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戲劇的文藝復興時期戲劇
J.杜·貝萊(1522~1560)、若代爾(1532~1573)、J.格雷萬(1538~1570)、R.加尼埃(1545?~1590?)、拉·塔伊爾(1533~1611)的劇作或理論明確提出反對愚人劇、鬧劇、道德劇,倡議創作「真正的悲劇和喜劇」。若代爾1552年寫的《被俘的克莉奧佩特拉》是法國第一部悲劇。拉·塔伊爾的《論悲劇藝術》對戲劇理論進行探討,倡導模仿古典戲劇,首次提出古典主義「三一律」原則。加尼埃是他們之中唯一受到市民觀眾贊許、反映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傾向的文人戲劇家。他的劇作影射現實生活,反映資產階級意願情趣。代表作《猶太女人》(1583)和其他悲劇一再為職業演員選中並四處演出。
1630年左右的法國集市戲劇(木刻)
16世紀義大利即興喜劇和西班牙以愛情與命運的矛盾為主題的傳奇文學傳入法國,對宮廷文人戲劇產生了一定影響。廣大市民則繼續欣賞集市上的鬧劇演出。喜劇逐漸成為傳奇、抒情詩歌和現實主義描寫的混合物,既不體現資產階級的要求,也不表達廣大市民的願望。16世紀的悲劇是詩體劇,喜劇有詩體亦有散首喊文體,從形式到內容都還不成熟,處於向古典主義戲劇的過渡階段。 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拿破崙執政後,於1802年決定為法蘭西喜劇院恢復政府津貼及原有特權,1806年頒布政令,宣布法蘭西喜劇院、歌劇院、喜歌劇院及皇後劇院為主要劇院。1812年發布關於法蘭西喜劇院組織管理原則的命令,使戲劇大為繁榮。19世紀初,歐洲其他國家戲劇傳入法國,加速了法國浪漫主義戲劇的形成。
浪漫主義戲劇要求創作自由,強調個人感情,借歷史傳統題材反映社會現實。1827年,V.雨果在劇本《克倫威爾》序言里清算了古典主義。從此浪漫主義戲劇在法國劇壇佔了統治地位。1829年,大仲馬(1803~1870)的歷史劇《亨利三世及其宮廷》(1829)和維尼(1797~1863)的《威尼斯的摩爾人》的首演是浪漫主義戲劇的勝利。 1830~1846年是浪漫主義戲劇鼎盛時期。1830年的7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大資產階級掌握政權。這時,具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人道主義思想的進步作家開始意識到藝術的「社會職能」。這種思想在雨果的《愛爾那尼》、《逍遙王》、《呂伊·布拉斯》,維尼的《夏特游芹敏東》,大仲馬的《安東尼》等劇中都有程度不同的表露。
浪漫主義戲劇代表作家是雨果和繆塞(1810~1857)。1830年雨果的《愛爾那尼》首演,因反動勢力搗亂掀起軒然大波。它意味著法國浪漫主義戲劇的確立。繆塞在他的詩劇《水性楊花的瑪莉亞娜》、《壞小子洛朗梭》等劇中,以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和細膩描寫為浪漫主義戲劇另闢了蹊徑。
伴隨著浪漫主義戲劇的演出,導演出現了。畫家、服裝設計家為使演出更接近於真實也做出了貢獻。浪漫主義戲劇還對歌劇、芭蕾舞劇產生了深遠影響。
巴爾扎克(1799~1850)的現實主義巨著《人間喜劇》對當時戲劇有所影響。他的劇作《做紙花的姑娘》、《繼母》等亦於1851年前相繼演出。
在喜劇領域里,19世紀初情節劇十分流行,代表作家為R.-C.皮克塞神枝雷古爾(1773~1844)。 浪漫主義極盛時期,出現了結構精巧的佳構劇,代表作家E.斯克利布(1791~1861) 寫了近350部這種描寫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男女風情的喜劇。
塔爾馬(1763~1826)在大革命時期用自己的悲劇藝術為革命派效力,是博得拿破崙稱贊的悲劇演員。悲劇女演員M.拉歇爾(1820~1858)以表演自然、不落俗套,名揚法國。女演員多瓦爾(1798~1849)的出色演技為浪漫主義戲劇佔領舞台做出了貢獻。德比羅(1796~1846)為當時著名啞劇表演大師,首創啞劇人物皮埃羅(情場失意的戀人),一舉成名。
第二帝國時期,戲劇的商業化進程趨於完成,巴黎的戲劇生活十分活躍,歌劇、輕歌劇也很繁榮。□.奧吉埃(1820~1889)、V.薩爾杜(1831~1908)、E.拉比什(1815~1888),特別是小仲馬(1824~1895),是19世紀後半葉的重要劇作家。
小仲馬的劇作取材於現實生活,反映當時社會問題,代表作《茶花女》(1852)反映交際花、高等娼妓的所謂「半上流社會」問題,《金錢問題》和《私生子》也觸及資產階級社會問題。奧吉埃代表作《普瓦里埃先生的女婿》肯定資產階級倫理道德。多產作家V.薩爾杜是斯克裡布佳構劇創作手法繼承人,並且發展到蔑視歷史真實、只求技巧運用的地步。E.拉比什是通俗笑劇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義大利草帽》等。他們基本上是迎合資產階級觀眾趣味的喜劇作者。
□.左拉(1841~1902)、龔古爾兄弟、A.都德(1840~1897)以及H.貝克(1837~1899)的自然主義戲劇創作於第二帝國直至巴黎公社以後,稱雄數十年。左拉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的《苔萊絲·拉甘》(1873)和《拉布丹家的繼承人》(1874)為自然主義戲劇開路。都德的《阿萊城的姑娘》(1872)是自然主義戲劇傑作。H.貝克的《烏鴉》(1882)和《巴黎婦女》(1885)等劇符合自然主義描寫生活橫剖面的要求,並且還深刻地暴露和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病,被視為自然主義戲劇大師。
E.羅斯丹(1868~1918)是新浪漫主義劇作家,代表作《西哈諾》於1897年首演時轟動巴黎。在法國生活的比利時作家M.梅特林克是象徵主義戲劇大師,主要寫詩劇,以《馬萊娜公主》、《佩列阿斯和梅麗桑德》、《丁達奇爾之死》等劇聞名於世,《青鳥》是他的代表作。
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條件發生巨大變化,文學戲劇領域產生了各種流派、思潮。自然主義戲劇,在表演和導演方面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以A.安托萬(1857~1943)為首的一批導演和演員通過舞台藝術實踐做出重大貢獻。安托萬於1887年創建的自由劇院強烈追求真實,他的全面革新是從舞台實踐的各個方面用各種形式進行的。呂尼埃-波埃(1869~1940)於1893年創辦的作品劇院主要成就是向法國觀眾介紹了象徵主義和神秘主義戲劇。還有,對超現實主義、現代黑色幽默派以及荒誕派戲劇均有影響的雅里(1873~1907),以鬧劇《於比當大王》聞名於世。
