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惡魔的藝術有幾部
《惡魔的藝術》是系列恐怖電影,由泰國拍攝,目前已經出了3部,各部中間沒有故事情節的聯系,導演和演員也各不相同。 【譯名】邪降1-惡魔的藝術/魔鬼的藝術
【別名】惡魔的藝術-首部曲
【片名】Art of the Devil、pasith buranajan、Khon len khong
【年代】2004年
【國家】泰國
【類別】恐怖/驚悚
【語言】泰語 Thai
【字幕】中英文雙字
【片長】96 mins
【導演】Tanit.Jitnukul(譚力.截祿冠)
【主演】Arisa Wills-Nan
Supakson Chaimongkol-Boom
Krongthong Rachatawan-Kamala
Tin Settachoke-Prathan
Satuthum-Danai
Isara Ochakul-Ruj
Nirut Sutchart-Neng
Krittayod Thimnate-Bon
上映/發行日期
國家/地區 日期
法國 2004年05月14日
泰國 2005年01月19日
美國 2005年10月19日
西班牙 2006年07月24日
【譯 名】邪降2-惡魔的藝術/魔鬼的藝術
【片名】Art of the Devil、pasith buranajan、Khon len khong
【年代】2005年
【國家】泰國
【類別】恐怖/驚悚
【語言】泰語 Thai
【字幕】中英文雙字(個人推薦「什麼也不說」的字幕,在很多情況下他的字幕表達的都比較好)
【片長】100 Mins
【導演】Pasith Buranajan、Kongkiat Khomsiri
本片的導演團隊號稱「羅寧七人組」是由七名經驗豐富的新銳導演組成
【主演】
Napakpapha Nakprasitte -Aajaan Panor (as Napakapa Nakprasit)
rest of cast listed alphabetically:
Akarin Siwapornpitak -Paw
Chanida Suriyakompon -Nut
Namo Tongkumnerd-Ta
Pavarit Wongpanitch -Go
Korakot Woramusik -Tae
上映/發行日期
國家/地區 日期
台灣 2006年09月15日
泰國 2005年12月01日
美國 2006年06月17日
新加坡 2006年08月31日
墨西哥 2006年11月24日
秘魯 2007年10月11日
【譯名】邪降3-鬼影隨行
【別 名】鬼影隨行
【片名】Art of the Devil、pasith buranajan、Khon len khong
【年代】2008年
【國家】泰國
【類別】恐怖/驚悚
【語言】泰語
【字幕】中文
【片長】81 mins
【導演】Ronin Team
本片的導演團隊號稱「羅寧七人組」是由七名經驗豐富的新銳導演組成
【主演】
Napakapapa Nakaprasit
Supakorn Kitsuwan
Namo Tongkumnerd
上映/發行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台灣 Taiwan 2008年5月23日
泰國 Thailand 2008年4月3日
台灣 Taiwan 2008年5月23日
加拿大 Canada 2008年7月4日......(Fantasia Film Festival)
菲律賓 Philippines 2009年4月8日
墨西哥 Mexico 2009年5月8日
② 西班牙電影的內容
無聲電影時期 1896年,法國人A.普洛米奧在馬德里放映了L.呂米埃爾的影片。同年5月15日,他在西班牙拍攝了一部影片法國聖?路易斯學校學生出大門。10月,E.希梅諾拍攝了西班牙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做完大彌撒後走出薩拉戈薩皮拉爾教堂》。1897年,F.赫拉貝爾托使用他自己製造的攝影機,在巴塞羅那自編、自導、自演,攝制了西班牙第一部故事片《咖啡館里的爭吵》。而後,他又拍攝了《桑斯聖瑪麗亞教堂大門》等影片。1898~1906年,他共攝制11部影片,被公認為第一個對本國電影業作出貢獻的西班牙人。另一位電影先驅是工程師S.de喬蒙,他在巴塞羅那成立第一個影片染色公司他攝制的影片富於想像力,如《電動飯店》(1905)曾採用了特技攝影。
早期無聲電影主要是改編話劇。巴尼奧斯兄弟將話劇《唐璜》(1910)、《犧牲》(1910)等搬上銀幕。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但西班牙電影脫離現實,無所反映。1920年,J.布赫導演的《巴羅馬村的節日》受到好評。
