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幫我找個賞析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別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點浪漫,也有一點灰色,但是卻充滿力量。它向100多年來經典電影里所有愛的深處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淵一樣的穿透力。
--法國著名影評人 拉爾夫·里舍
有著"冰島女神"美譽的歌手比約克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感嘆,雖然她此前從未出演過電影,但我們還是被她的演技所折服。她的音樂向來輕靈任性,像一座現代派的藝術冰雕,乍聽之下有些隨意妄為,再聽就發現韻味無窮自然天成,加上她舉世無雙的"鬼聲",無法不獨樹一幟、鶴立雞群。
--第53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
《黑暗中的舞者》和我們以往看過的影片並不一樣,它是一部絕美的音樂片,它帶給了人們無法言傳的力量--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在紛亂的世界裡跌跌撞撞,但卻堅持著不讓自己倒下去--這類主題始終具有高度風格化的凌空翱翔的意味。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詹姆斯·霍克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不可思議的電影,它的情節簡單卻能夠在狠狠撕破你心靈厚繭的同時讓你對電影的固有看法一掃而空。它是那種所謂的"另類",從頭到腳都是。
--影評人 劉 勇
影片展現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華盛頓底層社會的一面。塞爾瑪是來自捷克的移民,是一個單親母親,她在一個鄉村工廠工作,靠著一點點微薄的工資和她的小兒子吉恩艱難度日。
塞爾瑪有一個令她心痛的秘密:由於遺傳因素,她的視力正慢慢地衰退,只能靠著高度近視鏡才能維持微弱的視力,她發現兒子吉恩也有同樣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掙到足夠的錢支付動手術的費用,吉恩也難以逃脫變瞎的命運。為了給兒子湊錢動手術,塞爾瑪開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將辛苦賺來的每分每毫都裝在一個小鐵皮盒裡。
盡管現實是如此殘酷,塞爾瑪還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對音樂的激情,特別是對充滿著歌唱、舞蹈的好萊塢音樂劇感興趣。在工廠的歌舞團里,塞爾瑪經常和工友們排練《音樂之聲》,她把自己想像成劇中的主角,以此給予自己疲憊的心靈以撫慰,並自我沉醉。同時,她還有兩個很好的朋友--車間里的女工頭凱茜和暗戀她的司機傑夫,有這些好心人關愛她,即使生活困苦,塞爾瑪也覺得其樂融融。
塞爾瑪的房東比爾是個警察,他有個整日無所事事卻又崇尚享樂的妻子,她把家裡的財產全揮霍光了。比爾破產了,但他很愛妻子,沒有勇氣把真相告訴她,更沒有勇氣自殺。他知道塞爾瑪有一些積蓄,於是找到了她,向她訴說現實的壓力與內心的窘迫。善良的塞爾瑪體諒比爾的難堪,並告訴他自己業已失明並一直在為兒子存錢的秘密。無意間,比爾發現了塞爾瑪裝錢的鐵皮盒子……
由於視力的不斷下降,塞爾瑪在工作中出現了失誤,盡管凱茜百般為她說情,她還是被工廠解僱了。
沒了工作的塞爾瑪非常痛苦,她又發現自己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錢被偷走了,她想到剛剛向她借過錢的比爾,於是去找他。比爾承認自己拿了塞爾瑪的錢,在爭執中,比爾絕望地掏出手槍,要塞爾瑪幫助自己結束生命,並懇求塞爾瑪為自己保住秘密,塞爾瑪扣動了扳機。
警察在工廠的歌舞團里逮捕了塞爾瑪,這時她已經用那筆錢為吉恩交了手術費。在法庭上,為了維護死去的比爾的尊嚴,塞爾瑪沒有說出實情,同時她謊稱把錢寄給了父親洛維,實際上塞爾瑪並不認識他,他只是一個塞爾瑪所崇拜的音樂劇明星。洛維被請到法庭上來作證,塞爾瑪無話可說了。
