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致命黑蘭》影評
女豬腳為了替父母報仇,殺了二十幾個無辜的人,就是為了引出真凶,最後真凶也是被殺了,很好的影片
2. 求電影致命id的觀後感,急需!
旅館中的11個人都是同一個人的11個不同人格,這個現實中的人(就是那個胖子)殺了人,但他的醫生判定他有精神分裂症,於是把這11個人格聚到一起,結尾就是那個邪惡的人格除掉了其他10個人格
3. 致命游戲 影評
DAVID FINCHER是個出了名無視觀眾智商的導演。從《七宗罪》到《搏擊俱樂部 》,他挖了大大小小無數個坑,大家就跟著往下跳,並且跳得心甘情願,跳得樂此不疲。每次當你興奮得以為你已然通曉了真相,他又來個180度的大反轉,猛地給你一悶棍,一臉的壞笑:」你丫還嫩了點」。最難得的是為了那恍然大悟後的驚喜,觀眾們竟也期待著被涮。不過這部《the game》確實有些馬失前蹄。
嘗試著理解編劇的思路,大概是想要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NICK親眼見證了父親的死亡,潛意識里一直隱現著童年時父親自殺的陰影。這個童年時陰霾的記憶影響了NICK的婚姻關系,兄弟情誼,還有行事風格,弟弟想要幫他走出來,便雇請了某個神通廣大神機妙算無所不能的組織布下了這天羅地網。
首先容我來感嘆一下這個CRS組織的神機妙算。設置的一道道未卜先知的關卡不算,單說那最後的一跳,一棟大樓四個方向,他怎麼就掐算得出尼克會從那個角度撲出來,不偏不倚砸得恰到好處,豈一個精準了得。那麼小的一個氣墊,他又是怎麼得知風朝哪一個方向吹,稍有差池,我們親愛的NICK就不知被斜拋到哪去了,真是如有神助,活見鬼了。
再說精神承受能力的問題,這幫傢伙尺度未免也太大了吧,電梯事故,被丟到墨西哥這些不在話下,把人反鎖在車里丟進大海,他們就料定了NICK會那麼冷靜,還會隨身攜帶個門把手,簡直就是魔術師玩水底逃生,堪稱骨灰級別的惡作劇。感慨NICK的和善,換作是我,如果有人放個圖釘在你椅子上,等你破口大罵的時候跳出來喊「SURPISE!」,早就毫不猶豫的還他精準的一拳。另一方面,你不得不折服於那些惡作劇的想像力。中西美術的張勇老師曾給我們炫耀當年的經歷。一早醒來,發現校園的樹上掛了一圈的自行車,那叫一個飛揚跋扈放肆的青春。想想現在,想像力的匱乏,惡作劇都不上檔次。
故事很多情節設置的令人費解,邏輯上也值得商榷。硬生生的把那些突兀的戲碼砸給了來不及反應的觀眾。不過電影本來就是製造不可能的,再離奇的情節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就主題而言,應該是想表達聖經里的那句話,「我之前是盲的,現在我能看清一切」,這原應是一場對迷失靈魂的救贖。但是拍出來的效果卻是比較作,有些值得挖掘的東西表現得相當膚淺,比如兩兄弟之間的感情,父親對NICK的影響,都可以成為懸疑背後的原動力和推動力。但是電影的展開把這些可能性都抹殺了,編劇暗含了一個邏輯即無論過程怎樣,只要最後的最後尼克縱身一跳,只是簡單的重現父親當年的情境,那麼一切都能迎刃而解,NICK就此過上幸福的日子,多麼天真浪漫的想法阿。