1925~1929年,西班牙無聲電影發展較快。在上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早期的西班牙電影的重點描繪西班牙文化。他們大多是當地的文化、紀錄片和後來他們轉了西班牙文學腳本。1928年生產影片59部。突出的導演是F.雷依、J.布赫斯、B.佩羅霍、F.德爾加多等。影片多據文學作品改編,如《瞎子領路人》(1926)、《特羅亞之家》(1925)、《聖?蘇比爾西奧修女》(1927)等。此外風俗片、歌舞片及輕歌劇題材的影片也很流行。在整個無聲電影時期,F.雷依導演的《阿拉貢的阿古斯蒂娜》(1928)描寫了西班牙人民反抗法國侵略者的事跡,《邪惡的村莊》(1929)反映農民為生活所迫出外謀生的情景,兩部影片不同凡響,取得很大成功。
早期有聲電影 有聲電影的誕生對西班牙電影界震動很大。1929年底,導演F.埃利亞斯拍攝了西班牙第一部有聲影片《神秘的太陽門》。但由於技術設備不完善,歸於失敗。因而使得不少導演到國外,特別是到美國,去拍攝西班牙語影片,以便向拉丁美洲國家發行。這使西班牙國內的影片生產受到很大影響,產量銳減。直到埃利亞斯由法國回到巴塞羅那成立了奧爾貝阿電影公司,並成功地攝制了第一部有聲故事片《巴克斯》(1932),才使西班牙有聲電影走上正軌。
1932~1933年,只生產了很少幾部影片,L.布努艾爾拍攝了紀錄片《無糧的土地》(1932),記敘了烏爾德爾地區的貧窮、落後和愚昧,觸及了現實。1934~1936年,美洲西班牙電影公司和西班牙電影公司的建立,促進了電影事業的發展。1935年生產影片37部。影響較大的有B.佩羅霍根據小說改編的《黑人具有白人的心靈》(1934),F.雷依執導的《高尚的鄉下人》(1935)、《莫雷娜?克拉拉》(1935)等。這一時期的影片以風俗片、輕歌劇片和表現農村生活的情節劇為主。影片中穿插安達魯西亞舞及鬥牛的場面。
在西班牙內戰爆發之前,盡管美國影片向西班牙傾銷,但西班牙國產電影仍有競爭能力,受到不少觀眾歡迎,而且佔領了南美洲西班牙語系國家很大一部分市場。這一時期,涌現了人們愛戴的女明星I.阿亨娜和喜劇演員M.利赫羅以及R.希梅諾等。
內戰時期的電影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內戰爆發,許多電影企業停產,電影工作者隨之分化。有的人流亡國外拍片,有的人加入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一邊,有的人為國民政府服務。
在共和政府轄區,以拍攝反映人民斗爭的紀錄片為主,如《農民》、《1936年的馬德里》等。但也攝制了極少數故事片。這一時期,有不少外國電影工作者前來拍攝反映西班牙內戰的影片,如J.伊文思拍攝的《西班牙的土地》(1937),法國作家A.馬爾羅將自己小說中的幾個章節改編攝製成的影片《特魯埃爾山區》。
在國民政府統治地區的電影工作者,攝制了一些歌頌長槍黨的紀錄片。1938年初,他們與德國合作成立了西班牙德國電影公司,聯合拍攝影片。1938~1939年,該公司與烏發公司合作攝制了 5部故事片,其中由B.佩羅霍執導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1938)、《西班牙的嘆息》(1938)是知名的兩部。
佛朗哥執政時期電影 這一時期的西班牙電影歷史,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①1940~1950年。是戰後初期的10年,先是由情報部主管電影,後成立了電影總局,制定了嚴格的審查制度,並強調重視民族電影,規定了放映外國影片與國產影片的比例等等。不久,成立了電影劇作家協會,創辦了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1947年開辦了西班牙電影研究和實驗學院。
這一時期,生產的絕大部分是商業性質的影片,包括風俗片、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以及歷史題材影片,大多遠離現實。此外,還有宣傳、歌頌長槍黨的影片。一些老導演如雷依、B.佩羅霍、E.阿達賓等仍活躍在影壇上,同時也涌現了R.希爾、A.羅曼、J.L.薩恩斯?德埃雷迪亞、E.內維列等一批新人。
1941年,雷依將他的無聲片《邪惡的村莊》重拍成有聲片,於1942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獎。《邪惡的村莊》無論是有聲片和無聲片,都在西班牙電影史上佔有重要一席。此外,希爾導演的《釘子》(1944)、《堂吉訶德》(1947)、《沒有太陽的街》(1948)等,也是上座率高的影片。
在這一時期,佛朗哥以J.德安拉德的化名寫了電影劇本《家族》(1941),由L.薩恩斯?德埃雷迪亞執導。影片通過一個軍人家庭的變化,表現了半個世紀以來西班牙政治上的重大事件,鼓吹佛朗哥精神。
