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電影冷血遺產疑點

法國電影冷血遺產疑點

發布時間:2023-05-21 01:59:21

㈠ 《這個殺手不太冷》是法國公司製作的還是美國

美國,好萊屋的

《這個殺手不太冷》影評大合集

這個殺手不太冷.呂克·貝松的第一部美國電影。講述一個職業殺手認識一個12歲的女孩子後到死之前的生活的故事。除了作為一部出色的黑幫電影外,影片還那老少戀作為噱頭,這是本片一個小小的亮點。

影片開始,殺手裡安接受僱主指派,刺殺一個胖子。刺殺過程中,里安沒有露面就將胖子的N個保鏢幹掉,手法干凈利落,高手。

接下來,里安在自己居住的公寓里認識了瑪利達,一個鄰居12歲的小女兒。故事真正開始。

隨後的故事毫無新意。瑪利達的父親因為私藏毒品,被掃毒組的警員假裝的毒犯殺害。全家人除了瑪利達也都慘遭毒手。瑪利達幫里安買牛奶回來,強忍悲痛機智的直接路過家門口,去敲里安的門。一直通過門眼觀察門外局勢的里安動了惻隱之心,把門打開,救了瑪利達一命。

從此,瑪利達開始了和里安的亡命之路。瑪利達讓里安教她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殺手,里安經不起她的死纏爛打,被迫答應。

最後,里安為救獨自去報仇的瑪利達大鬧警局,殺死警員,掃毒組頭目開始害怕,調動特警隊包圍了里安住的公寓,里安與幾百名警察周旋,並成功救回瑪利達並幫助她從通風管道逃走。自己最後與掃毒組頭目同歸於盡,為瑪利達報了仇。

影片最後結尾,瑪利達到了福利院重新生活,並把里安生前最喜歡的綠蘿從盆栽中移植到土地里。

影片片尾曲是STING演唱的《SHAPE OF MY HEART》。

本片是一部尋常的警匪片。但是,呂克·貝松巧妙的加入了一個瑪利達的角色,這個12歲的小童星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的演技,將一個幼稚卻堅毅的女孩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影片後半段里安和瑪利達的那種彼此不分離的跨越年齡的愛情更是為影片奠定了凄婉的基調。

影片中段,里安和瑪利達相依為命,一起生活的片段是影片最舒緩的一段,在這段鏡頭里,里安作為一個殺手對生活的熱愛以及瑪利達對里安悉心的照顧令人輩感親切和窩心。

其實,呂克·貝松很好的設置了影片諸多細小的矛盾,從而使影片得以區別與同類型的其他影片而獲得成功。

首先,作為一個職業殺手,里安不殺女人和小孩,那句「NO WOMEN NO KIDS」很難令人把里安和他一個優秀的殺手身份聯系起來。此外,里安每天早晨會打開窗戶,擺出那盆最中意的綠蘿,這個細節頻繁在影片中出現,不論里安居住在哪裡。這說明裡安雖然是個殺手,但是也是一個極其熱愛生活的普通人。影片進行到後半段,也交代了里安之所以當一個殺手也是身不由己。其次,瑪利達對害死她家人的壞蛋恨之入骨,那股怨恨異常強大,以至於她甘心委身里安做一名殺手也要報仇,但同時,她的里安純純的朦朧的愛情又同樣表現的很直接與深刻。這樣的劇情設計令人會遺忘他們兩個的殺手身份,沒有譴責與責難,有的更多的只是憐憫與惋惜。

[這個殺手不太冷]雖然有個過於灰暗的結尾,但是作為導演,呂克·貝松還是給了它以希望。最後,瑪利達重新回到福利院過正常人的生活,放棄了當殺手的意願,隱喻了她將會有個美好的未來,至少不用象里安生前那樣從來不曾在床上塌實的睡過一覺。而瑪利達將里安的綠蘿移植到土地里,也包含了某種隱藏的希望。

里安,這個不太冷的殺手,在天堂里,是會有更美好的未來的吧?!

在一個慵倦而無所事事的下午,一部影片洞穿了我。無論它是叫《這個殺手不太冷》,或是《終極追輯令》,還是《殺手列昂》,影片中那種極度張揚的力度已經完全令我忽略了這些細節。我感到心臟怦怦跳起來,已經淹沒在太多平庸和繁瑣的生活背後的情感像火把被剎那點燃,已經為太多細碎空洞的影片變得麻木的審美能力忽然尖銳起來,敏感起來,像是其上布滿了神經末梢的一根釘子,深深地楔入到靈魂深處。

當我們習慣於把「殺手」簡單地定義為「壞人」之際,我們失去了殺手的細節。就在我們的眉睫之前,盧貝松還原了一個超級殺手列昂。殺手並非殺人狂,對於列昂,殺手只意味著一份職業,一份他別無選擇、非此不可的職業。影片只用了5分鍾就讓我們明白,冷酷無情、無所畏懼的列昂是一位天生做殺手的不二人選。
他甚至不是為了錢。當他走進那家咖啡館,突然變得害臊起來,向老闆托尼囁嚅著說起錢的時候,我為他感到無比的心痛:10次賣命得來的報酬,他甚至連見都沒見過。所有的酬金都保存在可疑的托尼那裡。哪怕被托尼出賣了之後,列昂還叮囑瑪迪達去托尼那兒享受這筆不知其數的「血錢」。

在列昂身上,我感受到殺手的魅力。殺手具有一種在暗處的魅力,他在暗處保持著生殺予奪的權力。他們像上帝一般,在暗處,在高處,在不可見之處,懸在每個人的頭頂,昭示著生命的脆弱與虛無。
列昂是個冷靜的殺手。他的信條是「永遠保持最佳狀態。永遠保持清醒」。每晚,他戴著墨鏡,手裡拿槍,坐在沙發上睡覺。他的房間里永遠那麼簡單,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具有一種簡單的力量、簡單的美。在一個殺手的生命里,他必須拒絕柔情和矯飾,否則,他將狠不下心射出一顆顆掠奪性命的子彈。唯一能暗示列昂的內心生活的,只有那盆茂盛的蘭花。他似乎把它當成自己的靈魂來培育,在任何時刻都不會舍棄的靈魂之綠。
列昂也是一個寂寞的男人。他乾脆利落地完成那單生意,回到家,取下所有的裝備,開始淋浴。那一刻,我看到了他赤裸的無助與疲憊。隨後,他細心地熨衣服、噴花肥,一個人到空盪盪地影院津津有味地看歌舞片,滲透著中年男人的落寞與孤寂。

如果沒有瑪迪達的闖入,他會活得更好嗎?
無疑,他完全可能活得更長久、更安全。他的手不會因柔情而發抖,談生意不會因難舍而遲到,殺人不會因牽掛而受傷。
當瑪迪達的全家被殺,瑪迪達捧著牛奶到他門口求他開門的時候,他的殺手生涯也就即將結束了。從來得不到溫情與呵護、滿嘴謊言的問題女孩瑪迪達無依無助地闖進了他的生活。夜間,他忽然跳起身,裝上消聲器,將槍口對准瑪迪達睡夢中的頭顱。
他必須推開她。殺手的世界容不下一點溶化。他能成為超級殺手的原因就在於他沒有弱點,只有殺氣。他必須推開她,否則就只有沉墮和泯滅。
然而,命中註定,瑪迪達闖進了他的生活。瑪迪達具有超乎年齡的成熟與冷酷,而賣弄風情的外表卻又掩不住她天真的雙眸。
兩顆冷透了的心在相互接近中發出了微弱的光芒,互相溫暖、互相救贖。他成了她的信仰,她卻成了他的弱點。「與子彈跳舞」的殺手列昂開門時滲出的血跡寓示著殺氣的消減,因為心中那點柔情與牽掛,他極為少有地受傷了。

個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強?為了復仇他們能走到多遠?
為了替瑪迪達復仇,他碰上了有生以來最強大也最不可戰勝的敵人:比黑社會更黑的警署反貪組。他的悲劇是註定的,這么多全副武裝的人以正義的名義來殲滅他時,他哪裡有路可逃?那個邊談貝多芬邊殺人的反貪組「老大」,已經完全泯滅了人性,連小孩和女人都殺,卻因為占據了權力位置而以合法的身份為所欲為。
在那場血戰中,對方用上了所有的武器,而他用上了一個殺手所有的極限生存智慧。可他終究還是逃不掉,當他滿面血污地走向咫尺之隔的大門時,一隻手槍跟在他的後腦勺。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主觀鏡頭:逐漸傾斜的地面宣告了他的死亡。他死了。一切都該結束了。一個殺手的時代結束了。他對瑪迪達說:「你不會失去了。我剛嘗到人生的喜悅。」可他已經死了。
我沉浸在一片不能自拔的憤怒與傷痛之中。「老大」將逍遙法外了。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他將永遠逃出懲罰。我喘不過氣來。
可一切並沒有結束。轟隆隆的爆炸聲以一種兩敗俱傷的方式毀滅了一切。殺手與「老大」,正義與邪惡,善良與殘忍,一同在巨大的火光中化為灰燼。感謝盧貝松的理想主義,也許在現實生活中,「老大」將永遠占據上風,可盧貝松卻讓我們獲得了暫時的滿足。

瑪迪達走進了正常的生活。
她回到學校,把那株無根的蘭花種到了大地之上。這株無根的蘭花,和《阿飛正傳》中那隻無腳鳥可謂殊途同歸,都是對殺手的隱喻。
可是,經過了那樣的慘烈、那樣的同生共死,瑪迪達真的能夠回歸到正常的、平淡的生活之中嗎?

這個殺手不太冷是一部電影,,非常的好看.
講的是一個估計是義大利的殺手叫里昂,在美國生活.他住的隔壁有一個超級美麗的小姑娘.這個小姑娘也是演<星大戰前傳>的那個美女.這個小姑娘生活的很不幸福,他在家裡常常挨打.但殺手和這個小姑娘還說過幾句話,估計這個殺手還是比較喜歡這個小姑娘的.一天小姑娘的父親因為把一個警察的毒品偷藏了一些(10分之一).警察殺了她的全家,小姑娘卻很幸運的沒在家裡,她到商店裡去買東西,回來時她很機智的沒進自已家,而是走進了里昂的家裡.里昂救了她.
然後兩個人生活在了一起,里昂是一個很好的人,而小姑娘很喜歡里昂.那一夥警察殺了小姑娘的弟弟讓小姑娘一直想報仇,有一天她又看到了那個警察.她去殺警察未果,,,里昂又救了她,然後警察動用權力來殺他們,他們和警察展開了一場大戰,最後里昂和警察同歸於盡了..

這部片子,導演的手法干凈,簡潔,明快.非常的舒服.
里昂由法國演員讓.雷諾扮演.那種真正殺手的平凡感覺他闡釋得令人信服.小姑娘由星戰前傳里的那個公主扮演,美麗的讓人心醉..

總得一說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我一直在想,什麼是「愛」。那實在是一個很難思考的問題。我以為那必定是一種超呼人類一般感情的存在,偉大而聖潔,足以拯救所有的人——無論誰;我以為那決不是如流行歌曲中所唱的那些卿卿我我纏綿悱惻的故事,而是藏在人類心底在不經意間才能流露的最深的美麗……

我是太固執的一個人,我容不得「愛」含有哪怕僅僅一絲的不純潔。

所以,當熒幕中Mathilda輕輕說: Leon,I think I』m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的時候,LEON被牛奶嗆住,那液體撒了一地。我的心砰然而動……

其實我看的《LEON》,並不是完全的版本。那是一個太老的片子,Luc Besson讓LEON死去的時候,我甚至還不懂得什麼是感動。我沒有找到那部片子,只在學校的放映廳中看了經過剪輯的美版——少了整整24分鍾。但是前輩給我的解說,讓我終於將全篇貫通,也終讓我找尋出心中那「愛」的全部含義。

那實際上,是一種對於世界,對於生命的包容,與理解……

關於殺手有過太多雜亂的印記,無非是一支手槍、一柄利劍,或者是其他可以致人於死地的武器,在黑衣墨鏡的掩飾下,一臉酷斃的表情,甚至是眼神一眨便可以在蔚藍的天空下看見血紅的顏色,「生命」在殺手的詞典里只是一個象徵性的符號,每個人存在的意義只不過是給蔚藍的天空點綴不同的顏色,使大自然看起來更為和諧,一個生命的消逝,只不過是另一生命的即將開始……
毫無准備的在一個昏暗的下午,蜷曲在窗頭的角落,看完了《這個殺手不太冷》,一個12歲的小女孩與一個40歲殺手之間亦師亦友,亦父亦女,似有還無的感情故事,沒有纏綿悱惻、沒有風化雪月,甚至唯一的激情也僅是瑪蒂達孩童般偎在里昂肩上滿足的睡去,等待著黎明醒來後的不歸路……
殺手是不能夠有愛情的,這是江湖規矩,千百年來,江湖的事情沒有人可以去跨越,退出江湖無疑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或是說意味著一個標點符號的書寫,當事情暫告一個段落,另一件事情終會正在悄悄發生,就向里昂可以成功逃出特種部隊的重重包圍,卻終究沒有走出那一段通往光明的窄窄的通道……
影片的最後,瑪蒂達將里昂珍若生命的蘭花移入沃土,瑪蒂達輕聲的說:「在這兒我們安全了,里昂」,鏡頭穿過女孩的頭頂,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蔥蘢、旺盛,夏日的紐約陽光很明亮……
「人生好辛苦,還是長大就好了?」(瑪蒂達)
「一直如此。」(里昂)
陽光下的海洋,只有絕望。當里昂輕輕的賀盍上沉靜的眼,Sting的歌聲漸漸響起:And if I told you that I loved you You』d maybe think there』s something wrong I』m not a man of too many facesThe mask I wear is one……
人生好辛苦!
一直如此……

