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萊特灣海戰的過程如何
萊特灣海戰(1944年10月20日~26日),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賓萊特島附近海域的一次戰爭。日本聯合艦隊戰敗,嚴重削弱了日本海軍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日佔的菲律賓群島打下基礎。
戰爭背景
1943年,二戰戰場上的形勢迫使日本軍隊不得不放棄其在索羅門群島的基地。1944年盟軍在一系列登陸行動中佔領了馬里亞納群島,突破了日軍在太平洋的內防禦圈,在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中日本的航母艦隊受到重創,盟軍在西太平洋獲得空中和海上的優勢。
此時盟軍開始考慮他們的下一步。海軍上將切斯特·威廉·尼米茲建議進攻台灣,將日軍阻擋在菲律賓。這樣盟軍可以控制聯系日本和南亞的海路,切斷日本與它南亞的駐軍的聯系,這樣在南亞的駐軍得不到補給必敗。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主張在菲律賓登陸。菲律賓也位於日本的聯系線上。將菲律賓讓給日本對美國來說是一個丟臉的事,而且麥克阿瑟1942年逃離菲律賓時曾經發誓重返故地。最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必須做最後決定。他決定在菲律賓登陸。日方對盟軍的步驟也很清楚。聯合艦隊最高長官豐田副武制定了4個方案:捷1號作戰方案是針對菲律賓的重大海軍作戰方案,捷2號作戰方案是針對台灣的作戰方案,捷3號和捷4號作戰方案分別是針對琉球群島和千島群島的作戰計劃。所有4個計劃都是孤注一擲的、復雜的和大膽的行動計劃,它們將日本所有的力量都投入一次決定性戰役。
美國海軍進攻菲律賓的登陸點在萊特島。托馬斯·金凱德海軍中將的第七艦隊的舊式戰列艦以及護航航空母艦用於支援登陸部隊。威廉·哈爾西海軍上將的第三艦隊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用於掩護兩棲作戰並尋殲日本艦隊。
1944年10月12日尼米茲的航母對台灣進行了一次空襲來保證那裡的飛機無法介入在萊特島的登陸。日本因此開始執行捷1號作戰方案。一波再一波的飛機被投入對美國航母的戰斗。在此後3天中日本損失了600架飛機,這幾乎是它大部分的空軍力量,這使得它的海軍基本喪失了空軍保護。
按照1號作戰方案,小澤治三郎中將的機動部隊使用易被打擊的航母,將美國第三艦隊從其應該保護的登陸力量引走。美國登陸力量在喪失其空中掩護後受到從西方開入的3支日本艦隊的打擊:駐扎在汶萊的栗田健男中將率領第二艦隊進入萊特灣消滅盟軍登陸力量。西村祥治和志摩清英中將的艦隊組成第五艦隊作為運動攻擊力量。這3支艦隊沒有航母和潛艇,完全由水面艦只組成。顯然這個計劃的結果是這4支艦隊中至少1支要被消滅。戰後豐田對美國調查者是這樣解釋的:「假如我們喪失菲律賓,而艦隊倖存下來,那麼我們南北之間的海道就被割斷了。假如艦隊待在日本領海的話,那麼它得不到燃料補給。假如它待在南海的話,那麼它就得不到武器彈葯的補給。因此假如我們失去菲律賓的話,那麼保存這支艦隊也沒有意義了。」
戰爭經過
1944年10月20日﹐美軍一支兩棲部隊進攻菲律賓群島中部的萊特島,這是萊特灣戰役的開始。同一天,日軍一支部隊從萊特島東南部進入陣地﹐美軍第七艦隊的潛水艇發現了日軍第一攻擊部隊。
