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部講述 轟炸機故事的片名!
空軍 Air Force
類 型: 動作 / 劇情 / 戰爭
導 演: 霍華德·霍克斯 Howard Hawks
編 劇: 達德利 尼科爾斯 Dudley Nichols
主要演員: Richard Lane
愛德華·布信好羅菲 Edward Brophy
Moroni Olsen
Willard Robertson
Stanley Ridges
詹姆斯·布朗 James Brown
Ray Montgomery
Robert Wood
喬治 托比厄斯 George Tobias
Charles Drake
阿瑟·肯尼迪 Arthur Kennedy
吉格·揚 Gig Young
小·哈里·凱里 Harry Carey Jr.
約翰·加菲 John Garfield
John Ridgely
上映日期: 1943-2-3
好萊塢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拍攝的最佳抗戰宣傳片之一。導演霍華德.霍克斯真實地拍攝了美國空軍B-17轟炸機「瑪麗安"號及有關的轟炸葯小組成員的故事,全片的「反日意識"十分鮮明,但並不影響故事的推展。編劇達德利.尼科爾斯撰寫滑或鉛的對白精簡有力,幾位主角的性格亦確實可信,約翰.歌菲爾德等人的演出逼真自然,使這部影片流露出濃郁的戲味。霍克斯本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空軍,因此執導這個題材駕輕就熟團搭,不少場面的安排反映出他對空軍的敬意,戰斗動作場面高精尖緊湊刺激。黃宗沾的出色攝影對全片的氣氛經營助力甚大
2. 有部電影劇情這樣的:一批英國飛行員因飛機中彈空降德國,喜劇的,不是虎口脫險,記得有個飛行員落阱里了
(LeMurDeL'atlantique[1970])
英文名:Murdel'Atlantique,Le
中文名:大西洋牆/大西洋壁壘
導演:(MarcelCamus)
主演:(布爾維爾Bourvil)(PeterMcEnery)(SophieDesmarets)(JeanPoiret)(ReinhardKolldehoff)(SaraFranchetti)
上映:1970年10月14日法國詳細上映地區
地區:法國義大利法國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白:法語英語德語
顏色:彩色
聲音:單聲道(Mono)
時長:135
類型:戰爭喜劇戰爭
分級:芬蘭:K-12
·劇情介紹
諾曼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布爾維爾經營著意見小皮革鋪面,他有一個漂亮的女兒。一天,一架英國戰斗機被擊落,飛行員受傷逃入他的店中,身為盟友,小老闆收留了他。沒想到,飛行員在他家躲藏期間,竟然和他的女兒日久生情,甚至珠胎暗結,老爸氣不打一處來,待英國飛行員傷愈後送回到了英國,自己也留在了英國,小老闆被飛行員動員去參加特工,受訓後又回到法國為盟軍情報局服務,並意外地捲入了有趣的冒險當中。
或者
電影《空襲德累斯頓》
細致入微地追述了德累斯頓在1945年2月13日的毀滅。導演羅蘭德·蘇索·里西特對充滿藝術戲劇性的場面成功地進行了處理,有長達三十分鍾的劇情他進行了有效巧妙的無對話處理
中文名:空襲德累斯頓外文名:Dresden
其它譯名:德累斯頓的悲劇/人間地獄/德累斯頓大轟炸
出品時間:2006出品公司:FutureFilm
製片地區:德國導演:羅蘭·蘇素·里希特編劇:StefanKolditz製片人:NicoHofmann類型:愛情,戰爭,劇情主演:費莉西塔斯·沃爾,約翰·萊特片長:176分鍾上映時間:2006年3月5日對白語言:德語/英語色彩:彩色imdb編碼:tt0461658級別:Finland:K-13攝影機:Arriflex16SR3攝制格式:16mm洗印格式:Video
目錄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製作發行在線觀看展開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海報[1]1945年一月的德累斯頓:原先年輕女護士安娜·毛特的未來顯得井然有序。她和助理醫師亞歷山大·文寧格就要訂婚了。她的父親為戰後的生活做著准備。然而在戰火前線大城市的一片混亂中安娜偶遇了一個沉默寡言卻又富有魅力的外國人——羅伯特紐曼。羅伯特是一名令德國人憎惡的英國轟炸機飛行員,在一次執行轟炸任務中被德軍擊落,他是機組里唯一的倖存者。他設法逃到安娜工作的醫院躲藏在地窖里,被安娜發現了,一開始以為他是一名德國逃兵,知道真相後還是幫助了他。兩個人感覺到彼此聯系在了一起。緊接著德累斯頓的一切都改變了:羅伯特經歷了二戰中最慘烈的空襲,而襲擊是由他的同伴們執行完成的。
如有幫助,請採納
3. 「二戰」期間世界上損失最為慘重的四城市
分別為斯大林格勒,莫斯科,長沙,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為首的法西斯軍國主義國家為軸心國一方,以三巨頭美國、英國、蘇聯為首的反法西斯國家同盟國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衡圓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源滾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第二雹攔余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英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4. 為什麼二戰空襲德累斯頓頗具爭議
因為轟炸漢堡 柏林 都是大多攻擊軍事目標
而空襲德累斯頓 是不分軍用 還是平民一律轟炸
這是經過:1945年1月25日,美英空軍按照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指示,決定在2月13日對德累斯頓進行大規模空襲.而這個時候被戰火逐出家園的東普魯士人、波蘭人、西萊佳人紛紛向西逃難進入德累斯頓這座城市.滿載著難民的列車隆散橋隆地開往德累斯頓。爬不上火車的便使用小車推著行李,沿公路徒步西行。由於列車在到達目的地後無法再向西行,德累斯頓的難民人數發生了爆炸性膨脹。螞燃中央火沖物猛車站人山人海,一片混亂,市內人數陡然增加到14多萬人.因為該市未曾收到過空襲,所以人們把他當成了躲避空襲的避難所.
