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布拉格戰役的1945年
1945年5月6—11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烏克蘭第1、第4、第2方面軍為合圍和粉碎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軍集團和解放捷首都布拉格而實施的一次進攻戰役,也是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次進攻戰役。
柏林戰役結束後,對粉碎繼續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抵抗的德軍集團形成了有利的戰役戰略形勢。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科涅夫),以中央各集團軍前出至德累斯頓以
北及其東北30—50公里地域後,深遠包圍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左翼。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大將)前出至克爾諾夫、什特思貝克、新伊欽、茲林以北一線。烏克蘭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在布爾諾以西及其以南作戰,從南麵包圍了德軍集團右翼。3個烏克蘭方面軍共轄20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3個坦克集團軍、3個空軍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1個獨立軍、5個獨立坦克軍、1個機械化軍和1個騎兵軍。其中包括波蘭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1、4集團軍和捷克斯洛伐克第1軍。參加戰役的軍隊計有200餘萬人,火炮和追擊炮305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輛、飛機3000餘架。
蘇聯紅軍當面德軍集團包括「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陸軍元帥舍爾納)所屬坦克第4集團軍,第17集團軍、坦克第1集團軍和倫杜利奇上將指揮的「奧地利」集團軍群一部(第8集團軍、黨衛坦克第6集團軍)。德軍集團總兵力90餘萬人、火炮和追擊炮,97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900輛、飛機1000架。德軍統帥部指望盟國之間發生分歧,指望與美英統治集團進行勾結,因而為在捷克斯洛伐克盡量拖延時日而採取了一切措施。德軍統帥部的計劃是對蘇聯紅軍進行頑抗,但為英美軍敞開戰線。德軍曾為此直接同西方國家談判。但是這些計劃為蘇聯紅軍的迅猛進攻所打破。5月1—5日期間,捷克斯洛伐克各地爆發了人民起義。5月5日晨,布拉格也爆發了人民起義。德軍統帥部調遣「中央」集團軍群重兵鎮壓捷克斯洛伐克首都的起義。起義者的處境很困難。他們向蘇聯紅軍和盟軍統帥部求援。情況要求在最短期限內粉碎仍在抵抗的德軍集團以便支援布拉格勞動人民的武裝起義。
戰役企圖是:對布拉格實施數個猛烈的向心突擊,合圍和分割該市以東德軍集團主力,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切斷「中央」集團軍群向西和西南的退路。烏克蘭第1方面軍以3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第13集團軍(司令為普霍夫上將),近衛第3(司令為戈爾多夫上將)、第5集團軍(司令為扎多夫上將),2個坦克集團軍近衛坦克第3(司令為雷巴爾科坦克兵上將)、第4集團軍(司令為為列柳申科上將),2個坦克軍(坦克第25軍、近衛坦克第4軍)和5個突破炮兵師,由里薩地域向特普利采、布拉格總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第28(司令為盧欽斯基中將)、第52集團軍(司令為科羅捷耶夫上將)組成的突擊集團,由格爾利茨西北地域向齊陶、姆拉達—博萊斯拉夫、布拉格總方向實施第二個突擊。波蘭第2集團軍從卡門茨、內施維茨一線向皮爾納總方向實施第三個突擊,從東南迂迴德累斯頓。空軍第2集團軍(司令為克拉索夫斯基空軍上將)對進攻軍隊實施航空火力支援和航空兵掩護。烏克蘭第2方面軍以4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近衛第7(司令為舒米洛夫上將)、第9集團軍(司令為格拉戈列夫上將),第53、第46集團軍(司令為彼得魯舍夫斯基中將),1個坦克集團軍(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司令為克拉夫欽科坦克兵上將)、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近衛騎兵機械化第1集群),由布爾諾以南地域向布拉格實施突擊。第40集團軍(司令為日馬琴科中將)應與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協同,向奧洛穆茨方向發展進攻。空軍第5集團軍(司令為戈留諾夫空軍上將)實施航空火力支援。烏克蘭第4方面軍應與烏克蘭第2方面軍協同,繼續消除奧洛穆茨突出部,以第60(司令為庫羅奇金上將)、38集團軍(司令為莫斯卡連科上將)向奧洛穆茨實施主要突擊,並以近衛第1集團軍(司令為格列奇科上將)繼續向新伊欽、霍德斯拉維采進攻,以第18集團軍(司令為加斯季洛維奇中將)向維拉什斯凱—梅濟日奇、比斯特日采進攻。以此為烏克蘭第4方面軍全部兵力和捷第1軍爾後從東面進攻布拉格創造有利條件。空軍第8集團軍(司令為日丹諾夫空軍中將)對進攻軍隊實施航空火力支援。
戰役准備是在極短期限內進行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近衛坦克第3、4集團軍和各步兵兵團在3晝夜內完成了100—200公里的行軍,從柏林附近開至德累斯頓西北的出發地域。烏克蘭第2方面軍也進行了頗大規模的變更部署。軍隊整修了武器和技術裝備,補充了油料、彈葯儲備。指揮員和政治機關動員軍人迅速和模範地完成所面臨的戰斗任務,反復向他們講解了蘇聯紅軍對仍然處於被佔領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履行解放使命的意義。