不幸的塞爾瑪被判處絞刑,但當她得知吉恩做了手術後,她已經了無牽掛,臨刑之前她也沒忘記放聲歌唱。
關於生命的執著與信念
就故事本身而言,《黑暗中的舞者》並不具備離奇的情節,不過是社會底層的人們基於某種時空的巧合遭遇的種種幸與不幸。但這個單薄的故事卻足以撕破現代人心靈的厚繭,讓你不得不佩服導演"講述"的能力--他在簡單中包含了人類最普遍的情感與最溫柔的情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塞爾瑪是一個堅強的女性形象,她有條不紊地經營著自己的生活,為兒子攢錢,精心地藏錢,聯系醫生,一切都是為了兒子。當苦澀艱難的日子降臨時,她的臉上呈現出的是一如既往的似笑非笑的安詳神態,平凡的她總是那樣安然地面對生活。但殘酷的命運似乎連這一點點安寧都不給她,從口袋裡預先寫下的視力表,從上下班放棄騎自行車而沿著鐵軌步行,都可以得知她的眼疾在不斷惡化。從凱茜的手指在她的手掌上模擬電影中舞蹈演員的舞步,從社區導演力排眾議讓她扮演音樂劇中的女主角,都可以看到他人眼裡柔弱的塞爾瑪。從傑夫在茫茫大雪中為她尋找洗冤的證據,從凱茜在法庭判刑後仍堅信她的清白,可以明白她的善良。
即使在被判絞刑的法庭上,塞爾瑪也沒有說出事實的真相為自己辯護,她依舊信守與比爾共同許下的"沉默是金"的諾言。在完成給兒子治病的夙願之後,塞爾瑪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捍衛死去的比爾的尊嚴。面對死亡時,她也會因害怕哭得一塌糊塗,哭得異常醜陋。當有可能洗脫罪名但要以兒子的眼科手術為代價時,她還是固執地讓人絞死了。當純真與粗鄙的生活遭遇時,總是特別容易破碎。
黑暗(暗指生活)、舞蹈(暗指理想)的對立統一是整部電影的主題,導演在其中呈現了真實和虛假的碰撞、人情味和抽象的碰撞、真情實感和虛情假意的碰撞。塞爾瑪一直純真地活在自己臆造的音樂劇世界裡,在那裡她是踢踏舞大師的女兒,裙裾飛揚,歌聲歡暢。在音樂劇的奇妙世界裡她忘卻現實生活中工作的勞頓、失業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監獄中的孤寂、臨刑前的恐懼,在音樂中她化解了一切現實中的磨難,享受著自己的理想世界。甚至在電影的最後一幕,塞爾瑪套著繩索被綁在絞刑支架上時,當知道兒子手術成功時她擺脫恐懼再一次高歌:"我從不孤單,這不是最後一首歌……"當歌聲戛然而止時,生命如風飄逝。
影片著重突出的是一種紀實的風格,它潛移默化地向人們訴說著人生就是如此,平實而凄慘,沒有一絲暴躁黑色的影像風格,卻足以令觀者動容。
《黑暗中的舞者》的片頭出現的不是片名而是一幅長達3分多鍾的"畫布",白色的畫布中點點斑駁躍然其上,悠悠長號悄然響起,當觀眾還在依著畫面的情景想像這畫是什麼時,色彩漸漸地變了,畫中的形態也變了。從茫茫雪原上萌發的點點綠意,到變形的眼鏡,陽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紋,玫瑰的花瓣,黃色的向日葵,白雪皚皚的山巒,路邊飄落的黃葉……其實它一直都在變,你發現了也好,沒發現也好,它不停地變化著,幾乎所有的色彩都在這一畫布上出現過。如同我們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變化著,計劃中的與預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與扭轉乾坤的,不關痛癢的與生死攸關的……都在一刻不停地發生著。不管你接受還是拒絕,歡迎還是規避,一切都有可能發生,一切都有機會出現。也許會有人認為在無盡的黑夜裡等待虛幻的黎明本就沒有任何意義,但這就是人類關於生命的執著和立於生活的信念。(佚 名)
❷ 看不懂《黑暗中的舞者》這部電影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別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點浪漫,也有一點灰色,但是卻充滿力量。它向100多年來經典電影里所有愛的深處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淵一樣的穿透力。
--法國著名影評人 拉爾夫·里舍