商業戲劇主要在巴黎繁華地區的林蔭大道上建立的商業性劇院里演出,林蔭道戲劇因而得名。明星制於此時出現,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林蔭道戲劇是通俗戲劇,以上演市俗喜劇為主,劇作家往往專為某明星寫戲。S.貝恩哈特(1844~1923)以演出不朽名作及反串小生見長。大柯克蘭(1841~1909)台詞表演功力出眾,熱情洋溢,富有魅力。穆內-絮利(1841~1916)擅長演出古典悲劇和體現當代名家劇作內涵。S.吉特里(1860~1925)則是多才多藝的林蔭道戲劇表演大師。
19世紀工人運動遍及歐洲大陸,思想進步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同情勞苦大眾。法國出現了人民戲劇的口號,宗旨是針對專門取悅資產階級的林蔭道戲劇和歌舞雜耍,建立廣大民眾能受到教育和普及戲劇藝術的劇院。1892年,第一座人民劇院在伏日山區建立,當地工人用方言演出莫里哀的《屈打成醫》。著名小說家戲劇家羅曼·羅蘭(1866~1944)積極為建立「寄希望於人民」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一種新的戲劇」而奔走。他創作的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劇如《群狼》、《七月十四》和《丹東》都間接反映了他的人民戲劇思想。
B. 法國大革命影響最直接和最大的啟蒙思想家是誰
盧梭(1712—1778)出生在日內瓦。父親伊薩克·盧梭是鍾表匠,技術精湛,母親蘇薩娜·貝納爾是牧師之女,聰明、端莊、賢淑。盧梭的祖先是法國血統,16世紀因信奉加爾文教,為逃避宗教迫害移居日內瓦,盧梭畢生以「日內瓦公民」為榮。盧梭出生時,母親因難產而永離人世。盧梭由姑母撫育成人,姑母溫柔美麗、性格開朗慎友漏、喜愛唱歌,熏陶了盧梭對音樂的愛好。盧梭惟一的哥哥弗蘭克,學的也是鍾表手藝,因家人對幼年喪母的盧梭偏愛,對弗蘭克教育有些疏忽,而造成他年少時就行為不檢,經常受父親責打。後來,弗蘭克離家出走,一去不返,杳無音信。母親的早逝,使父親常常鬱郁寡歡,父親對小盧梭更加疼愛。母親遺下不少小說,父子倆常常通宵夜讀,這養成盧梭讀書的習慣。當家中書讀完後,盧梭向外祖父借書,而閱讀了許多名著,包括普魯塔克的《名人傳》、奧維德的《變形記》、勒蘇厄爾的《教會與帝國歷史》和莫里哀的幾個劇本等,培養了盧梭的自由思。想與民主精神。
一次意外事件中斷了盧梭幼年時期的教育,影響了他的一生。1722年,盧梭10歲時,他父親與一位法國軍官發生糾紛。事端平息後,盧梭父親為了名譽和自由,憤然離開日內瓦,遠赴他鄉,從此再沒有照管過盧梭。盧梭被託付給舅舅。舅父有一個兒子與盧梭同年,兩人被送往色塞,寄宿在牧師朗拜爾西埃家,學習拉丁文和其他科目。這是盧梭僅有的在別人指導下的正規學習。在此環境下,盧梭對大自然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培育了他的個性。兩年後,盧梭與表兄又回到舅舅家。
1725年,盧梭被送往本地法院書記官那裡學當律師書記,他非常討厭這個只為賺錢而枯燥無味的職業,終因被看做無能的笨東西而辭去。後又在一個雕刻匠家當學徒,盧梭本來很喜歡這種工作,但他的師傅暴虐專橫,使盧梭受盡懲罰和折磨,而感到苦不堪言。但盧梭仍然酷愛讀書,手不釋卷,有時甚至誤了作而遭師傅責罰。終於有一次,盧梭與朋友外出遊玩,回城時,城門已閉。第二天同伴進城去,盧梭則決心離開師傅。1728年3月,盧梭開始了長達13年的流浪生活。
盧梭在日內瓦城郊經一位牧師介紹結識年輕美貌的華倫夫人,她原名路易絲,貴族出身,後與丈夫不和,隻身跑到日內瓦湖畔安納西市靠年金生活。在華倫夫人建議下,盧梭到都靈一家救濟院改信了天主教,他希望告純在此能找到一個賴以糊口的職業而無著落。後在一個貴族家當僕人,因熟悉古法語而受青睞。1731年盧梭再次回到華倫夫人家。盧梭受到華倫夫人許多幫助和保護,華倫夫人稱他為「孩子」,盧梭則稱她「媽媽」。他們經歷過一段誠摯的愛情生活。1732年盧梭曾因人推薦到了巴黎,由於找不到合適工作,又回到已遷往尚貝里的華倫夫人家。一度他擔任秘書工作,在空閑時間自學算術、幾何、植物、化學和解剖學等課程,最感興趣的還是音樂。不久辭去秘書工作,一心從事音樂,上門求教的學生也多了起來。盧梭仍堅持博覽群書,涉及歷史、地理、宗教、生理學等各個領域。一段時期盧梭身體很差,他曾因化學實驗而雙眼受損,在華倫夫人細心照料下視力恢復,病體復原。1737年,他與華倫夫人曾搬到鄉村居住,田園生活使他充滿樂趣,後在華倫夫人勸告下,他到蒙佩利埃就醫。回到華倫夫人家,發現家中多了一個年輕的男管家,視盧梭為情敵,再加上華倫夫人經濟越來越拮據,盧梭決定離開華倫夫人。
1740年盧梭在里昂貴族官員馬布利(啟蒙思想家馬布利和孔狄亞克的哥哥)家做家庭教師。次年,盧梭帶著自己編寫的《新記譜法》和歌劇《新世界的發現》滿懷信心地前往巴黎,他結識了不少啟蒙運動的傑出代表如孔狄亞克、霍爾巴赫等人。特別是狄德羅,兩人年歲相仿,出身背景相當,都愛好音樂、讀書、寫作,狄德羅也做過家庭教師,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742年盧梭經人推薦到科學院宣讀自己關於新記譜法的論文,未獲成功。他於1743—1744年到威尼斯的法國大使館當秘書,陶醉在義大利音樂中,後因與大使不和而回到巴黎。繼續出現於巴黎上流社會的沙龍中,但他總感到與他們格格不入。有一次霍爾巴赫問盧梭對他為什麼如此冷淡,盧梭回答:「你們太有錢了。」盧梭經常表現出對富人和上層人物的厭惡情緒。1745年,盧梭結識一位容貌一般、智力平庸的女傭寬爛人苔萊絲·瓦瑟,很快就共同生活在一起,盧梭沒有那種與上流人士交往中的窘迫感,覺得很愉快。第二年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盧梭認為無力撫養,把嬰兒送往育嬰堂,瓦瑟傷心了很久。但他們以後所生另4個孩子也都送入育嬰堂。盧梭這期間以為劇團和個人抄樂譜度日。約1746年他結識啟蒙運動領袖人物伏爾泰,兩人開始交往但思想觀念差距很大,以致最後互相攻擊,敵意很深。伏爾泰在宗教上反教會意識很強烈,是自然神論者中的左翼,但政治上則主張開明君主制,至多接受君主立憲制。盧梭在宗教觀上是較保守的自然神論者,甚至承認靈魂不滅,政治上則較激進主張共和制、主權在民,代表資產階級左翼與小資產階級的要求。這是兩人分歧的根源,也是盧梭與狄德羅等人決裂的因由,但盧梭的個性也是矛盾激化的一個原因。
1749年盧梭到文森監獄探望狄德羅,途中看到《法國信使報》登載第戎科學院有獎徵文啟事,受到狄德羅的鼓勵,作文應征。次年,盧梭第一篇重要論文《論科學與藝術》獲頭等獎。文章從反面論證科學藝術造成社會道德墮落,認為科學與道德互不相容,表現出盧梭對法國現存制度的憎惡和批判。盧梭因此聲譽鵲起。期間,盧梭作為音樂家和音樂理論家撰寫了《網路全書》的全部音樂條目,他還曾撰寫《論政治經濟學》。他仍然以抄寫樂譜為生,但與各沙龍關系逐漸疏遠。
