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海德和夫人周蘇菲:半個世紀的紅色戀人
1933年,一個大眼睛高鼻樑的美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從事醫療工作。這個當年23歲的美國大男孩可能也沒有料到此生和中國的不解之緣。第一位加入中國 *** 的外國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加入中國籍的原外籍公民,唯一一個參加過紅軍、八路軍、 *** 的西方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顧問、中國麻風病防治協會會長、「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一百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稱號獲得者……
這個美國人改名馬海德,有了在中國傳奇的一生,在中國生活的55年裡,他用自己的努力幫助了太多的中國人。
在中國,他也擁有了美麗賢惠的妻子周蘇菲,他叫旅做她「妹子」,她稱他「馬」,相伴了半個世紀的愛人蘇菲已經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但和馬的愛和點滴回憶一直在她心裡。
「我們永遠不會分開」
蘇菲老人一頭灰白發,一件紅色中式襖,雖然已經93歲,但皮膚光澤,歲月並沒有隱藏老人曾經的美麗。
1939年,19歲的周蘇菲因積極宣傳反內戰,上了 *** 特務的黑名單,為了安全,地下黨組好鎮高織將她送到了延安。剛到延安,蘇菲進入「魯藝」上學。
「我到了陝北以後水土不服,重感冒,發高燒,鼻子不通,夜裡不能睡,就去找醫生。」推開醫務室的門,蘇菲遇見了大家都在相傳的美國大夫馬海德。「他穿著舊灰布軍裝,打著綁腿,鬍子拉碴,但很帥氣,除了高鼻子大眼睛之友尺外,和那久經沙場的紅軍戰士沒什麼兩樣。」
馬海德畢業於巴內瓦醫科大學,博士,1933年,他來到中國上海從事醫療工作。1936年,經宋慶齡介紹,和著名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一起到達延安。1937年2月,這位年輕的國際友人加入了中國 *** 。從此,他和中國融為了一體。
面前美麗的蘇菲吸引住了馬海德,「他給我開葯,特別細心,比如點鼻子的葯,配了兩瓶紅色和綠色的葯水,還不知道他從哪找到了一張很漂亮的信紙,歪歪扭扭寫了幾個中國字,希望你趕快恢復健康,恢復你美麗的笑容。」
馬海德的細心贏得了蘇菲的關注,她開始了和馬海德的更多接觸,「他是個很溫柔的人,有知識,儒雅,打球、跳舞,什麼都會,還非常尊重人。」
近一年的接觸後,1940年3月1日,蘇菲成了馬海德的妻子。雖然在特殊年代,浪漫的馬海德還是要求給妻子一個明確的身份,「在革命隊伍里,結婚都是打報告,批准了就行,他卻非要正式一點,帶著我去邊區下面的民政廳辦了結婚證,結婚證是用最普通的新聞紙印刷的。」
結婚證是兩份連在一起的,民政廳的辦事人員正要把兩份剪開,馬海德馬上阻止,「別剪開,我們永遠都不會分開。」
相 濡以沫婚後的生活很簡單,馬海德一直在醫療戰線上忙碌,他負責在延安籌建了陝甘寧邊區醫院,無論誰找他看病,馬海德都會盡心醫治。
蘇菲則回到魯藝學習。
戰爭年代,唯有每個周末夫妻兩人才可以短暫的團聚一下,過禮拜六便成了延安夫妻團聚的代名詞,「每到周末,我們就在家裡招待好朋友,當時邊區一個家庭一個月才一點肉,大家就把肉湊在一起,做一臉盆米粉肉,我們還會在空地的柱子 上掛上煤油燈,天黑了大家就跳交誼舞,非常快樂。」
新中國成立後,馬海德申請加入中國國籍,成為第一個加入中國籍的外國人,1950年,他被任命為衛生部顧問,開始投入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工作。
蘇菲則開始從事電影工作和話劇演出,常常要隨劇組到外地拍戲。雖然和馬海德分開兩地,但蘇菲從未缺少過丈夫的關心。