5月6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右翼乘德軍在一些方向退卻,轉入了追擊。各先遣支隊擊潰了德軍後衛,迅速前進,為主力開辟道路。蘇聯紅軍的戰斗行動晝夜不停。提高進攻速度的必要性是由以下兩個情況所決定的:第一,需要阻止德軍西逃,第二,布拉格的處境越來越危急。他們遭到鎮壓和布拉格被撤退的德軍破壞的危險增大了。5月7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左翼和中央軍隊的波蘭第2集團軍,第28、第52、第31(司令為沙夫拉諾夫中將)、第59集團軍(司令為科羅夫尼科夫中將)開始進攻,這一進攻發展順利。5月8日,蘇聯紅軍攻佔德累斯頓,波蘭第2集團軍佔領了包岑,第52集團軍佔領了格爾利茨。方面軍右翼各集團軍解放了特普利采、比利納、莫斯特等城市。
烏克蘭第2方面軍攻佔了茲諾伊莫、米羅斯拉夫、亞羅梅日采三市,並繼續從東南面進攻布拉格。烏克蘭第4方面軍於5月8日佔領了奧洛穆茨,隨後其所屬軍隊於5月9日晨與烏克蘭第2方面軍部隊會合。
5月8日夜間,烏克蘭第1方面軍所屬近衛坦克第4、第3集團軍挺進80公里,拂曉,其先遣部隊從行進間沖進布拉格。5月9日晨,該方面軍近衛第3集團軍和第13集團軍的先遣部隊亦隨之進入該市。同日,烏克蘭第2、第4方面軍的快速集群,以及烏克蘭第4方面軍第38集團軍快速集群的先遣支隊也進入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捷獨立坦克第1旅的坦克兵在該集團軍快速集群編成內參戰。在爆發起義的布拉格各戰斗隊積極支援下,蘇聯紅軍於5月9日完全解放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
5月10日,蘇聯紅軍繼續在所有方向迅猛推進。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一天內前進40公里,俘虜德軍官兵約8萬人。在德累斯頓、施特里高、格爾利茨、利貝雷茨的機場繳獲德軍飛機272架。近衛騎兵第1軍(軍長為巴拉諾夫中將)在開姆尼茨地域,近衛坦克第4集團軍一部在羅基察尼地域(比爾森以東)分別與美軍接觸。近衛坦克第4集團軍基本兵力向布拉格以南推進,前出至貝內紹夫地域,與烏克蘭第2方面軍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會合。烏克蘭第2方面軍左翼兵團於發展進攻中在皮塞克地域和捷克布傑約維采地域與美軍部隊會師。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軍集團幾乎全被合圍。只有「奧地利」集團軍群在該集團兩翼行動的幾個師逃到了美軍作戰區。被圍德軍失掉突圍西逃希望後,開始放下武器。5月10—11日,德軍基本兵力就俘。在消滅德軍被圍集團的同時,烏克蘭第1、第2方面軍在與美軍第3集團軍會師之前繼續向西推進。5月11日,其所屬軍隊在烏克蘭第1方面軍地帶卡羅維發利地域和克拉托維地域與美軍部隊接觸。
點評:布拉格戰役是蘇德戰爭中的最後一個戰役。烏克蘭第1、第4、第2方面軍俘德軍官兵約86萬人,其中包括60名將軍。在極短期限內進行戰役准備,並進行復雜的戰役變更部署,是布拉格戰役的突出特點。這次戰役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山林地條件下使用坦克集團軍實施深遠而迅速的機動以合圍德軍基本兵力。坦克兵在山地的前進速度,平均每晝夜為50—60公里。布拉格戰役證明了蘇聯紅軍首長高超的組織能力和蘇聯紅軍官兵的高超技能。此外捷克斯洛伐克游擊隊積極支援了蘇聯紅軍的行動。為了紀念蘇聯武裝力量的勝利,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發了「解放布拉格」獎章,授予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戰斗的所有參加者。50多個兵團被授予榮譽稱號,約260個兵團和部隊榮獲勛章。在解放捷克斯洛伐克的戰斗中,有14萬多蘇聯軍人陣亡。為了表示對蘇聯紅軍陣亡將士的永久懷念,在捷克斯洛伐克建立了大量紀念碑。許多軍官和將軍、游擊隊指揮員被授予捷克勛章和獎章,當選為捷克斯洛伐克一些城市的榮譽公民。
Ⅱ 利迪策大屠殺的電影劇情
1942年5月27日,萊因哈德·海德里希在布拉格被捷克特工刺殺後,希特勒感到非常惱怒,在海德里希的葬禮上,希特勒就咆哮著說要採取報復行動,叫囂著要用千百萬人的血來作為償還海德里希被謀殺的代價。居住在特瑞金斯塔特「特別居留區」里的約3000名猶太人被送到了死亡營,未知的還不知道有多少。布拉格的黨衛軍個個驚恐萬狀。他們深知:如果在緝捕刺殺海德里希兇手的行動中毫無結果的話,毫無疑問會觸發希特勒對於導致行動失敗的負責人的殺人慾。亞瑟·內伯,以帝國中央安全局的名義命令緊急印製了大量德意志刑警報特刊,上面載有發給各地警察局和地方行政長官的電傳電報,指示:「要在各個車站、火車上以及所有交通工具上實施特別監視;要對所有在工人旅館居住的外國人進行登記檢查;不準任何嫌疑人越過邊境。」蓋世太保以無情的高效率為刺客布下了一張天羅地網。萊因哈德·海德里希對於希特勒來講,海德里希之死需要遠比猶太人的死更大的代價。最為殘暴的一次報復行動,一次捷克人民永遠不會讓世人忘記的屠殺。此次報復的目標是位於布拉格西北部科拉迪諾地區的一個名叫利迪澤的礦山小村莊。利迪澤是個美麗的地方,坐落在一個低矮的峽谷內,小村莊教堂的四周點綴著片片草地,風景旖旎,色彩斑斕。村莊周圍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牧場和果園,村民們的生活過的非常平靜,自給自足,對政治則興趣索然。6月4日,海德里希死的那天,利迪澤遭到了第一次搜查。但是的目擊者對於一隊駐布拉格的黨衛軍和蓋世太保怎樣從大路上開過來,怎樣肆無忌憚地闖進村莊,又是怎樣對這里的居民排好隊逐一檢查證明身份的情形至今記憶猶新。由黨衛軍和蓋世太保負責進行訊問。自始至終,充斥著威脅和恐嚇,但總的說,利迪澤的居民們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也許是為了取樂,也許因為未找到任何武器裝備和證明有罪的「證據」而大為惱火,國防軍和警察分遣隊闖進居民們整潔別致的家中或是大肆搶劫物品,或是將傢具陳設砸得粉碎扔到大街上。顯而易見,對於蓋世太保來說,「證據」是可以偽造的。德國國防軍的卡車終於一路呼嘯著返回了布拉格。在利迪澤村和海德里希被謀殺二者之間沒有發現任何形式上的聯系。之所以選擇這個村莊作為目標的一個借口就是,居住在次地的兩個家庭——荷科拉一家和斯特里伯尼一家,他們的兒子在英國是捷克地下抵抗組織的成員。