栗田的艦隊於10月24日進入萊特島東北的錫布延海。在錫布延海海戰中他受到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武藏」號戰列艦被擊沉。栗田調頭撤退,美國飛行員以為他就此退出戰場,但晚間他再次調頭進入聖貝納迪諾海峽並於清晨來到薩馬島。
西村中將的艦隊於10月25日清晨3點進入蘇里高海峽正好撞到美軍的作戰艦隊。在蘇里高海峽海戰中「扶桑」號戰列艦和「山城」號戰列艦被擊沉,西村戰死,他的剩餘力量向西撤退。
哈爾西上將接到小澤的航空母艦艦隊到達的消息後於10月25日派他的航空母艦追擊,在恩加尼奧角海戰中4艘日本航空母艦被擊沉,小澤的剩餘力量逃往日本。
栗田的艦隊於10月25日清晨6時到達薩馬島。此時哈爾西正在追擊小澤,在栗田的艦隊和美國的登陸艦隊之間只有3支美國護衛航空母艦和它們的驅逐艦編隊。在薩馬島海戰中美國驅逐艦令人絕望的魚雷攻擊和無情的空中攻擊,以及天氣的不利使栗田以為他面臨美軍主力,因此他轉身撤出戰場。
整個海戰可以分為4個階段:錫布延海戰、蘇里高海峽海戰、恩加尼奧角海戰、薩馬島海戰。
錫布延海戰
栗田最強大的「中央艦隊」由5艘戰列艦組成(5艘戰列艦:「大和」號、「武藏」號、「長門」號、「金剛」號和「榛名」號),加上10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栗田的艦隊企圖突破聖貝納迪諾海峽,攻擊萊特灣內的登陸艦隊。
10月23日子夜後栗田的艦隊經過巴拉望島水域,他的艦隊被美國潛艇「海鯽」號和「鰷魚」號發現。雖然「大和」號上的電報員發現了2艘潛艇並報告他們發現這支艦隊的電訊,日本艦隊沒有採取反潛行動。6時43分,「海鯽」號(SS-247)首先發動攻擊,在1,000米距離上對准重巡「愛宕」和「高雄」各射出6枚魚雷,「愛宕」號命中4雷沉沒,「高雄」號中2雷重傷,6時56分,「摩耶」號重巡洋艦則被「鰷魚」號命中4雷沉沒。「高雄」號重巡洋艦被魚雷擊中在2艘驅逐艦的保護下返回汶萊,美國潛艇尾隨著它。10月24日由於「海鯽」號擱淺被迫被放棄。栗田將他的旗艦移到「大和」號上。
10月24日約8時美國「無畏」號航空母艦上的飛機發現這支艦隊進入狹窄的錫布延海。哈爾西命令集結第三艦隊的3支航空母艦分艦隊集中攻擊栗田的艦隊。從「無畏」號和「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和其他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共260架飛機約於10時27分開始不斷攻擊這支艦隊。醒目的「大和」號和「武藏」號成為美軍主要攻擊的目標。「妙高」號重巡洋艦首先中彈,艦尾被命中1雷,負重傷返航。「武藏」號、「大和」號和「長門」號相繼中彈,「武藏」號在6波攻擊中共命中魚雷19枚,炸彈17枚(另有近失彈18枚)後沉沒,「大和」「長門」均受傷,航速下降至24節,「金剛」「榛名」輕傷,輕巡「矢矧」中彈,驅逐艦「濱風」「清霜」受傷返航。由於己方缺乏航空掩護,15時30分,栗田下令他的艦隊轉頭開出美國航空母艦的襲擊范圍。他等到17時15分,然後再次轉頭開向聖貝納迪諾海峽。他的艦隊無暇顧及受重傷掉隊的「武藏」號。「武藏」號最後約於19時30分傾覆沉沒。
與此同時,大西瀧治郎中將駐呂宋島的80架飛機襲擊了「埃塞克斯」號、「本寧頓」號、「普林斯頓」號和「蘭利」號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被1枚穿甲炸彈擊中起火。15時30分其後彈葯庫爆炸,當場有229人陣亡,236人受傷,其他附近船隻也被損壞。17時50分「普林斯頓」號沉沒。該分艦隊負責向北邊警戒任務,導致無暇派飛機搜索北方水域,16時35分小澤的誘餌艦隊才被美軍飛機發現。
