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想找電影《瑪戈皇後》的影評或者歷史背景~
《瑪戈皇後》是一部史詩級的電影,無論從影像風格、歷史深度還是思想內涵方面。
它猶如一幅幅精美凝重的油畫,將我們帶回到1572年的法國。
在歷史的血腥、政治的陰謀中滲透愛情的狂野,在宏大的場面、驚俗的故事中觸摸人性的張揚,讓我們在兩小時二十三分中內恍如做了一場華麗的噩夢。
本文從歷史背景、人物塑造、影像風格三個方面分析《瑪戈皇後》的美學風格及意義。
背景:
1572年,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和美第奇家族的凱瑟琳的美麗的女兒瑪歌年方18,被母親-瓦盧瓦王室真正的掌權者,嫁給了19歲的那瓦拉的亨利.
這個亨利說起來還是瑪歌的雙料表兄,首先亨利二世的父親弗朗西斯一世(就是瑪歌的祖父)的親妹妹是那瓦拉的亨利的外婆,並且亨利所屬的波旁家族和瓦路瓦王室同出於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瑪歌的父親亨利二世是個美男子,他的妻子凱瑟琳相貌平平,他們四個兒子都是孱弱醜陋,並且短命,據說這四個兒子有一種遺傳怪病,就是流血汗.但是他們的女兒都艷名遠播.瑪歌很漂亮甚至比他的姐姐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王後伊麗莎白更美,伊麗莎白本來是王太子卡爾洛的未婚妻但是被公公腓力二世(也是英格蘭血腥瑪麗的丈夫)取來為王後,威爾第的歌劇《唐卡洛爾》就是說的這回事.
婚禮定於八月在巴黎舉行,這個婚禮對於當時得法國意義非常重大.因為十六世紀路德在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傳到了法國,當時執政的弗朗西斯一世是個思想相當開放的君主,當時已經可以控制天主教會.剛開始對這個運動還是比較寬容.但是後來由於新教徒把發對天主教的傳單貼到了王宮,惹火了這位國王,認為這些人危害了國家統一.於是大肆殺戮了新教徒,鎮壓反對天主教的運動。
等到1559年,亨利二世死後法國的宗教改革基本成形,於是法國的新教稱為胡格諾教.這時弗朗西斯二世為法國國王,他是亨利二世和凱瑟琳的長子,繼位時年僅十五歲.他的未婚妻是蘇格蘭的瑪麗·斯徒亞特(後來被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殺死),年輕而孱弱的君主,他手下那些如狼似虎的大貴族自是不肯乖乖就範,於是最有實力的三個家族相互角逐,覬覦統治法蘭西的權利,他們分別是吉斯家族,位於法國西部的大貴族 , 位於法國和西班牙間的法國南部地區的波旁家族,位於法國中部的 Montmorency-Chatillons . 在這三個家族中,吉斯家族勢力最為強大的而且是極其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們逐漸控制了年輕的弗朗西斯二世,從而成為法國真正的統治者.
其餘兩個家族雖然也有人信天主教,但是由於政治原因支持胡格諾教派,尤其是那瓦拉的亨利的媽媽珍妮.亞爾培.而她的丈夫-亨利的父親那瓦拉國王,法國國王的將軍則是個天主教徒.據說珍妮信新教起初並不完全是政治的原因,因為亨利的爸爸長期不在那瓦拉,所以有很多"天主教的"情婦,於是珍妮向負心的丈夫及宮廷里一切妨礙她的人挑戰而改信新教.珍妮是個自負的女人,認為自己出身高貴,是弗朗西斯一世的親外甥女,而凱瑟琳·美第奇不過是義大利商人的後代,因此實際上心裡很鄙視她。
實際上就算是那兩個家族的很多主要領導者是雨格諾教,全法國的的胡格諾教教徒不過只佔不到百分之十.但是由於他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對於吉斯家族來說這兩個家族實在是不可小覷的敵人.所以說這幾個家族間的矛盾純粹是政治上的競賽所引起的,而外在表現為天主教會和新教教會的沖突.
弗朗西斯二世是個短命鬼,繼位一年就死了,年僅十六歲,而後凱瑟琳的第二個兒子繼位這就是查理九世,是年十歲,這時凱瑟琳開始攝政.這個傢伙小時候倒還健康可愛,樣子也不錯,但是後來很是肥胖,凱瑟琳太後頗為討厭這個面目可憎,軟弱無能的兒子,而比較鍾愛三子亨利.瓦路瓦,他就是後來的波蘭國王和法蘭西國王亨利三世.
雖然凱瑟琳是個相貌平庸的女人但是卻是一個聰明和鐵腕的政治家.她知道吉斯家族強大的勢力對她和他的兒子絕對是個威脅,於是她在政治上開始扶持其他的兩個家族用以和吉斯家抗衡,但是由於那兩個家族和胡格諾教已經融為一體,所以客觀上支持了它的發展,所以胡格諾教派在那時期得到迅速壯大.但是凱瑟琳本人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不想讓任何一個貴族控制國家,更不想要法國成為一個新教國家.於是經過一番斗爭,凱瑟琳還是決定了幫助吉斯家族打擊新教徒,她先是協助他們刺傷了海軍上將柯里尼(重要的新教領袖之一)在這之前,她已經毒死了珍妮,並使這個謀殺看起來像珍妮死於肺病)並且協助吉斯家族策劃了以天主教的瑪歌同新教的亨利婚禮為誘餌來消滅前來參加婚禮的新教首領及各地的新教教眾,這就是著名的聖巴托羅繆之夜屠殺。
[編輯本段]事件經過
8月18日婚禮舉行,從那天開始全巴黎的人開始慶祝婚禮,無論天主教徒還是全國各地趕來的新教徒,無論宮廷,貴族,還是老百姓,全城狂歡,大家受到一場隆重的婚禮影響都幾乎陷入癲狂,並且新教徒們想,這樣的結合可能會使新教合法化,所以格外的興奮,無數其他的方的新教徒都趕到巴黎參加這場婚禮,22日海軍上將遇刺的消息傳出,無疑又給人們脆弱而興奮的神經重重一擊.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互相憎恨漫罵,23日,情勢似乎對天主教徒很不利,新教徒群情激昂,發誓要找到刺殺柯里尼的兇手及策劃者.吉斯手下的人被逮捕,法院開始審判,國王也發出狠話,有罪的人決不輕饒,所以亨利.吉斯(瑪戈的情人之一)帶著他的人暫時離開巴黎,一切好像對凱瑟琳來說好像很糟糕.然而她沉穩而自信,她先允許他的兒子查理九世派遣新教士兵把守海軍上將柯里尼的官邸,並且派新教徒們的新王後瑪歌去探望病情.這時的瑪戈從心眼裡是同情新教徒的,在她看來新教徒們雖然粗魯,但是但是他們現在沒有防備,象羊羔一樣,而且他們還有良心.在此期間凱瑟琳秘密接見安汝公爵就是亨利.瓦個瓦(查理九世的弟弟,她的寶貝兒子),法國人,還有一些義大利人,最後連同他們脅迫查理九世同意處死柯里尼.