這個殺手不太冷:
看似最無情、冷血的職業殺手,卻有最簡單的思維和真摯的情感,所以也最打動人心。一段忘年悲情。最後里昂付出了生命,問題少女馬蒂達在愛的感召下也最終回歸。

本來不想看這個片子的,因為一見到「殺手」兩個字,就使我想起的偵探片,總是撲朔迷離,案情復雜,讓觀眾看得滿頭大汗,但是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好像對「殺手」這樣一個冷冰冰的名字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覺得它們有時也不是像想像中的那麼恐怖。 聽爸爸說這是部老片,他二十多歲就看過,當然了,這些事我是全然不知的,因為我那時還未降生於人世,看著這比我還要大的影片,心裡不知是什麼滋味,也沒認真去揣摩它,畢竟這名字太俗氣了,又是傳統的「警察抓小偷」的故事,看完之後卻發現也沒有那麼俗套,相反倒是挺吸引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位不太冷的殺手。 故事的主題也是在贊頌正義,勇敢和善良尤其是作為一個殺手,雖然他外表冷酷,而內心卻是熾熱的。當利益和良知進行最後的較量時,他還是選擇了良知。這不禁使我想起了《三字經》中的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的,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每一個人在童年代都是純潔而天真的,但最後變成什麼樣兒都取決於所受環境的影響。誰都不想別人說自己是「壞人」,但有時又身不由己,也許被逼無奈,也許淪落逆境。但是人人都有善惡兩面。看了這部影片,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在適當的情況下也要善待「壞人」,用真心喚醒他們內心殘存的良知,救人一命,甚造七級浮屠啊!

她很小,只有12歲,可是,急不可耐地成熟,因為,童年這么苦。
童年這么苦。她的生父與繼母倒在血泊中,還有與她有一半血緣的姐姐,她哭了,但不是因為他們,他們習而慣之地冷遇她,眼淚,也許是為了弟弟,「他那麼小,只有4歲,什麼也沒有作,只會依偎在我懷里。」一點點的溫情,在冷酷的童年裡,是唯一的稻草,這稻草標志著職業殺手的方向,否則如何自處,她只有12歲,一個問題女孩通向職業殺手如此順理成章。
萊昂怔了一下。問題綿綿不絕。本能地拒絕,不僅僅因為對方只是一個小女孩,還有,潛意識,對自己的職業殺手的厭倦與木然。「人生就是如此。」他種著一種虎尾蘭似的綠色植物,植繁葉茂,在密集的槍火中,它孜孜不倦地活著,像塑料作的---極品殺手從技術的角度上也可以如此,在天羅地網的武裝警察的布控下,他從從容容走向門口,如果他有辦法將警中之匪史丹利置於死地從而完成承諾並保證瑪蒂達以後的生活,他一定有辦法逍遙天外,除非,厭倦。
瑪蒂達胡亂扣動手槍。「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她義無反顧地將他裹挾進來,幸虧她只有12歲,除了純粹的依杖,她的惡意別無指向。
是的,他完全可以隨時扔下她,但是,他為她古怪的智慧所吸引,比如,她說,她要雇他為她的弟弟報仇,以她的家務勞動抵兌他的傭金。
與其說是亡命天涯的處境催生出不倫之戀,不如說,相互的拯救與需要。他培訓她作一名職業殺手,細至每天堅持鍛練與喝牛奶,像照料那株虎尾蘭,這樣的照料原型可以找到<小王子>,馴服是一種需要,從塑料花返回到生死如常的人間植物。她幫他洗衣服擦玻璃作家務,情竇初開的女孩子,妝扮成性感女星請他猜星,同時,他忽然發現,除了作一個殺手,不會認字也不會其它的笨拙的自己,居然也有嬉戲胡鬧的另一面。「我愛你」。瑪蒂達的聲音如此驚世駭俗,好在,她只有12歲,所以如此純潔。而萊昂勢必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像<海的女兒>中的小人魚,放棄永生;「人生就是如此。」的句號在這兒變成破折號,殺手冷酷的人生因為一個小女孩純粹的愛情有了童話的色彩。
畢竟是殺手。死人如麻,翻譯成新聞,亡命之徒與一個身份不明的小女孩負隅頑抗,警方死傷無數。
一個最好的殺手。小女孩向負責她的中年女人說。
她返回了她的學校,她的童年,像一名行跡無疑的小學生,在草坪下將他的虎尾蘭種下,脫離准職業殺手的生涯--一度,那個缺乏溫暖的小女孩試圖藉此將就生活。

這是一部發行於1994年的作品.雖然發行時間距現在已經相隔了10年之久.但是這部影片的經典程度足以讓影迷作為永久的珍藏.有一個著名的影評網站曾經搞過一次民意調查.評選最受觀眾喜愛的銀幕殺手.本片的主人公LEON以絕對優勢位列第一。影片可以說是一部具有藝術美感的電影,處處顯現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滿含繞指柔情的都市寓言.

LEON是一個從義大利來到紐約謀生的孤獨僱傭殺手,他住在一所公寓里,當他以殺手的身份出現時,冷靜而神秘,殺人手法令人熱血沸騰。但當他卸下殺手面具時,則又回歸成為平凡的市井小民.總之,他是個具有雙重身份的人。他唯一的愛好便是擺弄自己一盆心愛的蘭花.每天向上班族一樣穿梭於人群之中.當然,沒人知道他的另一重身份.

Mathilda,(中文譯音: 瑪蒂爾達)這十二歲的女孩,被「親人」呵斥著忽略的問題少女,在樓梯上悄悄的吸煙,安靜的掩飾那些青紫的傷痕(這些傷痕,這些親人給予的傷痕,對一個小女孩意味著什麼?)在樓梯拐角靜靜的流淚,茫然的問Leon「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just when you're akid?"

她無疑是聰明的-雖然生長在那樣畸形的環境里:沒有正當職業卻販毒的父親,(好像還是警察的線人)一位極為神經質的母親,已經長大成人的卻粗俗姐姐,幸好還有年僅四歲天真的弟弟--在發現家人慘遭毒手的瞬間,震驚,傷心,然後迅速的判斷,直直的走過家門,走向Leon的房門,投奔不可知的未來:怎樣的聰明呢,讓這個小女孩可以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在與LEON想處的過程中。無意間,她發現了LEON的殺手身份,於是她要LEON收下自己做一個小殺手——「清潔工」。她同LEON住在了一起,她幫LEON管家,並教他識字,LEON則教瑪蒂爾達怎樣用槍。逐漸發現自己愛上了LEON,而LEON也對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保護欲,就這樣,兩個人的心緊緊地貼在了一起。

一個偶然的機會,瑪蒂爾達發現了殺他全家的警察斯坦的行蹤,斯坦是個極度神經質的人.而且有著一課邪惡的心.貿然報仇,反倒被抓住。幸虧LEON及時趕到,一陣槍戰之後,他救回了瑪蒂爾達。為了盡量少惹麻煩,LEON和瑪蒂爾達決定搬家,他們收拾了簡單的東西,還抱上了LEON最喜愛的蘭花。

他們的行蹤一直受到警界的注意,斯坦更是下定決心要除掉他們兩人以斷絕後患。瑪蒂爾達又一次落到了他的手裡,而警察也包圍了LEON的家.LEON用自己的能力幹掉了數名警察後為了不引人注意,LEON要瑪蒂爾達通過通風管道逃生,而自己則從另一樓梯下去。瑪蒂爾達要和LEON守在一起,LEON最終說服了她,並將他的蘭花託付給了瑪蒂爾達。

在濃煙中,LEON化裝成警察,帶上了防毒面具。正當他快要走出時,卻不料被迎面而來的斯坦遇見,敏感的斯坦認出了他,向他射出了子彈,LEON倒了下去。然而就在最後一刻,他躺在地上,對著洋洋得意的斯坦掀開了自己的衣服,露出了綁在身上的重磅炸彈,最後,在他的「記著瑪蒂爾達的問候」聲中,炸彈爆炸了……

瑪蒂爾達順著通風口來到了街上,她知道LEON已經身遭不測,她沒有回頭,一直向前走去,臉上滴落著兩行熱淚……

瑪蒂爾達最後進了福利院,她一直隨身帶著LEON的蘭花,在一片和煦的陽光中,她把蘭花種進了泥土裡。

殺手的童話

有關職業殺手的故事,古今中外已有多部電影對其做過闡釋。然而,幾乎沒有一部影片能像《這個殺手不太冷》那樣將動作及感情共冶一爐,別具一格。

《這個殺手不太冷》又名《殺手萊昂》,由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執導,可以說將好萊塢式的槍戰片作風與法國片特有的影像風格及故事情節完美融合,構成了一部藝術感極強商業電影

對於瑪蒂爾達,LEON有發自內心的愛護,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讓瑪蒂爾達好好地活下去。但作為一個殺手,命中註定是不能有感情的,有了愛就是有了弱點,殺手的童話結局必然是悲愴的。

所以LEON一舉成為經典角色,你可以拒絕一個殺手,但你無法不愛LEON。這是我對LEON的評價.

leon:the professional使我比較喜歡的的電影之一,有娛樂性,有商業味,還有人性,不過主人翁的命運是悲哀的,他是一個聰明的殺手,戰無不勝,但生活中他卻是愚蠢的人。
錢被最信任的人騙走,最後連命都沒了。他只得到了一分感情,這份感情還很朦朧,是男女的愛?是父女的愛?還是兄妹?愚蠢,他連自己的感情是什麼,都不知道,太愚蠢了。
一個連字都不認得幾個的人,一個連自己的前途在何方的人,就是愚蠢。但是我羨慕他,他能為自己的愛去轟轟烈烈一次,多少年後他始終有人記得,因為還有她。一個小殺手,而且他向社會證明了,「好」人不一定好,「壞」人不一定壞。
愚蠢的人慣於用暴力解決問題,何況暴力主動著上門。殺人如麻,辦事干凈利落,連特種部隊都不是對手,利害,專業。他就要逃出圍捕時,卻被人發現,只能有最專業的結局——死亡。
敵人(反派警察)以強者的姿態伏在他身上,喋喋不休地訴說自己的勝利,卻好奇的拉開了一個園環——leon隨身手雷的保險環。轟!同歸於盡,觀眾會驚嘆多專業阿,多有頭腦阿。
我認為那卻是最愚蠢的,就像一個農夫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leon只是在努力殺人,壞人)一天惡霸來了,田被奪走(警察圍捕),他只能選擇死(抗暴而死),留下了她(一個角色函蓋了妻子、妹妹、女兒,的感情),孤獨的活著。
一篇言不由衷的影評,完了。(如果我是片中的人,我會記得他——LEON,愚蠢的人)

影片開場就是一段精彩的刺殺行動,充分表達了一個殺手的冷酷無情,殺手Leon部署周密,冷靜無畏的執行著行動。這也導演處心積慮為之後表現Leon真實一面的鋪墊。
Leon和小女孩Mathilda在樓梯道的兩次短暫相遇時的對話,是Mathilda和Leon兩個生命相交的開始。Mathilda的全家慘遭黑幫的殺害,她憑借這自己的聰明倖免於難,從此跟隨著Leon開始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他們那亦父亦女、亦師亦友,似有似無的感情讓人感動不已。Leon因為Mathilda感受到了人生的樂趣,Mathilda則因為Leon才有了家庭般溫暖和關心。
《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導演是法國著名的呂克·貝松,影片當中充滿著藝術的氣息,甚至殺人的現場也象那藝術品一樣的獨特和唯美。導演在影片中更多的表達了對現實中的一些丑惡事物的批判,為了利益警察可以成為殺人的匪徒,他們在正義的大旗下肆意屠殺。還有Mathilda那毫無親情可言的家庭,最終因為他們的貪婪而葬送了性命。
片中的音樂也製作精良,主題曲《Shape Of My Heart》則由老牌歌手Sting演繹,如此優美的旋律烘托出了故事的真諦,起到了煽人淚下的效果。
影片中當Leon戴上他那副墨鏡時,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執行殺人任務的機器,而深居簡出的Leon不戴墨鏡的時候,過著枯燥無味的什麼,與一棵無根的蘭花相伴,單純的表情卻有點象那憨豆先生。
看過影片之後我不得不對出生於耶路撒冷,拍攝影片時只有12歲的小女孩娜塔麗·波特曼的演技拍案叫好。天真無邪的眼睛流露出來的是Mathilda的無助,角色在她的表演之下被賦予了靈魂,她在影片中的光芒甚至超過了影星讓·雷諾。在和Leon玩游戲的時候,娜塔麗·波特曼展現了她豐富多變的表演天賦,令人捧腹不已。再加上她那不可多得的年輕美貌,前途無可限量。
Leon和Mathilda的相遇註定將要走上一條不歸路,但是Leon的死卻非常的有意義,不是利益的沖突,不是人性的貪婪,而是小人物為了他們所追求的友情、親情、愛情可以無畏的付出。一個殺手成為了我心中的英雄。
剛看完影片之後,我就對影片有了無窮的回味和領悟,我深深的被影片所打動,一個感人而又頗賦有悲劇色彩的經典電影,已經不需要吹毛求疵的去注意它細節上的不足,我們只需要沒有雜念的專注和感動就夠了。一部好的電影就會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道理在裡面,激勵人們奮發圖強。