「那時候沒有電話,寄信的周期也比較長,但不管我回不回信,馬每周都會給我寫信。」蘇菲記得,一次馬海德寄來一張兒子周幼馬的照片,看著照片上兒子單薄的衣服,蘇菲有些揪心,「我顧不上孩子,馬也忙,那時候小孩子的衣服都是大人做,我沒時間給孩子做,特別愧疚。」沒想到,一段時間以後,馬海德很快寄來幼馬新的照片,照片上,幼馬已經穿上了新衣。
呵護著妻子的同時,馬海德終日忙碌,新中國成立初期,馬海德帶領防治性病的醫療隊走遍了全國各地,取得了全國范圍內基本消滅性病的成果。
抗擊麻風病
這以後,馬海德投入了防治麻風病的戰斗,這場戰斗一直持續到他生命終結。
當時中國約有50萬麻風病人,主要分布於廣東、福建、江西、江蘇等省。新中國成立前, *** 部門組織的對麻風病人的醫療救治幾乎是個空白。1956年, *** 中央把「積極防治麻風病」寫進《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曾經為防治性病跑遍了全國邊遠地區的馬海德,又開始率領醫療隊深入基層展開調查。
「那個年代,麻風病是無葯可治的,如果一個村子發現一個麻風病人,整個村子都會陷入恐慌,由於多數病人都生活在偏遠的山區,我想和他一起去看看麻風病人,他反對了很多次,最終還是同意了。」
沒有工作的時候,蘇菲就和丈夫並肩作戰,在一旁支持著丈夫。
「馬給麻風病人做檢查會用手去觸摸病人皮膚潰爛的部分,別的醫生大多全副武裝,他們看到馬在接觸過病人後用肥皂仔細洗幾遍就沒事了,慢慢打消了對麻風病的恐懼。」
有一年的春節,河北省望都麻風病院,馬海德給麻風病人拜年,他主動和病人握手,一個病人卻不肯伸出手來,「馬大夫跟你握手呢,你倒是伸手呀。」
聽見一旁人的話,患病的老漢哆哆嗦嗦伸出手來,就在和馬大夫的手握在一起的時候,老漢淚流滿面,「自打我得這個病,多少年了,沒人敢跟我握手,您是第一個。」
幾十年裡,馬海德走遍了全國大大小小的麻風病院,籌建了很多新的麻風病醫院,治療麻風病的技術也有了突破,採用聯合化療法,患者只要吃三天葯就可以基本消除傳染性,殺滅體內大部分的麻風病菌。
1985年,馬海德主持召開了中國第一屆國際麻風學術交流會,就此,「中國麻風病協會」和「中國麻風病防治基金會」成立,馬海德出任會長。
從新中國成立到馬海德去世,他把全部的心血投入到防治麻風病工作上,中國基本上控制了麻風病,麻風病人從近50萬人下降到每年發現現症病人不足兩千人,治癒病人21萬人。
臨終牽掛
1976年,馬海德被確診為前列腺癌。但和病魔斗爭的過程中,他從未放棄過和麻風病的斗爭。
「從1976年到1984年,馬大夫陸續做了8次大手術,好幾次情況都不樂觀,可病情稍微好轉一點,他又開始忙,到處看病人,還去國外為基金會募集資金。」
去世前的半年,馬海德被癌症折磨得體重掉了30公斤,直到1988年,他暈倒在北戴河的三省會議會場上。
他被送進協和醫院,「按照他的要求,我們每天探視時會把寄來的報紙和信給他,方便他繼續在病床上辦公,馬頭腦還很清楚,在病床上口述,秘書幫他速記,一兩個小時能口述十幾二十封信,後來他索性讓我們把打字機搬到病房,以便自己可以打些簡單的復信。」
蘇菲記得,有一封信是廣州山溝寄來的,那個麻風病患者在信里說,山溝很苦,沒有菜吃,以鹽水泡飯為生。「馬看完信就哭了,讓我立刻幫他記錄,他口述給這個病人回信,還打算給廣東省領導寫信,請求他們幫助這個患者。」蘇菲幫著丈夫記錄,卻不知道這成了丈夫的最後一封信,口述完畢,馬海德高燒不退。
不久後的一天,馬海德的侄子從美國寄來一筆錢,他顫巍巍地告訴蘇菲,「妹子,這是給麻風病人的錢,不容易,一定要管理好基金會的錢。」
那天開始,馬海德陷入昏迷。9月2日,去海牙出席第十三屆國際麻風病會議的代表出發前,馬海德囑咐大家,要多學習別的國家的技術,而後再度昏迷。
9月23日,馬海德在病床上得到了衛生部授予的「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光榮稱號。9月26日,馬海德78歲生日,病床上的他突然睜大了眼睛很大力氣地問,「去海牙的人回來了嗎。」「他們回來了。」 馬海德聽見蘇菲的回答,又安詳地閉上了眼睛,一旁的蘇菲卻無法忍住淚水。
10月3日,丈夫馬海德走了,留下蘇菲,一生想念著丈夫,延續著丈夫對麻風病人的貢獻,完成了丈夫未完成的籌建一個專門獎勵麻風病醫護人員的基金會。
⑵ 綠光森林裡面蘇菲得的是什麼病