萊特灣海戰「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發生大爆炸蘇里高海峽海戰
西村的南路艦隊由戰列艦「扶桑」號、「山城」號以及「最上」號重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組成。10月24日他們遭到空襲,但未受傷。
由於南路艦隊和中路艦隊嚴守無
線電靜默,西村無法與栗田和志摩協調他們的步驟。當他進入蘇里高海峽時,志摩在他後面約40千米,而栗田還在錫布延海,離萊特島的海岸還有好幾個小時。
他們剛剛開過帕納翁島就闖進了美國第七艦隊為他們設置的圈套。傑西·奧爾登多夫少將的6艘戰列艦(從西向東,分別是「賓夕法尼亞」號、「加利福尼亞」號、「田納西」號、「密西西比」號、「馬里蘭」號、「西弗吉尼亞」號)、8艘巡洋艦(從西向東,分別是:「什羅普郡」、「博伊西」、「菲尼克斯」,以上3艘編成右翼巡洋艦群,面向南方;「哥倫比亞」、「丹佛」、「明尼阿波利斯」、「波特蘭」、「路易斯維爾」,以上5艘編成左翼巡洋艦群)、29艘驅逐艦和39艘魚雷艇已經嚴陣以待。
由於美軍缺乏在夜間作戰的飛機,故只能用裝備雷達的魚雷艇來提供信息。20時50分,美國魚雷艇發現西村艦隊。隨後,美軍13個魚雷艇分隊分別向西村艦隊發動魚雷攻擊,無一命中,美軍魚雷艇PT-493觸礁沉沒,但為第七艦隊提供了大量情報。
次日凌晨3時,美軍第54驅逐艦中隊第一部分3艘驅逐艦在7,000~8,000米距離上向西村艦隊發起魚雷攻擊,共射出27枚魚雷,1枚魚雷擊中「扶桑」號中部,「扶桑」號即刻落伍,隨之右回轉後撤,8分鍾後全艦失去動力。3時9分,第54驅逐艦中隊第二部分也發射了魚雷,前導驅逐艦「山雲」號首先中雷,隨即發生大爆炸沉沒。「朝雲」號前主炮下方中彈,艦艏折斷,航速下降至12節。戰列艦「山城」和驅逐艦「滿潮」相繼中雷受傷,「山城」號前後中2枚魚雷,中後部主炮無法工作,但仍堅持前進。3時45分,落後的「扶桑」號中部燃料艙和3、4號主炮塔彈葯艙發生大爆炸,艦體斷裂,艦艏部分於4時20分被擊沉,艦尾部分在1個多小時後也沉沒。戰後誰也不知道「扶桑」號上發生了什麼,因為全艦無一倖免,陣亡人數在1,400~1,600之間。
3時50分,美軍戰列艦、巡洋艦編隊採用海軍炮戰經典戰法,排成2列T字橫隊(戰列艦在後,距離20,000米,巡洋艦在前,距離14,000米),用全正面交叉火力在雷達引導下共發射大口徑主炮炮彈245發,巡洋艦發射炮彈4,000多發,第56驅逐艦中隊也對其進行魚雷攻擊,共中魚雷2枚,頃刻間,「山城」號劇烈燃燒並發生爆炸,艦橋崩塌,沉入大海,西村中將以下除10人被美軍救起外,其他均隨艦葬身魚腹(作為對比,整個海戰中,西村艦隊損失的戰艦上,倖免的合計僅有26人)。「最上」號也中彈多處,其中防空指揮所被直接命中,艦長、副長、航海長等幾乎所有的高級軍官全部被炸死,只好由炮術長荒井大尉代理指揮。「時雨」號驅逐艦也有5處受創。
4時15分,志摩的「那智」號和「足柄」號重巡洋艦以及8艘驅逐艦到達戰場。志摩以為他看到的那兩段殘片是西村的兩艘戰列艦的剩餘(實際上它們是「扶桑」號的兩段),他認識到通過海峽是毫無希望的,因此下令轉身撤退。在混亂中他的旗艦「那智」號與焚燒的「最上」號相撞,喪失機動能力而落後的「最上」號第二天被飛機擊沉。志摩艦隊在撤退過程中,受到美軍艦載機的追擊,輕巡「阿武隈」號和驅逐艦「不知火」號相繼沉沒。
蘇里高海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發生在戰列艦之間的海戰,是海戰史上組織最成功的戰例之一。美軍以1艘魚雷艇為代價,獲得了擊沉2艘戰列艦、1艘重巡洋艦、3艘驅逐艦,傷1艘重巡洋艦、1艘驅逐艦的驕人戰績。