從心理學上講,佛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創傷都與童年遭遇有關,生命的初期最深的烙印源於父親和母親的形象,基因也好,性格也好,這種影響都是根深蒂固,不可磨滅的。童年的經歷對我們的人格鑄型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也許一輩子都生活在童年所形成的諸多模式中而渾然不覺。或者為童年所喪失的所缺乏的需要的滿足所牽制而精疲力竭。表面上看來我們是自由的,實際上我們總在相似的情景中,不自覺地經歷著同樣的開始和結束的過程。NICK的成年生活中不斷地遭遇分離、磨難和冷漠,關於父親最後的畫面總是不時地在腦海里「情境再現」,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作「強迫性重復」,當然,這種再現並不是主觀願意的,它是一個潛意識過程。 在他的潛意識里試圖通過再現當年的創傷,以期創造機會修復它。然而這種企圖往往是無效的,它不僅不能真正有意義地修復創傷,反而使人不斷地再經歷創傷。
事實上,不僅要經由那些讓我們痛苦的症狀,在精神分析中,更重要的事要去了解、認識自己,理解自己深層的心理需求和沖突,卸除掉在長期生活中鑄就的銅牆鐵壁般的自我防禦體系,然後輕裝上陣,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之境。而影片中根本就沒有解開關於父親的那個結,NICK曾試圖向女管家探詢,可也只是不尷不尬,不生不熟的輕描淡寫。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步父親的後塵,正說明了他還沒有解開那個結。莫名其妙大團圓的結局,是慶祝他終於找到了禍首,還是慶祝他的大難不死?他真的被救贖了嗎?他果真重生了嗎?刻意的讓主角復活,導演一定很得意「看,你的死也是被我算計好了的。」死也由不得你,這種復活在我看來更有一番悲涼。如果沒有最後五分鍾的狗尾續貂,這部影片給人的思考也許會更深沉。
其實這個片子給我最深的感慨是「信任」二字。當你連自己眼睛看到的都無法相信,當你一無所有,當你無力抗爭,第一個或許也是唯一一個想到的會是誰呢?
在海底最危急的時刻,NICK倏忽間的冷靜,他告訴自己「it』s just a game」是的,一切的一切,最後的最後,JUST A GAME……
4. 《致命魔術》的影評
致命魔術》中最偉大的魔術師,顯然不是Angier或者Borden,而是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迄今為止,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都重復著相同的母題:復仇,這種復仇又往往與偏執、孤獨、異於常人,等特性相聯系。正如《失憶》中患有短期記憶喪失的主人公的復仇,《失眠》中患有失眠症的主人公的復仇,以及《蝙蝠俠》中雙重身份的主人公的復仇。《致命魔術》中,復仇被轉化為兩主人公的針鋒相對,而這場針鋒相對的引子,也正是Angier對Borden的復仇。
克里斯托弗·諾蘭在《致命魔術》中,再次展示了自己對於電影敘事結構的精妙操作。影片的開始採用類比蒙太奇,將老道具師Cutter為女孩講解鳥籠魔術和時間軸上更為推前的Angier最後一場演出聯繫到一起,完成了倒敘開場,比《失憶》中轟炸式的倒敘,更加圓潤自如,並由Cutter的「prestige」一詞,呼應主題同時完成轉場,電影自然過渡到法庭部分。Borden因被目擊在水箱旁看著Angier溺斃而被捕,有重大殺人嫌疑。在獄中Borden得到了Angier生前的日記,由日記引出時間軸比最後演出更為推前的Angier科羅拉多之行部分,結構再次進入倒敘,更為巧妙的是:Angier的日記中,記載了他對於Borden日記的破譯過程,並由Borden的日記,話說從頭,開始了整個故事的正敘。這樣講起來似乎有些晦澀,我嘗試著做了如下的簡圖:
1、Borden日記所記載的二人成長恩怨史在時間軸上最為靠前,定義為A段,最後到Borden寫給Angier關鍵詞Tesla。