蘇菲感染的Pseudomonas病菌,其實是一種常見的病菌,它喜好生存在潮濕環境中,通常分布於泥土,水,森迅空氣以及植物上,經由傷口傳染,就像蘇菲是藉由被森林中的植物割傷,經由傷口傳染。 Pseudomonas初期感染狀況為發燒,體力較讓氏弱。治療的方式要給予適用的抗生素,因此菌頑強,會產生抗葯性,可能病情暫時控制下來,但又會病發。所以病菌使用的抗生素因人而異,完全要針對單一case處理。 Pseudomonas最可怕的是衍生其他的病症,如感染到血液,會引起菌血症,最好的方式就是建議病人隔離,因為病人太虛弱,跟外界接觸會因為感染而死亡。另外菌血症沒控制好,會變成敗血症,那樣死亡機率就高達80%。蘇菲的狀況即是擔心衍生為敗血症而導致死亡,所以醫生建議住院隔離將危險降低,除此之外,如果Pseudomonas持續感染到其他部位,因起器官功能病變,治癒的希望就是不斷換葯,找出一種對病人有效的辦法。 最後如果Pseudomonas一直無法穩定控制,變此滑此種成masa,masa詞代表對太多抗生素產生抗葯性,完全無解葯的病菌,病人到此只有死路一條,幾乎沒有機率可以存活,這也正是院長目前為蘇菲所擔憂的病症變種狀況。
⑶ 能說說,電影《兩小無猜》劇情到底講的是什麼
小男孩朱利安遇見了小女孩蘇菲,從年少到成人,彼此相愛卻不敢說出來的愛情悲劇。
《兩小無猜》是楊·塞謬爾執導的一部法國電影,吉約姆·卡內、瑪麗昂·歌迪亞、吉爾·勒盧什主演。影片於2003年9月17日在法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失去母親的小男孩朱利安遇見了新搬家來的波蘭小女孩蘇菲,從年少到成人,彼此相愛卻不敢說出來的愛情悲劇。
故事看起來荒誕而瘋狂,但就是這樣毀滅性的愛戀,以及導演夢幻般的拍攝手法,深深地打動了許多觀影者。
(3)法國電影女主蘇菲癌症擴展閱讀:
《兩小無猜》的現實中的後續:
雖然在法國影片《兩小無猜》的片尾,男、女主角的愛情最後以悲劇收場;但在影片上映的10年後,當年出演男、女主角的吉約姆-卡內和瑪麗昂-歌迪亞在洛杉磯街頭忘情熱吻,讓網友直呼:「又相信愛情了!」
2003年,《兩小無猜》這部電影正式為瑪麗昂-歌迪亞打開了通向世界影壇的大門,自此成為國際知名的法國影星,也因為這部影片,她與吉約姆結為好友。盡管當時兩人互相欣賞,但並未擦出愛的火花。
2006年,吉約姆離婚。不久之後,吉約姆與瑪麗昂開始約會。2011年5月,瑪麗昂在巴黎誕下了兩個人的愛情結晶Marcel。如今,兩人的街拍中不僅僅能看到他們投向對方愛戀的目光。
⑷ 特工蘇菲在哪部劇中死了
超級女特工中的女叛徒獄中自殺了:
《超級女特工》是由讓·保爾·薩羅米執導,蘇菲·瑪索、瑪麗·吉蓮等主演,是戰爭電影,於2009年4月28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故事講述了Louise等五位女特工為營救落入敵手的英地質學家,刺棗敗殺德軍軍官、力挺諾曼底登陸的真實故事。
蘇菲·瑪索飾演的Louise是個漂亮的女人,在納粹佔領家鄉巴黎的時候毅然加入前岩基了法國抵抗組織(FrenchResistance慧謹Force)。
柯林·李斯飾演的英國間諜將她帶到倫敦並交給她了一項特殊的任務,從納粹的手裡營救一位被軟禁的英國武器專家。
Louise領導了一個「全女班」的間諜小組負責這項任務Gaelle(黛博拉·弗朗索瓦飾)懂得爆破技術。
Jean(茱莉·德帕迪約飾)是位將個人生死放在國家命運之上的街頭流鶯,Suzy(瑪麗·吉蓮飾)仍在和德國軍官戀愛,電影在二戰時期法國抵抗組織的女間諜Lise Villameur真實事跡的基礎上加工改編,展現了戰時法國女性的聰明與魅力,以及令人動容的勇敢。
⑸ 有誰能告訴我法國電影《不要回頭》的寓意是什麼看了兩遍都沒看懂!猶其是結局。
這是莫妮卡貝魯奇和蘇菲瑪索兩個女神出演的片子,怎能不看呢?
結果我花了將近兩個小時看完以後,活生生的沒看懂。起初我以為是兩個人都發生了同樣的事,心有戚戚焉,就想起了《兩生花》,但看到後來發現不是的。所以我又覺得後來的情節是不是蘇菲在小說中虛構,又想起了《再生號》,結果看著看著,發現也不是。到後來看到車禍發生了,才知道肯定是有一個人死了,這讓我想起了《第六感》,是不是死了的人還覺得她沒死。但我還是從邏輯上解釋不了整部影片的架構。