有著"冰島女神"美譽的歌手比約克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感嘆,雖然她此前從未出演過電影,但我們還是被她的演技所折服。她的音樂向來輕靈任性,像一座現代派的藝術冰雕,乍聽之下有些隨意妄為,再聽就發現韻味無窮自然天成,加上她舉世無雙的"鬼聲",無法不獨樹一幟、鶴立雞群。
--第53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
《黑暗中的舞者》和我們以往看過的影片並不一樣,它是一部絕美的音樂片,它帶給了人們無法言傳的力量--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在紛亂的世界裡跌跌撞撞,但卻堅持著不讓自己倒下去--這類主題始終具有高度風格化的凌空翱翔的意味。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詹姆斯·霍克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不可思議的電影,它的情節簡單卻能夠在狠狠撕破你心靈厚繭的同時讓你對電影的固有看法一掃而空。它是那種所謂的"另類",從頭到腳都是。
--影評人 劉 勇
影片展現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華盛頓底層社會的一面。塞爾瑪是來自捷克的移民,是一個單親母親,她在一個鄉村工廠工作,靠著一點點微薄的工資和她的小兒子吉恩艱難度日。
塞爾瑪有一個令她心痛的秘密:由於遺傳因素,她的視力正慢慢地衰退,只能靠著高度近視鏡才能維持微弱的視力,她發現兒子吉恩也有同樣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掙到足夠的錢支付動手術的費用,吉恩也難以逃脫變瞎的命運。為了給兒子湊錢動手術,塞爾瑪開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將辛苦賺來的每分每毫都裝在一個小鐵皮盒裡。
盡管現實是如此殘酷,塞爾瑪還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對音樂的激情,特別是對充滿著歌唱、舞蹈的好萊塢音樂劇感興趣。在工廠的歌舞團里,塞爾瑪經常和工友們排練《音樂之聲》,她把自己想像成劇中的主角,以此給予自己疲憊的心靈以撫慰,並自我沉醉。同時,她還有兩個很好的朋友--車間里的女工頭凱茜和暗戀她的司機傑夫,有這些好心人關愛她,即使生活困苦,塞爾瑪也覺得其樂融融。
塞爾瑪的房東比爾是個警察,他有個整日無所事事卻又崇尚享樂的妻子,她把家裡的財產全揮霍光了。比爾破產了,但他很愛妻子,沒有勇氣把真相告訴她,更沒有勇氣自殺。他知道塞爾瑪有一些積蓄,於是找到了她,向她訴說現實的壓力與內心的窘迫。善良的塞爾瑪體諒比爾的難堪,並告訴他自己業已失明並一直在為兒子存錢的秘密。無意間,比爾發現了塞爾瑪裝錢的鐵皮盒子……
由於視力的不斷下降,塞爾瑪在工作中出現了失誤,盡管凱茜百般為她說情,她還是被工廠解僱了。
沒了工作的塞爾瑪非常痛苦,她又發現自己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錢被偷走了,她想到剛剛向她借過錢的比爾,於是去找他。比爾承認自己拿了塞爾瑪的錢,在爭執中,比爾絕望地掏出手槍,要塞爾瑪幫助自己結束生命,並懇求塞爾瑪為自己保住秘密,塞爾瑪扣動了扳機。
警察在工廠的歌舞團里逮捕了塞爾瑪,這時她已經用那筆錢為吉恩交了手術費。在法庭上,為了維護死去的比爾的尊嚴,塞爾瑪沒有說出實情,同時她謊稱把錢寄給了父親洛維,實際上塞爾瑪並不認識他,他只是一個塞爾瑪所崇拜的音樂劇明星。洛維被請到法庭上來作證,塞爾瑪無話可說了。
不幸的塞爾瑪被判處絞刑,但當她得知吉恩做了手術後,她已經了無牽掛,臨刑之前她也沒忘記放聲歌唱。
關於生命的執著與信念
就故事本身而言,《黑暗中的舞者》並不具備離奇的情節,不過是社會底層的人們基於某種時空的巧合遭遇的種種幸與不幸。但這個單薄的故事卻足以撕破現代人心靈的厚繭,讓你不得不佩服導演"講述"的能力--他在簡單中包含了人類最普遍的情感與最溫柔的情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塞爾瑪是一個堅強的女性形象,她有條不紊地經營著自己的生活,為兒子攢錢,精心地藏錢,聯系醫生,一切都是為了兒子。當苦澀艱難的日子降臨時,她的臉上呈現出的是一如既往的似笑非笑的安詳神態,平凡的她總是那樣安然地面對生活。但殘酷的命運似乎連這一點點安寧都不給她,從口袋裡預先寫下的視力表,從上下班放棄騎自行車而沿著鐵軌步行,都可以得知她的眼疾在不斷惡化。從凱茜的手指在她的手掌上模擬電影中舞蹈演員的舞步,從社區導演力排眾議讓她扮演音樂劇中的女主角,都可以看到他人眼裡柔弱的塞爾瑪。從傑夫在茫茫大雪中為她尋找洗冤的證據,從凱茜在法庭判刑後仍堅信她的清白,可以明白她的善良。