2、Angier日記從科羅拉多之行開始,記錄了他前往科羅拉多尋找Tesla,一邊破譯Borden日記,以及第一次試驗Angier版瞬間移動魔術,此段緊接A段,定義為B段。
3、在Angier科羅拉多之行開始後,到第一次試驗瞬間移動,也就是B段的時間里,Borden的生活也在繼續,主要講了他和妻子Sarah以及情人Olivia之間的問題,定義為B'段。
4、Angier回到倫敦開始,直到他最後一場演出時消失在舞台上,定義為C段。
5、Borden的妻子在爭吵後自殺,到Borden多次去看Angier表演瞬間移動,直到最後一場之前,是C段平行的Borden部分,定義為C'段。
6、D段為Borden在後台看到Angier溺斃,受審,遇到Caldlow爵士的律師,閱讀Angier的日記,絞刑。
7、E段為最後的高潮戲,Angier的死。其中有多次閃回,並交待了重要劇情,但不做詳細分解了。
8、F段為Cutter為小女孩講解鳥籠魔術,直到電影結束。
以上為按時間軸順序的劇情,在電影中,大體上變成如下結構:
|.F1.||.C2.||.D1.||.B1.||.A.||.B2.||.B'.||.C1.||.C'.||.D2.||.E.||.F2.|
從這個結構軸上可以看出電影的敘事結構是多麼的復雜,實際上在A、B、D三部分是相互交叉的,比上圖更復雜,E部分也多次閃回到A、B、B'等部分,不做詳細分解。
電影在母題:「復仇」之下,還探討了「Obsession(痴迷) & Sacrifice(犧牲)」痴迷使得Angier和Borden不斷的追求提升,達到個人的極限,為此他們都做出了超出尋常的犧牲。在兩人觀看中國魔術師表演後,Borden的話已經暗示了這一觀點:「完全的為他的藝術獻身,巨大的自我犧牲。」而隨後Angier在家同妻子的話,又包含著暗示。他說:Borden馬上就看出來了(中國魔術師的秘密),而我卻不行。讓我一生都裝成另一個人(我受不了)。」 Borden能看出來,是因為他已經具有做出這樣犧牲的准備,而且實際上他到死都裝成另一個人。
與諾蘭高超的結構操作相比,Jonathan Nolan的劇本同樣出色。除了精心構建出令人驚奇的故事內容外,類似上面提到的暗示在電影中比比皆是,只待細心的觀眾逐一發現。
首先,在電影開頭Cutter給小女孩演示了鳥籠魔術,這個魔術正是整部電影中最重要的一個魔術。Borden和Angier的瞬間移動,和鳥籠魔術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只不過把籠子變成箱子,一個消失掉,另一個跳出來。在隨後的監獄部分,Borden說Fallon會照顧他女兒,律師緊接著說:Fallon,A man with a past as obscure as you own(一個有著和你一樣卑賤過去的人),obscure同時還有模糊不清的意思,暗示兩人之間的秘密。
當Cutter應法官的要求解釋Angier魔術的秘密時,Cutter說了這樣的一句話:玩雜耍的人,他們靠掩蓋一些簡單,有時也是殘酷的事實為生。這句話暗示了最主要的劇情。Angier和Borden都通過掩蓋一些簡單,但是殘酷的事實獲得了事業的成功。
在回憶部分中,Borden在演出後台說:「真正的魔術師會創造出他的同行絞盡腦汁也想不出的新花樣。」這句話隨後成為了Borden和Angier最大的心魔。後來,Cutter嘲笑他說:你一定有這樣偉大的魔術,你可以把它賣給我么?Borden說:「我當然有。但別人變不了我這個魔術。」這句話暗示了Borden最大的秘密,並提示在學徒時,他已經在那樣做了。