此外,德國人還聲稱在這個村莊里藏有機槍,而且英捷傘兵曾在這一地區著陸。然而對這些指控,直到今天,在此後的大屠殺中倖存下來的人們仍然絕對否認。最後,荷科拉和斯特里伯尼兩家人遭到逮捕,但沒有找到降落傘的蛛絲馬跡。第二次關鍵性的侵入利迪澤是在6月9日夜裡。有卡爾·博姆「倡議」,在為海德里希舉行葬禮的那天,他打電話給柏林的希姆萊告知有足夠的「證據」指控該村莊,並建議採取報復行動。博姆報告說:目標:科拉迪諾地區的利迪澤村。1942年6月9日19點45分,黨衛軍地區總隊長卡爾·弗朗克從柏林打來電話口頭指示:今天遵照元首的命令,應對利迪澤村採取以下措施: 第一,槍斃所有的成年男性居民;第二,將所有女性居民都關入集中營;第三,將兒童集中到一起,合格的送到帝國黨衛軍家中接受德國化教育;餘下的不適合進行德國化教育的兒童要進行其他形式的教育; 第四,需要藉助消防隊將這個地方整個燒毀,夷為平地。博姆出發去科拉迪諾親自指揮這次行動,隨行的有布拉格的蓋世太保頭子奧托·格施克博士以及科拉迪諾地區的蓋世太保頭子維斯曼。科拉迪諾地區的常規警察已將村子圍得水泄不通,只留下一個口允許居民們進入。接著,一隊保安警察在黨衛軍小隊長馬克斯·羅斯托克的帶領下開進利迪澤。之後,蓋世太保報告:在此次行動中,199名男性村民被處決,195名女性村民被逮捕。從布拉格調來的特別行刑隊在谷倉四周的牆上豎起一排床墊,以防止反彈回來的流彈。他們將成年男子和男孩子挑出來,一次槍斃10個,女人、小男孩和兒童則被送到中轉營;女人們最終被送到拉文斯布拉克集中營,在95名兒童當中,最後有9名被認為值得接受德國化教育;而大多數的兒童以經銷聲匿跡了,二戰後,僅找到其中的16名。被選中的9名兒童將要移交給育兒組織——一個受到希姆萊青睞的,關於母性家庭以及給予那些由黨衛軍做父親的孩子們福利的體系。然而,整個村莊被付之一炬,該炸的炸掉,該鏟的被推土機鏟平,瓦礫也被運走。家禽、寵物被射殺,墓地被掘開。出了一個不久就會雜草叢生的平原以外,這一村莊的存在痕跡消失得乾乾凈凈。第二天,一個早已擬好的稿子在廣播中播出:「在搜捕刺殺黨衛軍上將海德里希的兇手的過程中,有充分事實證明該村居民支持並給予這些兇手以幫助。除了幫助兇手以外,這些居民還參與了其他敵視德國的行動。例如,私藏彈葯和武器裝備、違法持有發報機並囤積大量特殊的國控物資村莊里所有的建築現已拆除,該村的名字也被抹掉。」 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利迪澤村並沒有消失。德國人自己要對此疏漏負責。大量描述這次大屠殺的細節都已被帝國電影公司攝入了老式的鏡頭。記錄利迪澤村大屠殺的有關電影膠片在紐倫堡軍事法庭上成為對納粹戰犯進行審判的鐵的事實和證據。永久保留下來的僅僅是是這個村莊的的最後時刻:利迪澤村熊熊燃燒的房屋、穿梭於街道之中的巡邏軍隊和警察,當然還有荷拉克家牧場上的屍體堆。一條用鏈子栓住在狗舍里的狗的屍體也被攝入鏡頭;接著鏡頭透過雙筒望遠鏡搖向一個德國軍官:鏡頭里,村中教堂的塔樓被炸了三次才倒塌;顯然這個軍官十分惱火;牧師早已遇害,影片同樣記錄了毀滅者自身的「形象」:他們好象在製作家庭電影一樣,對著攝影機大笑著,彼此還開著玩笑。為了不留下任何痕跡,蓋世太保從特瑞金附近的猶太人居留區抓來了大批的勞工,並強迫他們在利迪澤村建立了一條專門的鐵路,用途是把利迪澤村的瓦礫統統運走,每天有大批的廢磚瓦從利迪澤運出,當工作快要完工的時候,那些勞工一部分被送進了集中營和死亡營,還有一批人被就地槍決,槍決以後,屍體被焚燒後就地掩埋。令蓋世太保十分惱怒的是,在利迪澤村和其他地方刻意營造的白色恐怖未能打草驚蛇出刺客。已經採用並審查完畢的有關報道也變得毫無價值。海因茨·馮·潘維茨——布拉格市蓋世太保反顛覆科的負責人向弗朗克建議:在指定時期內,對任何准備坦白自首的人實行赦免。海因茨最終說服弗朗克以5天為限,並於6月13日發布赦免公告。6月18日,蓋世太保在卡萊爾·布羅梅傑斯基教堂的地下室中發現了7名刺客,在經過一陣槍戰以後,7名特工無一倖免,兩人服毒自殺,其餘的都用自己的槍結束了生命。最後,蓋世太保將刺客——捷克准尉詹·庫比斯的頭割了下來,拿給了他的家人看,他年邁的母親當場就昏了過去。 刺殺海德里希的案件就此結束,利迪澤村也從地圖上消失了,但在二戰後,捷克人開始重建利迪澤村,原居民回到原來的地方時,只看見一片荒蕪的草地。工人們在挖掘的工程中發掘出了一塊利迪澤村古老的村標,至今,這塊象徵利迪澤村的村標還保留在原地。毀滅與重生 蓋世太保把利迪策村全部夷為平地、妄圖從地球上將其消滅的作法激起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憤怒。6月12日,利迪策慘案的消息剛一傳開,美國依利諾斯州的一個小鎮就宣布改名叫利迪策。一個月後,墨西哥首都附近的聖何羅尼莫也改名為利迪策,現在,這里已經發展成為200萬人口的大城市。緊接著,巴西、委內瑞拉、以色列、南非的一些村莊,以及其他地方的廣場、街道、甚至女孩的名字,都開始叫利迪策。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雖然互不相識,但為了反法西斯這個目標,都不約而同地群起聲援陷入苦難中的捷克人民。自1948年開始,來自世界各國的志願者在這片廢墟旁邊建設起嶄新的利迪策村。在舊村和新村中間,由一片美麗的玫瑰園架起了幸福的橋梁。這些玫瑰的種子是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人們贈送的,其中還有來自中國的祝福。現在的舊村廢墟早已被大片翠綠的草坪所覆蓋,在起伏的山坡中點綴著茵茵綠樹和金色池塘,使人儼然置身於人間天堂。這不僅令人感慨萬分,只有和平才能帶來如此美好世界,有了和平人類才有希望。
Ⅲ 二戰晚期的布拉格起義:德軍為何瘋狂鎮壓布拉格市民的起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勝利日即將到來之際,1945年暮春5月,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爆發了反德起義。這是繼華沙和巴黎之後,又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歐洲古都對第三帝國發起的抗爭,更是二戰爆發之前便遭納粹德國蹂躪的捷克民族的總爆發,一種愛國主義情緒的總爆發。雖然發生在歐戰的最後時刻,但這場起義「猶未為晚」:布拉格的人們趕在外來強援到場之前,解救了自個的城市。
那麼,這場起義發生在如何的背景之下?強弩之末的德軍為何瘋狂鎮壓布拉格市民的起義?近在眼前的盟軍為何拒絕施以援手?危難時刻,一支第三方勢力因何給予起義者短暫的幫助,又為何迅速離開?最終,德軍與起義者達成了如何的停戰協議?