恩加尼奧角海戰
小澤的艦隊由4艘航空母艦:「瑞鶴」號、「瑞鳳」號、「千歲」號、「千代田」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建造的戰列艦改裝成的2艘航空戰艦:「伊勢」號、「日向」號,三艘巡洋艦:「大淀」、「多摩」、「五十鈴」和8艘驅逐艦組成。「瑞鶴」號是最後一艘參加過珍珠港事件倖存至此的航空母艦。「日向」號和「伊勢」號的後部炮塔被改成機庫、跑道和起飛機構,但這2條船都沒有帶飛機。小澤一共只有108架飛機。
一直到10月24日下午16時40分小澤的艦隊才被發現。此時美軍正在對付栗田的艦隊和呂宋島來的空襲。24日晚,小澤獲得了一份美國電報說栗田撤退了(這個消息是錯誤的),但8時豐田下令所有艦隊繼續進攻。
哈爾西看到他有機會消滅所有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艦,這樣美國可以毫無憂慮地進攻日本本土。他相信栗田已經在錫布延海戰中被擊退,因此他於子夜後帶領所有的3隊航空母艦和威利斯·李上將的戰列艦(根據哈爾西的命令,為守衛聖貝納迪諾海峽臨時編成第34特混艦隊。命令是個預案,在後來造成理解的混亂。)開始追擊小澤。雖然美國偵察機發現了栗田開向聖貝納迪諾海峽,但哈爾西認為金凱德的第七艦隊足以對付它,未加理會。
美國艦隊的數量比日本艦隊多得多。哈爾西擁有9艘航空母艦(「無畏」號、「大黃蜂」號、「富蘭克林」號、「列剋星敦」號、「邦克山」號、「黃蜂」號、「漢考克」號、「企業」號、「埃塞克斯」號)、8艘輕航空母艦(「獨立」號、「普林斯頓」號、「貝勒伍德」號、「科本斯」號、「蒙特利」號、「蘭格利」號、「卡伯特」號、「聖哈辛托」號)、6艘戰列艦(「亞拉巴馬」號、「艾奧瓦」號、「馬薩諸塞」號、「新澤西」號、「南達科他」號、「華盛頓」號)、17艘巡洋艦、64艘驅逐艦和1,000多架飛機,但他將登陸點讓給了幾艘護衛航空母艦和驅逐艦。哈爾西被小澤的誘餌給引誘出來了。
10月25日早,小澤下令75架飛機起飛攻擊美軍,但這些飛機沒有造成多少損失,大多數飛機被美國戰斗機擊落,少數飛往呂宋島。
哈爾西親自率領第34特混艦隊的戰列艦急速前進,准備用大口徑艦炮直接去對付小澤艦隊前衛的戰列艦以及在艦載機空襲中掉隊日艦。清晨,在還沒有確定日軍的精確位置的情況下,美軍就起飛了180架飛機,直到7時10分偵察機才找到了北路艦隊。8時美軍戰斗機摧毀了保護艦隊的30架日軍飛機,他們一共進行了857架次襲擊,小澤艦隊的航空母艦紛紛中彈(「千歲」號和「秋月」號驅逐艦沉沒,「瑞鶴」號、「千代田」號和「多摩」號輕巡洋艦喪失機動能力)。小澤將他的旗艦改到「輕大淀」號巡洋艦上。
這時薩馬島戰斗的消息傳來。美軍登陸軍的情況緊迫(第七艦隊的護航航空母艦因為栗田的艦隊突然出現,而不斷地發報向哈爾西求援。連坐鎮珍珠港的尼米茲也給哈爾西發了一份簡短的電報:「第34特混艦隊,在哪裡?」但負責電報加密的軍官,隨意添加了一句「全世界都想知道」,哈爾西的解碼軍官誤以為是正文未加刪減,這使哈爾西怒不可遏),哈爾西下令南下,他只留下了兩個航空母艦大隊以及一小支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艦隊來收拾小澤的殘余船隻。
下午在擊沉幾艘日本航空母艦後,日軍飛機集中在2艘改裝的戰列艦上,但它們密集的防空火力有效地抵擋了空襲。空襲一直到傍晚,小澤艦隊作為誘餌的全部航空母艦(「瑞鶴」、「瑞鳳」、「千歲」、「千代田」),還包括1艘輕巡洋艦(「多摩」)、2艘驅逐艦(「秋月」、「初月」)被擊沉。「誘敵部隊」取得了出色的成功。但由於通訊不暢,小澤發出誘敵成功的電報,栗田卻沒有收到,不過這再次使栗田的艦隊免遭全軍覆沒。