當時的主要演員有A.馬約、R.杜蘭、M.貝希諾、A.里維列斯等。
②1951~1962年。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從50年代初開始,西班牙攝制出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影片。1951年,J.A.N.孔德導演的《犁溝》,獲很高評價。畢業於電影研究和實驗學院的J.A.巴爾登和L.G.貝爾蘭加共同編劇,由貝爾蘭加導演的馬歇爾,歡迎你,描寫一個小鎮為歡迎「馬歇爾計劃」的一個委員所做的准備,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對美國所謂的經濟援助計劃也進行了諷刺,在1956年的戛納電影節獲評委會特別獎。以後巴爾登導演了揭露中產階級自私虛偽的《騎車人之死》,再次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貝爾蘭加拍攝了《普拉西托》(1961)和《劊子手》(1964)兩部諷刺喜劇片。《劊子手》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國際評論獎,在國內被評為西班牙電影史上10部最佳影片之一此外,義大利人M.費雷利為西班牙導演了影片《小房子》(1958)和《小車》(1960)。《小車》以辛辣幽默的手法刻畫了老年人的孤獨,在1960年威尼斯電影節獲國際評論獎。演員J.伊斯貝特,在《小車》、《劊子手》和《馬歇爾歡迎你》中扮演主角,以表演真實感人獲得好評。
這一時期,在西班牙電影史上佔一定地位的影片還有:J.de奧爾杜尼亞導演的《最後一支民歌》(1957),在馬德里創上映325天的紀錄,並在墨西哥取得成功,該片女主角的扮演者S.蒙鐵兒成為繼I.阿亨蒂娜和A.包蒂斯塔之後的電影女明星;由L.布努艾爾導演,西班牙與墨西哥合拍的《比里迪亞娜》(1961),在戛納電影節獲金棕櫚獎,但因該片涉嫌批評佛朗哥政權,在1976年以後才獲准在西班牙上映。
③1962~1967年。是西班牙新電影時期。1962年西班牙電影和戲劇總局對電影審查宣布了新的嚴格條例,但對過去禁演的影片放寬了尺度,並鼓勵發展民族電影,力爭打入國際市場。
當時,一批在馬德里國立電影學校(原電影研究和實驗學院)和巴塞羅那電影學校學習和工作的青年人,在法國新浪潮的影響下,想對西班牙電影進行革新。他們攝制了一批反映現實、抨擊社會,格調清新的影片,形成了西班牙的新電影。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C.紹拉導演的《為一個強盜而哭泣》(1964)和《狩獵》(1965),後者在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獲銀熊獎;M.蘇梅爾斯執導的《從玫瑰色到黃色》(1963),獲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銀貝殼獎;M.皮卡索的處女作《圖拉姨媽》(1964),是根據M.de烏那穆諾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獲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此外,B.M.帕蒂諾拍攝的《給貝爾塔的九封信》(1965),獲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銀貝殼獎;J.迪亞羅特的《愛情的時代》(1964)和M.福爾的《燃燒的皮》(1968),分別在1964年度、1968年度的巴利亞多利德電影節獲西班牙文化學院獎和最佳作品獎;M.蘇梅爾斯執導的《戴孝的小姑娘》(1964)獲戛納電影節特別獎;A.豐斯的《尋求》(1966)和H.格勞《夏天的夜晚》(1962)都受到評論界的好評。
這一時期,大多數「新電影」作品在創作風格上都採取了精雕細琢的敘述方法,題材刻意求新,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現實弊端,從而促進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受到國內外重視。1966年生產影片164部,達到一個新的高峰。但是由於當局的嚴格控制,這一時期的作品多採用隱喻、象徵的手法,步履艱難,盡管如此,「新電影」在西班牙電影史上還是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④1970~1975年。由於經濟蕭條,政府對電影貸款日益縮減,審查越來越嚴,因此,這一時期電影生產處於低潮。