Borden先一步離開後,Angier問Cutter關於Borden從哪裡來的問題。Cutter反問:你從哪裡來?結合後面妻子問Angier的話:你不是也在裝成別人么?Angier回答:我覺得換個名字算不上偽裝。以及最後的Caldlow爵士劇情。表明Angier學徒時也掩飾了自己的過去,他本就出身貴族。這是兩個人最初為魔術做出的犧牲。
Borden和Sarah在鳥籠魔術後相識,這一段為觀眾演示了真正的鳥籠魔術,實際上是兩只相同的鳥,其中一隻在魔術中被殺死。這個魔術和最後Angier的瞬間移動幾乎一模一樣。
在Borden送Sarah回家時,Borden沒法到Sarah家做客而離開,Sarah關門,發現Borden已經在屋子裡了。這一劇情,實際上正是後面Borden的瞬間移動魔術。也是幾乎一模一樣。
以上僅是電影前20分鍾內出現的隱喻情節,已基本暗示了整部電影的內容。此後,Angier的妻子在魔術事故中喪生,兩人的恩仇故事正式展開。
另外,導演在電影中還故意放置了彩蛋,當Angier從科羅拉多回到倫敦後,Cutter按他的提示,到他的排練場找他。Cutter一進屋,盲人看守聽到動靜,問「是誰?」在隨後短暫的兩個鏡頭中,你會看到兩個一模一樣的盲人看守,一個坐在雜物上,一個在瞬間移動的箱子邊彎著腰。
這部電影由於劇情的關系,也存在一些爭議之處。比如:到底哪個Angier是真的的問題。第一次試驗時,他射殺了出現在遠處的Angier,但後來的表演中,每次都是在道具內的被殺。也許這裡面沒有真假主次之分,總之不好解釋,Tesla不是說過科學存在隨機性么。
電影中的Tesla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早年是愛迪生的同事,曾在愛迪生公司負責研發直流電發電機,但他後來在西木公司的資助下發明了交流電。隨後引發直流電和交流電之爭,Tesla和愛迪生決裂。這一段隱藏在劇情後的歷史事件與劇情又有幾分神似。天知道劇本里,到底還有多少秘密。
5. 致命的誘惑觀後感
《致命的誘惑》重新提出了美國和西方社會長期忘記的倫理道德問題。影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絲絲入扣。
首先,編劇毫不猶豫地花了三分之一的時間來描述一對被致命誘惑的男女從相遇到戀愛的過程,主要是敘事,但煽情的味道很濃。
影片作者非常注重細節的處理,如加洛格雨傘的照片;他從艾麗克絲那兒回到家給狗吃義大利面,故意弄亂床;接警察電話時檢查抽屜裏手槍的鏡頭,這不僅增加了電影的興趣,而且准確地反映了當時人物的心態。
影片的燈光也很有特色:昏暗的電梯里一盞微弱的紅燈搖曳不定;艾麗克絲房間的黑牆和暗燈;她住的街道昏暗模糊;舞廳里閃爍的燈光和奇怪的氣氛;所有這些都會讓人感到骯臟、不祥和和不安。
導演也非常注意鏡子的使用。加洛格從鏡子里欣賞妻子的美麗,鏡子里反映了這對夫婦恩愛的美麗形象。貝思從擦去水氣的鏡子里發現了艾麗克絲,這些象徵性的鏡頭語言都有渲染氣氛和襯托主題的效果。
6. 致命id觀後感
致命id觀後感這部電影卻完美融合了所有的元素,恐怖,懸疑,燒腦,人性,推理,甚至,俗套也能在這里,變得別有深意。
當明白,你看到的廝殺,是一個人內心呈現的時候,你會吃驚嗎? 90分鍾的電影,90分鍾的費解,恍然大悟的一刻,那個人格分裂的人,一直坐在那裡,面對法官和心理醫生,他在靜止不動中,殺死了十個不同的自己。
人格分裂得如此之多,的確異於常人。童年被妓女母親虐待的陰影,令他沒有形成完整而統一的人格,支離破碎中,他平庸懦弱,輕率浮躁,虛榮任性,善良正義,貪婪欺詐,冷酷殘暴它們互相控制與毀滅,而最終勝出的,還是那個最邪惡的少年 還是要說,不要放任了可以塑造的童年!
