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歐洲電影水平最高的國家是哪一個
別用最,用最就表示絕對,沒有絕對。
歐洲國家裡法國、英國、義大利、包括德國等都有自己的特點,也創造了電影世界的流派、語法、人才,並形成自己在世界電影產業中的地位。
❷ 法國的新浪潮電影文化
法國是世界電影的誕生地,也是當今電影的高產國,幾乎已經成為歐洲電影的代名詞。60年代,法國電影新浪潮風起雲涌,這場電影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如六十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等等,甚至八十年代後期中國的第五代電影也是踏著法國新浪潮的餘波走向國際影壇的。
法國新浪潮電影始末
「新浪潮」既不是一場運動,也不是一個學派,又不是一個集團,它只是一定的量,是報界創造出來的統稱,為的是把兩年來崛起於本行業中的五十餘名新手統歸一類。"新浪潮"是個發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攝故事片的航路。
新浪潮的昨天和今天
新浪潮電影誕生的背景是基於歷史傳統的崩潰,主導基本認識的缺乏,對不確定的茫茫將來 的彷徨苦悶。這個背景與二戰以後人們的彷徨苦悶相關聯,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二戰的反思。同時也與後現代思潮緊密相關。後現代主義是對 現代主義的解構,是對現代主義的懷疑,是基於迷茫困惑後的發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解放。
新浪潮運動的 流派,作家作品我們通常意義上劃分為三個部分。這場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如六十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等等,甚至八十年代後期中國的第五代電影也是踏著法國新浪潮的餘波走向國際影壇的。
「新浪潮」在創作上的主要特徵
「新浪潮」作者電影的風格,大都以專注的手法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消檔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 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 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
新浪潮眼中的巴黎
游納1964年,正是法國電影新浪潮風起雲涌的年代。六位電影大師有了個念頭——要拍一拍發生在身邊巴黎的故事。在很多電影找不到贊助商的時候,他們想出了個便宜的辦法:先用16毫米的膠片拍,再放大到35毫米以作商業發行。
「新浪潮」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新浪潮的創作確實有很多新鮮玩意,但今天看來大多已是歷史的一部分。看目前中國的情況,現實意義烈的,莫過於新浪潮曾經帶來的體制變革。
「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爾達
她長期以來享有「新浪潮之母」的美譽。1956年,瓦爾達以顧問的身份陪同法國導演克里斯·馬蓋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北京的星期天》,拍了數千幅照片,2005年3月,她帶著其中的百餘幅照片到北京進行展覽,同時參加法國電影回顧展北京站的開幕式。
新浪潮之果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二十世紀世界電影規模最廣、影響最深、作用的電影運動。這場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這場運動被公認為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
它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 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
狂野的青春
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出現,很大拿磨亂程度上是「青年電影」反對「爸爸電影」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兒子反對老子的結果。
代表作家作品
特呂弗《四百下》(1958)
戈達爾《精疲力竭》(1959)
❸ 法國電影與美國電影的對比
法國電影是商業化最小的,美國電影則是商業化最嚴重的,同樣是親情,美國片會拍的比較直白,法國電影比較含蓄,法國電影在影象上會更細膩,更有美感.