薩馬島海戰
薩馬島之役栗田艦隊擊沉美軍2艘護衛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日軍損失3艘巡洋艦,3艘主力艦受重創。
栗田的艦隊於10月25日凌晨進入聖貝納迪諾海峽,凌晨3時它們沿薩馬島的海岸向南進發,於黎明時分發現美國艦隊。
金凱德中將有3支艦隊來阻擋它,每支艦隊由6艘護衛航空母艦和7或8艘驅逐艦組成。每艘護衛航空母艦帶約30架飛機,一共有500多架。護衛航空母艦比較慢,裝甲薄,對付戰列艦它們沒有多少可能。
金凱德錯誤地以為威利斯·李的戰列艦還守護在聖貝納迪諾海峽,因此從那裡才沒有危險,但李被哈爾西調走去對付小澤去了。當日本艦隊在薩馬島出現時,美軍大吃一驚。哈爾西的艦隊已經被誘敵戰術調走遠離萊特灣,但是栗田對此卻一無所知。栗田錯誤地將那些護衛航空母艦當做美國的航空母艦艦隊,他還以為整個美國第三艦隊在他的18英寸炮口前呢。
美國護衛航空母艦立刻向東後撤,希望壞天氣可以影響日本炮的精確度,同時立即發報請求支援,甚至用明碼發報。美國驅逐艦企圖用分散日本戰列艦的注意力來取得時間。這些驅逐艦自殺般的對日艦發射魚雷,吸引日艦火力。為了躲避魚雷,日艦不得不打散自己的隊形。「大和」號被2條平行的魚雷逼迫背向而行,無法轉身,怕被它們擊中,這樣損失了足足10分鍾的時間。4艘美國驅逐艦被擊沉,其他受傷,但它們為航空母艦獲得時間讓它們的飛機起飛。這些飛機沒有時間轉裝穿甲炸彈,因此它們只能帶著它們正帶著的彈葯起飛(有時甚至是深水炸彈)。美軍航空母艦繼續南逃,而戰列艦的炮彈不斷在它們周圍爆炸。一艘航空母艦被擊沉,其他受傷。
由於栗田艦隊未完成整編隊形便發動進攻,加上美軍驅逐艦的攻擊將他的隊形打破了,各戰隊散亂在廣闊的海面上。他喪失了對戰事的戰術指揮,他的3艘重巡洋艦被集中的海上和空中的襲擊擊沉。栗田於9時20分下令北轉整理隊形。躲過栗田的艦隊襲擊的護衛航空母艦遭受的打擊並沒有結束,被「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擊沉1艘,另2艘遭到重創。
不久栗田的艦隊改變航向,駛往萊特灣。就在日本計劃就要得逞的時候,栗田再次北轉撤退。他感覺美軍支援艦隊正向他包圍過來,因此他感覺參戰的時間越長,他遭到美國強大空襲的可能性就越高。在不停地空襲
下他向北,然後向西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往返航行300海里的第三艦隊於26日日出後,派艦載機對栗田艦隊的掉隊艦只進行了襲擊。栗田艦隊的「長門」號、「金剛」號和「榛名」號受重創。他帶5艘戰列艦進入戰場,當他回到日本時,只有「大和」號還有作戰能力。
戰爭結果及評價
在這次海戰中,美國共有1艘輕型航空母艦、2艘護衛航空母艦和3艘驅逐艦被沉,約3,000人陣亡;而日本有1艘重型航空母艦、3艘輕型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6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被擊沉,10,000人陣亡。美國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
萊特灣海戰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次大海戰,也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這場海戰消滅了日本的海軍力量,除了陸上基地的飛機外,日本海軍幾乎已不存在了,美軍取得了絕對的制海權。