布拉格,波希米亞的明珠,全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坐落在靜靜流淌的伏爾塔瓦河畔。千年來,這座城市因地處歐洲大陸中心的特殊位置而不斷受到歷史風暴的沖擊。
1939年3月,希特勒指揮德軍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從而將捷克變為所謂「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至於斯洛伐克,則成了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
3月10日這一天,德軍機械化部隊隆隆駛上布拉格街頭。生活在布拉格的人們震驚不正常,但女人們只能掩面哭泣,男人們也只能揮揮拳頭而已。
淪為佔領區的日子是極端難挨的,捷克人被剝奪了主權國家公民的尊嚴與自由,田地里培育的穀物優先供佔領軍享用,工廠里生產的工業品被德國佔有,而當一個德國人——萊因哈特•海德里希,在捷克境內被刺殺後,這個國家甚至付出了整個利迪策村莊被屠戮的代價。
但改變即將來臨,當這樣的時光曾經了整整6年,二戰進入最後一個年頭時,長久生活在屈辱中的捷克人,終於感覺到春天就要來了。
盟軍在諾曼底成功登陸後,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對全歐洲釋出公告:「歐洲的人民,盡管最初的攻勢大概沒有發生在你的國家,但是你們獲得解放的時刻已為時不遠了。」這番令人興奮的演說同樣傳到了捷克,傳到了布拉格。
時至1945年春,西方盟軍和東方蘇聯紅軍正不斷逼近的訊息越傳越廣,而且捷克人還聽到了自個的骨肉同胞正在浴血奮戰的訊息:在西線,捷克斯洛伐克第1裝甲旅正在圍攻敦刻爾克;在東線,據稱有16000名捷克戰士正在紅軍序列中向祖國推進。
到了行動的時候了!這時,在捷型纖笑克全境內散布著非常多規模不等的游擊隊,經過聯絡和協調,這些抵抗者聯合發起了一場「鐵路之戰」,其核心內容是破壞鐵軌、德國軍列和火車站,也順便襲擊公路。這些破壞活動是如此有效,以致德國人只能在一個星期里的某天某時段使用鐵路。
與此同時,東歐地區的戰局正發生著日新月益的變化。蘇聯紅軍在這年春天連續解放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和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區,緊接著第1烏克蘭方面軍自北面向布卜含拉格推進,而第2和第4烏克蘭方面軍則向捷克腹地進攻。
在這兩大攻擊集團之間,由舍爾納元帥指揮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余部仍負隅頑抗,幻想著能達成「構築德國本土南翼防線」的目標。但此時,其麾下的德軍第8、第17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都已遭到極大削弱,士兵的戰斗意志大打折扣,實在看不到什麼勝利的希望。作為統帥的舍爾納對此當然有清醒的認識,他的打算是「能打就打,不可以打就走」,萬一形勢不利,就依託當地的鐵路網,把有生力量向西撤出捷克斯洛伐克。而能夠依託的鐵路網的中樞,就是捷克首都布拉格。
此時在布拉格這座古老的城市裡,一股反抗的暗流正在涌動著。隨著戰場形勢的變化,佔領者的暴行正在變本加厲,捷克人清楚地曉得,除了戰斗,別無選擇。在共同的使命召喚下,兩股持不同政見的力量走到了一起,這就是左翼的捷克民族委員會和右翼的民族社會黨,兩者決定「擰成一股繩」,合力抗敵。
在緊張的起義准備階段,突然傳來一則不準確的訊息:盟軍已出現今布拉格城郊!於是欣喜如果狂的市民們紛紛湧上街頭,准備歡迎解放者進城。然而,他們看到的只有德國人冷冰冰的槍口。
看著城市道路上的異樣景象,駐布拉格的德國最高軍政長官卡爾•赫爾曼•弗蘭克從4月30日到5月1日連續發出威脅,他在廣播中宣稱將「無情報復」任何大概的起義,而參與起義的人豎態都將「淹沒在血海里」。弗蘭克的話並非虛聲恫嚇,此人正是1942年利迪策村慘案的策劃者。
但侵略者的威脅只收到了相反的效果,起義的決策層商定:是行動的時候了!
5月5日清晨,位於維諾赫拉茨卡大街的布拉格廣播電台照常開始晨間播音,「現今6點整。」播音員照例用捷克語這樣說道,但在說到「6」時,他悄然使用了德語單詞,沒有什麼人注意到這個細節,而這正是起義開始的暗語!
非常快,由帕利茨卡和瓦爾特上尉帶領的一批首都警察便沖進了電台大樓,他們都是民族委員會的人,而布拉格起義的第一槍就在爭奪電台的戰斗中打響了!