在此期間,紹拉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他執導的《安娜和狼》(1972)反映了軍隊、教會和性方面的問題。他的《安赫利卡表妹》(1973)獲1974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V.埃里塞導演的《蜂房精神》(1973)和J.L.博勞執導的《逃亡者》(1975)先後在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獲和P.奧萊亞執導的《狼的森林》(1970)也受到好評。
當代電影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去世,此後,西班牙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電影方面,取消了審查制度,被禁演的影片得以公演。如L.布努艾爾的《比里亞迪娜》(舊譯《維里吉安娜》,1961)、B.M.帕第諾的《為戰後演唱的歌》(1971)以及一些外國色情影片。同時,各種題材的影片競相攝制出來。1976年生產108部,1977年生產113部。觀眾對影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質量的要求也日益嚴格。一些導演繼承、發展了「新電影」反映現實的特點,拍攝了一批反映政治事件、內戰以及社會現實的影片。
政治題材影片的出現,標志著西班牙電影跨入一個新時期,其代表作有J.A.巴爾登導演的《一月的七天》(1978),描述了1977年1月24日極右分子在馬德里殺害幾名進步律師的真實事件,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J.L.G.桑切斯與A.利納雷克共同導演的《多洛雷斯》(1980),是一部西班牙共產黨領導人多洛雷斯的傳記影片;M.G.阿拉貢執導的《黑幫》(1977),描述了極右分子反政府的活動,獲第27屆西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銀熊獎,他導演的《森林之心》(1978)、《花園中的魔鬼》(1982)等片也頗有影響;A.里瓦斯拍攝的《燃燒的城市》(1976)和《勝利》(1983),反映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班牙的歷史事件,《燃燒的城市》在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獲獎。此外,《暗殺佩德拉爾貝斯》(1978)、《從塞哥維亞逃跑》(1981)等,都是政治題材影片。
1936~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給人民帶來精神上、心靈上的創傷,人們開始對這一段歷史進行反思。J.卡米諾拍攝的《1936年漫長的假期》(1975)和《陳舊的回憶》(1977)、J.查瓦里導演的《夏天的自行車》(1984)以及J.L.加西導演的《未解決的課題》(1977)、《重新開始》(1982)等影片都反映了戰爭給家庭、戀人、孩子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創傷。《重新開始》獲1983年奧斯卡最佳外國影片獎。
從1975年開始,反映人類自身問題的影片漸漸多起來。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人的無法解脫的孤獨、苦悶都成為西方電影工作者探索的主題。新時代的西班牙影片,其中包括如亞歷杭德羅阿梅納瓦爾著名電影導演的作品,佩德羅·阿爾莫多瓦和費爾南多·科洛莫將幫助使西班牙電影脫穎而出。J.de阿米尼昂導演的《巢》(1980),描寫了一個老鰥夫的孤獨以及他與一個13歲女孩間的情誼,扮演小姑娘的演員A.托雷特曾在《蜂房精神》(1977)、《姑息養》(1975)中扮演主角。由於她在《巢》中的成功表演,獲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女導演P.米羅執導的《賈利?古柏在天堂》(1980),描寫了一位事業心很強的電視女導演在身患絕症之後與朋友、親人無法求得心靈的溝通。P.米羅於1983~1985年曾任西班牙電影局局長,她的另一部影片《昆卡的罪行》(1979)上座率很高,在日本上映時,轟動了廣大觀眾。紹拉導演的《埃莉莎,我的寶貝》(1977)表現一位老學者孤獨、怕死的心情,甚至與親生女兒都無法相互了解。該片女主角由電影大師C.卓別林的女兒G.卓別林扮演。該片採用藍色、灰色做基調,並運用了超現實的表現手法,受到好評。V.埃里塞拍攝的《南方》(1983)用一個女孩自述的手法,表現了他父親的憂郁、苦悶。該片在芝加哥電影節獲獎。這類題材影片大多細膩感人,在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方面努力追求。