2. 二戰萊特灣海戰概述
日期:1944年10月20日—1944年10月26日
戰役地點
切斯特.尼米茲(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
萊特灣海戰是發生在菲律賓萊特灣(萊特島東部和薩馬島南面)附近的一次海戰。
交戰各方
以美國為首的盟軍
指揮官:威廉·哈爾西、 托馬斯·金凱德
兵力:17艘航空母艦,18艘護衛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24艘巡洋艦,141艘驅逐艦,其它艦只、魚雷艇、潛艇和約1500架飛機
日本
指揮官:栗田健男中將、 小澤治三郎中將
兵力:4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19艘巡洋艦,34艘驅逐艦,約200架飛機(另有駐菲律賓、台灣的約500架陸基飛機提供支援)
1944年的太平洋戰場上,盟軍在攻克了馬里亞納群島和比阿克島等戰略要地後,開始考慮他們的下一步作戰計劃。海軍上將切斯特·威廉·尼米茲建議進攻台灣,將日軍阻擋在菲律賓。這樣盟軍可以控制聯系日本和南亞的海路,切斷日本與它南亞的駐軍的聯系。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主張在菲律賓登陸,菲律賓也位於日本的生命線上,將菲律賓讓給日本對美國來說是一個丟臉的事,而且麥克阿瑟1942年逃離菲律賓時曾經發誓重返故地。最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做出最後決定,他決定在菲律賓登陸。日方對盟軍的步驟也很清楚。聯合艦隊最高長官豐田副武制定了四個方案:捷1號作戰方案是針對菲律賓的重大海軍作戰方案,捷2號作戰方案是針對台灣的作戰方案,捷3號和捷4號作戰方案分別是針對琉球群島和千島群島的作戰計劃。所有四個計劃都是孤注一擲的、復雜的和大膽的行動計劃,它們將日本所有的力量都投入一次決定性戰役。
美國海軍進攻菲律賓的登陸點在萊特島。托馬斯·金凱德海軍中將的第七艦隊的舊式戰列艦以及護航航空母艦用於支持登陸部隊。威廉·哈爾西海軍上將的第三艦隊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用於掩護兩棲作戰並尋殲日本艦隊。
1944年10月12日尼米茲的航母對台灣進行了一次空襲來保證那裡的飛機無法介入在萊特島的登陸。日本因此開始執行捷1號作戰方案。一波再一波的飛機被投入對美國航母的戰斗。在此後3天中日本損失了600架飛機,這幾乎是它大部分的空軍力量。這使得它的海軍基本喪失了空軍保護。
各種戰艦擠滿了萊特灣
按捷1號作戰方案小澤治三郎中將的機動部隊使用顯然易被打擊的航母將美國第三艦隊從其應該保護的登陸力量引走。美國登陸力量在喪失其空中掩護後受到從西方開入的三支日本艦隊的打擊:駐扎在汶萊的粟田健男中將率領第二艦隊進入萊特灣消滅盟軍登陸力量。西村祥治和志摩清英中將的艦隊組成第五艦隊作為運動攻擊力量。這三支艦隊沒有航母和潛艇,完全由水面艦只組成。
顯然這個計劃的結果是這四支艦隊中至少一支要被消滅。戰後豐田對美國調查者是這樣解釋的:「假如我們喪失菲律賓,而艦隊倖存下來,那麼我們南北之間的海道就被割斷了。假如艦隊呆在日本領海的話,那麼它得不到燃料補給。假如它呆在南海的話,那麼它就得不到武器彈葯的補給。因此假如我們失去菲律賓的話,那麼保存這支艦隊也沒有意義了。」
3. 有一部電影是講 二戰時期 日本的戰列艦「大和號」沉沒的 叫什麼名誰知道告訴下,謝謝!!