影評1
由義大利來法國謀生的萊昂,一直是孤獨的僱傭殺手。直到有一次,他為了救一個
面臨死亡危險的小女孩打開了自己的房門,兩個人從此開始相依為命。萊昂教她「殺人
技術」,她教給萊昂法文,兩人的關系日趨親密。殺害小女孩一家大小的瘋狂警察找到
了這兩個人,一場血戰之後,萊昂與該警察同歸於盡。
義大利殺手在美國的亡命生涯,這本來就是個法國電影中少見的題材。我們似乎能
在馬丁·斯科塞斯的美國義大利社區黑幫片中約略找到一點影子。在這個大片橫行的新
時代,貝松出於對娛樂性的追求,著眼點、處理手法、影像風格都完全不同於馬丁的紐
約社會寫實派電影,充斥影片始終的更多是槍戰和爆炸的刺激性場面。盡管影片以感官
刺激和誇張的漫畫手法增強娛樂性,但成功的卻是對兩位主人公的獨特刻畫,其中的細
膩浪漫之處,是我們無法對好萊塢動作片強求的。
雷諾飾演的「酷」殺手萊昂,把內心的孤寂和痛苦都外化為冷漠麻木的行為舉止和
自我封閉的風衣墨鏡,這種造型可以在阿蘭·德龍全盛時期的法國黑幫片中找到根據。
比較之下可以看出,新時代電影強調的是外化的、平面的、簡明極端的影像風格。萊昂
的思維在現代社會顯得簡單、固執,種種行為使他像個都市中最「酷」的「鄉巴佬」—
—如果他沒有了瞬間奪人性命的殺手本領,那他?br>參考資料:多發幾個,你自己去拼湊

㈡ 請推薦,恐怖,血腥與性的電影。

以下都是我自己寫的

1.大鱷魚:下水道變異巨鱷沖出地面大開殺戒.

2.大鱷魚2:游樂園驚現史前巨鱷.

3.平安夜,殺人夜:美國最臭名昭著的恐怖片.當我們甜甜地一覺醒來,發現聖誕老人送來的禮物,是剁在胸口上的利斧!

4.平安夜,殺人夜2:其弟步其兄後塵,再展殺戮.

5.平安夜,殺人夜3:盲人少婦追殺聖誕老人.

6.平安夜,殺人夜4:邪教女人借屍還魂.

7.平安夜,殺人夜5:平安夜竟流行殺人玩具?

8.處女器官:日本早期色情恐怖片.

9.白色殺機:連環殺手被化學葯劑融成雪人,美麗的雪景下暗藏殺機!

10.鬼娃殺陣:白色殺機續集,突變雪人復仇歸來,最後竟藏身於香蕉奶昔!

11.祝我生日快樂:生日巧襲派對瞬間變成恐怖殺人夜,這樣的生日快樂嗎?

12.瘋狂祖母:祖母誤觸潘多拉魔盒,變身殺人怪物.

13.巨浪白鯊:大白鯊再度血腥出擊,上演人類與自然的殊死搏鬥!

14.殺人鼩: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一名異想天開的醫生,一次釀成災難的實驗,一群基因突變的巨鼩,一場血腥恐怖的盛宴... ...

15.吃人父母:怪癖父母瘋狂吃人.

16.青蛙:變異青蛙肆意破壞.

17.食人魚2:(又名食人唔舔骨)食人魚+飛魚=會飛的食人魚!

18.請慎重食用冰激凌:殺人於無形中的美味冰激凌,你敢吃嗎?

19. 夜兔:小魔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人類和蔬菜,蹦蹦跳跳真可愛!

20.無情河畔:一條對遊客及當地居民生命造成巨大威脅的鱷魚 .

21.惡魔永生:類似活死人之地.

22.盲流感:未知病毒降臨地球,城市瞬間成為瘋人滿布的人間地獄……

23.毒魔復仇:一個清潔工不小心掉進化學葯劑槽里變成了怪物,拿個拖把當武器保護環境.

24.蟑螂殺手:巨型蟑螂匯聚紐約街頭上演「小強風暴」.

25.外太空殺人小丑:一群以食人為樂趣的外星人小丑降臨地球,他們要吃光地球上所有人類!

26.無頭眼:一個小偷被戳嚇了一隻眼,於是他的生活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7.章魚人:章孝兆兄魚和人的惡心混合體!

28.凶煞魚怪:殺人怪物竟是一尾怪魚,它不但離開水面仍能生存,甚至會強暴女性,劇情極暴力血腥,是不少恐怖片迷的心頭好東東 !

29.異形再現:20世紀十大經典怪物形象之一.

30.深寒食人獸:一群調研小組來到南極考察,但他們發現這里還存在著另一種巨大的生物......

31.巨蟹島:巨型螃蟹包圍小島,惶恐的人們如何逃脫生天?

32.不可思議的融化人:身體受到輻射開始融化,奇怪的是連性格也開始扭曲......

33.蛆蟲屠城:小小的蛆兒也能泛濫成災?

34.巨鰻:兇殘鰻魚基因突變,血腥程度超越《食人魚》!

35.血腥瑪麗:一場靈異游戲喚醒了沉睡千年的血腥瑪麗.

36.心臟:變態醫生挖取人心做收藏,恐怖體驗撕裂神經感官!

37.食腦族:異域部落驚現食腦族,科學考察隊頓時陷入危機.

38.行屍走肉:藝術往往被人類的幻想所玷污.

39.巨蟒:一場意外驚動了蟄伏在地心深處的千年巨蟒,人類掙扎在地獄的邊緣等待著死亡的宣判!

40.大灰熊:嗜血狂熊瘋狂追殺遊客,窮途末路上演人熊大戰.

41.殺人狂魔:精神病患者演繹現實版「俠盜獵魔」.

42.孩子不能同鬼玩:無知小屁孩兒與鬼做朋友,殊不知自己才是即將到嘴的那塊肥肉!

43.Slaughtered Vomit Dolls:(譯名——屠宰嘔吐娃娃)變態血腥程度堪比《下水道人魚》!

44.殺手魚:又猜型一部關於食人魚的電影,人類的貪欲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

45.人食人實錄:食人族的饕餮盛宴!

46.殺人鯨:殺人巨鯨復仇歸來,沒有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只有生存與死亡的考驗!

47.鼠之夜驚魂:看來老鼠對於動畫片是福星,而對於恐怖片則是災難!

48.誰能殺死孩子:孤島老人與兒童的另一番「迷情記」.

49.血濺海灘:灼熱的沙子下邊有個傢伙會撕爛你的身體,小心!

50.紅色的雪: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好片,海報有些《德州電鋸殺人狂》風格.

51.菲比斯博士歸來:恐怖片三傑的璀璨之作,「印第安納·瓊斯」的法老木乃伊版本.

52.死亡繁殖:貌似是「食人族」.

53.死亡花園:開創了新喪屍片格局的電影!

54.鬼哭神嚎:類似《驅魔人》.

55.血濺迴旋路:卡車司機巧斗變態殺人狂.

56.羅斯瑪麗的嬰兒:一種詭異的童趣.

57.驚叫不止:一部「剝削電影」的啟蒙之作,片中的殺人犯喜歡把「受害者」丟到鏹水池子里化掉.

56.女虐:三名少女在葯效的刺激下,變成了冷血殺人狂.

57.青薔薇慘劇館:由於片中大量對未成年女性身體進行真實摧殘,已經在日本禁止播映!

58.殺出魔鬼鎮:取裁於美國犯罪史上一椿極為轟動的無頭懸案.

59.死亡愛之屋:E.W. Swackhamer 最滿意作品.

60.惡夜活死雞:凡是被病毒感染的人都要變成頂著雞頭的活死人?

61.蛋娃:講述一個外星人女性被兩個南方佬侮辱以後,生下了一個殘暴的孩子蛋娃……

62.魔靈鬼娃:天真可愛的娃娃竟然是惡魔的傀儡?

63.馬桶妖怪:一部讓你永遠不敢上廁所的恐怖搞笑電影.

64.大白鯊大報復:《大白鯊》系列的第4集,與前3集比較起來略顯遜色,不值得收藏.

65.邪魔當家:混世魔王上演搞笑糗事.

66.北海巨妖:變異魷魚襲擊潛水員,生物學家一步步揭開幕後真相.

67.巨魚:巨型烏賊流竄墨西哥海灣,深邃湛藍的大海危機四伏!

68.食人狗:生物題材電影.

69.食人狗2-繁殖:一群遊山玩水的年輕人抵達小島,但不幸的是,他們正好趕上一群食人惡犬的交配時期......

70.藍巨怪:劇情乏味,不建議觀看.

71.刺:異次元生物寄生人體,被困三人如何對抗「天外來客」?

72.靈異村:詭異村莊蹊蹺不斷,幽靈魔法化為詛咒.

73.殺人番茄:巨大番茄竟然有殺人的嗜好?一部對美國工業食品冷嘲熱諷的恐怖片,在取材方面獨樹一幟!

74.殺人番茄歸來:殺人番茄續集,突變長毛番茄復仇歸來!

75.殺人番茄再度歸來:恐怖的殺人番茄又回來了,然而這次卻被加工成了番茄罐頭!

76.食人蛇鱷:黑暗的湖水中驚現鱷魚與恐龍的混合體.

77.聖誕老人的謀殺:撒旦的兒子化身聖誕老人,安詳的聖誕節隱藏著前所未有的殺機!

78.病房狂魔:醫院中一種不尋常的治療,來過這里的人都會變成神經質.

79.怪醫血柩 :悉尼.J.弗里早期執導的英國恐怖片.

80.黑暗之外:義大利1979Joe Amato的經典恐怖、激情片.

81.魔島生死劫 :一名從事新聞工作的記者,為了解開加勒比海某島嶼大批遊艇和觀光遊客神秘失蹤之迷,冒險前往該島,終於發現其背後隱藏的令人震驚的真相......

82.可怕的地方 :幾只受細菌感染的老鼠就會使全地球的人都變成僵屍.

83.精靈隧道:惡魔似的木偶人又開始大開殺戒了!

84.沼澤大怪物:黑暗無底的沼澤,巨型嗜血的怪物,自以為是的人類,瞞天過海的陰謀.

85.沼澤大怪物2:「升級」版大怪物再度襲來.

86.海底咒語 :深藍的大海里存在的並不僅僅只有大白鯊和大章魚,還有一串神秘的咒語!

87.黑色遺產:入住古宅就會死於非命,遺產究竟是為何物?

88.奪魂使者:一場交通意外,把一對男女的靈魂與肉體分隔開。他們被困在一片混沌的世界,為保性命而與神秘的奪魂使者對抗!

89.異魔:科學實驗的疏忽導致一群名為「異魔」的生化物在城市間四處遊走.

90.魔孩:化學工廠的有毒氣體泄露導致附近的小孩全變成喪屍.

91.血吻 :真心一吻獻給的不是"白雪公主",而是「邪惡的巫婆」.

92.蠟像館喪屍:納粹軍官邪惡的靈魂讓蠟像館中所有的蠟雕都變成了活死人!

93.邪夜收魂 : Camilo Vila 晚年作品.

94. 血腥警長 :神秘的山林別墅似乎有雙神秘的眼睛在監視著,觀察著......

95.鬼哭山河 :監獄中的死刑犯人化作厲鬼以殘酷手段折磨牢獄中的囚犯.

96.決戰野蠻部落 :一部讓你永遠猜不到下一步情節的電影.

97.夢境:如果一個角色在虛擬世界中被殺死,他在真實中也會死亡!

98.追捕虎鯊:熱帶島嶼出現巨大虎鯊,性感美女抵抗兇殘野獸.

99.深海巨靈大海龜:故事結局很虛幻,讓人捉摸不透.

100. 沒有面孔的眼睛:殘酷醫生為了自己女兒恢復容貌,不惜拐騙妙齡少女,撕下面部移植到女兒臉上……絕對稱得上經典!