80年代,不少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較成功的有M.卡穆斯導演的《蜂房》(1982),在西柏林電影節獲金熊獎。他的另一部作品《聖潔無辜的人們》(1984)獲本國1984年最佳影片獎。此外還有《帕斯庫亞爾?杜阿爾特》(1976)、《同特雷莎在一起的最後幾個下午》(1985)等影片。但這一時期也拍攝了不少追求商業利潤的驚險片、鬼怪片、色情片以及庸俗的喜劇片。
這一時期主要的導演還有J.L.博勞、E.德拉伊格萊西亞、P.奧萊亞等。
1984年1月,西班牙政府頒布了電影保護法,對國產片資助成本費25~50%,如影片獲得成功,還可得到更多的補貼。為了擴大西班牙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影響,每年西班牙舉辦10多個國際電影節,並在許多國家舉辦西班牙電影周和回顧展。西班牙電影的戈雅獎1987年介紹了西班牙電影學院。榮譽和承認西班牙電影業中的卓越創建了此一年一度的頒獎儀式。這支強心針作為來到境況不佳的西班牙電影博愛,有助促進進入行業的新鮮人才及提升到國際標準的西班牙電影。有些西班牙影片在重要的國際電影節獲獎。西班牙每年平均生產 70~100部影片。盡管如此,每年上映的外國影片還高達350~400部,美國影片仍控制著它的市場。到1984年,西班牙共有影院3510座,觀眾有所下降。
西班牙的官方電影學校已關閉;國家電影資料館設在馬德里,受電影局領導;各省、地區都有自己的電影資料館;所有的製片公司都是私人企業。
③ 推薦歐美經典老電影,有要求的噢
http://www.verycd.com/topics/65080/
看得出你很喜歡帶有生活氣息的文藝片,我感覺弗拉哈迪的作品挺符合你的要求的.我想你會喜歡的,希望以後能互相交流觀片感..@-@以後找電影就在電驢上找吧,又多,片源又好,又經典~~
電影中文名:亞蘭島人
電影英文名: Man of Aran
其他中文片名:阿蘭人 / 阿蘭的男子漢
片長:USA:76 min
國家/地區:英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黑白
混音:Mono
上映日期:1934年4月 英國 (London)
IMDb:0025456
導演:羅伯特 J. 佛拉哈迪 Robert J. Flaherty
編劇:羅伯特 J. 佛拉哈迪 Robert J. Flaherty
劇情梗概:
弗拉哈迪來到愛爾蘭三個島嶼中最大的一個,這里距倫敦只有15小時的車程。由於水源充分,他們決定把這里作為拍攝地點。島上沒有摩托車,沒有電影院,也沒有任何奢侈的東西。但土壤對當地人來說比金子還寶貴。弗拉哈迪從倫敦請來一位專家教居民用魚叉捕鯊魚。亞蘭島人的祖先曾經這樣捕魚,但到弗拉哈迪拍片時早已改用蒸汽輪船了……
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
上世紀20年代,拍攝北極或南極甚至非洲土著的探險電影非常流行。但是,弗拉哈迪第一次把游移的鏡頭從風俗獵奇轉為長期跟蹤一個愛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現他們的尊嚴與智慧,關注人物的情感和命運,並且尊重他們的文化傳統。弗拉哈迪所開創的這種拍攝模式直到今天仍為紀錄片工作者所尊奉。
拍攝納努克一家
1884年2月16日,羅伯特·弗拉哈迪出生於美國密歇根鐵山腳下,父親是位探險家。弗拉哈迪回憶說:「當我長到十幾歲時,總盼望著同父親一起探險,我們常常一走就幾個月,夏天劃著小船,冬天穿著雪鞋。」1896年,弗拉哈迪跟隨父親來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區開採金礦,他喜歡這里天然的原始狀態。後來,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的礦產學院,但沒能畢業。據說學校認為弗拉哈迪沒有成為專業礦業者的資格。大學時代也並非沒有收獲,他學會了拉小提琴——這是陪伴他一生的愛好,也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弗朗西斯·哈賓達。
後來,弗拉哈迪三次去北極探礦,旅程的最後弗拉哈迪確實發現了一些鐵礦,但開采價值微乎其微。他獲得的唯一獎賞是加拿大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處小島。他想把探礦中拍攝的膠片剪輯成一部探險影片。就在將要完成的時候,從桌子上掉下的煙頭把膠片點燃了,弗拉哈迪也被燒傷。唯一幸運的是,他保住了生命。膠片燒掉了,他決定等到春天再一次去北方。