這部電影是《男人們的大和》。
《男人們的大和》是由日本東映映畫製作、發行的145分鍾戰爭影片。該片由佐藤純彌編劇、執導,反町隆史、中村獅童、鈴木京香、松山健一、長島一茂等主演,於2005年12日17日在日本上映。
該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周年的紀念作,圍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擊沉的戰艦「大和號」及其船員,講述了一個關於軍國主義夢想、信仰破滅的時代故事。
(3)二戰電影萊特灣海戰完整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後期,日軍噸位最大、戰鬥力最強的戰列艦「大和」號被美軍擊沉葬身海底。這是一場與美軍大批艦載機群決一死戰的悲壯之戰,也是三千餘名年輕士兵守衛這艘代表著大日本帝國象徵與希望的最後戰役。
海軍特別少年兵神尾克己懷著對大和號滿心的憧憬,踏上了這艘超弩級戰列艦的甲板。神尾忍受著艦上嚴酷的訓練,終於迎來了他的第一次實戰——萊特灣大海戰。
然而聯合艦隊事實上已經土崩瓦解,最終在沖繩戰役中,戰列艦上三千餘名船員們與大和號同歸於盡。
4. 有沒有關於萊特灣大海戰的電影
《太平洋戰爭全程實錄》之菲律賓:萊特灣大海戰
5. 急求關於萊特灣海戰爭的電影,還有在哪裡才能看得到!謝謝
目前還沒發現有這方面的電影,只有一部記錄片《太平洋戰爭》中有一集《萊特灣大海戰》,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I7UBl-1Cxk/在這里可以觀看。
6. 二戰 萊特灣海戰
萊特灣海戰。二戰最後一次大規模海上炮戰。美軍在菲律賓的登陸行動是引起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的原因。為了挽救被動的菲律賓和南方戰局,日軍調集周邊一切陸海空力量,以航母編隊為「誘餌」,吸引美航母編隊遠離萊特灣,組織重炮艦隊和陸基航空隊多路進攻,試圖摧毀美軍的登陸灘頭部隊和運輸船隊。戰況結果:日軍4艘航空母艦(瑞風、瑞鶴、千代田、千歲)、3艘戰列艦(武藏、山城、扶桑)、6艘重巡洋艦(愛宕、麥耶、高雄、最上等)、4艘輕巡洋艦(多摩、能代等)、11艘驅逐艦(山雲、滿潮、朝雲、秋月、初月、清霜、濱風等)和6艘潛艇被擊沉;損失飛機400架,傷亡7400人。美軍1艘輕型航空母艦(普林斯頓)、2艘護航航空母艦(甘比亞灣、聖洛)、2艘巡洋艦(伯明翰)和2艘驅逐艦(霍埃爾、約翰遜)被擊沉;損失飛機10架,傷亡28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