這個課題太好寫了,藝術氣質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從電影的藝術角度去寫吧.可寫的很多
❹ 你覺得法國的電影怎麼樣呢
法國電影還是很好看,有很多好看的電影,值得欣賞。
如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就非常的好看。殺手裡昂選擇這條職業道路認真存錢想著有天能洗手。他獨來獨往,一盆植物是 best friend. Always happy. No questions.,警惕單純,心思細密,離群索居。如果沒有遇到瑪蒂達,他也許就這樣成為一個孤獨的人。藏著天真和長久擠壓習以為常的寂寞。在 life always this hard中靜默。
《天使愛美麗》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一個人可能有悲慘的過去,有無數墮落的理由,但成為什麼樣的人,終究是自己的選擇。
意見粗糙,望採納
❺ 請問:就目前來說,哪些國家的電影綜合水平是比較高的中國的電影排在什麼位置謝謝
觀點:世界電影市場己為全球性寡頭所壟斷
作者:李懷亮
目前,國際電影市場已經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一場文化貿易的戰爭正在激烈地進行。隨著新的數字技術的發展及國家和地區國際性的政策調整,在整個90年代,世界范圍內的文化產業結構格局迅速重新調整,文化產業經歷了一個"國際化-重新調整-主動集中"的過程,最終導致了幾個超大型綜合媒體公司的出現。時代華納、新聞集團、迪斯尼集團
、威卡姆集團、貝塔斯曼集團、美國電訊公司等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的全球性壟斷寡頭。1993年,全球最大的50家影視公司的總營業額是1180億美元,僅僅4年後,最大的7家綜合性媒體公司的營業額就達到了這個數字。全球文化貿易額的絕大部分是在很少幾個國家之間進行的。1990年,日本、美國、德國和英國是最大的出口國,占當年全部出口額的55%。進口也高度集中於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占當年全部進口額的47%。 現在,全世界上映的電影大約有85%是好萊塢製造的。1993年,世界大影視公司有36%在美國,36%在歐盟,26%在日本。1997年,就有超過50%的大公司集中到了美國。歐洲影視貿易的赤字也隨之從1993年的35億美元上升到1998年6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在文化商品貿易中所佔的份額更是越來越少。整個非洲大陸平均每年只生產42部自己的電影,其市場上95%的電影都是進口的。 法國與好萊塢的殊死搏鬥 英國著名導演大衛.普特南的《不宣而戰:好萊塢VS.全世界》和比爾.戈蘭色姆(BillGrantham)的《資產階級大妓院:法國與好萊塢文化戰爭的由來》(英文版),具體深入地為我們展現了歐美之間--特別是美國和法國之間電影貿易戰的波瀾壯闊與驚心動魄。 這兩部著作都回顧了從電影誕生之初就已經開始的歐洲和美國之間--特別是法國和美國電影之間的明爭暗鬥和刀光劍影。 戈蘭色姆在書中透露了美國企圖利用關貿總協定向全世界傾銷好萊塢電影的一些內幕。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就十分關注電影出口,多年以來,好萊塢在華盛頓一直有代表自己的非常出色的說客。在其出色的游說者傑克瓦倫迪的率領下,好萊塢發起了對歐洲配額制的攻擊,並及時地在柯林頓政府中找到了知音。於是開始進行反配額斗爭的討論,研究出來的辦法是要把關貿總協定的范圍擴大到服務領域,包括電影電視節目之類娛樂服務。對於美國來說,這意味著什麼非常明確:自由貿易決不會容許配額的存在。但在談判中,法國提出了"文化例外"原則,對美國的企圖進行了堅決的抵制。 而普特南的敘述語調卻要更加深沉。他的《不宣而戰》是以對關貿總協定談判的回憶開篇的。他生動地記述了談判達到白熱化的最後一夜。普特南作為著名的英國大牌製片人,有曾經在好萊塢工作過的經歷,比較能夠理解歐美兩種電影體制之間的差異。他被指派參加了一個歐洲委員會的小型智囊團。這個智囊團的任務是"研究可以幫助重病纏身的歐洲電影及電視業對付好萊塢挑戰的政策提案。"這就決定了普特南的出發點。他是要"為歐洲找一條極富創意又極具商業生機的路子,而無需求助於過去經常實施的那些帶有破壞性和負面影響的政策"。因此,我認為普特南的立論更為持重公允。 相比之下,戈蘭色姆毫不掩飾自己完全站在美國國家利益的立場上說話的態度。他認為法國人就為了這么一個無關全球貿易宏旨的影視節目配額,差點毀了一個關貿總協定,是十分非理性的。 