即使在被判絞刑的法庭上,塞爾瑪也沒有說出事實的真相為自己辯護,她依舊信守與比爾共同許下的"沉默是金"的諾言。在完成給兒子治病的夙願之後,塞爾瑪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捍衛死去的比爾的尊嚴。面對死亡時,她也會因害怕哭得一塌糊塗,哭得異常醜陋。當有可能洗脫罪名但要以兒子的眼科手術為代價時,她還是固執地讓人絞死了。當純真與粗鄙的生活遭遇時,總是特別容易破碎。
黑暗(暗指生活)、舞蹈(暗指理想)的對立統一是整部電影的主題,導演在其中呈現了真實和虛假的碰撞、人情味和抽象的碰撞、真情實感和虛情假意的碰撞。塞爾瑪一直純真地活在自己臆造的音樂劇世界裡,在那裡她是踢踏舞大師的女兒,裙裾飛揚,歌聲歡暢。在音樂劇的奇妙世界裡她忘卻現實生活中工作的勞頓、失業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監獄中的孤寂、臨刑前的恐懼,在音樂中她化解了一切現實中的磨難,享受著自己的理想世界。甚至在電影的最後一幕,塞爾瑪套著繩索被綁在絞刑支架上時,當知道兒子手術成功時她擺脫恐懼再一次高歌:"我從不孤單,這不是最後一首歌……"當歌聲戛然而止時,生命如風飄逝。
影片著重突出的是一種紀實的風格,它潛移默化地向人們訴說著人生就是如此,平實而凄慘,沒有一絲暴躁黑色的影像風格,卻足以令觀者動容。
《黑暗中的舞者》的片頭出現的不是片名而是一幅長達3分多鍾的"畫布",白色的畫布中點點斑駁躍然其上,悠悠長號悄然響起,當觀眾還在依著畫面的情景想像這畫是什麼時,色彩漸漸地變了,畫中的形態也變了。從茫茫雪原上萌發的點點綠意,到變形的眼鏡,陽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紋,玫瑰的花瓣,黃色的向日葵,白雪皚皚的山巒,路邊飄落的黃葉……其實它一直都在變,你發現了也好,沒發現也好,它不停地變化著,幾乎所有的色彩都在這一畫布上出現過。如同我們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變化著,計劃中的與預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與扭轉乾坤的,不關痛癢的與生死攸關的……都在一刻不停地發生著。不管你接受還是拒絕,歡迎還是規避,一切都有可能發生,一切都有機會出現。也許會有人認為在無盡的黑夜裡等待虛幻的黎明本就沒有任何意義,但這就是人類關於生命的執著和立於生活的信念
❸ 電影《天那邊》是在哪拍的
天那邊,那片天
歡迎來到水咕嚕村
水咕嚕小學有一個傳統,每當支教老師臨走的時候,哪個學生不哭,就能得到一朵大紅花,而往往送到最後,誰都沒有得到過大紅花,因為大家都哭了。
為了完成某項課題實踐,或者說追尋某種夢想,大學畢業的許曉萌來到偏遠山區的一個小村莊,以志願者的身份前來支教。隨行而來的是她的男友,男友信誓旦旦地表示,無論多艱苦,都將陪她度過這三個月。起初,兩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充滿了信心與激情,充分相信他們能夠把握生活,以及他們的愛情。
許曉萌是大學里的校花,青春時尚,秀氣水靈,在貧窮落後的大山裡,雖然顯得不合時宜,卻也與秀美的風景相互輝映。女孩子的美大概都具備這樣的特徵,在不同的環境里會展現出美的不同。
破羅是水咕嚕小學的校長兼唯一老師,他年輕時候的志願是當將軍,可是軍隊不要他,無所事事的他為了避免成為流氓而做了老師。破羅初中都沒有畢業,普通話也不會講,由此可見他的教學水準。有時候,態度比能力更重要。破羅這樣的老師雖然能力有限,卻對教學很用心,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都賴他一人照顧,再加上他純朴的性格,便也深得學生喜歡。
一間舊教室,十幾張破桌椅,許曉萌的教學生涯從這里開始。機會其實是來之不易的,教學方式的不相融合使得破羅遲遲不肯讓她執教,另一方面也是出於破羅的私心,擔心大學生們會擠掉他在孩子們心中的權威地位。後來還是在許曉萌的巧妙爭取下,將城市的規范教學方法帶給了學生。