於是24日凌晨,亨利.吉斯已經悄悄返回巴黎,他首先來到柯里尼家,當即殺死了柯里尼,於是以教堂的鍾聲為信號,全城的武裝的天主教徒保衛團出動了,這事先都是准備好的,他們帶著白臂章和帶有白十字的帽子,向尚在熟睡的新教徒們發動了襲擊.當夜巴黎血流成河,死掉的新教徒的數量是有爭議的.各個立場得人都有他們自己的數字,有人說當晚死了2000,有的說3000,還有說6000的.以後的幾周,這種屠殺擴散到法國各地,死亡人數一般來說歷史學家們認為是70,000人.這次大屠殺之後,法國陷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上升中的王權遭到了削弱.因為新教徒怎麼會善罷甘休,因此建立自己的政權和中央對抗.從而導致了法國第二次宗教戰爭.
[編輯本段]事件後續
按照大多數歐洲史書的描述,最開始查理九世和皇太後都是真心想把女兒嫁給波旁的亨利的。
但後來發生了一些事:
1、新教首領柯里尼唆使查理九世對西班牙開戰,這個與皇太後穩定國內的政策是矛盾的
2、柯里尼對查理九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個是皇太後無法容忍的
這兩個個條件加到一塊,使皇太後認為法國朝政有可能落到新教徒手中,而他們的政策將會導致災難。
皇後的三兒子安茹公爵以及吉斯公爵利用了這一點,使得皇太後倒向他們一邊,但說服查理九世還是一個問題,於是他們傾向於刺殺柯里尼。
但是,這次刺殺失敗了,柯里尼只受了重傷,巴黎的新教徒很不滿,開始騷動,查理九世也聲稱一定要查處兇手。
這時皇太後秘密告訴國王,她就是那個兇手,而且現在新教徒已經蠢蠢欲動,如果不先下手為強,新教徒會在巴黎發動叛亂。
在這種情況下,懦弱、無主見的查理九世崩潰了,下達了屠殺新教徒的命令,而實際執行屠殺的是吉斯公爵、安茹公爵以及他們手下的天主教極端分子。
亨利與瑪格麗特的婚禮事先就是一個圈套的說法現在看來是不太可靠的。
這次屠殺全法國大約有五萬新教徒被殺,幾乎所有的新教徒領袖都遇難,只有波旁的亨利以及孔代親王因為宣布改信天主教而躲過一劫。
但是新教下層民眾沒有屈服,他們據守拉羅舍爾,天主教軍久攻不下。
後來波旁的亨利以及孔代親王都逃出巴黎,於是宗教戰爭再度爆發,查理九世病死後,局勢變得更加復雜。
天主教一方分為三派:
國王亨利三世一派,天主教極端派吉斯公爵一派,天主教溫和派阿朗松公爵(也是國王的弟弟)一派, 再加上波旁的亨利帶領的新教徒,於是又是一場混戰。
[編輯本段]伏爾泰與聖巴托羅繆之夜
伏爾泰激烈的發表抨擊天主教反天主教,認為天主教虛偽、愚昧、庸俗、罪惡。
他養了一隻猴子,並給猴子帶上牧師的帽子,沒有一天不捉弄它,捏它,用針戳它鼻子,甚至賞它一頓皮鞭。
伏爾泰一直在大笑,別人問他要笑到什麼時候?他說:笑到死。
一年之中他都在笑,但是只有一天不笑,那就是聖巴托羅繆之夜。
只一天他不僅不笑,還痛哭流涕,甚至口吐白沫在地上抽搐。
那次大屠殺是多少人心中永遠的噩夢!
伏爾泰處處跟天主教作對,他曾經為以為一位被法國法院殘害致死的新教徒卡拉鳴不平,並最終迫使法國政府為卡拉平反。
在一片文章中說出了他最為人知的名言Ecrasez L』infame(踩死敗類)。
這「敗類」究竟何指,歷來爭論不休,有的說指基督教,有的說天主教,有的說一切宗教狂熱者。
我較贊成後一種說法。
為紀念聖巴托羅繆之夜大屠殺 200 周年,他還寫了《1772 年 8 月 24 日之詩》,抨擊宗教狂熱給新教徒帶來的災難。
『貳』 女王記:英國法國篇——血腥瑪麗、蘇格蘭瑪麗、瑪爾戈王後
法國的瑪爾戈王後 寫作本文所用的參考書籍: 1、Queen Margot 作者:Alexandre Dumas 出版日期:2018年 2、Queen Margot : wife of Henry of Navarre 作者:Hugh Williams 出版日期:2014年 ------------------------- 正文: 一、前敘 1500年前後,歐洲出現了一些新王朝,帶來了局勢的變化,標志著歐洲正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邁進,比如,1479年,西班牙聯合王國建立,1485年,英國都鐸王朝建立。 英格蘭王國的都鐸王朝,1485年到1603年,持續了一個多世紀,此時,在東方,是明朝的後半明升期。 此前,英國的約克王朝與蘭開斯特王朝,互相交替統治,互相爭斗殘殺,在紅白玫瑰戰爭中,雙方大批貴族同歸於盡,最終,約克王朝僅存的子弟亨利·都鐸,在廢墟中建立了都鐸王朝,是為亨利七世。 由於封建貴族消失殆盡,因此都鐸王朝,鄉紳階層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並且由於貿易發達,不少人開始轉化為工商業企業家,這些新形成的中產階級,日益強大,形成英國的主要政治勢力。英國由於貿易活動日趨發達,工商業開始踴躍發展,因為沒有了封建貴族的掣肘,英國的發展非常迅猛,超過了老牌強國法國、西班牙。同時,因為沒有了封建貴族,都鐸王朝的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為了新王朝的順利發展,亨利七世娶了蘭開斯特家族倖存下來的女子伊麗莎白,算是將兩大家族融合了,一睡泯恩仇,有了共同的後代。 亨利七世與伊麗莎白,生了七個子女,其中,四個較大的子女,信槐梁在歷史上都是有名人物。 長子阿瑟,威爾士親王,在繼位為國王前就去世了,他的妻子,就是西班牙公主卡特琳,她是西班牙兩位君主伊莎貝拉一世、費爾南多二世的女兒,是著名的卡斯提亞女王瘋女胡安娜的姐妹,是威震歐洲的神聖羅馬皇帝兼西班牙國王卡爾五世大帝的姨母。 長女瑪格麗特,蘇格蘭王後,她的兒子是蘇格蘭國王詹穆斯五世;她的孫女是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即瑪麗·斯圖亞特,亦即大名鼎鼎的蘇格蘭瑪麗;她的外孫是蘇格蘭王族斯圖亞特家族達恩利支系的達恩利爵士亨利。亨利·斯圖亞特與瑪麗·斯圖亞特結為夫婦,生子詹穆斯,此子即開創了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詹穆斯一世。 次子,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先後娶了六位王後,他的一子兩女,先後繼位為英國國王、女王,是為: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亦即大名鼎鼎的血腥瑪麗;伊麗莎白一世,她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 次女瑪麗,她是法國瓦盧瓦-奧爾良王朝的國王路易十二的王後,她先後兩任丈夫,她的外孫女是著名的英國十日女王珍·格雷。 為了迅速壯大初生的都鐸王朝,亨利七世拚命與歐洲豪門聯姻,首先是與同樣是新興的、上升之勢迅猛的西班牙聯姻。他為兒子阿瑟娶了西班牙公主卡特琳,甚至在長子阿瑟去世後,還不捨得放棄這樁婚姻,又讓次子亨利續娶了嫂子卡特琳。 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四年。