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拍攝計劃直到1920年才在法國皮毛商雷維永兄弟的贊助下實施。這一年,他已經36歲。
哈德遜港的一間小屋是弗拉哈迪的住所,他找到優秀獵手納努克一家作為主要拍攝對象。第一場拍攝的就是獵海象,拍攝前,弗拉哈迪對納努克說:獵捕海象時如果有任何情況干涉了我的拍攝計劃,一定要放棄捕殺;記住:我要的是你捕象的鏡頭而不是它們的肉。
其實,當時愛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經不用魚叉,而是用步槍。為了拍到更為原始的場景,納努克才用他爸爸的方式獵捕海象。弗拉哈迪在後來的影片中一再重復這種拍攝方式,讓人們用父親或祖父的方式表演生活,商業的侵入、人與人的矛盾都被他擋在攝影機鏡頭之外。電影史家稱弗拉哈迪為浪漫主義者。
把戲劇性引入紀錄片
拍出第一批膠片,弗拉哈迪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沖洗,他的敵人是寒冷的天氣。如何過濾混入水裡的狗毛和愛斯基摩人衣服上的鹿毛同樣是個難題。
愛斯基摩人的房子是用冰塊砌成的,叫伊格魯。冰屋通常大約為12英尺寬,弗拉哈迪需要的卻是25英尺。納努克沒造過這么大的冰屋,花了幾天時間實驗,卻一次又一次塌下來,每一次倒塌,同伴們都轟然大笑。
因為冰屋是黑的,納努克用冰做窗戶,還借用太陽的反光照明,這是愛斯基摩人在生活中的創造。納努克教兒子射箭的細節淳樸動人,祖輩傳統在勞動的間歇傳遞,簡單的動作傳達出父子親情。
冰屋在拍攝時被迫削去一半,因為沒有照明,拍攝只能在露天狀態下進行,納努克一家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風里表演起床。結果要真實,為了真實不惜搬演,這是弗拉哈迪的信條,他把懸念和戲劇性引入了紀錄片。
弗拉哈迪在北極生活了16個月,膠片已經用完,准備動身回家,納努克惘然若失,依依不捨。弗拉哈迪指著身邊河床的石子說:「會有像石子一樣數不清的人看你的電影。」幾年之後,弗拉哈迪為一些雜志撰寫探險游歷的系列文章,並在妻子的協助下,於1924年出版了《北方納努克》一書。弗拉哈迪在他的書中記錄了愛斯基摩人在北極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在拍片過程中的種種趣事。影片拍完後,第一批觀眾就是當地的愛斯基摩人。弗拉哈迪在書中這樣描繪:「他們(愛斯基摩人)一直向後看放映機的光源,就像看銀幕一樣,我以為這次放映不會成功。突然一個人大喊:『抓住它,抓住它。』他們以為海象真的會跑掉。當時屋子裡一片混亂。愛斯基摩人在膠片中看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他們開始互相耳語,臉上露出神秘的笑容。忽然之間,他們彷彿理解了我所做的一切。」
弗拉哈迪先把片子給派拉蒙公司,看完樣片後經理走過來,和藹地拍著他的肩膀說,非常抱歉,讓觀眾去看這部片子是勉為其難的,「你到北方去歷盡了辛苦,卻落得這般結局,實在令人惋惜。」幾經周折,最終還是法國百代公司同意發行。
1922年6月11日《北方納努克》在紐約首都劇場公映,一炮走紅,觀眾如潮,一位評論家將《北方納努克》比作古希臘悲劇。《北方納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北極探險的結晶,它不僅開創了用影像記錄社會的人類學紀錄片類型,也為記錄電影提供了一種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攝模式。《北方納努克》是世界記錄電影史光輝的起點。
聽從靈感,再現往昔
派拉蒙公司失去了《北方納努克》,現在想彌補,派人找到弗拉哈迪說:您願意去哪兒就去哪兒,自己提個預算,請再給我們帶回一個《納努克》。弗拉哈迪認為在北方過了許多年,現在應該去相反的方向。1923年,弗拉哈迪帶著妻子女兒和一個紅頭發的愛爾蘭女傭,來到太平洋小島一個只有百戶人家的波利尼西亞村莊。由於傳教士和商人的努力,島上人已經開始穿西裝。弗拉哈迪找到村裡的酋長,要求他們穿上民族服裝。為了製造高潮,特地讓一個男孩紋身——當地人稱為刺青,這種成人儀式幾十年前就已經失傳了。儀式前的舞蹈慶典和化妝活動也都是弗拉哈迪按照當地民族古老的風俗習慣搬演的。
在這部名為《摩阿拿》的片子的拍攝過程中,弗拉哈迪開始嘗試使用搖鏡頭去跟拍一個主體對象,當時還沒有人用過這種拍攝手法。不僅如此,長焦鏡頭和特寫鏡頭在他的影片中也同時被使用。在刺青一場中,當針扎進男孩的身體時,弗拉哈迪用特寫鏡頭記錄下了他臉上的痛苦神態,並把攝影機搖向他身邊的母親,把母子間的親情在一幅畫面中表現得至真至善。