此前,弗蘭克派出90名全副武裝的黨衛隊士兵把守電台大樓,但他們非常快被擊潰。當聽到電台大樓外驟然響起的槍聲後,那位發出暗語的播音員開始向所有能夠收聽到廣播的人大聲疾呼:「喚醒所有的捷克人,立刻參與進來,喚醒所有的捷克人!」
更多的捷克人被喚醒了:從這天中午開始,武裝起義者相繼消滅了電台內的德軍,又攻佔了蓋世太保總部和捷克秘密警察總部;手無寸鐵的市民們同樣行動起來,搗毀德國標識,焚燒納粹旗幟,甚至攻擊落單的德國兵以奪取武器。
隨著德國人任命的傀儡市長約瑟夫•菲茨納在惶恐中向民族社會黨表示忠誠,起義看起來順利得異乎尋常。但困難被低估了。戰至傍晚,缺乏重武器的起義者未能攻下城裡的德軍兵營據點,而駐扎在布拉格附近的德軍已得知了所發生的一切。
於是5日晚上,形勢悄然發生了變化,起義者在最初的混戰中所取得的優勢正在逐步喪失。
德國人自6日清晨便開始猛烈反擊。對於德軍來講,布拉格的得失絕不僅僅具有象徵意義,前面說過,只有確保這個鐵路和公路交通樞紐的安全,才能確保中央集團軍群的殘余部隊可以在必要時快速向西運動,向盟軍而不是蘇聯紅軍投降。因此,布拉格城外就近的德軍緊急行動,企圖迅速撲滅起義。
攻向布拉格的德軍既有陸軍的正規部隊,也有種族成分不一的武裝黨衛隊,其中攻擊最賣力的當屬一支名叫「瓦倫施泰因戰斗群」的黨衛隊,有數千人之眾,作戰狂熱,手段殘酷。。
在城裡,起義組織者已發表「告全體國民書」,要求消滅傀儡政府,推翻所謂「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同時向德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無條件投降。同時,他們和普通市民一起,依託街道而戰,用能找到的一切材料構築起臨時障礙或道路掩體,希望用推翻汽車和堆放傢俱等辦法來阻擋沖向街道的德國坦克和裝甲車。到6日早晨,布拉格人民已設定了1000餘個路障,占據了近一半城區,還將被圍德軍兵營的水、電、通訊線路全部切斷。
但就在此時,城外德軍開始了猛烈的進攻。捷克人決心奮戰畢竟,一名親歷者後來記憶:「在布拉格街頭,普通市民拿著槍,這種場面是你以前絕對無法想像的。」戰斗在每個街區,每條小巷中展開,未經訓練的平民用繳獲來的武器武裝自個,並在戰斗中表現出了令人驚訝的勇敢,而臨時路障也持續發揮著積極作用。然而,「勝利的天平」正在向素質更好、裝備更優的德軍傾斜。
戰至中午,德軍「瓦倫施泰因戰斗群」奪回了電台大樓,佔領大樓的起義者遭到了殘酷的處決。好在通過幾處藏匿起來的地下電台,起義者仍能夠對外廣播。
一位名叫威廉•格雷格的蘇格蘭人義務當起了英語播音員,他是一名逃出戰俘營的蘇格蘭飛行員,在起義急需得到外援的情況下,他自願向西方國家發出緊急呼籲:「布拉格極度危急,德軍正用坦克和飛機進攻,我們迫切需要盟軍的援助!請立即派來坦克和飛機,幫助我們保衛布拉格。在我廣播的樓外,就是狂暴的搏鬥!」
不幸的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此時沒人能幫助他們,捷克人只能依靠自個。
「保衛布拉格!」格雷格在6日下午再次疾呼,「喂喂喂!這里是布拉格,呼叫倫敦。我現今重復我已講了三四次的請求:布拉格在危難中,請提供緊急援助,別讓布拉格被毀掉!」
這天晚上,苦苦支撐的起義者終於得到一個好訊息:美軍已打到了離這里不遠的皮爾森。一股暖流在人群中流淌開來。這個訊息是真實的,然而捷克人並不曉得,美軍的推進只能到此為止了,他們不可以再前進一步。
原來,根據美、英、蘇三國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的協定,解放布拉格的任務交給蘇聯紅軍。這樣一來,盡管由巴頓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前部已抵達皮爾森,但卻被明確告知:必須原地待命。據說,巴頓將軍在皮爾森打電話給艾森豪威爾:「明天,我將從布拉格給你打電話。」後者回答:「噢,不,不!」
既然西方盟軍對布拉格起義說「不」,那麼起義者的處境也就愈加險惡了。城郊的納粹黨衛隊出動火炮和裝甲車,向城區突擊,城內兵營里的德國人也作「困獸之斗」,而這一時期已不太露面的德國空軍居然也調動多架飛機助戰。
古老的布拉格遭到了空中強盜的蹂躪。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以擁有難以計數的壯麗歷史建築,從羅馬式、哥特式到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無所不包,可惜非常多地標性歷史建築就被這一天的空襲夷平,其中包括建成已幾個世紀的舊市政大廳。
與此同時,德軍似乎仍有餘力調來新的部隊——此前於4月末奉調進入捷克的武裝黨衛隊第2裝甲師,也將部分兵力投向布拉格。該師的「元首」團再加上「德意志」團的一個戰斗群,向這座抗爭中的城市開來。
就在德國人增派援兵,美國人「袖手旁觀」,俄國人兵鋒未到的關鍵時刻,向捷克人伸出救援之手的竟然是一群特殊的俄國人。
這群俄國人,就是所謂的「弗拉索夫集團軍」——不折不扣的俄奸部隊。「弗拉索夫集團軍」又稱「俄羅斯解放軍」,是由被德軍俘虜後叛國的紅軍將領安德烈•弗拉索夫組建的,他網羅了大批紅軍戰俘中的變節者。此前這個集團軍追隨納粹德國,成了「法西斯戰爭機器上的一顆螺釘」,現今第三帝國末日臨近,這些人又打起了算盤,顯然琢磨著在這個特殊時期「改弦更張」,也許能撈取一點立身之本。
於是,弗拉索夫委派副手謝爾蓋•布恩亞琴科將軍,帶著18000人投入布拉格之戰,剎那間成為令交戰雙方都大感詫異的一支奇兵。這時,德軍投入鎮壓起義的總兵力不足4萬,而且兵員素質參差不齊;弗拉索夫手下的俄國人裝備不錯,有大炮和坦克裝甲車輛,而且個個都是在東線戰場上久經「考驗」的老兵。這樣以逸待勞加入戰斗,頓時令兩個陣營的力量對比發生明顯變化。
雖然「俄羅斯解放軍」的意外加入令起義局面為之一振,但是這種怪異的支援註定無法持久。在起義陣營中,以捷克民族委員會為代表的左翼力量對這些蘇聯紅軍的敵人持敵視態度,在他們看來,接受這些人的幫助將貽禍無窮。因此,在部分街區,捷克地下黨員開始收繳這些俄國人的槍,打算在戰後將他們交給蘇聯紅軍。
於是,匆匆來到布拉格的這些俄國人又匆匆離開,8日突圍而去,在兩天時間里留下了布拉格起義期間隱秘而短暫的一幕。至於弗拉索夫本人,在戰後被處決。
惟一的援軍離開了,起義者陷入了絕境——彈葯已快要打光了,而且得不到任何補充。與此同時,經過兩天猛攻卻未取得決定性戰果的德國人也產生了動搖。
對此,捷克民族委員會旗下的一名戰士安東尼•薩姆說得好:「頭幾天,德軍有足夠的力量來壓制我們,但到了5月8日,他們自個也因為虛弱而害怕了。他們暴怒不正常,但也在這種暴怒中被消滅了。」
5月8日這一天,德國正式無條件投降。這也非常好地解釋了奉命趕來的「元首」團為什麼無心戀戰,他們所要做的只是盡量帶走留在布拉格城內的德國僑民。
在這種情況下,捷克人果斷地向德國人提出了停戰要求。在中心城區的一片大火之中,雙方代表坐下來談判,並且達成一致:同意停火,德軍保證不再破壞布拉格城區,捷克人則許諾城內的德國人將不受傷害地離開。
這是一個體面的可以接受的結果,這是在付出3000餘人犧牲的代價,打死近千名德軍之後,布拉格起義者所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德國人在停火後匆忙離城,布拉格又是捷克人的了。
起義結束的第二天,即德國投降後的第二天,1945年5月9日,蘇聯紅軍第3突擊集團軍開入布拉格,接受了城內民眾的熱烈喝彩。但是,蘇軍戰士本應向布拉格民眾喝彩才是,在他們到來之前,這些普通人已解放了自個生活的城市!