㈢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法國戰爭片是哪部為什麼

看過很多法國電影,其中我覺得最好看的法國戰爭片是《超級女特工》。影片是2009年上映的 由法國著名女演員蘇菲.瑪索主演的一部特工類電影。電影並不是一部拿女特工娛樂的商業片,而是一部以女性視角完成的有營救,有刺殺,有拷打,還有死亡的二戰戰爭期間的縮影。電影故事背景設點在1940年二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設立了一個情報組織「特別行動局」負責監督法國的行動。加入特別行動組里幾位年輕的女特工接受設法營救一位英國地址學家任務的故事。無論這些女人在戰爭中扮演著什麼樣的獨特身份,她們的命運都在無情的戰爭機器面前,總是顯得那樣的脆弱與渺小。

她們為了盟軍而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們是戰爭中的女子,戰爭的殘酷使他們失去了丈夫、哥哥、未出世的孩子,戰爭毀滅了曾經美好的愛情,也可能是戰爭逼迫珍妮淪為妓女,戰爭奪走她們年輕的生命。電影海報上戰爭中女子堅定的眼神,顯得那麼勇敢,戰爭中,他們不猥瑣,不退縮。用堅毅的目光,迎接戰爭。當影片的最後,看到路易斯和護士們坐在無線電的旁邊,收到德國投降的消息時,看到他們欣喜若狂時,我想,觀眾們一定會為了戰爭中死去的戰士,那些無名的英雄們默哀。

㈣ 求法國影星讓.雷諾主演的全部電影

讓·雷諾 Jean Reno 電影

鼠國流浪記 Flushed Away (2006)
飛行小將/空戰英豪 Flyboys (2006)
達芬奇密碼/達文西密碼 The Da Vinci Code (2006)
粉紅豹 The Pink Panther (2006)
Margaret (2006)
豺狼帝國/殘骸密碼 Empire des loups, L' (2005)
Tigre e la neve, La (2005)
盧安達飯店 Hotel Rwanda (2004)
暗流2:末日天使/赤色追緝令:末日審判 Rivières pourpres 2 - Les anges de l'apocalypse, Les (2004)
這個警察不太冷 Enquête corse, L' (2004)
Onimusha 3 (2004)
請你閉嘴 Tais-toi! (2003)
Revealed: The Making of 'La Femme Nikita' (2003)
極速風暴 Rollerball (2002)
Décalage horaire (2002)
Un jour dans la vie cinéma français (2002)
時光隧道 Just Visiting (2001)
綠芥刑警/極速追殺令 Wasabi (2001)
暗流/赤色追緝令 Rivières pourpres, Les (2000)
MTV Europe Music Awards 2000 (2000)
The Book That Wrote Itself (1999)
浪人/冷血悍將 Ronin (1998)
哥斯拉 Godzilla (1998)
時空急轉彎 2 Couloirs temps: Les visiteurs 2, Les (1998)
排隊上天堂 Roseanna's Grave (1997)
Soeurs soleil, Les (1997)
魔戀 Un amour de sorcière (1997)
碟中碟/不可能的任務/職業特工隊 Mission: Impossible (1996)
豹神 Jaguar, Le (1996)
法蘭西之吻 French Kiss (1995)
雲上的日子 Al di là delle nuvole (1995)
這個殺手不太冷/終極追殺令/殺手萊昂 Léon (1994)
時空急轉彎 Visiteurs, Les (1993)
飛天紅豬俠 Kurenai no buta (1992)
Opération Corned-Beef, L' (1991)
霹靂煞 Nikita (1990)
碧海藍天 Grand bleu, Le (1988)
魔戀 I Love You (1986)
地下鐵 Subway (1985)
Téléphone sonne toujours deux fois, Le (1985)
我們的故事 Notre histoire (1984)
最後決戰 Dernier combat, Le (1983)
Passante Sans-Souci, La (1982)
Clair de femme (1979)

姓名:讓-雷諾 英文名:Jean Reno
出生日期:1948年7月30日
出生地:摩洛哥著名城市卡薩布蘭卡
[讓-雷諾小檔案]

1948年讓.雷諾出生於摩洛哥著名城市卡薩布蘭卡。在他輝煌的演藝生涯中,曾與多位著名女影星合作過。

87年他與羅薩娜.阿爾蓋特在呂克.貝松導演的影片《碧海情》中搭檔:9O年與瓦萊里.勒邁爾歇出演《解放的咸牛肉》;92年出演《12世紀來訪者》;95年與娜塔麗-波特曼搭檔主演呂克.貝松的《殺手雷昂》,引起轟動,而他也因此被好萊塢看中,又出演了一系列的重要角色。94年他與美國最受歡迎的女影星梅格-瑞安主演《法式接吻》;95年與巴特里西亞.維拉斯蓋主演弗朗西斯.韋伯的影片《美洲豹》;同年與法國影星埃瑪紐埃爾.貝阿特利斯出演美國大片《碟中諜》;96年與法國年輕的影、視、歌三棲明星瓦娜薩.帕哈蒂出演《巫婆的愛情》;97年與娜塔沙.邁肯羅出演《浪人》;同年與瑪利亞.比蒂羅出演《戈茲拉》;這一年他出演的第三部影片是與女演員米利耶爾.羅賓合作的《12世紀來訪者-2》。2000年他又出演了《來訪者》系列的第三部《時光隧道》,與女影星克利斯蒂娜.阿波蓋特搭檔。同年,他與娜迪婭.法雷斯主演法國大片《暗流》。讓.雷諾是少數成功打入好萊塢的歐洲影星之一。

㈤ "傳記片"被視為好萊塢的舶來品,哪部作品被稱為掀開了歷史新篇

一部美式風格的法國傳記片《玫瑰人生》大獲成功,掀開了歷史新篇

"傳記片"被視為好萊塢的舶來品。2007年,一部美式風格的法國傳記片《玫瑰人生》大獲成功,掀開了歷史新篇章。一個工人街區出生的小女孩在戰後成為法國最偉大的歌唱家的故事,既斬獲了票房也使法國女演員瑪利亞·歌麗昂榮膺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以致原為英語的"傳記片"一詞開始成為法語詞典上的常規詞彙。

在《玫瑰人生》之後,法國傳記片空前繁盛:如講述江洋大盜的《沒有武器、仇恨和暴力》(2008)、講述強盜傳奇的《頭號公敵》(2009)、講述世界頭號恐怖分子的《胡狼卡洛斯》(2010)、描寫薩科齊通往權力之路的《征服》(2011)、描寫法國音樂巨星克洛德·弗朗索瓦的《克羅克羅》(2012)等。

如同政治驚悚片是一種跨國類型、但歐洲電影在其發展中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樣,遺產電影(Heritage Cinema)也是一種跨國類型,但是誕生於20世紀末的歐洲危機背景之下。因此,關於法國傳記片的觀點也存在分歧:一種認為它是在法國語境下產生的新類型,另一種認為它是一種進口類型(來自好萊塢)。

如同政治驚悚片容易被歸類為更廣泛的驚悚片或政治電影,傳記片也容易被歸類為歷史片、古裝片,如法國媒體幾乎從未將"傳記片"的標簽貼在《羅丹的情人》上。美國學者拉斐爾·蒙萬不認為當代法國傳記片是好萊塢模式的翻版,而是將其歸於21世紀法國遺產電影的衰微以及法國社會的文化轉型。

比如他以《狼族盟約》(2001)和《奪面解碼》(2001)為例,認為這兩部電影"從好萊塢借來了商業運作和美學元素,並成功與之抗衡。同時通過致敬法國電影遺產和流行文化,保留了法國電影的特點。"

《海明威與蓋爾霍恩》(2012),展現了海明威與第三任妻子的情感糾葛,重點不在大作家而在他背後的女人;《第一夫人》(2016),首次披露了1963年肯尼迪遇刺後傑奎琳悲痛而復雜的心路歷程。

如今,法國在美國影響下進入了明星時代,開始投資在一些具有廣泛國際知名度的法國名人身上,挖掘在一個全球化時代能夠輸出自身文化優勢的名人資源:如一系列關於時尚傳奇香奈兒的影片《時尚先鋒香奈兒》(2009)與《香奈兒秘密情史》(2009)等。

以及《伊夫聖羅蘭傳》(2015);關於哲學家薩特與波伏娃的《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2006);關於作家的《莫里哀情史》(2007)、《薩岡》(2008);關於強盜與黑幫傳奇的《頭號公敵》(2009)、《預言者》(2011);此外,還有關於伊夫·蒙當、羅密·施耐德、格蕾絲·凱利等巨星的傳記片計劃。

在《究竟是誰的人生:作為當代電影類型的傳記片》(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10)一書中,丹尼斯·賓厄姆對男性/女性傳記片進行了對等研究,發現:較之"關於那些偉大的男人的電影",女性傳記片常常強調"一個成功女性的沖突與悲劇"。

無論她的職業是什麼,一個受害者的主題要多過一個倖存者的主題(有著持久職業生涯或非創傷性個人生活),強調伴隨著女性職業成就的是對那些假定優先順序(家庭,婚姻,母親身份)的失去,同時著名女性總是被更有魅力更年輕的女演員扮演。

這一模式能夠在當代法國傳記片中找到,即以戲劇性的好萊塢模式刻畫追求獨立的現代女性,但是她們追求理想的過程伴隨著種種苦難,為了實現夢想,優秀的女人比男人要付出更多的代價,精神和身體上承受更大的痛苦和折磨。

如《玫瑰人生》中,琵雅芙由於酗酒和吸毒而過早衰老是一條敘事主線,影片在她的現場演唱和人生悲劇之間不斷切換:嬰兒時被父母拋棄,少女時期懷孕流產;當她得知戀人死訊時,踉踉蹌蹌穿過公寓走廊,背景音樂響起《愛的贊歌》,她在門口站定,忽然穿過幕布上舞台,站在劇院觀眾前唱起《愛的贊歌》。

在《時尚先鋒香奈兒》中,在戀人博伊意外身亡後,可可才成為香奈兒,為了忘卻痛苦而瘋狂地投入時裝行業,終成一代傳奇。這種新的"戲劇化模式"重新發揚了傳統上關於藝術創作的雙重標准——男人創作的動力是出於個人天賦,女人是出於經歷了愛與死的洗禮。

《頭號公敵》的定位則是美式黑幫片,片中多次致敬經典好萊塢電影——德·帕爾瑪的《鐵面無私》(1987)、《雌雄大盜》(1967),還有馬丁·斯科塞斯《憤怒的公牛》(1980)和《好傢伙》(1990)。

同時影片融合了美式動作戲與法式對白,對白偏向1950年代法國黑色電影。梅林不斷重復他的黑幫信條:"我選的人絕不會反水。"被警方逮捕時,布魯薩爾對梅林說:"警察從不多慮,說做就做。"梅林回答:"下一次不會有女人和香檳了,只有你和我。"

㈥ 《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是想傳達什麼

先聲明,以下是轉載的影評。為什麼要轉載?因為我能看懂《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劇情,卻不明白導演想表達什麼?能猜出和納粹有關,可為何猶抱琵琶半遮面,卍字元還要換成兩個Z?那麼多大牌影沒臘星,為何願意加盟這部荒誕奇葩的作品?為什麼非得是布達佩斯的大飯店?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回答,憑什麼說這是一部好片?

據說豆瓣上盛產文青,他們一定能夠解答我的疑惑吧。可是當我翻遍了全部126篇影評,我發現要麼是用文字把劇情再復述一遍(話說豆瓣上此類「影評」還真不少,是想表示我比你們先看過,或者是我比你們都看得仔細、記得牢?)要麼是在抒發悵古幽情,感慨昨日的世界,表明打五星是基於自己無法言說的情感共鳴;要麼就是膜拜亮瞎雙眼的卡司,贊嘆導演的別具匠心,套娃般的敘事結構,還用不同的屏幕長寬比標記出來,好特別噢!

無奈之下,只得去它處另覓高見,於是找到了這篇干貨來解讀晦澀的《布達佩斯大飯店》。


----------------- 向XX們致敬 評《布達佩斯大飯店》-----------------

(此處略去100多字,原作者在此罵街,有興趣圍觀的請戳【注1】的原文鏈接。)

其實要看懂《布達佩斯大飯店》有點難,因為它確實太歐洲了。但是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就不要東說西說裝逼賣笑誤導群眾。扯犢子扯夠了,就該來點實用的。我知道自己先噴了人就難免被噴了,但是哪怕分享里遇到一個看得懂這些文字的朋友,也就算是朝聞道,枯攔滑死而無憾了。

整部電影除了向大師致敬就是在隱喻。如果說簡單的把它歸類為喜劇、懸疑、冒險、劇情,就太膚淺了。其實這更像是紀錄片、文藝片。紀錄片記錄的是劉別謙、希區柯克、卓柏林等人留下的經典電影手法,文藝片文藝的是歐洲文明衰落這一精神內涵。

要搞清楚它的文化背景,其實不得不提到兩個人—— 瓦爾特·本雅明、史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就不說了,原著作者,簡歷就太長了,挑幾個簡單而至關重要的特點來說:他是奧地利流亡作家、猶太人、歐洲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巴西自殺身亡。《布達佩斯大飯店》其實講的是歐洲傳統文明的衰亡史,具體一點講,其實講的是猶太人的流亡史,更細化一點,講的是茨威格離開逐漸衰亡的精神家園,心碎而死的自傳。