男友是個孩子氣十足的搗蛋鬼。影片的一系列趣事都是由他帶來的。比如,他在課堂上教學生唱流行歌曲,用rap教孩子們背乘法口訣,苦於農家飯的無味而偷雞等等。他畢竟是一個出生在城市的年輕人,從小生活優越,吃不了苦頭,最終還是支教未滿三個月就丟掉一切不辭而別。
失去愛情的許曉萌,在經過一場休克之後重新回到了水咕嚕小學,繼續追尋她的理想。愛情是如此不可靠,能夠給她支撐的也只有她的理想。
三個月的工作期限很快到了,孩子們放聲哭了。孩子哪會懂得隱藏情緒,盡管被破羅反復叮囑過不能哭,可是破羅自己倒先哭了,孩子們就更加無所顧忌了。(這一段拍的好,不煽情不矯情。)
意料之外的是,後來,破羅為修葺教室遇到了泥石流。獲知破羅死訊,已經在城市找到工作的許曉萌毅然回到了水咕嚕村。這事成了新聞,還引來了記者。我們姑且不去談論這個事情是否符合現實,因為這不是紀錄片。
影片的故事簡簡單單,偶爾會有情節沖突,但也一閃即過,毫不張揚。我常常覺得,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不一定非要有節奏緊張的情節湊合才能算好看。因為生活原本就如流水一樣淡然無奇,平靜的,無風無浪的,枯燥無趣的油鹽醬醋才是生活真實的面目。
影片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許曉萌穿著紅裙在教室外面翩翩起舞的模樣,美妙的音樂從手機里傳出,綠草地上裙裾飛揚,如同一朵點綴在深山裡的紅玫瑰。
天那邊,那片天
《天那邊》的電影名字,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什麼我忘了,是一個「山那邊」的故事,講的是一個隱落在群山中的村子,一個在村子裡成長的孩子,從小站在家門口,望著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綿延群山,問他的父親:「父親,山那邊是什麼?」他的父親蹲在門檻上,抽一口草煙,面前的大山在他眼裡變得混沌,嘶啞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邊是另一個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天站在門前望著大山。後來孩子喜歡上了文學,文學帶他了解了山那邊的世界,他開始創作,作品帶著他,最終去了山那邊的那個世界……
而《天那邊》,兩個慣於豐衣足食還有足夠物質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輕,一個為了理想,一個為了愛情,從現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後的山村,開始了理想與愛情的考驗,一次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次愛情與信念的賭注。
這是一部傳統的中國式劇情電影,雖然帶著點讓人忍俊不禁的小幽默,但毫無疑問在反映一個當代大學生的支教現象以及中國許許多多落後農村裡的落後教育,有對有志青年敢於獻身的贊揚,也讓人看到中國教育現存的嚴肅問題。
這不是大片,也算不上極頂好片。劇情不算新穎,甚至有點俗套和過於劇情化。整部電影要幽默不夠幽默,要愛情不夠愛情,要感動不夠感動,要朴實不夠朴實,在各方面的描寫都缺乏力度。但這么一部沒有什麼突出特點的電影也平平凡凡地讓人並不厭倦的看完了。片中的各個角色塑造也算鮮明:許曉萌身上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對自己的理想與決定堅持到底的沖勁和決心,但同時也有著現代都市年輕人易沖動的個性和看事情做事情缺乏深思熟慮的思維方式以及那股隱隱的大小姐慣性脾氣;江可可身上典型的現代都市化青年形象,信誓旦旦,信念不定,對事物以新鮮感度之,在缺乏物質化的世界裡,他無法生存,即便是堪比生命還價更高的愛情,也擋不住他投身物慾都市的腳步;破羅身上的農村人的淳樸、敦厚同時也帶著點小小的私心,這樣的純民即便是在農村,恐怕也不是那麼多了。對於一部小成本的片子而言,對於一部演員導演都不是大牌的片子而言(即便都是大牌有時候片子也落不了一個「濫」),我們不能過分的要求,對於導演想要傳達的意思,即便他做不到很好的表達,我們意會即可,畢竟,拍一部電影是何其難!
