵐
1968-戰後殘酷物語
1968-山本五十六
1970-虎!虎!虎
1970-戰爭與人
1971-血戰沖繩島
1974-望鄉
1976-逝風殘夢
1977-人證
1981-聯合艦隊
1983-日本海大海戰
1984-燃燒的零式戰斗機
1992-落陽
2003-間諜佐爾格
2003-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皇弟
2004-暴風女神
2004-赤月
2005-男人們的大和號
2006-硫磺島家書
2006-沒有出口的海
2007-吾為君亡
2008-我想成為貝殼
2008-霧之火
2008-最後的早慶戰
日本視角的二戰影片14部
№1:《做人的條件》(《人間的條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長,包括第1部《純愛篇》(104分鍾)、第2部《激怒篇》(101分鍾)、第3部《戰雲篇》(105分鍾)、第4部《望鄉篇》(75分鍾)、第5部《死的脫出篇》(85分鍾)、第6部《曠野的彷徨篇》(104分鍾)。轉一下網友的影評:「在日本電影史上,稱此作品為反戰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義深刻,反映了二戰時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與他們的「良心」形成了種種大問號???講述了那個時代日本人的理想和過失,夢想與幻滅,被迫與真心的集為一身,盡可能的像個人樣活下去的復雜心理。這些被迫作為軍國主義的走狗,時而反抗,時而伸張人道主義,因此立場異常痛苦。與時下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片曾被選入日本名片200部,並獲1959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鄉》(日本):《望鄉》的故事並不發生在二戰期間,它是二戰的前奏曲,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後在日本反響平平,在中國則引起轟動,巴金等人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作品沒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樣強調日本民眾是戰爭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獨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僅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眾。影片通過「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對日本社會的冷漠無情進行了批判,還借劇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諷刺了日軍的侵略行為。據導演所說,「南洋姐」們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們所到之處,就是日軍後來侵略過的地方!確實,在影片的最後,作家三穀圭子來到了當年「南洋姐」們的墳地前,發現這里已經破舊不堪,盟軍轟炸當地的時候,日軍也屠殺了當地人。此時最令人震撼的場面出現了:「南洋姐」們的墓碑,全部背對著日本……
№3:《虎!虎!虎!》(《偷襲珍珠港》;美國、日本):與前幾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編自同一部小說,兩部影片的區別在於,《虎》截取了當中的軍事線,《珍》截取了當中的愛情線。《虎》以相當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歷史事件,既非為日軍「招魂」,也非為美軍辯護,而是就事論事、冷眼旁觀,鏡頭不斷地在日軍和美軍之間來回切換。影片高度追求對歷史的還原,以致於在人物塑造上顯得蒼白,敘事嚴謹、詳實,扣除掉一些場面上的BUG,這部影片幾乎可以當歷史片來看待了。
№4:《再見螢火蟲》(《螢火蟲之墓》;動畫片;日本):雖然這是一部「喊冤片」,但還是稱得上經典,故事劇情騙走了不少中國人的眼淚,以致於當初我寫文章批判本片時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個女網友還斥責我說:「難道感動也要分國界嗎?批判日本人,你還不夠格!」,對此,我只能無語。高畑勛導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歡,因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傳達的內容我實在無法苟同,相比之下宮崎駿倒是曾畫過短篇漫畫《中國的天空》歌頌抗戰時的中國空軍。像本片這類強調「日本人也是戰爭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夠了,否則總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眾會遠遠大於南京大屠殺中的遇難者。(註:本片的導演是高畑勛,不是宮崎駿)
№5:《人證》(《人性的證明》、《人間的證明》;日本):《望鄉》是二戰的前奏曲,《人證》則是二戰的後遺證。戰後不少日本女性為了過上優越的生活,主動與美軍士兵發生了關系。本片的不少演員都有過和故事相似的經歷,尤其是喬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為日本女性與黑人生下的孩子,他處處受到歧視。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蓋不光彩過去的人,喬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尋找媽媽,但媽媽卻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竟把他殺害了。本片沒有描繪到日軍的侵略史,但其實作者森村誠一是個正直的作家,他曾寫過《魔窟》、《新人性的證明》等作品抨擊731部隊,日本右翼對他痛恨之極。相比之下導演佐藤純彌則令人不敢恭維,別忘了他後來跑去執導「招魂片」《大和號》!(PS:主題曲《草帽歌》轟動全球,歌詞是一首關於「媽媽」的詩;故事批判了美國警察腐敗的一面,但美國人——包括紐約市長依然大力地協助拍攝,警方表示批判得對,他們需要改進自己)