這可不行,都看了成百上千部電影了,連部電影都看不懂,怎麼說得過去。雖然我很想上網查一查影評,但總覺得還是自己想通了過癮,要不然被別人點破了豈不是很沒勁。
於是我就躺在床上拚命地想啊,想啊,一定要把它想通。可是我實在是想不通,肯定是有一個人死了,但我不知道死的是哪一個。因為影片開頭是蘇菲活著,結尾是莫妮卡活著。
沒辦法,我只好上網查了一查。結果幾乎所有的人都沒看懂,有個別的號稱自己看懂了七八成,高興得不得了。也有人想到了《兩生花》,更多的人都是用什麼雙重人格啊,精神分裂症啊,鬼片啊,靈魂附體啊來解釋,也解釋不出個所以然來。有的呢,就批評導演批評影片,說「漏洞百出」之類的話。
不過也有說的對的,比如說翻譯很差,最後一句應該是「媽媽你在看什麼」,而不是「那個姐姐是誰啊」,我確實也被這破字幕誤導了。再比如,幾個人都提到是皮膚白的那個小女孩死了,所以我才可以確認是蘇菲死了。還有一個人提到,童年時心裡有創傷的人她對事物的印象會一直停留在童年時代。盡管他們在其他方面也都沒能解釋得通,但這幾點提示對我來說是相當的重要。
於是我又躺在床上想啊,想啊,從一點多想到三點多,終於想通了,把整個故事的情節全部都串起來了。
必須判斷出來,是莫妮卡沒死,蘇菲死了,這是前提。所以說看清楚那隻流血的手是誰的,和結尾的那個字幕翻譯正確是相當重要的。但你可能會問,開頭出現蘇菲是怎麼回事?這是因為小莫妮卡一直接受不了小蘇菲死了的事實,或者說很希望很希望蘇菲還活著,於是這些年來一直都把自己當作是蘇菲,注意,不是把自己想像成蘇菲,而是認為自己就是蘇菲。長大了之後,她也有了一個丈夫,有了兩個孩子,有了一個母親,還有了一份作家的工作。但這一切都因為工作上面的不順心而改變。
精神上的壓抑,漸漸地觸動了她在記憶深處的那根脆弱的神經。她開始發現,照片上的她好像是另一個面孔,而總是有個小女孩出現在她的視線中,甚至做惡夢。在這樣混亂的精神狀態下,脾氣自然不好,家庭生活就出現了問題,丈夫提出分居。她到母親那裡去,母親卻不在家,到麻將館找到,又忙於堆城牆,對她不睬不理。就這樣,精神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緊張,到了極度緊張極度脆弱的時候,她越能通感到那個埋藏已久的真正的自己,所以她感覺自己的臉在變化,在變化,直到她打開鏡子照,發現沒變才暫且緩了一口氣。
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人物需要解釋一下。第一個是她的丈夫。我開始也沒看明白為什麼看著看著她的丈夫變成另外一個男人了。後來才知道原來開頭出現的那個男人也是莫妮卡如同把蘇菲當作自己一樣「當作」的。那個男人其實是當時在車上的另一個小男孩,也沒死。那個在她童年時代印象最深的面孔,也就一直跟著她到她的生活中來,被她當作她的丈夫。實際上她丈夫跟她一樣是另外一個面孔,也就是後來開車送她到娘家的那個面孔。而她的母親,開頭出現的那個也是她童年時代的母親的面孔,也只是她印象中的,事實上跟她生活在一起的是那個白頭發的——她的養母。那個恍然出現在她的視線中的小女孩,是她童年時候的自己,也是印象,並不真實存在,象徵著她的記憶。這就是後來她為什麼跟著小女孩的原因,實際上是跟著自己的記憶。先前夜裡做惡夢,拉著她團團轉的小女孩,也是她的記憶牽扯著她團團轉。
在養母家,她發現了一張小時候的照片。上面有她親生的母親和姐姐,於是才有了後面她去老家找她們的情節。為什麼養母把門反鎖了不讓她走,其實怕她見到生母之後不回來了,畢竟養母對她有很深的感情。
終於,她找到了照片中的那個地方,但是生母已經假裝不認她了。而那個被她「當作」丈夫的面孔的男人,也就是當初同樣在車上的小男孩,因為事過好多年也不認識她了。後來去旅館找她,她還把他當作他丈夫,但男人只是來找個激情邂逅罷了。
小女孩又出現了,代表著她離記憶更近了。於是她跟著小女孩,事實是跟著記憶,一步一步地走進了童年的家。回到了當時,回到了車禍現場。她,她母親,小男孩在車禍中倖存下來,唯獨小蘇菲死了。小蘇菲是小莫妮卡深愛的姐妹,車禍的時候她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這其實象徵著一種「靈魂」的傳遞。小莫妮卡的心靈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她接受不了所發生的一切,於是離家出走後,就在靈魂之中一直把自己當作蘇菲,把童年時代身邊的人當作後來身邊的人,活到現在。