同一天,冷酷的德國軍政長官弗蘭克在皮爾森向美軍投降,被定為戰犯的他一年後在布拉格被處決。至於那支鎮壓起義者最賣力的黨衛隊「瓦倫施泰因戰斗群」,已在蘇軍到達後的第二天,在布拉格西南郊外的樹林里全軍覆沒了。
今天,假如你有機會徜徉在布拉格的主要街道上,一定會注意到非常多鑲嵌在牆壁上的金屬銘牌,那就是紀念在起義中捐軀的男女老少。假如犧牲者的名字為人所知,銘牌也會刻上姓名、生卒日期以及犧牲時所在的街區;假如沒人曉得犧牲者的確切身份,銘牌便刻著一句話:「獻給無名烈士。」
Ⅳ 求 我記著有一部反映美國二戰時期黑人飛行員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片 名:塔斯克基飛行員 The Tuskegee Airmen (1995) (TV)
導 演: ( Robert Markowitz )
主 演: (勞倫斯·菲什伯恩 Laurence Fishburne) (艾倫·佩恩 Allen Payne) ( Malcolm-Jamal Warner) (考特尼·萬斯 Courtney B. Vance) (安德烈·布拉格 Andre Braugher) (克里斯托弗·麥克唐納 Christopher McDonald)
上 映: 1995年08月26日
劇情介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支完全由黑人組成的戰斗機飛行隊組成,這支帶有實驗性質的飛行隊由勞倫斯.菲什伯恩領軍,成員包括本屆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庫巴.古丁.Jr.,他們在影片的前半部接受艱苦的飛行訓練,成員之間有矛盾也有失落。最後他們加入了真正的戰斗,在空中實際品嘗了戰爭的恐怖經驗。導演羅撥特.馬科維茲採用」紀錄戲劇」的手法拍出高度真實感,而各個角色在表現精彩,尤其壓軸的空戰場面打得十分驚險刺激,在空軍軍訓片之中效果一流。
Ⅳ 電影卡薩布蘭卡主要內容
《卡薩布蘭卡》是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愛情電影,由邁克爾·柯蒂斯執導,亨弗萊·鮑嘉、英格麗·褒曼、克勞德·雷恩斯、保羅·亨雷德等主演。該片於1942年11月26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二戰時期,商人里克手持寶貴的通行證,反納粹人士維克多和妻子伊爾莎的到來使得里克與伊爾莎的舊情復燃,兩人面對感情和政治的矛盾難以抉擇的故事。
1944年該片在第16屆奧斯卡獎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三項獎項。2007年,美國好萊塢編劇協會評選了史上「101部最偉大的電影劇本」,該片排名第一位。
(5)二戰解放布拉格電影擴展閱讀
《卡薩布蘭卡》劇情介紹:二戰期間,卡薩布蘭卡是歐洲逃往美國的必經之地,那裡魚龍混雜,局勢緊張。里克(亨佛萊•鮑嘉 Humphrey Bogart 飾)是一個神秘的商人,他在卡薩布蘭卡開了一家人氣很旺的夜總會,並擁有兩張寶貴的通行證。
一天,反納粹人士維克多和妻子伊爾莎(英格麗•褒曼 Ingrid Bergman 飾)來到夜總會,原來他們正在逃避納粹的追捕。碰巧的是,里克發現,伊爾莎竟然是他的舊日情人。那段愛曾經刻骨銘心,卻因為一個誤會而終止。
而當誤會消解時,伊爾莎和里克的感情還是不可避免的重燃了。里克手上的兩張通行證能幫助維克多度過難關,但這樣一來,伊爾莎是決定留下,還是離去,他們的愛情在政治和倫理的推波逐流中走向何方。
《卡薩布蘭卡》角色介紹:
1,里克·布萊恩
里克·布萊恩是一個美國人,他在卡薩布蘭卡開了一家「里克美式咖啡吧」。里克·布萊恩是個玩世不恭、率性而為的酒吧老闆。後來他得到了兩張寶貴的通行證並偶遇了他當年在巴黎的女友—伊莉莎·倫德,但伊麗莎已經是捷克地下陣線領導人維克多·拉塞羅的妻子,他們兩人正遭到納粹少校史特勞塞因的追蹤。
2,伊莉莎·倫德
長相清秀心思縝密,是「到訪過卡薩布蘭卡的最美麗的女子」。在納粹攻佔巴黎前和里克·布萊恩有過一段戀情。由於她是已婚之婦,因而她不得不在丈夫與布萊恩之間做出選擇,這種選擇令她飽受心靈折磨。
3,維克多·拉斯羅
自由法國的民主鬥士,捷克抵抗運動領導人,多次從德國納粹集中營逃出。他是伊莉莎·倫德的丈夫,後來他和妻子在里克·布萊恩的幫助下成功逃離卡薩布蘭卡。
Ⅵ 安德烈·布拉格的參演電影
《美國歷史》(1988)
《光榮》(1989)
《燃燒的土地》(1993)
《情理法的春天》(1993)
《致命距離》(1993)
《黑色轟炸機》(1995)
《一級恐懼》(1996)
《搭公畝兆喊車》猜頌(1996)
《天使之城》(1998)
《親密如賊》(1998)
《All the Rage》 (1999)
《風情萬種》(2000)
《獵殺標靶》(2000)
《黑洞頻率》(2000)
《拉爾迅野夫·埃里森:一趟美國之旅》
《10,000 Black Men Named George》 (2002)
《綣星光下》(2002)
《戰士之女》(2003)
《午夜行凶》(2004)
《豪斯醫生》(2004)
《四面楚歌》(2006)
《列國圖志》(2006)
《海神號》(2006)
《迷霧》(2007)
神奇4俠2:銀影俠來襲(2007)
《乘客》 (2008)
《人間大浩劫》(2008)
《人到中年》(2009)
《特工紹特》(2010)
《神煩警探》(Brooklyn Nine-Nine)......Captain Ray Holt
Ⅶ 《布拉格之戀》你被感動到了嗎
如果說生活的負擔讓我們感到生命的重壓而寸步難行的話,那麼愛情在綻放的初期經常呈現一種輕飄失重的狀態。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中說過,「原來的人都是兩性人,自從上帝把人一劈為二,所有的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遊著尋找那一半。愛情,就是我們渴求著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托馬斯經常可以感受到特蕾莎的痛苦,她做噩夢時歇斯底里的恐懼,除了他所謂的要命的「同情」外,還有就是特蕾莎的一部分隱藏在他身體的深處,於是他彷彿早就預知一樣,等待她哭泣著投入他的懷抱。
偶然的命運之鳥人永遠無法知道自己是在明天還是下一個十年頌判橘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托馬斯回布拉格僅僅是為了遇到特蕾莎,誰會想到如此命運重大的決定緊緊系於如此偶然的愛情?