1752年盧梭歌舞喜劇《鄉村卜者》上演,獲成功,國王決定頒發給他一份年金,他迴避了,以保持自己獨立不羈的人格。1753年第戎科學院宣布有獎徵文,次年盧梭寫出應征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這標志盧梭思想進入成熟期,他從經濟上、政治上發掘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指出不平等的產生是進步,同時又是退步;文明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前進一步。體現盧梭辯證地分析人類歷史運動的光輝嘗試(徵文未獲獎,1755年出版於荷蘭)。
1754年盧梭曾一度回日內瓦,重返加爾文宗,途中曾訪問華倫夫人。1756年因厭倦巴黎生活,遷居埃皮奈夫人提供的蒙莫朗西的鄉間別墅「隱廬」。1757年開始與埃皮奈夫人及狄德羅等人發生爭吵,尤其達朗貝爾寫的《日內瓦》條目,盧梭抓住達朗貝爾要在日內瓦建劇院發文《致達朗貝爾論戲劇的信》,正式與狄德羅決裂,並遷出隱廬,搬往馬達斯先生提供的路易山一所小房子(就在蒙莫朗西)。盧梭在鄉間隱居時,著作甚豐,1761—1762年發表3部最重要論著:《新哀洛伊絲》、《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社會契約論》被稱為大革命的聖經,是盧梭為資產階級革命創立的政治學說理論,提出「主權在民」的思想,主張共和制,體現出資產階級不再與封建貴族分權而獨立建立民主共和國的政權要求。說明盧梭政治學說的民主性和徹底性。《新哀洛伊絲》提出一種合乎資產階級理想的家庭道德,提倡更健康的情感生活。《愛彌兒》則提出一種合乎自然法的教育兒童的計劃。其中「一個薩瓦牧師的信仰自白」,則是自然神論宗教觀的聲明,盧梭認為宗教可以懲治惡人、富人,安慰人民,提出建立公民宗教的思想。
1762年,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被法國議會查禁,他先後流亡瑞士、英國,1764年開始寫《懺悔錄》。盧梭晚年得了一種受迫害的妄想症,認為有一種世界性誹謗陰謀針對他。1767年回法國避居。1770年獲准回巴黎,仍以抄樂譜謀生。1775年完成《對話錄》,次年寫作《孤獨散步者的夢想》,但未完成。1778年病逝於愛爾蒙維爾鎮。1794年靈柩遷往巴黎國葬所。
盧梭是對法國大革命影響最直接和最大的啟蒙思想家,《人權宣言》與美國《獨立宣言》都汲取了盧梭的理論,他提出的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天賦人權思想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口號,雅各賓派更稱自己是盧梭的學生,羅伯斯庇爾則竭力實施盧梭的政治綱領與宗教主張。盧梭對浪漫主義和現代教育理論等都有重要影響。所以法國人說:「在通向現代社會的條條道路上,到處都能碰到盧梭。」
C. 對《巴黎聖母院》的概述與點評
小說《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歷史真實,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斗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加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富洛婁和貴族軍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小說的發表,使雨果的名聲更加遠揚。
巴黎聖母院:
【作者生平】
維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
幼年時跟隨父親到過義大利、西班牙,在西班牙開始受小學教育。雨果的母親是波旁王朝的擁護者,對少年雨果影響頗深。波旁王朝復辟後,雨果的父親又宣誓效忠新統治者,雨果跟隨母親回到了巴黎。
由於雨果家庭在復辟王朝統治下的政治利害關系,也由於他母親的影響,雨果初期的創作有保守的傾向。
查理十世上台後,變本加厲的反動統治反而使自由主義思潮日趨高漲,在此背景上,雨果的政治態度開始有了轉變。
1827年,他發表了著名的《(克倫威爾)序》,成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直到1840年,他以豐富的戲劇,詩歌及小說創作顯示出浪漫主義文學的實績。
金融家王朝的建立與鞏固,使雨果逐漸在政治上採取了和現實妥協的態度。
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反革命改變,宣布帝制,大肆進行鎮壓,雨果和他的政派發表宣言試圖反抗,但遭到失敗,政變後的12月11日,他被迫流亡國外。
1870年,拿破崙三世垮台,雨果結束了長期的流亡生活,凱旋式地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熱烈歡迎。
1885年,雨果逝世於巴黎,法蘭西舉國致哀,巴黎舉行了規模宏大的葬
【故事梗概】
當巴黎市民正沉浸在"愚人節"的狂歡中時,法院大廳內正在進行"愚人之王"的選舉。大家把幸運待選的"愚人之王"帶了出來。這個人長得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獨眼,駝背,跛子,……在他的這種種畸形里,卻透出一種不容懷疑的堅定,嚴肅,勇敢的性格。他就是--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加西莫多。
在大街的遊行人群中,有人喊道:"愛斯梅哈爾達來了!"遊行的人們立刻狂歡起來,喊叫聲此起彼伏。人們都蜂湧向廣場。在廣場上,只見靠賣藝為生的吉卜賽女郎愛斯梅哈爾達,正在一條波斯地毯上跳舞。她輕盈,飄逸的舞姿,時時引起人們的狂歡的掌聲。成千上百的人們隨著愛斯梅哈爾達的舞姿一起旋轉。這時,作為懷疑派的哲學家和諷刺詩人甘果瓦,被這個燦爛的景色迷住了。他不知道這個女郎究竟是人,是仙,還是天使。這時在所有圍觀的人群中,有一個嚴肅、平靜而陰沉的中年人,此時比任何人都更關注那個跳舞的女郎,他的嘴裡不時發出幾聲詛咒。他就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孚羅諾。
在廣場的另一角荷蘭塔內,女修士居第爾因自己的女兒,在15年前被吉卜賽人搶走,就用一種憎惡的聲音呵斥她快離開。愛斯梅哈爾達感到一種驚恐和不安。