瓦爾特·本雅明,德國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評論家、「歐洲的最後一位文人」,流亡作家,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西班牙自殺身亡。他為什麼重要我不知道,但是在歐洲文科學術界,反正總是把他奉為大神的。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隨想錄》中哀嘆傳統講故事技術的消亡。《布達佩斯大飯店》用了四層講述結構,始終呈現的是一個身臨其境的講故事的過程,一個故事離不開一個講故事的人和一個聽故事的人,還有他們同時所處的環境。這是在向本雅明的思想致敬。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隨著工業化深入、世界大戰、納粹崛起,凡是和人文關懷、人道關懷、實用關懷相關的東西迅速衰亡,理性、集權、現代化、快餐化的東西在崛起,歐洲這塊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被鐵蹄蹂躪、精神強奸,物質上發達進步了,但是傳統消亡和丟失,人性也在淡漠。人們習慣了人雲亦雲,不再用心品鑒文藝,就更談不上思考和探索了,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一場華麗的演講就可以讓無數狂熱信徒走上戰場,也導致了那些有良知的作者們痛心疾首,本雅明和茨威格的自殺就是一種殉道。但是在戰爭年代,這些人都還想得到不斷寫東西,想得到哀嘆和自殺,這就很了不起了。有時候我們感嘆自己出不了有深度的東西,不能只怪作者和體制,而是整個土壤的養分和逼格就不夠,然後又不求甚解。就拿張馮二導來說,拍專業了你看不懂,沒票房,拍淺顯了你說人家低俗。不過噴歸噴,對姜文、陸川、寧浩三位大神的傑作,還是要膜拜的,人家已經學會了玩讓你一知半解的擦衡謹邊球。

在有了小說、報紙、電話、電報、電視的時代,人和人的關系被媒體取代了,人們把自己藏在麥克風的後面,交流減少了。相比起神話、史詩、童話的傳播方式和環境,以前作者和聽眾聚在一起講故事的現實被改變,以前一個故事需要大家聚在一起,口口相傳,這個過程需要融入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的共同經驗,而在現代化以後的世界,一個孤立的作家,在他與世隔絕的閣樓裡面沒有感情的量產作品來滿足一個群體的需要。實用關懷逐漸消失。隨著實用關懷的消失,歐洲文化的精神支柱也就倒塌了。

《布》這個名字其實是誤導人的,讓人以為故事發生在匈牙利,雖然匈牙利酒店業是很發達,一萬福林就可以租一套別墅來住,可《布》和匈牙利實質上卻沒有一毛錢關系。電影取景是在德國,原著隱喻是在奧地利。奧地利,小巴黎,歐洲的文化藝術的心臟,歐洲精神和思想的搖籃,也是希特勒「水晶之夜」排猶殺猶焚書坑儒的地方。故事的場景就是小說作者茨威格本人的祖國。還有旁證可以說明:愛德華·諾頓飾演的警察穿的既不是匈牙利制服,也不是德國制服,但是槍套、背帶、胸略、肩章卻是德式的,衛兵使用的步槍是毛瑟98k,筒形帽是普魯士軍人的傳統,上面搞個狐狸就純粹是賣萌了。而後來戰爭爆發封鎖邊境時上車檢查的士兵是清一色的德軍黨衛軍裝備,山型雙扣帽,帽徽是個II,現實里這個II是綉在德國國防軍中下級軍官的領章上的。佔領飯店以後,掛巨幅國旗,帶袖章,只有納粹有這個習慣,電影上旗幟和袖章是ZZ圖案,納粹是SS,或者卐字,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解釋,SS、卐都是雙閃電,那麼ZZ,不就是更直接的隱喻雙閃電么?導演明明可以直接掛出卐字旗,卻不這樣做,明明可以寫《維也納大飯店》或《貝希斯特加登大飯店》,卻要轉移到布達佩斯去,這就是欲蓋彌彰。

電影中的大堂經理,古斯塔夫,是個深色金發,年長、敏感的顧客歡迎,用自己巧舌和身體去滿足他們的角色。古斯塔夫自己也說,他自己可能是個雙性戀,這也是在暗示他的工作是滿足所有人精神上的一種需求。而他滿足的對象,是這個社會的精英貴族階層。這其實就是茨威格的自畫像。二戰前,茨威格是深受奧地利民眾歡迎的作家,他的作品有深度的實用人道關懷,所謂關懷,簡單地說,就是和社會及傳統有很積極的互動。這種文化上的互動,在電影里被用一種能夠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的庸俗的方式反映出來,大俗大雅,這也是實用關懷和人道關懷最好的體現。

《蘋果男孩》被定義為一副給古斯塔夫引來殺身之禍的價值連城的名畫。這幅畫是遺產,是歐洲貴族留給古斯塔夫的財富,是靠他細致入微,體貼熱心的服務勞動所換來的。蘋果在聖經中是慾望之果,禁果,而在歐洲語言中,也有勞動回報的意思。這幅畫的隱喻是要表達整個猶太民族精打細算,左右逢源,從耶路撒冷撒向全世界,逐漸繼承了歐洲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是他們應得的。而此時此刻,死者的兒子,家人站出來了,一個只關心財富,整理遺產很多天,才發現畫已經丟失了的實用主義者,他暴虐、瘋狂、粗魯,無視法律和契約,修改遺囑,謀殺律師,追殺證人,但是對遺產卻又有著變態的依戀,這像不像希特勒呢?作為同一文化的繼承人,他想佔有祖先的所有遺產,但是卻完全沒有繼承到其精髓,同時撕毀停戰條約,窮兵黷武,屠殺猶太人......

偷到這幅畫以後,在列車上,古斯塔夫曾對Zero說,我要死在這幅畫下面,你看得出來我和畫上那個男孩多像么?這不是玩笑,而是導演的暗示,暗示古斯塔夫自己就是猶太人,而蘋果就是他應該繼承的遺產和財富。然而分秒之後,他又說,我考慮把這幅畫賣掉,這就是猶太民族的真實寫照,從《出埃及記》到《辛德勒的名單》,都表現出猶太民族太過於精明富有而遭到全世界排擠的苦難現實,財富帶來的是妒忌和迫害,使他們沒有安全感,一直在逃亡。

十字鑰匙結社一章十分有趣,古斯塔夫一個電話,全世界各地的酒店同業者就第一時間,不惜代價,義無反顧的來幫他。這不得不讓人想到薔薇十字結社、郇山隱修會等,都是秘密結社,都是分布甚廣,都是能力通天,都是內部成員之間有求必應。這是典型的猶太人結社。這一章即是描寫茨威格被納粹迫害逃難途中受到同胞接濟和幫助,也是描述猶太人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現實中,茨威格是在巴西自殺的。然而電影中,古斯塔夫是在火車上怒斥納粹,被槍斃在冰冷的荒原里,茨威格和納粹叫板了一生,何嘗不希望勇敢的站出來和他們抗爭到底。但是現實里他沒有勇氣這樣做。而電影里就不一樣了,有傳承人、見證人ZERO,古斯塔夫要把這個種子保護和延續下去,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許,這是經過藝術加工後,茨威格最最理想的結局。

德米特里家的打手是個牛高馬大、少言寡語、出手殘忍、效忠主人的令人不寒而慄的男人,其戲劇形象就像弗蘭克斯坦(科學怪人),或者《007》裡面的鋼牙。他的戲就只有一個內容——追殺,殺人不見血。直到最後雪橇追車一幕,才讓人想起點什麼,他停好摩托車,豎起雪橇,以幾乎是軍姿的方式站在原地喝威士忌。皮衣、軍姿、殺人不眨眼、愚忠、恐怖、執行命令不動腦子,就是德國軍隊的寫照,尤其是黨衛軍或者蓋世太保的寫照。

懸崖上垂死的古斯塔夫說到:「你這個可悲的怪胎」,「毛瑟槍咔塔上膛,軍官歡喜呼喊」 這就是在說德國軍人了,要不然他怎麼不說中正式、柯爾特或王八大蓋咔塔上膛?

最後一章酒店裡的槍戰簡直就讓人忍俊不禁了,從每個人的出場順序,站位和手持的武器,就能看出隱喻。最開始是德米特里沖上樓,看見了古斯塔夫和Zero,然後給了個正面鏡頭,德米特里身穿黑色風衣,手腕上別著雙閃電袖章,以一個很囂張的姿態吼道:「蘋果男孩」在哪裡?這像不像希特勒一九三幾年時候的叫囂?然後古斯塔夫來了句:「管你屁事。"於是德米特里說我要把你打個稀巴爛。他從腳底掏出一支槍,此時對拔槍、上膛、舉槍、射擊四個動作給特寫,強調這是一把PPK。卡爾·瓦爾特兵工廠的PPK(卡爾·畢而瑟)是二戰時最著名最先進的手槍,納粹黨於1931年奪得政權後,由於該槍械輕、小,便於攜帶,性能傑出,此型手槍主要配發給高級將領、非作戰參謀人員、禮賓、蓋世太保等。

接下來就是武器博覽會了,一個武器代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陣營。

先是對面右1冒出來一個人,探頭觀望,此時他拿的槍看不清楚,但是他大吼一聲:「放下你的武器!」然後開槍掩護古斯塔夫。然後德米特里右邊出來一個人,手持毛瑟盒子炮,不由分說就站在他身後和他一起開槍。毛瑟盒子炮也稱為駁殼槍,一戰德國軍警制式裝備,後來被魯格P08取代,二戰時毛瑟主要出口給德國的盟國和仆從國,亦出口過給蔣中正以換取中國的稀有金屬。在西班牙內戰中也大量使用。這三個人之間的槍戰可以讓人聯想到二戰爆發前國際縱隊寡不敵眾對抗西班牙弗朗哥政權以及法西斯政權。他們的槍聲很快迎來了三個大傢伙——

接下來的三個人都是特寫,很有意思,第一個人端著一把誇張的長彈夾波波沙,先出來的是槍,然後才是人,他並沒有開槍,而是站在那裡觀望。這明顯就是在影射老毛子或者波蘭人。如果一把槍不能證明他的身份,那麼注意他的鬍子,斯大林也留著這樣性感的鬍子。

然後是拿著一把左輪手槍的眼睛哥,這把槍不是韋伯利就是恩菲爾德,二戰時只有英軍軍官使用左輪手槍。也出口給蘇聯和美國。二戰早期美軍的武器是英式的。美軍沒參戰以前使用的是英菲爾德,參戰以後研發了柯爾特M1911。還是看鬍子,給張西奧多·羅斯福的照片。

最後出場的長得像羅伯特德尼羅的傢伙手握毛瑟1910或者毛瑟1934,該型號為毛瑟手槍袖珍版,主要在一戰被美國大量進口,但是作為跟班,義大利、西班牙也想有一杯羹。

每個人拿著不同的槍在走廊里對射,導演肯定是別有用意的。

該片的結構分析,也不是用簡單的線性結構或者亂入結構就可以概括的,和它的配樂一樣,這個結構具有極強的中、東歐洲風格,因為本雅明和茨威格都受到這種影響。

本片是回字形,或者套娃結構。

開篇出字幕,特別提示要用指定屏幕尺寸觀看,這是提醒觀眾,我們看到的是第一層——電影的敘事。信息發送者是導演,接收者是電影觀眾。屏幕尺寸盡量接近故事發生的年代,避免敘事脫節。

然後影片開始,一個抱著書的女子走近作家的雕塑,電影結尾也以此收尾,這是套在第一層裡面的第二層,提醒我們,我們看到的是小說的敘事結構。信息發送者是寫書作者,接收者是讀者。

然後作家開始講故事,講一個他親赴故事發生地點,和還活著的Zero交流的故事,最後以作家自述結尾,這是第三層,是作家親自口授自身經歷,信息的發送者是寫書的作者,也可以說是他的書或者自述、自傳,但是不同於第二個層次的第三人稱視角,這里是第一人稱視角的。這一層也可以和上一層合並。

然後是Zero和作家在酒店,向作家講述他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共同經歷,以Zero在酒店乘電梯離開回房間為結尾。這是比較核心的一層,是Zero和作家面對面,親自口述的自己和古斯塔夫經歷的敘事結構。信息的發送者是Zero,接收者是作者,但是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對Zero的評價和內心語言,也算是參與到了故事的加工過程中。

最核心的是Zero向作家敘述的內容,是他和古斯塔夫親自經歷,一同用生命書寫的故事。

一層套一層,都給出了完整的開始和結尾,中間有穿插,但是原理不變。直到最後電影院亮燈,觀眾離席,這一層層敘事,才像洋蔥切面一樣完整再現,導演的講述才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整部戲是大腕雲集的,演員陣容已經強大到了變態的地步。

古斯塔夫扮演者,拉爾夫·費因斯,他是《英國病人》中憂郁的德軍飛行員,是《漢尼拔紅龍》中變態內向的連環殺手,是《哈利波特》中邪惡的伏地魔,是《辛德勒的名單》中冷血無情的集中營司令,除此以外,還扮演過無數經典角色,兩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大反派德米特里扮演者,阿德里安·布勞迪,《鋼琴師》裡面失魂落魄的猶太人,《1942》裡面憂心忡忡的白修德.......僅憑他往哪裡一杵,那時而陽光、時而清朗、時而憂郁的外表就可以贏得一片贊譽的奧斯卡史上最年輕得主。

警官亨克爾斯扮演者,愛德華·諾頓,《面紗》里不善言辭的生物學家、綠巨人、搏擊俱樂部裡布拉德·皮特的影子......

作家扮演著裘德·洛,《兵臨城下》里的瓦西里、《人工智慧》、《冷山》、《大偵探福爾摩斯》.......

打手喬普林,扮演者威廉·達福,《蜘蛛俠里》情感豐富的大反派,還有《野戰排》、《生死時速》、《英國病人》.......