這里有一個場景,實際上是兩個場景的重疊,就是她在露天咖啡座那遇到一個白頭發的女人,也就是她的養母。一是當她小時候離家出走的時候,在這里遇到她,後來就成了她的養母。二是養母現在是過來接她,這兩個場景重疊到一起了。這就是為什麼小莫妮卡做了個打電話的手勢,就自己上火車去了。
小莫妮卡在換完衣服之後就變成蘇菲了,實際上這個過程象徵著她從那時候開始就把自己當作是蘇菲了,一直到現在。也象徵著她還習慣把自己當作蘇菲而存在。
但在她回到家裡的時候,推開門,看見丈夫兒女,兒女叫了聲「媽媽」,所有的一切,在這一刻真實了起來,她終於擺脫了心中的夢魘,找回了自己。最後,莫妮卡回望了一下蘇菲,也算是告別了那個存在於她靈魂之中的蘇菲,從此蘇菲不在她的靈魂中,而在她的心裡,她不再把自己當作蘇菲,而是保存著對蘇菲的記憶……
雖然我也用「靈魂」這個詞來作了解釋,但此靈魂絕非彼靈魂,可作為「深度的心靈」來解釋。所以,這絕對不是一部鬼片,也沒有任何的鬼出現。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於主角的心理。
總的來說,這部片子還是相當有看點。比如鏡子中的自己還是作為意識而存在的,而照片中的自己卻是作為事實而存在的,這都是導演費心所表現的細節。
想起了《停留》,那是主角在臨死前的一剎那腦海里對外界一切印象的解構和重演,也是在「存在於某一特定時刻的印象」上做文章。可惜我早先沒有看懂,後來看了影評才懂,覺得好遺憾喲!還好這一部想了很久終於自己能夠想通。
⑹ 「綠光森林」里蘇菲得的「MASA」病是什麼病
蘇菲的病是難纏的Pseudomonas,綠膿桿菌(p.aeruginosa)或稱銅綠色假單胞菌,是一種致病謹圓羨力較低但抗葯性強的桿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是傷口感染較常見的一種細菌。能引起化膿性病變祥拍。感染後因膿汁和滲出液等腔拆病料呈綠色,故名。綠膿桿菌(p.aeruginosa)屬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膚、腸道和呼吸道,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條件致病菌之一。
⑺ 綠光森林裡的蘇菲得的是什麼病
蘇菲的病是難纏的Pseudomonas(假單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綠膿桿菌)在分類上屬於假單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之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此菌屬種類高達140種以上,大部分為腐生菌或能導致植物病害,約有二十五種會感染人類,但多屬伺機性感染。綠膿桿菌是本屬之中研究最多最重要的院內感染致病菌。
因為它的外型呈棒狀,所以在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中把它分類在Aerobic Gram-Negative Rods and Cocci部門中。
aeruginosa為銅綠色的意思,因為大多數的綠膿桿菌會分泌兩種水溶性色素,一種為非螢光性、淡藍色的綠膿菌青素(pyocyanin)另一種則為淡綠色的螢光素(Pyoverdin,又稱為fluorescein),所以當傷口受到綠膿桿菌的感染,常會出現藍綠色的膿汁,此為綠膿桿菌名稱的由來。
根據目前的文獻報告,綠膿桿菌的致病機制可以總結為:綠膿桿菌經由傷口或呼吸道黏膜黏膜組織入侵宿主後,首先利用菌體表面的纖毛附著於細胞表面,菌體開始生長、繁殖,同時分泌許多毒素以及蛋白水解酵素。