次子亨利即位,是為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在位期間,英國的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他先後娶了六個妻子,其中,首位妻子、西班牙公主卡特琳,為他生下長女瑪麗,即後來的英國女王血腥瑪麗;第二位妻子安妮·波琳,為他生下後來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第三位妻子珍·西摩,為他生下了後來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 亨利八世與西班牙公主卡特琳的婚姻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因為卡特琳色衰,好色之徒亨利八世於是厭倦了,想與卡特琳離婚,另娶美女,但是,因為卡特琳的外甥是威震歐洲的神聖羅馬皇帝兼西班牙國王卡爾五世大帝,教皇不敢得罪,因此不敢批准亨利八世離婚,誰也沒想到,專制君主亨利八世,乾脆背叛了天主教,創立了英國的基督教:聖公會,也稱英國國教。英國國教的特點是:英國國王是聖公會的最高主宰。 英國國教是新教的一種。此後很長時間,英國一直陷於天主教與新教的激烈斗爭之中。 亨利八世在位期間,還完成了英格蘭王國滑運與威爾士親王國的合並。 在國際上,十六世紀前半期,神聖羅馬皇帝兼西班牙國王卡爾五世大帝,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是歐洲的三位主角,互相之間龍爭虎鬥。 亨利八世的六個妻子,有的,被離婚;有的,被斬首;有的,病逝。只有最後一個妻子,安安靜靜地一直陪伴著亨利八世。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年五十六歲。 其子即位,是為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他受父親栽培,也是新教徒,因為瑪麗隨母親卡特琳長大,與來自西班牙的母親一樣,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因此,愛德華六世一直謀劃著,廢掉瑪麗的繼承權。 好在愛德華六世在位不久,1553年,他去世了,年十六歲,在位六年。 愛德華六世去世前,為了不讓姐姐、天主教徒瑪麗繼承王位,因而指定家族中的另一位新教徒珍·格雷,繼承王位,她是他的表侄女。 珍·格雷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十日女王,卡特琳與瑪麗母女,一直遭受亨利八世與愛德華六世的殘酷打壓,深得英國各階層的同情,很快,瑪麗就在臣民們的擁護下,起兵奪位,輕而易舉地擊敗珍·格雷,將其擒殺。 二、血腥瑪麗 瑪麗即位為英國女王,是為瑪麗一世。她在位期間,嚴厲鎮壓英國的新教徒,火燒處決了三百餘名新教徒,因而被稱為「 」血腥瑪麗」。 瑪麗一世,生於1516年,去世於1558年,她三十七歲時即位,在位五年,活了四十二歲。 1554年,瑪麗一世與西班牙王子費利佩結婚,費利佩生於1527年,這一年二十七歲,瑪麗則已經是三十八歲了。她是費利佩的表姑。 她與歐洲天主教陣營的盟主西班牙聯姻,目的是阻擋妹妹伊麗莎白將來繼承王位,因為伊麗莎白是一位新教徒。 費利佩因此成為英國的共治國王。1556年,其父親、威震歐洲的神聖羅馬皇帝兼西班牙國王卡爾五世大帝退位,費利佩又繼位為西班牙國王,是為費利佩二世。 西班牙,此時仍然是由卡斯提亞王國、阿拉貢王國等國組成的聯合王國,費利佩二世是首位自稱西班牙國王的君主。 費利佩二世繼位為西班牙國王之後,英國實際上成為西班牙的附屬國。 不過,費利佩二世回到西班牙即位,此後與瑪麗一世聚少離多,一直未能生育後代。 眼看著新教徒伊麗莎白一日 *** 近王位,瑪麗一世無可奈何,她想除掉伊麗莎白,但苦無借口,因為歐洲人有宗教信仰,相信「 」君權神授」,因此不敢隨意殺害君主或是王位繼承人。伊麗莎白小心謹慎,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始終沒有讓姐姐瑪麗一世抓到借口。終於,1558年,瑪麗一世在焦慮中去世。 三、伊麗莎白一世 新教徒伊麗莎白,在隱忍多年之後,終於揚眉吐氣,即位為英國女王,是為伊麗莎白一世。英國重新變為新教國家,並且成為歐洲新教陣營的盟主。 伊麗莎白一世,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傑出女王,她生於1533年,去世於1603年,活了七十歲,二十五歲即位,在位四十五年。 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英國於1588年,在著名的英西大海戰中,擊敗歐洲霸主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震驚歐洲,英國從此由一個二等國家,上升為一流強國,成為歐洲新教各國的盟主,率領歐洲新教各國,對抗以西班牙為盟主的歐洲天主教各國。 伊麗莎白一世終生未婚,號稱「 」處女女王」。她派兵前往北美進行擴張,英國人將獲得的新領土,以「 」處女女王」命名為弗吉尼亞,以示對女王的尊崇。 女王未婚未育,她有幾十個王位繼承人,按照排序,排在首位的是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亦即蘇格蘭瑪麗,是她的表侄女。蘇格蘭瑪麗在天主教法國的宮廷長大,是一位天主教徒,羅馬教廷為了使英國江山變色,一直企圖使伊麗莎白一世退位,讓蘇格蘭瑪麗繼位為英國女王。因此,如何對付蘇格蘭瑪麗,不讓英國江山變色,成為伊麗莎白一世考慮的頭等大事。 四、蘇格蘭瑪麗 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生於1542年,去世於1587年,活了四十四歲。她出身蘇格蘭王族斯圖亞特家族,剛出生一歲時,其父、蘇格蘭國王詹穆斯五世就去世了,她於1542年即位為蘇格蘭女王,在位一直到1567年,在位二十四年。 蘇格蘭瑪麗的母親,是法國大貴族吉斯家族的瑪麗·吉斯。為了抗擊英格蘭王國對蘇格蘭王國的嚴重威脅,在傳統上,蘇格蘭王國一直與更為強大的法蘭西王國結盟。經過吉斯家族的安排,年幼的蘇格蘭瑪麗,與法國同樣年幼的王太子弗朗索瓦二世訂婚,蘇格蘭瑪麗在母後的那排下,於1547年,五歲就來到法國,在宮廷里與弗朗索瓦二世一起長大,兩個人兩小無猜,青梅竹馬。 弗朗索瓦二世,生於1544年。1558年,在巴黎聖母院,十四歲的弗朗索瓦與十五歲的蘇格蘭瑪麗結婚。1559年,其父、奧利二世去世,弗朗索瓦繼位為法國國王,蘇格蘭瑪麗成為法國王後。 如果一直這樣發展下去,蘇格蘭瑪麗一定是平安一生,幸福快樂的,但是,好景不長,事情突然起了變化,1560年,弗朗索瓦二世去世,蘇格蘭瑪麗成了寡婦。 法國太後,是出身於義大利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卡特琳·德·美第奇,她與奧利二世,生了十個子女,五子五女。 兒子中,長子弗朗索瓦,三子夏爾九世,四子奧利三世,先後為法國國王,五子弗朗索瓦,為安如公爵,准備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結婚。 女兒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女瑪爾戈王後,她後來成為法國改朝換代以後的波旁王朝國王奧利四世的王後。 少年國王弗朗索瓦二世去世後,太後卡特琳,立即安排三子夏爾繼位,是為夏爾九世。