弗拉哈迪拍片有一個特點,就是毫不遺漏地記錄下他感受到的一切,拍《摩阿拿》時,他的素材已經達到14萬英尺。但他並不在乎,只要他的靈感存在,那麼他的機器就不會停止。拍完的素材弗拉哈迪會不時地拿給村民們看。他們在椰子樹上綁起銀幕,放映工作樣片,看完後,島上的居民立即把感想告訴他。特別是那些還記得島上古老儀式和生活習慣的長老們,不僅幫助弗拉哈迪再現往昔,還來檢查他的片子是否有錯誤。
《摩阿拿》並沒有為派拉蒙公司賺到錢,即使採用「南海群妖的愛情生活」這樣誇張的廣告語。格里爾遜在《太陽報》發表評論說,「我不應該說哪些鏡頭是漂亮的,因為所有的都是那麼美」。這里,他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這個詞稱呼紀錄片,從此紀錄片自立門戶,直至今天。
格里爾遜邀請弗拉哈迪拍攝一部反映英國工業化進程的電影。拍攝前,英國政府的某個上層人士想要看看稿本,可是弗拉哈迪從來沒有寫過劇本,他只好回到旅館像隱士一樣呆了幾天。最後,他給了格里爾遜一打紙,第一頁寫的是:關於手工業者的電影,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第二頁寫的是:電影劇本——工業化英國的場景。此外什麼都沒有。
弗拉哈迪非常喜歡倫敦。在英國拍片時,傍晚他常常去小酒吧喝上幾杯,並講述他早年在北極遇到的事情。盡管故事有時很荒謬,弗拉哈迪講故事的天賦卻無人能比。
因為《北方納努克》,弗拉哈迪獲得了善於拍攝邊緣人群的名聲。1932年,高蒙公司製片人貝克決定冒險投資1%的公司預算在弗拉哈迪身上,拍攝《亞蘭島人》。弗拉哈迪來到愛爾蘭西海岸三個島嶼中最大的一個,這里距離倫敦只有15個小時的車程。由於水源充分,他們決定把這里作為拍攝地點。島上沒有摩托車,沒有電影院,也沒有任何奢侈的東西。但土壤對於當地人來說比金子還寶貴。
為了拍到亞蘭島人本來的生活面貌,弗拉哈迪從倫敦請來一位專家教居民用魚叉捕鯊魚。亞蘭島人的祖輩曾經這樣捕魚,但弗拉哈迪拍片的時候早已改用蒸汽輪船了。弗拉哈迪想把《亞蘭島人》拍成另外一部《北方納努克》,但沒能如願,也許他沒想到,《北方納努克》是他十年探險與愛斯基摩人交往的結果,而《亞蘭島人》是為了拍攝而結識這些陌生的人們,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北方納努克》是他無法超越的高峰。
這部電影給亞蘭島帶來了絡繹不絕的遊人,島上人把曾參加過弗拉哈迪電影拍攝作為向旅遊者炫耀的資本。
《亞蘭島人》高超的攝影技藝贏得電影理論家保羅·羅沙的贊嘆,但羅沙說,影片中的人物是「表演祖輩生活的蠟人」。
從未放棄他的模式
弗拉哈迪從未放棄自己的拍攝模式,1938年,他和妻子回到美國,想過一段屬於他們自己的寧靜生活,但事與願違。不久,負責美國電影服務社的紀錄片導演帕爾·羅倫茲邀請弗拉哈迪拍攝反映美國農業問題的電影《土地》。弗拉哈迪從小雲游世界,四處探險,他55歲才第一次有機會接觸美國人民的真實生活。
接下來的日子是弗拉哈迪一生中最不快樂的時光。住在黑山掩映下的農場,日子安靜卻了無生趣,宜人的環境似乎更增加了他的挫敗感。弗拉哈迪感慨地說:「威望不會給任何人帶來漢堡包和三明治。」
然而,弗拉哈迪錯了,威望給他帶來了一份奇怪的合同:它規定弗拉哈迪行動自由,擁有影片的版權,甚至出資者要求不在片子上署名,而資助的金額卻非常慷慨。這就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弗拉哈迪最後一部成功的作品。
影片展示了一個男孩的歡樂與悲傷。一開始就將觀眾置於神奇而美妙的叢林之中:池塘、荷葉、露珠、水鳥。伴隨著悠揚的音樂,少年劃著小船緩緩入畫。可以看出他在這片森林裡如魚得水,他熟悉這里的一木一草。他最親密的朋友是一隻小浣熊,他們常常在一起嬉戲玩耍。然而,鱷魚吃掉了浣熊,他決心為浣熊報仇。正當少年與鱷魚相持不下時,爸爸正焦急地尋找著他。少年與鱷魚的搏鬥驚心動魄,這個場景讓人想起納努克與海象的搏鬥,想起亞蘭島人與鯊魚的搏鬥,突出人與自然的搏鬥是弗拉哈迪一貫的主題。
弗拉哈迪把自己對自然的深情和對少年時代的回憶都融進這個男孩的故事中,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自傳性的影片。
出資者是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它想藉助弗拉哈迪的名聲改善公司形象,因為二十年的電影工作經驗已經使弗拉哈迪的名字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象徵。他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說明石油開采並沒破壞這里的生態,一切依舊那麼和諧。