美國人說:"不要保護!" 隨著文化的傾銷與反傾銷的斗爭而來的是關於要不要進行文化保護,以及要不要對美國的影視產品實行配額的激烈爭論。 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國家對文化產品的貿易實行了限制。文化主權是支持貿易壁壘的核心觀點,經濟和政治問題也常常被提出來支持貿易限制。 美國用來反對加拿大、法國、韓國的文化保護主義的理論基礎是自由貿易理論。在自由貿易理論看來全球化的主題導致了產品和服務在世界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通,每個地方只要有需求存在就可以得到滿足。可供選擇的產品和服務極為豐富,消費者喜愛全球化為他們所帶來的這些選擇,無論就質量來說還是就價格來說,可供他們選擇的范圍極其廣泛,特別是他們可以與其他國家的人們進行同樣的選擇。美國波士頓薩福克大學國際商業與戰略管理教授高皮納(Gopinath)1998年在一篇文章中質問這些國家:"政府在文化產業中所進行的這些干預管用嗎?法律和壁壘能擋住邁克.傑克遜的搖滾或麥當娜那張性感的臉嗎?……在現在這個互相聯系的世界上,對其他文化的限制會起作用嗎?" 在美國人看來,不但實行關稅壁壘和配額不會起作用,就連這些國家政府對自己國內的文化產業進行補貼或投資生產也不會起到促進其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甚至反而會是有害的。與歐洲國家不同,加拿大採取政府補貼或投資生產的方式來促進其國內電影業的發展,而不是以進口壁壘來保護國內文化產業。然而根據美國學者威爾德曼(Wildman)和希維克(Siwek)最近的研究,"認為面對外國競爭,本國文化產業的生存並不需要政府的經濟支持。政府補貼會鼓勵一些本地公司為了得到政府的補貼,僅僅迎合政府的意志而進行影視節目的設計,製作,生產出許多配額快餐。這意味著有能力的生產商花在爭取得到政府補貼上的時間和精力要比在製作精品電影上的時間和精力多。" 貿易配額、關稅壁壘以及政府補貼,這些被傾銷國家的政府所能採取的辦法,在美國學者看來統統不靈。那麼,這些國家的政府和人民該怎麼辦呢?美國學者說:"由於採取了先進的宣傳推廣方式,發行量巨大,美國在推銷其產品,服務和觀念時通常都佔有極大的優勢。如果一個國家感到它的文化具有與美國文化相同的力量,它就應該向美國學習,向國內外的人民普及它的文化,而不是試圖把它保護起來。"面對好萊塢的沖擊,"需要先把這頭野獸喂飽了"。 中國對待好萊塢的方式:利潤分成,數量不限 正當世界文化產品--主要是影視節目產品貿易的戰爭烽煙四起、戰火紛紛的時候,中國邁進了世界貿易組織的門檻。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編纂的中國第一本"文化藍皮書"《2001-2002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披露的資料: "我國已經向美國政府就開放中國的版權產業市場做出以下承諾: 音像製品(主要指錄音製品,不包括電影等影視作品)。中國確認對音像製品的進出口將不實行配額、進口許可證要求或其他限制,不論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 電影作品。……中國政府不對電影的進口保持配額。此外,中國政府將允許中國公司在商業考慮的基礎上,以利潤分成的方式,進口數量不限的美國電影,這些電影須經內容審查。" 加入WTO意味著中國將按照自己並不熟悉的規則,加入到受到強手操縱的全球市場競賽之中。邁入戰火紛紛的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中國電影產業面對著槍林彈雨。 那麼,面對加入世貿,中國的電影產業准備好了嗎?從產業規模上來說,中國電影至今沒有形成產業自己的規模。中國現有的上影、北影、長影三大製片廠,16個省辦廠以及其他一些製片企業,全部加起來的總和實力也比不上好萊塢8大公司中的任何一家。 關稅壁壘和配額是對本國幼稚工業進行保護的兩種手段。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對電影的進口保持配額"就意味著政府必然採取其他的手段和方式來對中國的民族電影產業進行扶持,否則,以現在的這種狀況讓中國電影產業去與好萊塢"自由競爭",真可謂讓小孩子"與狼共舞"了。 因此,政府應該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對民族電影補貼、投資力度和補貼投資形式。在這方面,英國的經驗可資借鑒。 從1950年8月開始,英國政府開始在所售電影票中加征"伊迪稅",部分伊迪稅所得劃入新建立的英國電影製作基金,用於資助想拍攝英國電影的製片人。