愛斯梅哈爾達帶著她心愛的小山羊離開了狂歡的節日廣場。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隨著這天仙美貌的姑娘。當愛斯梅哈爾達行至廣場的一條小巷時,忽然孚羅諾和加西莫多沖了出來,欲將愛斯梅哈爾達搶走。甘果瓦看到這一幕,嚇得不敢相救。正在這危急時刻,皇家衛隊經過此地,侍衛長法比救下了愛斯梅哈爾達。孚羅諾趁衛隊與加西莫多爭打時溜走了。而加 西莫多被擒獲。
愛斯梅哈爾達十分感謝法比,與法比告別後,她回到了乞丐王國,在這里,居住著巴黎的下層人民,他們有法國人,西班牙人,義大利人,德國人……,這些人白天做乞丐,晚間當小偷。愛斯梅哈爾達就居住在這里,她在這些乞丐,小偷當中有著很大的魔力。愛斯梅哈爾回到這里時,男男女女的乞丐都順從地站列起來,原本兇狠的臉色也溫柔起來。甘果瓦誤入乞丐王國,被捉了起來,按照乞丐王國的法律,甘果瓦將被判處死刑。愛斯梅哈爾達為了搭救甘果瓦的生命,毅然答應了做甘果瓦的"妻子",雖然愛斯梅哈爾達供給甘果瓦食宿,但卻不準甘果瓦接近她的身子。
加西莫多被捕後,拉到格雷勾廣場的絞台上受刑,廣場上群眾百般嬉戲,凌辱這個形體醜陋的人。當加西莫多在人叢中看見了孚羅諾時,眼睛一亮,心裡大喜,但是這個當年收養他的義父卻慌忙逃避加西莫多的眼光。刑台上被綁的加西莫多受到無情地鞭打,他口渴難熬,絕望地叫道:"給我水喝!"觀看的人們嘲笑他,無動於衷。愛斯梅哈爾達看看這一切,從人群中走上刑台,將懷中的水葫蘆溫柔地送到加西莫多乾裂的嘴邊。人們看到加西莫多那一直乾枯的眼睛滾出了一行眼淚。也許這是加西莫多第一次流出的淚水。眼前這么一個漂亮、純潔、嫵媚、纖弱的少女能夠這樣垂憐一個醜陋無比、凶惡的人,台下的群眾都感動了;惟有荷蘭塔里的女修士見到這一切,連聲咒罵道:可惡的吉卜賽女人。 加西莫多回到聖母院當了敲鍾人。愛斯梅哈爾達繼續在廣場上跳舞,加西莫多倚在聖母院鍾樓欣賞著愛斯梅哈爾達的舞蹈,在加西莫多的眼中露出了溫柔可愛的目光。
16年前,加西莫多被父母遺棄,孚羅諾收養了他。從此,加西莫多把孚羅諾當做惟一的親人。但是加西莫多由於外表醜陋,畸形而受到了人們的歧視、嘲笑。在加西莫多的心裡充滿了仇恨。愛斯梅哈爾達的以德報怨的行動使加西莫多深受感動,他對愛斯梅哈爾達懷有無限的感激和純真的愛慕之情。孚羅諾自從搶劫愛斯梅哈爾達失敗後,心裡一直沒有放棄佔有她的淫慾。孚羅諾在教堂的北塔上用淫慾的眼光尋找著愛斯梅哈爾達。愛斯梅哈爾達每天帶著甘果多,出現在街頭巷尾,同往常一樣,幫助她收集賣藝所得的錢幣。
衛隊長法比給愛斯梅哈爾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愛斯梅哈爾達的救命恩人,更是她愛情的偶像。但是法比和他的表妹已經訂婚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愛斯梅哈爾達在街上跳舞,被法比看見了,他招呼愛斯梅哈爾達到姑媽家去表演。愛斯梅哈爾達帶著心愛的小山羊到了法比的姑媽家。法比姑媽家的一位小姐趁愛斯梅哈爾達與法比講話,用糖果把小山羊引到另一間房子里。小姐好奇地解下小山羊脖子的小口袋,把裡面的東西倒在地板上,小山羊熟練地撥弄著,原來這是字母表,一會兒,人們發現小山羊撥弄出一個單詞,就是--法比。原來,愛斯梅哈爾達自被解救後心裡愛慕著年輕、英俊、漂亮的法比,她用兩個月的心血訓練著小山羊。這一切全被法比看在眼裡,法比知道了這個吉卜賽女郎心中的秘密。在送愛斯梅哈爾達出姑媽家門的時候,法比約愛斯梅哈爾達在旅店見面。法比將這一秘密告訴了孚羅諾的弟弟。孚羅諾得知這個消息,眼看自己暗戀、垂涎的女郎就要落入另一個男人的懷抱時,孚羅諾喬裝打扮來到旅店。當法比和愛斯梅哈爾達摟在一起時,孚羅諾妒火燃燒,抽出匕首插進法比的胸膛,然後迅速溜走了。吉卜賽女郎刺殺衛隊長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巴黎城,愛斯梅哈爾達被逮捕了,她被法庭判處絞刑。
愛斯梅哈爾達被關在漆黑的地牢里,身體非常虛弱。這天夜晚,身穿袈裟的孚羅諾秘密地來到地牢,他毫不掩飾地向愛斯梅哈爾達表達他的愛意和內心的痛苦。提出要和愛斯梅哈爾達一起逃走,被愛斯梅哈爾達嚴辭拒絕了。 愛斯梅哈爾達被押到廣場行刑。受傷已愈的法比此時坐在姑媽家的樓上,面容冷漠地看著愛斯梅哈爾達。法比不敢站出來證明愛斯梅哈爾達的無罪。這時,加西莫多從教堂里沖了出來,他揮拳打倒了劊子手,把愛斯梅哈爾達高舉肩頭,跳進教堂,用嘶裂的聲音喊道:聖地!群眾中爆發出一陣歡呼,他們被加西莫多的壯舉感動了。 加西莫多保護著愛斯梅哈爾達。當孚羅諾再次深夜潛入愛斯梅哈爾達的住房時,遭到了加西莫多的痛打。加西莫多明白愛斯梅哈爾達深愛著法比,加西莫多找到法比,求他去見一見愛斯梅哈爾達,法比面對加西莫多,不屑一顧,策馬遠去。
不久,國會再次判決愛斯梅哈爾達的死刑。乞丐王國的人們聞訊後,在克羅班的率領下,深夜攻打聖母院。憤怒的人群涌進教堂,搭救他們的愛斯梅哈爾達。加西莫多不明真象,在教堂里奮勇抵抗進攻的人們,孚羅諾和甘果瓦趁混亂之際溜進教堂,以幫助愛斯梅哈爾達逃走為名,騙出了她。愛斯梅哈爾達再次落入孚羅諾的魔掌。躲在巴士底獄里的路易十一國王原以為平民暴動是攻擊法院,幸災樂禍。當他知道街道暴動的真正目的是反對國王時,下令鎮壓群眾。一時間,聖母院前屍橫遍地,血流成河。
軍隊在追捕愛斯梅哈爾達,這時一個黑衣蒙面人拉住愛斯梅哈爾達,站在絞架前,黑衣蒙面人扯去面巾,露出面目,原來又是孚羅諾他借著豎起的絞架,再次威逼愛斯梅哈爾達說:在它和我中間任你選擇一個。愛斯梅哈爾達至死不從。孚羅諾氣急敗壞,他將愛斯梅哈爾達交給女修士看管,自己去叫搜捕的軍警。女修士看著眼前漂亮、活潑、潑辣的愛斯梅哈爾達,想起了自己丟失的女兒。當他們拿出各自保留的一隻小巧的綉鞋時,女修土知道愛斯梅哈爾就是自己15年前丟失的女兒,母女兩人抱頭痛哭。孚羅諾把軍警叫來了,劊子手從女修士懷里拖走了愛斯梅哈爾達。劊子手將女修士推倒在絞台下,當場身亡。
太陽出來了,照得巴黎城像火一般緋紅。身穿白色衣服的愛斯梅哈爾達在半空中搖晃,孚羅諾在聖母院樓上發出魔鬼般的笑容。悲痛的加西莫多看著被絞死的愛斯梅哈爾達,向副主教猛撲過來,憤怒地將孚羅諾推下教堂。
幾年過去了,有人在蒙特佛貢地窖的藏屍所里發現了兩個相連的屍骨。其中一具是畸形的男屍,他身上沒有一點絞死的痕跡。人們分開兩具屍體,屍骨化作了一股灰塵。
【作品評析】
《巴黎聖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義文藝觀。其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表現在:
1.離奇的情節