在轟炸過程中炸死的135000多名群眾 這次空襲被譽為空中大屠殺
5. 德累斯頓轟炸的對空襲的官方反應
德方對侵襲的政治反應一波三折。某些政府官員,特別是羅伯特·萊伊和約瑟夫·戈培爾,想以之為由廢除二戰中西方陣營遵守的日內瓦公約,槍決俘虜的盟軍轟炸機飛行員。但最後納粹政府所採取的政治行動僅是把這次轟炸用作反對西方的宣傳工具。戈培爾把德累斯頓轟炸的死亡人數誇大了10倍,德國外交官向中立國散布誇大的死亡數字,並且展示那些有關廢墟、死者、被燒得面目全非的兒童的照片。碰巧,在德累斯頓轟炸前一天,一份向中立國公布的德國外務文件指責亞瑟·哈瑞斯為「歐洲頭號敵人」,且被當作支持「恐怖大爆炸」的領導角色。
2月16日,戈培爾領導的納粹宣傳部發表了一份新聞稿,概述納粹宣傳路線:德累斯頓沒有軍事工業,只有文化和診所。2月25日,公布的名為《德累斯頓--屠殺難民》的新傳單上印有兩個燒焦的孩子的照片。傳單申明,死者不是10萬,而是20萬。其時還未見官方數字,所以上述死亡人數是推測而來,但國外通訊社,像瑞典的「」就使用「來自柏林的私人渠道」這樣的習語。
弗雷德里克·泰勒說道:「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戈培爾的宣傳部在三月的副本或節選中將一份官方政治報告泄漏給保持中立的通訊社……在空襲造成的死亡總人數上多加了一個零,使其達到202040。3月4日,戈培爾在《帝國周刊》中發表了一篇冗長的文章,他向德國公眾強調盟軍對德國文化悉臘象徵的破壞和損毀,但對德國戰爭行為造成的破壞卻隻字不提。
弗雷德里克·泰勒認為宣傳很成功,因為在當時它不僅影響了那些中立國的態度,而且當理查德·斯多克斯引用來自德國新聞社的情報時,其宣傳成果滲入了英國國會下院。泰勒稱,雖然德累斯頓轟炸影響了人們對盟國宣稱的絕對道德優越感的理解,但(盟國民眾的)部分義憤其實源於借戈培爾的宣傳傑作。 根據《牛津第二次世界大戰全書》所言,空襲發生兩天之後,英國准將科林·麥克凱·麥格里爾森在一份由盟遠征軍最高指揮部掌控的非正式新聞簡報上向記者說到,「雷擊」行動的目標是在廣大民眾的聚集區擲彈,切斷救濟物資的暢通。美聯社的一名戰地記者霍華德·考文隨後編造了一篇報導,聲稱同盟國已訴諸恐怖轟炸。報紙社論就此問題窮追不舍,英國下院議員理查德·斯多克斯長期反對戰略轟炸,曾在下議院對此提出過質疑。
城市的毀滅引起英國消息靈通人士的不安。根據記者馬克斯·黑斯廷斯1945年2月的報道,德國諸城仔芹市上空的空襲已變得與戰爭結果無甚關聯。對全歐洲的有識之士來說,德累斯頓的名字擁有如下共鳴--「易北河畔的佛羅倫薩;如許魅力與優美之家園;特羅洛普小說中的女傑之故鄉;貴族子弟游學之聖地」。黑斯廷斯認為,德累斯頓轟炸使同盟國國民第一次對打擊納粹的軍事行動產生懷疑。
事先贊成把德累斯頓列入目標進行轟炸的邱吉爾,事後卻對該事件劃清界限。3月28日邱吉爾致電艾斯梅將軍,在為英國空軍參謀長們以及參謀總長撰寫的備忘錄電文中,提到:「『在我看來質睜戚滑疑德國城市轟炸的時刻業已到來。雖然有其他諸多借口,但對單單出於增加恐怖的目的進行的轟炸應當再評價。另外我們應開始控制那片被徹底摧毀的土地……德累斯頓轟炸留下對協約國轟炸行徑的嚴肅質疑。我主張此後我們必須更嚴格地考慮我們自己而不是敵人的利益來研究軍事目標。
6. 德累斯頓大轟炸的介紹
德累斯頓大轟炸(1945年2月13日-2月15日)是二戰期間由英國皇家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隊聯合發動的針對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的大規模空襲行動。70周年後的今天,它依然被看成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事件之一。德累斯頓不僅是一座文化古城,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工(Rüstungsinstrie)生產的重要基地。1945年1月,隨著反法西斯盟軍在東西兩線的節節勝利,歐洲的制空漏悔姿權已掌握在盟軍手中,作為德國返絕軍工生產重要基地的德累斯頓成為盟國空軍集中攻擊的重點目標。前帶英國史學家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曾說:「德累斯頓被毀具有史詩般的悲劇性。這座象徵著德國巴洛克建築之最的城市曾經美得讓人驚嘆。而納粹期間,它又成為德國的地獄。在這個意義上,就20世紀的戰爭恐怖而言,德累斯頓轟炸事件是一個絕對帶有懲戒意味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