50年代以後,伊迪稅成為英國電影製作的主要資金來源。伊迪稅對製片人的資助是建立在"完全自然和客觀的基礎之上"的,並且與其前一部影片所獲得的票房總收入掛鉤。事實證明,伊迪稅方案是一個巨大的成功,"毫無疑問,沒有伊迪稅,英國製片業可能已經全面崩潰,被勢不可擋的好萊塢吞沒掉"。 法國著名影評人克洛德--卡利說:"一些國家,再也不能講述自己的故事了,他們的市場九成被並不反映他們生活的美國形象所佔領。"文化產業,不僅僅是金錢的問題,還關乎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安全問題,關乎到一個民族的原創力問題。我們不可不努力。
歐美的浪漫:與敵人共枕? 本土與全球電影市場經濟大戰新策略: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3468/63472/4357020.html
2005世界電影市場狀態_1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7d0c6f0100035t.html
全球電影市場十大:
http://www.ourznbbs.com/viewthread.php?tid=146363
❻ 法國電影專業簡介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法國電影也是集藝術,浪漫,高端於一體。包括很多知名的法國電影:天使愛美麗,兩小無猜,放牛班的春天,或滑這個殺手不太冷等。法國電影不論是從視覺還是從意境上來講,文藝的氣息總是充滿整部片子,而好萊塢的電影更注重商業。這也是為什麼有這么多熱愛文藝,嚮往浪漫的人們會來法國學習電影的原因。
法衫瞎臘國有世界著名的電影學院,也有公立院校開設的表演藝術專業,種類繁多,這讓選擇到法國學習的學生有了更大的選擇范圍。比如:影視視覺,舞台藝術,電影研究與試聽專業,此類學校是免學費的,相對於工薪家庭來說是比較好的選擇。
法國自由電影學院(簡稱CLCF)
法國自由電影學院(簡稱CLCF)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私立電影學院。自1963年起,學院就專門從事電影和電視影片製作的培訓。其教學宗旨在於秉承手工業行會精神,融合傳統和創新,提供電影和電視業的技術培訓。而且所有第三年的專業方向均可頒發國家職業資質認證證書(二級水平或三級水平)。
法國自由電影學院擁有先進的教學設施,如攝影工作室、虛擬剪輯室、電影舞台、技術場所、專業業務管理部門、聲音翻錄室、電影和虛擬剪輯室、配有非線性影片和視頻剪輯軟體的剪輯室、電影和視頻放映室、大課教室、多媒體教室和圖書館。
巴黎EICAR國際電影學院
巴黎EICAR國際電影學院是由著名導演兼製片人VULIN先生創建的EICAR國際電影學院位於巴黎十三區的義大利大道,與國家博物館為鄰。富有遠見的VULIN先生在創院之初即將之定格為國際化,因為他懂得多文化的碰撞融合將成為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
EICAR是一所專門培訓影視人才的專業院校,由法國教育部負責實施教學計劃,招收法國及世界各地的學生。畢業生文憑得到業內認可,就業前景看好。
EICAR的教學部由4個系組成:
1、導演、編劇、製片系;
2、表演系;
3、新聞系;
4、技術科學系。
這兩所學校在法國影視界很有威望,在世界知名度也很高,而且與學校合作的知名企神鄭業也有很多,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在畢業三個月之內可以找到相關工作,很多往屆生在國內或國際電影節獲獎,可以說是集人脈和財力與一體的學校。
法國藝術源遠流長,有自己的特色,無論是從藝術氛圍,還是未來前途來說,法國都是很好的選擇,當然作為小語種國家,法語是必不可少的,畢竟,在與眾多法國大師溝通學習的過程中,法語也是首選。
❼ 法國電影有什麼特點
很多人說,「典型的法國片」,不知道這「典型」是褒還是貶,是法國電影的成功還是失敗。
主題晦澀,孤芳自賞,法國電影一個公認的「病」。很多主流觀眾都知道戈達爾的大名,可誰敢保證能看懂戈達爾那麼復雜的文本,動輒導演現身發一番辯論,動輒插一段與故事無關的畫面進行論述。晚期的雷乃玩起音樂歌舞片,說實話,令人難以忍受,尤其是幽雅的中產階級格調和孤芳自賞的大巴黎主義趣味。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埃里克·羅尚、阿諾·德斯帕欣和布魯諾·杜蒙等幾位前衛導演的上座率也非常「前衛」地停留在3位數左右,每一次拷貝只能賣出幾十份,因為他們的內容都比較晦澀抽象,難以理解,除了電影節、記者和圈裡人,觀者寥寥。