夏爾九世生於1550年,此時只有十歲,因此,由太後卡特琳進行攝政。 夏爾九世去世於1574年,活了二十四歲,在位十四年。 對於蘇格蘭瑪麗來說,丈夫沒了,再在法國呆下去已經沒有意義,並且,此時,法國的新教胡格諾派,進行武裝割據,法國內亂開始,胡格諾派與天主教徒的斗爭,愈演愈烈,於是,十八歲的蘇格蘭瑪麗,回到了陌生的蘇格蘭,作為蘇格蘭女王,開始進行統治。 蘇格蘭的國教是新教的長老教,並且,蘇格蘭屬於窮鄉僻壤,與法國宮廷長大的天主教徒蘇格蘭瑪麗格格不入,而蘇格蘭瑪麗又相對單純,這就註定了她以後的悲劇。 1565年,二十三歲的蘇格蘭瑪麗嫁給了第二個丈夫、斯圖亞特家族達恩利支系的達恩利爵士亨利,他們同出斯圖亞特家族,他生於1545年,小三歲,是她的族弟。 1566年,在蘇格蘭首都愛丁堡,他們的兒子詹穆斯出生,他就是後來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開國君主詹穆斯一世。 丈夫亨利利慾熏心,企圖奪取蘇格蘭瑪麗的權力,甚至將她軟禁起來,並且,他還得到了一些蘇格蘭貴族的支持。 蘇格蘭瑪麗與丈夫感情不和,因此,有了情夫,還不止一個。 很快,亨利被刺殺,蘇格蘭全國上下,都認為是蘇格蘭瑪麗派她的情夫乾的,認為瑪麗謀害親夫。 1567年,蘇格蘭瑪麗與第三任丈夫結婚,他是博思維爾伯爵四世詹穆斯·赫本。瑪麗很快生下兩個雙胞胎孩子,實際是未婚先孕。一些反對蘇格蘭瑪麗的貴族,認為瑪麗荒淫無道,是無道昏君,不願再接受她的統治,他們起兵,圍攻這對姦夫 *** 。其實,這些都是借口,根本原因其實是,新教國家是不願意接受一個天主教君主的。 蘇格蘭瑪麗被俘,她被迫宣布退位,讓位於一歲的兒子詹穆斯,詹穆斯即位為蘇格蘭國王。 瑪麗逃脫關押,逃離了蘇格蘭,不過,這個頭腦簡單的女人,沒有逃往最可靠的與她相同信仰的法國,而是慌不擇路,投奔了表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她才離虎口,又入狼窩,逃離了一個新教國家,又跑到了另一個新教國家。 新教徒伊麗莎彼白一世,守株待兔,立即將天主教徒蘇格蘭瑪麗關押起來,這一關就是二十年。 歐洲的君主,都相信君權神授,因此,伊麗莎白一世對蘇格蘭瑪麗只是關押,還無法採取進一步的措施。 天主教的羅馬教廷對蘇格蘭瑪麗給予了很高希望,希望她能取代伊麗莎白一世,繼位為英國女王,使英國重新變為天主教國家。最終,羅馬教廷企圖行刺伊麗莎白一世,而讓蘇格蘭瑪麗即位,這就威脅到了伊麗莎白一世本人的安全,並且,英國會因此而江山變色。為了自身的安全,為了防止英國的天主教徒營救蘇格蘭瑪麗或蘇格蘭瑪麗逃跑,於是,伊麗莎白一世經過再三考慮,終於下了決心,1587年,下令將蘇格蘭瑪麗斬首。 排位第二的繼承人、蘇格蘭國王詹穆斯,往前進了一位,成為最靠前的繼承人。蘇格蘭是新教國家,詹穆斯是新教徒,伊莉莎白一世對他是滿意的。 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以七十歲高齡去世,傳位於侄孫詹穆斯,於是,蘇格蘭國王詹穆斯,因此又成為英格蘭國王,他由此開創了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是為詹穆斯一世,他的兒子,就是在英國革命中被斬首的英國國王查爾斯一世。 五、瑪爾戈王後 再來看法國,蘇格蘭瑪麗的首任丈夫弗朗索瓦二世去世後,其弟夏爾九世於1560年即位,他在位期間,1562年,爆發了胡格諾戰爭,法國的天主教陣營與新教陣營,雙方為了各自的信仰,大打出手。 瑪爾戈王後,生於1553年,去世於1615年,活了六十二歲。她自幼與蘇格蘭瑪麗一起在宮廷里長大。 1572年,在太後卡特琳·德·美第奇的安排下,瑪爾戈與出身法國波旁家族的納瓦拉國王奧利·德·波旁結婚,他是胡格諾派新教徒的領袖,大批胡格諾教徒從全國各地趕到巴黎,參加婚禮,天主教徒大起恐慌,因此發生了法國歷史上著名的巴托洛謬之夜大屠殺,大批胡格諾教徒被殺。 新婚之夜,也就是屠殺之夜,瑪爾戈王後保護了新婚丈夫奧利·德·波旁。 1574年,國王夏爾九世去世,年二十四歲,他的弟弟、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奧利,放棄了東歐的王位,趕回來繼承了他認為最重要的法國王位,是為奧利三世。被軟禁的奧利·德·波旁,於1576年逃走,拋下了瑪爾戈王後。 兩年後,奧利三世釋放了被軟禁於盧浮宮的瑪爾戈王後,她於是前去投奔丈夫奧利·德·波旁。但是,生性風流不羈的奧利·德·波旁已經有了不止一個情婦,於是瑪爾戈王後與他吵架,後來她也有了情夫。 1582年,瑪爾戈王後離開奧利·德·波旁,回到了巴黎,她名聲已壞,她的兄長、國王奧利三世很是不滿,為了怕她再干出什麼出格的事情,於是將她關押在城堡里。 1589年,奧利三世去世,因為瓦盧瓦家族與波旁家族皆為卡佩家族的支系,因此,奧利·德·波旁繼位為法國國王,是為奧利四世,瓦盧瓦王朝結束,波旁王朝開始。 但是,信奉天主教的巴黎人民抵抗這位胡格諾派的國王,奧利四世進攻巴黎,但始終無法攻破巴黎。1593年,身為胡格諾派領袖的奧利四世,為了能統治天主教徒佔大多數的法國,於是改信天主教,巴黎人民這才打開城門,迎接他入城。 瑪爾戈王後得到釋放。 1598年,歐洲天主教陣營的盟主、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去世,法國的天主教貴族對奧利四世的抵抗越來越弱,紛紛歸降國王,最後完全歸順奧利四世。奧利四世終於統治了法國全境,遂發布著名的《南特敕令》,宣布胡格諾派在國內擁有七十五個武裝城市,此後,法國的天主教徒與胡格諾教徒和平共處了很長一段時間。不過,後來奧利四世的兒子路易十三、孫子路易十四先後即位,他們在巴黎的宮廷長大,都是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們廢除了奧利四世的《南特敕令》,瘋狂迫害胡格諾派,法國的胡格諾教徒不堪忍受殘酷的迫害,紛紛出走,離開法國,前往英國、德意志、北美等新教地區。胡格諾派多是富裕的商人或技術工人,他們帶走了法國的財富和技術,使得後來英法爭霸,法國最終落了下風。此是後話,按下不表。 且說1599年,瑪爾戈王後與奧利四世簽署離婚協議,奧利四世離婚再娶。 此後,瑪爾戈王後幹了幾件事,一是寫了她的回憶錄;二是,美麗的瑪爾戈王後,有很多情人,然而後來她的美麗漸褪,她陷入了貧困,債主上門催討,無奈中,她變賣了所有珠寶;三是,她和奧利四世的第二任妻子瑪麗·德·美第奇和解;四是,她成為貧窮的藝術家的贊助人和顧問。她於1615年在巴黎去世,年六十二歲。 幾百年後,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大仲馬創作了小說《瑪爾戈王後》,這是一部大仲馬風格的跳脫歷史的浪漫演義小說,根據這部小說,法國於1994年拍攝了電影《瑪爾戈王後》。 1600年前後,歐洲又一次出現了新王朝,比如,1589年法國波旁王朝建立,1603年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建立。這兩個王朝因為專制,因為壓迫人民,因而都爆發了革命。斯圖亞特王朝的查爾斯一世,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都被人民處決,被送上了斷頭台。 波旁王朝始於1589年,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被推翻,前後整整兩百年。波旁王朝因壓迫人民太甚,從而導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陷於血與火之中。