看這部片子時,第一時間讓我想起的是另一部關於支教的影片《美麗的大腳》:一位都市女教師、一位北大荒農村教師和一群貧困孩子之間的支教故事;之後又讓我想起初中時在《中學生天地》雜志上看到一系列支教故事:為拯救泥石流來臨時困在殘破教室內的學生而殉職的年輕支教教師;一位因孩子們集體下跪唱校歌送別而動容留下把一生都獻給鄉村教育的教師……這些在當時都給了我不小的觸動和感動。現在想來,在那些貧困的山區,能留住幾位支教的老師,這確是個令人心酸的嚴肅問題。我們在雜志上、報紙上、電影上、電視上看到過的那些頌歌,在生活中的現實實例又有多少?!特別是在如今的年代……物、事都是以稀為貴。
我們在歌頌這些支教事跡的同時,毫無疑問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遠山區的貧困處境,那些資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這在那些孩子的眼裡看來,不知又是何種滋味,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這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只能讓他們增加自卑感。處於生活優勢的人,總是想靠著給予那些生活劣勢的人各種幫助來展示他們的無私,歌頌他們的奉獻,卻不曾考慮那些他們給予的對象,只覺得授予已經是偉大,卻不知那是另一種傷害。
王家衛早說過,天那邊是還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卻是不同的世界,貧富差異、階級等級、圈子層次……這些都能在我們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為一片天嗎?
❹ 電影《黑暗中的舞者》我需要一份影評!前提必須是原創。字數是1500字左右。要的比較急!!!謝謝各位了!
這是一部賺人眼淚的歌舞片,在拉爾斯的眼中,世界同舞蹈與音樂是一體的,在轟鳴的機器節奏中起舞,在火車的賓士中起舞,在庄嚴的法庭中起舞,在無情的斷頭台上起舞……起舞是自由的符號,是對命運壓迫的反抗,正像它的電影海報中向人們訴說的那樣:在這個世界的陰影里,她憑著舞蹈找到了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在這部片中,音樂的部分幾乎是由主人公的歌聲來完成的,沒有豪華的場面,沒有漂亮的面孔,沒有經典抒情的旋律,沒有美輪美奐的舞蹈,只是一個人在盡情地歌唱,完成生命的絕唱。而像這樣單純將歌聲作為重要塑造人物和推動情節發展的手段以及與歌聲相配的特別的畫面處理成為傳統音樂片的一個突破。這是一部引起愛憎兩極反應的准歌舞片,獲戛納金棕櫚獎,由冰島歌手比約克編曲兼主演。本片的處理別具一格,完全不同於傳統歌舞片,有些段落讓人難以忍受,但也有出乎意料的感人場面。
就故事本身而言,《黑暗中的舞者》並不具備離奇的情節,不過是社會底層的人們基於某種時空的巧合遭遇的種種幸與不幸。但這個單薄的故事卻足以撕破現代人心靈的厚繭,讓你不得不佩服導演「講述」的能力——他在簡單中包含了人類最普遍的情感與最溫柔的情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塞爾瑪是一個堅強的女性形象,她有條不紊地經營著自己的生活,為兒子攢錢,精心地藏錢,聯系醫生,一切都是為了兒子。當苦澀艱難的日子降臨時,她的臉上呈現出的是一如既往的似笑非笑的安詳神態,平凡的她總是那樣安然地面對生活。但殘酷的命運似乎連這一點點安寧都不給她,從口袋裡預先寫下的視力表,從上下班放棄騎自行車而沿著鐵軌步行,都可以得知她的眼疾在不斷惡化。