管家瑟吉,飾演者馬修·阿馬立克,被某大導演稱為法國最會演戲的人。

律師科瓦奇,扮演者傑夫·高布倫,由於他特別喜愛扮演稀奇古怪的角色,所以經過鬍子、眼鏡、皺紋的修飾,你絕對想不起來他就是當年《侏羅紀公園》里那個帥氣的歌星,然後還曾用《天煞》、《變蠅人》這些科幻恐怖片把觀眾嚇傻。

監獄黑幫老大,哈維·凱特爾,經常就來點老大或者組織頭頭的角色,例如在《低俗小說》、《落水狗》這些劇裡面他就已經把有點點背的黑幫小頭頭這個角色演爛了。除此還有《壞中尉》、《計程車司機》、《漢尼拔紅龍》......數不勝數。

女演員、還有新人暫且不提,僅憑這幫外貌協會、超級大腕、老戲骨,就已經超值了。他們每個人戲份都不多,但是都發揮出自己最佳的水平,比如說愛德華·諾頓的嚴肅公證的研究者仲裁者形象,拉爾夫·費因斯的紳士形象,阿德里安·布勞迪的神經質的形象,裘德·洛的真相調查者的形象,哈維·凱特爾的混子長老、黑幫前輩形象,威廉·達福殘忍狡詐的形象被發揮到極致.......

其實就是一個逃亡的故事,為什麼還要再安排四層空間,無數大腕來演繹?這就是在向傳統講故事的技巧致敬了。廣播電視傳媒對傳統講故事的技術是一種極大的沖擊。在多快好省的年代,讀者能讀帖子就不看小說,能看視頻就不看電影,因為快節奏的生活已經無法讓我們再有那麼多時間去體驗完整美感的醞釀過程,反而習慣了感官上的無腦刺激。因此文藝創作人員們能把一個故事講簡潔明快了,就盡量不搞復雜,觀眾也沒那個耐心,據統計近半個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中剪輯鏡頭的使用量已經超越長鏡頭使用量的上百倍,只有眼花繚亂高大上的音畫,才滿足得了觀眾的胃口了,而這就好比飲鴆止渴,閾值調高了,技術革新又跟不上,作品沒有了靈魂,只有靠技術來包裝,電影院就難以再坐得滿了。然而本劇導演卻不厭其煩的耗費那麼多膠片,使用那麼多演員來重復這個故事,這即是在勇敢地緬懷我們已經丟失的傳統和習慣。大家已經習慣了吃快餐,很難滿足於咖啡和下午茶,導演不得不用牛叉的卡司把大家的眼球震住,然後再坐下來好好講這個故事。不過大腕們參演哪怕是一分鍾也是值得的,只有大師才看得到這樣大師級著作的潛力,哪怕獎杯難分,只要為其獻身一刻,就是和逝去的大師對話,就足以留名青史。

在作家的家裡,作家講自己的書;在酒店大堂里,門童對作家八卦Zero的傳說;在清真風格明顯的澡堂里,在酒店餐廳吃甜點的餐桌上,老Zero對作家講自己的傳奇;在逃亡路上,古斯塔夫對Zero講自己的經歷;在作家的紀念碑前,少女拿著小說緬懷......每一次講述,都脫離不開一個密切配合的環境,以及講故事、聽故事的人的親身參與,這,就是傳統講故事技巧的真諦。然而電影也表現出了講故事技巧的衰落,Zero和古斯塔夫是共同參與和經歷故事;作家是親臨酒店,從Zero口中繼承故事;女讀者只能通過書本腦補故事;而我們只有依賴電影驚鴻一瞥了。這就是現代性帶來的悲哀。導演的強大之處就在於,即使是用鏡頭語言,他也可以帶給我們一種身臨其境的懷舊快感,在今天,很多人除了秀事業線、秀高科技、秀呆萌,已經做不到這么好了。

我們見多識廣、有靈氣、有腦子的觀眾之所以會跨越時代和文化體驗到一種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美感,就是因為文化的本質和人性都是一樣的,只能用靈魂去感知。

㈦ 世界經典電影都有哪些

十佳劇情片:
1) 肖申克的救贖(刺激1995):男人必看的勵志影片。
2) 教父(1、2):經典黑幫片,有此作品,其他同類一概低頭。
3)美國往事:整個人生都在裡面。
4)天堂電影院:每個男人的童年回憶,太經典了。
5)無主之城:人家怎麼能拍出這么牛的電影!
6)活著:也許是中國目前最偉大的電影。
7) 阿甘正傳:教導所有的人要去寬容別人,傻就是福氣。
8) 勇敢的心:民族自尊的好教材,希望大家要愛中國。
9) 楚門的世界:探討人的價值和人性根本的奇思怪作。
10) 音樂之聲:音樂的力量、音樂的快樂!
11)辛德勒的名單:震撼人心的歷史、充滿感染力的攝影和傑出的演員。

十佳科幻片
1) 星球大戰系列:開創了一個電影神話。
2) 異次元駭客(第十三層):應該說它比黑客帝國的構思更精妙。
3) 超人:所有漫畫類科幻電影的代表。
4) 終結者(1、2):科幻電影經典中的經典。
5) 12猴子:如此引人深思的科幻電影真不多見。
6) 黑客帝國系列:引發了對現實和未來網路發展的思考,形成了一種黑客文化。
7) 移魂都市(黑暗城市):風格另類的科幻片,結尾出人意表。
8) 超時空接觸:比較嚴肅地探討外星文明問題的力作。
9) 千鈞一發:描寫未來社會人的基因問題的驚險影片,內容和主題俱佳。
10) 2001漫遊太空:經典作品,以嚴肅的科學性和預見性著稱。

十佳戰爭片:
1)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實反映戰爭和人性的超級巨作。
2) 獵殺紅色十月:節奏和人物拿捏准確的潛艇影片代表作。
3) 兵臨城下:從獨特的視角描寫二戰的巨片,演員表演到位。
4) 大逃殺:歸入戰爭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殘酷。
5) 巴頓將軍:全景式展示戰爭的代表作,演員表演出色。
6) u-571:效果出眾的新型海戰片,拍得很有特點。
7) 全金屬外殼:庫布里克對戰爭的深刻反思,看過後使人對戰爭產生恐懼。
8) 星際艦隊:科幻性質的戰爭片,士兵的訓練和戰斗的描寫很有煽動性和爭議性。
9)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隨時看起來都心潮澎湃的好電影!
10) 野戰排:反思越戰的經典影片。

十佳動作片
1) 英雄本色(1):吳宇森代表作。
2) 真實的謊言:阿諾演的最溫情和幽默的電影。
3) 生死時速(1):充滿動感,耳目一新!
4) 虎膽龍威系列:呵呵他怎麼總是一身傷卻不死啊!!!
5) 勇闖奪命島(石破天驚)動作片顛峰作品!演員表演出色。
6) 刀鋒戰士(1、2):新式吸血鬼動作片,非常另類和華麗。
7) 神秘的黃玫瑰系列:呵呵因為看的時候年紀小,覺得比西部片還經典。
8) 復仇:也是羅馬尼亞的老電影,這部影片的槍戰讓人百看不厭。
9) 三步殺人曲系列:干凈利落的墨西哥風格槍戰電影。
10) 第一滴血(1):有內涵有力度有故事,是史泰龍為數不多的好片。

十佳恐怖片
1) 奪命狂呼系列:校園恐怖片的代表作,對年輕人的胃口。
2) 殺出個黎明:另類誇張的恐怖片,不嚇人,反而很搞笑和另類。
3) 活死人的黎明:活死人系列代表作,以惡心的僵屍著稱。
4) 驅魔人:畫面陰郁,聲效凄厲,晚上看真的噤若寒蟬!
5) 見鬼:港式恐怖片代表,有恐怖,也有情感。
6) 解剖(1、2):歐洲恐怖片的代表,內容奇怪前衛。
7) 壞品味:指環王導演的早期作品,恐怖而搞笑。
8) 異形系列:科幻類恐怖片經典,1、2、4都很精彩
9) 咒怨:日式恐怖的代表,極其邪惡!
10) 活跳屍:罕見的血腥的黑色幽默!

十佳喜劇片

1) 兩桿大煙槍:在英式幽默和一團亂麻中尋找答案的樂趣
2) 我為瑪麗狂:美國廁所文化的代表,低俗但好玩。
3) 反斗神鷹系列:美式無厘頭動作喜劇。
4) 大話西遊(1、2):經典!
5) 花田喜事:港式老喜劇片的代表,明星雲集。
6) 驚聲尖笑系列:以模仿糟改其他影片取樂的新型喜劇片。
7) 虎口脫險:歐式喜劇片經典作,百看不厭。
8) 金雞:近年少見的優秀香港電影,有很深的內涵。
9) 面具:金凱瑞的成名作。
10) 喜劇之王:周星弛最有內涵的電影。

十佳武俠片
1) 卧虎藏龍:「美」式武俠片的開山之作!
2) 新龍門客棧:現在的武俠片製作模式都是照它來的。
3) 黃飛鴻系列:捧紅了李連傑啊!!!
4) 醉拳:成龍代表作,功夫片黃金時代的作品。
5) 少林寺三十六房:劉家輝的成名作,現在來看也趣味無窮。
6) 少林寺:不用說了,真功夫的代表。
7) 佐羅:法國劍俠片的代表,迷到很多mm。
8) 笑傲江湖:對林青霞扮演的東方不敗印象最深。
9) 座頭市:創新的日本劍俠片,很有特點。
10) 殺死比爾:呵呵,新派東西方結合的功夫片來啦!!!!

十佳驚悚片
1) 死神來臨(1、2):構思巧妙,場景驚人。
2) 黑暗降臨:描寫鬼怪傳說的驚悚片,有些新意思。
3) 沉默的羔羊:獲得奧斯卡獎的驚悚片!
4) 7宗罪:風格陰暗,讓人時不時想逃!表演精緻!
5) 閃靈:可以盡情欣賞傑克尼科爾森的超凡演技。
6) 第六感:此類影片代表作!!結尾精彩之極!
7) 斷頭谷:蒂姆伯頓的驚悚恐怖大作,人頭亂滾!
8) 心慌方(1、2):加拿大導演的匪夷所思之作!!!
9) 本能:不用說了,很色情!
10) 醫院風雲:拉斯馮提爾導演的丹麥影片,嚇的很多人不敢獨自回家。

十佳愛情片
1) 泰坦尼克:商業大作!
2) 漂亮女人:現代版麻雀變鳳凰!
3) 羅馬假日:奧黛麗赫本的經典。
4) 金玉盟:淡淡的幽怨、一生的承諾!
5) 卡薩布蘭卡(北非諜影):經典老片。
6) 畢業生:我們還能找到青春時代的純潔愛情嗎?
7)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時代為背景的愛情名片,節奏緩慢。
8) 保鏢:輕松健康的愛情電影
9) 克萊默夫婦:對婚姻、兒女進行深入思考的倫理片。
10) 陽光燦爛的日子:屬於我們這些人的青春!

十佳魔幻片
1) 狼族盟約:法式魔幻片,明星眾多的大製作。
2) 印第安納瓊斯(奪寶奇兵)三部曲:斯皮爾伯格和盧卡斯的強大組合!
3) 倩女幽魂:中國鬼電影的里程碑!決不輸於外國片!
4) 魔戒三部曲:偉大的經典的真正的電影!!!
5) 哈利波特系列:新魔幻電影的奇特分支。
6) 魔幻屠龍(龍的心):感情真摯。
7) 木乃伊:幽默和特技結合的娛樂片。
8) 剪刀手愛德華:蒂姆伯頓最有想像力的作品。
9) 小飛俠:嶄新的適合兒童的幻想片。
10) 大魚:多看兩遍吧,活著要善待自己啊!

十佳動畫片
1) 怪物公司:罕見的數碼特技!動人有趣的創意!
2) 冰凍星球:雖然賣座不是很好,但它的場景可是真的漂亮!
3) 辛巴達航海記:巧妙結合手繪和3d技術的優秀作品。
4) 艷舞女郎:健康的愛情觀和幽默的故事!
5) 尋找尼莫(海底總動員):融合溫馨情感和尖端技術的動畫經典。
6) 千與千尋:宮岐峻顛峰之作!
7) 最終幻想:3d人物數碼化的先驅,技術出眾。
8) 吸血鬼獵人:日式風格的華麗吸血鬼大作。
9) 蓋娜:歐洲的動畫大作,風格很怪異!
10) 恐龍:不用說了,好看!