法國電影劇情緩慢,節奏沉悶也是出了名的。印象中,1991年後出道的導演,除了奧松之外,FEMIS的畢業生似乎都成了安德烈·巴贊長鏡頭美學的追隨者,以普通人現實生活為素材,關注現代人的生存狀態,日常的瑣碎畫面,訴諸於人物內心的象徵性畫面,真正把電影變成了一種「影像寫作」,毫不顧忌主流觀眾的感受,前仆後繼,以求不朽。少數派的、極簡的和技術的個人理想和野心成為創作的第一動力,任多數觀眾昏昏欲睡而不顧。
其實,反過來說,主流觀眾在長期的、潮水般的商業電影訓練中,慢慢習得了對電影的接受模式,這種模式形成了相同的觀影反應和評價情緒,好或者不好,有意思或者沒意思,過於簡單的思維才使主流觀眾對法國電影心存誤解。故事、懸念、節奏、明星和視覺特滾遲效,這些元素成為評判喜好的尺度閉蠢。這也難怪,法國電影在商業效果上做得不出色,除了少數商業導演外,一說法國片,一些人本能的情緒馬上就來了,題目高深,正襟危坐,藝術、哲理的帽子統統扣過來,要麼打起十二分精神挑戰耐力和智力,要麼乾脆放棄自我折磨而棄之不理。當然,影迷有影迷的道理,只不過,類型化日趨嚴重日趨乏味和庸俗,如此簡大態李單、草率的判斷,會讓我們錯過改變陳規的可能。當我們不再有耐心欣賞創新,也就不再有面對新事物的驚喜。
❽ 國外電影強(世界各國電影綜合實力15強排名)
國外電影強(世界各國電影綜合實力15強排名)❾ 法國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佔有怎樣的地位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其地位很不錯的,有很多影史經典都是法國拍的,像天使愛美麗 、放牛班的春天、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前、布拉格之戀都非常好。而且很多好萊塢導演都是從法國走出來的。
法國是世界電影的發源地,是世界藝術電影的百年老字型大小。法國電影是藝術,浪漫,高端的象徵,在好萊塢的全球攻略背景下,法國電影已成為民族電影獨立與抗爭的象徵,法國的電影節則成為世界藝術電影尋夢與追夢的天堂。
❿ 法國電影為什麼不好理解
電影的解讀,觀眾因為自己的社會經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觀影體驗也會不同。
先不說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宗教信仰,價值觀什麼的?各自普通人的生活習慣就不相同。電影作為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認知不同的社會形態,也豐富我們的視野,拓展了興趣。
法國的電影生產體制就與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的逐漸形成的片場制不同,導演有更大的權力創作符合自己理念的作品。畢竟體制之外往往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在眾多體制內類似的影片中往往能脫穎而出。法國低成本電影有相當一部分有政府投資吧,這對於創作者們不用對票房之類的問題過於擔憂,也有更大的空間。反傳統的現代文化也大多從法國起源,對電影的影響最顯著的無疑是超現實影片和印象派電影,深厚而獨特的文化積淀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影響。
法國人總是熱愛生活的,總是把生活中的細節推向熒幕.所以法國電影總是敏感的,敏感到傷痛,卻依舊沉澱出一種不能自拔的快樂。法國電影好像是現磨的咖啡,美國商業大片好像是速溶咖啡。你願意自己甘於生活的平淡苦澀,還是快捷耀目呢?如果為了某一種需要,美國電影是可以跳過去看的,如果你去一趟廁所回來,情節發展也不會出乎你的意料,但是法國電影不行,法國電影你要耐心地看,漏掉其中一段對話,就不知道它妙在何處,特別是那種表現人的狀態的片子。
美國電影往往直陳現實種種的不純凈,簡單明了。法國電影有點東方式的隱晦表達,或者主要是語言對白的影響吧,因為他們很自豪法語的優美,電影中大段不停歇的對白,看似毫無關系,裡面卻夾雜一絲優越感。
另外,電影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文學的影響,出自法蘭西的大文豪數不勝舉,到後來新浪潮文學的影響。法國國內的圖書獎項,種類繁多,讓人難以想像~字里行間流淌於指尖的墨跡,時常會引人思考,思考不是虛無的,而是快樂的。這因為這點,很多電影的敘事不是簡單鋪陳,而是凝結著浪漫主義的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