這部小說情節曲折離奇,富有戲劇性,充滿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誇張和怪誕。如:"奇跡王朝"對詩人奇特的審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場,抵禦千軍萬馬的進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屍骨一被分開就化為灰塵等。 這些曲折多變,但在本質上又是真實的情節,大大加強了小說的戲劇性,從而增強了小說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說的人物是浪漫主義的典型人物:愛斯梅哈爾達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則表現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舉動,巨人般的體力,以及對愛斯梅哈爾達高尚而充滿自我犧牲的愛情及表達方式;克羅德的禁慾和縱欲的矛盾等。這些人物的特點,表現了雨果獨具的浪漫主義特徵,即追求誇張,想像而不求細節的真實,不求酷似現實。
3.強烈的對比
作為一種美學理想,對比原則是雨果浪漫主義最重要的特徵,貫穿著小說的始終。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聖母院和諧美麗的自然環境與人民陰暗不幸的生活構成鮮明對比,這樣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誣陷的封建王朝與尊重人權,公正廉明的"奇跡王朝"的對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對比: 正面與反面人物的對比--愛斯梅哈爾達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誠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羅德、法比則是自私、冷酷和丑惡的人性的代表、善與惡十分鮮明地分別體現在這兩組人物身上,產生強烈的對照。 還有正面與正面,反面與反面人物之間的對比以及人物自身對比,如加西莫多外貌與心靈的對比等。對比原則的運用 使得小說的情節和人物顯得更奇特,主題更鮮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濃烈的色彩描繪了中世紀特徵鮮明而絢麗的城市圖景,給讀者展現了一個充滿絢爛和奇特聲響的世界。
這些描寫都極強地增加了小說的浪漫主義色彩。
D. 請求音樂劇四大名劇《悲慘世界》中的一部進行音樂分析
《悲慘世界》是典型的英美風格的音樂劇,這類劇目被稱為「音樂戲劇」(Musical Theatre)。這種音樂劇的歌唱風格沒有嚴格限制,可以美聲可以通俗,完全根據劇情人物需要來設定,音樂風格也是case by case,比如LM是交響樂隊伴奏的風格,而Mamma Mia!則完全是流行電聲樂隊,但是一個共同點就是這類戲劇強調戲劇沖突和戲劇邏輯,有些連音樂都遵循這個原則。《悲慘世界》之所以成為音樂劇的經典名劇,除了寬廣而經典的人文背景外,也與二十世紀音樂劇的發展進程緊密相連。早期的音樂劇,誕生於酒吧等歌舞娛樂場所。它是將戲寬舉劇、舞蹈、音樂、詩歌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混合起來的樣式,古典音樂和通俗表演是音樂劇的源頭,它最初來自歐洲而非百老匯。從斯特勞斯的通俗音樂進入大雅之堂廳巧喊,到扮野法國輕歌劇成為大眾娛樂,歐洲的雜耍劇院又為音樂劇的誕生提供了更為熱鬧活潑的表演空間。人們欣賞的趣味從正歌劇等表演藝術中發生蛻變之時,富有觀賞性的、與散逸自由的天性相吻合的音樂劇成了人們情感的新的宣洩點。在美國,爵士、搖滾和時尚歌舞演唱的融合,形成了百老匯音樂劇,這種音樂劇風格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好萊塢歌舞片《沙漠情歌》等中有所顯現。她的興盛期則始於上世紀60年代至今,已充分顯示出她獨有的綜合和創造之力———綜合了歌劇、交響樂爵士、搖滾等多重藝術風格,如指揮家伯恩斯坦的《西區故事》等。音樂、歌舞和產業化的舞美製作始終並進,成了音樂劇的一大特色。在製作上,又強化了市場機制的理念,演出與商業贏利始終相融,成了音樂劇得以不斷走向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音樂劇要求演員的外型、氣質必須與角色相符,又必須能歌善舞,懂表演,在音樂上要有扎實的功底,但往往在唱法上不拘形式。而在《悲慘世界》劇中的男主角冉·阿讓的扮演者康姆·威爾金森在運腔時,顯示了很高的美聲水平。但情到深處,他就唱得很誇張,很隨意。
E. 音樂劇的五大特點
音樂劇有五大特點:
一是綜合性,指音樂、舞蹈、話劇表演等各種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
二是現代性,用最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唱法,並採用多種現代舞蹈語匯以及先進的舞台技術。
三是多元性,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類通俗唱法,題材從古代到現代,從科幻到神話,無所不有,音樂不拘一格。
四是靈活性,不存在教條主義的東西,比較大膽。
五是高度的商業操作性。
法國音樂劇特點:
舞台方面:先從舞台整體風格來說吧,法國音樂劇很現代了,融合多種現代風格,比如鍾樓怪人中提取巴黎聖母院部分元素就開始舞台設計的創作是很大的創新,相比百老匯閃爍的霓虹燈舞台來說,法國音樂劇的舞台更讓現代人所接受。
服裝而言更加現代。
音樂:法國音樂劇的音樂很現代,也有融合搖滾風格的音樂劇產生。而百老匯音樂劇爵士樂佔多,還有康康舞
百老匯音樂劇特點:
以前初中時候看過《貓》,高中時候看過《悲慘世界》。到了大三選修課上我選了「走進音樂劇」,開學幾次課上老師給我們看的是《俄克拉荷馬》,我覺得也很不錯,就向大家簡單推薦一下音樂劇好了。
音樂劇是一種結合了音樂、舞蹈、戲劇元素的獨特藝術形式,簡言之,即以音樂唱腔和形體表演來演繹故事,推動情節。音樂劇產生於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當時被稱作「小歌劇」或「民間歌劇」,直到19世紀後期人們才開始引用「音樂劇」這一名稱;到了20世紀中期,它已成為一種獨具魅力的戲劇演出形式。概括地說,音樂劇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節為支撐,以演員的戲劇性表演為根基,使音樂、舞蹈得以充分發揮其潛能,並把這些因素融合為有機的統一體的藝術。如果說,戲劇本身是一種綜合藝術,那麼與話劇相比,音樂劇則是充分發揮「綜合性」藝術手段的戲劇形式。英國和美國是音樂劇的全盛國度,從音樂劇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可稱作為音樂劇的發源地。但音樂劇在英、美兩國也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在美國,它較多地受爵士樂、踢跳舞、喜劇。