十大情色片
1) 艷舞女郎:少見的描寫夜總會無上裝演員的作品,場面很精緻!
2) 卡里古拉:有史以來最「嚴肅」和宏偉的情色巨片!
3) 羅曼史:探討愛情沖突和仇恨的情色名作。
4) 親密:獲得柏林金熊,在歐洲大型電影節獲獎影片中首次出現****的場面!
5) 巴黎野玫瑰:描寫愛到極至的感情,可怕!
6) 深喉:現代色情片的鼻祖!
7) 悲情城市:法國色情片演員出演的反映丑惡社會的獨立電影。
8) 感官世界:大島渚的驚世駭俗之作,以演員的真實****場面聞名!
9) 巴黎最後的探戈:懷念馬龍白蘭度,就看看這部片子吧!
10) 丑聞:最新的韓國情色作品。

㈧ 讓雷諾主演的電影

《票子
Cash》
(2008)
《瑪格麗特
Margaret

(2007)
《飛行小將/空戰英豪
Flyboys

(2006)
《沖走小老鼠
FlushedAway》
(2006)
《達芬奇密碼
The
Da
Vinci
Code》
(2006)
《新粉紅豹
The
Pink
Panther
》(2006)
《老虎與雪
Tigre
e
la
neve,
La》
(2005)
《豺狼帝國
Empire
des
loups,
L『
》(2005)
《暗流2:天使啟示錄
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
》(2004)
《鬼武者3
Onimusha
3》
(2004)
《這個警察不太冷
Enquête
corse,
L『
》(2004)
《請你閉嘴
Tais-toi!
》(2003)
《時差
Jet
Lag
》(2002)
《極速風暴
Rollerball》
(2002)
《綠芥刑警/極速追殺令
Wasabi
》(2001)
《時光隧道
Just
Visiting
》(2001)
《暗流
Crimson
Rivers,
The》
(2000)
《時空急轉彎
2
Couloirs

temps:
Les
visiteurs
2,
Les》
(1998)
《浪人
Ronin
》(1998)
《哥斯拉
Godzilla
》(1998)
《魔戀
Un
amour
de
sorcière
》(1997)
《排隊上天堂
Roseanna『s
Grave
》(1997)
《諜中諜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
(1996)
《Vis,
La
》(1996)
《豹神
Jaguar,
Le》
(1996)
《雲上的日子
Al
di

delle
nuvole》
(1995)
《情定巴黎
French
Kiss
》(1995)
《這個殺手不太冷
Leon》
(1994)
《時空急轉彎
Visiteurs,
Les
》(1993)
《Opération
Corned-Beef,
L『
》(1991)
《碧海情天
Grand
bleu,
Le
》(1988)
《魔戀
I
love
you
》(1986)
《Strictement
personnel
》(1985)
《地下鐵
Subway》(1985)
《最後決戰
Dernier
combat,
Le》
(1983)
《La
Passante

Sans-Souci》
(1982)
《追夢人dreamcatcher》

㈨ 求 冷血追擊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冷血追擊》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b6VGd5xctNRvsTBV6j1x3A

提取碼: k2uj

《冷血追擊》是由法國映歐嘉納影業出品的動作驚悚片,由漢斯·皮特爾·默蘭德執導,連姆·尼森、湯姆·巴特曼、湯姆·傑克遜領銜主演。影片根據2014年挪威電影《失蹤順序》改編,講述了鏟雪車司機納爾遜為了尋找兒子遇害的幕後真相,與黑道組織鬥智斗勇的故事。該片於2019年2月8日在美國上映,於9月6日中國上映。