這些蛋白水解酵素會破壞感染部位的組織提供細菌生長、分裂所需的養分,同時也分解宿主體內的補體、免疫球蛋白或細胞激素等有抗菌作用的防禦蛋白,使患者免疫系統不能發揮平時的防禦水準,不易消滅入侵的綠膿桿菌。
細菌數目不斷增加的結果,導致傷口附近養分的減少,此時有鞭毛的綠膿桿菌就開始往有充足養分供應的血流移動,此時蛋蔽腔帶白質水解酵素可能也有益於綠膿桿菌穿透血管壁,進入血流引起菌血症。
綠膿桿菌不斷分泌毒素或蛋圓喚白質水解酵素的結果,甚至可能導致細胞壁內毒素的成分經由血液循環到達各內臟器官。例如蛋白質水解酵素不斷分解有免疫抗菌作用的血清蛋白,使宿主無力跟綠膿桿菌作戰,再加上內毒素的影響使感染綠膿桿菌的死亡率常高達70%,高於其他常見的伺機性感染細菌。
綠膿桿菌會因為不同的感染途徑而引發不同的病症:若其污染到插管器材將導致泌尿系統感染;在進行脊椎穿刺時感染將導致腦膜炎;且因為其對於白血球有抑制或破壞的功能存在,故當接受抗癌葯物或燒傷病人受到感染時,有引發敗血症的可能,其死亡率將超過80%,可說是醫院中極為棘手的致病菌。
目宏蘆前在醫院當中對可能被綠膿桿菌污染的器具是由石碳酸或戊二醛來做消毒;而在治療方面多采amikacin,gentamicin,tobramycin以及colistin ,而以gentamicin和carbenicillin混和治療的型態最為廣泛,效果也最顯著。
⑻ 電影潛規則 女主角 蘇菲 的 詳細資料及照片
蘇菲·瑪索(法語:Sophie Danièle Sylvie Maupu,1966年11月17日~),童星出身的法國知名女演員,1966年生於法國巴黎,家境普通。1980年,14歲的她首次在青春電影《La
Boum》擔任主角。這部電影讓蘇菲·瑪索一夜成名,成為在法國和很多歐洲國家炙手可熱的青春偶像,美稱「法蘭西之吻」。1983年,她獲得凱撒獎「最具前途女藝人」。1982年,蘇菲16歲,出演電影《第一次接觸》的續集。續集的風格不如第一部風趣,甚至有些傷感,但仍是再次提高了蘇菲的名氣。1995年,蘇菲·瑪索在電影《勇敢的心》中成功飾演勒伊莎貝爾公主一角,開始成為一名國際性巨星。1997年,蘇菲·瑪索出演安娜·卡列尼那一角,被評論界認為是電影史上對這一人物最傑出的塑造。在此之後,她又陸續參演《仲夏夜之夢》和007系列電影《黑日危機》。
中文名:
蘇菲•瑪索
外文名:
Sophie Marceau
別名:
Flatfoosie
國籍:
法國
出生地:
法國巴黎
出生日期:
1966年11月17日
職業:
演員、歌手、作家、導演、編劇
代表作品:
《初吻》、《芳芳》、《安娜卡列尼娜》、
《超級女特工》、《心火》
主要成就:
獲凱撒獎最具希望青年女演員獎
威尼斯電影節國際電影評委會獎
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等五項大獎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
第26屆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法語電影節的公眾獎
星座:天蠍座
血型:A型
身高 :
173 厘米
體重:
57 公斤
三圍:
B34-W24-H34
最喜歡的國家:
法國
現任伴侶: 克里斯托弗·蘭伯特
⑼ 《蘇菲的選擇》有這部電影嗎如果有我要簡介
有這樣的一部電影
蘇菲是一個擁有痛苦過去的波蘭女子。在納粹集中營里,她選擇了讓兒子活下來,而把女兒推向了焚屍爐;她像一隻搖尾乞憐的小狗,賣命地為納粹列印屠殺猶太人的報告;她忍受著德國醫生、看守、甚至女管家的調戲、強暴、變態的凌辱;她違心地用自己的色相去誘惑納粹司令官。恐怖、恥辱、罪惡和絕望的陰影籠罩著一顆碎裂的心靈。
戰後,她在美國與猶太人內森相愛。他們瘋狂地做愛,就像發狂的野獸在撕咬、搏鬥,彷彿在釋放最後的生命之火。多疑、狂躁的內森經常辱罵、毆打蘇菲;蘇菲懷著對猶太人負罪的心情,默默地承受著情人的暴虐,以解脫沉重的精神負擔。每每如此,他們的精神和肉體,痛苦和快感,才交織著達到高潮。
深愛她的作家丁哥帶她離開了內森。但她卻在一次狂熱的做愛之後,選擇了回到精神已經失常的內森的身邊,重登那交織著痛苦與歡樂的眠床,擁抱著走向死亡……