生活在愛情面前完全呈現出了一種漂浮不定的輕盈,彷彿一切都可以改變,而一切又都那麼堅定的不可逆轉,一個偶然接著一個偶然,最後就構成了一個相遇的必然。昆德拉在書中就直接指出,生活把偶然變成了生命樂章的主題。人們會記得最初相遇的時節,把一切遇野團見的事情都當作是幸福的前奏,正如特蕾莎愛上貝多芬的曲子。她並不熱愛古典音樂,只是恰好播放這個樂曲的時候,她遇見了托馬斯。通常戀愛中的男女因為失去了自己以往維持正常生活的重量,總會作出一些常人難以沖旁理解的事情。這倒沒什麼好奇怪的,因為當一個人感受不到生命的重量時自然會做出瘋狂的舉動,直到這種舉動觸及到了生活的牆壁,他們才會又跌回到地上。
Ⅷ 求電影簡介《布拉格之春》
劇情簡介 ······ 影片循著醫生托馬斯、攝影愛好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工程師弗蘭茨等人的生活軌跡,通過他們這間的感情糾葛,散文化地展現了蘇軍入侵後,捷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浪漫而憂郁的感傷情調動拍罩人心弦;而更重要的是它富於哲理地探討了人類天性中的「媚俗」本質,從而具備了從一個民族走向全人類的深廣內涵。 故事開始的時間和地點,為1968年的捷克首都布拉格。主人翁是醫術精湛的外科醫師湯瑪斯。對「性」抱著解剖般的探索精神,不輕言允諾,凡事抱著游戲人間棗局的態度。畫家薩賓娜是最了解他的情婦,兩人對「性」有著同樣的態度。後來湯瑪斯出外看診時,碰到生命中唯一讓他下允諾的人:特麗莎。因襲岩鬧此,他 開始遊走於「愛情」與「性愛」之間。 【獲獎情況】 1988年美國十佳影片之一 42屆英國學院獎最佳改編劇本; 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電影、最佳導演; 獨立精神獎最佳攝影
Ⅸ 請介紹一下電影《布拉格之戀》
布拉格之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輕與重,靈與肉,性與愛的思考
整個八月,除了看台風刮過所住的樓房和村莊和看街道上的積水,就是在電腦前看朋友寄過來的電影。其中,對《布拉格之戀》印象最深刻,也許是看第四遍的緣故。
第一次看的時候,只是因為喜歡米蘭.昆德拉。
再看,是因為菲利浦.考夫曼出色的編導,和片子里的各個思考主題的探索和鏡頭特具的美感。
《布拉格之戀》改編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原著裡面的描述:
一個作者企圖讓讀者相信他的主人公們都曾經實有其人,是毫無意義的。--米蘭.昆德拉
就象米蘭.昆德拉說的一樣,要讓影迷們相信這部電影《布拉格之戀》和原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完全相符的,那是毫無意義的。
巴門尼德於公元前六世紀提出一個問題:面對生活,我們選擇什麼呢,是沉重,還是輕松。並把看到的世界分成對立的兩半:光明,黑暗;優雅,粗俗;溫暖,寒冷;存在,非存在。而且把其中一半稱為積極的,另一半是消極的。那一方是沉重,還是輕松呢?