分裂人格者正進行的實驗劇場表演,不停地冒出新芽,沒有邏輯似的時間與空間,氣氛是雷電交加,大雨滂沱的夜晚。罪犯被診斷出擁有十種人格卻不自知,而故事就是那十個人格所化身的人物,至於人的出生日期都一樣,那是因為那些人全都是他的人格,不是真實的人。
7. 寫一遍致命ID觀後感
[致命ID觀後感]我一直對懸疑電影比較感興趣,看到排行榜中《致命ID》分數很高,昨天看了一下,果然不錯,唉,老外就能拍出如此精典的電影,我們國內怎麼就沒有能相比美的呢,致命ID觀後感。一開始感覺有點像謀殺劇,瓢潑大雨中一個汽車旅館里各色人來住宿,接下來就是莫名地有人相繼死去,身邊就是門牌號,按倒數的數字來殺人。當看到小男孩迷糊地進房間時,我已猜出小男孩便是兇手,但是結局卻讓我很意外。如果你沒有學過心理學是很難看懂這部電影的。其實這是心理醫生在對有多重人格分裂症的犯罪者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即是這個雨夜的汽車旅館里發生的一切,旅館里所有的人都是這個犯罪者的各個人格,相互分裂,各自獨立,在他成為某人時他即有那個人的性格和語調,而他各個人格間相互並不知道對方存在,也就是分裂。1、請長期病假的警察;2、電影明星;3、妓女;4、戴眼鏡的男人;5、遇車禍的妻子;6、不說話的小男孩;7、紅頭發的女人;8、她的丈夫;9、重刑囚犯;10、押解他的警察(後來被那個妓女發現其實也是一個犯人假扮的);11、汽車旅館老闆(後來發現他並不是真正的老闆,他將老闆殺死後裝進冰箱)。總共11個人,心理醫生卻只發現了10個人格,通過他的日記發現的,日記里有不一樣的筆跡和思想,當這些所有的人格在同一沖突場景中出現時,他們具有了相同的特質,那就是他們的生日是同一天,其實這11個人都是這個犯罪者本人所分裂出的不同人格,就是他自己一個人想像出來的,並非存在,不過當他在變為某個人時,另外的人格所做的事情他都不記得,像是失憶一般,觀後感《致命ID觀後感》。心理醫生這樣做的原因就是通過場景讓他自身來消滅不同的人格,以留下最好的一個人格,以便說服法官不判處其死刑。當一個個死去後,最後留下了那個妓女,在鄉間種柳橙,場景很美很安詳,法官也被說服改判其到精神病醫院接受治療。結局出現了,那個令人意外的結局出來了,女人在樹下刨著地,突然刨出一個門牌號10,那個邪惡的兇手出現了,就是那個小男孩,沒有被心理醫生發現的,因為這個小男孩從來不說話,所以沒有表現出來,而他正和犯罪者本身的經歷相同,童年遭受創傷,生父很兇,日記里沒有這個人,心理醫生也沒有發現,小男孩將犯罪者其他10個人格消滅,佔領主要心理領域,勒死了心理醫生。這就是結局,整個電影的節奏和敘事的手法很值得品味,結構精巧,這是部心理題材的懸疑片,實在是太妙了,驚嘆!〔致命ID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8. 致命ID電影觀後感
已由網路轉碼以便在移動設備上查看
原網頁
登錄 注冊 豆瓣社區
絕贊的電影——鏡頭無浪費情節無BUG邏輯無缺陷
2009-01-07 21:32:00 來自: augest (春季里到來~減肥忙~)
的評論 5
這部電影實在太經典了,一個無用鏡頭都沒有,且懸疑精彩,所有情節都有伏筆,所有伏筆都有深義,整體邏輯毫無BUG,一改絕大多數懸疑電影愛故弄玄虛,過程忽悠結尾大轉折,往回思考全是漏洞的缺點。
首先,影片的開頭就交代了兩條主線進行敘述:一個是將要被行刑的犯人卻因可能凡有精神病而要舉行聽證會。其中的細節交代兇手犯了連環兇殺案和兇手的母親是個妓女。第二個就是11人被困motel的連環兇殺,亦影片主體部分。
在Motel這部分的敘述中,出場人物包括:
1.冒充旅店老闆的小人物larry(有鏡頭交代他匆忙的把真正旅店老闆的照片藏進抽屜里),他一方面貪財(盯著女明星的錢包看並在女明星死後偷走),另一方面卻不好色,最直接的表達著對妓女的厭惡(作為一名男性,對比假警察的直接勾引和lou透過門縫觀察paris的態度,很是奇怪)