『叄』 大仲馬的作品瑪戈王後的介紹。
小說圍繞十六世紀法國胡格諾戰爭期間的宮廷諸變展開。時間跨度為兩年多(1572~1574)。自對胡格諾教徒的大屠殺——聖巴托羅繆之夜前夕,納瓦拉國王亨利娶查理九世之妹瑪格麗特·德·瓦羅亞為妻開始,至查理九世去世,亨利三世(查理九世的二弟)繼位後一年內的故事。
《瑪戈王後》開篇是在一場婚禮上,女主角是艷麗絕倫的瑪戈公主,是瓦盧阿王朝已故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和義大利美第奇家族出身的美第奇王後的女兒,現任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的妹妹,她還有兩個兄弟,其中亨利是母親美第奇最鍾愛的兒子,很多歷史學家都駭人聽聞地認為,美第奇之所以酷愛這個兒子,是因為母子間有著曖昧亂倫的肉體關系。亨利在瑪戈結婚的時候,擔任著波蘭國王。瑪戈結婚時年僅十八歲,但秉性風流,她和兄長亨利、弟弟即後來的安茹公爵,都有著亂倫關系,同時,她在宮外還擁有著眾多散嫌年輕英俊的情人,其中最重量級的,是吉斯家族的亨利公爵。
而婚禮的男主角,是貝亞恩小國的國王,人稱納瓦爾國王的亨利。貝亞恩是個夾在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一個小國,民風野蠻,國人大多信奉新教,也就是胡格諾教徒。而法國是天主教國家,和貝亞恩聯姻,完全是出於政治目的。
納瓦爾的亨利很清楚這場政治婚姻的實質,在結婚當夜他和美麗的瑪戈達成了共識,兩個人保持忠誠的朋友關系,可以自由地去尋找自己的戀人。當夜,美第奇王太後和查理九世,在吉斯家族的亨利公爵的幫助下,發動了法國歷史上著名的「聖巴托羅繆之夜」。因為納瓦爾亨利的婚事,法國大批胡格諾派教徒都齊聚巴黎,沒想到他們喜氣洋洋而來,卻成為刀俎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天主教徒們成批地屠殺胡格諾教徒,巴黎成為了血光四濺的人間地獄。
查理九世是個心靈和肉體都非常羸弱的國王,但本性善良,當夜,他保護了納瓦爾亨利的安全。而瑪戈,卻在卧房裡保護了一個被天主教徒追趕的渾身是血的胡格諾教徒拉莫爾。瑪戈和拉莫爾陷入情網。
納瓦爾的亨利在盧浮宮里巧妙地保護著自己的安全,他的忠誠贏得了查理九世的信任,甚至帶著他去看望虛掘搜自己在宮外的情人以及私生子,並對他說,如果我一朝遇到不測,請保護她們母子。
美第奇王差歷太後一心要除掉納瓦爾的亨利,但三番兩次都被他逃過下毒等陷阱。她在一本難得的獵鷹書中下了致命的毒葯,只要有人沾著唾液翻開黏在一起的書頁,就會身中巨毒。她把這本書放在納瓦爾的亨利的房中,但結果是查理九世先翻看了這本書,他中毒了。
王太後一計未成又施一計,謊稱是有人詛咒國王。恰巧這時,痴情的拉莫爾請巫師向瑪戈下蠱,讓她更愛自己。王太後借機誣陷是拉莫爾謀殺了國王。
病重的查理九世知道是母親向自己下了毒,但為了維護王族的榮譽,他流著眼淚哀求妹妹瑪戈認命,讓拉莫爾上斷頭台,以弒君罪被處死。瑪戈為了家族獻出了自己的愛情,她用雪白的長裙包裹住情人被砍下的頭顱,身邊人提醒她裙上沾了血,她說:這算什麼,只要我嘴邊有微笑!
查理九世臨死前把王位傳給納瓦爾的亨利,瘋狂的王太後對他說,他的希望一定不會得逞的。這時,在波蘭當國王的亨利收到母親的密報,星夜快馬加鞭趕回法國。納瓦爾的亨利雖有查理九世的遺命,奈何手中無兵,只好逃亡出盧浮宮。美第奇最心愛的兒子,當上了法國的新國王。
『肆』 瑪格里特(瑪戈王後)資料
瑪戈王後
(瓦盧瓦的)瑪格麗特 Marguerite de Valois (1553年5月14日 – 1615年5月27日)法國和納瓦拉的王後,又稱瑪戈王後(la Reine Margot)。瓦盧瓦的瑪格麗特出生在聖-日爾曼-翁-萊伊的皇家城堡里。她的兄弟們稱她為瑪戈。她是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和凱瑟琳·德·美第奇的女兒。她有三個兄弟是法國的國王: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
她的姐姐,瓦盧瓦的伊麗莎白,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第三個妻子。盡管瑪格麗特愛著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但是她那有野心的母親是絕不會允許吉斯家族有任何機會控製法國。相反她要求瑪格麗特嫁給腓力二世的兒子唐·卡洛斯,未果。凱瑟琳·德·梅第奇也考慮過把瑪戈嫁給葡萄牙王儲唐·塞巴斯蒂安,也沒有成功。最終瑪格麗特被強迫嫁給了波旁家族的納瓦拉王儲亨利(即後來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亨利是新教胡格諾派的領袖。這個婚姻是計劃用家族關系來協調和融合天主教和胡格諾派之間的關系。 盡管亨利的母親納瓦拉女王讓娜·達布雷特反對,很多納瓦拉貴族還是支持這次婚姻。讓娜·達布雷特在婚禮舉行前就去世了。
1572年8月18日瑪格麗特嫁給了亨利。當時亨利的母親已經去世,他繼承王位成為納瓦拉國王。據記載整個儀式的過程中,新郎和新娘始終直視著前方,從未看過對方一眼。當紅衣主教問瑪格麗特是否願意嫁給亨利時,她沒有回答。因此查理九世按住她的頭,強迫她點頭同意。
這段婚姻才過了六天,在聖巴托洛繆日,凱瑟琳·德·梅第奇帶動法國的天主教徒對數以千計的胡格諾派教徒進行了屠殺,史稱聖巴托洛繆大屠殺。
在婚典和騷亂後,亨利離開了他的妻子,逃離巴黎,回到納瓦拉。而瑪格麗特則被她的哥哥亨利三世控制,成為了事實上的困在家裡的囚犯。最終她還是得到允許投奔到丈夫那裡,在以後的三年半,瑪格麗特和她的丈夫在波城過著被非議的生活。他們都有公開的情人,並且經常吵架。在1582年的一場病後,瑪格麗特返回法國王室。但是亨利三世對她的聲譽產生了反感,強迫她離開王室。經過很長的商談,她被允許返回她丈夫的國家。但是她受到冷淡的接待。為了度過難關,她在她的封地Agen發動了一次政變並奪取了政權。在幾個月的防禦後,Agen的市民奮起反抗,並把她關押到Carlat城堡。 在1586年,她被亨利三世關押在奧弗涅的Usson城堡, 在那裡她度過了18年。 在1592年,開始了長達7年的關於解除她和亨利婚約的談判,1599年,談判以保留她王後的稱號結束。而在不久的將來她的前夫會成為法國而最受喜愛的國王之一。
在這些年間,瑪格麗特寫了她的回憶錄。這本回憶錄在她去世後的1658年發表。回憶錄中以故事的形式記述了她的哥哥們和前夫的生活。美麗而堅強的瑪格麗特有很多情人,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約瑟夫·博尼法斯·德·拉莫爾,Jacques de Harlay, Seigneur de Chanvallon和比塞·德·安布魯瓦。
然而後來她的美麗漸漸褪色,她陷入了貧困,債務人上門催討。無奈中,她變賣了所有的珠寶。她和她的前夫,及他的第二任妻子瑪麗·德·美第奇和解,返回到巴黎,成為貧窮的藝術家和贊助人的顧問。她經常幫助宮廷活動計劃和養育亨利四世和瑪麗的子女。她於1615年5月27日在巴黎逝世,並埋葬在瓦盧瓦的教堂。數千個熱愛她的人哀悼著她的離去,同時也哀悼著瓦盧瓦王朝的消亡。