音樂劇插曲
也許不少人沒聽說過音樂劇這個名稱,但提起「別為我哭泣,阿根廷」、「Memory」等音樂劇著名插曲,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的。60年代,甲殼蟲和搖滾樂由英國沖向世界,各國音樂劇作曲家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漸轉向吸收,英國音樂劇先鋒大師韋伯率先在《耶穌基督巨星》這部以古老的故事改編的內容沉痛、主題嚴肅的音樂劇中採用了輕音樂及搖滾樂,使之具有了現代感,歌曲變得活潑,通俗、易於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樂的嚴格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音樂劇,從而加強了它的時代感和表現力。加之由於現代音響廣播設備的更新和普及,許多音樂劇中勝炙人口的歌曲,通過現代傳播媒介手段,很快就風靡世界,成為全球流行歌曲,如《艾薇塔》中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及《貓》中的《回憶》在音樂會及平時街頭廣播中都常可聽見,致使許多沒有看過此劇的人也產生了一睹為快的期待。
旁白演唱
旁白演唱是音樂劇的一個特色,可以是與故事完全無關的人的旁白,也可以是略有關系但仍以講故事為主的旁白。當音樂劇故事情節復雜時,音樂、舞蹈和舞台表述復雜故事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有別的什麼形式來幫助,於是便有了旁白演唱這一藝術手段。旁白往往是劇中的主角或次主角,通過旁白貫穿故事的情節和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旁白演唱是一種手法,可以安排為主打歌,比如著名音樂劇《艾薇塔》的旁白演唱在音樂上無疑是打動人心的。
話劇和含有歌唱的喜劇的影響;在英國,音樂劇更多地與輕歌劇、話劇,特別是莎士比亞、莫里艾、伊普生的戲劇背景相關,舞蹈方面則更貼近芭蕾舞。
【拓展內容】
十部經典音樂劇
1: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音樂劇,那麼它應該是《歌劇魅影》。」可見這部音樂劇的地位!自從1986年在英國英國倫敦女王劇院首演後,到現在已經在全世界27個國家的145個城市上演了超過74000多場(記得2013年在上海演出的時候,普通座位票沒幾分鍾就被掃光了),超過1億3千萬的觀眾觀看,平均上座率超過99%,總收入超過56億美元...高於任何一部電影或戲劇,《泰坦尼克號》、《阿凡達》和《星球大戰》都被秒成渣。「音樂劇之王」就是這么來的 《歌劇魅影》講的是一個帶著恐怖懸疑色彩的三角戀故事。1881年的巴黎歌劇院,一名默默無聞的小演員克麗斯汀很希望成為一個劇目的女主角。在一次試唱中,她優美的歌聲打動了地下室里的幽靈。這個半邊臉部殘疾,靠白色面罩的生活的男子深深地愛上了這個漂亮的女孩。為了幫助她實現願望,幽靈通過製造各種恐怖來要挾劇院。幽靈的`出現,讓克麗斯汀非常好奇,她還跟著他來到地下王國。可是,克麗斯汀始終深愛著她的貴族男友。幽靈愛而不得,十分嫉妒,並在地下室對這位貴族男子進行折磨。最後女主為了保護愛人,給了幽靈一個吻,「幽靈」被女主的愛震撼了,就選擇了成全有情人,獨自離去。 說白了,就是女神、高富帥、音樂天才三個人的虐心三角戀...華麗的舞台風格、接近歌劇的唱腔,充滿了神秘的魅力。 2:媽媽咪呀(Mama Mia) 《媽媽咪呀》有點像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個歡快的找爸爸的故事。快結婚的蘇菲想找到自己的父親,翻看了媽媽的日記和信件,邀請了三個可能是自己父親的男人。婚禮前一天三個男人同時出現,單親媽媽唐娜差點沒激動得暈過去!然後故事就圍繞著「誰是我爸爸」開始啦! 這部音樂劇讓人感覺非常快樂,比起曲折搞笑的故事情節,它激情幽默、快樂時尚的旋律更具有感染力。媽媽咪呀的音樂改編自ABBA組合的歌曲,曲風比較輕松活波。不管你喜不喜歡音樂劇,都會情不自禁地起立,跟著節拍鼓掌搖擺,忘掉一切煩惱,嗨!嗨!嗨! 這部音樂劇曾改編成電影,大眼阿曼達、梅姨、前007皮爾斯·布魯斯南、「達西先生」科林·費斯聯袂演出,體驗現場版之前,看看電影也是很過癮的。 3: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由文學巨匠雨果同名小說改編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可謂氣勢磅礴,曾被翻譯為21種語言在世界各地上演,用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共同描繪出法國大革命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 19世紀的法國,冉阿讓因為給飢餓的家人偷麵包入獄多年,獲得假釋後又觸犯了法律,只能開始逃亡。十年後,他雖成為成功的商人還當上市長,但警官賈維爾一直沒放棄追捕他。這時,冉阿讓得知了妓女芳汀的悲慘遭遇,並答應照顧她的私生女柯賽特。隨著柯賽特的慢慢長大,法國大革命也開始了。冉阿讓經歷了許多事,人生也畫上了句點…… 對於《悲慘世界》,目前大家比較熟知的是2012年由安妮·海瑟薇、休·傑克曼、羅素·克勞、「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出演的電影,安妮·海瑟薇還憑借「芳汀」一角拿到了奧斯卡小金人。 4: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 米高梅1952年公映的歌舞劇《雨中曲》可以說是美國國寶級的電影,更被譽為電影史上最精彩的歌舞片之一,歌、舞、演俱佳。有這樣的素材,《雨中曲》的音樂劇版想不成功都難。2011年,由金牌導演Andrew Wright執導的音樂劇一經公映便廣受好評,也是最純正百老匯音樂劇的代表之一。 5:魔法壞女巫(Wicked) 《魔法壞女巫》相當於《綠野仙蹤》的前傳,改編得很有意思。故事很巧妙地把綠皮膚、不受歡迎的壞女巫艾芙芭作為主角,她和金發碧眼,嬌俏討喜的格琳達在追逐理想的過程中,經歷了背叛、失敗等等,兩人各自成長各自收獲,也結下了深厚而難言的友誼,最後,有了好女巫格琳達和壞女巫艾芙芭。 這部劇一經推出獲得了無數好評,以其童話的情節、炫目的舞台設計、優秀的唱段,獲得了三座格萊美和一項托尼獎的肯定。6:貓(Cats)