2.一家三口:懦弱的繼父(出了事就很羅嗦),不愛說話只抱著玩具的孩子,有點強勢的母親。
3.過氣卻仍頤指氣使的女明星。
4.具有正義感責任心等等一切有點的帥哥司機(前警察)
5.騙錢的妓女,並打算開邪歸正。實際上除開頭騙老頭錢的鏡頭外,沒有任何顯示她是個妓女的鏡頭,甚至還拒絕了假警察的調情。
6.吵架的新婚小夫妻。男孩認為結婚是一時沖動,性格暴躁而女孩很焦慮並且欺騙他假懷孕。
7.假警察與連環殺人犯。關於假警察的身份有多次提示:在穿衣服時背後的血印就暗示了大家,這衣服應該是別人的;在追殺人犯時他用名字而不是姓稱呼對方;發現女明星的頭時他直接想用手去拿被曾經是警察的司機阻止。連環殺人犯,此人最開始提示大家在motel情節的不合理之處:他明明逃跑到荒野,回頭窗外卻仍然是motel;他被綁起來之後忽然問假老闆冰箱里裝的是什麼(作為一名逃犯,他理應是不可能發現冰箱里的屍體的,而且那個冰箱是在他視線所不及的裡屋)
然後故事開始推進,人物一個個在懸疑中死去。
同時不斷有鏡頭提示,情節的第一條線審判也在繼續中,辯護方提出日記來證明嫌疑犯的多重人格。
不禁引起觀眾好奇,這兩條線索什麼時候能夠相遇,究竟相互之間有什麼聯系(片頭的照片可以看出,此次審判的受害者並不在motel中,而且那個胖子犯人也不再motel中)。
而仔細注意在Motel的兇殺案,開始越來越多不可解釋的疑點,將案情指向不可能犯罪:
1.前面提到的連環殺人犯的2處
2.Lou的死:在lou被殺時,ginny只與他有一牆之隔,卻沒有聽到任何任何打鬥的聲音
3.最明顯的:小孩父親在一串復雜事件的作用下死亡卻仍然擁有編號7的鑰匙,這是殺人案中最難計劃並實施的部分。
4.爆炸的車中沒有找到屍體。很不可思議吧,即使觀眾沒看到過車輛爆炸現場也多半看過偵探片,沒有屍體甚至沒有骨灰太不尋常。
5.之前死去的6具屍體全部消失,甚至連洗衣機內筒,棒球棒,床鋪這種地方都變得十分干凈,沒有痕跡。如果真的存在兇手,會在移屍之後做那麼多復雜的清潔工作么?
6.Ed找到這些人之間的關聯,竟然是生日都在5月10號(之前有金牛座的小伏筆);並且每個人的名字都是美國地名。
到這里還有相信是真的存在現實中的殺手么?什麼樣的殺手能這么湊巧的找到這些人並把它們困在雨夜的motel並用種種不可能的手法殺害大家么?
此時,司機Ed的腦海中忽然響起了那首胖犯人自己編的詩,兩條線索以奇妙又合理的結合起來了,原來大家都是胖犯人腦海中分裂出的人格,並因葯物治療而在一個個合並消失中——這不是謀殺案而是人格的自我治療,強的人格消滅整合弱的人格!這不但解決了從開始觀眾的疑惑,而且推出了新的問題:剩下的4人格中有一個是殺人犯,不能讓它留下。
於是,假警察的身份被揭穿,經過一番爭斗,假旅店老闆被殺,而司機和假警察同歸於盡。最終剩下Paris開車離開motel。
此時,回過頭分析這些人物的人格象徵:
(被殺害的順序表示了胖子內心人格的強弱)
1.過氣女明星:象徵著胖子心中社會虛偽自私的部分,是很弱勢的人格,最先被消滅掉了。
2.年輕丈夫Lou:年輕的新婚男子,象徵著胖子理想中的親生父親。然而在他的現實生活中這個人並沒有給他留下多大影響,於是只是一個模糊的形象,很快就消失了。
3.連環殺人犯:從心裡醫生的敘述中我們可以得知,胖子正是因為小時候看到變態殺人才受刺激到心理扭曲的。於是這個形象代表了在胖子小時候殺人的那個犯人,他看起來就凶惡,並很快被殺。
4.懦弱的父親:胖子的真實生活中缺乏父愛而母親又是妓女,於是他擅自捏造了這樣一個繼父的形象,懦弱,卻最終因為救孩子而死。
5.母親:胖子對自己現實中母親的印象只有妓女和很忙,於是他捏造了這樣一個理想的母親形象,這個母親有點強勢也明確愛他,卻最早就出事故了,完全沒能力照顧他。