㈩ 黑色電影的電影詳解

黑色電影(Film noir,noir在法語是黑色的意思)即好萊塢偵探片,特別是強調善惡劃分不明確的道德觀與來自於性的動機的題材。好萊塢經典黑色電影時期被廣泛認為從1940年代至1950年代末。這個時期的黑色電影帶有壓抑黑白片的視覺風格,源自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同時很多典型的情節以及對經典黑色電影普遍看法來自於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犯罪小說。Film noir這個詞來自法語,1946年第一次被法國評論家Nino Frank使用,但當時大部分美國電影業界人士並不了解這個概念。影史學家和評論界在事後才定義黑色電影;很多後來被認為是拍攝黑色電影的電影人聲稱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在製作一個新類型的影片。 最早經典黑色電影的五點定義包括夢幻般的,奇怪的,性慾的,愛恨或善惡交織發生予盾的,以及殘酷的,但是這種定義又被認為太簡化了,不能定義黑色電影。
城市背景、黑夜、低光源照明、陰影、尤其是經由百葉窗或是緩慢的電扇投射所造成的陰影、下雨、私家偵探、俱有致命吸引力的(美麗又危險)女主角、煙霧彌漫、攝影機的位置較低,男主角的獨白等等皆是古典黑色電影的特徵,這些手法產生一種虛無、悲觀、與頹廢的氣氛。
黑色電影中有許多電影類型,如黑幫電影,警察電影,社會問題電影等,並且運用許多傳統與非傳統的視覺效果。有許多影評人認為黑色電影本身是一種電影類型,也有許多人認為根本沒這回事。黑色電影常常是發生在都市裡的,但是有時黑色電影以小城、市郊、荒野、甚至公路為背景,就好像西部片不一定發生在西部一樣。同樣的,傳統上黑色電影以私家偵探為男主角,配上俱有致命吸引力(美麗又危險)的女主角,但大部分的黑色電影並沒有這兩個角色,所以黑色電影又不像黑道電影那樣可以用角色來定義。
黑色電影也不像有怪物或是靈異事件的恐怖片、時光飛進或倒流的科幻片、或是唱歌跳舞的歌舞片容易定義。 黑色電影比較像是已經被廣泛接受成為電影類型 的脫線喜劇(Screwball Comedy),其定義只是一種概括的特質,但有一些組成的要素。這類型的電影中一定可以發現一些要素,但往往不是全部的要素都會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
但是比起脫線喜劇,黑色電影有更廣泛的題材與內容,因而更難定義。有一些電影學者,比如湯馬仕‧夏茲(Thomas Schatz),將黑色電影看作是一種風格,而不當作是一種類型。另一位黑色電影主題著作最多的亞連‧施爾佛(Alain Silver)雖然認為黑色電影像一般電影類型一樣,有一定的視覺效果與主題密碼,但他仍將黑色電影當作一種循環與現象。其他的影評家把黑色電影當作「情緒」,「運動」或「序列」,或將某一些電影歸入一個「時期」,至今尚無共同的定論。 黑色電影不只受到早期電影的影響,也受到巴羅克藝術與風格主義中一些具有黑白對比與「低光照明」的畫風(如 chiaroscuro與 tenebrism)的畫作的影響。在電影藝術中,黑色電影源自1910年代與192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黑色電影受到犯罪小說與推理小說文學的影響。早期達許·漢密特和詹姆士·肯恩的小說作品以及《黑面具》雜志領導這個潮流。1929年的《紅色收獲》(Red Harvest)推理小說是漢密特的第一部小說作品。黑色電影中1941年《梟巢喋血戰》與1942年《玻璃鑰匙》皆是是漢密特的作品。《雙重保險》、《郵差總按兩次鈴》則是改編自肯恩的小說。雷蒙·錢德勒以小說《大眠》快速成名,並成為最有名的冷硬派推理小說作家。他不但小說作品〈如《大眠》〉被改編為黑色電影,他也成為黑色電影〈如《雙重保險》〉的編劇。漢密特與錢德勒兩人皆以私家偵探為重心,肯恩則偏重探討不是那麼有英雄氣概的主人翁的心理,肯恩的這種風格被稱為黑色小說。 1、起源(1941-1945)大家通常認為從JOHN HUSTON的影片《馬爾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1941)開始
2、黃金時期(1946-1951)也有人認為是(1946-1956)
3、衰落時期(1951-1958) 下列僅為最有名的黑色電影。
經典黑色電影(1940年至1959年)
美國 《梟巢喋血戰》、《雙重保險》、《玻璃鑰匙》、《郵差總按兩次鈴》、《北非諜影》、《煤氣燈下》、《日落大道》、《尼加拉》、《迷魂記》、《死吻》等。
其他 日本黑澤明的《野良犬(走失的狗)》 等。
經典西部武打黑色電影
《日正當中》
後經典黑色電影
美國 《緊急追捕令》、《霹靂神探》、《唐人街(電影)》、《計程車司機》、《美國舞男》、《蠻牛》、《流氓警察(Internal Affairs)》、《郵差總按兩次鈴》、《鐵面特警隊》、《第六感追緝令》、《黑色追緝令》、《冷血悍將 (電影)》、《七宗罪(電影)》、《刺激驚爆點(The Usual Suspects)》、《斗陣俱樂部》、《吻兩下打兩槍》等
其他 《天國與地獄》、《旺角卡門》、《墮落天使》、《扁擔·姑娘》、《尋槍》、《無間道》、《盲井》、《色,戒》 等
後經典西部武打黑色電影
《殺無赦》
後經典心理黑色電影
《斗陣俱樂部》、《記憶拼圖》
後經典科幻黑色電影
《魔鬼終結者》、《妙想天開》、《銀翼殺手》、《駭客任務》、《少數派報告》、《未來總動員》
後經典混合黑色電影
《蝙蝠俠(1989 電影)》《蝙蝠俠歸來》《蝙蝠俠:開戰時刻》《V字仇殺隊》
後經典黑色電影風味電視影集
《法網恢恢》、《邁阿密風雲》、《警察故事(電視劇)》、《黑道家族》、《六尺風雲》、《盾牌 (電視劇)》、《星際大爭霸2005》
黑色電影回顧
黑色電影回顧 : 詭譎六十年
「黑色電影」(film noir) 這個名詞作為電影類型的起源,最早出現於1946年坎城影展,敏銳的法國影評人看到一個新類型的冒現,並以心目中這個新類型的特色來命名。此後「黑色電影」 這個術語十分通行,被評論界廣泛採用。本文即是「黑色電影」六十周年的回顧。
「黑色電影」,主要指兩方面,其一是電影題材大多來自社會黑暗面;其二是電影的整體觀點較為灰暗,主角對人生悲觀。但最關鍵還是電影的形式,內容與形式要互相結合、而且都「黑色」,才可歸類為黑色電影,並非純由主題界定。黑色電影在形式方面的特點是攝影與燈光皆有鮮明的光暗對比,往往利用陰影切割畫面或演員的部份臉孔,也用光暗反差扭曲視覺效果,製造特殊,明顯受到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這些拍攝形式上的特點,再配合反映社會和道德黑暗面的主題,即所謂「黑色電影」。此外,黑色電影的置景和場地都經常是室內景和夜景,更為加強陰暗的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淪陷,造成好萊塢電影有六、七年沒有在法國上映。直到戰後1946年,法國人才再次看到美國好萊塢電影。當時美國送了四套片往『坎』城影展參展,法國影評人Nino Frank發表文章,認為美國影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新的電影類型──「黑色電影」;這類電影有很多下雨、煙霧、陰影的場面,燈光灰暗,因而稱之為黑色電影,主要是指其陰暗的整體視覺效果。另一位法國影評人 Pierre Chertier隨之也撰文點明美國電影新片種「黑色電影」的出現。這兩篇文章同樣用了「黑色電影」(film noir)這個名詞,於是四套電影的共同印象便被固定下來。
這四部電影分別是:「馬爾他的鷹」(The Maltese Falcon)1941,導演約翰休士頓(John Huston)。「愛人.謀殺」(Murder, My Sweet)1944,導演艾德華狄耶屈克(Edward D my try k)。「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1944,導演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綠窗艷影」(The Woman in the Window)1944,導演佛列茲朗(Fritz Lang)。
上述四部電影皆以夜景、內景為主,攝影燈光幽暗,電影所表現的人性及社會建制都陰沉腐敗,無論視覺效果或內容均灰暗深沉。當時好萊塢偵探片的主角大體有三類:警探、私家偵探及保險調查員。
黑色電影中的偵探形象也類似西部片的個人英雄,可視為繼承自西部片的新變奏。都市是文明地,經過長時期都市化的洗禮,黑色電影中的偵探不用再為「開拓蠻荒」而戰,大多隻為個人生活而與罪惡對抗;明知道不能力挽狂瀾,惟有勉力保持個人生存及個人榮譽,有濃重的挫折感和頹喪感。這些偵探往往表現出世故的消極,彌漫一股悲觀情緒,不無單槍匹馬的孤獨感。
先驅
黑色電影的先驅,是內容環繞美國幫派、三十年代初期的黑幫片(gangsters)。美國清教徒建國之初期立法禁酒,可是人們嗜酒如昔,生活中無酒不行。於是,地下經營釀酒、賣酒等非法生意應運而生,黑幫因厚利而經常策劃販賣私酒等有組織的嚴重罪行。黑幫片主要有兩套代表作,一是「全民公敵」(Public Enemy)1931,由威廉·惠曼(William Wellman)導演,其二是「疤冷麵煞星」(Scarface)1932,由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導演。
「Public Enemy」是黑幫片的經典和原型,主題接近美國自然主義小說,認為社會條件與人性有直接、有機的聯系,電影把罪犯犯罪心理動機的形成,與當時社會的貧窮狀況直接掛鉤,電影間接地譴責美國社會的不公義。「疤冷麵煞星」的題材頗為特別,主角黑幫頭子專營私酒生意,電影把私酒與罪惡結合,而且刻意把背景置於美國三十年代經濟大衰退時期。那時全美人民都幾乎都掙扎於貧窮與飢餓邊緣,遊民與乞丐大量涌現。電影背靠真實的歷史時代,再利用外景或類似紀錄片的內景營造實感。「疤冷麵煞星」的結局並沒有把主角黑幫頭子繩之於法,因而最初未能通過電影審查,不能上映。擾攘兩年,電影公司修改了影片結局,把黑幫頭子弔死,並在片頭片尾加上譴責罪惡的內容才獲批上映。現今的復修本則恢復原貌,可以清楚看到導演的原意。影評人Manny Farber早在三十年代已注意到這些電影,但當時只能看到修改後的版本,與現今的復修版並不相同;從這個例子可見,導演的原意很重要。
原意與電影文本(text)、文本實體(artifact)的關系十分密切,以往好萊塢片廠制時期,導演都沒有最後剪接權(final cut),有時電影的最後面貌可能與導演的藝術本意相去甚遠。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因為電影既是藝術,也是工業和商業產品,必須顧及觀眾和上映情況,不免多方妥協。(PS:想起《B社會》鳥~~~~~~~~~~~~~)
「全民公敵」與「疤冷麵煞星」的題材都集中反映社會的黑暗面,可視為黑色電影的先驅。黑色電影處理罪惡問題的方式不同於黑幫片,黑幫片內的犯罪份子都顯得「形勢比人強」,黑幫不但有組織有規模,而且所干犯的都是大型犯罪活動。黑色電影內的罪行則只屬小規模,多是偵探調查的小型案件,電影會在抽絲剝繭的偵查過程中觸及罪惡及人性的墮落。黑幫片及黑色電影雖然都以罪案為題材,但處理手法及態度上有分別,令黑色電影的故事往往最終都能突破電影審查處的禁忌及一般觀眾的預期。
硬漢派偵探推理小說的影響
硬漢派偵探推理小說(hard-boiled detective fiction)在美國的興起,既扭轉了整個英國偵探小說的傳統,也對黑色電影造成重大影響。以往偵探小說的主角,從愛倫坡開始,多出身優越,不通世務,憑一己好奇而查案,靠線索推理,並不需要深入社會搜索材料,也不依靠查案賺取生活費。其繼承者有柯南.道爾的 「福爾摩斯」系列,主角福爾摩斯出身英國上流社會。而較通俗的有『畢格斯』(Earl Derry Bingers)的『陳查理』探案,他也總是衣著光鮮、梳裝扮整齊。另一作家克麗絲蒂(Agatha Christie)筆下的偵探也大多出身上流社會,小說結構類近拼圖游戲,在追尋過程中一直賣關子,製造懸疑吸引讀者,直到最後才發現真凶。
到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硬漢派偵探小說在美國興起,徹底扭轉了英國偵探小說的傳統。代表作家是戴許·漢密特(Dash ell Hammett)和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他們的小說多以大都會為背景,以洛杉磯等大都會中的罪惡為題材,並非單純追查兇手的懸疑游戲,人物多屬被踐踏的低下階層,不同於以往英國偵探小說以上流社會為背景。硬漢派偵探小說的主角表面上大多性格冷酷,內心充滿挫折,沉鬱頹喪。他們對案件保持抽離,因看透世情而顯得犬儒、世故、無奈,總是過度抽煙,衣著絕不光鮮,辦公室一團糟。這些偵探某程度上近似地帶點存在主義色彩的英雄,他們洞悉建制中的罪惡,知道個人能力微渺茫有限,也無法改變或推翻整個建制。主角的人生觀相當悲觀消極,惟有依然良知未泯滅。不過,這類消極中仍帶良知的偵探,到最後總又再次發現人性的黑暗面,令他更受沖擊;然而為了生活,又不得不繼續偵探生涯。漢密特與錢德勒的作品把過往英國拼圖游戲式的偵探小說,轉化為描寫都市黑暗面的黑幕小說。
三十年代西方文壇推崇現代主義的內心化寫法,漸漸排除外在現實環境。『漢密特』寫「馬爾他的鷹」(1930),錢德勒寫「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1939,卻繼承了十九世紀現實主義的傳統,以大都會為背景,觸及社會問題。漢密特一直堅持左翼自由立場,批判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因此曾經在五十年代初被極右派批判,甚至無法工作。漢密特三十年代的小說雖無強烈的左翼色彩,但取材多是社會黑暗面,主角大多憤世嫉俗但又無能為力,其實反映了作者個人的立場。
漢密特和錢德勒三十年代的作品幾乎全在三、四十年代拍成電影。如漢密特的「玻璃鑰匙」(The Glass Key)1931、「瘦男」(Thin Man)1932,錢德勒的「愛人.謀殺」(1940)、「湖中女子」(Lady in the Lake)1943、「永遠再見」(The Long Goodbye)1953。文首提及的1946年坎城影展的四套美國電影,三套即改編自硬漢派偵探小說。錢德勒在「Farewell, My Lovely」(電影名Murder, My Sweet)中塑造了美國二十世紀著名私家偵探Marlowe(菲力普·馬羅)的形象。漢密特在 「馬爾他的鷹」則塑造了私家偵探Sam Spade(山姆·史貝德);「Spade」是「鏟」的意思,表示私家偵探要「鏟」(挖掘)秘密。「雙重保險」的原著作者凱恩(James M. Cain)也是硬漢派偵探小說作家,編劇是錢德勒。凱恩最著名的作品是「郵差總按兩次鈴」1946,曾被三度改編成電影。可見當時有不少黑色電影改編自硬漢偵探小說,兩者關系密切。
意外出現
黑色電影在四十年代興起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是片廠制的文化物質生產基礎(cultural-material base of studio system)。當時主要是大片廠以流水線生產方式拍攝黑色電影,片廠必須不斷生產電影來維持經營,有時需要製作一些規模較小、時間較短的二線電影填塞生產線的空隙。當時好萊塢由八大片廠壟斷,所有電影工作者都必須與片廠簽約,片廠之間可以互相交換演員或製作人員。片廠除了壟斷電影生產,更壟斷了全美電影發行,也經營電影院線播映自己製作的電影。直至美國聯邦government以「反壟斷法」要求好萊塢把生產和發行脫鉤,大片廠的壟斷局面才告打破,終於形成舊好萊塢片廠制在七十年代初全面沒落。在片廠制尚未沒落之前,無人能脫離片廠制的「天羅地網」。
電影院只播放自己片廠製作的電影實行起來有難度,而且一家影院只播放一套電影似乎並不足夠,於是便配映一套較短的劇情片。當時稱為 「一晚兩場」 或 「一晚兩套」(double feature or double bill),其中一套便屬於二線電影(second feature)。片廠老闆、監制、製片,甚至觀眾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片」,令二線片的導演或編劇享有更大的空間。由於干預較少,有時二線片更能表現導演的個人風格、編劇的個人觀點、甚至奇特的攝影藝術。它們大多成本便宜、內景為主、演員不多。
二線偵探推理片便全部在片廠完成。「殺人兇手」(The Killers)的導演羅勃·席歐麥(Robert Stomach)曾導演大量二線電影,但這並不表示所有黑色電影都是二線片,有些也屬於片廠的重點製作。以偵探小說為例,雖一向被視為流行通俗作品,難登大雅之堂,但片廠也購買一些偵探小說的版權改編成電影,當時漢密特與錢德勒的小說風行美國,片商認為流行作品能吸引觀眾。假如這些偵探小說落在優秀的導演手上,往往拍出黑色電影的特質,甚至滲入個人觀點和視野。霍克斯導演的「夜長夢多」便是一例,此片改編自錢德勒的原著,由 William Faulkner 編劇,亨佛利·鮑嘉(Humphrey Bogart) 飾演私家偵探Marlowe,他曾飾演「馬爾他的鷹」中的主角Sam Spade,也是私家偵探。其後人們更是往往把漢密特與錢德勒小說中的私家偵探與亨佛利.鮑嘉套模,他的演出方式與造型幾乎成為黑色電影中偵探的基本範式。
到五十年代,電視興起。電視屬免費娛樂,電影界面臨重大威脅,電影不再是唯一選擇。五十年代的電視未能播映電影,但能夠現場直播話劇或綜藝節目,於是觀眾情願留在家中看電視,令電影觀眾流失。仍然進場的,也只花時間看「正片」 而不看二線片。隨著上述歷史環境的遷變,電影經營者不再播放二線片,令二線電影漸趨式微。
電視興起以後,電影業者曾以「大銀幕」(big screen)力挽狂瀾,五十年代便出現了構圖相當奇特的新藝綜合體弧形闊銀幕。此外,又以大場面(spectacle)作號召,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甚至因為拍攝「埃及豔後」(Cleopatra)投資過『鉅』而破產。大銀幕大場面只能收一時之效,片廠難以恆常以此招徠。而黑色電影夜場內景多,人物少,以查案為主,銀幕所能展示的非常有限,加上又以黑白拍攝,沒有彩色吸引力,並不適合彩色「大銀幕」潮流。黑色電影無法配合當時的文化消費模式,於五十年代後期式微,最終以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導演的「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標志一個類型的結束。
黑色電影與城市罪惡
美國早期是叢林資本主義制度,在弱肉強食的經濟模式下,對勞動力極度剝削,沒有任何社會福利可言。在完全放任的資本主義制度下,三十年代經濟大衰退,流民在都市大量涌現,失業人口暴漲,幾乎達到社會人口的一半。當時整體社會結構幾近崩潰,似乎每人都參與了貪污賄賂,城市彌漫著動盪不安的氣氛,充滿焦慮感。總統羅斯福上台後厲行新政,以government干預來挽救資本主義危機。新上台的government製造就業機會之餘,又廢除禁酒法律,一方面打擊私酒犯罪活動,另一方面又令government有販酒稅可抽。黑幫組織販賣私酒的犯罪率雖然因而降低,但犯罪組織向其他方面滲透,大都會的犯罪率依然高企,成為罪惡淵藪。大都市人口集中,而且是不同的族群的聚居地,雜處愛爾蘭、義大利、東歐、德國、北歐等地的移民。以「殺人兇手」為例,戲中主角來自北歐,police是義大利人,遺產繼承人則是歐洲移民;可見城市是不同的族群、階級、宗教信仰的混處地。
都市既是罪惡的集中點,同時也表現了美國大熔爐的特性。都市是大量、而且重要的生產活動的集中地;不少失業人口湧入都市;government也以大都市作為權力的核心。因此,都市最適宜作為偵探小說的背景,探討官商勾結、社會腐敗、利益交換,以及不同階層的復雜性。
與西部電影的淵源
西部拓荒開辟了新天地、新邊疆。其後開拓完畢,都市便儼然成為另一個新邊疆(urban landscape as the new frontier)。私家偵探把法律帶到這些「新邊疆」,就如西部片中白人與原住民對抗,被視為文明與野蠻的二元對立,私家偵探彷佛代表文明的一面,成為文明與野蠻的中介者,在城市這個「蠻荒」中,與「野蠻」的罪犯對抗。
黑色電影和西部片都出現個人英雄,西部片「原野奇俠」(Shane)1952,主角亞蘭.拉德(Alan Ladd)飾演單槍匹馬的英雄,「雙虎屠龍」(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1962,及「日落狂沙/搜索者」(The Searchers)1956,約翰.韋恩也飾演孤獨英雄,這些英雄最後都被家庭和社群排拒。
新派黑色電影
隨著歷史文化環境的轉變,黑色電影在1958年終於暫時告一段落。六十年代學運、民運、平權、反越戰、嬉皮士運動風起雲涌,對美國建製造成極大沖擊,七十年代初更爆發水門案,民眾發覺government並不可靠,對government懷疑及幻滅,形成黑色電影的復興。黑色電影本來就具有強烈的懷疑精神,主角偵探往往世故地洞悉世情,於是有導演想以彩色拍攝黑色電影。這類電影可稱為「新黑色電影」(neo-noir),使用彩色拍攝,卻不求亮麗,畫面燈光昏暗,以內景夜景為主,導演大多是外國人,如波蘭導演波蘭斯基的「唐人街」(Chinatown)1974,便成功令黑色電影復甦。
此片重新編排過往黑色電影的原素,發揮得相當成功。黑色電影的偵探主角作為個人英雄,往往要面對模糊的道德世界;而傳統西部片的個人英雄所面對的,卻是黑白分明、道德價值判斷清晰的世界,個人判斷與黑色電影截然而得多。以現代犯罪都市為背景的黑色電影,主角個人在倫理上的抉擇不但顯得模糊不清,模稜兩可,最後甚至未能真正解決問題。
八十年代的代表作是德國電影導演溫德斯的「漢密特」(Hammett)1982,故事寫硬漢派偵探小說作家漢密特如何被捲入自己創作的世界,是「新黑色電影」中的獨特之作,把四十年代黑色電影的重要原著作家作為電影主角,結合了小說作家的時代及黑色電影的世界加以探討。「漢密特」在歐洲頗受注意,反映了從四十至六十年代,法德電影評論界及學界對美國黑色電影的重視。法國電影評論界發現了黑色電影後,五十年代的電影筆記派的相當推崇,隨後則更傳入德國,溫德斯作為德國電影新浪潮的中堅份子,所導演的「漢密特」便很有代表性。
九十年代美國導演『寇特斯』·韓森(Curtis Hanson)終於拍出可與當年經典黑色電影媲美的「鐵面特警隊」(L.A. Confidential)1997。此片穿插了一些改編自漢密特小說的電影片段,舊片片段都以維洛妮卡·萊可(Veronica Lake)做女主角。Veronica Lake在那些電影中形象突出,幾乎成為美國電影的其中一個代表形象(icon)。「鐵面特警隊」刻意安排金貝辛格飾演一個近似萊蕪可的角色,甚至在香閨播放萊蕪可的電影片段,這種文本互涉的情況很有趣,兩人的角色也有呼應之處。金貝辛格的角色個性世故,到好萊塢尋夢卻落得做高級應召女郎的下場,當不再成像萊蕪可以般的電影明星,別人卻把她當作萊蕪可。「鐵面特警隊」可視作九十年代「新黑色電影」的代表作。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冷血遺產疑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