相關小說或影視作品
由法國作家大仲馬創作的歷史小說瑪戈王後(法語名為"La Reine Margot";英語名為"Queen Margot")是一部關於瑪格麗特和納瓦拉的亨利的虛構故事。這部小說在1994年改編成一部法國電影, 瑪戈王後
『伍』 請問中的那個法國喜劇影星叫什麼名字以及他的一些代表作
分類: 娛樂休閑 >> 電影
問題描述:
就是演那個小老頭的,他還拍過些什麼片子,他的一些介紹越詳細越好~
解析:
中文姓名:路易·德·菲奈斯
英文姓名:Louis De Funès
昵 稱:Fufu (菲菲)
國 籍:法國
生 日:1914年7月31日
出生地:Courbevoie, Hauts-de-Seine, ?le-de-France, France
星 座:獅子座
職 業:導演,演員,劇作家
成 名 作:《穿越巴黎》
代 表 作: 《虎口脫險》
妻 子: 戈爾曼·艾洛蒂(1936-1942)
逝世於1983年1月27日
逝世細節:Nantes, Loire-Atlantique, France. (heart attack)
其他名:Louis De Funes / De Funès / de Funès
那個禿頭吝嗇的可愛小老頭
--------Louis de Funès 路易·德·菲耐斯
一
1914年7月31日,路易·德·菲奈斯(Louis De Funès)生於一個西班牙裔中產階級家庭。菲奈斯出生時,戲劇家莫里哀逝世271年,電影之父路易斯·盧米埃爾50歲,列寧44歲,卓別林和希特勒都是25歲,希區柯克15歲,法國喜劇演員讓·迦本和塔蒂分別只有10歲和6歲,奧地利的費迪南大公剛剛被刺,而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領袖戈達爾和特呂弗都還沒有出生。
菲奈斯成長在歐洲歷史上最乾燥、惶恐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二戰結束時,菲奈斯已到而立之年。在這期間,菲奈斯想在戲劇上有所發展,但他沒能在動盪的歲月找到合適的起點。而是在皮貨店裡撿別針,照相館里當小工,最討厭數字的他還當過會計。1936年,戈爾曼·艾洛蒂(Germaine Elodie)嫁給了在巴黎一間又一間酒吧跑來跑去彈鋼琴的菲奈斯,這是一場歷經6年的失敗的婚姻。酒吧的生活雖然苦,至少在餓的時候可以吃飯店剩下來的東西,爵士樂自由輕松的風格排遣掉了彌漫在被佔領的巴黎夜空中的陰雲。
離婚之後,菲奈斯在朋友的勸說之下決定演戲。他用一幕莫里哀的戲劇通過了當時著名的雷米·西蒙的表演學校的考試。菲奈斯沒有錢支付學費,雷米找他談了一次話,允許他免費學習。在那裡他結識了達尼埃爾·格蘭(Daniel Gélin),這個演藝成績平平的演員最早介紹菲奈斯出演了第一部電影《巴比松的誘惑》,從此他開始了10年跑龍套和小角色的生涯。
如果說顛沛流離的生活環境、煩惱的婚姻以及在追求戲劇和音樂的道路上懷才不遇,算是人生必修課,那麼,與菲奈斯同時代涌現的傑出電影人之多,風格之多樣,發展之迅速則顯得難以預料了。菲奈斯的年代是法國電影界風起雲涌、人才輩出的年代。與菲奈斯同齡兩位著名的喜劇明星讓·迦本和塔蒂都比他成明早,迦本曾經在40年代因成功地扮演了法國著名偵探小說家西默農筆下的「法國版福爾摩斯」梅格雷探長而成名,塔蒂則因他輕松滑稽的生活輕喜劇而成為法國人心中的偶像,還有菲奈斯最崇拜的喜劇明星費南代爾(Fernandel),加上當時年輕有為喜劇新秀安德烈·布爾維爾(André
Bourvil),50年代成了法國電影院里笑聲最多的年代。60年代初,世界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運動「新浪潮」湧起一批法國新導演,戈達爾,雷諾阿,特呂弗和 *** ,這是一批才華橫溢的電影天才,在菲奈斯演藝生涯最重要的時期,他們都拿出了自己在電影史上叫得響的代表作,法國電影也因而進入了繼「默片時代」後的第二個黃金時期。而新浪潮運動倡導的嚴肅、簡約和寫實的電影風格,恰恰與菲奈斯的誇張諷刺喜劇格格不入。
無論怎麼看,這樣一個時代,對一個腦袋已經謝頂的靠跑龍套出身的喜劇演員來說,都是生不逢時的,但菲奈斯用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和獨特的喜劇天賦在這樣的時代脫穎而出。1965年,菲奈斯與導演烏里和同伴布爾維爾合作的《虎口脫險》,在法國新浪潮電影沉重的現實主題與左岸派晦澀模糊的影像中灼灼而立,成為歷史上最好看、最受觀眾歡迎的戰爭喜劇,影片中那個自私尖酸的指揮家和老實愚笨的油漆匠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無以計數的笑聲。
二
從影40年的菲奈斯,因為跑過太多龍套以致於無法統計他到底演過多少部電影,在第一部電影中他演一個天堂的看門人,接著是酒吧服務生,銀行職員……,他在成名前60多部電影中演了無數令人難忘的配角,最終他在最輝煌的六七十年代以一種「激進的諷刺」風格彌補了喜劇青黃不接的電影空白,塑造了一系列「費奈斯式人物譜」。
芳托馬斯是法國最有名的江洋大盜,他在電影中的出鏡率比「法國版福爾摩斯」梅格雷探長都高,默片時代著名導演路易·菲亞德(Louis Feuillade)在1913到1914年間,用5部電影講述了記者方道爾(Fandor)和警察局長吉弗(Juve)共同追捕大盜芳托馬斯的故事。在影片中,芳托馬斯是一個善於喬裝改扮殘忍狡猾的罪犯,從事暗殺、詐騙和搶劫,警官吉弗(Juve)則是芳托馬斯的剋星,他冷靜,足智多謀,幾次將芳托馬斯送進監獄。後來有很多人先後翻拍芳托馬斯故事,但都不成功。直到導演安德烈·胡奈貝爾(André Hunebelle)決定讓菲奈斯出演警官吉弗,芳托馬斯的故事甩掉了「驚悚現實主義」的陳舊路數,重新給這個傳奇故事點燃了爆笑的喜劇氣息。「菲奈斯版本」的芳托馬斯故事裡,他把吉弗演成了一個自負刁蠻的小老頭,使他比傳說的更生活化,更具有現實的諷刺意義,這個願意打口哨招呼下屬,絲毫不具備當警察的身體素質的局長,對芳托馬斯憎恨不已,卻總成為芳托馬斯耍來耍去的活寶。
與芳托馬斯中那個傻里傻氣的警官相比,菲奈斯在「警察系列」電影中塑造的那個陰奉陽違、鬼頭鬼腦的警察局副局長路德維克就更加自私怪戾,這是一套先後拍攝了6部的法國喜劇電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喜劇:《聖特羅佩的警察》、《警察在紐約》、《警察結婚記》、《散步的警察》、《警察與外星人》和《警察與女警察》,這一群法國富翁度假別墅最多的小城聖特羅佩的圍繞在菲奈斯的身邊不折不扣的鴕鳥警察,他們彼此吹吹拍拍,在各種奇遇中笑料百出,遇事相互推卸責任,領功封賞卻爭先恐後,經常糾纏在一些與破案無關的小事上逞口舌之能。似乎從此打下了一個「搞笑警察」的模子,一直到德斯利·尼爾森的美國「白頭神探」和後來的「的士速逮三部曲」。
如果沒有《虎口脫險》如此風光的國際聲譽,菲奈斯本人最喜歡的電影《雅各布教士歷險記》則是他名至實歸的代表作,使菲奈斯的演藝生涯達到了個 *** ,上座率高達到7百萬。據說烏里在拍攝時經常因為笑得太厲害,致使攝影機劇烈抖動不得不重拍。影片講述菲奈斯的女兒即將嫁給將軍的兒子,他無意間捲入了一場「政治陰謀」,同時一個著名的猶太教士來法國參加宗教活動,結果從機場開始,警察、 *** 、年輕的總統、知名教士和菲奈斯女兒的婚禮就攪在了一起,該劇劇情緊湊,線索復雜,笑料百出,人物眾多且性格鮮明,不僅有許多的菲奈斯的拿手好戲,還緊扣當時法國社會重要的宗教分歧和種族主義,給以往菲奈斯誇張喜劇注入了浪漫的溫馨。至今劇中在口香糖加工廠那段戲仍然是許多喜劇效仿的經典橋段。