美國大學生的必讀書目,西方小說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二十世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之一。
獲198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位列美國蘭登書屋「20世紀100部經典英語小說」名單。其它入選作品包括《永別了,武器》、《第二十二條軍規》、《洛麗塔》等。
威廉·斯泰隆超越了自己的現實世界並跨越歷史和文化的界限,無論文學評論家和讀者都同樣將他推舉為繼海明威、福克納之後時代的最偉大作家。
⑽ 電影女主叫嗦菲的有什麼電影
索菲的抉擇 蘇菲亞的選擇 蘇菲亞的抉擇 蘇菲的選擇 更多外文片名: A Escolha de Sofia.....Brazil / Portugal Le choix de Sophie.....Canada (French title) / France Sofijin izbor.....Croatia / Serbia I eklogi tis Sofi.....Greece La decisión de Sophie.....Spain La scelta di Sophie.....Italy Sofien valinta.....Finland Sophie's Keuze.....Netherlands Sophies Entscheing.....West Germany Sophies val.....Sweden Sophies valg.....Denmark Wybór Zofii.....Poland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片長: 150 min / Canada:157 min (Ontario) 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對白語言: 英語 / 波蘭語 / 德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 單聲道 級別: Canada:14A / Australia:M / Finland:K-16 / Germany:16 / Sweden:15 / UK:15 / USA:R / Singapore:NC-16 / Argentina:16 / Iceland:12 / South Korea:15 / Singapore:PG (cut) 製作成本: $12,000,000/estimated 版權所有: (ITC Films Inc.)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艾倫·J·帕庫拉 Alan J. Pakula 編劇 Writer: 艾倫·J·帕庫拉 Alan J. Pakula 威廉·斯泰倫 William Styron ....novel 演員 Actor: 梅麗爾·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Sophie Zawistowski 凱文·克萊恩 Kevin Kline ....Nathan Landau 彼特·麥尼科 Peter MacNicol ....Stingo 約翰·羅斯曼 John Rothman ....Librarian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美國 USA 1982年12月8日 西班牙 Spain 1983年3月4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83年3月25日 丹麥 Denmark 1983年3月25日 法國 France 1983年3月30日 芬蘭 Finland 1983年4月1日 瑞典 Sweden 1983年4月1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83年4月21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83年5月6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83年8月18日 