從凱茜的手指在她的手掌上模擬電影中舞蹈演員的舞步,從社區導演力排眾議讓她扮演音樂劇中的女主角,都可以看到他人眼裡柔弱的塞爾瑪。從傑夫在茫茫大雪中為她尋找洗冤的證據,從凱茜在法庭判刑後仍堅信她的清白,可以明白她的善良。 即使在被判絞刑的法庭上,塞爾瑪也沒有說出事實的真相為自己辯護,她依舊信守與比爾共同許下的「沉默是金」的諾言。在完成給兒子治病的夙願之後,塞爾瑪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捍衛死去的比爾的尊嚴。面對死亡時,她也會因害怕哭得一塌糊塗,哭得異常醜陋。當有可能洗脫罪名但要以兒子的眼科手術為代價時,她還是固執地讓人絞死了。當純真與粗鄙的生活遭遇時,總是特別容易破碎。 黑暗(暗指生活)、舞蹈(暗指理想)的對立統一是整部電影的主題,導演在其中呈現了真實和虛假的碰撞、人情味和抽象的碰撞、真情實感和虛情假意的碰撞。塞爾瑪一直純真地活在自己臆造的音樂劇世界裡,在那裡她是踢踏舞大師的女兒,裙裾飛揚,歌聲歡暢。在音樂劇的奇妙世界裡她忘卻現實生活中工作的勞頓、失業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監獄中的孤寂、臨刑前的恐懼,在音樂中她化解了一切現實中的磨難,享受著自己的理想世界。甚至在電影的最後一幕,塞爾瑪套著繩索被綁在絞刑支架上時,當知道兒子手術成功時她擺脫恐懼再一次高歌:「我從不孤單,這不是最後一首歌……」當歌聲戛然而止時,生命如風飄逝。 影片著重突出的是一種紀實的風格,它潛移默化地向人們訴說著人生就是如此,平實而凄慘,沒有一絲暴躁黑色的影像風格,卻足以令觀者動容。 《黑暗中的舞者》的片頭出現的不是片名而是一幅長達3分多鍾的「畫布」,白色的畫布中點點斑駁躍然其上,悠悠長號悄然響起,當觀眾還在依著畫面的情景想像這畫是什麼時,色彩漸漸地變了,畫中的形態也變了。從茫茫雪原上萌發的點點綠意,到變形的眼鏡,陽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紋,玫瑰的花瓣,黃色的向日葵,白雪皚皚的山巒,路邊飄落的黃葉……其實它一直都在變,你發現了也好,沒發現也好,它不停地變化著,幾乎所有的色彩都在這一畫布上出現過。如同我們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變化著,計劃中的與預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與扭轉乾坤的,不關痛癢的與生死攸關的……都在一刻不停地發生著。不管你接受還是拒絕,歡迎還是規避,一切都有可能發生,一切都有機會出現。也許會有人認為在無盡的黑夜裡等待虛幻的黎明本就沒有任何意義,但這就是人類關於生命的執著和立於生活的信念。
這是一部賺人眼淚的歌舞片,在拉爾斯的眼中,世界同舞蹈與音樂是一體的,在轟鳴的機器節奏中起舞,在火車的賓士中起舞,在庄嚴的法庭中起舞,在無情的斷頭台上起舞……起舞是自由的符號,是對命運壓迫的反抗,正像它的電影海報中向人們訴說的那樣:在這個世界的陰影里,她憑著舞蹈找到了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在這部片中,音樂的部分幾乎是由主人公的歌聲來完成的,沒有豪華的場面,沒有漂亮的面孔,沒有經典抒情的旋律,沒有美輪美奐的舞蹈,只是一個人在盡情地歌唱,完成生命的絕唱。而像這樣單純將歌聲作為重要塑造人物和推動情節發展的手段以及與歌聲相配的特別的畫面處理成為傳統音樂片的一個突破。這是一部引起愛憎兩極反應的准歌舞片,獲戛納金棕櫚獎,由冰島歌手比約克編曲兼主演。本片的處理別具一格,完全不同於傳統歌舞片,有些段落讓人難以忍受,但也有出乎意料的感人場面。