№6:《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皇弟》(日本):4集電視電影,改編自溥傑夫婦的自傳。影片投資10億日元,製作期歷時三年,拍攝過程中獲得中國政府和溥傑之女的協助。影片在反映日軍對中國人的傷害上,遠比所謂的「謝罪大作」《赤月》來得直接。滿懷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遠嫁到中國後,卻發現中國人對待日本人竟是滿腔憤恨,到處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本鬼子滾出去」,而日軍則形同強盜,搶掠中國百姓的財物,還屠殺抗日民眾。本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批判了日軍,對國共兩黨則是述而不評,沒有偏袒誰,但有贊揚周總理。本片屬於想謝罪但對歷史研究不深入的類型,有些觀念很膚淺,這大概與日本人並不熟知二戰史有很大關系。盡管有種種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視了日軍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頻出的今天已屬難得。而劇組提倡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是很有意義的。
№7:《廣島之戀》(黑白片;法國、日本):觀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關歷史,不然很難理解當中的一些劇情。在日本從來不缺乏關於原子彈題材的作品,但大多會淪為論證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過這部與法國合作拍攝於1959年的影片卻是例外,當年就能夠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戰時期的歐洲,曾與德國軍人發生過性關系的女性會被剪掉頭發,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個德國人。影片劇情的不少台詞是以詩歌的方式呈現的,這種類型恐怕很容易引來兩面極端的評價。
№8:《逝風殘夢》(《風雪黃昏》;日本):山口百惠的代表作之一。其實影片只是以二戰為時代背景講述一個愛情悲劇而已,對戰爭本身沒有直接的描繪或批判,當然片子對戰爭還是持否定態度的,多少也有些反思,故事開頭就有一段對話說道:「我們和敵人無怨無仇,但卻要殺死他們,可他們不也有父母和孩子嗎?……這場戰爭是錯誤的」。PS:影片的音樂很不錯~
№9:《二十四隻眼睛(1954版)》(黑白片;日本):注意,這里提到的是1954年的黑白影片,而不是2005年翻拍的彩色版(2005版的簡直拍成了偶像劇,而且在反思上也不痛不癢)。轉一下網友的影評:「嬌小玲瓏的女教師大石擁有「大石」這樣大氣甚至宏偉的姓。大石老師認真教學,關愛她的十二位學生。大石老師面對班上看著她的二十四隻眼睛,發誓要讓它們「永遠閃亮」,但這一誓言被日本侵略亞洲的罪惡戰爭徹底斷送。漁村小學男生被徵召入伍,大部分死於戰爭,活著的也成了瞎眼殘疾者。大石老師的丈夫也命喪戰場。該片改編自日本左翼女作家榮井壺同名長篇小說,人道主義傾向非常鮮明。」
№10:《我對青春無悔》(《無愧於我的青春》;黑白片;日本):黑澤明的作品,拍攝於二戰結束後不久,改編自左翼作家久板榮二郎的同名小說。故事以京都大學教授龍川事件和德國紅色間諜佐爾格事件為原型,講述女主角幸枝嫁給反戰作家野毛後的種種遭遇,野毛因發表反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言論被檢察官逮捕結果屈死獄中,幸枝和野毛的家人從此被視為「賣國賊」,不但成天遭受眾人的白眼,幾經辛苦種植的田地也被「愛國人士」糟蹋得面目全非……終於熬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面對曾經受到的種種不白之冤,幸枝並不感到後悔,因為附近的墳墓里躺著野毛……
№11:《動盪的昭和史·軍閥》(日本):東京英機的漂亮話與戰場的慘烈形成強烈的對比,新井記者決意告訴國民戰爭的真相,正當人們為新井的義舉所感動時,卻有人跑出來這樣斥責他:「新聞記者,戰爭初期你們講過些什麼?!什麼『皇軍無敵』啊,什麼『聖戰』啊、『萬歲』啊,什麼消滅美英鬼子……說這些話的是哪些傢伙?促使日本好戰正是你們這幫傢伙!打了勝仗,你們就歌頌東條,又吹又捧;打了敗仗,就把罪責都往東條身上推,難道你們就沒有責任嗎?!你們在報上寫:『打不勝的仗就應該停下來』,看你們說得多好聽哪!那麼,打得勝的仗,就應該打嗎?你們號召『聖戰,聖戰……』把日本搞得支離破碎……所有認為戰爭該打的人,全都該處以死刑!死刑!!」(中文版由上譯配音)
№12:《沒有出口的海》(日本):影片本身不帶明顯的政治傾向,屬於「述而不評」的類型,導演只不過用平靜的鏡頭說明了那個時代發生了那些事,而沒去論辯論其中的是非,對日軍的行為既不鼓吹,也不辯護,正如主人公父親所問的:「國家是什麼?」。士兵們出征前常唱為國效力的歌曲,出征後卻常唱想念故鄉的歌曲,而熱愛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後所說的那段話富有反思色彩:「你見到過敵人的樣子嗎?我們老說『敵人、敵人』,可是,就算是美國的水兵也是喜歡打棒球的,有家庭和戀人的人,也大有人在。撞沉敵艦,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啊……」主人公臨終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謂的「為國盡忠」,而是大自然的美麗……
№13:《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國、日本):中國對日本總是要比對國民黨來得寬容,80年代初,正當中國許多影視作品對國民黨的塑造還停留在戴歪帽的小丑形象上時,對日本人則已經開始日趨客觀化。這部由中日合拍的作品稱得上是一部兩國人民的「歷史教科書」,雙方都可以用它來自我反思。本片導演佐藤純彌還執導過宣傳中國文化的《敦煌》、高倉健主演的《追捕》、以及日本反戰作家森村誠一的作品《人證》等,但左藤也曾跑去執導過「招魂片」《大和號》,日本有不少導演和演員既參與過反思片,同時也參與過招魂片,而反思片和招魂片在日本都有叫好又叫座的機會,原因究竟是為什麼呢?