匈牙利 Hungary 1985年10月3日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Incorporated Television Company (ITC) [英國] Jadran Film [克羅埃西亞] 發行公司: Associated Film Distribution [美國] Editora Europa [巴西] (Brazil) (DVD) 環球影業 [美國] Versátil Home Vídeo [巴西] (Brazil) (DVD)/(Brazil) (VHS) CBS/Fox Video (1984) (Belgium) (video) CBS/Fox [美國] (1984) (USA) (VHS) CBS Television Network (1986) (USA) (TV) (original airing) Maple Pictures [加拿大] (2007) (Canada) (DVD) 其他公司: Clein & Feldman Associates publicity Computer Opticals Inc. [美國] titles and opticals Navarro-Bertoni Casting Inc. [美國] extras casting Camera Mart Inc. [美國] stage facilities and proction equipment Jadran Film [塞爾維亞和黑山] location shooting: Yugoslavia Panavision, Dallas [美國] lenses and panaflex camera Photomagnetic Sound Studios sound (as Photo Magnetic Sound Studios) Technicolor [美國] color Titra Film New York subtitles 內容簡介 影片描述的是一位在二次大戰期間遭納粹迫害的波蘭女子蘇菲。在戰爭結束後,她和男友納森移民美國紐約的貧民區,在那結識了同樓的年輕美國作家斯庭哥。蘇菲和納森經常吵架,最初這種情況常令斯廷哥感到不安,後來彼此之間成了好友。 斯庭哥不知不覺愛上了蘇菲。一次誤會使蘇菲以為納森自殺身亡了,十分悲痛。斯庭哥為了安撫蘇菲,便把她帶到華盛頓,並准備到南方的老家與她共同生活。蘇菲謝絕了。因為過去的隱痛時時在心頭閃現:在集中營里,納粹曾經強迫她在兩個子女中殺一留一的選擇,否則兩個孩子都將殺死。蘇菲的心如被刀絞,結果蘇菲選擇了兒子。即使蘇菲又屈從於好色的納粹軍官,後來兒子仍未能倖免一死,從此,蘇菲對重組家庭心灰意冷。第二天,蘇菲和納森都自殺了。 人的命運有時那以捉摸,當人們需要對自己的命運作出選擇的時候,往往是十分殘酷。蘇菲是一個容貌美麗的女子,但她的內心深處隱藏了不為人所注意的負罪感。在她的一生中,曾經有過兩次不得不在自己心愛的人中間作出致命的選擇,集中營里她被迫在兩個子女中選擇一個生存者,這對一個母親來講太殘酷了。這是蘇菲遷居美國後,在與真摯的斯庭哥相處時回憶起幸酸的往事。影片以閃回鏡頭追溯她在那裡的悲慘遭遇,這就使蘇菲在紐約的第二次命運的選擇,以強烈的感情色彩來沖擊每一個觀眾。蘇菲面臨兩個男人的愛情的選擇,痛苦的經歷使她在怪僻的情人和忠實的追求者的愛情中徘徊。最終她選擇了一起出生入死的但心情消沉的納森。然而,他們兩都不能擺脫惡夢般的回憶而雙雙自殺。 我不得不為影片的女主演梅麗爾.斯特里普的演技感到驚嘆!她以其豐富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把蘇菲的復雜的內心活動,表現得栩栩如生。她若有所思的苦笑,手指神經地插人發間,說話中的突然停頓,欲言又止...等等,演得層次分明,質朴自然。傑出的表演使她獲得1982年的奧斯卡最佳女主演金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