菲奈斯還演過用一根小棒指揮芭蕾 *** 演員的指揮家(《指揮家》),對雇員吝嗇粗暴卻對客人百般諂媚的飯店老闆(《總統失蹤記》),嫌貧愛富阻止女兒自由戀愛的大資本家(《奧斯卡》)和西班牙國王的貪婪使臣(《瘋狂的貴族》),最後他終於如願以償地自導自演了夢寐以求的莫里哀名劇《吝嗇鬼》,塑造了法國電影史上唯一的阿拉貢。
三
今天的喜劇已經容納了很多表演之外的因素,比如戲仿,特效和漫畫,菲奈斯喜劇中雖然也有懸疑情節和動作場景做陪襯,但主要還還是在於演員的表演。他把舞台戲劇的喜劇手段搬上了銀幕:誇張的手勢,各種身體語言和聲音語言的運用以及對白的表情化。
與過去那些喜劇演員的重要區別在於,他成功地表現了喜劇中被諷刺的對象,並使一群可氣、可恨的人物成為喜劇主角,抓住了這些人的本質特徵挖掘了人性的可笑之處,因而他的諷刺是激進的,從市儈到名人,從小氣鬼到大資本家,從知識分子到小丈夫,人最卑微的品質套上了菲奈斯的外套竟然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哈哈鏡效果,人們在看到那些自私、蠻橫、驕傲、獨斷和格格不入的角色而反思日常生活,他的表演後來變成了巴黎一些戲劇學校入學考試的一道測試題。
菲奈斯平時非常謙遜,也經常在反思自己的表演方向和喜劇風格,他說:「在剛開始時,從未,我從不敢相信我能如此挑剔的觀眾笑了這么多年。我問我自己還能繼續讓人開心多長時間。它讓我害怕,就像腦袋上懸了一把劍。我讀過和聽過一些關於我的東西,我知道我不能永遠都只停留在一個地方,只有走得更遠。」
當他剛剛導演過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後,1983年1月27日,他因心臟病發逝世,他給這個世界帶來太多太多的歡樂了,以致於上帝不捨得讓這個善良人在離去之前承受太多痛苦。斯人一去20載,我們卻還對著屏幕愣愣地以為他仍活著。今年1月各大雜志的封面以及書店電影專架上都刊登這個人的笑臉,算是對一種永恆笑聲的紀念,從法國國慶之夜開始,每周六在法國電視6台輪回播放菲奈斯電影,我們發現與菲奈斯同活躍銀屏上的還有別的知名喜劇演員,布爾維爾,考呂什,他們也同樣的優秀,但是被菲奈斯的笑臉給淹沒了,菲奈斯製造了一個時代。
Louis de Funès 路易·德·菲耐斯
性別:男
生於1914年7月31日
出生地:Courbevoie, Hauts-de-Seine, Île-de-France, France
逝世於1983年1月27日
逝世細節:Nantes, Loire-Atlantique, France. (heart attack)
其他名:Louis De Funes / De Funès / de Funès
1. 老爸的煩惱 Gendarme et les gendarmettes, Le (1982)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2. 天外來客 Soupe aux choux, La (1981) Claude Ratinier (Le Glaude)
3. 吝嗇鬼 Avare, L' (1980) Harpagon
4. 警察智斗外星人 Gendarme et les extra-terrestres, Le (1979)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5. 夫妻市長 Zizanie, La (1978) Guillaume Daubray-Lacaze
6. 美食家 Aile ou la cuisse, L' (1976) Charles Duchemin
7. 真假大法師 Aventures de Rabbi Jacob, Les (1973) Victor Pivert/Rabbi Jacob
8. 瘋狂的貴族 Folie des grandeurs, La (1971) Don Salluste de Bazan
9. 落在樹梢 Sur un arbre perché (1971) Henri Roubier
10. 退休警察 Gendarme en balade, Le (1970)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11. 憲兵情緣 Gendarme se marie, Le (1968) Mare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12. 名畫追蹤 Tatoué, Le (1968) Félicien Mézeray
13. Fantômas contre Scotland Yard (1967) Le missaire Juve
14. 奧斯卡 Oscar (1967) Bertrand Barnier
15. 小泳者 Petit gneur, Le (1967) Louis-Philippe Fourchaume
16. 虎口脫險 Grande vadrouille, La (1966) Stanislas LeFort
17. 暗渡陳倉 Corniaud, Le (1965) Leopold Saroyan
18. Fantômas se déchaîne (1965) Commissaire Juve
19. 警察在紐約 Gendarme à New York, Le (1965)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20. 芳托馬斯 Fantômas (1964) Commissaire Juve
21. 聖特魯佩斯的警察 Gendarme de St. Tropez, Le (1964)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22. Carambolages (1963) Norbert Charolais
23. 直搗黃龍府 Faites sauter la banque! (1963) Victor Garnier
24. 關關雎鳩 Pouic-Pouic (1963) Léonard Monestier
25. 惡魔的十個指揮 Diable et les dix mandements, Le (1962) Vaillant (episode "Bien d'autrui ne prendras")
26. Capitaine Fracasse, Le (1961) Scapin
27. 穿越巴黎 Traversée de Paris, La (1956) Jambier, l'épicier
28. 羊有五條腿 Mouton à cinq pattes, Le (1954) Pilate
29. 瑪爾戈王後 Reine Margot, La (1954) René (uncredited)
30. 羅威萊將軍 Sept péchés capitaux, Les (1952) Martin Gaston, le Français (segment "Paresse, La/Sloth")