1948年,威尼斯電影節因為弗拉哈迪的熱情和勇猛授予他大獎。
這位紀錄片電影開創者晚年生活拮據。此時,他對用攝影機「還原」繪畫產生了濃厚興趣,1949年開始拍攝有關畢加索著名壁畫《格爾尼卡》的影片,但是直到1951年去世,這部片子仍沒有完成。它成了弗拉哈迪作品中令人期盼的「遺憾的藝術」。
http://lib.verycd.com/2004/12/04/0000029001.html
《北極圈戀人》中文名稱:北極圈戀人
英文名稱:The Lovers of the Arctic Circle
別名:極地戀人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98年
電影導演:Julio Medem
電影演員:
Najwa Nimri
Fele Martinez
Nancho Novo
【影片簡介】
西班牙導演朱力奧麥迪1998年作品,法國、西班牙合拍,朱力奧麥迪被認為是繼紹拉、阿莫多瓦後的新一代西班牙電影導演中的佼佼者。影片的主角奧途和雅娜八歲時相遇,從那時起,命運將他們分分合合,但兩人之間的愛卻一直沒有終止,當他們發現彼此之間的感情時,也發現了他們之間每一次的聚散離合都是一個循環,於是他們決定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一個太陽永遠不會終結的地方——北極圈。
電影以 Otto和 Ana兩個人的視角交替呈現。Otto和 Ana,他們的名字無論正著念倒著念,意思和發音都是一樣的。
母親自殺後,Otto出現了心理危機,他離開Ana,以飛行員(在西班牙語中,「 Otto」與「飛行員」諧音)的身份從事夜郵工作(一個空中郵差),往返於西班牙和芬蘭之間;四年之後,聽從命中的「圓形」的召喚, Ana也到了芬蘭,住進她母親情人的父親(二戰時期轟炸格爾尼卡的德國飛行員Otto,他被西班牙Otto的祖父搭救,後者用這個德國人的名字為剛剛出世的孫子命名)在北極圈內的一座小木屋。在北極圈內,有午夜的陽光,太陽似乎永遠不會下沉…… Ana等待著奇跡的再一次出現,而 Ot to真的來了,乘降落傘從天而降,但這一次,兩個失散的「圓」會相交乃至重合嗎———人生總有一個地方欠缺,命運在轉角處伺伏,誰也無法預料下一刻———所以, Ana想奔跑著回到過去,回到幾小時,幾分鍾,甚至幾秒鍾之前,最親愛的人還未消失的時候;所以,梅德姆將影片獻給了他的父親。
④ 電影:一個海盜頭子,發現魔鬼是真存在的,於是皈依上帝,走向拯救自己和他人之途
順帶一提,此片好爛,勸君莫看
◎譯 名 所羅門·凱恩/所羅門王凱恩
◎片 名 Solomon Kane
◎年 代 2010
◎國 家 法國/捷克/英國
◎類 別 動作/奇幻/冒險
◎簡 介
劇情
影片根據曾創造出「野蠻人柯南」的美國作家羅伯特·霍華德1928年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講述16世紀末,凱恩作為女王伊麗莎白
一世手下的一名野蠻戰士在非洲征戰。但在一次與惡魔的戰斗中,凱恩意識到自己必須與暴力絕緣,凈化自己的靈魂,於是回到英國後過上
了平靜的生活。然而很快,威脅到整個世界的邪惡來臨,他又被迫再度出山,拿起手中的劍……
⑤ 著魔裡面的魔鬼長啥樣
電影《著魔》,其實這個怪物很難理解的,因為在電影里,並沒有對這個怪物有介紹,你可以去看看,這幅圖片出現在電影快結束的時候。
《著魔》是由安德烈·祖拉斯基執導,伊莎貝爾·阿佳妮、薩姆·尼爾主演的恐怖片,於1981年5月25日在法國第3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首映。
該片講述了丈夫馬克在妻子安娜莫名離家出走後開始試圖尋找真相,但隨著線索的逐一呈現,事實的真相反倒令馬克等人難以置信的故事。
影片評價
《著魔》尤其突出了殘酷的元素,甚至還包含很多的克蘇魯元素在內。除此之外,影片吊詭的情節和政治隱射都是它極具爭議的原因之一。
影片令人久久無法擺脫導演為其營造植入的恐怖氛圍,令人震顫害怕的並不是情節的血腥和癲狂,而是導演安德烈·祖拉斯基長驅直入,生猛而又直白地把人性中陰暗的那一處刨開,血淋淋的掏出來。
展露給觀眾去直視人人心中都有的佔有欲和情愛,讓觀眾看到感情里的不忠和背叛,慾望失衡下人們會跌入與魔鬼簽訂契約的深淵。這些來自既定命數的可怖,無法抗拒的壓力,正如同阿爾托一直強調的殘酷外力,慢慢入侵靈魂深處,燃燒一切。
⑥ 誰幫忙介紹幾部你認為最恐怖的,驚恐的電影。
日韓1.咒怨 :共6集,還有一集在拍攝過程中(日本)
⑦ 求一部喪屍電影,一開始是一個女的在湖那裡游泳的,後來被喪屍給拉下水的。
片子叫 魔鬼湖(zombie lake)
喪屍避難所:全國最大的喪屍論壇、所有的喪屍片都在裡面.
網頁搜索: 「喪屍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