就故事本身而言,《黑暗中的舞者》並不具備離奇的情節,不過是社會底層的人們基於某種時空的巧合遭遇的種種幸與不幸。但這個單薄的故事卻足以撕破現代人心靈的厚繭,讓你不得不佩服導演「講述」的能力——他在簡單中包含了人類最普遍的情感與最溫柔的情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塞爾瑪是一個堅強的女性形象,她有條不紊地經營著自己的生活,為兒子攢錢,精心地藏錢,聯系醫生,一切都是為了兒子。當苦澀艱難的日子降臨時,她的臉上呈現出的是一如既往的似笑非笑的安詳神態,平凡的她總是那樣安然地面對生活。但殘酷的命運似乎連這一點點安寧都不給她,從口袋裡預先寫下的視力表,從上下班放棄騎自行車而沿著鐵軌步行,都可以得知她的眼疾在不斷惡化。從凱茜的手指在她的手掌上模擬電影中舞蹈演員的舞步,從社區導演力排眾議讓她扮演音樂劇中的女主角,都可以看到他人眼裡柔弱的塞爾瑪。從傑夫在茫茫大雪中為她尋找洗冤的證據,從凱茜在法庭判刑後仍堅信她的清白,可以明白她的善良。 即使在被判絞刑的法庭上,塞爾瑪也沒有說出事實的真相為自己辯護,她依舊信守與比爾共同許下的「沉默是金」的諾言。在完成給兒子治病的夙願之後,塞爾瑪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捍衛死去的比爾的尊嚴。面對死亡時,她也會因害怕哭得一塌糊塗,哭得異常醜陋。當有可能洗脫罪名但要以兒子的眼科手術為代價時,她還是固執地讓人絞死了。當純真與粗鄙的生活遭遇時,總是特別容易破碎。 黑暗(暗指生活)、舞蹈(暗指理想)的對立統一是整部電影的主題,導演在其中呈現了真實和虛假的碰撞、人情味和抽象的碰撞、真情實感和虛情假意的碰撞。塞爾瑪一直純真地活在自己臆造的音樂劇世界裡,在那裡她是踢踏舞大師的女兒,裙裾飛揚,歌聲歡暢。在音樂劇的奇妙世界裡她忘卻現實生活中工作的勞頓、失業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監獄中的孤寂、臨刑前的恐懼,在音樂中她化解了一切現實中的磨難,享受著自己的理想世界。甚至在電影的最後一幕,塞爾瑪套著繩索被綁在絞刑支架上時,當知道兒子手術成功時她擺脫恐懼再一次高歌:「我從不孤單,這不是最後一首歌……」當歌聲戛然而止時,生命如風飄逝。 影片著重突出的是一種紀實的風格,它潛移默化地向人們訴說著人生就是如此,平實而凄慘,沒有一絲暴躁黑色的影像風格,卻足以令觀者動容。 《黑暗中的舞者》的片頭出現的不是片名而是一幅長達3分多鍾的「畫布」,白色的畫布中點點斑駁躍然其上,悠悠長號悄然響起,當觀眾還在依著畫面的情景想像這畫是什麼時,色彩漸漸地變了,畫中的形態也變了。從茫茫雪原上萌發的點點綠意,到變形的眼鏡,陽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紋,玫瑰的花瓣,黃色的向日葵,白雪皚皚的山巒,路邊飄落的黃葉……其實它一直都在變,你發現了也好,沒發現也好,它不停地變化著,幾乎所有的色彩都在這一畫布上出現過。如同我們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變化著,計劃中的與預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與扭轉乾坤的,不關痛癢的與生死攸關的……都在一刻不停地發生著。不管你接受還是拒絕,歡迎還是規避,一切都有可能發生,一切都有機會出現。也許會有人認為在無盡的黑夜裡等待虛幻的黎明本就沒有任何意義,但這就是人類關於生命的執著和立於生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