巴門德尼回答:輕為積極,重為消極。
他對嗎?這是個疑問。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輕重的對立最神秘,也最模稜兩可。
在原著裡面,「托馬斯突然想起柏拉圖《對話錄》中的著名的假說:原來的人都是兩性人,從上帝把人一劈為二,所有的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遊著尋找那另一半。愛情,就是我們渴求著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或許這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了。但托馬斯似乎並不在乎他的另一半是誰,而特瑞沙卻希望完全擁有他的愛,並把自己的所有一切都獻給了托馬斯。
托馬斯與特麗莎,特麗莎與薩賓娜,托馬斯與薩賓娜,薩賓娜與弗蘭茨,托馬斯與無數女人,特麗莎與偶遇的男子……雙雙對對或者孤孤單單,都掙扎在愛和情慾里。
---------------------------------
三個主角的個性:
托馬斯:莎賓娜的情人,麗莎的愛人,一個永遠在捕獵異性的男人,丹尼爾.戴.劉易斯那淺藍色而近乎透明的眼睛永遠處於捕獵狀態。雖然是技術高超的腦科醫生,但他的主管卻說他了解女人比了解腦部結構更專業。他獨特的個性:永遠不媚俗,生命對他來說是很輕很輕的,性愛的經歷是他一直都在追求的部分。他有獨特的口頭禪:把衣服都脫掉。
特麗莎:嬌小,執著,單純,有一點小女人的自私和狹隘,是一個傳統的女人(在愛這一方面而言)。敢於嘗試新事物,卻無法接受現實的殘酷,所以她說:生命對她來說是很沉重的。嚴密地守護自己的丈夫,卻仍不能阻止他在外拈花惹草,她不能接受:她希望完全是屬於他的,包括他的所有。
莎賓娜:崇尚個性,追求自由自在,忠於自己心靈的一個女人。永不放棄追求生命中的快樂!她的規條就是:不能媚俗。也許,這就是她喜歡托馬斯的根本原因。
--------------------------------
電影是這樣開頭的:「布拉格有位醫生。。。」
電影的第一部分:托馬斯在小鎮遇到特麗莎
對所有機緣的召喚:那本書(《安娜.卡列尼娜》),貝多芬(那時候放的音樂),數字六(他住在 № 6的房間,她在六點下班,她故意湊上的),黃色的公園長凳(他坐在她經常坐的那個位置),使她愛情萌動,跑到布拉格去找托馬斯。從此,開始兩兒女甜蜜而又痛苦的愛情。
電影的第二部分:托馬斯與薩賓娜
似乎是托馬斯那迷人的眼睛和個性把薩賓娜迷住。托馬斯在對特麗莎的愛之外依然擁有很多情人關系。並導致特麗莎的精神負擔加重。特麗莎每天幾乎都在做惡夢,夢見他去找他的情人。但他依然沒有改變,他說:性對他來說,很輕,他在乎的是愛。(似乎這是他的借口)
電影的第三部分:布拉格政變
在托馬斯和特麗莎的愛情將要走向毀滅的時候,布拉格發生了政變,俄羅斯入侵。引出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的話題。
俄狄浦斯故事是眾所周知的:他是一個被遺棄的嬰兒,被波里斯國王收養,長大成人。一天,他遇見一位顯貴官員在山路騎馬而來,一場口角,他竟把那人殺害了。後來,他成了依俄卡斯達皇後的丈夫,當了底比斯的國王。他一點也不知道他在山裡殺害的人就是他自己的父親,而與他同床的竟然是他的母親。正在這時候,命運之神降災於他的臣民,瘟疫蔓延,人們痛苦不堪。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正是災禍之源,便自刺雙目,離開底比斯流浪而去。
托馬斯指責政府當局「不知道」國家失去了自由。不過他馬上就遭到了審查。
特麗也似乎受到外界的變化的強烈沖擊。
電影的第四部分:在瑞士的特麗莎與薩賓娜
在這里有點看不明白特麗莎與薩賓娜在拍攝對方裸體的時候所發生的心理變化。不過記住了一個鏡頭,就是當薩賓娜的愛慕者破門進來的時候,特麗莎的驚慌,和他說的話,他跟他自己的妻子離婚了,要跟薩賓娜在一起,當他放下行李走後,薩賓娜對特麗莎說了一句話:sorry,要請你走了,因為,我要做一件事情。也許誰都沒有猜准她是要馬上搬出這個地方,只是要躲避她的情人弗蘭茨,但我想不明白當她聽到他跟他妻子離婚的時候,她上去擁抱了他,並流下了淚水。為什麼?也許,她覺得他沒有托馬斯那樣不羈的性格,也許是她覺得他不喜歡她那黑色帽子的原因。但誰知道呢,反正,她就這樣離開了,當他回到這個房子的時候,當他熱情的打開門後,想擁抱他的情人的時候,面對他的是一個冷冷清清的空房子,讓他在那一刻目瞪口呆。這樣的情況,又有誰接受的了呢?!
電影的第五部分:托馬斯與特麗莎回歸鄉村
他們返回布拉格後,發現那裡已經不能呆下去了,但又不能再出國外去了,所以,他們想到了到向下去。
我只想說:他們到了伊凡-阿列克謝耶維奇-蒲寧所描寫的鄉村去了。下面是有關蒲寧的資料:
----------------------------
伊凡-阿列克謝耶維奇-蒲寧,是俄羅斯最後一個古典作家、詩人,俄羅斯批判現實的重要代表,193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他的作品可以說是寫鄉村美境的經典。
蒲寧的鄉村所彌漫的神秘氣息,只要在於他描繪的「晦暝之境」中的鄉村。一寫鄉村,他就著意地將鄉村置於黃昏和夜晚。他自己簡直就是那鄉村最敏感的神經,可以將出鄉村的神秘、活脫、勃鬱感測到讀者的心中去。
在他的一篇小說《新年》中,一對感情冷漠的夫妻,為了挽救將要崩潰的感情生活,回到了男人幼時生活過的庄園。那個庄園極為寂靜,寂靜得有如一團厚厚的莫名的溫情。女人躺在那張古老寬大的床上,不知為什麼,感到很愉快,一種對自己男人的眷戀之情悄悄生起,竟自己被自己感動得嚶嚶低泣起來。
神秘的鄉村氣息,復活了將要熄滅的愛情火焰,讓人怦然心動。
他還寫過:
一對鄉下的小情人,在傍晚的荊花叢中倘徉,夜嵐花把他們都陶醉了,男孩有了親吻女孩的沖動——
「親親你行么?」
「不讓。」
「那就親眉毛?」
「眉毛會掉。」
「那就親眼睛?」
「眼睛會瞎。」
「那就親鼻子?」
「鼻子會塌。」
「。。。。。。」
這樣質朴與純情,好象只存在鄉土之上。
-------------------------
托馬斯與特麗莎回歸鄉村後,就象《新年》里的夫妻一樣,愛情的火焰復燃。
不過這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小狗卡林漢病逝。小狗卡林漢一直伴隨著特麗莎,並且小狗卡林漢與她的小夥伴摩非斯特(是他們農戶朋友的一條心愛的小豬)在這個鄉村愉快的生活著,現在,小狗卡林漢離開了特麗莎。
電影的第四部分:輕與重在生命介紹後留住疑問
當托馬斯與特麗莎和他們的朋友來到小店喝酒跳舞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生命將在第二天的早上就要結束,他們在最後狂歡著,喝著酒,跳著舞。導演故意地設計了一個場景,讓托馬斯與特麗莎來到一個「№ 6」房門前,對應了前面他們一開始在小鎮見面的時候的機緣。
片子在他們開車的時候,特麗莎甜蜜的看著托馬斯,托馬斯微笑的看了一下特麗莎,落後看著前方......
片子所有探索的主題都伴隨著音樂結束。
--------------------
片子有三組鏡頭是特具美感的:
一是在托馬斯在特麗莎走後,他在河邊看著白鵝游過來的畫面。
二是托馬斯與特麗莎在鄉村裡的畫面,安靜的土地,神秘的黃昏,樸素的生活。
三是在片子將完的時候,托馬斯與特麗莎在小酒店裡,特麗莎似乎的有點帶醉的舞步走向托馬斯的時候,她那充滿愛意的眼神......
Ⅹ 《血戰敖倫布拉格》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血戰敖倫布拉格》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40NYu6xP2wPwGXfzK16C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