31. Boniface somnambule (1951) Anatole, le mari soupçonneux
32. 沒有留下地址 Sans laisser d'adresse (1951) Un futur papa (as De Funès)
33. 幸福的設計 Antoine et Antoite (1947) Un garçon épicier/Un invité à la noce (uncredited)
路易斯.德.費耐斯小傳:
bbs.suk/dispbbs?boardID=53&ID=51393&page=1
永遠的《虎口脫險》 永遠的路易·德·費內斯
gb.chinabroadcast/7383/2005/03/30/110@497767
去年,正值法國著名的喜劇演員路易·德·費內斯去世22周年之際,他的兩個兒子合作出書,向人們講述自己父親的故事。
最可愛的法國小老頭 永遠的《鴛鴦茶》
據俄羅斯新聞網3月29日報道,路易·德·費內斯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著名的喜劇明星,他因主演以二戰為背景的喜劇片《虎口脫險》而被觀眾所熟知。說到這部影片,每個看過的人都能立刻回憶起這個可愛的法國小老頭,以及他在影片中表現的歇斯底里、在土耳其浴室里唱《鴛鴦茶》等等讓人過目不忘經典的鏡頭和搞笑的台詞。他的喜劇天賦和在影片中精湛的表演使得《虎口脫險》曾在法國創下票房收入過億的記錄,並使他本人也成為公認的法國頭號喜劇演員。
1973年的電影《雅各布教士歷險記》,費內斯本人最滿意的作品。
在自己兒子們的眼裡,路易·德·費內斯是什麼樣子的呢?他的兩個兒子帕特里克姆和奧利維耶在合作的回憶錄《孩子們,不要講我太多》中詳細地講述了生活中的路易·德·費內斯,以及發生在他身上許多好笑又怪誕的事情。
書中詳盡地講述了這位法國傳奇式的喜劇大師表演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為了內容更加充實、可信,帕特里克姆和奧利維耶特地請自己的母親、演員扎娜參加回憶錄的創作工作。現在,法國的各大書店裡都擺上了這本名叫《孩子們,不要講我太多》的書。
對自己的孩子們來說,父親不僅在電影和舞台上扮演著搞怪的角色,生活中的他,同樣表現得不同尋常。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路易·德·費內斯平時在自家的院子里散步時,都不忘在腰間別一把裝好子彈的手槍,每每如此,從不例外。
1964年,《聖特羅佩的警察》,第一部也是最好的「警察系列」電影,該系列前後共拍攝了6部。
書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講的是在兒子們眼裡,父親其實是個"小心眼又記仇"的人,他曾經拒絕當時美國著名的電影明星格雷斯·凱利邀請他,參加慈善演出。而那次演出的酬金是相當高的。事後,帕特里克姆和奧利維耶才知道父親拒絕邀請的原因。原來,有一次格雷斯·凱利正巧經過費內斯正在排戲的現場,卻沒有和費內斯打招呼就離開了,為此,費內斯一直耿耿於懷,就借演出事件為格雷斯·凱利對自己的不"恭敬"小小出了口氣。
演出時的費內斯還有個怪癖,就是同自己合作的工作人員一定是固定的,從導演到攝影師,甚至是普通負責技術部門的工作人員也不能輕易更換。因此,觀眾經常在他出演的電影中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
豐富的生活經歷 生動的喜劇表演
1946年,《巴比松的誘惑》,菲奈斯的第一部電影。
費內斯生於1914年,年輕時干過手工匠、會計之類的工作,這段生活為他後來的表演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在舞台劇中擔任喜劇配角,又為他磨練演技創造了機會。
雖然從1945年他就已涉足影壇,但一直演配角,直到1957年他43歲時,才成為主角,這時他已經是那個"法國小老頭"的模樣了。在他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許多不同職業、不同時代的人物,但人物性格卻始終如一。他通過誇張的形體動作和表情,生動地刻畫出了法國市民階層的典型性格:善良熱情卻又自私多疑、精明能幹卻又狡猾多變。
費內斯表演過的最為中國觀眾熟知的角色便是《虎口脫險》中的指揮家,那個矮小暴躁、小眼睛大嘴巴的禿頂法國小老頭,即便是穿起寬大的德國軍裝、戴上蓋到眼
《虎口脫險》
睛的鋼盔,也還是那副模樣。《虎口脫險》在我國公映已經是10多年前的事了。多年來觀眾通過電視一遍遍重溫這部佳作,其中很多精彩的對白直到現在還會時時在耳邊響起。
除了《虎口脫險》部片子外,費內斯還有幾部電影曾在我國公映:在《總統失蹤記》中他扮演尋找總統的餐廳老闆,在《歡喜冤家I》中他扮演唯利是圖的工廠主;而在《好漢還是孬種II》中他扮演的美食家,在該片末尾時失去了味覺,僅能靠眼睛來品評一杯酒,表演時費內斯表情嚴肅,目光炯炯地盯住杯中酒,滔滔不絕地說出酒的質量、產地,臉上不時閃過一絲滑稽的自負,絕好地展現了他的表演功力。
他的名作還有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拍攝的警察系列片,從第1集《聖·特魯佩斯的警察》到最後的《警察與女兵》共拍了6集。聖·特魯佩斯本來就是法國的旅遊區,被當作片中外景的那個警察局因此成了新的旅遊景點。(國際在線獨家資訊 白羽)
『陸』 瑪爾戈王後的介紹
《瑪爾戈王後》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嘩指傑作之一,取材於法國歷史上重要的時期——宗教戰爭。可以說它是大仲馬為聖巴托亂磨配繆節慘案撰寫的一部精彩無比的史詩,為讀者提供的法國宮廷的政治風俗畫同樣是罕見的佳作。而瑪游改爾戈王後和拉莫爾的戀愛故事尤其被後世傳為趣談。
『柒』 瑪戈王後的介紹
瑪格麗悶慶特(1553年5月14日 – 1615年5月27日) 又譯為「瑪戈」(Margot),出嫁以前全名是瑪格麗特·德·瓦盧瓦(la 法語:Marguerite de Valois),她的父親是法國瓦盧瓦王朝的國王亨利二襪罩握世(1519~1559),她的母親凱薩琳王太後來自義大利美第奇家族,可以說她繼承了歐洲聲名顯赫的兩大家族的基因。在她的父王去世之後,她的哥哥們相繼登上了法國王位,依次是弗朗告慶西斯二世(1559~1560)、查理九世(1560~1574)和亨利三世(1574~1589)
『捌』 《瑪戈皇後》是怎樣一部電影故事背景是什麼
《瑪戈王後》電影背景是發生在法國1572年胡格諾戰爭中“聖巴托羅繆大屠殺”前後。當時的整個歐洲的資產階級崛起,主要的歐洲國家國內,新教和天主教派系基本都在干架。法國當時內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的宗教戰爭,史稱“胡格諾戰爭”。
瑪戈是清楚皇室權利爭奪的殘酷和在其中生存之道的,她當時還教她的丈夫怎麼在人前偽裝、藏起仇恨,甚至可以說她對人性的通透是在一個相當高的層次上的。此外,在電影中表現出了一個被困在權利漩渦中的女性在絕望中對生活的熱愛和探索,而當她遇見了她的真愛的時候,她不顧一切的去愛他。只可惜她的命運已經被套住了,因此留給我們的也只能是感嘆和哀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