6.年輕妻子Ginny:可以說母親在胖子生命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於是他塑造了一個完美卻無法做什麼的母親來愛他,又塑造了Ginny這樣一個有點神經質假裝懷孕的年輕妻子來照顧他(片中無數鏡頭都是ginny在摟著、安慰著小男孩timmy,並且為了保護他逃走而死)
下面進入4個主要的也是活到後半段的心理人格:
7.Larry:這個人可以說是胖子人格中最像正常人的部分:他看正常的綜藝節目、貪財、膽小、懦弱,卻也從沒干過什麼真的壞事,最像現實世界的芸芸眾生。他直覺的厭惡妓女paris,卻也幫助paris來對抗假警察,最終被假警察殺死。
8.假警察:胖子塑造了假警察這個人格,他負責承擔在過去殺害6個人的罪行。胖子就是受年幼時見到殺人犯刺激才心理扭曲,他自己長大後卻也犯下了相同的罪孽,兩個人的犯罪檔案擺在了一起,胖子內心卻不願意承認自己也變成了當年那個變態那樣的殺人犯,於是在內心吧這個人格偽裝成一個警察。然而這個假警察最終要和真正的警察對決。
9.司機(真警察):這個司機可以說是所有正面形象的化身,胖子為自己塑造的完美形象。他雖然無意中撞了人(這個情節的安排,也許是胖子的正面人格願意讓自己相信自己的殺人行為是無意的)卻勇於承擔責任,有能力幫助保護身邊的人。他因內心的譴責脫離了警察的退伍也顯示了和假警察的區別。也只有他這個男性人格善意的對待Paris。這個人格是胖子對自己的理想。最終和假警察同歸於盡。
10.妓女Paris:這個人格集中了胖子內心對母親是妓女這個事實的所有執念。她用身體騙錢,她受人歧視與輕視。她也同時希望改邪歸正,能夠單純的回老家種橘子,而司機殺死了假警察,滿足了她的願望。
然而,此時細心的觀眾一定有疑問,如果多重人格的胖子最終真的將他所有人格整合成一個,最終被留下的為什麼是Paris這樣一個曾經當過妓女的女性?是的,motel里有11個人,可是心理學家卻只發現胖子的十個人格(9個善良1個邪惡)。
最終出現了胖子最深層的人格:那個10歲的小男孩,他的母親是一個無暇照料他的妓女,他無法原諒自己的母親,他目睹了一個連環殺人犯的殘忍行徑,他長大後犯下了同樣的罪行,他深藏在自己的心底——一邊原諒自己,一遍懲罰自己,一邊偽裝自己,一邊保護自己。
終於,只剩自己。
PS 想要了解關於人格分裂的更多故事,可以看心理學小說《24重人格》。每個人格的出現都有其深刻意義。專業學習心理的也許可以介紹更多相關知識。
Identity / 致命ID
你認為這篇評論: 有用 1641 沒用 60
第 1 /4頁
|
下頁
收藏本頁
分享給好友
致命ID觀後感
| | 2012-12-10 06:37
返回搜索結果
網路首頁
設置與反饋
轉碼聲明
9. 致命魔術影評
影片《致命魔術》就是這樣一部詳細描繪魔術師間斗爭的故事片。
嚴格來講,《致命魔術》並不是一部科幻電影,雖然它包含了科幻電影中的一些元素。影片講述了兩位頂尖魔術師對同一魔術《真人大挪移》的不同理解,從而互相為了得到對方秘密而作出的一切不擇手段的事情,其中也包括兩個人為從技巧上壓倒對方而對《真人大挪移》進行的不同角度的探索。
然而魔術師之一也就是發明《真人大挪移》的阿爾布萊德一直在勢力方面處於弱勢,同時他也不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可是,阿爾布萊德卻在影片的最後向自己的對頭安吉爾揭秘了魔術的精髓:好魔術的代價就是作出犧牲。我想這就是影片要告訴我們的,成功的代價就是犧牲。
影片的懸念鋪設十分頻繁,大部分以先出結果再解以後的形式。雖然在影片中鋪設懸念是一種吸引觀眾的好方法,但是在《致命魔術》中,這種懸念的鋪設方式則使影片顯得有些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