№14:《硫磺島家書》(《硫磺島來信》;美國、日本):很多人認為《父輩的旗幟》不如本片來得「好看」,對此我不以為然,論反思性,《家書》不如《旗幟》。正如導演所說,他拍《家書》並非為了討好日本人,而是嘗試著從日軍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導演始終不是日本人,看待問題多少有些片面、甚至是一廂情願。我很反感影片為了突出日軍的「人性化」,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一些事實,栗林忠道曾在中國進行掃盪,壞事干盡,但影片只是展現了栗林作為軍人「英勇」的一面。《家書》終究只是一部視野狹隘的商業片而已,要說沒有一點反思倒也冤枉,但遠遠不如同一類型的《決戰斯大林格勒》和《血戰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輩的旗幟》,更不如《細細的紅線》。
㈦ 求日軍視角的二戰戰爭電影
從日軍角度描寫二戰的電影: 《男人們的大和號》。
㈧ 有個外國電影,有好幾部,印象里每部最後高潮都是玩刀救人,手腕翻動玩刀特別帥,名字好像是4個字
部由愛沙尼亞拍攝的關於外籍志願兵團的戰爭電影,1944年二戰末期,愛沙尼亞夾在蘇德之間,論為雙方的交戰戰場,故事的前半部分是黨衛軍的主觀視角,他們是為了保衛家園而加入德軍的愛沙尼亞人,後半部分切換成蘇聯紅軍的主觀視角,飛機坦克大炮蹂躪著這個東歐小國,戰爭場面極其慘烈,這些加入蘇德雙方的愛沙尼亞士兵,一直且只是為保衛祖國而戰。
第3部:《至暗時刻》
推薦10部口碑炸裂的二戰題材電影,每一部都是經典,不容錯過
至暗時刻
嚴格來說這是一部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傳記影片,但絕對比戰爭片還要精彩,豆瓣給出了8.6的高評分。二戰初期,歐洲大陸全部淪陷於法西斯鐵蹄之下,丘吉爾臨危受命出任英國首相,他面臨世界難題,要麼向納粹妥協作俘虜,要麼誓死抵抗,每一個決定都將影響歷史,最終丘吉爾那載入史冊的演講,《我們將戰斗到底》在全片達到高潮。
第4部:《敦刻爾克》
推薦10部口碑炸裂的二戰題材電影,每一部都是經典,不容錯過
敦刻爾克
這部電影勝在清晰逼真的視覺效果,建議和《至暗時刻》連起來看,導演諾蘭說《敦刻爾克》的目標是讓觀眾有實地體驗戰爭的感覺,電影從陸、海、空三個視角講述,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德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國政府發動大批船員和民眾趕往敦刻爾克救援被困士兵,面對德軍的空襲,每個人為了活著回家不得不背水一戰,諾蘭風格的戰爭電影,你不心動嗎?
第5部:《捍衛者》
推薦10部口碑炸裂的二戰題材電影,每一部都是經典,不容錯過
捍衛者
這是一部關於抗戰題材的誠意之作,由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影片故事背景是1937年的淞滬會戰,日軍在上海寶山登陸,抗日英烈姚子清率領全營600名戰士與數倍於己、裝備精良的日軍浴血奮戰,7天7天,但終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殉國,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何其悲壯,《捍衛者》告訴我們什麼是戰爭。
第6部:《硫磺島的來信》
推薦10部口碑炸裂的二戰題材電影,每一部都是經典,不容錯過
硫磺島的來信
這是一部由美國人拍攝的,以日本人的視角講述的二戰電影,故事背景是二戰末期被稱為太平洋絞肉機的硫磺島戰役,影片以日本一名普通士兵的經歷為線索,貫穿始終,從行為上講,島上的2萬日軍困獸猶斗,但從心理上,他們異常思念家人,已經為這場沒有歸路的戰爭寫好了最後的家書,只有這時的人性才出現了短暫的光輝,導演通過影片表達的反戰意味明顯,戰爭對於交戰雙方都是殘酷的,沒有贏家。刀救人
㈨ 有日本拍攝的關於二戰的電影嗎題目是什麼
《太平洋的奇跡》、《血戰沖繩島》。純日本視角,還挺靠譜。
《硫磺島家書》這個算是合拍,日本視角,還算不叫認同日本的一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