《貓》是英國作曲家安德魯'勞伊德'韋伯的撼世傑作,該劇無與倫比地囊括了1983年百老匯的七項托尼獎,並包攬了倫敦紐約所有戲劇大獎。該劇曾被授予「世紀音樂劇」的稱號,自1981年倫敦首演以來,其間在美、日、法、德等國公演,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轟動,往往一票難求,至今仍是紐約百老匯及倫敦最賣座的音樂劇。源於此劇的經典情歌《回憶》(Memory)早已家喻戶曉,堪稱音樂劇史上的一部不朽名曲 整部音樂劇不僅有動人的音樂,更是舞蹈的盛宴,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場面來表現貓的不同特徵和性格,既有輕松活潑的踢踏舞,又有凝重華麗的芭蕾舞,還有充滿動感的爵士舞和現代舞,別具匠心,場面宏大,不拘一格。 7:西貢小姐(Miss Saigon) 《西貢小姐》是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現代改編版,由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和阿蘭·鮑伯利共同創作。 《西貢小姐》發生於兵荒馬亂的越南戰爭中,講述了一個美國士兵和痴情的越南舞女之間的愛恨糾葛的戀情故事。劇中把東方女子塑造成了一個一心愛情至上,甘願為之付出一切的形象,卻在最後的結局中以殉情來結束悲慘的人物命運。女主角在愛情上的執著與忠誠,造就了一部令人震撼、感人肺腑至深的的舞台藝術作品。 8:舞動人生(Billy Elliot) 這部由英國最大牌的音樂人Elton John作曲的音樂劇,改編自2000年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英國電影同名電影。講述了一個打破性別芥蒂追尋個人夢想並最後成功的故事,對於現在被現實打磨的失去夢想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出振奮人心又美好的童話。因為是講芭蕾舞的故事,在表演中,舞蹈的比重自然遠大於歌唱。 今年Burberry冬季廣告大片小貝家二公子羅密歐與眾超模一起「跳!跳!跳!」就是向《舞動人生》這部經典的影片致敬。 9:芝加哥(Chicago) 最能代表紐約百老匯歷史和特色的經典劇目之一,集中表現了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人與人之間的慾望、名利和金錢關系。1975年在百老匯上映後贏得了巨大成功,至今仍被看做前往紐約必看的音樂劇之一!《All That Jazz》、《If U leave me now》《Cell block tango》都是經典不衰的音樂橋段。 2002年根據《芝加哥》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口碑也非常好,由凱瑟琳·澤塔—瓊斯和蕾妮·齊薇格共同出演。 10: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 莎士比亞的著名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音樂劇」版,由20世紀最傑出的指揮大師之一Leonard Bernstein創作,是音樂劇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故事講述了分別來自紐約西區貧民窟兩個勢不兩立幫派的托尼和瑪麗亞的愛情故事,他們雖然深深相愛,卻最終雙雙死於幫派間的仇恨中。劇中的舞蹈充分融合了芭蕾舞、拉丁舞、爵士舞和現代舞的元素,遒勁有力,活力四射。也是前往紐約必看的經典劇目之一。F. 古典時期「高雅」法國抒情歌劇,為何移情別戀,愛上「世俗」喜歌劇
古典主義時期,法國歌劇在各類變革里終於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嶄新篇章。法國社會迎來了全新的變革,造就了不同以往的時局變化。經過社會動盪和變革後社會氛圍與人文理念都產生了很大不同。譬如歌劇行業中,無論是觀賞歌劇的群體思想和內心還是歌劇院的經營者理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四、總結
在社會變革,啟蒙主義運動的加持下,喜歌劇迎來了自己發展的契機。在社會動盪里,無論是統治階層還是各行各業都面對著重新洗牌。歌劇行業送走了喜愛悲情充滿宿命感的抒情歌劇愛好者的貴族階層,迎來了喜歡通俗易懂內容喜歌劇的普通百姓。
為了使得歌劇行業繼續興旺發達,無論是歌劇院的經營者還是歌劇創作者都開始積極求變。有些創作者的歌劇內容形式的革新甚至早於整個歌劇行業的知覺。這些創新者為後來喜歌劇的繁榮埋下伏筆。轟轟烈烈的啟蒙主義運動更是相中了喜歌劇的社會革新力量和對人們自由意識覺醒的推動,使得他們成為喜歌劇的積極推動者。
在如此巨大力量推舉下,曾經不入流的藝術形式,只能在正歌劇間隙插科打諢的喜歌劇最終成為了主流歌劇形式。這不得不令人嗟嘆,人們常常以為自身站在時代的風口,卻一不留神都被後浪席捲而去成為昨日光景。
參考文獻:
《法國史》
《法國革命史》
《歐洲簡史》
G. 請介紹一下法國電影導演讓雷諾阿
讓.雷諾阿(Jean Renoir)
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Jean Renoir)有一句話:"許多導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說太多的道理,可是他們並不成功,而有一些導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電影只講述一個道理,我是屬於後者的……"
「我認為這個世界,尤其是電影,為一些假神(false gods)所負累。我的任務就是推翻他們。手持利劍,我本准備為完成這樣任務祭奠出我的生命。但這些假神還在那裡。我持續半個世紀的電影生涯也許幫助瓦解了其中一些。同樣這也幫助我發現其中的一些神是真的,也沒有必要摧毀它們。」
他的作品充滿詩意,題材廣泛且具獨特風格,卻又平易近人,尚·雷諾阿(Jean Renoir)不單是一位具有開闖及實驗精神的法國電影大師,他的電影深深影響了多位電影工作者,新浪潮導演如杜魯福及高達等更是對他贊譽有嘉。
生於巴黎蒙馬特,年青時期愛看差利·卓別林的喜劇、格里菲斯的默片,更為法國女演員嘉寶的大特寫而神迷。雷諾阿承繼了印象派畫家父親的風范,為藝術而忠於自己,不斷投入冒險精神,敢於實驗新電影文法。他的作品題材圍繞反戰、階級、人性、民族精神、俊男美女,但總脫不離愛情,他投資兼當製片完成首作《嘉芙蓮》(一九四二),便是為了要替太太留下倩影。美術出身的他,在場面調度及攝影手法上,力於創新,電影往往給人如詩如畫的感覺,雖是隱藏吁值得深思的哲理,卻原是看透世情,有著寬宏的看法,作品平易近人。他不單極受新浪潮導演愛戴,多部作品更被其他大師及好萊塢重新拍攝。他的人生,他的電影,活脫脫就是一本由默片時代到開啟新浪潮的電影發展史。
電影《大幻影》獨特之處,是沒有透過戰爭的慘烈,提出血腥的控訴,而以細致刻劃人性的手法,宣揚和平主義的訊息。此片為電影和雷諾阿贏得偉大的名譽,並獲得一九三七威尼斯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
《游戲規則》是雷諾阿人生中一部重大轉捩點的電影。透過各階層彼此間的對話和試探,揭露人性的傲慢、背信、欺詐、猜疑及分化,幽默諷刺悲劇收場。此片曾備受爭議,拷貝亦曾被刪剪及在戰火中受破壞,一九六六年丹麥坡迪爾大獎最佳外語片。是次將放映完整導演版本。影片《高斯福大宅謀殺案》便是向雷諾阿致敬的電影。
史詩格局的《馬賽曲》是《大幻影》的兄弟作,高度歌頌了法國歷史最偉大的時刻—法國大革命。雷諾阿動用了五百名臨時演員,串演人民力量由馬賽行軍至巴黎,場面之浩大,猶如親身經歷這段歷史的重要時刻,杜魯福指影片猶如新聞片段,為歷史塗上新鮮感覺,此片亦同時向導演格里菲斯的《國家的誕生》致敬。
改編自左拉小說的《衣冠禽獸》,是另一暴露了上流社會權力與慾望斗爭的影片。懸疑情殺片格局,雷諾阿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尚·嘉賓(Jean Gabin)的演出入木三分,被喻為最佳演出。費立茲·朗於一九五四年在荷李活改編拍成《人性的慾望》。
《在底層》描寫貴族男爵為世所迫放棄榮華,遷進貧民窟。尚·嘉賓片中扮演的小偷神采更令人動容。而片中一場蝸牛在男爵手上爬行亦成為經典的一幕。一九五七年日本導演黑澤明再改編拍成《低下層》,與本片互相輝映。
《跳河的人》表面像是滑稽喜劇,背後原來卻是貧富階級轉移的悲歌。本是一個平庸的故事,雷諾阿卻拍得一點也不平凡,演員化身為戲中人物的角色,動人的演出當然功不可歿。一九八六年荷李活重拍為處境喜劇《荒唐暴發戶》。《朗先生有罪》說出另一個階級悲劇,因上級對下屬的壓榨而引發的兇案,帶出低下層生活的無奈與悲哀。另一部雷諾阿重要之作《湯尼》刻劃了工人階級生活的愛情悲劇,因愛之名,撕開的卻是血腥本性。一九三六年榮獲紐約影評聯盟最佳外語片。
雷諾阿以印象派風格攝制了《鄉村一日》,一部改編自莫泊桑愛情小說的電影。故事雖短,但充滿詩情畫意。《法國肯肯》是雷諾阿重返法國執導的彩色大製作,描寫法國紅磨坊和肯肯舞創辦人鄧格拉的事跡,戲味濃厚,締造法國歌舞文化,為好萊塢歌舞片提供借鏡機會。
作為導演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3)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女僕日記 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 (1946)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Swamp Water ------- (1941)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Marseillais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為演員 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6) Fantôme d'Henri Langlois, Le ------- (2004)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作為編劇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1)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Marseillaise, La ------- (1938)
Bête humain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為製片人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4) 大河 The River ------- (1951)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Marseillaise, La ------- (1938)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H. 誰知道法國宮廷風格的電影,請列出
《巴黎春夢》
《瑪麗皇後》
《大鼻子情聖》
其中,《瑪麗皇後》的服飾道具都很精美.《巴黎春夢》里的描述最地道浪漫。《大鼻子情聖》就不用說了,經典中的經典。
I. 《仙女》作品反映了法國人民的哪些感情
《仙女》作品反映了法國人民對大革命的失望,消極逃避現實,企圖從幻想的超自然神靈世界中尋找一些精神安慰的作品。慧爛浪漫主義時期的舞蹈編導家迎合社會潮流,將各國民間傳說、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各種神話故事作為芭蕾舞劇表現的主要素材,以新奇、給人感官刺激的異國情調和仙女、幽靈、山水精怪來吸引觀眾。舞劇以悲劇結尾,如《吉賽爾》《仙女》等。浪漫主義時期,芭蕾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舞蹈內容從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宙斯、繆斯轉變為反映平民百姓生活以及表現仙女和自然精靈。舞蹈形式從戲劇插入性舞蹈轉變為獨立舞台藝術。表演者更注重情節,為猜空塑造人物形象舞蹈,舞蹈的一些技術也緊緊圍繞情節和塑造人物形象而展開。舞蹈服飾從笨重的拖地長裙改變為白紗裙。浪漫芭蕾與傳統芭蕾的最大分界線是舞劇《仙女》。這部作品的最突出特點是:①出現了輕盈、優雅、細膩的抒情性的表演風格和舞蹈中的大跳、打腳、腳尖碎步以及後「阿提糾」 (一腿直立,一穗碧瞎腿後彎)和「阿拉貝斯」(主力腿直立和半屈,以及動力腿向後伸直的造型)。這些動作都緊緊圍繞著劇情而展開,塑造了「仙女」形象使舞蹈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美感。②舞劇中第一次立起腳尖,這在芭蕾舞發展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里程碑,舞劇中的白紗裙和芭蕾舞腳尖鞋成為浪漫主義芭蕾的典型藝術象徵,《仙女》掀起了芭蕾舞劇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